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ppt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认知语言学》ppt课件

认知语言学\n认知语言学的确立认知语言学是近20年来在国际理论语言学界(特别是欧美)新兴的一个语言学学派,其确立标志为1989年春由勒内·德尔文(ReneDirven)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y)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发行《认知语言学》杂志,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ICLA),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n另有一种说法,将1987年视作认知语言学的正式诞生年,因为这一年出版了认知语言学的两部奠基之作:一部是莱考夫的《女人、火和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此书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又多次再版。该书一问世,马上轰动了美国的科学界,许多重要的学术刊物纷纷发表评论;另一部是兰盖克的《认知语法基础》(第一卷)。\n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这个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相符。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而生,它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计算机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为了适应科学的发展,美国的很多大学建立了认知科学学院。认知心理学在过去20年里已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成熟的学科,对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n在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出版了一批摘引率较高的认知语言学著作。例如Lakoff和Johnson(1980),Talmy(1983),Fillmore(1985),Fauconnier(1985),Lakoff(1987),Langacker(1987,1991),Talmy(1988),Rudzka-Ostyn(1988),Lakoff和Turner(1989),Sweetser(1990)和认知语言学研究系列(CLR)第一辑Langacker(1989)。\n认知语言学吸收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为语言研究增加了新的视角,也提高了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认知语言学在国际语言学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些知名的语言学刊物上经常可以看到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的文章,而且认知语言学界也有自己专门的语言学刊物《认知语言学》,国际知名的出版社也出版了系列的认知语言学丛书。认知语言学界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定期举办会议。乔姆斯基学派的一位大学者曾经作了一个统计,就整个国际范围来看,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学者已经超过了乔姆斯基学派的学者。\n认知语言学的创立者普遍被认为是乔治·雷可夫(GeorgeLakoff)、马克·詹森(MarkJohnson)及朗奴·兰盖克。当中雷可夫及詹森专门研究语言中的比喻及其与人类认知的关系;而兰盖克的专长在于认知文法的生成。\n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是少数的华人专长于认知语言学。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数的华人专长于认知语言学。\n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分为两大领域,其一为“认知语法”,其二为“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为RonaldLangacker(SanDiego),认知语义学的奠基人为GeorgeLakoff(Berkeley)。两人均为加州大学的学者,为此有人说认知语言学与生成语言学的争论,是美国东西海岸之争(生成语法理论的核心人物乔姆斯基在麻省理工学院)。\n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所提出的崭新的认知、心理和语言观也是经历了几代人共同努力、众多相关学科的互为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认知语言学的认知结构完形的组织原则来源于格式塔(gestalt,即完形)心理学,它的主客观互动的信念显然来自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论。