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课件

第一篇学校体育总论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况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斯巴达——“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此外还有骑马、游泳、作战游戏与击剑等。雅典——体育教育内容除“(斯巴达)五项竞技”而外,还有走、跑、跳、游泳、舞蹈、骑马、驾车等内容。并注重文法、修辞和哲学的学习。古希腊学校体育已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但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为统治阶级服务)和历史的(指导思想和内容)局限性。\n二、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一)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的学校体育(二)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学校体育——教育化(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来的学校体育——课程化和科学化普鲁士教育家巴泽多——创造了著名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国近代学校体育之父古茨穆茨——体操体系的八项运动(跑、跳跃、投掷、角力、悬垂、平衡、游戏性运动、有秩序的运动)。德意志的施皮斯——确立了运动规格和体系,即把身体运动动作规格化和系统化。\n19世纪欧洲各国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学校体育,丹麦、瑞典、德国先后把体操规定为中小学必修课,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美国、德、法、英国、前苏联等国颁布了许多关于学校体育的法案,标志着学校体育体制的确立,学校体育呈现出课程化的特点。20世纪初产生的:“新体育”学说(自然体育学说)——体育应包抱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四个方面。这种观点促进了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进程。体育改革——奥地利教育家高尔霍菲尔和其助手施特莱歇尔站在全面教育的立场,从心理学、生物学、医学、历史、社会和艺术等角度,将身体锻炼、卫生教育、娱乐教育都容纳在自己的的身体教育体系之内,成为当时最为完善的身体教育体系。高尔霍费尔确立了课的结构为三部分,即引序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这些改革使体育更加呈现出其科学化特点。\n二战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推动了学校体育实践的变革,学校体育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一、我国古代、近代时期学校体育沿革简述(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奴隶社会时期(夏、商、西周)——学校体育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学校体育有较大发展,秦汉时期(封建专制建立)——学校体育一蹶不振。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体育衰败不堪。唐朝——学校体育得到一定的复兴。宋、明时期——学校体育进一步复兴。清代——学校体育频于消亡。\n(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1840-1949)洋务运动——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兴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维新变法运动——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英美各教派创办的教会学校——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尤其对田径、球类等近代项目的传播和运动竞赛的开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清政府于1903年)——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均开设“体操科”,标志着我国结束了我国学校教育没有体育运动的历史。学校体育思想受日本“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影响。内容为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五四新文化运动”——由于对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和国粹体育思想进行抨击,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课程纲要草案》的颁布(北洋政府于1923年)——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学校体育思想受“自然体育思想”影响。教学内容为近代项目。学校体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民党统治时期(1927-1949)——学校体育受三种(军国民、自然主义、国粹)体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革命根据地的体育——为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和学校体育奠定了基础\n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一)、初创基业阶段(1949——1957)1、明确了体育发展的方向,建立了确保体育运动发展的组织机构。2、学习苏联,进行学校体育的基础建设。(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至今)1、学校体育思想有了新的发展,科学研究出现新局面。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价值观——开始从多角度去考察和揭示学校体育是一个多功能、多层次的系统,进一步树立起生物心理社会体育观。指导思想——以三维健康观为指导思想。2、加强了课程建设(新课程的特点)3、加强了体育师资和场馆建设4、加强了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和管理\n第三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维新派教育思想---促使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引入五四新文化运动者教育思想---促使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引入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移植和借鉴(一)军国民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军国民体育思想的特征:(二)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自然主义学校体育思想的特征:\n(三)主智主义体育思想的引入及其影响主智主义体育思想的特征:1、强调学校体育的阶级性和工具性。2、以凯洛夫教育学理论作为学科体系基础,具有完整的体育教学理论结构体系。3、强调体育教学的社会作用,通过体育进行思想品德教育。4、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技能技巧的传授,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各种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n三、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初步形成国粹主义体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的特征:1、从生物学的观点对学校体育的地位、属性、目标、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演绎判断。2、强调体育的科学化必须从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转移到增强体质上来。3、强调人体的生物学改造,讲求增强体质的实效。