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2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动物生物学资料
动物生物学资料——生物技术1101班动物生物学参考资料1.原口动物:原口动物是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的胚孔形成口的动物。2.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原肠胚期,其胚孔形成动物的肛门(或封闭),而在与胚孔相对的一端,另形成一新口称为后口的动物。3.真体腔:体壁中胚层与脏壁中胚层之间形成的体腔。4.假体腔: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管之间形成的体腔。5.同律分节:环节动物除头部外,身体其他部分的体节基本相同。6.异律分节:身体分节,但一些相邻的体节愈合,形成不同体区,不同体区有了分工,完成不同的生理机能。7.刺吸式口器:上颚或下颚特化为针状的口器类型,适于刺入动、植物组织中,吸取液体食物。8.虹吸式口器:小颚外叶合抱成长管状的食物道,盘卷在头部下方,可以伸长吸食花蜜等汁液。9.卵胎生: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内依靠卵自身营养进行发育,直至孵化出新个体才与母体分离,与母体没有或只有很少营养联系的一种生殖方式。10.胎生:动物的受精卵在动物体内的子宫里发育的过程叫胎生。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可以从母体获得,直至出生时为止。胚胎在发育时通过胎盘吸取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同时把代谢废物送入母体。11.羊膜卵:指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包围胚胎:外层称绒毛膜,内层称羊膜,另有尿囊膜。12.脊索:脊索是一条由多泡状角质细胞所组成的坚韧、半透明、有弹性的圆柱形不分节结构,位于脊索动物身体的中轴、消化管的背侧,有支撑动物身体的功能。13.综荐骨:由脊柱中最后一个胸椎,全部腰椎,荐椎和部分尾椎愈合而成,并与腰带的骸骨紧密连接,形成稳定支架的骨。14.双重呼吸:气体经肺进入气囊后,再从气囊经肺排出,由于气囊的扩大和收缩,气体两次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能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称为双重呼吸。15.胼胝体:哺乳类真兽亚纲中两大脑半球之间互相联系的横向神经纤维。16.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结构,能发生质壁分离,动物细胞不能。植物细胞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细胞无叶绿体。-7-\n动物生物学资料——生物技术1101班植物细胞无中心体,高尔基体和细胞壁的合成有关;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植物细胞有液泡,和某些质体。1.卵裂方式:完全卵裂:分裂时,受精卵分裂为完全分离的单个细胞。分裂的子细胞形状大小相同的称等裂。分裂的子细胞大小不等,称为不等裂。完全卵裂还有两种主要模式,及辐射型卵裂和螺旋型卵裂。不完全卵裂,受精卵分裂不彻底,即子细胞不完全分离,这一现象只可能发生在发育的初期阶段。如果分裂仅限于卵一端的称为盘裂,分裂仅限于卵表面的称为表裂。2.原生动物生物学特征与进化地位:原生动物是单细胞个体或单细胞群体,细胞内有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的胞器,具备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腐生性营养,原生动物形体微小,生活领域十分广阔,可生活于海水及淡水内,底栖或浮游,但也有不少生活在土壤中或寄生在其它动物体内。原生动物一般以有性和无性两种世代相互交替的方法进行生殖。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低等的一类真核单细胞动物。3.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现象:特有水沟系统,适应固着生活,呼吸,摄食,排泄,生殖等生理功能均要依靠水沟系统。