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与生物学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咬文嚼字”与生物学习

“咬文嚼字”与生物学习仁怀四中陈丹首先在这里并不是要探讨如语言一般的文字游戏问题,而是关于语言理解与生物学习的关系。但这种语言理解与“咬文嚼字”如出一辙,所以姑且定义为“咬文嚼字”与生物学习。按常理来讲,生物学习应该放在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大胆开拓、大胆创造,而不应该拘泥于所谓的文字游戏。这种观点完全正确。但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四中学生来说就不仅其然了。学生的基础薄弱就意味着学生对很多知识的理解有巨大障碍。所以这部分学生的首要任务是理解课本上或者老师所讲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一个很好的媒介——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为一名生物老师,在尝试了各种途径后发现去挖掘生物课本本身的语言特点并理解它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设置了大量的关于名词理解释义的环节,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常用语的深入理解。生物课本中经常会提到“多样性”“统一性”这样的字眼,相关内容很多学生也能倒背如流,但当被问及“什么是多样性”“什么是统一性”时,很多人一脸茫然,那么这样的记忆或知识获取又有何意义呢?当他们开动脑筋总结“多样性相当于不同点”“统一性相当于相同点”时,学生已然掌握了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再如,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提到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在第四章第二节又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选择”“透过”这两个词分开都很容易理解,“流动性”的理解也毫无压力。但学生们的困惑是,这到底是细胞膜的功能特性呢还是结构特性呢?即使按照老师所讲“选择透过性是功能特性,流动性是结构特性”,时间久了又会混淆不清了。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弄清楚这两个词语的差异:选择是在“执行任务”(功能),流动讲的是“描述表观现象”(结构)。二、新名词的释义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P105提出“化能合成作用”,学生刚接触时都无法顺利地把它念出来更别说接受理解了。所以此内容的讲解直接从解释原理开始是不可取的。可以先把与之相似的“光合作用”与之对比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了解到“化能合成作用就是利用化学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还有一些易混淆新词汇都可用此方法,如“核糖和脱氧核糖”,“DNA和RNA”等。三、标题的再理解很多时候,标题只是被教师用来提醒学生本节课所讲知识的位置,这样就违背了标题设置本身的意义(学生也很容易忽略这一点)。经过多次实践和观察,我发现如果将学习内容与标题结合起来的话,学生就很容易将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和加工,甚至融会贯通。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P20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n蛋白质,这个标题本身就透露了蛋白质功能的重要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很容易让学生自身联系到蛋白质含量在有机物中的绝对位置。此外,本章的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等都是不错的研究对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书生涯是需要不断探索的,在探索中由于对象的特殊性和本身的性质,沟通是该生涯中的第一道门槛,相信良好的沟通会使生活更完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