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学复习小结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动物生物学复习小结

一、动物的细胞和组织细胞是一切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不同的生物的细胞都含有核酸、蛋白质、脂质、糖、无机离子和水。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一般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真核细胞的结构复杂,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微管和微丝等细胞器,细胞核有明显的核仁、核膜。动物和植物集体的细胞有基本相同的结构体系与功能体系,但植物细胞另有一些特有的细胞结构与细胞器,如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等。细胞数目的增加靠细胞分裂,细胞周期包括一个有丝分裂期和一个分裂间期,细胞分化是一种类型的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特性方面稳定的转变成另一类型细胞的过程。动物细胞间的连接是细胞膜在相邻细胞之间分化而形成的,主要有桥粒、紧密连接和间隙连接3种类型。多细胞动物中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及其相关的非细胞物质彼此以一定的形式连接,具有一定的结构,担负一定的功能,形成组织。根据构造和功能的区别,一般将动物组织分为上皮组织、肌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4类。不同的组织构成动物的器官,若与器官有形成动物的系统。动物不同系统的协调活动,实现了动物的全部生命活动。\n二、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动物有性生殖的发育过程从受精开始,卵细胞受精后即开始分裂、发育。卵裂的形式有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2种。完全卵裂有辐射型卵裂和螺旋型卵裂2种主要形式,不完全卵裂有盘裂、表裂等形式。三胚层的多细胞动物中,根据体腔的有无和形成方式,分为三胚层无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和真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的中胚层只形成了体壁的肌肉层,肠壁则没有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包围形成的,既有体壁肌肉层,也有肠壁肌肉层。真体腔有裂体腔法和肠腔法2种基本形成方式。无脊椎动物发育一般经历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和器官的形成几个阶段,脊椎动物还有神经胚阶段。根据动物卵裂和体腔的形成方式等,三胚层的动物又可以分为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n三、动物细胞的类群及其多样性1、动物的分类和系统发生动物界有着异常丰富的多样性,人类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种的概念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个特殊的生态位。对物种的命名采用了林奈倡用的国际通用的双名法,即属名加种名。传统的分类学以形态学为基础,现在采用多种分类法根据不同层次的特征来源,如不同类群众的同源分子、核糖体RNA的碱基序列等来确定他们的谱系关系。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5界。动物界包括原生动物以外的所有多细胞后生动物门类,其分类的七个阶元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后生动物起源于原始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祖先,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系统发育的进化历程,而个体发育则是系统发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2、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动物体的结构机制包括对称类型、体腔类型、身体是否分节、头部是否形成以及骨骼化程度等,在与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中得到发展,他们不仅反映一个动物体的整个结构和功能,也反映了动物体的进化水平。