可分为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发育过程中有“逆转”现象,其他多细胞动物都是植物极大胚泡形成内层细胞,而动物极小胚泡形成外层细胞。而海绵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动物极小胚泡陷入里面形成内层细胞,植物极大胚泡形成外层细胞。4.扁形动物分纲及区分:涡虫纲:营自由生活,多数生活在海洋,少数生活在淡水,也有生活在土壤中的,体表有纤毛。吸虫纲:原始种类营体外寄生,高等种类营体内寄生,有1-2个吸盘,成虫体表不具纤毛和腺细胞,消化系统趋于退化。绦虫纲:营体内寄生生活,成虫体表不具纤毛,幼虫具钩,多数身体有节片,消化系统趋于退化。5.环节动物分类:多毛纲:绝大多数海洋中生活,也有极少数淡水生活,头部感受器官相对发达,具有疣足,雌雄异体,无生殖环带,发育中有担轮幼期,多毛纲是本门中最原始的类群。寡毛纲:身体分节不分区,疣足退化,体表具刚毛,刚毛数目远少于多毛类,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性成熟时体表产生环带,卵产于环带中,脱落后形成卵茧,直接发育。蛭纲:体节数目固定,头部无触手触须等感觉器官,无疣足,无刚毛,雌雄同体,性成熟时有环带,有口吸盘和后吸盘。6.节肢动物体壁结构及对环境的适应:几丁质外骨骼,又称表皮或角质层。外骨骼可分3层:自内向外依次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内表皮紧接上皮,是外骨骼中最厚的一层,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几丁质的复合体,无色而柔软,具有延伸性和曲折性。外表皮位于内表皮的外侧较薄,在主要成分蛋白质和多糖几丁质中沉淀有钙盐,或富含骨蛋白,是外骨骼中最坚硬的部分,一般在节间膜和其他膜质区,由于此层不发达,因而显得柔韧。上表皮位于最外层,薄,通常含有蜡质。① 异律分节:体节既分工又组合,增强运动和对环境趋避能力。② 分节的附肢:附肢分节灵活性增加,可以上下、左右摆动。③ 外骨骼:保护内脏,防止体内水分蒸散,协助肌肉完成各种运动。④ 肌肉:横纹肌成束,两端着生于坚厚的外骨骼上。躯干肌按节成对出现(背纵肌、腹纵肌)每只附肢一般有3对附肢肌,可以使附肢朝前后、上下、内外各种不同方位运动。-7-\n动物生物学资料——生物技术1101班① 循环系统:开管式循环。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内含血液,由囊胚腔和体腔囊体腔混合而成。各组织间隙内直接充满了血淋巴,以获得营养物质。大多数节肢动物的血液只输送养料,氧气。② 呼吸系统:水生种类:鳃,书鳃。陆生种类:书肺,气管。气管——高效、独特的呼吸器官,是体壁内陷形成。外有气门,内气管不断分支,并一直伸入组织间。③ 排泄系统:低等或结构简单的种类无专门的排泄器官。一小部分以腺体作为排泄器官,大部分种类以马氏管为排泄器官④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感觉器官主要有三种,即视觉、嗅觉和化学感受器,其中视觉感受器(眼)特别发达,结构也特殊。分为单眼和复眼。⑤ 生殖与发育:节肢动物一般是雌雄异体,雌雄异形,多数进行有性生殖,水生种类很多是体外受精,陆生种类是体内受精。1.软骨鱼及硬骨鱼的区别:① 软骨鱼体内骨骼全部由软骨组成,脑颅是一个完整的软骨囊,保护脑,嗅,视,听等感觉器官;硬骨鱼头骨骨片增加,并更加复杂化。② 软骨鱼肠中特有螺旋瓣③ 软骨鱼体被盾鳞;而硬骨鱼大多数体被骨鳞。④ 软骨鱼无鳔;硬骨鱼有鳔。⑤ 软骨鱼尾属歪尾形;硬骨鱼多为正尾形。⑥ 软骨鱼身体呈流线型;硬骨鱼梭形或纺锤形。⑦ 软骨鱼仅有鳃裂;硬骨鱼鳃间隔退化,头两侧覆有鳃盖,使鳃裂不直接通体外,硬骨鱼出现了鳃耙,有阻挡和滤过食物的作用。⑧ 软骨鱼生殖方式包括卵生,卵胎生和假胎生;硬骨鱼大多数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少数为卵胎生⑨ 软骨鱼有分离的肝脏和胰脏,且肝脏大;硬骨鱼肝脏形状不规则,胰脏呈散弥状布于肝中,与肝脏合称肝胰脏。⑩ 硬骨鱼较软骨鱼的脑更原始,更小。⑪ 硬骨鱼晶体距离角膜近,适于近视。2.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淡水硬骨鱼类:体液对周围环境是高渗的,水不断通过体表和腮进入体内,摄食时也有水分进入体内,为维持体内高渗透压,要通过肾脏排出多余水分,肾脏发达,肾小体数目多,肾小管对离子的大量吸收,维持体内高渗状态。