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补充习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统计学补充习题

新编统计学补充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单选题1、统计的三种含义中作为基础的是CA.统计分析;B.统计理论;C.统计工作;D.统计资料。2、主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是AA.品质标志;B.数量标志;C.数量指标;D.质量指标。3、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由于研究目的的改变BA任何一对总体和总体单位都在相互变换B总体单位有可能变为总体,总体也有可能变为总体单位C总体只能变换为总体单位,总体单位不能变换为总体D总体单位不能变换为总体,总体也不能变换为总体单位4属于数量标志的是DA性别B民族C健康状况D年龄5、在全国人口普查中,总体单位是BA每一户B每个人C每个地区的人D全国人口数目6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内容是CA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B人类生活方面的数量方面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D自然现象的数量方面7、就总体单位而言,变异是指DA总体单位的每个标志各不相同B数量标志的表现各不相同C品质标志的表现各不相同D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的具体表现各不相同8最先将概率论引进统计学的学者是BA商鞅B凯特勒C高尔登D皮而生9、属于质量指标的是CA国内生产总值B利税总额C劳动生产率D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属于数量指标的是AA平均工资B人均可支配收入C资金利税率D粮食总产量11统计学是BA实质性科学B方法论科学C纯自然科学D社会性科学12、属于品质标志的是CA工龄B月工资收入C工种D教龄二、多选题1、统计总体形成的客观条件有ABDA客观性B同质性C具体性D差异性E时效性2、统计指标的主要特点是ACA同质事物的可量性B单一性C量的综合性D可比性E抽象性3、统计的基本职能是ABCDA统计信息服务B统计咨询服务C统计监督服务D统计决策服务E统计市场服务4、属于离散变量的有BCDEA产品价值B生产设备台数C就业人数D城镇居民户数E企业个数5、属于品质标志的是ABCDE\nA职务B性别C职称D出生地E宗教信仰6、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有BCEA直接观察法B大量观察法C统计分组法D相关分析法E综合指标法7、标志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之分,因此ABDA品质标志可以用文字说明B品质标志可以用数值说明C品质标志可以用数值说明D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说明E数量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说明8、下列指标中是数量指标的有ABCEA设备台数B从业人员人数C居民家庭户数D劳动生产率E牲畜头数9下列变量中是连续变量的有ABCDA产品产值B商品销售额C产品总成本D工资总额E基本单位数量10科学地建立统计指标体系应遵守的原则是ABCDA目的必须明确B内容必须全面和系统C体系层次要清楚,联系紧密D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E分为基本统计指标体系与专题统计指标体系三、填空题1统计的含义,通常认为有三种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2、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主要是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3、统计总体形成的客观条件是:客观性、同质性和差异性4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成为标志。5、品质标志主要作为统计分组的依据,数量标志除了用于统计分组,还可用于计算有关平均指标6、变量是指可变标志中可变数量标志,可变数量标志的具体数值,称为变量值7、统计指标的主要特点是:同质事物的可量性和量的综合性8、统计推断是运用概率论的理论,依据调查和实验取得的样本信息,科学地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9、统计的基本职能是:统计信息服务、统计咨询服务、统计监督服务和统计决策服务等第二章统计调查和整理一、单选题1、搜集初级资料的方法是BA业务记录B调查C统计表D整理表2、抽样调查是AA非全面调查B全面调查C调查重点单位D调查典型单位3、某地为推广先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对效益最好的几个企业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是属于CA重点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普查4、在统计调查阶段,对有限总体DA只能进行全面调查B只能进行非全面调查C即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又不能进行非全面调查D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都可以进行5、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状况,最适合的调查方式是BA普查B抽样调查C重点调查D典型调查6、在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或内容的承担者是AA调查单位B报告单位C调查对象D统计报表\n7、调查表的种类CA