认知语言学也接受了认知心理学中关于原型和范畴的研究。意象、图式和扫描的观念直接受到认知心理学关于表象和知觉研究的启发。\n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框架(1)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起来。(2)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解释(construal)。(3)概念形成根植于普遍的躯体经验(bodilyexperience),特别是空间经验,这一经验制约了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4)语言的方面面都包含着范畴化,并以广义的原型理论为基础。(5)认知语言学并不把语言现象区分为音位、形态、词汇、句法和语用等不同的层次,而是寻求对语言现象统一的解释。\n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对自然语言的产生和理解的过程的研究。这是认知语言学最早的研究领域,研究的任务是力求对文本的理解和生成形成一定的模式,一些计算机程序方面的专家参与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这一领域研究取得突出成绩的语言学家首推契夫,正是他率先提出了现行知觉、激活等范畴性理论,由此派生出一系列认知语言学概念。\n2、对语言范畴化诸原则的研究。原型是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所有其他成员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比如说,在英语的世界图景中,鸟的原型为画眉鸟;而对于母语为俄语的人而言则是麻雀;麻雀在中国人的认知意义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根据莱考夫的论述,认知模式据其结构原则的不同分为四种:命题模式、意象图示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范畴化、原型、基本范畴和上下位概念等术语的提出对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n3、对概念结构及语言对应类型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最初始于对人工智能的研究。4、对认知语义高级范畴的研究。塔尔密是这方面研究的佼佼者。他尝试建立一套有序的形式构造层级范畴,并以此使自然语言实现对现实事物进行概念化结构操作。这些范畴如认知状态、布局结构、注意力分配等,每一范畴均具有自己复杂的结构。\n5、对语言中的空间关系及运动的概念化类型的研究。这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是诸多重要问题的结点。莱考夫提出了“意象图示”的重要概念并深入研究了诸如容器图示、部分-整体图示、起点-路径-终点图示、中心-边缘图示、连接图示等重要的图示类型。6、对认知和语言的人身物质基础的研究。这一认知语言学研究分支的理论基础为“概念的体现”的思想。与此相应,人类概念世界(及自然语言的语义)的构成,至少包括某些最抽象的片断,受制于人的生物特性和身体与社会相互作用而取得的经验。\n比如说,表现为存在于人身体之上并在运动、接收信息、与人接触、生理机能、社会规约等人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上”和“下”,“前”和“后”,“左”和“右”的不对称现象。关于人身体概念的诸多理解充当了人体的物质特点及语言的间接环节。人体表层的认知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人体表层是人的内外世界的分水岭,而世界是需要靠某些渠道相互联系的。\n7、对语言中隐喻和转喻/换喻的研究。隐喻的研究是莱考夫教授的“拿手好菜”,正是他将隐喻从一个传统的问题变成了语言学研究领域及诸多相关科学中一个相当时髦的一个话题。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的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从隐喻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用大量的语言事实证明语言与隐喻认知结构的密切相关性,将隐喻看作用不同领域的术语思考新的概念领域的工具。在莱考夫等志同道合者看来,隐喻决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n乔姆斯基语言学派也声称自己是从事人类认知研究的。然而乔姆斯基学派和认知语言学派对认知的理解是大相径庭的。乔姆斯基语言学的“认知观”本质上是一种哲学观,他们提倡研究语言的产生能力,即人类的心智,认为人具有天生的学习语言的机制,儿童利用这个机制在合适的语言环境里学会一种语言。然而在乔姆斯基学派的学者的实际研究中,很难看到对人们认知的具体探讨,在他们的论著中,既找不到利用语言来探讨人类的认知奥秘,也看不到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分析语言现象,所能看到的多是抽象概念的推演和纯粹理论的思辨。\n认知语言学则不同,它是直接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根据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对具体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描写,从该学派的论著中就可以看到明显的认知科学色彩。