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2963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29633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n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一)教育现象o教育现象是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o教育现象有三个规定性:n(1)教育现象是一种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的存在物;n(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教育活动、教育问题、教育理论研究等;n(3)教育现象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不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活动便不能称之为教育活动,与之相应,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现象。人类的教育形式,可从两个维度加以说明:p纵向原始教育现象古代教育现象近代教育现象现代教育现象当代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外在表现和表面特征。虽然这种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教育实践的产物;但是,它只有被人们关注、讨论、评说,被看作是“教育问题”时,才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o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n教育的对象n教育与社会其它方面的关系n教育活动本身(二)教育规律o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1、一般规律(基本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与人的发展相适应2、特殊规律(具体规律)o教学规律n知识性规律n发展性规律n教与学对立统一规律n教育性规律o德育规律n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n德育过程是解决学生内部矛盾的过程n德育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的过程n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反复的过程二、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当代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o时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o表现:1、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论述教育问题往往停留在对观念的描述、形象的比喻和简单的形式逻辑的推理。2、对教育的论述及观点散见于哲学、伦理学等著作中。《礼记》《学记》《中庸》《大学》《孟子》《荀子》《论语》《理想国》等。\nn没有专门的教育家或教育思想家o中国孔子、孟子、墨子等;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n没有专门的教育著作o《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论及教育最多的两本著作。为了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孔子在建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时,在教学方法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教学规律的原则和方法。  孔子在长期从事私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关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1.[启发诱导];  2.[因材施教]。  关于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1.[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2.[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3.[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4.[学行结合,学行并重]。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还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教育著作,像韩愈的《师说》、朱熹关于读书法的《语录》、颜元的《存学篇》等,对师生关系、如何读书与学习,都作有精湛的论述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中,也有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西方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在西方,教育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斯巴达式的教育作为一种古典的教育方式,对欧美教育的影响很大。雅典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使文化教育出现了繁荣景象。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长期以教育为业。他的教育方式十分独特,经常用启发、辩论的方法进行教学。他是古希腊道德哲学的创始人,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指出“美德就是知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o亚里士多德n是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思想家n著有《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o柏拉图n总结了当时的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教育内容。n著有《理想国》o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中国古代的《学记》o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著名演说家、教育理论家昆体良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理论家。他的《雄辩术原理》也成为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著作。二、教育学的独立阶段时间:17世纪---19世纪中叶,欧洲文艺复兴后表现:1、从研究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英国学者培根1623年《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使教育学在学科的分类之中占有一席之地。2、形成教育学的理论体系。1632年捷克大教育家发表《大教学论》一书,成为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开端;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学学科的形成。3、教育学成为大学讲座内容,并成立教育研究机构。1753年德国哥廷根大学开办教育学研讨班,1810年德国哥尼斯堡大学创办教育研究所。\n4、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从思辨的演绎到数学与自然科学方法的转变。《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但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及其贡献o德国人赫尔巴特是最早视教育学为一门科学,并创立教育学体系的人。1806年他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赫尔巴特于1806年撰写的《普通教育学》以及1835年出版的《教育学讲授纲要》,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其理论可概括为“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教学”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被称为传统教育理论,赫尔巴特也成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一些重要著作:o英国洛克(1632~1704)的《教育漫话》o法国卢梭(1712~1778)的《爱弥儿》o法国爱尔维修(1715~1771)的《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o瑞士裴斯泰洛齐(1746~1827)的《林哈德与葛笃德》o德国福录倍尔(1782~1852)的《人的教育》o英国斯宾塞(1820~1903)的《教育论》o俄国乌申斯基(1824~1870)的《人是教育的对象》o德国第斯多惠(1790~1866)的《德国教师指南》这一阶段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学的独立学科阶段,是因为:第一,提出了“教育学”概念;第二,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第三,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表现:1、实验教育学。代表作有法国教育家梅伊曼1914年出版《实验教育与纲要》和拉伊1908年出版《实验教育学》,主张把实验心理学的观点、实验、统计方法引入教育学研究2、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作为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其主要主张:第一,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第二,教育活动三中心:儿童、经验、活动等;第三,注重儿童创造性的发挥杜威被认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二是前苏联与我国教育学家根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教育问题的研究结果。代表作为凯洛夫主编《教育学》,1938年出版;我国学者杨贤江《新教育大纲》,1930年出版。其主要观点: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根本方法与途径;第五,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相互联系,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o中国以1901年王国维翻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为起点,逐步开始了编写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版了一些比较好的教育著作。如\n孟宪承的《教育概论》,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等。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时间:20世纪50年代以后基础理论学科: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基本方法学科:教育史学、比较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教育学原理、幼儿教育学、小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社会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师范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实践与应用学科:教育管理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统计学、教育测量学、教育实验学教育技术学、教学论、课程论、学科教育学、德育学、体育原理美育原理……新兴交叉学科:教育政治学、教育政策学、教育文化学、教育史、教育法学、教育伦理学教育卫生学、教育人类学、教育人口学、教育文献学、教育生态学教育工程学、教育环境学、教育未来学……现代教育科学体系的构成教育自身分化教育对象分化职业应用分化教育领域的分化与其它学科的结合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是理论与应用的有机结合现代教育理论流派o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o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理论o法国保罗·朗格朗的“终生教育”理论o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论”o苏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o德国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一、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科学概念——广义凡是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学校教育是其典型代表(一)教育的科学概念——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教育起源的观点Ø神话起源论Ø生物起源论Ø心理起源论Ø劳动起源论Ø交往起源论三、教育的发展一、原始教育,指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或者说原始社会最初阶段的教育。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普及性与无阶级性3.教育内容和形式贫乏而简单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二、\n古代教育:以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为基础,为上层建筑服务。