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3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统计学原理题库1
第一章总论(一)考试题型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要了解全国的人口情况,总体单位是①每个省的人口②每一户③每个人④全国总人口2.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有①数量性、科学性、社会性、具体性②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社会性③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④数量性、大量性、科学性、具体性3.标志是①说明总体质的特征的名称②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的名称③说明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的名称④说明总体量的特征的名称4.变量是①可变的数量指标②可变的数量标志③可变的品质标志④可变的质量指标5.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①调查单位②填根单位③总体单位④重点单位6.要了解某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情况,则总体单位是①该企业的全部职工②该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③该企业的每一个职工④该企业职工的年龄7.下列总体中,属于无限总体的是①全国的人口总数②水塘中所养的鱼③工业中连续生产的产品产量④全国工业企业数8.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是①学生的性别②学生的年龄③学生的专业④学生的籍贯9.某工人月工资150元,则“工资”是①数量标志②品质标志③数量标志④质量标志10.每个总体单位都有不变标志与可变标志,如1991年末某市职工总体中有工业职工180万人,则不变标志是①职工②该市的职工③工业部门④性别11.变异是指①标志和指标的具体表现不同②总体单位的标志各不相同③总体的指标各不相同④总体单位的性质不同12.有5名学生的统计学原理考试成绩分别为50分、60分、70分、85分、95分、把这5个成绩相加除以5,这是①对5个标志求平均数②对5个变量求平均数③对5个变量值求平均数④对5个指标求平均数13.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变量的是①大中型企业个数②大中型企业的利润额③大中型企业拥有的设备台数④大中型企业的人数14.对某地区工业企业的结构情况进行研究,总体单位是①每个企业的职工②每个企业③每个企业的产品④所有工业企业15.属于离散变量的是①企业数②产品的质量③学生年龄④学生的身高二、多项选择题1.下面哪几个属于品质标志25\n①职工人数②文化程度③性别④企业经济类型⑤年龄2.下面哪几个属于数量标志①企业的职工人数②企业的女职工人数③企业所属的部门④企业现有设备台数⑤企业知识分子人数3.在工业普查中①机器台数是统计指标②机器台数是离散变量③工业总产值5亿元是统计指标④工业总产值是离散变量⑤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4.要了解200户养牛专业户的生产情况,则数量标志有①养牛专业户的户数②每一养牛专业户的养牛头数②200户养牛专业户的养牛头数④每一养牛专业户的收入⑤200户养牛专业户的总收入5.对某工业企业生产情况进行调查,得到以下资料,指出其中的统计指标①某企业为亏损企业②实际产值2000万元③职工人数10万人④机器台数75千台⑤某企业人数1000人6.对全市科技人员调查中①全市所有的科技人员是总体②每一个科技人员是总体单位③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是数量指标④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是质量指标⑤科技人员的平均年龄是变量7.把全市10个大商店的营业额进行平均,这是对①10个变量值进行平均②10个变量进行平均③10个数量标志进行平均④10个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进行平均⑤10个指标进行平均8.属于连续变量的有①机器台数②身高③体重④工厂数⑤人数9.属于离散变量的有①学校数②医院数③粮食单产④建设单位数⑤年龄10.指标和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这是指①在同一研究目的下,指标和标志可以互相对调②指标有可能成为标志③标志有可能成为指标④在不同研究目的下,指标和标志可以互相对调⑤在任何情况下,指标和标志都可以互相对调(二)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③2.③3.③4.②5.③6.③7.③8.②9.①10.③11.①12.③13.②14.②15.①二、多项选择题:1.②③④2.①②④⑤3.①②③⑤4.②④5.②③④⑤6.①②③7.①④8.②③9.①②④10.②③④第二章统计设计(一)考试题型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从设计所包括的认识对象的范围来讲,可分为①整体设计和单项设计②多项设计和单项设计③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④多项设计和专项设计25\n2.从工作阶段来讲,统计设计可分为①全阶段设计和多阶段②长期设计和短期设计③全阶段设计和单阶段设计④多阶段设计和单阶段设计3.数量指标是反映①总体内部数量关系的统计指标②总体单位内部数量关系的统计指标③总体绝对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④总体的相对数量多少的统计指标4.统计指标的特点是①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②总体性、广泛性、社会性③客观性、准确性、及时性④同一性、差异性、同质性5.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①工资总额②职工人数③劳动生产率④工业设备台数6.下列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是①人口密度②平均工资③粮食总产量④单位产品价格7.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可分为①总量指标、质量指标和相对指标②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和总量指标③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和相对指标④平均指标、相对指标和质量指标8.设计和改进统计指标时要注意各地区、各部门的一致和不同时期的相对稳定,简称为:①统一性原则②全局性原则③科学性原则④可比性原则9.三种核算协调与统一的总目标是①通用化、科学化、综合化②通用化、标准化、系统化③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④标准化、综合化、统一化10.三种核算协调与统一的中心是①通用化②标准化③系统化④综合化11.反映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一般称为①中间层②最高层③重点层④基层12.业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侧重点是①单项事件的核算与监督②多项事件的核算与监督③各项事件汇总和综合的核算与监督④探索总体现象数量关系上的规律性13.把统计指标分为考核与非考核指标,其根据是①统计指标说明总体现象内容不同②按指标的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③按指标的管理要求不同④按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14.统计指标设计首先应该①确定一些重要指标②确定核心指标③确定统计指标内容④确定指标计量单位和方法15.整体设计是①对统计工作全过程的设计②对人、财、物统计工作的设计③对产、供、销统计工作的设计④对整个统计工作所进行的全面设计二、多项选择题1.