\n3、单细胞真核生物——原生动物门原生动物是真核生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一般是单细胞个体,也有多细胞构成的群体。原生动物的细胞分化出能够完成不同功能的胞器,如伸缩泡、胞口、胞咽、鞭毛、眼点和胞肛等。原生动物的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鞭毛或纤毛运动,另一种是变形运动。他们的运动的机制不同,前者靠纤毛或鞭毛打动水流运动,后者靠胞内原生质的流动形成伪足运动。原生动物的水分调节和排泄主要靠伸缩泡实现,没有专门的胞器进行呼吸,气体的交换靠细胞膜的渗透作用完成。原生动物有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3种类型。有的种类兼有2种或3种营养方式。原生动物的生殖分为无性生殖(二裂生殖、复分裂生殖、质裂和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2类。原生动物的主要类群有鞭毛纲、肉足纲、孢子虫纲、丝孢子虫纲和纤毛虫纲,它们分布广泛,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有些寄生虫类会引起人畜的疾病,给人类造成危害。原生动物门代表:眼虫、变形虫、草履虫、杜氏利士曼原虫、\n4、无脊椎动物类群海绵动物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在水中营固着生活;身体有2层细胞及其之间的中胶层构成;胚胎发育中有“逆转”的现象;具特殊的的水沟系统;细胞没有组织分化;通常具有钙质、硅质或角质的骨骼;没有消化腔,只行细胞内消化;没有神经系统;海绵动物仍然保存了领鞭毛细胞、综上所述海绵动物是一类极为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的一个侧支。海绵动物门代表:拂子介、沐浴角骨海绵、白枝海绵、腔肠动物是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身体有2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适应固着生活的水螅型,另一种是适应漂浮生活的水母型。腔肠动物的体壁围绕身体纵轴成为一个消化循环腔,但是消化循环腔只有一个开口,能进行胞外消化和胞内消化;腔肠动物出现了组织分化和简单的器官;由神经细胞和网状神经系统;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2种生殖方式;有些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现象;一些群体生活的有多态现象;海洋中的种类一般有浮浪幼虫期;若将海绵动物看作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侧支,那么腔肠动物就是多细胞动物中最为原始的一类。代表动物:水螅,水母\n扁形动物门、纽形动物门、颚胃动物门3个类群均为三胚层、无体腔的动物,它们身体为两侧对称的体制,具有中胚层,在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没有体腔,身体出现了完备的器官系统,代表了动物进化中一个新的阶段。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体壁由表皮和肌肉层共同形成皮肌囊结构;消化管与体壁之间为实质所充填;消化管有口,无肛门,神经系统为梯状神经系统,出现了多种感觉器官,排泄系统为原肾型;没有呼吸和循环系统。扁形动物分为3个纲,涡虫纲是自由生活的种类;吸虫纲成虫体表不具纤毛和腺细胞,有1~2个吸盘,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原始种类营体外寄生。绦虫纲全部营体内寄生生活,成虫体表不具纤毛,幼虫头节具钩,多数身体有节片,消化系统完全退化。吸虫纲和绦虫纲中有很多是人类和家畜的寄生虫。代表动物:涡虫、日本血吸虫、布氏姜片虫、中华枝睾吸虫假体腔动物外部形态差异很大,但都是具有3个胚层,体壁与消化管之间有假体腔结构的动物,包括:腹毛动物门、轮形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线形动物门、内肛动物门、铠甲动物门、鳃曳动物门和棘头动物门。它们的共同特征除都有假体腔外,。