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哈师大)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保护生物学(哈师大)

保护生物学1.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Biology)是现代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资源,以便人类能够持续地予以利用的科学。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保护的科学。2.《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是对中国广阔国土和海域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有关生境的理论研究,对,林、牧、渔等实践活动所积累的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资料以及近年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种活动及其经济评估的全面总结。3.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屮国不但野生物种和生态系统类型多,仅髙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脊椎动物有6347种,分别约占世界总数的10%和14%。初步统计,陆生生态系统类型有599类,而且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品种及其野生近缘种的繁多超过世界上旺何其他国家,例如水稻有50000个品种,大豆有20000个品种,经济树种达1000种,药用植物有11000多种。4.生物资源的危机栖息地的丧失:例如: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平均达到65%o物种的灭绝:目前自然界中物种灭绝的速度被加快了1000倍!大量的珍稀濒危物种:鸟类、兽类、植物、微生物等。5.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内容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有两个目标:(1)调查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提出能够阻止物种大量灭绝的实用性技术手段。保护生物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对地球上的生物资源进行研究保护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6.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7.物种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系的状况,如受威胁状况和特有性等,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等。8.我们的生态环境正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1)土地荒漠化(2)水资源严重不足(3)森林资源日益枯竭(4)水土流失(5)大量的珍稀濒危物种9.1998年美国《科学》刊登的J.LubCheHeo《进入环境世纪》文章指出,现今人类居住的地球最重要的变化是:它已成为“人类统治的\n星球”。美国《科学》277卷5325期还专门以“人类统治的星球”为标题组织了6篇论文来讨论。Vitomek等(1997)提出了下列6个结论。即:1.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已经被人类活动所改变;2.从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30%;3.人工固氮的总量已经超过了天然固氮总量;4.被人类利用的地表淡水,己经超过可用总量的二分之一;5.地球上大概有四分之一的鸟类物种己经在过去二千年中灭绝;6.接近三分之二的海洋渔业资源已经过捕或耗尽。1.当前最引人注目的有下列四方面:1.全球气候的变化;2.臭氧层的破坏;3.生物多样性的丧失;4.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2.全球变暖的原因人为因素: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暧的主要因素之一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6.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冃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8.水污染因素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rti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來危害。\n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自然因素: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來100年全球、东亚地区和我国的温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C-5.8°Co到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C。1.气候峰会2009年,将会因为金融危机而被历史铭记吗?不,我们不希望这样。2009年应该被这样铭记:在这一年,全球找到了解决气候变化的方法,找到了应对挑战的政治意愿,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希望和机会•全球自然基金会(WWF)所发表的这段话,道出了人们的期待。未來12天里,美欧名城哥本哈根所发生的一切,也许都将影响未来数年里的全球气候政策,甚至影响人类历史。在哥本哈根可以而且必须达成一个新协议,它应该包括3个方面:O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O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能力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O发达国家帮助发展屮国家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短期和长期资金和技术支持2.