海水硬骨鱼类:体液对周围环境是低渗的,体内水分通过鳃和体表不断渗到海水中。通过大量吞饮海水,和在食物中获取水分。通过鳃排除单价离子。肾脏较退化排尿量少。淡水软骨鱼类:水从口流入,从鳃流出,而不进入消化管,有效地防止了过多的水渗入体液。淡水鱼的尿是高度稀释的,其含盐量远低于血液。此外,淡水鱼的鳃上有特化的细胞,它们的功能是通过主动转运从水中吸收盐类。海水软骨鱼类:血液中积累大量尿素,使血液渗透压高于周围海水,致使海水不断渗入体内,进入体内的多余水分经肾排出,多余的盐分经直肠背面的直肠腺排出。3.脊索动物特征:① 脊索:脊索为一条支持身体的棒状结构,起源于胚胎时期的原肠内胚层。脊索外面包有1-2层结缔组织膜。低等脊索动物的脊索终生存在或仅存在于幼体阶段,高等脊索动物的脊索仅存在胚胎期。② 背神经管:起源于外胚层,在胚体背面中央下陷。-7-\n动物生物学资料——生物技术1101班① 咽鳃裂:消化道前段的咽部两侧有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称为咽鳃裂。由内胚层外突和外胚层内陷相互沟通形成,为呼吸器官。② 通常具有尾。③ 内骨骼。④ 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⑤ 与高等非脊索动物共有两侧对称,真体腔,后口和分节现象。1.两栖纲初步适应陆生环境的特征:① 皮肤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皮肤较薄,由多层细胞组成的表皮和真皮。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的蒸发。表皮衍生大量的多细胞腺体和色素细胞,粘液腺分泌粘液使皮肤经常湿润,毒腺对捕食者有威慑作用。色素细胞决定动物体色,并可使体色随环境改变,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② 不完善的肺呼吸和不完全的双循环出现。肺是两栖动物成体的呼吸器官,但由于没有胸廓,其呼吸为咽式呼吸,借助口咽腔底部的升降将空气压入肺。内鼻孔的出现,口咽腔可进行部分的气体交换。皮肤呼吸:皮下血管丰富,尤其在冬季蛰眠期对生命继续起着重要作用。鳃呼吸:鳃是一些成体和所有幼体的呼吸器官。心脏为两心房一心室,心房出现完全或不完全的房间隔。静脉窦和动脉圆锥仍存在,循环路线由单循环演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但还不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为变温动物。③ 支持和运动系统已具备陆生脊椎动物模式。首次出现了一块荐椎,首次出现了一块颈椎,使整个脊柱分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4部分。椎体由双凹型演变为后凹型或前凹型,使椎体间关节较灵活。首次出现胸骨。头骨脱离肩带的束缚,有灵活转动的可能性,数片骨片丢失或愈合,使头骨重量减轻,这对陆地上的运动是十分必要的。典型的五指型四肢出现,四肢骨骼中有愈合现象。肌肉开始分化,部分肌肉保留原始分节现象。轴肌比例变化,轴上肌比例减少,轴下肌分化为三层,及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在陆地上保护和支持内脏。附肢肌变得强大复杂,是各关节可相对的局部运动。④ 消化系统复杂。消化管包括口,口咽腔,食管,胃,小肠,大肠,泄殖腔,泄殖腔孔,以及消化腺。出现了能动的肌肉质舌。口腔内出现口腔腺,可分泌粘液润湿食物。有独立的肝和胰。⑤ 神经系统:出现原脑皮⑥ 感觉器官演变:听觉:出现中耳。视觉:具有哈氏腺,分泌油性物质润湿眼球,下眼睑可活动,有瞬膜,润湿角膜。嗅觉:出现内鼻孔。出现犁鼻器,感知进入口腔空气或物体的化学性质。水中幼体具有侧线。⑦ 排泄器官:肾小球具很好的泌尿机能,可排除多余水分;泄殖腔膀胱有一定的重吸收水分的机能。⑧ 生殖方式:离不开水环境,受精卵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生长到一定阶段开始变态。2.爬行纲首次出现的结构,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首次出现盲肠:大、小肠交界处开始出现盲肠(与纤维素消化有关)。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飞跃。首次出现胸廓:保护内脏、增强肺呼吸的机械装备。大脑开始有新脑皮的出现。