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0 发布 |
- 37.5 KB |
- 25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等学校管理学教材物流管理学
使用教材主讲教师主编:《物流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流管理学孙明贵主编潘留栓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n招生专业及其颁发证书认证项目颁发双证(全国通用国际互认)收费标准职业经理MBA高等高级职业经理CEO资格证书+2年制MBA高等教育研修结业证书1280元教育双证班人力资源总监MBA高级人力资源总监资格证书+2年制MBA高等教育研修结业证书1280元高等教育双证班酒店经理MBA高等高级酒店职业经理资格证书+2年制MBA高等教育研修结业证书1280元教育双证班营销经理MBA高等高级营销经理资格证书+2年制MBA高等教育研修结业证书1280元教育双证班职业培训师MBA高高级企业培训师TTT资格证书+2年制MBA高等教育研修结业证书1280元等教育双证班财务总监MBA高等高级财务总监CFO资格证书+2年制MBA高等教育研修结业证书1280元教育双证班市场总监MBA高等教育双证班高级市场总监CMO资格证书+2年制MBA高等教育研修结业证书1280元企业管理师MBA高高级企业管理师资格证书+2年制MBA高等教育研修结业证书1280元等教育双证班品质经理(品质管高级品质管理师职业经理资格证书+2年制MBA高等教育结业证书1280元理师)EMBA双证班生产经理(生产管高级生产管理师职业经理资格证书+2年制MBA高等教育结业证书1280元理师)EMBA双证班学习期限:3个月(学制2年允许工作经验丰富的学员提前毕业)收费标准:全部学费仅1280元(含学习、认证、辅导、注册全部费用)函授学习为你节省了大量的宝贵的学习时间以及昂贵的MBA导师的面授费用,是职业经理人首选的学习方式。证书说明:毕业颁发双证书与面授学员完全一致,证书没有函授字样,全国通用、国际互认、证书电子注册查询,随证书附带全套学员学籍档案、成绩单和权威人才推荐函。\n教材说明:为学员同步配发的实战MBA书本教材、电子教程、香港国际MBA导师精彩授课语音视频教程3大部分。教材都是完全实战版的经典教程(职业经理人九大必修版块、八大MBA经典教材)只要按教材认真学习,完全可以帮您走出现有企业管理的困境,实现管理知识突破性提升。学习辅导:实战专家、知名教授为每一位学员随时提供1对1顾问式邮件教学和答疑,顾问式教学更会使你胸有成竹的走向成功职业经理人的工作岗位。证书样本(全国招生函授学习权威双证请速充电)(高级职业经理资格证书样本)(两年制研究生课程高等教育结业证书样本)主办单位中国经济管理大学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批准注册成立。目前中国经济管理大学课程涉及国际学位教育、高等函授教育等,所颁发的各类证书国际通用。学院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注重人才的实际技能的培养,向学员传授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实际工作技能,学院会永远遵循“科技兴国、严谨办学”的原则不断的向社会提供优秀的管理人才。承办单位美华MBA教育中心是国内最早举办MBA实战教育的专业化办学单位之一。美华人侧重于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迄今为止,已为社会培养“能力型”管理人才近万余人,并为多家企业提供了整合策划和企业内训。办学多年来,美华人独特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和认可。【指导教师】实战派MBA导师徐传有教授等专家顾问全程教学辅导。\n【学费缴纳方式】方式一:邮局邮寄邮寄地址:哈尔滨市道外区南马路120号职工大学109室邮政编码:150020方式二:学校帐号开户银行:哈尔滨市商业银行龙江支行学校帐号:184080723702015企业户名:哈尔滨市道外区美华管理人才进修中心方式三:太平洋卡户名:王海涛帐号:40551220360141505身份证号:230105197511102319方式四:邮局卡户名:王海涛帐号:602610301201201234身份证号:230105197511102319可以选择任意一种方式缴纳学费,建议使用第四种方式(邮局卡缴费,比较方便快捷)收到学费的当天,学校就会用邮政特快的方式为你邮寄教材和考试问卷。【考试说明】1.卷面考核:毕业试卷是一套完整的情景模拟试卷(与工作相关联的基础问卷)2.论文考核:毕业需要提交2000字的论文(学员不需要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但论文中必修体现出5点独特的企业管理心得)3.综合心理测评等问卷。【报名须知】1报名时请直接邮寄4张2寸免冠近照(要求蓝色背景);2学员需提交身份证复印件与个人详细简历一份.学校网址:www.mhjy.net□□报名地址:哈尔滨市道外区南马路120号职工大学109室美华教育□□邮政编码:150020□□咨询电话:0451-88723232□□咨询教师:王海涛职业经理MBA必修实战教程千本好书免费下载网址www.mhjy.net\n前言物流是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而产生的古老话题,物流活动受到物流技术、市场范围和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物流的范围、功能、技术和方法是比较简单和原始的,现代物流则是建立在现代技术和更广阔市场范围下进行的。从国际角度看,现代物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到70年代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物流体系和物流方法。80年代以后,由于信息技术进步和管理理念变革的影响,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现代物流的发展对推动经济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现代物流推动了商品经济的有效运转,扩大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范围,对于解决商品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二,现代物流极大地提高了流通效率,缩短了商品流通周期。在整个商品流通过程中,物流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一些行业或产品中,物流时间甚至大于生产时间,物流技术进步使物流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从整体上节约了社会劳动时间;第三,现代物流极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为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突出作用。在产品成本构成中物流成本比重很大,以我国为例,产品成本中物流成本一般要占到30%,物流成本过高对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很不利的。国外企业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和方法将物流成本控制在10%以下,甚至更低,为产品赢得了良好的竞争空间;第四,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就是物流社会化和市场化,这一趋势促进了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涌现了大量的专业物流服务企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提供了重要途径,货主企业也通过物流业务外包摆脱了烦琐业务,专心致志地做好产品研发和生产业务,体现了社会分工的基本原则。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物流热”的现象,物流在中国作为冷僻和鲜为人知领域的局面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观,出现了许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的势头。各地政府对发展现代物流十分关注,包括天津、甘肃等在内的地方政府已经或正在制定本地的物流发展规划,他们将物流基础设施纳入公共投资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积极扩大投融资的规模,一些城市在建设规划中已经考虑到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的布局等问题。企业对发展现代物流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传统的与物流关联比较密切的企业,如交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物资企业、批发企业等纷纷调整经营业态,把发展物流业务作为企业新的成长方向。其他的加工制造企业也认识到发展企业物流的重要性,纷纷改进物流系统,增加物流系统建设的力度,海尔公司就是显著的代表。