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小学教育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小学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第一部分有关说明一、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课程标准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明确考核目标,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更有目的地自学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其中“应用”层次,可以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层次。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识低层次的要求。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其中“简单应用”是指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应用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而“综合应用”是指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二、关于自学教材的说明教育学考试推荐使用的教材是:2001年7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黄济、劳凯声、檀传宝主编的《小学教育学》。三、自学方法指导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现代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自学应试者应首先系统地学习各篇章,识记基本概念和名词,深入理解教育学地基本理论和原理,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其次,要把握住各篇章的联系;再次,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学习重点章节。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自学者应能通过自学,将所学教育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四、关于命题考试的要求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确定考试范围和考试要求,不得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核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15%,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5%,综合应用占20%。3、本课程考试试卷一般采用的题型有: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或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类型。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页,共22页-----------------------\n第二部分各章的知识要点绪论第一节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识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领会: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二、教育学的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批教育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的科学。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的《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三、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代表作有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第一章教育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识记:一、教育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主张: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主要观点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按社会生产关系分为: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水平很低;教育未独立,是在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奴隶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学校和教师;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斯巴达的教育以军事教育为代表。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页,共22页-----------------------\n3、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特点是其封建的等级性。西方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内容是神学,目的是培养僧侣;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七技”,目的是培养武士。4、资本主义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实施班级授课制。5、社会主义教育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可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和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识记与领会:一、如何正确认识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2、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二、教育有什么样的功能?1、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指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关系;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2、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主要指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的。第二节现代教育识记: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1、生产性。主要体现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民主性。主要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和平等性上。3、科学性。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4、革新性。理解::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1、贯彻“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实施“科教兴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推进素质教育第三节小学教育识记: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页,共22页-----------------------\n一、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民性。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面向所有适龄儿童。2、义务性。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从各自的方面创设条件,尽到责任。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否则,均视为违法。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3、全面性。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全面性,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解: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二、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1)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2)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第二章学校第一节学校概述识记:一、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二、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三、现代学制的产生:首先产生于欧洲。类型有:1、双轨制。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2、单轨制。以美国为代表。3、分支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四、我国学制的产生:我国学制是从西方引进。第一个学制是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第一个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是1922年的“壬戌学制”;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使我国学制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纪元。该学制最突出的就是增加了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的工农和业余教育系统。五、我国现行学制纵向分为四个等级即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横向有若干不同类型的学校,如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师范学校、军事学校等。第二节学校文化识记:一、学校文化:也叫学校文化特质。它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二、学校文化的形式可分为: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学校传统、学校仪式、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页,共22页-----------------------\n学校规章)3、精神文化,包括校风、学风、师生关系、师风等。第三节学校管理识记:一、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学校管理的对象: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1、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2、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1)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下行沟通是自上而下的命令、指示、审批、批复、批转等。请示、汇报、申请、建议、申诉等属于上行沟通。