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习题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单元习题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一、选择1.狭义的教育是指(B)A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B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D社会教育2.广义的教育是指(A)A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B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D社会教育3.《学记》中“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表明中国古代教育主要被理解为是(C)A知识教育B技能教育C道德教育D生活教育4.下面强调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身范”效应的是(C)A“天明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B“以善先人者谓之教”C“教也,上所施,下所效也”D“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5.从学校教育制度的角度考虑,中国古代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A)A政教合一B因材施教C阶级性D六艺教育6.中国古代最先倡导“因材施教”的人是(B)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7.古代教育的主要特征是(A)A等级性、工具性、专制性、非功利性B民主性、平等性、开放性C国际性、功利性、应用性D终身性、公平性、人文性8.文艺复兴以后教育的主要思潮是(C)A工具主义教育B宗教教育C人文主义教育D科学主义教育9.西方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和教学问题的教育学著作是(A)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D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0.中国最早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C)A《论语》B《道德经》C《礼记·学记》D《孟子》\n11.被称为规范(科学)教育学建立的标志的著作是(B)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D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二、名词解释1、教育的概念①.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为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2、教育学萌芽时期的代表人无及其著作中国:孔子《论语》 战国末.乐正克《学记》 唐.韩愈《师说》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3、教育学形成期的代表人物及论著捷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英 洛克《教育漫话》法 卢梭《爱弥尔》 瑞土《林哈德和葛笃德》 德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4、教育多元化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著作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以儿童中心代替教师中心,以活动课程代替教学。中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编写的教育著作。前苏凯洛夫《教育学》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的构成一、选择\n1.从社会义务的角度理解,教师的主要职业角色是(B)A管理者B文化传承者和人力资源开发者C保姆D心理咨询者2.教育机智主要体现在教师的(C)上。A.组织能力B.自我控制能力C.应变能力D.语言表达能力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B)。A.传递知识B.教书育人C.思想教育D.培养学生能力4.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先要(C)。A.高尚的道德品质B.好的口才C.热爱学生D.具备教师业务素养5.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我国教师专业地位的是(B)A1966年联合国颁布《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B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C1995年国务院《教师资格条例》D2000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6.教师权威意识淡化,片面强调学生主体性、独立性作用的师生关系类型是(B)A命令-服从型师生关系B放任-自流型师生关系C民主-开放型师生关系D其他7.教师与学生相互平等、相互合作与信任,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的师生关系类型是(C)A命令-服从型师生关系B放任-自流型师生关系C民主-开放型师生关系D其他8.《礼记·学记》中记载“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心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是强调教师应遵循(B)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联系实际\n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B)A.创造性B.示范性C.公共性D.模糊性10.影响教师成长的根本因素是(D)A社会环境B学校文化C个人经历D专业自主性11.新任教师一般处在教师专业发展的(C)阶段A“非关注”B“虚拟关注”C“生存关注”D“自我更新关注”12.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性动力因素是(D)A专业学习B专家引领C同伴互助D个人反思13.学生的主要任务是(A)A学习B兼职挣钱C谈恋爱D搞人际关系14.学生的发展主要是指(D)A身体发展B社会关系发展C认知发展D身体与心理和谐发展15.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A社会环境B学校教育C家庭生活D个体自觉实践16.教育要素中,最主要的部分是(A)A教育内容B教育方法C教育技术D教育情境17.强调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师生关系观点是(D)A教师中心论B学生中心论C“主导-主体”说D“主体间性”说18.在教育实践中,能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B)A学校B教师C学生D家长19.在教学活中其主导作用的因素是(A)A教师B学生C知识D环境20.狭义的教学情境是指(A)A具有文化属性的特定教学环境B学校文化环境C社区文化环境D社会文化环境二、简答1.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和途径有哪些?(理解)\n.“非关注”阶段。该阶段时限是在正式教师教育之前,可从一个人进入接受正式教师教育一直追溯到他的孩提时代。.“虚拟关注”阶段。该阶段时限一般是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包括实习期)。.“生存关注”阶段。新任教师一般处于这一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在度过了初任期之后,决定留任的教师逐渐步入“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处于该阶段的教师,其专业发展的动力转移到了专业发展自身,而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直接以专业发展为指向。教师成长的途径:.专业学习.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因素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专业知识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指教师比较完善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及其程度。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本体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评价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情意的发展:、专业理想:是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的向往和追求。、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专业性向:是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特征。、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对自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3.师生关系的类型有哪些,你比较认同哪一种,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角色是谁?(理解).“教师中心说”(外在论、外塑论):教师在教学中起权威作用,否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学生中心说”(内在论、内生论):教学中占中\n心地位的是学生,一概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主体”说: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就表现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上,而非压制,二者应很好地结合起来。.“主体间性说”: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与制约的情况下,彼此真诚敞亮、交互共生的存在状态。4、教师成长的含义:教师成长是指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及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人的教师”的成长,强调教师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二是“作为教师的人”的成长,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四、材料分析“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大调查”中,从学生答卷反映的情况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只有12.3%的学生首先想到教师,“心里有话要说的时候,”只有48%的学生找老师说。