1、学校教育的产生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3、学校教育严重脱离生产劳动;4、教育和学习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并对学生实施体罚式管理;5、官学和私学并行6、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形式三、近代教育: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教育,以机器大生产和商品经济为基础,主要为经济发展服务。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制。4、教育的世俗化5、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四、现代教育: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1.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学校教育的普及性。3.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4.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o教育的终身化o教育的全民化o教育的民主化o教育的多元化o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v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v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v教育与文化的关系v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v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v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学校教育的结构;v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作用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v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v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v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以及某些教育内容。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关于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作用,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能起决定作用,只能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第二,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可以传递、保存文化教育可以传播、交流文化教育可以创造、更新文化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的继承性(二)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滞后—教育落后于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多数)超前—教育超越于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少数)(二)教育与人的发展\nn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儿童已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个体的活动、遗传、环境、教育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n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可能性n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n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遗传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的必须的生理基础,但是,它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指人的周围一切并对人有影响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表现①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必要条件②宏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总的条件和背景,制约人的发展的方向、内容与水平。③微观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影响。正确认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对人的发展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片面夸大环境作用的“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教育在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①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基础性的特点。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③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使遗传素质和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④形成合力,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的影响。n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不是万能的n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努力程度。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因素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因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n教育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做到循序渐进、有针对性;n教育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做到因材施教、抓住关键期;n教育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做到了解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教育适应与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并非要迁就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要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其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不断提高其身心发展水平。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规定,即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区别与联系联系: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确立及其内容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n区别:层次上,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指针,是目的体系中最高的层次。教育目的则是各级各类教育关于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的具体规定,是目的体系中下位层次,可分不同层次的。具体内涵上,教育方针是最宏观、最根本的方面,规定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性质与方向、人才发展的内容及实现方针要求的途径;教育目的则是方针规定下对各级各类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所做出的具体规定。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区别与联系区别:适用范围不同----总体与部分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总要求或共同标准;培养目标则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联系:规格要求教育目的是总的目标,培养目标是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的目的;二者都是培养人的一种理想、期望或设想中的教育结果。教育目的统摄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某个具体学校的具体表现。教育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二者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教育目的意义1、教育目的在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2、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以及教育效果的检查和评价都起制约作用。确立教育目的依据(一)客观依据1、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2、政治经济制度;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二)理论依据(教育目的观)1、个人本位论:2、社会本位论:3“辨证统一论”: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l1.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l2.合理的社会制度------------决定人的发展的性质和方向l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与途径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规定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指明了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内容------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指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各级各类学校总的培养目-------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特点由其劳动的目的、对象和手段决定l复杂性l创造性l示范性l长期性l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连续性\nl个体性和集体性教师的职业角色教育者文化传播者研究者教师的职业形象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教师的专业素质(一)专业道德1、忠诚事业,甘于奉献。--基本要求与前提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职业道德的核心3、团结合作,互勉共进。4、严于律己,积极进取。(二)专业知识1、本体性知识2、条件性知识3、实践性知识4、一般文化知识(三)专业技能--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l教育能力;l语言表达能力;l交往能力;l组织管理能力;l课程开发与创生能力l自我调控能力l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学生的本质P41学生学习的方式P50(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1、学生是人l具有主观能动性l具有思想感情l具有个性特征l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l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l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l具有发展的需要3、学生是完整的人(二)学生是教育的对象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学生是教育对象(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三、学生的社会地位(一)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l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l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二)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l生存权l受教育权l人身权(三)学生的义务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涵义与内容(一)涵义:l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l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二)师生关系的内容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3、道德上的互相促进关系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一)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二)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n2、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3、发扬教学民主,倾听学生意见4、善于控制自己,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班主任工作(一)班级与班集体班级是校内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编班原则把几十个年龄和学龄相当、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的正式群体。