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是①科学性原则②目的性原则③全局性原则④统一性原则⑤可比性原则2.指标和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有①确定统计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指标及核心指标、指标之间的关系②确定指标的名称、涵义、内容和计算范围③确定指标的计量单位④确定指标的空间范围和计算时间25\n3.统计指标的主要特点:①数量性②总体性③综合性④具体性⑤客观性4.统计整体设计的主要内容有①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②统计分类和分组的设计③搜集统计资料方法的设计④统计工作各个部门和各个阶段的协调与关联⑤统计力量的组织与安排5.三种核算协调与统一的具体内容有①原始记录与原始凭证的协调与统一②指标口径的协调与统一③分类方法的协调与统一④计算过程的协调与统一⑤指标涵义的协调与统一6.统计设计根据包括的工作阶段可分为①整体设计②全阶段设计③专项设计④单阶段设计⑤无正确答案7.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统计指标①人口自然增长率②原煤③某厂工人年平均工资1000元④小张二月份工资96元⑤农轻重投资比例8.基本统计指标是①反映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的指标②不能被分解的指标③要通过统计调查才能得到的指标④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指标计算得出的指标⑤未经任何统计加工整理的指标9.品质标志表示事物质的特征,数量标志表示事物量的特征,所以①品质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②品质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③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④数量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⑤二者都可以用数值表示10.下列各项中,属于统计指标的构成要素有①计量单位②指标数值③调查单位④指标名称⑤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二)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③2.③3.③4.①5.③6.③7.②8.④9.②10.②11.②12.①13.③14.②15.④二、多项选择题1.①②③④⑤2.①②③④3.①③④4.①②③④⑤5.①②③④6.②④7.①③⑤8.①③9.①③10.①②④⑤第三章统计调查(一)考试题型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①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②普查和重点调查③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④专门调查和综合调查2.按搜集资料的方法不同,统计调查可分为①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②直接观察法、询问法和报告法③统计调查和专门调查④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3.抽样调查按组织形式分,属于25\n①非全面调查②经常性调查③专门调查④直接观察4.普查按搜集资料方法分,属于①全面调查②一次性调查③专门调查④询问法5.重点调查按搜集资料方法分,属于①非全面调查②经常性调查③报告法④专门调查6.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是指①这些单位在总体中有很重要的地位②这些单位的标志总量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③这些单位的单位总量在总体单位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④这些单位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7.调查时间指①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②调查时登记资料的时间③进行调查的时间④进行调查的起止时间8.在国营工业企业设备普查中,每一个国营工业企业是①调查对象②调查单位③填报单位④调查项目9.区分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标志是①调查单位数目不同②搜集资料方法不同③确定调查单位标准不同④确定调查单位目的不同10.统计调查主要是搜集①文字资料②数字资料③原始资料④次级资料11.统计报表按内容和实施范围不同可分为①国家报表、部门报表和地方报表②全面报表和非全面报表③定期报表和不定期报表④综合报表和基层报表12.调查大庆、胜利等几个主要油田来了解石油生产的基本清况,这种调查方法属于①普查②典型调查③重点调查④抽样调查13.为了解某工业局职工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是该工业局的①全部企业②每个企业③全部职工④每个职工14.统计调查方案的核心部分是①调查的任务和目的②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③调查表④调查时间15.某市对占该市钢铁产量三分之二的五个钢铁企业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式是①普查②典型调查③抽样调查④重点调查二、多项选择题1.普查是①非全面调查②专门调查③全面调查④经常性调查⑤统计报表⑥一次性调查2.轻工系统要求对选中的500个重点工业企业每月二日前将所要求填报的月资料邮寄到轻工部,这种报表是①全面报表②国家报表③地方报表④部门报表⑤日报表⑥非全面报表⑦月报表⑧邮寄报表⑨综合报表⑩电讯报表⑾基层报表3.要调查全国乡镇企业情况,全国每个乡镇企业是①调查对象②调查单位③调查项目④填报单位4.在全国工业普查中①全国工业企业数是调查对象②全国每一个工业企业是调查单位③全国每一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④全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数是统计指标25\n⑤工业企业的隶属关系是标志⑥工业企业的所有制关系是变量⑦工业企业的总产值是变量5.非全面调查的方式有①重点调查②抽样调查③典型调查④非全面统计报表⑤统计报表6.全国人口普查中①全部大口数是总体②每个人是总体单位③调查单位是“户”④填报单位是“人”⑤男性是品质标志⑥年龄是数量标志7.在科技人员普查中①所有科技人员是调查对象②每一个科技人员是调查单位③填报单位是科技人员所在单位④工资是数量标志⑤技术职务是品质标志8.重点调查①可用于一次性调查②可用于经常性调查③既可用于一次性调查,也可用于经常性调查④不能用于一次性调查⑤不能用于经常性调查9.重点调查是①非全面调查②全面调查③专门调查④统计报表⑤结果不能用于推算总体10.一次性调查可以有①定期统计报表②普查③重点调查④典型调查⑤抽样调查(二)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①2.②3.③4.④5.③6.②7.①8.③9.③10.③11.①12.③13.③14.③15.④二、多项选择题1.②③⑥2.④⑥⑦⑧⑾3.②④4.②③④⑤⑦5.①②③6.②⑥7.①②③④⑤8.①②③9.①③⑤10.②③④⑤第四章统计整理(一)考试题型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按组距分组而编制的变量数列叫①分组数列②分配数列③分布数列④组距数列2.将某地40个商店按纯销售额分组而编制的变量数列中,变量值是①纯销售额②商品数③各组的纯销售额④各组的商店数3.各组变量值在决定总体数量大小中所起的作用①与次数或比率大小有关②与次数大小有关,与比率大小无关③与次数或比率大小无关④与变量的性质有关4.划分连续型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①重叠②连接③不等④间断5.按同一数量标志分组时,①只可能编制一个分组数列②只可能编制组距数列③只可能编制一个组距数列④可能编制多种分布数列⑤只可能编制分组数列6.