在物流实践不断探索的同时,理论界对现代物流的关注也十分明显,许多学者加入到物流研究的行列,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成果,出版和发表了不少的著作和文章,一些学校建立了物流研究机构,学术讨论会也不断地召开,不少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在本科和研究生等层次培养专门人才。现代物流复杂性和快速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理论工作者更加积极地研究物流领域中的问题,近年来,物流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成长很快,物流学和物流管理学等学科逐渐被丰富、发展和完善,但是在学科建设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物流科学的总体构架尚不清晰、学科领域和子学科的边界尚不规范等等。在物流科学中主要涉及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两大问题,传统研究主要以物流工程为主,物流管理的研究比较滞后,也不够完善,因此迫切要求加快物流管理学的建设。对物流管理学的定位、内容等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争论,我们在集中、整理、加工和积极吸收国内外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物流管理学的总体框架,目的是在学科建设和规范上进一步探索。本书共分成五篇,包括物流管理基础、物流战略管理、物流作业管理、物流企业管理和物流管理方法等。全书由孙明贵同志总体设计、编排和修正,各章分工如下:第一章,孙明贵;第二章,惠玉蓉;第三章,唐晓燕;第四章,刘书平、安小军;第五章,孙明贵;第六章,张云莲;第七章,贾旭东;第八章,张伟、刘音妤;第九章,杜晨蔚;第十章,\n冯丹、柔瑞;第十一章,胡君林、曹凌燕;第十二章,郝冬梅;第十三章,潘留栓;第十四章,刘国伦、孟雪丽;第十五章,马静、李志霞;第十六章,梁小清、宣宏;第十七章,苑春;第十八章,耿亚锋;第十九章,南星恒、付维宁;第二十章,郭晓宇、毛义臣;第二十一章,汪东、王丽娜;第二十二章,杨发明。物流管理学是一门崭新和发展中的科学,仅仅依靠课题组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可以说,本书是在吸收许多研究成果基础上完成的。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谨此对有关作者表示感谢!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出版社符丹先生的热情支持和帮助,谨此表示感谢!毫无疑问,本书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欢迎专家学者和广大的读者批评指正!孙明贵2002年6月12日\n第一篇物流管理基础\n第一章绪论随着物流地位的提高和物流技术的进步,物流作为一门科学得到了快速发展。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物流活动涉及许多方面,因此在整个物流科学中包含了许多子学科和分支领域,其中物流管理学是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兴学科之一。本章以物流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为导向,对物流管理学涉及的若干基础问题进行讨论。一、物流管理学提出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都有其特定背景、条件和使命。物流活动是人类古老的活动之一,只要存在生产要素的空间分离、生产与消费的分离以及对资源配置的要求,就离不开物流问题,特别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物流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物流虽然是古老的话题,但作为一门科学却产生得较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流活动被包裹在其它活动中,物流的独立性不足,因此长期以来物流管理的研究对象一直是比较模糊的,没有明确的定义。由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物流问题,研究任何领域的社会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物流问题,因此许多学科都涉及物流问题的研究,物流研究的对象被分割在不同的学科之中,由此产生了排斥物流学科独立性的现象。物流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出来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随着生产和流通规模和范围的扩大,无论是社会物流,还是企业物流都得到了迅速发展,物流已经成为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成本和利润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对物流系统的构建、运营和管理进行科学的研究,指导并帮助企业和整个社会改善物流活动,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商品流通。第二,物流活动逐步独立出来,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物流活动一般服从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比如在生产过程中一般划分为加工工序、运输工序和保管工序等,没有生产便没有物流。鉴于上述特点,传统物流主要是企业内部物流,企业自己承担物流功能的情况比较突出,许多企业都建有运输、保管、搬运等物流设施,也有象运输中心这样的物流服务机构和人员。企业自己承担物流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物流效率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将物流转移到社会上,由专业的物流服务企业承担,随着物流需求的增加,专业物流市场不断扩大,物流服务企业不断增加。物流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趋向,但是由此带来的新问题不断发生,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回答这些问题,这就极大地推动了物流管理学的发展第三,现代物流技术和物流系统的开发与发展为物流管理学的成长提供了前提条件。传统物流由于受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物流功能和活动是比较简单和单纯的,主要集中在运输、保管、搬运等物流作业上,物流管理主要是物资管理和设备管理。但是,在物流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物流活动的技术含量与物流效率有密切关系,物流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业务领域。在新观念指导下,现代物流技术发展迅速,物流装备水平提高,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物流系统开发逐步加强,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手段提高了物流的集成性、系统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物流的功能也从简单的运输、保管和搬运发展到整理、集中、配送、咨询、沟通、服务等方面。第四,现代社会、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为物流管理学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物流之所以受到空前重视,与当前时代的要求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鲜事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物流水平。