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教案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主要教学目标:1、识记教育、教育学的概念,理解教育问题在教育学研究屮的重要性。2、理解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索,比较三要索之间的关系。3、理解教育具有的社会属性。4、了解不同阶段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5、了解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过程。6、学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背呆及发展趋势。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概念1、词源屮的“教育"2、教育学屮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地培养人、影响人的活动,即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这种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有H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U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种社会实践活动。(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由它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有意识的实践活动3・教育是-•种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三)教育的要素教育包括三种基本要索,即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认识这三种要索,一方面是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认识教育的形态提供了思想基础。(四)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时代性、相对独立性三个方面。1、永恒性2、时代性教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Z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就在于它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它就必须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3、相对独立性二.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形态,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以下儿个阶段。(一)原始教育原始教育指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同使用石器工具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原始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1.非独立性。2.贫乏性。3.无阶级性。(二)古代教育朴代教育是指存在于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古代教育的特征有这样儿个方面:1.学校教育的产生,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2.有相对稳定、丰富的教育内容3.教育同生产劳动严重脱离4.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三)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它是在18世纪末到19|比纪世界产业革命浪潮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类型,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与这种剧烈变化的社会相适应,现代教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3.超前性4.普及性和多样性5.教育改革成为主旋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普遍开始对各自的传统教育进行改革。教育改革已成为-•个世界性的浪潮。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丄作,就需要对它进行研究,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师范院校教育学就是帮助教师或未来的教师获得必要的教育理论索养、必需的专业思维意识和基本的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儿个历史阶段:(一)萌芽时期代表萌芽时期的教育著作,是中国古代的《学记》。但《学记》仍然是-•些经验的概括和片断的、个别的结论,还没形成自身的逻辑体系。(二)形成独立学科时期\n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近代形成的。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问It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立了基础。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裴斯泰洛齐首先提出,并山赫尔巴特进一步奠定的。赫尔巴特(1776〜1841)他深受裴斯泰洛齐探索教育心理学化的启发,提出观念与统觉的理论,试图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阐明教育H的和实现这一H的的途径和手段。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学科的科学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科学教育学建立时期赫尔巴特把教育学的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科学高度。19世纪后半叶,马克思主义诞生,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四)现代教育学发展的新阶段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1.教育学发生了进一步分化和综合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一.学习与研究教育学的意义二.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应该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的宗旨。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全面动态原则三.学习利研究教育学的方法常用的教育学研究的方法有: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等。(_)历虫法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稈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二)调查法教育调查就是通过有关材料,间接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它对于制定教育规划,检查教育质量,总结教育经验,都起着巫要作用。教育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三)实验法(四)统计法统计法包括对数字资料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一系列的过程。另外,统计图表的制作,统计图的绘制,各种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和相关系数的计算,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差异性的显著检验等所运用的方法,在研究教育问题时,可根据需要有选择地采用。(五)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玄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H的的教育研究活动。其基本特征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屮研究。基本过程包括计划、实施、反思三个环节。以上,我们简要地介绍了儿种研究教育学的方法。为了发展教育学,我们在实际的研究中应将各种方法配合起来运用,以求获得更好的效果。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主要教学目标:1•识记人的发展、遗传索质、社会环境、年龄特征的概念。2.辨析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理解教育在人的发展屮的主导作用。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稈。一.人葩发康的一啟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的身心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二.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发展的统一性(-)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发展的过稈和特点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三)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阶段、年龄特征和变化速度等大体相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四)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是指人的发展虽然是有顺序的,但其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三.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索质在人的发展过程屮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稈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稈及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囤绕在个体周圉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环境包括两种:一是社会环境;二是白然环境。