统计整理的关键是①统计汇总②统计分组③编制统计表④对资料审核25\n7.统计表的主词是①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②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③统计表的内容④总体的数值表现8.统计表主词排列的是全部总体单位,这种表是①分组表②简单表③复合表④复合分组表9.对总体按一个标志分组的统计表是①简单表②简单分组表③复合分组表④相关表10.属于数量标志分组的是①职工按性别分组②人口按民族分组③劳动者按收入水平分组④工人按文化程度分组11.属于品质标志分组的是①企业按所有制形式分组②人口按年龄分组③学生按考试成绩分组④职工按工资分组12.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就叫①简单分组②复合分组③混合分组④标准分组13.在次数分布中,频率是指①各组的频率相互之比②各组的分布次数相互之比③各组分布次数与频率之比④各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相比,求得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14.在全距一定的条件下,组距大小与组数多少是①正比关系②反比关系③有时为正比关系,有时为反比关系④两者之间无关系15.按统计数列的性质分类、统计表有①调查表、整理表、分析表②单一表,一揽表③空间数列表、时间数列表、时空结合数列表④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二、多项选择题1.统计分组的作用是①反映总体的基本情况②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③划分社会经济类型④反映总体的内部结构⑤研究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2.影响次数分布的要素是①选择分组标志的内容②组距与组数③组限与组中值④变量性质不同⑤变量值的大小3.对统计资料汇总前审核的主要内容有①资料的完整性②资料的系统性③资料的广泛性④资料的及时性⑤资料的准确性4.统计表按作用可分为①简单表②调查表③时间数列表④汇总表或整理表⑤分析表5.统计表的主词可以是①各个总体单位的名称②总体的各个组③总体单位的全部④总体的统计指标⑤总体的指标名称6.分配数列的组成要素是①次数②频率③各组名称④组距⑤组限7.统计表按主词的分组不同,可以分为①基层表②综合表③简单表④简单分组表⑤复合分组表8.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①选择分组标志②确定组限③确定组数25\n④划分各组界限⑤研究目的的确定9.从形式看,统计表的构成有:①主词②宾词③标题④横行⑤纵栏⑥数字资料⑦编表说明10.指出下列分组哪些是按数量标志分组①人口按性别分组②企业按产值多少分组③产品按合格与不合格分组④家庭按收入水平分组⑤成年人口按受教育年限分组(二)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④2.③3.①4.①5.⑤6.②7.①8.②9.②10.③11.①12.②13.④14.②15③二、多项选择题1.③④⑤2.②③3.①④⑤4.②④⑤5.①②③6.①②③7.③④⑤8.①④9.③④⑤⑥10.②④⑤第五章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一)考试题型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①总体单位总量指标与标志单位总量指标②总体单位总量指标与总体标志总量指标③总体指标与标志指标④基本指标和考核指标2.按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总量指标可分为①时间指标和时点指标②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③时期指标和时间指标④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3.比例相对指标所反映的比例关系,是属于一种①结构性的比例②比较性的比例③强度性比例④速度性指标4.比例相对指标是用以反映总体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①质量关系②计划关系③密度关系④数量关系5.总量指标是①有计量单位②没有计量单位的③有的有计量单位、有的无计量单位④无所谓有无计量单位6.下面的统计指标,属于总量指标的是①废品率②劳动生产率③工人人数④平均工资7.下面的统计指标,属于时期指标的是①人口数②设备数③商品库存量④商品销售量8.将两个性质相同的指标做静态对比得出的相对数叫做①比例相对指标②比较相对指标③强度相对指标④动态相对指标9.要反映有联系的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就需要计算①比较相对指标②结构相对指标③比例相对指标④强度相对指标10.人均粮食产量属于①比较相对指标②比例相对指标③结构相对指标④强度相对指标11.某厂1992年实现利税12000万元,上交国家、企业留利和用于职工福利分别占85%、12%和3%,后三项指标属于①计划完成相对指标②强度相对指标③结构相对指标④比较相对指标25\n12.某企业本年产值计划比上年提高10%,而实际产值比上年高15%,则产值提高的计划完成相对指标为①125%②104.55%③150%④126.5%13.某企业本年单位产品成本计划比去年降低10%,实际比去年降低12.1%则单位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为①110%②2.1%③121%④97.67%14.某厂劳动生产率计划比去年提高8%,执行结果仅提高4%,则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计划完成程度为①8%—4%②4%÷8%③104%÷108%④108%÷104%15.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没有①实物单位②劳动时间单位③百分数④价值单位二、多项选择题1.运用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的原则有①可比性原则②联系性原则③多项指标综合运用的原则④结合经济内容的原则⑤相对指标与总量指标相结合运用原则2.相对指标中分子和分母可以易位的有①比例相对指标②强度相对指标③比较相对指标④结构相对指标⑤动态相对指标3.下列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有①某地区平均每人粮食产量②某企业工人平均工资③某地区平均每人钢产量④某地区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提供的粮食产量⑤某企业平均每个职工新创造的价值4.总体单位总量是①表示总体本身规模的指标②表示某种特征总数量的指标③是说明总体单位数多少的指标④是总体总是指标⑤是总体各单位某种数量标志值的总和5.下列属于时点指标的有①企业固定资产②商品销售量③牲畜存栏头数④出生人口数⑤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实物单位可分为①自然单位②标准实物量单位③劳动单位④度量衡单位⑤价值单位7.下列属于时期指标的有①死亡人口数②耕地面积③物资库存量④在校学生数⑤毕业学生数8.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有①百分比和千分比②倍数、系数、成数③实物单位④劳动时间单位⑤价值单位9.下列指标中的强度相对指标是①1992年工业总产值超额完成计划1.7%②人口密度为112人/平方公里③全国人均粮食产量达400公斤④每人平均工资为532元⑤1989年我国钢产量为美国的58.6%10.相对指标中属于不同总体的总量指标对比的有①结构相对指标②比较相对指标③动态相对指标④强度相对指标⑤比例相对指标25\n(二)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②2.②3.①4.④5.①6.③7.④8.②9.④10.④11.③12.②13.④14.③15.③二、多项选择题:1.①③④⑤2.①②③3.①③⑤4.①③④5.①③⑤6.①②④7.①⑤8.①②9.②③10.②④第六章平均指标(一)考试题型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平均数反映了①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②总体分布的离散趋势③总体变动的趋势④总体指标的趋势2.