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观”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与其他认知能力密不可分,语义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认知问题,语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语法,语法和语义密不可分。\n就语言学内部来看,认知语言学属于功能主义语言学大阵营的一个支派,与语法化理论、篇章语言学共同构成“功能认知语言学”,它们一起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分庭抗礼。认知功能语言学的内部也可以再分出各种流派,不同学者的具体主张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有共同的学术理念和研究精神。\n认知语言学的方法论基础语言受其服务的功能和一些相关的因素的制约,这些相关因素包括环境的、生物的、心理的、发展的、历时的和社会文化的。\n怎样对待这些相关因素是区分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关键。功能主义认为,了解这些相关因素,对语言结构进行描写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和基本的。形式主义则认为,这些因素对语言结构的描写和研究是不重要和从属的。这就导致了这两种语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差异。\n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对这些领域进行研究直接有助于形成全面的语言理论和关于语法的主要和基本的观点。形式主义承认以上对语言研究领域的区分,并且认为应着重研究描写领域,而功能主义却不承认这一区分,并且认为应优先考察第二领域。\n认知语言学从语言的角度或以语言为窗口研究人脑中的概念内容,而认知心理学仅研究人脑的结构。认知语言学试图根据对语言结构的分析,来推测人类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各种图式和隐喻映现等在人的理解和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视概念内容,同时又强调概念来源于躯体经验(embodiedexperience)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面。\n对语言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找出其规律的方法具有主观的局限性。根据个别研究的直觉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一种假设。认知语言学家不接受关于概念知识的假设。\n寻求对理论分析的支持一是探求“心理上真实的”理论或从实验中获得“客观”的证据。实际上认知语言学中的许多概念和分析结果都有待于心理语言学实验的证据。\n二是寻求神经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方面的支持。Deane(1992)证明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为认知语言学提出的形式空间化假设(Spatializationofformhypothesis)(Lakoff1987)提供了神经方面的证据,他指出在布洛卡区(Broca’sarea)后面和维尼克区(Wernicke’sarea)上面的区域是大脑下顶叶(inferiorparietallobe),这一区域是空间和语言信息的关键处理器。这一区域受损可导致失语症。形式空间化假设预测了这一区域的存在,即大脑下顶叶不仅是空间的脑中枢,而且还可作为语言信息的关键处理器。空间和语言思维在大脑中使用了同类的结构。\nT.Regier(1996)发现大脑结构的某些类型,如视角的局部解剖图和方向敏感细胞等,能计算出认知语言学家发现的原始的空间关系,即图象---图式(image-schemas)。Narayanan(引用Lakoff和Johnson1999)的神经模型研究证明,大脑结构可计算出体(aspect)的概念、概念隐喻、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等。Lakoff&Johnson(1999)预言下一个突破将是语法的神经理论。\nPeeters(1999)指出语言研究方法的方法:一是上帝真理法(God’sTruth),二是巫布魔法(hocus-pocus)。前者指语言有结构,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发掘出这种结构,并清淅和经济地把结构描写出来。后者认为语言是一些不连贯和无形式的材料,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安排和组织这些材料,并赋予与该材料不相冲突的结构。\n隐喻与转喻:一种认知的视角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能力是一般认知能力的反映,并由一般的神经过程所控制。根据这一观点,各种认知之间是一个连续体,而语言不是人的心灵和大脑中独立的“模块”。认知语言学家从神经学(Edelman1992)和认知心理学(Rosch&Lloyd1978)中证明了这一观点。