\n与体质教育思想共存的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技术教育思想竞技教育思想全面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四、我国学校体育的未来发展(一)以为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1、在时空观层面,拓展学校体育的“界线”2、在学生观层面,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3、在活动观层面,对体育运动将有更深刻的理解(二)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n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一、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一)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二)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特点1、神经系统:2、骨骼肌肉系统:3、呼吸系统:4、心血管系统:\n(三)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体能——是指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包括人体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体能的分类: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具体解释P28-29潘绍伟)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运动技能所需的速度、爆发力、灵敏性、平衡性、协调性、反应时等。\n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一)促进身体形态正常的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二)全面发展体能(三)提高机能水平(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四)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一)根据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二)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n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一、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一)认知发展的特点1、感知2、注意3、思维(二)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1、情感2、意志(三)个性发展的特点1.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2、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与世界观、自我意识等心理成分。\n二、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一)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二)调节情绪,缓解心理核压力(三)有助于情感的发展(四)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五)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三、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一)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二)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三)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n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的社会适应一、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一)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社会适应有两种方式:一是个体通过调整、改变自己的观点、态度、习惯、行为以适应社会条件和要求,这属于生存适应.二是尽最大可能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发展的需要。社会适应过程实质上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n(二)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化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社会化:是把一个生物的人塑造成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n二、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一)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能力(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三)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调精神(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n三、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一)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二)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四)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n第三章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其反映了系统的内部关系,是系统的一种内在规定性。一、学校体育的时间结构\n学校体育的时间结构学前教育阶段体育初等教育阶段体育中等教育阶段体育高等教育阶段体育身心发展的特点、体育的特点、体育的重点不同\n学校体育的空间结构运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健康教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二、学校体育的空间结构\n第二节学校体育的功能一、学校体育功能的概念学校体育功能----是指学校体育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对人和社会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二、学校体育的功能(一)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功能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的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全面发展体能3、提高机能水平(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n(二)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1、教育功能(促进智力发展、形成良好品德、培养审美情趣)2、教养功能(掌握三基)3、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5、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功能5、娱乐功能6、经济功能7、辐射功能(时间和空间的辐射)\n第三节学校体育的目标一、学校体育目标的概念:学校体育的目标是指在一定活动空间和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三、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体系:二、学校体育目标的本质(一)学校体育目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二)不同指向的方向性(三)激励进取的前瞻性(四)具有一定的曲折性\n学校体育的目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课外体育锻炼目标课外运动训练目标课外运动竞赛目标科研与管理目标管理条件目标标师资条件目标场地器材目标资料文献目标体育教学目标学生体质健康目标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学生能力发展目标学生体育态度培养目标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科研成果目标\n四、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一)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依据:1、学生的需要2、社会的需要3、学校体育的功能4、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