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教育学》教育学20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师大《教育学》教育学2012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六个层次(简答)P6-71.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有意施加)2.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3.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橙程影咆活动4.教育是人与人Z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回晝的精神影响活动5•教育是诗人不断向上的、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影响活动6.教育是一种在道徳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总结:教育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善意地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施加积极的精神影响。制度化教育的利弊(特征)P151.学校化。把教育等同于上学。2.制度化。明确规定各种制度,如入学制度、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等等。3.封闭化。它按自身特有的标准,以自身特有的规则、规范构筑壁垒,形成対其他系统、其他实体、其他过程的排斥性,导致正规教育“十分狭隘”。4.标准化。用划一的标准与规格来管理,保持教育系统的一致性。(二)教育的本质(起源):工具论与本体论;平等论与成层论(简答)P23-261.工具论与本体论⑴工具论:认为教育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工具而存在的,具体而言,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经济发展的工具,文化传承的工具。将教育视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的有柏拉图、凯兴斯坦纳、孔子、康有为、梁启超等。经济发展舒尔茨、斯宾斯等。文化传承美国的巴格莱、赫钦斯、艾徳勒、布坎南、巴尔等。⑵本体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焕发人的天性,培养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个性,使之成为完人。这种思想最初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他那里己经有了本体主义教育观的萌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继承、发扬了这种思想,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而现代的存在主义哲学流派则是本体主义教育观的最杰出代表。2.平等论与成层论⑴平等论认为教育是走向社会平等的一个比较现实途径,通过一定的教育必将导致人们取得经济或社会地位的平等。法国的卢梭,“美国公共教育之父”贺拉斯•曼是社会平等论的主要代表。⑵成层论与平等论者相对,认为教育不仅不能实现社会平等,反而为不同社会背景的人提供了一架梯子,维护了固有的社会阶层并使Z适度合法化。代表人物有经济再生理论的鲍尔斯和金蒂斯和柯林斯(现代社会的学校常被称为筛选装置或社会选拔和分配机构)。(三)西方教育学的四个发展阶段:(简答)P29-311.孕育期:古代哲人对教育的认识为教育学的诞生奠定基础。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伊拉莫斯的《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和《愚人颂》、拉伯雷的《巨人传》、蒙田的《论儿童教育》等著作从不同角度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见解、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学成分,为教育科学的诞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2.诞生期:教育的诞生大约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历史。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把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出,并把它理解为“讲述与传授的艺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探讨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自此,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女口:法国思想\n家卢梭的《爱弥儿》阐述了自然教育理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明确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化”。对教育学的诞生起了重要作用。在教育学的创立阶段,康德及其《康德论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认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接受康德的哲学教席的是赫尔巴赫,其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教育学的创立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他认为“数竟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与阻碍。'‘赫尔巴特由此确立起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严整的教育学、教学论体系。赫尔巴特本人也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发展期:19世纪末以来教育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梅伊曼和拉伊将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用于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狄尔泰等将精神科学的研究方法用于教育学的研究,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讨论教育问题;杜维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则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教育问题;还有对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批判都产生了比较广泛影响的批评教育学等等。流派纷呈、证明不断、多元化发展的台式,使教育学逐步趋于成熟。2.分化(反思)期:二战后,教育学科迅速分化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表现在两方而:一是教育学中分化出一些新的教育学科如教学论、德育论等;二是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形成一些新学科如人类学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人类学等。教育学科的细密分化,使教育学科体系得以初步形成。同时研究者们开始对教育学本省进行反思。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选择或辨析)P631•教育的政治功能:指维系国家和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乩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一是培养各种政治人才,二是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b.促进社会政治变革:一是通过教育的普及,二是通过传播先进思想,三是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2•教育的经济功能:指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a.教育具有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功能b.教育具有知识再生产功能c.教育具有更新知识和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1.教育的文化功能:3.传递■保存文化b.传播■丰富文化c.选择■提升文化d.创造•更新文化2.教育的人口功能:减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流动。(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命题(知道并能写ll!)P69-761.全球化与教育:乩教育价值观: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以及为整个人类的生崔和发展而服务的理念。既要培养“个体人”也耍“国家人”,更耍培养“国际人”。b.教育内容:为人的个体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c.教育体制优化。2.知识经济与教育:倡导知识的价值;鼓励创新的精神,结合科技的力量,培养再学习的能力。3.信息社会与教育: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多元评价系统4.多元文化与教育:教育思维多元化,教育民主化,教育模式多元化。树立多元文化的理念,要有开放的态度和事业,大力发展多元文化教育。(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了解)P42-491•教育万能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成长都依赖以教育,教育是万能的。柏拉图、英国洛克、法国爱尔维修。2、教育独立论:”教育就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ooooo所以教育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持独立的资格,好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彫响”蔡元培。胡适\n3.