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①仅受各组次数的影响②仅受各组标志值的影响③既受标志值影响,也受次数影响④不受各组标志值的影响3.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决定于①权数本身数植的大小②各组标志值的大小③作为权数的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大小④权数的经济意义4.在分组资料中,标志值小的组拥有较大的次数时,计算出的算术平均数①倾向于标志值大的一方②倾向于标志值小的一方③接近于大小合适的标志值④不受权数影响5.1991年某机械车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为120元,工具车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为140元,1992年各车间的工资水平不变,但机械车间工人增加20%,工具车间工人增加10%,则1992年两车间工人总平均工资比1991年:①提高②不变③降低④不能做结论6.第一批产品废品率为1%,第二批废品率为1.5%,第三批废品率为2%,第一批产品数量占总数的25%,第二批占30%,则产品平均废品率为:①1.5%②1.6%③4.5%④1.48/%7.各组的总体单位数(权数)均扩大100倍,则加权算术平均数就①扩大100倍②缩小100③数值不变④缩小一半8.简单算术平均数可以说是①众数的一种特例②调和平均数的一种特例③几何平均数的一种特例④加权算术平均数的一种特例9.某单位有两个部门,1991年甲部门、乙部门平均工资分别为180元,190元;1992年甲部门工作人员在全单位工作人员所占比重提高,乙部门所占比重下降,如两部门工作人员平均工资不变,全单位平均工资1992年比1991年①提高②下降③持平④不一定10.几何平均数主要适合于计算①具有等差关系的数列②变量值为偶数项的数列③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变量值之和的数列④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的数列11.如果变量有一项为零,则不能计算①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②算术平均数和众数③调和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④几何平均数和中位数25\n12.由组距数列计算算术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代表组内变量的一般水平,有一个假定条件,即①各组的次数必须相等②组中值能取整值③各组变量值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④各组必须是封闭组13.对某一数列,直接利用未分组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和先分组再计算算术平均数,两者结果①一致②不一致③往往有一些差异但不大④会有较大差异14.加权算术平均数受标志值大小的影响,也受比重的影响。下列情况中对算术平均数不发生影响的是①标志值较小而次数较多②标志值较大而次数较小③标志值较大而次数较多④标志值出现次数相等15.组距数列资料用各组中值作为各组标志值计算算术平均数,这时算术平均数是①一个近似值②一个精确值③标志值的某一区间④标志值的和二、多项选择题1.平均数①是一个综合指标②是说明某种状态的③是按某一总量指标计算的④是按某一数量指标计算的⑤是在同质总体中计算的2.几何平均数主要适合于计算①具有等比关系的数列②具有等差关系的数列③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比率的数列④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速度的数列⑤变量值的代数和等于总量指标的数列3.平均指标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①典型水平②数量标志值的代表水平③数量标志的差异水平④一般水平⑤变动水平4.计算算术平均数时,由于所掌握资料不同可以采取的公式有①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②③④⑤5.加权算术平均数受各变量值影响,也受比重影响,因此①当变量值较大且次数较多时,平均数接近变量值大的一方②当变量值较小且次数较少时,平均数接近变量值小的一方③当变量值较大而次数较少时,平均数接近变量值大的一方④当变量值较小而次数较多时,平均数接近变量值小的一方⑤当变量值出现次数相同时,对平均数大小没有影响6.正确运用平均指标的原则是①社会经济现象的同质性是运用平均数指标的前提条件②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③用分配数列补充说明总平均数④用各组标志值补充说明平均数⑤平均数和典型事例相区别7.影响加权算术平均数大小的主要因素有①次数②离散程度③权数④变量值⑤标志值25\n8.下列哪些指标是平均指标①粮食亩产量②全国人均国民收入③职工平均工资④全国人均钢铁拥有量⑤农民人均收入⑥劳动生产率9.正确选择权数是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的重要问题,选择权数时要考虑①它必须是标志值的直接承担者②它必须是次数③它必须是绝对数表示的次数④它与标志值相乘具有实际经济意义,能构成标志总量10.在什么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①各组变量值不相同的条件下②各组次数相等的条件下③各组次数都为1的条件下④在分组的组数较少的条件下⑤各组次数不相等的条件下(二)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①2.③3.③4.②5.③6.②7.③8.④9.②10.④11.③12.③13.①14.④15.①二、多项选择题1.①③④⑤2.③④3.①②④4.①②③⑤5.①④⑤6.①②③7.①③④⑤8.①③⑤⑥9.①④10.②③第七章标志变异指标(一)考试题型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标志变异指标是反映同质总体的①集中程度②一般水平③离散程度④典型水平2.标志变异指标中最容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①全距②平均差③标准差④标准差系数3.平均差的主要缺点是①易受极端值影响②与标准差比较计算复杂③不便于数学处理④计算结果未考虑全部标志值差异的影响4.标志变异指标①是把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抽象化②是总体各单位的差异③和平均指标作用相同④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5.全距是数列中最大的标志值与最小的标志值之差,又称①方差②平均差③标准差④极差6.对于同一资料所计算的平均差(A、D)与标准差()有如下不等式①A、D<②A、D>③A、D≤④A、D≥7.衡量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均衡性应计算①总体单位总数②标准差③总体标志总量④总体平均指标8.标准差系数抽象了①总体指标数值大小的影响②总体单位数多少的影响③标志变异程度大小的影响④平均水平高低的影响9.当两个总体的平均数不相等时,比较其平均数代表性大小用①全距②平均差③标准差④标准差系数10.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主要区别在于①意义不同②计算条件不同③计算结果不同④数学处理方法不同11.如果两个类似数列是以不同计量单位来表示的,比较其离散程度的指标是25\n①全距②平均差③标准差④标准差系数12.已知某班40名学生中男女各占一半,则该班学生的成数方差为①25%②30%③40%④50%13.标准差属于①总量指标②相对指标③平均指标④强度相对指标14.有甲、乙两个数列,甲数列的平均数为,标准差为甲;乙数列的平均数为,标准差为甲;如果①,则甲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高②,则甲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高③,则乙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高④,则甲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高15.