首次出现泪腺,并有灵活活动的上下眼睑和瞬膜。耳朵的鼓膜开始下陷形成外耳道。鼻腔内首次出现鼻甲骨。头骨中出现颞窝。-7-\n动物生物学资料——生物技术1101班爬行纲适应于陆地生活的特征① 从爬行动物开始,开始形成羊膜卵,羊膜卵可以产在陆地上并在陆地上孵化。而且体内受精,受精过程可无需借助水作为介质。胚胎悬浮在羊水中,环境更稳定,既避免了陆地干燥的威胁,又减少振动,以防机械损伤。② 外形:爬行动物躯体分成五部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爬行动物的体形向多样化发展,可分成三种基本体形蜥蜴型、蛇形、龟鳖型。③ 皮肤角质化程度高,具角质鳞或角质板,有效防止水分蒸发。皮肤较干燥,缺乏皮肤腺。皮肤色素细胞发达,可引起体色的变化。有利于动物进行自我保护。④ 骨骼系统:典型的五指型附肢,四肢骨于中轴骨呈横向直角关系,因而只能以腹部贴地爬行作为主要的运动方式;头骨特点:具有颞窝和次生腭形成。颞窝是颞部向内凹陷缩形成的孔洞。颞窝的存在有助于咀嚼肌的附着。次生腭:内鼻孔后移,口腔与鼻腔分开,大大提高了呼吸和摄食的效率;脊柱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5个区域。荐椎两枚,使后肢承受体重的机能加强,第1、2颈椎特化成寰椎和枢椎,使头部转动更加灵活。,胸椎的肋骨与胸骨形成胸廓,可保护内脏和加强呼吸作用。⑤ 消化系统:口腔有口腔腺。口腔腺能润湿食物,帮助吞咽。舌发达,肌肉质,主要帮助吞咽,还有示警器作用,感觉器或捕食器(避役)作用。具有牙齿。⑥ 呼吸系统: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和两栖类比较,分化出了明显的气管和支气管,终身用肺呼吸,无鳃呼吸和皮肤呼吸。此外,一些种类还发展了羊膜动物所共有的呼吸方式—胸腹式呼吸。⑦ 循环系统:心脏结构和特点:包括二心房一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爬行类除心房具完全的分隔外,心室也出现了不完全的室间隔。动脉血和静脉血混合程度大大降低。⑧ 神经系统:1)大脑明显分为两半球,纹状体,表层出现神经细胞集中的新脑皮。1)内耳发达,首次出现外耳道,有利于收集陆上声波。2)首次出现鼻甲骨,鼻甲骨上分布嗅神经和嗅觉细胞。4)视觉:眼球结构更加完善,出现泪腺,能动的上下眼睑。⑨ 排泄系统:以后肾管为排泄器官,肾脏内肾单位数目远远多于两栖类,泌尿能力大大增加。后肾完全失去与体腔的联系,只通过血管从血液中收集废物,提高了排泄效率。爬行动物除鳄蛇类外均有膀胱,排泄物主要为尿酸。⑩ 生殖系统雄性个体具有睾丸,输精管和交配器,雌性个体具有输卵管和卵巢,体内受精,产羊膜卵。1.脊椎动物附肢的演变:鱼纲:出现了成对的附肢(偶鳍),适应于水生生活。两栖纲:具有了典型陆生脊椎动物的五指型四肢,具备初步登陆的特点。爬行纲:具有典型的五指型四肢,四肢发达。鸟纲:前肢变成翼,适应于飞翔。哺乳纲:具有典型的五指型四肢,四肢经历扭转,后肢膝关节脚顶朝前,前肢肘关节朝后,躯体被高高的抬离地面,极大地提高了支持作用和运动速度。2.自然选择模式:定向选择:选择极端表型。分裂选择:在一复杂环境中,不同区域的环境利于不同表型的生存,自然选择将造成种内表型的差异,同时种群遗传组成向不同方向变化,最终又可能导致种群分裂。稳定选择:种群与其所处相对稳定环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适应关系,种群中最普通,最常见的表型适应度显著大于那些极端的表型。3.人类起源经历的阶段:-7-\n动物生物学资料——生物技术1101班第一阶段是人的系统(人科)本身的起源,就是在大约700万年前,类似猿的动物转变为双足直立行走的物种。第二阶段是这种两足行走动物的适应辐射。在距今200万-700万年之间,两足猿演化成许多不同的物种,每一个物种适应于略有差别的生态环境。在这些不同的物种之中,在距今200万-300万年之间,发展出脑子明显增大的一个物种。脑容量增加标志着第三个阶段,人属出现,人类的这一支以后发展成为直立人和最终的智人。第四阶段是现代人的起源,就是想我们这样具有语言,意识,艺术想象力和技术革新能力的人的进化。1.动物区系:动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在现代生态条件下存在的动物群。分为大陆动物区系和海洋动物区系。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分为古北界,新北界,埃塞俄比亚界,东洋界,新热带界和澳洲界。我国秦岭山脉以南的广大的地区属于东洋界,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以北属于古北界。