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函授自学指导书
浙师大函授生自学指导书每周自学数:5第二学年第4次面授自学周数:16自学总时数:80主讲教师:李红梅通讯地址及邮编: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321004班级:教育学心理健康方向课程:人格心理学自学进度第一章3学时第二章4学时第三章6学时第四章4学时第五章8学时第六章3学时第七章6学时第八章5学时第九章5学时第十章4学时第十一章6学时第十二章4学时第十三章6学时第十四章4学时第十五章4学时第十六章4学时第十七章2学时第一章绪论重点:人格的定义、人格的六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人格原指戏剧中的假面具,最初在希腊的戏剧中使用。在公元前100年罗马的一个演员就采用了人格(为遮掩他的斜眼)。1、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习惯化的行为模式。一个人特质的独特模式。(Guilford,1959)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Eysenck,1970)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并保持恒定的具有特征性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Phares,199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郑雪)2、人格的特征®独特性:人格给人行为以特色,使一个人有别于他人,成为独特的个体,即所谓个性。®\n整体性:学者们常常根据个体差异的研究来定义人格,但个体差异只是人格领域的一部分,把个人各个部分组织为一个整体的机能系统是人格领域的定义性特征。®稳定性:指个人的人格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对稳定性。®人格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3、人格心理学的主要任务:®综合众多影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以便综合地描述完整的人。®寻求描述和解释个别差异4、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人格结构(personalitystructure)®人格动力(personalitydynamic)®人格发展(personalitydevelopment)®人格适应(personalityadjustment)®人格评鉴(personalityassessment)5、人格研究的4种范式精神分析范式(psychoanalyticparadigm):®内容十分庞杂。强调潜意识、性本能等人格动力的重要性,研究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焦虑、防卫机制、早期经验等。®研究方法是临床的个案研究,评鉴技术主要采用梦的分析、自由联想和投射测验等。®新精神分析论反对泛性论,强调自我的重要性,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但其基本概念、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方法和评鉴技术上并没有脱离经典精神分析论。特质论范式(traitparadigm)®强调个别差异,以特质的概念来假定行为的跨情境的一致性和跨时间的持续性。®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在于他们在这些特质维度上表现程度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特质构型。®特质论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特质的分类和表现以及特质产生的基础。®主要采用因素分析、多变量分析研究以及自陈式测验的人格评鉴技术。学习论范式(learningparadigm)®强调影响个体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个体的内部动力,认为个体行为的差异主要来自个体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学习经验的差异。®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行为是如何习得的。®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是严格的实验法。现象学范式(phenomenologicalparadigm)®关注人的主观经验,关注个人对世界的看法。®现象学范式包括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存在主义的人格理论和认知论的人格理论。®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经验、自我、自我实现、生命意义等重要问题。®研究方法上主张观察当前经验,采用访谈和自我报告等评鉴技术。6、人格心理学的应用®心理治疗与咨询®教育领域: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发展健康人格®人事管理方面:人员的甄选思考题:1、人格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第二章人格研究方法重点:人格三种研究取向的比较(一)人格的临床研究\n临床研究指对个体作系统的深度的考查。1、著名代表人物(1)法国医生沙可(2)让内(3)普林斯(4)弗洛伊德(5)默瑞(6)罗杰斯(7)凯利(二)人格的相关取向1、著名代表人物(1)高尔顿及其追随者(2)卡特尔和艾森克2、人格的五因素模型(三)人格的实验取向1、代表人物(1)冯特(2)艾宾浩斯(3)巴甫洛夫2、行为主义(四)三种取向比较思考题: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取向有哪些?第三、四章 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Freud,Sigmund1856~1939)重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无意识概念的理解(一):意识与无意识意识,个体正意识到的想法。无意识,不被自己所意识到,由于社会标准的制约而被压抑的欲望。前意识,介于两者之间,属于意识的一部分,虽然此时此刻想不起来,但集中注意、认真回忆还是可以回忆起来的。通向无意识的途径:解梦、催眠、自由联想、口误、意外、象征行为。(二):人格的结构本我处于无意识中,是生而具有的。动物性、自私、人的本能欲望和需要,大部分与性和攻击性有关,追求实时满足和缓解紧张,它服从快乐原则。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1-2岁左右开始形成。介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发展出来的。使本我寻求享乐的要求置于它的控制之下,它服从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成分,5岁左右开始形成。充分发展的超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组成。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的经验,自我理想是儿童受奖励而内化的经验。遵循至善原则。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自我起调节作用。(三):人格动力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受一种强大的内部力量本能的驱使。生或性的本能,称为“Libido”。起着保存存种族生存的作用。Libido能够给人的全部活动提供力量。由Libido的基本概念开始,弗洛伊德把人类的一切生活活动都认为与Libido的性欲有关。\n死与攻击的本能,称为Thanatos(希腊神话中的死神)。表现为残忍、攻击、自杀、杀人甚至体育运动和战争毁灭。死之本能的结局,必然是使有机体的自然界变为无机体,使生命变为死亡。(四):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焦虑的种类n现实性焦虑:是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而产生的情绪反应;n神经性焦虑:是担心本我冲动会突破自我限制所产生的恐惧;n道德的焦虑:是担心违反超我的价值观时体验到的恐惧。自我防御机制的特点:无意识的;曲解现实,具有自欺性质,是消除焦虑的非理性方法。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压抑作用是自我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一种,弗洛依德将它称为“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因为所有其它自我防御机制要发挥作用必须首先应用压抑作用。压抑作用把那些激起焦虑的思想滞留在潜意识中,使个人意识不到它们。移置(替代)——是用那些不会激起焦虑的目标替代会引起焦虑的目标。如果移置作用有助与社会的积极发展,它就称为升华。否 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自居作用是把自己与能增加价值感的某人或某件事相联系。投射作用是把自己真实存在的但若承认就会引起焦虑的事情转嫁与他人。反应形成是用夸大相反冲动来压抑激起焦虑的冲动。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退 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隔 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补 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五):人格的发展理论弗洛依德认为人格的本质在生命最初的五六年里形成。弗洛依德常在性的构架中解释心理现象,认为人在童年期经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标志是主要的性敏感区,这些阶段会影响成年期的人格,因此其理论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口腔期(0~1.5岁)肛门期(1.5~3岁)性蕾期1(3~5岁)潜伏期(5岁至青春期前)生殖期(青春期至成年)性蕾期3(3~5岁)弗洛伊德理论的相关研究1、McGinnies(1949)关于知觉防御的研究发现,被试知觉情绪化的词(如阴茎、妓女)比知觉中性的词(如苹果、跳舞)需要更多的时间。\n2、早期关于恋母情结的研究发现,男人对妻子生理特征的偏好与他们对其母亲的描述有明显的相关(1950)。3、下心理动力激活(subliminalpsychodynamicactivation)实验:实验者通过速示器控制图象显示的频率和长度。背时盯着黑屏,等待图象快速显示。研究人员称这一过程能够将信息输入到被试脑中的无意识区域。4、Silverman等关于恋母情结的一项研究:思考题:1、如何理解本我、自我和超我?第五、六章 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一、荣格(CarlJung1875-1961)重点:情结、集体无意识1、力比多弗洛依德与荣格的主要分歧在里比多的性质问题上。弗洛依德把里比多看成是由性和攻击的能所组成,荣格把里比多定义为普遍性的生命能量,它在不同时期集中于不同的问题上。2:三大原理等效性原理熵原理反相原理3、人格结构(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意识(自我):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自我是意识的核心,由各种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组成。(类似于看门人。)个人无意识:是由曾被意识了却又被压抑或忘却的、或最初不够生动,不能引起有意识印象的内容构成。个人无意识就象一个记忆仓库。个人无意识与自我之间存在大量的双向交流。荣格的个人无意识类似于弗洛依德的前意识。个人无意识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情感、思想和记忆)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心理丛,称为“情结”(complexes)。情结就象完整人格中的一个个彼此分离的小人格一样,是自主的,可以强有力到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Unconscious)指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一些先天遗传倾向。这些先天倾向产生于人类长期进化中世代积累的普遍经验。来源与内容:来源于原型,有出生、死亡、太阳、力量、英雄等内容。主要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玛斯、阴影4:心理类型荣格假设精神具有两种主要态度,即内倾与外倾。内倾型倾向于注重内向的发展,而外倾型却倾向于注重外向的发展。除了态度外,荣格探讨了思想的四个功能:o感觉,探究事物的存在;o思维,告诉人们存在的是什么;o情感,告诉人们对一件事物是接受还是抵制;o直觉,允许人们在缺少真实情况下对事物进行猜想。通过利用这两种态度和四种功能的组合,就能描绘出八种不同类型的人:思维外倾型、感觉外倾型、直觉外倾型、情感外倾型、思维内倾型、感觉内倾型、直觉内倾型和情感内倾型。5、研究方法词汇联想测验法梦的分析\n思考题:如何理解情结?如何理解集体无意识?它与弗洛依德的无意识概念有何区别?二、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重点:自卑与超越、生活风格、社会兴趣1、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并非强调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2、自卑与补偿¨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器官自卑(OrganInfeniority):指身体的某个器官没有得到正常发展的某种残疾状况。这种状况能刺激补偿或过度补偿。他的早期理论中,将自卑感与身体的缺陷联系起来。¨补偿(Compensation):个体通过努力克服缺陷,或通过注重发展各种取代缺陷的机能来对缺陷(如器官自卑)进行补偿。¨过度补偿(Overcompensation):指个体通过极大的努力,使以前的缺陷转变成优势的过程。¨自卑情结(InferiorityComplex):指个体被自卑感压垮以致一事无成的一种心理状况。3、追求优越¨追求优越(StrivingforSuperiority):它是对完美或优越的永无止境的追求。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奋力追求的目标就是优越。是“生命的基本事实。”¨优越情结(superioritycomplex)如果一个人只追求自己的优越而忽视其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则表现为优越情结:专横跋扈、爱虚荣、言过其实、骄傲自大、自以为是。4、生活风格¨生活风格(Styleoflife):人在追求优越过程中,解决生活环境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个体追求优越的手段。5、社会兴趣¨社会兴趣(SocialInterest):指一种与他人和谐生活友好相处的先天潜能。¨人们通常会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三类问题:职业选择。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成为对社会价值的人,每个人都期望能找到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工作。社会活动。人在社会生活中需要与他人交往,建立友谊关系是每一个正常人适应生活的最一般方式。爱情婚姻。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是每个人都努力追求的,但这也是出问题最多的一个方面。6心理治疗观¨神经症产生的两个因素:–病人所确立的生活目标不符合实际;–健康的个体应该有发展良好的社会兴趣,而不健康的个体则没有。¨心理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对自己的生活风格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建立起社会兴趣。¨评价一个人生活风格的主要方法是:–出生顺序–最初记忆–梦的解释¨治疗中,多鼓励和肯定,力图使患者打破自我偏见,鼓励他们在应付生活问题是做出有意义的选择。阿德勒人格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比较:\n¨弗洛伊德认为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是处于不断的对立和冲突中,而阿德勒则认为人都是社会性的,他们都力求找到同伴和相互合作;¨弗洛伊德忽视生活意义和理想在个人行为中的作用,而阿德勒把这些东西当成他理论的核心成分;¨弗洛伊德把人格看成是不断相互冲突的各种成分构成的,而阿德勒则把人格看成是一个整合了的统一体;¨阿德勒并不认为人只是由私欲驱动的,只图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认为人是独特的、具有内在协调和与他人合作特征的。关于阿德勒理论的学习资源¨网站http://www.psychoanalysis.net/http://www.psychologyoftheself.comhttp://www.socialwork.com.hk/index.htmlhttp://www.alfredadler.edu/http://www.adler.edu/http://www.alfredadler-ny.org/http://www.adler.bc.ca/思考题:阿德勒怎样解释人格动力?什么是社会兴趣?三、艾里克森(ErikErikson1902-1994)重点:自我同一性、人格发展阶段自我心理学(EgoPsychoeogy):一种强调自我的重要性的理论体系。它并非把自我仅仅看作时本我的奴仆,相反,它认为自我时人格的自主部分。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w同一性(Ldentily):指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的生活目标的意识。它是在第五发展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之后形成的。同一性形成标志着童年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郑雪145)w同一性危机(LdentityCrisis):指第五发展阶段的特征性危机。其解决的结果不是个人获得同一性(积极的解决)就是个人获得角色混乱(消极的解决)。阶段论心理病理观w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症皆与患者没有正确解决存在于某个或某些发展阶段中的危机有关。w由于某个或某些阶段没有得到积极的解决,患者的需要或心理特征仍停留在某个阶段上,导致自我力量的削弱,不能把个人的心理社会经验综合成一个整体,因而形成各种心理病理症状。w第一阶段,基本信任感得不到建立,会导致精神分裂。w强迫性神经症与发展的第二阶段有关。w青年期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这与第二阶段没有形成自主意识和第三阶段没有确立有关理想和未来的明确方向有关。还与第四阶段的自卑有关。w成人早期神经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w成人中期神经症的产生同哺育和教导下一代、为社会作贡献方面的挫折有关。w自我的分裂是导致成人后期神经症或精神病的主因。艾里克森的研究方法w非实验的临床观察、分析与治疗。\nw心理历史学(Psychohistory):埃里克森使用这一术语概述了他运用人格发展理论对历史人物所做的分析与研究。关于艾里克森的学习资源whttp://www.erikson.edu/home.aspwhttp://facultyweb.cortland.edu/~ANDERSMD/ERIK/welcome.HTMLwhttp://www.ship.edu/~cgboeree/erikson.htmlwhttp://www.lgc.peachnet.edu/academic/educatn/student/erik_erikson.htm 思考题:1、如何理解自我同一性概念?四、分析心理学的其他重要理论家与相关研究霍妮(KarenHorney,1885-1952)1、男女在人格上的差别不是天生的,是文化和社会影响的结果。2、神经症不是能量的固着,而是儿童期不正常的人际关系(家庭环境)造成的。3、神经质人避免焦虑的策略:接近、反对和离开人群都是无效的。4、用子宫嫉妒反驳阴茎嫉妒,强调文化因素比先天更重要。女权运动倡导男女平等。女性心理学代表。沙利文(HarryStackSullivan,1892-1949)1、人格意象(Personification)人对“我是谁”这一点形成错误认识,这一过程叫人格意象。可分三个范畴:好我、坏我、非我2、发展时期(7阶段论)弗洛姆(ErichFromm,1900-1980)1、逃避的手段他提出用来战胜伴随焦虑而生的无能和焦虑的三种策略:诉诸权威主义、破坏、自动舒适装置2、积极的自由与逃避相反,弗洛姆称“个性化”相关研究一:宗教w人类的宗教必然会被归于群众性的妄想。无需讳言,没有一个牌妄想中的人承认他是妄想狂--弗洛依德w弗洛依德宗教行为是一种神经症的反映,它始于婴儿的无助感和对有力量的保护者--父亲--的渴望。他把宗教称为集体愿望的实现,为保护自己不受可怕的、不可预测的世界的伤害,我们将头脑中解除这种处境的救世主投射到上帝身上。上帝不过是以幼稚的方式造出来为我们提供安全感的无意识的父亲式人物。w荣格一生都涉及宗教。晚年前一直没有定论,晚年时大加赞赏宗教。w弗洛姆人们皈依宗教,不是出于对它的忠诚,而是为逃避不可忍受的怀疑;不是出于对它的热爱,而是为了寻求安全感。相关研究二:焦虑与应激w弗洛依德的分类:现实(客观)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nw应对焦虑的策略:拒绝与理智化(否认与合理化)w应对策略分类1、分类一积极策略与回避策略(长期与短期)2、分类二直接关注压力源与关注体验到焦虑时的情感反应w应对策略的效果(可用性)相关研究三:挫折与攻击w人类不是希望被爱的友好动物。相反,他们具有很强的攻击本能--弗洛依德w挫折-攻击假说w检验(除了挫折还有其他引起攻击的、挫折总引起攻击吗、攻击后导致攻击减弱吗)w修订(伯科维茨的不愉快论)挫折-攻击假说检验相关研究四:依恋与人际相关研究五:人格测量w弗洛依德用投身技术,荣格开始用被测者对自己行为和情感的自述确定人格类型。w荣格的心理类型与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思考题:新精神分析理论家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第七、八、九、十章:特质流派和生物学流派重点:如何理解特质概念?分析人格特质的维度。一、奥尔波特特质(Traits):它激发与指导个体的各种反应,故而,它是说明个体行为的恒常性的心理结构。特质的分类第一种分类:特质是用于描述普遍的人还是只描述单个的人--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1、共同特质:代表在某社会文化形态之下,大多数人所具有的共同特质,较为抽象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习俗和价值观,性质短暂,会随着社会习俗、价值标准的变动而异。现在用“特质”代替共同特质(1961)。2、个人特质:用以说明个人独有的特征。后用“个人倾向”(PersonalDispositrons)代替个人特质(1961)。w第二种分类:特质描述的是主要的还是宽泛的--首要特质、中心特质与次要特质1、首要特质:表现了一个人生活中无时不在的倾向,他的每个行为事实都可追溯到其影响(最明显突出、支配性弥散性和渗透性)。2、中心特质:比首要特质更为有限的情境的行为倾向,但仍代表了行为上的广泛的一致性,但为数不多(5-10)3、次要特质:最不明显的最少普遍性和一致性的倾向(接近习惯、态度)。自我统一体(Proprium):\n指那些使个体具有独特性的全部个人真实情况。是人格统一的根源,是人格特质的统帅。w机能自主(FunctionalAutonomy):指一种曾由于实用而存在的,后来则由于自身而存在的动机。w机能自主有两类:w1、持续性的机能自主。指较低层次神经系统的功能自主,适用于癖好、重复、习惯性的暂时行为,很少有外界的强化,却能持续发生作用。属(半)封闭系统。如酒瘾。w2、自我统一的机能自主。指较高层次的功能自主。指个人的目标、价值观、兴趣、态度和情操等。是一个开放系统,预设个人不断受到外界的挑战,而能采取适当的应变行为。如梵高。w奥尔波特对人性的看法是乐观的。w他认为精神病人和健康人之间根本没有机能上的类似性,他不认为两者之间有连续,两种人之间是中断的。w他选择健康人作为研究的对象,他的人格理论是面向健康人的。w他认为健康人是在理性和有意识的水平上活动,激励他们活动的力量完全是能够意识到的,是可以控制的。w健康人的视线向前,它指向当前和未来的事件,而不是向后看,指向童年的事件。Allport的研究方法w整体探索(Nomotheticapproches)w个案探索(Idiographicapproches)w反对用因素分析法来决定特质单元或类别。因素分析太注重平均情况而丧失了个体情况。因素分析把人视为是由独立的元素的,而不是由相互依赖的子结构所形成的统一系统。他更注重机能的整体的有组织的结构化方面,而不是抽象单元。w虽然对因素持有异议,但他在建立特质词汇上却作出了非凡的尝试。他找出18000个英语词汇进行分类。这些类别是:稳定的持久的特征类--与广泛使用的特质概念最为接近;暂时的情绪状态和行为类;社会评价类;身体特征与才能或能力的混合类。关于奥尔波特的学习资源whttp://home.nuts.edu/~rikardb/eg4ra17.htmlwhttp://mind-brain.com/whttp://www.psicologia-online.com/ebooks/personalidad/allport.htmwhttp://www.d.umn.edu/lib/reference/me/psychologists/allport.htmlwhttp://www.bartleby.com/whttp://www.psych.westminster.edu/skw/二、卡特尔w因素分析(FactorAnalysis):卡特尔用于发现与调查人格特质的复杂统计方法。卡特尔研究人格的方法首先是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去测量大量的个体,然后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并列出相关矩阵。如果在某些测量值之间发现有适度相关或高度相关时,则认为它们测量的是同一属性,这个过程被称为因素分析法,被测到的属性称为因素或特质。它的理论基础是相关概念。相关是因素分析的核心。在统计上用相关系数来表示()。w相关系数(CorrelationCoefficient):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数学表达形式。“R”代表相关系数,取值在-1、0至+1之间。w因素载荷(Factorloding):指研究者根据因素对给定情景的重要程度给因素加权。w特质(Trait):卡特尔认为,特质是与因素等同的术语。两者都指一种恒常行为的潜在能力或潜在特点。卡特尔的研究核心目的是发现究竟有多少不同的人格特质。\nw特质具有稳定性:成年人表现出来的特质有三分之一可在4岁及以下孩子身上找到。w第一层次分类:共同特质与个别特质w第二层次分类: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卡特尔感兴趣的是,正常人如何能相当准确地预测人们在各种情景中所作出的反应。人格发展w为了解释人格是怎样发展的,卡特尔假设了三种类型的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结构学习。1、经典性条件反射(ClassicalConditioning):指一种学习。即有机体通过学习对原先不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形成了条件反射。例如,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出现,使狗一听见铃声就会分泌唾液。2、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LnstrumentalConditioning):指有机体通过学习而形成了某种获得奖赏的反应,或某种清除讨厌刺激的反应。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行为本身是获得强化刺激的手段3、结构学习(Structured):指导致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行重新安排的一种学习。卡特尔认为,这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研究方法w因素分析法w多种抽象方差分析法 学习资源:w人格特质研究的大五因素分类心理学动态1994 01 w家长对子女人格特点的自由描述──中国儿童样本对“大五”人格结构的验证心理学报199503w“大五”个性因素模型在工作情景中的效度分析应用心理1998 02w大五因素分类的研究现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01w大五人格理论与人事测评中的人格结构分析心理科学1999 03w大五人格与职务绩效的关系心理学动态2000 03w“大五”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 02w麦氏人格模型与大五人格模型的比较心理科学200303 w简介“大五”人格因素模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S1 思考题w试述卡特尔用于人格研究的因素分析法。w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w区分能力、气质和动力特质。w什么是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它们之间有何差异w讨论卡特尔的结构学习概念。w概述卡特尔人格理论的实质。w奥尔波特曾对卡特尔的理论进行过哪些主要的批评。三、人格特质理论的其他理论家与相关研究1、HenryA.Murray(1893–1988)w生平:一位受精神分析理论影响的特质理论家w主要贡献:主题统觉测验w人格成份:内脏需要与心因性需要w权力需要与亲和需要HenryA.Murray的学习资源whttp://www.radcliffe.edu/murray/overview/index.htm\nwhttp://users.drew.edu/~epullen/grants/murray.htmlwhttp://allpsych.com/biographies/murray.htmlwhttp://www.saec.edu.tw/scholar/sch30.htm2、HansJ.Eysenck£¨1916-1997£©w生平:郑雪190-191w与卡特尔理论的比较w人格层次组织w人格问卷维度与卡特尔理论的比较w相同方面1、采用因素分析法2、探讨人格的特质单元3、发展人格问卷4、研究人格的遗传决定因素与生物基础w不同之处1、强调的人格特质维度比卡特尔要少,注重被卡特尔所强调的因素或特质上位的类型水平的操作。2、对特质的个体差异与生物机能上的差异关系做了更多的研究。艾森克人格问卷的三个维度1w内倾--外倾w精神质w神经质关于艾森克的学习资源whttp://www.psych.westminster.edu/psy311/eysenck/ppframe.htmwhttp://www.robertarussell.com/hansjeys.htmlwhttp://freespace.virgin.net/darrin.evans/hjesymp.htm相关研究之一:成就需要1w这个人是谁,他正在做什么,结果怎么样w高成就者的特点w对成功行为的预测w男女对成功的不同理解相关研究之二:A、B型行为模式w谁更易得心脏病?w心脏病易感行为模式之人格维度wA型特征(竞争性、紧迫性与攻击性)w原因是什么w测定A型行为的方法(结构性访谈与自我报告法)A、B型对挑战的不同反应相关研究之三:社交焦虑1w定义:社交焦虑是一种只是与社会交往或参加社交活动有关的焦虑。一项研究显示:40%\n的人认为自己是羞怯的人(Zimbaodo,1977,1986)。w征症:社交焦虑的人具有一般的焦虑症状:生理唤醒水平升高、不能专心、感到紧张。他们不舒适的来源是他们正在会见或即将见到的交往对象。(社交焦虑者的特征:陈会昌162-165)w区别:与性格内向是不一样的。三分之二这样的人认为这是件麻烦事,四分之一的人想求助。相关研究之三:社交焦虑2w原因:对社交焦虑的解释w对策:建立自信心与增强社交技能相关研究之四: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相关研究之五:特质论-情境论之争w特质论理论家对这一问题是怎么看的?w1968年米谢尔的攻势w评价的方法是稳定性与一致性相关研究之六:量表1w16PFw明尼苏达w艾森克w大五因素相关研究之六:五因素模型(FFM)1、五因素人格测量2、证据3、应用学习资源:w家长对子女人格特点的自由描述──中国儿童样本对“大五”人格结构的验证心理学报199503w“大五”个性因素模型在工作情景中的效度分析应用心理1998 02w大五人格理论与人事测评中的人格结构分析心理科学1999 03w大五人格与职务绩效的关系心理学动态2000 03w“大五”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 02思考题:大五人格测量包括哪些维度?第十一、十二章、人本主义流派重点:罗杰斯的自我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理论、自我实现理论o一、卡尔·罗杰斯1、罗杰斯理论的哲学基础--一种现象学的探讨途径o存在主义哲学: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强调生活的目的和价值不在于事物本身,而是经验着的人按自己的知觉赋予的。o东方神秘主义思想: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o现象学:哥尔德斯坦的机体论、阿德勒的个性理论、兰克的意志疗法\no西方哲学思潮主张对心理现象的整体描述,把心理事件或直接经验按其自然形态进行研究o罗把人的内心世界或经验世界称作“现象场”,现象场由个人的知觉总体构成,人是根据本身并非现实的知觉“图”来生活的。2、人性观o反对弗洛伊德非理性观o相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o相信奥尔波特关于自我实现是独立于先前需要的。o人的本性具有建设性、自我保存性与社会性。3、自我论o自我论在心理治疗中提出的,是其人格理论的核心。o对人格的假设:一元动机论o自我是自我经验的产物,是从环境中分化出来的产物,是一种主观经验的同化机制。o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o自我的四个特征4、心理治疗观o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与共情式理解治疗模式到教育教学模式o以人为中心疗法o以学生中中心的教学论思想思考题:1、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条件是什么?二、人本心理学精神之父——马斯洛1、需要层次论1(hierarchyofneeds)2、自我实现论1(self-actualization)自我实现者的健康人格的十五个特性个人趋向自我实现的八条途径3、高峰体验论w那些最成功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书画家等是心理最健康的人。而且他们经常具有共同的感受:高峰体验。w概念:高峰体验:通常指一种短暂的狂喜、入迷、出神、极大的幸福感和愉快。在这种短暂的时刻里,我们能感受到敬畏、崇拜和奇妙的心情,体验到“此时此地”以及真实而统一地存在的感觉,同时也体会到超越与神圣。这种体验多发生在自我实现者身上。4、似本能概念(instinctoid)w似本能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它是马斯洛人本心理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马斯洛的整个心理学体系可以说是以需要为核心展开的,而人类需要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一种似本能需要。这种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的人格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和道德标准。5、关键术语:w存在性认知:通过沉思得到的清晰的认知,尤其是指关于人或者事物的超越性、神圣性以及永恒性的认知,自我实现的人在高峰体验的状态中经常产生这种认知。但并不是只有自我实现的人才产生这种认知。w自我实现:个人成长的顶峰期,这时,我们已摆脱由基本需求和匮乏性动机带来的忧患。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不是终点,而是完成充分发展的一种动力和渴望。同时,也是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程度上发掘自身潜在的天赋、能力和趋势的一个过程。虽然我们都有这个动力,但我们也有对于成长的恐惧。w\n高峰体验:通常指一种短暂的狂喜、入迷、出神、极大的幸福感和愉快。在这种短暂的时刻里,我们能感受到敬畏、崇拜和奇妙的心情,体验到“此时此地”以及真实而统一地存在的感觉,同时也体会到超越与神圣。这种体验多发生在自我实现者身上。w超越性动机状态:指一种渴求存在价值,如真理、正义、完满的动机状态。这是自我实现者的主要动机状态。w超越性需要:我们天生的除基本需要外的另一种心理需要,这是对存在价值的需要,虽然不强烈,但如果失去,就会导致超越性精神疾病或“灵魂病态”。6、研究原则马斯洛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观点出发,提出心理学研究的几个主要原则。w以健康人为研究对象的原则w整体动力学原则w以问题作为研究中心的原则(强调研究对个人和人类的进步都富有意义的问题)学习资源w提供非常详细的有关马斯洛资料的相关链接:http://elvers.stjoe.udayton.edu/history/people/Maslow.htmlw介绍马斯洛的专业网站:http://www.maslow.org/w有关生平和理论:http://www.ship.edu/~cgboeree/maslow.htmlw有关需要层次理论:http://sfhelp.org/02/needlevels.htmhttp://chiron.valdosta.edu/whuitt/col/regsys/maslow.htmlhttp://www.nwlink.com/~donclark/leader/leadhb.htmlwhttp://www.ahpweb.org/aboutahp/whatis.htmlwJournalofhumanistiePsychology思考题:Ø需要层次理论与弗洛依德精神分析两种不同理论对病因解释Ø试区分匮乏动机和存在动机。