5、学校教育和国民体育发展的需要6、学校体育的环境和条件\n(二)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取向1、普遍性目标取向2、行为性目标取向3、生成性目标取向4、表现性目标取向\n五、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一)学校体育的总目标(二)学校体育的效果目标(三)各学段学校体育的效果目标(四)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五)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n我国基础课程改革后,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领域目标:运动参与目标:(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运动技能目标:(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n(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身体健康目标:(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2)、发展体能(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意识(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响心理健康目标:(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社会适应目标:(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2)、学会获得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n六、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一)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二)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2、以整体观开展学校体育工作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研工作6、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n第二篇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第一章体育课程第一节体育课程概述一、对课程概念的把握对课程认识的几种观念:对课程概念的把握:二、体育课程的概念(一)体育课程概念的两种不同观点1、体育课程是一门学科2、体育课程是活动\n(二)对体育课程的把握和理解体育课程不仅包括系统的运动知识和规范的运动技术要求,还应包括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体育课程设计应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但不是僵化的。体育课程应强调在活动中产生体验,积累经验。为了让学生掌握现有的体育文化,学校体育应把体育文化转变成适应学生水平和发展的内容。\n三、体育课程的特点(一)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课程(二)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三)体育课程是情意类课程(四)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四、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一)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n1、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泛化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分化阶段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自动化阶段2、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1)、人体工作能力变化的规律上升阶段——工作能力逐渐提高。稳定阶段——工作能力稳定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波浪形变化不大的阶段。下降恢复阶段——工作能力逐渐下降阶段。(2)、消退抑制规律(3)、适应规律刺激——适应——再刺激——再适应(4)量恢复原理:\n上升阶段稳定阶段下降恢复阶段人体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nA线B线C线A线:表示负荷与恢复安排合理,能源物质达到超量恢复,机体机能能力提高。B线:表示负荷后,休息时间过长,能源物质恢复到原有的水平,机体机能能力保持不变。C线:表示负荷后,休息时间过短,能源物质未恢复到原有水平,机体机能能力下降。\n(二)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特殊的认识领域——身体认知、体育课程对促进非智力因素的特定作用)(三)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三)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四)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n第二节体育课程的类型体育课程的类型是指体育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体育课程的种类。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据不同的课程观念)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据课程内容性质)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五、直线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根据课程内容出现情况)六、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根据课程的形态)\n显性课程——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体育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有形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术,对学生的影响是有形的,有意识的。隐蔽课程——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体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学校的教育环境(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心理环境)和感染机制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这种影响具有潜隐性和无意识性。\n显性课程与隐蔽课程的区别:(1)就影响方式而言;显性——有形隐性——无形。(2)就教育系统而言:显性——系统隐性——不系统(3)就涉及的范围而言,显性—强调知识、技能隐性—强调情、意。(4)就存在的状态而言,显性——体育活动,隐性——有形或无形的载体而存在。(5)活动的方式不同,显性——认识活动,隐性——认识活动,非认识活动。\n第三节体育课程的编制体育课程的编制包括三个阶段:设计、实施和评价阶段。一、体育课程的设计阶段(一)体育课程目标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是: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众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n(二)体育课程内容1、体育课程内容分类体育知识与技术、运动参与、体育活动经验三类。(1)体育知识与技术类(2)运动参与类(3)体育活动经验类2、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1)应符合课程目标(2)符合学生的兴趣与爱好需要(3)适应学生的实际运动水平,使其通过努力能够完成(4)与学校特点相适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现有的资源的作用(5)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运用。