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言学概论(教案)

《语言学概论》教案目录绪论第一章、语言的本质和起源第二章、语音第三章、语法第四章、语义第五章、语言的发展绪论一、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及其性质语言是人类必须的工具,可以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应用语言,用自己掌握的语言(第一语言,母语)来进行日常必须的交际,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通过语言来接受别人传递的信息,这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够做到的,关于语言的功用,大家都知道,但从理论上来说,什么是语言?语言的本质是什么?它有什么样的结构体系?它与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关系如何?这些却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尽管语言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它和人类不可分离,但以上的问题,并不是大家都了解的。《语言学概论》它是语言学的一门基础课,介绍的是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语言学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的面貌,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为今后语言学的探讨和研究打下了一个基础。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必须有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也就是它研究的是什么东西。有它的研究目的,也就是它要解决什么问题,得到预期的结果,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具有自己学科特点的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也是衡量一门学科独立性的标准。对于语言学来说,它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的自然语言,而所谓自然语言,指的就是与我们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发展、应用到今天的各种民族语言。语言也是民族的标志。120\n这里,“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要区别开来,“人工语言”是一种人为制造的交际工具,譬如计算机语言,它的历史很短,不过是百余年或几十年;又譬如大家所知道的“世界语”(Esperanto),它是1887年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创立的,它是一种“人工语言”、语言学的研究目的就在于解释语言的功能及其内部结构体系,揭示它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便更好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也为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例如对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这些古老的科学,提供有用的素材。对信息论、控制论、科学论、管理学这些现代科学作用更大,例如根据语言学理论建立电子计算机的“自然语言理解”系统是人工智能模拟的重点。计算机若能掌握自然语言,而不是不能上口的“人工语言”,人就能用自然语言同机器交流信息,用语言控制机器的运算操作,从而达到生产的高度自动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归为二种,“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就是在观察和系统描写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特点,进行描写,创造某种理论。“演绎法”在选择和描写观察到的语言事实时,由于人的思维主动性,常常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理论假设,尽管这种假设只是初步的,不很明确,也不很可靠,但这种根据经验、根据逻辑推理的假设,它可能从以后所找到的语言材料得以证实,或者被否认,这种方式也称为“假设、演绎法”。例如“历史比较法”产生就是得力于假设法,用它来研究有共同来源的亲属语言,从某些相似点,再假定它们有共同的来源,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比较、分析探寻它的发展过程,构拟出原始母语的古代形式,从而解释语言的发展规律。比较是手段,历史才是目的。在语言研究中,这两种方法既可以独立应用,也可以综合运用,但从发展趋势来看,运用演绎法的似乎越来越多。120\n语言学究竟是属于什么性质的科学,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议,一般来说,一门学科的性质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性质所决定的。譬如文学,我们确定它是社会科学,因为它反映的是社会生活,是人的生活,物理学。我们确定他是自然科学,因为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研究的是自然现象。语言学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们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应该是社会科学,譬如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社会语言学。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传达的信息是不同的,他的社会性是非常明显的。但就结构语言学来说,把语言作为一种结构系统,那它应归属于哪里呢?既不是地地道道的社会科学,也不是地地道道的自然科学。而像神经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它采用的研究工具,它的研究工具,它的研究方向,更多的是属于自然科学,有的是语言学和生理学、神经学互相渗透,有的是语言学同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互相渗透,它们或者说是一种边缘科学,或者说是自然科学的味道,所以有的人认为应划归自然科学,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语言学同其他科学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程度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联系是越来越紧密,单从语言作为人类的社会交际工具这个本质来说,还是应划归于社会科学,是最接近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之一。(注:1、神经语言学:从生理和神经的角度研究语言,对言语的大脑机制,内部言语过程进行分析,又称生理语言学;2、实验语音学:以语音试验作为手段研究语音,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语音分析和合成模拟语音和人的发音器官。把语流分解为无数离散音段,每段的千分之几秒长度分析并计算音素和超音位的特征数据,把运动的语流分析为相对静止的音段,然后把离散的特征数据通过语音合成还原为语流。)二、语言学简史人类对语言的研究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就语言学这门科学的发展主流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转折点和四个历史时期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1786年,英国东方学家法学家威廉.琼斯(曾在孟加拉担任法官)在皇家亚洲学会宣读论文,认为希腊语、拉丁语、梵语同出一源,这一年被认为是语言学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诞生之年;1916年,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始;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句法结构》出版。(一)语文学时期语文学是从文献的角度120\n来研究语言文学的学科的总称,它不是为了研究语言而确立的,而是为了让人们能够读懂古代文献典籍而对这些典籍进行注释、校正、解说,由此而产生语文学语法,但他不能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活的语言,由于它不是为了研究语言而确立的,它不属于科学的语言学范畴,所以,有的人称为“前语言学科学”,但是语文学的贡献不容忽视,它对解释经典,对人们的言语修养和语言教学有很大的作用。世界上较早进行语言研究的主要是中国、印度和希腊。公元前二至三世纪,荀子就提出名称和名称所代表的事物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观点。在《正名篇》“名无固宜,约之以名,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易”指出在一开始给事物命名的时候,名称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偶然的,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些观点能够在古代就清楚的认识到,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中国的传统语言学长期局限于经典和古代文献研究,并没有独立成一门完整的科学,而是成为经学的附庸。传统语言学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分支,训诂学(研究字义)、文字学(研究字形)、音韵学(研究字音)这三门分支,传统称为小学。在古印度,学者们主要也是对典籍进行解释、归纳和整理。巴尼尼(Panini)是印度当时最著名的语言学家,为了后人能够读懂印度婆罗门教的《吠陀》经,而研究梵文语法,写出了《梵语语法》,也称《巴尼尼语法》,总结了近四千条的规则。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语法问题和逻辑问题联系在一起,用逻辑的范畴来解释语法范畴,用思维的规则来解释语言的规则,这当然是不正确的,但是他初步奠定了词类和名词变格说以及语法范畴的基础。特拉克斯写了第一本希腊语法,他把词分成8类,名、动、冠、代、介、连等,这种分类至今还有影响。古罗马人拉丁语法学家瓦罗仿照希腊特拉克斯的模式写了第一部拉丁语语法《拉丁语》。(一)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在文艺复兴后,欧洲在十六世纪末开始了语言的比较研究,英国学者威廉.琼斯、法国学者古尔杜先后发现梵语和欧洲语言有某种惊人的相似。威廉琼斯:“120\n梵语尽管很古老,但它的结构是最奇特的,它比希腊语更完备,比拉丁语更丰富,可是它们无论是在动词词根方面还是在语法形式方面,都有很显著的相同点,这不可能是出于偶然的,的确,这些相同点是这样的显著使得研究这三种语言的语文学家没有一个能不相信它们有共同的来源。显然,这种共同的来源也许不存在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贡献在于它使传统的语文学摆脱了对文献学和历史学、哲学的附庸地位,把语言研究建立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并注意到对口语的研究,真正把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用历史的和比较的方法来描写语言现状,探求语言来源,确认语言的亲属关系,从而揭示语言发展的规律,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独立地科学地发展。(一)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形成是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形成。索绪尔早年从事印欧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但他发现历史比较语言学有它的局限性。例如,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孤立的处理语言单位,而忽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语言的历史比较,而忽视共时研究,历史语言学研究语言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研究语言的历史发展规律(即语言要素从古到今演变的连续性)。共时语研究语言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状况,即同时存在的语言结构要素及相互关系,研究语言的体系性。索绪尔自己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去世后,他的学生巴利和薛施蔼把听课笔记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1916年出版。索绪尔的一些观点、理论成为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以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结构主义流派有五个:(1)布拉格学派;(2)哥本哈根学派;(3)美国学派;(4)伦敦学派;(5)莫斯科学派。我们国内比较熟悉的是美国学派,也称描写语言学派,奠基人是鲍阿斯,代表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把语言学看做刺激和反应构成的言语行为,这种行为通过有系统地使用语音,以便引起听话者的反应,例如布自己做过这样一个说明,“杰克和吉尔在路上,吉饿了,她对苹果树说几句话,杰爬上树,摘下苹果,递给吉,这个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这就是说话者的刺激,如饿了,看到苹果,注意到听话者。通过言语引起听话者的反应,如摘苹果,递苹果等。120\n描写语言学的次序是:记录言语材料,划分音素、语素,切分出来的成分再归为不同的类别。描写语言学不注意语义,只进行形式描写,研究语言形式,因为语言学家只能观察言语,而刺激后反应所体现的语义,不是直接观察对象,不必专门去研究,所以它只重视形式标准,不考虑意义和功能,这样一来,有时一些非常简单的语言单位它却束手无策。例:[eneim]{aname(一个名字)anaim(一个目的)又如Ilikehercooking.其中单独的词,语素并没有歧义,但这个句子有三个意思:(a)我喜欢她煮的东西。(b)我喜欢她的烹调手艺。(c)我喜欢人家煮她。但是描写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语言模式化,语法形式化,对外语教学有很大作用,他们采用切分和成分分类来分析音素、形态和句子,按层次分为直接成分,直到语素,切分出来的成分归为不同类别,这一套分析方法对语言研究有重要意义。(一)转换生成语言学时期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布龙菲尔德之后有三个分支,其中的乔姆斯基、李斯、哈勒为首的麻省派,又称转换分析派,1957年出版的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标志着这个语言学派的诞生,一般也看作是语言学史上的第四个阶段,它既是结构主义的继承,又是结构主义的反动。转换生成学派认为,研究语言的目的不应当是分类描写,而应当建立一整套形式化的演绎系统,这个系统包含有限的规则,却能够生成无限的合乎语法的句子,还能够对句子的结构做出描写。转换生成语言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都不同,结构主义研究语言运用,即人的言语活动,而转换生成语言学研究人的语言能力,这种能力指的是说这种语言的人都具有的理解和造句的能力。乔姆斯基批判了言语行为通过刺激和反应才能建立的观点,120\n他认为:人本身具有识别和理解句子的能力,并能对语言材料进行归纳,推导出语言规则,生成合乎规则的句子,这种能力不是刺激和反应的习惯,因为人对言语中不断出现的新句子并没有形成习惯,孩子能够说出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话语,创造出一些新的合乎语法的句子。人在交际过程中,也会不断产生新的话语,而不是重复过去的言语行为,这种能力是一种天赋,与生俱来的。例如:The111yearsoldmantorethe222poundstoneto333shreds.这样的话大约不会有人说过。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说话者潜在的语言知识,语言行为只是这种知识的表现,因此,语言学的对象应是语言能力,语法就是对语言能力的描写,只要遵循这套规则就能生成正确的句子,语法就是按照少数单位和规则生成无限话语的装置。如果电子计算机接受这套规则系统,它也能生成话语,所以,转换生成语言的理论和方法为计算机语言学(工程语言学)所广泛应用。乔姆斯基开始也很少涉及语义,后来他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修正,在1972年又写了《生成语法中的语义研究》,提出扩充式标准理论,七十年代后期,再进行修正,形成修正的扩充式标准理论。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核心,除了乔姆斯基扩充式标准理论,还有他的学生雷可夫·麦考莱的生成语义学以及菲尔墨的格语法。这些对当代的计算机语言学有很大的影响。最新发展是七十年代末的接受语言学(逆生成语言学),生成语言学研究话语的生成过程,接受语言学研究话语的接受过程,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研究成果对揭示人脑的言语机制有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现代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发展。二、语言学的功用语言学被认为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关键科学,它的用途极为广泛,这里主要就语言政策和翻译方面谈一谈。(一)语言政策任何一个先进国家为了有效的使用语言和发展语言,都有自己的语言政策。而语言政策的制定,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之外,还要有科学的语言理论和对具体语言、方言的调查研究。例如在多个方言的语言里,哪一种方言为标准的基础方言,在有多种语言的国家里,确定哪一种为国语或官方语言,这些都离不开语言学的指导。120\n例如,我国关于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这些都需要有语言学的理论根据,不了解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不懂得汉字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就无法做到汉字简化。在推广普通话方面,没有做好方言的调查和研究,不了解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关系,也就无法有效地推广普通话。(一)翻译所谓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翻译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对原语和目的语的实际知识水平,而且也取决于对这二种语言之后的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由于忽视后者,“硬译”而造成的笑话并不少见。例如,我国有位著名教授曾经把“milkyway”(银河)翻译成“牛奶路”,成了一大笑话。又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名牌车(诺瓦)nova在英语里是“newstar”新星,但它的读音与西班牙语“no-va”“不走了”的读音相同,于是“新星牌”变成了“不走牌”,这种汽车在讲西班牙语的一些拉美国家竟无人问津。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翻译就是在两种语言信息的相对对等中,通过对比,探索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尽可能准确地重现原语的语法特征、词汇特征、修辞特征和语义特征,充分表现出原语的实在内容,在表达上做到“流畅”,内容上做到“真实”,文采上做到“雅正”,而做到这些,没有丰富的语言理论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是十分困难的。例如“东西”在汉语中可以指方向,也可以指物”这是什么东西”,也可指人“他算什么东西”。这对外国人来说不太好理解,他甚至可能问他的导师“那你是什么东西?”被指出这样不礼貌后,他连忙纠正“那你不是东西”……“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语言学的功用十分广泛,象军事通用的密码破译与反破译,医学上治疗口吃、失音、失语等都离不开语言,可以说,没有语言这个文明社会会怎样呢?不可想象。第一章语言的本质和起源第一节语言是什么120\n一、语言的定义前面我们阐述了什么是语言学,以及语言学的简要发展历史,那什么是语言?我们每天都在说话,这是不是语言?当然是,但这是语言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中,往往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最难解释清楚的,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回头解释它的源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都有不同的定义,其内涵、外延不尽相同。关于什么是语言,从过去到现在的解释不计其数,将来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还会有新的解释。认识语言的本质,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阐述。一个是语言本身的结构,一个是语言的基本职能。综合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语言下了这样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对这个定义,我们将在后面进行详细的说明。P.S.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体系,是言语能力的社会产物,是社会集体为了个人实现这一能力而获得的必要条件总和。二、语言和言语a语言的抽象性和言语的具体性言语不同于语言,言语是语言的实际应用,应用同一种语言的人不见得有同样的言语。(P17)言语就是说话(或写作)和听说的话(包括写下来的话)。它是把语言符号按照语言的规则排列起来表达具体内容的。如汉语中主——谓——宾格式小王看书。小王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他最感兴趣的书。有的语言学家将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看成是哲学中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两者是统一的,又是有区别的。从具体的使用中抽象出来的实际手段是语言,这种手段应用于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就是言语。语言存在于言语当中,言语是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语言不能脱离言语而独立存在,言语也不能脱离语言而独立存在,言语和语言是不可分离的。抽象化、系统化的语言是脱离具体的说话人的感情、思想、个性而抽象存在的,也只有语言的抽象化、系统化120\n之后,语言单位才能被社会接受,通过各种个人的组合表现出具体的情感,如果语言单位和各种规则只能与一定的感情思想相联系,语言就不可能成为广泛应用的交际工具。言语作为语言的具体运用,它有全社会共同理解的一面,更有个人具体表现的一面,从个人具体表现看,每个人的言语都是不同的,它在运用中,带有个人的特定的口音,方言的腔调,节奏,音色,雅俗程度,选词爱好,句式,甚至口头禅等等的不同。可以说,社会上有多少成员,就有多少种言语,从全社会共同理解的一面来说,尽管言语有别,但是都能互相了解,因为它是抽象唯一语言的应用,否则也达不到交际的目的。b语言具有封闭性,言语具有开放性语言的封闭性是指就某一种具体语言来说,它的音位、音节、词素、词和词的组合规则,都是有限的,固定的。现代汉语的音位有三四十个,音节数不到一千六,词素约五万个,词大约十万,这些都是有一定的限量的。在一个历史时期内不会有太多的变动,语言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有限性,使语言具有封闭性,也只有具有封闭性,才使掌握语言成为可能,不要在有限的生命里为掌握语言付出太多的代价。言语又具有开放性,言语是语言的实际应用,言语在应用时,按照语法规则利用数量有限的词汇,可以选出他所需要的任何句子,其数量是无限的,表达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言语的开放性打个不确切的比方说就是将词当作建筑材料,进行各种组合,造出无穷多的句子。数量有限的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结合成词素,数量有限的词素构成数量有限的词语,数量有限的语法规则支配数量有限的词语,造出无穷尽的句子。三、语言的组成部分及其基础(一)语言结构三要素语音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语音、语法、词汇三部分组成,它们称为语言的三要素。在语言系统中的每个语言成分都是由声音和意义两方面结合而成的,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行(缺乏意义的声音是自然界的声音,非语言)。对于语言来说,120\n声音是意义的代表,也是意义存在的物质形式,即语言的外部形式,语言的内部形式是意义,语言中的意义,即通过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组合词所体现出来的意义,任何词和语法形式都不是抽象存在的,任何词和语法形式都是靠语音这种物质材料而存在,有了语音,才能使语言成为人们所能感知的交际工具。词汇语言中的第二个要素是词汇。词汇通常被比譬为“建筑材料“。通过词的组合来表达意义,没有词,当然也就没有语言。另一方面,词汇之所以能成为一大要素,还在于它能反映出语言的发展状态,词汇越丰富,语言也就越发达。(从可以考证的数百字到今天的上万字(常用的)可以看出这一点)语法语言中的第三个要素是语法。语法的重要性表现在词汇只有接受了语法规则的支配,才使语言表达人类思想,如果没有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词汇只不过是一堆建筑材料,不能起到交际工具的作用。(二)语言的基础关于语言的基础,斯大林在《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说到:“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语法和基本词汇成为语言的基础的原因是:①稳固性;②决定语言的基本面貌。语法和基本词汇成为语言的基础主要在于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语法和基本词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最稳固的。因为语法和基本词汇的相对稳固,才决定了语言成为人们千百年来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为什么语音不是语言的基础?因为作为基础这个东西,是一个稳固持久性的东西,而语音是一发即逝,不能保存,受到时空的严格局限。语法和基本词汇还决定了语言的基本面貌。各种具体语言的不同,主要在于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的不同,例如现代汉语与俄语的不同,现代汉语是双音节词占多数,很少词形变化,句中的词与词的语法关系,主要用虚词和词序表示。而俄语则不同,基本词多数是多音节词,有丰富的词形变化体系,句子中的词与词的语法关系主要用词形变化,其次才是虚词和词序。第二节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在第一节说过,120\n认识语言的本质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个是它的本身结构,另一个是它的基本职能。我们给语言下的定义是“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一节我们主要讲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关于语言的本质,有种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一种社会现象,有的认为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的认为是一种个人现象,或有的认为是心理现象,种族现象,阶级现象等等。一、语言的本质是社会性的语言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我们可以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从它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讲起,因为语言的本质是直接与它的产生相联系的。