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大纲解析之教育学原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考研教育学大纲解析之教育学原理

08年考研教育学大纲解析之教育学原理2007-08-28一、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基础考试中的比例和地位二、 按照08年考试大纲的规定,教育学原理部分共100分,在占总分值的1/3。在题型和分值分布上08年预计与07年相比没有变化,估计今后这一比例也将维持不变。教育学原理是整个教育学考研统考中的重头戏,在整个教育学科教学及教育学科体系中,它构成了教育理论的基础部分。由此在教育学考研的统考中,给予教育学原理分值为总分值的三分之一,是理所当然的。分析07年教育学考研真题,10个单项选择题共20分,2个辨析题共20分,两个简答题共30分,一个论述题30分,客观题部分所占分值为20分,主观题部分所占的分值为80分,共100分。从考试的内容来看客观题注重考察学生的教育学基础知识和基础原理,辨析题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运用教育学原理知识的能力,在作答辨析题和论述题部分时不仅要运用到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还应涉及到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等相关知识,它侧重考察考生全方位运用教育学知识能力。据此,从07年真题分析来看,且08年考纲在考试内容的比例上未作变化,而考试中心又对07年考卷非常满意,因而08年考试也必将在考试内容的分配上遵循07年考试的精神及08年考纲的原则。二、08年考纲与07年考纲的比较分析就教育学原理部分来说,08年考纲中是较之其他三部分内容变动最大的一部分。如第二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中增加了对“教育的功能”的理解。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增加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第五节标题增加了“培养目标”及“关于教育目标的主要理论”。第七节“课程”中的课程编制部分,特别增加了“泰勒原理”。等等,较之删除的部分相比,今年新增的考点更加注重知识的涵盖面和实践运用的适用性。08大纲在教育学原理部分中变动较大的当属对07大纲知识点的整合与修正了。兹对变化部分作简要分析如下:(一)措辞变为更加精练准确,考察知识更侧重应用和理解从新大纲的文字表述特点来看更为精练、更为明确,易于考生把握。考察知识更侧重了应用和理解,而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大家可发现,去年要求掌握的概念、词源、含义等今年不作要求了,这就是一个信号:即考察的东西不再是简单的背诵,会在记忆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理解。虽然定义、含义之类的东西有的不作要求了,但是大家还是要注意理解,因为不对概念加以理解是难以把握整体内容的。因此去掉了对对各个教育学名词的概念定义的要求,而明确指出应掌握某全面具体的教育学原理知识。如第一节教育学概述中由去年的“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改为“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的标题由去年“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念明确的提出了内涵和外延;第五节的主要变化有“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二)重新调整原有的结构,内容更体现出综合化的特点新大纲从归类的特点来看,更侧重知识的全盘理解和融会贯通。新大纲对知识归类更为严密,体现出严谨性。除在文字方面有一定的变化,要求达到表达精确的目的之外,要求考生掌握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今年大纲对考察内容重新进行了分类和编排,在纵向上去掉了一些细节性的概念重点突出了主要的理论观点,同时在横向上扩大了教育学知识的扩散范围。这种变化的背后所体现的意义在于不仅只是一些教育学的具体的问题,而更为注重要求考生从宏观方面把握教育学发展的脉络。同时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把知识之间串联起来。大家在复习中能够发现,教育学原理中间穿插进不少教育史的知识,而教育心理学中也融合了不少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史的知识,教育研究方法与教育史的联系也比较大,把四部分知识综合起来复习在07年的考题也体现出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出题的这一意图。因而,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对知识进行综合化处理,这样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发挥出高水平,应付高难度的题目。如:第四节标题由“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改为“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部分由“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改为“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第二部分由直接讨论遗传环境转向增加先讨论“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n在这些观点基础之上再分析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这部分内容既涉及到教育学原理的教育与个体、社会发展,再进一步挖掘会发现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这部分可以运用教育心理的的知识来理解其背后的科学性;那再从教育史方面来析我们可以搜集整理出在中外教育的历史上有哪些教育学家,哪些教育理论观点已经提出并论证了教育与人、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教育科研方法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前人的工作中是运用哪种研究方法对教育与人、社会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的,以此我们完整的将这一部分内容进行综合了复习,同时也充分显示出了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统考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因此大家不能轻视。(三)更注重时代性与教育实践的考察新大纲在去年教育内容、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体现出教育的时代性的特点,在内容上新增了教育实践这一部分,特别是对一些教育思想家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进行分析、论述的时候,增加了要求考生以此来分析当前社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对其教育实践的考察。因此大家在了解掌握教育思想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其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原因、特点、及结果,并能学会用这些自身总结的分析当前社会的世界和我国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能够根据教育活动的例子或文献,进行对其思想的提炼,特别是要对文献进行分析、概括时,要吃透并对其思想的理解要达到思想与行动的一致,才能正确领悟文意。如:第七节课程总体内容改动较大,就是今年考纲这一新变化的重要体现。它更为注重考察课程的实际运用的适用性,与其相关知识及与教学的联系。如只考察“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的理论及主要流派只考察三个最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强调“课程的编制”的“泰勒原理”,编制中强调的课程的计划及其与教材的衔接。在课程改革方面,要求考生根据教育学史上已有的课程改革几次大的运动进行其思想的提炼、分析和批判,分析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原因、特点、适用范围以及效果等。同时,要能学以致用的为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建设提出一些好的想法和建议。三、08年考点综合分析、考试题型预测及复习对策如前所述,08年教育学原理考试范围变动较大,在前面第二部分我们相适的分析了08年考纲的一些变化,需要考生必须对这一新考查范围所规定的内容能够全面、系统地加以复习掌握,切忌顾此失彼,厚此薄彼。下面以新增考点为重要,对每个知识点的具体情况作一分析。(一)教育概述:共三个知识点,该部分内容将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部分大家在复习时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而只需将其中的基本概念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具体是什么和教育学产生发展标志性事件记住即可。这部分内容大致会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共五个部分内容。其中新增两知识点:第二个知识点增加了对“教育的功能”的理解。今年大纲则把重点转向了全面考查教育的功能,建议大家识记教育功能和三对功能的概念。第五个知识“教育发展”是今年中国教育史部分的教育起源新加入到其中的。其余三个知识点较为重要的是“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本质”,其中多以单项选择题出现,“教育的本质”部分可能会结合一些时事以辨析题形式出现。(三)教育与社会发展:共四个知识点。新增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第三个知识点教育的社会功能”部分新增了“教育的科技功能”。其余较重要的知识点大家应注意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如何体现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哪些功能上,这两部分多以选择题和简答题形式出现。第四个知识点“当代社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这是今年考纲较之去年新整合的内容,体现的今年考纲的与时俱进要求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特点,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应特别注意与其他教育学理论和改革结合,而且要以主观题形式对待进行复习。(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共三个知识点,这一节的内容今年考纲较之去年对其结构进行了新整合。内容大致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对其结构进行了调整。在第二个知识点中增加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知识点。这节大家需要重视的是第三个部分“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大家在复习这部分时不用面面俱到,但它的基本理论一定要进行识记。在复习抓住主要基本知识点复习即可,但要与相关的现实联系紧密的事件和现象联系进行思考分析,很有可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共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新增加了“关于教育目标的主要理论”在第二个知识新增加了“培养目标”。这部分大家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是“教育目”、“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各是什么,其中大致多以选择题出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个知识点中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要重点掌握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可能会以主观题出现。(六)教育制度:共三知识点。新增的有第二个知识点中“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这个点的内容大致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第三个知识点“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这部分内容应该重点掌握,以防其以主客观题形式出现。这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是:“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七)课程:共四个知识点。