遗传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Z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3.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环境破坏、生境破碎化、大气污染和气温升高等环境胁迫均会限制或减少动、植物的种群数量。遗传多样性丧失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由于小的种群数量,尤其是自交、遗传漂变和基因流等所导致的潜在遗传风险,尤其是生态因子在这方面的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对于大种群來说,由于漂变而产生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一般都不很大,漂变减少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影响种群间的分化。4.物种的概念被普遍接受的现代生物学的物种概念是Mayr于1982年重新定义的物种概念:物种是在自然界中占据一定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群,在生殖上与其他生殖群相隔离。物种的生物学概念在物种的定义中仍占主导地位,区分物种的标准仍然是生殖隔离。5.物种还是存在着其基本的特征:①物种是客观存在的。物种不是生物学家任意指定的,物种间的界限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反映了其自然构成。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任何一点都真实地存在着。②物种的非连续性。强调动物系统学的两个主题是多样性(diversity)和非\n连续性(discontinuity)o非连续性意味着表型多样性的连续性的断裂。①物种的生殖属性和表型属性的协调。1.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物种多样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总和,主要是从分类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角度对一个区域内物种的状况进行研究,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常常是从群落组织水平上进行研究,有时称生态多样性(ecologicaldiversity)或群落物种多样性。2.物种灭绝的概念所谓灭绝就是一个物种或一个种群不能够通过繁殖自我维持。下列任一情况发生吋即发生灭绝:一是最后一个个体死亡;二是当剩下的个体不能够产生有生命或有繁殖能力的后代。物种的灭绝是自然界中一种普遍象,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每一物种,只不过是大量不适应环境变化的旧物种灭绝与具有新的对环境高度适应的物种的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时间点上现有的物种,它们所处的状态应该说是物种形成前、后与灭绝之间。任何物种都将会遭遇以下三种情况之.一:①种系长期延续而无显著的表型进化改变的物种形成“活化石,②种系延续进化并改变为不同的吋间种(种系分支),形成新种;③种系终止物种全部死亡,即物种灭绝。3.中国生物多样性所受威胁:中国生物多样性过去经受的破坏和当前面临的威胁也是严重的。对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主要有:现存森林面积狭小、碎裂分散。屮国目前仅有森林13370万hm2,只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4%。覆盖率仅13.92%,只有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的1/2,而且碎裂分散。草场超载过牧,退化严重。中国草场主要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早和干旱的北部和西部地区的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草地总面积274万km2o由于长期超载过牧,有一半以上已经退化,其中1/4严重退化。造成草场退化的原因除了过牧以外,与连年割草,滥采药材[如麻黄、甘草等],以及毁草开荒都有关系,草场退化也导致某些稀有或敏感种的消失。对动、植物资源掠夺式地开发利用。由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肉可食,毛皮可衣,并且其中许多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所以它们历來是人们捕杀的对象。不断发展的大气污染也构成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外来种入侵tl益增多。例如,紫茎泽兰(Eupatoriumadenophorum)广泛蔓延于西南地区(仅云南就在达2470万hm2)。外來有害动物松突圆蛤(Hemiberlesiapitysophila)于80年代侵入广东沿海地区,扩展成灾,使40万hm2松林受害,等等旅游、采矿和I詞垦湿地等其他活动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n对于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主要是:过度捕捞。1.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是生命系统中重要的组织层次,是自然界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系统屮各成员间功能上的统一。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其组成、结构、分布和动态等特征极富变化;另一方面,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又为其他水平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有用的资料,特别是作为生物的栖息地,受到保护生物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21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有三大趋势:•一是人类生态系统及其相关理论的形成与深化;・二是生态科学向相邻学科的渗透,形成了大跨度的远缘杂交的边缘学科;•三是生态系统规律在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屮的广泛应用。