A语言和社会不可分离语言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后,就采用集体的活动方式,集体生活,集体劳动,彼此协作,交流感情,交流思想,迫使人类必须产生一种交往的普遍的媒介的语言,也只有产生了语言,这个群体才能维持,才不至于像一般动物那样,只是自然界的赐予,而能够主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而其他的动物,虽然也能用一些喊叫和一些动作,表示饥饿,恐惧,喜悦,生气等感性欲望,但它没有以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为基础的真正的语言,即使是落后的民族,像美洲,非洲,大洋洲以及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说到:“历史上没有一个人类社会,即使是最落后的,能够没有自己的有声语言。”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不仅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而且还表现在它随着社会的消亡而消亡。在宋朝时期,我国西北部有一个西厦国,它有西厦语,西厦文,但后来说西厦语的党羌族与其他民族融合了,西厦语渐渐消亡。南北朝时,说鲜卑语的鲜卑人曾经一度在中国北部称雄,后来,鲜卑族与汉族渐渐地同化了,鲜卑语也消亡了,像这种由于不再为人们所使用,因而停止了发展,逐渐为人们所遗忘的语言,称之为“死语言”,对这类死语言,我们可以在保留下来的古代文献文物中看到,像古拉丁语,古斯拉夫语,古希腊语,吐火罗语,梵语等都是些死语言。而死语言之所以消失,是与使用该语言的民族,部落,群体的消失联系在一起的。120\n语言随着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消亡而消亡,反过来,社会也不能没有语言。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有了语言,人的祖先——类人猿才最后变成人,组成了人类社会,没有语言,人不能组成社会,不能协调活动,不能在生产行为中获得成功,也不能思维,不能巩固传授经验、知识。大家完全可以想象一下,我们今天要是大家都不会说话了,文字消失了,将是一个什么样子,没有全社会都懂得的语言,没有社会一切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社会就会停止生产,就会崩溃,就会无法作为社会而存在下去。B语言的民族性语言的社会性不仅体现在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的普通关系上,而且还非常具体地体现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部落有不同的语言,语言的社会性在这一点体现得非常鲜明,同样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民族,部落里为什么语言形式会不同?而同样的语音形式,所指的事物为什么也不一样?在语言中,语音形式与语义结合并不是必然的,并不是整个人类社会同一的,而是根据具体的不同的民族部落中约定俗成的,这种约定俗成只有本民族,本部落的人能够接受,离开了这个部落,民族,这种约定俗成就不起作用。例如,同样是一只猫,汉语读作[m§u55](不能写国际音标),但在英语里,却读作[kPt](cat),这是不同的民族里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语音形式,也只有掌握本民族语言的人才能相应听得懂,相同的声音却表达不同的意义,例如“累”(lèi),我们表达的意义是精神或肉体上的疲倦,而在英语中,它表达的却是放下的意思(tolay),汉语中的(làjiāo)辣椒,而日语的とぅがらし却是指“无线电”。在同一种语言里,同样的声音也能表示不同的几个意义。汉语(shū)可以表达“书,梳,输,淑,舒”等意义,英语中的band[bPnd]可以表达“带”、“绳”、“铜管乐队”等等意义。同一种语言的同一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声音来表达,例如“水泥”在方言里或旧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它又叫“洋灰”、“水门汀”,英语中的“开始”可以用“tobegin”[biÕgin],tocommence[kÈÕmens]等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语音与语义的结合,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社会里也有不同的语音和语义的结合,可以看出语言是与社会的约定俗成密切相关,社会性很突出,是一种社会现象。120\n二、语言并非是一种自然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为什么有人说它是自然现象或其他现象呢?如果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当然结论就有可能不同。丹麦的一个语言学家拉斯克(Rask),他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他认为语言是一种自然现象。德国的施莱赫尔也把语言学看成是有机体,企图用生物学原则来研究语言的发展与分类,他是自然主义语言学的创立者,他说过:“语言是属于自然界的范围。”我们认为语言有自然属性,但并不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的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来的,从这一点看,人类的语音是一种自然现象的声音。但是,人类语音第一不是普通的自然界声音,只有具有表达意义的,由人类发出的声音才是语音,一般声音没有人类语音这种特质。第二,人类的语音并不是自然界中随意的声音,人类可以随意发出许多声音,但不是所有的声音都有意义,它有严格的音位系统,它是由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是随着各个民族的不同而相互有区别。汉语普通话中共有30个音素(元音8个,辅音22个),分别组成音节,还有四个声调。日语有68个音,互相配合表示意义,它同人类的发音器官所能发出的千百种音比较起来当然是少多了,虽然人类有共同的发音器官和大脑结构,正常人都有发出各种音的本能,但不同民族的语音往往有不同的特点,如芷语和蒙古语有颤音,闪音(r),而汉语普通话则没有;汉语,壮语,傣语有声调,而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朝鲜语都没有,这些差别并不是人的生理结构有什么不同,而是社会习惯造成的。语言有自然属性,但社会属性占据主导地位,说语言有自然现象是不正确的。(说语言是自然属性,自然现象,除了认为语言的外部形式是声音外,是一种物理性质的发声现象。)也有的人看到语言也有产生,发展,死亡的过程,就认为它跟生物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实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死亡完全受社会制约,跟生物的生长老死根本不同,同时,生物产生第二代后,第一代还可以存在,甚至几代并存。语言则不行。一种语言演变成新的语言或者分化为几种新语言之后,它本身就不存在了,语言不可能新旧并存,生物都有一定的寿命,有生必有死,而语言的“死亡”则只是一种可能性,汉语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而且还会继续存在下去,生物死亡以后不再复活,而语言不然,它可以复活,120\n犹太人分散到世界各国以后,希伯来语实际上“死亡”了,二战以后,犹太人建立以色列国,希伯来语也跟着复活了,可见语言的“死亡”和生物的死亡是不一样的。三、语言并非是个人现象有的人认为语言是一种个人现象,19世纪后半叶有些西方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表现为具体的人说的话和写的文章,有的文章不用看署名,只要读一读就可以知道是谁写的,即所谓的文章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外国语言学派有一个个人心理主义语言学派,认为个人心理活动是语言发展的主要原因,像德国的勃鲁格曼,保罗,福斯勒尔都认为语言是个人的心灵表现,甚至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有多少人就应当区分出多少种语言。其实,本质上应当是语言和言语的问题。语言的社会本质同在具体运用中的个人色彩是不能够混淆的,语言在应用中随着应用者的阶级,地位,职业,年龄,环境的不同,自然会带有他的特征,这种个人特征千差万别,但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来说,语言必须是全社会的,必须是能够被别人理解和接受的,否则语言不可能成为交际工具或思维工具,任何语言都是适应社会需要而被创造的,而且是经过许多时代由全社会创造出来的,个人由于自身成长过程形成的习惯,或者为了某种特殊的需要,在写作或说话时较多地应用方言成分,古语成分,甚至临时创造一些成分,但这也不是毫无限制的,他不能够随便违反公认的语言习惯,否则,他的表达将是不规范甚至是令人无法接受理解的,如果不能被旁人所接受理解,他的语言的个人应用是失败的。从个人的学会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上看,语言的社会性更加明显,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学会说话,离开社会集体是不会说话的,印度的“狼孩”“猪孩”就是很好的例子。人说哪一种语言也是社会所决定的,他要使用自己所处的社会集体所用的语言,中国人自幼生活在外国,他会讲一口流利的外语,但不一定会讲汉语,同样的,一个在中国长大的外国人会讲汉语,但不一定会说外语。语言的社会性并不否认语言的个人特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论说话,还是作文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不同的人对共同使用的语言材料的选择是不一样的,这是个人语言特点的主要方面;120\n二是每个社会成员在运用语言时会不同程度地超出已有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的范围,在第二个方面上,语言的发展变化就是从这方面开始的,体现了个人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在一些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里,他们使用的规范化语言对语言的应用和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像鲁迅,毛泽东,国外的普希金等。普希金被公认为现代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奠基人,他们使用的语言,是对现存的语言材料的加工,整理,规范,以促进语言的发展,但总的来说,无论是伟人还是一般人,他们使用的语言是全社会的。四、语言社会性的实验证明语言的社会性还可以从语言是否人类独有,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这个方面来论证。这里就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儿童能否在没有任何语言输入的情况下,依靠本身天生的能力创造某种语言系统。(二)能否教一些大脑缺乏语言专门化功能的物种,如猿类,学会人类语言。为了回答以上的疑问,西欧一些心理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长久以来注意研究那些在人类社会以外长大的野孩或狼孩。1724年,在德国汉诺威发现“野彼得”,还有其他等等,但被发现的儿童多数是6岁以上(超过自然习得语言的年龄),在他们被发现时均不会说人类语言,回到人类社会后均能学到一些,但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流利地运用,这些说明了人类只有在语言社团里才能学到语言,还未回答能否依靠自身创造出某种语言系统。197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的研究人员终于有了突破,他们记录了6个聋孩(其父母均有听觉)发明手势语的过程,说明语言能力是如何独立地发展出来的。这些儿童的父母不相信手势语的用途,故聋孩所用语言不是来自父母,也不属于正常的听说系统,但他们每个人都发明了手势语,从内容到结构都经历了相同的发展路线,父母反过来向孩子学习语言,词汇比孩子少,结构较简单。这些儿童语言发展阶段与会说话的正常儿童一样,先单词话语,后双词话语,之后才是更复杂的句子,语言句子发展反映了他们一般思维能力的成熟程度,正常儿童在相同年龄也达到同样阶段,所不同者是前者运用手势,后者运用有声语言,“鞋”,“桌子”,把鞋子放在桌上,或张开手掌,意思是“给”,然后再指向自己胸前,“给我”与正常儿童一样,谈话内容最早是关于动作和方位,然后是关于属性,最后才是动作的承受者和动作的手段。120\n研究结果表明,就是在恶劣环境里,儿童都有某种自然倾向和能力去发展一种自成体系的交际系统,这种应付能力使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在语言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人类都准备学习语言,这种语言能力应当说是人类的一种属性,是人类演化的一大成果,但是要把这种能力发挥出来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那就是人类社会,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语言和社会不可分离。小鸡孵化出来啄食,啄食能力是遗传的,但发挥这种能力需要条件,光照是条件。(桂诗春《心理语言学》P26)教黑猩猩五十年代,一对美国夫妇训练一个小黑猩猩学说人类语言,花了六年的时间才教会它发出四个像英语的声音,说明猿类的发音器官并没有说人类语言的生物基础。六十年代,另一对美国夫妇汲取教训,用二十二个月的时间教会另一头猩猩手势语三四十个词,黑猩猩不但能够恰当地使用这些词,而且能用它来表达概念。这些试验表明:1.黑猩猩都能掌握符号,不但能对符号作出反应,而且能够理解符号所概括的概念。“狗”——看到狗的图画或听到狗的吠声,都会作出“狗”的手势。“开”——联系开门的动作来学“开”这个词,但学会后能用手势要求打开容器或打开水龙头。有的语言学家认为只有人类语言才有移位作用,可是试验表明有些黑猩猩能够运用符号来谈论当时当地不存在的事物。如懂得“巧克力糖”和“颜色”两个符号,但不懂得“褐色”,告诉它褐色就是巧克力糖的颜色,看到“拿褐色”的两个符号,就能从一堆颜色不同的小圆盘找出褐色的小圆盘。2.黑猩猩还有组合符号的能力辨认语序lucy(黑猩猩)知道Roger挠痒Lucy和Lucy挠痒Roger的不同Sarah(黑猩猩)能够学会复杂一点的并列结构Sarah香蕉提桶放Sarah饼干盘子放甚至能对减略的形式作出反应Sarah香蕉提桶饼干盘子放120\n能否从黑猩猩学会一些人类的手势语就推翻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论断,从目前的试验来看,还不能这么说手势语的地位。(1)人类语言能力指的是什么?界限在哪里?语言学家并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不能将黑猩猩的“语言能力”和人类的相等同。(2)试验表明黑猩猩能够学到手势语,但也表明黑猩猩学不到人类的有声语言,这说明人类独有一套完善的发音器官和专门化的肌肉系统,以及指挥发音器官快速有机地运动的言语中枢,人类具有分析语言输入并将其与头脑中的语法和语义结构联系起来的能力,而且通过听说这种途径来实现这种能力的。(3)黑猩猩通过强化手段学到手势语,使用手势语时具有强烈的实用的目的——从人类身上获得实物或照顾,并不能用手势语来达到认识的目的,而几岁的儿童都爱用语言来了解周围的世界,发现周围的世界,人类语言和认识能力紧密相连,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使用的句法结构日益复杂,而黑猩猩由于没有这种需要,“语言能力”只能局限在较低的水平上。从大脑来看,婴孩只有成人的24%,黑猩猩则是成年黑猩猩的60%。人类大脑增长速度较快,人类还是在大脑走向成熟这个阶段习得语言和认识世界的。黑猩猩不能说人类的语言,除了缺乏生物基础外,还由于它没有人类社会的基础,生活在自己种群的黑猩猩不能产生和自发使用人类语言,有些能够学到,是和人们苦心孤诣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等于我们有些口技演员经过训练而能够逼真地摹仿马兽叫一样,不能因为口技演员的摹仿可以乱真,而说鸟兽叫并非鸟兽所独有,也不能因为黑猩猩能够使用一些人类的手势语而推翻语言是人类独有的结论一样。“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有着本质上的差别:1.人类语言具有音位系统,语素以及语素组合规则和组合模式,可以通过组装来表达人类想要表达的内容,而动物的语言不具备这三个要素,若把音位系统与“语素”也包括进语法,可以说人类是语法的动物,而其他动物则不是语法的动物。2.120\n人类语言具有文化上的历史继承性,语言本身也有历史上的发展变化,而动物的鸣叫没有继承性和变化发展。3.人类语言是后天习得,而动物鸣叫是先天具备。虽然我们并不否认语言应用中的个人色彩和个人作用。布龙菲尔德《语言论》中对三种语言起源理论的滑稽名称“汪汪说”“叮咚说”和“呸呸说”,“汪汪说”认为词的来源是模仿各种音响,模仿狗叫“bow—wow”,“叮咚说”认为语言的声音与意义之间有神状的一致性,人类从外界得到感受,自然发出语音,正如钟一敲就发出叮叮咚咚的声音来,“呸呸说”认为语言起源时的自然喊叫,如不高兴时发出poon—poon(呸呸)的语音。第三节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基本职能是充当交际工具,斯大林说过:“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关于语言是交际工具问题,主要解决这样两个问题:(1)语言的全民性,是不是存在着阶级语言,阶级对语言的影响;(2)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非语言的交际方式,人类之外动物是否存在语言。语言的全民性问题就是要否认语言具有阶级性,我们虽然也有讲“什么时代唱什么歌,什么阶级说什么话”,“我们和反动派没有共同的语言”。其实我们不能将语言和文化,思想意识混为一谈,在现存的阶级社会里,当然有什么资产阶级文化和无产阶级文化的区别,有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对立,但是作为传达不同阶级的思想、感情、文化意识的形式——语言是没有阶级性,语言一视同仁地为封建阶级、农民阶级,为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服务,不然,没有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同阶级怎么进行互相攻击,互相指责,各个不同职业、年龄的人怎么进行对话,各个不同时代的人怎么继承发扬前人遗留下来的东西。语言的全民性可以从语言的创造者本身和语言的服务对象来看。语言是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共同努力创造出来的,它不是哪个阶级创造出来的,而是人类的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在人类原始时代,并没有什么阶级,当然也谈不上语言有阶级色彩,120\n语言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各个成员,并没有单独为某个阶级服务,不为另一个阶级服务,并不存在着无产阶级语言或资产阶级语言。在阶级社会中,思想交流不能局限于本阶级内部,阶级与阶级之间也同样要交流思想,否则就无法进行社会生产和组织社会生活,也无法进行阶级斗争。阶级的产生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而消亡也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从阶级本身来说,它并非同人类共始终,因此有阶级的语言显然是不成立的。一个社会是靠统一的语言把全社会成员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否定语言有阶级性,并不否定阶级试图对语言产生影响。就语言本身来说,确实存在着阶级对语言的影响,像“阶级习惯语”,农民称呼地主“老财”,称国民党兵“黄狗”,皇帝自称“朕”,称平民“黔首”等等都是阶级的存在这个客观现实对语言所施加的影响,但阶级习惯语是全民语言的极少部分,而且随着时代的更替,这种习惯语将消失,一种语言的基础是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阶级习惯语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基本词汇和语法,当然不是一种语言。我们承认语言中的确有阶级的烙印,主要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阶级习惯语,像一些特殊的词语,如自称“朕”,“寡人”,“老财”,称资本家是“大肚皮”等;还有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常用词语或不同的词汇,像在母语中夹加着一些外语,或一些古文言,口头禅,过去的资产阶级或知识分子甚至一些中学生,称呼对方动不动用密斯特(mister)密斯(miss),手杖叫做“斯提克”等,法国的“客厅语言”故意用种种拐弯抹角的说法,用和大众语言不同的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高雅,叫人坐说成“请你满足这张想要拥抱你的椅子的希望吧”,称日历是“内部的洗涤”等等,但这些各个不同阶级施加给语言的影响寿命都不长,通用范围非常狭窄,离开了这一阶层或集团根本就听不懂,不能用于交际,因此,不多久就消失了,而语言仍是全民的通用交际工具,也只有大家能接受的共同语言才能成为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语言外,还有其他的交际方式,像体态语、电码、数学符号,红绿灯,旗语等等。“体态语”一词来自“身动学”,随着语言学的深入发展,一些学者对人的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等无声语言进行研究,产生了“身动语”(kinesics),新兴的学科,身动学家发现除了语言外,人的手势,身势和面部表情也能够向别人传递信息,这些“无声语言”就是体态语(bodylanguage),120\n把通过体态语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称作非词语交际(nonverbalcommunication)。体态语也可以交流思想,如点头,摇头,手势也可以表达感情(如流泪——悲哀,手舞足蹈——欢喜,咬牙切齿——仇恨),也可以表示态度和关系,例如说话的位置和姿态表示说话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态度。体态语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适用范围大小的变化,意义的转移,像打躬,作揖,欠身等一些中国的礼节现在很少用了,而握手,鼓掌等流行开来,随着服装的变化,“拂袖而去”表示生气的动作也消失了,有时同一种动作在不同的民族里意义不同,多数民族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尼泊尔人则反之;跺脚是中国人愤怒的表示,德国人却用来表示称赞。体态语表示思想,表达感情,但它的表达的思想内容是非常有限的,一般只限于肯定,否定和简单的数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意思,如招手为“来”,摆手为“去”。体态语表示的感情关系态度作用,有时是语言所不能代替的,当然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方法来进行,但这种直接的作用是无法达到的。语言的交际作用当然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它的跨越时空局限更是任何工具都无法比拟的,语言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他的像电码,数学符号,旗语等交际方式,首先它们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语言的一种代用品辅助方式而已,而且要掌握这样的交际方式要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行,它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说它们的适用范围很窄,不可能代替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从来没有一个社会不用有声语言,而仅用手势,绘画,音乐来互相交际,语言以外的表情达意的手段不过是语言的辅助工具而已,语言仍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以外的动物是否存在语言,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这是将人类的语言,将动物的“语言”,也就是动物用来表情达意的声音作比较后得出结论的。和人类相比较,动物之间要互相传达的感情、信息很少,因此,它只是用身体的动作,叫声,颜色,气味及它本身发出的微电波予以表达,而人要表达感情,交流信息则复杂的多。动物传达信息的声音和动作是先天的,只要是同一种类的动物,它的声音和动作大致是一样的,长期没有什么变化,人的语言是后天的,离开了社会群体就不可能掌握语言。120\n动物用作交际工具的声音是不可分解的,分不出音节、语素,更谈不上词汇、语法,而人的语言是音节分明的,是语音、语法、词汇的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动物中黑猩猩是最聪明的,在本世纪初曾经认为黑猩猩这样的灵长目动物之所以不会说话,原因在于它们的“社会”发展水平太低,因此,如果有意识地对猩猩进行培养,它们有可能和人一样说话,但科学家,心理学家的多年心血研究成果令人失望,猩猩的喉头结构和人类不一样,不能像人那样说话,黑猩猩的大脑语言功能不如人类发达,它和其他动物一样不会用工具进行有意识的生产劳动,没有发达的大脑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因此人类以外的动物没有语言,也不可能学会人类的语言。二、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1.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一般的认为语言与思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但语言与思维毕竟是两种现象,现在随着心理学,神经学的发展,对思维有了更具体的了解认识,过去只是笼统地说明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也是思维工具,现在则指出只有在进行抽象思维时,语言才成为工具。思维有三种:(1)直观动作思维,思维时直接感知对象,并通过思维者自身的动作去影响思维对象的思维活动,像机械工程师对图纸,汽车修理工对汽车,驾驶员对红绿灯;(2)形象思维,思维时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活动,如艺术家和文学家对形象的想象,加工。如我们去见一个人,在头脑中想象它是如何迎接我们;(3)抽象思维,以语言为工具,用逻辑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来进行思维活动。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前两种思维是非语言思维,像还没有学会说话的孩子将所有植物、动物、衣服等等进行归类,能够将毯子拉过来取得毯子上的玩具,一些高级动物,如黑猩猩,用干树叶咀嚼成海绵状去吸嘴巴无法吸到的树洞积水,或者用去掉树叶的枝干去钓树洞里的白蚁,像这样用直观动作和表象思维的能力不需要语言的参与。120\n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很早就说过P34“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斯大林也说过P35:“不论人的头脑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会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这指明了一个正常的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语言材料进行思维,而且这种语言材料通常都是母语——即在自己的自幼生长的环境中掌握的语言。无论我们在计划行动,解答问题或是自我反省时,都要有语言的参与,不要以为沉思默想就可以脱离语言材料,科学家们做过试验,将电极装在受试者的下唇或舌头上,然后让他算一个简单的算术题,一次用口算,一次用心算,结果在这两种情况下,言语器官的动作的电流记录是相同的,这说明了沉思默想的时候,人也在说话,只是没有出声而已,但同样是在用语言进行自我思考。关于“外部言语”与“内部言语”:言语有说出声来的言语和只有发音动作而不说出声来的言语的区别,前一种言语叫做外部言语,后一种言语为内部言语。无论是内部言语还是外部言语,都是对某种语言的运用,在本质上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是一致的,都是在对客观事物做出判断,进行推理,形成思想,都在进行交流,或与对方或与自己。但内部与外部毕竟有别,内部言语往往不那么连贯,完整,而比外部言语粗糙,简略,从内部到外部有一定距离,内部到外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整理思想的过程,为了整理自己的思想,我们往往将想到的东西写在纸上或者口说出来,写出或说出之后,我们往往会感到,思想比原来更条理化更清楚。我们有时会觉得“词不达意”或批评别人的语句“有语病”,在很多情况下,这类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人们有了清楚的思想内容但找不到词句来表达,而是因为思想本身就不清楚或者有错误,也就只好那么表达,不经常动笔或演说的人就可能在内部言语到外部的通道上缺乏实践,因此转化过程也就可能不那么顺利。“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2.