只有单一表B只有一览表C有单一表和一览表之分D有计算表和分析表之分8、我国自1953年以来,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五次人口调查是BA抽样调查B普查C重点调查D典型调查9、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均为非全面调查,二者的基本区别在于DA组织方式不同B作用不同C灵活程度不同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10、在统计调查中,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是AA报关单位B调查单位C调查对象D统计报表11、普查中规定标准时点是为了DA保证统一的普查周期B保证普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C保证普查资料的时效性D避免调查登记的重复和遗漏12、重点调查所选择的重点单位,必须是在调查对象中AA具有较大标志值的那一部分调查单位B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单位C按随机原则选出的调查单位D填报调查数据的填报单位13、统计表的主词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进行分组,这张表是DA简单表B简单分组表C平行分组表D复合分组表14、统计表的主词是指DA所要说明的统计总体名称B表明统计总体特征的名称C统计表的纵栏标题D统计表的横栏标题二、多选题1、典型调查属于BCDA全面调查B非全面调查C专门调查D一次性调查E经常性调查2、广义统计表的种类ABCA调查表B整理表C分析表D一览表E登记表3、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CDEA连续性B客观性C准确性D及时性E完整性4、普查的组织原则是ABCEA标准时点原则B短期完成原则C项目统一原则D节约原则E周期调查原则5、为了顺利实现统计调查的目的,在统计调查工作过程中,必须ABCDEA统一认识B统一内容C统一方法D统一时间E统一步调6、统计调查搜集初级资料的方法一般有BCDA填表法B访问法C登记法D报告法E空间遥感调查7、问卷设计必须注意ABCDA问卷形式要满足调查目的的要求B问卷形式须适合调查对象的特点C问卷中备选的项目必须具有互斥性D问卷要公证客观,不能掺杂主观意图E只能用调查表的格式8、抽样调查是ABCEA一种非全面调查B永远存在抽样误差C按随机原则选择调查单位D不存在抽样误差,只存在登记误差E用样本指标推算总体指标9、调查表通常由ABDA表头B表体C表格D表尾E表身10、统计整理的步骤有ABCDE\nA设计和制定统计资料的汇总方案B审核原始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C分类和编号D分组汇总和全面汇总E编制统计表11、对原始资料的审查方法主要有BCA比较审查法B逻辑检查C计算检查D结构检查法E总体检查12、统计表从内容看的组成有DEA总标题B横行标题C纵栏标题D主词E宾词12、在工业企业设备调查中ACDA工业企业的全部设备是调查对象B全部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C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D每台设备是调查单位E每台设备是填报单位三、填空题1、统计调查在统计工作的全过程中,担负着提供资料的任务,是决定整个统计工作质量的基本环节。2、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3、填报单位是负责报告调查资料的单位4、调查时间的规定有两层意思,一是调查资料所属时间,二是调查工作的期限。5、调查主要是搜集初级资料的一种方法。一般有访问法、登记法和报告法。6、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是用来调查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总量的。7、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中的主要组织形式之一,是严格遵守随机原则进行的统计调查。8、抽样调查所研究的变量一定是随机变量。9、分类抽样是先将总体按主要标志分组,然后再各组中按随机原则抽选一定单位组成样本。10、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是指在调查对象中,具有较大标志值的那一部分调查单位。11、典型调查是非全面调查,是从调查对象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单位,将其作为典型单位开展调查的一种方法。12、统计整理是统计分析的前提,统计整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统计分析的质量。13、统计整理遵守的基本原则,抓住最基本、最能说明问题本质特征的统计分组和统计指标,对统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14、统计表的形式结构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等要素组成。15、从内容进行考察,统计表是由主词和宾词两部分组成。