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大纲材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大纲材料

教育心理学大纲材料一、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1、教育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教师资格条例》(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概念: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作用:①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②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③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a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b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c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基本内容:教师的教育思想道德、教师的教育教学道德、教师的语言道德、教师的交际道德、教师的个人生活道德。(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途径:第一,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学习教师道德理论,主要是个人自学和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道德学习。第二,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修养的根本办法。方法:①加强理论学习(1)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提高自身觉悟水平。学习政治、学科知识、教育学、心里学理论等。要不断用学习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新形势教育的需要。(2)注重内省慎独,通过自己不断地反省,回顾和总结工作中的得失。②勇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③虚心学习他人,相互砥砺提高,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二是学习身边的模范教师。④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二、教育学模块1、教育及其发展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相互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在教育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看,各自同时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又是另一活动的客体。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尽管承担的任务不同,但都是组成教育的活动的承担者,都处于主体的地位。他们的共同客体是教育内容,即主体活动指向的共同对象。又因为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时交织、或前后相干的,因此,应该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称为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而不是平行的双主体。此外,在教育活动内部,存在着教与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他认识、塑造的对象,是客体,也是他开展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相反,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者却成了学习者学习所必须的条件和客体之一;因此,在复合主体的内部又呈现出互为主客体和条件的复杂关系。教育活动的进行总离不开教育物资,并有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自然,最低限度的具体标准是随时代、具体国家的发展水平而变化的。如在我国当前对中小学教育物资的最低要求是学校无危房,每个班级需有教室,每个教室应有桌椅。如果连这些要求也不能做到,那么就不可能办教育。在教育物资低于基准线的情况下,教育中的“物”\n的要素,就成为教育活动能否开展的决定因素。但是,如果这个基本要求已经达到,那么,教育物资的改善只是有利于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条件,并不能对教育活动的开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也不是学校水平或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志。在教育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活动的主体。教育物资的某些不足带来的困难,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能够克服或得到部分补偿。相反,有了很好的教育物资,但教育者不愿教或不善教,学习者不愿学或不善学,那么,这些物资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只不过成为一种显示经济实力的“摆设”。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政治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①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②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③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④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对政治的影响:①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②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③教育有助于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④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①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选择与传递②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③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发展速度④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改革进程⑤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公平落实。教育对经济的影响:①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②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③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2)教育与社会的科技、文化的关系?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技对教育的影响:①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的内容②科学技术革命影响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③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教育对科技的影响:①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②教育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③教育有利于国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影响:①文化水平影响教育发展水平②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过程③文化变迁影响教育发展变革。教育对文化的影响:①教育有利于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批判与继承②教育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③教育有利于文化创新4、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交互作用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影响因素:①遗传因素。它是指人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环境。它是围绕在人周围的,对身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③学校教育。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发展的一种活动,它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学校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们的发展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得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用: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概念、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概念: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的功能:①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的一种设想,它立足现实,指向未来,因此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且蕴含着观念价值,而且这种观念价值一旦变成现实,将给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利益与好处。②\n指导功能。首先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上,其次是体现在调节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上。③评价功能。教育目的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是检验、评价、衡量全部交易活动最终结果的依据和标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①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②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③完满生活的教育目的观④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2)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①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3)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组成?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组成:(4)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及其特点?