有甲、乙两个数列,如果,则①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大于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②乙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大于甲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③并不能确定哪个数列平均数代表性大④两个数列平均数的代表性与标准差大小无关二、多项选择题1.标志变异指标①可以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②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的均衡性③可以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稳定性④可以说明总体的离散程度⑤可以说明现象的变化过程2.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的区别是①两者的作用不同②计算方法不同③适用条件不同④指标表现形式不同⑤与平均数的关系不同3.标准差与平均差的共同点是①二者均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②它们都以平均数为标准来测定变量值的离散程度③它们对正负离差综合平均的方法相同④它们都把所有变量值考虑进去了⑤二者在反映总体的标志变异程度上比全距准确4.不同总体间的标准差不能简单进行对比,这是因为①平均数不一样②标准差不一致③计量单位不一致④总体单位数不一致⑤与平均数的离差之和不一致5.有些标志变异指标是有名数的,它们是①全距②平均差③标准差④平均差系数⑤标准差系数6.不同总体间各标志值的差异程度可以通过标准差系数进行比较,因为标准差系数①消除了不同数列平均水平高低的影响②消除了不同总体各标志值计量单位的影响③消除了不同数列各标志值差异的影响④数值的大小与数列的平均数无关⑤数值的大小与数列的差异水平无关7.比较不同企业的同类产品平均质量水平的稳定性,宜选用下列指标中的25\n①平均指标②标准差③标准差系数④全距⑤平均计划完成程度8.和①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②反映的不是同一个问题③是对总体分布特征的绝对测定④是对总体分布特征的相对测定9.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离散程度①只能是绝对数②只能是相对数③只能是平均数④可以是绝对数⑤可以是相对数⑥可以是平均数10.是非标志的标准差是①②③④⑤⑥(二)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③2.①3.③4.④5.④6.③7.②8.④9.④10.④11.④12.①13.③14.④15.③二、多项选择题1.①②③④2.②③④3.②④⑤4.①③5.①②③6.①②7.②③④8.②④9.④⑤⑥10.②④⑤第八章时间数列(一)考试题型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时间数列也称(1)分配数列(2)品质数列(3)变量数列(4)动态数列2.时间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1)时点数列(2)时期数列(3)相对数时间数列(4)平均数时间数列3.时期数列的特点是(1)每项指标数值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其发展过程的某一瞬间现象达到的水平;(2)每项指标数值的大小和它所属时期的长短没有直接联系;(3)各项指标数值一般不能相加(4)每项指标数值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其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内不断累加的结果4.累计增长量等于(1)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和(2)报告期水平减去前期水平(3)本期逐期增长量加前期逐期增长量(4)报告期逐期增长量减前期逐期增长量5.环比增长速度等于(1)逐期增长量除以前一期水平(2)报告期的累计增长量除以100(3)累计增长量除以基期水平(4)报告期水平除以前一期水平6.平均增长速度等于(1)累计增长量开n次方(2)定基增长速度开n次方(3)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积开n次方(4)平均发展速度减17.时间数列中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之差叫做25\n(1)发展速度(2)增长速度(3)增长量(4)平均增长量8.假定某产品产量1990年是1985年的135%,那么1986年、1990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1)(2)(3)(4)9.某地区历年出生人口数是一个(1)时期数列(2)时点数列(3)连续性时点数列(4)间断性时间数列10.在对社会经济现象所进行的动态分析中,把水平分析和速度分析能够结合起来的分析指标是(1)平均发展速度(2)平均发展水平(3)年距增长量(4)增长1%的绝对值11.如果时间数列环比增长速度大体相等时可配合(1)直线(2)抛物线(3)指数曲线(4)双曲线12.在用按月平均法测定季节指数时,各月季节指数之和(1)应等于100%(2)应等于120%(3)应等于0(4)应等于1200%13.某地区1990年的粮食产量比1980年增长了1倍,比1985年增长了0.5倍,那么1985年粮食产量比1980年增长了(1)0.33倍(2)0.5倍(3)0.75倍(4)2倍14.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1990年比1989年增长了8%,1991年比1989年增长了12%,则1991年比1990年增长了(1)12%÷8%―1(2)108%×112%―1(3)112%÷108%―1(4)108%÷112%―115.已知一时间数列有30年的数据,采用移动平均法测定原时间数列的长期趋势,若采用5年移动平均,修匀后的时间数列有多少年的数据?(1)30年(2)28年(3)25年(4)26年16.已知t=15,Σt2=8555,ΣtY=15950,=25,n=29,则趋势直线Yc为(1)10—2t(2)—12.5+2.5t(3)13+1.5t(4)15-1.5t17.用最小平方法配合趋势直线方程Yc=a+bt在什么条件下a=,b=,b=ΣtY/Σt2(1)(2)Σ(Y-)2=最小值(3)Σt=0(4)ΣY=018.设对不同年份的产品成本配合的趋势直线方程为Yc=75—1.85t,b=—1.85表示(1)时间每增长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增加1.85个单位(2)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的增加总额为1.85个单位(3)时间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85个单位(4)产品成本每变动t个单位,平均需要1.85年时间19.在下列哪种条件下配合指数曲线较为合适(1)时间数列实际值的一次差大体相等(2)时间数列实际值的二次差大体相等(3)时间数列实际值的定基增长速度大体相等(4)时间数列实际值的环比增长速度大体相等20.如果现象的发展没有季节变动,则季节比率(1)等于零(2)等于1(3)大于1(4)小于1二、多项选择题25\n1.编制时间数列的可比性原则包括(1)时间方面的可比(2)总体空间范围的可比(3)统计指标内容和计算方法可比(4)统计指标的计量单位和计算价格的可比(5)统计指标的名称和含义可比2.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之间数量关系是(1)定基增长速度等于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2)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连乘积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加1(3)两个相邻的定基增长速度用后者除以前者等于环比增长速度(4)各环比增长速度加1连乘积后再减1等于定基增长速度(5)定基增长速度加1等于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的和3.