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现象120\n我们不能割裂语言和思维,但将它们混同起来也是不对的,语言和思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现象。思维与语言并非一一对应,语言中实词表达具体概念,而虚词并不表达具体概念,同一个思维对象可以用多种的表达方式,例如“父亲”这个概念,有“父亲”“爸爸”“爹”“老子”“老头”等等,还有一些忌讳,另外,词组也可以表达概念,“帝国主义”是一个词,“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和最后阶段”,则是词组,但它们表达同一概念。表示判断的一般是单句,但单句并非都表示判断,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一般不表示判断,而多义句的出现则可以表达好几个判断,“她在火车上画画”,可以理解“她坐在行走的火车中画画”和“她在停着的火车上的车厢或什么地方画画”。推理与复句也不是完全一一对应,在演绎推理上语言表达存在着省略大前提或小前提或结论的现象,如“星期六不上课,今天星期六”这个演绎推理,就省去了结论“所以今天不上课”。语言和思维还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即思维是各民族共同的,语言则有民族特点。思维是人脑一种特殊的机能,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语言的职能是把思维活动的结果(思想)用词和句子记录下来,使思想成为可以理解的东西,思维机能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有的。思维规律(表现为逻辑形式)是全人类共有的。而人类的语言多种多样,不同民族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无论在词汇方面,还是在语法方面,因而操不同语言的人要进行交际,交流思想,需要通过翻译,例如“10000”这个数目,汉语是“一万”,维吾尔语说成“十千”;汉语说“我吃饭”,而哈尼语、彝语说“我饭吃”,这是语言表达中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民族特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我们要认识它们的依存关系,同时又要看到两者的区别,这对我们学习语言和研究语言有实际意义,要提高语言修养,就应当结合思想锻炼,思想混乱,语言不可能清晰,思想分离,语言不可能丰富,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思想锻炼毕竟不能代替语言训练,一些内容正确和重要的东西,可能被表现得缺乏条理,晦涩难懂,一些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写出的东西,可能干瘪无120\n味。语言修养的提高反过来对我们思想精密化,条理化也有很大的帮助,复杂的思想光存在脑子里还不容易完全成熟,只有清楚地说出来或写下来,才能完全明确,说话和写文章往往是明确而完整的思想形成过程,努力学会和应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思想,不但有助于别人了解自己,而且也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思想,把模糊的变为清晰的,把零乱的变为系统的。第四节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一、语言的符号性符号是指代某种事物的符号,这些标记大多由实物充当,我们称之为实物符号,通常是一些声音,光线,颜色,图画,旗子,电码等,它们表达了一些社会约定俗成的意义。符号用作传递信息,它本身是一种代替关系,用一定的可以感知的东西代替另一种东西或一定的思想。它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形式就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的,或由视觉,或由听觉、触觉(盲文)来感知,内容则是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形式是代替者,意义则是被代替者,例如红绿灯,红灯表示“禁止通行”,这是一种视觉符号,表达我国的交通规则的某一项规则,那“红灯”是形式,是代替者,“禁止通行”这个是意义,是被代替者,绿灯则表示“放行”这个意义,它由“绿灯”这个形式来代替。语言也是一种符号(听觉符号体系有了文字后才有视觉符号体系)。语言的符号性一般指词的语言外壳及其意义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性质。语言的词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符号,词是用一定的声音形式符号去标记某种事物,这一声音形式就代表了该事物,从而获得意义。例如“人”(rén),我们要表达与动物相区别的高度发达的生物“人”时,用“rén”这个声音形式来标记它,从而“rén”这个“声音形式”就是获得了我们所说的意义——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rén”是代替者,与动物相区别的高度发达的生物“人”这个意义是被代替者,这种代替与被代替是完全任意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但经社会公认后就不能随意义改变了,我们一听到“rén”这个声音符号就知道对方所指的是什么。120\n语言就是由这种代表事物或现象的符号构成的一个符号体系,不同的语言存在着不同的符号体系,一个人掌握了某种语言符号及其组合规则,他就是已经掌握了这种语言,可以运用它来同别人交际了。二、语言符号的特点人类社会生活中符号的种类很多,一般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这是我们为了认识语言符号的特征而进行的人为分类,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因为都是交际工具,所以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一)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共同特点1.任意性和规定性任意性是指符号的表示者和被表示者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表达与意义内容的结合并不依赖因果关系,每一种语言均由习惯而定。例如“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我们汉语用“rén”来表示,英语用“human”来表示。在非语言符号中,“白旗”表示“投降”,但投降这件事与白的颜色没有必然联系,中国“白色”常与丧事,悲哀有关,而外国的“白色”则与“纯洁”相联系,丧事、悲哀用“黑色”来表示,而中国的“黑色”通常是让人感到非常庄严、肃穆。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符号与意义的联系是非本质的,任意的,但是一旦确定下来,为社会所公认,则变成了规定性,大家都得遵守,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都是这样。2.共同的社会功能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都是作为交际工具服务于社会的,它们广泛应用于通讯、交通、商业等方面,有的甚至是国际性的。例如红色汽车是消防车,绿色汽车是邮政车,白色带有红十字的是救护车,“SOS”是国际紧急呼叫信号。3.系统性(层级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既然是作为交际工具来应用的,因此它们内部的各个组成成分必然要自成系统,要能够组合来表示一定的意义,例如语言有成千上万个词通过语法规则来进行组合,它们自成系统,非语言亦是如此,“红绿灯”“黄灯”以及各种交通标志,急转弯,上坡,减速等组成一套由视觉符号构成交通符号系统,只是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的系统复杂程度,发达水平不一样而已,但它们内部均自成系统。120\n层级关系组合关系聚合关系P32系统性(语言符号的系统性)A.线条性语言的线条性是指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或者作为符号的形式的声音,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延伸,决不能在同一时间里说出两个符号或两个声音。线条特征主要是针对像地图、图解、绘画、照片等平面特征来说,地图、图解,各种图表,不管从空间的哪一点来说都是可以的,而语言符号如口语,我们不可能在同一瞬间发出两个以上的音,文字符号也是像线条一样被写和读出来,只不过没有口语那样严密的线性而已,我们可以翻到前面重读,也可以跳行读,但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语言基本上是线性的。B.层级性第三级句子第二级词上层第一级语素语言的层级性底层音位音节音位→语素→词→句子几十→成千→成万→无穷这是语言的层级装置。一种语言的音位数目一般只有几十个,但为数不多的音位却可以组合成很多的音节(《语纲》P31)。谈到某种语言有四十个音位,组合的长度最多是四个音位,那组合的音节可能达到2625640个。C.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语言的线条性决定了口语中必须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说出来,书面语必须是一个字一个单词地写出来。→组合关系我看电影120\n他做作业你们打排球代词动词名词↓聚合关系这是由三个词组合而成的句子,这三个词的组合是有一定条件,也就是说这三个词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绝不是随便连在一起的。“我看电影”不能组合成“电影看我”。但是,符号又可以用其他的词来代替,如“我”可以换成具体的人,或“他”“他们”“我们”等等,所以,句子上的词,或者语言的每一个词都处在既可以处在和别的词组合又可以和别的词替换这样两种关系之中。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组合关系,如“我看电影“,三个词之间的组合。符号和符号在某一个环节可以互相替换,这些互相替换的符号往往有某种共同的作用,能够自然地聚合成群,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语言的组合和聚合如上图解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各个符号可以进行排列组合,以表达各种意义,每种符号系统中的符号都是有限的,例如国际音标中的元音、辅音的数目是极其有限的,而通过国际音标中的元音、辅音的组合,可以标出世界上任何一种声音,包括打鼾,咳嗽,怪腔怪调等,非语言符号例如军队中的号声,它通过声音的长短,高低可以排列组合成起床号,集合号,熄灯号,冲锋号等等。(二)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区别1.语言符号是第一性的,非语言符号是第二性的,非语言符号是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们掌握了语言之后彼此商议决定的,非语言符号只有在事先约定好的情况下才能起作用(一般是这样),才具有意义,非语言符号离开语言,不翻译成语言,就不能表达思想。2.语言的唯一物质形式是声音,语言的声音是现实中的第一次符号化——语音,文字是语言的第二次符号化,是符号的符号,而非语言符号的物质形式非常广泛,可以是声音,光线,颜色,具体实物,实物的姿态等等。(比赛中的枪声和笛声,航海中的灯塔,表示方向的箭头等,都是各种各样的物质形式。)120\n3.语言符号使用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语言虽有一定的限制,但文字可以保留数千年,而且语言符号广泛服务于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非语言符号相对的使用范围比较狭窄,要受时空限制(这里不包括一些特殊性的),况且,非语言符号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为一定的集团、人服务,离开这个环境不具备某些专业知识的人很可能就看不懂。4.语言符号有多义性。多义词现象很普遍,而非语言符号则是单义的,没有多义性,非语言符号一般的不允许对其意义内容作任何附加的解释,并且不随着具体执行功能的环境变化而变化。像“红灯”对司机来说只能意味着停车。5.语言符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且日益复杂,而这种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非语言符号也有变化,但总的来说变化不大,某种实物符号被确定为表示某个意义后,一般不轻易改变,即使有变化,也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发展的规律性。第四节语言的起源在语言学史上,语言的起源问题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仍是至今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可都没有办法让人完全信服自己的见解。美国语言学家维特尼(whitney)说过一番令人丧气的评论,他说:“在语言学中,没有一个论起像语言的起源这样曾被各派大小学者频繁地详尽地讨论过,没有一个论起像语言的起源被讨论得多而收效少……除了作者本人以外,没有个人肯相信,因此,这个问题在一般神态清醒的语言学者中得到一个很坏的名声。”确实的,原始的语言早已消亡了,现在对原始语言的研究在人类学、考古学的发现的基础上,用生理解剖的观点进行推论,整个研究都建立在推论之上,这种推论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者的想象和构思,因此,它很难让大家能够相信,每一种所谓的语言起源学说本身都存在着无法证实的假设,无法构成严密的体系的缺陷。正因为语言的起源的问题很玄,在1886年巴黎语言学会,在会章中明确地规定了它将不报导,也就是不讨论什么有关语言的起源问题,就像不受理永动机的论文一样,有的语言学家干脆就认为语言的起源问题不属于语言研究的范围,有的教科书干脆也就不介绍语言的起源问题。120\n一、什么是语言起源问题广义的语言起源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类的语言是怎么产生的,另一个是具体的语言。譬如汉语、英语、俄语是怎么产生的,我们所讲的语言起源问题是指人类的语言,是指人类什么时候和怎样开始说话的,而不是某种具体语言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在具体语言研究上,世界上查明5651中语言,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来源和历史,但是大部分语言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它们的来源还没有搞清楚,搞清楚的只是一些大的语种,如印欧语系诸语言,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等。我们不能把人类语言的起源与具体语言的来源区别开来。另外,语言的起源与文字的产生也是两回事。语言的起源是研究人类什么时候会说话和怎么说话的,跟文字的产生完全不同,语言的产生有几十万年的历史。这算是很保守的估计,而文字的起源呢,至多不超过五千年。人类是什么时候会说话与小孩子会说话也是两回事,婴儿的出生本身就具备了父母身上遗传下来的说话的能力,它有正常的发音器官。这是一个正常人所必然具有的天赋,而且,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置身于一个语言的环境里,人类这种高度发达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环境影响及其天赋的作用,使婴儿很快就呀呀学语很快就能和周围的人进行最初的信息交流,而原始人的发音器官既不健全,也不存在着什么会说话的天赋,在他们身上更多的是野兽的天性,而且,原始人也没有我们今天的环境,因此,原始人学会说话经过十分漫长的过程,逐步产生和发展这种能力,我们决不能将婴儿模仿学说话与有关原始人的起源问题混为一谈。公元前六世纪,埃及一个法老(国王)十萨梅苇库斯为了考察哪个民族的语言是最初的语言,它用了一个实验方法,让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与人群隔绝,只让羊每天给婴儿喂奶,二年之后,婴儿说了句“bekos”(别克斯),腓尼基语有这个词,是“粮食”的意思,这个法老断定腓尼基人是最古老的民族,腓尼基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这种探索语言起源的方式显然是很荒唐,因为小孩子很有可能听到周围的人讲到什么,或者纯属偶然发出这一声音。二、研究语言起源问题的途径120\n要研究语言的起源,应当从哪里着手呢?显然,原始语言的消失,从现代语言来推论是不可能的,因此,有人设想在与世隔绝的深山密林里,或从未有人登陆发现的小岛上那些没有开化的野蛮落后的民族那里或许可以知道原始语言是什么样的,因此,语言学家大量调查了现在已经发现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那些落后的民族,但是研究是令人失望的,因为这些语言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和自己这个民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而这些民族的人虽远远落后于现代先进的民族,但终究不是原始人,语言也终究不是人类刚产生时的原始语言。因为这些落后的民族的人具有和先进的民族完全一样的发育完善的大脑和完善的发音器官。而原始人在生理上,在心理上根本不能与现代人相比,原始语言绝对不如,也绝对不是那些落后民族的语言,因此,研究落后民族的语言不能解决语言的起源问题。也有的人认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是否可以通过猿猴、猩猩这些人类的近亲来研究出人类的原始语言呢?人们对猿猴、猩猩做了大量的试验和训练,企图教会它们说话,以此来研究过去的人类是怎么学会说话的,但是这种研究同样是令人失望的,猿猴、猩猩用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和用作交际工具的声音,与人的语言根本不一样,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猿猴、猩猩的语言中是找不到人类的语言起源问题途径的。从研究对象来看,人类的祖先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类人猿,而今天的猿猴,猩猩不是处于向人类转化过程中的类人猿,它们发出的声音,我们称之它为“语言”,和原始人的语言根本不同,美国人哈涅尔毕生研究“猿类的语言”,出版《猴子的语言》,详细地记载了猴子可能发出的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以及各种表达情绪的方法,甚至记录了他同猴子所做的“谈话”,可是他同猴子交换了些什么意见,他实在说不出,他的发现可以确定意义有两个,一个表示“走”,另一个表示“危险”,但是从来没有一种语言可以仅仅由两个单词构成,他做出沮丧的结论说“猿类根本不可能进行有联系的谈话,他的言语方式仅限于同样的方式,重复某种叫声,如果推断他们的谈话具有高度的社会性质,那就是轻浮的武断。”那么应当怎么来研究语言的起源,只有把希望寄托于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古化石,只有根据确凿可靠的考古发现,并利用对类人猿根据生理学、解剖学的原理进行合理的推理来考察人类语言的起源问题。进行人类语言起源问题的探索,主要解决四个问题:(一)语言产生的条件和原因120\n(二)语言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三)语言是怎样产生的(四)语言刚产生时是什么样的只有解决了上述的四个问题,才能说基本解决了语言的起源问题。三、关于语言起源的几种学说对于语言的起源,各个语学家作出了各自不同的推论,比较著名的有:A.手势说德国心理学家冯德认为人类最初的语言不是有声语言,而是手势语。用“手势语”来表达思想,只用声音来表达感情,后来才用声音表达思想。苏联著名的语言学家玛尔亦认为人类开始时只有手的语言,后来才被有声语言来代替。“手势说”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玛尔用他所以为的马克思主义来套自己的理论,加上现实中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手势来表达一些行为思想。当代的聋哑人又有一套完整手势语,所以它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这种理论一开始就受到了斯大林的批判。玛尔和他的信徒与斯大林已展开了一场辩论。关于斯大林《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对手势起源论的批驳作了详细的说明。“所谓手势语言的意义由于它极端贫乏有限——是小得不足道,其实不是语言,甚至不是能这样或那样地代替有声语言的语言的代用品,而是人们有时用来强调自己讲评中某些地方的辅助手段,这个辅助手段在表现方法上是极其有限的。”手势语的交际显然是极其不便的。首先是距离,距离远了看不清,天黑也看不清的。另外指向意义不明,象随便用手指一块木头,是指抬走这个木头呢?还是把木头拿去烧了,手势语根本不能表现一些抽象的思想。B.“劳动叫喊论”认为原始人在集体劳动中本能发出一些叫喊声。这种声音变成某种劳动操作的信号。象“嘿哟,嘿哟”声等,在这个基础上产生语言。这种理论说明了语言产生于原始人的具体劳动之中,但并没有说明集体劳动在语言产生过程中的作用。C.“感叹论”认为原始人由于内心和外来的感觉而发出叫喊声。于是首先产生了“叹词”,人类的语言就从这些120\n叹词演化而来。当然,即使是现实也会由于喜怒哀乐这种内心的激情情不自禁发出的种种声音。类人猿当然也用声音来表达自已的情绪。在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用作表达情绪的声音转化为表达思想的语言,但是“感叹记”只是说明声音的来源,而不说明语言同时产生和如何产生的。D.“摹声记”认为语言起源于摹声,没有语言的人类摹仿自然界的声音,“汪汪说”,“叮咚说”认为语音和意义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关系,人类从外界得到感受,自然发出的声音正如钟一般就发出了叮咚的声音。用自然发出的声音作为物的名称。现代的每种语言中都有一些摹声词,而且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的摹声词还很相似,例如布谷鸟的叫声“布谷”,在俄语中是KyKyKa[kukuku],在英语上是Cuckoo[Õkuku],汉语的发音与外语的念法很相似。我们认为,摹声是造词的一种手段,在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中有起一定的作用。但造词的手段和语言的起源是两码事。语言的起源是指语言何时和如何产生,而摹声是指词的声音形象来源,二者在概念的内涵上是不一样的。四、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起源观马克思语言学家们与其他的语言学家们一样,也提出了自己的语言的起源观点。马克思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起源与人类起源是分不开的。只有在分析人类的起源的同时,注意原始人的生理基础、劳动协作和社会交际的需要,才能够解开语言起源这个迷。类人猿这个在生物界已经是高度发展的生物,当然也正是这种高度发展的生物在当时的环境下经过漫长的时间而才能进化到今天的人类。类人猿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从树上移居到树下,而临着恶劣的环境和猛兽的威胁,他们必须群居生活,并且比在树上生活中更经常运用前肢手来抓、掘、攀、授,利用前肢来拾石头和木棒,来共同抵御猛兽的袭击,利用后肢站立,采取果实,开拓视界。前肢和后肢的分工愈加专门化,渐渐地前肢演化成手,用来抓握、采取东西,后肢演化成脚,用来专门从事站立:手脚的分工,使类人猿开始了最简单的人类劳动。类人猿的直立,使它的视野开阔,有利于发达它们的思维能力,头部逐渐能自由转动。手的接触带来的各种反应逐渐使它的神经反应功能健全。火的使用由生食到熟食,营养的改善都从不同方面促使类人猿更加发达。特别是直立行走后,使肺部的声带的压力减少,可以自由调节,也使口腔与喉部气流的通道成一个直角,不象其他动物口腔和喉部气流几乎成一条直线。这使类人猿在发音时能有更多的阻碍,以发发出不同的音。另外,头颅的垂直减少了对鼻腔的压力,使这成为理想的发音共鸣器,在人类的发育过程中,下腭收紧,马上吻合,120\n则构成发音需要的口腔共鸣。以上种种,无非是说明类人猿在生理素质上使发言器官趋于完善,使人类的发音成为可能。我们知道语言是音义的结合体。有音无义不是语言,况且语言的产生一开始就是音义结合并经过约定俗成而成为语言的。类人猿是社会性的动物,过群居生活。在群居生活中,在寻觅食物。抵抗猛兽的袭击中,必然要协调行动。这种协调必须使他们彼此之间产生一个能够交流思想的东西,那就是语言。共同的生活和劳动,使这些还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这间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因此人类的生活和劳动使语言的产生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类人猿的劳动,寻找食物,制造工具并不是一种无目的,无规划的劳动,他必须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寻找食物的方法,要取得经验。这就需要他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动用自己的头脑、思维。制造工具也同样要用头脑。首先必须在大脑中有一个工具蓝图,有了制造什么样的工具的目的,才能使它去选择材料来制造自己所需要的工具,这使类人猿的思维得到发展。在类人猿的生活和劳动中,在自己的头脑中就一定要产生自己所接触这个事物的意义,并且用一定的声音来表达这个意义和同伴们门交流,什么音和什么义是对应的,也就什么东西应当以什么样的声音形式来代替,经过这些祖先的反复应用,约定俗成,逐渐固定下来,音义的结合,一定的声音代表某种实物,某种思想,某种感情就成为人们所共知的。类人猿用这个来协调活动、交流思想,这就是语言。语言就这样产生。有人推测,从猿到人的转变所经历的一千多年中,就是语言产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语言的起源观基本可能归纳为三点:(1)语言、思维、人、人类社会是同时产生。(2)语言是在人们的劳动中,为协调和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劳动使语言成为需要,也使语言得产生。(3)人类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第二章语音120\n世界上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是有声语言,人类的语言以声音这种物质材料作为自己的表达形式。第一节语音的性质一、概述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运载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符号体系的物质外壳,是语言实现交际工具这一社会功能的物质依据。人们在进行交际的时候,说话人借助发音器官发出声音,将某种信息传给对方,听话人凭借听觉器官接受到这种声音信息,来辨认、理解对方的意思。所以说,语音是人们赖以实现“发送——传递——接收”这一交际过程的物质材料。语音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不同,它是作为交际工具交际功能的物质手段,为社会服务的,所以它具有社会性。但语音作为声音也有其自然属性,它的自然属性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发音器官的活动具有生理属性;2.音波的振动具有物理属性;3.大脑的感知和分析具有心理属性。语音学是语言科学中以语音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语音在生理、物理、心理三方面的自然属性分别由发音语言学、声学语音学和听觉语音学来加以研究。语音的社会属性则由音位学来加以研究。我国传统的音韵学,按其研究对象和内容来说,应归属音位学。二、语音的生理基础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相互协调发出来的。人类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三部分:1.肺、支气管、气管(呼吸器官)呼吸的气流是人类发音的原动力,人类语音大都是呼出气流发音的,只有少数语言(如非洲的少数语言)是利用吸气发出的,即所谓吸气音。有些语言在特殊情况下也发一些吸气音,如汉语感叹词“啧啧”。气流强弱能区别不同的语音,如汉语[p][p;]。120\n2.喉头和声带喉头是由四块软骨构成(甲状、环状、杓状),好像是个圆筒,圆筒的中间是声带(声带是发音体),声带是附在软骨上的两片薄膜。声带之间的通道我们称为声门。由于肌肉和软骨的活动,声门可以打开或合拢。声带放松,声门开放,气流自由通过,就发出噪音;声带合拢,声门紧闭,气流挤出时振动声带,就发出乐音。元音都是乐音,而辅音一定带有噪声,有的纯粹是噪音。发元音和浊辅音时,声带一般紧绷,发出乐音;发清辅音时,声带一般松弛。3.口腔、鼻腔、咽腔口腔、鼻腔、咽腔是发音的共鸣器,它可以构成各种阻碍而形成不同的辅音。从发音这个角度来看,口腔是最重要的发音器官,一方面它是善变的共鸣器,使嗓音获得不同音色,形成各种元音;另一方面它也可构成不同阻碍形成各种辅音。在发音器官中,发音器官各个部分的名称可以看出,与现代汉语相一致。三、语音的物理属性语音是一种音波,同样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作为一种声音,它可以从音高、音强、音长、音质(音色)四个方面来分析。这四个方面也称为语音四要素。1.音高(音频)即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也叫音频。发音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次数多,频率就大,声音就高。语音的高低跟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一般来说,妇女、儿童的声带较短、较薄,声音高;男人、老人的声带较长、较厚,声音较低。