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点:①公民意识;②价值观念;③社会责任感;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⑤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⑥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⑦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⑧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①着眼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发展。②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③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④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6、教师与学生(1)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主要包括:①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②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③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④管理者角色。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⑤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做他们的朋友,也期盼教师能把他们当做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⑥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2)教师的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教师的素养: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①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①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扎实的掌握,其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再次教师要在掌握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②教育专业素养: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③职业道德素养:第一,忠于人民的教师事业,甘于在教室岗位上无私奉献;第二,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第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①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②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节;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3)学生的特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特点①学生是主体性的人②学生是发展性的人③学生是完整性的人④学生是个性化的人。\n学生观:(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3)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4)差异观——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人,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4)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意义: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第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完成。第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教育教学中结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一方面作为独立的完整的人,另一方面又作为合作者所形成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和谐亲密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需要教师、学生、学校行政人员的共同努力但由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作用。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②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充满期待、鼓励学生知识和技能、能力和人格发展,管理和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教师民主的领导方式,能形成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建立良好师生关系。③加强自身修养。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和行为定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主动接近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以自己的形象影响学生。新型师生关系:7、课程(1)课程内涵?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①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②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③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其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2)课程的类型?①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②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n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特征: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课程改革的三个基本特征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提出的。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4)课程标准?书本P32—33(5)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  《标准》在课程内容上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为学校、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标准》提供了可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人力资源的开发  学校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校医等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此外,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的骨干作用,例如请他们作示范、当辅导员等。  在校外还可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请他们辅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在家庭,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二)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国家已制订了各级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各地学校应争取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配齐,并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对现有体育设施应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要努力开发它的潜在功能。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2.制作简易器材  各地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网等。3.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  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网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4.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  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5.合理使用场地器材\n  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1.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2.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歌舞、维吾尔族的舞蹈、朝鲜族的荡秋千、锡伯族的射箭、彝族的射弩、白族的跳山羊以及踢毽子、滚铁环、抽陀螺等。(四)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1.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早晨上课前、课间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各地要开展课前和课间体育锻炼活动,可以把课间操时间延长到20~30分钟,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改变课前和课间只做广播操的单一活动内容,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各地学校应抓好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体育比赛,应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班级、锻炼小组或课外体育俱乐部是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组织单位。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2.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校外体育资源包括:(1)家庭体育活动; (2)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 (3)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4)少年宫体育活动; (5)业余体校训练; (6)体育俱乐部活动;(7)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如:传统节日中的元旦拔河、长跑,春节的秧歌、舞狮,元宵节的骑竹马、太平鼓、跳百索、抖空竹,清明节的踏青郊游、放风筝,端午节的旅游、赛龙舟,重阳节的登高等;再如:学校假日中的体育夏令营、体育冬令营、春游等,以及校定节日中体育节"、"游戏节"、"舞蹈节"、"传统项目节"、"健康等。