还有:卵裂均为螺旋卵裂,由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假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具有完整的消化管,排泄系统仍为原肾型,没有循环系统和呼吸器官。这\n类动物中有很多是寄身种类,广泛寄身在动物和植物等体内,给人体健康和农、牧、渔业的生产带来危害。假体腔代表动物:.蛔虫、鞭虫、钩虫、绕虫、线虫、血丝虫软体动物分布很广,是目前已知最早能够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身体两侧对称或不对称,具有3个胚层,出现了不发达的真体腔。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4个部分,多数有石灰质的贝壳。排泄系统是后肾型,出现了循环系统和呼吸器官,除头足纲属于盘状卵裂外,其余均为螺旋卵裂,属于原口动物。海洋中生活的间接发育的软体动物有担轮幼虫期。腹足类(园田螺)不对称的体制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的旋转和扭转造成的。代表动物:蜗牛、河蚌、环节动物广泛分布在海洋、淡水、土壤甚至陆地上,它们多为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两侧对称,具有3个胚层,身体同律分节有发达的真体腔和闭管式的循环系统体壁向外延伸成扁平状的疣足和刚毛,神经系统为链状神经系统。环节动物既有自由游泳的,也有爬行的,还有穴居生活和寄生的种类。一般自由游泳的多毛类头部明显,有眼和触手等感觉器官,是环节动物中最原始的类群;穴居的寡毛类头部和感觉器官均不发达;蛭类的身体有口吸盘和后吸盘,体腔被间质所占据,形成血窦。海洋中生活的环节动物都有担轮\n幼虫期。代表动物—环毛蚓、沙蚕,沙蠋、巢沙蚕、日本医蛭节肢动物的身体异律分节,不同的体节在一定程度上愈合,形成头部、胸部、腹部等形态不同的体区,完成不同的身体机能。与环节动物的疣足不同,节肢动物有带关节的附肢,附肢可以形成口器、触角、步足等各类型的足。节肢动物的身体表面有几丁质的外骨骼,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体腔是混合体腔形式,血液与体液和在一起,循环系统是开管式。水生种类的呼吸器官有腮、书腮,陆生种类的有书肺、气管。水生节肢动物的排泄器官为后肾型的基节腺、绿腺、颚腺等,陆生节肢动物的是马氏管。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动物门,分布在海洋、淡水、陆地等各种环境中,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多足纲和昆虫纲具有对陆生生活的高度适应。棘皮动物与前面各类多细胞三胚层动物的螺旋型卵裂不同,都是辐射型卵裂。早期的胚胎发育时不是端细胞法产生中胚层,而是以肠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原肠口(即胚乳)最终形成了成体的肛门,而成体的口则在原肠孔相对的一端另外形成,属于最原始的后口动物。棘皮动物的幼虫动物都是两侧对称,而成体都是次生性五辐射对称。成体表面有棘和刺突出体壁外。棘皮动物全部营海洋底栖生活,活\n动能力不强。有体腔形成的水管系统,血系统和围血系统,骨骼全部起源于中胚层,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节。半索动物的胚胎发育与棘皮动物相似,鳃裂及中空的神经又与脊索动物相似,说明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均有亲缘关系。根据对半索动物组织与胚胎研究,证明口索与脊索既不同功又不同源。代表动物:海百合纲(海百合、海羽星)、海星纲、海蛇尾纲、海胆纲、海参纲脊索动物门的动物在生命周期中的某一阶段或一生具有纵贯全身的脊索,并因此而得名。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可能有共同的生活在前寒武纪的祖先。所有脊索动物具有3大特征即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以及肛后尾及其他次要特征。本门分为3大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尾索动物亚门和头索动物亚门仅有脊索为支持结构,无头部分化。在尾索动物中,其幼体具有上述特征,脊索仅在尾部,自由游泳,经过逆行变态而成为成体,大部分成体固着生活。头索动物鱼形,是典型脊索动物的缩影,代表动物是有名的文昌鱼。脊索动物亚门动物具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作为支持结构,其中圆口纲因其雏形脊椎骨而被包括在脊椎动物中。