教育学案例(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案例(1)

第一章案1拿全部的生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只放在林子里面的小鸟,而不是笼中鸟,教育应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耳目的到全心的。问:以上的思想是哪位教育家提出来的?是什么教育思想?对其观点进行简要说明。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案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问:上面两句原文分别出自哪两部著作并给予说明答:《学记》我国比较系统的论述教育原理的著作《大学》我国古代另一部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一篇专门论述古代大学教育的专著。第二章案1小明今年十岁了,和同龄小朋友相比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小明从来没上过学,他的学习内容主要由父母和家教完成,小明每天都有固定的课程,学业也很优秀,生活丰富多彩。小明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问:有人认为小明父母的做法违背了教育的特点,不能称这种做法为教育,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答:1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体。2只要一种活动包括了以上教育的基本要素就可以称教育。3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一种,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案2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为加强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决定将课程设置做出调整,把思想政治课,基础专业课,音乐,美术等做了删减,此做法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欢迎,并认为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培养上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问:1对这一案例进行简要分析2你赞同学校的这一做法吗?说明理由。答:1中等教育的任务是,一方面要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教育,以做好与其他教育的协调与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开展一定的职业技能的训练,为公民的劳动就业做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2我不赞同学校的这一做法,因为它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相违背。案3李刚是一名高一的学生,放学回家每天都要上网,妈妈很担心,认为孩子总上网会影响学习,并把此事反映给了班主任,老师不但没有批评李刚,反而向李刚妈妈解释了现代教育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李刚妈妈终于放心了。问:对此事件谈谈你的看法答:1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时空不断扩大教育要注入鲜活感,时代感,而最有效的便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走进课堂。2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和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使静态的课堂有了动态的美感,为素质教育实施提供条件。3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不是相互矛盾的,教师应有效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第三章案1日本体操家池田夫妇在东京奥运会体操比赛中,大显身手他们的大儿子出生后他们教他练习幼儿体操。不久,大儿子会翻跟头,显示出体操方面的才能夫妇俩认为儿子的体操才能源于遗传,二儿子出生没有任何体操训练,结果老二在体操方面什么都不会。问:1上述两个案例是同父母所生,有如此大的差异说明什么?2你同意这对夫妇的观点吗?答:1说明体操才能使学习训练的结果,只是有较好的天赋素质不进行科学训练也会一事无成。2不同意,这对夫妇的观点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极其片面;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前提和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必须通过严格的教育和训练,以及个体主观的努力才能实现。案2通州2中式一所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如重点学校的学生,但学校为学生展示自己创造条件,学校建立了声乐班,合唱团,文化社等,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兴趣小组,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增强了自信心,促进了文化学习。问:上述案例说明教育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哪种规律并加以说明?答:1说明教育应适应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由于学生的遗传素质,家庭和所处的环境的差异,以及所受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上有个别差异。学生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教育者应根据这些差异因材施教。案319世纪初,德国巴登大公国王子卡斯、豪瑟出生后,被争夺王位的宫廷阴谋家将他同普通的婴儿对换,3~4岁时,被关到黑暗的低小的地牢里,他可以找到面包和水17岁才被放出来,这一事实说明什么问题?答:这一事实表明人的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没有一定的环境影响,这种可能性绝不会转化为现实。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说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案4问:现在又不少家长和老四过早的让孩子学习素描,在烟台我听说7岁就进行基本功训练了,你认为这对孩子成长有帮助吗?答:儿童发展存在一条轨迹,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差异,但学习过程应遵循这个轨迹,不少老师生硬的把素描视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套在孩子的头上,这不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年龄特点极有可能扼杀绘画兴趣。问:1上述案例说明什么问题?