Ø请列举自我实现者的积极和消极的特征。三、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其他理论家与相关研究罗洛·梅(ROLLOMAY1909-1994)w人性观1、罗洛·梅将恶视为人性的基本要素,并在著作中经常强调这一点。w超个人心理学1、超个人心理学是马斯洛和罗杰斯的心理学思想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有人将这种发展称为“马斯洛的电动扶梯”(Maslow'sescalator),即坚信人会不断地从较低层次走向较高层次,到了自我实现的层次,还会追求超越自我实现。因此,马斯洛晚年致力于创建以研究人的超越性或精神层面为主的心理学,即超个人心理学或“心理学的第四势力”。罗杰斯也认同马斯洛的这种努力2、1986年罗洛·梅在《人本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超个人还是超越》一文,批评超个人心理学。相关研究1:乐观体验相关研究2、自我表露w定义: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秘密展示给另一个人时,这进行了自我表露。w作用:1、经常自我表露是一个人健康人格的标志。(陈242);\n2、受辅者可以更自由地探索自己的真实情感,向奥妙真实、隐藏着的自我靠近。w注意问题:在多大程度上自我表露相关研究3:孤独w定义: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就会出现。第十三、十四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重点:强化的原理、社会学习原理一、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1、心理学:描述行为的科学w麦独孤把心理学定义为一门“关于行为的科学”。w华生,行为是心理学的唯一研究对象。w经典行为主义强调肌肉与腺体,忽视行为本身。成为一门生理学。w后继的行为主义抛弃关于神经系统生理学,但假定有机体内部存在某种中介变量或驱力,再以假定来演绎有关的理论,然后又以这些理论来解释行为。其结果是引导人们从行为以外的东西上寻求有关行为的答案,而这种答案充其量只是对有关行为原因的解释和说明,而无法分析和和描述行为,更无法控制与预测行为。这与行为主义的最终目标相差甚远。w斯金纳心理学是一门描述行为而非解释行为的科学。w最好的研究方法是实验。2、行为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w(一)巴甫洛夫---典性条件反射w第一阶段UCS----------------------UCR(非条件反射)w(食物)(流口水)w第二阶段UCR+CS----------------------UCRw(食物)(铃声)(流口水)w第三阶段CS-------------------------CR(条件反射)w(铃声)(流口水)w第四阶段CS--------------------------------CR(消退)w(只有铃声,不给食物)(没有流口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w主要观点:w1、任何反应,如紧跟着强化(奖励),此反应就有重复出现的趋势,反之,该反应渐趋消失。w2、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学习得到的,因此心理咨询就要以改变对来访者起作用的强化物的方式来改变其行为。3、学习与人格w人格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的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w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斯金纳箱)4、强化类型w①正强化:给予一个好刺激w②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w③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w④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n5、强化来源w一级强化w二级强化增强安排w①固定时间的增强(FIXED INTERVAL,简称FI)w在前次的增强物出现过后的一段固定时间,第二次增强物即在此时的反应后面出现。如一位老师平时对学生的行为不给任何鼓励或处罚,唯有在每次月考后或周考后,依表现给与增强物,此种增强方式即为一种固定时间,如按月、按周的增强时制。w②固定比率的增强(FIXED RADIO,简称FR)w根据某种反应次数的比率来决定增强物的出现。例如十分之一比率的增强时制是指,每十次反应中的第十次反应之后才有增强物出现,前面九次反应均无增强物。如老师并不是在每次考试后就给与增强物,而是当学生累积三次或五次得到某分数以上才给与增强物。又如许多商家实施三个瓶盖可换取奖品之促销方式,这些都是固定比率的增强时制。w③不定时间的增强(VARIABLE INTERVAL,简称VI)w增强物会在一定特定的时间周期之后发生,但从此次增强作用到下一次增强作用的时间却是不固定的。w④不定比率的增强(VARIABLE RATIO,简称VR)每次增强的出现是依不固定比率来增强的。二、班杜拉AlertBandera(1925-)1、主要概念o观察学习: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的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o自我效能感: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o替代强化: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对于观察学习者而言,是一种间接强化,又称替代强化。2、内容概要 班杜拉认为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习得过程,一种是通过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一种是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也就是他特别关注的观察学。 在对观察学习的研究中他进行了许多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他又对观察学习的有关心理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这些研究中他得出了社会学习的一般原理,如人类的许多学习都是认知性的;反应的结果是人类学习的主要来源;观察是学习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展现一个榜样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应;观察学习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 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论和自我效能原理。3、班杜拉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o班杜拉所关心的是行为习得的两种不同的过程:o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的习得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例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式学习和传统行为主义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式学习均属于这一类。o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4、班杜拉的学习理论o通过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o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o(1)注意过程;o(2)保持过程;\no(3)运动再生过程;o(4)动机过程。5、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1)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部影响交互作用的产物。人既不是完全自由,又不是被动的。(2)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由于人能够非凡地使用符号来思索及提出情境中问题,因而人们能够预先知道个人的行动结果,并依此改变激发某种行为。所以,认知因素在人的活动的组织与调节中起着核心作用。(3)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 班杜拉在肯定直接经验学习的同时,更突出观察学习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许多行为模式都是通过观察学习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学来的。特别强调模仿及其特征对激发特定行为重要性。(4)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 班杜拉认为某个特定行为既会产生外在的后果,也会产生自我评价的反应。(人们在行动中已先订好行为标准,并用这个内在标准对行为进行评价。对获得积极性评价行为进行自我称赞;获得消极性评价的行为引起自我批评性评价;对个人没意义的行为,则不会产生自我反应。)6、班杜拉的个性理论o他认为个性是个人行为的总和,是在人和环境交互作用中通过观察学习而形成和发展的。o他不重视个性的稳定性,认为个性形成之后,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现其“固有的”相对稳定性。人的一致性行为是在各种不同情境下对类似学习进行概括的结果,受情境影响,也受个人对情境认知和评价的影响,如果情境发生变化,人的行为也会相应地变化。他想以此来解释“行为的特殊性”和“不可预料行为”的出现。o他重视环境在行为形成中的作用,提出了模型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获得是对他人的行为、态度和各种反应的模仿和认同。他认为模型的作用,在于它可使人不依赖自己的直接实际操作,只靠间接经验,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一定的行为;也可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依据表象学习。对模型的模仿和认同,强化是不可缺少的。他提出三种强化方式:o外部强化,即直接对行为结果的强化。o替代性强化。人的行为不经过直接的外部强化,只要体验到模型受到的强化,即可了解哪些行为是肯定的,哪些行为是否定的,从而形成与模型相一致的行为。o自我调节性强化。人在行动之前已先订好评价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对获得积极性评价的行为进行自我称赞,对获得消极性评价的行为产生自我评价性惩罚,对没有什么意义的行为,则不会产生自我反应。模型效果为人所特有,通过观察他人,可进行与他人相一致的反应,促进或抑制自己的行动;判断、预测、期待行动结果的效率;控制自将来的行为. 相关研究1、攻击性的观察学习o班杜拉的四阶段理论模型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有时会模仿攻击行为,有时不会。o四阶段理论模型:(1)要进行观察学习,首先必须注意榜样的明显特征。我们可以整天做在电视机前看暴力节目,但如果不关注节目中的攻击性榜样,那么这些榜样对我们几乎不会造成影响。(2)记住榜样行为的有关信息(3)表现班杜拉划分了学习和表现之间的界限。如果我们缺乏表现的能力和实践的机会,我们不会模仿所有见过并集注的攻击性行为。(4)预期攻击行为将带来奖励还是招致惩罚\n我们不仅可以从攻击性榜样身上学到怎么做,还认识到攻击性行为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榜样遭到惩罚,被逮捕或被别人更残暴地伤害了。我们就会估计如果自己模仿榜样的做法,也将受到同样的惩罚。2、变态行为的心理治疗o班杜拉关于变态行为心理治疗的思想和技术的发展,作为其一般学习论观点在治疗领域的应用,不仅与社会学习理论相一致,而且与社会学习理论经历着同样的历史。虽然在心理治疗领域,一般认为示范疗法是班杜拉的独特贡献,但他对心理治疗的贡献并不限于此,他在治疗实践中采用的方法也不限于示范疗法,而表现出综合性的特点,包括正性强化、对抗条件作用、消退、示范作用和分辨学习。o班杜拉指出,治疗的努力可以分别从交互决定系统的三个方面着手,而且都能达到治疗的效果,如我们既可以通过改变患者的错误想法来改变他的变态行为,也可以通过培养患者应对环境要求的行为技能或控制环境的奖惩条件而达到行为治疗的目的。对抗条件作用o系统脱敏法o厌恶疗法 对酒、烟上瘾及恋物癖等变态行为具有较好的疗效心理治疗的意义与目标o不同的心理治疗理论体系,在治疗实践上努力的目标各不相同。o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旨在改变患者的潜意识动力心理结构和过程,以消除作为症状的障碍行为。o传统行为主义虽然不承认潜意识动机的存在,但在治疗目标上与精神分析相同,即消除患者病痛意义上的康复治疗,而不是开发人性潜能、促进个体功能发挥意义上的发展治疗。o班杜拉指出心理治疗改变的不只是行为,更要改善或提高患者对生活事件的应对自我效能感,它产生与患者在治疗情境中获得的对恐惧对象的掌握经验,并影响到患者在恐惧对象以外的其它情境中的功能发挥。思考题:1、比较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并举例说明。2、什么是自我效能感?3、如何用社会学习理论来解释攻击行为?4、如何区分正强化、负强化与惩罚?相关学习资源ohttp://www.emory.edu/EDUCATION/mfp/Bandura/Index.htmlohttp://www.ship.edu/~cgboeree/bandura.htmlohttp://psychclassics.yorku.ca/Bandura/bobo.htmohttp://www.mhhe.com/socscience/comm/bandur-s.mhtmlohttp://www.getcited.org/mbrz/10036621第十五、十六章认知流派重点: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一、凯利(GeorgeA.Kelly,1905—1967)1、核心理论:人是科学家o凯利是一个认知结构决定论者,他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决定论,认为世界以相同的方式影响着人,但是为什么人们的心理差异很大,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解释不同,人们有不同的认知结构,人们时刻在形成、选择和使用认知结构,因此他是一个典型的结构选择主义者。o他的根本观点是,人们一生都在尝试结构,目的是要验证这些结构。人们每天都在进行实验,时时刻刻都在确定假设,然后根据自己确定的假设进行实验,最后检验自己假设的正确性。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设置赌局。o科学研究有几个基本的要素:一是形成假设,二是进行实验,三是进行预测并检验假设。o凯利认为人的一生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预测,这是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力,也是科学家活动的目的和动力,科学家的一切研究是为了对自己研究的对象进行预测。2、个人建构理论\no个人建构:一个人用之预期事件的主要工具。个人建构被个人用来解释、说明或预言他们一生中的各种事件。每个人为了对付世事都要创建他自己的建构。o建构选择论(Constructivealternativism)一切人都有减少未来不确定性的目的,他们都能以个人意愿的任何方式自由地解析现实。3、二重思维模式一o凯利认为人们的思维方式遵循的是二重性规律,在对事物进行认识的时候,人们总是将事物放在一个对立的模式之中,这是人类思维的典型方式。例如黑—白,老—少,长—短。对任何事物的思考都是这样,这也是科学家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科学家才发现了正电子和负电子,发现了事物的阴性和阳性。对人、社会的思考也遵循这个规律。如人们将人分成两类,善良的—丑恶的,愉快的—悲伤的,富有的—贫穷的等等。o我们发现,如果用这个思维规律去分析人的心理问题,有很多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有的人偏执地认为“所有男人都是不可靠的”,他们是在用“可靠对不可靠”这个结构分析男人,问题是他们仅仅看到这个结构的一极,而否定了结构的另一极。我们的治疗目的是通过具体的例证让他们看到,很多男人是可靠的,用这样的方法证明他的结构是有问题的,从而让他们使用有效的结构。4、个人建构理论之心理问题的原因o凯利并没有系统说明人的心理疾病的原因,但是,如果你了解他的整个理论系统,你就会发现,凯利对人的心理混乱的原因有明确的看法。具体而言,他对心理疾病的原因分析主要可以归纳为下面几个方面。(1)结构系统问题n结构缺乏n很多人的问题是由于结构缺乏引起的,例如一个没有异性结构的人第一次遇到一个异性,这个时候他就会表现出心理上的混乱。n结构通透性问题n结构的通透性是一个结构包容其他结构的水平。某些心理混乱与结构的通透性有关,有的人的结构通透性程度很低,甚至不具有通透性,因此无法包容新的因素,例如有的人的友好结构仅仅包括自己的父母,而不包括其他任何人,因此他们总是对其他人表现出敌视和怀疑。n结构老化n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人们对事件的预测,人们的结构总是在发生变化。儿童时期形成的结构,到了成人时期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童年时期的父母结构与成人时期的父母结构就有很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变化,人们都在改变着对待父母的方式,其原因是他们的结构发生了变化。n结构单一n人的结构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事物使用不同的结构。但是有的人使用的结构很单一,仅仅使用一个结构维度或很少的几个结构维度去对待人或物。例如,有的仅仅依据诚实对不诚实这个维度去对待他人,对所有的人的分类都是这样的,或者是诚实的,或者是不诚实的。(2)结构使用过程问题o惧怕预测结果的出现o有的时候,虽然人们做实验的目的是去检验某一个结果是否会出现,但是人们又惧怕这个结果出现,这个时候这个人往往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他们甚至拒绝去做这样的实验。例如一个被怀疑有恶性肿瘤的人就十分惧怕进行这个方面的严格检验,他们甚至表现出强烈的逃避倾向。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到心理诊所进行治疗,也是由于他们惧怕自己预测的结果得到证实。o活动周期问题\no第一,缺乏审视阶段,缩短整个周期。在遇到某种情况的时候,人们不对这个情况从多个侧面进行思考,就强取一个结构,然后马上采取行动。凯利认为性冲动问题的原因就是如此,在遇到异性的时候,他们缺乏审视的阶段,没有使用多种结构考察当时的情况,而是先取一个结构———进行性行为对不进行性行为,而且他们一般选择进行性行为的一极,然后采取行动。o第二,审视时间太长,缺乏控制阶段。有的时候,他们用相当长的时间使用多种结构对几乎所有的事情进行分析,但是很少付诸行动。这个原因造成了人的优柔寡断心理。诊断的维度和问题o诊断的问题:n焦虑(anxiety):个人构念的不适用n威胁(threat):个人觉知到构念系统将有紧迫的、全面的转变n恐惧(fear):新的构念要进入构念系统n攻击性:人们在主动地使用某个结构进行尝试的时候所表现出的行为n犯罪感: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偏离了某种核心角色时n敌对治疗方法o角色建构技能测验o自我特征记述o固定角色疗法固定-角色疗法o固定角色疗法的由来:这个方法产生于凯利的理论立场,产生于凯利所描述的治疗方法。n戏剧表演经历的持续效果观察n戏剧中的自我表现n临床观察o固定角色疗法的程序:n确定咨客的问题角色结构n为咨客确定一个新的角色结构n进行角色扮演(此疗法的核心)二、威特金的认知方式论1、Witkin的认知方式体系o所谓认知方式是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和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取的、习惯化的态度和风格。oWitkin的“场依存—场独立性”得到最多的注意,是心理分化的一个表现,在包括较广的心理分化理论中有重要地位o“场依存—场独立性”指人在知觉外物的空间位置时,以外在的视野还是以身体本身作为主要参照的对比倾向o场依存—场独立性的相关实验n棒框测验(RFT)n身体顺应测验(BAT)n转屋测验(RRT)差异的解释:Witkin的认知方式体系o威特金认为场独立性认知方式的人倾向于表现出较差的交往技能;而场依存的人则相反o场独立性者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式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独立性者的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学习动机往往是内部动机。o\n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到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物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场依存性者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依赖于外在的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2、Witkind的心理分化理论o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分化,是有机体系统发展的一个主要形态特征。其分化理论分为两个模式。o早期模式:n1、构析式的认知机能n2、构析式的身体概念n3、分离同一感n4、有组织的控制与特殊化防卫o新的分化模式由三个层次组成,在分化之下又分为三个指标和表现:自我—非我的分裂、心理机能的分裂和神经生理机能的分裂。在二层次下又分下一级概念三、米歇尔(WalterMischel,1930--)1、社会认知论o通过能力、译码和分类策略、预期、主观价值和自我调节系统来说说明行为中稳定的个体差异o他认为通过五个变量,不需要传统的特质概念就能判断人们行为中的稳定模式。o原型: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它不仅可用来区别物也可以用来区别人o原型使我们对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并用不同的方式和这些人交往。o原型存在着利弊“好处在于允许思考和防止我们被信息的洪流淹没;不利之处在于它以定型化或让我们以一种狭窄的类型去看待他人,而不是根据每个人的独特之处来对待。”2、图式与自我图式o图式是帮助我们感知、组织、加工和利用信息的一种假想的认知结构。o自我图式是“从过去经验中得到的,对自我的认知发现。它组织和知道与自我有关信息的加工。”o人们在加工信息时,如果他们与该信息相关的方面有一个强有力的认知结构,他们能迅速得作出反应。o自我图式提供一个组织和贮存有关信息的框架。参考资料nJohnB.Best(2000):《认知心理学》n江绍伦著《认知心理学说与应用》n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四、认知学派的相关研究认知学派的相关研究之一——认知的复杂性认知的复杂性说明o是什么使一个人成为比别人更好的沟通者?毫无疑问,有好多品质能影响人进行有效的沟通。o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由凯利的个人建构概念理论提出来的。凯利发表了他的理论之后不久,研究者们就开始验证这种认知复杂性上的个体差异了(Bieri,1955)。o认知复杂性是指如何精述或简化自身系统的个人建构概念的。o认知复杂性的一个简单指标是在一个人的自身系统中建构概念的数量(Crockett,;0‘Keefe&Sypher,1981)。o有些人用很少的、有限的建构概念对几乎每个人和每个情境进行加工;而另一些人心目中则有大量的建构概念,他们用这些建构概念来理解所遇到的新人、新环境。o认知复杂性低的人可能通过一个“兴趣一非兴趣”\n建构概念来查看每一个新交的朋友。这在一个晚会上遇到一个人时是很有意义的;但在遇到一个潜在的商业伙伴时,这种建构概念就不太有用。o认知复杂性高的人根据情境的需要使用大量的建构概念。在晚会上他们可能根据一个人的有趣程度来对这个人进行信息加工;但在工作上遇到新人时,他们就可能使用“专业一非专业”和“可信一可疑”等建构概念来对新人进行更多的了解。认知复杂性高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沟通者o一个有许多可供使用的建构概念的人更可能从对方角度那样去看世界,而不会像一些认知复杂性低的人那样。一个建构概念数量有限的人是没有拥有像其他许多人那样看待世界的工具。o乔治·凯利认为,当一个人理解了另一个人是怎样看待世界的时候,理想的沟通就可以产生。如果我知道你是如何解释你周围人的,那么当你向我解释你的观点时,我就容易理解你想向我说什么。但是,如果你和我的观念不同,你就不容易理解我说的话;同时,我也不容易理解你为什么对我做出这种反应。理解一个人怎样解释他的世界的关键,是要看一看这个对沟通的意义o这种领会别人基本观点、并用他所能理解的方式解释事物的能力,是一个好老师的最重要条件。o一个认知复杂的人能很好地采择别人的观点,以别人的观点看待世界。简单地说,好老师理解为什么学生有时会忘记要点,或为什么领会一些概念比较困难。当老师针对学生的水平做出解释时,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掌握信息。当老师和学生在不同的水平上时,学生什么也学不到。o认知复杂的人比认知简单的人更具有说服力。认知学派的相关研究之二——抑郁图式认知和抑郁认知图式的运作认知学派的相关研究之三—对习得性无助的再认识习得性无助的归因模型习得性无助归因的三个纬度思考题:1、如何理解凯利的“个人构念”?2、场依存和场独立者各表现出什么特征?心理统计学学习指导\n康春花编写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使用教材:张敏强编著《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2版参考书目:张厚粲编著《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绪论自学重点基本概念:教育统计学、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基本原理:统计方法在教育领域的作用。自学难点:基本概念的理解自学进度:2课时自学方法:理解记忆一、统计学、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统计学是研究统计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对待的原理和方法。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是数理统计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专门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在教育和心理方面由实验或调查所获得的数字资料,并如何根据这些数字资料所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二、学习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意义(一)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为教育与心理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二)教育与心理统计学是教育与心理科研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三)广大教育和心理工作者学习教育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具体意义(1)是教育与心理科学研究的需要。(2)是科学化教育管理的需要。(3)为学习教育与心理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打下基础。(4)是科学训练的需要。统计学所使用的推理及思考问题的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统计方法的训练也是一种科学方法的训练,能学会科学的推理与思考方法,对为了研究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三、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基本内容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内容,按其目的与功能可分为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多元统计分析、实验设计四部分。描述统计学。主要研究如何将实验或调查得到的大量数据简缩成有代表性的数字,使其能客观、全面地反映这组数据的全貌,将其所提供的信息充分显现出来,为进一步统计分析和推论提供可能。推断统计学。推断统计是以描述统计为基础,以解决由局部到全体的推论问题,即通过对一组统计量的计算分析,推论该组数据所代表的总体特征。实验设计。实验者为了揭示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在实验之前所制订的实验计划,称实验设计。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以及实验设计这三部分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具有密切联系的。描述统计是推断统计的基础,推断统计离不开描述统计所计算的特征数;描述统计只是对数据进行一般的分析归纳,若不进一步应用推断统计对事物做进一步的分析,有时就会使统计结果失去意义,达不到统计分析的目的要求。同样,只有良好的实验设计才能使所获得的数据具有意义,进一步的统计处理才能说明问题。当然,一个好的实验设计,也必须符合基本的统计方法的要求。四、学习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几个预备性的知识(一)随机现象与随机变量在科学研究中搜集到的数据往往都是以一个个分散的数字形式出现的,即便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观测同一事物,只要是进行多次,所获得的数据也不会完全相同。数据的这种特点叫变异性。如对同一个心理特点进行测量,只要观察多人或多次,所得到的数据就不会全然相同,这些数据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造成数据上下波动的原因,出自观测过程中一些偶然的不可控制的因素—\n随机因素。随机因素使测量产生的误差称作随机误差或偶然误差。由于这种随机误差的存在,使得在相同条件下观测的结果常常不只一个,并且事先无法确定,这是客观世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人们称这类现象为随机现象。随机现象的各种结果总是可以用一定的数量来表现,而且表现为实验结果数值的不确定性,因而称为变量。这种变量受随机因素的影响,呈现随机变化,具有偶然性的一面,但也具有规律性的一面。通过大量的实验或观测,这种规律性可以揭示出来。我们把这种具有变化规律的表示随机现象各种结果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如学生的身高、体重、性别、智商、成绩等等。随机变量具有离散性、变异性与规律性的特点。(二)变量的类型变量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而不同类型的变量所适用的统计方法是不同的。(1)随机变量与非随机变量(2)连续变量与非连续变量(间断变量、离散变量)实验数据按其是否具有连续性可划分为连续变量与非连续变量。连续变量可以在量表上的任何两点加以细分,可以取得无限多个大小不同的数值。如学生的身高、体重、智商、学科成绩等等。非连续变量在量表上的任何两点只能取得有限个数值,两个单位之间不能再划分细小单位,数字形式一般是取整数。如名次、人数等等。连续变量与非连续变量其分布规律不同,各种表列及图示方法不同,所使用的统计方法也有区别。(3)因变量与自变量因变量是指被影响的变量,而自变量是指自由变化的能影响其它变量的变量。在教育与心理科研和实验中,必须要明确研究对象,确定哪些是作为因变量来研究的,哪些是作为自变量来研究的。否则,实验设计就无从进行。,y是因变量,x是自变量。随机变量按性质分有如下四种:(1)称名变量(Nominal),用于说明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在属性上的不同或类别上的差异,但不说明差异的大小。如性别、年级等。(2)顺序(等级)变量(ordinal),指按事物的某一属性,把它们按多少或大小加以排列的变量。这种变量不具有相等的单位。如名次、等级评定、喜爱程度、品质等级、能力等级等。(3)等距变量(interval),是指变量之间具有相等的距离,除了有量的大小外,还具有相等的单位,但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零。如天气温度、各种能力分数、智商等。只能加减,不能乘除。(4)比率变量(ratio),除了有量的大小,相等单位外,还有绝对意义上的零。如身高、体重、反应时等。可以加减乘除。(三)总体、个体、样本总体(又称母体),样本与个体是统计学中常用的名词。总体是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总体的一个样本。总体与样本具有相对性。这依研究对象而定。(四)连加和(1)连加和符号及意义(2)连加和的性质(C为不为0的常数)1.2.3.\n(3)约定:表示所有x相加。思考题1.什么是教育统计学?其主要内容是什么?2.什么是描述统计,什么是推断统计?两者有何关系?3.统计方法在教育科研中有哪些运用?4.称名变量、等级变量、等距变量、比率变量的概念及特征,四种变量中数字化程度高低如何?5.什么是随机变量?有什么特点?6.总体、个体、样本的概念如何?第一章常用的统计表与图自学重点:次数分布的含义,各种次数分布表的概念及应用。自学难点:基本概念的理解自学进度:2课时自学方法:理解记忆第一节次数分布表与图一、次数分布的意义次数分布有两层含义,一是一数据在各个不同数值点上所出现的次数情况(如75分在100个人的班级中出现了8次),二是一批数据在整个取值范围内各个等距区间中所出现的次数情况(70~80这个区间内出现了15次)。二、次(频)数分布表(一)简单次数分布表(连续变量)简称次数分布表,其实质是反映一批数据在各等距区组内的次数分布结构。其制表步骤如下:(1)求全距。(2)决定组数。(3)决定组距。(4)写组限。(5)次数登录(f)。(6)组中值(点)。(二)相对次数分布表相对次数就是各组的简单次数(f)与总次数(N)的比值。相对次数较大的组,则说明落入该组内的数据个数占全部数据个数的比例也较多。相对次数主要能反映各组数据的百分比结构。(三)累积次数分布表(F)累积次数指分数组中处于某个数值以上或以下的分数个数。在简单次数分布表中,如果把某个确定值(精确上限)以下的个数累积起来,叫以下累积(向上累积);如果把某个确定值以上(精确下限)的个数累积起来,叫以上累积(向下累积)。一般,我们所讲的是以下累积。(四)累积相对次数分布表和累积百分数分布表累积相对次数:把相对次数累积起来或累积次数除以总次数。累积相对次数等于累积相对次数乘以100。累积相对次数和累积百分数可以看出某个分数值以下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百分比结构。三、次数分布图(一)次数直方图\n次数直方图是由若干宽度相等,高度不一的直方条紧密排列在同一基线上构成的图形。其绘图步骤如下:(1)建立坐标系。纵轴为量尺,即次数,横轴为各组分数的组中值。(2)每一直方条的宽度由组距i确定并已体现在横轴的等距刻度上,所有的直方条以各组的组中值为对称点。(3)在直方图横轴下边标上图的编号和图的题目。(二)次数多边图次数多边图是利用闭合的折线构成多边形以反映次数变化情况的一种图示方法。其绘制步骤如下:(1)纵轴和横轴的要求与制作与次数多边图相同,但要求在横轴上最低组与最高组外各增加一个次数为0的组(用组中值表示)。(2)描出各点。(3)用线段把相邻的各点依次连接起来,连同横轴上两个次数为0的点构成一闭合的多边形。当次数足够大,组距不断变小时便会形成一条光滑的曲线。即次数分布曲线。(三)相对次数直方图与多边图不同点在于纵轴是相对次数的量尺。(四)累积次数曲线图有直方图和曲线图两种,但最常见的是曲线图。其绘制步骤如下:(1)纵轴为累积次数,横轴意义不变。(2)横轴是各组的上限,纵轴是累积次数。(3)用连续光滑的曲线把点的轨迹连起来,再与横轴上最低组的下限所在点连起来,形成“S”形曲线。累积曲线图有正偏态、负偏态和正态三种。(五)累积相对次数曲线图与累积百分数曲线图与(四)同,只不过纵轴是累积相对次数或累积百分数。第一节几种常用的统计分析图一、散点图散点图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点的散布图形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及联系模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横轴一般代表自变量,纵轴一般代表因变量,横轴既可以作为连续性变量的量尺,也可以作为离散性变量的量尺,但纵轴一般均代表连续变量的量尺。二、线形图线形图是以起伏的折线来表示某种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演变趋势的统计图。适用于描述某种事物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也适用于描述一种事物随另一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模式,还适用于比较不同的人物团体在同一心理或教育现象上的变化特征及相互联系。三、条形图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长条来表示各个统计事项之间的数量关系。与直方图不同的是,条形图通常用于描述离散性变量(如属性变量)的统计事项。四、圆形图圆形图是以单位圆内各扇形面积所占整个圆形面积的百分比来表示各统计事项在其总体中所占相应比例的一种图示方法。