1、社会环境2、自然环境3、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屮的作用人与动物不同,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和适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地与周悯的环境进行相互作用。第二节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一、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n(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四)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五)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的遗传优势,弥补其缺陷二.教育主导作用的表现(一)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1、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1)教育指导或规范个体秤力、能力的社会化(2)教育加速个体秤力、能力的社会化3、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第三节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在人的发展上,教育不是起绝对的主导作用,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一、教育的自身状况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和效果的大小,与教育自身的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儿个方面:(一)教育物质条件影响教育的速度和规模(二)教师素质高低制约着教育的水平(三)教育管理水平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发挥二、家庭环境因素(一)家庭经济状况(二)父母的文化水平(三)家庭的人际氛围三、社会发展状况总之,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无条件产生的,它要受到多方因索的制约。教育如呆能得到社会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就能充分发挥出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主要教学目标:1、理解教育与政治的辩证关系。2、理解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3、学握教育的文化功能。3、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一节教育的政治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屮表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影响。一、社会政治对学校教育的作用(一)政治制度对教育性质.目的的制约学校教育是适应社会政治的需要并为政治服务的。在阶级社会屮,政治决定着教育为哪个阶级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一切芳而。(二)政治制度影响部分课稈和教育内容(三)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四)政治制度对受教育权的影响(五)政治制度决定国家的教育制度二.学校教育政治功能的具体表现教育的政治功能来源于教育外部的社会政治和教育内部人的主观意愿。教育的政治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儿方面:(一)教育为政治培养人才,维系和巩固原有的政治制度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三)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思想,形成舆论,发挥政治功能总之,教育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第二节教育的经济功能这里讲的经济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英相适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经济发展是指物质资料生产的不断增长,它是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屮实现的。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既为教育提供现实的物质技术条件,又因发展的需要不断对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经济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一)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制约(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结构和培养规格(三)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选择(四)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更新二、学校教育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教育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三节教育的文化功能一.文化及其构成二.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儿方面:(一)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二)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n(三)文化模式制约教育模式文化模式是由若干彼此相关的文化特质构成的。一个文化特质可以是一种信仰、一种风俗或一种习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白己特定的文化模式。教育模式是和一定的文化模式相适应的,有什么样的文化模式,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一.学校教育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文化一方而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另一方而,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乂依赖于教育。教育从一开始就扌I!负着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一)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二)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三)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机理,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四)教育具有生产.创新文化的功能第四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它除了与上述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密切联系外,还有它白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表现在以下儿个方而:一、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三、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第四章教育目的主要教学目标:1、记并辨析教育H的、培养H标、教学H标的概念。2、理解教育H的的意义和教育H的的社会制约性。3、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辨析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异同。4、掌握我国新时期的教育H的的精神实质及实现途径。5、理解实施索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及其意义(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二)教育目的的结构(三)教育目的的意义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一)教育目的受生产力制约在社会发展屮,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从而也是制约教育H的的最终决定因索。(二)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观点.政治制度的制约教育H的的社会性质直接决定于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教育H的,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因此,教育H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个人本彳立矗(二)社会本位込(三)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论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质建国以来,我国教育LI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动,随着党和国家丄作侧巫点的不断变化,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总的来说,包括这样儿个基本点。(一)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二)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三)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第三节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而提高学生素质为LI的,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进行的。素质教育是徳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完整的结合。