并加以分析答:1教育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2人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从量变到质变的,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具有一定的顺序性的。3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还应遵循渐进的原则去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第四章案1根据日本企划厅的报告,从1982到1986年5年间,每年实际经济增长大约60%是科技进步做出的贡献。美国从1900到1959年由从人力资本获得的利润增长17.5倍。受过初,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其功效或生产率分别是文盲劳动者的1.5倍,2倍,4倍。问:1此案例说明什么问题?2在信息化社会中教育为什么越来越受重视?答:1说明教育对提高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具有重大的作用。2在信息化社会中,只是快速更新,知识总量不断增长,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对劳动者自身的文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案2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显示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3588亿元上升到1999年的82054亿元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由1978年的2.26%升到1999年的2.79%。问:此案例说明什么问题?请具体分析答:1说明了教育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存在密切联系。2经济发展给教育发展提供条件,对教育发展有制约作用。案3教育部下发《2006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治理教育乱收费绝不手软,确保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落实到位。严禁搞“校中校”“一校两制”。问:此案例说明什么问题?请具体分析答:说明政治和教育之间关系密切。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政治和法律的力量,并通过政府和政党直接领导教育的组织机构,从而影响和控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案4\n据中国社科院人口所统计。城市青少年受教育水平提高9.32%,农村24%。2004年高考,农村考生人数首次超过城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教育回报率迅速提高。有专家预计在未来10年内接受初等教育的群体将集中在农村,走进高等学府的学生也会相应扩大。问:此数据说明我国中等教育改革的什么发展趋势?请具体分析答:中等教育的侧重点应转向农村地区。近20年来,农村青少年的受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增长速度已超过城镇;中等教育关注农村地区也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农村地区素来以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文化落后等因素而处于贫困状态;中等教育要积极面向农村的广大学龄群体,因地制宜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广泛普及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培养适宜农村生产,文化发展的技术骨干力量。农村经济,文化的快速的发展,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根基。第五章案1一所重点中学,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发表重要讲话“学生就得学习,考不上大学谈不上什么发展前途。你们要加倍用功。唱歌,跳舞等先放放。把时间精力全放到文化课上,每天早上6点半上早自习,晚上补课到8点以后。音乐,体育,美术课都砍掉,运动会取消。我相信都能考出好成绩,为母校争光”。问:这位校长是什么做法?这种做法正确吗?答:这位校长办学思想有严重问题,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做法与我国素质教育相对立,与我国提出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违背。,他的做法是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全面发展教育。这种思想是极其错误的。案2教育的对象是人,不是社会。应当把着眼点放在个人身上,制定教育目的,个人价值属于社会价值。问:1这种观点是哪种理论?2对这种理论进行评价答:1个人本位论2个人本位论主张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提出教育目的,强调个人的价值,强调教育应促进个人的个性发展是正确的,但它忽视社会的需要,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则是不可取的。案3教育的对象是人,但人是社会的人,受社会制约。教育目的的立足点应是社会而不是个人。教育目的应体现社会价值。问:1这种观点是哪种理论?2对这种理论进行评价答:1社会本位论2社会本位论主张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提出教育目的,强调社会的价值,认为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也是有道理的,但它过分强调社会,忽视个人发展的需要,否定个人的价值,仅把人作为教育加工的原料来看待未免也有些偏激。案4从社会历史总进程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密切相连。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的在生产活动,是与总的社会历史进程相适应的,它的目的不仅反映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问:1这是什么理论?2请对这种理论进行分析答: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第六章案1本科的学制是几年?浙江企大给了一个崭新的答案。是3到8年。浙江企大在新学年起,本科修业年限放宽至8年。优秀的学生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问:1案例中提出的新学制是什么学制?2实施这种学制有什么意义?答:1弹性学制2弹性学制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选择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联系社会,竞争向上的意识。弹性学制将改变目前我国高校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增强管理效能,改变管理作风。变管理为服务,使我国高校管理向良性的轨道发展。