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5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1、高等教育学大致经历了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2、高等教育萌芽阶段显著特点:教育以非正式、弥散性的方式进行,高等教育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专业教育性质模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3、扩张中的高等教育特点:①规模化②中心化③综合化④国际化⑤职业化⑥终生化⑦多元化。4、系统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出现的新特点:①高等教育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②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③高等教育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④高等教育边际学科不断产生和发展。5、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相对于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管理学,它又属于基础学科或基本学科。6、高等家教育学的发展动因:①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②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③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7、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984年潘懋元的《高等教育学》出版,1995年潘懋元和王伟廉《高等教育学》出版,胡建华等著《高等教育学理论》,薛天祥2001年主编了《高等教育学》。8、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①多学科研究法②文献研究法③案例分析法④反思批判法⑤体悟总结法第二章1、高等教育定义: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2、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教育劳动的特征:复杂精神性。3、高等教育的本位价值和社会价值(论述)4、个体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或主要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成熟。它的主要观点是:①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②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5、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61页综述题)第三章1、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2、教育方针特点:①教育方针的阶级性②教育方针的历史性③教育方针的时代性④教育方针的相对稳定性3、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所做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有三个层次构成。5、教育目的作用: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6、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①客观尺——社会需要②内在准则——个体需要③根本依据——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n7、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自由教育目的(纽曼)、职业教育目的、普通教育目的、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的教育目的。8、我国高等教育目的: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②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④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其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充分发展的生产力,创造高度发展的物质条件;其二,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其三,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10、素质教育定义: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识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11、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全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生1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规定:①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②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培养目标③根据高等教育的层次设计培养目标④根据高等教育的类型设计培养目标⑤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第四章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比例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2、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管理体制结构3、高等教育功能:传递高级文化、探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4、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5、高等教育基本功能的三个明显特点:第一,稳定性;第二,潜在性;第三,表现形式多样性6、俄罗斯有副博士学位7、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结构有:私立主导型、双轨型、公立主导型8、公立主导型国家:美英德法瑞;双轨型:比利时、荷兰、中国香港;私立主导型:日韩菲印巴9、我国高等教育地区结构特点:①高等学校的分布呈梯层分布②高等学校大都集中在大城市③师范类、医药类高校的地区分布比较合理10、我国高等学校结构的调整策略:①层次结构的调整: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②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③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制,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④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11、高等教育功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第五章1、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卢梭、杜威2、低年级(“接受性学习”为主阶段),中年级(“接受性学习”向“发展性学习”的转折期),高年级(“发展性学习”为主阶段)3、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心理素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品质);道德素质(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团结协作);能力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能力)4、高校教师的角色特征: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大学生热爱学生和终身发展的楷模;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n5、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63页论述题)第六章1、学科是根据某学科领域里研究对象和性质的差别来分门别类的2、高等学校的学科具有以下特征:①层次性②教学科研一体化③特定的研究对象、语言系统和研究规范。3、影响专业设置的因素:科学学科的划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自身发展的需要。4、专业设置的原则:超前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结构优化原则;宽口径原则;发展特色原则。5、课程定义: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方案,它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课程教学时数、课程教学先后顺序等要素构成。6、高等学校课程的特点:①高等学校课程能更深刻、更及时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和时代特征②高等教育一直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探求高深学问为主要任务③高等教育是促使青年人走向更完善之境地的最有效途径。7、教学计划:是课程体系结构的方案,是国家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8、教学大纲定义:是一门课程的纲要结构,是以纲要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定性文件,它规定了个门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安排以及对教学方法的要求等。9、教学大纲的编制应遵循的原则:第一,教学大纲应符合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第二,教学大纲还应符合该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任务。第三,教学大纲应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第四,教学大纲应建立科学严密的体系。第五,教学大纲应符合学生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第六,教学大纲要文字精炼,语言明确,术语定义准确。10、教学内容定义:教学内容是学校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之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的中介。1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遵循的原则:①适时原则②完整原则③发展学生个性原则④宽口径原则⑤调动教师积极性原则。