各统计事项在总体中的比例乘以圆周角(360度),求出各相应扇形的圆心角。思考题1.次数分布表与相对次数分布表、累积次数分布表的联系与区别,各自有何运用?2.条形图、圆形图、曲线图的运用。第二章常用统计参数自学重点:各种统计量概念的理解、计算与应用。自学难点:统计量的理解与应用自学进度:3课时\n自学方法:从做中学,多学多练数据的集中情况指一组数据的中心位置。在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中,经常用集中量数来代表一群分数水平高低,用差异量数来描写这群分数的离散程度。一群分数的集中点叫集中量数,反映这群分数在横轴上的位置,它一般作为这群分数的代表值。描写分数离散程度的量数叫差异量数。表示总体统计特征的量数称为参数,用希腊字母表示。表示样本统计特征的量数称为统计量,用英文字母表示。归纳以上描述,也就是说一组变量的次数分布特征,或者说,要描述一组变量的全貌必须计算这组变量的两方面的特征量,既:中心位置:中心位置用以度量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描述它们的中心位于何处,故对其数量化描述称为位置度量中量数(集中量数)。离散性:反映一组数据的分散程度即次数分布的离散程度。第一节集中量数一、算术平均数(一)含义:观测值的总和除以观测值的总次数所得的商,总体平均数用表示,样本平均数用表示。(二)计算公式:(三)加权算术平均数(1)如果已知有K个组以及每一组的平均数和这一组的样本容量,求所有值的总平均数。如,已知甲、乙、丙三班的平均数以及人数,求这三班的总平均数。甲90分30人乙87分42人丙75分50人=(2)次数分布表(分组数据)求平均数表2—1组中值组别次数累积次数8280—848537775—7910457270—7412356765—6919236260—6444以每组组中值\n作为这组分数的代表值(平均数),次数作为这组的样本容量,而后参加计算,用加权平均数求法,即:=71.91也可用计算器在统计状态下计算。(四)平均数的意义与应用算术平均数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集中量数。它是“真值”渐近、最佳的估计值。(五)算术平均数的性质(1)所有的观测值都加上一个常数C,则总体平均数也加上C。(2)所有的观测值都乘以一个常数C,则总体平均数也乘以一个常数C。(3)所有的观测值都乘以一个常数C再加上一个常数d,则总体平均数也乘以一个常数C再加上一个常数d。(4)离均差之和为零。(5)在所有观测值的离差平方和中,离均差平方和最小。(六)算术平均数的优缺点优:算术平均数具有反应灵敏,确定严密,简明易解,计算简便并能作进一步的代数演算特点,较少受抽样变动的影响,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集中量数。如果一组数据是比较准确可靠且又同质,而且需要每一个数据都加入计算,同时还要作进一步的代数运算时,一般都使用算术平均数表示集中趋势。缺:(1)算术平均数具有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2)若出现模糊不清的数据时,无法计算平均数,因为计算平均数需要每一个数据都加入计算。(3)凡不同质数据不能计算平均数。所谓同质数据是指使用同一个观测手段,采用相同的观测标准,能反映某一问题的同一方面特质的数据。如果使用了不同质的计算平均数,则该平均数不能作为这一组数据的代表值。例如,在教育方面,计算平均成绩时,如果各科考试的难易水平和评分标准等各不相同,这时若用总平均数表示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是不准确的。二、中数()(一)定义:中数,又称中点数,中位数(Median),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数,或者说,是指位于一组数据中较大一半与较小一半中间位置的那个数。这个数可能是数据中的某一个,也可能根本不是原有的数。(二)求法(1)原始数据(未分组数据)求中数根据中数的概念,首先将数据依其取值大小排列成序,然后找出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数。有两种情况;1.数据个数是奇数的情况。则取序列为第(N+1)/2的那个数为中数。2.数据个数是偶数的情况。则取序列为第N/2与第(N/2)+1个这两个数据的均数为中数。(2)次数分布表(分组数据)求中数将原始数据整理成次数分布表后,求中数的原理同重复数目求中数是一样的,也是取序列中将N平分为两半的那一点的值作为中数。其具体步骤如下:1.求N/2,并找出N/2(累积次数)所在的分组区间。2.求含有中数那一区间以下各区间的次数和(即中数组区间下限以下的累积次数)记为3.求N/2与之差。4.求序列为第N/2那一点的值。求中数的公式整理如下:\n使用于向上累积次数分布表:紧邻这一组的下一组累积次数;:中数所在组的精确下限;f:表示这一组的简单次数;i:组距;N;总次数确定中数所在组:第一个大于N/2的累积次数所在组。这样表2—1的中数即为:N/2=1/2*53=26.5,而第一个大于26.5的累积次数所在组是70—74所在组,故分布表的中数为,(三)中数的意义及应用优:中数是根据观测数据计算而来,不能凭主观臆定。计算简单,容易理解。缺:反应不灵敏,两极端数据变化,对中数不产生影响;计算中数时不是每个数据都加入计算,受抽样的影响较大,不如平均数稳定;中数乘以数据的总个数与数据的总和不等;中数不能作进一步的代数运算。在一般情况下,中数不被普遍应用。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它的应用受到重视。这些情况是:(1)当一组观测结果中出现两极端数据时。(2)当次数分布的两端数据或个别数据不清楚时,只能取中数作为集中趋势的代表值。(3)当需要快速估计一组数据的代表值时,也常用中数。三、众数()(一)含义:众数又称范数,密集数,通常数等。众数是指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的数值。它也是一种集中量数,也可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二)求法(1)直接观察求众数不论是分组数据还是未分组数据,都可用观察法求众数。如有一组数据2、3、5、3、4、3、6,其中3的出现次数最多,因此3为众数。数据整理成次数分布表后,观察次数最多那一组区间的组中值为众数。同一组数据,由于分组时组距大小可不同,各区间的上下限也可能不一致,故次数分布表内,次数分布最多那一组的组中值可能不同,故众数也可能不同,可见,众数受分组的影响。(2)用公式求众数用公式计算的众数称为数理众数。皮尔逊经验法:。(三)众数的意义及应用众数的概念简单明了,容易理解,但不稳定,受分组的影响,也受样本变动的影响,计算时不需要每一个数据都加入,因而较少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观察众数不是严格计算而来,用计算方法所得众数亦是一个估计值。同时众数不能作进一步代数运算。总数乘以众数也不等于数据的总和。众数也不是一个优良的集中量数,应用也不广泛。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常用:(1)当需要快速而粗略地寻求一组数据的代表值时;(2)当一组数据出现不同质的情况时,可用众数表示典型情况,如工资收入常以次数最多者为代表值;(3)当次数分布中有极端数据时,有时也用众数;(4)当粗略地估计次数分布的形态时,有时用平均数与众数之差,表示次数分布是否偏态的指标。第一节差异量数一、两极差(R)两极差也叫全距,就是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距离。二、平均差(meandeviation,MD或averagedeviation,AD)\n平均差又叫中心动差,是次数分布中所有原始数据与平均数距离绝对值的平均。平均差是对分布的变化性的较全面的一个度量。为了衡量所有数据偏离其均值的程度,先考虑每个观测值离开其均值的偏差,然后再把这些偏差连加起来,但由于离均差之和为零,所以用了一个绝对值。即例如,有5名被试的错觉实验结果,错觉量为1618202217的平均数是18.6,AD=1.92。平均差是根据分布中每一个观测值计算求得的,它较好地度量了次数分布的离散程度,由于离均差之和为零,要用到绝对值,不利于进一步的运算与分析。因而在实践中不常使用,这就需要引进一种不需要绝对值而又没有负数的量数。三、方差(Variance)与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一)定义及定义公式方差又叫变异数、均方(平均平方偏差),在数理统计中又常称二阶中心或二级动差。它是对分布的变化性的更全面的度量。由于离均差之和为零,为了得到描述分布形状的有价值的度量,先将所有偏差作平方计算,那么就都是正值,然后再求平均才有意义。这样得到的结果就叫做平均平方偏差或简称均方差:(1)总体方差与总体标准差(2)样本方差与样本标准差(二)计算原始数据求方差与标准差用总体方差举例:=求以下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方差分别为:40,标准差为:6.3246。40,60,50,50,40,50,50,50,60,50,50(三)方差与标准差的性质(1)如果每个观测值都增加一个常数C,则方差与标准差不变;(2)如果每个观测值都乘以一个常数C,则方差扩大C的平方倍,标准差扩大C倍;(3)如果每个观测值都乘以一个常数C在加上一个常数d,则方差扩大C的平方倍,标准差扩大C倍。(四)方差与标准差的意义(1)反应灵敏,每个数据取值的变化,方差或标准差都随之变化;(2)有一定的计算公式严密确定;(3)容易计算;(4)适合代数运算;(5)受抽样变动的影响小,即一同样本的标准差或方差比较稳定;(6)简单明了,这一点与其他差异量数比较稍有不足,但其意义还是较明白的。(五)方差与标准差的应用(1)差异系数(CV)同一特质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得到的不同样本之间的离散度的比较可以通过直接比较标准差实现。不同特质样本之间的离散度比较可以通过比较差异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CV)来实现,差异系数大的则离散程度大。差异系数的公式为:\n差异系数的适用条件:1.两个或多个样本所测的特质不同,即使使用的观测工具不同,如何比较其离散程度?2.即使使用的是同一种观测工具,但样本的水平相差较大时,如何比较它们的离散程度?例:已知某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为25公斤,体重的标准差为3.7公斤,平均身高110cm,标准差为6.2cm,问体重与身高的离散程度哪个大?第三节地位量数(在分布中的相对地位)一、百分位分数()(一)含义百分位分数实际上是一个原始分数,已知它在次数分布中特定地位(m)的原始分数,m是一个百分数,表示比这个原始分数要小的人有百分之几。如,,在这里m=70,83是原始分数,意思是有70%的人低于83分。(已知百分数求原始分数)(二)计算通过百分点确定它所对应的原始分数。(1)原始数据求百分位分数把所有分数从小到大排序通过N乘以百分数确定原始分数所在点。(2)次数分布表求百分位分数表2—2组别次数累积次数累积相对次数65—6981091.0060—64121010.9355—5918890.8250—5425710.6545—4924460.4240—4413220.2035—39990.08确定原始分数所在组数:,第一个大于它的累积次数所在组。组数确定以后,其它符号的含义和求中数中的含义一样。实际上,中数就是百分位分数的特例,即第50百分位分数。例如,求第25、75百分位分数。分别为45.59、57.49。二、百分等级分数(PR)百分位分数:已知百分点m求对应的原始分数百分等级分数:已知原始分数求对应的百分等级(一)含义次数分布中低于这个原始分数的次数百分比,用PR表示。(二)计算公式\n求原始分数是52分的百分等级,原始分数是62的百分等级。(分别为54、87)百分等级指出原始数据在常模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百分等级越小,原始数据分布中的相对位置越低。反之,越高。三、评价表示相对地位的量数,是个顺序变量,PR可以表示任何一个分数在该团体中的相对地位。在测量学中,常用百分等级表示常模量表。第四节相关量数一、什么是相关事物之间相互关系有多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即一种现象是另一种现象的因,而另一种现象则是果。例如学习的努力程度是学习成绩好坏的因(至少是部分的因);在一定刺激强度范围内,刺激强度经常是反应强度的因等等。(二)相关关系即两类现象在发展变化的方向与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不能确定这两类现象之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也有理由认为这两者并不同时受第三因素的影响,即不存在共变关系。即事物之间有关系,一变量会影响另一变量,但它们之间既不是因果关系也不是共变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统计关系(相关关系)。二、相关系数(,r)两变量之间相关密切程度的数字指标[-1,1]方向(性质):正相关:方向一致,如身高与体重成正比。负相关:方向相反,如初学打字,练习次数越多,错误越少。零相关:不存在线性相关,如成绩好坏与身高无关,不是不相关,因为有可能是曲线相关。相关程度: 完全正相关:+1 完全负相关:—1零相关:0相关形式: 线性相关(相关散点图) 非线性相关(曲线相关)相关因素多少:单相关:两变量之间,如身高与体重 复相关:多个变量之间,如工资水平受工龄、劳动时间、职称等影响。我们要研究的是[-1,1]之间的线性相关,单相关。三、相关系数的解释,弱相关;,低相关;,显著相关;,高度相关。(1)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1.00]之间不同时,表明相关密切程度不同,绝对值越大,表明相关程度越高。(2)相关关系不是等距量值,因此在比较相关程度时,只能说绝对值大者比绝对值小者相关更密切一些,r=0.50与r=0.25,只能说前者比后者密切程度高而不能说前者是后者的两倍。(3)存在相关关系,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存在因果关系的变量相关系数一定为1。四、相关系数的计算(线性相关)\n计算相关系数一般要求成对的数据,即若干个个体中的个体要有两种不同的观测值。例如每个学生的数学和语文成绩;每个学生的智力分数与学习成绩;每个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一)积差相关(积矩相关)()皮尔逊(Pearson)(英)二十世纪初提出的,因而也叫皮尔逊相关(1)适用条件连续变量成对出现正态分布:要求总体正态,至于用来计算的样本数据,并不要求一定为正态分布。(2)定义公式=其中称为协方差(3)计算公式D=X-Y例如,被试的身高(cm)和体重(公斤)均服从正态分布,求其相关密切程度:(r=0.792)被试12345678910身高170173160155173188178183180165体重50454744505350495245(二)等级相关(1)spearman等级相关1.适用条件1.1两列变量都是等级或顺序变量的时候。1.2确定不了数据的分布形态的时候。1.3积差相关运算太繁,转用等级相关。等级转化:数据:827148968254等级:2.54612.5582应该是在第2、3位,重复了两次,故其等级为(2+3)/2=2.52.计算公式D为等级相减之差例:学习12345678910纪律14329568107D0-202-4110-13\n(2)kendal和谐系数1.适用条件kendal和谐系数又称阅卷者信度或评分者一致性系数,用于评价多个等级变量之间的相关密切程度。或者说用于评价多个评委对被试评定等级的一致性程度。2.计算公式表示评委在某被试上的评定的等级之和。例:学生评委ABCRi113152213633249444210555515(三)质与量的相关质与量的相关是指一列变量为等距的测量数据,另一列变量是按性质划分的类别,欲求这样两列变量的直线相关,称之为质与量的相关,包括点二列相关、二列相关。点二列相关1.适用条件如果两列变量中有一列为等距或比率变量而且其总体是正态分布,另一列变量只是名义上的变量,而实际上是按事物的性质划分两类的变量。如性别为男女,选择答案为是否,生命状态为生死等。这类变量称为二分称名变量。2.计算公式其中为与一个二分变量对应的连续变量的平均数,为与另一个二分变量对应的连续变量的平均数,为整个连续变量的标准差,p和q分别为二分变量在总体中各自所占的比率。例:下表为随机抽取15名儿童(8名男童,7名女童)对暴力卡通片的反应数据,其中1表示最不强烈的反应,11为最强烈的反应,试分析男女儿童对暴力卡通片的反应之间是否有联系。(0代表女孩,1代表男孩)1111111100000003245423445785910相关系数为0.7341,经显著性检验,p=0.0005。思考题:1.算术平均数的性质、使用条件是什么?2.何为中数?其使用条件如何?\n3.某校五年级有八个平行班,一次语文统考后,各班上报的平均成绩如下,请计算该校这次语文统考的总平均分。班级12345678人数5355483835505465均分75777281837471694.计算数据2,7,10,5,7,6,8,10,20,14的中数。5.对于数据5,6,4,8,7,20使用何种集中量数表示集中趋势其代表性更好?6.数据051820-4-100的标准差是多少?7.1975年上海市区6岁男童的体重的平均数为19.39公斤,标准差为2.16公斤,身高的平均数为115.87厘米,标准差为4.86厘米。问身高发展与体重发展相比哪方面差异程度大?8.标准差的性质有哪些?9.比较几种相关系数的适用条件。10.对相关系数解释时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11.教育测量学中试题的区分度以题目得分与试卷总分的相关系数表示。下表是一次测验的有关数据。(试卷总分为正态分布)考生题号一考生总分ABCDEFGHIJ111100100175577365675663616567第一题为选择题,试求其区分度。第三章概率与概率分布自学重点:概率的概念、计算;两种分布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尤其是正态分布。自学难点:概率的计算、正态分布的应用自学进度:4课时自学方法:从做中学,掌握各种典型例子第一节概率\n一、与概率的相关的现象(一)两种不同类型的概率现象(1)确定性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事先可以断言必然会发生某种结果的现象。(2)随机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事先不能断言会发生哪一种结果的现象。(二)随机现象的两个显著特点(1)偶然性一次试验前不能预言会发生哪一种结果,这是随机现象的偶然性。(2)必然性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大量次重复试验,呈现出统计规律性,这说明随机现象具有必然性。而正是因为必然性或者说规律性,我们才可以用重复实验的办法来统计出事物或者说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概率)。二、随机事件与概率(1)随机事件随机现象中出现的各种可能的结果称为随机事件(如正面朝上1,反面朝上0)简称事件。随机事件中有两种极端情况,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2)频率在随机事件中,某事件A发生的次数m与试验的总次数n的比值,这个比率称为事件A发生的频率。,如在丢硬币实验中,n=5次,假如正面朝上为事件A,出现的次数为2次,则事件A发生的频率为2/5。(3)概率(后验概率)是随机事件A的频率在n时的极限,称为此事件A的概率,也就是说,在大量重复n次试验中,当n无限增大时,事件A发生的频率m/n稳定在一个确定的常数附近,我们就用这个数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作:P(A)=m/n(4)概率(先验概率)先验概率是在特殊情况下直接计算的比值。它是真实的概率值而不是估计值。它必须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生的:①实验的每一种可能结果(基本事件)是有限的;②每一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如果试验由n个有限的基本事件组成,事件A包括m个基本事件,则在一次随机抽样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m/n。如一副牌52张(52个基本事件),抽取到任何一张的概率是相等的1/52,如果事件A为红桃,则事件A由13个基本事件,故红桃出现的概率为P(A)=13/52。(5)值域[0,1]三、概率的基本性质(一)概率的公理系统(1)任何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都是非负的。(2)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必然事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3)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不可能事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不会发生的事件。概率越接近1,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越接近0,发生的可能性越小。(二)概率的加法定理若A,B是两个互不相容事件,则A,B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为两个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之和。P(A+B)=P(A)+P(B)互不相容事件是指在一次实验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件称为互不相容事件,若事件A发生则事件B就不可能发生。\n例如对学生进行考核,如果成绩为优这一事件出现,则成绩为良这一事件就一定不会出现。若该生得优的概率为0.10,得良的概率为0.50,依据加法定理,该生考核成绩为优良的概率为0.10+0.50=0.60。再如,掷一个sai子,求事件A={出现点数不超过4}的概率为:就一次实验而言,6个点数(1,2,3,4,5,6点)是互不相容事件,故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1/6+1/6+1/6+1/6=4/6。(三)概率的乘法定理若A,B是两个相互独立事件,则A和B同时发生的概率为两事件分别发生的概率之积。P(A·B)=P(A)×P(B)相互独立事件是指一个事件的出现对另一个事件的出现不发生影响。如果事件A的概率随事件B是否出现而改变,事件B的概率随事件A是否出现而改变,则称事件A和B为相关事件或相依事件。例如从52张牌中有放回连续抽取两次,问第一次抽取到红桃6,第二次抽取到方块6的概率为,1/52*1/52=1/2704;两次都为红色的概率为1/2*1/2=1/4。再如,掷sai子,连续掷两次,则两次都出现点数为3的概率为1/6*1/6=1/36。五、排列与组合第二节二项分布(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一、二项实验与二项分布(一)二项实验二项实验又称贝努里实验,它有几个前提条件:①任何一次实验恰好有两个结果,如成功与失败、对与错、正面与反面,而且每次实验成功与失败、对与错、正面与反面的概率不变;②假定事件A(成功、对、正面)发生的概率为P,则对立事件(失败、错、反面)发生的概率为q,则q=1-P;③共有n次实验,各次实验相互独立,即各次实验之间无相互影响,每一次实验的概率并不会因为其它实验的结果而受到影响(抽样是有放回的)。凡符合上述要求的实验称为二项实验。在教育与心理实验中,社会调查研究中,二项实验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测验中的是非题(对、错);四选一选择题(答对概率为1/4,答错概率为3/4);丢硬币(正面朝上,反面朝上);民意调查中支持某候选人,不支持某候选人等等。(二)二项分布在n次重复实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X就称为二项变量,X的概率分布就叫做二项分布。或者说,二项分布是指统计变量中只有性质不同的两项群体(即二项实验的结果)的概率分布。二项分布可以说是两个对立事件的概率分布。二、二项分布概率的计算二项分布与二项定理有密切的关系:在n次独立实验的条件下,事件A出现的次数x的概率为:如果用概率P的形式来表示可写成:例1:掷硬币实验。有10个硬币掷一次或一个硬币掷10次,问五次正面向上的概率是多少?\n根据题意,n=10,p=1/2,q=1/2例2:在一个男女居民各占半数的大居民区中,抽取一个n=10的随机样本,问样本中正好有4位女性居民的概率是多少?假定按抽样是有放回的来计算误差很小。例3:假定已知某个大厂(总体)中喜欢某个电视节目的职工占60%,现从这个总体中随机抽取6位职工进行调查,设X=样本中喜欢该电视节目的人数。求样本中恰好有3人喜欢该节目的概率。(0.2765)三、二项分布的均值与标准差及其应用例:有一个出色的扣球手扣球命中率为0.80,若每次扣20个球,则每次平均能扣中多少个球?(16个)四、二项分布的形状与性质(1)二项分布是一种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2)若p=q,不管n多大,二项分布呈对称型。当n很大时,二项分布接近于正态分布,当n趋近于无穷大时,正态分布是二项分布的极限。(3)若pq时,为偏态分布,当n时,近似正态分布。第三节正态分布(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一、正态分布的含义正态分布也称为常态分布或常态分配,是连续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的一种。其概率分布是一种呈钟型的对称曲线,叫正态曲线或高斯曲线。这是统计学中最普遍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分布。例如在度量自然现象和经济现象时测量误差一般是服从正态分布的。又例如人的智商、能力的高低、考试成绩、社会调查中某种态度的得分、行为表现以及身高、体重等身体状态等一般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某变量服从正态分布写作:~N()二、正态分布的特征(一)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为(二)正态曲线下的面积为1,由于它在平均数处左右对称,故过平均数点的垂线将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划分为相等的两部分,即各为0.50。(三)正态分布是由平均数和标准差唯一决定的分布。它随随机变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的大小及单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布形态。平均数决定曲线在横坐标上的位置(总体水平的高低),标准差决定总体的离散程度(分布形态)。如果平均数相同,标准差不同,这时,标准差大的正态分布曲线低阔,标准差小,则正态分布曲线高狭。(四)在正态分布曲线下,标准差与概率(面积)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如:离开平均数正负1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的68.26%;正负1.96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的95%;正负2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的95.44%;正负2.58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的99%;正负1.64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的90%;正负3个标准差之间包含总面积的99.74%。三、标准正态分布与标准分数(一)标准正态分布\n任何正态分布都可以通过或转换成标准正态分布。转化成标准正态分布后,所有的原始分数都变成了标准分数,所有的普通正态分布曲线下横坐标上的数据都转变成了标准正态分布下的标准分数,因而把不等单位的原始数据转变成了可以比较(加减乘除)的标准分数。正态分布的两个重要参数是平均数和标准差,而标准正态分布的这两个参数分别为0和1。标准正态分布可写成N(0,1)。标准正态分布中,几个特殊的Z分数之间所包含的面积如下:P(-1
1.8)=0.03593×803P(0.630),趋近正态分布。(三)原总体服从正态,但未知的抽样分布服从df=n-1的t分布。(四)原总体非正态,未知的抽样分布在n>30时,服从df=n-1的t分布。三、t分布t分布也是钟形对称的分布,与正态分布相比,中间稍低而尖翘,两头高而平缓。t分布因自由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态,而正态分布是由平均数和方差决定的分布,标准正态分布只有一条曲线,而t分布随着自由度的增大,曲线形态会越来越接近正态分布,当df趋近无穷时,t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重合。\n四、影响统计量抽样分布的因素(一)统计量本身的种类(二)原总体的分布形态(三)样本容量(四)原总体的参数信息第四节样本容量的确定(略)第五节参数估计一、参数估计参数估计分为点估计与区间估计两类。(一)点估计(1)点估计点估计就是从一个适当的样本统计量来估计总体的未知参数值。例如上例中由400个职工的人均收入来推测企业全体职工的人均收入。统计量为数轴上的某一点值,所以称为点估计。例如对总体平均数的估计,可用样本平均数;对总体方差的估计可用样本方差。(2)判断估计量优劣的标准1.无偏性。2.有效性。3.一致性。4.充分性。(二)区间估计区间估计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表示未知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它虽不具体指出总体参数等于什么,但能指出总体的未知参数落入某一区间的概率有多大。(1)区间估计的思想方法以点估计量为中心,建立一个区间如[T1,T2],使得所估计的区间能覆盖被估参数,且有一定概率作保证,也就是说,这个区间称为置信区间,区间的两个端点称为置信区间的上下限。(2)置信区间与显著性水平置信区间是指在某一置信度保证时,总体参数所在的区域距离或区域长度。置信区间的估计是与对这种估计的可信度(置信水平)的要求分不开的,要求估计的越可靠,即置信水平越高则估计的区间也应越大。社会研究一般用95%或99%的置信水平,通常用1-表示。显著性水平,是指估计总体参数落在某一区间时,可能犯错误的概率。一般取0.05或0.01。0.95的置信区间是指总体参数落在该区间之内,估计正确的概率为95%,而出现错误的概率为5%。(3)区间估计的原理与标准误区间估计是根据样本分布的理论,用样本分布的标准误(SE)计算区间长度,解释总体参数落入某置信区间可能的概率。统计学中规定的正确估计的概率一般为0.95或0.99,那么显著性水平就为0.05或0.01,这是依据0.05或0.01属于小概率事件,而小概率事件在依次抽样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原来规定的。区间估计的原理是样本分布理论。即在进行区间估计值的计算及估计正确概率的解释上,是依据该样本统计量的分布规律及样本分布的标准误差(SE)。也就是说,只有知道了样本统计量的分布规律和样本统计量分布的标准误差才能计算总体参数可能落入的区间长度,才能对区间估计的概率进行解释。二、总体平均数的区间估计(一)若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已知,\n例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现从中抽取一样本,n=25,,求1-=0.95的的置信区间。解:因为总体正态,方差已知故,置信区间为,区间为[54.472,61.528](二)若总体非正态,已知(n>30),样本均数趋向于正态分布,其置信区间为,(三)若总体正态,未知,服从df=n-1的t分布,,无论样本容量大小,置信区间为[],另外,如果n>30,可用正态分布做。例如,n=25,,S=13.72,求的0.95的置信区间。解:,查表得,则置信区间为[73.1064,84.43](四)若总体非正态,且未知,n>30时,服从df=n-1的t分布,置信区间为[],。思考题1.点估计量优劣的标准有哪些?2.参数估计的思想(原理)是什么?3.各种类型参数估计的计算。第五章假设检验自学重点:假设检验的概念、原理、步骤、各种条件下的假设检验。自学难点:假设检验的原理与各种条件下假设检验的计算。自学进度:8课时自学方法:理解原理、掌握各种例子第一节假设检验的原理与步骤一、关于假设检验的假设在进行任何一项研究时,都希望根据已有的理论和经验事先对研究结果作出一种预想的希望证实的假设。这种假设叫科学假设,同统计学术语表示时叫研究假设,记作。统计检验假说的宗旨是确定以事实支持的概率。例如:某校一个班进行比纳智力测验,结果,已知比纳测验的常模,问该班智力水平(不是一次测验结果)是否确实与常模水平有差异?。研究上面问题时,目的是想通过一次测验结果看看该班智力水平是否与一般水平不同,即检验这一次结果与常模水平是否显著。若以表示该班多次测验结果的总平均数或表示总体中与该班相似的多个班级的平均结果,则检验的目的是要证实,即要证实研究假设:。由于为研究假设取得肯定的支持难度很大,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常常不对\n的真实性直接检验,而是采用检验它的虚无形式,即检验虚无假设。虚无假设是研究假设的否定式。虚无假设用。运用统计方法若证明为真,则为假;若为假,则为真。因而虚无假设是统计推论的出发点,人们在进行研究时,总是从虚无假设出发,通过计算某一检验统计量来推翻虚无假设,从而得到希望证实的研究假设。所以要想解决上述例子,首先得建立统计假设::检验虚无假设的基本思想是:与的较小差别是由机遇产生的,因而不是真正的差别。如果两者的差别较大,并且这种差别的出现大于一定概率时,我们可以通过推翻虚无假设,而间接接受研究假设。假设的类别及其关系:(1)类别:原假设,又叫零假设,虚无假设。研究假设,又叫备择假设。(2)关系:两者的并集为全域;两者的交集为空集。区分两种假设:凡是有等于号的作为原假设。假设的建立原则:希望得到的结果作为研究假设或题目的问法作为研究假设,它的否定形式即为原假设。二、统计决策的原理统计决策的原理是“小概率事件原理”。在一次随机抽样中小概率事件不会也不可能发生,小概率事件的小概率记为,称为显著性水平(Levelofsignificant),所谓显著性水平就是研究者拒绝真的虚无假设之最大概率值,通常取0.10,0.05,0.01三个值比较多。随着的取值越来越小,则说明其显著性水平越来越高。小概率是否出现,是统计决策的依据。(小概率事件出现,则拒绝原假设,否则,接受原假设)。三、统计假设检验的思想方法由一、二点可以看出统计假设检验的思想方法是:带有概率值保证的反证法。四、差异显著性检验的原理由于统计中的假设检验目的在于检验差异,所以这种检验又叫差异显著性检验。统计检验是推论统计的一种方法,总结一、二、三点,可以看出差异显著性检验的原理是:从样本(我们实际观察)的统计量的差异能否作出一般性结论——总体参数之间确实存在差异。要检验这种差异,必须建立与之对立的虚无假设(不存在差异,是误差因素引起的),经过检验如果所得到差异超过了统计学规定的某一误差限度,则表明差异已经不属于抽样误差,而是总体确实有差异,这种情况叫做差异显著,应拒绝虚无假设;反之,若所得到差异未达到规定限度,说明差异主要来源于抽样误差,这时称差异不显著,应接受虚无假设。五、一个例子例:某校历年招收新生都要测其IQ,历年新生的IQ服从正态分布,,从今年新生的总体中抽取一个n=50的样本测验,测得其,问今年新生的IQ与往年一样吗?()解题分析:首先要建立研究假设和虚无假设,以虚无假设为真为出发点,进行检验,如果拒绝虚无假设,则接受研究假设。检验的是从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是否能得出这个样本所来自的总体(今年新生)与往年新生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既然虚无假设是无显著性,则意味着今年新生总体与往年新生可以看作是同一总体,也就可以把这个样本看作是从的总体中抽取的样本,则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为正态分布,即\n,则对假设的检验可以用Z检验,因为。故此题可解:(1)建立统计假设:(2)计算检验统计量:Z==(3)查临界值:(4)与临界值比较:2.121>1.96,超出了误差限度,落在1.96的右边,发生了小概率事件,拒绝虚无假设,即虚无假设为假,研究假设为真,从而认为今年新生的IQ同往年不一样,今年新生与往年新生不属于同一总体。差异主要是由于总体确实有差异而不是抽样误差。附:六、假设检验的步骤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为:首先建立统计假设,在虚无假设为真的前提下,收集样本数据,找到抽样分布,考查检验统计量值,如果检验统计量值大于事先规定的限度值,则根据“小概率事件原理”拒绝虚无假设,反之,接受虚无假设。(1)建立统计假设(2)收集样本数据(3)找出抽样分布(4)计算检验统计量值(5)与临界值比较,大于临界值,进入危机域,拒绝虚无假设;小于或等于临界值,接受虚无假设。七、统计决策时的两类错误在统计决策过程中,我们是冒着犯两类错误的风险的。第一类错误叫型错误,也叫型错误。即如果为真,而检验统计量大于临界值,从而拒绝了虚无假设,即当为真时而拒绝了的错误称为第一类错误,简称“弃真”错误。犯这类错误的概率为。当不真时而接受了的错误称为第二类错误又叫型错误,简称“纳伪”或“取伪”错误。犯这种错误的概率为,因而又称为型错误。八、假设检验的二种方法(一)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如果我们关心的是与差异,并不关心比大还是小,所以这时在两侧都需要一个临界点,临界点以外的区域为的拒绝区域。如果显著性水平定为0.05,则两端拒绝区域的面积比率为0.025,这种强调差异而不强调方向性的检验叫双侧检验。反之,如果目的在于检验其是否显著低于一般水平或是否高于一般水平,则区域集中于的一端。这种强调某一方向的检验叫单侧检验,通常适用于检验某一参数是否“大于”或“优于”、“快于”另一参数等一类问题。(二)两类检验区别目的假设危机域临界值灵敏度双侧有无差异两块两个相对来说低\n单侧大于或小于一块一个高例如:Z=1.87,=0.05,在单侧检验中,临界值为1.64,则拒绝虚无假设,而在双侧检验中,临界值为1.96,无法拒绝虚无假设。灵敏度高指的是更容易拒绝虚无假设。第二节总体均值的显著性检验(单总体)单总体均值的显著性检验是指对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进行的显著性检验(one-sampleTtest)。检验单个变量的均指是否与给定的常数之间存在差异。例如,研究人员可能想知道一组学生(样本)的IQ平均数与120分之间的差异。若检验的结果差异显著,表明样本所来自的总体平均数与原总体平均数有差异,或者说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的差异已不能认为是抽样误差了,这个样本可以认为来自另一个总体。根据总体的分布形态、总体方差是否已知,抽取样本的容量,可以采用以下不同的检验方法。一、总体正态分布,总体方差已知例:全市统一考试的数学成绩服从正态分布,=62分,=10.2,从某校随机抽取90名学生的考试成绩,算出其=68分,问该校成绩与全市平均成绩差异是否显著?