\n3、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1)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统一目前体育课程内容的两个主线:一是传承体育的教学功能主线,包括运动参与与运动技能;二是以增进学生健康的育人功能为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2)逻辑性与心理顺序相统一\n二、体育课程的实施阶段(一)课程实施的取向1、忠实取向2、相互适应取向3、创生取向(二)影响新课程实施的因素1、课程特点2、外部环境特征3、教师的培训4、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n三、体育课程的评价阶段体育课程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课程建设评价。(一)学生课程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去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可采用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等方法。评价的形式:教师评价、学生自己评价、学生互评。评价工具: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成长记录、运动设计与表演、体能测试等。\n(二)教师的教学评价评价内容: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对课程内容的透彻程度、教学组织与方法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课程教学效果等。评价形式: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生家长评价。评价方法:问卷调查法、教学日记、工作总结、自我分析表、课堂评价等。\n(三)体育课程建设的评价课程建设评价内容:1、是否制定了课程的规范性文件2、是否建立了课程及教材的审查管理制度和课程评价制度,以及这些制度的实行情况。3、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完善程度和课程内容的先进性。4、教材建设评价,包括教材建设的完善程度,教材在使用中表现的优点和不足,教学生和学科专家对教材设计和编写反映等。5、课程实施保障状况,包括合格体育师资配备、师资培训、场地器材和经费方面的保障状况。6、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n第四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与颁发的对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所应达到水平的基本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n一、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四)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五)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n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计框架(一)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五个领域)(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六个水平)(三)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测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四)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五)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n第五节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特点与分类(一)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广义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知识、技能、经验、生活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等。条件性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器材、设备、环境等。\n狭义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体育学习内容的直接来源。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的总和。\n(二)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多样性潜在性多质性\n三、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功能特点管理要素空间分布性质存在方式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自然体育课程资源校内体育课程资源校外体育课程资源校内运动场地设施校内人文体育资源与体育相关的活动社会体育课程资源体育课程人力资源体育课程物力资源体育课程财力资源体育课程信息资源隐性体育课程资源显性体育课程资源\n二、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一)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竞技运动项目的改造★简化比赛规则★简化技术和战术★修改内容★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2、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开发3、新兴体育运动的开发4、整合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创造新的体育课程容5、让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进入课堂\n(二)体育课程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现有器材设施的开发与利用案例:跨栏架:跨栏、投射门、钻爬障碍等。排球、足球:抢花炮器材;跳绳:绳操、跳移动绳、跳蛇绳、二人三足跑、三人角力、拔河等;接力棒:接力跑、器械体操、哑铃操等;实心球、手榴弹:投掷、障碍物、标志物、保龄球;★★★★★\n2、对现有体育设施的改造案例①降低篮球架、排球网高度;②缩小篮球、排球、足球场、足球门;③在标准篮球场连线外安装多个不同高度的篮球架,以供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学生使用;④利用篮球、排球场地进行小足球;⑤降低排球网的高度,缩小排球场地,使其成为软式排球。⑦降低体操器械的高度等。\n3、自制简易器材和替代品案例①自制小沙包②废损排球做成实心球③多向篮球架④自制折叠式、六角式乒乓球台\n4、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案例★利用森林和山峦可进行野营、定向运动、爬山★利用沙丘可进行爬沙丘、滑沙、沙疗等运动★利用海滩可进行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利用阳光可进行日光浴★利用河流、湖泊可进行游泳、划水、龙舟运动★利用田野可进行越野跑、有氧耐力运动★利用冰雪可进行滑雪、滑冰滚雪球、打雪仗运动利★用草原可进行骑马运动\n5、开发校外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三)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包括:体育教师、学生、家长、班主任、有一定体育特长的教职工、校医、校外体育专家、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员、教练员、医生、有体育特长的社会人员等。他们的知识、智力以及体力等都可以通过开发进入体育课程,成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体育课程人力资源时应注意:①充分发挥体育教师折作用;②“以生为本”;③积极挖掘其他人力资源;\n第六节体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课程改革世界性共同特点:强调课程的人文化;力求课程的生活化;注重课程的统整化;加强课程的弹性化;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着重培养创造能力。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从课程管理体制、课程标准、课程教材、课程结构、课程种类、课程评价制度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n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一、完善课程体制,增强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中央集权管理★分权管理★集权和分权结合管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二、课程的教学功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以运动为主线(包括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以突显课程的教养功能;★以健康为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以突显课程的育人功能。