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_教育和教育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学_教育和教育学

教育学\n课堂纪律禁止:迟到/早退/旷课吃东西/聊天/接打电话考勤采取抽查点名的方式进行考勤,超过3次未到扣除平时成绩.考试成绩构成平时30%,卷面70%。本门课程课堂要求规范\n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n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含义(一)教育的字面含义中文“教育”的字源与字义外文education的字源与字义\n中文“教育”的字源与字义古代典籍中的“教”古代典籍中的“育”左下方表示孩子,是教的对象,左上方表示占卜活动,是教的内容,右下方表示手,右上方表示鞭子或棍子,是教的过程或手段,合起来表示成人督促、惩戒孩子的学习行为。像妇女养育孩子之形左、右上方表示两只手,中间的〤表示占卜活动,⌒表示房子,下面是孩子,意即孩子在一所房子里学习知识。\n“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n在20世纪之前,人们很少把“教”“育”两个字合成一个词来使用。思想家和普通百姓在论及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而且,两者比较起来,又以“学”为多。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n外文education的字源与字义英语中,教育“education”;在法语中,教育“education”;在德语中,教育“erziehung”三者均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educare”是个名词,它是从动词”educere”转换来的。“educere”是由前缀“e”与词根“ducere”合成的。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e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n(二)教育的现代含义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影响或增进人们身心发展的一切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它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n二、教育的本质属性问:动物界有没有教育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动物界不存在教育:首先,所谓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它的产生与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其内容也与动物的生存本能如捕捉食物、逃避天敌等相关。其次,人类有教育的基本条件,人类有语言文字。其他物种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信息的储存和传递,但这种信息储存于遗传因素中。有的动物也有一些后天的习得行为,比如小狗钻火圈、算数学题。黑猩猩开锁等,但这些行为是人教的,不是在动物之间进行的经验传递,而且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人类有语言文字的物质外壳,可以将经验一代代传下来最后,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并独立生存。而人类教育的结果远远不止于此。人类教育不但使受教育者获得适应环境的经验,而且培养了人进一步改造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了人创造新经验的能力。这也是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人类如果没有教育?..........\n三、教育的要素\n广义: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狭义:主要指教师。含义:所谓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对教育者的界定返回\n广义:凡是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狭义:在学校教育中,学习者主要指学生。对“学习者”的界定返回\n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组织形式教育手段教育影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3.\n教育的基本要素的关系(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者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学习者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活动的主体)按一定目的和要求施加影响发挥能动作用使学习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n四、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它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n2、生物本能说: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利托尔诺在《教育之进化》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教育在动物界早已存在,教育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活动,因为生物界的生存竞争是教育存在的基础。英国的沛、西能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物的本能和冲动,教育的起源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肯定了动物本能活动和人类教育之间的联系是正确的,但把教育仅仅归结为本能而抹杀了教育的社会性。没有把握住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n3、心理模仿说:美国的心理学家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从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具有本质区别的观点出发,批判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但他又把教育归于无意识的模仿。这也是不全面的。\n4、劳动起源说:这种观点认为劳动、人类、社会、教育是同时产生的,是人类祖先发展和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是说当人类祖先已经进化到相当的水平,即当自然界给了人类祖先发展为人的可能性时,当生存迫使人类祖先必须利用自然工具进行劳动使上肢发展为手并进一步制造工具时,当这些活动促使人类的大脑得到发展并由于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必须进行交流而产生语言,进而促使思维的发展和产生意识时,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创造了经验由于社会生存和延续的需要必须把这些经验传递给下一代,经验产生了。\n5、需要起源说,认为教育的起源与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n(二)教育的发展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1、原始教育,指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或者说原始社会最初阶段的教育。特点2.教育的社会性与无阶级性。3.教育内容和形式贫乏而简单。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n2、古代教育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特点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还设有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崇文馆:归东宫直辖。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实践对立,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4、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调体罚,棍棒纪律。5、个别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形式。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二馆”:皇亲贵戚和宰相功臣子弟。学额50人。国子学: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学额300人。太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学额500人。四门学:七品以上官员子孙(500人)和庶民中的优异之人(800人)。学额1300人。书学、律学、算学:是专科性质的学校,面向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及庶人。学额各50人。\n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n3、现代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学校教育的普及性。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现代教育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特点\n进入21世纪,现代教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教育目标上强调素质、造就通才、弘扬个性、尊重创造。教育时空上强调教育的终身化、国际化、信息化。教育地位上强调教育民主化,教育全民化教育大众化以及教育先行。\n原始社会后期,有类似教育机构的建立,称为庠。后来演化为“序”(习射军事体育)“校”“学”(传授礼乐造就士子的学校)等。在其他国家也有青年之家,由一批丧失劳动力的老人来专门训练和教导年轻人,这可看做学校的胚胎。学校教育产生应具备的条件:第一,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第二,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提供教育内容;第三,文字记载生产和生活经验手段的出现,使间接经验得以传递;第四,国家机器出现,需要专门教育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n班级授课制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是由于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批判、否定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定下来,\n第二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n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①教育学属于一门社会科学;②教育学属于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理论性学科。\n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一)教育学的萌芽(奴隶社会~17世纪)教育学还包含在哲学体系里,没有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著作:《学记》《论演说家的教育》\n(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17世纪~19世纪末)教育学从庞大的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n1、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弗兰西斯·培根。培根在1623年撰写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他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开列出来,认为是关于“指导阅读”的学问。从此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n夸美纽斯(J.A.Comenius,1592-1670)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撰写了《大教学论》(又译为《大教授学》、《大教育学》)。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n康德(I.Kant,1724—1804)教育学最早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他从1776年在德国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先后四次讲授教育学,并在晚年将自己有关教育的讲演稿交给学生编纂发表。1803年,《康德论教育》一书出版。\nJ.F.Herbart1776—18414、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是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著作。此外,赫尔巴特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除了讲授哲学和教育学课程外,还创办了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所有这些,最终使得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科学大家族中的一员。\n(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末) 出现了大批的教育家和教育专著,是教育学空前繁荣和发展的阶段。\n(四)教育学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末至今)教育学在理论上有较大的发展和深化。\n四、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一、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二、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三、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四、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n《学记》简介: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M·F·Quintilianus,35—96)写的《雄辩术原理》一书,还早三百多年。《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只有1229个字。\n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大约写于公元90年前后,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1415年在瑞士圣·高尔女修道院藏书楼,被著名的古籍搜集家波尔齐奥·布拉秋利尼(1330—1459)发现。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也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