第三个知识点中特别增加了“泰勒原理”和“课程的范围与结构”\n,这也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变化,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第四个知识点的课程改革部分,增加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这要求考生注意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以及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这部分还应重视的知识点是“课程”、“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的类型”包含的类型,大致会以选择题出现。“课程的实施”这部分有可能会结合具体案例,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在复习时考生应该收集总结一些我们课程改革相关的政策和研究,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中分析出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等。并应对复习教育史课程的内容,分析总结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与我国新一轮课程改之间的联系等。总之,在复习这一节的时候,考生应在识记基础概念的基础上多注意联系实际,多运用概念和理论解释教育事件,因此在复习时应以主观准备。(八)教学:共九个知识点。第七个知识点增加了“自学辅导法”。这部分需要重点复习的地方有:这节的内容相对来说较多,涉及基本概念的时候,要记住,可以选择题形式来准备。在涉及到如“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具体流派具体理论、“当代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的具体模式、“教学原则”中的各具体原则、“教学评价及其改革”的分类以及如何进行改革的,要多多了解,这部分应以主观题形式进行准备。(九)德育:共七个知识点。增加了第七点“德育模式”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有关“德育的概述”、、“德育过程”、“德育的原则”、“德育的方法”、“德育的途径”、“德育的模式”复习时可将这些知识点分别加以整理,记住以选择题形式准备即可。但在“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部分中,有可能会涉及到要求结合今年新增的两个纲要运用德育的基本原理对教育现象中的德育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因此应以主观题的形式来准备。(十)教师与学生:共三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教师”中要注意“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途径”;第二个知识点“学生”,复习时可将这两类知识点各自分别加以整理,记住各知识点以选择题形式准备即可。第三个知识点“师生关系”中有可能会以在第一小点“师生关系的特点和类型”基础上,结合教育现实出论述或是辨析题,大家在复习时应多准备。四、关于教育学原理复习的参考书目及其使用从07年教育学统考内容来看主要侧重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考察的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学科基本素养。根据这点出发教育学原理复习参考书(三)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这本书最早是近年出版的教育学的权威著作,已作为广大师范院校教育类专业的教材。在体系编排上它也与其他同类教材编排差不多,但它每一章的写作都严格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每一章的写作体例为【内容摘要】、【学习目标】、【关键词】、【正文】、【主要结论与应用】、【学习评价】、【学术动态】、【参考文献】。这本书是集合了众多师范名校教育学专家的近期研究成果,建议大家要不仅从本书的正文中学习到考研大纲中应该掌握的东西,更要好好利用【学术动态】部分,好好把握其提出本领域内正在研究的热点问题及现状,以达到培养考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能力、拓宽学习视野、深入研究的愿望。建议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就根据本书编排的特点,认真总结学,吸取里面内容的精华,用好这本书。(四)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这本书在教育学教材编排上体现了立意新、体系新、内容新这三个特点。在立意上它把教育问题的一些理论、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讨论,掌握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包括教育观念和方法。在体系上该书打破了旧的四大块理论体系,力图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全书分上、下篇,上篇是讨论教育内部的问题,包括教育的各种要素:理论要素、人员要素、信息要素(课程内容)、管理要素。下篇是讨论教育外部的关系问题,包括教育的两大功能,即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由此而引发的教育与经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科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在内容上对于每一个问题,不是列出现存的概念和结论,而且介绍当代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新观点、新认识、新理论。08考研教育学考试大纲解析之教育心理学2007-08-28一、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学基础考试中的比例和地位2007年的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总分为300分,其中教育心理学必答题有40分,也就是说约占13%,还有一道选答题30分,这一点与07年相比没有变化,估计今后这一比例也将维持不变。在考纲中共划分为9个子目,35个大知识点,101个小知识点。\n其中单项选择题有15道,辨析题有1道,分析论述题1道。对于分值的分布来讲,概述2分(选择题),心理发展与教育6分(选择题),学习及其理论解释8分(选择题),学习动机32分(选择题1道,论述题1道),知识的建构4分(选择题),技能的形成4分(选择题),学习策略及其教学2分(选择题),问题解决能力10分,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2分(选择题)。从分值和题型分布来看,08年的考试还会以选择题居多,但论述和辨析题型的分值很大,所以复习还是要以全面为主。至于内容上要关注具体知识点,因为选择题目居多,知识点的分布先对比较均匀,但是对于基本的理论和可以跨越的知识点要着重关注,比如:各个代表人物的理论,各种分类(知识,技能,学习);另外,教心里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可以和教育原理的德育及品德联系在一起出题,所以平时要注重知识点的串联。对于难度上来讲,教育心理学的总体难度最高,这反映出科目本身相对较难理解,所以更要加大功夫掌握各个知识点,灵活应对考试。其中辨析题的难度相对其他题型难度更大,估计今年的辨析题不会放在问题解决这个部分,问题解决很大可能上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二、08年考纲与07年考纲的比较分析由于教育部命题特点以及教育学本身的一些学科特点,估计每一年的考纲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只会在局部有所突破,下面我们看一下考纲的变动部分:第一处变动,07年考纲中的考察目标为两点,不同的是08年的考纲中将其细分为三点,其中07年的第一点拆分成了两点,这样使得层次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密。08年第一点中增加了识记和了解“代表人物”。在07年的考察内容上来讲,也涉及了很多代表人物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08年将这种提法更为明确,从而更确定了今年的代表人物理论更为重要。第二处变动,在第3个子目中增加了学习的人本理论,包括三个知识点,其中前两个知识点都和代表人物有关,所以可以出一道选择题,出大题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第三部分的知识点大都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第三处变动,在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中增加了一个目标定向理论。而07年只列出了期望——价值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和自我价值理论。鉴于07年选做题出的是关于成败归因理论,所以今年可能会将自我价值定向理论出为选择题或选做题。三、08年考点综合分析、考试题型预测及复习对策从考纲内容来看,本学科共九个部分,一、二两部分是概述,三、四两部分介绍学习理论,五至八四部分分别从知识、技能、策略、问题解决四个角度来阐述教育心理学,第九部分讲品德发展,涉及教育中德育层面的心理规律。考生复习时要理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确立整体观念。在07年的考试中,一、七、八和九部分各考了一个知识点,大部分的知识点都在二至六部分。下面便对每个知识点的具体情况作一分析。第1个子目——绪论。共有三大知识点,分别是“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历史发展”,其中以第三个知识点为重点,该部分内容将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子目大家在复习时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而只需将历史发展中的若干标志性事件记住即可。第2个子目——心理发展与教育。共有六大知识点,其中以“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为重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方式将以选择题为主,复习该部分内容时,要以重要人物的理论复习为主,而不必面面俱到。第3个子目——学习及其理论解释。共有五大知识点。根据08考纲的调整,该部分内容增加了“学习的人本理论”,这个知识点出选择题的可能性更大,可以以选择题的形式备考。因为这部分的重要知识点很多,所以不太可能考大题,因为那样会使分值偏差太大,所以主要以选择题备考即可。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以“学习的分类体系”、“经典性条件作用的教育应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罗杰斯的理论”为重点。大家务必要将这部分作为重点来复习把握。第4个子目——学习动机。共有三大知识点。这部分新增加了目标定向理论。这个知识点可能会以选择题或选做题的形式出现。这部分主要复习“学习动机的分类”和“学习动机的理论”。第5个子目——知识的建构。该子目共有四大知识点,涵盖了知识建构、理解、转变、整合和应用方面的内容。这部分应该会以选择题或辨析题的形式出现。重点关注的知识点包括“知识理解的类型”\n和“错误概念的转变”。对于“错误概念的转变”以选择题和辨析题的形式备考。第6个子目——技能的形成。共有三大知识点,主要关注“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和“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这部分以选择题的形式备考。第7个子目——学习策略及其教学。共有四大知识点,主要关注“认知策略及其教学”和“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这部分以选择题和辨析题的形式备考。第8个子目——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共有五大知识点,主要关注“能力的基本理论”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基本结构”。这部分以选择题和选做题的形式备考。其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很大可能会以选做题的形式出现。第9个子目——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共有四大知识点,主要关注“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和培养”和“品德不良的矫正”。其中,“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很大可能以选择题的形式备考,而“品德形成过程和培养”和“品德不良的矫正”会以选做题的形式出现。四、关于教育心理学复习的参考书目及其使用教育心理学因其知识结构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可选择的参考书范围相对较大。如果是近10年以来由重点高校编写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均可使用,而其中编得较好的主要有以下几套:一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的陈琦,刘儒德的当代教育心理学.是目前很有权威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它较全面地体现了08年考纲所规定的考查范围,大家在使用时可以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对各个考点进行细化,参考第五部分的复习方法进行复习。