音高对汉藏语系等有声调的语言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声调主要由音高构成。2.音强声音强弱决定于振幅。发音体振动幅度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语音的强弱决定于发音时用力的程度和气流的大小。音强对印欧语系这些有重音的语言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有些语言重音位置的不同就决定了词的意义的不同。instinct[in;stiŋkt]a.活跃[;instiŋkt]n.本能3.音长120\n指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发音体振动时间长,声音就长,反之则短。音长对有长短音的语言来说有区别词的意义的作用。如:Seat[si:t]座位Sit[sit]坐4.音质音质就是声音的个性、品质,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方式和共鸣器的形式。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共鸣器不同都可以造成音质的不同。丝弦手控二胡胡琴<弦<<金属弦弓控京胡发音体发音方法共鸣器元音是乐音,浊辅音是带有噪音成分的乐音,清辅音完全是噪音。四、语音的社会属性我们承认语音有自然属性,例如有生理的、物理的属性,但社会性才是语言的本质。作为语言符号的形式,我们也可以说社会性是语音与其他声音的本质区别所在。这种社会性体现在:(1)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形式与意义内容的结合,声音形式传达一定的意义内容,这是社会、人类所赋予的。这种功能只有当语音与一定的意义结合成语言里的语素、词时,才有可能体现出来,例如[p]、[u]、[i]在汉语普通话里可以结合成:[pu51-i55]布衣[u214-pi214]五笔[pi124-u214]比武(2)各种语言音义结合方式的不同是各个社会、各个民族自己约定俗成的。[u214]五[faiv]five(3)不同的语言有各自不同的语音系统,不同的语音系统所包含的音素及其数目各不相同,这是社会习惯、语言习惯造成的。如:[ʨʨ`ɕ]j、q、x英语里没有,俄语小舌颤音[r]、法语舌尖颤音[R]我们汉语没有。120\n(4)不同语言可能有共同的音素,但这些共同的音素在不同的语言里,其地位作用是不同的,这也是社会和语言习惯不同造成的。b[p]d[t]g[k]p[p`]t[t`]k[k`]bu[pu]布du[tu]肚gu[ku]顾pu[p`u]铺tu[t`u]兔ku[k`u]裤park[p`ɑ∶k]公园、停车场top[t`ɔp]顶部kill[k`il]杀死spark[spɑ∶k]火花、火星stop[stɔp]停止skill[skil]技巧塞音在音节开头会成送气,在s之后会不送气。第二节音素和音标一、语音的最小单位——音素人们在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交际时,每句话都是一连串的语音,我们把这一连串的音称为语流。对语流中的音从音质的角度来区分,分到不能再分为止,所得到的每一个单位就是音素。音素是一个发音动作构成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一种人为的分析,不是听感的自然单位。发达fādáf——a——d——a这里能用音标标出的就是具体的音素,也是一个个发音动作。关guān[k——u——a——n]音素又可按其音质的不同,具体地分为元音和辅音二类。二、元音与辅音的区别元音和辅音的具体不同表现在下面五个方面:1.看声带是否振动发元音时,声门紧闭,气流从声门的缝隙中通过,一定使声带发生振动;发辅音时,有时振动(浊辅音),有时不振动(清辅音)。2.看气流是否受到阻碍发元音时,气流在口腔、鼻腔、咽腔中不受阻碍,气流畅通无阻;而发辅音时,气流在口腔、咽腔里一定要受到某种阻碍,必须克服这个阻碍才能发出辅音。(有无阻碍是元、辅音最重要的区别)120\n3.看是否均衡紧张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个部分保持均衡紧张状态;发辅音时,只有阻碍气流的部位特别紧张。4.看气流的强弱发元音时,气流比较弱;发辅音时,气流比较强。5.能否延长元音可以延长;辅音一般在克服阻碍的一瞬间发出,大多数不能延长。三、记录语音的符号——音标为了把语音记录下来,便于分析和研究,人们创造了许多标音的符号,这就是音标。例如我们现在通用的汉语字母就是一套记录汉语语音的音标。我国古代还用“反切”来注音:冬,都宗切。[tuŋ]=都[t+u]+宗[ts+uŋ],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在各种音标中,国际音标(IPA)最流行。IPA=InternationalPhoneticAlphabet,它是国际语音学会(语音学教师协会)在1888年8月制定的,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予以修订。国际音标跟其他音标比较,主要有下面几个长处:1.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音素和标写符号一一对应,不会出现混淆或两可的现象;2.符号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此外还用少许希腊字母,这二种字母许多国家都熟悉,容易接受。符号所代表的音及标音方法世界各地基本统一。3.符号比较完备,可以记录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标写国际音标时,要在音标前后加上方括号(严式标音)。严式标音是要求记录实际发音,包括细微特色;宽式音标则是记录整理语言的音位系统。四、元音的分类语音的性质决定于声道或共振腔的形状和大小,一般各元音音质的不同主要取决于口腔形状的不同。形状的变化主要是靠唇、舌、下颚来形成。一般来说,分析元音主要是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进行:1.口腔的开闭或舌头的升降120\n闭元音(高元音),半闭元音(半高元音),半开元音(半低元音),开元音(低元音)2.舌位的前后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3.唇的状态圆唇,不圆唇根据发音时舌头起作用的部位,把元音分成:舌面元音,舌尖元音舌面元音舌位图:八大基本元音是:[i][e][ε][a][u][o][C][ɑ]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是汉语独有的元音,可以看做是特殊的元音。象“资、雌、思”中的元音[¡](舌尖,上齿龈前),“知、吃、诗、日”[](舌尖,上齿龈后);卷舌元音如北京话“二”[Èr],是发央元音[ə]时舌尖向硬腭前部翘起而构成的。鼻化元音是发音时气流同时从口腔、鼻腔呼出,使元音带有鼻音色彩。鼻化元音与气流完全从口腔呼出的口元音相对应。北京话以[ŋ]作韵尾的音节发生儿化时,韵尾会失落,韵腹元音就会变成鼻化元音,它的标志是在相应的口元音上加“~”号表示。以i、u、ü开头的音节,如i、iɑ、u、uɑ、ü、üe,其中的i、u、ü有轻微的摩擦,这些成为半元音[j]、[w]、[{]。120\n舌尖元音(根据发音时舌尖状态):舌尖前[ts]资[ts¡]雌[ts;¡]思[s¡]舌尖后[t©]知[t©]痴[t©;]诗[©]卷舌元音er[Èr]或[ar]五、辅音分类方法部位不送气清塞送气清塞鼻(浊)不送气清擦音送气清塞擦清擦浊擦边双唇p(b)p`(p)m(m)唇齿f(f)舌尖前ts(z)ts`(c)s(s)舌尖中t(d)t`(t)n(n)l(l)舌尖后t©(zh)t©`(ch)©(sh)¸(r)舌面t»(j)t»`(q)»(x)舌根k(g)k`(k)ŋ(ng)x(h)发元音时,呼出的气流可以畅通无阻地通过口腔、鼻腔、咽腔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气流一定要在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遇到阻碍,并且要克服这个阻碍才能发出,也就是说,辅音的音质决定于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决定于声带是否振动、气流的强弱,以及气流具体在哪个部位上受阻。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声带是否振动,气流强弱,这是属于发音方法。气流具体受到阻碍的部位,这是属于发音部位。所以,对于辅音,我们从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来对其分类:按发音方法:受阻状态8声带振动2120\n送气与否21.按成阻与除阻分为8类:阻塞音(塞、擦、塞擦)响(鼻、边、颤、闪、半元音)(1)塞音(破裂音、爆破音)发音器官(主动与被动)的两部分紧紧靠拢形成完全闭塞状态,然后迅速放开让气流冲出,爆发成音。[p]双唇紧闭,气流冲破阻碍(从口腔)而出(双唇音)bā巴spin[spin]vi.纺织[t]舌尖抵住上齿龈,形成闭塞,气流突破而出(舌尖中)dă打story[stɔ∶ri]n.故事[k]舌面后部(舌根)向上靠拢软腭形成闭塞,气流突破而出(舌根、舌面后)gǒu狗kill[kil]v.杀死;终止(2)鼻音由鼻腔起共鸣作用的音,发音时,口腔完全鼻塞,软腭下降,气流从鼻腔流出,同时振动声带。[p]……[m]双唇紧闭,气流从鼻腔流出,振动声带(双唇)mā妈man[mPn]n.人[t]……[n]舌尖抵住上齿龈,气流从鼻腔出来(舌尖中)rén人note[nəut]n.笔记[k]……[ŋ]chēng程sing[siŋ]v.唱(舌面后)[m]——[p],[n]——[t],[ŋ]——[k],口腔闭塞的情形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软腭的开降;气流前者从鼻腔出来,后者从口腔出来。(3)颤音(抖音、滚音)发音时,舌尖或小舌受气流的冲击而连续颤动,气流互塞互通(形成一连串的塞音),迅速地连续反复多次。汉语没有这个音。德dieReise(花行)[R]是颤音(小舌)(4)闪音120\n闪音的发音原理与颤音是一样的。[r]very[`veri]ad.很,非常仅仅颤动一次(r舌尖中)(5)擦音发擦音时,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收敛成缝隙,气流从缝隙摩擦而出。[f]fā(发)(唇音)[T]thin[Tin]薄的,细的(齿间)(6)边音舌头的一部分与齿龈或硬腭接触,让气流从舌头的两边或一边摩擦而过。(擦音是从舌头正中的缝隙中擦过的)[l]logic[`lCdZik]n.逻辑学(舌尖中)là[lA51](辣)(7)半元音(通音)半元音是介于元音和辅音之间的一种辅音。[i][u][y]等高元音略带摩擦就成为半元音。(元音是完全不受阻碍的)[i]→[j][u]→[w][y]→[{]yacht[jCt]n.快艇wet[wet]a.湿的汉语普通话中的[i]作声母时也按接近于[j],如yan[iPn](烟)→[jPn](8)塞擦音这是先塞后擦音,塞擦结合而发出的辅音,先是完全闭塞,而后气流将阻塞的部分冲破一个缝隙,气流摩擦而出。[ts]zǔ[tsu]214(祖)120\n[t»]jū[t»y]55(居)2.清音与浊音发清辅音时声带不振动,发浊辅音时声带振动。汉语有五个浊辅音,它们是:三个鼻音[m][n][ŋ],一个边音[l],一个舌尖后音[¸]。3.送气与不送气在发某些辅音时,有的辅音发音时通过喉部的气流比较强,同时声门带有轻微的摩擦,就象发英语单词hand[hænd]的头一个音[h],有这样发音动作的称为送气音,标记的方式是在国际音标的右上角加“`”或“h”。送气与不送气这一发音特征并不是针对所有辅音来讲的,只有塞音与塞擦音有送气不送气的对立。[p]b[t]d[k]g[p`]p[t`]t[k`]k[ts]z[t©]zh[t»]j[ts`]c[t©`]ch[t»`]q第三节音位一、什么是音位音位学大约是建立于十九世纪的末期,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大成就。首先进入音位学研究的是波兰语言学家库尔特内,他首先阐明了语音的物理性质——音素,它不同于语音的功能性质——音位,这为音位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区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这是从语音的物理属性(自然属性)来研究人类语音得出的结果。而音位学是从语音的社会功能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的。各种语言都只选择一部分音素,按自己的方式加以使用,也就是说,各种音素在具体语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的音素某一种语言有,例如俄语有舌尖颤音[r],法语有小舌颤音[R],而汉语普通话却没有。对于[p][p`],它们都是双唇音、塞音,仅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但汉族人对此就分得很清楚,[pA]55120\n巴(bā)与[p`A]55趴(pā)很明显是不同的,而英语里[p][p`]却可以发得含糊,如pool[p`u∶l](水池)与spool[spu∶l](线轴)。在词里,[p]出现在词首应当念成送气音,在[s]之后[p]应念成不送气音。但这种差别英国人常感觉不到,或者虽能够感觉到,但却认为这种差别并不重要,你把[p]念成[p`],或把[p`]念成[p],听上去只是不地道,但不会有意义的差别。很显然,各个音素对于不同的具体语言来说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的音素在某种语言里很重要,非辨别清楚不可,有的音素却可以不作详细的辨别。对具体语言来说,各音素音质上的差别有两种不同的性质:(a)有些音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音质上的差别会引起语素或词的意义(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的改变,这种差别是对立性的差别,如汉语[pA]55巴(bā)与[p`A]55趴(pā)中[p][p`]的差别。所以,汉语拼音方案用不同的字母b、p来表示这种不同。标[piɑu]55飘[p`iɑu]55(b)而有的音素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象汉语的[pA][pa][pɑ],它们的差别不会造成语素或词的意义的改变,也就是说,这种差别是非对立性的,例如:pool[p`u∶l](水池)与spool[spu∶l](线轴)。所以,送气与不送气的差别对于英语来说并不重要,它可以用一个[p]来表示。音位学就是把这些能够造成意义的不同的音素区分为不同的音位,不管这些区别有多么细微。凡是出现在相同语音环境而处于对立关系中的音素必定属于不同的音位;凡是出现在相同语音环境而处于非对立关系中的音素可归并为一个音位。汉语[p][p`]处于对立关系中,能区别意义,故分别为两个音位[p][p`]。英语[p][p`]处于非对立关系中,不能区别意义,故归并为一个音位[p]。就音位来说,它本身不是音义结合体,没有意义,它不能直接区分或辨别意义,它只是直接区别了语素和词的语音外壳(语音形式),从而辨别它们的意义。所谓音位:凡是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就是音位。(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切分到不能再切分为止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位是从社会功能角度来区分的最小语音单位。在具体语言里,有的音素能单独成一个音位,有的音素就不能单独形成一个音位。120\n二、音位特征1.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属于不同音位的音素能把不同的词或语素的意义区别开来。这种区别作用,最明显的是表现在它们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能否区别意义上。[mA]51骂[nA]51纳[p`A]51怕[lA]51辣book[buk]书books[buks]书(复数)所以,要区别某些音素是否是音位,就要采用替换的办法,把要分析的音素逐个放到相同的语音环境下,如果引起语音形式和意义的改变,就说明这些音素是处于对立的关系中,就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音位。2.音位是能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能够区别意义的不仅是音位,音节也可以区别意义,但音节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可举上面例子的说明。3.音位是属于某种特定语言的,离开具体语言,无所谓音位。每种语言的音位系统总是形成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简单整齐的体系。例如:[p][t][k]bdg[p`][t`][k`]ptk而英语就没有[p`] [t`] [k`]三个音位。兰州人[n][l]不分(脑老不分),它们属于一个音位。但在普通话里,却是两个音位。三、音位变体四、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五、归纳音位的标准归纳音位的条件变体也有三个标准:a.几个音素不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b.互补分布;120\na.语音相似。六、音位的区别性特征音位之间的对立,作进一步分析,可以表现为若干对发音特征的对立,例如:方法部位不送气清塞送气清塞鼻(浊)不送气清擦音送气清塞擦清擦浊擦边双唇p(b)p`(p)m(m)唇齿f(f)舌尖前ts(z)ts`(c)s(s)舌尖中t(d)t`(t)n(n)l(l)舌尖后t©(zh)t©`(ch)©(sh)¸(r)舌面t»(j)t»`(q)»(x)舌根k(g)k`(k)ŋ(ng)x(h)ts(z)ts`(c)s(s)[ts]与[ts`]的区别特征是一个送气一个不送气,[ts]与[s]的区别是一个是塞擦音一个是擦音(在清音上它们是共同的,都是舌尖前音,可以形成一个聚合体)。这种能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就叫做音位的区别特征。弄清音位的区别特征,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一种语言音位的特点。音位的区别特征是根据语音的生理特征和声学特征来确定的。具体来说,每个元音都有自己的舌位与唇形,每个辅音都有自己的发音方法与发音部位。这些都可以作为确定区别特征的根据。音位的区别通常表现为二元的对立,例如:音位区别特征kgŋpbmtdn120\n唇/非唇齿/非齿软腭/非软腭带音/不带音鼻/口--+----++---++++----+--+-+--++-+----+-+--+-++齿音:即舌尖抵住或接近上齿龈发的音;软腭音:发音时,舌面接近或接触软腭,即舌根音;带音:表示声带振动(浊);不带音:表示声带不振动。从以上特征图中,可以看到音位是有一对或几对区别特征构成,所以也可以说音位是若干区别特征的总和。七、音位系统一种语言的音位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的,它们总是以一定的方式互相对立有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种系统性通过音位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表现出来。[ts]与[ts`]的区别特征是一个送气一个不送气,[ts]与[s]的区别是一个是塞擦音一个是擦音,但在发音部位上,它们是共同的,都是舌尖前音,可以形成一个聚合体。同理:不送气送气清擦浊擦清塞擦浊塞擦舌尖前ts(z)ts`(c)s(s)舌尖后t©(zh)t©`(ch)©(sh)¸(r)舌面t»(j)t»`(q)»(x)它们可以形成一个聚合系列。120\n横行与纵行都表现为平行对称,聚合系列之间这种平行对称的系列,是音位系统性的具体表现。我们知道了聚合群中某一个音位的特点也就可以大体推知处于同一个聚合群的其他音位的特点。每一个音位都处于聚合和组合两种关系中,同一个聚合群中的音位,根据音位系统性特征,应有相同的组合关系,例如[t»,t»`,»]只能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组合,不能与开口呼、合口呼韵母组合。齐齿呼:i或以i起头的韵母;撮口呼:ü[y]或以ü起头的韵母;开口呼:韵母不是iuü以或不以iuü起头的韵母;合口呼:u或u起头的韵母。而[kk`x](gkh)刚好相反,只能与开、合韵母组合,不能与齐、撮相拼。但这种平行、对称的系统中也会出现不平行、不对称现象,例如:普通话鼻音聚合群[mnŋ]三个音位在组合关系上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在与元音的组合上以v代表元音,那么在普通话里它们的组合是:mvomaonvvnnúlan(兰)ovŋocheng(程)但这种不对称不平行的现象是语音系统发展的结果,古代收[m]的音变成收[n],这种现象保留在方言中。例如:闽方言南[nam——nan]甘[kam——kan]林[ljěm——lin][ŋ]出现在音节开头,在方言中也有保留,例如:岸广州话[ŋPn]普通话[àn]这种对称系统中不对称的现象在语言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探索古今语音的差异与演变规律有重要的作用。第四节语音的组合音节是自然听感单位,由一个或几个音素构成。人们说话时120\n发出一连串的声音,在这一连串的声音里,音节的界限不同,意义也不同。aniceman[ənaismæn]<aniceman一个卖冰人fanan翻案[fanan]<fanan发难一、关于音节的理论a.音节说古希腊人提出:“凡是有一个元音或一个元音与其他辅音联结成的语音单位就是音节。”即一个词里有几个元音就有几个音节。这种理论用来说明现代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的音节较为合适,如:qhaharman(英雄)三个元音,三个音节。但这种理论不能用来说明某些语言里存在没有元音的音节,如:苗语腊二坪语[m]35(病)只有一个鼻辅音;汉语[m](嗯)、英语[teibl](table)有成音节辅音。这种理论不能说明汉语音节现象。[tiɑu]51(调)复元音(三合)b.响度说(响度即音量,可以听到的声音强度)丹麦叶斯柏森提出。他认为所有音素可以按响度分为七级:第一级:清塞音ptk……清擦音fsh第二级:浊塞音bdg浊擦音vz第三级:鼻音mnŋ边音l第四级:颤音、闪音rR第五级:高元音iuy第六级:次高元音eo第七级:次低元音ɛɔ低元音aɑ第一级响度最小,依次递增,第七级的响120\n度最大。当音素相连时,响度最大的是音峰,响度最小的是音谷。有几个音峰就是几个音节,音谷是音节的分界点。蒙古语təβthər(本子)响度分别是1、6、2、1、6、4,有两个音峰,即两个音节。但响度说也不能概括所有语言的音节特点,因为有些语言的音峰与音节的实际划分并不一致。汉语uai“外”,575,是一个音节;如果“五爱”,则是二个音节,但仍只有一个音峰。c.肌肉紧张度说这是苏联谢尔巴提出的。这种理论是根据说话时肌肉紧张的变化来解释音节的形成和确定音节的界线。人在说话时,发音器官紧张和松弛是交替出现的,可根据肌肉紧张的次数来确定音节的数目,紧张一次是一个音节,紧张两次则是两个音节。如:[phiɑu]一次“漂”二次“皮袄”一般来说,懂得母语的人,直观上分析音节是很容易的,区分音节的最有效办法是弄清楚某种语言的语音结构,那么划分音节就不困难。汉语在一个音节里不能有两个相连的辅音,而且有声调,如:[kuŋt©hantɑŋ]“共产党”,三个音节。斐济语不允许有辅音结尾的音节,因此区分音节决不能划在某个辅音之后。阿拉伯语音节必须以辅音开始,因此,把音节的界限切在元音之前肯定是错的。二、音节的结构如果v代表元音,c代表辅音,可能的结构分式不外五种:vcv在所有已知语言中,只有cv这种音节结构是共有的,而其他的,情况则不同。vccvcc在一个音节中,通常有音峰和音谷领启起音、收音的说法。120\n*概念:在一个音节里,音节的中心是发音最强烈的音,这个音就是“领音”,在汉语中,就是音节的“韵腹”,即aoeêiuüer–i等主要元音。在领音前,一般情况下有“表音”,即发音处于渐强阶段的音,在汉语里,就是韵头(介音)。在领音后,可能有“收音”,它是领音之后发音渐弱的音,在汉语里就是韵尾[n][ŋ]。表音的发音是前弱后强,故又叫“后强音”,收音的发音是前强后弱,又叫“前强音”。例如:干部[kanpu]紧张两次,故为两个音节。领音处于紧张度的最高峰,故称“音峰”,在前一音节的收音和后一音节的起音之间是肌肉紧张度的最低点,叫做音谷。英语cardboard[`ka∶dbC∶d]纸板音节的分界线应切分中音谷处,即前强音与后强音之间。象[apa][asa],ps若是前强音,则音节应当在ps之后,如果ps是后强音,则音节在ps之前。开、闭音节开、齐、合、撮开口呼(韵母无韵头)齐齿呼i韵头或韵腹合口呼u韵头或韵腹撮口呼y韵头或韵腹三、复元音与复辅音一个音节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音组合成复元音,它与相连的单元音发音不同在于两个方面:(a)紧张次数不同。[ai]55挨[a55i35]阿姨(b)有无动程。复元音是滑动的,有过渡音,滑动的过程称为动程;而相连的单元音是跳动的,没有动程,没有过渡音。根据元音的数量有二合与三合。在语音学上,二合元音有真性二合元音与假性二合元音。真性二合元音是两个元音同样紧张,同样清晰,这种元音在语言中较少见。藏语拉萨话[piu]55(猴子),iu是真性的二合元音。120\n假性二合元音是两个元音中只有一个比较紧张,比较清晰,而另一个不太紧张,不太清晰。语言中常见的是假性二合元音,如北京话中前响二合元音[ɑu](熬)、[ou]欧,后响二合元音[iQ]ie(也)。汉语有二合、三合元音,英语没有三合,只有二合,法语则连二合元音都没有。复辅音一个音节里相连的几个辅音叫复辅音。严格来说,凡是在时间上觉察出变化的都算是复辅音。由于在汉藏语系诸语言里,塞擦音和送气音的各个成分结合得很紧,其作用与单辅音一样,故我国的语音学家一般不把它当复辅音。一般来说,汉藏语系的复辅音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有一定的规律,常见的有:鼻音加同部位的塞音或塞擦音,一般也结合得较紧,如:mpntsnt(苗语石门坎话)或塞音加边音或其他音,如:plklprkr(佤语)而印欧语系结合得较松,位置比较自由,几乎归纳不出什么规律。第五节语音的变化120\n我们在说话时,总是连续地发出语音,很少说单个词、单个音节。在一个音节里有音位的结合,在一个词或句子里有音节的结合。在语音的结合中,音位与音位之间,音节与音节之间,会互相影响,发生变化,这是共时的情况。在连续说话时,语流中的音位由于互相影响而产生变化,称为共时条件下的语流音变。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更替,整个音位体系中的某些部分也会发生变化,这是历时条件的音位体系的音变。所以,我们这里所说的语音变化,一个是指语流音变,一个是音位体系的音变规律。一、语流音变在静态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把语言分割成音节、音位、音素,但是在口语中,也就是在活的语言应用中,语音表现为连续的语流,连在一起的几个音要相互影响、相互适应,这就使它们在发音上产生种种变化,所谓的语流音变就是语流中的一个音受到前后音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等因素的影响而在发音上产生某种变化,这就叫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换位、弱化、脱落、增音等。1.同化与异化如果原来是不相同或不相近的音,其中一个音受到另一个音的影响而变得与它相同或相近,这就叫同化;如果原来是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音受另一个音的影响而变得与它不相同或不相近,这就叫异化。语音的同化可以表现在元音、辅音、声调等方面,可以发生在一个词的内部,也可以发生在词与词之间。同化的分类可以从同化方向分,可以分为顺同化和逆同化;可以从它同化的音素分为元音同化、辅音同化、声调同化;可以从同化的程度分为完全同化和不完全同化。顺同化就是前一个音影响后一个音,逆同化是后一个音影响前一个音。顺同化也称前进同化,逆同化也称后退同化。难免[nanmian]→[nammian]逆同化,完全同化,辅音同化daogs[dCgs]→[dCgz]清辅音s受浊辅音g的影响也变成浊辅音z。顺同化,部分同化,辅音同化电报[dianpɑu]→[dianmpɑu]m与p发音部位是一样的逆同化,不完全同化,辅音同化普通话元音a在[ŋ][u]前面读[ɑ],如[tɑu]55(刀)、[tɑŋ]55(当);在[i][n]前读[a],如:[tai]55(呆)、[tan]55(单)。这是逆同化,元音同化,不完全同化。120\n相互同化:两个相连的音互相影响,如:天边[t`ianpian]→[t`iPmpiPn][a]变成[P],[n]变成[m]黄蜂[uoŋp`uŋ]→[uommuŋ](福州话)前一个[ŋ]受[p`]影响变为[m],后一个[p`]受[ŋ]影响而变成[m]。异化异化现象比同化来说要少得多。异化就是有相同或相近的音变成不相同或不相近的音。militare[militÈ∶r]a.军事的→[melitÈ∶r]前一个[i]受后一个[i]的影响变成[e],这是逆异化。在汉语普通话里,两个上声相连,第一个上声须变成阳平,这是声调异化,如:广场guǎngchǎng[kuɑŋ214t©hɑŋ214]→[kuɑŋ35t©hɑŋ214]野草yěcǎo[iə214ts`ɑu214]→[iə35ts`ɑu214]2.弱化、脱落、增音语流中一个较强的音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临近音的影响而变成一个较弱的音,这就叫弱化;脱落是语流中有些较弱的或不重要的音在发音时丢失了,或为了发音的方便而省去某些音。弱化表现为发音阻力的减少。就语音的发音阻力来说,清辅音强于浊辅音,塞音强于擦音。所以,本来该发清辅音的,在语流中却发成浊辅音,本来该发塞音的却发成擦音,这是辅音的弱化的具体表现。强辅音弱辅音清浊塞、塞擦擦送气不送气来吧laiba[laipə]→[laibə]声带不振动的清辅音[p]弱化为声带振动的浊辅音[b]喇叭laba[lapa]→[labə][p]→[b]清→浊弱化好的hāode[xɑu214tə]→[xɑu214də][t]→[d]均舌尖中音120\n五个wǔgè[u214kÈ51]→[u214gə·4](阳平后轻声)k→g清塞→浊擦(舌面后)元音弱化时,元音音质会发生变化,复元音可能变成单元音,单元音往往因为弱化而变得模糊,并向央元音靠拢。木头[mut`ou]→[mut`o]复元音[ou]弱化为单元音[o]妈妈[mAmA]→[mAmə][A]→[ə]回来[xueilai]→[xueilə]复元音[ai]→单、央[ə]糊涂[xu35t`u35]→[xutu·3](阳平后轻声)送气[t`]→不送气[t]英语中的非重读音节的弱化发音一般是元音弱化的表现,如:of[Cv]→[əv]but[bVt]→[bət]表现为单元音向央元音靠拢。脱落就是发音中某些音的消失,弱化的更进一步就是脱落,所以,脱落音往往就是弱化音节中的音。豆腐[toufu]→[touf][u]脱落东西[tuŋ»i]→[tuŋ»][i]脱落我们[uomən]→[uom]或[uom]英语中脱落音的现象较多,如:Iam{[æm]→[əm]→[m]}→I`m增音在连续发音时,增加了单说时没有的音素,就叫做增音。