第三章分组和次数分布一、单选题1对现象总体只按一个标志分组的是CA品质标志分组B数量标志分组C简单分组D复合分组2、变量数量中,组距和组数的关系是BA组距大小与组数成正比B组距大小与组数成反比C组数越多,组距越大D组数越少,组距越小3、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AA分组标志的选择和各组界限的划分B组距的确定C组限的划定D分布次数的汇总和频率的计算4、各组的组中值代表组变量值的AA平均水平B最高水平C最低水平D随机水平5、统计分组的结果表现为A\nA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B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C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D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6、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BA人口按年龄分组B人口按性别分组C居民家庭按总收入分组D居民家庭按生活消费量分组7、属于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是AA职工按工龄分组B职工按职别分组C职工按民族分组D职工按性别分组8、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及以上两个标志层叠运用的分组是DA品质标志分组B数量标志分组C简单分组D复合分组9、制造业企业按生产能力分组和按资金利税率分组BA都是按品质标志分组B都是按数量标志分组C前者按品质标志分组,后者按数量标志分组D前者按数量标志分组,后者按品质标志分组10、在统计分组中,某单位的标志值恰好等于相邻两组的下限值或上限值时,此值一般AA按等于下限值组归入B按等于上限值组归入C归入上限值组和下限值组都允许D另独立设置一组11、连续变量的分组DA可以进行单项式分组B可以进行组距式分组C一般不能单项式分组,只能组距式分组D进行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都可以12、组距数列全距是等于DA最大组的下限和最小组的下限之差B最大组的上限和最小组的上限之差C最大组的下限和最小组的上限之差D最大组的上限和最小组的下限之差13、某组距式分组,其起始组是开口组,上限为100,又知相邻组的组距为50,则起始组的组距可以视为AA50B80C90D10014、分配数列中的次数是AA总体单位数B标志值总数C分组的次数D组距15、分配数列中的频率是指CA各组分布次数相互之比B各组的频率相互之比C各组分布次数与总次数之比D各组分布次数与比重之比16、分配数列中各组频率的总和AA等于100%B小于100%C大于100%D不等于100%二、多选题1、以下的分组标志中属于品质标志的是ACEA性别B年龄C职业D月收入E职称2、统计分组的作用是ABCA区分事物的类型B揭示现象内部结构C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D表现事物的规模E显示现象的水平3、人口按年龄分组是BCDA品质标志分组B数量标志分组C可采用单项式分组D可采用组距式分组E复合分组4、下列分组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ABEA年龄B工龄C民族D受教育程度E月工资收入5、统计分组的原则有ABCD\nA组内同质性原则B组间差异性原则C完备性原则D互斥性原则E随机性原则6、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BEA说明总体的特征B选择分组标志C确定组中值D确定组距E各组界限的划分7、下列的分组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有BCDEA从业人员按年龄分组B从业人员按城乡分组C从业人员按性别分组D从业人员按部门行业发展E从业人员按民族分组8、下列的分组属于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有CDA在校学生按专业分组B在校学生按籍贯分组在校学生按年龄分组D在校学生按学习成绩分组E在校学生按性别分组9、形成的指标体系有BDA类型分组体系B平行分组体系C结构分组体系D复合分组体系E分析分组体系10、从统计的实质内容看,构成统计的两个基本要素是DEA统计总体B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C变量和变量值D统计分组E统计指标11、说明总体和各组特征的统计指标有两类,它们是CEA流量B存量C各组的单位数D变量E各组实际的统计指标12、品质数列的两个组成要素是ABA分组的名称B次数C各组的变量值D组限E组距13、下列的分配数列属于变量数列的有ABCA职工按年龄分组B职工按月工资分组C职工按工龄分组D职工按职务分组E职工按性别分组14、组距数列的编制步骤是ABCDEA将各变量值大小顺序排列,确定全距B初步确定分若干组C计算组距D依据组距修订组数E确定组限与组中值15、下列数列中属于分配数列的有BCDEA动态数列B品质数列C变量数列D单项式数列E异组距数列16、对于离散型变量数列CDEA只能编制组距数列B只能编制单项式数列C对于变量值项数少的可编制单项式数列D对于变量值项数多的可编制组距式数列E既能编制单项式数列,也能编制组距式数列17、概率的计算方法ABCA古典概率的计算方法B试验概率的计算方法C主观概率的计算方法D客观概率的计算方法E现代概率的计算方法三、填空题1、统计分组是同质总体内具有不同性质的单位分开,把相同性质的单位合在一起,保持各组内统计资料的一致性和组与组之间的差异性2、统计分组的主要作用是区分事物的类型,揭示现象的内部结构,探讨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3、统计分组按采用分组标志多少分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两种形式。4、统计分组的基本原则是组内统计资料的同质性和组间资料的差别性5、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分组标志的选择和各组界限的划分。6、在分配数列中分布在各组的总体单位数称为次数\n,如果次数以绝对数的形式出现,称为频数;若次数以结构相对数的形式出现,则称为频率。7、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配数列可以分为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两种。第四章综合指标(一)一、单选题1、人们认识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基础指标是AA总量指标B相对指标C平均指标D标志变异指标2、时点指标的数值CA通常连续登记B具有可加性C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无关D时间间隔越长,指标数值越大。