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 pp~new
统计学单选6,名词解释6,填空5,简答4(计算2)第一章统计学原理1.统计工作:对客观事物数量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的认识活动。2.统计资料:通过统计工作所取得的各种数字、资料及与这相关的其他资料的名称。3.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涉及社会、经济、管理问题的数据,并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推断的一门学科。4.统计学在管理中的应用:库存确定、生产控制、市场分析、客户管理、风险投资、审计查账、考核标准。5.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随机性、群体性/总体性、数量性、具体性6.统计学的特点:是研究客观事物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强调对客观总体进行大量观察,通过归纳整理以后获得的数量方面的综合性认识;是一门多学科的科学。7.统计学方法的分科: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理论统计学、应用统计学8.总体、个体与样本总体:统计学将构成对象全部元素的集合称为总体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元素样本:通过多次抽样观察可以得到总体指标X(X1,X2……Xn)的一组数值,其中每个Xi是一次抽样观察的结果,(X1,X2……Xn)称为容量为n的一个样本。9.标志与指标:标志:个体特征的名称指标: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与范畴8.总体参数和样本统计量总体参数:总体的特征与属性统计量:由样本算得的总体指标参数与统计量是一一对应的,统计量是参数的估计值参数只是确定不变的,统计量是可变的第二章数据收集方法1.统计工作的四个环节: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2.统计调查: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统计资料(准确、及时、完整)3.数据的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4.统计测定:对总体单位属性、特征进行分类、标识和计算的过程。测定程度不同,所得统计数据类型(定类变量、定序变量、数字变量)也不同。5.统计调查的方案:确定调查任务和目的;P16确定调查的总体和个体;确定调查项目和方法;确定调查时间;编制调查的组织计划6.调查方式:统计报表制度专门调查: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普查: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全面调查\n抽样调查: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样本)进行调查。简单随机抽样P89、类型抽样P90、分群抽样P91、等距抽样P90、多阶段抽样。重点调查: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重点进行调查,目的是推断总体的基本情况或趋势,常用于不定期的一次性检查,重点个体在数量方面占优势。典型调查: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目的是推断总体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适用于总体同质性比较大的调查,典型个体在质量方面占优势。7.统计数据误差: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覆盖误差、无回馈误差、道德误差、被调查者误差、抽样误差、测量误差。8.统计调查方法询问法、观察法、实验调查调查问卷,又称问卷、调查表,是由一系列问题、调查项目、备选答案及说明所组成的,向被调查者收集资料、研究事物数量特征的一种工具。调查问卷的五种主要功能:1.把研究目标转化为特定的问题;2.使问题和回答范围标准化,让每一个人面临同样的问题环境;3.通过措辞、问题流程和卷面形象来获取应答者的合作,并在整个谈话中激励被访问者;4.可作为调研活动的永久记录;5.他们能加快数据分析的进程。问卷的基本结构:说明信、调查内容、结束语。第三章描述数据的图表方法一、定量数据的图形描述1.定量数据整理统计分组:根据统计目的及客观现象的特点,按某个标志或几个标志把被研究的总体分为若干个组。统计分组过程:确定组数、确定组距、确定分组并确定各分组边界、计算各分组组中值。2.单变量定量数据的图形描述偏态、茎叶图、箱线图P253.多变量定量数据的图形描述散点图、线图、组箱线图、雷达图二、定性数据的图标描述1.单变量定性数据的图形描述条形图、饼图、累计频数分布图、帕累托图2.多变量定性数据的图形描述环形图、交叉表、多重条形图总结每类图的作用第四章描述统计中的测度描述统计的三个测度:集中趋势(均数、中位数、众数);离散趋势(极差、标准差、方差);分布的偏度与峰度。一、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测度集中趋势\n:指分布的定位,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倾向,或表明一组统计数据所具有的一般水平。P451.数值平均数:.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P47、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2.位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位数3.众数、中位数、均值的关系P56分布形态:正态分布:M0=Me=x右偏分布:M0
Me>x相互关系:二、数据分布的离散趋势测度极差、四分位差(内距)、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相对位置和相对离散程度的度量(1.标准分数、2.离散系数)三、数据分布的形状测度1.偏态及其测度2.峰度及其测度描述统计分析的一般过程:计算平均数、百分位数等来描述集中的趋势;计算标准差来描述平均数的代表性;用偏态系数说明与正态分布的差距;用峰度系数说明与正态分布的差距;当需要不同总体进行比较或者同一总体的不同时期比较时用离散系数、标准分来说明。第七章参数估计参数估计:是推断统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抽样分布的基础上,根据样本统计量来推断所关心的总体参数,从而达到认识总体的未知参数的目的。内容:点估计、总体均值区间估计、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和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一、参数点估计估计量:用于估计总体参数的样本统计量估计值:样本统计量打分观察值点估计: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根据该样本的统计量的某个取值直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矩估计法、极大似然估计法、顺序统计量法、最小二乘法、贝叶斯方法)二、区间估计区间估计:是在点估计的基础上,根据给定的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取值范围的方法。