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革除传统的教育弊端,实现教育改革的根本H的,提高全民族素质。一.人的素质的概念二.素质的分类与结构(一)较传统的划分主要有三分法即徳、智、体;四分法即徳、智、体、美;五分法即徳、智、体、美、劳。(二)其他未明确分层的索质划分(三)若干分层的索质划分三.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二)素质教育的目的(三)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四)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1、素质教育的主体性2、素质教育的全体性3、家质教育的全面性4、索质教育的普通性(五)素质教育的任务根据索质教育的H的与索质的基本分类,索质教育显然担负着三大基本任务。1、生理索质教育与潜能开发2、心理素质教育3、文化素质教育四.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提法与全而发展教育并不矛盾,从本质上说,二者是-・致的。\n(一)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经典著作里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基本内容是:1、针对大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S提出了人的活动能力首先是生产活动能力的多方而的发展;2、针对资本主义生产给工人群众造成的身体上的精神上的摧残而提出了人的身体和精神全面发展;3、针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而提出的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而、充分、自由的发展。这三层相互联系的思想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一.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索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要做到:(一)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这是教育观念的核心。(二)进行教育整体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索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对现行的基础教育包括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革,使我国的基础教育逐步转移到全而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上来。(三)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评价一所学校办的好不好,不能只看升学率,主要看全体学生的索质提高。要以此为标准制定科学的评估制度、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四)改革考试制度要淡化升学考试的选拔功能,取消小学毕业生升初屮的升学考试制度,在全国范殉内实行普通高屮和初屮毕业会考制度,减少高校、高中招生考试科目。(五)提高校长.教师的素质第五章义务教育主要教学目标:1.理解义务教育的含义及其特点。2.了解义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3.了解我国的义务教育现状。第一节义务教育概述一、义务教育的含义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这是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故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徳意志魏玛邦,于1619年颁布义务教育法。全I比界169个国家和地区,H前已有163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相应的法律,实行年限不等的义务教育,这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迈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一立务教直护相的“羊盲”竅育的普及历来另屮外先进人士所追求。1.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主张不论贵贱、贫富、贤愚或地区,只要交纳很少的学习费用就可以入学。2.公元前594年,古雅典的梭伦也曾提出,“父亲有让子女入学的义务/尽管梭伦的主张,并不包括当时的奴隶,但是也反映出尽可能地普及的向往和追求。三、义务教育的诞生和发展(一)义务教育制度诞生于欧洲,有着深刻的原因:1、由于欧洲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对教育的普及提出了客观要求。(二)义务教育的发展1、1619年,普鲁士的魏玛共和国率先尝试通过立法的手段,以国家权力强制全体适龄儿童接受初步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由此而诞生。°由于徳国实施义务教育收到了显著成效,于是许多国家纷纷效法。2、英国于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3、法国于1833年颁布《基佐法案》4、美国,马萨诸塞洲在1852年首先颁布实行义务教育的法律,到1920年,全美各洲先后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令。5、日本于1872年颁布《学制令》,1886牟颁布《小学校令》。6、苏联在1917年|•月革命胜利后,即宣布实行义务教育。一.义务教育制度的特点通过分析I比界各国从提出普及教育的口号到国家颁布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再到义务教育的具体实施,我们可以看到义务教育制度有下列特点:「交务教育就是强迫教育。2.实施义务教育的H的是为了国民教育的普及。3.义务教育与免费教育是达到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而。4.义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适应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必然产物。5.义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民族国家的出现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发展相适应的。6.确立义务教育法律,实施义务教育,需要长期的努力。7.义务教育法的实施,需要有一系列经济的和行政的措施相配套。第二节我国的义务教育一.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历史(一)戊戍维新运动与义务教育(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义务教育(三)建国初期的普及教育1954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即提岀把“有计划有步骤(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义务教育的新阶段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三.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经验1.统一认识,制定地方性实施法规2•因地制宜,分步实施3.调查研究,分区规划\n1.建立稳定、可靠和不断增长的经费来源2.建立-•支数量足够的、能胜任教育工作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3.建立督导制度,不断检查《义务教育法》的执行情况。7•保证入学,制止辍学,禁止雇用童工。2.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3.不断地调整学校网点布局,提高办学效益。第六章教师与学生主要教学目标:1、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2、理解教师劳动的意义和任务。3、识记教师的权利和义务。4、掌握教师劳动的特点以及职业索养。4、描述学生的地位、作用以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5、分析师生关系的意义及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条件。第一节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老师的劳动连接着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系着国家和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特点(一)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三)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来说,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以下儿方面的内容。1、专业精神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和精神。2、专业知识的发展3、专业技能的发展二、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对象、内容和过程的特殊性使教师劳动具有一系列的特点。(一)复杂性1.教师劳〈的对象是复杂的2.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3.教师劳动能力的需要是复杂的4.教师劳动的内容是复杂的(二)创造性1.教师劳动过稈的创造性2.学生自身条件的不同,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课堂教学需要艺术创造(三)示范性1•思想品徳的示范性1.教学手段的示范性2.知识传递中的示范性。在知识传递中,教师的行为也具有示范性。他分析教材,演示教材的过程具有示范性;他指导学生的各种实践,更直接体现了教师的示范性。(四)隐蔽性和长周期性三、教师劳动的价值(一)教师劳动的意义1.教师的劳动在社会发展和进步屮的意义2.教师的劳动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3.教师的劳动在个人成长屮的作用(-)教师劳动的任务1.教好功课2.加强学生思想品徳教育,教书育人3.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四、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一)教师的权利(-)教师的义务(三)与教师的特殊权利与义务相关的法律贵任五、教师的职业素养(一)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二)教师的教育思想素质1.