在各种认知能力中,一个主要的和普遍的认知能力是想象(imagination),即把一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中去。这就是为什么想象机制的隐喻和转喻会成为认知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Lakoff&Johnson1980,Johnson1987)。\n隐喻和转喻的主要研究内容隐喻是一个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mapped)于另一认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地理解。前者叫来源域(sourcedomain),后者叫目标域(targetdomain)。转喻是在一个认知域中映现,如部分代表整体就是一例。\n隐喻和转喻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有关,因为经验域在所有的文化中并非一样的。但一些最抽象和重要的隐喻和转喻可作为基本的来源域,如一些普遍的空间概念(垂直性和包容性等),它们被称为图象图式。这些图象图式是基于人的最基本的身体经验而习得(Johnson1987,Turner1996)。\n隐喻和转喻都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两者都以经验为理据,并用于某些语用目的。把隐喻和转喻作为“模式”强调了它作为稳定的“认知装备”(cognitiveequipment)的一部分,即隐喻和转喻应是我们人类范畴系统的稳定成分。\n近些年来,认知语言学在隐喻和转喻研究中的趋势是,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概念整合的一个特例(FauconnierandTurner2002)。概念整合理论与隐喻和转喻的双域理论并不矛盾,因为前者以后者为前提。然而概念整合理论能更准确地解释隐喻和转喻的运作情况,而且还能解释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n隐喻和转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隐喻和转喻的区分问题隐喻和转喻的相互作用问题转喻研究的其它问题\n隐喻和转喻的区分问题Peteisdowninthedumps.(彼得闷闷不乐)I’minlowspirits.(我情绪低落)\n认知语言学家对情感认知域有较深入的研究(Kovecses1990),认为情感的效果是情感域的一个次域(subdomain),即情感对我们身体和行为的影响是情感认知域的一部分悲伤情感的行为效果是表现出下垂的身体姿势。这一身体姿势所构成的经验次域包括垂直性的和三维空间次域。\n根据隐喻和转喻的特点,垂直性和三维空间存在于悲伤认知域中,所以上面两例应是转喻而不是隐喻,因为域的一部分代表这个域(悲伤域)。但大多数认知语言学家都认为这两句是概念隐喻,即“悲伤是向下”(SADNESSISDOWN)和“高兴是向上”(HAPPINESSISUP)二个隐喻在语言上的表现。因此有效地区分隐喻和转喻就成为认知语言学家目前讨论的热点。\nBarcelona(2000)认为,在有意识的常规层次上,没有一个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会把垂直性和三维空间归结为悲伤和高兴的一部分。虽然在无意识的层次上,垂直性和三维空间通过隐喻和转喻起一定的建构作用。因此我们说隐喻是两个有意识的和独立的域之间的映现。这种对隐喻的重新定义表明,来源域和目标域被看作为两个独立的域,是由于某一文化中,我们总是常规的和有意识的对域进行分类。但这个定义并不说明,我们不能制定隐喻的转喻理据(metonymicmotivation)。其实隐喻和转喻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渐进性的(scalar),这主要表现在隐喻和转喻的相互作用上。\n隐喻和转喻的相互作用问题隐喻和转喻常常相互作用,有时异常复杂(Goossens1990,Gibb1994),其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类型(Barcelona2000):(1)在纯粹概念层次上相互作用;(2)在同一语言词语中,隐喻和转喻在话语中的相互示例(co-instantiation);Barcelona认为在这两种类型中,第一种类型最重要,并有两种次类型:(1)隐喻的转喻理据;(2)转喻的隐喻理据。\nWhenItoldhimthenews,hejustexploded.(我告诉他这个消息,他就火冒三丈。)Don’tgethotunderthecollar.(不要发怒。)\n大多数的隐喻都在概念上由转喻提供理据。隐喻“悲伤就是向下”和“高兴就是向上”是由转喻“悲伤的效果代表这一情感”来表示的。Lakoff(1987)认为情感隐喻是由一组转喻提供理据的,即愤怒的生理效果代表这一情感。\nShecaughttheMinister’searandpersuadedhimtoacceptherplan.(她抓住了部长的注意力,并劝说他接受她的计划。)\n隐喻是“注意力是物体”(ATTENTIONISAPHYSICALENTITY),同时在该句中,有一个常规的转喻“身体部分代表其功能”(BODIESPARTFORFUNCTION)。这一转喻只有出现在包含注意力作为目标域的隐喻映现之中,该转喻才能有其转喻的意义。\n隐喻和转喻的相互作用还是隐喻和转喻由同一词语在话语中的相互例示来表示的。转喻与隐喻映现在同一词语中,而该转喻在概念上是独立的,这一点与前面讲过的相互作用不同。它们的共现不是由于它们在概念上能相互提供理据,而是因为它们在话语中不相矛盾,\n隐喻是“人是动物”(PEOPLEAREAMIMALS)和“愤怒的行为是放肆的动物行为”(ANGRYBEHAVIOURISAGGRESSIVEANIMALBEHAVIOUR)。