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3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统计学原理14746
统计学原理作业1一、判断题1、√2、×3、×4、×5、×6、×7、√8、√9、√10、√二、单项选择题1、C2、B3、B4、D5、D6、D7、A8、C9、B三、多项选择题1、AD2、BCE3、ACE4、BCE5、BE6、ACD四、简答题1、统计标志与标志表现有何不同?答:统计标志是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特征或属性,即统计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总体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表现则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2、如何认识总体和样本?答: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通常将所要研究事物全体构成的总体称为全及总体。从全及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代表这一总体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体称为样本。样本也是由许多的单位构成的,由样本单位组成的总体称为抽样总体。3、什么是普查?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都有是全面调查,二者有何区别?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都属于全面调查,但二者并不能互相代替。普查属于不连续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反映国情国力方面的基本统计资料;而全面统计报表属于连续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是需要经常掌握的各种统计资料。全面统计报表要经常填报,因此报表内容固定,调查项目较少;而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在调查时可以包括更多的单位、分组更细、项目更多。因此,有些社会经济现象不可能也不需要进行经常调查,但又需要掌握比较全面、详细的资料时,就可通过普查来解决。普查花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不宜经常组织,取得经常性的统计资料还需要靠全面统计报表。4、举例说明调查对象、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的关系。答:调查对象即统计总体,是根据调查目的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统计总体这一概念在统计调查阶段称调查对象。确定调查对象时,还必须确定两种单位: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的区别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它是进行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报告单位也叫填报单位,它是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一般是基层企事业组织。两者的关系: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①有时一致是指两者为同一单位,如工业企业普查,每个工业企业既是调查单位,同时也是填报单位;②有时不一致是指两者非同一单位,如工业企业设备普查,每一台设备是调查单位,而填报单位则是设备所在的每一个工业企业。5、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答:根据数量标志分组时,其变量有两种类型,即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根据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的特征,在分组时,离散变量如果变动幅度小,则进行单项式分组)。如果离散变量的变动幅度很大,则应进行组距式分组;而连续变量由于无法一一列举其数值,则分组时应进行组距式分组。6、请根据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内容总结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步骤。答: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步骤为:(1)编序列,求全距。全距=最大值-最小值(2)确定组数和组距。一般来说,组数多,组距小;组数少,组距大。但要根据研究问题的特征及需要来定。(3)用表格形式表示各组变量值、各组次数及频率。五、计算题1、等距数列:企业人数(人)企业数企业数比重(%)\n200—350350-500500-650650-80071010323.433.333.310.0合计30100.0不等距数列:企业人数(人)企业数企业数比重(%)200—400400-500500-600600-800897626.730.023.320.0合计30100.0根据等距数列编制的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数列:企业人数(人)企业数企业数比重(%)向上累计向下累计频数频率频数频率200—350350-500500-650650-80071010323.433.333.310.0717273023.456.790.0100.03022136100.073.343.320.0合计30100.0————2、(1)40名学生成绩的统计分布表:按学生成绩分组学生人数(人)各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比重(%)60以下60-7070-8080-9090-100461215310.015.030.037.57.5合计40100.0(2)分组标志为“成绩”,其类型是数量标志。分组方法是变量分组中的组距分组,而且是开口式分组。该班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态。作业二(第4章)一、判断题:1、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互相变换。(×)2、相对指标都是用无名数形式表现出来的。(×)3、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是一个平均数。(×)4、在特定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5、用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相对指标。说明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这个相对指标是比例相对指标。