人力资本论:教育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认知技能,相应地劳动生产率也会随之上升。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投资活动。“劳动■生产率■工资”舒尔茨4.筛选假设理论:教育史一种“筛选装置”。“教育■筛选■工资”。受教育水平是个人能力的信号。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案例分析)(一)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简答P89①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发展阶段可以大致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③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和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④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不同人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不同,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倾向也是不同的。⑤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如每个年龄阶段都会表现出一些基本特征。但随着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的改变,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其发展水平又是有差异的。(二)皮亚杰:P8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认知发展研究史上的丰碑。皮亚杰认为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很多,而构造是最主要的,所谓构造就是儿童发展的各个时期形成的活动图示。这种活动图示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形成了不同的认知结构。他以不同的认知结构作为划分人的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这一理论认为人是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的,强调思维能力的规律性发展,认为发展有阶段性,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不同水平的构造为该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简答P86他认为人类的动机是由5种需要构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指出,上述5种需要是由低到高呈阶梯出现的,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人的需耍构成了人的发展的主要动力。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偏重人们对其价值的白我实现,而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四)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103大题1、学校教育的内涵: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与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的特点是:①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规律,有目的地培养具有一定规格的人。②学校教育具有专业性。具体表现:i学校教育工作者具有专门的任职资格,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懂得如何教育人,能够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学生。ii学校使用的教材内容系统而完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逻辑性。③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④学校教育具有基础性:学校教育为人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综上所述,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对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刻的。学校教育虽然在人的身心发展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2、学校教育与个体个性化:八个性个体化的概念(个性是人性在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同时反映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包含个性的独特性、稳定性和整体性。个体个性化是指个体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B过程:个性个体化的四阶段(儿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个体在个性化过程中易受两方面的怵I扰(对物质实利贪得无厌的片面追求与人格面具的过度膨胀)C、学校教育在个体个性化屮的作用\n学校会根据学生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等展开个性化的教育,帮助个体发展自主能力,使个体的发展由“自发”走向“自觉”,从而使个体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1.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提升。(人的主体性指人面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教育通过对人的道徳、智力、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从而提高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身素质,不断增强人的自身能力。人通过接受教育,不断获得自尊、自强、自理等自主性品质。)2.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教育者帮助个体充分开发内在潜力并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出有独特个性魅力的人。)3.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使人成为有道徳、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教育让人意识到不仅要为自己而活,也应成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人,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3.学校教育与个体社会化A个体社会化的概念:人类个体在与其他人成员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社会规范,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进而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发展和完善个人的过程。包含的含义:1、个体社会化的历史性:由于个体所处社会的历史条件不同,社会化的内容、过程、方式和目标就会有所不同。2、个体社会化的能动性:个体社会化,一方面是个体吸收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个体会根据己有的认知图式对来自社会的影响进行诠释和理解,故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具有能动性。3、个体社会化的终生性:个体无论是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时时刻刻处在社会的影响之下,不断进行着社会化。B过程:个体社会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儿童少年期社会化;青年期社会化;成年期社会化;老年期社会化。C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彫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2、学校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具有传递社会规范,指导生活的功能。)3、学校教育培养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通过教育,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结合国家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帮助实现个体的职业化。)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的目的和方针的定义P123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主体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具体要求、设想或规定。(教育的目的对所有的学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具有一般的性质)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它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的根本依据。(二)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P125--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1.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政治观点、政治制度等的制约。教育目的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直接的制约关系。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是培养人的专门活动,教育目的是一种发展指向,必须。。。4.教育目的的确立受理论和研究水平制约。