正确的教育价值观2.科学的育人观3.正确的学生观4•现代教学观(三)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四)教师的业务素质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屮小学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博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2.教师的能力结构(1)了解学生的能力(2)对教材加工处理的能力\n(3)语言表达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集屮表现为组织教学能力、组织班集体的能力、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等。(5)教育机秤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新的、意外的情况正确而迅速地作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6)自学和科研能力(五)教师的身心素质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顺利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巫要保证。教师的身心素质包括:1.身体素质2.心理素质六、我国教师的资格、任用、培训及考核制度(一)教师的资格1.教师资格条件根据我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资格必须具有四个要件:(1)必须是屮国公民(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徳品质(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2.教师资格认定认定程序:(1)提出巾请(2)受:理(3)颁发证书3.教师资格丧央(二)教师的培训第二节学生在学校教育活动屮,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关系。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本质、特点、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学生的本质(一)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一)学生的权利(二)学生的义务三、学生的地位(一)学生的社会地位(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第三节师生关系一.教师是教育的主导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一)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1.尊师爱生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应当热爱学生,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2.教学相长(二)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1.良好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做好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2.良好师生关系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必要条件(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第七章课程主要教学目标:1、识记课程、分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槪念的含义。2、掌握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3、全面了解课程的组织及其构成成分。4、学握课稈的结构及其主要形式。5、掌握各种课程类型的优缺点。6、理解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索。7、理解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稈改革。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定义二、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一)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求近代以来,I比界各国基本上形成了三种性质的课程:1、普通教育课程一一主要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身心,使新生一代具备一般的文化教养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心2:着业教育课程一一指各种具体专业或职业的课程(如理、工、农、页、政法、财经、师范等)。3、综合技术教育课稈一一指使少年儿童学握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学握使用最简单工具的基本技能。它是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专业教育的基础。这三种性质的课程体系既反映着社会的需要,也反映人的身心发展的利益需要。(-)受人类文化和现代科学发展最新成果的制约(三)课程必须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四)课程受学制年限的制约三、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课稈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n(一)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二)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三)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四、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课程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因而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三)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四)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五)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第二节课程的组织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含义(二)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各级各类的课程H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2)阶段性。课程目标是-•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稈目标、初中课程目标、高中课程目标。(3)持续性。高年级课程H标是低年级课程H标的延续和深化。(4)层次性。课程H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H标和从属H标。(5)递进性。低年级课稈LI标的高年级课稈LI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LI标的实现,就难以达到高年级的课稈LI标。(6)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H标会有相应的调整。二、课程与教学材料(又称课程内容)(一)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三)教材三、课程实施四、课程评价(一)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课稈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乂包括课稈本身的评价。两者是构成课程评价的巫要组成部分。(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三)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第三节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一、课程类型课程类型又称课程种类。一般来说,课程类型是“按照课程设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形成的课程类别。每种类型的课程都受一定的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近代以来有以下儿种典型的课程类型。(一)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1.分科课程从学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分科课程在所有课程类型屮,历史是最为长久的。(1)分科课程由来已久,故被称为传统课程。(2)分科课程是今天各国学校课稈的主体类型,并将在H后继续发展。(3)分科课程能够使人通过学习,较系统地掌握某一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只有掌握了较系统的科学体系,才能够发展人的逻辑思维,才能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秤。(4)分科课稈巫视教师的作用。2.活动课程(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2.隐性课程(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1.必修课程2.逸修课程(四)整合课程.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1.整合课程2.核心课程3.外围课程1.国家课程2.校本课程二、课程结构(一)课程的横向结构1.课程整合的概念2.课程整合的主要形式课稈整合的形式卞要有关联课稈、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发生课程、科际课稈、超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等。(二)课程的纵向结构1.直线型课程2.螺旋型课稈3.阶梯型课程第四节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三.九年一贯制课程的特点四.