()由题目所给出的数据中,我们仅看到该校的考生平均成绩比全市的平均成绩高一些,这种差异究竟是来自偶然误差还是来自系统误差,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还不得而知,因而我们还需按照假设检验的步骤来进行显著性检验,看看这6分的差异是否能说明90名学生所来自的总体即学校的平均成绩()与全市平均成绩之间确实存在显著性差异。解:(1)建立假设:或(2)计算检验统计量:由于总体方差一已知,样本来自于正态总体,故,则由抽样分布可知,检验统计量为:(3),,即拒绝原假设。从而可以认为,该校的学生考试成绩与全市的平均成绩有显著差异,从该校平均成绩68分,全市平均成绩62分来看,该校学生的学业平均水平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二、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未知例: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某校一教师采用了一种他认为新式有效的教学方法。经过一年的教学后,从该班随机抽取了36名学生的考试成绩,分别为:48.54953.549.55652.5,而该学年考试中,全年级的总平均分数为52分,试分析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与未采用新教学方法的学生考试成绩有无显著差异?该年级学生考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解: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总体方差未知,在原假设的前提条件下,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服从自由度为n-1的t分布。\n由已知条件计算样本统计量为=51.5,S=2.98(1)建立假设(2)计算检验统计量:(3)查临界值:(4)与临界值比较:(5)作出结论:接受原假设,即新方法没有取得显著性差异。教学效果并不比旧方法好。注意,我们不能说教学效果反而比旧方法差,只能说与旧方法一样好,因为并没有拒绝原假设,如果检验统计量是负数并且绝对值比临界值大,这时候才能作出教学效果反而比旧方法差这样的结论。三、总体非正态若总体不是正态分布,就不能进行Z检验,t检验,而应采用非参数检验。但实际上,当样本容量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近似地应用Z检验。在抽样分别的讨论中,中心极限定理指出:从平均数为,标准差为的总体(无论正态与否)中随机抽样,则样本平均数的分布将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大而趋近于正态分布,即。所以当n大于30时,尽管总体分布未知或非正态,对于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仍可以用Z检验。当总体方差未知时,也可以用t检验进行(前提条件也是大样本)。第三节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这种检验的目的是在于通过两个样本平均数之间的差异()检验各自所来自的两个总体之间的差异()。由于涉及到的是两个总体,故需要考虑两个总体的前提性条件,包括总体是独立总体还是相关总体、两总体的分布和方差情况如何、两总体方差是否一致以及两个样本容量大小,是否相同等。这些条件下,所使用的检验方法是不同的,即公式是不同的。一、两总体正态分布,并且相互独立(独立的判断,r=0)(一)两总体方差均已知设有两个服从正态分布的相互独立的总体X和Y,它们的均值分别为和,方差分别为和,从两个总体中分别抽取一个随机样本,两总体差异显著性检验就是要通过这总体的两个样本带来的信息即样本平均数的差异去推论总体平均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是由误差因素引起的还是真实的差异),要进行这样的推论,这里设计到样本平均数之差的抽样分布即样本平均数之差会服从什么样的分布,从而决定采用何种检验。所以至关重要的是要知道样本平均数之差的抽样分布以及其分布的标准误。方差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当两个变量独立时,其和或差的方差等于各自方差的和,即:由总体的已知信息,此时,的抽样分布也服从正态分布,且这一抽样分布的平均数是原总体两平均数之差,其标准误是。即:\n~N(,)则检验统计量为:Z=例如:两总体服从正态分布,从中分别抽取两样本,甲样本:n=180,=82,乙样本:n=160,=78.2,已知两总体的标准差分别为11.5和10.5,在=0.01的水平上检验两总体的平均数有无显著差异。解:(1)建立假设:(2)计算检验统计量:Z==3.185(3)Z=3.185>2.58,拒绝原假设。(二)两总体方差未知,但相等(通过样本方差进行齐性检验,从而推断总体方差是否齐性)在这一条件下,的抽样分布服从df=的t分布,平均数为,(当两样本容量不等时)(当两样本容量相等时)检验统计量为:t=例如:从两正态总体中分别抽取两样本,男:n=26,=84,=60;女:n=21,=81,=65,在=0.05的水平上检验初二学生数学学习有无性别差异。(t=1.296,)(三)两总体方差未知且不等(n>30)(1)的抽样分布近似正态分布。(2)检验统计量为:Z=\n在王孝玲《教育统计学》P143,n<30时,用t检验t=。二、两总体正态,但相关的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两相关总体的判断方法的:其一、同一批被试的两列测量值是相关的。其二、一一严格配对的两组被试是相关的。(一)给出原始配对数据的两总体均值的显著性检验检验统计量为t=(d=X-Y),服从df=n-1的t分布。例如:甲教学法:8258888379947477乙教学法:7261698385875749d:10-3190-671728问甲教学法是否优于乙教学法。(=0.05)(1)检验的假设为:(2)t=2.151>1.896=(3)拒绝原假设即认为甲教学法优于乙教学法。(二)给出相关系数的两总体均值的显著性检验(1)抽样分布也是服从t分布。(2)检验统计量为:t=注意:独立时,r=0。思考题1.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是什么?2.什么是小概率事件原理?3.掌握各种类型的假设检验的例子。第六章方差分析自学重点:方差分析的原理、步骤、平方和的计算。自学难点:方差分析的原理与平方和的计算自学进度:6课时自学方法:从做中学,掌握各种典型例子方差分析又称变异数分析(AnalysisofVariance),其主要功能在于分析实验数据中不同来源的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大小,从而确定实验中的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有重要影响。第一节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n从一个例子开始,如为研究三种不同教材的质量,抽取三个实验班分别使用其中一种教材,而对其他因素加以控制,经过一段实验后进行测试,取得三种实验处理的数据如下:教材j被试iABCK=312345707472687175807768757072667270717570检验三种教材的效果是否一致,实际上比较的是三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一、方差分析的目的三个或多个平均数差异检验,采用的手段是用两个方差之比来作决策。例如,在本例中,就是比较三种教材的实验效果是否一致,即三个样本所代表的总体平均数是否相等。二、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方差分析作为一种统计方法,是把实验数据的总变异分解为若干个不同来源的分量。因而它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变异的可加性。不同来源的变异只有当它们可加时,才能保证总变异分解的可能。具体地讲,它是将总平方和分解为几个不同来源的平方和(这里的平方和指实验数据与平均数离差的平方和)。如本例:A、B、C三种实验处理,k表示3种实验处理,n表示每种实验处理中的被试数,表示某一实验处理下被试的平均数,表示所有被试的总平均数。SSt=,总平方和(total);=,组间平方和(betweengroups);=,组内平方和(withingroups),即由实验误差(包括个体差异)造成的变异。。可见,总变异可以分解为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组间差异是由于实验处理效应造成的,因此也可将组间离差平方和记为SSA,组内差异是由于实验误差造成的,因此可将组内离差平方和记为SSE,E表示误差。如果实验数据的总变异主要是由实验因素(处理或自变量)造成的,那么在总变异中组间差异将占较大比例,组内差异将占较小比例,这时有充分理由认为不同教材(实验处理)的教学效果不同,三平均数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拒绝原假设。在方差分析中,比较组间差异与组内差异,不能直接比较各自的离差平方和,因为离差平方和的大小与求离差平方和的项数(K或n的大小有关),为消除项数的影响,分别求其均方,用离差平方和除以各自的自由度,用MS表示。组间方差又称组间均方,以或MSA表示:=MSA=,(组间自由度)组内方差又称组内均方,以或MSE表示:\n=MSE=,(组内自由度)那么,到底三种实验处理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呢?即三个平均数数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处理因素引起的还是仅仅是实验误差?也就是说这每组内5个数据差异,有实验处理的原因,也有“组内变异”的原因(是由于实验误差或个体差异引起的)。只有实验处理的作用显著大于组内变异的作用时,才能确定实验处理的有效作用,即三种教材效果有显著差异,这时,我们通过方差之比来做决策:F为处理均方和误差均方的比率数。用单侧检验,因为检验的是组间差异是否显著大于组内差异,即总变异主要是由于实验处理造成的还是由于误差因素造成的,如果MSA显著大于MSE,则认为假设各处理平均数相等不成立。F1时,不能拒绝原假设;F>1且F>时,表明实验数据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处理效应造成的。三、方差分析的基本过程(1)建立假设目的是检验几种实验处理是否有显著差异,因此:至少有一对不等(2)求平方和==N(所有原始数据之方差)=SSA==N(各组平均数之方差)=SSE==(每一组内各原始数据之方差)(3)确定自由度和求均方=MSA=,(组间自由度)=MSE=,(组内自由度)(4)进行F检验(5)列出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组间SSAk-1MSAF=MSA/MSE组内SSEN-kMSE\n总变异SStN-1(6)作出结论五、方差分析的基本条件(1)总体正态性(2)变异的可加性(3)各处理内方差一致性(4)抽样随机性第二节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研究中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被试的分配:随机抽取若干名被试,然后把被试随机分配给处理(自变量)的各个水平,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或者说随机抽取若干名被试,然后把被试随机分成K组,K等于自变量的水平数,每组被试分别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完全随机设计被试分组后,各实验组的被试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因而又称“独立组”设计,或称被试间(组)设计。一、方差分析过程第一节中的例子就是一个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例子。为研究三种不同教材的质量,抽取三个实验班分别使用其中一种教材,而对其他因素加以控制,经过一段实验后进行测试,取得三种实验处理的数据。在这里,自变量为教材,教材有三个水平,即三种处理,每一处理下的被试都是从三个实验班随机抽取的,故被试间是相互独立的。故方差分析的过程与前同。(1)建立假设至少有一对不等(2)求平方和==N=15×12.8=192=SSA==N=15×4.67=70=SSE===192-70=122(3)确定自由度和求均方=MSA==17/2=35,=2(组间自由度)=MSE==122/12=10.7,=15-3-12(组内自由度)(4)进行F检验查附表(2,12)=3.89\n(5)列出方差分析表变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组间70235F=MSA/MSE=3.44组内1221210.17总变异19214(6)作出结论不能拒绝原假设,即认为处理效应为0。第三节单因素随机区组实验设计的方差分析一、随机区组实验设计的概念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就是使用区组方法减小误差变异,即用区组方法分离出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异,使它不出现在处理效应和误差变异中,从实验误差中将被试的个别差异区分出来,从而增加实验数据的有效信息,降低实验误差。二、随机区组实验设计及其原则(一)设计原理随机区组实验设计指在实验中将实验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a个区组,使得区组内的实验对象的个别差异尽可能小,即保证区组内的同质性,并使每个区组均接受所有k个处理,且每个区组内每个处理仅有一个观测,其顺序是随机决定的。(二)设计原则(1)重复。随机区组实验必须有重复,即设置的区组要有2个或2个以上。随机区组实验设计的误差项的自由度应不少于10,即(a-1)(k-1)>=10(a为区组数,k为处理数)。(2)局部控制。随机区组实验设计中最重要的可以说是确保同一区组内被试的同质性。为此,设计中应通过对实验点(小区)的合理安排,通过对实验条件、环境的控制,确保同质性。(3)随机化。随机区组实验设计要求每一区组必须接受所有K种处理,并且在每一区组中接受处理的顺序必须是随机决定的。第四节各个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略)第五节多组方差的齐性检验(略)第六节多因素方差分析简介(略)思考题1.方差分析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3.方差分析的假设条件是什么?4.掌握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第七章回归分析自学重点:回归分析的目的、内容及一元回归的基本知识。自学难点:基本知识的掌握自学进度:3课时自学方法:理解记忆第一节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n一、回归分析的目的回归分析的目的就是确定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可能形式,并用一个数学模型来表示这种关系形式。二、回归分析的主要内容(任务)回归分析包括三大部分内容:建立回归方程、检验和评价所建立回归方程的有效性、利用所建立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和控制。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一、一元线性回归的模型一元线性回归研究的是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因变量和一个自变量之间的回归问题。其模型为:,其中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称为变量y对变量x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方差分析的总自由度为N-1,回归自由度为1,剩余自由度为N-2。二、回归方程有效性高低的指标在回归分析中衡量回归方程有效性高低的指标称决定系数或测定系数(Coefficientofdetermination),。决定系数是回归平方和在总平方和中所占的比例。在回归分析中,我们显然希望由自变量所决定的离差平方和在总离差平方和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如=0.55,说明因变量离差平方和中由自变量x所决定的部分占55%。思考题:1.回归分析的目的、决定系数的概念。第八章检验自学重点:检验的任务、计算。自学难点:的计算自学进度:5课时自学方法:理解记忆,从做中学,掌握各种典型例子检验解决两类问题:一是通过时间调查与观测所得到的一批数据,其次数分布是否服从理论上所假定的某一概率分布;二是对一批观测数据进行双向多项分类后,检验这两类特征之间是独立无关的还是具有相依相从、连带相关。例如性别与对某个问题的态度是否有关系…,这里性别是一个因素,可分男女两个类别,态度又是一个因素,可分为赞同、不置可否、反对等多种类别。检验的计算公式:=,是实际观测数据,是理论次数。因而检验是衡量实际测量数据与理论数据差异程度的指标;仅用于计数资料;值永远非负;具有可加性。一、总体分布的假设检验(拟合良度检验)总体分布的假设检验也称为总体分布的拟合良好性检验,其主要原理是借助统计量的实得指标来考察实际观测次数与某一理论假定下的次数\n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从而解决第一类统计检验问题,即解决“从实际调查与观测所得到的一批数据,某次数分布是否服从理论上所假定的某一概率分布”的问题。(一)某实际观测次数是否服从正态分布的检验(检验的原假设是:服从正态分布)例如: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总和7251882602142814260问此分布是否正态?(1)建立假设:服从正态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2)计算检验统计量==27.29(3)查表,df=k-1=4(k为等级个数)=13.28<27.29(4)拒绝原假设,即该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二)某实际观测数据是否服从平均分布的检验例如:有个学校对学生进行考勤,其数据如下,表中数据为缺勤人数。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合计13117108116010101010101060问出勤情况正常吗?(1)建立假设:服从平均分布:不服从平均分布(2)计算检验统计量==2.4(3)查表,df=k-1=5(k为等级个数)=11.1>2.4(4)无理由拒绝原假设,即出勤情况正常。二、列联表的检验(独立性检验)(一)2×2列联表的检验2×2列联表就是把样本数据同时按两种特征进行双向分类后形成两行两列的四格数据列联表。2×2列联表下的检验就是利用统计指标来检验特征A和特征B之间是独立无关的还是相依相从连带相关。2×2列联表计算值专用公式:=例如\n:研究人员随机抽取了170名青年男女大学生的样本,对他们进行心理测验。在对测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时,发现这批大学生中60名女生对该心理测验中最后一个题目的反应态度是:作“肯定”回答的有18人,作“否定”回答的有42人;而在110名男生中,在相同的项目上作“肯定”回答的有22人,作“否定”回答的有88人。问,在该心理测验最后这个项目的反应上,青年大学生的性别与态度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连带关系?(1)建立假设::性别与反应态度之间是独立无关的:性别与反应态度之间是显著连带关系(2)把已知数据列成列联表态度性别肯定否定小计男生2288110女生184260小计40130N=170(3)计算检验统计量值=2.1577=3.84>2.1577故接受原假设,即认为反应态度与性别无关。(二)r×k列联表的检验(同质性检验)例如:要实行一种新学制,就这种新学制作了态度调查态度地位赞同反对?小计上中下14182022101212710524429小计483542125问这些态度受不受经济地位影响?(态度一样不一样?)(1)建立假设:不受经济地位影响:受经济地位影响(2)计算检验统计量==5.69(3)查表,df=(r-1)(k-1)=4=9.49>5.69故接受原假设,即认为态度与经济地位无关。思考题:1.检验的目的、各类检验的计算。附:模拟试题(供参考)心理统计学模拟试卷\n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上海市1997年8岁男童身高的平均数为130厘米,标准差为10厘米,现有一8岁男童身高为137厘米,该男童身高的Z值是()。A0.7B0.3C1.1D0.52、已知某次数分布的平均数为68.6,中数为65.3,其众数为()。A58.7B57.8C59D613、仅是类别符号,没有在量方面的实质性意义,一般不能对这类数据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但通常可对每一类别计算次数或个数的数据是()。A顺序变量B等距变量C称名变量D比率变量4、某项调查选取三个独立样本,其容量分别为n1=10,n2=12,n3=15,用方差分析法检验平均数之间的显著性差异时,其组内自由度为()。A2B5C36D345、已知一组数据是69101011141416,则其算术平均数为()。A10B10.125C11.25D10.256、每一个观测值都加上一个常数C后,则计算得到的标准差和方差,()。A标准差不变,方差等于原方差加上常数CB标准差等于原标准差加上常数C,方差不变C标准差扩大C倍,方差扩大C的平方倍D都不变7、五选一的选择题100道,考生全凭猜测作答,问猜测的标准差是()。A20B4C25D58、一组数据73861720,用何种集中量数作为其代表值更好?()A众数B算术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中数9、当自由度趋近于无穷时,F分布()。A趋近于正态分布B趋近于t分布C趋近于标准正态分布D趋近于χ2分布10、自一副洗好的扑克(52张)中每次抽出一张,问抽出一张6的概率为()。A1/52B4/52C13/52D6/5211、虽然随机变量事先无法确定,但仍有其特点,即离散性、变异性和()。A必要性B充分性C规律性D集中性12、数据051820-4-100的标准差为()。A11.14B90.3C9D1213、以下哪个不是算术平均数的优点。()A适合进一步的代数运算B反应灵敏C简明易解D不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14、斯皮尔曼等级相关适用于两列具有()的测量数据,或总体为非正态的等距、等比数据。A类别B等级顺序C属性D等距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5、在统计学上,相关系数r=0,表示两个变量之间。16、五选一的选择题100道,考生全凭猜测作答,则平均能答对道。17、适用于描述某种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及一种事物随另一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模式,还适用于比较不同的人物团体在同一心理或教育现象上的变化特征及相互联系的统计分析图是。\n18、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9、参数估计的两种方法是区间估计和。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20、简述点二列相关系数的应用条件。21、简述t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关系。22、简述判断估计量优劣的标准。四、简单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23、有甲乙两位学前教育家采用分项打分综合评估的方法,对某市10所幼儿园的办园整体水平进行独立评估,所得分数如下,请判断两位教育家评判的一致性程度。幼儿园12345678910教育家甲94908666646188727076教育家乙9398927668607082786524、一次招工考试报考人数540,实际招工人数120,考试结果,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平均分50,标准差15,若现要按实际录用人数1:1.2的比例确定面试分数线,此分数应为多少?25、已知某校的一次考试全体考生成绩总体方差σ2=100,从中抽取5位考生的成绩为65,83,94,70,88,试求全体考生成绩均值μ的99%的置信区间。附:(1)α=0.05,则=1.96(2)α=0.01,则=2.58(3)在正态分布表中,P=0.23333,则Z=0.6229《学校心理辅导》自学指导书目录第一部分课程学习与应试指导一、学好《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是应试的基础二、题型特点和答题指导\n第二部分自学指导与练习第一篇导论第一章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概述一、学校心理辅导概述二、现代社会变迁与学校心理辅导三、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四、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辅导第二章学校心理辅导的历史与发展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的历史与发展二、中国台湾省及香港地区心理辅导的历史与发展三、中国大陆地区心理辅导的历史与发展第二篇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与途径第三章学习辅导一、学习辅导概述二、学习动机辅导三、学习情绪辅导四、学习行为辅导五、学习能力辅导第四章人格辅导一、人格辅导概述二、自我意识辅导三、情绪辅导四、人际交往辅导五、青春期辅导第五章生活辅导一、休闲辅导二、消费辅导第六章职业辅导一、职业辅导概述二、了解职业辅导三、了解自己辅导四、人生探索辅导五、合理选择辅导第七章心理辅导课程一、心理辅导课程概述二、心理辅导课程的形式三、心理辅导课程的教材编写四、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第八章课堂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一、课堂心理辅导概述二、课堂教学设计三、课堂管理四、学习困难学生辅导第九章个别辅导一、个别辅导的理论二、个别辅导的主要技术三、个别辅导的原则\n四、个别辅导的基本过程五、学生常见心理困惑与辅导第十章团体辅导一、团体辅导概述二、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三、团体辅导的技巧与方法四、学校团体辅导的设计与操作第三篇学校心理辅导的支持与保障第十一章学生心理档案和心理测评一、学生心理档案的规划二、非测验资料的建立三、学生心理测评第十二章学校心理辅导管理一、学校心理辅导管理机构二、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三、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职责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评估第十三章教师心理健康一、教师人格修养的意义二、教师的心理保健与调试第十四章家庭心理辅导一、家庭教育和家庭心理辅导二、家庭心理辅导的任务第三部分模拟试题模拟试题(一)模拟试题(二)模拟试题(三)\n第一部分课程学习与应试指导一、学好《学校心理辅导》是应试的基础根据指定教材《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和特点,以及长期参加自学考试工作的实际体会,提出三点意见,供广大考生参考。(一)明确本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是心理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是运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探讨学校心理辅导的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从微观的、心理的层面去研究学校心理辅导理论,为中小学校心理辅导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的,它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工具。心理辅导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新兴的教育活动。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由于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学科,因此考生应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还应掌握一些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巧。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完整、准确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要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充分了解本教材各节之间的联系;第三,要求能将所学的概念和理论灵活运用于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实际,学习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不仅要掌握概念和理论,还要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这才能体现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的真正内涵。(二)熟悉本课程的内容考生应着重掌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掌握学校心理辅导的科学体系。《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完整地提出了我国学校实施心理辅导的系统框架,这个系统框架有导向系统(科学的理论、先进的观念等)、运作系统(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途径和形式)和支持保障系统组成,三者之间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共三篇十四章。其中,第1章到第2章是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的导论部分,包括心理辅导的概念,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心理辅导目标,心理健康标准以及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的历史与发展。主要介绍学校心理健康的基本原理,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校心理辅导的历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心理健康和教育对象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第3章到第10章是学校心理健康的内容与途径,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心理辅导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主要介绍教师如何面向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第11章到第14章是学校心理辅导的支持与保障。包括学生心理档案和心理测评,学校心理辅导管理,教师心理健康,家庭心理辅导。其中第11章到第13章着重介绍在学校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条件,第14章强调要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第二,掌握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由于心理辅导引进到我国学校教育领域还是近20年来的事,对于更多的学校行政人员和学校教师来说,还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因此,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是学好《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的关键。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部分,首先要了解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的概况,包括学校心理辅导的概念、目标、意义,社会变迁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心理健康标准,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辅导的关系,心理辅导的历史与发展等。第二,要掌握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和途径。学校心理辅导以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为基本内容,涵盖儿童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主要方面。学校心理辅导以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为途径,分别以心理辅导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为实施的主要形式。第三,要掌握学校实施心理辅导的支持与保障:学生心理测评、学校心理辅导制度与管理、教师心理健康与家庭心理辅导。第三,理解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基本理论,并重视应用于实践。\n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就必须要注意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科学性是指心理辅导需以专业理论技术为指导;实践性是指心理辅导需结合学校实际考生不仅要掌握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还要理解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基本理论,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学校心理辅导课程是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它突出心理辅导的发展性目标,通过生动的活动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它的重点在于了解心理辅导课程,掌握心理辅导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以及编写课程教材等。课堂教学中的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部分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等。课堂心理辅导要求教师更加自觉、更加有意识、更加系统地运用心理学理论于教学实践中。个别辅导在学校心理辅导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形式,它是指心理辅导教师对个别学生心理上的帮助。它着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和鉴别,掌握辅导的主要技术及辅导的过程。团体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中最有效的辅导形式之一,它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和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它着重领导者对团体活动的设计与操作,团体互动技巧等。考生在学习《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时,应视其内容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三)掌握本课程的正确学习方法由于本课程考试涉及的内容比较具体,而且题型比较丰富,同时又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注意点面结合。所谓面,即整门课程的框架结构。考生首先必须对《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的目录架构非常清楚,在了解整本书的架构以及每一章节讲述的内容后,才能确保在记忆和理解相应的内容时不致于混淆,张冠李戴。因此,对整个课程框架的掌握是学习这门课程的首要前提。所谓点,是指课程中的具体知识。《现代学校心理辅导》考试的覆盖面广,考的很多知识点非常具体。这与《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的研究对象——学校心理辅导的特殊性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习本课程时,不能忽视书本中一些很小的知识点,如某些心理学家的观点或某个实验的结论等很有可能成为考试的内容。第二,注意理解和记忆结合。学习《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无疑是要记忆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等。但是,记忆并不等同于死记硬背。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有深刻的记忆。因此,对于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心理学家的名字以及各种流派的观点的记忆,不妨列成表,结合他们提出的理论观点一起识记;对于一些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以及一些研究结果,不妨结合学校心理辅导实际加以理解和记忆。