(×)6、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7、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二、单项选择题\n1、总量指标数值大小(A)A、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增大B、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减小C、随总体范围缩小而增大D、与总体范围大小无关2、直接反映总体规模大小的指标是(C)A、平均指标B、相对指标C、总量指标D、变异指标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D)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B、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D、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4、由反映总体各单位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出的指标是(B)A、总体单位总量B、总体标志总量C、质量指标D、相对指标5、计算结构相对指标时,总体各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求得的比重之和(C)A、小于100%B、大于100%C、等于100%D、小于或大于100%6、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有DA、无名数B、实物单位与货币单位C、有名数D、无名数与有名数7、下列相对数中,属于不同时期对比的指标有(B)A、结构相对数B、动态相对数C、比较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8、假设计划任务数是五年计划中规定最后一年应达到的水平,计算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可采用(B)A、累计法B、水平法C、简单平均法D、加权平均法9、按照计划,今年产量比上年增加30%,实际比计划少完成10%,同上年比今年产量实际增长程度为(D)。A、75%B、40%C、13%D、17%10、某地2003年轻工业增加值为重工业增加值的90.8%,该指标为(C)。A、比较相对指标B、比较相对指标C、比例相对指标D、计划相对指标11、某地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02年的108.8%,此指标为(D)。A、结构相对指标B、比较相对指标C、比例相对指标D、动态相对指标12、2003年某地区下岗职工已安置了13.7万人,安置率达80.6%,安置率是(D)。A、总量指标B、变异指标C、平均指标D、相对指标三、多项选择题1、时点指标的特点有(BE)。A、可以连续计数B、只能间数计数C、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有关D、数值可以直接相加E、数值不能直接相加2、时期指标的特点是指标的数值(ADE)。A、可以连续计数B、与时期长短无关C、只能间断计数D、可以直接相加E、与时期长短有关3、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BC)。A、受各组频率和频数的影响B、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C、受各组标志值和权数的共同影响D、只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E、只受权数的大小的影响4、位置平均数是指(DE)。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几xxx均数D、众数E、中位数5、在什么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AED)。A、各组次数相等B、各组变量值不等C、变量数列为组距数列D、各组次数都为1E、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相等6、中位数是(ADE)。A、由标志值在数列中所处位置决定的B、根据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决定的\nC、总体单位水平的平均值D、总体一般水平的代表值E、不受总体中极端数值的影响7、标志变异指标可以(ABCD)。A、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均衡性B、说明变量的离中趋势C、测定集中趋势指标的代表性D、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大小E、表明生产过程的节奏性8、下列指标属于相对指标的是(BDE)。A、某地区平均每人生活费245元B、某地区人口出生率14.3%C、某地区粮食总产量4000万吨D、某产品产量计划完成程度为113%E、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11.5‰四、简答题1、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请举例说明。答:结构相对指标是以总体总量为比较标准,计算各组总量占总体总量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是总体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相对数,用以分析总体范围内各个局部之间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比较相对指标是不同单位的同类指标对比而确定的相对数,借以说明同类现象在同一时期内各单位发展的不平衡程度。2、什么是变异系数?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是什么?答:变异系数:全距、平均差和标准差都有平均指标相同的讲师单位,也就是与各单位标志值的讲师单位相同。变异系数的应用条件是:为了对比分析不同水平的变量数列之间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必须消除数列水平高低的影响,这时就要计算变异系数。常用的是标准差系数V6=6/¯x3、1).结构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是反映总体内部结构状况的指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例如,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产品的合格率等都是结构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计算的,总体中各组比重之和等于100%。2).强度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有一定联系而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的对比,是用来表明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强度相对指标分子、分母的计算范围应当一致。强度相对指标多用有名数表示,例如,人口密度、人均占有土地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也可以用无名数表示,如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3).动态相对指标(发展速度)动态相对指标是两个时期同一指标数值的对比,是反映现象发展变化程度的指标,通常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4、p87-92五、计算题1、某生产车间4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件)如下:30264241364440374335372545294331364934473343384232253046293438464339354048332728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分成如下几组:25-30,30-35,35-40,40-45,45-50,计算出各组的频数和频率,整理编制次数分布表。(2)根据整理表计算工人生产该零件的平均日产量。解:(1)40名工人加工零件数次数分配表为:按日加工零件数分组(件)x工人数(频数)(人)f比重(频率)(%)25——30717.530——35820.035——40922.5\n40——451025.045——50615.0合计40100(2)工人生产该零件的平均日产量方法1、(x取组中值)(件)方法2(件)答:工人生产该零件的平均日产量为37.5件2、某地区销售某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资料如下:商品规格销售价格(元)各组商品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比重(%)甲20—3020乙30—4050丙40—5030根据资料计算三种规格商品的平均销售价格。