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方向\n1999年1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宣布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过去儿年的专题调查、反复研讨的基础上,确定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第八章教学理论主要教学目标:1.辨析教学与自学、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的关系。2.掌握教学的意义和任务。3.掌握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4.理解教学过稈的概念、规律以及教学过稈的阶段。5.掌握各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节教学的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二.教学的任务教学任务是设计和进行教学活动的H标,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和尺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一)传授利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二)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三)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三.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三)从巫视教法向巫视学法转变(四)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五)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六)从巫视继承向巫视创新转变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概述教学过程具有多方而的功能,全面地认识和开发教学过程的功能,可以使教学更好地成为实现教育LI的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1.传递功能2.发展功能3.教育功能4.审美功能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学双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教学过程的复杂关系。教学双边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屮的能动性因索,二者的交互影响和辩证统一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1.教与学的逻辑关系2.教师在教学活动屮起主导作用3.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4.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二)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1.学生的押能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科学规律性的知识是发展学生智能的基础要素,所以缺乏科学规律性的知识,学生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2.学生的品徳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3.学生的体质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1.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学生学握间接经验的特点及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四)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索、各个环节能否共同组成优化的结构,并作为一个和谐的系统发挥其整体故佳功能,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学的故终效果。这是教学过稈的-•条非常巫要的规律。1.教学要素的和谐优化2.教学结构的和谐优化3.教学环节的和谐优化4.教学节奏的和谐优化第三节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稈的基本阶段是根据教学中学生学握知识过稈的特殊规律形成的,是圉绕学生认识活动分步骤、分阶段进行的。教学过程可分为如下六个密切联系的阶段。一.做好准备,激发动机二.感知教材,构成表象三.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四.巩固知识,增强记忆五.运用知识,促进迁移六.检查效果,获得反馈第四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教学原则是教师教学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反映了教育H的和教育规律的要求。教学原则具有实践性。它是人类社会长期教育实践的产物。二.常用的教学原则(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n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屮,把理论讲授同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2.联系实际,学以致用3.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三)直观性原则(四)启发性原则(五)循序渐进原则(六)巩固性原则(七)因材施教原则(八)综合创新原则第九章教学实施主要学习目标:1、识记教学模式、班级授课制、教学评价的概念。2、分析各教学模式的特点。3、学握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要求。4、了解教学的基本环节,结合实际说明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5、掌握课堂管理的基本策略。6、学握教学评价的类型及基本方法。7、理解现代教学评价的基本特点。第一节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概述(一)教学模式的含义(-)教学模式的结构教学模式-•般包括以下五个要素:(1)理论依据。(2)教学H标。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定的教学LI标,即预计教学活动对学习者产生的影响,具体衣现为学生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及其它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和变化。(3)教学内容。每种教学模式都以其特定的指导思想和对教师、学生、教学于段的处理方式为基础,完成一定的教学LI标。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LI标的手段。(4)师生结合。在教学中,怎样看待师生关系,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的人脑.感官、四肢协同活动,怎样处理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不同教学模式有不同的认识和安排。(5)教学程序(又称教学结构)。上述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乂一个完骆的教学模式结构。(三)教学模式的特点(1)整体性。(2)简约性。(3)操作性。(4)针对性。(5)优效性。二、现代教学模式(一)发现式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教学模式(三)六步教学法教学模式这一六步教学法的基本操作程序是:1.定向,即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告诉学生,使之心屮有数,方向明确。2.白学,即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白学教材,独立思考,白己作答案。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3.讨论,即学生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疑阶段解决。4.答疑,即立足于由学生自己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5・自测,即学生根据定向指出的巫点和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自拟一组约需I•分钟完成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冋答,自己评分,白己检查学习效果。1.白结,即每个学生总结白己学习的主要收获。教师在成绩优秀、屮等、较差的学生屮,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讲述白己的学习过稈和收获,使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得到及时强化。(四)范例教学模式(五)探究模式(六)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模式第二节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了完成-•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乎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二、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屮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三类:(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实验法2.练习法\n1.实习作业法三、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方法很多,但具体到某-•堂课,应选择哪一种或哪儿种方法应考虑多种因素。(一)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来选择(-)根据学科和教材特点来选择(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来选择第三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H前,我国屮小学仍以班级授课制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二、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一一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文化程度等划分等级并编成有规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由教师根据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按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1•现场教学2.