(五)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地况地貌千姿百态,季节气候气象万千,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应注意大力开发和利用。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风天、雨天、雪天,可以练习长跑;晴天,可以练习骑自行车,可以登高望远。  利用江河湖海,可以进行水上安全运动。利用荒原,可以进行步行拉练、野营等。利用雪原,可以滑雪、滑雪橇、滚雪球、打雪仗等。利用草原,可以进行骑马、武术等。利用森林山地,可以进行安全的定向运动、攀爬活动。利用山地丘陵,可以进行登山运动和开展有氧耐力运动。利用沟渠田野,可以进行越野跑、跳跃练习等。利用海滩或沙地,可以进行慢跑、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利用沙丘,可以进行沙疗、爬沙丘、滑沙等活动。(六)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8、教学(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意义: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n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这个定义包含如下三层意思。其一,它强调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即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是辨证统一的。其二,它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其三,它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教学的任务:第一: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它是组成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而技巧是指一种操作或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第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智力一般指学生的认识能力,以思维能力为最主要。所谓能力,是保证人们顺利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第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教学卫生,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第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本质:①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知过程。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③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规律:①教学过程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②教学过程与个体发展相互依赖于推动的规律。③教与学相互协调与作用的规律。④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3)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第一:循序渐进原则。指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形成完整的体系。①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系统的教学②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组织教学③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第二:因材施教原则。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在班级教学中既要从国家的需要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保证统一的规格,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第三:启发诱导原则。教育不是把现成的原理和结论直接交给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②引导学生“自求自得”③发扬教学民主,注重相互启发。第四;联系实际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教学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传授和学习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①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②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③引导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4)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教学方法:第一:一般教学法。包括①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和参与下,学生以集体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中心论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搞清问题,理解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②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要领和原理时,只给他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③学导式教学法④讲授法: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传播新知识的主要教学手段,指教师用学生能接受的简明语言系统讲述教材、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诸种教学方法的总称。⑤实践法:是指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类方法,包括实验、实习作业、练习以及某些形式的独立作业等。第二:发展专项能力的教学方法。包括①发展思维能力的方法。②发展记忆能力的方法。③发展社会智能的方法。④发展培养个性的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①注重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体系②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③注重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多边互动。④注重教学方法实验的优化提取。⑤注重教学方法原则及其发展趋势的把握。⑥注重对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整合(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一、选择教学课题:无论是群众性活动还是小组培训活动,选好课题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课题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课题选择是否准确地反应了教师教学指导思想是否明确。要求:1、选题要求要与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生理特点相适应。2、选题要与教学内容相吻合。\n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是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包括学期教学计划,群众性活动方案和小组培训辅导方案),教学计划只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安排和教学创意等要素。要求:1、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体,具有可行性和可检测性,要体现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能力及思想品德的培养。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少年儿童的特点及知识能力,要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趣味性和时代感。3、教学时间安排应科学合理,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4、根据校外教育的特点,倡导教师在认真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具有新意的教育教学活动计划。三、实施教学计划:教学及计划的实施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完成的,认真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要求:1、要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育教学活动。2、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双边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3、计划的内容。四、教学计划的评价: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及活动结束后,对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做出客观的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整体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每次活动结束后,都要及时认真地做好评价工作,写好教后记。(6)教学组织形式?概念: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包括①个别教学制②班级授课制③分组教学④道尔顿制⑤设计教学法(7)说课的基本程序与要求?说课的基本程序与要求: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学哪些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是前面所学哪些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哪些知识的基础,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方面有哪些作用,对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影响等。2.教材处理: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不盲目地依赖教材而循规蹈矩,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授课顺序调整和补充,以纵横知识联系,降低学生认知难度。把有关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观点等用书画文字等形式加工整理,转化为导向式的教学活动。教材处理的目的是使学生容易接受、融会贯通,体现教师熟悉教材的程度,把握教材的能力。3.重点难点:指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确定重点和难点的依据。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①知识目标、②能力目标、③情感目标。要阐述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二、说教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等;近年来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情境教学法(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发展水平。