3、某产品单位成本计划今年比去年降低10%,实际降低15%,则计划完成程度为BA150%B94.4%C104.5%D66.7%4、总体各部分指标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得到的结构相对指标值之和BA大于100%B等于100%C小于100%D不确定5、总量指标按表现形式不同分为DA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B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单位总量D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6、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小轿车数是DA平均指标B结构相对数C比较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7、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003年为2002年的109.1%,这是BA比例相对数B动态相对数C利用程度相对数D计划完成相对数8、时期指标的数值AA具有可加性B是间断计数的C与其时间间隔长短无关D其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成反比。9、如果研究从业人员劳动收入水平,则从业人员人数与劳动报酬总量等指标是BA前者是标志总量,后者是总体单位总量B前者是总体单位总量,后者是标志总量C都是总体单位总量D都是标志总量10、长期计划指标是按计划期内各年的总和规定任务时,检查其计划执行情况应按BA水平法B累计法C推算法D直接法11、研究某地区居民的收入情况,则总体单位总量是BA该地区居民总收入B该地区居民总人数C居民小组数D人均收入额12、相对指标中有正指标和逆指标之分的只有BA利用程度相对指标B强度相对指标C比例相对指标D比较相对指标二、多选题1商品销售额是ADEA时期指标B时点指标C实物指标D价值指标E总量指标2、总量指标的推算方法有ABCDA平衡关系推算法B因素关系推算法C比例关系推算法DE插值估算法E相关分析法3、下列有关时点指标的论述正确的有BDEA时点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B时点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C其数值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有关D其数值大小与时间间隔长短无关E数值一般是间断计数的4、下列指标属于利用程度相对指标的有ABCD\nA出勤率B工作时间利用率C原材料利用率D设备台时利用率E公路密度5、时期指标的特点有ACEA可以连续计数B不能连续计数C数值可直接相加D数值与时间长短无关E数值大小与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6、总量指标在计算和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有CDA可比性B正确选择对比基数C同类性D计量单位的统一性E差异性7、相对指标的数值表达形式有ABCDEA无名数B有名数C倍数与系数D百分数和千分数E成数8、子项和母项可以互换的相对指标有CDA计划完成相对指标B利用程度相对指标C强度相对指标D比较相对指标E结构相对指标9、检查长期计划执行情况的方法有BCA方程式法B水平法C累计法D最小平方法E几何平均法10、下列指标属于结构相对指标的有ABCA人口中男性比重B从业人员中女性比重C全国基本单位中非公有经济占的比重D每万居民人数中医生人数E每万名居民受过高等教育人数11、对比的子项和母项,可以是不同总体的相对指标有AEA比较相对指标B比例相对指标C结构相对指标D利用程度相对指标E强度相对指标三、填空题1、总量指标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它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2、总量指标表现为绝对数的形式,其指标数值随着统计范围的大小而发生增减变动3、按其说明的内容不同,总量指标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两类4、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两类5、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是时期指标,年末人口数目是时点指标6、确定总量指标的两种方法,直接法和推算法7、对总量指标进行推算,常用的推算方法有平衡关系推算法、因素关系推算法、比例关系推算法和插值估算法8、动态相对指标是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的数值对比的相对指标9、利用程度相对指标是表明各种资源的实际利用程度的相对指标10在统计研究中,进行对比分析时,必须将相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结合运用。第五章综合指标(二)一、单选题1、表明变量数列中各变量值分布的集中趋势的指标是CA数量指标B相对指标C平均指标D标志变异指标2、在变量数列中当标志值较小而权数较大时,则算术平均数值AA偏向于标志值较小的一方B偏向于标志值较大的一方C与权数大小无关D仅与各标志值大小有关3、权数对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取决于CA作为权数的次数是多少B各组的标志值的大小C作为权数的频率的大小D作为权数的频数的多少4、变量数列中的某项变量值是零时,则无法计算DA简单算术平均数B加权算术平均数C标志变异指标D调和平均数\n5、若在组距数列中,每个组中值减少10,各组的次数不变时,其算术平均数AA减少10B不变C增加10D无法决定6、在分配数列中,各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DA最小值B最大值C各变量值的算术平均数D零7、在计算平均指标时,容易受到变量数列极端值影响的是CA众数B中位数C算术平均数D权数8、某班组8名工人日产量(件)分别是7,8,9,10,11,12,13,14,则这个数列中BA有众数没有众数C10是众数D11是众数9、