增加的音可以是辅音,也可以是元音。120\n英语冠词a在元音首音节之前要加一个[n],如:anableleader[æneiblli∶də]有才干的领导者来啊[laiA]→来呀[laiia]i→半元音[j]汉语普通话语气词[A]跟前面音节连读时,会随着前面尾音的不同而增加一个同部位的辅音,这是因为发了前一个音之后,发音器官来不及调整,就发后一个音,结果增加了过渡音。怎么办[panna]哪补充:一、元音和谐多音节词里各音节的元音具有共同的特征,读起来和谐顺口,这种现象称元音和谐。具体表现为词里各音节的单元音都是前元音或都是后元音,都是圆唇元音或都是不圆唇元音,元音具有某种相似处。阿尔泰语系的各个语言几乎都有元音和谐,汉藏语系的一些语言也有这种现象。羌语北部方言表示过去时的附加成分的元音就与词根相同或相似,如:t`i喝det`i已喝e.i相似kara询问dakara已询问a.a相同qu害怕doqu已害怕o.u相似有人认为元音和谐是一种同化现象。二、换位换位是两个音前后位置相互对换,这种情况少见。换位常与其他音变现象同时发生。高山族泰雅尔语[bahCq](洗)在后接被动态附加语素[un]时,[b][h]换位,[a]同时弱化为[ə]:[bahCq]→[həbCqun]洗被洗汉语北京方言把言语yanyu[iPn35y214]120\n换位读成[yQn35i214],这种换位现象一般不成为标准音。第三章语法第一节语法与语法单位一、语法定义P140语法是词的构成变化和用词造句的规则,它实际上可以分为两部分:词法和句法。词法是研究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词是由语素构成,语素是音义结合的的最小单位,但语素它不能直接造句,它只是构词的单位,它不能够独立应用。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所以,必须研究语素构成词的规则,也就是说语素必须按一定规则以构成词。例如,“红灯”这个词是由“红”和“灯”两个语素构成,二者是限定关系。“收发室”是由“收、发、室”三个语素构成,三者结合起来有两个层次,“收发”限定“室”,而“收发”是并列关系。有的词由词根语素加词缀构成,词缀有固定的位置,“老虎”、“老大”是前缀加词根,“刷子”“帽子”是词根加后缀。可见词的构成都有一定的规则,不是随意凑合的。这实质上是构词法。词法还研究词的变化,即词形的变化,有的语言词形可以变化,以表示不同的语法功能或语法意义。我们前面讲过构形词缀,例如book(单数)books(复数),work有workingworkedworks等形式表示动作发生的不同时间,这些都是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书上(P141)谈到词形的变化虽然发生在词,但它是一种组词成句的手段,严格上说应属于句法范畴,这时因为词形变化具体是表现在句子中,只有在句子中才有一定的词形变化,就单个词来说,它表现的只是词汇意义,没有词形变化。语法的另一部分是句法,句法研究组词成句的规则。我们前面谈过组合与聚合,语法单位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要按某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来进行。例如:汉语“小王看电影”就不能把三个语言单位组合成“电影看小王”或“看小王电影”等。二、语法的性质120\n语法最重要的特点是在于它的抽象性,它不同于词义的概括,词义的概括的依据是意义。例如,“椅子:有四条腿,一个坐面和一个靠背供人坐的工具”,这是从各种各样的椅子中概括出来的特征,也就是说,“椅子”这个词本身就是抽象的,但语法的抽象性要超过词义的抽象性。1.语法的抽象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语法单位的抽象性。举句子到句式。语法单位有四个: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P143语法舍弃了语言中所有具体成分的词汇意义,仅以它们在语法结构的活动能力为标准,把它们概括成一些抽象的语法单位。例如“一座房子、二块糖、三支笔、四把枪”,很显然,它们的具体的词汇意义是不同的。但从语法学家的眼光来看,它们是一些共同的语法单位,把它们当成词组,它们反映的是共同的数量结构关系。我们可以把“一、二、三、四”归为数词,把“座、块、只、把”归为量词,把“房子、糖、铅笔、枪”归为名词,这个词组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一座房子建起来了”,“我有一座房子”等。之所以把它们看成是相同的语法单位,就这四个来说,它们反映的是共同的数量结构关系,都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2)语法关系的抽象性就上面的四个短语词组来看,它们表达的是共同的数量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可以归为偏正结构,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前一部分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关系是限制修饰,这种结构与这些又是一样的,“千斤重担”“前进的步伐”“遥远的地方”等。书上举例“修理车库”与“破坏车库”其意义是相悖的,但反映的关系是一样的,是“支配与被支配”,是同一种关系。所以所谓语法关系的抽象性,指的是舍弃了那些具体差别,抽象出共同的重复不变的关系。语法被称为是“语言的框架”,只有掌握了这个框架,你才能组织词汇进行思维表达和交流,就像你掌握了小学数学的“四则运算法则”就可以计算各种各样的数学。语素、词、固定词组是有限的,语法规则是更有限的,有限的120\n语法规则支配有限的语法单位,可以造出大量的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表达你所要表达的任何意义,这是语言这种层级装置提供的效能,这种效能实际上是语法的抽象性所致,这种巨大的不尽的效能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看:a.句式的每个构成成分可以做无限制的替换,使有限的词获得丰富的排列组合的可能性。例如书例P144。天气好(人、钢笔、冬季树、政策、祖国)(晴朗、阴沉、凉爽、炎热)等b.句式的每一构成成分还可以作无限制的扩展,从而使句子在长度和复杂程度上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见书例P145。c.在结构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同义句式造成句子会在语序、重音、重复、省略、添加等方面出现差异,表达说话人各种细微的含义和情态,使单调的句式在言语交际中变得丰富多彩。例子见书P145。2.稳定性3.民族性己ji①自己②天干的第六位已yi①停止②已经(跟“未”相对)巳si地支第六位巳时: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三、描写性语法与解释性语法我们过去所接触的句子是现实的句子,即外表化的语言(externalizedlanguage)(E语言),语法是在E语言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种语法是描写性的语法。而当代语言系的语法是解释性的语法,它不停留在语言事实上,而要探求语言事实的成因,解释人为什么能够生成、理解正确的句子,当代语言系的各个流派,像蒙塔古语法,广义短语结构语法,词汇—功能语法都属于这个性质,它们把语法只是看成一个子系统,即内模块的一个子系统,内模块系统各家看法不一样,句法与语义关系,内模块与外模块的关系(发音系统、语用系统、感知系统),无论是内模块系统还是外模块系统,都呈现出一种输出—120\n输入的关系。如,thebaghitzheball:S→NP+VPVP→V+NPNP→Det+NN→boy+ballV→hitDet→the从研究方法来说,传统语法主要是归纳,得出的格式又可演绎出句子,而解释性语法主要是假设、演绎,具体方法有:(a)对比研究方法人的本质属性,传统是把张三、李四、王五叫来,比较它们的共有属性,但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①这在逻辑上是不完全归纳,结论是不可靠的,从这部分概括出来的性质可能被后面归纳的结论推翻,而且无法穷尽。②从这些共有属性中无法找出使张三也使李四王五成为一个的那些属性,但我们可以肯定,使张三成为人的东西肯定也是使李四王五成为人的东西。因此,要想知道什么东西使人成为人,也就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人叫来观察研究,只要叫一个人研究就可以了,而要知道什么东西使它成为人后,采用的是对比法,将一个人和一个非人的实体比较,构成一个“对比对”(对照组),从这里发现他们的本质区别(区别性特征),我们这里是作为一个方法论来谈,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往往表现在与另一个事物的最小差异之间,要想知道语言的本质,寻找普遍语法也就不必把所有的语言、所有的句子搜集出来进行研究,而把句子和非句子组成一个个最小的差异对,从而得出共有价值,更深刻的本质的认识。但是句子并不等于语言,一个句子存在的条件并不等于其所属语言的全部,要想把握一种语言的全部本质特征还必须对该体系中所有可能的对比对进行研究,找出全部句子与非句子的区别特征,但句子是无限多的,这就引起方法论上的另一个问题,如何从无限的事实找出悠闲地规律来。(b)语言事实的关联研究:广义(非语言的事实关系)狭义(语言的事实关系)(c)理论接近法(d)比较研究120\n四、语法单位(一)定义P147语法单位都是在语句中活动的,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言单位。我买书我买一本书我买一本有趣的书我看一场精彩的足球赛它们可以替换,都是属于语法单位。语法单位有四级,即语素、词、词组和句子书上提到有意义的片段,这里意义一方面指词汇意义,如“书”,另一方面也指语法意义,汉语的“的”“和”“吗”等没有具体词汇意义,而只具备语法意义,它们不充当结构成分,又如“s”“’s”“ed”“ing”,这些都表示语法意义,只作为语法形式活动,实词充当结构成分并接受语法形式的组织。如书例,“满意的顾客”靠“的”助词才能组成偏正结构。(二)语法单位的三个平面根据语法单位在句子中活动的能力和方式(即功能)分为三个平面:(a)语素它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不能独立应用,它只有构成词才能活动,它的基本功能是构词。(b)词与词组词是句子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最主要的语法单位,它能够单独成句,或单独充当结构成分,换句话说,是构成词组和句子的备用单位,部分词加上语调后可以单独成句,如“谁?”词组是语义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语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大多数词组加上语调可以成句子,例如,“多么高的楼房!”从造句的备用单位来看,词与词组属于同一平面,词组是由词合成,语法意义上比词大,但语义指称上小于词。如:荔枝——成熟的荔枝(c)句子句子是最高级的语法单位,也是最小的交际单位。120\n所谓最大的语法单位,是指在句子这个单位,语言分析得以进行,可以分析成各种构成成分。最小的交际单位(基本表述单位),指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在交际中双方能够理解即可,无所谓长短。句子与词、词组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否有一个词调,说话时任何带有一个完整的语调的语言片段都是句子。语调可以分为四类(陈述、疑问、祈使、感叹)。书上谈到两个分类。(一)根据功能差异进行四级语法单位区分P150(二)根据内部构成差异进行区分四种句类我在上课(陈述句)今天星期二吗?(疑问)咱们快走吧。(祈使)这棵树多高哇!(感叹句)四级语素:语素→词→词组→句子语法单位的三个平面之间可以有量的差别,但没有像词和词组之间的那种必然的大小关系。因为一个语素可以构成一个词,一个词又可以造成一个句子。第二节语法的形式和意义一、语法成分1、定义:P151语法成分是能够起组织作用音义结合的语言成分。“音”就是指语法成分的语音形式,“义”指的是语法意义,语法成分的内容就是语法意义。语法成分与词汇成分都是音义的结合体,但它们有着本质的不同,具体可以概括为:(a)音义结合方式不同Thecakeisforyou.这蛋糕是给你的。Ithoughtthecupfoufivedollors.这杯子我花了五元钱。Theylivedthereforfouryears.他们在那里住了四年。词汇成分的意义直接与词120\n的语音成分结合,当离开句子孤立存在时,仍可引起意义的联想,而语法成分的音义结合不是直接的,这表现在语法成分没有起组织作用时,它的意义是潜在的。如孤立的“的”或上升语调,很难说它们表现了哪些意义,当语法成分起组织作用时,语法意义就显示出来,但并不落实到语法成分上,而是落实到被组织的语法单位的词汇意义上,如“books”,“s”把复数的意义落实到“book”的词汇意义上。(b)运用方式不同词汇成分能充当各种结构成分,语法成分只是一种媒介、纽带,无法充当结构成分,如“诗人的杰作”,充当结构成分的只是“诗人”和“杰作”,“的”的作用在于把它们组织起来,并使它们发生结构联系。二、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一)语法形式:能够把语法单位组织起来并在组织过程中产生语法意义的语音形式为语法形式。定义P153或: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的作用在于把各种语法单位组织起来,通过形式的组织造成意义的组织(这里意义更主要指语法意义)。bus汽车driver司机abusdriver一个公共汽车司机(修饰语被修饰)。busdrives公共汽车司机们:只有“s”附加在“driver”的词干上,“drivers”才会有复数的语法意义。这里不仅有词汇意义的组织,还有语法意义。(二)语法手段:把具有共同特点的语法形式概括起来形成的一些区别称之为语法手段。表达语法意义的形式标志或物质手段的类型叫语法手段。书中定义P153构形法:为了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而使同一个词的词形发生变化的方式。(构词法:用语素构成新词的方法,有合根、附加、减缩三种。)构形法主要有这么几种:1.附加成分:添加构形词缀或改变词尾,在形态丰富的语言中它是一种主要的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附加法120\n:构词法的附加是词根加词缀以构成派生词,它是构词的手段而不是构形的语法手段。在词的词干后面附加词尾形态以表示某种语法意义的方法。在有些语言里,词与词组合时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词形变化或叫形态。见P107例如,现代英语动词变化有五种形式:givegivesgavegivengiving名词也可以有四个形式:boyboy’sboysboys’Coldcoldercoldest2.内部屈折法(语音交替)利用词根内部的语音变化来构成同一个词的词形变化。foot[fu:t](脚:单数)feet[fi:t](复数)tooth[tu:T](牙齿单数)teeth[ti:T](复数)某些动词的不规则变化也是通过这种词根内部音变的方式来完成的,表达出一定的语法意义。begin[bi;gin]----began[bi;gPn]-----begun[bi;gVn]3.异根(错根)用不同的词根构成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形式,英语某些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某些动词的不定式、过去式、过去分词诸形式都要用异根法。原比较级最高级形容词goodbetterbestbadworseworst原过去式过去分词动词不定式gowentgonedodiddone主语宾语主语宾语人称代词I----meshe---herhe---himwe---us4.重叠用词根语素或词干的重复出现来造成词形变化的方法。东南亚的许多语言都用重叠来表达复数或“逐个”的意思,汉语的重叠比较普遍120\n,动、形、量词都可以有重叠的格式,表示短时尝试、程度增加、逐个等语法意义。定义P155马来语:guru--guru(各位教师)汉语:人人(每一个人)表示逐个大大方方(很大方)表示程度增加注意:重叠不是把两个词加在一起,而是一个词的不同形式,在语法分析中,必须当成同一个单位。5.语序(词序):是以语法单位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定义P155许多语言是通过词在句中的排列次序来表达部分的语法意义,这是由于线性所决定的。就句子而言,有些语言里,主语(s)+动词(v)+宾语(o)如,汉、英、法是SVO式,有些语言是SOV式,如日语。短语:汉语是中心词出现在限定成分之后,如:白色的房子;而法语是中心词出现在限定成分之前,如:房子白色的。(一栋白色房子)unemaisonblanche一个房子白色,洁白6.虚词:(语法词辅助词)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词(P156),各种语言都有一些没有具体词汇意义只表示抽象语法意义的词,虚词的种类和数量各种语言都不一样。例如,汉语“和、同、及”只表连接作用,“的、地、得”只表示结构关系,“吧、吗、呢”只表示语气,英语冠词“the”“a”,前者定指,后者泛指。虚词特征:(见P156)虚词与语法语素如词尾(英语名词词尾“-s”),共同点在于都是语法形式,一般只有语法意义而没有词汇意义;不同点在于:语法语素只能作词的内部成分存在,无法从此中独立出来。7.语调定义P157语调是一种运用语音高低升降来组织词语,使之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120\n语调产生的语法意义一般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大类型。语调是区分词、词组与句子的标志。如:老师来了。老师来了?老师来了!语调是一种有结构的整体,它对词语的组织表现为所有的词的发音都必须服从它高低抑扬的整体需要,当一个词与一组词被一种完整的语调贯穿起来时,标志着这个词或这组词已经被组织成一个句子。综合性手段与分析性手段附加法、内部屈折法、异根、重叠这四种语法手段都是通过词本身语音形式上的不同来表达各种语法意义,它们称为“词形变化”或“形态变化”,这些手段称为“综合性手段”。语序、虚词、语调这些是非词形变化的手段,它们的变化是发生在词与词的外部联系上,称为“分析性手段”。英语“be,shall,will”这些助动词用来构造动词的各种复合形式,此时表达词汇意义的主要动词不变化,而人称、数、时、性等语法意义全由助动词来表示,要发生一定的语言形式变化,作用是综合的,但形式是分析,是独立的词与主要动词的外部连接归为构形法,概括为综合——分析手段。从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方面分类,将人类语言分为两大类型:(A)分析语,它不是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而是借助于虚词、词序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如:到了福州到过福州主要采用分析性手段的语言称“分析语”,例如汉藏语系的语言中很多是分析语。主要采用综合性手段的语言叫“综合语”,如印欧语系中的德语、俄语。综合语是依靠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不过,所谓综合语、分析语只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很多语言它的语法手段都不是单一的,既有综合性手段,也有分析性手段,几乎没有单纯用某种手段的语言。从词的构造方面分类,可以分为4种:孤立语(词根语)、黏着语、屈折语、多式综合语(编插语)。120\n三、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语法意义是抽象的表示语法关系的意义,这种意义是由语法形式在组织一定语法单位的过程中产生的。(一)语法意义的特征(p159)三个特点非常重要(具体见书证)。(二)语法范畴:将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作进一步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叫语法范畴。语法范畴是由同类语法意义概括出来的更大的类别,因为语法意义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是几个互相对立而性质类似的语法意义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为概括的类。例如,英语名词有单复数的区别和对立,但是更为概括的说,它们反映的性质相同,都是数,所以我们概括出“数”的语法范畴。但对于汉语来说,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又如何分词类;虚词一般也少有形态,虚词又如何归类。另外,形态是词类的标志,我们先断定词类后才有形态的,当然从形态,我们可以区别某个词的此类归属。(三)句法功能标准句法功能是划分词类的最重要的标准,因为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认清词在句法结构中不同的作用,也就是词的不同的句法功能,这个标准普遍运用于各种语言,对于形态缺乏的语言,如汉语,尤其是最重要的标准。所谓句法功能是指词与词的组合能力以及词在句法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或者说P169“功能的解释”。1.词与词的组合能力(搭配能力)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观察,哪些词可以和这些词组合,哪些词不可以和这些词组合。如英语中的冠词,a和the只能用在名词前面,不能用在动词前面。汉语的名词前面可以加上数量词,如“三本书、一张纸”,但不能直接加上“很”“不”一类的副词,也不能在它的后面跟上助词“了、着”等。第三节词的分类一、什么是词类:即词的语法功能的分类P169什么是功能?就是词在更高一级的语法单位——120\n句子中的活动能力,具体表现为一个词能出现在哪些语法环境里:能充当什么结构成分,能与什么性质的其它语法单位结合,这种活动能力称为“分布”。所谓词类,就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每一类词就是语法特点相同的一群词的聚合体。词是造句的单位,句法结构的分析与归类都必须以词类为对象。所以,语法上不能不讲词类,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词类区别的可能性。词类的划分应当以具体语言的语法特法作为出发点,不能机械的比附于其他语言,过去汉语词类的数目和界说方面分歧很多,其实应当根据汉语本身特征来区分。分布:语言单位所能出现的语言环境的总和,互补分布是语言分布的一种情况。二、划分词类的标准一般来说,划分词类的标准有三项:意义、形态、句法功能。(一)意义标准这里的意义指的不是具体词汇意义,而是比较抽象的事物类别的意义。如:“山水森林房屋”这一类词都是事物的名称,称“名词”;“笑走生气扔”都表示一些动作和行为,命名为“动词”。这种方法看起来方便易懂,但漏洞很大,有些词表示的意义凭主观想象不容易判断它的类别或之后归属不是那一类。“美丽勇敢想象”等,是名词还是形容词?“报告说话”是动词还是名词?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又如何归类?所以,光靠意义不足以进行词的分类。(二)形态标准形态标准就是以每个词(实词)的特殊形态(词尾标志或词形变化)来决定词类的归属。例如,在英语里,凡是带—ness,—tion,—ty一类词尾是名词,凡是带—ful,—lish一类词尾的都是形容词,凡是带—ly词尾的一般是副词。又如,有性、数、格形态的是名词,有时、体、态的是动词,形态是外在的,是客观可能的标准。词与词若能组合起来,就具有一定的结构关系,根据结构关系来观察词的位置和功能。120\n我们知道英语冠词只能放在名词前面,那么冠词后面肯定是名词。又如,“红花”“高山”这些偏正结构的词组,如果知道“红、高”都是形容词,那么“花、山”就是名词,这种在短语结构关系中来确定词类就可以完全体现了词的句法功能,对于形态缺乏的语言,这里区分词类最主要的方式是运用“分布分析法”(P171),其实就是句法功能标准的运用。三、词类是一个层级性系统词类可以看成是一个层级性系统,各种词类关系不同,类有大小,有些大类(如名、动)中词、句法功能并不完全一致,要再细分为小类:实词(一)指称词名词—抽象名词、具体名词、有生名词、无生名词。英语有可数与不可数,其句法功能也有区别。动词—有及物和不及物之分。(二)代称词虚词特点:及物动词跟宾语不及物动词不跟宾语系动词跟表语助动词跟原形或分词情态动词跟动词原形四、分布分析法分布分析法是利用词的功能特征给词分类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寻找一系列语法环境,把所要考察的词依次放进这些环境,看它们能否在这些环境中存在,也就是看它们能否跟作为环境的语法单位发生组合关系,凡是能够组合的就能归为一类。例如,结构主义语法关系Fries给名词提出过许多框架,其中最简单的框架是:a.the-----ishere.b.there-----arehere.120\n凡是能填入这两个框架的词基本上是名词,填a是名词单数,b是名词复数。而动词最简单的框架是:a.thechildmay-----something.b.Therechilden-------friendly.这种分析方法对汉语词类问题的研究有重要的影响,50年初我国语言学界曾经开展了关于汉语词类问题的讨论,以词的组合关系亦即以词的分布特征作为划分词类标准的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丁声树等人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实际上就是一部以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现代汉语的一部代表性著作,书上谈到的“共同性质”“共同用法”其实就是分布标准。例如很()这样一个语法环境,一次)就可以把很(智慧)、很(聪明)、很(活泼)三个词分开。又如,不(采购)不(漂亮)→很(采购)很(漂亮)在一般情况下,一个环境不足于说明一个词类的全部功能特征,而需要一系列语法环境,把某种语言的所有词都放进去检验,就能得出该语言的系统的词类。这样,所谓词类,具体地说就是具有相同功能的一类词的集合,抽象的说就是一组分布环境的组合。谓语不很没(副)名词----动词++-+形容词+++-分布分析法从本质上看就是替换法的运用,所谓一个语法单位具有那些分布环境,就是说它具有在这些环境中有进行替换的可能性,我们之所以说某些词属于同一词类就是因为都能在或不能在某些环境中相互替换。第四节句法结构一、什么是句法结构120\n说话就是根据一定的交际目的,把词组合成句子,而这种组合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在词与词的组合中,词与词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形成一个新的整体,这时已经超出了词法的范畴,进入了句法范畴。我们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语言单位,称为句法结构,或者说“句法结构指的是词与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句法结构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词的组合可大可小,完全根据表达的需要,由两个词按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语言单位是最简单的句法结构,如“打篮球”“写字”;三个以上的词构成的句法结构是复杂的句法结构,如“学生的篮球”“他们在桌上写字”。简单的句法结构有两个词,只有一层关系;复杂的句法结构通常是由三个以上的词组成,所以复杂的句法结构要有两层以上的关系。句法结构也称为结构体,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结构体有所谓结构性和功能性。所谓结构性指任何结构体都有若干个结构成分构成,如“打篮球”由两个结构成分构成一个结构体。功能性指的是小结构体(最简单的句法结构)可以与其他结构成分组成更大的结构体,如“学生打篮球”是由“打篮球”这个小结构体与另一个结构成分“学生”组成一个较大的结构体。功能性和结构性使它具有结构体与结构成分这样的双重身份。二、句法结构的五种类型任何结构体,其结构成分的组合性质归纳起来就是五种,也就是说,对于任何结构体,不管它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我们都可以把它分析为五种类型中的一种。这五种结构类型分别是:1.主谓结构(陈述结构)这种结构反映的是陈述对象与陈述内容的关系。它的作用是提出一个话题,然后对这个话题作出说明,话题的部分称为主语,说明的部分称为谓语。汉语的主谓结构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例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性格和蔼2.偏正结构这种结构反映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它的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心词,另一部分是附加在中心词上边的修饰语。偏正结构可以分为两大类:(1)120\n定中关系(结构)中心词是名词,修饰语是名、形、动词,整个结构是属于名词性的,其中修饰语叫定语。如:(祖国)大地(清新)空气(流动)状态有时定中结构的中心语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修饰语是名词、代词、或形容词,语法功能也是名词性的。如:(经济)的发展(他)的精明(问题)的产生少数短语在不易被误解为主谓结构的情况下,可以不加助词“的”,否则,一般情况要加“的”。(2)状中结构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修饰语一般是副词或形容词,整个结构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其中修饰语叫做状语。[不]细致[已经]完成[坚决]拥护3.述宾结构这种结构反映的是动作(述语)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宾语)的关系。汉语一般是述语在前(动词),宾语在后。盖房子热爱科学讨论问题有的述语可以带两个宾语,一个涉及到人,一个涉及到事物,但两个宾语之间没有结构关系,也就是一个结构体有三个结构成分(三个结构项)。如:告诉|我一个好消息教|我们英语兼语式:有时述宾结构与主谓结构可以套用,形成兼语式,兼语式有好几种情况:(1)述语是使令动词,“使、叫、请、派、求、动员、组织”,如:叫你交练习本鼓励大家学好功课(2)述语是非使令动词感谢你告诉我这个消息(也是双宾)喜欢他老实有人敲门4.