二是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译,由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该套教材是目前比较新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它不仅体系结构感强,而且重视实际教学问题的研究,对各派理论的分析也很全面。但其不足之处是,该教材对08年考纲所规定的考查范围有未涉及之处。建议大家可以以第一本为主,第二本为辅进行复习。其它参考教材如下: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冯中良、武新春,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复习指引一、总原则:1.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考试既是对考生本科阶段所学内容的检验,又是对是否具有从事进一步专业研究的潜能的考察。因此大纲中明确规定考核目标为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要全面复习,在教育心理学知识体系中要有所侧重,比如第五至八部分的理论阐述是教育心理学的精华和热点,使用性也较强,因而考生要加大力度复习。3.知识掌握要扎实、熟练,不能似是而非。大纲规定考核题型多,题量大,时间短,考生只有具备扎实熟练的基础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二、复习方式可以进行三轮复习:第一轮重视基础知识的建构,建议的方法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纲要化,比如:教育学专业教育心理学的绪论部分可以总结成:一、绪论(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个方面。(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两大任务:教育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指导三大功能:描述与测量(方法);解释与说明(理论);预测与控制(实践)(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n(1)古代思想起源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柏拉图:知识即回忆。亚里士多德: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和邻近律。(2)近代思想起源十七世纪,洛克提出白板说。十七世纪,夸美纽斯首次提出儿童学习能力存在年龄差异。十八世纪中叶,卢梭出版《爱弥尔》,提倡自然教育和情感教育。十八、十九世纪,裴斯塔洛齐倡导教育的心理变化;赫尔巴特首次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艾宾浩斯研究学习与记忆。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作为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领域中逐步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流派: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学派。(2)发展时期(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末)这时的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3)成熟时期(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认知学习理论逐渐进入了发展与兴盛的时期,发展起了认知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中出现了另一种思潮—人本主义。第二轮的复习方法性和策略性更为重要,因此这里详细介绍几种复习方法:1.变换复习顺序由于教育心理学在理解上比教育学和中外教育史略有难度,所以在第一轮的复习中,,复习科目的顺序可以是: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这样可以保障分值大的科目的复习效果。第二轮复习时可以把教育心理学的复习放在前面,这样可以在第一轮刚看过的基础上立即复习有助于强化复习的效果。也可以把后面时间留给分值更大的科目。2.变换复习方式①复习题法:可以借助课后的复习题,进行搜索式复习,若发现不会的问题可以增强复习紧迫感,也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和重点。使用复习题法,要注意复习题的质量和针对性,不然会因为复习题的偏差误解了考试的方向。②考纲法:可以对照考纲进行提问复习,同时应特别关注08考纲与07考纲的不同之处,调整复习重点,弥补第一轮复习的不足。③概念法: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第二轮复习时尤其要注意澄清模糊概念,比较类似事件的相同与不同点。如: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如何区分等。第三轮的复习主要是为了临场应战,所以要抓住主要知识点进行复习,不可贪多贪全,建议可以对考纲中的知识点进行筛选,如关注第五至八部分的理论阐述。专业课名师指导:教育学原理重点权威解析(二)2007-8-1521:49:00考研;教育学08统考教育学大纲出台后,大家会发现教育学和07年比较起来变动还是比较大的,海文专业课教研室特给广大学子推出教育学专业课复习重点难点权威解析系列。以期给广大学子的复习备考提供最大的帮助。今天推出的是教育学原理重点难点权威解析(二)。第四讲教育与人的发展22.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n(2)人的身体发展,是指机体在身高、体重、骨骼、肌肉、内脏和神经、呼吸、血液循环、内分泌、生殖等系统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3)人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人的心理发展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的发展,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等的发展;二是意向的发展,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4)人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身体的健康发展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23.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5)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6)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统一性24.试分析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具体地讲:(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5)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超常、低常、生理缺陷等。)25.试分析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一般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教育学上,环境有广义的环境与狭义的文化之分。(2)广义的环境,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相应地,除学校教育之外的环境,一般称为狭义的环境。所谓决定作用和主导作用,主要是就身心发展的内容和水平而言的。一方面,环境使遗传素质提供的人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另一方面,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3)狭义的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狭义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4)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但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26.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与遗传素质、环境(指家庭和儿童生活周围的社会环境)相比,教育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包括: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培养人的活动。第二,教育工作是由受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来进行的。第三,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以及个人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27、简述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所谓个体因素就是指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条件性的因素,要使这种可能性的因素变成现实性的因素,只能通过学生的身心的活动才能实现,因为人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积极地、能动地反映外部环境的。(2)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①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②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③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n(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说,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8.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下述观点。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桑戴克: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机会。华生: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吴伟士:人的发展就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遗传是长,环境是宽。答题基本思路:(1)这种观点反映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的基本主张。(3)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社会影响以及主体在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交互作用的统一,人在身心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特点,不是其中某一种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无论是遗传决定论还是环境决定论,都是强调一种因素而否定其它因素的作用,是片面的。遗传决定论片面强调遗传素质的作用,忽视其他因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相互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先验论”。环境决定论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定了生理的遗传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陷入了机械唯物论。二因素论是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的混合体,虽然避免了这两种理论的片面性,但它把遗传和环境的作用等同起来,并没有认识到影响人的发展中的各种因素的辩证关系,是一种折衷主义的调和论。同时,二因素论同样也否定了人的主观性,抹煞了教育的主导作用,也是不能令人完全接受的。第五讲教育目的29.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的作用,亦称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对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等方面的功能:(1)规范功能(2)选择功能(3)激励功能(4)评价功能30.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1)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2)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需求。(3)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发展;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的发展。