选择教学方法不要局限于某种方法,要灵活多样,对症下药,一把钥匙一把锁。使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要说明通过什么途径有效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要达到什么效果。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三、说学法:阐述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怎样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怎样帮助学生自觉、生动地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培养了能力又发展了智力。四、说教学程序:说教学程序是说课中最重要的环节。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温故知新式、提问式、谈话式等都是巧妙的方法。阐述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这样导入的好处是什么。\n2.讲授新课:讲授新课是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怎样引经据典、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精心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怎样启发学生踊跃参与,进入角色充当主体。哪些答疑让个别学生独立完成,哪些答疑让群策群力来实现。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哪些思维定势,需要采取哪些克服措施。如果学生的活动脱离教师的思路轨道,怎样因势利导,采取哪些应变措施稳妥地引上正轨。如何诱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既学到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一举两得。讲授新课是课堂的重中之重,是精彩之处、关键所在。要阐明怎样让课堂运作起来,体现教师的主导。怎样规范板书和口语表达,既设疑又答疑,既突出重点又分散难点,既注意教学程序又运用教学手段;既正常发挥又采取应变补救措施,既正确地叙述和分析教材又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3.归纳总结:教师说课时应着重综合归纳本节课教学目的,传授了哪些知识,并且将其纳入原有知识的体系之中。加强知识之间纵横联系的复习,培养各种能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同时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为下一节课教学做准备。五、展示板书:展示观摩课的完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用教师教学基本功中的规范“粉笔字”来体现的,要概括课文的全面性、准确性、工整性和美感性。   六、说课的语言要求:说课者要使用独白语言和教学语言。1、独白语言,是独自向其他教师或有关领导说课时的用语。要做到语言简明、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讲述自然生动,切忌念稿或背稿。2、教学语言,即暂把听众当学生,仿用课堂教学语言。主要在说明教学过程或教学方法使用。如说明课堂导语、结束语、课堂提问或答问举例、语文、英语等学科朗读课文示范等等。使用教学语言表情达意生动形象,能真实再现说课者课堂教学侧影,利于听者了解说课者处理教材和课堂调控能力,领略其课堂教学艺术水平。总之,说课为上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说课是上课的升华;说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上课。说课与上课不能有大的反差,怎样上课,就怎样说课,如出一辙。但说课有别于上课。它要遵循说课的程序,怎样分析和处理教材、怎样选择教学方法、怎样运用教学手段、怎样设计教学程序,总体介绍这节课在哪些方面做出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为什么这样教,有什么理论依据。说课要体现真实性、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说课不能变成上课,说课只画龙点睛,说课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说课结束时,评委可以提出许多问题,说课教师应该胸有成竹地当场逐一答辩、对答如流,交出圆满的答卷。说课和答辩实际上是“即兴演讲”,进一步考核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8)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n(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3)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①要认识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②要相信学生确有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③明确判断教学活动中谁是主体的标准。看学生是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主要取决于他是否确定或参与确定有关活动的目的,是否决定或参与有关活动的过程。如果是,则为主体;如果不是,则为客体④要帮助学生完善主体结构。学生的主体结构包括操作系统和动力系统两部分。操作系统主要由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对客体(教学内容)的感知、概括、记忆、运用等任务;动力系统主要由非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激发和维护主体认识活动的任务。(4)差异观——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人,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9、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内涵与作用?(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类型:①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②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③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④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10、德育与班级管理(1)德育的概念、构成及意义?概念:教育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构成: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意义: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②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③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n德育的目标的定义:是通过德育活动在手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我国德育内容: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②爱国主义教育。③理想教育。④集体主义教育。⑤劳动教育。⑥纪律教育。⑦民主与法制教育。⑧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⑨心理健康教育(3)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②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4)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4)常用的德育原则及其运用?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其基本原则有:①向导性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运用时要注意: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分针。第三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第四,要把德育的理想和现实性结合起来。②说理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运用:第一讲明道理,疏导思想。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第三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确教育。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运用: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第二,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第三,要求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④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各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运用:第一,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第二,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第三,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⑤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运用:第一,要深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第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进行教育(5)常用德育方法及其运用?方法:①说服教育法。是教育者通过说理传道,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以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合理的论证及合乎逻辑的推理,首先,应注意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取得教育实效的前提。其次,要做到说理的内容真实,要从学生的生活、学习出发,善于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切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反对用假话、空话、套话来教育学生。再次,说服教育具有情感性,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对学生的无限厚爱来唤起他们在情感上的共鸣。②榜样说服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秀品德和卓越成就来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首先,要为学生选好榜样。其次,要善于向学生宣传榜样。第三,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榜样。第四,教师要注意以身示范。③陶冶教育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和陶冶的方法。运用陶冶教育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方面要精心选择与创设陶冶情境。另一方面,陶冶教育要持之以恒。④自我修养法。是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主动地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等来提升自己修养的一种德育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扶志养气。