22.现代生态系统理论的形成体现在:・首先,生态系统理论是现代生态科学理论的主体。生态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以生物群落占主导地位的系统,这也是区别于任何其他非生命系统的显著特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功能系统,它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边界是根据研究内容、目的和日标而划定的。小至一个鱼塘,大至整个生物圈,都是一种生态系统。•其次,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还原者和坏境。•23.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生物群落与栖息的环境相结合,进行着物种、能量和物质的交流。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条件下,系统内组成要素的结构与功能处于协调之中。关于这部分内容,蔡哓明作了相应的阐述,生态系统具有如下十个重要特征:•(1)以生物为主体,具有整体性特征。•(2)复杂、有序的层级系统。由于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生态系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要素的、多变量构成的层级系统・(3)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热力学系统。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有输入和输出,而输入的变化总会引起输出的变化。•(4)具有明确功能和功益服务性能。在生态系统内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复杂而有规律的物质交换。这种物质交换是周而复始地进行着的,对生态系统起着深刻的影响。•(5)受环境深刻的影响。・⑹环境的演变与生物进化相联系。自生命在地球上出现以来,生物有机体不仅适应了物理环境条件,并对环境进行朝着有利生命的方向改造。・(7)具有自维持、自调控功能。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屮的生物与其环境条件是经过长期进化适应,逐渐建立相互协调的关系。•(8)具有一定的负荷力。生态系统负荷力是涉及用户数量和每个使用者\n的使用强度的二维概念。•⑼具有动态的、生命的特征。生态系统也和自然界许多事物一样,具有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生态系统可分为幼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表现出鲜明的历史性特点,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特有的整体演化规律。・(10)具有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性。自然生态系统在数十亿年发展中支持着全球的生命系统,为人类提供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生存坏境。然而长期以來掠夺式的开采方式给生态系统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人们转变思想,对生态系统加强管理,保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特性,在时间、空间上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发展。24.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四个方面:⑴生产者。它们由绿色植物和具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组成。•(2)消费者。指依赖植物等生产者提供食物的动物(包括人类)。•(3)分解还原者。它们主要由细菌、真菌、某些原生动物和腐生动物等组成。•(4)环境。主要指非生物环境。它是由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岩石等生物赖以生存的无机要素构成。若泛指生态系统的环境而言,则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因为生物与生物之I'可,一种生态系统与另一种生态系统之间均可互为环境。25.确定关键地区主要有以下四条原则:•1•丰富性。•生物多样性在空间上不是均匀分布的,不同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显然受其自然地理因素以及地质历史的综合彫响。从寒带到热带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逐渐增加,即使在同一气候带内,不同生境的生物多样性也会有很大的差别。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如热带雨林等应首先受到关注。•2.特殊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由许多包括有多种特有物种的生态系统比由众多广布种组成的生态系统更为重要,单型种或某个目科或属的唯一代表种比广泛分布的复型种更值得重视,同样,稀有种栖息地或生存着特有种的生境比广泛分布的栖息地或生存着普通种的生境具有更高的优先度。・3.受威胁的程度。生物多样性在世界各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受威胁严重的地区应具有较高的优先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濒危物种比易危物种、易危物种比稀有物种、稀有物种比数量下降但未列入IUCN名录的物种具有更高的优先度。•4.经济价值。・不同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可能在数量上相近,但其现实的和潜在的用途却有很大差别。在评估优先程度时,对热带国家的那些消失后会对人类产生最严重不良后果的基因物种或生态系统应具有最高的优先度26.