(2)人的发展和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加剧工人片面发展(4)现代机器大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并提出了客观要求。(5)资本主义制度阻碍和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6)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7)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8)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与方法\n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科学地概括了人类发展的规律,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揭示了人的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条件,它为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和重要理论依据。32、试析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3)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4)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33.实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34.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1997年《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1)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2)调整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3)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4)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5)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5)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6)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35.如何理解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1)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部分组成。(2)五育中的任何一育不仅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而且对其他各育又起着影响、促进的作用。(3)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整体,从各个方面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4)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有不同的重点,但不能忽视任何一育。否则,就会影响其他各育的实现,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相关文章考生须留意 新增考点成重点07考研大纲变化趋势预见修订考点是命题重点-“在内容方面,只有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部分的变化相对较大,其他地方只有些许改动。”万学海文的王海军老师告诉记者,考试大纲的主要变动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新增了“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两个知识点。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新增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政府的经济职能”两个知识点。而变化最大的就是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部分,新增了六个知识点,改动的知识点达十余处之多。新增、调整考点是重点那么对于考纲中新增的知识点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王海军老师说:“\n前几年考研政治辅导中存在着过分渲染形势与政策重要性的倾向。一般而言,政治命题中的热点一定要与新大纲中的考点相衔接,这才是命题的重点。从多年的考试情况来看,大纲每年增加或调整的知识点,特别是新增考点与当前热点的交叉点,应该说是新增考点中的重点,这往往成为当年命题的重要备选内容。这就需要考生必须仔细研读考试大纲,关注新大纲中的修改和增删内容,并做好准备。”对此,万学海文的余开亮老师也表示:“对于新大纲,我们的学生要吃透大纲修订说明,寻找其中空白考点。首先,新增和调整的考点必将成为考试命题的重点。我之所以这么肯定讲,主要是因为如果我们仔细对照历年大纲的‘修订说明’与当年的考试试题,就会发现大量题目均直接选自‘修订说明’中的内容。例如2001年涉及的‘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及其现代意义’、‘联系和系统’;2002年出现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这些命题均出现在当年考试中,所以我们考生要善于挖掘和捕捉考试大纲中修订说明里隐含的命题信息,很有必要对文章字斟句酌。”“另外,我们的考生还要学会寻找大纲中的空白考点。”余开亮老师补充说,所谓“空白”考点是指理论上讲比较重要,在大纲中一直保留,在近五年试卷中一直没有出过题的考点。同时也包括一些在前几年大纲修订时以新增考点形式出现但一直没有被考查过的考点。这类考点多年未考实际上是在不断提升它们的命题热度。以近两年试题为例,2001年理科卷第26题考查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002年文理科卷第34题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都是2001年或2002年之前的五年内一直未出过题的考点。“因此,当我们考生拿到最新考纲以后,非常有必要对各类考点归归类,看看哪些是空白考点,对各类考点的性质加以分析,以便在复习时有所侧重。”理论要联系实际“在重视考试要点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把基本原理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王海军老师告诉记者,通过对近年来考研政治试题的分析便可以得出,政治试题在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核,即要求考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考研政治考试的重点。因此,考生复习或学习某一原理时,除弄清它的基本内容外,一定要有意识地思考这一原理可以同哪些实际问题相联系,它能说明和解决的主要实际问题是什么,或对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有何指导意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范围非常广泛,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历史实际,如重大历史事件、历史资料、历史人物等。二是现实实际,主要指党和国家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国内外的重大问题、重大事件等。三是思想实际,主要指当前存在的思潮、思想倾向和应注意的思想问题。上述三个方面的“实际”,都可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对象,尤其是最近一两年党和政府反复强调的重大社会问题或是最近一两年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极易成为当年或下一年命题的主要选择。这就提示考生在平时复习中,一定要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实际问题主要是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加以思考和分析。余开亮老师也强调道,在考研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在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来分析实际问题时,通常会体现在邓小平理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形势与政策等知识。如:“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一国两制”、“科教兴国战略”、“九八抗洪精神”、“东南亚金融危机”等。而如果要结合“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历史事件分析实际问题时,通常就会用到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知识点。例如:2006年毛概论述题中有关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除此之外,我认为毛泽东思想中代表性观点是肯定会考的。近几年先后考过的毛泽东著作文章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矛盾论》、《论持久战》、《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整顿党的作风》、《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论联合政府》,而目前尚未出过题的重要文章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十大关系》等,那么这些文章就需要考生重点阅读。”北京启航考试学校辛逸老师说:就哲学部分而言,可能对命题产生影响的只有两个新增知识点:一是第五章新增“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二是第六章增加了“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这一知识点,主要要求考生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来看待社会,注意联系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来考虑。已经在新考纲中删除的知识点要区别看待。一般来说,删掉了的知识点,是不会出现在试卷当中的。但是也有的知识点表面上删除了,实际上却是归并到别的知识点中去了,比如今年删除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点,但并非这一点不考了,而是把它归并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去了。\n考研政治:邓三变十五处 大纲空白点要留心2007-08-23京华时报近期已对外公布的2008年研究生考试公共科目大纲中,对各学科的考点和题型设置均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这些新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考生又该如何应对呢?记者邀请到相关科目的专家来为考生一一解析。专家:万学海文政治考研辅导名师王海军对于新的考研政治大纲,考生应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是吃透大纲修订说明,新增和调整的考点必将成为考试命题的重点。二是学会寻找大纲中的空白考点。所谓“空白”考点是指理论上讲比较重要,在大纲中一直保留,在近五年试卷中一直没有出过题的考点。同时也包括一些在前几年大纲修订时以新增考点形式出现但一直没有被考查过的考点。这类考点多年未考实际上是在不断提升它们的命题热度,一旦由“热点”升为“沸点”,必会爆炉而出。从2008年政治考研大纲的题型来看,今年的主要变化在于第二部分的不定项选择题,以前是可以选一个也可选多个,而今年变为多项选择,即至少选两个。内容方面具体变化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变化大第二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部分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内容。由此可见“三个代表”是重要考点,考查方式倾向于分析题型,可能会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的题目。第三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标题被改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个变化要求考生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要充分重视,容易成为出题的切入点。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部分增加了“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的内容。