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学案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诗歌语言学案答案

(1)诗句扩展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有思念之情的人,怨恨夜太长了,因为整整一夜里,思念之情都无法间断。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相会。\n(2)鉴赏首联、颈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n“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n(1)理解诗的情感。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n(2)诗人是如何从视和听、动和静的角度表现“空”、“静”之美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不空,山中有人,有树,有水,诗人写此山为“空山”。“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的是一种心的空明与纯静。所以空山不是空空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n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视和听有机结合,景是和谐的,幽清的、明净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既是诗人心境空明,极力想表达山居之幽静,却写了喧闹的浣女和下水的渔舟,诗人是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闹写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n(1)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请从叙事、写景、抒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诗人是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如第一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朋友要走,再说“昨夜微霜初渡河”,点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种倒叙的笔法。将深秋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的手法,加深了描写。“鸿雁”、“云山”是感官接触到的物象,但出以“愁里听”和“客中过”,即是由事见景、由景生情。\n(1)诵读这首诗羊公碑为什么叫“堕泪碑”?诗人为什么读诗羊公碑而泪下沾襟?羊祜是晋朝人,做襄阳太守的时候,常到岘山上与同僚饮酒游玩。一天,他感慨地对朋友们说:“自古以来,就有这个山;自古以来,有过许多贤人名士在这里游玩,可是这些人都默默无闻地消灭了,真使人悲伤。如果我死了之后,魂魄也将留恋这个山呢。”后来,羊祜果然死在襄阳,百姓追悼他,在岘山上为他立了一块碑。来读这块碑文的人,都欷歔感慨,不觉下泪。因此,人们就把这块碑称为堕泪碑。当诗人慨叹于“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一平常而残酷的真理,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道路,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读着“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不免悲从中来,“泪沾襟”了。\n(2)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吊古伤今。这篇诗凭吊家乡古迹,通过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这个主题的描写,暗示了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悲哀。\n(1)你觉得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析。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它描写了边庭将士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赞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同时又以同情的态度,写出了他们离家远戍的痛苦,还揭露了某些将军的腐败无能,以及由此造成的战况恶化的后果。\n(2)清人宋宗元《网师元唐诗笺》说高适《燕歌行》中的“沉痛语不堪多读”。诗中哪些是“沉痛语”?为什么“不堪多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是对比。士卒在前线阵地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将帅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些诗句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表现了边塞兵士的凄情惨状。\n(1)根据提示划分层次?写封常清出征的自然环境。(1句-----6句)写封常清出征的原因。(7句-----9句)写封常清出征行军的情况。(10句-----15句)写诗人预祝封常清出师告捷(16句-----18句)\n(2)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他的边塞诗,这一特色非常突出。找出本诗的“奇语”,并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如“平沙茫茫黄入天”,写出了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强劲与狂暴。“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割”,生动地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和天气的恶劣。“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通过细节的描写显现了边塞天气的寒冷和将士们的豪迈之情。\n参考答案:本诗以“乱”字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n参考答案:“出”指鱼跃出水面,“斜”指燕子斜飞。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燕的轻盈。鱼和燕的“动”与周围环境的“静”结合,烘托环境的幽静,烘托诗人闲适的心境。(或:“出”指鱼跃出水面,“斜”指燕子斜飞。分别刻画出鱼的活跃和燕的轻盈。鱼和燕的动态,表现春天生机勃勃的特别,抒发诗人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n参考答案:“穿”字是穿梭行走,“数”是细数。诗人于清秋日暮迈上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孤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独坐无聊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的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n参考答案:“吐”字,写出了灯烛点燃后青烟缭绕的情景。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表达出两人怅然无绪,离愁满腹,无言以慰的沉重心情。“对”字,其意是面对华丽的筵席,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写出了相对无言的沉重心情。\n参考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n参考答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主人公在时间上的孤独,无论在前朝,还是在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现了主人公在空间上的孤独,纵然天地之阔,依然无与我相知的人。诗人感叹着苍凉与孤独,潸然泪下。\n参考答案:幽默讽刺。本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全诗采用了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结句“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然是幽默调侃的口吻,有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