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大气中的氮进入生物有机体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生物固氮(土壤屮的固氮微生物和水屮的蓝藻、绿藻等),大约每年固定5.4X107吨;\n二是大气固氮,闪电把大气屮的氮气电离,形成硝酸盐后,经雨水淋洗带进土壤,每年约固氮7.6X106吨;三是岩浆固氮,大约每年为2.0X105吨;四是工业固氮,把大气中的氮人工合成氨或钱盐,供植物吸收利用,大约每年为3.0X107吨。总计固氮量为9.18X107吨。目前,工业固氮的总量己超过天然固氮的总和。24.信息传递・一般把生态信息分为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环境信息。・⑴营养信息。它是通过营养交换形式把营养信息从一个种群或个体传递到另一个种群或个体。食物链(网)是一个信息系统。(2)化学信息。生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或生长发育的某些阶段,分泌出某些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在生物种群Z间起到媒介作用,通过其特殊气味或其他痕迹,作为生物“认路”或相互跟随的标记。•⑶物理信息。动、植物可以通过声咅、颜色、光泽等物理特征传递安全、恐吓、求偶等各种信息。•(4)行为信息。这是指某些动物种类通过一定的形体姿态向同伴发出求偶、挑战等信息。•(5)环境信息。这里所说的环境信息是指全球的或大区域的气象、地质、水文、星际以及其他环境要素的变动或相互之间的影响。如厄尔尼诺现象、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泛滥、太阳耀斑等,这些现象发生之前的表象或征兆,总会被生物界所“察觉25.生物圈•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米,包围在地球外面的大气层也很厚。但是,适合生命活动的只有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底部在太平洋最深处,大约为海平面以下11千米;顶部大约在大气层距地面18千米的地方,总共不到30千米.•这里有水,有空气,也有土壤,还有阳光送来的能量,温度比较适中,能够维持生命经过亿万年的进化这里形成了繁荣的生命世界。从各种微生物到繁花似锦的高等植物和飞禽走兽,直至万物之灵的人类。生物Z间相生相克。互相依存,共同生活在水、大气和土石交互作用的地方,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26.生物圈二号从1992年9月26日起,美国科学家进行了一项为期两年的人工生物圈实验。他们用玻璃和钢架建成一个密闭的拱形玻璃罩,占地3-1英亩(10550平方米),大约相当于一个半足球场那么大。这个巨型玻璃罩就像一个巨大的“生态球”,里而有3800种动植物,有人工模拟的湖泊、沙漠、树林、沼泽、草地和农出,也有楼房;还有制造人工风雨的装置。除了电力供应和一部传真机外,这个人造小世界与外部完全隔绝。・八名男女科学家自愿在里而从事两年的生态实验。在这两年屮,他们必须白己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禽和家畜,以维持生活。如果农作物发生病虫害,只允许用瓢虫和金小蜂进行生物防治,不准使用任何农药。・在这里,科学家们将尝试如何循坏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和维持生态平衡。27.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ervices)。\n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获得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的物质和能量、接收和转化來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的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以长期服务流的形式出现,能够带来这些服务的是生态系统自然资本。生态系统是生命支持系统,人类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24.生物大灭绝事件。・生物进化史屮曾出现6次物种大灭绝事件(PurvesOrians1983SepkaskiRaupl986)o第1次发生在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末期,大约50%的动物科(包括许多三叶虫在内)灭绝了;第2次发生在3.5亿年前,30%的动物科,包括许多无颌类、鱼类、盾皮鱼类和三叶虫都消失了;第3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二迭纪末,不仅影响了海洋生物也影响了陆生生物。那吋大约40%的动物科消亡了,95%以上的海洋物种灭绝了。在这期间,许多树种、两栖动物、苔辭动物、腕足动物和所有的三叶虫都消失了。那些死去的树木残体形成了现代的煤皿。第4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1.85亿年前,35%的动物科,包括许多菊石,80%的爬行动物消失了;第5次大灭绝6500万年前白垩纪发生的,是生物多样性演化史中最富于传奇色彩的一幕。在许多海洋生物灭亡的同时,统治了地球近两亿年,己经辐射适应地球上许多生境的爬行动物一一恐龙灭绝了。第6次,也是最近一次物种大灭绝,从一万年前更新世开始,以岛屿型物种、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灭绝为标志。这一次物种大灭绝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25.导致生物灭绝的宏观原因概括起來有:・1.缓慢地质变化。使生物生存条件变更的缓慢地质变化主要指地球板块的移动、海域消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大陆生态地理条件的缓慢变化。地壳整个布局的改变,破坏了原来的生存条件同吋又创造了新的生存环境•2.气候的变迁。气候的变迁往造成大量物种灭绝。根据化石记录,晚白垩纪全球气候的干旱化使38%的海生生物属彻底灭绝,陆地动物遭受灭绝的规模更大。第三纪始新世末期,由于气温迅速变冷,许多在古新世后期和始新世占优势的植物类群灭绝;第四纪冰川的影响又使大量的植物类群销声匿迹。对于一个长期适应于某一特定气候的物种或分类群,其适应性以及适应性的调节范围总是有限度的。3.灾变事件。生物类群的大灭绝往往和地球上重大的灾变事件相关联,有些仅发生在局部区域,有些则是全球性的。生物界曾经历了几次重大的灾变,即奥陶纪后期、泥盆纪后期、二迭纪后期、三迭纪后期和白垩纪后期。•4.海退现象屮的生物区系危机。