比如电子商务发展很快,它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但是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物流的限制,现有的物流系统还满足不了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再比如,近年来我国新兴流通业态不断成长,其中特别是超级市\n场和连锁商店发展最快,这些新兴的流通业态对物流有相当高的要求,但是物流基础条件的不足和运作方式的落后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由此可见,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发展物流科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二、物流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现代科学的发展存在分工日益精细和各学科相互融合与渗透的两大特点,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交叉性日益突出,但是我们认为一门学科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之所以与其他学科相区别,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它具有明确而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范围和研究课题。明确研究对象是保证该学科科学性、独立性和促进学科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考察物流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必须首先定义物流和物流管理两个基本概念。我们认为物流是与商流相对应的概念,商流解决商品所有权的转移问题,在商品所有权转移的同时还需要解决商品的空间转移(物流)的问题。商品之所以需要空间转移是因为存在供需之间在时间、地点之间的分离,为解决这种分离,从商品生产和流通全过程上考察,包括为解决集中生产要素而产生采购物流、为解决物质转换(制造)而产生的生产物流、为解决商品流转而产生的销售物流,以及为解决物质再利用而产生的回收物流等。以上这些物流都要实现商品实体的空间转移,因此可以说物流就是涉及货物(实体商品)时间和空间移动的全部活动,物流管理是对这一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过程,以便有效地完成货物的空间转移,实现与商流和谐、一致的目标。根据物流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研究生产力的合理组织与处理生产关系管理科学具有两大重要属性:其一是自然属性。在管理活动中,人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有效地配置生产要素,合理地组织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遵循技术规律,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要求组织生产力,另方面要看到在组织生产力方面是不受意识形态束缚的,可以在不同国家进行移植和转移。现代物流管理必须研究在组织物流生产力方面的有关问题,其中包括物流设施建设、物流系统开发、物流能力配置、物流装配的利用等;其二是社会属性。在生产活动中存在着劳动分工和协作,人与人之间在分工、权利和经济利益等方面要形成一定社会和经济关系。管理科学在研究生产力组织的同时必须看到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地处理好生产关系是保护生产力和促进生产力的基础。物流活动存在十分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超越企业范围的。在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物流管理学要涉及物流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物流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物流业绩考核与评价等内容。2、研究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及其相互关系如上所述,从物流属性和形态上看,现代物流表现为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两种类型。企业物流是指在一家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目前有许多企业自己承担物流职能,比如海尔公司近年来就大力构建自己的物流体系,通过完善物流系统,使海尔公司提高了市场反应能力,成为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社会物流则是从宏观角度提出的,社会物流是及其广泛的,是从一般的“社会现象”上认识物流的,我们一般把企业物流之外的所有其它物流形态统称社会物流。既然物流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物流管理学就必须由宏观物流管理学和微观物流管理学构成。前者主要是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物流产业政策与法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设施布局、物流结构、物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微观物流管理学则以企业为对象,具体又区别为两类:第一是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商业等行业在内的一般企业自己处理的内部物流问题,主要研究企业的物流战略、物流计划、物流作业、物流组织与控制等问题;第二是从事专业物流服务的企业(本书称为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以物流需\n求为对象,以市场竞争为背景,向货主提供物流服务。主要研究物流企业的形态、竞争战略、服务方式等问题。本书定位在微观层面,在物流基础条件等方面也涉及到宏观层面的问题。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晰的,实际上,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系统技术的进步,以及合作竞争思想的抬头,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的融合性日益提高。以物流供应链的思想来看,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独立地完成整个物流过程,过分地看待企业物流必然导致整个物流流程的分割,缺乏彼此协调,虽然一家企业的物流是最佳的,但整个物流过程未必是最佳的,尤其不能保证最终客户利益的最大化,图1—1反映的就是以企业为中心的物流方式。在供应链思想下,一家企业只是整个物流链中的一部分,应当将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的物流统一起来、连贯起来,从总体上保证物流链的最佳化,图1—2反映的就是新的物流方式。原材料企业生产企业批发零售最终企业企业客户图1—1传统的相互分割的物流方式原材料企业生产企业批发零售最终企业企业客户图1—2基于供应链的现代物流方式企业之间物流的发展标志着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的界限不明确了,在现代物流管理上必须超越一家企业的限制,考虑企业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研究物流系统的构建和运作问题,因此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之间的关系也是物流管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3、研究物流管理的职能管理科学首先需要回答“管理职能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物流管理学作为管理科学的分支学科也必须按照管理职能的一般定义,并按照不同的职能勾画学科体系。本书的框架基本上是以管理职能为主线设计的,涉及到物流决策、战略、计划、组织、控制等相关内容。我们认为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出发,物流管理学应该研究以下内容:⑴、物流环境分析与预测。物流企业处在日益复杂和多变的环境下,物流管理的重要前提是环境分析,包括企业内部条件、外部基础条件、市场竞争结构和其他外部条件。物流预测主要是对物流需求和市场动态进行分析,为物流决策提供基础。⑵、物流决策和战略规划。物流决策涉及物流系统的选择、物流路线抉择、确定物流服务方式等,是企业总体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使命的指导下,企业需要就物流管理的重大、长远和全局性问题进行战略规划,制定合理的物流方案。物流企业还必须立足于市场竞争和客户的需求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做出规划。⑶、物流业务和作业管理。无论是一般企业,还是物流企业都存在大量的物流业务和作业活动,其中包括运输、仓储、搬运、配送、流通加工、标签、分包、企划、诊断等,组织物流业务必须加强作业管理,物流管理学需要针对这些业务研究科学管理问题。⑷、物流计划与组织。物流活动包括一系列复杂的环节,比较琐碎,在时间、地点、数量、品种、批次、频率等方面要求较高,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集中体现,物流活动必须有计划地进行,物流计划管理\n就是对整个物流过程事先做出的科学安排,是物流管理的首要职能。