今年把这个内容提出来,可见它的重要性,可能会把它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及形势与政策》的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同样,第五章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标题下的内容被精简为一句话“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第六章《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被改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今年还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独立成一标题,虽然不完全属于新增加的内容,但是独立成一节,应特别重视。第六章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标题下的内容有所改动。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作了语言上的简化,内容实质并未发生变化。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部分增加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这一章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部分增加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这两个新的知识点与时政的联系很密切,要联系其他内容综合理解。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的内容有所改动。这一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部分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增知识点内容丰富,可能会成为出题的考点。此外,这一章“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改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第十一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改成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变动不多《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变化有三处。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的知识点“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改为了“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三章标题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改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改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些变化主要是表达方式的一些更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变化有三处。在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中,“\n实践的本质”改为了“实践的本质含义”。实践的本质是2006年《大纲》的新增考点,曾在2006年多选题第17题中出现,在2007年考研中仍然是重点。2008年《大纲》又对此点进行改动,考生在复习中更要加深理解。在第五章第一节“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中新增加了知识点“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在第六章第二节“社会发展的动力”中,新增了知识点“交往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方面,新增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政府的经济职能”两个知识点,其他地方有些许改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及形势与政策》新增了一个知识点,并有一处改动。考研政治:逐一解读新增考点 专家出试题考考你2007-08-22??广州日报大洋网??  本期主讲: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锦峰教育部《大纲解析》是考辅“宝典”作为考研的风向标,一年一度的考研大纲历来备受关注。与2007年大纲相比,2008年的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作了一些局部调整,表现在新大纲有34处变动,包括新增加知识点11个、重大修改补充的2段,对文字作修改使之更准确或更精练的17处、删除知识点4处。而大纲中的新增知识点历来是考试的出题之处,也是广大考生学习的重点。本期“日报学堂”我们请来了前来广州授课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著名考研政治辅导专家张锦峰,请他对政治科考试做专业辅导。张教授重点对政治经济学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这两个科目进行了点评。政治经济学中的“政府的经济职能”这一新增知识点,考生应特别关注,把握好两个层次:一是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是什么,二是政府经济职能所做的工作是什么。这一考点很有可能出材料分析题。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增知识点,考生也要注意。往年这是一个很小的知识点,今年提升到一节,而且大纲把“社会和谐”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高度。考生复习时,要把握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在材料分析这一类题中,要能结合材料论述和谐社会的意义、措施、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首先应当选一本好的辅导书。目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出的《大纲解析》是首选,这也是大家熟知的“宝典”。复习计划则可分三个阶段制订:9月~10月系统看一遍考研辅导书;11月以记忆为主,做一些模拟题;12月为第三阶段,突出重点问题。新增知识点1: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内容分析: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题型预测:选择题新增知识点2:交往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内容分析:交往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3)交往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4)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题型预测:材料分析题新增知识点3: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内容分析:在资本积累的发展进程中,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内在地、本质地、必然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题型预测:选择题新增知识点4:政府的经济职能内容分析:为了保证社会经济总量的平衡、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全国市场的统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的职能是由政府来执行的。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具有的职能;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政府作为社会经济宏观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题型预测:材料分析题新增知识点5: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n内容分析:“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题型预测:选择题新增知识点6: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内容分析:邓小平把对外开放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其最重要的依据,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实行对外开放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题型预测:选择题新增知识点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分析:新增加的内容包括三个知识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题型预测:材料分析题新增知识点8: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内容分析:基层民主是指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教育民主等内容。题型预测:选择题新增知识点9: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内容分析: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题型预测:选择题新增知识点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题型预测:选择题新增知识点11: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与外交实践内容分析:建设和谐世界,就是建设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和包容的世界,更加注重国家间的对话、协调与合作,强调国家间的平等、相互依存和遵守国际规则的重要性,体现了和平共处的意愿。和谐世界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后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题型预测:材料分析题张教授为本报广大考生读者出了两道新增知识点的考题:1.多选题: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A.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具有的职能B.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C.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D.作为国家主权维护者的职能答案:A、B、C2.单选题: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的基本内容是:A.资本积累必然造成截然相反的两极,即资本家手中财富的积累和工人贫困的积累B.资本积累必然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C.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相对人口过剩的产生D.资本积累必然造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答案:A\n知识点的变化2008年考研《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总体上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增加了关于胡锦涛同志关于和谐世界与和谐外交的理念。除此之外就是对于一些表述语言的润色。1、第八章第二节“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新发展”中,新增了知识点“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与外交实践”。2、第八章第三节“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中,把“中国和平发展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修改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及其对当今世界的意义”。背景与命题趋势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2个多月后的7月1日,胡锦涛出访莫斯科,“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第一次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逐渐进入国际社会的视野。冷战结束后,中国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推动自身和世界的发展放在维护自身安全与世界和平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追求自身发展和强大的同时,努力实现与他国和平共处、共享繁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谐世界”新理念的目标──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我国外交政策宗旨的继承和升华。