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统考之教育学基础综合辨析题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统考之教育学基础综合辨析题集

教育学统考之教育学基础综合辨析题集1、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教育根本起不了作用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但他并未否定教育的作用。相反他十分重视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荀子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论",指出孟子之所以言人性善是因为他不了解"性""伪"之分的缘故.1)根据"性伪之分"论证了教育的必要性."性"与"伪"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两者是互为条件的,没有素材就不可能加工,不经过加工素质就不可能发展.2)根据"性伪之合"论证了教育的可能性.对于恶的素质如何转化成善的素质,他提出了"涂之可以为禹"与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道理相通,表达出每个人都可以受教育的平等观念.3)在阐述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荀子最终指出在现实性上要达到善必须化解人性中的恶端,发挥教育的作用,以人为的力量达到善的境界.为此,他提出了"化性起伪",阐述了教育的作用.4)简评:荀子强调人的社会性最终是善还是恶,不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因素,而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因此,此观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 2、墨家的“素丝说”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主要影响孟子的"素丝说"阐述了环境与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他以染丝为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士亦有染"所以"染不可不慎也"这就是著名的"素(染)丝说"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既然教育对所有的人都有用,那么教育的作用到底发挥在哪呢?孟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因此,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作用。他的“素丝说”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环境特别是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要作用3、《学记》是“教育学的雏形”。这道题,我在山大出的辅导书第十页查到:《学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教学经验,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教师的地位、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及其程序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循序渐进,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长善救失、藏息相辅,教学相长,尊师重道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的主张和原则等,是最早的教育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4、在《师说》一文中,韩愈表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有严格的界限,教师权威不可侵犯。韩愈提倡尊师重道,是为了维护儒家的道统,也是针对当时的种种流弊而提出的.他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而应该尊师,再者从维护统治的角度上说就是能尊师,就能尊君,教师是代表皇帝的旨意来教学生的.但他并没有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有严格的界限也没认为教师权威不可侵犯。相反他认为应建立合理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他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贤与弟子"强调师生相互学习,把师生关系看成是道和业的平等关系,可以相互转化,也可以说对师道尊严的一种否定.第六题我认为是对的5、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完全是积极的。这道题相对简单,命题是错误的,只需说出它的消极意义就解题了6、宋元时期蒙学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儿童的心理特点。7东林书院秉承了书院的讲学传统,是一个纯粹的文化学术中心,对政治从不过问。答:东林书院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之地,后由该学派顾宪成等复创.书院秉承了书院的讲学传统,如教学形式比较开放,注重自学的培养,采取问难辩论式,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等.它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还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但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化学术中心,它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密切关注社会政治,将讲学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它的门联就是生动的写照:"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8、王守仁“随人分限所及”的观点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随人分限所及”包含两层意思。1对不同的人来说,即是“因材施教”。“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邋等”,施教的分量内容以及方法都要因人而异,一道“益精其能”的效果。2对每个人而言,意指“循序渐进‘。教学的分量要照顾到学生原有的基础及其接受能力,在“分限”内恰到好处地施教。\n9、京师大学堂既是教学机构,又是教育行政机构。答:京师大学堂是应维新运动而产生,它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对学堂的宗旨、课程、入学条件等都有详细的规定。其中总则规定它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因此,这种说法是对的。10、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两者对于生活和教育、学校和社会的关系认识如出一辙。答: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他的理论受杜威的直接影响。但两者对于生活和教育、学校和社会的关系认识却完全不同。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陶行知认为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通过生活才成为真正的教育。而杜威认为是教育即生活,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生活,学校更不能。那么教育就必须与儿童的生活溶为一体,教育的本质是让儿童适应生活,可以说,陶行知比杜威更强调生活;在学校和社会之间,陶的提法是“社会即学校”意思是社会含有学校的意思,因为到处是生活,那到处是教育,那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那也就是说整个社会也是教育的场所。陶行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时中国缺少教育的国情,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普及的思想,而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他是想学校办成一个小型的社会,主要从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是从实用主义考虑的。因此,他们的理论的虽有极深的渊源,但在这两个问题是观点却是不同的。11.西方教育史上的教育科学化历程就是教育心理学化的过程.教学科学化过程是随着自然科学的逐步发展所提出的。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蓬勃兴起,人们开始进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去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的尝试。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学家特别是带有唯科学主义倾向的教育学家,一直试图严格按照自然科学的标准与典范来进行教育研究,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构建“科学”的教育学,即实证──实验教育学,并以之取代超经验的思辨哲学的教育学。而教育心理学化的过程是随着教育学与心理学相互结合、渗透形成的。