个别教学3.小组教学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L)编制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教案)(二)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等。3.考虑教法二上课(一亍涼的类型和结构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也可以理解为一节课的操作稈序。课的一般结构是: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学习新教材这是一节课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屮心环节。其H的是使学生掌握新知识,促进学生押力发展。4.巩固新教材5.布置作业其H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I占I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独立作业的能力。(二)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师若想把认真准备好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教学屮去,还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H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6.积极性高7.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一.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补充,也是整个教学过程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课外辅导课外辅导的主要内容包括:答疑、指导作业、给缺课或成绩差的学生补课、辅导优秀学生进-•步学习、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等。三.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一)学业成绩的检查我国学校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一般有考查和考试两种。1.考查常用的方式有:课堂提问。这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杳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检查书面作业。这是教师了解和检查学生学习故常用的方法。2.考试考试是•-种了解学习和教学效果的靈要方法。考试时要求学生全而地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进一步理解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牢I古I地掌握它。考试的方式有: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和实践考试等。(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第五节课堂管理一.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的功能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H标的过程。二.课堂教学管理(一)课堂教学节奏的处理(二)课堂段落的管理(三)学生课堂注意的调控\n一.课堂纪律管理(一)什么是课堂纪律所谓课堂纪律,主要是指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施加的外部控制与规则。根据形成的原因不同,课堂纪律一般可分为四类:1.教师促成的纪律它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这类纪律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2.集体促成的纪律它主要是指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同伴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会越来越大。3.自我促成的纪律杠单地说就是百律,它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4.任务促成的纪律它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屮占有重要地位。(二)什么是课堂问题行为(三)课堂纪律与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1.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程序和常规2.及时巩固课堂管理制度巩同管理制度的方法主要有:认真监控;及时恰当地处理问题行为;灵活运用奖惩手段。3.降低课堂焦虑水平4.实行行为娇正,开展心理辅导第六节教学评价一.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一)教学评价概念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匕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二)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是教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范畴,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主要功能有\1.检验教学效果2•诊断教学问题1.提供反馈信息2.引导教学方向3.调控教学进程(三)教学评价的类型1、他评价与自评价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3、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二.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教学实践屮使用得比较多的是课程材料评价的方法、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法和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方法。(一)课程材料评价方法(-)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法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是教学评价屮最核心、故基本的活动。(三)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方法教师授课质屋评从的标准问题,在国内外都受到了巫视,并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评价教师授课质量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实践屮较常用的有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调查法等。二.现代教学评价的基本特点(一)现代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二)现代教学评价注重多种评价功能的发挥;(三)现代教学评价注重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结合;(四)现代教学评价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五)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由被动向主动参与发展。第十章德育主要教学目标:1•识记徳育、徳育过程、徳育模式等概念。。2・理解徳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屮的重要性。3・了解德育的内容。4、掌握徳育过程的规律。5、理解毎个徳育原则的具体要求。7>学会狂用介绍M徳育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第一节德育概述一.什么是德育徳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徳教育和心理晶质教育的总称,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H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徳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徳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二.德育的意义.任务(一)德育的意义和作用1・徳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2•徳育在全而发展教育中起主导作用1.徳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塑造完美和健康的个性,是徳、押、体、美、劳各育的共同任务。但由于在广泛的个性内容屮,居核心地位的是思想品徳。(二)德育的任务徳育任务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徳教育,使学生在思想品徳方面达到总的要求和总的规格。第二节德育内容徳育内容是指用什么样的政治思想观念和道徳行为规范来竅育年轻一代。徳育LI标的实现和徳育任务的完成,必须有相应的徳育内容。我国屮学的徳育内容分初屮阶段和高屮阶段,毎个阶段各有八条具体内容。