说明变量数列中各变量值分布的离散趋势的指标是DA总量指标B相对指标C平均指标D标志变异指标10在甲乙两个变量数列中,若甲数列的标准差小于乙数列的标准差,那么DA两个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相同B平均数的代表性甲数列高于乙数列C平均数的代表性乙数列高于甲数列D平均数的代表性无法判断二、多选题1、易受极端变量值影响的平均数是CDA众数B中位数C算术平均数D调和平均数E平均差2、众数是BDEA居于数列中间位置的某变量值B数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某变量值C依据各个变量值计算出来的D不受极端变量值的影响E位置平均数3、中位数是ABCDA居于数列中间位置的某变量值B不受极端变量值的影响C在组距数列中不受开口组的影响D位置平均数E各变量值加总平均的4、有关“全距”的论述,正确的有ACDEA全距是最大标志值与最小标志值之差B全距是最大标志值与最小标志值之和C全距越小,说明变量值越集中D全距越大,表明变量值越分散E全距只能说明总体中两个极端值的差异范围,不能全面反映各标志值的变异程度5和算术平均数的计量单位一致的标志变异指标有CDEA标准差系数B平均差系数C全距D平均差E标准差三、填空题1、平均指标有两种:一种是静态平均数,另一种是动态平均数2、众数所代表的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同样不受开口组组中值的影响3、中位数的确定仅取决于其在分配数列中的位置,所以不受极端值和极小值的影响4、标志变异指标是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尺度5、标志变异指标的主要计算方法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和标志变动系数第六章抽样推断一、单选题1、抽样推断法的理论基础是DA哲学B经济学C管理学D概率论2、抽样误差是CA登记性误差B偏差C随机性误差D计算误差3、表现抽样指标与全及指标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的指标是BA概率度B抽样极限误差C抽样平均误差D抽样总体方差\n4、在抽样调查中CA没有登记性误差,只有代表性误差B没有代表性误差,只有登记性误差C既有登记性误差,也有代表性误差D既无代表性误差,也无登记性误差5、全及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后,再依固定顺序和间隔抽取调查单位的抽样组织形式称为B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抽样C类型抽样D整群抽样6、用抽样指标估计总体指标的无偏性标准是指AA样本平均数的平均数等于总体平均数B样本指标等于总体指标C样本平均数等于总体平均数D样本成数等于总体成数7、抽样估计的一致性是指当样本的单位数充分大时BA抽样指标小于总体指标B抽样指标充分靠近总体指标C抽样指标等于总体指标D抽样指标大于总体指标8、抽样估计的有效性,是指作为优良估计量的方差,应该比其他估计量的方差BA大B小C相等D无关9、当抽样单位数增加3倍时随机重复抽样平均误差比原来AA减少1/2B增加1/2C减少1/3D增加1/310、抽样误差的大小DA既可以避免,也可以控制B可以避免,但无法控制C无法避免和无法控制D无法避免但可以控制二、多选题1抽样估计的特点是ADEA抽样估计运用的是归纳推理的方法B抽样估计运用的是演绎的方法C抽样估计运用的是经济学的原理D抽样估计运用的是概率的原理E抽样估计的结论存在着一定的抽样误差2、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ABCEA抽样数目的多少B抽样方法不同C总体被研究的标志变异程度D总体单位数多少E抽样组织形式不同3、抽样指标是根据抽样总体各单位标志值计算出的综合指标,常用的有BCDEA可靠保证程度B抽样平均数C抽样成数D抽样总体标准差E抽样总体方差4、影响类型抽样平均误差大小的因素是CDA总体方差的大小B类型组数的多少C样本单位数目的多少D类型组内方差的大小E类型组间方差的大小5、在区间估计中,可靠程度与准确程度的关系是ABA可靠程度低,准确程度高B可靠程度高,准确程度低C可靠程度低,准确程度低D可靠程度高,准确程度高E很难确定三、填空题1、抽样误差是指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差数;抽样平均误差是指所有样本指标的平均差2、重复抽样平均误差一般是大于不重复抽样平均误差的3、抽样极限误差是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4、抽样组织方式中最基本的是纯随机抽样5、抽样推断是用样本的指标数值去推算总体的指标数值。第七章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一、单选题\n1、相关关系是社会经济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AA在数量上不确定的相互依存关系B在数量上确定的函数关系C在数量上恒定的关系D在数量上无法表现的平行关系2、下列的客观现象中,属于相关关系的是DA圆的半径和圆的周长的关系B圆的半径和圆的面积的关系C四边形的边长与其面积的关系D人工费和总生产费用的关系3、相关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AA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B数量关系C变动关系D函数关系4、在相关分析中要求相关的两个变量DA自变量是随机变量B因变量是随机变量C都可以不是随机变量D都应是随机变量5、在相互依存的两个变量中,根据研究的目的,将其中的一个定为自变量,另一个则是BA固定变量B因变量C任意变量D自变量6、相关关系是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但相互关系的数值CA不完全确定B可以确定C不确定D无法确定7、正相关的特征表现在BA两个变量的数值变化是相背的B两个变量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C两个变量是一增一减D两个变量是一减一增8、两个变量变化的方向相反,呈现的是一减一增或一增一减,这是CA