每个人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摸索适合自己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第三,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本课程虽然比较注重理论,但是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学习的目的是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因此,要把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一些理论观点以及一些研究成果放到我们学校心理辅导实践中进行考察,结合我们的工作经验,不仅能提高论述的说服力,而且对于我们自身专业成长也将有许多助益。第四,注意教材与考试大纲结合。《学校心理辅导自学考试大纲》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自学考试的依据。指定教材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学校心理辅导课程的基本内容,因此,必须以两者为主。同时,良好的辅导材料和问题解答也非常必要,它有利于考生正确掌握大纲和教材的基本内容,有利于考生应试取得较好的成绩。二、题型特点和答题指导(一)选择题1、题型特点\n选择题比较重视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根据心理困惑的轻重程度,厌学属于()。A、心理轻微失调B、轻度心理障碍C、神经症D、重度心理障碍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根据轻重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心理轻微失调,包括情绪波动、激怒、任性、依赖、厌学和自卑。2、轻度的心理障碍,包括抑郁、焦虑、强迫、社交恐怖、口吃(又称结巴)、多动症及神经症。3、重度的心理障碍。这是严重的心理障碍,一般是指精神病。因此,这道选择题应该选A。2、学习指导选择题不仅要求对知识点的识记,而且更重要的是能理解知识点的意思,能和实际结合起来应用。因此,考生在学习时,有必要对书中提到的例子多加留意,并仔细思考其中的意思,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必然会有所帮助。具体地说,在做选择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内容和要求,这是选择题选准正确答案的关键。例如上题,考生看到题目时,首先应想到这一题考核的是个别辅导知识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厌学”是心理轻微失调的表现之一。因此,了解考点所属的内容再进行选择能使选择不致于偏离主题。其次,在回答选择题时,在答题技巧上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例如: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最根本的道德原则是( )。A、诚实守信B、热情友善C、严守秘密D、不谋私利在上述四个备选答案的内容,A、B、D都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但不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而选项C严守秘密既是辅导工作的道德信条,也是辅导工作的法律准则,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最根本的道德原则。所以答案选C。二是采用排除法,即排除干扰项答案,剩下的一个必是正确答案。例如: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选用的测验是( )。A.瑞文测验B.SCL—90C.卡特尔16PFD.韦氏儿童智力测验这道题是印象形成特点中的题目,如果考生不确定哪个是正确答案,可以采取排除法。首先,瑞文测验原名“渐进矩形”,它是一种非文字的智力测验,是测验一个人的观察力及清晰思维能力,不适用于测量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该选项被排除。其次,卡特尔16PF个性测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编制的,专门用于测验人的个性的心理量表,所以也不适用于测量学生的心理健康。最后,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是颇具权威性的智力测验,是为测量一般智力而设计的,所以该选项也被排除。只有B选项是正确答案。SCL—90又称症状自评量表,此表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可作为收集中学生群体及个体的心理健康资料。(二)填空题1、题型特点填空题是一种客观性试题,答案一般是唯一的,而且要求考生对考的知识点必须非常熟悉才能写出来,因此难度较大。主要考的是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例如:学习辅导不仅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还要让学生自己开发自身的___________。这个知识点是在第三章第一节“学习辅导概述”中的,因此考生只要清楚学习辅导的涵义,它包含两个方面:其一解决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其二让学生自己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只要对这个涵义清楚地掌握好,就能答出这类题目。2、学习指导\n首先,要注意课程中容易出填空题的具体知识点。针对这类题型,考生在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课程中一些具体的知识点,如理论流派的创立者、理论流派的名称、学校心理辅导研究相应的时间年代、一些观点或实验的组成内容等。其次,要注意知识点的字词。填空题不同于选择题,必须能正确填写这些知识点,因此考生不仅要求能正确识记这些知识点,还要求能正确地写出来。(三)判断题1、题型特点判断题也是一种客观题,这种题型特别容易考一些对学校心理辅导的观点的理解,让考生判断这些观点是否是正确的。例如:在职业辅导中,帮助学生合理分流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依据,心理测验为手段。( )这是在第六章职业辅导中“帮助中学生合理分流”的内容。帮助学生合理分流是学生在职业决策时要面临的重要抉择,也是职业辅导的重要任务。合理分流要主要以潜能为依据,以心理测验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因此答案是对的。2、学习指导在回答判断题时,考生须注意将书中一些与我们学校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的经验不一致的心理学研究结果,并能透彻的理解这些结论,这对于我们判断是非比较有帮助。同时,注意整理书中一些细微的研究结论或观点,避免错漏一些知识点而答错题目。(四)简答题1、题型特点简答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主要是考核考生对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以及对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知识的运用能力。简答题虽然题量不多,但所占分数却不少。从以往考试来看,简答题只要要点讲清楚,就能得分,因此得分率比较高。简答题主要是根据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要求,着重考核指定教材中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命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要概念、主要原则、意义等。如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学校实施心理辅导的意义;个别辅导的原则;衡量自我意识的发展的指标、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重要意义等。二是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特点等。如学习辅导的主要内容;团体辅导效能评估的基本内容;心理辅导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个别辅导的基本过程;团体互动技巧;个别辅导的主要技术;现代社会变迁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辅导课的活动形式;一个良好的学习计划构成要素;对于课堂行为问题处理的策略;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职业道德;课堂心理辅导主要内容;团体过程中的领导技巧;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客观原因;学生心理档案的类别;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理情治疗技术的具体操作技术;个别辅导的基本过程等。2、学习指导回答简答题时,考生应该注意三点:一是要认真审题,准确地判断试题的题意和对答案的要求,然后再回答问题,以确保答案能符合题目的要求。二是要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的要点,不能丢三落四,遗漏某些要点,这样很可能会失分。三是对回答的要点作简明扼要的分析,使答案完整而明确。例如:简述心理辅导课程的原则有哪些?题意很明确,就是要回答心理辅导课程的原则。正确的答案是:心理辅导课程的原则有:(1)信任原则;(2)接受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自主性原则;(5)合作性原则;(6)活动性原则;(7)配合性原则。(五)论述题1、题型特点论述题着重考核考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将问题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从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和制定教材中的难点来看,论述题命题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n一是教材中对理论的述评。如试述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试述人格辅导的具体内容;青春期学生有哪些主要心理问题?应如何进行辅导?试述个别辅导的原则;为什么说掌握好聆听技术是辅导教师首要的基本功?在辅导中该如何使用聆听技术?聆听中须注意哪些问题等。二是对理论的实际应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类题目往往要结合实际作答。如结合一不良行为,根据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程序设计一行为改变的方案;以培养小学生合作心理为例,设计一个学校团体游戏辅导的活动方案;根据心理辅导工作的特殊性,论述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应遵守的职业道德等。2、学习指导回答论述题时,必须注意四点:一是按照题意的要求,答题的要点必须全面、系统和完整;二是答案的要点要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三是答题时,不仅要回答要点,而且要注意与实际结合,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实际中的问题。例如:请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消除学生的学习过渡焦虑。过渡的学习焦虑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消除学习的过渡焦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认知辅导。让当事者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识到自己的过分担心是没有根据的,而且是有害的。2、松弛训练。运用暗示方法,自己给自己下达松弛的指令,从头部开始-颈部-胸部-腹部-双手-双脚。每天做一次,每次大约十分钟。3、自我暗示。让当事者自己编一句提高自己信心的话,在重大考试前5—7天,每晚临睡前默念三遍。平时在脑海中有担心考不好的念头出现时就用这句话来压倒它。4、劳逸结合。考试前夕一定要注意休息。在重大考试前要休息3-5天,要复习的内容在3-5天前复习好。考试前要适度放松、休息,这样在考试时才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注意力高度集中。上述消除过渡焦虑的方法是一个统一整体,要综合运用。运用上述方法的前提是要把所学的知识牢固掌握,这是考试的基础。运用上述方法,一般的考试焦虑都能消除,个别实在严重的要用催眠等其他方法进行治疗。(注:在回答本题的过程中要结合实践回答。)(六)案例题1、题型特点案例题是一种主观性试题,着重考核考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将问题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需要考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作答。从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和制定教材中的难点来看,案例题命题的方式主要是对理论的实际应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类题需要原理结合实际来回答。如,结合一不良行为,根据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程序设计一行为改变的方案;以培养小学生合作心理为例,设计一个学校团体游戏辅导的活动方案;学生李某,一到考试前夕就提心吊胆,寝食难安,考试时心跳加快,双手发抖,头脑一片空白,请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辅导的方法;学生张某没有考上大学,于是他认为自己太没有出息了,前途也完了,情绪极端低落,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请你用理情治疗技术对他进行辅导,列出具体的操作过程。2、学习指导回答案例题时,必须注意三点:一是按照题意的要求,答题的要点必须全面、系统和完整;二是答案的要点要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逻辑严密;三是答题时,不仅要回答要点,而且要注意与实际情境结合,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来分析题目中的问题。例如:结合一不良行为,根据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程序,设计一行为矫正的方案。以不交作业行为为例,说明如下:(1)确定终点行为。如8周内消除不良行为(2)分析起点行为。该生第一周内不交作业不超出10次(3)设计有利情景\n①选择增强措施,达到某项标准即可得到某种奖励。②与有关人员如家长联合,告之辅导方案,争取家长配合。(4)选择适当策略,如增强策略;逐步养成策略;剥夺等。(5)分析效果,每次都需进行分析评价,并及时调整方案。\n第二部分自学指导与练习第一篇导论第一章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学习要求1、掌握学校心理辅导的实质;2、了解现代社会变迁与学校心理辅导的关系;3、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4、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辅导。学习重点1、学校心理辅导的实质;2、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学习难点1、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划分;2、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心理辅导。第一节学校心理辅导概述一、学校心理辅导的涵义学校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这个表述有以下几个涵义:(1)学校心理辅导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2)学校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成长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这种自我教育活动有一下特征。①以积极的人的发展观为理念。②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③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3)学校心理辅导是以咨询心理学为主的多学科综合的教育方法与技术。在方法上与传统的学校思想教育也有显著的区别,它既不是一种带有指示性的说教,而是耐心细致的聆听和诱导。它也不是一种替代,而是一种协助与服务。二、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与内容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它包括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即通过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心理健康。防治性目标,即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心理辅导应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根据上述目标,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内容包括:(1)学习辅导。(2)人格辅导。(3)生活辅导。(4)职业辅导。三、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性目标与防治性目标,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途径包括:一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途径;二是针对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途径。心理教育的功能是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而心理咨询功能则是以防治性目标为主,发展性目标为辅。这两条途径的功能是互补的,构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系统。\n第二节现代社会变迁与学校心理辅导一、现代社会变迁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社会转型期,一方面对人的人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人的人格发展,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种种负面效应。从消极的一面来看,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升学压力。2、独生子女的教育。3、不利的家庭环境。4、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第三节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一、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意义(1)有助于明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因为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了心理健康标准,便可以制定心理辅导和目标。(2)有助于明确学校心理辅导的任务与内容。(3)有助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与诊断。二、对心理健康标准的几点概括综观中外古今学者有关心理健康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心理状态、成长发展、社会适应和道德伦理。这四方面缺一不可,以下分别论述:(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3)具备积极的成长发展趋势,以及对挫折的承受力。(4)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三、关于正常与异常的划分标准关于正常与异常的划分标准大致有四种方法:(1)经验标准。这种标准的主观性甚大。(2)社会规范标准。这一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3)临床诊断标准。比较客观,也比较准确,但运用的范围比较狭窄。(4)统计学标准。这个标准比较机械,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适用。四、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八个标准。(1)具有良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心态与意识;(2)能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愉悦、平静;(3)能承受挫折;(4)能较正确地认识周围的环境,适应环境并能改造环境;(5)人际关系协调,具有合群、同情、爱心、助人的精神;(6)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7)思维发展正常,并能激发创造力;(8)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第四节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辅导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辅导\n1、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1)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思维、记忆、知觉等能力。①小学生思维的迅速发展,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②小学生记忆的迅速发展,一是有意识记忆增强,二是意义记忆迅速发展。(2)心理发展是平稳协调的。(3)心理发展是开放的。(4)心理发展是可塑的。(5)心理发展中的矛盾性。2、小学生心理辅导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辅导应侧重于:(1)帮助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做好入学的心理准备。(2)帮助小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学习交往,培养合群性、责任感。(3)帮助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激发兴趣.培养求知欲,促进思维、记忆等智力因素发展。(4)帮助小学生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勤奋,克服自卑,变危机为转机。(5)帮助小学生初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良好的品德行为规范。二、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辅导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与小学时候不同,它是建立在小学时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发展。青春期的初中生,认识能力无论在量还是在质上,都有较大的发展。(2)性意识的觉醒。(3)不成熟的“成人感”。(4)学习成绩分化激烈,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5)同一性问题。三、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辅导高中生的心理发展与小学初中都不同,它是建立在小学、初中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平衡性。(2)动荡性。(3)自主性。(4)进取性。(5)闭锁性。(6)社会性。\n第二章学校心理辅导的历史与发展学习要求:1、了解国外学校心理辅导的历史与发展;2、了解中国台湾省、香港地区及大陆地区心理辅导的历史与发展。学习重点:1、国外心理健康研究的简史2、国内心理健康研究的简史学习难点:了解国外与国内心理健康研究的启示第一节国外学校心理辅导的历史与发展一、要了解在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戴维斯、帕森斯、比尔斯等三个人的三本著作及其意义。具体内容见表1-1表2-1三个人三本著作人物著作意义帕森斯《选择职业》阐述心理辅导史上的第一个科学的职业选择理论开创了心理辅导的新纪元;心理辅导之父比尔斯《一颗自我发现的心》呼吁改善精神病院的医疗条件,改善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最终引发了一场全社会的心理卫生运动;精神卫生运动的创始人罗杰斯《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提出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方法开创了心理咨询的新纪元二、学校心理辅导从萌芽发展至今,已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在许多国家的实践中,各自形成自身的特色,但从总体来看,具有如下的发展趋势:1、理论上,许多国家学校心理辅导均采用兼收并蓄、博采众家的做法。2、队伍建设方面,更多的国家吸收了美国经验,即加强各类辅导人员的培养,制定从业标准,加大政府对心理辅导支持的力度。3、在技术方面,许多国家均努力建立辅导网络,并加强心理测评,充分开发技术资源。第二节中国台湾省香港地区心理辅导的历史与发展一、台湾省心理辅导将会出现以下发展趋势:1、理论上,加强辅导理论的研究力度;强调本土化研究;强调辅导的人生化本位。2、辅导内容和方法上,职业辅导将会成为重点;咨询范围将会扩展;学校辅导课程将会进一步的发展。3、从辅导技术发展来看,电脑化将有助于改进辅导管理、学生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现有水平。同时,为了提高辅导工作的效率,辅导人员专业化、职业化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二、香港地区学校心理辅导的未来发展也有专门设想1、心理辅导的本土化研究与实践2、加强专业辅导人员队伍的培养3、学校心理辅导普及化第三节中国大陆地区心理辅导的历史与发展一、我国的心理辅导开始于80年代,它的产生和发展有三个主要原因1、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社会发展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转型,以及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心理问题比例开始在中小学上升。\n2、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为心理辅导的实验创造了极好的条件。3、素质教育的推广提升了心理教育的地位。二、国内心理辅导事业发展呈现四个特点和三个方面的问题。1、国内心理辅导事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1)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快;(2)城市学校比农村学校发展快;(3)部分大城市由学校实验发展到成批学校实施;(4)不少地区已由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地方改革举措以推行。2、心理辅导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师资培养问题。(2)信息与技术缺乏的问题。(3)教育行政部门对心理辅导的重视程度不足。3、对有关心理辅导理论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1)心理辅导与德育德育与心理辅导的区别见表2-2:表2-2德育与心理辅导的区别内容的区别德育工作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规范或法律规范教育,是解决政治方向、思想倾向、道德价值观念的问题,解决人的社会倾向问题。心理辅导主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潜能,使学生更好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相对来说,心理辅导解决“育人”任务中基础层次的问题。目的的区别在德育中,我们是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的。德育要求学生达到“君子”境界。在心理辅导中,我们是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的。心理辅导要求学生达到“凡人”境界。(2)心理辅导是否课程化在这里要弄清心理辅导课程化与心理辅导课程建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若将学校心理辅导全部以课程形式代之,这有违于心理辅导的基本精神,是不足取的。但进行心理辅导课程建设与实验,把它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教育途径,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要防止将心理辅导课程形式化和机械化的做法,这样会带给学生新一轮的学业负担。(3)心理辅导中国化问题\n第二编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与途径第三章学习辅导学习要求1、了解学习、学习辅导的涵义;2、掌握学习辅导的目标与内容;3、掌握学习动机、情绪、行为、能力辅导的基本方法与内容。学习重点1、学习辅导的目标和内容;1、学习辅导的基本方法和内容。2、学习焦虑的消除方法。学习难点1、学习焦虑的消除方法。第一节学习辅导概述一、学习与学习辅导的涵义学习辅导的涵义包含两个方面:其一,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的困惑;其二,让学生自己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是着眼于加强对学生一般能力的训练,并使他们将这些能力迁移到课程学习之中,形成有效的学习技能;二是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非智力因素或情商)。二、学习辅导目标学习辅导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辅导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三、学习辅导内容根据学习辅导的目标,学习辅导主要有以下内容:1、学习动机辅导。这个辅导解决学习的动力问题,为什么要学?为谁而学?2、学习情绪辅导。这个辅导解决学习的情感问题,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还是一件苦恼的事?3、学习行为辅导。这个辅导解决如何做的问题,目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4、学习能力辅导。这个辅导解决智慧问题,是学习辅导的核心与归宿。第二节学习动机辅导一、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上述三种内驱力在学生身上普遍存在,但它的比重因个性心理特征、年龄、性别、家庭影响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在儿童期,附属内驱力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的增长,附属内驱力逐步减弱,认知内驱力逐步加强。二、学习动机的作用学习动机有两个主要作用,即动力作用与维持作用。三、学习动机的激发1、认知内驱力的激发。(1)求奇法。(2)求新法。(3)求趣法。2、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激发(1)作业批改激励法。(2)学习内容自选法。(3)效果自我评定法。\n(4)习题自编法。(5)小先生法。(6)互助法。3、附属内驱力的激发(1)表扬法(2)奖励法第三节学习情绪辅导一、情绪对人的影响1、情绪可以调节和影响认知过程。2、情绪可以影响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3、情绪影响人适应环境。二、学习情绪对学习的影响学习情绪对个体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良好的学习情绪对学习的影响及不良的学习情绪对学习的影响。1、良好的学习情绪对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在:(1)良好的学习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2)良好的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3)良好的学习情绪有助于学习环境的适应。2、不良的学习情绪对学习起阻碍作用,这种阻碍作用表现在:(1)不良的学习情绪妨碍智力的开发。(2)不良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学习上得过且过。(3)不良学习情绪会导致不良恶习。三、良好学习情绪的培养1、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2、要有科学的爱的表达方式。3、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学习过渡焦虑的消除1、什么是学习过度焦虑学习过度焦虑又叫考试焦虑,主要反应在考试怯场上,它有以下一个特点:(1)当事人在考试前夕普遍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感觉,担心考试考不好。(2)考试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手颤抖,还有考试考不好。(3)当事人一般都曾经有过考试失败的经历。(4)当事人受到考试的压力比较大。2、学习过度焦虑的消除过渡的学习焦虑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消除学习的过渡焦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认知辅导。(2)松弛训练。(3)自我暗示。(4)劳逸结合。第四节学习行为辅导学习行为辅导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作业的规范、复习以及预习。一、学习计划制定1、制定学习计划的意义\n(1)明确学习目标(2)做到学而有序(3)提高学习效率(4)磨练学习意志2、制定学习计划的要素和方法(1)首先要确定一个学习目标。(2)其次要有一定的学习内容。(3)还要有休闲。(4)要有时间的安排二、学习作业的规范1、作业规范的意义(1)作业规范有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巩固和消化。(2)作业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3)作业规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2、作业规范的辅导在学生的作业规范辅导上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在态度上,要求学生做作业时专心致志。(2)在方法上,要有序地进行作业。(3)在习惯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做到今天的事情今天做。三、复习辅导1、复习的涵义和形式:(1)从时间上看,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2)从方式上看,复习可分为阅读(背诵)教材、整理笔记和做练习题。(3)从功能上看,复习可分为巩固性复习、理解性复习和整理性复习。2、复习的注意点:(1)复习须及时。(2)复习须思考。(3)复习须多样。四、预习辅导(1)首先,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尤其是对上新课前很少预习的学生。(2)其次,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养成动手习惯,做预习笔记,将重点、难点记下来。(3)再次,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多动脑筋,找寻重点和难点。第五节学习能力辅导学习能力的辅导包括自学能力的辅导、学习习惯养成能力的辅导和学习策略能力的辅导三块内容。一、自学能力培养1、阅读能力的培养(1)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从阅读好文章或好书开始。阅读的方法有粗读、细读和精读。(2)做阅读笔记。2、思维能力培养(1)质疑法。(2)竞赛法。(3)训练法。3、操作能力培养\n操作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实际操作器具的能力,包括实验能力。操作能力是一种动手能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加选修课与活动课。充分运用选修课与活动课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另外积极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机构的活动,如少年官、少科站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二、学习习惯养成能力培养学习习惯是个体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经过多次重复和练习形成的为潜在需要的固定的行动方式。