(2)非正式沟通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学校绩效是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一)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二)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1、行政方法2、法律方法3、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第四节学校与家庭和社会识记: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方法主要有:1、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2、家长会:是学校和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遍的方式;3、家长委员会:是学校与家长互相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领会:二、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是影响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和决定性的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儿童发展最初也是重要的因素;社会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对一个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交往、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第三章学生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5页,共22页-----------------------\n第一节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识记:三种儿童发展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符合论。一、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二、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及观点:洛克:教育万能论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三、辐合论该理论认为,心理的发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第二节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识记:一、儿童发展的内涵: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遗传给儿童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反对遗传决定论。2、儿童的发展蕴涵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指出:“最优先地重视儿童地权利、儿童地生存以及儿童地保护和发展。”4、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地几个问题:a、发展不等于变化,b发展是儿童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c、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领会:一、儿童发展的特点: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二、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教育是手段,发展是目标;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具体作用表现为:1、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教育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原则有:(1)尊重儿童的感受;(2)尊重儿童的选择;(3)鼓励学生的创造;第四章教师第一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与劳动特点识记:一、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二、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领会: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6页,共22页-----------------------\n一、教师的社会作用: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以培养人;3、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三、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第二节教师素质识记:1、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而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应用:教师的素质结构:1、文化素质:a、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b、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小学教师还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兴趣和才能。2、教育素质:(1)教育理论知识;作为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主要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知识;(2)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3)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遵循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达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导原则;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对症下药。(4)教育科研能力:3、职业道德素质:1997年8月,原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又进一步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第三节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历史概况:(1)中国古代的师生关系:受到等级制度的影响,强调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权威,代表人物如孔子、韩愈。韩愈在《师说》中提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西方近代的师生关系:提倡“民主”、“平等”、“个性自由”等口号,卢梭在其代表作《爱弥儿》中主张把儿童放到大自然中去培养,赫尔巴特主张“教师中心论”,杜威主张“儿童中心论”。领会:一、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1、民主平等:在政治、人格、真理面前平等,教师对学生具有教育管理职责,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导,教师要向学生学习,认真接受学生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2、尊师爱生: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3、心理相容:是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与谅解。4、教学相长: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双方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二、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树立良好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7页,共22页-----------------------\n第三节教师资格与教师进修识记:一、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中会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10条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取得教师资格。”二、我国小学教师资格分为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根据教师的政治思想、基本学历、胜任教育教学情况以及教育工作年限等,评定其任职资格。三、教师进修的形式:校内进修、校外进修、函授学习与远程学习。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及其确定识记:一、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二、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广义)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在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强,表现在:(1)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教育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2)学校教育工作者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养;(3)在设定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学校教育目的上会有较为全面的考虑。三、教育目标:是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是一定社会对某一级、类或某一专业所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的具体化。四、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它由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方式、教育目的三个内容构成。五、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六、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又以客观性为前提。恰当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1)主观依据:受哲学观念的影响;受人性假设的影响;受理想人格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2)客观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领会:一、不同的教育目的论:1、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这种观点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开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其弊端是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8页,共22页-----------------------\n没有看到社会是由个体构成的,没有对个体的需要做足够的关照。2、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谓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是杜威。他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反映了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同时他也注意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识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领会: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1、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2、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识记:一、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二、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领会与应用:一、在新形势下怎样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1、落实我国教育目的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A创造精神;B实践能力;C开放思维;D崇高理想;2、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A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面向全体”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9页,共22页-----------------------\n和“全面发展”。