不完全相关B完全相关C负相关D正相关9、当变量X值减少,变量Y值明显增大,并且众多相关点分布趋于直线状态,则表明两个变量间是DA强正相关B弱正相关C弱负相关D强负相关10、若要对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作出确切的数量说明,就应DA编制相关表B编制分组相关表C绘制相关图D计算相关系数11、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做BA复相关B单相关C完全相关D不相关12、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AA-1≤r≤1B0≤r≤1C-1≤r≤0Dr=013、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则计算出的相关系数BA越趋近于零B越趋近于1C越小于1D越大于114、用来说明因变量估计值代表性高低的分析指标是DA相关系数B回归系数C回归参数D估计标准误差15、估计标准误差是反映CA相关关系程度的指标B平均数代表性的指标C回归直线代表性的指标D序时平均数代表性的指标二、多选题1、下列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属于相关关系的有BCDEA四边形边长与面积的关系B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C商品流通额与流通费用之间的关系D农作物收获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E人工费用与总投入的关系2、对相关关系的判断,通常的判断方法是采用ABCA定性分析B相关表C相关图D建立回归直线方程E估计标准误差\n3、下列属于错误的回归方程有BCDEAy=11+4xr=0.88By=23-5.7xr=0.91Cy=-15+3xr=-0.8Dy=-7-15xr=0.95Ey=8+5xr=-0.884、当现象之间完全相关时,相关系数r=BCA0B-1C1D0.5E-0.55、估计标准误差是ABCDEA与标准差的计算原理相同B说明回归方程代表性大小的指标C表明回归线的代表性D指因变量的实际值与理论值的平均离差E三、填空题1、相关关系是社会经济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数量上不确定相互依存关系。2、因果关系和关联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讲,是相关关系的具体内容3、研究现象之间相关关系的紧密程度,就称为相关分析4、相关关系的数值范围是在-1≤r≤1之间。计算结果r>0为正相关,r<0为负相关5、按相关系数数值大小确定相关的等级,若分为三级,当r的绝对值在0.7-1之间,谓之高度相关,在0.3-0.7之间称之为中度相关,在0.3以下为低度相关。第五章统计指数一、单选题1、统计指数是一种表面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AA特殊相对数B特殊绝对数C一般相对数D特殊平均数2、统计指数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统计研究通常编制的是BA广义的统计指数B狭义的统计指数C一般意义的统计相对数D即有广义的、又有狭义的统计指数3、统计指数依据历史考证起源于CA人口研究B军事研究C物价研究D物理指数4、在历史上,根据所使用的权数不同,曾将统计指数分为两类,即DA广义指数与狭义指数B一般相对数和特殊相对数C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D拉氏指数和派氏指数5、统计指数按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BA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B个体指数与总指数C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指数D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6、统计指数区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是依据CA对比基期不同B对象的范围不同C统计指标的性质不同D同度量因素的固定与否7、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指数是AA质量指标指数B数量指标指数C总指数D个体指数8、对全部工业产品而言,某种工业产品的产量指数是DA综合指数B平均指数C总指数D个体指数9、统计指数的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之分是因为AA对比所采用的基期是不同的B比较时所包括的范围有变化C采用的对比指标具有不同性质D指数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0、农产品收购量指数是BA质量指标指数B数量指标指数C定基指数D环比指数\n11、总指数的基本形式CA个体指数B平均指数C综合指数D平均指标指数12、总指数的计算与编制方法的不同,一般将其划分成AA综合指数与平均指数B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C动态指数与静态指数D定基指数与环比指数13、一般情况下,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其同度量因素是采用BA报告期的质量指标B报告期的数量指标C基期的数量指标D基期的质量指标14、因素分析法的方法论基础是BA指标体系B统计指数体系综合指数D平均指数15、劳动生产率可变构成指数为134.2%,劳动生产率固定组成指数指数为139.36%,则人数结构影响指数为BA39.36%B9603%C105.26%D3.7%二、多选题1、总指数最基本的作用是BCA表明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B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方向C综合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