脊椎动物有头的分化,而且重要的是出现了内骨骼即脊柱等中轴骨和成对附肢,使动物有较大体型,并提供肌肉附着,大大加强了运动能力,伴随其他系统的完善,使脊椎动物有\n很强的适应辐射。圆口纲动物是最原始的有头无颌的脊椎动物,包括盲鳗和七鳃鳗。身体鳗形,无成对附肢,具软骨(虽然其祖先甲胄鱼具有硬骨骼),脊索终生存在,有雏形脊椎骨。具有吸盘以吮吸方式取食,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寒武纪晚期底栖的甲胄鱼类与圆口类有共同的祖先。鱼类是有颌、以腮呼吸、变温的水生脊椎动物,具有偶鳍,体被鳞片,最早出现下奥陶纪,祖先可能是与原始有头类在进化中向有颌的方向发展的一支。现存鱼类分为2大类,软骨鱼骨和硬骨鱼类。软骨鱼类具盾鳞和软骨,无螵,体内受精,有良好的感觉器官,是海洋中的活跃的肉食性动物。硬骨鱼类由2类组成,第一类是肉鳍鱼类,多为化石,现存种类是矛尾鱼(腔棘鱼)和肺鱼;第二类是辐鳍鱼类,是有近20000多种的现生种类,包括我们所熟悉的所有淡水和海洋鱼类,它们在体型、行为、栖息地及适应性方面具有多样性。大多数在水中生活的硬骨鱼类靠螵来获得浮力,螵是有效地调节气体以调节浮力的结构。软骨鱼类以脂肪减轻体重。水中的氧气和鱼体内的血液在鳃部以逆流接触的方式进行高效的气体交换。鱼类有发达的渗透压调节系统。鱼类进行有性生殖,体外受精或体内受精,雄性软骨鱼类有交配期(鳍脚)。卵生、卵胎生或假胎生,后两种方式\n较为少见。两栖类是变温的、具有典型五指(趾)型四肢的、水陆两栖的脊椎动物,是低等四足类。在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对陆生环境的适应特性,两栖类大多数以肺作为呼吸器官,但同时辅以皮肤呼吸,有的终生水生的种类终生有鳃。两栖类发展了陆生动物所具有的骨骼结构,包括脊柱、四肢、肩带、腰带方面的改造,嗅、视、听器官的变化和脑的相应的发达有利于在复杂的陆生环境中生活。但由于结构的不完善,至少在繁殖期走向水中,身体不能抵抗寒冷、干旱等,限制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不能完全脱离水环境。现代两栖类包括3个主要类群:头足类是小型热带无四肢的类群,身体细长,适于穴居生活。有尾类具尾,并具有几乎等长的四肢。无尾类是现代两栖类最大的类群,无尾,身体粗短,后肢发达,特化为适合于跳跃运动方式。大多数两栖类在其生活史中具有变态阶段,最初是由水生的幼体蝌蚪开始的,蝌蚪结构似鱼,以腮呼吸,经变态产生陆生的以肺呼吸的成体。在繁殖期返回水中产卵。无足类和一些有尾类体内受精,大多数两栖类生殖期雄性发出特有的鸣叫以吸引异性,雌雄两性有抱对现象,体外受精。爬行类在系统发生上是源于古生代末期的古两栖类,是\n3亿年前出现的真正适应陆生的脊椎动物,其成功主要归于羊膜卵的进化。产于陆地的羊膜卵不仅具有坚硬的壳,重要的是胚胎发育得到卵内3层膜(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的保护,是胚胎在干燥陆地上仍得以在水中发育,使爬行类彻底脱离了水的束缚。爬行类还具有干燥的有角质鳞片保护的皮肤,有效防止水分蒸发;以及进步的骨骼支持、循环、呼吸、排泄、体内受精和神经系统等,是爬行类真正的生活在陆地。爬行类与两栖类一样仍是变温动物,但大多数种类一起更有效的行为来控制体温以适应陆地温度的变化。中生代爬行动物种类极大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爬行类在古生代末期的3大分支即无颞窝类、合颞窝类和双颞窝类是以在头骨上出现的颞窝数目来区别的。无颞窝类衍生出现生的龟鳖类,合颞窝类是似哺乳动物类群,最后演化出现生的哺乳类,双颞窝类进化出其他爬行动物和鸟类。新西兰喙头蜥已面临绝灭,其形态特征与中生代双颞窝类化石相同。龟鳖类是一种特化动物,具有沉重的骨质板,无牙齿,均为卵生。有鳞目的蜥蜴和蛇类占现生爬行类的95%,体被角质鳞片。许多种类在炎热和干旱贫瘠的地带生活。鳄类是初龙类直系留下的唯一生存的爬行类代表,是最高等的爬行类。\n世界上大约有9800种鸟类,是全身被羽、前肢变为翼、产大型羊膜卵、恒温的脊椎动物。鸟类是从初龙类爬行动物进化而来,与中生代的兽脚类恐龙最接近。最早已知的来自侏罗纪的化石鸟始祖鸟具有许多爬行动物的特征,除具有羽毛外,几乎与某些兽脚类恐龙相同。鸟类对飞行的适应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减少体重和加强飞翔的力量。鸟类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羽毛,羽毛是从爬行类角质鳞片演变来的,轻而坚韧,在维持体温和飞行中其重要作用。减轻体重表现在骨骼高度愈合,且为气质骨;轻便的角质喙以代替爬行类沉重的牙齿和颌骨;内脏结构简化,如无膀胱,一侧卵巢退化等。适应飞翔的特点有前肢变为翼,高效的双重呼吸系统,发达的胸肌和腿部肌肉,有效的血液完全双循环,伴随能量丰富的食性,使鸟类具有高的新陈代谢率和较高的恒定的体温。