弹性学制有利于勤工俭学,加强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联系。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结合增强学校办学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案2人大代表朱永新在《我要为教育说两句话》一文中说“一个综合的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美国大学2年级以后,3年级才开始选课。文科的人,明天可以学计算机,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更可怕的是学文科的学生不再学物理化学,学理科的学生不再学历史地理,形成了一个畸形的社会”。问:上述原文说明教育什么现象?加以分析答:推迟文理分科,改革高考制度和高效管理制度。为了是高中生毕业能够考高分,各个学校往往在高中阶段过早地实行文理分科,人为地制造了文理学科间的隔阂,是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半个人”,而不懂中国历史和地理的理科学生则更成了“半个中国人”。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该在进行1到2年的文理综合教育后,再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文理分科。我国正在采取各种措施避免文理分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今年实行的3+X高考制度的改革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我国的3+X是以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的形式出现,实际上仍然是一种文理分家,所以必须对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进行改革。第七章案1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表述“课程应当主要是由永恒学科组成,我们提倡永恒学科,因为这些学科体现出我们人性的共同因素,永恒学科首先是哪些经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问:1上述说法属于课程理论的哪一流派?2试述这一课程理论流派的优缺点答:1学科中心课程论2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优点是根据学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文化遗产;有条理的学习合乎逻辑组织起来的材料,能充分发展人的智力;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课程的构成比较简单,易于评价。缺点是注重学科的逻辑系统性,学习时往往偏重记忆而忽视理解;偏重学科知识结果的传授,而忽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的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学科较多,对学生来说,难以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与统一。案2美国教育家杜威。他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从做中学”,在我国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问:1这种观点属于课程理论的哪个流派?2简评这个流派理论的优缺点答:1儿童中心课程论2儿童课程中心论的主要优点是:从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学习活动是积极的,活泼的;注意将学习与生活环境密切联系,将生活,经验,社会课题和其他丰富的内容收到学校课程中来,有利于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注意从活动,经验中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缺点是不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案3一所高级中学遵循学生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的办学理论,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课程。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的经验,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全面发展。问:1上述课程是哪种类型?2对这种课程进行评价答:1经验课程2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它也常常被称之为“经验课程”。这种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案4课程计划(图)问:1上述图表表明的是课程的哪个部分?2说明其基本功能答:1课程计划2一是课程设置。二是规定课程的顺序。三是规定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包括没门课程授课的总时数,各门课程学年手可得总时数和每周授课时数。四是规定学年编制和每周每日的活动总量。第八章案1学生在学习除法之前,为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所讲内容李老师请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如果有12歌苹果每人3歌,能分给几个人吃?”老师教学生回答。板书出来,学生恍然大悟。。问:案例中使用了什么教学原则?在实践中如何贯彻这个原则?\n答: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是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教学。二是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特点,正确,恰当地联系实际。三是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努力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案2老师让学生学习《鱼》,老师先在水里放了一条活鱼,让学生观察鱼的形状,背鳍,尾鳍等问学生这些鳍有什么作用。学生被问住。老师用剪刀把尾鳍剪掉。鱼失去平衡。问:这位老师采用了什么教学原则?在实践中如何贯彻这个原则?答:直观性原则;一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促使学生直接感知材料,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掌握事物的本质;二是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并注意与降解性结合。案3课堂上,一位老师讲解导管功能,老师事先把带叶的枝条插入红色液体里放在阳光下几小时。然后,将枝条一段一段剪下来,分到学生手中,一边讲一边问,这样学习就看清导管功能。问:这位老师使用是什么教学方法?含义是什么?