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专用小抄 完美小抄 教育学复习必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考试专用小抄 完美小抄 教育学复习必备

一、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教学现象和教育问题。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本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为制定教育工作原理、教育原则、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提供科学的认识和依据。一、教育起源辩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交往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二、专门的学校教育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才出现的。痒是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一、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它具有目的性,规定性,计划性等特点。二、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的密切结合。3、言传身教和模仿是教育的主要手段。二、欧洲奴隶社会的教育:存在过斯巴达和雅典两类学校教育的典型。一、近代学校教育改革的内容:1、推动国民义务教育制度。2、拓宽教学内容,大量增加自然科学知识。3、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二)我国近代的学校教育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教育属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教育。2、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3、国民党时期的教育制度:抄袭美国,实行“6334”制。4、新民主主义时期: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一、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1、重视早期教育。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教育结构多样化。4、注重教学改革。一、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决定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1)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合,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对人的发展起重要影响的是社会环境。(2)环境对于不同的人其作用不同,它取决于个体的实践活动。3)环境对人的作用是自发的三、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2)学校教育能对其它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选择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有害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3)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出来的教师所进行的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力比较强。第二节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第一,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第二,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第三,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强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第四,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相应变化,加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第五,教育要适应人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互制约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2,教育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制约生产力的发展。二、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相互制约(1)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反作用。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本身具有继承性(2)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二、教育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而教育在这两个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2)教育不仅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同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也起重大作用。三、全方位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使之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1)树立教育先行观念,克服轻视教育的短期行为(2)加强领导,统一部署,增加教育投入(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4)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一、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教育的质量观。(三)研究教育目的的意义1、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的关系2、教育目的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3、教育目的也是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努力方向二、制约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2)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3)教育目的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的制约。三、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脑力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2、要求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3、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4、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一、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所实施的各方面教育的总程。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内容: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确定的。其构成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三、社会主义教育内容各组成部分的关系(1)德育与智育的关系(2)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关系(3)美育和其它各育的关系(4)劳动技术教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二、素质教育的概念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二、素质教育的意义(1)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2)素质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3)素质教育反映了人才培养的规律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策略(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3)加强领导,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二、常见的一些教育制度(1)班级授课制与班主任制。(2)几种常见的学制:导生制、导师制、学年制、学分制、学位制、道尔顿制、小班制。三、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学制的建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1)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2)学制的建立还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学制的建立还受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所制约。(4)要适合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吸取原有的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借鉴外国学制的经验。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戌学制二、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一)1951年的学制: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它标志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二)现行学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开始进行第四次学制改革,并在各地实施。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1)义务教育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2)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劳动的重大意义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桥梁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对年轻一代思想的健康成长起着特殊的作用。3、教师是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者,在把人由潜在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4、教师的地位。二、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复杂性,示范性,长期性。三、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教师的职业道德1、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献身教育工作。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4、虚心学习,团结协作。(二)教师的知识结构1、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2、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3、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4、全面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三)教师的能力结构1、加工教学内容,优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2了解、分析学生情况并给以正确指导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5语言表达能力\n一、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1)历史上曾存在两种不同的学生观:一是教师权威论,一是儿童中心论。(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3)学生主、客体地位的辩证统一。三、中学生的基本任务(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2)认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努力学好各门功课。(3)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形成各种实际工作能力,使自己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四、优秀学生的素质及培养(1)自信是优秀学生的根本素质。(2)勤奋刻苦是优秀学生的基本素质。(3)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优秀学生的必备素质。(4)崇高的理想是优秀学生的重要素质。二、教学的任务(1)向学生传播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3)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加学生的体质一、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下,通过教和学的双边活动,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促使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其本质是学生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1)教育过程的基本结构。(2)教学过程的特点:双边性、间接性、发展性、教育性。三、教育规律(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1)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2)教学过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规律。(3)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4)教学过程掌握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规律。二、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内容(1)教学计划(2)教学大纲(3)教科书一、教学原则是人们观察、处理教学问题,进行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二、中小学的基本教学原则及其贯彻。1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1、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统一原则:要求教学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既教书又育人贯彻要求:1、在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教学,确保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2、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3、结合教材特点,适当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把理论讲授同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贯彻要求:1、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2、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3、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直观性原则是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对象,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为正确理解教材,掌握科学概念打下基础。贯彻要求:1、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材和不同年龄的学生,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同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3、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的直观作用。4、启发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贯彻要求:1、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其学习兴趣和责任感。