此外,鸟类还具有敏锐的视力,良好的听力;小脑发达,对飞行有极好的协调能力。鸟类飞行的力学原理与飞机飞行的原理相同,翼的形状、小翼羽的结构和运用、尾舵的作用等均使鸟类在空中获得所需的上举力和推进力。所有鸟类都是从能飞行的祖先进化而来,但不是所有现生鸟类均能飞行,它们分成两大类,一是失去飞行能力的平胸鸟类,以及具有良好飞行能力的突胸鸟类,而其中一部分突胸鸟类也失去飞翔能力。\n鸟类具有复杂的社会和繁殖行为。大约4600种现生的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哺乳类其祖先要追溯至古生代石炭纪末期发展出的一支似哺乳的合颞窝类爬行动物,经中生代二叠纪的盘龙类、三叠纪的兽孔类、兽齿类,在三叠纪末期进化出真正的哺乳类。这一进化过程伴随着许多重要的结构特征的出现,即恒温,高代谢率,具胎盘、乳腺,支持活跃敏捷运动的骨骼系统的变化(即四肢的扭转),脑的发达和技能皮层化等。哺乳类在中生代的白垩纪和新生代的第三纪得到空前的发展,迅速辐射开来,形成现在的在多种生态环境中的哺乳类的多样性。哺乳类顾名思义是具有乳腺(雄性退化)、有哺乳和养育后代能力的动物,绝大多数哺乳类具有胎盘,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直接产出幼仔,结合上述哺乳能力极大提高了幼仔的成活率和向成体成长过度的能力。最原始的现生哺乳类是产卵的单孔类,但孵化出的幼仔仍以母乳为食;其他哺乳类均为胎生,其中的低等类型是有袋类,即胎盘较为原始,幼仔发育不完全即降生,其后在母体育儿袋中以母乳为食完成发育和早期生长;其余大部分哺乳类为具有完善胎盘的动物,通过胎盘,胎儿在母体内发育完全后出生。除单孔类动物外均有再生性的异型槽生齿,并由于不同食性而产生很大变异。食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动物的体型、器官结构和生理机能,分为食虫类、食草类、食肉类和\n杂食类。食草类消化管中有共生的大量微生物,食肉类有强大的裂齿等。哺乳类全身被毛,具有汗腺,其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感觉整合能力和调节体温的能力,有灵活快速的运动能力,有冬眠、半冬眠以及迁徙的习性,有极强的行为可塑能力,这些结构和习性使哺乳类具有适应各种地理环境、气候类型的能力,使之成为占领了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的生灵。四.动物体的生命活动1、动物身体的保护、支持和运动动物体的保护和运动能力是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动物体有保护性的皮肤包围,其结构可像一个原生动物的细胞膜那样简单,也可像哺乳类的皮肤那样复杂。无脊椎动物的皮肤基本上是单层表皮细胞,以及由这层细胞分泌的角皮组成,并可能由于钙化而坚硬。这种皮肤不随身体长大而长大,因而必须周期性蜕皮以允许动物体生长。脊椎动物的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并产生多种衍生物参与保护、运动、分泌、排泄等活动。陆生脊椎动物表皮为防止干燥而角质化、并有蜕皮或脱落现象。动物体的支持系统可能是流体静力的或坚硬的。具有柔软体壁的无脊椎动物类群由于体内不能被压缩的液体而产生流体静力骨骼。节肢动物具有不随身体长大的外骨骼,脊椎动物发展了随身体长大的、由软骨或硬骨组成的内骨骼支\n架。肌肉或附着在外骨骼的内表面或附着在内骨骼的外表面,构成运动装置。3种运动方式即变形动物、纤毛运动和肌肉运动,均依赖于特化的有收缩性的蛋白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肌球蛋白系统,在ATP提供能量的情况下,肌小节中的粗肌丝和细肌丝在收缩时相向滑行,产生肌肉运动。2、动物的排泄和体内水盐平衡调节动物保持体液的稳定主要靠将代谢物移出体外的排泄和调节体液水盐浓度的平衡机制。无脊椎动物的渗透压调节和排泄器官有伸缩泡、原肾、后肾和马氏管;脊椎动物的渗透压调节和排泄器官主要是肾,另外还有盐腺、直肠腺等肾外排盐结构。动物摄入的蛋白质必须释放氨基,转化为糖原或脂肪后在细胞中储存,或者进入三羧酸循环而被氧化。放出的氨基则转化为无机氮NH4+排出体外。动物的代谢废物主要是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和蛋白质等分解产生的含氮废物,而其中NH3、尿素、尿酸等含氮废物则是由排泄系统排出。一般水生动物代谢产生的NH3可直接通过细胞膜透过体表而溶于外界水中。也有一部分NH3被水稀释,毒性减弱后从排泄系统排出。所以水生动物尿中的含氮废物主要是NH3。陆生哺乳类动物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主要以尿素形式排出。尿素是氨经氧\n化而生成的产物,易溶于水,毒性较小,同时排出的水分也就较少。