转喻是“消费的食物代表顾客”(CONSUMEDGOODSFORCUSTOMER)。隐喻和转喻在上句中不相矛盾,因为两者均以一类人作为目标。\n转喻研究的其它问题认知语言学早期重视隐喻研究,现在逐渐重视转喻研究,因为人们发现转喻与隐喻比起来在概念上是更基本的一种认知活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1)转喻是一种概念映现还是一个域中的概念激活?(2)转喻总是指称性的吗?(3)转喻是如何成为常规化语言的?\nKovecses和Radden(1998)没有把转喻看成一种映现,他们认为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在同一域内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辨认(mentalaccess)。他们的定义是部分地基于Langacker的概念参照点(reference-point)。Langacker(1993)把转喻看作为“激活区”(activezone)现象,即一个抽象域的一个方面或实体在心理上是激活的。这说明Langacker也不认为转喻是一种映现。\nLakoff和Turner(1989)把转喻同隐喻一样看成概念映现。但RuizdeMendoza(2000)综合了以上两种观点,认为转喻是一种映现。与域中某一实体的“激活”并不矛盾。在转喻中,来源域的映现导致了目标域的心理激活,但同时映现也发生了。(张辉2003)\n过去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转喻是指称性的,但现在通过研究,他们认为转喻并非一定是指称性的(RuizdeMendoza2000)。例如转喻“JohnisaPicasso.”就不是指称的,而是喻指John是画画的天才。\n影响转喻常规化的因素(1)转喻遵循某种常规的概念转喻关系,如部分代表整体,整体代表部分和生产商代表其产品等。一些人们“默认的”转喻关系。(2)转喻必须受社会制约(socialsanction)。Kovecses和Radden(1999)认为一般认知原则为转喻提供了理据,这些认知原则是“人类优先于非人类”,“具体优先于抽象”和“好的完形优于差的完形”等。(3)一些文化的因素也影响着转喻的常规化。\n隐喻和转喻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将研究隐喻和转喻在语法和话语中的作用,这必将进一步开拓了隐喻和转喻的研究范围\n心理空间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G.Fauconnier在其著作《心理空间》(1985)中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系统地考察人类认知结构和人类语言结构在认知结构中的体现。心理空间理论是意义建构的理论,包含句子意义是如何被分割成心理空间。虽然该理论都是处理语言材料,但它在本质上不是语言的。心理空间是说话人谈论实体和其各种关系时建构的一些可能世界和有关某一领域的信息集合。\n心理空间理论认为,语言结构的基本功能是利用描写认知视角的不同的信息辨认度(accessibility)来考察语言的用法。心理空间的各种连接或映现可使我们使用词语作为触发词(trigger)去指称其它心理空间中的另一目标实体,这些连接或映现包括语用功能(pragmaticfunction),转喻、隐喻和类比等。语用功能可把两个心理空间连接起来,例如作者名字可与该作者所著的书对应起来。\n心理空间建构和连接的基本思想是,当我们思维和谈话时,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压力下,建构和连接心理空间。随着话语的展开,我们创造出一个心理空间网络。由于每个空间都来自于一个母空间(parentspace),而每个空间又有许多子空间,所以空间网络将是个二维点阵(twodimensionallattice)。在这个空间网络中,我们可以从子空间到母空间,也可以从母空间到子空间。\n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包括三点:一是在话语的某一点上,建立并连接心理空间,其中一个空间是用来表示视点(viewpoint),即该空间是辨认其它空间的起点;二是某一特定空间是话语的焦点(focus);三是在空间网络中移动是从基础空间(basespace)开始,它提出了最初的视角,然后使用合适的空间连接词(connector)变换视角和焦点。\n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随着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Fauconnier和MarkTurner(1994,1998)发现了反映许多语言现象中的一条重要的心理空间的认知操作:概念整合(conceptualblending)。概念整合包括建立相互映现的心理空间网络,并以各种方式整合成新的空间。\n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其中两个称为输入空间(inputspaces),并在其之间建立跨空间的映现。跨空间映现创造或反映了两个输入空间所共享的更抽象的空间,即类属空间(genericspace)。第四个空间是整合空间(blendedspace),是从输入空间中进行选择性的映现而来的,它可以各种方式形成两个输入空间所不具备的突生结构(emergentstructure),并可把这一结构映现回网络的其它空间中去。\n概念整合是概念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前者可解释后者解释不了的现象。