B、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一是各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是一体的。C、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的发展。因才施教是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的教育,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D、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在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激励小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第六章教育的组成部分第一节德育识记:一、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指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二、德育的功能:(1)社会功能;(2)个体功能;(3)教育功能;三、小学德育的任务:《小学德育纲要》规定我国小学德育的任务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领会与应用:一、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1、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德育的基础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所以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教育,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也是学校德育经常性的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小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小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二、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1、途径:(1)思想品德课,是最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2)其他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3)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2、方法:(1)说服教育:通过讲解、谈话、讨论等方式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说服的方式:讲解、谈话、讨论(2)情感陶冶: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3)榜样示范;(4)实际锻炼;(5)奖励与惩罚。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和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0页,共22页-----------------------\nA、要做到公正合理,切合实际;B、要得到学生集体的支持;C、要恰如其分并有教育意义,第二节智育识记:一、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二、智力:智力实际上是人的智慧能力,可以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等各种认识方面能力的综合,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系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综合心理能力。三、任务、内容:智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三方面:1、传授知识;2、发展技能;3、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四、小学智育的实施:通过各科文化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去实现。五、幼儿智育的任务、内容:(1)向幼儿传递有关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的知识;(2)发展幼儿的智力;(3)发展幼儿的语言;(4)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节体育识记:一、体育(狭义):指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体能、锻炼体魄的教育活动。二、学校体育的基本特性:(1)教育性;(2)技能性;(3)娱乐性;学校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也不同于一般的身体锻炼。三、学校体育的具体功能:(1)健体功能;(2)教育功能;(3)娱乐功能四、小学体育的实施游戏是低年级经常开展的体育项目。五、小学生的卫生保健(一)小学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内容1、教学卫生保健:主要指学生的用脑卫生和用眼卫生2、个人卫生保健3、环境卫生4、合理的作息制度第四节美育识记:一、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二、广义美育:“指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或“实质美育”。三、狭义美育:专指“艺术教育”或“形式教育”四、美育的功能:(1)直接功能即“美育”;(2)间接功能即育德、促智、健体等;(3)美育的超越性功能:即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人生意趣和理想境界追求等。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1页,共22页-----------------------\n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即体现的是美育的超越性功能。五、美育的任务: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六、美育的类型:1、艺术美育;2、自然美育;3、社会美育(生活美);4、教育美育;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本身要做到审美化。教育中如何发掘美的因素作为美育的资源?(1)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己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2)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3)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并且努力促进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让学生的成长作为他们自身成长的动力。(4)科学美也是也是教育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第七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识记: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1)课程是知识:是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目前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强调学习者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2)课程是经验:认为课程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注意学习者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二、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地。从目前而言,“课程是经验”的观念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三、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领会与应用:一、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能力。两种主张都有积极和消极因素。既不能把学科课程当作唯一的课程类型,也不能把活动课程作为课程主体,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2页,共22页-----------------------\n课程究竟是给学生知识还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育史上曾分为两派,一派是形式教育派,强调课程以训练学生能力为主;一派是实质教育派,强调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两种主张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这是当代课程研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近代课程是分科的。分科课程发展和相对成熟后表现出来的弊端是:分科过细,过繁所导致的学科之间相互隔膜,相互封闭的状况,以及由此而来的学科之间的重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分科绝对化比国外更加严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综合化作为一个主要任务有着深远意义,加强综合化是小学课程今后长期的努力目标。4、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关系: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重视人,崇尚个性,后者则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我国既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提倡尊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第二节课程的基本范畴识记:一、课程的目标: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阶段课程目标——学年学科目标;2、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二、课程的内容: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三、课程的基本结构:(一)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三)教科书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四、课程基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1、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以中国、苏联、日本、法国等最为典型。2、以多样化为点的存在方式最为典型的是美国。五、课程的类型: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有:(1)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六、课程结构的改革: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不同课程的具体结构赖以建立的依据。活动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以自主性探索实践为主,人们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课程微观结构就无法满足需要了,那么,以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采用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其结构至少包括主题、任务、评价标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3页,共22页-----------------------\n准三个部分。