已知一个数列的定基增长量。最末期水平对最初水平的定期发展速度,使可求得(1)实际平均发展水平(2)平均发展速度(3)实际最初水平(4)各期实际环比发展速度(5)实际期未水平4.已知一个时间数列的项数,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发展速度,便可求出(1)末期的定基增长量(2)实际的各期发展水平(3)各期的环比发展速度(4)实际的最初水平(5)实际的最末水平5.指出下列数列哪些属于时点数列(1)某商店各月末的商品库存额(2)某企业历年的利润额(3)全国1949—1992年末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4)全国1949—1992年各年的工业总产值(5)1980~1990年末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净值6.定基增长速度等于(1)定基发展速度减1(2)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3)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4)定基增长量除以最初水平(5)环比增长速度加1后连乘积再减17.增长百分之一的绝对值(1)表示增加一个百分点所增加的绝对量(2)表示增加一个百分点所增加的相对量(3)等于前期水平除以100(4)等于前期水平除以100%(5)等于环比增长量除以环比增长速度8.用最小平方法配合趋势直线的具体要求是(1)∑(Y-Yc)2=最小值(2)∑(X-X)2=最小值(3)∑(Y-Yc)=0(4)∑(X-X)=0(5)∑(X-Yc)2=最小值9.为了简化趋势方的参数计算,在时间数列分析中,可令各时间值的总和∑t=0,如时期项数(n)为10项,欲使∑t=0,可使原时间按顺序编制这样的形式(1)-9,-7,-5,-3,-1,1,3,5,7,9(2)-4.5,-3.5,-2.5,-1.5,-0.5,0.5,1.5,2.5,3.5,4.5(3)-4,-3,-2,-1,-0.5,0.5,1,2,3,4(4)-5,-4,-3,-2,-1,1,2,3,4,5,(5)-6,-5,-4,-3,-2,2,3,4,5,610.平均发展速度(1)是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2)是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3)是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调和平均数(4)是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11.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1)移动平均法(2)半数平均法(3)最小平方法(4)相关系数法(5)平衡分析法25\n12.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公式为(1)(a0+a1+……an-2+an-1)/n(2)(a1+a2+……an-1+an)/n(3)(a1+a2+……an-2+an-1)/n-1(4)(a0+a1+a2……an-1+an)/n+1(5)(a0+a1+……an-1+an+an+1)/n+113.季节变动指因季节性改变带有规律性变动,所以(1)若干年中各个季度有规律性的变动是季节变动(2)一年中各个月份有规律性的变动是季节变动(3)一天内各个时间有规律性的变动不是季节变动(4)一月内各天有规律性变动不是季节变动(5)上术(3)、(4)两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二)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④2.②3.④4.①5.①6.④7.③8.②9.①10.④11.③12.④13.①14.③15.④16.②17.③18.③19.④20.②二、多项选择题1.①②③④2.②④3.③⑤4.①④⑤5.①③⑤6.①④⑤7.①③⑤8.①③9.①②10.①④11.①②③12.①②③④13.①②⑤第九章指数(一)考试题型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指数化指标性质的不同,分为①个体指数和总指数②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③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④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2.以q为物量,p为价格,下述指数中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是①②③④3.按照个体价格指数和报告期销售额资料计算的价格总指数是①综合指数②平均指标指数③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④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4.狭义的指数是指①个体指数②动态相对数③静态相对数④特殊相对数,以综合反映多种不同事物在数量上的总变动。5.综合指数的变形形式是指①固定构成平均数指数②加权几何平均数指数③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④结构影响平均数指数6.编制价格指数时,一般是用①基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②报告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③基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④报告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7.编制销售量指数时,一般是用①基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②报告期价格作同度量因素25\n③基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④报告期销售量作同度量因素8.在下列哪种情况下结构影响指数等于100%①每组工人数报告期与基期增长的比例相同②每组工人数报告期比基期增加的人数相同③每组工人的工资水平报告期与基期增长相同④每组工人的工资水平没有变动9.加权算术平均数物量指数变形为综合物量指数的权数是①p1q1②p0q0③p1q0④p0q110.加权调和平均数物价指数变形为综合物价指数的权数是①p1q1②p0q0③p1q0④p0q111.职工平均工资增长3.5%,固定构成工资指数增长15%,职工人数结构影响指数下降或增长①18.5%②14%③-10%④-11.5%12.某商业企业销售额今年比去年增长50%,销售量增长25%,则销售价格增长①25%②2%③75%④20%13.固定权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中所用权数是指①②W③p0q0④14.下列公式中属于平均指标指数(即总平均数指数)的是①②③④15.下列公司中属于平均数指数(即平均指数)的是①②③④二、多项选择题1.指数按包括范围不同可分为①简单指数②平均数指数③个体指数④加权指数⑤总指数2.指数的作用有①综合反映现象的变动方向和程度②研究现象的内部结构③据以进行因素分析④反映现象的发展规律⑤研究现象的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3.设P为价格,q为销售量,则总指数的意义是①综合反映多种商品的销售量的变动程度②综合反映多种商品价格和销售量的变动③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额的变动④综合反映多种商品价格的变动程度⑤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变动的影响程度4.