而从教师答卷调查结果看,却有90.2%的教师认为“所有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都很信任”自己,有81%的教师愿意与“所有学生”或者“一部分学生”交朋友。而当调查问到“有人认为,对学生适当体罚是必要的”,居然有53%教师“可以理解”,认为“确有一定效果。”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主体间性说”:在没有内在与外在压力与制约的情况下,彼此真诚敞亮、交互共生的存在状态。(1)平等对话——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他们之间狭隘的言语交谈,而且是双方心灵窗户的“敞开”和情感的“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平等对话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是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承领。要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和生生平等。(2)互相尊重——在课堂教学中,作为独立的交往主体,师生之间应该做到相互尊重。当前,师生之间的尊重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二是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三是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3)彼此评判——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交而不往”\n,究其原因大概是交往主体之间缺乏评判。师生交往缺少学生对教师的评判;生生交往中只有相互间独白式的“倾听”,而无彼此的分析、讨论。(4)共享智识——师生是课堂教学生活的创造者,都是课堂教学的资源,课堂教学效实际上是师生共享智识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之能够以一种超越的和理智的态度,来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5)讲究实效——一是要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的类型,二是教师要从启发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交往围绕实际内容展开,促使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第三章教育功能一、选择1.现代教育的基本功能是(A)A影响人的发展B影响社会的发展C构建社会和谐D促进经济发展2.现代教育的扩展功能是(B)A影响人的发展B影响社会的发展C构建社会和谐D促进经济发展3.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D)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实践4.在通常情况下,对人的发展影响甚微的因素是(A)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实践5.古代教育的主要功能是(A)A政治伦理功能B发展个体功能C改造社会功能D筛选人才功能6.现代教育的主要功能是(C)A政治伦理功能B发展个体功能C改造社会功能D筛选人才功能7.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C)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实践8.提出教育就是为个体的”完满生活”做准备的人物是(D)A卢梭B夸美纽斯C康德D斯宾塞\n9.“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只会打洞”以及“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卖葱,儿卖蒜”的说法认为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是(C)A环境B教育C遗传D个体实践10.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说明(A)对个体发展有影响A环境B教育C遗传D个体实践二、简答1.简述教育的个体功能。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2.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3、教育功能的分类(理解)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这是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进行分析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这是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上进行分类的。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这是从教育作用的层次上进行分类的。正功能与负功能:这是从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的。4、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的体现、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人的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人的职业、身份的社会化5、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的体现、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第四章当代中国教育一、选择1.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是(C)A1952年颁布的B1985年颁布的C1995年颁布的D2001年颁布的2.“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说明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A)\nA政治与道德教化B培养人才C学习知识D经济发展3.我国教育制度的核心是(A)A学校教育制度B国家考试制度C学历与学位证书制度D教育督导与评估制度4.我国现行的学制属于(D)类型A五四五制B五三三制C六二四制D六三三制5.我国现阶段教育督导的重心在(A)A幼儿园和中小学B中专学校C各类职业学校D普通高校6.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B)A办学体制改革B管理体制改革C投资体制改革D人事制度改革7.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D)A教育观念现代化B教育内容与教育技术现代化C教育制度现代化D人的现代化8.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实行的是(B)A党委领导制B校长负责制C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D党委、校长共同负责制二、概念解释1.教育目的广义:教育目的泛指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狭义:教育目的指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与要求。2、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3、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公立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三、简答1.我国现行教育目的的内容是什么?我国的教育目的(方针):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获得了法律的确定与保障。2.当代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与任务有哪些?\n.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办学体制的改革: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学的体制。.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建立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内部管理体制,使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和有效自我办学以及有效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3.教育制度的概念是什么?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内容有哪些?教育制度的概念:所谓教育制度,是根据国家的性质制订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学校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4.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包括哪些?核心目标是什么?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核心目标是:人的现代化第五章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一、选择1.标志着终身教育概念和体系形成的著作及代表人物是(B)A耶利克利《终身教育》B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D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2.学习化社会概念首先提出的代表人物及著作(C)A耶利克利《终身教育》B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C赫钦斯《学习化社会》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3.我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终身教育体系”是(A)A1995《教育法》B1995《教师资格条例》C1986《义务教育法》D1993《教师法》\n4.《世界全面教育宣言》确认的全民教育的最终目标是(C)A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B满足个体各方面发展需要C满足全体儿童、青年、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D满足下一代人发展的需要5.联合国决定国际扫盲年是(A)A1990年B1991年C1992年D1993年6.“全纳教育”首先提出主要是针对(D)A幼儿教育B小学教育C中学教育D特殊教育7.