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进程。3、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他们进行创造性得学习。4、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为启发教学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从而使教师敢于严格要求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而学生也敢于向教师质疑问难,提出见解,乐于接受教师的学习要求。5、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贯彻要求:1、按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系统进行教学。2、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则,坚持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深入浅出的进行教学。3、要注意做好知识系统化工作。6、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持久地保存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地再现和运用。贯彻要求:1、教师要使学生清晰地感知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这是巩固知识的前提。2、要合理地组织复习,加强对学生记忆方法的指导。3、要系统地组织和指导学生练习,注意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查。7、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既要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贯彻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要善于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一、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式和手段,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方式和手段。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各级学校和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和实习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特定功能,因而在运用上也各有不同的要求。三、当代新教学方法简介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步教学法;导学式教学法;快乐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四、教学手段及其演变(1)教学手段及其演变(2)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3)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二、课堂教学艺术:组织教学的艺术、开讲的艺术、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提问的艺术、板书的艺术三、教师的教学艺术修养:(1)热爱所教学科是教学艺术的基础(2)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学艺术的关键(3)刻苦锻炼基本功是提高教学艺术水平的必由之路二、教师教的程序:教师教的程序,就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顺序。它由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核)四个环节组成。三、学生学的程序:与教师的教授过程相对应,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听课、课后复习、作业练习和系统小结等基本环节一、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二,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和程序1、明确测验评价的目的2、决定测验评价的内容3、定出测验评价的方式4、制定记分方法三、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价1.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教学大纲完成情况的评价、学生参与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自学情况的评价、教育方法的评价、教学语言的评价、教学原则贯彻情况的评价2.评价教师上课质量的基本指标一、德育内容及其依据(一)德育内容就是统治阶级通过学校教育施加给学生的思想政治准则、法纪法规和宗教戒律的总和。(二)德育内容主要由德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决定,同时还受德育对象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制约。二、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共产主义人生观和革命理想教育(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遵纪守法教育(6)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一、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四)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一、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德育经验的概括,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二、学校德育的基本原则(1)共产主义方向性与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2)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3)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的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5)积极疏导原则(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德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二、中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1)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德育(2通过班级建设进行德育(3)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德育(4)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德育一、德育方法是指在完成思想品德教育任务时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措施。二、中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n说理疏导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一、班是学校的细胞,既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三)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当前学校的教育形式,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一)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要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2、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3、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比较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4、要学习教育科学和掌握教育艺术5、要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二)班主任应具备的能力1、教学基本功的能力2、观察、分析学生情况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说服教育学生的能力5、协调各方教育影响的能力一、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使集体内各成员受到各种熏陶。(2)良好的班集体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3)良好的班集体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二、班集体和学生群体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学生群体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2、参照群体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一)培养班集体的过程(工作环节)(二)培养优良班集体的方法:目标激励法、骨干带动法、环境感染法、舆论导向法一、德育的意义: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塑造年轻一代心灵的教育活动。二、智育的意义: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育。三、体育的意义:体育是向学生传统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培养其运动能力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他们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制的教育活动。四、美育的意义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五、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工农业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的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其特性为: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哪些原则?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因。1.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2、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又能得到真正落实。★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时代、生活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和评价制度。6、实行三级课管理制度。★基础教育实践工作者应具备的教育观念:1、学生观。2、发展观。3、知识观。4、课程观。★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大教学论》A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和稳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B强调普及义务教育,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C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发展的规律。D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E首次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尤其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显现出哪些新的特点,谈谈你的体会。A教育的终身化,及自己的理解扩展。B教育的全民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多元化。E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论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C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D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论证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A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B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C学生年龄特征。D教学时间、设备、条件。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征。★教师布置作业应遵循哪些要求。A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B作业分量要适中,难易要适度。C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积极性高。教书与育人想结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A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B目的明确,着重启发。C组织学生互相帮助。D善于总结积累经验。★德育过程的规律。A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B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D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德育的主要原则。A导向性原则。B疏导性原则。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E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排练法。D陶冶法。E品德评价法。★中学德育主要内容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道德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的模式A常规管理。B平行管理。C民主管理。D目标管理。★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教师需具备的学科专业素养主要包括:A精通过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B了解学科相关知识。C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D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教师需具备的教育专业素养。A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B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C具有一定研究能力。D掌握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课的类型。A从课程任务角度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B从课程制度者的角度分,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A教学计划及概念B教学大纲及概念C教材及教科书及概念。★教学计划构成的要素A指导思想。B培养目标。C课程设置及说明。D课程安排及时间分配。E考试考察及实施要求。★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三个特征。A强制性。B普通性。C基础性。及扩展★教学的一般任务。A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社会主义??和审美情趣,奠立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什么是正常的教学秩序:1、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协调好教学和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保证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2、学校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齐应开设的课程,未经批准不能随便增加或减少课程及授课时数,3、学校领导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抓教学,这一思想应该成为校长教育观的重要内容,永不动摇,同时,要求教师集中精力抓好教学和班主任工作。4、应当保证学生每年九个月以上时间的学习,不能随便停课。5、学校其他员工,应该确立为师生服务,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成为不上讲台的教师。备课应考虑的问题:1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2、全面了解学生3、研究和掌握教学方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