12、教学过程定义: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技能、形成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1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专业化逐步提高②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③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④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14、高等学校教学应遵循的原则:①科学态度与人本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②师生能动合作与自觉制约有机统一的原则③科学稳定性与适时更新有机统一的原则④在教学条件、工具和手段上,要坚持广泛开发、选择与便利有效运用有机统一的原则⑤在教学途径、过程和方法方面,要坚持直观形象感知与逻辑实质认识有机统一的原则⑥在教学组织方面,要坚持专业化、定型化、常规化和开放化、便桶化、灵活化有机统一的原则⑦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与突出关键环节有机统一的原则15、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是指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施加影响、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能戮力、发展智力,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具体手段。16、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由注重“教法”转向更加注重“学法”②具有很强的探索性③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17、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选用原则:①教法与学法的统一②讲习知识的方法与训练智能的方法的统一③常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统一\n18、高等学校教学评价按时间和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按评价基准可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19、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作用:管理作用、导向作用、鉴定作用、激励作用、改进作用。20、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有突变式和渐进式。从过程路径方面说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21、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①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趋向国际化②学科综合化的趋势增强③高等学校教学趋向个性化④教学管理的活性化⑤倡导自主性学习⑥教学改革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⑦趋向于教学内容的更新第七章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内部意义:人才培养意义;师资建设意义;学科建设意义;经费筹措意义。外部意义:①提升国家的科学水平,繁荣学术文化②服务社会③解决国际学术难题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①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课题②进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③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④优化资源配置,直接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⑤开展教育科学研究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①教学与科研互促性原则②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③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④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⑤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的原则4、鉴定的形式可分为:检测鉴定、会议鉴定和函审鉴定第八章1、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意义:①对办学方向的意义②对促进教学、科研的意义③对高等学校发展的意义2、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模式:美国都市大学和教师准也发展学校3、国外高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①大学走出象牙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②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③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4、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⑴教学服务⑵科研服务⑶通过信息和设备共享为社会服务第九章1、高等学校的集中决策模式:科层制模式、学术团体模式、双重组织模式2、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3、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市政府、社会和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就是这三者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手段、方式及原理4、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①内部管理的重心宜放在院(系)一级②管理过程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民主参与③建立适合高等学校特点的激励机制④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5、高等学校管理原则:①入学机会均等与择优培养原则②学术自由与教育责任原则③学术自治与社会参与原则第十章1、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雷德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一级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2、各国高等学校招生制度:①统一的入学考试方式②有大学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方式③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方式④直接从中学招生,不举行考试3、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在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4、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方向:①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②\n明确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定位③发挥高校就业指导的主渠道作用④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句也观念,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第十一章1、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结构:①切合实际的职称结构②多用动态的专业结构③充满活力的年龄结构④不断优化的学历结构⑤多元互补的学员结构2、教师资格制度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①是国家依法治教,使教师任用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保证,是依法管理教师队伍的法律手段②是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步骤,有利于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使教师地位和队伍素质形成良性循环③有利于把住“入口关”,解决不合格教师问题,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④是多渠道培养和任聘教师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障3、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①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②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有着直接的影响③培养人才的质量取决于高等学校学科发展水平4、课程建设的内容有:①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②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③重视课程管理5、教育、实习基地的功能:①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②是激发学生的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练兵场③是学生职业道德和完善个性品质的养成所④是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6、校园文化定义:作为群体或人的活动方式,以及为这种活动所创造,并又为这种活动方式所凭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是人的群体或类借以相互区别并与它类区别的依据7、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①认同与超越②交融与批判③吸收与辐射④教育与自我教育⑤对外的独立性与对内的一致性第十二章1、研究高等教育发展问题要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2、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①既要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又要保持高等教育发展个规模适度②高等教育结构要多元化、多层次、低重心③学科和课程日益综合化3、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的超前性;高等教育的整体性;高等教育的全面性4、高等教育实体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现代化;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