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试卷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试卷六

华中师范大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最适合的一个答案,并将其代号填在题干前面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6分)()1.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A.科学取向B.实践取向C.规范取向D.人文取向()2.“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指出了A.教育具有社会性B.教育是社会复制的工具C.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化D.儿童对成人施加的影响不是教育()3.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B.可逆性C.模仿期D.关键期()4.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是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和A.音乐B.体育C.美术D.雕塑()5.贯穿在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性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B.便利性原则C.简明性原则D.自然适应性原则()6.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不包括...A.“从做中学”B.“生活即教育”C.“学校即社会”D.“教育即生长”()7.“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的关系。A.经济B.文化C.科技D.政治()8.在我国新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为主。A.综合课程B.分科课程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D.选修课程()9.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的中国近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10.孔子重视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愤”的解释是A.“达其辞”B.“口欲言而未能之貌”C.“开其意”D.“心求通而未得之意”()11.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所提出的个别教学制度被称为A.道尔顿制B.葛雷制C.昆西制D.文纳特卡制()12.德育过程中“犯错不自觉”的矛盾属于A.认识性质的矛盾B.能力性质的矛盾C.思想性质的矛盾D.其他性质的矛盾()13.“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因材施教原则B.直观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14.“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句话反映了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效能主义的教育目的论()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慎独B.榜样C.修养D.陶冶()16.教师社会地位的最直接表现是A.政治地位B.经济地位C.职业权力D.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答案:AADADBDABDABDCBB\n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1.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2.螺旋式课程:是指将特定的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的课程。3.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4.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的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5.道德信念:是人们通过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了解,在自身强烈的道德情感驱动下,对履行某种社会道德义务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感。6.人格感化:是指教育者以自身的品德和为情境对学生进行的陶冶。三、判断题:(在题前括号内打×或√。每题1分,共10分)()1.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2.2001年下半年,教育部在各地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确定了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区(县、市)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3.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4.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合格考试的教学评价是目标参照性评价。()6.生产力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7.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8.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特征。()9.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是活动课程论的特点之一。()10.“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学记》。答案:1.√2.×3.×4.√5.√6.×7.×8.×9.√10.×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并作简明扼要的解释。每题8分,共24分)1.“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的关系是什么?答:(1)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德、智、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2)所谓“独立个性”,是指体、德、智、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3)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观点共6分,简明解释共2分】2.简述“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在教学过程理论上的对立。答:(1)“传统教育”派的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他根据心理学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基本主张: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2)“现代教育”派的典型代表是杜威。他依据学生“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教学程的五个阶段: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基本主张:通过学生个人的探索进行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反对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主张儿童活动中心,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3)基本评价:前者忽视学生个人经验,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后者忽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使学生不能学到系统的科学知识。【观点共6分,简明解释共2分】\n3.在德育中如何运用榜样的方法?(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观点共6分,简明解释共2分】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及其原因,并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每个教师都意识到应努力为班内的所有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然而,群体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与这种理想相差甚远。对师生在课堂里相互作用所进行的观察表明:教师(十分无意识地)针对某些学生进行教学与讲解,而忽视了其他学生。教师给予了某些学生更多的积极强化与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及回答问题,对待其他学生就并非如此。一般说来,教师对班内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优秀生最为关注并给予最多的鼓励,班内半数较差的学生所得到的关注与帮助最少。师生之间关系的这些差异使得一些学生得到了(其他学生所得不到的)更多的机会与鼓励。答:(1)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教师能够意识到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实践中却难以做到。(2分)(2)材料揭示了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影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由于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面向学生集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保证学生享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一直是班级教学中的一个难题。(3分)(3)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上述局限,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给5分)①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②压缩集体教学时间,增加个别辅导时间;③增加辅导教师,实施小班教学;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发动学生辅导同伴;⑤按能力或兴趣分组,进行分组教学。2.下面案例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哪种必然联系?试运用该理论评价这位教师教学的得失。这是低年级的一堂语文课,教师正带领学生学习《雪地上的小画家》一课。课文讲的是:冬天下雪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清晨,小鹿、小鸡等小动物们都出来了,纷纷用自己的足和爪子在雪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不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老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在让这个学生坐下以后,老师又问全班同学:“谁知道?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这时候,教室里静极了,再也没有人起来回答。看到这个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这个道理等你们上初中以后就明白了。”答:案例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5分)(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案例中教师教学的得失评析:(5分)优点:这位教师不是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目的,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向学生提出了“青蛙和蛇”的问题,这说明教师善于引申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n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缺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的态度和批评打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破坏了本来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六、论述题:(12分)“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请解释这段文字,分析其中体现的教育思想,并联系实际举一个案例进行分析。答:(1)这段话的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而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3分)(2)这段话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对我国教育经验的总结,它既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所制约。(3分)(3)贯彻的基本要求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热情关爱后进生。(3分)(4)联系实际举例分析。(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