物流组织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涵义,前者指建立物流组织机构,后者指对物流过程的组织。⑸、物流控制。控制就是纠偏过程,在物流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实际执行情况与计划目标之间有差距,控制就是监视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偏差并采取矫正措施的一项管理职能。物流控制含盖流程控制、成本控制、人员控制、作业控制等多种内容。另外对控制功能的理解应当是广义的,其中包括监督、考核、评价、指导、激励等多方面的内容。三、物流管理学的特点物流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还处在发展之中,学科体系尚处在不断完善时期,但是从物流管理学的学科特性和发展趋势考察,该学科表现出以下基本特点:1、综合性。物流活动跨越许多领域,认识物流活动需要综合知识,解决物流问题也不是单一专业管理所能完成的,这就决定了物流管理学必然属于综合学科。物流管理需要与采购管理、生产管理、仓库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等问题相协调,在相关领域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整体优化的效果,因此物流管理学的视野必然是广阔的、综合的,不能就物流本身而谈管理问题,物流管理的目的必须服从于企业总体经营目标。2、集成性。现代物流系统由许多要素和子系统构成,要素和子系统按照系统论的思想形成有机整体,传统的将物流过程分割和过度分工的方式已经制约了物流系统质量和物流效率。在新的条件下,企业和用户对物流管理的要求是提供一揽子、集成方案,不是单一解决局部问题。集成性特点意味着物流与商流、信息流是统一的,要求利用更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解决物流问题。3、交叉性。物流管理学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发展为一门边缘学科。传统物流活动主要是技术问题和工程问题,物流管理主要侧重于工学领域,以研究物流的技术和工程措施为主,物流技术管理比重较大。但是,现代物流活动已经远远超越了技术和工程领域,它涉及到企业运作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它需要研究物流战略、物流服务方式和市场竞争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工学是无法胜任的,于是出现了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向物流学渗透的趋势,物流管理学本身就是物流学与管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成为物流学和管理学的分支学科。4、应用性。物流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随着物流规模和广度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不断增加,物流管理学就是以物流实践为对象,运用科学分析的手法为人类的物流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依据、手段和方法,借以提高物流实践的效果。随着物流要求的提高,企业和用户对物流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技术进步和需求变化的情况下,物流管理面临着大量新的课题,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鉴于此,物流管理学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应用性不断提高。四、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本书以企业物流为研究对象,这一规定意味着物流管理学是企业管理学的分支学科。现代企业管理包括十分广泛的领域,物流管理学作为子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必然保持密切关系。1、与生产管理学的关系企业物流从大的方面看包括企业内部物流和企业外部物流,所谓企业内部物流就是指货物在企业系统内部从上游工序向下游工序之间的空间位移,这种位移的特点是不发生货物所有权的转移(没有商流)、受生产工艺等方面的技术制约、属于产品物质转换(加工制造过程)过程的一部分等,这些特点说明企业内部物流大多数与生产作业活动有紧密关系,物流管理与生产管理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难以分割,因此在物流管理学尚未独立之前,物流管理问题一般都纳入生产管理学研究的领域。既然生产管理学可以研究物流管理问题,那么为什么要构建物流管理学呢?我们认为物\n流管理学从生产管理学中独立出来具有积极意义:第一,物流管理不是生产管理学所能完全囊括的,许多物流活动已经超越了生产系统;第二,将物流管理学从生产管理学中独立出来,可以摆脱生产管理的局限,提高了物流管理和生产管理的专业化和精度;第三,物流管理学的指导思想与生产管理学有差别,前者更具有开放的意识。2、与营销管理学的关系企业外部物流是指企业与交易企业、用户和其他关系者发生的物流。现代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与原材料商、零部件商、能源动力商、经销商、用户等利害关系者发生交易,在交易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物流问题,其中典型形态是采购物流和销售物流。这些物流问题1通常被纳入企业市场营销渠道中加以解决,因此在市场营销学中对营销过程中的实体流通(物流)问题也十分关注。营销管理学与物流管理学具有紧密关系,营销管理学为物流管理学提供了正确的观念、原则和指导思想,比如营销管理中强调的以客户为中心和满足客户需求的思想和方法对物流管理学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营销管理学不能代替物流管理学,因为两者研究的范围和重点是不同的,物流管理学侧重研究物流活动本身的客观规律,能够更准确地看待物流的地位,研究方法与手段也是不同的。五、物流管理学的研究前沿:后勤管理后勤(logistics)管理是日、美等发达国家物流管理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虽然它是在物流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物流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也是涉及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等领域的综合性研究课题。“logistics”原意为“兵站”,是军事术语,指向前线供给弹药、武器、人员、粮食的活动。“logistics”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重视,海湾战争再次受到注目。60年代后期开始从单纯的军事术语转向商业领域(高桥辉男1997),最早是作为与“物流”概念相同的含义使用的,1961年Bowersox,D.T.出版的《PhysicalDistributionManagement》最早使用了“logistics”术语,他写到“在现代交易中,物流和后勤具有同一语义,可以自由地选用任一种称谓”。但从80年代后期“logistics”术语大量出现在文献上(Cooper,Lambert,andPagh1997年),与传统物流(physicaidistribution)概念出现了很大区别,也不是传统物流概念所能包含的,于是“后勤”取代了“物流”(目前还存在术语的混乱性,高桥辉男1997)。1976年全美物流管理协会(NCPDM)更名为全美后勤管理协会(CLM),并将“logistics”从物流定义转变为后勤定义。后勤管理的研究起始于80年代,大量研究是从90年代,已经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首先是对概念进行了定义。CLM是最早开展“logistics”研究的权威性机构,1985年将“logistics”定义为“为了适应顾客的要求,对原材料、零部件、制成品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从产出地点到消费地点的过程和保管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使之最有效率和费用最小化”。1992年CLM再一次对“logistics”的定义进行了部分更改,即“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的,对物资产品、服务以及相关的信息从产出地点到消费地点的过程和保管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使之最有效率和费用最小化”。更改后的概念将“后勤”管理活动从单纯的物资产品扩展到服务领域。1996年日本“oneologistics共同研究会”也提出了一个新定义:“着眼于物品流动的全过程并考虑到环境保护,以顾客的使用(消费)为目的,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提高其满足度为目标,对物品的流动预先进行准备和统合的活动以及支持该项活动的系统”。