其次是锻炼意志。第三,改过从善。⑤学校心理咨询法。指学校中富有经验的咨询员对学生开展咨询,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扰,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为其品德的正常发展打下基础。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坚持保密性原则。其次要坚持关系平等原则。第三、坚持价值中立和心理疏导原则。⑥品德评价法。是对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作出肯定或否定评价,以督促其形成良好品德的一种方法。运用品德评价法,首先要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其次,要坚持发展性原则。第三,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原则。运用:①运用德育方法要树立联系、整合、系统观点,注意方法的结合。②德育方法的运用以及灌输为特征,要求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道德思维,提高其道德判断力,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简单的说,就是要注意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③认识规律,遵循德育方法选择、运用的基本准则。\n(6)德育的途径?①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时事课②其他各学科教学③班主任工作④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⑤劳动与社会实践⑥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⑦校外教育⑧心理咨询与职业指导⑨校园环境建设⑩家庭及社会(7)、班级管理的功能、内容及方法?功能:①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内容及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①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的内容:a了解法和研究学生个人,包括思想品德状况、人际关系、集体观念、劳动态度、日常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特点、智力水平、学习成绩;体质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课外与校外活动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等。b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包括班级风气、舆论倾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结构、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干部情况。c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类型、家庭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家长的职业及思想品德及文化修养、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家长对学生的态度等。②了解学生的方法。a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b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里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C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设计和建立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班主任应当有组织、有计划地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一任务。(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a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b协助和指导班级团对活动c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8)班级集体的组织与建设?11、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的含义及特点?含义: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特点:1、课外活动具有很高的自主性2、课外活动的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3、课外活动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伸缩性4、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2)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任务?意义:首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其次,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第三,课外活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第四,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发面也有重要作用任务:1扩大、加深、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智能2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3、组织学生有益的娱乐和休息,丰富其课余生活(3)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内容:①科技活动。②学科活动。③文学艺术活动。④体育活动。⑤社会活动。⑥传统的节假日活动。课外活动的形式:第一,群众性活动:①报告和讲座。②各种集会③各种比赛④各种参观游览活动⑤社会公益活动。第二,小组活动:①学科小组②技术小组③艺术小组④体育小组。第三,个人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指导学生从事某一项专门观察和研究,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和从事科技活动等。(4)课外活动的组织?①由学校和教师直接组织和领导的课外活动②由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和领导的团队活动③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和领导的课外活动④由家庭配合学校进行的课外活动\n三、心理学模块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主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①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会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效。②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视觉的延续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③感觉的相互作用:一种分析器在其他分析器的影响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学生观察力的发展:①目的性增强。中学生观察目的性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他们往往从被动地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任务进行观察,逐步发展到主动自觉发地制订观察计划,进而有意识地观察。②更具持久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意志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增强以及对观察任务意义的理解而发展的,并以有意注意的维持为指标,主要表现为主动排除各种干扰刺激,使观察活动更持久。③精确性提高。观察细节的感受性逐步发展,对比事物的正确率逐步增加,理解所观察事物的抽象程度逐步深刻。④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在观察中寻找、发现事物的异同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感知有关现象,他们不在像过去那样进行零散的观察,而是系统地进行观察,寻找事物的规律。学生观察力的培养: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并利用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观察动因,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②要有充分的知识准备与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③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④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记忆的种类、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种类:①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划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②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①有意识记是随年龄的增长、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发展、学习目的的明确,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则越加显著。②中学阶段不仅有意识记在发展,无意识记及其效果也在发展。不管有意识记或无意识记,其记忆的效果主要在于记忆过程的思维活动程度,也就是能否将所记忆的东西或材料当作智力活动的内容或对象。(2)中学生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特点。中学阶段年级越高,意义识记的成分越多,机械识记的成分相对减少,机械识记的效果也越来越差;相反的意义识记是他们主要的识记方法,且效果也越来越好。(3)中学生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的发展。随着年级的增长,抽象识记大于形象识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①直观形象法②图表法③谐音记忆法④归类比较法⑤联想法⑥歌诀法(3)想象及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又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①以学科教学为基础,把培养中学生想象力的任务贯穿于每一节课和每一科目。这就要求全体教师都必须自觉地把培养学生想象力置于与传授学科知识同重要位置上。②以课外兴趣小组为辅助,强化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学校组织各类兴趣小组,无论是科技类的,还是文艺类的,都在无形中起着强化想象力培养的作用。a、兴趣小组符合每个成员的需要b、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飞翔的沃土。③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场所,扩大中学生的视野。没有一定数量的材料为基础,想象力的培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④\n为中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情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那丰富的美感、鲜明的形象,伴以教师充满感情的抒发、渲染,此时学生已不光是靠耳朵听,靠眼睛看,教师的情感也拨动了他们的心弦,促使他们用“心眼”去学习。