P1101.原理解释2.步骤P110三、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1.方差已知或大样本(P112例7.4,例7.5,P127习题7)2.小样本且方差未知(P92T分布,P113例7.6计算步骤,P114表7-4)3.两个总体均值之差的区间估计(1)独立样本P115正态分布或大样本:P115,7-4,7-5正态分布但小样本:P116,7-7,7-8,7-9\n(2)配对样本P117大样本:P118,7-10小样本:P118,7-11四、总体比例的置信区间P1191.单一总体比例的区间估计(1)使用正太分布统计量Z(7-12)(2)总体比例P的置信区间(7-14)实例见课件1952.两个总体比例之差的区间估计条件:两个样本空间容量大于30;两个相互独立。见P120,7-16五、正太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要点)P121,实例见课件199六、样本容量的确定1.估计总体均值时样本容量的确定2.估计总体比例时样本容量的确定第八章假设检验参数估计利用样本估计未知参数假设检验先对总体参数提出假设一、概念假设检验:也称显著性检验,是事先作出一个关于总体参数的假设,然后利用信息来判断原假设是否合理,即判断样本信息与原假设是否有显著差异,从而决定接受或否定原假设的统计推断方法。二、假设检验特点:采用逻辑上的反证法;依据统计上小概率原理三、假设检验的步骤P1321.步骤一: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1)原假设:是研究者收集证据予以反对的假设,是待检验的假设,又称“0假设”,包含=\,≤或≥,表示为H0(2)备择假设:是研究者收集证据予以支持的假设,与原假设对立的假设,包含≠,<或>,表示为H1(3)假设的形式:双侧检验——属于决策中的假设检验单侧检验——检验研究中的假设,将要证明的假设作为备择假设,将无效结果作为原假设检验某项声明的有效性,将所作的声明作为原假设,将对该说明的质疑作为备择假设(4)建立假设的方法小结:(1)原假设和备择假设是一个完备事件组;(2)建立建设时,先确定备择假设,再确定原假设(3)=号总是放在原假设上(4)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带有主观色彩(5)目的是收集数据、拒绝原假设2.步骤二:确定适当的检验统计量(1)检验统计量:是用于假设检验问题的统计量(点估计量)(2)选择统计量的方法:与参数估计相同,需考虑是大样本还是小样本,方差已知还是未知\n3.步骤三:选取显著性水平(P135),确定原假设的接受域和拒绝域显著性水平:表示原假设H0为真时拒绝H0的概率4.步骤四: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并作出决策统计四、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P136弃真错误、取伪错误五、利用P值进行决策P138六、总体均值的假设检验1.均值Z检验(P140例8.4,例8.5,例8.6)2.均值t检验(P141例8.7)七、总体比例的假设检验1.比例的Z检验2.方差的卡方检验第十一章相关于回归分析一、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函数关系、相关关系二、相关系数1.相关分析:借助于若干分析指标,如相关系数、决定系数等对变量间的依存关系的紧密程度进行测定的过程。2.相关系数:是对变量间关系的密切程度的度量,对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度量称为简单相关系数。3.相关系数取值及其意义4.对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概念要点)对总体的两个变量间是相关程度进行推断,采用t检验5.决定系数:说明自变量解释因变量变化百分比的度量值,决定系数表明Y的变异中,有多少百分比可由自变量X来解释三、一元线性回归1.回归分析: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一些变量,用函数表达式来表达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形式的研究过程(P202)2.回归分析的意义:关于一个因变量与另一个自变量的依存关系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去近似的估计变量间的平均变化关系第十二章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一、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的目的:(1)描述现象在具体的时间下的发展状况和结果;(2)进行各种动态对比分析,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3)分析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其规律,如长期趋势、季节趋势等;(4)根据对现象发展状况变化趋势与规律的分析进行动态预测二、时间序列:一个变量的观测值按时间排序而成的序列(P227)(1)同一现象在不同的时间上相继观察值排列而成的数列(绝对值、相对数、平均数)(2)形式上由现象所属时间和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观察值两部分组成(时间要素和数据要素)(3)排列的时间可以是年份、季度、月份或其他任何时间形式(日期、地点)三、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在比较个时间的发展水平时,把作为基础的那个时期称为基期、相应的发展水平称为\n基期水平;把研究考察时期称为报告期,相应发展水平为报告期水平。四、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与模型构成因素:长期趋势T、季节波动S、循环波动C、不规则(随机)波动I五、时间序列平滑与预测移动平均法第十三章指数一、指数的概念及分类1.指数:描述报告期或报告点价格、数量或价值与基期或基准点相比的相对变化程度的指标。指数的性质:(1)相对性(总体变量在不同场合下对比形成的相对数)(2)综合数(反应一组变量在不同场合下的综合变动)(3)平均数(指数是总体水平的一个代表性数值)2.分类数量(质量)指数:测量数量(质量)随时间或空间变动的一种指数。数量指数: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用绝对数表示。质量指数: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的统计指标,用平均数或相对数表示。二、个体指数:反应某一项目或变量的相对数。三、综合指数:反应多个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1.不加权综合指数2.加权综合指数拉氏指数以基期数量值或质量值为权数帕氏指数以报告期数量值或质量值为权数四、平均指数:在某一时期的价值指数为权数,对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得到的总指数1.加权算数平均法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前提:已知个体数量指标指数和基期总量2.加权调和平均法编制数量指标指数前提:已知质量指标个体指数和报告期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