一、爱国主义教育二、集体主义教育三、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n四、理想教育五、道徳教育六、劳动利社会实践教育七、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教育八、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徳备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徳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徳形成的规律,有LI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把-•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徳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徳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第四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原贝I)徳备原则覓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徳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徳育过程屮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LI前我国中小学普遍运用的徳育原则有:(一)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徳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三)知行统一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是指在徳育过稈中,既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徳规范,提高其思想觉悟,乂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把认识付诸行动,使学生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四)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正而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徳育过程中,既要用事实和道理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又要辅Z以必要的纪律约束。(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徳育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集体,并通过集体的活动、舆论、优良风气和传统,教育影响集体屮的毎个成员。同时抓好个别学生的教育以影响集体的形成与发展,把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结合起来。(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徳育工作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发扬和依旅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同时克服消极因素,因势利导,长善救失。(七)严格要求与尊重热爱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徳育过程屮,教育者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的、一丝不苟的要求,又要充分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八)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彫响学生的各方面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同时,教育内容和要求应循序渐进,前后连贯,有H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二、德育途径冠討途径是指完成徳育任务和内容的具体渠道,是在教育实践屮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徳育组织形式。(一)各科教学1•思想品徳课(政治课)1.其他各科教学(二)班主任工作(三)团队活动(四)社会实践活动(五)课外校外活动三、德育方法徳否》法是指教育者为完成徳育任务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徳育过程屮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方法:一种是说服教育,依靠启发诱导和注重实际锻炼的方法;一种是圧服,搞强迫命令,以力服人的方法。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徳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践锻炼、指导自我修养和品徳评价等。(一)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榜样示范是教育者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和英雄事迹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的教育方法。(三)实践锻炼实践锻炼是组织学生按照徳育要求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徳的方法。(四)陶冶(五)指导自我教育法指导白我教育法是指指导学生白我修养,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徳的方法。(六)品德评价品徳评价是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徳的肯定或否定,促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一种教育方法。第五节德育模式一.德育模式概论(一)德育模式及其构成要素(二)德育模式的功能1.提高徳育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2.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徳的发展3.徳育模式系列及其运用(三)德育模式的分类由于徳育内容、手段、方法和途径的多样性,它们在徳育过程屮存在诸多可能的组合方式。人们也确实摸索出大量徳育模式,还有一些重在促进学生道徳发展的教学模式,也可称Z为“徳育模式”。\n一.两种国外学校德育模式介绍(一)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1.道徳教育论(1)道徳教育旨在促进道徳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致性认知性道徳发展模式强调道徳教育的H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徳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道徳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2)道徳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个体道徳判断的成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发展的结果。根据发展性原则,认知性道徳发展模式实施徳育的方法和策略包括:第一,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徳判断发展水平:第二,运用道徳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第三,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徳推理方式;第四,引导学生在比较屮白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徳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第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徳判断付诸行动。2.认知性道徳发展模式简评(1)认知性道徳发展模式的理论缺陷科尔伯格道徳发展理论的最人成就,可能就是道徳判断发展阶段论。尽管这一理论是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的,但是,一些研究表明,有些文化背景下的人根本没有出现阶段5和阶段6的道徳发展特征。科尔伯格对这两个阶段的定义很可能带有西方的文化偏见。(2)认知性道徳发展模式对我国学校徳育改革的启示(二)体谅模式体谅模式是把道徳悄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该模式由英国学校徳育专家麦克费尔首创。1.理论假设(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贵。(2)道徳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2•圉绕人际一一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徳教育3.简要的评论(1)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2)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徳育改革的启示4.当代学校徳育发展的趋势尽管认知性道徳发展模式和体谅模式在理论假设、侧重点、教材和教法上有所不同,但从这两个模式屮可以看出当代学校徳育的发展趋势。(1)学校徳育的巫心从道徳知识系统授受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转向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徳判断和道徳敏感性。(2)从重视頁接的道徳教学转向强调间接的道徳教育。通过课程和学科教学渗透道徳影响,会更切实有效。(3)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情境性教材,为吸纳教育过程当事人(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经验和体会留有余地。(4)从以教师的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为主,从方法上保证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徳育。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主要教学目标:1.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职责和任务。2•清彪地表述班集体的概念,并了解其功能。1.理解班主任应如何去组织和培养班集体。2.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3.思考班主任专业化问题。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1.班主任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H标的重要保证。2.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1.班主任工作为学生健康、全而、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良好的班级管理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和培养良好的班风。2.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1.