Everybodyhastheirhornspulledin.解释:在牛群活动的输入空间里,牛无法收回其牛角。在金融的输入空间中,投资者没有牛角,但它们能收回其投资。在整合空间中,投资者成为具有可缩回牛角的牛。这一突生结构是无法直接通过来源域和目标域的隐喻映现获得的。\nFauconnier(1998)认为,不管是概念整合、隐喻、转喻和类比等都是幕后认知(backstagecognition)。语言既不是概念整合等认知过程的表征,也不是语言意义的表征,而是作为标示不足(underspecified)的一组提示(prompts),用来引起动态的处理和相应的意义建构。\n认知语言学与语法研究认知语言学对待句法的基本立场:拒绝接受句法自主性(autonomyofsyntax)。认知语言学不接受生成语法的句法与语义的区分。对认知语言学家来讲,所有语言结构都是符号工具,不管是从最小的词素还是到复杂的结构,都可用来传达意义。语言中的主要区分不是句法和语义的区分,而是语言符号和其交际功能所指与能指在形式与功能、符号与意义上的区分。\n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交际。语言为了交际的目的在种系发生上进行演变,为了同样的目的,语言在个体发生上被人们所习得。交际功能有二个方面:语义和语用。语言的符号化是语义方面,而说话人根据交际情景调整语言则是语用方面,\nCroft(1998)认为,在基本的句子结构中,人们用许多方式来谈论不同交际环境的同一指称事件(referentialevent)。Peteopenedthedoorwiththekey.Thekeyopenedthedoor.Thedooropened.ItwasPetethatopenedthedoor.WhathappenedwasPeteopenedthedoor.\n在以上所有的例句中,这一情景的语义是Pete用钥匙打开门,但为了某一交际的需要,说话人调整话语,对历时上事先演变好的句法结构进行选择。\n功能体现于结构中。一个语言所有的结构由符号成分的组合组成的,符号成分包括词、词的标记语(markers),词序和语调。世界上千种语言都以不同的方式使用这四种符号成分。在每一个语言中,有各种各样由这些成分反复组成的句式(construction)(Fillmore1985,1988,Goldberg1995)。句式是基本的认知图式(cognitiveschemas),与其它认知域中的认知图式属于同一类型。这些句式可从简单具体到复杂抽象。\n“way”句式:Shemadeherwaythroughthecrowd.Ipaidmywaythroughcollege.“letalone”句式:Iwouldn’tgotoNewYork,letaloneBoston.I’mtootiredtogetup,letalonegorunningaroundwithyou.\nLakoff(1987)和Fillmore,Kay和O’Conner(1988)认为,以上句式由具体的词语(way,letalone)的使用所界定。每个句式传达了相对具体的但都具有普遍的关系义(relationalmeanings),这一关系义与具体组成词语的意义相互作用,形成了各个句子的意义。\nGoldberg(1995)认为,这些句式或认知图式本身有意义,该意义相对地独立于组成句式的词语的意义。语言的创造性就来自于通过隐喻或转喻等把具体的词语嵌入句式中,形成了句式的多义现象(constructionalpolysemy)。\n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语言间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不同语言的差异反映在不同的句式类型上。(2)在一些语言中都有同样的句式,但不同语言中句式本身的类型意义有差异,句式意义与组成句式的词汇意义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导致了不同语言中不同的可接受模式(acceptabilitypatterns)。\nTalmy(转引自VanValin&LaPolla1997)指出我们可根据英语和西班牙语对运动事件的描述对其进行分类。英语:Thebottlefloatedintothecave.西班牙语:Labotellaentrolacuevaflotando.(Thebottleenteredthecavefloating)。在英语中,瓶子的路径由介词“into”表达,运动的方式由动词”float”表达,而在西班牙语中,路径由动词“entro”表达,运动的方式在修饰语“flotando”表达。\nTalmy认为在描述运动事件时,西班牙是动词框架化的语言(verb-framedlanguage),因为动词编码了运动+路径/目的,而运动的方式则由状语来表达;英语是一个卫星框架化的语言(satellite-framedlanguage),因为动词一般编码运动+方式,而路径或目的信息则由一个“卫星”,如介词短语或状语表达。Talmy认为罗曼语、斯拉夫语和朝鲜语是典型的动词框架化语言,而日尔曼语、现代汉语则是卫星框架化的语言。\n创造性动词:a.Johnbakedmeacake.b.*小王做了我一碗鸡汤消费性动词:a.*Hedrankmetwocupsofwine.b.小王喝了我三碗酒。转换性动词:a.Heboughtmeabook..b.他买了我一本书。c.Heboiledmeanegg.d.他煮了我一个鸡蛋。任命性动词:a.我们选了他主席。b.Weelectedhimpresident.\n在英语中,句式意义是“朝间接宾语转换”,这一意义与创造性和任命性动词的词义相一致,但与消费性动词不相一致。在汉语中句式意义是“从间接宾语中转换而来”,这一意义与消费动词的词义相一致,但与创造性和任命性动词不一致,因此就造成了在英语中任命性和创造性动词可用于双及物句式中,消费性动词则不能用于双及物句式中,在汉语中,消费性动词可用于双及物句式,创造性和任命性动词则不能。