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5 发布 |
- 37.5 KB |
- 7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复习(1)
《教育学》复习(1)1\n教学内容第1讲教育与教育学(上)第2讲教育与教育学(下)第3讲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上)第4讲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下)第5讲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上)第6讲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下)第7讲教育目的(上)第8讲教育目的(下)2\n教学内容第9讲学生与教师(上)第10讲学生与教师(下)第11讲课程(上)第12讲课程(下)第13讲教学(上)第14讲教学(下)第15讲德育(上)第16讲德育(下)3\n第1讲教育与教育学(上)学习目标1.识记教育的基本概念。2.理解教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3.应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教育现象。4\n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词源教育的多种定义2.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5\n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标志是教育实体(学校)的诞生。原始社会教育和古代教育。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教育的国际交流6\n三、教育发展的过程(一)古代教育(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三)近代教育(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7\n第2讲教育与教育学(下)学习目标1.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2.理解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3.应用教育学的理论分析教育现象。8\n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孔子与《论语》2.墨子的教育学思想3.道家的教育学思想4.《学记》的教育学思想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的教育学思想2.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3.亚里斯多德的教育学思想9\n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2.洛克的《教育漫话》3.卢梭的《爱弥儿》4.裴斯泰洛齐的《一位隐士的夜晚时刻》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2.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10\n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2.凯洛夫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3.教育学的多元化11\n第3讲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上)学习目标1.识记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与教育的基本关系。2.理解人力资本理论。3.应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教育现象。12\n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具有促进政治民主的功能。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13\n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人力资本理论。14\n第4讲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下)学习目标1.理解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2.运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分析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15\n一、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三)信息技术与教育16\n二、教育与文化(一)文化与教育的相互依赖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二)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特性学校文化的构成(三)学生文化1、学生文化的成因2、学生文化的特征17\n第5讲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上)学习目标1.识记个体身心发展。2.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3.掌握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4.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18\n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述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2、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容第一是生理的发展第二是心理的发展3、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19\n二、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来自于个体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2、外铄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的推动,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和训练等。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20\n三、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21\n四、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四)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22\n第6讲教育与个人的发展(下)学习目标1、理解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2、理解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的任务。23\n一、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2、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24\n二、童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小学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一)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1、身体特征2、心理特征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二)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小学教育的总任务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25\n三、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二)教育措施1、保健问题;2、丰富少年的精神生活,加强对少年的心理指导、咨询,对加快心理成熟和健康有重大意义。3、充实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促进形成高尚的道德理想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另一方面;4、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5、是培养人的自我教育的起始阶段。26\n四、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年龄特征:各方面基本成熟。身体方面心理方面2、教育措施:学校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7\n第7讲教育目的(上)学习目标1、识记教育目的的含义和层次结构。2、理解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3、理解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28\n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29\n二、教育目的的作用1、规范作用2、导向和评价作用3、激励作用30\n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一)“五分说”的层次结构1、理想的教育目的。2、正式的教育目的。3、教育者理解的教育目的。4、教育者操作的目的。5、实现的教育目的。(二)“三分说”的层次结构1、教育目的2、培养目标3、教学目标31\n四、制定教育目的制约因素(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教育目的。2、不同社会制度有不同教育目的。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我国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32\n第8讲教育目的(下)学习目标1、识记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2、理解素质教育的的含义和特点。33\n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1957年的表述1958年的表述1981年的表述1985年的表述1995年的表述1999年的表述34\n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1)教育的服务方向是教育方针中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2)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概括了实施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根本途径。(3)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概括了新时期教育方针的育人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根本性问题。(4)坚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全面素质为根本。35\n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人才培养的统一化、共性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多元化、个性化。(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36\n第9讲学生与教师(上)学习目标识记学生的本质属性。理解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理解师生关系的内涵和意义。37\n一、学生的本质特点1、学生是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2、学生是儿童: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3、学生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38\n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是权利的主体2、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第一层次: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层次;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层次;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39\n3、学生享有的权利◇人身权◇受教育权4、学生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40\n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41\n第10讲学生与教师(下)学习目标1、识记教师角色的内涵。2、理解教师职业的特点。3、掌握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42\n一、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专门职业的衡量标准43\n二、教师的传统角色1、蜡烛论2、工程师论3、园丁论4、“桶论”5、“警察说”44\n三、教师的多元角色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45\n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广泛的文化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46\n五、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表现学生不要喜欢的教师特征表现47\n第11讲课程(上)学习目标1、识记有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制约依据。2、理解课程的基本类型。3、理解课程设计的有关原理。48\n一、课程的一般概念(一)理解课程(二)课程的四个层面(三)“教程”与“学程”49\n二、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社会政治的需要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3、文化传统的影响4、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5、受到课程理论的影响50\n三、课程类型1、根据课程的任务划分2、根据课程的制定者划分51\n四、课程设计1、课程计划2、学科课程标准3、教科书52\n第11讲课程(下)学习目标1、识记课程实施的概念和结构。2、理解课程评价的概念、过程和模式。53\n一、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差异4、掌握学科内容及其结构5、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54\n二、课程评价课程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一)课程评价的基本问题(二)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55\n(三)课程评价的模式课程的评价模式是评价人员或研究工作者依据某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想或特定的评价目的,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途径所建立起的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它对评价的实施作了基本的说明。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56\n第13讲教学(上)学习目标1、识记教学和教学的一般任务。2、识记教学过程、特点和规律。3、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现象。4、掌握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57\n一、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二)教学的意义(三)教学的一般任务58\n二、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三)教学过程的结构59\n三、教学原则(一)直观性原则(二)启发性原则(三)巩固性原则(四)循序渐进原则(五)因材施教原则(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60\n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实验法61\n第14讲教学(下)学习目标1、识记教学工作的几个基本环节。2、理解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3、运用上好课的基本要求评价一节课的好坏。62\n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与答疑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63\n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的优点课堂教学的缺点64\n三、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可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为的综合方案。教学策略应具备的特征。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65\n第15讲德育(上)学习目标识记德育的概念、演变和意义。2、理解德育目标的概念和中小学德育目标。3、理解中小学德育的内容。4、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66\n一、德育的内涵(一)德育的概念(二)“德育”一词的由来(三)我国现代德育外延的演变67\n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68\n三、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的含义(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三)基础教育的德育目标69\n四、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定义(二)德育内容的构成(三)中小学德育内容70\n五、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二)德育过程的特殊矛盾(三)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71\n第16讲德育(下)学习目标1、理解德育原则及其贯彻要求。2、理解德育的相关途径。3、理解德育方法及其注意要求。4、理解德育模式的含义和相关的模式。72\n一、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73\n二、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2、学科教学3、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4、学校各项活动5、班集体6、学校环境7、家长与社会的支持和配合8、教育者的表率作用74\n三、德育方法1、说服法2、榜样示范法3、思想疏导法4、情感陶冶法5、实际锻炼法6、品德评价法7、自我教育法75\n四、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二)体谅模式(三)社会模仿模式7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