新定义突破了从生产到消费传统的物流领域,废弃物和使用完物资的回收也纳入在后勤管理范围之内。其次是区分了物流管理与后勤管理的不同点(表1—1)。传统的物流是指“对原材料、1科特勒区分了销售渠道与营销渠道两个不同的概念,销售渠道只解决产品销售的问题,营销渠道则是包括产品采购和销售在内的全部通路。\n零部件、制成品从生产地点向消费地点的地理空间移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它主要是解决运输、保管、包装、库存、整理和流通性加工问题,在管理职能研究上比较突出自动搬运系统、自动仓库、分发器、物资陈列等物资高效能管理技术的开发、导入和运作,以工程性研究为主(野长濑裕二1998年)。两者对比可以看出后勤管理体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它不是对物流管理的简单发展,而是在思想、理论、方法上实现了革命性超越,反映了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管理的本质(关于物流与后勤的区别,如汤浅和夫1998年提出,物流是事后处理型,后勤是系统开发型等)。表1—1物流与后勤的区别区分物流后勤领域销售物流、企业内物流采购物流、企业内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目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功能满足需求创造需求、调整需求概念效率概念、成本概念价值概念、成果概念、综合概念出处:菊池康也,《最新后勤入门》,税务经理协会,1996年关于后勤管理的特征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菊池康也1999年):1、坚持以顾客需求和满足需求为中心的思想。物流管理是以生产为起点的管理,而后勤管理则体现以消费者为起点的管理思想;2、全过程管理。后勤管理是对采购、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全过程的管理,这一过程是整个物资生命周期;3、从部门最佳到全体最佳,即追求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的最佳效果,不是基于生产或流通的某一环节的效果进行管理;4、采用供应链管理手段。按照价值连锁的思想将处于不同环节的物流活动统合起来,组成物资的供应链并进行一元化管理是后勤管理的主要手段;5、后勤管理的范围和内容得到扩展,既包括物流管理中实物管理也包括服务、信息的管理,既涉及生产管理也涉及营销管理,既解决企业内部管理也解决企业间的管理;6、后勤管理的创新体现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个方面,在技术创新上广泛采用信息化手段和加强了系统开发的深度,在管理创新上则引进了准时物流、供应链管理、统合管理和第三方后勤方式等。国外对后勤管理理论出现的背景和条件展开了讨论,有以下主要观点:1、企业对竞争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战争型竞争”转向“合作型竞争”(E.G.Stalk1992,Moore1996),对物流全过程统一管理首先在管理思想上被企业所接受;2、流通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交易型”转变为“组合型”(蔡锡勋1997年),流通业广泛采用产销同盟、战略提携等关系性流通方式;3、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对物流的场所、时间、品种、次数、温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物流方式满足不了这些要求;4、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推动,如EDI、VAN、POS和互联网为后勤管理提供了可能性。后勤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是近年来西方管理学十分流行的两个概念,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所谓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是指“对从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的商品流通的全过程进行管理”(Bowersox1990,Christopher1997等),其基本思想是认为产品从原材料供应、生产、物流、批发、零售到消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将整个供应链进行统一管理可以实现顾客利益的最大化并使各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供应链理论的提出使管理学发生了深刻变化,后勤管理与之有紧密联系,关于两者的关系有这样几个观点(Cooper,Lambert,Pagh1997);八桥治郎1998):1、供应链与后勤管理都体现了统合化管理的思想,两者反映的管理本质和趋向是一样的;2、后勤管理的思想早于供应链理论,前者就是一种供应链管理,但供应链理论提出后供应链管理的范围超出了后勤管理,涉及到其他领域;3、供应链管理仅涉及企业间的管理问题,后勤管理还包括企业内部的物流链管理问题(即可分为狭义后勤管理和广义后勤管理);4、虽然在思想和手法上有共同点,但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后勤管理还有其它的管理课题和手段。\n后勤管理在国外的研究只有十余年的历史,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如:1、对后勤管理功能和管理过程的分析;2、后勤管理技术、方法以及企业间组织方式的研究;3、各企业后勤管理系统的改善和提高问题;4、后勤管理系统建设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等。国内在供应链管理和合作竞争等问题上有一些跟踪性研究,但后勤管理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都近乎空白。后勤管理问题的研究对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实践都有重要意义,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它可以解决以下问题:1、提高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克服重生产轻物流的思想,企业不仅要生产优质的产品,还要按顾客期望的时间、地点、方式将产品转移过去,这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又一方面。后勤管理的市场导向性能够很好解决物流与营销之间的关系,克服企业商品流通能力不足的问题,帮助企业合理调配物流路线,发展更先进的物流系统。2、推行后勤管理可以解决传统物流管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传统物流管理由于只在企业内部考虑物流问题,因而效果不佳,后勤管理则从整个物资生命周期上构筑管理体系可以极大地提高效果;再如物流成本的发生和控制都不是物流系统自身能够解决的,原有方式生产和物流分割,不仅不能控制成本反而造成浪费,而后勤管理能解决这些问题。3、后勤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的综合化管理方式,它不仅着眼于物流本身,而且考虑生产、营销、信息等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因此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总体运作效果。按供应链进行全过程管理可以优化物流系统,实现最佳资源配置,培育企业间的网络化组织,促进我国新型物流产业的发展。将物资回收纳入管理过程体现了可持续性经营的思想。4、后勤管理体现了开放式物流的思想,因此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密切关系,开放式的企业物流系统也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改善宏观物流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后勤供应链管理系统是企业间相互协作的物流,克服了物流活动彼此分割和重复设置的局面,供应、生产、运输、批发、零售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n第二章物流的概念与功能随着物流产业和物流服务的发展,物流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概念,但是由于物流本身的复杂性,物流概念及其含义还存在很大的争论。认识物流的作用必须首先回答“物流的功能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传统物流的功能主要集中在运输、保管、装卸等方面,现代物流的功能则要广泛得多。物流概念和功能的变化反映了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趋向。