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答: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试验,指导学生经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通过演示,可以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他们生活经验中缺乏但又必须掌握的感性认识。案4有位老师讲《阿Q正传》一上课便崇拜的说“在本世纪20年代初中国文坛出了一篇震动社会的小说,小说很快被翻译介绍到各国成为名著。学生们听了,其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问:这位老师的教学符合什么教学原则?怎样贯彻这一原则?答:启发性原则;一教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二是要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第九章案1学生小范是年级中出名的尖子生,对师长彬彬有礼,老师们都很喜欢他,学校也为有这样的苗子而高兴。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农场运大粪。小范勉强去,戴上口罩,手套等。抬中,半道倒掉一半,班主任发现这件事情发生在尖子生身上,师生强烈反响,大家议论纷纷。问:1结合案例说明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2应通过哪些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答:1小贩做法不对。他不热爱劳动说明他思想与学校德育存在问题。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是:“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苦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2说服法,示范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2孙静修老师一天在楼上散步,看到两个孩子。。。。。。。。。。。。问:1他用了什么样的德育方法?2用这种方法应注意什么?答:1说服法;2应注意:一说理的逻辑,说服的关键在于说理,说理的过程其实就是证明的过程,合理论证的根本是合乎逻辑的推理。二结果论与分结果论的推理方式,结果论和非结果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伦理思维方式,无论以哪种方式进行道德推理都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两者的说服力都不充足。三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的论证方法道德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领域,任何道德判断几乎都可以找到支持和反对它的论据。四说服中的理性因素与情感因素道德推理的论据和结论都包含带有倾向性和情感色彩的道德判断,说服过程因而不纯粹是理性过程,还是情感过程。五说服与说教,说服法强调对学生讲道理,但说服不等于说教。案3我班同学每天早上6点到学校长跑,平时我总是先到。一天因备课晚迟到了。于是我向同学做了检讨,过后同学了解到真实情况。便对我说老师迟到完全有理由,你为何不解释呢?我还没回答,旁边同学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听了这话。我感到欣慰学生思想在成熟,在提高。问:1这位老师使用的什么德育方法?2教师应该做到什么才能加强这种方法的作用?答:1示范法2示范法运用的主要手段是榜样,榜样的示范则重在感染力。教师以身作则,在工作,公共生活和私人交往中为人师表,躬于对学生的道德要求,努力成为学生的道德表率。教师的行为对学生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学生从教师所作所为中习得东西。案4一个班级里,经常有几个学生在教室吃零食,乱扔垃圾,生活委员劝了几次不起作用。我找到一位不注意卫生的学生,让他担当生活委员,不到两周。这位同学找我说“老师我错了”。从此以后这几位同学再不在班级吃零食了。问:1这位老师使用的是哪一种德育方法?2有什么好处?答:1角色扮演法2人们有时对自己担当的角色不满,有时因为不了解别人的角色或不理解他们为什么扮演这种角色,而误解他们的态度和感情。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尽可能体验别人的思想和感情,借助移情,就能够比较准确地解释各种人际互动关系和社会事件。第十章案1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祖国河山壮美,利用闲暇时间带学生参观博物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审美水平大大提高,也增强了学习兴趣。问:案例体现的这个学校进行的审美教育的途径是什么?还有其他途径吗?答:课外活动进行美育;除此之外还有通过教学进行美育,通过优美的环境进行美育,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行美育。案2一所中学运动场上,学生正上体育课,班主任来到运动场把学生教回教室补课,这样事情已经发生多次,班主任一直认为学校应该取消体育课。问:你怎么看这位班主任的做法?答:我认为这位班主任的做法是错误的,体育是进行智育的物质基础,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及发展智力的重要保证。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敏锐的感知增强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案3北京教育学会,在27所小学做了一次劳动教育调查,结果令人忧虑,在自我服务方面大约26%的学生需要家长帮助,在家务劳动方面,经常参加家务劳动的占27%。问:这份调查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简述一下中等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答:材料说明了中小学生缺乏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意义:一是普通教育更好的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二是全面培养发展新人和提高人才素质的需要。三是组织学生创造经济效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四是促进学生职业定向的需要。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2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一般基础知识和基本劳动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3使学生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4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指导。案4福州高中,校办工厂。1980到1985年,每年上缴一定利润给学校。另外,从1981到1984年,为学校购置计算机25台。。。。。此外还为学校购置了洗衣机等生活设施。。。。。问:结合例子说说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答:1是普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2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和提高人才素质的需要。