在和谐世界中,各国内部的事情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将自身的安全与发展建立在牺牲他国利益基础之上。“和谐世界”新理念的这些主张,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集中体现。对于考生的具体要求由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新增知识点非常少,万学海文建议考生还是要结合“形势与政策”,主要是胡锦涛同志关于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和观点。依据历年命题规律,考生应重点把握前四章内容,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大国关系的调整与变化,如美国、欧盟、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外交政策的调整;地缘政治折射的大国关系,如中东、中亚和东亚问题;南北问题;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构建和谐世界等。2008考研政治复习完美同学们晚上好,今天我来跟大家谈谈考研政治的复习方法和一些技巧。很多同学是第一次考研,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考研政治的试卷类型和题型以及这几年的命题变化。考研政治的复习是个庞大而系统的工作,考研政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或有关基本理论在这一领域中的运用),以及形势与政策等六个科目的内容,每个科目又有若干知识点,这就需要同学们下大力气来准备复习。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政治试卷的情况。考研政治试卷分值构成是满分100分,按每年考试规律看,马哲和政经这两部分所占分值最多,占42分左右,毛概和邓三占38分左右,形势与政策占10分左右,最后一道分析题为选做题,占10分,考生在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第Ⅰ道试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的内容,第Ⅱ道试题考查考生运用政治中的一门或多门相关知识,认识和分析当代世界一些重要问题的能力,考生应答题时间为180分钟。政治试卷的基本题型由选择题和分析题两部分构成。选择题Ⅰ,该题型占分比例约为16%。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事件和基本原理的掌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由概念题演变来的。按往年试题看,难度不大。选择题Ⅱ:该题型占分比例约为34%。主要考查对基本概念或原理的记忆和对有关观点、原理的掌握和理解。考查的角度和形式比较灵活,常在给出不同于教材的表述、情境或言论等情况下,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该题型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难度比选择题Ⅰ大很多,得分率一直较低。分析题的题型占分比例约为50%。主要考查考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具体情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n针对政治的初步复习,可采取简单的三轮复习法:第一轮详看、细看,将所有的知识点梳理了一遍;第二轮加强理解;第三轮浏览,贵在坚持。复习过程中注意点、线、面的结合。所谓点,就是基本的观点、原理和范畴;所谓线,就是一章内容的联系;所谓面就是整个学科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每个考生还应该制订一个严密的复习计划,规定好每一天甚至每一小时的复习进度,就像制定作战计划一样,按照预订的时间,完成预订的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复习。特别要注意,哲学和政经不能靠死记硬背,关键是提高理论分析实际的能力,怎样能够发现现实的或者历史的事件中蕴含的哲理,并有能力把这种道理按照段落层次全面的表达出来是相当不容易的。复习方法以及技巧指导:我们知道,政治复习主要是以理解为主,但基本理论和一些政治常识也必须要理清、牢记,根据学科的这一特点我们要有针对性的逐个攻破。马哲和政经主要是理解为主,观点灵活,需要树立整体思维,不能以点盖面,所以这部分知识复习可以在4月份时启动,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深化,建立知识树。而毛概和邓三部分很多知识是很零碎的、必须准确牢记的小知识点,如会议时间、内容等。这部分知识采取集中强化复习不仅可以节约同学们的时间,而且经实践证明识记效果也更好,所以我们安排这部分知识复习在7月份启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时事政治部分紧密联系实际,这部分知识考试的重点在10月份才会敲定,结合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将会事半功倍,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将在11月份启动。采取分阶段的复习将帮助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的完成政治学科的复习,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平时在复习的时候,要坚持找、懂、记、练、会考试点的复习思路和方法。对依据考试大纲编写的教材,首先要找出考试点,将其分为一般、重要、最重要3个层次。其次,要懂考试点。就哲学、政治经济学概念而言,需要弄懂5个问题:概念划分的依据;概念的含义;对应概念的区别;与对应概念的联系;相对应概念的区别、联系的意义。就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观点而言,需要弄懂三个问题:观点的内容;观点的理论依据和客观依据;观点的理论、政治和实践意义。第三,要记考试点。采取分课程、分部分、分层次、按顺序进行识记和熟记的方法。识记是懂得基础上的记忆,熟记就是反复地进行记忆。在记忆过程中将要记忆的内容分解为几点,对每点找出关键词。第四,要练考试点。在基础阶段主要是练习体现基本理论的选择题和已考的选择题,对已考的主观性试题可以只看不练,学习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运用和总结阶段,要全面练习模拟试题,特别是要认真对待体现典型性、技巧性、综合性、预测性的试题。第五,要会考试点,这是最终的目标。找、懂、记、练、会考试点,既相区别,又有逻辑上的密切联系。找是前提,懂是基础,记是关键,练是手段,会是目的,缺一不可,这样得高分才有保证。另外,同学们要注意掌握一些有效的复习方法,不要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对各个琐碎的知识点的复习上,缺乏对知识体系的宏观的、总体性的把握。经过这种复习过程的学生将很难应付比较灵活的综合性题目。现在的考研题目,在命题思路上更加注重灵活性和综合性,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对于知识的立体把握。如果考生在复习时没有建立起一个很好的知识体系,而是停留在对零散知识的把握上,那就很难适应今天考研命题的思路。政治的复习虽然貌似枯燥而繁杂,但是当考生能从理解的角度入手,分清体系,加强理解,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就会取得很好的复习效果,祝大家复习愉快,在暑期复习中进展顺利!2007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统考真题参考答案(部分)辨析题:1、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答:错误。教学方法是教师采用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学模式则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侧重在理论化方面,不能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同看待。2、培养目标的制定受教育目的的制约。答:错误。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的制定当然要考虑到教育目的,但制定培养目标还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特定的社会领域如化工医疗等的特点。3、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答:错误。思维的定势使人的思维活动刻板化,有时会限制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但定势有时也会促进问题的解决,如卢钦斯的定势实验中,对于不用简便方法的水壶问题,定势会促进对这些问题的解决。简答题:1、简述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哪几个部分\n答: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1)提出问题。  (2)确定方法。  (3)正文部分。  (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简述孔子的教师观答:孔丘热爱教育事业,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他所主张的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学而不厌。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2)温故知新。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3)侮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诲人不倦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4)以身作则。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式,不仅有言教,还有身教。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5)爱护学生。教师应该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6)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3、简述提高教育实验研究内在效度的方法(至少五个)答:内在效度是指实验者所操纵的实验变量对因变量所造成的影响的真正程度。影响教育实验的内部效度的因素有八种:  (1)偶然事件。是指除了实验变量之外,一些未经控制的因素会介入周期较长的实验过程,引起实验结果的变化。  (2)成熟。指在实验期间,实验对象的身心发生变化也影响实验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  (3)测验。指前测的暗示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  (4)工具。指测量手段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大师教育(5)统计回归现象。可能混淆实验处理对因变量的效果,使实验结果难以解释。(6)差异的选择。所选择的两组或几组受试者,在未受实验处理之前,本来各方面的能力就有所偏差或不相等,那么实验结果的差异,就不能说是单纯由于实验处理所造成的。(7)实验对象的流失。实验对象在实验期间的流失,如择校、转学等,则可能使实验结果难以解释。当实验组和控制组有不同比率的实验对象退出实验时,就会导致结果的偏差。(8)上述七项因索的彼此交互作用,是影响内部效度的另一个因索。大师教育4、简述道德教育实践缺失的原因答:目前,中国的中小学德育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德育缺乏实效,缺乏魅力,教师与学生关系失调等。但深层的问题是德育定位不准,德育观念陈旧,德育价值取向偏移,德育目标与评价错位等。这些问题归根结蒂源于德育思想观念的陈旧与模糊。大师教育(一)德育定位问题德育定位不准或偏移,会影响到德育的实施等一系列的问题。我国德育的理论与实践一直认为德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它可以脱离其它各育、脱离学生的整体生活,导致学校德育脱离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脱离了生活。(二)德育的价值取向问题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两个向度:一是学生基础德性的培养;二是学生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三)德育实践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国内中小学德育实践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较差,缺乏魅力,实效不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教育者认识的局限和德育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两方面。5、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答:背景:(1)50年代后美国社会各界对美国教育问题的批评,批评的焦点是美国教育质量差,与其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2)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朝野极为震惊,改革教育的呼声高涨。