第一节物流的概念物流即“物的流通”,包含“物”与“流”两方面的内容。概括地说,“物”是指一切可以进行物理位置移动的物质资料。“流”是指物理性运动,有“移动、运动、流动”的含义。物流与流通关系密切,所以为理解物流,首先从流通入手。一、流通与物流流通是联结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纽带,因而,作为一种经济形式而存在的流通是伴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历史而产生和发展的。在商品经济初期,由于产品的种类、数量较少,生产与消费间的交换关系以直接方式进行,流通处于初级形态。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生产方式多样化、分工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尤其是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大大增加了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生产地点与消费地点逐渐分离,流通走向更高级、更复杂阶段。总的来说,流通过程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产成品从生产者所有转变为用户所有,即对象物所有权转移的活动,是解决所有权的更迭问题,我们称之为商流;二是实现物的流转过程,即解决对象物从生产地转移到使用地以实现其使用价值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物流。商流与物流共同构成了流通活动的全部内容。二、物流的定义国际及国内物流专家关于物流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基本都包括以下内容:物流是克服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的经济性活动;物流包括物资流通和信息流通。(一)国外对物流的定义1、美国对物流的定义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最新定义:“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那个部分——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率和有效力地计划、实施和控制商品的储存和流动、服务和相关信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美国后勤管理协会1980年对物流作出如下定义:“物流是有计划地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由其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流通活动。这种流通活动的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料搬运、定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料处理及仓库管理等。”美国物流学家查尔斯•塔夫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对到达的以及离开生产线的原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的运动、存储和保护活动的管理。它包括运输、物料搬运、包装、仓储、库存控制定货销售、选址分析和有效管理所必须的通讯网络等。”2、日本对物流的定义日通综合研究所出版的《物流手册》中这样解释:“物流是将货物由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的经济活动,包括包装、搬运、保管、库存管理、运输、配送等活动领域。”日本工业标准的定义:“物流将实物从供给者物理性移动到用户这一过程的活动,一\n般包括输送、保管、装卸以及与其有关的情报等各种活动。”日本原早稻田大学教授阿保容司在《新版物流基础》中指出:“物流是克服时间和空间,连接供应主体和需求主体,创造部分形质效用的包括废气和还原在内的一切有形无形资材的物理性移动的经济活动,具体地说有运输、保管、包装、搬运、流通加工等物资流通活动与之有关的信息活动。”原东京大学教授林周二在《现代“物”的流通》中对物流下的定义为:“物流是指克服时间和空间间隔,联结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包括废气和还原在内的一切资材的物理性移动的经济活动,具体地说有运输、保管、搬运、等物资流通活动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活动。”3、欧洲对物流的定义欧洲物流协会关于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是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和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已达到特定的目的。德国物流学者R•尤尼曼对物流学的定义:“物流学是研究对系统(企业、地区、国家、国际)的物流及有关的信息物流进行规划与管理的科学理论。”(二)我国对物流的定义200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标准物流术语》中规定:“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我国著名物流学专家王之泰认为:“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的物理性运动,主要是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有时也创造一定加工价值的活动。”(三)定义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物流定义中所指的物品不仅仅指生产的商品,还包括为物品流通顺利进行而使用的包装容器、包装材料等废弃物在内。2、消费者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而是包括整个供应链环节的各类需求者,如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等。3流通加工即可归为生产活动又可归为物流活动。一方面,流通加工可以产生物品的形态和性质效用,即形质功效;另一方面,从最终目的上看,流通加工是为了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因此,可以认为:流通加工拓展了物流功能,应该属于流通中的物流活动。三、商流与物流(一)商流作为流通活动内容之一的商流,一般称为贸易与交易。商流中的物资也称为商品,商品由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让是按价值规律进行的。商品交换的全过程构成了商流的研究内容,具体包括市场预测、计划分配与供应、货源组织、订货、采购调拨、销售等。其中既包括贸易决策,也包括具体业务及财务的处理。(二)商流与物流的关系1、两者的统一商流与物流都是流通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一般认为,商流是物流的上游概念。物流不是先于商流而存在的,相反,只有实现了买卖行为之后,才会有物流,同时,在商流确定后,如果没有物流,买卖行为也无法最终实现。2、两者的分离商流与物流虽然密切相关,但各自又具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和规律。“商物分离”是指将物流设施与有关物流的功能从商业流通领域中分离出来,设置物流据点,集中处理若干流通据点的物流业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空间上以及主体上都表现为分离的形式。随着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生产与消费在空间场所上的距离越来越大,在时间上的不同步性也越来越明显。为了消除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n空间上的间隔,物流的运输和仓储功能便应用而生。同时,商品买卖与交换成为联结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之间的纽带。商流与物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商流一般要经过一定的经营环节来进行业务活动,而物流则不受经营环节的限制,它可以根据商品的种类、数量、交货要求、运输条件等,使商品尽可能由产地通过最少环节,以最短的物流路线,按时保质地送到用户手中。实行“商物分离”的基本原则是降低物流费用、提高物流效率。为此,“商物分离”需具备一定条件,如商品标准化;合同标准化;保证总公司、工厂、配送中心及批发站之间信息交换协调统一的完善的信息系统等。实现“商物分离”的方式有:订货与配送的分离;物流中间环节的减少等方式。例如,流通的实现可以从工厂经流通中心到顾客手中,也可直接由工厂运货给顾客等。第二节物流的功能物流是若干领域经济活动系统的、集成的、一体化的现代概念。从总体上来看,物流是物的物理性流动,最终为用户服务;从具体内容上看,构成物流总体的种种活动,实际上是物流所具有的具体功能。