三、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四、课程教材多样化\n五、课程内容组织现代化、生活化六、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第二章体育教学目标第一节体育目标概述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及特征(一)概念: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结果和标准。这个预(二)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预期性★结构化★具体化★灵活性\n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激励功能★定向功能★评价功能三、体育教学目标的分类(一)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体育教学目标学段体育教学目标学年体育教学目标学期体育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n(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分类1、国外体育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①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周P128)②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周P129)③海德洛特的教学目标分类(周P130)④梶田壑一的三分类达到目标的观点(周P130)2、国内体育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①吴志超的目标分类(周P131)②课程标准中的分类(周P132)(要求掌握)\n四、体育教学目标改革发展的方向(一)对传统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二)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发展方向1、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2、体育教学目标的人文化3、体育教学目标的个性化4、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化\n第二节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设计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一)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二)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及每一目标层次的上位目标(三)体育教学内容(四)学生的条件(五)学校物质条件的制约\n二、设计体育教学目标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三、设计教学目标的程序1、分析教学对象2、分析体育教学内容3、编制体育教学目标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方式\n请分析下列范例所包含的四个要素:1、通过本次游泳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在不加任何辅助条件的情况下,蹬边俯卧滑行至少5米。★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蹬边俯卧滑行★行为情景:不加任何辅助条件的情况下★表现程度:至少5米\n不规范目标案例分析:通过本次排球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正面上手发球的技术。案例分析:★行为情景上:缺少学习条件,学生是在三米线后发球?还是在端线发球区发球?在哪种条件下为“初步掌握呢?★表现程度上:采用了“初步掌握”这样的模糊表述,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学习行为达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称为初步掌握。作业:请同学们修改上述不规范的目标案例\n通过本次排球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在发球区内采用上手发球动作发球,成功率至少达到50%.\n四、设计体育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1、体育教学目标要与体育课程目标一致。2、有教育价值3、目标描述要准确4、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5、找到学生与内容的结合点6、合理的目标分类(五个领域)7、及时调整\n第三节各学段体育教学目标一、小学体育教学目标1、主动参与游戏与运动动作的学习,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2、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学习简单的体育保健常识,初步建立卫生保健和安全的观念。3、掌握基本的体育动作,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并能说出所练习运动项目的术语。4、了解一般的游戏规则,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并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行为。5、通过体育培养自尊心与自信心。\n二、中学体育教学目标(一)初中体育教学目标1、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2、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能对健康的营养食品进行简单的选择;在运动中注意到安全问题。3、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4、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通过体育树立自尊、自信和团结协作的精神。5、理解并担当不同的运动角色,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并能作出简单评价。\n(二)高中体育教学目标1、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能对体育锻炼效果作出简单的评价。2、了解性传播疾病等有关知识,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3、提高一两项运动技战术水平,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4、自觉通过体育活动调控心理状态,在体育活动中与同学友好交往。5、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增强凝聚力。\n三、大学体育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并能制定个人简易的运动处方。2、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文化素养,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思想。3、提高运动水平,掌握2-3项运动技术、锻炼方法及裁判方法,并能指导他人进行锻炼。4、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协调发展,提高抵抗疾病与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形成较科学稳定的体育价值观和健康意识,能够自学通过体育调适生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n四、实现学段体育教学目标的条件1、更新体育教学观念2、提高专业知识素养3、制定适切的下位目标4、改进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5、及时反馈,适当调整。\n第三章体育教学过程第一节体育教学过程概述一、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及其含义(一)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在体育教学中为达成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与学生等教学组成要素相互作用而展开的教学活动行程。时间上------表现为体育教学活动的流程;空间上------表现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成要素与活动结构(二)体育教学过程的含义★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系统运行的动态过程-------------?