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班集体特征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具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具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具有健康的集体舆论具有优良的班风学风(二)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是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者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一)培养和建立班集体----中心环节(二)组织丰富的班级生活(三)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四)教导学生学好功课(五)组织课外活动以及校外活动(六)做好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七)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培养和建立班集体l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l健全组织,培养干部,制定规章制度l培养正确的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l引导和转化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l开好班会l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课程的概念课程理论流派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我国课程编定的原则我国中小学课程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一)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包括学科学习、课外活动、学校环境影响等。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2、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课程文本的构成: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1)课程计划的含义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各学科科目的性质和作用,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规定了课程设置、课程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课程标准和教学材料研发的主要依据。(2)课程标准的含义与内容含义: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各学科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性文件,也是选择具体教材和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3)教材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与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教材通常被称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课文是教材的基本部分。具体地阐述学\n科的基本事实材料和基本概念、原理、公式等,通常以章、节、目形式编排(二)课程的理论流派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经验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论1、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观点和主张:提倡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学生应采用发现法来学习课程。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2、经验主义课程论观点和主张: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教材为中心,要求以儿童的活动代替分科课程的教学,以儿童活动的直接经验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代表人物:美国儿童中心论者杜威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观点和主张:强调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布拉梅尔德4、存在主义课程论观点与主张:反对固定的课程,应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态度,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教材应是学生用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而不能是为学生谋求职业做好准备的手段,或是进行心智训练的材料;不能使学生受教材的支配,而应该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代表人物:奈勒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后现代课程标准可概括为: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代表人物:多尔(三)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改革的基本理念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反映在课程设计中,具体体现为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强调加强基础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重视个别差异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四)我国课程编定的原则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校的培养目标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六)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p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n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2、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实施的改革课程评价的改革课程管理的改革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教学与教学过程内容教学的概念及其意义教学任务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规律(一)教学的概念及其意义广义的教学往往和教育通用,是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一切含有传授和学习某种经验成分的活动。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有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当中,并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室和学校。狭义的教学专指学校的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概念理解(1)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二者缺一不可;(2)教学永远是教与学的统一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自有自己的独立的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不能互相取代的;(3)任何教学,都是为实现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而专门组织起来的培养人的活动;教学与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l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l教育也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区别¡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它与学校的其他工作,如思想政治工作、体育卫生工作、后勤工作等并列。¡智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并列。联系:¡智育的任务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教学不仅要完成智育的任务,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教学与上课l上课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式。¡就当前我国的情况来看,班级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l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2、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进行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不是唯一。怎样体现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l时间上,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l内容上,以书本知识为主l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l活动开展上,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n为主(二)教学的任务学校教学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古代教育中的教学任务:传道、授业、解惑。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双基教学)2、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教会学生学习3、发展学生体力,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审美情趣并奠定科学的世界观4、关注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三)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2、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本质的具体规定3、育人性是教学本质的核心特征(四)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兴趣和求知欲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与理论4.巩固知识---防止遗忘,达到保持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6.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反馈(五)教学过程的规律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1、知识性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2、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3、教育性规律——掌握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关系4、教与学辩证统一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相统一的规律l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即人类在实践中亲自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即书本知识。l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l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l摆正两者关系,防止两种倾向:¡以社会实践冲击教学¡完全取消必要的社会实践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n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学校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各派教学理论争论的一个焦点。