我国第一次就教育国际化问题的立法是(D)A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B1993《中国全民教育行动纲领》C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2003《中外合作办学条例》8.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关于教育服务贸易的承诺中,未进入教育服务部门减让表承诺的是(B)A基础教育B义务教育与特服教育C私立教育D高等教育第六章学生素质及其培养一、选择1.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是(D)。A.升学率B.师资水平C.设备条件D.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2.初中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C)。A.职业教育B.专业教育C.基础教育D.整体教育3.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D)。A.互相排斥的B.矛盾的C.一样的D.统一的4.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B)。A.核心地位B.首要地位C.次要地位D.重要地位5.素质教育的最大特征是(D)A选拔人才B激烈竞争C惟分数是从D全面提高学生素质6.素质教育的目标是(A)\nA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B选拔人才C优胜劣汰D培养全才7.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D)A培养身体素质B培养心理素质C培养文化素质D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8.学生素质层次当中,最基础的素质是(A)A身体素质B心理素质C文化科学素质D道德素质9.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因素是(D)A创新人格B创新态度C文化知识D创新思维能力10.衡量学生道德素质的主要标志是(D)A道德知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11.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是(A)A教学工作B班主任工作C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活动D课外活动二、简答1、素质教育的定义是从社会和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的要求出发,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为根本目的,引导受教育者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1.学生的素质分哪些层次?素质教育的途径有哪些?从纵向看,学生素质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层次;从横向看,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又分别是由若干种素质构成。全面培养素质教育的途径有:教育史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活动课外活动第七章课程一、选择1.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是(D)课程。\nA核心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D活动课程2.下列哪一个“课程”是中国古代最早将课程作为一个词运用(A)。A“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一法制也”B“宽着期限、紧着课程”C“小立课程,大做功夫”D以上都不是3.下列哪一点不属于核心课程的特点(D)A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的学习内容B兼顾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C把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认识特点结合起来D组合相邻领域的学科构成一门学科4.根据学科分门别类加以设计的学校课程是(A)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核心课程D综合课程5.将两门及以上相邻学科合并成一门课程的课程是(D)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核心课程D综合课程6.伴随正规课程出现的,对学生起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被称为(D)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核心课程D潜课程7.从课程设置形式划分,课程被划分为(B)A显课程与潜课程B选修课与必修科C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D活动课程与核心课程8.下面哪一项是课程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形式(C)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材D教学资源9.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最根本的原因是(B)A世界潮流使然B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必然C人的发展的需要D课程本身的原因10.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A)A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民族复兴B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C课程内容的现代化D学习方式的变革二、概念解释\n1、课程的含义广义:课程是按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安排和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一切活动。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学科(或科目)的总和。三、简答1.课程的分类主要有哪些?(理解P165)从课程的形态划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整合课程从课程的存在方式划分为:显课程:是指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潜课程:又称“隐蔽课程”,他是指伴随着正规教育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从课程的设置形式分:选修课必修课.从课程开发过程分: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观察的课程体验的课程2、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组成:指导想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考察课程实施、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课程资源概念: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教材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2.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理解: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改善课程实施的过程.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实行三级课程管理\n第八章教学一、选择1.教学系统中最基本的主体关系是(B)的关系。A教师和校长B教师和学生C教师与教材D学生与教材2.学校人际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是(B)A一般人际关系B教学关系C爱情与友谊关系D行政关系3.“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模式是下面(A)提出的。A夸美纽斯B裴斯塔洛齐C赫尔巴特D杜威4.五部情境教学法“情境-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是由下面(D)提出的。A夸美纽斯B裴斯塔洛齐C赫尔巴特D杜威5.《论语·述而》中记载教师教学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C)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联系实际6.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A)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切己体察D虚心涵泳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B)A.个别教学形式B.班级授课形式C.道尔顿制D.特朗普制8.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D)。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二、概念解释1、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n2、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教学的整体协调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创造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直观性原则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4、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学习,自己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掌握原理、原则的一种教学方法。5、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6、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趋势.强调教与学并重,从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转移的趋向明显;.心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成为教学方法的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实验紧密结合;.教学方法由单一化发展到多元化,由彼此孤立发展到相互结合;.提倡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朝着“三个强调”、“五个有利”的方向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