\n(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个人本位目的观和社会本位目的观(代表人物)P128(辨析)1.个人本位论:坚信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就是真善美的体现,主张应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根据儿童的本性,以个人白身完善和发展的需求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代表人物:a.理论萌芽时:古希腊吋期的智者学派,如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所言:“人是万物的尺度”;b.全盛时期:法国的卢梭(自然教育说),瑞士的裴斯泰洛奇,德国的康德、福禄培尔等。c.进入20世纪以来,人文主义、永恒注意、存在主义所继承发展。永恒主义代表人物赫钦斯。,2•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社会的制约,主张教育的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促使个人社会化,诗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教育的一切活动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出社会目的外,没有其他目的。代表人物:a.柏拉图和苟子b鼎盛时期:孔德、底儿凯姆、纳托尔普、凯兴斯坦纳等。【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认为:(1)教育目的应由社会的要求来确定。(2分)(2)全部教育都是为了建设和完善社会这一目的的实行和实现。(1分)(3)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完全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人。(1分)(4)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苟子、孔德、纳托尔普、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白尔格门、涂尔干等。(2分)】(四)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二:人文主义目的观和科学主义目的观(代表人物)P1321.人文主义目的观:认为人性是美好的,而且是永恒不变的,教育的本事和根本目的就是培育人性。无论何时何地,人性依然如故,教育也依然如故。在教育中强调尊重儿童,注意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始终把人的价值和人自身的完善放在教育价值的首要位置。代表人物:a,追溯到古希腊的“文科教育”即自由教育,自由人教育。亚里士多德,历史上第一人说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bo启蒙时期至20世纪初,阿德勒。C至20世纪下半叶,“人本化教育”重新诠释了“人本主义”.2•科学主义目的观:以社会的需要尤其是物质需要为出发点,以社会物质生产和科技进步为中心的关于教育目的的功利主义主张。科学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人文主义异化的产物。代表人物:a.近代科学的思想先驱一弗兰西斯培根无疑是科学功利主义的奠基人。(五)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P139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培养“劳动者”。我国各时期教育目的所要求培养的人才,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4.坚持德智体美全血发展。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是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身心素质的要求。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我国的教育目的不仅包含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第五章学校的产生与发展(一)学校的特殊性:P165第一,有专门的规格要求,比如说建筑规格。笫二,有专门的人员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如有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教育辅助人员等等。第三,有相应的教育媒介、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等等。第四,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只有符合以上条件的教育场所才能称为学校。\n(二)学校产生的条件:P166一,生产力的发展。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三,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四,国家机器的产生。(三)书院特征P184宋代书院制度以传道、求道、学道为精神旨意,充分发挥教育“涵养德性,变化气质”的功能,特点尤为鲜明。第一,接受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完善自我。第二,注重教学与研究结合,形成自由争鸣的学风。第三,注重学生白修和教师指导的结合,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第四,注重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相结合。(四)西方学校的发展类型及其标志性。P1851斯巴达的军事学校(学校组织并不完全)2雅典的学校3基督教学校4城市学校5中世纪大学6人文主义学校(后世普通中学的源头)7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开创了职业技术学校的先河)8师范学校9幼儿教育机构(五)我国的四个学制及其沿革P196(了解)1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由张百熙拟定的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一一《钦定学堂章程》,由于1902年为农历壬寅年,所以又称其为“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实施。2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由于1904年为农历癸卯年,所以又称其为“癸卯学制”。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这个学制将学校教育从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六级:小学为9年,中学教育5年,高等教育6至7年;从横的方面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分别实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3壬子癸丑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二部学制,是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的。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吋大总统,改学部为教育部,任命蔡元培为首任教育总长。1912年7月至8月召开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邀请国内箸名的教育专家开学讨论,最后9月向全国颁布《学校系统令》,即为“壬子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各级各类学校令,补充《学校系统令》,合称“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整个学程为18年,分为三段四级,三个系统。第一阶段是初等教育,分为两级: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共7年。第二阶段是中等教育,只设一级,共4年。第三段是高等教育,也是--级,但分预科和本科。除了由小学、中学、大学组成的学校系统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实行男女平等教育。这些措施尤其是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规定,在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一级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一学制实施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不足。如“过分强调整体划一,缺乏灵活性;各学段年限划分的不合理太偏重于普通教育等等。”4壬戌学制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教育的起点。壬戌学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随着外国教育理论纷纷传入中国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壬戌学制被称为现代学制。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学制。原名“学校系统改革方案”,因颁布Z年1922年,是旧历壬戌年,故称为壬戌学制或1922年学制。该学制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壬戌学制一直沿用到1932年。壬戌学制将整个学制系统分为三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缩短了小学年限,设三年制初中,取消了大学预科,设三年制高屮,提高了师范教育的水平,职业教育单成系统,课程的设置无男女校之别。5我国现行学制新屮国成立后,对旧有的学校进行了整顿改造。自195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教育结构的调整,学制已有变化与发展,并逐步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比较完整的学校系统,即我国现行学制系统。196第六章教师及其专业发展(一)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P2211蜡烛角色体现的是无私,不妥之处在于,蜡烛往往带有浓重的自我牺牲、自我毁灭色彩,而实际上教\n师应该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在工作于学习中体会人生的意义与价值。