述补结构120\n在述语的后面加上一些成分以表示述语的程度、结果、趋向等,这些成分称为补语,有述语和补语构成的结构称述补结构。汉语述补结构是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如:急<哭了>站<稳>了考虑<周到>有些述补结构是在述语与补语之间加“的”或“不”,如:想得<不错>,做<不完>5.联合结构有两个或几个结构成分组成,个部分并列在一起,各个构成成分在语法上是平等的,各个构成成分在句子中只能成为一个统一的语法单位。各个构成成分可能有并列、递进、选择等关系:并列:科学技术语法、修辞和逻辑酸甜苦辣递进:细致而周到讨论并通过选择:上游或下游开学或就业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这五种结构是语言中最基本的结构格式,句子是由这些基本结构套叠起来形成的,句子里各个成分相互之间的关系一般不会超出这几种基本的结构类型。三、句法结构的意义1.句法结构的意义大于个别词的意义的总和句法结构是由词组合形成的,但是词组合成结构后整个结构的意义是大于个别词的意义总和,因为这里增加了语法意义。例如:“客人来了”主谓结构这里客人是已知的,“来客人了”述宾结构,客人未必是已知的,这是语法结构所赋予的意义和差别。2.句法结构意义的宽泛性五种句法结构是从语法意义的角度划分出来的,大致说来,主谓结构的意义是“陈述“,偏正结构的意义是“修饰”,述宾结构的意义是“支配”,述补结构的意义是“补足(述语)”,联合结构的意义是“并列或选择”。这些意义是很宽泛的,只不过给各种语法结构划出语法意义的框子,事实上,各种句法结构在自己框子的范围内所能表示的语法意义都很复杂而且多样。例如P179120\n述宾结构反映的是动作(述语)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宾语)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实际上异常复杂。四、句法结构的形式五种句法结构都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而这些语法意义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来表现。提供语法形式的手段主要有:1.选词组成句法结构的词,首先在词义(语义)上能够搭配,“曾经”与“电话”,“头发”与“做梦”在语义上不能够搭配,所以它不能组成句法结构,词组合成短语结构还必须要在语法上能够搭配,句法结构的各个结构项要求一定词类的词组来充当。例如:“和、或者、因为、所以”之类的虚词不能充当句法结构的结构项,“水、火、太阳、饼干”这些名词一般不能充当主谓结构的谓语,谓语一般是由动词或形容词来充当,作为句法结构结构项的词,必须要有相应的词类的词来充当,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根据词类来判断它的句法结构类型。“读书”是述宾结构,“好书”是偏正结构。动+名形+名我们可以从“读、好”所属的词性来加以判断。2.词序词选出来后,必须按照一定的词序加以排列,排列次序不同,形成的句法结构类型也可能不同。经济繁荣(主谓)繁荣经济(述宾)了解透彻(述补)透彻了解(偏正)对于汉语这种缺乏词形变化的分析语来说,语序这种语法手段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表达部分的语法意义。汉语句法结构很大程度是靠语序来确定其结构关系的,如主谓结构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宾结构是述语在前宾语在后,述补是述语在前补语在后,偏正结构也是修饰语(偏)在前,中心语(正)在后。3.虚词词与词的组合还需要“粘合剂“,这就是虚词和词形变化。虚词是汉语的句法结构除语序外的重要组合手段,如联合结构必须用“和、或者”来构成。“的”通常构成偏正结构(父亲的著作),“得”可以构成述补结构“洗得快”120\n,如果缺乏这些虚词,句法结构也就无法构成。增减或变换虚词可以改变句法结构类型。粮食丰收(主谓)粮食的丰收(偏正)我的书(偏正)我和书(联合)4.词形变化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词组成句法结构往往要通过词形变化来实现。例如,“他正在读书”,我们不能把相应成分he、to、be、book直接组合成Hetobebook.而应当改变词形,Heisreadingabook.才是英语中正确的主谓结构。Hestudy→Hestudies在数上保持一致Johniswritingaletter→Aletterisbeingwrittenbyjone.除了词序不同,还必须有词形变化及虚词的帮助以表示被动态。五、句法结构的层次性语言中的句子,不管多么复杂,都是基本结构(五种句法结构)一层层套起来的。我们前面讲过语言符号的线条性,语言符号必须一个接一个依次出现,呈线条型。从文字符号看,在书写形式上,它也表现为线条性,似乎是在同一个平面上,但是,句子的组合实际上是有层次的,是由句法结构分层联系起来的,如:咬死猎人的狗咬死猎人的狗偏正述宾咬死猎人咬死猎人的狗述宾述补偏正咬死述补中国人民能够建设好自己的祖国主谓偏正述宾偏正偏正述补这个句子实际上是由六个结构体分四个层次一层层套起来的。大量收集写论文的材料述宾120\n偏正偏正述宾这个句子(语言片段)是由四个结构体分三层组合起来的。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复杂的句法结构实际上是五种结构的相互套用,这五种句法结构相互套用并不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这种套用用数学术语来说,这种结构规则有“递归性”(循环性)。句法结构的某个成分可以被一个同功能的词组替代,结构可以使原结构的结构成分扩展为非常复杂的结构。前途光明主谓前途无限光明主谓偏正我们的前途的确无限光明主谓偏正偏正偏正六、直接成分与直接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直接成分分析法是结构主义语法的析句方法,这种方法从词组或句子的整体出发,自上而下,从大到小,一层一层分出直接成分,一直分析到词为止。当然也可以自下而上,从小到大,一层一层的组合,由于是逐层分析,所以这种方法又叫“层次分析法”,又由于每次都是把一个结构切分成两个直接成分,所以又叫做“二分法”。直接成分就是直接构成某语言结构体的成分,或称“直接发生结构关系而造成句法结构的成分”。各级干部都必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主谓偏正偏正偏正120\n述宾偏正偏正以上是从大到小逐层分析,一共有六层。也可以从小到大逐层分析,这种方式就是先找出语言片段中的实词,并在每个实词上划一横线,然后从左到右,若有,就用框线把它们连接起来,标明它的结构关系,即作为两个直接成分形成一个结构体,然后再看这个结构体与其他词的结构关系。各级干部都必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偏正偏正偏正述宾偏正偏正主谓第五节句式与句式替换一、什么是句式言语是开放的,我们通过组词成句造出来的具体句子数量可以说是无限的,但造出具体句子的模型却是有限的,所谓句式也称句型,它是句子结构的模式或类型,相对具体句子来说,句式是概括抽象的,是没有具体词汇单位填在里面的语法框架。研究某一语言的句子结构,最终目的就是确定这种语言有哪些句式。句式是属于语言的范畴,也是属于社会的,人们在交际时,根据交际需要选用适当的句子,再把词汇单位填进去,造成各种各样的具体句子,这些具体句子才属于言语范畴。(例如,汉语有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是字句)如:汉语单句分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主谓句是主谓短语形成的单句,非主谓句是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它短语或一个词形成的单句。主谓句是最常见的句型,根据谓语的不同特点,可以把主谓句分为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性谓语句、名词性谓语句、主谓谓语句。120\n动词谓语句:太阳出来了。(不带宾语)他养了一大群鸡。(带宾语)形容词性谓语句:土地很肥沃。名词谓语句:今天国庆节。主谓谓语句:这些事我都知道。其中动词谓语句有十三种类型,其中五种是最基本的类型:不及物动词句:S+V“他笑了。”及物动词句:S+V+O“孩子看电视。”双宾语句:S+V+O1+O2“学生问老师问题。”连动句:S+V1+(O1)+V2+(O2)“他到图书馆借书。”兼语句:S1+V1+O~S2+V2“大家选他班长。”二、同义句式定义P190:“若干句式如果能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深层意义,这些句式就是同义句式”。同义结构:是由一个深层结构经过不同的转换规则形成不同的表层结构,表层结构不尽相同,但语义基本一致。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概念:“深层结构是抽象的结构,它确定语义解释,代表句子的语义”,“表层结构确定句子的语音,相当于实际说出来的现实的句子结构”。下列两个句子表层结构不同,但深层结构是基本一致的。Theworkersbuildahouse.(工人盖房子)Ahouseisbuiltbytheworkers.(房子由工人盖)这两个句子有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差别,但这只是表层结构的特点,又如:a.老张丢失了钱包。(主+谓+宾)(陈述句)b.老张把钱包丢失了。(主+状+谓)(把字句)c.钱包老张丢失了。(主+主谓)(主谓谓语句)d.钱包被老张丢失了。(主+状+谓)(被动句)120\n很显然,这四种表达的句式是不同的,但深层结构是相同的,它们是同一个深层结构转换出来的不同的表层结构,也就是说这四个句子是同义异构,(a)(b)(c)(d)可以互相转换。三、转换原则与转换手段P192转换,就是运用一定规则把一种句式变换为另一种句式的方法。转换原则:(P193)(a)转换只是改变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不变,即基本意义不变。(b)表层结构的改变,只是改变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不能替换实词本身,例如“老张丢失了钱包”不能变为“老张丢失了手表”或其它。转换的手段是从具体的语言事实中分析归纳出来的,不同的语言的转换不尽相同,但各种语言的转换手段也有其共同之处,常见的有:移位:即改变实词在句中的位置,句子强调的重点改变,“老张丢失了钱包”“钱包老张丢失了”。替换:如“把”换成“被”(由把字句转换成被字句)添加:如,添加“把、被”这些虚词删除(省略):“钱包丢失了”英语中反义疑问句后面的简短问句必须重复前面问句的动词或助动词。复写:JohnhasarrivedJohn→hasarrived,hasnothe?汉语正反问句也用复写方式:他去北京→他去不去北京?四、多义句式P194:一种句式如果同时表现了几种不同的深层意义,或者说几种深层意义的表现合用了一种句式,这种句式就是多义句式。多义结构=不同的深层结构(转换)→相同的表层结构同义结构=相同的深层结构(转换)→不同的表层结构多义句式或称句法多义、歧义均表现为一种句式表达了不同的深层意义,它实际上可分为三个类型:1.多种组合层次:“撞上老汉的大车”a.偏正结构b.述宾结构它们是由不同的深层结构转换为同一个表层结构,表现为同样的线性序列。我们可以利用层次分析法将其不同的深层结构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转换:“老汉的大车被撞了”(由述宾结构转换)120\n“大车撞上了老汉”(由偏正结构转换)2.一种组合层次,多种句法关系他们需要参考数据(可能为偏正也可能为述宾)主谓述宾对于这种歧义,一方面可以通过指出它们是同一组层次,但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另一方面,同样可以通过转换,将其歧义揭示出来。他们需要参考一些数据。(述宾)他们需要一些参考的数据。(偏正)3.一种组合层次,一种句法关系通知的人还没有来主谓偏正这里“通知的人”是偏正结构,它既可以表示“去通知的人”,也可以表现“被通知的人”,“人”既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对于这种歧义,由于其层次相同,句法结构类型相同,所以只能通过变换才能表现其有不同的深层结构。通知的人还没有来a.人为“受事”他同志的人还没有来。b.人为“施事”通知他的人还没有来。对于这样的多义结构,我们通过变换分析,可以知道它的歧义,但有些是单义结构的,尽管其语法结构完全正确,但不能通过变换,例如:(1)采购的东西还没有来他采购的东西还没有来(东西“受事”)采购他的东西还没有来(东西施事所以确定其为单义结构)(2)他的哥哥和我一起自修完了大学课程主谓联合偏正 述宾       120\n述补偏正      他的哥哥和我一起自修完了大学课程偏正述补偏正联合述宾偏正主谓(四层七个体十四个成分)2.艺术选择的全过程都是艺术家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的表现主谓偏正偏正主谓偏正述宾偏正主谓偏正偏正偏正(七层十一体二十二成分)艺术选择的全过程都是艺术家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的表现主谓偏正偏正偏正(1)偏正偏正(2)主谓(3)偏正(4)述宾(5)偏正(6)主谓(7)(7层11体22成分)第四章语义120\n研究语言和言语意义的学科称语义学。传统的语义学只着重研究词的词汇意义和词义的变化,这使得语义学成为词汇学的一个分科。当代的语义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传统的语义学。它一方面向纵深发展,进入了语义的微观层次,产生了义素和语义场的研究;另一方面,又扩大了语义学的研究范围,进入了句子的领域,研究句义结构,并且把语义放到语境中去考察,研究语义在语境中的变化。所谓语义,指的是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言语的全部内容。与词义相对应(P111)用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和主观评价,以及词在特定使用范围中所产生的意义。第一节词义及其性质一、词义三角词义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并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这样,词义一方面和客观事物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与语音有依存关系。词义与客观事物之间是一种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词义的形成必然以客观事物特征的认识作为基础和根据。词义与词的语音形式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词义是人的观念,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抽象的,要通过语音形式表达出来并固定下来。而语音形式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的约定俗成,是随着民族的不同而相互区别。二、词义的特征1.概括性词义并不是直接地,一一对应地反映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具体事物,而是经过人们的思维活动,对同类事物的特征加以概括形成的。如[i214]椅子,它并不指任何一张具体的椅子,而是抽象地指“有四条腿,一个坐面和靠背,供人坐”120\n的工具。这是概括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椅子的特征概括出来的,凡属于这一类的东西均称之为椅子。词义的概括性是人类头脑抽象思维的结果,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如果每一个具体事物均要用一个词来表示,语言就不堪重负,历史就不能发展,社会便不会进步。词义的概括还有其层次性。如“虎”,概括了各式各样的老虎。“野兽”就比“虎”概括程度大,由此往上推“禽兽”“动物”“生物”则是更高层次的概括。2.模糊性词义有概括性,但有些词的意义所概括的范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如:——“大”“小”看到一只像猫那样的猪,我们会说“小猪”,但看到像猫那样大的鼠,我们会说“大老鼠”。——“青年”“中年”陈景润成名时,已经是四十上下的人,但还是称它为“青年科学家”,五十几岁的科学家,称为中年科学家。“青年”“中年”的界限在哪里,谁也说不准到底在哪一个具体年龄上划为标准。词义的模糊性,在人类的交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交际时,能够把一类事物和另一类事物区分开来,大致明确这个词义概括的大致范围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什么都精确。另外,对于词义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边缘成分上,而中心成分是确定的,有时,人们对某些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认识处于模糊状态中,只能用模糊的词义来表示。有时候,模糊一些还让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有一种含蓄美和朦胧美。3.民族性语言具有民族性,这不仅表现在音义结合的不同,也表现在词义概括范围的不同。例如英语中,uncle指的是男性旁系上辈亲属,而汉语要用伯父、叔父、姑丈、姨丈、舅父等来表达。这种民族性还反映在多义词体系和语义搭配上。例如不同民族表达色彩的词,其意义也有所不同。英语的blue(蓝色),还含有忧郁、沮丧以及下流、淫秽的意思,而汉语对于淫秽、色情却用黄色来表示。又如汉语“浓茶”,英语却不译成“thicktea”,而译成“strongtea”(强茶)。120\n三、词义的构成词义大体由理性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三部分构成。词的语法意义是词在功能上、形态特征上或词与词的关系上体现出来的意义,将放在语法这一章叙述。1.理性意义(指称意义)它是客观事物或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理性认识,也称概念意义,不涉及人的主观感情和态度。由于人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角度的差异,以及历史局限性的影响,所以,有的理性认识(概念)能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准确地概括出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内在联系,有的理性认识却反映出一些非常偶然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完全不相符合的怪诞的东西。如:“地震”:是由地球内部变动引起地壳的震动。“天命”:由上天的意志主宰下的人的命运。这是对客观存在的错误认识或歪曲的反映。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我们在词典里查到的解释主要是理性意义的解释。2.色彩意义色彩意义是以理性意义为基础,附加在上面的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和语体色彩的意义。它是词义基本内容的从属成分,主要是进行修辞服务。(1)感情色彩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主观感情评价的结果。它主要指褒贬评价和爱憎态度。如:“鼓励”,对人劝勉激励,使人进取,表现了赞许肯定的意思,褒义词。“煽动”,挑动别人干坏事,含有贬斥、否定的情感,贬义。“鼓动”,激发情绪,使之行动,无所谓褒贬,是中性词。感情色彩意义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它来源于民族心理状态和传统的习俗风尚。汉语的“狗”,走狗,狗腿,狗吃屎,狗急跳墙,狗屁,是贬义词。而英语“dog”是人的宠爱物,成语”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2)语体色彩120\n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场合、目的、内容,词在理性意义上往往显示出不同的语义体式的格调。语体色彩可以分为二大类:“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口语色彩的词特征(见P114),较富有生活气息,通俗易懂、明快自然。而书面语的词的词义比较文雅、庄重、严密,例子见书P114。口语书面语小气吝啬聊天闲谈英语指称父亲daddy——father——maleparent,daddy口语,用于家庭内部,maleparent书卷气十足,日常生活绝不会用father中性。(3)形象色彩意义指词义能引起人们对客观事物某种形象的联想,如“蛇蝎之心”,就能让人想起蛇蝎之毒,用心险恶。“虎视眈眈”,不仅指出贪婪、凶狠地注视的理性意义,而且显示出一种威逼、凝注,企图占夺或袭击对方的凶猛目光。四、词的理据词的理据又称词义的理据,指的是一个词的词义形成的道理或根据。例如“电灯”,首先它是一种灯,用以照明的工作,它用什么发光来照明的呢?用“电”,所以叫电灯。这是一个具体的词的理据,也反映了汉族人对“电灯”一词的理解。(与煤油灯作比较)词的理据也具有民族性的。标记同一客观事物的不同民族语言的词语,其理据可能是不同的。“银河”,这种天体现象,汉语过去称为“天河”,意为“天上的河流”,英语是“Milky—way”,意为“牛奶色的道路”。汉语“火车”,日语写成汉字是“汽车”,汉语着眼于生火,日语着眼于蒸汽。词的理据的民族性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民族的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认识上的差异。但并不是所有的词都是有理据的。在词汇中,有些词是属于无理据词。我们知道,词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音义结合之间具有任意性,是一种社会习惯。语言习惯例如许多原始词根,其产生的年代十分久远,无法加以论证。120\n有理据词其词义的构成虽有可释性,但这种可释性是复杂的。有的是从语素之间的组合关系可以知道,如“电灯”“热水瓶”“保温瓶”,又如英语(break—water)(防波堤),break有遮断、阻挡的意思,Water水,阻挡水的,就是汉语“防波堤”。而有的词的理据并不是由其构成成分决定的,而是由词义形成时的语用环境决定的。如汉语“染指”,词义是“想得到不应该地得到的利益”,但这种词义从它的构成成分上,我们得不到的,而是来自一个典故:春秋时,郑灵公请大臣们吃甲鱼,故意不给子公吃,子公很生气,就伸出手指向盛甲鱼的鼎里蘸上点汤,尝尝滋味走了。表示你不给我吃,我也吃到了。后人就用“染指”比喻获取非分的利益。英语(scarecrow)(稻草人),scare(恐吓,吓唬),crow(乌鸦),直接理据是“吓唬乌鸦”,为什么变成“稻草人”呢?须联系当时的社会生活,谷物成熟时在田地中间竖起稻草人形的物体来吓唬乌鸦,以免谷物被乌雀损害。第二节语义的两个主要典型语义是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言语的全部内容。语言学中的语义包括各类不同的意义。在交际中,我们是用一个句子来交际的,而每一个句子所传达出来的语义是多方面的综合。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修辞意义、逻辑意义、语境意义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意义。这些意义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这也是语义的两大类型。一、语言意义语言意义是指语言体系中的固有意义。它是客观事物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使用某种语言的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语言意义不受上、下文和语境的影响,排斥由于语境不同和交际内容的变化所产生的各种临时意义。语言意义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词汇意义主要指的是词的理性意义(指称意义),这一般可以在词典里查到,也称为外部意义。语法意义既包括语法意义(如books“s”120\n表示这个名词属于复数)和句法意义,如词与词之间的关系组词成句的规则等。一般称语法意义为内部意义。因为语法意义在词典里查不到,而且对于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来说,只有词按一定方式排列在一起,这种方式又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表现出语法意义。例如:ball(球),boy(男孩),bit(击、打),当未组成一个句子时,我们查到的是词汇意义。Boy:不指任何具体男孩,而是“未成熟的男子”。Ball:球状物,地球、弹球、眼球。Hit:打、碰、撞、袭击或感性上、精神上的打击。当组成Theboyhitstheball.它表示的客观存在的一个动作“男孩击球”,但如果没有上下文和说这句话的具体语言环境,我们无法知道“theboy”的具体性状:身高、肤色、头发颜色、长相……“ball”的颜色、质地、大小等。但从这个正确的组合,我们除了知道这个动作,还可以分析其语法意义。主、谓、宾,主动等语法意义。从这个我们可以知道语言意义是语言体系中固有的意义,是抽象、概括和稳定的。二、言语意义它是语言在使用中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受特定的交际环境影响而临时产生的意义,它是附丽在语言材料上,离开了具体的交际环境,这种意义便不存在的。同样是“Theboyhitstheball.”如果是在具体的交际场合,或者在一篇小说、散文中,我们就知道boy是谁,ball是什么东西制造的等等。因为这些可能在语言环境中已经交代过了。言语意义是在上下文中和具体交际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总是和特定的事物、特定的内容相联系,离开了具体语境,具体上下文,这种意义就消失了。又如:女孩子的男朋友邀请她去看电影,她说:“天正在下雨。”语言意义是明显无误的,但同样明显的是这并不是那女孩想要传递的信息。是否下雨与话题无关,她的朋友大概也像他一样知道正在下雨,所以男朋友就得琢磨她的意思。而且他这样做还要费些劲。因为女孩在这里说的话比时常举的例子“我明天要考试”更隐晦一些,那就要根据男朋友平时对她的了解作出结论,判断它是一种婉言的拒绝,还是要他为她叫辆出租车。语言意义与言语意义是相互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语言意义是言语意义的综合和概括,而言语意义是语言意义的个别体现和具体运用。两者互相依存,但各有不同的特性。120\n例如:词典里的某个词,常含有12项不同的语言意义。它们不受语言环境的影响,是从千差万别的言语意义中概括出来的,具有一般的、普遍的性质,当这个词被具体运用时,由于语境的制约,就和特殊的、个别的东西发生联系,产生了某种临时的意义,同时也排除了其它不适当、不恰切的义项或意义。因此,言语意义总是具体的特殊的性质。第三节义素与义素分析义素分析也称为成分分析(不同于语法的句子成分分析),它是受到语言学的音素的区别特征分析的启发,在音素中[b][p][f]都是最小的单位,人们感觉到[b][p]有许多共性,而与[f]就没有那么多的共性,但如果语音分析到音素为止,这些共性和区别的语感就无法描述。所以,产生了音素或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的研究,正如我们过去所说的:[b]:双唇塞浊[p]:双唇塞清[f]:唇齿擦清五十年代,人类语言学家开始借鉴语言学的特征分析法来研究各种语言中反映亲属关系的词,这种分析的出发点是:词的意义并非是不可分的整体如:男人:[+人+男性+成年]分解后,得到的是语义特征,相当于语言学中的区别特征。这些特征通常称为“语义成分”,也称为“义素”或“语义原子”。语素是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语音单位。自从人们从语素中分析出最小的语音辨义单位—音位后,有些学者就开始研究能否撇开语音,单从语义方面研究构成语素的更小的语义构成成分。这就是语义学向纵深、微观层次上发展,产生了义素和语义场的研究。一、义项与义素义项:词典中同一条目内按意义列举的项目,一个意义项目称为一个义项。(见书P118)义素:它是词义的最小构成单位。它如同语音里区别意义的最小单位———120\n音位一样,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故也称义位。义素在自然语言中不能直接观察到,只有当几个义素结合在一起,才成为某个词的词义。而义项可以分解为多个义素的组合:父亲:[+人+成年+男性+直系+长辈]母亲:[+人+成年-男性+直系+长辈]词典解释:有子女的男子是子女的父亲。二、义素分析的方法义素分析就是把词的语义特征分成最小的对立成分。如果是对多义词的意义作义素分析,要按“义项”逐个进行。一种事物的特征很多,所以一个义项里包含的义素也很多,我们既不能也没有必要把它们全部找出来,应当抓住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语义特征。义素分析的方法是对比法。有比较才有区别。对于单个词,难以进行义素分析,或者分析的结果是五花八门,所以,首先要把一群有某种共同特征的词(包括你要分析的词)放在一起,形成一个对比词群,不能把分类上毫无共同之处的词放在一起。书例见P120确定了对比词群后,接着就要分析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作为一个对比词群,首先它们必须要有某种共同之处,或者说,意义有某种联系。换句话说,这一群词能够具有共同的义素,否则就不能放在一起形成对比词群。作为对比词群的各个词,它们既要有相似处,也需要相互区别;既要有共同的义素,也要有区别的义素,没有区别的义素,就无法辨别词义的差异。具有共同义素与区别义素是作为对比词群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寻找区别义素时要应用“二六对立法”,在某个特征上处于非此即彼,以此突出事物的特征。家具有腿有靠背供坐用椅子++++矩阵图凳子++-+给=[+使(谁)+具有]拿=[+使(自己)+具有]横排列式120\n(具体符号的表示见P121)三、义素分析的作用1.义素分析能够揭示词义的微观层次,既描述了词义,还可揭示词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词义。