2.鸟纲基本特征:① 体形:体形呈流线型,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头小,颈长,尾短,前肢特化为翼。② 皮肤:薄,松,缺乏皮脂腺,有许多表皮角质层衍生物如羽毛、角质喙、鳞片、爪等。羽毛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正羽对飞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绒羽蓬松柔软,主要起保温作用;胸部毛羽起感觉空气中气流的作用。③ 肌肉:肌肉集中在身体中部,胸肌发达。另具栖肌和鸣肌,皮下肌也较发达。④ 神经系统:鸟类大脑半球发达,主体为纹状体,大脑表面光滑。嗅叶退化,中脑的视叶和小脑发达。⑤ 骨骼系统:鸟类适应于飞翔生活,在骨骼系统有显著的特化,表现为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充满气体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盆、和肢骨有愈合现象。肢骨和带骨有较大的变形,头骨薄而轻且愈合,单枕髁。脊椎分化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五部分。颈椎,为异凹形椎骨。胸椎与硬骨质的肋骨和胸骨联合构成胸廓。会飞的鸟类胸骨发达,具龙骨突。综荐骨,是鸟类所特有的结构。具开放式的骨盆。⑥ 消化系统:角质喙及相应轻便的颌骨和咀嚼肌群。有些鸟有嗉囊。鸟类的胃分为腺胃和肌胃两部分。鸟类消化能力强,消化速度快,直肠较短,不储存粪便。与高的代谢水平和飞翔中消耗大量能量相适应。⑦ 呼吸系统由肺、气囊、鸣管构成。具高效的双重呼吸系统,满足鸟类飞翔时高的耗氧量和代谢水平。⑧ 鸟类的循环系统完善,心脏完全的分为4室,完全的双循环。鸟类恒温,且体温高于周围环境,代谢速度快。⑨ 感觉系统发达。鸟类视觉极为敏锐,视觉调节能力极强,可以改变角膜凸度和晶体凸度;鸟耳有发达的听觉和平衡机能。⑩ 生殖系统:鸟类均为体内受精,产大型羊膜卵。⑪ 鸟类行为。生殖行为:(1)求偶和性选择。(2)占据巢区或领地。(3)营巢。(4)孵卵和育雏。(5)迁徙,鸟类具翼,能够开拓世界上最大的地区,避开不利的地理、气候条件,迅速转移到适合于繁殖或越冬的场所。3.哺乳纲基本特征:① 四肢经历扭转,后膝的膝关节角顶朝前,前肢的肘关节角顶朝后,将躯体抬离地面,极大提高了支撑作用和运动速度。肩胛骨发达稳定。腰带稳定,成为后肢承重的主要部位。② 头骨全部骨化,形成坚固完整的骨匣,颅骨具有两个枕骨骼。下颌由单一齿骨构成。双平型锥体。鼻腔口腔完全分开,提高呼吸和进食效率。两个枕骨骼,与两栖类相似,而与爬行类和鸟类不同。-7-\n动物生物学资料——生物技术1101班① 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咀嚼肌、异型齿、颊、唾液腺、次生腭等结构,是对此功能的适应。② 肺由大量反复分支的支气管及肺泡组成。③ 四肢肌肉发达,有肌肉质横膈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参与呼吸。头部有强大的咀嚼肌。④ 口腔内有肌肉发达的舌,和异形槽生齿出现咀嚼和搅拌。唾液腺发达,分泌含有消化酶的唾液。硬腭软腭出现,鼻腔和口腔完全分开。⑤ 完全双循环,心脏4室,血细胞无核,左动脉弓存在,肾门静脉完全退化。淋巴系统发达。⑥ 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新脑皮高度发展,出现胼胝体首次出现小脑半球。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⑦ 表皮真皮加厚,表皮角质层发达,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具极强的韧性。皮下组织发达,特有毛,保温调温,使哺乳类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皮肤腺发达,有润泽毛发和皮肤,种间识别,防御的作用。⑧ 胎生,胎盘传递发育过程中所需营养和氧气,排泄废物。哺乳,母体具有乳腺和乳头,在哺乳期和其后的一段时间,母兽促进幼兽早期学习,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⑨ 出现爪,用于捕食,防御,进攻等。-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