管理职责主要指对班级发展的总体设计和常规管理。2.领导职责主要指班集体的各项活动的组织和领导。3.教育职责对本班学生进行思想品徳教育,这既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焦点。三.班主任工作的任务1.建立良好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徳教育,形成良好的班风进行思想品徳教育,是班主任经常进行的工作。2.从学习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的方法及学习兴趣班主任要对本班学生的各科学习全面负责,要经常联系各科任课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注意从学生学习H的、学习态度等方而看手进行教育。3.搞好H标管理,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班主任要安排好学生的学习、休息、娱乐等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养成艮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保证肌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4.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第二节班集体的培养一.班集体的概念及教育功能(一)班集体概念(-)班集体的作用1.班集体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巫大力量2.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索\n1.班集体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一.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一)确定班集体的培养目标(二)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三)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只有在集体屮形成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才能识别是非、善恶、美11;才能发扬集体的优点,抑制不良思想习气的侵蚀;才能使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四)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学生共同活动屮逐步形成的,也只有在共同的集体活动屮才能体现出班集体精神。第三节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一.全面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工作对象的内容(一)了解学生的内容1.班级情况(1)班级基本情况。如学生总人数、男女生比例、学生来源、家长职业、文化稈度、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结构等。(2)班级学生的发展状况。班上优、中、后进学生人数比例,思想品徳,行为习惯表现的不同层次比例,各不同层次表现的特点,学生状况、学习风气、优势和弱点,各科成绩,平均成绩,身心健康状况等。(3)班集体发展状况。学生对班级目标的确认并为之达到的努力状况;学生干部队伍的状况;学生自己管理班级的状况;班级中的人际关系;班级的规章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班级的集体荣誉和凝聚力状况等。2•学生个人的情况班主任要了解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儿方而:(1)了解学生一般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劳动、习惯、消费情况等。(2)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学生兴趣、特长、气质类型等。(3)了解学生在徳、智、体等方而的发展情况。(4)学生生活环境情况。主要包括家庭近邻和亲戚对学生的影响情况,与同学、教师的关系情况,与社会上的人的接触情况等。(-)了解学生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2•谈话法3•资料分析法2.调査研究二.研究学生群体中的个别教育(一)优等生的培养和教育所谓优等生,指的都是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作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这些学生有较为远大的理想、良好的道徳品质.发达的押力水平。他们在学习屮,尊师守纪、勤奋努力、学习H的明确、学习方法科学、恰当、白律性强、学业优良。班主任对于优等生的培养和教育,要注意以卜•儿方面:1.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教育等生。对于优等生的教育,不能只看优点,或利用其优点来掩盖缺点;要肯定其所长,也要指出其不足Z处。2•要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优等生。“冇尺竿头,更进一步S使他们做到谦虚谨慎,严于律己。1.对优等生的批评和表扬要注意分寸。既不能过分表扬,使之飘飘然,也不能加巫惩罚,损害自尊心。2.夸奖学生要得法。夸优等生聪明不如夸他努力。聪明的孩了不应该因他们押力和学习成绩而总是得到表扬,因为这样会使他们不能承受失败的打击。(二)后进生的特点及转化教育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后进生的特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后进生尽快转化。1.后进生特点(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学生不道徳的行为常常是曲于缺乏正确的道徳观念而造成的,后进生把打架斗殴当“勇敢S把“哥们义气”当友谊,把挥霍浪费当“潇洒”等。(2)情绪急躁,难以自控。后进生的情绪不稳定,情感多变。如果教育法得当,也能感动他们。(3)意志品质薄弱。后进生的表现自制力差,不能用道徳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2.后进生的转化教育(1)在纠正不良心态屮确定正确的教育观。(2)有效地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积极而科学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班主任对后进学生进行教育转化的有力武器和有效方法。°(3)保持白尊心,培植白信心。在教育过程屮.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体验带来的心理效应就是增强自信。班主任的责任就在于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喜悦。(4)努力掌握教育转化后进生的技巧。班主任在教育转化后进生过程屮,要以诚心、耐心、信心,从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感化和引导他们,启发其觉悟,长善救失,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转化工作,从而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白尊,使其猛然醒悟,思想升华。。三、合理组织班会活动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徳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有计划地组织与开展班会活动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课余活动的指导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宽和补充,对培养学生的志趣、才能,丰富利活跃学生生活,促进他们徳、押、体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二.学生劳动的组织与安排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劳动时间在教学计划屮已有明确规定,既可分散,也可集屮安排。三.协调校内外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1.统一校内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2.统一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要求四.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操行是指学生的思想品徳的表现。操行评定就是指对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来的思想品徳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和评价。操行评定有评语方式和评定等级(如评定优、良、屮、劣的方式)等形式。五.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为了能使班主任自觉地做好这项工作,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要加强计划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二要注意总结工作经验,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新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定,必须依据上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作出正确的评价与分析,只有连续不断地抓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才能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水平,卓有成效地做好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计划可分为学期工作计划和具体执行计划。班主任工作的总结可分为全面总结与专题总结两种。第四节关于班主任专业化的几点认识\n一、班主任的社会角色和发挥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第一资任人2.班主任是“双重职业生涯者”3.班主任是教师队伍的排头兵4.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5.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二、重新认识班主任专业化建设1、基于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班主任专业化建设高度重视。2.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