海平面的下降常常关系到多次生物区系的危机时期。海退明显地使海洋大陆架生物类群生存空间的减少,导致种群数目的急剧减少,最终使大量物种灭绝•5.火山爆发和造山运动。火山爆发直接导致大量生物灭绝。短时期内,大量的火山爆发时,其\n效应与小行星与地球相撞所产生的气候效应相似。6.来自外太空的灾变事件。近年來,古生物学中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是关于是否有一个体积巨大的小行星和地球相碰撞,从而导致了晚白垩纪生物界的大灭绝。24.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人类因素人类活动对生命界进化的冲击首先表现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巨大改变;一些大型动物由于被人类的大批杀戮而绝种;更多的动植物种类主要由于人类改变环境而灭绝;地球表面陆地40%的区域被人类作农业、城市、公路和水库之用;那些天然的动植物区系被农作物、混凝土建筑和其他人工产品所替代;尚未灭绝的物种也面临着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巨大的环境挑战。如巴西的圣保罗地区从公元1500年至1845年间,仅有2%的森林被毁坏,而自1907年以來90%的森林已被毁灭殆尽,至80年代初,全球41%的热带雨林己经消失。25.达尔文的五个理论•①进化论本身。世界不是永恒不变的,也不是新创造的或什么干扰循环,世界有规律地变化着的,有机体随吋间而改变。•②共同起源。每一类生物有机体都來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所有各类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最终都能追溯到地球生命的单一起源。•③物种繁殖(增殖)。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从何而来?他认为是通过一个物种分异出子物种或者通过分歧。・④渐变论。进化变化是通过种群逐渐变化,而不是通过突发(跳跃)式变化产生新类型。•⑤白然选择。进化变化来源于大量种群一代接一代的遗传变异,只有那些具特殊适应能力的遗传性状的结合体才能存活,并产生新的下一代,这就是生存竞争。26.十项原则指导了参与制定全球生物多样性策略的个人和研究机构:・1.每种类型的生物都是唯一的,也是人类应予以重视的。•2.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产生重大的地区、国家和全球效益的投资。・3.生物多样性保护费用与利益应在国家间以及国内的公民间公平共享。•4.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在改变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的格局与实践中将起推动作用。•5.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的增加本身并不能减缓生物多样性的损失。需要政策和制度的改革为增加的基金得以有效利用创造条件。・6.分别从地区、国家和全球的发展考虑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重点会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合理的且要一并考虑。所有的国家和社区在保护其生物多样性方面也会显示出效益,其重点不应仅仅集中于几个具有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的区域或国家。・7.只有公众意识极大提高,并且决策人获得了制定政策的可靠信息吋,生物多样性保护才能持续。•8.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必须在由生态标准和社会标准共同确定的尺度上进行计划与完成。活动的重点不仅在荒芜的保护区,还应包括•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n・9.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紧密相联。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釆集(collective)知识、利用和管理都依赖于文化多样性。反之,保护生物多样性经常有助于加强文化的完整和价值。・10.增强公众参与意识、改善大众受教育和获取信息的机会以及公共机构较大的责任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本组分。24.建立基因资源库具有重要意义:①可以减少饲养个体数,如利用一个个体的精子,可以使多只雌体受孕,增加了个体繁殖机会,延长了个体繁殖寿命。②可以保护丰富的遗传多样性。③野生生物基因库为家养动物品质和种间杂交提供种源。④野生生物基因资源库为地理隔离种间交流提供可能。25.自然保护区的确立原则包括:•(1)典型性(typicalness):在不同自然地理区域中,选择有代表性生物群落的地区建立保护区,以保护其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探索生物发展演化的白然规律。保护区所代表的自然地理区域的范畴对确定该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⑵稀有性(rarity):稀有种、地方待有种或群落及其独特生境,以及汇集了一群稀有种的所谓动植物避难所的地区,在保护区选址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优先地位。•(3)脆弱性(fragility):对环境改变敏感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但它们的保护比较困难,需要特殊的管理。・⑷多样性(diversity):保护区中群落的数量多寡和群落的类型収决于保护区当地条件的多样性,以及植被的发生历史因素,这也是保护区选址的重要依据。•⑸自然性(naturalness):表示自然生态系统未受人类影响的程度。自然性对于建立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保护区或保护区的核心区的选择具冇特别的意义。⑹感染力(intrinsicappeal):虽然从经济的观点来看,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的利用价值。由于不同的物种和生物类型是不可替代的,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各个物种及生物群落和自然景观都是等价的。•⑺潜在价值(potentialvalue):一些地域由于各种原因遭到了破坏,如森林采伐、沼泽排水和草原火烧等。