一、物流的总体功能(一)组织“实物”进行物理性的流动物流的物理性运动的动力来自五个方面:1、生产活动和工作活动的要求。2、生活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要求。3、流通活动的要求。4、军事活动的要求。5、社会活动、公益活动的要求。(二)实现对用户的服务虽然,在物流的某些领域内存在“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等作用,但是所有的物流活动都无一例外地具有“服务”这个共同的功能特性。所以,实现对用户的服务是物流的另一个总体功能。二、物流的具体功能(一)运输运输是物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功能要素之一,是通过运输手段使货物在不同地域范围间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为目的的活动,创造场所效用。运输在物流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第三个利润源”的主要源泉。(二)仓储仓储与运输在物流系统中同等重要,可以消除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间间隔,产生时间功效。同时仓储还有调整价格的功能,防止产品过多导致价格的暴跌。因此,仓储具有以调整供需为目的的调整时间和价格的双重功能。(三)包装包装是包装物及包装操作的总称,是物品在运输、保管、交易、使用时,为保持物品的价值、形状而使用适当地材料容器进行保管的技术和被保护的状态。包装是生产的终点,同时又是物流的起点,具有保护性、单位集中性和便利性三大特性,以及具有保护商品、方便物流、促进销售、方便消费四大功能。(四)搬运搬运是指在物流过程中,对货物进行装御、搬运、堆垛、取货、理货分类等,或与之相关的作业,是应物流运输和保管的需要而进行的作业。搬运本身不创造价值,但搬运的\n质量影响着物流成本和物流效率。(五)配送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配送集包装、保管、运输、搬运、流通加工等于一身,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从经济学角度讲,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从配送的实施形态角度讲,配送是按用户定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它物流结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交付用户的服务活动。(六)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是流通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在物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的过程中,为促进销售,维护产品质量和提高物流效率,而对物品进行加工,使物品发生物理、化学或形状变化的活动。流通加工的主要作用是优化物流系统,表现为:增强物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物流对象的附加价值,使物流系统可以成为“利润中心”;降低物流系统成本等。(七)信息物流信息主要是物流数量、物流地区、物流费用等信息。与其它领域信息相比,物流信息有其特殊性,表现在:物流信息源点多,信用量大,信息缺乏通用性,这是由物流活动范围的广阔性及物流管理未统一化、标准化决定的;物流信息动态性能特别强,决定了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应及时、快速;物流信息种类繁多,不仅要收集处理本系统内部的各类信息,还要收集与之相关的生产、销售等系统的信息,这样物流信息的分类、研究、筛选难度加大。”物流信息具有“中枢神经作用”和“支持保障作用”。第三节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传统物流包括流通业、仓储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新经济赋予物流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的管理思想和新的管理方法等,使传统物流迅速发展为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的特征可以理解为物流的现代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于传统的科学技术属性、经济管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各种属性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交叉、相互包含,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科学属性(一)科学化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物流的发展经历了PhysicalDistribution、Logistics、3PL(第三方物流)、4PL(第四方物流)等阶段,正逐步走向科学化。近年来,许多国家物流科研机构、全面系统的物流科学体系(包括研究、教育、培训等内容)的设立以及从事物流科学的专家及专业人员队伍的不断增大,都标志着物流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物流吸收其他学科的发展成果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同时又与其他学科如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密切相关,共同促进学科的发展。(二)标准化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进一步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物流标准化体现了科学性、民主性、经济性、国际性等要求。物流标准化可以从社会角度和技术角度进行分类,如图2—3—1和图2—3—2所示:\n企业物流标准物流行业标准物流标准分类社会物流标准物流国家标准物流国际标准图2-3—1从物流的社会角度分类物流产品标准物流装备、设备标准物流标准分类物流技术标准条码标准、EDI标准物流管理标准ISO9000、ISO14000等图2-3—2从物流的技术角度分类二、技术属性(一)电子信息化电子化的基础是不断发展的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及其软硬件等电子技术和产品。许多物流技术如自动化、智能化、实时化、可视化等都是电子技术专业化和具体化的表现。电子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静态管理、点对点信息交换的动态管理、网络信息交换。网络化物流中的电子网络是物理网络实现和进行的有效手段。信息化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信息具有载体的功能;二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包括物流行业在内的许多行业。因此,物流信息化相应的具有以下两方面含义:信息成为物流业务中商流、物流、资金流的载体;信息成为信息资源、竞争情报、甚至是财富,物流管理全面信息化。(二)自动智能化现代科技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物流的进一步发展,物流管理从人工化走向半自动化、自动化甚至智能化。物流自动化是指物流作业过程的设备和设施自动化,包括运输、包装、分拣、识别等作业过程,外在表现为操作无人化、效果省力化。如自动识别系统、自动跟踪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检测系统等可以实时采集与追踪物流信息,提高企业物流系统的管理和监控水平等。智能化是自动化的继续和提升,是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物流管理的自动化,比自动化包含更多的电子化成分,包括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等。智能化既用于作业,也用于管理(如库存管理系统、成本核算系统等),可以代替人的体力及脑力,是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之一。三、经济属性\n(一)最优化当今商品市场的革新与变化,如商品生产周期的缩短、顾客要求高效经济的输送、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等发展趋势,促使企业不断追求“整体最优”,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现代物流的最优化包括物质资源最优化、业务流程最优化、操作规程最优化、功能最优化、运输线路最优化、组织结构最优化、客户资源最优化及供应链最优化等具体内容。