程度D综合评价与测定社会经济现象E分析和测定个影响因素的作用2、按统计指数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统计指数有ABCA个体指数B类指数C总指数D动态指数E静态指数3、综合指数的特点是ACDA先综合后对比B先对比后综合C将总量指标的同度量因素固定D子项母项所研究对象的范围原则上一致E可以借此进行因素分析4、下列的统计指数,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BCDEA零售价格指数B产量指数C收购量指数D销售量指数E工资总额指数5、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原则是ADA以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B以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C同度量因素必须固定在报告期D同度量因素必须固定在基期E同度量因素时间可以不固定6、用综合指数形式计算的商品销售价格指数表明CDEA商品销售量的变动幅度B商品销售的品种规格的变动C商品销售价格的变动趋势D商品销售价格的变动程度E销售价格的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7、原材料费用总额指数体系的因素指数有BCDA原材料供应量指数B产品产量指数C原材料单耗指数D原材料价格指数E产品价格指数8、平均指数若是综合指数的变形,在编制时应遵循的一般原则ADA数量指标指数必须采用基期总量指标为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的形式B数量指标指数必须采用报告期总量指标为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的形式C质量指标指数必须采用基期总量指标为权数的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的形式D质量指标指数必须采用报告期总量指标为权数的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的形式E所采用的权数在时间上是不固定的9、组成平均指标指数体系的指数有CDEA综合指数B个体指数C结构影响指数D固定组成指数E可变构成指数10、对于综合指数的诠释,如下议论正确的是ABCDE\nA是编制总指数的基本形式B以两个总量指标的形式对比形成的指数C即有数量指标指数,又有质量指标指数D在一定意义上,平均指数是它的变形E特点之一是先综合后对比11、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多因素分析时,必须注意ABCDEA要对各个因素进行合理排列B按各个因素在现象总体中的内在联系排列C分析某一因素变动,固定其他因素D总变动指数与各个因素指数的乘积是相等E总变动额是各因素变动额的加总。三、填空题1、统计指数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特殊相对数。2、统计指数起源于物价指数,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3、按统计指数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有个体指数和总指数。4、统计指数按指数化指标的不同性质,有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5、总指数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综合指数,二是平均指数。6、综合指数的重要特点是先综合,后对比。7、编制计算综合指数的关键是在现象的经济联系中寻找同度量因素,然后再将其固定。8、同度量因素的选择,通常情况是,数量指标综合指数采用与其指数化指标密切联系的基期质量指标,质量指标综合指数采用与其指数化指标紧密联系的报告期数量指标。9、在综合指数中,被研究变化的因素指标称为指数化指标,而被固定的因素指标称为同度量因素。10、在统计分析中,运用统计指标体系测定各因素的联系程度和方向的方法是因素分析法。11、综合指数运用资料的条件是全面资料12、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变形为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其权数是基期的总量指标。13、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变形为加权调和平均指数,其权数是报告期的总量指标。14、统计指标体系在建立时,同度量因素确定的首要标准是经济意义上合理,其次是数学上等式关系成立。15、在统计指数体系中,现象总量指数,等于相应的各个因素指数的连乘积,现象总量指数变动的绝对差额,等于相应的各个因素指数变动的绝对差额的代数和。16、在指数数列中,统计指数按按对比的基期不同,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17、平均指标指数,是同一经济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对比,用于表明平均指标的变动程度和方向,通常称为可变构成指数,它可分解为固定组成指数和结构影响指数18、平均指数之间的指数关系,只存在于作为综合指数变形权数计算的平均数指数;而不存在于用固定权数计算的平均数指数。19、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的计算,即可采用全面资料,也可采用样本资料,在实际工作中,多采用非全面资料。