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学习习惯要从小抓起2、学习习惯要抓具体3、抓学习习惯要持之以恒4、学习习惯的养成要靠学生自己三、掌握学习策略能力的培养学习策略主要包含三个因素:学习方法,学习的调节和控制,以及元认知。1、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指个体在编码、储存、提取、运用等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方法或技能。2、学习的调节和控制。具体包括下面四方面内容:①激活和维持学习活动的注意与情绪状态;②在分析自己的学习,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学习计划;③学习计划执行期间,监控学习过程,维持或修正学习计划;④在计划执行一个阶段或结束后评价学习效果,总结学习经验。3、元认知的培养①认识自己的认知特点。②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③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计划。\n第四章人格辅导学习要求1、了解人格辅导的基本涵义及有关的概念;2、掌握人格辅导的目标、内容。学习重点:1、人格辅导的目标、内容;2、自我意识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和青春期辅导的内涵、目标、意义及实施要点。学习难点:1、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发展机制;2、青春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特征。第一节人格辅导概述一、人格辅导的基本涵义人格定义:“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和特质型式”。人格辅导相应地定义为教育者运用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和促进学生社会适应和人格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活动。二、人格辅导的目标总的来说,人格辅导的目标可概括为促进适应、铸造人格。就社会适应性来说,人格目标又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认识自己,主动发展;第二,积极沟通,增进交流。三、人格辅导的内容1、人格辅导内容确定的理论依据人格辅导的内容是由人格辅导目标所决定的。同时,人格辅导的内容还受到儿童发展理论的影响。人格辅导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自我意识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和青春期辅导五个方面。2、人格辅导的内容(1)自我意识辅导自我意识辅导的内容可分为:一是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二是自我控制。(2)情绪辅导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了解并表达自己情绪感受,二是情绪控制和平衡。(3)人际交往辅导的两大内容。一是帮助儿童认识和培养有助于增进其人际吸引力的个性品质,二是帮助儿童学习人际交往所必需的礼仪、规范,以及待人接物的良好态度、技能、技巧等。(4)青春期辅导,应特别重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接纳和塑造自己的青春期形象;二是帮助学生学会异性交往之道;建立和增进健康异性伙伴关系;三是性心理辅导,其内容又可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性生理与性心理知识辅导,二是性健康和性保健辅导,三是性伦理辅导。人格辅导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涵义、目标、意义、辅导形式等见下表:表4-1自我意识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内容:一是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二是自我控制\n涵义:根据心理辅导的原理,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和接纳自己,并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一种辅导活动。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并推动其自我意识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为学生有效适应环境铺垫良好的基础。意义:自我意识是社会适应的重要步骤。良好的自我意识对维护学生的学业成功及人格健康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用辅导形式和方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模仿等小组活动建议与说明:其一,自我意识辅导主要是通过人际互动进行的,因此,任何旨在促进人际互动的活动对辅导都是有益的。其二,模仿、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对群体气氛有相当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全力组织好活动,并创造良好的氛围,以人人参与为己任,达到最大程度的群体互动。其三,在进行自我观察和以他人为镜的过程中,虽然也存在社会比较,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道德评判的过程,更不是以此确定学生在团体中的地位等过程,切忌损害他人自尊心和人格的人身攻击。有必要的话,应制定有关的活动规则,以保证活动的健康进行。其四,有关的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理论,指明了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相应的年龄水平:教师应了解儿童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儿童应该达到的自我意识水平,以鉴别、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主动推动儿童自我意识的向前发展。其五,自我意识辅导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自我意识,还要帮助学生自己选择和掌握发展其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发展。表4-2情绪辅导情绪辅导内容:一是认识、了解并表达自己情绪感受二是情绪控制和平衡涵义:运用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以促进理解和交流,并学会控制、疏导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困扰,增进自己心理健康的一种教育活动。目标:第一,帮助个体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第二,帮助个体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第三,帮助个体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对快乐的情绪体验;第四,帮助个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困扰。意义:青少年学生处于成长和发展过程,早期的情绪剥夺以及持续的情绪困扰将影响日后的发展。情绪智力也可以通过辅导和教育得到提升,因此情绪辅导应成为人格辅导的重要内容。常用辅导形式和方法:游戏、情景表演、小组讨论及专项训练等。\n建议与说明:(1)学校和教师应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心理环境,为情绪辅导铺垫一个良好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同时,环境本身亦具有辅导的功效。(2)学校和教师应精心设计和安排学生的学习及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多方向的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内容,为学生创造快乐的源泉。(3)学校和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性格和毅力、意志的培养,将情绪辅导与性格培养、意志锤炼结合起来,扩大情绪辅导的外延。(4)教师自身的情绪将直接影响学生和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应以身示范,以快乐的心境面对学生,发现自己有情绪困扰时,应及时处理。(5)教师要重视建立温暖、尊重的师生关系,敏于观察学生,遇到学生处于危机时,应严加注意,小心处理,并通知有关各方作好应急准备。表4-3人际交往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内容:一是帮助儿童认识和培养有助于增进其人际吸引力的个性品质二是帮助儿童学习人际交往所必需的礼仪、规范,以及待人接物的良好态度、技能、技巧等涵义:运用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技术和手段来知道、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和人际交往活动,藉此增进学生人际互动和社会适应,改进人际关系,推动学生人格成长和成熟的过程。目标:直接目标为增进学生的人际互动和社会适应,改进学生的人际关系,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终端目标为最终推动学生人格的成长与成熟,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意义:人际交往辅导将对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需要之一即交往需要,增进个人心理健康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人际交往辅导还有助于促进学生行为的规范化,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和社会心理气氛,使学生周围的人际关系处于和谐、稳定、有序的状态中,不仅为其他各方面的辅导,也为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常用辅导形式和方法:讲座、游戏、小品表演、模仿及行为训练、小组讨论\n建议与说明:(1)人际交往辅导要与学生的现行交往实践结合,辅导的成效应从学生交往实践中寻求,教师有责任提醒和指导要求学生将辅导的成果迁移于日常交往实践。为加强辅导的针对性,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和问题,且加以特别辅导和处理(2)人际交往辅导可利用有关的社会关系测量法来探查学生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状况,对具体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处理后,教师心中有数,为辅导提供基础。(3)在人际交往辅导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起到组织、协调和指导者的作用,与学生协商建立适当的活动规则,保证辅导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氛围、舆论氛围及秩序,以此使活动朝着健康的、有益的、有建设性的方向开展。放任自流会使辅导失去目标和方向,但严加管制不仅使活动失去了基础和意义,其本身也与辅导目标背道而驰。(4)人际交往辅导可渗透在班主任工作、教学过程、教育过程中。教师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自身的示范效应,学校管理者应在校风、校园舆论、管理机制上营造良好的气氛,以使学生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5)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家长的相应辅导。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学生,而且良好的学生与家长的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因此家长的态度、观念、作风、能力和技巧亦是辅导活动中应考虑的因素。或者说,校方与家长的沟通、校方对家长的辅导亦是整个人际交往辅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6)对少数有严重交往障碍和人际适应不良的儿童,辅导教师应予以个别辅导。表4-4青春期辅导青春期辅导内容:一是帮助学生接纳和塑造自己的青春期形象二是帮助学生学会异性交往之道,建立和增进健康异性伙伴关系三是性心理辅导涵义:以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为特定对象、以青春期突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辅导活动。目标:首先,要帮助青少年对即将到来的身体、生理的快速增长和发育做好准备,并认识和接纳这些变化,为顺利度过青春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帮助青少年学会处理由一系列身体、生理的快速变化而带来的心理适应问题,学会相应的策略和技巧;再次,要帮助青少年培养健康的性心理和性价值观,恰当处理两性关系,平稳度过性困惑期意义:这一时期潜伏着许多矛盾和危机,特别需要一些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进行专门指导,以使青少年顺利、平安地度过这一时期。从实践上说,社会竞争和压力的加剧,增加了青少年适应的难度,实践亦呼唤青春期辅导。常用辅导形式和方法:讲座、个别咨询、活动设计、集体讨论\n建议与说明:(1)青春期辅导应取得家庭、社会以及学校里其他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密切配合,否则学校孤掌难鸣;(2)青春期辅导应牢牢把握科学性的原则,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损失难以弥补。因此辅导内容应该精心设计和组织,逻辑严密;(3)青春期辅导应特别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问题的个别性,因材、因时、因地、因势进行;(4)进行青春期辅导的教师需要进行青春期知识的培训,经一定标准考核合格后才可担当此责;(5)学校应当为青春期辅导提供良好的氛围,经常开展健康有益的学生集体活动;(6)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的指导,尤其对高中生来说,自我教育既非常必要,亦有充分的可能。为此学校和教师应精心选择合适的读物,有条件的话也可自己动手编制、编写有关的读物、音像图片等,供学生阅读。第二节自我意识辅导一、自我意识的理论基础1、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亦称自我、自我觉知、自我觉察等等,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所有身心状况,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2、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总的来说,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3、自我意识的发展机制(1)自我意识发生的标志自我意识的发生可追溯到生命的早期,它可以从三个指标来衡量。其一,是个体的物一我感觉分化。其二,是人一我知觉分化。其三,是有关自我词的掌握。(2)影响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生理、心理基础(3)影响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具体来说,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有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环境、家庭及社会群体等。(4)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杠杆第三节情绪辅导一、情绪辅导的理论基础1、情绪经验的形成情绪表达的方式是天生的,而如何因时、因地、因境地表达情绪则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至于儿童情绪的发展,则是个体生理、心理基础和环境作用的共同结果。2、关于情绪的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辛格及阿诺德提出情绪的认知理论:情绪的产生是由环境事件(刺激因素)、生理状态(生理因素)、认知过程(认知因素)三个条件所制约的,其中,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艾里斯提出的理性情绪疗法,就是以情绪产生的认知理论为理论基础的。第四节人际交往辅导一、了解人际交往辅导的理论基础\n1、人际交往的内涵在社会活动中,个体运用一定的符号系统与他人交流心理、沟通情感、建立一定关系的过程,就是人际交往。2、人际交往的功能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功能在于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藉此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人们的行为保持一致,使人际之间和谐有序,避免矛盾和冲突,增进团结。3、人际交往的工具人际交往总是借助一定的符号系统来实现和完成的。一般而言,交往的符号工具可归为两大类,即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两者相互匹配,共同作用与人际交往过程。语言符号系统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非语言符号系统包括手势、面部表情、体态变化、姿势、服饰等身体语言(亦称“体语”),以及人际距离、辅助语言系统(包括音质、声调、语速等)。4、影响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因素(1)文化背景因素(2)社会背景因素(3)心理因素(4)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技巧和艺术第五节青春期辅导一、青春期辅导的理论基础1、什么是青春期青春期,又称青少年期或“生发期”。从广义上说,是指个体从儿童期迈向成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或者也可以说是从发身到发育成熟的成长期。从狭义上说,青春期是指伴随个体性器官发育成熟、第一性征出现以及具备生殖能力而出现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的身心突变期。2、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一般来说,青春期儿童在心理上的主要特点表现如何如下:第一,智力获得了巨大进步。第二,自我意识高涨,性意识萌动,自我意识的发展面临着第二飞跃期。第三,情绪体验日趋丰富、细致,稳定性降低,矛盾与变化强烈突出。第四,在人际关系方面,增加了对同伴关系的依赖,与父母家庭的联系削弱,对教师的信赖与批评共存。第五,两性话题成了青春期发展的中心内容,亦使少年的意识、心境、行为染上了一层神秘、难以捉摸的色彩。3、青春期儿童主要的心理问题及特征(1)心理生物性紊乱(2)情绪问题(3)性别角色混乱(4)人格冲突(5)人际冲突(6)性心理问题\n第五章生活辅导学习要求1、了解休闲辅导和消费辅导的基本涵义与意义;2、掌握休闲辅导、消费辅导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学习重点1、休闲辅导的基本特点、基本途径及内容;2、消费辅导的基本策略。学习难点1、休闲辅导与消费辅导的基本途径及内容。第一节休闲辅导一、休闲与现代人发展1、休闲的概念体闲是指个人在完成工作、学习和生活自我服务后,剩余的自由时间内能进行的活动。休闲的目的在于自我教化,追求人生崇高的境界。2、休闲的功能休闲对于人的发展有多种价值:(1)松弛身心。(2)满足个人需要与兴趣。(3)扩展知识和生活经验。(4)增进个人身心发展。二、休闲辅导与学校教育1、休闲辅导的内涵休闲辅导是指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和态度,获得必备的休闲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会选择安排有益的休闲活动方式,从而使自己获得充实而丰富的休闲生活,发展自己的才能与个性。2、休闲辅导的基本特点(1)非功利性。(2)自主性。(3)生活性。(4)内隐性。三、休闲辅导的基本途径与内容1、校内休闲辅导(1)开设休闲辅导课程。(2)组织学生休闲团体。(3)课余休闲活动。2、校外休闲辅导(1)建立社区休闲活动中心。(2)开设家长休闲辅导讲座。(3)开辟休闲活动基地。第二节消费辅导一、中学生消费行为的问题中小学生的消费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节日馈赠。(2)生日宴请。\n(3)假日聚会、游玩。二、消费辅导的实施策略结合我国中小学实际,对中小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可采用下列策略:1、了解消费的一般常识。(1)了解商品的种类、价格,学会如何识别伪劣商品、发现伪劣商品,商品有质量问题时如何处理、如何保护自己的消费权宜。(2)帮助学生学会如何选购商品,尤其是与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用品。2、培养合理的消费行为。培养中小学生合理的消费行为,必须帮助他们确立明确的消费观念,合理的消费动机,并在日常消费活动(节日活动、双休日活动、生日活动等)中加以引导。\n第六章职业辅导学习要求:1、了解职业辅导的基本涵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2、掌握职业辅导的目标、内容和原则;3、掌握了解自己辅导的基本内容与方法;4、掌握了解人生探索辅导的意义及合理选择辅导的基本策略。学习重点:1、职业辅导的目标、内容和原则;2、职业意识陶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3、职业决策的理论依据。学习难点:1、职业辅导的基本内容;2、职业辅导的基本方法。第一节职业辅导概述一、职业辅导的基本涵义职业辅导是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准备职业、安置职业,并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过程。二、职业辅导的产生和发展工业革命以后,职业辅导的产生成为必须和必然的事物。(1)劳动场所与家庭的分离;(2)新兴的职业快速更替;(3)社会职业的专门化;(4)两性职业刻板化印象的消失;(5)工作意义的改变。职业辅导最早开始于美国。帕森斯第一次使用了“职业辅导”(VocationalGuidance,又可译为“职业指导”)这一名词,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有关程序。三、学校职业辅导的目标:(1)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培养劳动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和择业观;(2)帮助学生从身边的职业开始,逐步深入社会,了解本地区各类学校和各类职业的情况;(3)帮助学生了解自己;(4)帮助学生正确协调个人志愿和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四、学校职业辅导的任务:(1)对学生进行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教育,使之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2)收集和积累学生的个人资料,同时调查和了解企事业用人单位、各级各类高一级学校的情况。(3)对毕业生进行个别指导和咨询,帮助确定就业或升学的方向,同时学校也可向用人单位和高一级学校推荐合适的人才。五、职业辅导的内容:(1)了解职业辅导(2)了解自己辅导(3)人生探索辅导(4)合理选择辅导六、职业辅导的原则除了应遵循心理辅导的一般原则,如发展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外,还要遵循以下原则:(1)独立性与渗透性相结合的原则;(2)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原则;(3)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第二节了解职业辅导一、介绍职业分类\n目前,对职业的分类,大致按以下三种方式进行:1、按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的性质进行分类2、按个性心理特征进行分类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Holland)提出了其个性类型和职业类型学说,他把人的个性类型划分为6种:现实型(R型)、研究型(I型)、艺术型(A型)、社会型(S型)、企业型(E型)和常规型(C型)。对应于这六种个性类型,他把职业也划分为六大基本类型。霍兰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个体趋向于选择最能满足个人需要、实现职业理想的职业环境,最理想的职业选择是使个性类型与职业类型相互协调与匹配。二、介绍专业和职业的关系专业是大专院校和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从某种意义上讲,选择专业就是选择职业。工种则是技工学校和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根据经济部门需要所作的学业分类。接受专业工种教育或培训是进入职业生涯的第—步。三、收集职业资料(1)职业的参观访问;(2)职业的团体座谈;(3)职业问题的演讲会;(4)职业辅导课程;(5)媒体资料;(6)社会调查。四、分析课程、闲暇与职业的关系1、课程与职业的关系不同的课程与不同职业的密切程度是不同的,每一门课程与其相应的职业有着内在的兴趣和才能的一致性。2、闲暇活动与职业的关系职业辅导中可以让学生画闲暇-职业图或辅导老师介绍闲暇活动与职业的关系,提高学生闲暇活动的品位和职业意识。五、研究职业内容让学生做“职业研究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从多方面、多角度和职业的多种特点上去分析职业。第三节了解自己辅导一、了解自己辅导的基本内容1、了解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直接影响职业活动的效率,使职业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职业能力是决定在职业中取得好成绩的基本条件。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与职业普遍有关的能力,而特殊职业能力是特定的职业所需要的能力。2、了解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指人对某类专业或职业所持有的积极的态度。了解、诊断学生职业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我国学者改编、修订的“专业兴趣调查表”就可用于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了解学生职业兴趣一般有下述两种方法:(1)从学科或专业方向所相关的职业门类来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2)从学生愿意做操纵机器的技术工作、愿意与人接触、愿干有规律的工作、愿从事抽象的和创造性的工作、愿从事社会福利工作还是愿做教育工作等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3、了解职业个性人的个性与职业生活的适应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定的个性适合于从事一定的职业。我们可以用一般的个性测验,如《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中学生个性测验》等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二、了解自己的方法(1)轶事记录法\n(2)评定量表法(3)自传法(4)讨论法(5)会谈法(6)问卷法(7)日记行事表法(8)测验法第四节人生探索辅导一、了解职业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1)维持生存(2)发展自己(3)贡献社会职业发展理论:是研究人的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成熟过程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长期的发展过程。职业选择不是个人生活中面临择业时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过程。人的职业态度和要求也不是面临就业时才有的,而是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孕育,随着年龄、经历和教育等因素的变化,职业心理也会发生变化。职业发展可以分成几个既相互有区别又相互有联系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特定的职业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尚未很好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成熟,最后导致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对中学生的职业辅导要注意考察学生职业发展阶段和他的职业意识与行为的成熟水平,辅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增进对职业的认识和实现职业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的了解。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萨帕和金兹伯格。萨帕认为职业发展是一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并将职业发展阶段划分成成长、探索、确立、维持与衰退五个阶段。不同的人,由于个体条件和外界环境不同,其职业阶段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事不同职业的个体其职业阶段也往往不同。他提出的“生命彩虹图”用自然界中的彩虹的轮廓形象地表明了人生中的职业角色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其他生活角色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二、职业意识陶冶的基本内容职业意识的陶冶包括职业观念的陶冶和职业技术的陶冶,其中应以观念的陶冶为主,而以技术的陶冶为辅。1、职业观教育职业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职业的看法。职业指导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2、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目标和为之奋斗的目标。开展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将来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在工作岗位上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3、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指一般道德在各种职业领域里的特殊表现,是调整职业活动中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三、职业意识陶冶的方法(1)调查(2)专题讨论\n(3)报告会或演讲会等(4)辩论会和价值辨析(5)角色扮演或小品表演(6)读书会(7)社会考察实践活动(8)图片展览第五节合理选择辅导一、帮助中学生的合理分流合理分流要注意以下几点:(1)以潜能为依据(2)以心理测验为手段(3)以学生为主体二、有关职业决策的理论依据目前,有关职业决策的理论依据是人职匹配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1、人职匹配理论这是用于职业选择的经典性的理论,最早是由帕森斯提出,他把自己从事职业辅导的实践经验总结为三个步骤:①自我分析②职业分析③合理匹配霍兰的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分类和匹配也属于一种人职匹配的理论。2、职业发展理论这是有关职业选择的发展性的理论,以萨帕和金兹伯格为代表。职业发展理论的要点为:①职业选择不是某一时刻完成的一次件的决定.而是从幼儿期就开始的包含一系列决定的长期过程。②人的职业发展是分年龄阶段的。③个人的职业发展过程是“自我概念”,即对自己的认识的形成、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也是主客观的一种折衷调和过程。④人的职业偏好与从业资格、生活和工作情况及其自己的认识,都随着时间、经历和经验的变化而改变,从而职业选择行为和心理调适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⑤通过职业辅导有利于更好的人生发展。依据职业发展理论,学生在职业决策时要:①考虑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不以被动者的身份来选择职业,而是以主动者的姿态来选择自己的未来。②清楚职业决策不是一次选择就定终生的,而是要适时地调整个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使个人与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在不断地调整中充实和完善自己。职业发展理论是职业辅导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决策。三、职业决策的过程(1)明确要决策的问题(2)收集有关信息(3)列出各种备选方案(4)决策利弊(5)做出抉择(6)采取行动(7)检查已做出的决策及其后果。\n四、升学和择业技巧辅导1、填报升学志愿(1)按自己的特点选择专业类别(2)收集学校和专业的信息(3)检查自身的生理状况(4)参考自身的学业成绩(5)了解招生工作的政策和方法2、求职信学生在写求职信时应掌握以下要点:(1)求职信的作用(2)求职信的内容(3)求职信的一般要求3、面试面试一般由面试前的准备和面试过程两个环节组成,这两个方面是同等重要的。(1)面试前的准备应试者面试前要清楚:①所有谋求职业的要求。②自己具备的条件,包括自己的学历、能力③主考官可能提出的问题。④是否携带了文凭、证书、自我介绍信、推荐信等资料。⑤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有什么设想。(2)面试过程应试者需注意:①第一印象②回答问题③要有诚意\n第七章心理辅导课程学习要求1、了解心理辅导课程的意义、特征和原则;2、掌握心理辅导课程的活动形式和训练形式;3、掌握编写心理辅导课程教材的基本程序和教学方法。学习重点1、心理辅导课程的活动形式和训练形式;2、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学习难点1、心理辅导课程的形式;2、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第一节心理辅导课程概述一、心理辅导课程的意义(1)心理辅导课程是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2)心理辅导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3)心理辅导课程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补充。二、心理辅导课程的定义心理辅导课程是指学校积极的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增强社会适应;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塑造和完善人格品质的学校心理辅导形式。三、辅导课程的特征学校心理辅导课程是依据课程本质的要求,从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辅导内容、辅导活动的方式这三种基本成分,来规范和设计课程。1、育人目标。2、基本的文化成果,这是心理辅导课程的学习内容。3、学习活动方式。四、心理辅导课程的原则1、信任原则。2、接受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自主性原则。5、合作性原则。7、配合性原则。第二节心理辅导课程的形式一、心理辅导课程的活动形式1、角色活动。2、表演活动。3、游戏活动。4、体育活动。二、心理辅导课程的训练形式心理训练是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特定形式。1、教练式。\n2、母爱式。3、互助式。4、自助式。三、心理辅导课程的实践形式心理辅导课程的实践一般有以下形式:1、社会活动(春游、秋游、旅游、团队活动)。2、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3、社会服务(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4、社会实践(军训、学农)。