陆生动物代谢的另一种产无为尿酸,这是将氨转化为不溶于水的尿酸排出的方式,几乎不损失体内水分。3、动物的循环、呼吸、淋巴和免疫无脊椎动物的血液血液循环系统与体腔的形势有关系,分为开管式循环和闭管式循环。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的程度往往与动物的呼吸形式,以及呼吸器官的结构有关系。当呼吸器官比较集中,它们的循环系统就相对复杂。脊椎动物循环系统都是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血液等部分所组成。依脊椎动物各个主要纲的进化程度不同,其心脏的结构和循环类型也有明显差别。动物中的血液中有4种呼吸色素。呼吸色素是一种含有金属物质铁、铜的卟啉与蛋白质的结合体。有的动物体内有一种呼吸色素,有的动物体内可以同时有2种呼吸色素。血红蛋白是动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呼吸色素。无脊椎动物的呼吸色素多存在于血浆中而不存在于血细胞中。哺乳动物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或凝细胞)3类,均来自造血干细胞。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液和淋巴器官构成。淋巴液中有大量淋巴细胞,没有红细胞。毛细淋巴管末端封闭。组织液可从毛细淋巴管壁渗入到淋巴管中成为淋巴液。淋巴液的流动和血液的循环流动不同,淋巴液始终是向心脏方向流动\n的。淋巴结、胸腺、脾、扁桃体等是淋巴器官。淋巴系统具重要的免疫机能。免疫是动物体识别自己和排斥外来的和内在的非本身的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机能,其作用对象为非己的抗原物质。免疫机能是在动物的演化过程中逐步完善的。无脊椎动物不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及特异性移植免疫,而脊椎动物除具有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外,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特异性免疫机能。免疫可以根据效应物质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4、动物的消化和吸收动物的消化有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2种方式。二胚层的腔肠动物出现了消化循环腔,有了胞外消化的机能,但有口,无肛门。假体腔动物具有了完全的消化管,软体动物出现了肝等消化腺。节肢动物的消化管更加复杂,而且出现了各种适应不同食物类型的口器。脊椎动物的消化管则更加复杂化,人的消化管由口腔、食管、胃、小肠、结肠(大肠)、直肠等部分组成。在唾液腺、胰腺、肝等消化腺的作用下,完成对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的消化与吸收。小肠是动物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5、动物的神经调节动物的神经系统可以感受外界刺激,直接调节各器官系统活动,是动物体内最复杂的结构。最原始的多细胞无脊椎\n动物的神经系统为网状神经系统,扁形动物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称为梯状神经系统,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的神经系统形成神经节,出现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2部分的链状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高度集中,脑和脊髓是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高等脊椎动物的脑分为大脑、间脑、中脑、脑桥、小脑和延脑。从脑发出的脑神经和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属外周神经系统。无羊膜动物有10对脑神经,而羊膜动物有12对脑神经。脊椎动物的脊神经多是由脊髓两侧的背根和腹根混合成的,是既有感觉神经,又有运动神经的混合神经。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不受意志的支配,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机能是支配动物内脏器官的活动,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机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构成。