同义爱护:[+爱+上级对下级]爱戴:[+爱+下级对上级]边疆:[地域+靠近国界+面积较大]边境:[地域+靠近国界+面积较小]反义果断:[做事干脆+不犹豫+褒义]武断:[做事干脆+不犹豫+贬义]下义女子:[+人+女性+成年]美女:[+人+女性+成年+美丽]一般来说,语义共有成分多,意义较接近,往往共属于一个语义场,语义成分完全相同,则是同义词,除了共有成分外,增加新的语义成分,则是上下义词关系,而除了共有的语义成分外,有一对语义是对立的,则是反义词。义素是词义的最小构成单位,在语言系统里不能直接观察到,只有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才成为词义。这种分析要比传统的语义分析要细致、深入,也有利于我们把握词义,尤其在分析近义词的相互区别上。如:窥见:[+用眼+往一定方向+缝隙里]眺望:[+用眼+往一定方向+向远处]鸟瞰:[+用眼+往一定方向+向下]瞻仰:[+用眼+往一定方向+崇敬地]2.义素分析可以检验词的搭配关系在语素中,词与词的组合除了必须遵守语法规则外,还要接受语义的制约,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不一定合乎语义。例句:a.我们应当学习中国女排的高尚品质。b.我们应该学习中国女排的高贵品行。c.我们应该学习中国女排的高贵品性。三句可以说都合乎语法规则,结构方式完全相同。但b、120\nc二句是语义反常句,过去认为是动宾搭配不当,其实这种解释是不恰当的,可以和动词搭配的是名词和代词,“品质”“品行”“品性”均属名词,从理论上来说是可以成立的,从语义的义素分析角度来看,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义素行为本质区别性义素集体区别性义素表现出来的品质+++品行+-+品性+--品行、品性常用于个人,而不用于集体。又如:(1)小孩吃糖。(2)糖吃小孩。(1)句可以成立。“吃”这个动作必须要有一个动作的发出者,即必须是有生命的义素。(2)句是不成立的。糖不能发出这个动作。所以,语义上不能成立。3.义素分析能使语义描写形式化,可以用较少量的义素对大量的词义进行描写,从而达到形式化的目的。这主要是用于机器翻译。父母子女叔婶侄侄女性别A+-+-+-+-直系B++++----辈分C++--++--代码ABCABCABCABCABCABCABCABC当然,这种代码是机械的,仅从代码,我们不能了解这里面实际存在的复杂微妙的关系,代码也不能反映这种关系。例如:“牛、马、狗”是否可以分析出这些语义成分都是动物,可家养,有的可耕田或运输,有的可看家、打猎,但这些是它们的功能区别,是它的本质区别吗?如果从它自身方面的区别,是否可以给“牛、马”增加[+蹄]成分,以便与具有[-蹄]成分的狗区别,再给“牛”增加[+偶蹄]以便与具有[-偶蹄]的马区别,但这似乎是给动物分类,不是描述语义。120\n另外,表示颜色的词:红、黄、蓝,除了有颜色成分外,再没有别的成分。如:(颜色)(红),像这类词,正如福特(Fodor)所指出的不适用于用成分分析法来处理。四、义素分析的局限在进行义素分析时,在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词分析的角度不同,认识不同,分析出来的义素是大不相同的,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分工不同、职业不同、专业素质不同、兴趣爱好差异等,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认识。酒精:一般人:无色液体药品用于消毒医务人员:无色液体药品用于消毒能使人中毒化工人员:无色液体药品用于消毒能使人中毒(有机化合物可燃溶于水)那义素分析要以哪一种作为标准呢?有人提出应采用词义的生活意义,即全社会的人都理解和使用的意义,而不是用它的科学意义,即专业研究人员理解使用的意义,科学意义主要用于专业研究领域。问题是词义的所谓生活意义与科学意义并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而且对于任何一个词,并不是都可以进行有效的义素分析的。第四节语义的类聚一、什么语义场关于语义场的定义有好几种: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形成的场。由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一群词在语义上类聚形成的系统。语义场就是词义所存在的场合或类聚范围。书P124对于语义场,我们的认识就是它们必须要有共同的义素,即具有共同的语义特征。例如“亲属场”,它包括所有具有亲属关系的词: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外祖父母、姨父母、姑父母、表兄弟、表姐妹、堂祖父母、伯父母、叔父婶母、堂兄弟、堂姐妹,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义素[+亲属],所以可以组成亲属场。语义场的结构120\n是有层次的。在一个较大的语义场里往往可以分出若干个子场。每个子场又可分出若干个更小的子场,整个语义场形成一个有序的集合。例如“亲属场”可以根据需要,或者根据其它的语义特征,分为若干个子场:长辈亲属场——晚辈亲属场,宗族亲属场——外戚亲属场,直系亲属场——旁系亲属场,男性亲属场——女性亲属场。上位意义和下位意义。上位意义指的是概括范围更大的,例如“亲属场”,下位意义是概括范围更小的,如各个子场。二、语义场的作用1.语义场的研究,为语义结构、语义系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与途径。参见P125因为在一个语义场里,所有的词语在意义上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语义特征,它们在意义上是相互制约的,所以在场内的某一个词语的义素发生变化,邻近词的词义也会跟着变化。例如:汉语“颜色场”中“红”“白”两词,原指“红色”、“白色”,后来词义有所引申:(a)“红”增加“喜事”义项“白”也有“丧事”义项(b)“红”引申“革命”义(红军、红区、红色政权)“白”也引申出“反革命”义(白军、白匪、白区)(c)“红”有思想进步义(红专、又红又专)“白”思想落后(白专、白专道路)由此可见,语义场的词语,在意义上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整体。古英语,“tide”有时间、季节、小时、潮汐、潮水几个意义,后来出现了time(时间)、season(季节)、hour(小时)等词,“tide”就仅指潮水、潮汐。2.语义场的研究为义素分析提供了一个分析的前提。义素分析必须要有对比词群。而对比词群的确定,必须要靠语义场,因为语义场是由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词类聚形成的。处于一个语义场中的词,必须有共同的义素,即是属于同一类的事物。一群词是属于同一层次的语义场,“椅子、木凳、方凳、沙发”同属于“家具场”中的一个子场—“坐具场”。例子见书P126120\n3.语义场为研究不同语言在语义的对应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为翻译和语言教学提供帮助。Brother哥哥弟弟uncle叔叔伯伯舅舅姑父姨父Cousin堂兄堂弟堂姐表兄表弟表姐表妹这些对应是千差万别的,只有准确地了解不同的语言,在语义上的对应关系,才能进行准确的翻译。三、同义与反义语义可以按照不同的关系类聚成群,构成某种聚合。从词的角度看,词义的聚合基本上有三种方式:同义、反义、多义。1.同义词一组词所包含的语义特征基本相同,就形成同义聚合,这组词就叫同义词。(P127)同义词有二类:一类是等义词,它们意义完全相同;另一类是近义词,意义相近,彼此之间有一些细微差别。从词义的全部构成来看,绝对的同义极少,绝大多数同义词属近义词。辨别同义词不仅要从共同义素方面来判定它们近义,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区别性义素方面来区别它们。例如:爱戴=[+爱]【+下级对上级】爱护=[+爱]【-下级对上级】汉语中有一个重要的构词方式是利用同义组合来构造词语,某些词利用同义语素构词,如:语言、朋友、疾病,有些成语也是:道听途说、同流合污、奇形怪状。对于近义词来说,理性意义是相近或相同的,主要是附加意义的差别。具体见P127。如:“坚定”“坚决”“坚强”:共同的语义特征是拿定主意,不为外力所动摇。用到行动上是“坚决”,用到立场上”是“坚定”,用到性格上是“坚强”,一般不宜混用。感情色彩不同:“团结”“勾结”共同的意义是“会合在一起”120\n,区别在于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反义词”。搭配意义不同。“巨大”往往与具体、有形的事物,“宏大”一般指抽象事物,如“宏大计划”。真正的等义词其实很少,它主要来源于其它语言或方言或古语流传,或重新形成新词。如:青霉素—盘尼酉林水泥—水汀汀维生素—维他命扩音器—麦克风爱人—妻子—老婆—太太—内人—堂客女婿—姑爷2.反义词反义词就是意义相反的词。它在语义聚合上的特点是它们之间某一对义素在语义关系上是不相容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这种对立有两种情况。(1)完全对立,没有中间状态,非此即彼,所谓的绝对反义词,如:生——死,缺席——出勤(在出现这个义素上对立)。(2)对立中间留下空白,可以插入中间项,如:左——右,可以插入“中”,冷——热,可以插入“温”“凉”。汉语也利用反义词来构词,有些词利用反义语素来构词:是非、得失、长短、深浅、开关、东西。有些成语可以由反义词交叉构成:阴奉阳违、去粗取精、弄假成真。四、单义与多义用一个词来概括反映相互关联的若干事物或现象,这就构成了多义聚合,这样的词称为多义词。一个词只含一个义项,则这个词是单义词,含多个义项的词是多义词。义项是指一个词包含的意义项目,单义词比较少,而且它的意义是稳定不变的,科学术语一般都是单义词,科学性、精确性使得科学术语不允许产生歧义现象。多义词虽含有几个义项,但这几个义项是相互联系的,这几个义项可以概括为几类:本义——转义:引申义比喻义120\n本义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意义,它是在长期使用中稳定下来的意义,而转义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从词的本义引申出与本义有联系的其它意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比喻用法所形成的意义。例如:“老”,本义是年纪大,它可以引申出表示历时长久,陈旧的转义,如老病号、老毛病等。“香”本义是指嗅觉,让人感觉舒服的气味。如他很吃香,则是比喻用法,指某人受人欢迎的意思。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无论它是本义还是比喻义、引申义,它们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意义上没有联系的,不是多义词。Lead(1)[led]铝(2)[li:d]领导它们发音不同,分别表示两个不同意义。这两个意义之间没有任何内在联系,它们是属于同形异义词,而不是多义词。Site[sait]地基Sight[sait]势力这两个词读音相同,但拼音法和意义上都不相同。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内在联系,所以它们是同音异义词。汉语“打人”的’“打”与“一打铅笔”的“打”,也没有意义上的内在联系,即没有共同的义素,它们是同形同音异义词(同音词),而不是多义词。“花开了”与“花钱太多”也属同音词,而不是多义词。第五节语义的组合单个词(孤立的词义)不足以表达人们复杂的思维活动,必须组词成句,使一连串的词义按照线性顺序组合起来。一个句子的语义决不是它全部词的词义的简单相加之和,词义与词义的组合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即语义的组合关系的规律。一、在词语组合中确定语义在多义词中,它的义项是多个的,而在具体运用中多义词的意义必须是确定的,如果不确定,那么表达的意思将会混乱不堪,所以,语义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组合中确定词的具体意义。120\n例如:英语run有许多义项,及物与不及物的义项加起来近40项,那么,在具体运用中,必须从它的组合来确定它的具体意义,而且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多义词的义项才能确立,在交际中才不会引起混乱。例如:在the….is(are)running句式中,如果是跑,那么出现在主语的位置上的就必须具备[+动物+有脚]的义素,如boy男孩、dog狗、centipede[‘sentipi:d]蛤蟆等。如果是salmons大马哈鱼run则为“游”Waterrun为流动Busrun行驶在这样的句子中,对run的分析:Theenemycutandrun敌人匆忙逃跑【+败退+跑】Areyourunninginthe100metres?你参加100米赛跑了吗【比赛+跑】Thechild’snoseisrunning.孩子在流鼻涕。【+流动】Thenovelhasrunintotenedition.这本书十次再版。【+出版】又如汉语中的“走”这个多义词的基本义素为【+用脚,+向前移动】走板=【+用嘴+不合唱戏规范】走笔=【+用手+书写+迅速】走狗=【+人+帮凶】走味=【味道+变质】二、语义搭配的选择限制一个合格的句子,在词语组合成句的过程中,不仅要符合语法的规则,也要接受语义组合的限制。从语义组合的要求来看,要在这方面加以限制。1.合乎性理的要求我们前面举过例子,“小孩吃糖”,“糖吃小孩”。“糖吃小孩”虽然也是名+动+名的形式,应当说,它符合抽象的语法规则,但从语义学上看,“吃”120\n这个动作要能够出现,那它的主语应该是有【+生命】的义素的词,而糖没有这个义素。所以,它是不合乎性理的。又如:(1)Mybrotherisabachelor.(2)Mysisterisabachelor.造成语义矛盾这二句句法结构也一致,但(2)却不符合语义的要求。bachelor(单身汉)是含有【+阳性】的义素,而sister是含有【-阳性】的义素。从逻辑上看,不能肯定事物是【+阴性】,同时又是【—阳性】,所以,(2)句是不合格的,情理不通,只有bachelor理解为学士,那它就可以与sister搭配。2.要符合语言表达的习惯词语之间的搭配除了是否合乎性理外,还要看它是不是符合语言表达的习惯。有时,有些搭配,很难从情理上加以解释。(P132)我喝饭。(50年代,我国语言学界讨论这个问题),很显然,“喝”要求它的宾语是液体名词,即宾语必须要有【+液体】的义素。“读北大”“喝西北风”“吃食堂”,这是生活中常用的句子,大家都能理解。这里是一个语言习惯问题。“喝西北风”表示无食物可吃。“吃食堂”表示在“出售食物的地方吃”。对这些表达方式,我们可以从语言习惯上看,有时习惯了,可以看成熟语,一种固定组合,例如“喝西北风”,就不能讲成“喝东南风”。诸如“吃食堂”“吃管子”“吃公家”“吃阿公的”,这可以从修辞上的比喻来看。语义组合还要受色彩意义和修辞效果的制约,即要求感情褒贬,语体风格要一致。例如:汉语“肥”“胖”是同义词。但在用法上,用“胖”来形容人,用“肥”来形容动物。一般不能混用。如果用肥来形容人,带有贬义的色彩,例如“又肥又胖”“肠满脑肥”“肥头肥脑”,看见熟人,你可以说“你长胖了”,不能说“你长肥了”或者说“你长膘了”。要符合组合习惯,例如书例:“tall”与“high”都指高,但搭配对象不同。“tall”后面是词,应是有生长能力的动植物,如“tallman”“talltree”。“high”后面搭配的是没有生长能力的,如“highmountain”。又如“爹,您是否休息片刻”,这句话语体色彩就不合乎一致的要求,“爹”,是口语色彩浓重的词,而“是否、片刻”则是书面语的色彩,二者显然并不一致。120\n第六节语义与语境一、语境的定义语境是指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处的特定环境。P133人类的交际活动总是由一定的人,在具体的时间空间里因为某事而相互交换意见,以图达到某个目的活动。人物、事件、时间、空间、原因、结果是交际时不可缺少的因素。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里提到六何即是语境(何故、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为),用英语可以概括为(whywhowhatwhenwherehow)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二种,也称小语境、大语境。小语境(狭义)指的是书面语、口语上下文,还包括语法、修辞、逻辑、文风、语体等因素。大语境(广义)指交际时的具体场合或社会背景,交织着时代、社会、民族、阶级、文化知识等因素。语境是个复杂的网络,不仅有客观存在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思想水平、文化知识、性格特征、道德修养、生活处境、心理状态等,这些个人的主观因素也都影响着语义的表达与理解,不可忽视。二、语境对语义的影响前面谈过语义有两种类型,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语言意义是语言体系中固有的意义,是抽象、稳定和多义的,而言语意义是在语境中产生的,附丽在语言材料上,是一种临时、特定的意义,人的交际实际上是语言意义与言语意义的综合。那么具体看来,语境对语义有什么影响呢?1.限制语义具体的语境使语义由一般抽象转为具体、特定,双方都能予以正确理解。例如:“我去上课”,如果说话人是教师,那他是去教课,如果说话人是学生,那他是去听课。同样是“我去上班”,如果说话人是医生、护士或工人、司机等,他具体的上班的含义是不同的。120\n《阿Q正传》“天门二块”,语境能够填补丰富词语的意义,达到甚至超过完整表达的效果。2.反义在语言里,本来就存在着一些褒贬色彩鲜明的词,这些语言意义是抽象、固定的。但如果在具体语境中褒贬义反用,往往能起强化感情的作用。所以,反义实际上是走到原词意义的反面。例如“好”“坏”“你真坏”等。3.转义在语境中,词的原义发生偏移,失去部分含义,增加新的意义,这种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有禁忌语、委婉语(书归言外之意)和专有词语泛意化等。禁忌语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语言迷信(也称塔布现象),不是把语言当成是一种交际工具,而是当成具有某种超过自然的神秘的力量,要尊重它,能带来好运,否则就会带来厄运。禁忌语现象很多,如封建避讳,秦始皇嬴政,同音“正”,故正月改为“征月”,刘邦老婆吕雉,雉是一种鸟,形状像鸡,羽毛很美,由于要避讳,所以这种鸟改称“野鸡”。东晋简文帝的母亲郑太后名阿春,于是,把“春”统统改为“阳”,“春秋”变为“阳秋”。国外也有这种情况,一些土著认为人的名字与人本身有某种神秘的联系,所以,妻子无权当众叫他丈夫的名字,否则,当丈夫的会觉得很倒霉,会消瘦下去。土匪的黑话,商人的行话也是归属于禁忌语(P94隐语)生活中,这种转义现象也很多,如人死了,称“老了”,“888’”意“发发发”。转义现象如书上讲专指名词泛意化(P135)4.言外之意(委婉语)为了减少话语的刺激性,缓和说话的语气,使交际达到预定的目的,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本意,而是委婉曲折地把本意说出来,这样的用语称“委婉语”。对于委婉语的理解,更需要语境的帮助。“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张籍回诗:“越女新妆示镜人,自知明艳更沉吟。120\n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百金。”说明张籍理解他的用意,也满意他的考试。第五章语言的发展第一节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一、语言的发展及其原因语言的发展指的是语言的结构要素的变化(即它的语音、语素、词、句子等变化)。这种变化集中地表现在:(a)部分语言要素的消失;(b)旧的语言要素的改变;(c)新的语言要素的出现。语言的发展是为了使语言这种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也使语言本身更趋于完善和精密。P201语言的发展尽管是缓慢的,但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从古今语言的比较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语言无论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构造上都发生了变化。那语言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语言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服务于社会,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人类社会是逐渐发展的,这必然引起语言的发展。所以,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外部原因。对于语言本身来说,它是一个系统,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必须协调完成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这一基本职能。在这一协调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甚至要素内部都存在着适应与不适应的矛盾。这种语言内部的矛盾也推动语言朝着更为完善精密的方向发展,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具体来说:(一)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由它的本质——社会性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原始语言的产生到现代语言的行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a)社会进步促进语言的发展当社会处于低级落后状态时,语言表达显然贫乏。120\n从甲骨文的考证可以看出,古人语言表达并不发达,常只有极简陋的记叙。如×天×时,国君或诸侯出猎,猎到几只动物。卜卦时,也只有×天×时,卜卦为吉或凶。从词类来说,它并没有像我们今天那样区别名词、动词、形容词。“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就句子来说,更没有什么单复句的区别。我们从甲骨文考证可以知道,当时人称代词还不完备,数词还没有区别出基数词和序数词。这种情况在国外语言也是存在的。公元10—12世纪,俄国仍处于野蛮落后时期,当时俄语并没有区分并列复句和主从复句。并列:既……又……(联合),主从:虽然……但是……(偏正)。印欧语系中的许多语言也没有区分名词、动词。过去的词,既可以表示一个动作,也可以一个过程或一个名称。从词典搜集的字数来看,词汇量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走向丰富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当时可算是最大型和最齐全的字典。在今天,以编辑普通话词汇为主的中型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其中收字达56000个。词汇量是最直接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发展的。但是旧词的消失则相对慢得多,新词的出现数量远远超出旧词的消失的数量。这就是我们书上讲的“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b)社会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常引起语言的分化,社会的统一总是要求语言的统一。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一种语言逐渐分化成几种语言的状态叫语言的分化。方言、亲属语言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人类社会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呈周期性、螺旋方式前进发展的。一个落后的民族可以迅速强大,征服大片地区,建立庞大的帝国。然而,庞大的帝国也会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社会的分化统一对语言的发展有非常直接的巨大的影响。当一个社会群体,一个国家统一时它必然要求语言的统一,以使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更好地交流发展。例如“官话”——120\n普通话,就必须要求各地要大力推广、应用,不能用方言来进行官方的交际。当一个国家、社会群体分裂时,原来统一的语言也可以毁于战火,由于边境线的确立,人们之间的交际逐渐减少。那么,各地原来统一的语言发生差异,随着社会变化发展而逐渐发生的细小差异逐渐扩大,而这种变化都由于边境的确立,难以进行日常的频频的交流而不能够流传开来,各自发生差异不能沟通。随着时间的流逝,就由同一种语言而分化为方言。方言进一步发展,就成为独立的语言。十三世纪蒙古帝国建立时,蒙古语是统一的语言,通行各地。但由于连年征战,帝国过于庞大,蒙古人分散到欧亚各地。地区宽广,交通不便,人们的交流就更少。当蒙古帝国走向衰亡时,各地蒙古语的距离越拉越大,就分别形成了的不同的语言:本部蒙古语(在蒙古共和国和我们内蒙古)、莫戈勒语(在阿富汗)、布里亚特蒙古语(在苏联)、东乡语、土族语、达斡尔语(均在我国)。当社会统一时,会使语言也走向统一、同化的过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接近、统一,给语言的接近和统一提供了客观条件。当社会安定统一时,语言之间的差异就可能同步,可以借用,逐步走向统一。在语言随着社会走向统一时,常会产生民族共同语、民族交际语、国际交际语现象。民族交际语是一个民族内各个方言由于社会统一而逐步接近,形成的以一个方言为基础方言,吸收其它的方言成分的在本民族范围内通行的语言。如北京话(普通话)。民族交际语产生于多民族的国家里,是多民族国家里不同民族的人用于交际的语言。在多民族国家里,常有双语现象,就是民族交际语和本民族的语言。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来说,民族交际语就是汉语。双语现象的产生有自然和强迫两种。自然的双语现象存在是由于多民族的国家里必然有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社会把这个民族的语言作为国语或通用语,也就是民族共同语。强迫产生的双语现象,常常是军队入侵,通过各种手段强迫扩大使用宗主国的语言的结果。例如满洲国,就强迫东北人民将日语作为国语,并在官方场所和学校教学中进行。现在东北一些人会讲日语,跟满洲国时代存在着东北方言和日语这样双语现象是很有关系的。国际交际语,不同国家间由于交际的需要,总要选择一种或几种语言作为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现在确定的国际上共同使用的语言有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汉语、德语、法语等。实际上,国际交际语应当是一种,而不是多种。斯大林曾经说过:“到了无阶级社会,也就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后,语言将会融合,形成一种世界统一的语言,也就是世界共同语。”120\n这实际上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世界共同语不一定要能够在大一统天下才会实行,如果科技能使时间、空间距离大大缩短,就像邻居一样天天交谈来往,语言差异就有可能逐步减小。由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创立的世界语,它实际上是一种国际辅助语,并不能代替民族语言,但它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广泛的交际语言,尽管它不成熟,有许多弱点,但仍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语言不仅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而且社会、民族之间的接触也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尤其在今天,科技发达,通讯技术发展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这对语言的发展影响十分重大,“艾滋病”发现至今已成为众所周知的词语,其中的时间过程是很短的,但人们已经达到谈“艾滋病”而色变的程度。从历史看,社会的接触促进语言的发展可以从借词看到。我们从伊朗借来的词“葡萄”、“狮子”,从印度借来的有“刹那”、“茉莉”、“玻璃”。在戊戌政变后,汉语接受外来词就更多。在语言结构方面,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就是“欧化句”很多,也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倒装句”。例如“我会做的,假如我有机会的话。”按汉语的习惯,在复句里,表示条件的偏句应当放在主句前面,而这里我们实际上是直接从英语原句搬过来的。它是IwouldhavedoneifIhadopportunity.我们今天觉得不奇怪,主要是平常看得太多了,久则见怪不怪。实际上,欧化句一出现时就被指责为不合规范,所以称为“欧化句”。二、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各种具体语言的发展过程是各不相同的,这里所说的一般规律,只不过是一般抽象比较而言,在人类进行有意识的研究,利用官方手段来影响语言之前,语言发展是自由的,以官方手段强制语言按人类的意志发展。这种被强迫程度是不一样的。在高阶层的人身上,更容易所谓的“规范化”,但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则不一定。抽象地谈语言发展规律,一般有这么几条:(a)渐变规律渐变规律是对整个语言系统来说的。一种语言的出现和它走向成熟都要经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一个民族如果是迅速发达,走向繁荣,那么语言发展就较快,汉语、英语、俄语、日语是经过几百年甚至更久才趋于成熟、完美的120\n。一些土著民族语言,虽然历史悠久,但仍然落后。但是语言系统的发展,总的来说是缓慢的,处于一种渐变状态。这种渐变状态的出现有多种原因。①对人类来说,人类与语言相互依存。后一代人必须通过语言来接受前一辈的文化遗产,才不要从头干起。语言变化过于迅速,自然不利于这种继承。当然,就以往的社会历史看,社会发展是一种量变到质变过程。社会本身,人本身的变化发展也是一种渐变过程。自然的语言发展也处于渐变状态。②就语言内部结构来看,虽然词汇是最能反映社会的变化,它的发展速度最快。但是与社会没有直接联系的语法发展则最慢,它可以长期不变,可以制约新词的产生,以旧的规则来实现的,借以巩固这种语法稳固性。