英汉的不同解释恰好说明了英汉句式意义的存在和对句子意义的影响,\n句式语法在对比语言学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1999年召开的第六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专门开设了“句式语法的跨语言研究”专题讨论会,说明了认知语言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n6.习语和习语特性的认知语言学研究7.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n从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七个方面,我们可以管窥到认知语言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认知语言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形成了许多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论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汇流的证据(Convergingevidence)(Redeker&Janssen1999),即方法论的多元化。\n认知语言学在中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和国内语言学思潮的发展速度几乎是同步的。认知语言学一产生就被介绍到国内来,它迅速在中国这块土壤里生根、发芽、结果。与此相比,乔姆斯基学派传入中国的时间要早得多,也有学者尝试来分析汉语现象,但是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成规模的学术队伍,很多原来追随乔姆斯基的中国学者后来弃而转入认知语言学领域。\n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首先,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正逢中国语言学的关键变革时期。中国的语言学,主要是句法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占统治地位的主要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该学派讲究分类和结构的归纳。进入80年代后,运用这种方法对汉语的分析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得我们对汉语法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然而汉语语法学也只在表面现象描写上徘徊,无法深入下去,对很多问题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很多人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语言学应该何去何从?那么,认知语言学在这个时候的出现很自然地受到人们的欢迎。\n其次,认知语言学的很多学术主张与中国语言学的长期学术传统具有很高的亲和性。长期以来,中国语言学界在分析语法问题时,都特别强调语义和语法的相互印证,主张语法分析离不开语义的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认知问题,语义和语法之间形成一个连续,语法和语义是不可分割的,语法和形式之间形成了一对一的映射关系,重视研究各种语法标记的表达功能。认知语言学的这些学术主张都很自然为中国的学者所接受。\n再次,认知语言学注重对自然语言现象的分析,从各种具体的认知能力力求对语法现象作出解释。这正好符合中国语言学者对语言学研究从描写走向解释的追求。最后,认知语言学跟其他语言学流派相比,没有那么玄奥,很容易运用到汉语的研究之中。中国学者在吸收外来理论的时候,对比较实用的科学具有更大的兴趣,而不太习惯那些纯理论思辨的东西,这跟我们长期的学术传统和哲学思想有关。\n认知语言学在中国从一开始就被运用于汉语语言现象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如沈家煊的《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石毓智的《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张伯江的《现代汉语双及物句式》(《中国语文》,1999年第3期)和张敏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词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等等。\n认知语言学已经在中国语言学界蔚为壮观,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产生了大批的学术成果。根据有些学者的统计,过去十几年来中国的学术杂志上发表的有关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论文是转换生成语言学的10倍以上,也远超过其他任何语言学分支。可以不夸张地说,认知语言学是目前中国语言学界最有影响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必将对未来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