2园丁角色充分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历程和个性差异,但园丁的工作是基于“秧苗”的本性,顺其自然进行,不能对它“拔苗助长”,而教师不仅要挖掘儿童潜在的能力,而且有责任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通过特定的途径与方法传递给儿童,此外,园丁可以剔除一些不好的“秧苗”,但教师不能对“差生”不闻不问。3工程师角色体现教师对孩子发展规划、引导的重要作用。但工程师的工作对彖是没有生命的物体,是对产品进行整齐划一的设计与规划,这个比喻将教师复杂的工作简单化,把活生生的工作对彖物化,容易造成教师不能因材施教,不能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的调整与变化,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4一桶水角色“要给孩子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一说法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耍求,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做好教师的基础。但问题在于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也要有如何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的知识,及教的知识。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衡量一个人的学识水平,不仅仅是看知识量的多少,更要注重创新与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导学者”,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研究与创新的能力,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二)现代的教师角色定位P2221.授业传道者2.研究者3.管理者4.引导者5.协作者6.课程开发者7.心理医生(三)教师劳动的特点(简答或辨析)P224教师作为劳动者,学生既是其劳动对象,又是其劳动产品。教师的劳动手段和工具主要是自身的知识、能力、品德以及一定的教学设备和科研设备。教师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并使其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品德。教师劳动主要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殊性:1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対象。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劳动示范性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教师工作的各方面。首先,教师劳动性质的复杂性。教师的劳动属于专业行为,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心智劳动。其次,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教师劳动对象是具有自觉意识的有感情、有理智、有个性的学生。再次,教师劳动内容的复杂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面的,教师必须根据社会的要求使受教育者徳智体等全面发展。因此教师既耍教书更耍育人,既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有对他们进行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训育。最后,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教师的劳动过程是知识信息的传递和转化的过程,是一种综合利用、消化、传递、发现科学知识技能的复杂的劳动形式。3教师劳动的协作性学校教育是众多人参加、多方面配合的集体劳动,具有很强的协作性。从横向上看,学生的全面成长不是某一个教师能够决定的,而是有承担不同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担负不同只能那个的教师(如思想工作、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等)共同努力实现的。从纵向来看,由于学校教育是分段进行的,没有一个教师能独立完成对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部教育。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这就要求教师不停地进行探索,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其次是由于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决定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协调各种教育影响因素,发挥更大的灵活性、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集中反映在教师对教育教学原则、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运用和处理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对教师劳动创造性的最好注脚。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充分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所谓教育机解是指教师对某种突发性、偶发性教育事件作岀及时的、恰当的处置的能力。5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充分说明了教师劳动长期性的特点。教师劳动的长期性首先是因为人的成长周期具有长期性,一个人从幼儿到成年需要二十年左右的吋I'可,就是成长的某个阶段也需要几年的时间;其次是因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塑造,都需要一个长期而不断\n反复的过程;再次是由教育结果显现的滞后性决定的。以上的五大特点,说明教师的劳动和一般的生产劳动有着本质区别。一般的劳动对象是“物”并且是以“物”制“物”,劳动者可以根据设计图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但教师的劳动对象不是死的物质材料,而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不能哟与生产者任意摆布的人。因而只有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才能在教育屮本“以人为本”,才能更好的教育人、培养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论述,要把小标题的内容增和,见P227)1.专业知识2.专业技能3.专业情意(四)教师专业发展取向P233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优势:教学专业中“确定性”的寻求;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内容;基于理智取向的专业发展方案较易实行。关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样的知识对教学是必要的”2.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关心的核心问题“老师实际知道什么”3.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4..教师专业发展的技能取向(五)教师的六条权利简答必考P242按照我国《教师法》第七条(共六款)规定,我国教师享有以下权利:⑴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⑵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价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这条规定赋予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自主组织教学和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师法》赋予教师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⑷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有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⑸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⑹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六)教师应履行的义务:(了解)P243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判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第七章:学生及其成长学生的本质属性P2531.学生是发展屮的人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身心发展规律P258\n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统一性(一)两种学生发展观(辨析)具体内容P260(1)“外塑论”学生发展观。人物:洛克(英国)、赫尔巴特(德国)(2)“内心论”学生发展观。人物:卢梭、杜威(二)学生群体(大标题)P(265)学生群体的作用:(1)学生群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a.学生群体是教育的对象。b、学生群体又是教育的主体。(2)学生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A、班级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B、同辈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C参照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D、学生群体凝聚力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三)良好师生关系(大题目)P2741.师生关系的特点:(1)尊师爱生,民主平等(2)相互启发,合作对话(3)相互促进,共同成长。2.师生关系的类型: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3.