第三节心理辅导课程的教材编写一、心理辅导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式(1)以目标为中心的理论模式。(2)以过程为中心的理论模式。(3)综合理论模型。此模型综合了以上两种模型的长处。二、心理辅导课程教材的内容结构心理辅导课程教材的内容结构有五个基本要素:(1)认知经验要素(2)意志品质要素(3)情感经验要素(4)社会经验要素(5)生活经验要素根据上述五个要素,每个年级的心理辅导课程教材应有所侧重。三、心理辅导课程教材的编写程序(1)逻辑顺序。教材设计的各种活动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2)心理发展顺序。教材应按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类别顺序编写。“认识顺序”: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欣赏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认识家庭、认识环境、认识学校、认识班级、认识社会、认识国家、认识世界。“学习能力顺序”: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亿力、想象力、思维力);非智力(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性格)。“人际交往顺序”:礼貌、交友、合群、乐群、友情。“情绪情感顺序”:体验、感受、意识、反而、调节、控制。“社会适应顺序”: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接受自己、减少对父母和长辈的依赖、建立独立处理问题的自主和自信能力、分析自我选择职业、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言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价值观。(3)综合顺序。即逻辑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的综合。心理辅导课程教材的编写不仅要重视逻辑顺序,而且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第四节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自述法。3、角色法。4、讨论法。5、情景法。\n6、综合法。\n第八章课程教学中的心理辅导学习要求:1、掌握课堂心理辅导的基本涵义、意义及实施的基本条件;2、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了解课堂管理的模式,有效课堂管理的特征;4、掌握学习困难学生辅导的基本方法。学习重点:1、实施课堂心理辅导的内容、基本条件;2、课堂中的奖励与惩罚;3、学习困难学生的分类、鉴别和辅导。学习难点:1、课堂行为问题的辅导。第一节课堂心理辅导概述一、课堂心理辅导的基本涵义课堂心理辅导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绪与行为技能。二、课堂心理辅导的意义1、为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2、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辅导。3、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三、课堂心理辅导的内容课堂心理辅导的内容,涉及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它主要应解决这样几个问题:1、教学活动设计2、课堂管理与课堂心理环境3、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四、实施课堂心理辅导的基本条件1、树立现代教学观念。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3、掌握必备的辅导技能。(1)了解学生的技能(2)创造性的教学技能(3)教学应变能力此外,还有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技能等等。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一、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设计的原理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是个体对外来信息知觉、编码、贮存、重组、激活、提取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教学步骤应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设计,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与教的模型。二、教学目标的陈述与任务分析一般教学过程主要有六个环节,即陈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确定学生的原有水平、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师生相互作用过程和评价。三、认知理论教学的教案设计认知过程教学的教案形式有如下步骤:教学目标:尽量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日标。教学任务分析:\n(1)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包括原有知识、技能和策略)。(2)分析以起点能力到终点能力(即教学目标)之间所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及其关系。(3)确定学习结果的类型和课的类型(即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测验课)。教学过程: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知识新授阶段(新授课);知识的巩固与转化阶段(复习课、练习课);知识的测量与评价阶段。四、学科渗透式的教学设计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教学设计,(简称为学科渗透),其特点是以学科的特点与学生需达成的相关的学习技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技能相结合,心理辅导技术与教学技术相结合,来设计教学。应该以学科的任务与特点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应注意以下问题:(1)分析学生情况(2)注重教学目标的整体性(3)立足学科自身任务(4)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5)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6)强调行为实践第三节课堂管理一、课堂管理的若干种模式在教育史上,大概有以下八种课堂管理模式:权威型管理、恐吓型管理、放任型管、食谱型管理、训导型管理、行为矫治型管理、人际关系型管理、学生自主型管理。这八种管理模式可以归属于勒温提出的三类领导方式,即民主型、专制型与放任型。其中专制型领导方式效率高,教师控制性强,而学生自主性差;民主型领导方式,学生积极性高,归属感强,但效率不及专制型;放任型领导方式,工作无成效但人际关系较好。二、有效课堂管理的基本内容1、课堂秩序的建立2、课堂活动组织与反馈3、课堂中的奖励与惩罚课堂教学中实践奖励要注意:(1)淡化奖励的外部控制作用;(2)奖励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感到自己无愧于接受这种奖励;(3)应在课堂建立一套明确的奖励办法;(4)奖励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5)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课堂教学中实践惩罚要注意:(1)惩罚应“就事论事”,避免翻“老帐”,避免过多地涉及学生个人过去经历;(2)切忌把惩罚作为教师报复泄愤的手段;(3)切忌体罚学生;(4)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三、课堂行为问题的辅导1、什么是课堂行为问题按照系统生态学的观点,课堂行为问题并不是全由学生造成的。课堂是由教师与学生构成的生态系统,学生出现了不适当行为,从表面上看是学生的问题,从深层的原因来看,恰恰是课堂生态系统出了问题。另外,对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确认,还与教师的知觉与容忍水平有关。2、课堂行为问题的成因分析造成学生课堂行为问题有来自个体的原因,也有来自环境的原因。3、课堂行为问题的处理策略(1)教师“中止授课”的策略。(2)教师对课堂行为问题的分析评估策略。(3)利用同辈集体的资源,纠正课堂行为的问题。\n第四节学习困难学生辅导一、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对学习困难学生有不问的概念界定,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学习障碍儿童2、学业不良学生3、差生钱在森等人结合各方意见,提出了一个操作件定义:所谓学习困难学生,指的就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二、学习困难学生的鉴别大致有三条标准1、智力标准2、学业不良标准3、学习过程表现异常三、学习困难学生的分类1、暂时性困难学生2、能力型困难学生3、动力型困难学生4、整体性困难学生四、学习困难学生的诊断方法1、课堂行为分析(1)对教师讲课的反应(2)课堂作业时的反应(3)不安定的课堂表现(4)回答问题的表现2、作业错误分析3、能力诊断4、出声思维诊断5、教育会诊五、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策略有:1、个案辅导(1)提出干预方案(2)制订干预方案的方法①多方协作共同制订方案②要与学生达成契约(3)实施个案辅导2、教学策略(1)分层递进教学具体步骤包括:①学生分层②目标分层③分层施教④分层评价⑤矫正、调节、分层提高(2)成功教学成功教学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具体步骤包括:①低起点;②小步子;\n③多活动;④快反馈。\n第九章个别辅导学习要求1、理解个别辅导的理论要点及基本过程;2、掌握个别辅导的主要技术、原则;3、了解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与辅导的基本策略。学习重点1、辅导的基本条件:真诚、尊重与同感;2、个别辅导主要技术的内涵、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3、对轻度的心理障碍进行个别辅导的方法学习难点1、个别辅导的理论要点;2、各种辅导技术的内涵和使用方法;3、轻度心理障碍个别辅导方法。第一节个别辅导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1、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人格构造中最基础的一个层面,依照生物的基本法则即“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自己可以意识到的“我”的一部分,在人格结构中处在核心地位,它是根据“现实原则”行事;超我在人格结构中处在最上层,奉行的是道德原则。2、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无意识)。3、泛性论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与性欲相联系。他把性本能的驱动力称作“力必多”。4、梦的理论弗格伊德于1890年出版《梦的解析》一书,他认为人在潜意识中的“本我”可在梦中表现,构成了梦境。二、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华生与斯金纳,其主要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的理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佐证的,其著名的实验是:儿童恐惧实验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辅导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他所采用原则被称为“当事人中心疗法”。他的主要观点有:心理治疗中的非指导性原则、真诚尊重与同感原则、造型倾向理论。其中真诚、尊重与同感是辅导的基本条件四、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治疗理论的创始人是阿·贝克。贝克认为心身疾病的形成与发展是认知、情绪对躯体症状持久相互作用的结果。以心身疾病的治疗必须对病人进行必要的认知调整以纠正歪曲的认识和不合理信念。这些歪曲的认识和不合理信念有:(1)极端思考,任意推断,过度引申,无限扩大,消极选择,,经验定势,过分自责,无端共鸣等。第二节个别辅导的主要技术一、聆听技术1、内涵聆听是指辅导过程中,辅导员抱着真诚尊重的态度,认真倾听当事人的诉说。此技术尤其在初次会谈中用的较多。它是辅导员与当事人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辅导员了解当事人的基础。\n1、使用方法(1)对学生进行聆听,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最好是在单独的心理辅导室进行;(2)个别辅导必须让当事人坐着,辅导员与当事人坐的位置应成90度,距离一般为一个手臂的距离;(3)辅导教师要用恰当的体态去聆听;(4)在聆听中还要适当地提问,提问要具体;一般要把时间、地点、事件的经过问清楚,问得越具体越好。(5)在聆听中还要应用对焦技术。2、注意事项(1)切忌武断(2)勿要急于教育二、暗示技术1、内涵暗示是指辅导员通过语言、行为、环境对当事人心理上的影响过程,可分为积极暗示与消极暗示,又称正面暗示与负面暗示。2、使用方法(1)首先要对当事人抱有信心;(2)坚持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少埋怨。(3)对学习困难,有焦虑、恐惧等症状的学生,可以教他们进行自我暗示:“我能行”。3、注意事项在使用暗示时,切忌用“不要怕”、“不要慌”之类的话。因为这是负面暗示,这些暗示非但起不了作用还会增加负面作用。三、松弛技术主要有三种松弛方法:1、呼吸松弛2、冥想松弛3、肌肉松弛四、系统脱敏技术1、内涵系统脱敏技术是由著名精神病学家沃尔帕创立。它是在当事人掌握松弛技术的基础上,使之逐步减少引起其焦虑、恐惧、紧张源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2、使用方法(1)制定一张焦虑层次表。(2)进行系统脱敏。3、注意事项此法的关键是当事人从想象情景向现实情景转移,如果能在引起恐惧的情景中保持放松状态,焦虑就不会再出现,辅导即告成功。五、行为改变技术1、内涵行为改变技术是指辅导员与当事人商定一套有明确目标、有系统的行为改变策略,以改变或消除当事人的不良行为的过程。这项技术基于两个信念:一切行为均是学习得来的;行为本身无好坏之分,完全由情景的适当与否而定,行为是由环境因素所制约的。2、具体策略(1)增强(又称强化)。包括正强化与负强化。使用强化时采用不定时、不定比例和部分增强的效果大于定时增强和连续增强。(2)消退。\n(3)抑制不良行为。(4)逐步养成。(5)隔离。(6)剥夺。又称反应代价法。3、行为改变技术的程序(以改变不交作业行为为例)(1)确定终点行为;(2)分析起点行为;(3)设计有利情景;(4)选择适当策略;(5)分析效果。六、理情治疗技术1、内涵理情治疗技术基于“ABC”理论,A指既存事实,B是指个人对A的看法和信念,C是指个人情绪反应,这个反应可能是适当的,也许是不适当的。个人被情绪所困惑,不是由A决定的,而完全是由B决定的。在个别辅导中关键是改变当事者的不适当的信念,而不是改变事件,这就是理情治疗的精粹之处。2、具体操作技术(1)说明ABC理论。(2)驳斥。(3)分析。(4)理性的自我认识。(5)家庭作业。第三节个别辅导的原则一、真诚原则真诚原则,又称“真诚可信原则”,它是指辅导教师与来访者赤诚相见,坦率地表示自己的看法。这是个别辅导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二、尊重原则尊重原则是指辅导老师要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重当事人的真实问题。三、理解原则理解的意思是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理解”与平时所说的“同情”是不同的概念。四、整体原则是指辅导员要用系统论观点指导辅导,注重来访者心理素质与心理问题的整体联系,个体心理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内在联系。五、差异原则也称针对性原则,是指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注意当事人的个别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六、自律原则自律原则,又称当事者中心原则,它是指辅导员帮助当事人挖掘出自己的心理潜能,来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七、保密原则保密原则,又称隐私原则,即对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不愿公开的经历、生活背景、现状等,辅导员须绝对保守秘密。这是个别辅导的一条根本原则。第四节个别辅导的基本过程\n一、接纳接纳是个别辅导的开端。(1)接纳首先要有一个基本态度。(2)其次要热忱接待。(3)再次,要正确运用聆听技术。二、诊断诊断是在接纳的基础上,明确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的过程。(1)进一步了解当事人的背景材料。(2)在诊断后,首先要判断是否属于自己的辅导范围。三、干预这是纠正当事人心理困扰,发展健康心理的实质性阶段。四、随访第五节学生常见心理困惑与辅导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根据程度的轻重可以分三个层次:1、心理轻微失调。一般有以下表现:(1)情绪波动(2)激怒(3)任性(4)依赖(5)厌学(6)自卑2、轻度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如下表现:(1)抑郁(2)焦虑(3)强迫(4)社交恐怖(5)口吃(又称结巴)(6)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损障碍)3、重度的心理障碍。主要特征是人格分离,分不清幻觉与现实,“本我”失去控制。重度的心理障碍不属于学校心理辅导的范围,遇到这种情况的学生应及时转介。二、学生轻度心理障碍的个别辅导1、抑郁辅导(1)基本症状。(2)诊断:抑郁的主要表现。(3)干预。2、考试焦虑辅导(1)主要症状(2)诊断。(3)干预。3、强迫辅导(1)主要症状。(2)诊断(3)干预。\n4、社交恐怖辅导(1)主要特征。(2)诊断。(3)干预。5、口吃辅导(1)主要特征。(2)诊断。(3)干预。6、多动症辅导(1)显著特征。(2)诊断。(3)干预。\n第十章团体辅导学习要求:1、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涵义、分类;2、掌握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技巧与方法;3、掌握团体辅导的设计与操作。学习重点:1、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2、领导者的角色作用;3、团体过程的领导技巧;4、团体互动技巧。学习难点:1、团体辅导的技巧与方法;2、团体辅导的设计与操作。第一节团体辅导概述一、团体辅导的基本涵义团体辅导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按成员的问题性质来分,可分为异质团体与同质团体。按团体辅导活动有无设计、有无目标来分可分为结构性团体和非结构性团体。二、团体辅导的功能团体辅导的功能表现在六个方面,它与个别辅导呈互补状态。1、在互动中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了解2、经验与感受的分享3、多元的价值观念与信息的冲击4、反馈的功效5、现实生活的实验室6、经济效益三、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由于这两种辅导的持点不同,在各自适用的状况、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具有互补性。个别辅导适用于下列情况:(1)当事人有危机状况产生时当复杂。(2)当事人的问题需要高度保密。(3)当事人在团体中说话表现出非常害怕,参与团体活动比较困难。(4)当事人与同辈的关系不良,其言行经常被团体拒绝。(5)个体对自己的感受、动机和行为的觉知的了解很有限成很复杂,感到无法在团体中与人分享。团体辅导则较适用于下列情况:(1)想学习和了解他人的想法。(2)想在同辈团体中与人交往,学习社交技巧。(3)愿意在团体中与他人分享经验与观念,获得团体的接纳与支持,以促进自己成长。(4)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想了解、认识他人,培养自己的合群性。(5)解决学生中共同性的心理问题。第二节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n一、团体运动的基本过程团体发展过程大致经由定向阶段、冲突阶段、整合阶段、成效阶段和巩固结束阶段。应掌握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及任务。二、影响团体过程的基本因素辅导团体从定向、冲突、凝聚到整合的过程中,有三个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规范、沟通和内聚力。第三节团体辅导的技巧与方法一、团体领导的涵义D.R.福斯(D.RFonyh,19N年)认为,“团体领导是一个相互交换、转变的过程,在过程中,有人被允许去影响、激励其他人,以促进团体及个人目标的达到。”二、领导者的角色作用领导者在团体中有两大任务:任务领导行为和过程领导行为。领导者在任务领导行为上承担如下角色:(1)发动者(2)协调者(3)诊断者领导者在维持团体的人际关系与气氛上扮演如下角色:(1)气氛缓和者(2)调节者(3)鼓励者(4)规则执行者三、团体过程的领导技巧特罗斯把领导技巧分为三个方面:反应技巧、交互技巧和行动技巧。四、团体互动技巧:1、反馈与控制2、暗示3、模仿4、感染第四节学校团体辅导的设计与操作学校团体辅导的设计程序1、组成小组2、建立目标3、设计活动4、团体辅导效能评估\n第三篇学校心理辅导的支持与保障第十一章学生心理档案和心理测评学习要求1、了解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原则;2、掌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学习重点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学习难点1、心理测验的基本知识第一节学生心理档案的规划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防治心理疾患,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适用性原则三、心理档案的分类根据辅导工作目的和实施途径、方法的不同,可以把心理档案划分为三类:(1)以发展为目标(2)以教育为目标(3)以诊治为目标四、心理档案的内容1、背景资料(1)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结构;教养人与学生关系;教养人文化水平;教养人对孩子的学业期望;教养人职业;教养人对学生“接纳”程度;教养人对学生“允许”程度;教养人与学生“沟通”情况。(2)学生本人概况包括所在学校类型;所在年级;年龄;性别;编号;类别。2、在校表现(1)学业成绩语文;数学;外语;学业问题。(2)身体状况体育;慢性疾病。(3)行为表现品德评定;出勤情况;行为问题。3、心理素质(1)智力因素总智商;语言智商;操作智商;特殊智商。\n(2)非智力因素性格测验;学生心理健康情况。4、观察记录5、咨询记录五、运用心理档案的注意事项(1)正确对待不同来源的资料。(2)对资料进行机械处理时,要熟悉统计的人员或借助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对资料进行非机械处理时,要让有专业知识、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进行操作,尽量减少对资料处理时产生的错误。(3)对资料的解释要以所需解答的问题为出发点,依其方向和着重点不同,进行描述的、溯因的、预测的或评鉴的解释。(4)要灵活而充分地运用心理档案,让教师、家长和心理辅导员了解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以取得最大的教育效益为宗旨。第二节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心理档案的资料类型心理档案的具体内容建立心理档案的方法1、非测验性资料的建立(1)背景资料的建立(包括家庭背景和学生本人概况)①学生本人概括可由学生自己填写也可以由班主任填写,内容包括所在学校、年级、班级和学校。②根据心理健康测验结果,学生要分成三种类别,A类为正常学生;B类学生为班主任认为通过正常班级教育活动难以解决,需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或咨询的。C类为重度心理障碍学生,需要转介到校外医疗单位或社区心理辅导中心,并在本栏里注明。③建立档案日期要以首次填写日期为准。家庭背景资料可在学生入学时由其父母填写,填写方式可以是问卷形式。这两部分资料最后都由班主任老师负责填写到《学生心理档案》中。(2)在校表现资料的建立主要由班主任老师收集学生在校表现的材料并负责填写在《学生心理档案》中。\n(3)需辅导的心理问题资料的建立这部分资料的建立,主要通过向学生本人、家长、教师三个方面进行调查而获得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学习方面;②社会适应方面;③人格方面;④性心理方面;⑤其他。(4)教师观察资料的建立学生观察资料要尽量做到客观性,如果与测验性资料由较大偏差,要对学生进行重测,同时请有关教师根据心理测验资料深入观察,寻找发生偏差的真正原因。2、测验性资料的建立(1)智能发展资料智能发展资料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商发展水平的资料。目前有很多智力测验工具,比较权威的有“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瑞文图形推理测验”、“团体儿童智力测验”等,但每种测验都有它的优缺点,辅导员要选择适合的测验工具,科学地进行测验,并将测验得到的最后结果写入《学生心理档案》里。(2)个性发展资料个性发展资料主要指非智力方面的一些人格因素的资料。这方面的测验工具有:“Y-G性格测验”、“中学生非智力测验”、“中学生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初中生个性测验”和“卡特尔16因素个性测验”等等。但最有利于个性发展资料的连续性的是“卡特尔16因素个性测验”。辅导员通过对学生实施心理测验得出结果,并将测验的结果与被测验者平时的表现相互印证,并通过询问、交谈和观察,以及心理档案中已有的相关资料,对学生作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将其记录下来。\n(3)心理健康测验资料的建立中学生心理健康资料的获得较多通过《症状自评量表》的测量得来。小学生心理健康资料的获得较多通过《儿童行为量表》获得。根据心理健康测验,教师、家长的迫切需求及学生本人自诉,心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级作出评定。第三节学生心理测评一、测量的基本知识1、测量的要素(1)测量对象——事物的属性;(2)测量工具——某种法则;(3)测量结果——某种数学表达形式。2、测量的性质(1)测量对象的间接性;(2)测量结论的相对性;(3)测量结果的非稳定性。3、心理测量的水平。根据对测量结果数据化描述的不同水平,可将测量分为四种不同的水平。它们分别是:(1)类别量表(2)等级量表(3)等距量表(4)等比量表二、心理测验的基本知识1、心理测验的定义2、心理测验的三要素(1)行为样组(2)标准化(3)客观性3、心理测验客观性指标(1)难度水平。一个测验题难度在0.5时,鉴别力最高。(2)区分度。(3)信度。(4)效度。三、测验心理测验心理是指参测者的大脑对测验现实的反映。参测者包括主测者和被测者。1、主测心理(1)主测与被测对象关系的心理a、顺序位置效应:又称首因效应和近期效应。b、晕轮效应。d、雷同效应:是指不同的被测对象连续多次出现同一反应,主测者对其价值判断会发生变化的心理现象。\ne、失落效应。f、类群效应。(2)主测个体自我心理a、心理定势。b、角色心理c、模式效应(刻板归因效应)d、疲劳效应2、被测心理(1)自测心理a、疑惧心理。b、被审心理。(4)被测心理a、应付心理b、迎合心理。c、疑虑心理。d、怯场。e、疲劳效应。\n第十二章学校心理辅导管理学习要求:1、了解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管理机构,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基本要求及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职责;2、掌握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评价方法。学习重点:1、学校心理辅导管理流程2、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职责学习难点:1、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评价方法第一节学校心理辅导管理机构一、学校心理辅导管理流程1、心理辅导管理的基本流程学校分管校长负责管理——下属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组(由分管教导主任、各年级的年级组长、学校团队干部、学校心理辅导专职教师、教导员和教师代表组成)心理辅导管理的各级功能,具体内容见表12-1表12-1心理辅导管理的各级功能部门功能校长室提出学校心理辅导课程目标、心理辅导工作目标、各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目标,对各级辅导成员提出要求,了解和评估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组(由分管校长、教导主任、专职教师、心理辅导员组成)选编心理辅导课程教材、组织培训、指导教研、个案研究、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班主任了解、提供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水平,选用心理辅导课程教材,参与个别学生心理辅导,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即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参与心理辅导课程教学、选编教材、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服务、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议和顾问、对其他老师和家长进行培训指导、负责学校心理测量和档案及其使用、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做好转介工作心理辅导活动课程专职教师选编心理辅导课程教材、进行心理辅导课程教学学生心理服务员为心理辅导室做好服务工作、参与班级或低年级同伴心理辅导工作、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宣传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参与对学生心理辅导\n家长重视对协商心理品质的培养、配合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二、学校心理辅导队伍1、班主任队伍班主任是心理辅导工作的基本队伍。2、心理辅导课程专职教师心理辅导课程教学是由班主任和任课专职教师担任,心理辅导课程专职教师的任务是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辅导活动课程教学。3、心理辅导工作者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权威,是心理辅导的专家。4、学生心理辅导服务员。这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比较宽松的辅助队伍。第二节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建立一、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构建:1、心理咨询室2、心理测量室 3、心理松驰室 4、心理阅览室 5、心理活动室心理辅导室的基本设施与职能,见表12-2表12-2心理辅导室的基本设施与职能学校心理辅导室名称基本设施职能心理咨询室一张双人沙发或两张单人沙发,一个茶几,一只采访机,规范的咨询记录“正卡和副页”心理咨询室就要为当事人提供安全、温馨、安定的咨询场所;为心理辅导老师提供可以方便地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治疗的工作环境;为心理辅导老师提供记录和整理当事人心理个案的工作条件;心理咨询室还可以提供对当事人的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以便通过家长配合,对学生有效地心理咨询;为当事人进行行为训练创造条件心理测量室一台电脑和打印机根据需要对当事人进行各种心理测量;对当事人的心理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心理测量结果相对当事人的谈话综合鉴定,确定咨询方式;记录和存放学生心理档案;为学校、老师、家长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对诊断确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转介服务时准备资料心理松弛室为学生提供松弛训练的场所;提供各种放松训练的指导语和音带\n一台比较好的录音机或CD放音机、配有放松指令的录音带,比教舒适的椅子心理阅览室书柜、阅览架、阅览桌椅,有关的心理图书和报刊、杂志配有为学生心理发展和提高心理品质的各种书籍、报刊、杂志,帮助学生获得信息;为老师提供有关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现代教育思想、各种心理辅导技术方面的资料心理活动室根据辅导老师的需要创造性地设计配置设备,一般有学生坐的椅子、音响、电视录像、多媒体电脑、摄像等设备为各种方式的心理辅导活动(自述、讨论、情景、角色、传授、游戏、谈话、综合)提供条件;为研究个别学生心理问题提供条件第三节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职责一、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基本任务1、给学校管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启示和顾问;2、克服和预防学生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发展中的偏向;3、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冲突、人际交往和相互理解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4、给学生发展和提高心理品质予以真诚的服务。二、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资格作为一个心理辅导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第一,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要有全面的心理学知识理论和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技能,他们必须懂得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个性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品德心理学、教育哲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知识。第二,他们应该懂得卫生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精神心理学、治疗心理学、缺陷心理学、诊断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他们要有德育教育、学校管理、学科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第四,他们要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学校工作经验、家庭教育经验;具有尊重、理解、同感等辅导技能;要有耐心、细致、真诚、爱护、守信的心理品质;要善于感染人,善于与人交往的工作方式。第五,他们既要懂得生理学、精神病学、精神医学,又要懂得社会法制、法规和基本的法律常识。第六,他们有一定的心理测量技术和综合分析评价的经验能力。三、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职责1、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管理体系参与、顾问和咨询2、为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保障和服务3、对家长给以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辅导,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和成长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职业道德1、热爱当事人2、热爱心理辅导工作3、遵守心理辅导道德规范(1)精深的专业知识(2)诚实守信的作风(3)热情友善的态度\n(4)严守秘密(5)不谋私利第四节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评估一、学校心理辅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1)心理辅导的有效性;(2)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的了解、重视;(3)心理辅导的方法研究和选择;(4)心理辅导的反馈与矫正;(5)心理辅导的队伍与保障。