在这种情况下,如能进行适当的人工管理或减少人类干扰,通过自然的演替,原有的生态系统可以得到恢复,有可能发展成为比现在价值更大的保护区。•⑻科研潜力(scientificresearchpotential):包括一个地区的科研历史,科研基础和进行科研的潜在价值26.定义外來入侵物种的标准有四点:①通过有意和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一个非本源地区域;②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白我再生能力;③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地理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损害和彫响;④非本地种。27.一个外來种一旦入侵成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①改变原有系统内的成员和数量;②改变了系统内营养结构;\n①改变了干扰、胁迫的机制;②获取和利用资源上不同于本地物种。只要具备其屮的一条,许多入侵的外來种就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被入侵地的生态系统过程。24.转基因生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可能致癌变和其他遗传病:(1)转基因生物可■能含有毒性。(2)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3)转基因食品%牆产生对抗生素的抗药性。(4)转基因食品妙彪会改变食品的营养成分。(5)转基因食品有可能会降低生物的免疫力。25.标识制度包括给转基因产品加贴标签,是在转基因生物产品上市销售前使之识别于一般产品的标识行为。该举措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1)切实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为其行使权利提供前提;(2)可以及时地发现人和与转基因生物有关的过敏源和疾病,对转基因生物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管理;(3)可以长期跟踪转基因生物对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标识体系现在还很不完善,其依据只有《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26.国家生态安全的概念关于国家生态安全,目前国际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所谓国家生态安全,是指由水、土、大气、森林、草地、海洋、生物等组成的生态环境、生态资源处于良性循环和生物圈、食物链处于无缺失状态,能够维系和满足国家民族生存以及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物质元素。国家生态安全一般可分为安全、亚安全、不安全三大层次。衡量国家生态是否安全,一般有三个标准:(1)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生态系统健康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坏和能量流动处于正常状态,系统对于外界干扰具有抵抗力和恢复力,系统能够维持自身正常运转的能力和组织结构的长期稳定。生态系统健康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以及人类白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从而构成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2)生态系统是否遭受不可逆转的破坏生态系统对外界来的污染破坏有其承载能力。承载能力的大小可用自净力衡量。溢出生态系统自净力,即超出承载能力,则可能导致生态系统遭受不可逆转的破坏。防止生态系统遭受不可逆转的破坏,是国家生态安全中最低安全问题。(3)生物圈与食物链是否缺失(断圈、断链)。在无外力破坏的情况下,生物圈与食物链的常态是坏坏紧扣、前后连接的。一旦生物圈与食物链上出现节点断裂,就会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对生态安全造成灾难性的后果。42.近代物种多样性丧失加剧的原因有:・(1)人类的过度利用、过度釆伐和乱捕乱猎;•(2)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丧失和片断化•(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的引入导致当地物种的灭绝•(5)农业、牧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n•显然,所有这几方面都与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如自然资源的高速消耗、坏境的污染等对地球的影响加剧有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是当前物种灭绝加速的最主要根源。42.人与白然和生物圈的关系简述如下:(1)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由自然和人类社会所组成。任何一方的健康存在与兴旺都依赖于其他方面的健康存在与兴旺。(2)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所有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一样,都是同样的永恒生态规律的遵循者。所有生命都依赖于自然系统的不间断运转。人类的文明也必须建筑在对自然的尊重的基础上,并认识到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在自然和谐平衡中进行。(3)人类必须在生物学限度内活动,这种限度并非是对人类努力的限制,而是对如何使人类活动成为维持环境的稳定和多样性的活动提供方向和指导。(4)所有物种具有固有的生存权利,它们共同支持生物圈的完整性和多样化,使物种、景观和生境的生态过程得到维持。人类文明在其范围内对当地环境的适应也能使其获得繁荣。(5)可恃续性是所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应该首先体现在增加或维持自然生物多样性方面。这种道德基础将使自然的许多利用价值,被公平地分配给当代人及其子孙后代。(6)后代的幸福是当代人的一份社会责任。