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了解和研究学生(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论述或简答)P279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了解和研究学生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八章:课程与课程改革(一)几种课程概念的辨析P288基础课程概念:课程即学科、课程即经验、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研究假设(二)课程理论观念及其代表人物P2931)结构取向的课程论文:古德莱德(2)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麦克唐纳(3)内容取向的课程理论:博比特、康茨、谢恩、弗莱雷(4)过程取向的课程:休特(三)目标模式:泰勒(四)课程设计的模式之一情景模式斯基尔贝克:(1)分析情境(2)拟订目标(3)设计教与学的课程方案(4)诠释和实施课程方案(5)评估、反馈和从新构建第九章:教学理论与模式(一)教学含义P322\n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二)教学理论流派Z—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程序教学)P326基本要素:(1)学生作出积极的反应。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只有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学生才可能作出反应。(2)小步子。用于程序教学的学习内容是一步一步呈现的,因此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前后两个步子Z间的难度增加通常是很小的,学生就能牢固掌握所学的内容。这样既为后续学习更难的内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使学生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信心。(3)对每一反应作出即吋反馈。教师对学生的每个学习行为给11!正确与否的评价,有利于学习地提高。(4)自定步调,学习者按照个人情况确定学习进度。程序教学允许学习者按个人情况确定学习进度。有利于缩小班级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距。(三)布鲁纳的教学理论:P332(1)发现学习法的含义。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法就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不局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所作的“再发现”。(2)发现学习法的要素:a、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b、探究解决方案。c、灵活组织外界提供的信息。(4)灵活而执着地追求问题的解决。第十章: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或论述)P362(1)徳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知,即道徳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徳关系及英理论、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离不开认识,认识是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他人行为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并对知和行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的道徳行为过程中,克服一切内外的阻力和困难所做出的自觉努力。行,即道德行为。言行一致才是良好的道德品质。(2)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3)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动力。(4)德育过程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集中教育和分散的经常的教育结合起来,反复抓,抓反复,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二)德育原则:(重要)P364(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的活动舆论、优良风气和传统教育个人;又要通过教育个体来影响整体的形成和发展,把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辨证统一起來。要求:A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B要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C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來。(2)知行统一的原则。要求教育者要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优良品质。要求:A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B要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C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3)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德育必须说理启迪,疏通引导,启发自觉,调动受\n教育者的积极性,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使学生品德健康发展。要求:A要正确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B要善于以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C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4)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要求:A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B要是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开展品徳内部矛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C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要求:A教育者要尊重信任学生,对他们发展的可能性要充满信心。B要善于正确地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6)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的原则。要求:A德育的要求、内容、形式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B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C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进行徳育。(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要求:校内各方面徳育影响要一致。学校和家庭德育影响要一致。学校与社会的德育影响要一致。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三)德育的方法(小题目)P377徳育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践锻炼、自我教育、品徳评价(四)当代德育模式:(小题目)P383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重要人物的观点理论)P384(1)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在冃的上侧重于道德认知,强调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柯尔伯格等人创建的。(2分)(2)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2分)(3)个体的道徳判断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个体的道徳判断发展经历性质不同但相互关联的3种水平和6个阶段,这三种水平六个阶段是按照不变的顺序由低到高逐步展开。更高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能兼容更低层次和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反之,则不能。(2分)(4)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2分)体谅模式(辨析、简答、论述)P388体谅模式在目的上侧重于道徳情感,强调培养儿童的道徳敏感性。它的创立者英国道德教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认为道徳教育就是要使个人摆脱那些破坏性和自我损害的冲动,引导人过利他主义的生活,将人从彼此的不信任和恐惧中解放出来。它的基本假设有: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在此基础上,麦克费尔等人还编制了《生命线》丛书,作为体谅模式的实践支柱。(观点部分8分)体谅模式为我国学校徳育中道徳情感方面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如学校徳育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并从中获得快乐,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但该模式也有不足之处。尽管它没有偏废品德的知、情、行方面的发展,但它显然侧重于情。一个人的品德的发展往往是全血和谐的,即道德认知、道徳情感、道徳行为的同步发展。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我们不能孤立其中的任何一项,而要使它们从同一起跑线上出发,齐头并进共同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启示部分5分,阅卷老师可根据考生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