第八章教学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识记:一、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二、在小学教育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领会:一、教学的任务:(1)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2)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3)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二节教学活动的本质与模式识记:一、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二、教学模式的种类: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等,结构为: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代表人物有杜威、福禄培尔、结构为: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1)发现学习模式,代表人物布鲁纳,结构为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设,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作出结论。(2)范例教学模式:代表人物为瓦.根舍因,结构为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识记与领会:1、如何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或规律: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活动服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即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但是,教学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具有以下特殊性:(1)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2)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3)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4)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第三节教学原则识记: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4页,共22页-----------------------\n求,应用: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一、直观性原则:(一)含义: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二)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恰当选用直观手段。学科不同,教学任务不同,学生年龄特征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来说,在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遇到困难或障碍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为直观而直观,只会导致教学效率降低。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直观给予学生的时感性经验,而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运用直观时注意指导,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和本质及原因和结果等。二、启发性原则:(一)含义:启发式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要求: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一)含义: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二)贯彻的要求: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四、巩固性原则(一)含义:是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二)贯彻的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性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一)含义: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二)贯彻要求: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把握教学难度。六、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一)含义: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5页,共22页-----------------------\n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进行。(二)贯彻要求:1、坚持正确的方向。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3、实事求是。4、讲究教学艺术。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含义:是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二)贯彻要求: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3、联系实际应从多方面入手;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八、因材施教的原则(一)含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二)贯彻要求:1、充分了解学生;2、尊重学生的差异;3、面向每一个学生。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识记:一、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制成固定的班级,由固定的教师按照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固定的课程表,一节课一节课地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班级授课制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封建社会主要是个别教学。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可用“班、课、时”来概括。三、以传授系统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凯洛夫将课分为两大类别:单一课和综合课。理解与应用:一、如何评价班级授课制:(一)优点:1、班级授课制使教学获得了较高的效率,使教育普及成为可能;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二)局限: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地多样化,形式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地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缺乏分工与合作,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6页,共22页-----------------------\n因此学生地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近代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人们并没有停止对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目的是试图在保持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同时能够克服它的局限性。(一)分层教学(分组教学)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生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三)小班教学学生人数通常在15——25人之间。三、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复式教学形式仍然存在。第五节教学方法识记与应用:一、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地方法。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运用讲授法要注意: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作到条理清晰、重点分明;3、讲究语言艺术;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二)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运用谈话法要注意:1、作好充分的准备;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三)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运用要注意:1、选好讨论内容;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3、善于引导;(四)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知道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试验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运用要注意:1、准备工作充分;2、及时、具体的指导;3、帮助学生总结。(五)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要注意:1、提出明确要求;2、选择恰当的方式;3、做好事后的检查。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7页,共22页-----------------------\n(六)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其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学习。运用要注意: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4、科学掌握练习量;5、及时给予学生反馈;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七)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参观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直接经验。运用要注意:1、做好观察的准备;2、指导观察的进行;3、总结观察的收获。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一)发现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发现法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二)探究——研讨法:这种方法适合于小学教学,尤其是自然课教学中,这种方法的特点是: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4、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三)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是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创立的。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工具。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四)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尤其适合于外语教学。其基本原理是: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使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接受信息。其具体做法是:1、善于激发学生动机,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外部环境,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尽可能彻底的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自信。2、用跨学科的观点,按照课题编制较大的教学单元,加强教学的整体性逻辑的感情效果。3、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单项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进行。