学生带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去感知教材,去体验、想象,会极力用恰当的词语句式描绘情境,表达自己的感受。⑤带领中学生参加实践,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4)思维的类型、思维品质及其培养?类型:①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分类(思维的抽象程度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②根据思维过程指向性不同分集中(求同)思维与发散(求异)思维③根据思维活动创造性成分的不同分类,可以划分为常规(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品质及其培养:(1)思维品质的特点a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b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c思维的逻辑性d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e思维的创造性(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a引导青少年与俱进地学习马列主义原理,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武装自己的头脑b强调启发式、探究式与研究型的教学方法c对学生加强言语训练d注意运用心里定势的积极作用,发展“求同思维”;限制心理定势的消极作用,多发展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e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3)丰富学生想象力。a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b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的大门c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5)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创造性及其培养?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问题检验假设影响因素:①问题的特征②已有知识经验③定势与功能固着。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创造性培养: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⑵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⑶改革评价机制⑷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⑴保护好奇心。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⑶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⑷重视非逻辑思维。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③、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⑴发散思维训练。⑵推测与假设训练。⑶自我设计训练。⑷头脑风暴法训练(6)注意及其规律的运用?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规律的运用:(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尽量防止和排除使学生离开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的出现2利用无意注意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安排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注意(二)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三)善于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四)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1要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1)要求学生对干扰他们的刺激保持镇静的态度(2)加强注意的目的性(3)通过时实践活动不断揭示事物的新内容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3培养学生把注意集中与事物的习惯4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1)情感的发展及其教育?(2)意志品质及其培养?意志品质: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成为意志品质。\n意志品质培养:①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提高认识,坚定信念。②严格管理教育,养成自觉守纪习惯。a遵守校纪校风,国家法规等;b管理要严;c管理要适度。③利用实际行动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让学生善于自我管理④针对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内容和重点,以达到对优良品质的培养⑤启发学生的觉悟,引导学生自我锻炼。3、人格发展与教育(1)需要、动机、兴趣与教育?(2)能力的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能力的培养?类型:(1)按能力的是否已经获得,可将其分为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2)按能力是否只与所要完成的任务有关,可将其分成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3)按能力所参与的活动结果的新颖性,可将能力分成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4)根据能力所关涉的活动的性质,可以将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差异:1、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的水平差异既有一般能力方面的,也有特殊能力方面的。在智力方面,诸多研究表明,在全部人口中,人的智力呈正态分布,即从低智力到高智力,智力极低的人或智力极高的人都是少数,智力居中者是大多数。在特殊能力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有语言能力、数学能力、机械操作能力、空间知觉能力、文书能力、手指灵巧性、音乐能力、美术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2、能力的年龄差异人的能力充分发展有早有晚。能力表现较早的称为“人才早熟”。能力的早期表现,在音乐、绘画等领域中最为常见。能力的较晚表现称为“大器晚成”,即智力的充分发展在较晚的年龄才表现出来。如我国画家齐白石,40岁才表现出其卓越的绘画能力。3、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几个方面。在知觉方面,有的人属于分析型的,他们对事物的知觉十分仔细,但对整体的把握却较差;有的人属于综合型的,他们对事物的整体性和概括性有较强的认识能力,而细节方面的觉察能力较差;有的人属于综合型,兼具上述二者的优点。在记忆方面,有的人主要是形象记忆,有的人主要是语词的抽象逻辑记忆,有的人则居中;形象记忆为主的人对人物、图画、颜色、声音等材料的记忆效果较好,语词逻辑记忆为主的人则对概念、数字一类材料的记忆效果较好。在思维方面,有的人主要是形象思维为主,有的人主要是逻辑思维为主,有的居中。测量:1、观察法2、作品分析法3、能力测验法(1)一般能力测验(智力测验)(2)特殊能力测验(3)创造能力测验培养:(1)教育和教学(2)实践活动(3)勤奋(3)气质与教育?气质对人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以及意识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任何一类型气质均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一方面不能主观、片面地认为某种气质类型是好的,某种气质类型是坏的。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气质对学生学习活动、个性发展以及未来的职业适应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气质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通过教育的作用和个体的主观努力,扬长避短,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1、气质对学习智力活动的影响气质作为神经活动的动力特点,会对学习的方式和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学生记忆的效率来看,识记材料的数量多、难度大、神经系统强型的人较弱型的人效果要好;神经系统强型的人记忆大量的无意义音节效果较好,而弱型的人记忆大量有意义的文章效果较好;在动觉记忆方面,对于不复杂的任务(如再现切线几何图形的长度),弱型的人比强型的人记忆要好;而在复杂情景中(再认迷津结构),强型的人比弱型的人记忆要好。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学生学习的途径、方式、方法、赋予他智力活动以某种“风格”、“特色”,但不决定一个学生知识、技能、智力的水平。2、气质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意义\n学生的气质特征是教师因材施教的依据之一。教师应当了解不同学生的气质特征和气质类型,做到因势利导,提高教育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1)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教育策略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在同样的学习任务中,通过努力都能取得好成绩,这是不可置疑的。教师的任务在于,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方法的指导,提高其学习效率和质量。在教育工作中也是这样,气质无好坏之分,但不同的气质,均存在着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教师的工作,就是要促使学生扬长避短,培养良好的气质特征。气质类型偏于多血质的学生,要防止其粗心大意、虎头蛇尾、兴趣多移的弱点。注意要求他们学习中认真细致,刻苦努力,在激起他们多种兴趣的同时,要培养中心兴趣;在具体活动中,要求他们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善于思维等个性品质。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批评时要有一定的刺激强度,但又要耐心细致,尤其要做好转化后的巩固工作,防止反复。气质类型偏于粘液质的学生,往往在集体中“默默无闻”而容易被忽视。教师对这类学生要以满腔热情吸引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引导他们生动活泼、机敏地完成活动任务。具有这一气质类型特征的学生,比较安静勤勉,且不妨碍别人,但要注意培养他们高度的积极性、灵活性等品质,防止墨守成规、执拗等不良品质,杜绝可能发生的淡漠和萎靡不振。气质类型偏于胆汁质的学生,要防止和克服粗暴、任性、高傲等个性特点,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进取和主动的个性品质。要求他们要善于控制自己,能沉着地、深思熟虑地回答问题,发表意见,活动中保持镇静而从容不迫。要注意培养他们扎实的工作作风,达观自制的待人态度。对他们的教育不可急躁粗暴,而应慢言细语,实实在在、干脆利落地讲清道理,努力抑制他们的激动状态。气质类型偏于抑郁质的学生,平时给人以呆板而羞涩的印象,这类学生最易出现伤感、沮丧、忧郁、孤僻等行为现象。但在友爱的集体和教师的关怀下,又能充分表现出细致、委婉、坚定、富于同情心等优良品质。