3是组织学生创造经济效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4是促进学生职业定向的需要。第十一章案1\n有一次,老师给高中生讲术论,当中一道难题:1742年,哥德巴赫发现一个大偶数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这个事实要证明成了难题,20多年后,陈景润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问:案例说明老师劳动的价值有何特点?答:说明老师劳动的价值是间接表现出来的。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这种贡献的实际价值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具有劳动成果的隐含性,奠基性和滞后性。首先,作为教师的劳动成果-----人才的价值是通过他本人所做出的贡献显示出来的,而教师劳动的贡献隐含其中,没有昔日教师的辛勤劳动,就没有学生今日的成才;其次,教师的劳动又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基的,他们使学生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式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再次,教师的劳动贡献并不是即时显现的,而要等到若干年后才能估计他们的价值。案2《木兰诗》上了两节课老师生动讲解,让学生熟读背诵,期间,老师观察看到两学生议论《木兰诗》真假,一个不让另一个背。。。。。。。。。。。问:1结合案例说明教师应该具备的科学知识素养答:1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素养。时代精神是一个学校的办学灵魂,也是每一个教师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2职业道德素养。每个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必须遵守道德基本原则和应该做到的道德行为。3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现代社会的教师既要有专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专精,又要博览。应成为通才型,通识型人才,成为专业知识精深,基础知识广博的“T”型人才。4能力素养。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5身心素养。身心素养是现代教师素养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案3人大附中刘老师接了一个最乱的班级,刘老师接班后。首先,做深入调查,有计划的和每个人谈话并分析班级情况,提出明确的要求,经过两个月班风大大好转。问:结合案例谈谈班主任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答:一,班主任工作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主要由两方面内容:一是了解和研究班集体。二是了解和研究学生本人。2建设良好的班集体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4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5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及总结。二,班主任工作方法:1说服教育法2情感陶冶法3榜样示范法4行为训练法5生活指导法6心理咨询法7指导自我教育8品德评价法。案4我班有一名学生,不好好学习,经常逃课,我在报纸上找到许多坚持学习的学生例子给这个学生看,同时帮助学生补课,后来,学生纪律好了,学习有了进步。问:这位班主任使用的是哪一种工作方法?使用该方法应注意些什么?答:榜样示范法。使用该方法时应注意榜样必须真实可信,帮助学生缩短与榜样的角色距离,并促使榜样成为自律的力量。第十二章案1从初一到高二,段同学参加气象小组说“我们小组,坚持观测记录,积累几十万字的材料并、发表了很多小论文,收到行家的好评,不少人已经爱上了气象专业,将来打算学习大气物理。问:结合案例说明课外活动的意义。答:1中等学校课外活动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2中等学校课外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起着重要作用。3课外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4中等学校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增长才干的重要措施案2十三到十四岁得孩子,好动,贪玩,接受能力强。我在课外时间利用演讲,远足等一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一个秋天的下午,我组织学生到郊区野炊,以前自卑的学生,不敢请教老师的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长处,学习也渐渐主动起来。问:1这位老师使用的是哪一种课外活动形式?课外活动还有什么形式?2实施课外活动有什么要求?答:1使用的是群众性活动,除此还有小组活动,个人活动。2要求:一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二形式多样,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四面向全体,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五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校内外的积极因素。第十三章案1某中学领导班子没征求教师意见对学校就进行维修,花了10几万还动用了教师的福利基金。效果不佳,教职工意见大,工作积极性受挫。问:领导班子违背了什么原则?如何贯彻这一原则?答:领导班子违背了民主管理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依靠师生办学,真正认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管理工作要经常听取师生的意见,接受师生的批评和监督;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实现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教学民主,学术民主,并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案2某初中二年级学生王某是全校有名的劣学生,老师多次找家长,不能好转。班主任建议劝退,校长同意。问:试评析学校的做法?答:1学校做法错误2王某是初中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能剥夺其受教育权利。3我国宪法当中规定受教育是公民权利。4学校没有开除学生的权利。案3某中学校长上任,立了很多规矩。名为依法治校。一天学生淘气打坏玻璃,校长决定依法刑事,让学生检讨,照价赔偿,罚款。问:这位校长的做法是不是真正的依法治校?答:不是,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罚款的权利,让学生检讨,赔偿可以,罚款不当。学校没有行政处罚权,只有教育的权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