反射弧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单位,反射弧从感受器到效应器一般要经过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神经元以神经冲动的形式通过轴突传递电信号。由于细胞膜的内外存在电位差而产生膜电位,膜上的离子通道会随着细胞膜的电位变化而开闭,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能够沿一定方向传播。神经元轴突分支的末端膨大,可与其他神经元的树突、细胞体的表膜形成突触。根据神经冲动通过方式的不同,突触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2种。电突触的突触前、后膜非常接近,加上缝隙连接的作用,神经冲动\n可以直接通过,传导没有方向。化学突触由于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间隙远比电突触大,神经冲动只有在神经递质下才能通过。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是哺乳动物中2种重要的神经递质。6、动物的激素、分泌和调控动物体的内分泌系统在协调各器官、系统,完成正常的生理机能中其重要作用。动物的激素种类多,特异性高。一般每种动物激素只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而对其他器官或细胞则不发生直接的影响。产生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对动物的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多方面的生理机能有调节作用。很多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无脊椎动物中的激素一般来自神经系统,但是也有一些内分泌腺不是神经性的,而与脊椎动物的内分泌腺相同,是上皮组织形成的。昆虫的变态发育受脑激素、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共同控制。哺乳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包括肾上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脑下垂体、松果体、前列腺、胸腺、性腺等内分泌腺,以及它们分泌的多种激素。激素有脂溶性的固醇激素和水溶性的激素2类。固醇激素能够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中,与靶细胞的细胞质内或细胞核内的相应受体结合,影响基因的活动,从而发生特异蛋白质的合成。水溶性的激素在细胞表面与受体结合,结合后\n使细胞内产生cAMP,刺激或抑制靶细胞中特有的酶,使靶细胞所特有的代谢活动发生变化,从而表现生理效应。7、动物的生殖动物的无性生殖包括裂殖生殖、出芽生殖、芽球生殖、再生等形式。有性生殖增加了子代的遗传变异,有利于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原生动物没有专门的生殖结构。海绵动物生殖靠中胶层内未分化的原细胞。腔肠动物雌雄异体,性细胞有间细胞形成。扁形动物的生殖系统已较为复杂,并出现了交配器官。环节动物的生殖细胞由体腔上皮发生,生殖管起源于体腔膜向外突出的体腔管。节肢动物具复杂的生殖系统,生殖腺来自残存的体腔囊,外生殖器是有附肢特化形成。无脊椎动物和一些低等脊索动物中普遍存在变态发育。以人为例,脊椎动物生殖系统,男性的包括睾丸、排精管道、附属腺和外生殖器,女性的包括卵巢、输精管、子宫、阴道和外生殖器。动物的发育从精子和卵的发生,经过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和中胚层发生等阶段。陆生脊椎动物胚胎外面有羊膜、绒毛膜、卵黄囊和尿囊的膜。人和其他哺乳类胎盘的绒毛膜厚,并有绒毛状突起长入子宫壁中。随着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形成和胎盘相连的脐带。脐带中有深入到胎盘内,形成胎儿毛细血管网的动脉和静脉。胎儿通过毛细血管网从母体的血液中获得氧和营养物质,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代谢物。\n雄性生殖器官和精子的发育与成熟,以雌性的排卵都是受激素控制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