也是当前教学理论与实践应该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n教育史上两种学派的观点n形式教育派:重能力培养,轻知识传授n实质教育派: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l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n所谓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发展又影响着他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n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l摆正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并非是自然的统一。在这个问题上,要求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正确理解和处理两者的关系。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1)为什么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内容体现着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教师是为一定的社会和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学生也是为一定的社会以及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2)教学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是统一的¡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n¡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3)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确保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是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的重要保证;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充分利用良好的班集体的教育力量;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教学能力和思想水平。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n一种观点认为教学中的教育无非就是利用课堂教学的空隙,去探讨同该课的教学对象与学习活动无关的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或是阐述某种人生的教训。n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中的传授知识必然伴随着思想品德的发展。只要传授并使学生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辩证统一规律n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是紧密相连、辩证统一的,不是割裂和对立的。教是为学而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两者互为前提和条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学中应摆正两者之间关系:教师既要充分发挥自己教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概念•教学原则的依据•常用的教学原则1、教学原则概念u教学原则是教师观察、处理教学问题,有效进行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制定的,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区别教学规律•反映教学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稳定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揭示出了教学过程的“必然”。•揭示“是什么”问题。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的规律提出来,是可变的;•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或实践性;•提出了教学工作的“必须”。•解决“应该怎样做”问题。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联系u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科学基础和依据。人们只能认识、解释、掌握和运用规律,而不能改变或创造它。u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是由教学规律派生的。对规律认识、解读不同,原则体系就不同,范畴也不同。•教学原则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和直接反映。•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是根本。2、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1、依据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2、受教学目的的制约3、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4、依赖于教学实践经验积累5、要适应社会的发展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n•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反馈调节原则(二)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的概念与种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师教的方式和手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方式和手段教学方法的作用:教学方法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及其课程内容的中介和桥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指导思想•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积极性被扼杀了,主动性也被泯灭了。教师仅仅是现成知识的传递者,而学生仅仅是一个接受器。•启发式认为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学会学习。(3)教学方法的分类n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n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和参观法n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n以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n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探究法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实习法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教学方法的选择(2)教学方法的运用1、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2、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3、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4、坚持灵活性,渗透教育机智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一)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和分组教学制等二、教学工作的组织形式(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1)班级授课制的含义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也称班级教学。课堂教学是其基本表现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n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下来。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的理论,给夸美纽斯的理论以重要补充和发展。第三阶段,以苏联教育学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使班级授课制更趋成熟。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班级授课制从理论到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体系。(2)班级教学的优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3)班级教学的局限性①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③不能很好的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④不利于因材施教;⑤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2、课的类型和结构(一)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1、个别指导2、小组教学小组教学的优点:有利于民主教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现场教学(三)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四)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教学工作基本环节\n•一、备课(一)意义:----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为上课作好充分准备。(二)工作内容1、做好四方面的工作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学生情况、进行教学设计、考虑教学媒体2、编写三种计划①学期/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学期备课n内容: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教学目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每节课或单元的教学时效和起止日期;主要教具等。考虑教学方法。②单元计划(课题计划)---单元备课n内容:课题名称;教学目的;课时计划;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确定单元教学主次,配备习题等。③课时计划(教案)---课时备课•一份完整的教案应包括Ø授课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要求、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步骤(进程)、备注等。Ø教案的核心部分是教学步骤,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时间分配、教学方法和教具的具体运用、备注(课后总结)等。•教案编写格式的内容课题:(本课名称)主讲人:班级:授课对象:教学目标:(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1.学会..2.树立…意识3.培养…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学习过程中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示范练习法,教学用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教学课时:(需几课时,或属于第几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措施及时间安排等)开始部分------中间-------结束板书设计:(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作业处理:(如何布置处理书面或口头作业)二、上课•上课就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备课的目的就在于上课•怎样才能掌握上课的艺术•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u上好课的基本要求(一堂成功课的标准)1、目的明确,完成任务2、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3、结构合理,充满机智4、媒体有效,方法适当,善启善导5、语言科学而艺术6、板书有序,科学合理三、课后的教学活动(一)对学生的课后指导工作1、作业布置与批改2、课外辅导(二)反思总结工作\n1、评课2、说课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一)教学质量1、教学质量的含义2、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3、教学“三维目标”与教学质量1、教学质量的含义教学质量就是教学结果质量教学质量包括教学工作质量和学生质量教学质量包括为教学所提供的人与物的资源(投入)、教学实践(过程)、成果的智力(产出或结果)2、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师结构与素质•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教学档案•实践教学条件•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经费•教学设施•教学改革•教风与学风•教学效果3、教学“三维目标”与教学质量三维目标的含义三维目标的核心1、关注每一个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二)教学评价(P14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