★身体练习为重要媒介的交往实践过程-------------?思考:请同学解释这三个过程\n二、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一)体育教学系统的构成性要素★三要素观点:教师、学生、教材。★四要素观点:教师、学生、内容、手段(教学媒介)★五要素观点:教师、学生、教材、方法和物质条件。你赞成哪种观点?(二)体育教学系统的过程性要素★体育教学目标-----社会目标(五个领域)和个人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两条主线、五个板块★人际关系-----生生、师生★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两者的区别★体育教学环境------硬环境、软环境★体育教学反馈------获得途径\n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检查和评价阶段定向阶段启动阶段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检查评价第二节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一、体育教学过程的内容以运动实践活动为基础二、体育教学过程的作用是以运动负荷为条件三、体育教学过程效果以身心的健康和发展为标志四、体育教学过程的形式以个体能动的社会交往为特征五、体育教学过程的进行以复杂严密的动态组织为保证\n第三节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一、体育教学交往的概念及含义概念:体育教学中的交往是指师生在体育教学情境中,以特定的符号系统为中介,为传递体育知识技能,沟通情感及交换意见而发生的直接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活动。含义:强调主体、情境、中介和内容四个方面思考:请同学们根据概念解释含义所强调的内容。◆主体--------教师和学生◆情境--------体育活动◆中介--------语言和非语言两种语言形式◆内容--------体育知识、运动技术与技能信息、情感、态度、意见等。\n二、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特点★交往身心综合性★交往方式多样化★本质力量的互动性★交往手段的特质性★交往的触觉感知性三、体育教学中交往的功能(一)传递信息,增加学生的知识与经验(二)调节行为及协调人际关系(三)心理保健功能(四)提高自我认识、促进个性发展\n四、体育教学交往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类型(一)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要素和过程1、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要素主体------教师和学生受体------教师和学生内容------知识技术技能、情感、态度观点、意见。媒介------语言和非语言手段2、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过程媒介语言或非语言主体信息内容受体教师学生知识技术、情感、态度观点意见教师学生\n(二)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类型与方式1、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类型互动行为主体划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具体行为主体划分:师个互动、师组互动、个个互动、组组互动、个组互动等。2、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单向沟通-------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双向沟通--------师生之间双向。多向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沟通。\n第一节体育教学原则概述一、体育教学原则的概念原则—指人们说话办事依据的准则和标准。教学原则——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是长期体育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第四章体育教学原则\n二、体育教学原则思想体系的发展(一)、解放前对体育教学原则的提法: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陈永声)(二)、解放初期对体育教学原则的提法:借鉴前苏联的体育理论:我国60年代自编《体育理论》教材的提法:(三)、中国当代体育教学原则的提法:金钦昌《学校体育学》、于长镇《体育教学论》王伯英、曲宗湖《体育教学论》: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刘清黎《体育教育学》: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学校体育学》:\n第二节体育教学原则体系一、增进健康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一)概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进学生健康与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增强体质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应在增强每个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促进所有学生在智力、心理素质、美育和能力诸方面得到发展。该原则的提法有: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全面锻炼的原则、增强体质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等。\n(二)、理论依据:1、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需要2、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3、实现体育多种功能的需要(二)、运用要求:1、全面贯彻教学大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全面发挥体育教学功能。2、通过“三基”教学,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3、体育教学中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身体各部位、各器官、各系统的机能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n4、在制定各种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时,应结合体育教学把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统一的原则(一)、概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使体育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密切配合、协调共进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积极性相结合原则:在体育教学中,同时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该原则的提法还有:自觉积极性原则)\n二、理论依据:1、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特点2、内外因的关系三、运用要求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了解和熟悉学生知人、知面、知心。3、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1)、从宏观上激发间接动机(2)、从微观上激发直接动机\n4、建立民主平等、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5、要正确确定教学内容和要求6、要严密教学组织,注意教学方法。(1)、在组织上要严密紧骤。(2)、在教学方法上多样化。(3)、教学要有启发性。(4)、严格要求,正确运用批评与表扬。7、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8、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n讨论题:1、体育教学中你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体育教学中,你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3、体育教学中,你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体育教学中你如何树立威信。