也就是说,语言内部的要素本身发展不平衡,这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速度,使它不可能处于迅速变化,废除旧语言,立即开始实行新的语言的状态中。就变化最快的词汇来说,词汇内部发展同样是不协调的。一些基本词汇如“天”、“地”、“山”、“人”、“北”等恒古不变,谈不上有什么变化。种种原因,都决定了语言只能是渐变发展。我们讲过,渐变性的产生由于社会原因,也由于语言内部发展不平衡决定的。那么也就是说,语言除了渐变性外,还有一个是不平衡性,两者是相互制约、共同存在的。语言发展的第二个规律就是不平衡规律。(b)不平衡规律不平衡规律,从宏观上讲即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三者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更具体地讲,每一个语言要素内部同样存在着不平衡的发展速度。这种不平衡体现在语音上,语音的音位、声调等诸方面有常用不常用之分,不可能同时平衡。从古至今,有的音位保存下来,有的音位却合并。就词汇而言,基本词汇变化比较慢,一般词汇变化比较快。语法也是新的语法手段出现,与旧的语法手段的消失,也是不平衡。内部的不平衡决定了整体的不平衡。第二节方言和亲属语言一、方言和方言的产生方言是全民语言的分支,是某个社会、某个地区的人们共同使用的语言分支,120\n它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结构,但它并不是独有的语言,而是全民语言的分支。全民语言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与方言是基本一致的。如何确定方言?划分方言的依据要考虑语言和社会两个因素。(1)方言和方言的界限与语言和语言之间的界限不同。方言之间的界限存在着过渡阶段,而两种语言的界限是分明的。在一个方言区里,还可以划分出次方言与土语群。(2)确定方言还要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文字的历史和现状。例如:俄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三个独立的语言,它们是由东斯拉夫语分化出来的,这三种语言的距离并不太远,说这三种语言的人还没有达到听不懂的程度。与汉语各大方言不同,汉语各大方言的距离要大得多,但为什么前者被当作不同的语言,而后者被当成方言呢?这是因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是三个不同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历史,各有自己的文字,尽管在语言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从民族观点出发,仍被认为是不同的语言。而说汉语各大方言的人,属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有共同的文字、文化和共同的经济生活。所以,即使它们之间差别很大,但仍然被当成是汉语的方言。那么,方言是怎么产生的呢?产生方言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社会原因。社会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a)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可以产生方言。当出现诸如封建割据之类的社会分化时,各地区之间的人来往就会减少,而语言在交际过程中总会发展变化的,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结构。例如:不断产生新词、新的语法表达方式和一系列音变,这些变化由于地区之间的限制,不可能完全传入别的地区。久而久之,原来统一的语言就会产生不同点,而且不同点的不断扩大、加深,这样就产生方言。(b)社会的不完全统一也能产生方言。当原属于几个不同的社会、民族、集团被其中一个较强大的社会统一起来时,原来使用不同的语言的人来往就比较多。一方面要用占主导地位的语言来进行交际;另一方面在自己原来的地域里说原来的语言。两种语言在混合使用中,相互吸收,逐步靠近,这样不同的语言的共同点增多,有可能从不同的语言关系变成方言关系。第二个大原因是地理原因。自120\n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也会产生方言,像一座大山、一条河流相阻隔,使人们来往不便。语言之间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差异传不出去,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交流。那么,这种差异日积月累就会使统一的语言产生方言。第三方面是从语言内部原因来说。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随着人们对它的要求的变化而必须不断的吐故纳新,改善自己的结构,语言不断产生新词、新的语法规则,并发生一系列音变,淘汰一些不再使用的语言材料,而这些变化在不同地区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因此,区别也会由此而产生,方言现象出现。上述三个原因,从本质上来看是一致。不同语言之间产生共同点,相同的语言之间出现不同点,都会产生方言。二、方言的特点方言与方言的区别在语言的要素中都有体现。(a)在语音上,表现为同字异音。这种同字异音是指意义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不同的方言区内,它们的发音不同。(而其它同字异音,或是意义不同,或是意义上有交叉)像英语中的what(什么),在英国读成[w§t],在美国方言中读成[hat]。汉语中的好hǎo,上海人读成[ho44],厦门话[h§o51]。(b)在词汇上,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不仅在一般词汇中的词不同,某些基本词汇中的词也可能不同,而且,每种方言也可能有一些其他方言所没有的词。每个方言都会有一些为其它方言所没有的词。如汉语中的“白薯”,天津称“山芋”,东北称“地瓜”;“小孩”,北京话读“小孩儿”,苏州话读“小干”,长沙话读“细人子”,广州话叫“细佬哥”。(c)在语法上的区别,它要比在语音上和词汇上的区别小得多。北方方言“火车比汽车快”。粤方言“火车快过汽车”。客家方言“火车比汽车过快”。这些在词序上,或者在修饰上有所不同。对方言的区分,有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两种。地域方言是地方变体,指使用某种方言有地区性,是某个地区的人民使用的,可以绘制出方言地图。社会方言也是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在人120\n类社会里,由于政治、经济地位、职业、文化程度、居住地区不同而划分各种社会集团。每种社会集团说话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方言。如美国的白人英语与黑人英语,彼此能交际,但差别较大,认为白人英语是标准语。二、亲属语言亲属语言,指在谱系上与其他语言有关联的语言。它们有共同的来源,就像一个家族一样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有共同来源的语言有亲属关系,故称为亲属语言。它也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如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是同族语言,来自古拉丁语。汉语和藏语也是亲属语言,来自原始的汉藏语。亲属语言是社会分化的产物。当一个社会分化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由统一的语言而分化为几个独立的社会,彼此来往甚少,方言的差距越来越大,以致成为不同的语言。这几个不同的语言由于是由原来统一语言演变而来,因此这几种语言就是亲属语言。例如拉丁方言随着历史的发展分化为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罗马尼亚方言时,拉丁语也随着民族的分化而分化为法兰西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和罗马利亚语。亲属语言因为同样是由一种语言演变而来,因此彼此总有一些相似之处。在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的相似痕迹更明显,研究确定是否亲属语言就是把不同语言材料拿来比较,确定它们有没有一定规则的对立关系,如比较基本词汇、数词、人体器官名称、亲属称呼,还有语法结构等,如果它们有一定的有规律的对应关系,就可以追溯出更为原始的语言,恢复其母语(共同的基础语)。语言的谱系分类也叫发生学分类,是语言按照亲属关系的分类,有点类似我们的家谱、族谱。语言的谱系分类只是近似的大体的区分,因为在在现代语言中,母语已经不存在,由某种语言分化为几种语言后,它本身就消失了,没有“几代同堂”现象。我们也只能将现代世界上的一些主要语言作粗略的区分。至于许多古老的语言,有的没有文字记载,无从谈起,有的在发展过程中死亡,难以考证。像我国新疆吐火罗语、和田语死亡,连后代都没有。通过文献,我们才知道它存在过。拉丁120\n语只有后代,但拉丁语也不存在了。所以全面确定谱系是困难的,而只能是一种粗略分类。语系语族语族语支语支具体语言具体语言世界上的语言一般可分为汉藏语、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达罗毗荼语系、马来——波里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非洲和美洲的语言,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我们语言分属五个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三、社会方言社会方言与地域方言都是全民语言的分支,全民语言的变体。但社会方言与地域方言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地域方言有地域性。在该地域是全民的,可以绘制方言地图,社会方言没有地域性,它适用于一定的社会阶级和集团,不具有全民性。(2)地域方言具有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语音上,而社会方言的特征是表现在一般词汇上。(3)地域方言有自己的特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构造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为独立的语言。社会方言的特点只是在一般词汇上,没有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它不可能发展为独立的语言。社会方言主要有以下几种:(a)阶级习惯语(阶级方言)120\n(b)行业语(c)黑话或隐语(d)戏剧方言(舞台语言),(归入行业语)四、共同语共同语是社会走向统一,要求语言统一而产生的。语言的统一最明显的是产生民族共同语,民族共同语并不是许多方言的混合物,而是以一种方言为基础,吸收其他方言的某些成分逐渐发展丰富起来的。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那种方言,叫做基础方言。哪一种方言能够成为某一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并不是它在语言体系上有什么优越性,也不是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可以决定的。通常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多种因素决定的。汉语的北方方言能成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由四个方面因素决定的:(1)唐宋以来,北方是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2)北方中心城北京是辽、金、元、明、清的都城,是政治中心。(3)许多重要的、有影响的文字作品,是以北方方言写成的北京话。(4)北方方言区人口占汉族人口的70%以上,说北方话的人占汉族聚集区的3/4。书上举了英吉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经济原因。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以多斯岗方言是由于文化原因(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但丁)。俄罗斯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以莫斯科方言是由于政治和文化原因。民族共同语的词汇是以基础方言的词汇为主要来源和根源,语音系统是以基础方言的某一地点(通常是基础方言的中心城市、首府)的语音系统为主,语法是以基础方言的典范著作作为标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第三节书面语和文学语言120\n一、口语和书面语口语是人们口中说的话,书面语是用文字写下来的话。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存在和运用的两种形式,口语用声音表示,书面语用文字表示。(1)表达方式口语是说的语言和听的语言,书面语是写的语言和看的语言。(2)两者关系口语和书面语虽然同样是语言的交际方式,但它们并不平行,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来源于口语,依存于口语,它们虽然有共同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但也各有特点。例如在词语和句法方面,口语中可以出现俚语词,有特别含义的词多,而古语词、成语典故少,短语多而长句少,不完全句多,完全句少。而书面语则刚好相反。(3)交际场合口语和书面语用于交际的场合不一样,口语通常用于直接的对话,它通常用比较短的句子,带有更多的感情色彩。有时还可用手势比划以加以加强交际效果;而书面语用于交际的对象通常不在眼前,故可以从容的表达思想感情,句子拉长,加上定语、状语、补语,以便表达得更深入、更完整、更精确;而口语交际时,没有那样的时间环境让你仔细考虑,提出和说明问题,必须简单明了。你若是老是想方设法要造出长句来,对方一下子也难以听懂,这样的交际效果很差。(4)变化速度书面语可以借助文字,得以长久保存;而口语是声音,一讲完就消失了。因此口语和书面语的变化速度不同。“语言和文字”与“口语和书面语”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语言和文字主要针对发展阶段来讲,口语和书面语主要针对交际方式来讲。(二)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是规范化了的语言,是语言存在的最高形式。它用于政府发布文告、报刊、杂志、电台、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文学语言对全民族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文学语言是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是经过政治家、文学120\n家加工过的。它作为一种规范化的语言,它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统一的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等方面的标准。文学语言既然作为加工过的书面语,它就不同于书面语。书面语只是其中一部分被吸收到文学语言,但文学语言的形成离不开书面语,因为只有书面语言才能进行加工和提炼,才能形成规范化的语言。文学语言还必须从口语中吸收营养,不断充实自己。文学语言主要用于书面形式,但也有口头形式。文学语言的口头形式也和口语不同,它实际上是文学作品的朗读,如电台的广播。形成文学语言就牵涉到语言规范化问题,语言规范化是确定某一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这个标准通过语言研究的著作,如语法书、词典、语言学著作明文规定下来,使人们共同遵守它从而进行有效的交际,使语言循着一条统一的正确道路向前发展。在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语言中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会出现一些混乱现象,如秘[mi51]、[pi51]。星期日——礼拜日。除非大家同意,才能做决定。第四节语言的相互接触语言的接触是指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在口头上或书面上经常交往所引起的语言的相互影响。语言接触的结果有:(1)语言成分借用;(2)双语现象;(3)语言的融合;(4)洋泾浜;(5)混合语。一、语言的借用(一)注意借词与意译词、仿译词的区别,仿译词也是意译词,书上将意译词排除在借词(外来词)之外。(二)注意汉语有三类特殊现象(a)半音译半意译(非驴非马式)。如:Ice——cream(冰淇淋)(b)音译加注(转写后加一个指专名词)。Car——卡车120\n(c)形译词。这主要是从日语借词产生的现象。只借字形字义,不借词的语音形式;只是词的语音形式及其表达的意义。干部,日语[kanbu],汉语[kan51pu51]。日语指高级干部,汉语指所有干部。二、双语现象双语现象指的是某个语言集团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所谓双语,一个是本族语,一个是社会生活中占优势的语言。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语言融合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a)自然的“双语”与强迫的“双语”。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必然有某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起主导作用,占据着主要的地位。这个民族的语言通常被确定为“国语”、“通用语”。那对于其他民族来说,一方面可以在本少数民族里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另一方面在与外界、与其它民族的交往必须使用国语,这就是所谓自然的双语,这主要在和平时期,并没有什么强制的行政命令。强迫的“双语”现象主要是军事入侵、军事占领。例如:日本占据东北、台湾有几十年,在当地政府文告、广播、学校教育都使用日语,对当地的中国人来说,一方面在当今场合必须讲日语,而和本民族人交往,却又讲自己的民族语言,这是“强迫”的双语现象。三、语言的融合P227语言融合是指一种语言排挤和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的语言现象,也就是一种语言“吃掉”其他语言。语言的融合也称为语言的同化。这种同化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强迫的。自愿的同化(融化)主要决定于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程度,以及人口的多少。各语言本身的发达程度起主要作用,而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统治地位,则往往不能起决定的作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的语言同化,多数是自愿同化(融合),例如: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在中国建立了北魏王朝。但由于鲜卑族在各个方面比较落后,因此就不能不向汉族靠拢。北魏孝文帝公开下诏在语言方面提倡学习汉语,禁止在朝廷上使用120\n鲜卑语,违者降职罢官。结果鲜卑人都学会汉语,不再使用本民族语言。满族建立了清帝国,但到乾隆时期,多数满族人只会讲汉语,不会讲满语,以后便彻底改用汉语。鲜卑族与满族是属于统治地位的民族,汉族根本不可能去强迫他们放弃本民族的语言,但他们却自愿放弃本族语而使用汉语,其根本原因在于汉语在经济、文化方面高于这些民族,且人口也远远超过他们。强制同化(融合)是统治者强加给被统治的民族,企图以高压政策迫使被统治的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向统治者的民族语言靠拢。我国宋代,金人(女真族)曾统治大片汉族地区,企图以行政手段来推行自己的语言,禁止说汉语,结果以失败告终。沙皇俄国实行大俄罗斯政策,禁止少数民族在公共场合使用本民族语言,企图以强制手段同化其它民族语言,并没有成功。语言的同化(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是先出现双语现象,以后是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或多种方言。四、“洋泾浜”和“混合语”(洋泾浜见教材p240)五、世界语“基本英语”是由英国心里学家奥格登(ogden)拼凑的辅助语,只使用850个英语单词,外加若干个外来词。他企图用简化了的英语作为外国人(主要是殖民地人)掌握的交际工具。凡是850个单词以外的事物,都用850个单词来表达。“葱”说成是“令眼睛出水的白色的根”。世界语(esperanto)是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创立的。他的出发点是人们一旦使用国际语言,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都会消失,这显然是一个知识分子善良的愿望。一百多年来,这种人工语言作为国际间的辅助交际工具还算是比较成功的。世界语同其它自然语言相比,有四个特点:1.世界语文字采用拉丁字母,共28字母。一个音素表示一个字母,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重音在倒数第二个音节,有音乐性的节奏美感。2.语法规则只有16条,没有例外,因而简洁、明晰、精确。3.采用欧洲诸自然语言词汇所长,吸取带有国际化的常用词加以规范化作为词根,构词方面灵活,简单易学。词汇丰富,能精确表达各种思想概念和不同思想感情。4.逻辑性、科学性很强。没有把自然语言许多不合理、逻辑矛盾的东西,塞在“约定俗成”这个套子里。120\n“差一点被汽车压死”=“差一点没有被汽车压死”,连本民族人也说不清楚。世界语自1887年问世不久传遍欧洲,也传到亚洲和美洲,懂得它的人有1500万,被誉为“国际普通话”。它的最大弱点是没有坚强的民族后盾,没有能成为伴随母体而下的一种母语。它适合印欧语系的人掌握,不适合汉藏语系的人学习。第五节语言系统的发展语言体系是由三个结构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这三个要素的发展从整体上来说是自由的,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对于语言三个要素的演变,人们只能予以正确的认识,因势利导,而不能按照人的意志来改变。所谓系统的发展,主要是从历史演变的过程来看。一、语音的历史演变A.演变有规律性语音的共时变化,即语流音变。已讲述过,这种变化是暂时地,交际一结束,这种音变即结束,而历史演变是整个发音方法、或发音部位的改变,是音位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绝对的,没有例外的。如果有例外,也一定可以找出理由来解释,从时间、地域条件上找出原因。我们把一定历史时期里语音的有规则的演变现象概括为许多公式,这就叫语音规律。这种规律性是很强的。例如:上古和中古汉语都有[m]、[n]、[ŋ]三个鼻尾韵,但到现在汉语北京话里,只留下[n]、[ŋ]两个鼻尾韵。原来的[m]一律变成[n]。如:南[nam]——[nan],甘[kam]——[kan],林[liem]——[lin]。这是很有规律的,规律性很强。书上p236提到浊音清化,指的是原来中古汉语的全浊辅音到了现代汉语中一律变成了清辅音。例如:[b]、[d]是全浊辅音声母,变成了同部位的清辅音(声母)。双唇舌尖前塞音清pp`tt`120\n浊bd所谓平声送气,指的是平声字读成p;(p),而不是平声字则读成p(b),(不送气)(例字见书)浊音清化的第二个内容是全浊擦音声母变为同部位或邻近部位的清擦音。(送气与不送气仅限于描写塞音与塞擦音)。舌尖前舌面前擦音清s(s)ɕ(x)浊z例字见书(b)语音演变受条件限制语言的演变规律要受二个方面的限制。第一个条件:演变规律受一定的语音条件——声调和相邻的音的限制。例如:见母字即古代汉语声母为[g]、[k]的字,到了现代汉语,凡是[k]在[i]、[y](齐、撮)前面的,一概变成[tɕ],而[k]不与[i]、[y]结合的,现在仍然读[k].如:见目字,“该、干、公、证、盒、金、居”。该、干、公、不以[i]、[y]为韵头,故仍然回念[k]、[g]。第二个条件,语音规律是某种语音系统在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还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例如,我们前面讲过[m]、[n]、[ŋ]三个韵尾[m]并入[n]。这是近代和现代才发现的,大约发生在16世纪以后,也就是说[m]并入[n]的规律,它只是在16世纪以后才发生的。在16世纪以前,这条语音规律不起作用,它受时间限制。[m]并入[n],这条规律也受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它在北方方言(普通话)里起作用,但在闽南方言里却不起作用,即这条规律受空间的限制。B.音位的历史演变,往往不是个别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孤立的改变,而是整个音位体系的变化,音位体系的演变主要表现在音位的合并与分化。音位之间的组合关系的变化。(a)音位的合并与分化120\n合并:汉语语音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通过音位的合并而逐渐简化。传统音韵学(古汉语)辅音音位(声母)有36个,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已减少到22个。最主要是浊音清化,一系列的浊音音位并入清音音位。中古汉语声母普通话声母斗[t][t]偷[t`][t`]豆[d](仄)[t]头[d](平)[t`][d]浊音音位消失,它分化到[t]、[t`]清音位从音位总数来说是少了,但从一个[d]分化成二个[t]、[t`]二个清音音位,又可以看成是音位的分化。非音质音位的发展也表现在合并与分化上。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调位,发展到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四个调位,其中就有合并和分化。“平分阴阳”,是指中古的平声调,到现代汉语都分化到阴平、阳平中,而“浊上变去”,指中古的上声字,只是属于全浊声母的,到现代汉语到合并到去声去了。还有“入派三声”,指入声分别归于平声、上声、去声,这是合并。(b)音位之间组合关系的变化音位的分化和合并,这直接影响了音位之间的组合关系。例如[m]、[n]、[p]、[t]、[k]在古汉语里,它既可以充当声母(音节开头),如[n]当声母,岸[nan](广州话),也可以出现在音节之后,如[m],[n]普通话还存在。[-p]、[-t]、[-k]即古代的入声字。如广州话“六”、“八”、“十”,就是以[-p]、[-t]、[-k]收音,但是普通话里已没有收这三个入声韵的字。(“六”归去声,“八”归阴平,“十”归阳平,“百”归上声)。对于[-p]、[-t]、[-k]来说,它只能充当声母,出现在音节的开头。音位的合并,还能改变音位之间的对立关系。例如中古汉语[p清、p;清、b浊],[t清、t;清、d浊],[k清、k;清、g浊]。原来每组里既有清浊对立,也有送气、不送气区分。当[-p]、[-t]、[-k]消失后,清浊对立也会消失,只剩下送气、不送气的区别。二、词汇的历史演变120\n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失,这是词汇发展的普遍现象。对于语义来说,就是词义的演变,下面分别进行简要叙述。(一)新词的产生介绍四种方式:A.造词:利用现有的构词材料和方法构造新词,如“机器人”。B.借词:“艾滋病”Ads音后加上“病”,使人一看就知道它是什么。C.旧词用为新词:即启用没有流传下来的旧词,对古人来说它是旧词,对今天的人来说它是新词。D.词义分化:常常是转义用法的结果。如“上游”,本义是“靠近发源地方的一段河流”,转义为“前列”。(二)旧词的消失随着社会旧事物、旧观念的消失,反映它们的词语也逐渐消失,只留在文献中,成为历史词语。如“宗庙”、“社稷”等。具体见书P241(三)词语替换词语替换也还是词汇演变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特点只是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而现实本身并没有变化。如俸禄——薪水——工资车夫——司机(四)词义演变(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变化)社会生活,客观现象的变化;人的认识深化及语义系统的制约都可以引起词义的变化。引申义本义————转义————比喻义词义合并引申:“尝”,本义“品尝食品”,引申为“亲身体验”。比喻:“包袱”,本义“用布包起来的包儿”,比喻义“比喻行动或思想的负担”。第二类就是词义合并。如古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而现代汉语是双音节词占优势。这样,双音节词的词义就比较复杂,可以是二者意义相加,如“肌肉”;也可以是以其中一个成分(语素)占主体意义,另一个不起作用,如“世界”120\n,原来“世”指“时间”,“界”指的是“空间”,现在,“界”的意义代替了“世界”的意义。词义演变的结果有三种: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词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大,这就是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原只指“长江”、“黄河”,现指一切河流。“菜”,原指蔬菜,现在连肉类都包括进去。缩小:如果一个词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丈人”,原是“年长的人”的通称,现在专指“岳父”。转移:如果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演变就是词义转移。“涕”,原指“眼泪”,后指“鼻涕”。“book”,原指“树木、山毛榉”,后指“写成的著作”。“pen”,原指“羽毛”,后指“书写的工具”。12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