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第十二章人格的生物学基础\n\n主要内容什么是人格人格的遗传学研究人格进化心理学人格的神经科学基础人格的生物学理论\n第一节什么是人格\n人格就是指一个人独特的心理面貌。人格指一个人对环境刺激作出的相对稳定的、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反应模式。Allport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方式。我国黄希庭对人格所下的定义较有综合性: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n第二节人格的遗传学研究一、什么是行为遗传学行为遗传学(behavioralgenetics)是研究支配生物向光、向地、摄食、求偶、育儿、攻击、逃避以及学习与记忆等行为的基因和基因表达的时间、场所及作用途径等的遗传学分支学科。研究行为与遗传之间关系的科学,多学科交叉:生物学、神经科学、遗传学、行为科学、医学等。意义:(1)提高人类利用动物资源的能力,推动仿生学的发展;(2)为防治行为异常的遗传疾病提供理论依据。\n二、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天性(遗传)和教养(环境)之争高尔顿:谱系研究法寄养儿童研究法双生子研究法新方法:分子遗传学、结构方程\n举例寄养儿童与其兄弟姐妹的智力相关rIQ=c2rIQ:兄弟姐妹之间的智力相关系数c2:共同的环境参数双生子的智力相关rIQ=b2+c2b2:共同的遗传性假设:寄养儿童rIQ=0.26,同卵双生子rIQ=0.81c2=?B2=?IQ值中有55%的差异来自基因遗传,26%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n人格:遗传?环境?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的特质相关rtrait=b2共同抚养的同卵双生子的特质相关rtrait=b2+c2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44对早期分开抚养(分开时间平均为34年)的双生子,217对共同抚养的双生子人格问卷测量结果:11个人格测试中c2的平均值只有0.03,而遗传性的平均值达到0.49结论:人格特征具有比较强的遗传性\n特殊基因5-HTT基因复合胺焦虑运动和情感反应多巴胺兴奋和痛苦的体验好奇心(D4基因)\n三、气质研究气质:先天遗传的行为与情绪活动的特征或倾向性气质是广泛起作用的人格倾向而不是具体的人格特质一岁左右看出来且保持终生EAS气质模型:情绪性(Emotionality)(Buss&Plomin,活动性(Activity)1984,1986)交际性(Sociability)\nEAS气质模型情绪性: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强度活动性:一个人的活跃程度交际性: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倾向性气质从哪里来?来自四个研究的双生子平均相关系数气质倾向同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情绪性0.630.12活动性0.62-0.13交际性0.53-0.03\n气质和人格人格特质是在气质倾向的基础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气质决定一个人的人格特质的发展方向(气质影响环境)孩子的倾向会影响到他的生活环境孩子的气质会影响父母、教师对待孩子的方式环境影响气质发展成为稳定的人格特质的方式\n害羞或抑制性气质Kagan&Moss(1962)的研究2、3岁测人格特质,20岁时重测结果:有一种特质显示出明显的稳定性,即害羞或抑制型风格。来源:“获得性恐惧”遗传抑制型儿童是自我控制的、温和有礼的。“陌生焦虑”\n害羞儿童\n抑制型风格的遗传性Reznick等人(1986)的研究21个月、4岁和五岁半时三次测查其抑制型风格儿童三次测试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具有过于敏感的神经生理反应倾向但害羞儿童并不意味着注定成为害羞的成人\n5岁半时的行为21个月4岁与陌生孩子游戏0.430.76实验室里的活动水平0.380.27注视实验者0.220.41玩新玩具0.190.35自发蹦跳0.400.32投球的冒险性0.350.25在学校里的社交性0.340.12母亲对其害羞的评价0.550.36\n凯根说:“在我看来,大诗人艾略特毫无疑问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尽管如此,他仍然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许多历史名人,如美国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印度“圣雄”甘地和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的性格都是不同寻常的内敛。\n第三节人格进化心理学进化论的基本原理: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n\n一、进化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过去是了解现在的钥匙”所有的有机体(包括人)都是适应的产物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生存与繁殖的问题人的心理机制是演化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每种心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有的社会行为都是心理机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n二、进化心理学在人格领域中的运用自然选择与心理机制根据进化论的观点,为了得以生存,物种自身会发生相适应的变化。根据进化论的人格理论,人类的心理机制也是如此。经过自然选择过程,这些心理机制使人类更有可能生存和繁衍后代。例如,对陌生的天然恐惧、对社会排斥的焦虑、择偶行为。人格特质是进化的结果,具有生存的价值\n大山雀的个性(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奈尔斯·丁格曼斯及其同事)探索谨慎哪种个性更易生存?\n焦虑与社会排斥焦虑是因为害怕被社会拒绝焦虑是为了满足种的需要而进化而来的焦虑几乎在所有的文化中都可以发现,尽管表达的方式不同\n择偶行为(Buss)人类求偶的策略是遗传的,也依附于环境的男性与女性在面对人类进化的时候遇到不同的择偶问题,因此也转化出不同的策略。研究:33个国家1万多名被试的择偶偏好\n男人要找什么样的女人?漂亮皮肤身材\n\n女人要找什么样的男人能挣钱外貌身材有抱负责任心强\n\n男性更强调未来配偶的生理吸引力和相对年轻女性更看重未来配偶的经济能力原因:年轻漂亮和健康的女性具有更强的生殖力,而具有财富和权力的男性更能保证女性在怀孕和养育后代过程中所需的资源,这样的男性或女性更容易繁衍自己的后代。\n两性人格差异的E-S理论一、何谓两性人格差异的E-S理论E-S理论即由男、女两性脑解剖学和脑生理学的差异而引起“移情-系统性”维度上的人格差异。认为男女两性的人格差异,主要体现在E-S维度上,女性有较强移情性,处于E-S维度的E端,男性系统性比较强,处于E-S维度的S端。\n二、两性人格差异的E-S理论的科学根据利用磁共振成像的方法进行两方面的实验。其中一个实验证明男女性确实在这个维度上存在差异。让一对情侣,其中一方受到一个刺激另一方观察,同时记录两个人脑功能成像。发现,当男人受到刺激,女人在旁边观察时其脑成像和男人的脑成像一样。相反地,男人移情的特性不如女性突出。另外一个实验通过磁共振成像发现两性的大脑白质有性别差异。女性的大脑皮层的深部白质,即远距离的神经纤维比男人发达。这就说明大脑皮层的广泛联系密切,这是女人能够对周围环境敏感,而且有共鸣的特性的脑生理基础。另外也发现,女性脑执行语言作业中是两半球双侧激活,女性额叶和顶叶间,在执行认知作业中发生锁相性变化,证明凉脑叶间有长距离的功能联系。\n评价开辟了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新领域提出了其他理论没有提出的问题,对一些已有的心理现象作出了新颖的解释促进了人们对心理和人性问题的深层次思考过分强调遗传进化的决定作用,对文化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估计不足\n第四节人格的神经科学基础人格的神经结构基础(p240)人格的神经化学基础(p241)\n第五节人格生物学理论克瑞奇米尔的体型类型说谢尔顿的气质体型说伯尔曼的气质激素理论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艾森克人格理论中的生物学观点\n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