二、学校心理辅导课程的评价包括1、对课程设置的评价2、对辅导活动课程和教学方法的评价3、对辅导课程效果的评价4、对辅导活动课程教师的评价三、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评价1、专职心理辅导工作者2、专业心理辅导活动室3、心理辅导效果评价4、心理辅导资料评价四、学校心理档案的评价1、硬件评价2、规范评价3、质量评价4、使用评价5、保密评价\n第十三章教师心理健康学习要求1、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2、掌握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的方法。学习重点1、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2、教师心理保健和调适。学习难点1、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2、教师心理保健和调适。第一节教师人格修养的意义教师人格指的是教师的个性特征,是教师区别于其他人员所拥有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集合。教师人格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一、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二、学生对教师的人格修养有着很高的期望三、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人格修养的意义第二节教师的心理保健与调适一、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1、良好的思维品质2、良好的情操品质3、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二、教师心理保健和调适的原则1、正确认识自己,愉悦的接纳自己2、正确对待别人,积极对待工作3、合理安排生活,发展健康的生活情绪与态度\n第十四章家庭心理辅导学习要求:1、了解家庭心理辅导的涵义;2、掌握家庭心理辅导的任务。学习重点:1、家庭心理辅导的任务学习难点:1、家庭心理辅导的误区第一节家庭教育和家庭心理辅导一、了解家庭心理辅导的特点与学校教育相比,它具有下述一些特点:(1)家庭具有富裕、培养和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家庭心理辅导是在孩子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进行的;(2)父母(教育者)对于子女(受教育者)具有天然的感染力和很大的权威性,父母的言论和行为对孩子的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3)教育和辅导活动是通过一对一的个别化方式随时随地进行的,它需要有的放大地深入细致的帮助和指导;(4)教育和辅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产生的,因此对父母的言行要求很高。二、家庭环境在家庭心理辅导中的地位家庭环境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索有:1、家庭居住条件2、家庭物质条件3、家庭结构4、家庭氛围三、常见的家庭教育的误区误区之一:期望过高误区之二:保护过度误区之三:功能错位误区之四:方法不当良好的育人环境主要指:(1)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物质环境。(2)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3)健康向上的、良好的家风第二节家庭心理辅导的任务具体来说,家庭心理辅导有以下一些任务:一、帮助家长认识——心理健康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目标二、帮助家长了解——家庭心理辅导的内容和途径1、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2、了解家庭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三、组织指导家长学习——家庭心理教育和辅导的方法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二是辅导。\n四、帮助家长认清——提高自身素质是关键家长素养的问题在此略作简单的归纳:一要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二要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几种学校的指导模式:1、家校结合,协同辅导的模式2、家校沟通,优化环境的模式3、对不同类型家长实行分类指导的模式\n第三部分模拟试题模拟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4分)1、学校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A.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B.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C.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D.帮助学生自我完善2、被称为“心理辅导之父”的是()A.比尔斯B.比奈C.罗杰斯D.帕森斯3、要解决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问题,需要对学生进行()A.学习动机辅导B.学习行为辅导C.学习情绪辅导D.学习能力辅导4、学生的自尊自信是其学业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而长期的自卑及由此引发的焦虑将导致神经症型人格,由此可见的重要性。()A.自我意识辅导B.情绪辅导C.青春期辅导D.人际交往辅导5、提出职业发展五阶段的人物是()A.金兹伯格B.萨帕C.帕森斯D.霍兰6、学生参与心理辅导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A.讨论B.自述C.角色扮演D.模拟情境7、下列哪种课堂管理模式学生的积极性高,归属感强,但效率中等。()A.专制型B.放任型C.民主型D.恐吓型8、“社交恐怖症”属于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困惑中的()A.轻度的心理障碍B.心理轻微失调C.重度心理障碍D.精神疾病9、对于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正确的描述是()A.是同质团体,也是结构性团体B.是异质团体,也是结构性团体C.是同质团体,也是非结构性团体D.是异质团体,也是非结构性团体10、下列哪种指标不是心理测验的客观性指标()A.常模B.难度水平C.区分度D.效度11、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权威,担任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指导和培训()。A.班主任队伍B.心理辅导课程专职教师C.心理辅导工作者D.学生心理辅导服务员12、衡量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是()A.家庭氛围B.家庭结构C.家庭物质条件D.家庭居住条件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8分)1、对传统的以咨询者为中心的方法提出挑战,在理论上开创心理咨询新纪元的是美国心理学家。\n2、学习策略主要包含三个因素:学习方法、学习的调节和控制以及。3、在儿童期,内驱力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4、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5、团体发展的动力机制是。6、根据辅导工作目的和实施途径方法的不同,心理档案可划分为三类:以为目标,以教育为目标,以诊治为目标。7、生活辅导主要是通过和消费辅导,来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8、是衡量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8分)1、德育是要求学生达到“君子”的境界,心理辅导要求学生达到“凡人”境界。()2、学习辅导就是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3、休闲辅导没有特定的场所,大自然就是推广休闲辅导教育的教室,体现了休闲辅导的生活性。()4、在职业辅导中,辅导教师要牵引学生到达决定之点再让学生自己做决定。()5、布鲁纳认为“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的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这要求心理辅导课要体现发展性的原则。()6、课堂心理辅导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辅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教师都应该是心理辅导者。()7、认知主义理论认为,病态的心理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也要通过学习来进行行为矫正。()8、同理心是团体领导者交互技巧的使用。()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现代社会变迁如何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2、简述人格辅导的内容。3、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活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学校职业辅导的目标是什么?5、课堂行为问题的成因有哪些?五、论述题(共15分)试述个别辅导的基本过程。六、案例题(共15分)某校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发现单亲家庭子女普遍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如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不协调、情绪波动较大等问题,请根据上述情况,设计一个单亲家庭子女适应性训练的团体辅导。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C2、D3、A4、A5、B6、B7、C8、A9、B10、A11、C12、A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8分)1、罗杰斯2、元认知3、附属4、本我5、凝聚力6、诊治7、休闲8、家庭氛围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8分)1、√2、×3、×4、×5、×6、√7、×8、×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现代社会变迁如何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n(1)升学压力(1分)(2)独生子女教育(1分)(3)不利的家庭环境(1分)(4)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1分)(上述每条要点有简单阐述酌情加1-2分)2、简述人格辅导的内容。(1)自我意识辅导(1分)(2)情绪辅导(1分)(3)人际交往辅导(1分)(4)青春期辅导(1分)(上述每条要点有简单阐述酌情加1-2分)3、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活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1)辅导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内容要有新颖性和兴趣性。(2分)(2)辅导活动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进入角色活动起来,解除自己的心理防卫机制。(2分)(3)辅导活动课的设计要与社会真实生活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辅导训练。(2分)4、学校职业辅导的目标是什么?(1)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培养劳动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择业观。(2分)(2)帮助学生从身边职业开始,逐步深入社会,了解本地区各类学校和各类职业的情况。(1分)(3)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包括兴趣、能力、个性),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掘学生的潜能。(2分)(4)帮助学生正确协调个人志愿和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提高升学和就业的决策能力。(1分)5、课堂行为问题的成因有哪些?个体因素:(1)性格上的原因(1分)(2)生理上的原因(1分)(3)态度与动机原因(1分)环境因素:(1)教师的行为(1分)(2)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1分)(3)社会传媒的不良影响(1分五、论述题(共15分)试述个别辅导的基本过程。个别辅导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接纳、诊断、干预、随访四步。(4分)1、接纳:接纳首先要有一个基本态度:辅导教师对每一个当事者都要无条件的接纳。(1分)其次,要热忱接待,告之辅导的原则尤其是保密原则。(1分)再次,要正确运用聆听技术。(1分)2、诊断:辅导教师根据自己的心理学知识,社会生活阅历,辅导经验,对所获得的当事者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诊断问题的原因和严重程度。(1分)在诊断时要注意:首先要判断是否属于自己的辅导范围(1分);如遇到一些难以诊断的个案,不要轻易下结论。(1分)\n3、干预:采取与当事者商量的方法,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当事者做出选择,切忌用命令式的方法贯彻自己的意图;(1分)在选择好辅导方案后,辅导老师与当事者制定具体细节;(1分)在尊重当事者意愿的情况下,取得家长和学校的配合;(1分)对那些步属于自己辅导范围的个案,要认真做好转介工作。(1分)4、随访:个别辅导告一段落后,对巩固情况进行了解。(1分)六、案例题(共15分)某校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发现单亲家庭子女普遍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如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不协调、情绪波动较大等问题,请根据上述情况,设计一个单亲家庭子女适应性训练的团体辅导,列举具体的辅导过程。1、诊断分析有效的辅导方案,需建立在深入了解与诊断的基础上。(根据考生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分析酌情加2-3分)2、互相宣泄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许多苦闷,烦恼长期郁积在心中,无人倾诉。在小组里,一个人诉说有许多人在倾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大家可以风雨同舟。(1-2分)3、互相出主意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设法由自己出主意解决。(根据具体设计酌情给2-3分)4、创设情境(如设计角色模拟训练等方案,根据具体设计酌情给2-3分)5、布置家庭作业(作业可以在家庭、课外实地进行,也可以是书面形式,根据具体设计酌情给1-2分)6、反馈与调整(交流作业完成情况和心得体会,取长补短。根据具体设计酌情给1-2分)\n模拟试卷二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对心理健康的标准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B.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适应C.心理健康是相对的D.心理健康不包括道德伦理标准2、在影响下,美国学校心理学者开展了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研究。A.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治疗B.埃里克森的生命全程发展观C.帕森斯的职业选择理论D.比尔斯的精神卫生运动3、在学习中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的内驱力是()A.认知内驱力B.附属内驱力C.自我提高内驱力D.求知欲4、休闲辅导没有特定的场所,大自然就是推广休闲辅导教育的教室,体现了休闲辅导的()A.非功利性B.内隐性C.生活性D.自主性5、以一特定群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现象属于()A.相对学业不良B.成绩不足C.学习障碍D.绝对学业不良6、激发学习动机是对下列哪类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教育的关键。()A.暂时性困难学生B.能力型困难学生C.动力型困难学生D.整体型困难学生7、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诊断,下列哪种方法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学生的问题。()A.能力诊断B.出声思维C.课堂行为分析D.教育会诊8、“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体现了个别辅导中的()A.尊重原则B.理解原则C.自律原则D.真诚原则9、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是团体发展哪个阶段的工作重点。()A.定向阶段B.冲突阶段C.整合阶段D.成效阶段10、对于当代青年学生盲目选择所谓“热门”专业的现象,应对之进行()A.职业道德教育B.职业意识教育C.职业技术教育D.职业理想教育11、在个别辅导中,下列哪种技术是辅导教师首要的基本功()A.聆听技术B.暗示技术C.松弛技术D.行为改变技术12、创造力训练等发展性团体应采用的沟通模式。()A.圆圈型B.热椅子型C.自由漂浮型D.辐射型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8分)1、高中生成长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有、价值观与人生观、升学与择业。2、自我意识辅导包括自我认识与、自我控制。\n3、职业辅导包括了解职业辅导、了解自己辅导、辅导和合理选择辅导。4、心理辅导课的活动形式的主要特点有兴趣性、积极性和。5、心理测验的三要素是行为样组、标准化和。6、心理辅导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式有:①以目标为中心的理论模式;②以过程为中心的理论模式;③。7、由于罗杰斯治疗模式的影响,学校心理辅导从以职业辅导为主转变为以辅导为主。8、心理辅导可以建设以下四支队伍:①班主任队伍;②;③心理辅导工作者;④学生心理辅导服务员。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8分)1、小学生正处于艾里克森所划分的心理发展的第四阶段,即主动性对退缩内疚。()2、与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相比,人格辅导的方向不是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达到某一共同的目标或标准,而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发展健康的,适合自己的人格特征。()3、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师生关系取代儿童的其他人际关系而成为制约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4、心理辅导课程的最终目标是“适应”,即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对学习、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做出适应。()5、奖励可以增强学生的内部动机,但当奖励成为外部控制手段与个体的主观意愿相冲突时,奖励的作用显得微乎其微。()6、课堂行为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学生的问题,从深层的原因来看,恰恰是课堂生态系统问题。()7、在团体发展的过程中,如遇到挑战领导者的情况,领导者要必要的回避和防御,以继续控制团体。()8、在使用暗示技术时,辅导老师要用“不要怕”、“不要慌”之类的话正面暗示学生。()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学习情绪对学习有哪些影响?2、青春期主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3、在帮助学生合理分流时,要注意哪些问题?4、列举心理辅导课中运用角色法的目的。4、教师心理保健和调适的主要原则有哪些?5、五、论述题(共15分)试述罗杰斯在“非指导性治疗”中提出的辅导的基本条件。六、案例题(共15分)以培养小学生合作心理为例,设计一个学校团体游戏辅导的活动方案。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D2、B3、A4、B5、D6、C7、D8、C9、A10、D11、A12、C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8分)1、异性交往2、自我接纳3、人生探索4、社会性5、客观性6、综合理论模式7、情绪人格8、心理辅导课程专职教师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8分)1、×2、√3、×4、×5、√6、√7、×8、×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n1、学习情绪对学习有哪些影响?(1)良好的学习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1分)(2)良好的学习情绪激发学习兴趣(1分)(3)良好的学习情绪有助于学习环境的适应(1分)(4)不良的学习情绪妨碍智力的开发(1分)(5)不良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学习上得过且过(1分)(6)不良的学习情绪会导致不良恶习(1分)2、青春期主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1)心理生物性紊乱(1分)(2)情绪问题(1分)(3)性别角色混乱(1分)(4)人格冲突(1分)(5)人际冲突(1分)(6)性心理问题(1分)3、在帮助学生合理分流时,要注意哪些问题?(1)以潜能为依据(1分)(2)以心理测验为手段(1分)(3)以学生为主体(2分)(上述每条要点有简单阐述酌情加1-2分)4、列举心理辅导课中运用角色法的目的。角色法是心理辅导中“心理剧”的一种形式,运用角色法可以使学生:(1)情感充分达到宣泄。(1分)(2)达到理解角色的处境,消除误会和不必要的猜疑(1分)(3)由于是即兴表演,可以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克服羞怯和自卑心理,培养交往能力,提高生活质量。(2分)(上述每条要点有简单阐述酌情加1-2分)5、教师心理保健和调适的主要原则有哪些?(1)正确地认识自己,愉悦的接纳自己(1分)(2)正确对待别人,积极对待工作(1分)(3)合理安排生活,发展健康的生活情趣与态度(2分)(上述每条要点有简单阐述酌情加1-2分)五、论述题(共15分)试述罗杰斯在“非指导性治疗”中提出的辅导的基本条件。罗杰斯认为在辅导过程中必须又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事人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资源发掘其潜能。辅导的基本条件是真诚、尊重和同感。(3分)1、真诚:辅导员是真心诚意的帮助当事人,辅导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朋友,表里一致,愿意和当事人分享快乐与烦恼。(3分)2、尊重:其一,辅导员很珍视当事人(1分);其二,辅导员对当事人无条件的接纳和无占有欲的重视;(1分)其三,深信当事人是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人。(1分)3、同感:同感是整个治疗过程最重要的部分。(1分)要达到同感,辅导员要首先放下自己主观的参照标准,设身处地地以当事人的标准来感受事物。(2分)(根据考生的阐释酌情加2-3分)六、案例题(共15分)对于儿童的团体辅导,游戏是最好的一种形式。儿童生性活泼好动,游戏不仅能满足儿童的身心活动,而且在轻轻松松的嬉玩中,可以观察学习良好的行为,增进各项技能的发展。(根据考生对小学生心理的分析酌情加2-3分)根游戏辅导的设计,一般有以下些步骤:\n第一,选择游戏。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因人、因事、因地、因时选择最适合的游戏。如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心理,可以设计“和尚抬水”、“与你同行”等游戏活动。(根据具体设计酌情给2-3分)第二,学习规则。每个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游戏之前,教师必须具体说明本游戏的规则,活动时的注意事项。学生通过学习游戏规划,无形中也在学习良好的行为。(2分)第三,观察行为。教师必须在游戏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这不仅是为了保证游戏的正常进行,也可以使教师能更详细地了解学生。(2分)第四,澄清讨论。游戏之后,教师可以对刚才观察到的学生行为发表看法,也可以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但是提出的问题必须是与游戏活动密切相关的,而且是学生关心而有兴趣的。(根据具体设计酌情给2-3分)第五,重复游戏。经过澄清讨论,学生一般都能在道理上认识了一些问题,但诸如人际关系相处和输赢风度等问题却不能只是口头上会讲,必须要在类似情境下实践体验才能化为行动。因此,游戏可以重复进行。(根据具体设计酌情给2-3分)\n模拟试卷三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4分)1.学校心理辅导主要需要综合运用的理论不包括()。A.心理学B.精神医学C.社会学D.文学2.异常心理的划分标准中,确定一个人的行为异常与否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的是()。A、经验标准B、社会规范标准C、临床诊断标准D、统计学标准3.下列哪个人物被称为“心理辅导之父”()。A、比尔斯B、帕森斯C、比奈D、罗杰斯4.下列直接指向学习任务的学习动机成分是()。A、自我提高内驱力B、认知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成就动机5.以儿童发展阶段而不是以儿童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内容为主题来展开的辅导是()。A、自我意识辅导B、青春期辅导C、人际交往辅导D、情绪辅导6.休闲具有多项功能,下列不属于休闲功能一项是()。A、松弛身心B、治疗心理疾病C、满足个人需要与兴趣D、扩展知识和生活经验7.职业辅导最早开始于()A、美国B、英国C、德国D、法国8.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是()。A、课堂教学中的心理辅导B、心理咨询C、心理治疗D、心理辅导课程9.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课堂心理辅导更强调()。A、社会本位B、知识本位C、学生适应教学D、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10.以下个别辅导理论流派中,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是()。A、精神分析理论流派B、行为主义理论流派C、人本主义理论流派D、认知主义理论流派11.为了帮助成员学习,根据团体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活动,引导成员参与学习的团体属于()。A、同质团体B、异质团体C、结构性团体D、非结构性团体12.下列有关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叙述正确的是()A、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参照临床上的医疗模式B、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关键也是唯一目的是为了学生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C、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不仅包括学生心理健康,还包括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D、考虑到建立心理档案的精确性,测验部分尽量用个别测验而非团体测验\n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1.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分为防治性目标和__________目标。2.学习辅导不仅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还要让学生自己开发自身的___________。3.从上世纪70年代起,职业辅导从以职业选择、准备、就业和适应为重心的职业辅导,转变为以自我了解、自我接受和自我发展为主的___________。4.心理辅导课程的训练形式有教练式、母爱式、互助式和_________。5.对于某些重性精神疾病或者自己不能处理的个案,辅导员要认真做好工作。6.心理测验中最重要的客观性指标是___________。7.学校消费辅导的策略包括:帮助学生了解消费的___________和培养学生合理的___________。三、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干后面括号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8分)1.()儒家文化提倡人际交往中的“忠恕”、“宽厚”、“容忍”,君子要知恩图报等等,表明古代先贤视良好的心理状态做人的第一位条件。2.()焦虑让人紧张,所以学习上的焦虑应该一概消除。3.()人际交往辅导的终端目标是增进学生的人际互动和社会适应,改进学生的人际关系,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4.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师生关系取代儿童的其他人际关系而成为制约儿童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5.()在升学就业的辅导中,当学生缺乏决断能力时,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替学生作出专业填报的选择。6.()在使用聆听技术时,辅导员要注意全神贯注的听而不应该提问。7.()在没有征得当事人的同意或工作需要时,不必让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知道当事人的心理问题。8.。()对于当代青年学生盲目选择所谓“热门”专业的现象,应对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国内心理辅导存在着哪些问题?2.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情绪?3.心理辅导课程和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4.个别辅导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5.团体辅导有哪些功能?五、论述题(15分)试述青春期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及特征\n六、案例题(15分)小强是班里的“差生”,特别是不交作业的现象让教师很头痛,时间长了各任课老师都习惯了不收小强的作业,对他不闻不问。你作为小强的班主任老师,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打算帮助小强。那么,你打算怎样帮助小强改变不交作业的坏习惯呢?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2.D3.B4.B5.B6.B7.A8.D9.D10.B11.C12.C二、填空题1.发展性2.学习潜能3.生涯辅导(生涯指导)4.自助式5.转介6.效度7.一般常识消费行为三、判断题1.×2.×3.×4.×5.×6.×7.×8.×四、简答题1.心理辅导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师资培养问题国内现有的培养机构无法从质和量上保证师资需求。(2)信息与技术缺乏的问题中小学中往往缺乏必要的评估手段,测量工具落后,许多修订的量表因不合国情而不能发挥评量作用,对心理辅导的发展极为不利。(3)教育行政部门对心理辅导的重视程度不足对心理辅导的支持度不足,心理辅导教师在学校的权利和地位得不到确实的保障。2.良好学习情绪的培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情绪,首先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2)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情绪,要有科学的爱的表达方式。(3)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情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心理辅导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素质教育在下列几个方面具有一致性(1)培养目标心理辅导课程的课程培养目标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2)教育模式心理辅导课程符合素质教育全面性、全体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教育实践模式(3)教育方法心理辅导课程重视学生个性发展4.个别辅导的基本过程包括:\n(1)接纳。接纳是个别辅导的开端,辅导员开始接触个案的第一步就是无条件接纳对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下一步个别辅导打好基础。(2)诊断。诊断是在接纳的基础上,明确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的过程。(3)干预。在进行正确诊断的基础上,进入干预阶段,即对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实施帮助的过程,这是纠正当事人心理困扰,发展健康心理的实质性阶段。(4)随访。辅导员在个案结束辅导之后为了解当事人的巩固情况,进行随访工作。这是整个辅导过程的最后一部分。5.团体辅导的功能:(1)在互动中增进对自己对他人的了解(2)经验与感受的分享(3)多元的价值观念与信息的冲击(4)反馈的功效(5)现实生活的实验室(6)经济效益。五、论述题伴随着身体生理的急剧变化,少年的心理亦经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归纳起来,这一阶段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有:(1)心理生物性紊乱,主要表现为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常关注以及对某些疾患的过分夸大;(2)情绪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强烈而多变,经常失去平衡,难以自控,情绪的两极体验瞬息转化,心境低迷;(3)性别角色混乱,既通常所说的男孩像女孩,女孩像男孩;(4)人格冲突,由于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他们在心理发展上矛盾重重,产生了人格冲突;(5)人际冲突,父母等成人此时发现他们经常处于青少年的冲突之中,代沟问题明显;(6)性心理问题,由于性心理、性生理知识的缺乏,青少年经常产生性困惑、性价值混乱、性保健意识薄弱、性罪错、性行为异常、性偏离等六、案例题可以采用行为改变技术来帮助小强纠正不交作业的坏习惯:(1)确定终点行为:半学期(8周)内消除不交作业现象。(2)分析起点行为:如,小强第一周内不交作业不超出10次。(3)设计有利情景,期间要注意两个问题:a、选择增强措施,达到某项标准即可得到相应奖励。如第一周内不交作业减少到9次即获1分。超过上述标准.视情况增加奖励。b、与家长联合,告之辅导方案,争取家长配合。(1)选择适当策略:a、增强,与学生约定,每周不交作业的次数逐步减少的最低标准。每周评一次,减少多少次相应给几分。达到何种分给何种奖励。如分数累计到一定的数值可以换取相应的游戏时间。b、逐步养成,从第一周至第八周依次订出减少不交作业的目标。在8周内如果达到预定的目标,不定期地给予适当奖励。c、剥夺,某周没有达到预定的指标,即剥夺某项喜爱的活动。(5)分析效果:每周都要进行分析评价,如不交作业行为达到预定目标,继续按原计划执行;如果达不到预定目标就要重新考虑增强物、增强强度是否适当,是否要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