解:已知:(元)答:三种规格商品的平均价格为36元3、某企业2003年某月份按工人劳动生产率高低分组的有关资料如下: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组(件/人)生产班组生产工人数50-60315060-70510070-8087080-9023090以上250试计算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解:根据公式:(件/人)答: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68.25件/人5、甲、乙两个生产小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件;乙组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日产量(件)工人数(人)10-201820-303930-403140-5012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并比较甲、乙两生产小组哪个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解:已知:甲班:乙班:(件)答:因为,所以甲生产小组的日产量更有代表性。作业三(第5~7章)一、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二、单项选择题\n1、A 2、C 3、D 4、C 5、C 6、B 7、B 8、D 9、A 10、B 11、B 12、D 三、多项选择题1、ABCD 2、ACD 3、BC 4、ABCE 5、BDE 6、AD 7、ABCD 8、BCDE 9、ABD 10、ACE四、简答题1、什么是抽样误差?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抽样误差是指由于抽样的偶然因素使样本各单位的结构不足以代表总体各单位的机构,而引起抽样指标和全及指标之间的绝对离差。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样本的单位数、抽样方法和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2、什么是抽样平均误差和抽样极限误差?二者有何关系?答:抽样平均误差是反映抽样误差一般水平的指标;而抽样极限误差是反映抽样误差的最大范围的指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是:极限误差是在抽样平均误差的基础上计算得到的,即;二者的区别是:(1)二者涵义不同;(2)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不同;(3)计算方法不同。3、请写出相关系数的简要公式,并说明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及其判断标准。答:相关系数的简要公式:(1)相关系数的数值范围是在-1和+1之间,即(2)判断标准:,,,;不相关,完全相关。4、拟合回归方程yc=a+bx有什么前提条件?写出参数a,b的计算公式并解释经济含义。答:拟合直线回归方程的要求是:(1)两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线性相关关系;(2)两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必须显著;(3)找到合适的参数a、b,使所确定的回归方程达到使实际的y值与对应的理论值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 回归方程中参数a代表直线的起点值,在数学上称为直线的纵轴截距,它表示x=0时y的常数项。参数b称为回归系数,表示自变量x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y的平均增加值。回归系数的正负号与相关系数是一致的,因此可以从回归系数的正负号判断两变量相关的方向。六、计算题1、解: 2、解: 3、编制分配数列如下:成绩 组中值 人数 比重60分以下 55 3 7.5%60-70 65 6 15%70-80 75 15 37.5%80-90 85 12 30%90-100 95 4 10%\n合计 40 100% 4、解: 5、解:产量x 成本y xy 2 73 146 4 53293 72 216 9 51844 71 284 16 50413 73 219 9 53294 69 276 16 47615 68 340 25 4624合计 426 1481 79 30268 x=6代入方程 6、解:设回归方程表达式为当人均收入增加1元,销售额平均增加0.92万元x=14000代入7、解: 收入每增加1元,支出平均增加0.8元。 作业四(第8—9章)一、判断题1.× 2.√ 3.× 4.× 5.√ 6.× 7.√ 二、单项选择题1.A 2.A 3.B 4.C 5.B 6.D 7.A 8.B 9.C 10.D11.B 12.C三、多项选择题1.ABE 2.CDE 3.ACD 4.ABCD 5.BCD 6.BC 7.ABCD 8.ABC 9.ABD 10.ABDE四、简答题1、P211-2122、P2163、P251-255\n4、P259五、计算题1、解:(1)消费品零售额指数=消费品零售量指数*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所以城市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农村消费品零售价格指数=即城乡消费品价格分别上涨了13.45%和16.39%(2)生产费用指数=产量指数*产品成本指数所以2003年产品成本指数=即2003年产品成本比2002年降低了0.62%2、解: (万元) (万元) (万元) 1)、三种产品单位成本指数由于单位成本的变动对总成本变动的绝对值影响 (万元) 2)、三种产品产量总指数由于产量增长对总成本变动的绝对值影响 (万元) 3)、总成本总指数总成本绝对值总变动变动: (万元) 指数体系:答:1)三种产品单位成本总指数是84.1%,2)三种产品产量总指数是179.4%3)总成本总指数是150.8%,即计算期总成本比基期的销售额增加50.8%,是由于产量增长79.4%和单位成本降低15.9%两个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n由于三种产品的单位成本提高使得总成本降低了36000万元,由于产量增加又使总成本增加了100000万元,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总成本净增加了64000万元3、三种商品价格总指数=三种商品销售额总指数=三种商品销售量总指数=其他文字说明略4、分析:劳动生产率c=生产总产值(总产量)a/工人数b 所以:月平均劳动生产率 =月平均总值 /月平均工人数解:1)月平均总产值 (万元) 月平均工人数(人)一季度月平均劳动生产率 (元/人)2)一季度劳动生产率方法1: (元/人)方法2:一季度劳动生产率=半年总产值/月平均工人数 (元/人) 答:1)一季度月平均劳动生产率3000元/人 2)一季度劳动生产率9000元/人5、解:年份979899000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5760.35425.1585462806322.66860逐期增长量(元) -335.2428.942642.6537.4累积增长量(元) -335.293.7519.7562.31099.7 94.18107.91107.28100.68108.5\n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 94.18101.63109.02109.76119.09环比增长速度(%) -5.827.917.820.688.5定基增长速度(%) -5.821.639.029.7619.0997-02年全期平均增长量=97-02年平均发展速度==103.56%97-02年年增长速度=-1=103.56%-1=3.56%6、解:(1)2000~2005年平均发展速度=(2)2010该地区的生产总值=1430*=3233.21(亿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