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n(1)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该法案要求让更多的青年学习这些学科。  (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有计划地开办职业技术训练,使更多的青年和成年人成为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或熟练工人。  (3)强调“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学生完成中等教育,攻读考入高等教育机构所必需的课程并升入该类机构,以便接受更深的教育,从他们中间培养出拔尖人才。  (4)增拨大量教育经费。6、简述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答:确定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其次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人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论述题:1、论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并比较他们的异同。答:“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理论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即生活”理论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才是值得向往的?教育怎样为创造美好生活尽力?教育又怎样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不足与弊端?尤其是,教育本身怎样才能成为美好生活的典范?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变革而我行我素。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要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和明显的影响。杜威的希冀是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两者相同点:承认教育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反对将教育与生活分离;认为生活含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承认教育对改造生活的重要作用。不同点:(1)定位不同。前者认为教育应该以生活为核心,后者认为教育也是生活的一个过程,学校是生活的一种形式,生活包含教育。(2)前者强调了生活的重要性,对系统教育的重要性有所忽视,后者更强调两者的契合。(3)后者更注重把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美好的生活。2、通过下面一段话,论教育应对社会发展和人的需求的挑战时应采取的策略答:(略)。本题由于缺乏原材料,故没有给出参考答案。我们认为本题目主要是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去答题,可参照《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统考复习指南》一书进行答题。终身教育话题是目前教育界提得比较多的。3、选做题Ⅰ:论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据该原理说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答:(1)人们对自己成败原因的认识会影响其以后的行为。(2)在寻找自己成败的原因时,人们通常将导致自己成败的因素分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3)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不同因素,会有不同的动机效果。如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以后还会进一步努力;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下,以后就不会去尝试。激发学生动机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同时要避免让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而形成习得性失助。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n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归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归因。积极归因训练对于差生转变具有重要意义。(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并且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反馈信息可以帮助学习者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有助于其增强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应该有恰当的评定,实验证明,评定等级加上适当的评语,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5)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但不可滥用外部奖励,否则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6)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课堂中的合作与竞争环境无疑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研究表明现实中有竞争型、合作型和个体化型三种课堂目标结构,他们激发的是学生三种不同的动机系统。Ⅱ:为了确定某地区中小学是否有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特采用如下方式进行(1)称书包法;(2)课堂观察法;(3)问卷调查法;试分析这三种方法的优劣,并自己设计一个研究方案。大师教育答:称书包法的优点在于:形式直观,简单易行,方便整理。局限在于:笼统地通过一个因子进行判断,有误差;只适合在数量较少的情况。问卷调查的优点在于:方便实用,省时,花钱少;由于可以不署名,在某种情况下结论比较客观;能搜集大样本信息资料,收效大;便于整理归类,能做量的统计处理,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问卷调查法的局限在于:问卷设计的质量会影响结论的代表性;搜集的资料比较表面,不能深入了解深层次的内心世界真实情况;若部分调查对象不作回答,难以知道不回答的原因,也会影响问卷的效度。课堂观察法的优点在于:对事物有最直接的认识;方便易行,不必使用特殊设计的复杂仪器设备,不需要特殊条件,适用于广大的研究范围;不妨碍被观察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和正常发展,因此不会产生不良后果。课堂观察法的局限在于,观察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受各种偶然因素的干扰;研究者在观察时原则上不能支配和控制研究对象及其发展,所以不能判断问题的原因,只能说明“有什么”和“是什么”问题;在研究对象人数多且分散的情况下应用较困难;教育现象的复杂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观察项目归类推论性太多,会影响研究的信度;观察研究往往取样小,观察的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普遍性的程度不高。  研究方案(略)。2008考研大纲;教育学第一讲教育学概述1、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第二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什么是教育?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n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属性有哪些?(1)教育的本质是指人类从古至今纷繁复杂的各类教育现象中同一的、普遍的、稳定的,且又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的本质特性主要包括:①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③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④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⑤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的历史现象,具有永恒性和历史性。4.简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生物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2)生物起源说的基本观点是: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现象。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只是不断改变和演进,获得某些新的性质,人类教育的本质则依然有如动物界。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动物正是基于天赋它们固有的保存自己种类的本能才把知识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5.简析教育的心理起源说。(1)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教育史专家孟禄。(2)心理起源说基本观点是:从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避免了生物起源说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6.古代社会教育有哪些特征?古代社会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是:第一,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第二、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四,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第五,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第六,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第七,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7.现代教育有哪些共同特征?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是:(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5)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6)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7)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8)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9)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10)理论自觉性越来越提高。第三讲教育与社会发展8.试分析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n(1)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2)生产力发展状况影响着教学内容和学科的设置。(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改变。(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9.试分析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结构、教育的管理体制和部分教育内容。10.试分析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2)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3)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4)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08政治考研大纲新调整考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科学的表述揭示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有四个基本方面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基本内容为: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时,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反对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两种错误的思想。