裴斯泰洛齐首先提出“教育学心理学化”,之后赫尔巴特受到裴斯塔洛齐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方法应以心理学为基础。所以我认为,这两个过程虽然有交叉,但应该是互相独立的。12.杜威强调儿童中心的思想不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性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教科书“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言人”。因而,传统教育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学的计划实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规定的教材、学习和行动的方法,对于儿童的现有能力来说,都是没有关联的。……尽管优秀的教师想运用艺术的技巧来掩饰这种强制性,以减轻那种显然粗暴的性质,它们还是必须灌输给儿童的。”由于传统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师和教科书上面,而不是放在儿童的本能和活动中,于是,儿童只能受到“训练”、“指导和控制”以及“残暴的专制压制”。去除这种弊病的出路是使教育实现重心的转移。“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这就是杜威倡导的“新教育”(或“进步教育”),也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杜威的“儿童中心”思想并不漠视教育的社会层面。在这一问题上,许多人是误解他的,他说:“我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儿童的社会生活是其一切训练或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他还说:“社会是教育的目的,是远的方面;儿童就是教育的本身,是近的方向,都是应该知道的、注重的,”可见杜威考虑教育问题时并没有忘记社会的需要,也没有忽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目标的追求。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不只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且也是为民主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但旧教育由于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那么儿童“必然是温良的、顺受的和服从的”,也就是说,旧教育是与民主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为了建设民主社会,必须“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等等,这恰恰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新教育所主张的。我认为,杜威思想的缺陷在于,他没有意识到教育最终的影响因素-社会物质生产方式。而不是说,他是完全抵制社会性的。13.教育的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和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答:这个说法不全面。(1)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2)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命题只讲了一个侧面\n(3)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要做到教育普及化,另一方面要达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教育民主化必然要求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革。而要求师生关系同权威型转向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特征的民主型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还要求教育方式,教育评价,教育管理都做相应改革。14.无关变量就是对研究结果没有影响的变量。 所谓无关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研究结果,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它对实验不是真的无关,它只是研究实验中不打算研究的变量,在一定程序上影响实验的结果,因而在实验中需要对无关变量加以控制.所以,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13、卢梭的自然人就是指完全脱离社会的自由生活的人。卢梭提出培养“自然人”,在他的教育小说《爱弥儿》中最能得到体现。而“自然人”这一提法,是相对于“公民”“国民”的。当时的法国社会的专制制度也体现在教育上,于是,“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就成了当时开创新教育局面的原则。(1)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他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2)自然人是平等的个体,他不是王公贵族也不是奴隶。(3)自然人是自由的人,他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4)自然人是自食其力的,他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为生。(5)自然人不是野蛮人,他头脑清醒,知道怎么在城市中生存,他既能尽到作为社会成员的职责,又能保持纯真的天性、自由发展,不受腐蚀侵袭。因此,说卢梭培养的自然人完全脱离社会,是站不住脚的。14、教育性教学是指教学中要体现教育性。教育性教学原则,意指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所谓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这是因为:首先,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总会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最后,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以上学校教学所须完成的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其中,教学的功能是最根本的,因为教学过程以传授知识为基础,所以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成为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特点.教学和发展是教学过程的两大功能,两者不可有所偏废.研究表明,知识的掌握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脱离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技巧的形成,能力便失去了赖以形成的手段和借以表现的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发展智力,能力,并且以发展了的智能学习更多的新知识,达到两者的统一.最后,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但教学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并不能自动实现,在努力实现教学过程教学,发展两大功能时,必须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道德和思想品德教育.15、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是指教育应该没有目的。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他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而认为由政治经济需要决定的教育目标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这类目的是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因而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没有目的是错误的。 16、现代教育的活动中心的观点就意味着活动应该成为教学的目的和中心。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现代教育正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活动中获得新知识,促进能力发展。教学的目的和中心应该包括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我认为命题混淆了手段和目的的意义,活动是现代教学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并不能代替教学目的。17、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教学应该告别“效率至上”的观念,强调生命对话目标的达成。这题我觉得应该折中来回答。强调“效率至上”、不注重教学质量,是行不通的。“生命对话”应该属于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即教育要民主,要注重教与学之间的交流,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但强调生命对话目标的达成,不也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