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原则是25\n①质量指标指数以报告期数量指标为同变量因素②数量指标指数以报告期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③质量指标指数以基期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④数量指标指数以基期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⑤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都以报告期指标为同度量因素5.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有①平衡作用②比较作用③权数作用④媒介作用⑤推算作用6.常用的综合指数公式有①②③④⑤7.设p为物价,q为销售量,则公式Σp1q1-Σp0q1的意义是①综合反映价格变动和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②综合反映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③综合反映多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增加或减少的销售额④综合反映由于价格变动而使消费者增加或减少的货币支出额⑤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8.在指数体系中存在的数量平衡关系有①总变动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之比②总变动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之积③总变动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之和④总变动指数的绝对差额等于各因素指数变动的绝对差额之和⑤总变动指数的绝对差额等于各因素指数变动的绝对差额之差。9.下列指数中存在着指数体系关系的有①综合指数②平均指标指数③固定权数加权的平均数指数④作为综合指数变形的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⑤作为综合指数变形的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10.下列指数中的质量指标指数是①劳动生产率指数②商品销售量指数③产品成本指数④总产值指数⑤价格指数11.统计上常用的平均指标指数(即总平均数指数)是①算术平均数指数②可变构成指数③结构影响指数④调和平均数指数⑤固定构成指数12.常用的综合指数的变形形式包括①固定权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②加权几何平均数指数③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④固定权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⑤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13.计算总指数时,由于已知资料不同,可以采用的计算方法有①综合指数②总量指标指数③平均指标指数④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⑤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14.某企业今年多种产品产量是去年的15%,这个相对数是25\n①个体产量指数②综合产量指数③质量指标指数④数量指标指数⑤动态指数15.加权平均数指数中常用的权数有①p1q1②p0q1③p0q0④p1q0⑤KW(二)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③2.③3.④4.④5.③6.④7.①8.①9.②10.①11.③12.④13.②14.③15.③二、多项选择题1.③⑤2.①③⑤3.①⑤4.①④5.③④6.①②7.③④8.②④9.①②④⑤10.①③⑤11.②③⑤12.①③④⑤13.①④⑤14.②④⑤15.①③第十章抽样法(一)考试题型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抽样调查的目的在于①用样本指标推断全及指标②对调查单位作深入的研究③对全及总体作一般的了解④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2.抽样指标的数值①与全及指标数值无关②与全及指标数值相同③是唯一确定的④不是唯一确定的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抽样平均误差为原来的1/3,则样本单位数必须①增大到原来的3倍②增大到原来的9倍③增大到原来的6倍④也是原来的1/34.对各种不同型号的电冰箱进行使用寿命的检查,其最好的方法是①重点调查②抽样调查③典型调查④普查5.抽样调查中①既有登记性误差,也有代表性误差②只有登记性误差,没有代表性误差③没有登记性误差,只有代表性误差④既没有登记性误差,也没有代表性误差6.在总体内部情况复杂,且各单位之间差异程度大,单位数又多的情况下,宜采用①纯随机抽样②等距抽样③整群抽样④类型抽样7.在城市电话网的100次通话中,通话持续平均时间为3分钟,均方差为0.8分钟,则概率为0.9545时,通话平均持续时间的抽样极限误差为①0.8②0.16③0.84④3.168.其他条件一定,抽样推断的把握程度提高,抽样推断的准确性就会①提高②降低③不变④不一定降低9.小样本的样本单位数一般在①30个以下②25个以下③100个以下④120个以下10.假定11亿人口大国和100万人口小国的居民年龄变异程度相同,现在各自用重复抽样方法抽取本国人口的1%计算平均年龄,则平均年龄抽样平均误差①两者相等②前者比后者大③前者比后者小④不能确定大小11.抽样极限误差是指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之间①抽样误差的平均数②抽样误差的标准差③抽样误差的可靠程度④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12.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获得预计农产量全面资料最有效,最可行的调查方式通常采用25\n①全面调查②典型调查③抽样调查④重点调查13.其他条件不变,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样本成数的抽样误差最大①p=0.9②p=0.8③p=0.7④p=0.614.随着样本单位数的无限增加,抽样指标和未知的总体指标之差的绝对值小于任意小的正数的可能性趋于必然性,称为抽样估计的①无偏差②一致性③有效性④充分性15.某厂产品质量检查,确定按5%的比率抽取,按连续生产时间顺序每20小时抽取1小时的全部产品进行检验,这种方式是①简单随机抽样②等距抽样③类型抽样④整群抽样16.抽样平均误差反映了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①实际误差②实际误差的绝对值③平均误差程度④可能误差范围17.按无关标志排队机械抽样,计算抽样误差应用①纯随机抽样误差的计算公式②类型抽样误差的计算公式③整群抽样误差的计算公式④有序抽样误差的计算公式18.其他条件不变,概率数值比原来增大,抽样单位数①应该增加②不应该增加③应该减少④保持不变19.抽样误差一定时,概率数值越大,推断的准确程度就①越高②越低③不变④不确定20.在极限抽样误差一定的条件下①概率度增大,抽样误差减小②概率度增大,抽样误差增大③概率度增大,抽样误差不变④概率度增大,抽样误差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二、多项选择题1.抽样法可以应用在①对电视机使用寿命的检查②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③对人口普查资料进行修正④对农产量的估算⑤对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而又要了解总体情况的社会经济现象2.抽样推断中的抽样误差①是不可避免要产生的②是可以通过改进调查方法来消除的③只能在调查后才能计算④既不能减少也不能消除⑤其大小是可以控制的3.抽样方案的检查包括以下的内容①全面性检查②系统性检查③准确性检查④代表性检查⑤可靠性检查4.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抽样极限误差的大小和概率保证是①允许误差范围愈大,概率保证程度愈大②允许误差范围愈小,概率保证程度愈小③允许误差范围愈大,概率保证程度愈小④成正比关系⑤成反比关系5.