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信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学教学信念

我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信念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綿阳中学实验学校高一生物组罗亚今曰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H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棊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W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它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当今,它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与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正在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作为一名新上任高中生物教师,在以后的教师生涯中,我希望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宂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激发学生创造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此我秉承以下教学信念:1.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同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4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2.对“知识”的理解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n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通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生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同然包含真理,但是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现有的生物科学知识是前人对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各种联系的认知。它从开始至今经历了前人无数次的探究,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人们不断推翻前人的观点得出Y更能够解释某种生命现象的结论,当这种结论被普遍认同便成为了人们学习的知识。然而,当某一天一个我们当前所未知的现象被发现,而利用以往的认知观点不能合理的解释它,这是人们就会试图寻求更加合理的解释方式。于是,我们当前的知识就会被推翻而被另一种认知所取代。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对现冇知识的也就是前人的认知的学4是必要的,因为只冇对前任的认知有Y深刻的理解才能为探索未知的事物打下棊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四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II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1.倡导灵活的“教”与“学”的过程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祌,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1.1.注重学生对生物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如果强硬的给学生灌输知识不但不能使学生取得进步很可能还会给学生造成强大压抑感,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如何使学生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尤为重要。要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去获取并建构知识,首先必须让学生对该学科知识长生兴趣。而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都是有潜在的求知欲望的,但能否使学生能主动去获取知识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冇效的激发出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1.2.合理利用教科书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只起到奠基的作用。知识性内容与基木概念、基木原理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时效性就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4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所以对于生物教科书不能完全依赖,应当合理的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选取内容的出发点;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充分考虑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应当要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应当融生\n物科学、技术和社会为一体,充分体现三者的互动,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3.灵活组织教学形式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因此,合作学习应受到广泛重视。这些思想是与维果斯棊对于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屮的作用的重视的思想相一致的。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通过学生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冇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屮,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相一致。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竹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4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4)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5)教学H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H标和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木人的问题。6)设计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活动是学4环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屮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口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N容或技能。7)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8)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9)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n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冇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在知识建构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知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绝对正确的解释,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因此,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具冇广阔发展前景的自然学科,因此,屮学生物学教学,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教育屮,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持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4.1.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现代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而创新能力的高低,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生物课程中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营造情境,通过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就是耍使学生不满足现状,善于观察,思维敏捷,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和观念来追根宄底,能形成一种自觉的创新意识1.2.巧设创新问题情景。良好的情景创设,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深究的强烈热情,从而冇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生物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每一个创新情境,渗透创新意识的教育,不断去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把。我们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生物科学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4.3.培养顽强的创新意志、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创新意志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其至是冒险的精祌。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或可能是“T•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生物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在“探宂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总之,希望通过具体的生物学教学实践,使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将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木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冇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棊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n学和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