当代人应当限制自身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并对可更新资源进行保护,确保自然有持续的生产力。(7)所有的人都必须为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负责。他们必须有完全的受教育的机会、政治权利和基本的生活条件。43.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他组织的配合下,从1971年起实施的一项着重对人和环境关系进行生态学研究的一项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计划。它是一项国际性的、政府间合作研究和培训的计划。其宗旨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结合;科学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政治决策者和广大人民的结合。对生物圈不同区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并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资源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的资源,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性,改善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以寻找有效地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途径。44.生态系统恢复的四个基本途径:①保护。如对于天然林屮的原始林应该采取保护措施。②恢复和修复。过伐林和派生林都应该釆取恢复的措施。③重建。严重水土流失的次生裸地、退耕的农出、干旱贫瘠的沙丘等应采取重建的措施。④维持。对于稳定的次生林、极端脆弱生境和荒漠戈壁等应采取维持的措施45.所谓可持续人类发展,就是“这样一种发展,它不仅创造经济增长,而且关注经济增长成果的公平分配,它要再造环境,而不是破坏环境,它给人助益,而不是使人们边缘化,它在发展过程中,首先关注穷人,增加机会,使他们更\n多参与到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活动中来”42.可持续发展遵循以下原则:•(1)可持续性原则。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要求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目标;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认识和掌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通过决策做出理性的选择,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2)公平性原则。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公平性包插两层意思:一是当代人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类的基本需求、给全体人类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不影响全球其他地区人口利益的发展。(3)共同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发展目标的共同性,这个目标就是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安全,并以最合理的利用方式为整个人类谋福利;二是行动的共同性。因为生态环境方面的许多问题实际上是没有国界的,必须开展全球合作,而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全世界的事。•(4)时序性原则。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发达国家优先利用了地球上的资源,这一长期以来形成的格局,剥夺了应当由发展中国家利用的那一部分地球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机会。不仅如此,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控制了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格局,这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5)发展原则。人类的需求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基本需求子系统、环境需求子系统和发展需求子系统。按照人类三种需求全面衡量,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原则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类需求的一系列问题。•(6)质量原则。可持续发展更强调经济发展的质,而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量。43.确定物种濒危等级的主要定性指标:种群数(现状:多或少;变化趋势:增加或减少);种群大小(现状:大或小;变化趋势:上升或下降);种群特性(是否都是小种群);分布范围或发生范围;分布格局(有无破碎化或品屿化现象和趋势);栖息地类型(单一、少数或多样);栖息地质量(现状:好或坏;变化趋势:改善或退化);栖息地面积(现状:大或小;变化趋势:增大或减小);\n致危因素(存在与否);灭绝危险(有或无)。42.国际环境法的主体和对象•与所有的国际法一样国际环境法的主体是国家。国家的主权特征确定了它可以独立参加、并确立包括国际环境关系在内的国际关系,独立白主地直接承担国际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国际环境法的对象是国际环境法主体之间为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环境资源而发生的国际关系。国际环境关系是极为广泛而复杂的,但从坏境保护的角度看,防止地球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保障全球环境资源合理开发、持续利用是国际关系屮对人类最直接、关系最为密切的热点问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