\n三、直观、思维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概念——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方式,发挥学生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并认真参加身体练习,使其掌握体育卫生知识、技术和技能,完成学习任务。该原则的提法有: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和抽象性统一的原则;直观性、启发性与活动性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是人的认识的起始阶段,它的最主要的形式是感性知觉(听觉、视觉、触觉、肌肉感觉、运动感觉等。)它为人们的思维活动提供了最原始的依据。\n感官直接经验直观思维与实践视觉听觉触觉肌肉觉运动觉条件丰富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观察力培养思维能力形成机制\n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思维的分类:A、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或思维形态的不同:动作思维——这种思维过程是凭借实际动作方能进行的。形象思维——用表象来进行思维活动的称为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基本单位是表象。抽象思维——用概念、理论知识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称为抽象思维。\nB、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不同:聚剑式思维(辐合思维)——是指思维中朝着单一的方向,确定的答案,集中式的思考。其主要功能是求同。分散式思维(发散思维)——就是思考问题时,从可能多的方向、不同的层次去思考,引出更多新信息,不拘泥于一个途径。其功能是求异与创新。实践——就是通过大量的身体练习,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二)、理论依据:1、认识活动规律性2、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3、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n(三)、运用要求:1、综合运用各种直观方式,扩大直观的效果。直观方式:动作示范、教具模型的演示、电影和录像、助力和阻力、生动形象的语言等。2、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作用3、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选择好运用各种直观方式的时机和位置5、正确处理好直观、思维与实践的关系。\n四、适宜的负荷与间隙相统一的原则(一)、概念——体育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恰当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并使练习与间隙合理交替,使机体不断适应新的负荷的刺激,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标。生理负荷——由教学活动所引起的生理机能的变化,称为生理负荷。包括生理负荷量和生理强度。心理负荷——由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心理机能的变化,称为心理负荷。包括注意、情绪和意志三要素。该原则的提法有:三从一大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合理安排负荷与休息的原则。\n(二)、理论依据:1、超量恢复原理:2、适应性规律:3、心理负荷的变化规律:(三)、运用要求:1、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材性质和其它因素等合理安排课的生理负荷。据目标:新教材——运动负荷小。复习教材——运动负荷大。据对象:高年级、体育基础好——运动负荷大。低年级、体育基础差——运动负荷小。据教材:强度大的教材——运动负荷小。强度小的教材——运动负荷大。\n2、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量和强度的关系量——是指完成练习的数量、次数、组数、时间、距离、重量等。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量,以及完成练习时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关系:量和强度的极限指标是呈反比关系的。量和强度呈成波浪形搭配逐步提高的。量强度\n强度分区负荷量的特点心率指数(次/分)男女Ⅰ低强度负荷130以下135以下Ⅱ中强度负荷131-155136-160Ⅲ大强度负荷156-175161-180Ⅳ高强度负荷176以上181以上Ⅴ最大强度负荷185-200以上,超极限负荷运动负荷的分级\n3、正确处理好运动负荷表面数据与内部数据的关系。内部数据——一定量和强度的运动负荷作用于有机体,引起身体内部生理、生化和其他机能的变化所测得的数据,称为运动负荷的内部数据。表面数据——指身体练习的量和强度。内部数据与表面数据的一致性:内部数据与表面数据的不一致性:4、安排好心理负荷5、要使负荷与休息合理交替,并注意以活动性休息为主。据特点:体育基础好——休息时间短。体育基础差——休息时间长。据N类型:强型、灵活型——休息时间短。弱型——休息时间长。\n据任务:新教材——休息时间短。复习教材——休息时间长。据素质:力量、耐力——休息时间长。速度、灵敏、协调——休息时间短。积极性休息——是指通过身体活动,加速有机体机能水平恢复的休息消极性休息——安静休息。6、做好课中生理和心理负荷的监测和调控。观察法、自我感觉法、生理测定法。\n五、循序渐进与重点突出相统一的原则(一)、概念——体育教学应当按照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由易到难,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由简到繁,运动负荷由小到大,在此基础上,突出重要的环节和内容。该原则的提法有: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二)、理论依据:1、认识事物的规律2、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3、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4、人体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5、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n(三)、运用要求:1、注意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教材的系统性。2、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文件时,要考虑到教材纵的系统和横的系统。3、在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时,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运动负荷有节奏地逐步加大。逐渐提高运动负荷的方式有:直线上升——阶梯式——波浪式——4、要注意循序渐进与重点突出相结合。\n六、统一要求和区别对待相结合的原则(一)、概念——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制定教学任务和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和安排运动负荷,并对特殊的学生实行区别对待,使全体学生的个性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该原则的提法有:区别对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二)、理论依据:1、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的统一性。2、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三)、运用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个体特点和学校场地器材设备情况。深入调查研究的途径:\n掌握学生情况的内容:掌握学校实际情况的内容:2、面向全体,兼顾两头。3、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充分体现出地区间、学校间的差异。七、巩固提高原则(一)、概念——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及时地交流信息,使学生经常复习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并且不断提高健康水平、体育能力和思想品质。(二)、依据理论:1、遗忘规律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建立与消退的理论。2、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3、“生命在于运动”和“用进\n(三)运用要求:1、反复练习。2、采用提问、测验、竞赛等多种方式。3、改变练习的条件。4、课内和课外结合。5、培养进取动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