(五)非指导性教学: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他以“病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为基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这种教学地基本特征是:1、极大地依赖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第六节教学手段识记:1、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2、传统的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教鞭、模型、标本等。3、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幻灯机、电影、唱片、录音机、闭路电视和语言教室。第七节小学教学工作的实施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8页,共22页-----------------------\n识记与领会:一、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是: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小学教学中教学工作具体实施最常见、最普遍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对于以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要基础的学科课程是适宜的。(一)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主要备教材(钻研教材)、备学生(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进程需要写三个计划: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二)上课: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上课的水平。一节好课的标准: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适当4、教学过程紧凑5、学生主体性发挥(这是课好坏标准中最基本的一条)(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布置作业的要求是:1、作业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与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目的明确,每项作业都有明确的意图,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服务。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坚决杜绝“题海战术”和用作业惩罚学生的做法,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3、布置作业时要有明确的规定,规定完成时间。4、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批改。(四)课外辅导: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内容包括: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为成绩差的学生补课并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为成绩优异且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个别指导,分个别辅导和小组辅导两种形式。第八节幼儿教学的组织识记:1、作业活动的设置幼儿园设置了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工等六门作业。2、作业的设计与准备:教学计划有学期计划和教案两种。第九章课外活动识记:第一节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一、课外活动:指学校根据学生的的意愿,载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为其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以使学生得到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二、课外活动的特点:自愿参与;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开放;第二节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识记:一、课外活动的内容种类:1、科技活动;2、学科活动;3、文体活动;4、课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9页,共22页-----------------------\n外阅读活动;5、游戏活动;6、社会活动;7、主题活动;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参加活动的人数(即活动的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类,学校课外活动组织形式分为:1、个人活动:也叫个别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个人的特长、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独立地进行的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这里的个人活动,主要强调的是在教师专门指导下的单独活动,往往是针对特长生和某些方面有学习障碍地学生实施地一种活动形式。2、小组活动:课外活动小组,是各种普遍参与的持续性专项活动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主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组织,也有进一步按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组的小组划分。学校要为课外活动小组提供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使小组活动有计划地按进度进行。3、群众性活动;其规模比较大,至少以一个年级的学生作为活动参与者,也可扩大为全校活动或校机联合活动。第三节课外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应用:一、课外活动设计应遵循的原则:1、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基础;2、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个性特点和合作能力为主要目的;3、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兼顾,使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二、课外活动指导应遵循的原则:1、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2、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养成;3、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第十章班主任与少先队工作第一节班主任工作识记:一、班主任:是受学校委托、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和班级教育目标,全面负责和主持一个教学班各项具体工作的教师。二、班级:是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一般指将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程度基本相同、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同一年级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学生群体。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行政性、同一性、独立性。三、班集体:指由全班学生组成的集体。具有目标性、组织性、纪律性、民主性等特点。四、班主任的职责:其基本职责是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对全班每个学生的发展全面负责。五、班主任的任务:思想品德教育、文化学习知道。六、班集体的功能:是学生形成集体意识、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基地;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领会与应用:怎样做班主任工作:1、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班集体,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测量法等。(1)观察法: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指班主任再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0页,共22页-----------------------\n研究的方法。应用要求: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要有科学可行的观察计划;及时作好观察计划;整理分析材料;写出结论。(2)谈话法:是班主任有目的、有准备地与学生通过问卷方式直接交谈,从中了解学生情况的一种方法。应用要求:确定好谈话目的、内容;对谈话过程有周密思考;谈话态度亲切、和蔼诚恳;根据不同学生个性,采用灵活多样的谈话技巧;耐心听取学生意见;谈话后写出谈话纪录。2、组织与培养班集体:建设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班主任最基本的任务。(1)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组建班集体阶段;班集体初步形成阶段、班集体的形成发展阶段;(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和方法:确定目标;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组织开展班集活动;3、作好个别教育工作:包括优秀生和后进生两个方面;4、营造优雅的班级环境:包括布置教室、办好班报、建设生态角几个方面。5、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团结合作;作好班级少先队工作;作好家长工作;6、作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第二节少先队工作识记:一、少先队的历史:少先队诞生于1924年,最早的名字是劳动童子团,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10月13日党委托青年团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6月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二、少先队的性质:1、群众性和先进性的统一;2、服务性和社会性的统一;3、服务性与自主性的统一。三、少先队的基本任务:队章规定的任务(略),新时期党赋予少先队新的职能和使命:一是团结教育,二是代表参与,三是服务保护。团中央将“竭诚为少年儿童服务”作为新时期少先队工作得出发点和落脚点。四、少先队的组织:共青团受党的委托直接领导少先队。全国和地方各级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在全国和地方少先队经常性工作的领导机构。少先队基层组织一般建立在初中和小学,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大队、中队、小队。“把全体少年儿童组织起来”是少先队组织工作的方针。领会和运用:一、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内容1、基础的共产主义教育;2、劳动教育;3、科学教育。4、体育和美育活动。二、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形式:1、队会,分为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2、礼仪活动,指少先队的礼节和仪式;3、阵地活动,是少先队大队或中队运用自己建设的专门阵地开展的经常性活动。4、参观、访问、旅行及各种社会实践;5、夏(冬)令营活动。三、辅导少先队开展活动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2、自主性与指导性结合的原则。如果说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那么自主性则是少先队活动的生命线。3、实践性与创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1页,共22页-----------------------\n造性结合的原则。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2页,共22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