第九章时间数列一、单选题1、时间数列是一种AA统计数列B次数分布C分配数列D统计分组2、时间数列按其所采用的统计指标不同分为三类,其基本数列是AA绝对数时间数列B相对数时间数列C平均数时间数列D序时平均数时间数列3、绝对数时间数列根据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时间性质不同,可分为C\nA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B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C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D定基数列和环比数列4、时间数列编制的基本原则DA无偏性及时性C完整性D可比性5、发展水平指标一般是指时间数列中的AA总量指标B统计相对数C统计平均数D序时平均数6、时间数列中,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长短有关的是DA相对数时间数列B绝对数时间数列C平均数时间数列D时期数列7、发展水平指标是时间数列计算和分析的BA派生指标B基础指标C相对数分析指标D平均数分析指标8、基期均为前一期的发展水平,计算出的发展速度为BA定基发展速度B环比发展速度C同比发展速度D平均发展速度9、累积增减量除以最初水平是AA定基增减速度B环比增减速度C同比增减速度D平均增减速度10、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CA代数和B相减差数C连乘积D相除商数11、时间数列的基本构成要素是DA变量和次数B时间和次数C指标和标志D时间名称和指标数值12、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年实际比上年提高4.3%,这个指标是AA增长速度B发展速度C平均发展速度D平均增长速度13、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中,“首尾折半法”运用于AA间隔相等的时点数列资料B间隔不相等的时点数列资料C由两个时点数列构成的相对数时间数列D时期数列资料14、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CA根据时间数列计算的B根据变量数列计算的C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D可以消除现象的波动影响15、几何平均数所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的数值大小BA不受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的影响B只受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的影响C只受中间各期发展水平的影响D受时间数列中的所有发展水平的影响二、多选题1、时间数列是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ABA时间名称,即现象所属时间B指标数值,即表现现象特点的各项指标数值C指标名称D计量单位E计算公式2、时间数列按其所采用的统计指标形式的不同,可分为ABCA绝对数时间数列B相对数时间数列C平均数时间数列D定基指数数列E环比指数数列3、时期数列的特点BDEA数列中各个指标值不能相加B数列中各个指标值可以相加C每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长短无关D每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长短有关E每个指标值的大小与时间长短呈同方向关系4、在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值相加后无意义的有BDEA时期数列B时点数列C绝对数时间数列D相对数时间数列E平均数时间数列5、时间数列在编制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BCDE\nA采用指标形式的可比性原则B时间的可比性原则C现象总体范围的可比性原则D指标计算方法的可比性原则E指标经济内容的可比性原则6、各发展水平在对比时ACDEA将所要研究的某时间发展水平称为报告期水平B将被研究的发展水平称为中间水平C用做比较标准的某时间发展水平为基期水平D对比式中子项为报告期水平E对比式中母项为基期期水平7、我国2004年发行国债11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其中ABDEA2004年发行国债1100亿元是发展水平B1100亿元是报告期发展水平C1100亿元是基期发展水平D比上年减少300亿元是增减量E比上年减少300亿元是减少量8、社会经济现象会产生多种形式的波动,按波动的原因不同,可分为ACDEA长期趋势B地间差异C季节变动D循环变动E不规则变动9、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主要有BCDEA因素分析法B移动平均法C指数平滑法D最小平方法E半数平均法10、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BCA半数平均法B同期平均法C趋势剔除法D图解法E环比法三、填空题1、时间数列是按其时间先后顺序将同类指标的各项指标值排列而形成的统计数列。2、时间数列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时间名称、二是指标数值3、时间数列按其采用的统计指标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和平均数时间数列4、绝对数时间数列,根据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时间性质不同,可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5、在时点数列中,凡是两个时点之间不存在有别的数值,这就称为连续时点数列;反之,就称为间断时点数列。6、时点数列中的各项指标值的大小与时点间隔的长短无必然联系。7、时间数列的比较分析指标有时间数列的绝对数分析指标和时间数列的相对数分析指标。8、在比较发展水平时,按采用基期的固定与否、增减量可分为逐期增减量和累积增减量。9、逐期增减量与累积增减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经济联系,各个逐期增减量之和等于累积增减量。10、在计算发展速度指标时,由于选择对比标准的基期不同,因而有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和同比发展速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