“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分离为特征的。从实际出发,就是应该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应该把现象当作人们的向导,用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方法,找出事物的本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存在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倾向:教条主义从书本出发,靠照抄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来解决问题;经验主义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尽管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为基本特征和主观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既要吃透理论,注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搞清实际,把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认识,并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尊重群众就必须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归根到底是要看“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答应不答应”。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群众还必须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的统一,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一致性。第三、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毛泽东在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深刻揭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得向导。”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在党的思想路线总的地位与其他三个方面并不是等同、并列的,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三个方面都可以用实事求是加以解释和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n实事求是还蕴涵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故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邓小平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他对真理标准问题作了新的发挥,把实践标准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群众利益标准。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记忆基本概念)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推动和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发展。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一致。但这种一致是相对的、暂时的,是历史的、发展的一致,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具体的一致。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使主观与客观、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但主观是否符合客观,思想是否符合实际,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加以检验。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从根本上破除一切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克服与消除思想僵化,从而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党的思想路线强调从实际出发,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认识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的没有止境的过程;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民主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强调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等等,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二、党的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党的政治路线是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的政治路线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基础,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第三、党的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其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就是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最根本的。实事求是还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制定并落实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需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和根本要求。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都深刻地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1.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是一个以时代特征为基础的动态概念。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使党的思想路线呈现鲜明的时代性。它昭示全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必须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体现时代性,根本在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n2.把握规律性。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既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角度体现了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发展,又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获得了本质的规定性。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本质就是要以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3.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激发主体的活力,以积极、能动、进取的姿态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体现着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以“求”为中介,从“实事”到“是”,超越事物的现象状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内含着创新的要求。与时俱进则强化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内涵,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富于创造性的新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必须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基础,是关键。进行理论创新,就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总理的惟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行理论创新,就必须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2006年第12题考察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辩证统一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六、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记忆基本概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并对这个标准进行完整准确概括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强调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一个完整科学的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被确立下来。这“三个有利于”,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力标准,因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键的基础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可以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最根本的就是“生产力标准”。这“三个有利于”标准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政治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所载入,成为检验全党的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的实践标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确立“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一个实践准则和理论准则。社会主义本质既然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然是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的重心和根本任务,各方面的工作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在实践中,衡量或判断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首先就应看其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三个有利于”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生产目的的问题。邓小平曾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是我们始终必须坚持的两条基本原则。发展生产,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本质应有之义。至于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其实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全面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第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同各项工作的具体标准并不矛盾。在社会各个具体领域、各项工作中,都有其自身特殊领域,相应地也有具体规范和具体标准。但是,这些具体标准都必须对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为前提,最终应当而且能够与“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统一起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