从一个全及总体可以抽取一系列样本,所以①抽样指标的数值不是唯一确定的②抽样指标是样本变量的函数③总体指标是随机变量④抽样指标也是随机变量⑤抽样指标的数值随样本不同而不同6.从3000名职工中随机抽取400名调查收入水平,则共抽了①1个样本②400个样本③1个抽样总体④400个抽样总体⑤400个抽样单位7.缩小抽样误差可以通过下列哪些途径①缩小总体方差②增加抽样单位数③减少抽样单位数④将重复抽样改为不重复抽样⑤将不重复抽样改为重复抽样8.在抽样调查中①全及总体是调查对象②抽样总体是调查单位25\n③全及指标是确定的量④抽样指标是随机变量⑤抽样误差是代表性误差9.在抽样调查中,抽取样本单位的方法有①纯随机抽样②类型抽样③等距抽样④重复抽样⑤不重复抽样10.影响抽样单位数多少的因素有①总体各单位被研究标志的差异程度②所要求的把握程度大小③样本的抽取方法④抽样的组织方式⑤允许误差范围的大小11.抽样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是①保证实现抽样的随机性②保证样本单位的均匀分布③保证样本单位的对称分布④保证实现最大的抽样效果⑤保证没有抽样误差存在12.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主要因素有①是有限总体还是无限总体②是变量总体还是属性总体③总体被研究标志的变异程度④不同的抽样组织方式⑤抽样单位数的多少13.如果有两次抽样成数的资料p1和p2且p2>p1>0.5,则①p1的方差大于p2的方差②p2的方差大于p1的方差③p1的方差接近成数方差的最大值④可以根据p1的资料来计算抽样的必要数目⑤可以根据p2的资料来计算抽样的必要数目14.在抽样推断中,允许误差与抽样平均误差①可以一样大②可以不一样大③肯定一样大④一定不一样大⑤前者可以比后者或小或大15.用抽样指标来估计总体指标有三项要素是①样本容量②估计值③估计值的误差范围④概率保证程度⑤总体方差(二)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①2.④3.②4.②5.①6.③7.②8.②9.①10.③11.④12.③13.④14.②15.④16.③17.①18.①19.②20.①二、多项选择1.①②③④⑤2.①⑤3.③④4.①②④5.①②④⑤6.①③⑤7.②④8.①③④⑤9.④⑤10.①②③④⑤11.①④12.③④⑤13.①③④14.①②⑤15.②③④第十一章相关分析(一)考试题型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当变量X按一定数值变化时,变量Y也随之近似地按一定的数值变化,这时,变量X与Y之间存在着①正相关关系②负相关关系③直线相关关系④曲线相关关系2.若变量X增加时,变量Y的值也增加,那么变量X和Y之间存在着①正相关关系②负相关关系③直线相关关系④曲线相关关系3.如果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说明两变量之间存在①无相关关系②低度相关关系③高度相关关系④完全相关关系4.在相关分析中,两个变量的关系是对等的,从而变量X与变量Y相关,同变量Y与变量X相关是①同一个问题②有联系但意义不同的问题25\n③有时相同但有时不同的问题④完全不同的问题1.在回归分析中,自变量同因变量地位不同,两变量X与Y中,Y倚X回归同X倚Y回归是①同一个问题②有联系但意义不同的问题③一般情况不是相同的问题④是否相同,视两相关变量的具体内容而定2.如果变量X和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则说明两个上变量之间是①完全不相关②高度相关关系③完全相关关系④低度相关关系3.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相比,对变量的性质要求是不同的,回归分析中要求①自变量是给定的,因变量是随机的②两个变量都是非随机的③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④以上三个都对4.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①0≤r≤1②-1≤r≤0③r>0④r<0⑤-1≤r≤15.现象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程度越低,则相关系数①越接近于0②越接近于1③越接近于-1④越趋向于无穷大6.计算估计标准误差的依据是①因变量的总变差②因变量的回归变差③因变量的剩余变差④因变量数列①自变量数列7.在因变量的总变差中,如果回归变差所占比重大,而相应剩余变差所占比重小,此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①相关程度高②相关程度低③无相关④完全相关8.由变量Y倚变量X回归和由变量X倚变量Y回归所得的回归方程是不同的,这表现在①与方程对应的两条直线只有一条经过点(x,y)①方程中参数不同,意义也不同③参数估计的方法不同④一个是直线方程,另一个是曲线方程9.已知变量X的标准差是,变量Y的标准差是,并且已知,则相关系数为①不可知②1/2③④10.已知某企业某种产品产量和生产成本有直接关系,具体说来,是直接相关关系,当产量为1000件时,其生产成本为30000元,其中不变成本为6000元,该企业总生产成本倚产量的回归方程应是①=6000+24X②(千元)=6+0.24X(千件)③=24000+6X④Y=24+6000X11.已知Σ(X-)2是Σ(Y-)2的两倍,并已知Σ(X-)(Y-)是Σ(Y-)2的1.2倍,则相关系数r为①不能计算②0.6③④25\n1.劳动消耗和产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为=18+2.1X,这意味着劳动消耗每增加一单位时,产量增加的单位为①8②2.1③20.1④2.1%2.相关系数r与估计标准误差Sy的关系是①|r|越大,Sy越大②|r|越小,Sy越小③|r|越大,Sy越小④|r|=1,Sy=1二、多项选择题1.在回归分析中,变量Y与变量X的关系是①不对等的②对等的③自变量是非随机的,而因变量是随机的④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是非随机的⑤如果X是自变量,Y就是因变量2.在回归分析中,就两个相关变量X和Y而言,变量Y倚变量X的回归与变量X倚变量Y的回归所得的回归方程通常是不同的,这种不同表现在①与方程对应的两条直线只有一条经过点(X,Y)②方程中参数的数值不同③参数的实际意义不同④估计标准误差也不同⑤参数估计的方法不同3.直线回归方程C=a+bX的意义是①这是一条具有平均意义的直线②应一个确定的Xi所计算出来的c是指与Xi对应出现所有Xi的平均数的估计值③毫无平均的意义④与一个固定的Xi对应出现的Yi应等于,如果Y不等于,说明在观测中出现了误差⑤与一个固定的Xi对应出现的Yi落在以中心的一个多大的范围内取决于概率度和估计标准误差。4.变量X按一定数量增加时,变量Y也近似地按一定数量增加,则X和Y之间存在①正相关关系②直线相关关系③负相关关系④曲线相关关系⑤完全相关关系5.相关系数的大小是①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一般关系值②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密切程度③和估计标准误差值成正比④和估计标准误差值成反比⑤和估计标准误差无关系6.估计标准误差是反映①回归方程代表性的指标②自变量数列离散程度指标③因变量数列离散程度指标④因变量估计值可靠程度指标⑤自变量估计值可靠程度指标7.下列现象属于相关关系的是①家庭收入越多,则消费增加②圆的半径越长,则圆的面积越大25\n①产品产量增加,则生产费用增加④一般而言,农作物的施肥量增加,收获量也增加2.相关分析的特点有①可以分别计算自变量和因变量两个相关系数②相关两个变量是随机的③两个变量是对等关系③相关的两个变量中,一个是随机的,一个是给定的⑤相关系数有正负号3.回归分析的特点有①自变量是给定的数值,因变量是随机的②回归系数只能取正值③两个变量不是对等关系④可求出两个回归方程⑤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变量可互相推算4.当现象完全相关时,相关系数为①0②-1③0.5④1⑤-0.5(二)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③2.①3.④4.①5.②6.③7.①8.⑤9.①10.③11.①12.②13.②14.①15.③16.②17.③二、多项选择题1.①③⑤2.②③④3.①②⑤4.①②5.②④6.①④7.①③④8.②③⑤9.①③④10.②④2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