对这类学生,教师应(同时也应该要求班干部)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具体的帮助。要着重发展他们的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优良个性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要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在评价过程中给予称赞、嘉许、奖励等,批评时“点到为止”。创造条件,安排他们从事有一定困难,需要与他人交往和配合的工作,以鼓励、锻炼他们的勇气。(2)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并调适自己的气质任何一类气质的消极方面均有形成不良个性的可能。教师要给予学生有关气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自己气质特征中的长处和短处。并教会他们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气质上的消极方面,发展积极方面。根据气质的“可塑性”特征,通过教育的培养和学生的自我调适,是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气质特性的。在气质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上,还有其它领域也是应予注意的。如教师本人对自己气质的控制、集体活动中安排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组合,以形成气质互补等。(3)气质与职业指导开展中学生的职业和中学后教育的专业选择,是目前教育界面临的新课题。气质理论在这方面应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气质特征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某些气质特征为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4)性格的形成与教育?4、学习心理(1)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分类、学习的基本理论?特点:①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②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研究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过程。分类:(1)加涅的学习分类可分为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按学习层次分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按学习结果分类: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语言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n(2)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学习的基本理论: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核心观点:将学校看作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的历程,对学习时个体内在的心路历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解释;而个体外显行为的改变主要显示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②认知主义学习理论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本主张包括为五个方面:a.心理学的研究以正常人的心理位主要对象,着重探讨人类不同于动物一些复杂心理,真正属于人格各种层面的问题。b.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是善的,且具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c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d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联系的,甚至有的部分是重叠的e尊重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2)学习动机及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培养:①利用学校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相关系培养学习动机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①创设问题情境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⑤尊重学生合理兴趣与爱好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⑦合理利用竞争与合作⑧增强自我效能感(3)学习迁移与教学?①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a相似性b原有认知结构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除了前面涉及到得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指示与帮助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迁移的产生②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方案设计:a合理确定教学目标b精选教材c合理编排教学内容d合理安排教学程序e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4)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条件?知识学习的类型:①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②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条件:(5)技能及其特点、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形成及培养?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特点:①技能师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技能是在后天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来的②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③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操作技能的形成: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及操作熟练等四个阶段。操作技能的培养:心智技能的形成: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心智技能的培养: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阶段逐步形成,因此,在培养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训练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a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b注意言行的完备性、独立性及概括性c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6)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学习策略:学习者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般性的整体策略与谋划,学习策略既与具体学习任务相联系,又与一般学校过程相联系,是学习者经过对学习任务、学习者自身特点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反复考虑之后才产生的方案,是以追求最佳效益为基本出发点的。种类:①认知策略:a复述策略b简单加工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d组织策略②元认知策略:a计划策略b监视策略c调节策略③\n资源管理策略a学习时间管理策略b学习环境的设置策略c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d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e学习工具的利用策略(7)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P191形成: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一般而言,品德的形成包括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①外部条件a家庭环境b同伴群体c社会风气②内部条件:a认知失调b态度定势c道德认知水平培养:品德培养的基本过程为训练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自我、自觉进行道德行为。良好道德品德的培养方法:a言语说服b榜样示范c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e奖励与惩罚5、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1)心理健康的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概念: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意义:①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③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2)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常见心理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方面作出良好适应。心理辅导目标:①学会调适②寻求发展方法:①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②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③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训练、肯定性训练。6、教师心理(1)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2)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教师成长的阶段: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途径:第一,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第二,通过时间训练提高在职教师,为新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提供所必需的知识和经验。国内外研究显示,有效地促进在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教学决策训练、反思教学经验(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①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②吸引学生注意力。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③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④课堂练习。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⑤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的常规程序。⑥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