(二)准时化准时化是指上游产品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及时地满足下游产品生产的需求,除了数量和质量之外,强调的是时间,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无论是在上游生产之后,还是在下游生产之前都不应存在超出规定的或不合理的库存,而物流则是决定准时化生产的关键因素。满足准时化生产方式的或与准时化生产同步的协同运作的物流就是准时化物流。(三)精益化精益生产方式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于70年代末期开始推行的,是用最少投资、最短时间、最少人员、最小产地,生产出多品种的优质产品。精益生产涉及到准时化生产(JIT)、全面质量管理(TQM)、并行工程、团队作业等工作方式。精益思想集中体现了物流的基本原则——降低成本、提高价值。精益物流的内涵包括:降低成本、顾客至上或以客户为中心(市场链)、创造价值(价值链)、作业过程无缝连接、供应链等。四、管理属性(一)柔性化、敏捷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企业只有满足顾客多样化及个性化的需求,才能保持竞争优势。而柔性化生产线正是为满足用户需求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而建立的。在柔性化制造条件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物流的柔性化,即整个供应链环节的物流的柔性化。“敏捷制造”是在1991年艾柯卡研究所在《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它旨在提高企业的快速应变能力和主动创新能力,强调企业的适应能力,与敏捷制造系统相适应的即为敏捷物流系统。(二)多样化、个性化现代物流的功能随供应链环节的增加而逐步延伸。物流提供的服务功能增加,从而实现物流功能的多样化。物流的个性化是供应链过程的个性化,包括个性化需求和个性化服务,它是在多样化、标准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个性化需求使物流流程由推动式转变为拉动式(如图2—3—3),体现了物流个性化的特点。个性化需求市场竞争企业个性化物流需求个性化需求个性化制造个性化物流推动式消费供销商物流制造商物流消费者\n拉动式消费图2-3—3物流流程的变化(三)集约化、集成化物流的集约化是物流企业集中资本、基础设施、公司网络及人力资源等优势资源,从事经营活动,属内涵型发展模式。目前,许多大型物流企业都在向这方面发展。物流的集成化包括管理集成和技术集成两方面内容。由于管理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因而会出现管理和技术交叉的集成问题。集约化和集成化的区别在于:集约化主要从企业资源层面出发,而集成化则更多地关注于企业的业务层面。从物流企业的规模上看,小型企业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的业务集成化,而对于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除了业务的集成化问题以外,其主要问题是资源的集约化。(四)协同化买卖关系是传统供需中的主要关系。但是,由于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间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在现代物流中,供需关系则包括了更多的合作因素,甚至是战略合作关系。企业从传统的买卖关系演变成协作关系。物流的协同化是指在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以及企业内部围绕着核心企业的物流协调同步运作,即“步伐步调”(频率和振幅)的统一。协同化可以产生协同效果,发挥大于企业各自简单加总的效果。五、社会属性(一)社会化物流的社会化是指社会中的任何组织机构对物流的需求不再单纯地由自己内部完成,而是由社会的其他专门的物流组织机构完成(主要是物流企业)。3PL、4PL等正是适应物流社会化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并且正在成为物流科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二)全球化随着物流网络的建立,物流的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加快。国际化主要立足于本国的国际物流,表现在国际物流贸易、国际物流合作、国际物流投资、国际物流交流等方面;全球化则以跨国经营为主,是国际化的产物,同时它又加快、加强了物流国际化。全球化包括与目的国企业的国际合作和国际投资,在目的国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物流业务等活动。在全球化阶段,国际化物流业务是间接的或者是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而完成的。但是,在全球化阶段,物流跨国企业的出现使国际物流业务的直接实现成为可能。跨国物流企业可以利用全球网络独立完成国内及国际业务,实现综合化物流业务。因此,全球化是国际化的更高层次。(三)综合化综合化是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结果。综合物流业务的开展实现了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的一体化、各种物流功能的一体化及海、路、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综合化也是现代物流的重要发展方向。\n第三章物流的发展物流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有商品生产就产生了物流,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规模与范围的扩大,物流也经历了由简单到高级,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物流的发展体现了物流适应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时代风貌。考察物流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揭示物流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物流的产生物流活动从人类从事产品交换时就已经存在。20世纪50年代起物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物流成为一个组织化、系统化的新型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物流正向着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快速发展。一、物流的历史一般而言,物流是与商流相伴生的,商品生产是物流产生的客观基础,然而,远在商品流通出现之前,甚至人类还在进化的朦胧时期,物流这种形态就已存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劳动工具的运动以及后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另一种形态——仓储,都是物流的雏形。我国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仓储理论和思想,有“储”与“商”两个领域。在早期的物流活动中运输和仓储成为主体活动,主要表现在生产性和生产性的领域之中。物流活动在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和交易行为中就存在。但物流作为一个与商流分离的独立领域,形成的历史还不长。二、物流产生的根源和背景(一)、物流产生的根源1、生产和消费在时间上的分离人类社会开始商品生产之后,生产和消费逐渐分离,这就诞生了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1环节——流通。马克思在描述流通的这种地位时说:“流通和生产本身一样重要。”恩格斯2也说过:“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随着工业文明的崛起,社会生产和消费水平及规模的扩大和发展,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方式的采用,使现代的生产和消费在空间、时间以及人这三个要素都表现为分离的形式。将生产和消费在空间上连接必须进行物资输送;在时间上连接就需要进行物资储存;将生产和消费的人进行连接,就需要进行商品的买卖与交换。商品的运输、储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包装、装卸等物资实物流动即形成物流。物流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生产的发展,产品逐渐丰富,这就使生产和消费的分离越来越普遍。但是生产和消费的有效连接却存在着难度,而与此同时人们要求流通的时间却越来越短。马克思指出:“流通的时间越等于零或越接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资本的生产效率就越3高,它的自行增值就越大。”产需分离、劳务分工的越来越彻底逐步扩大到城市分工、地区分工,进而走向大规模的集约化和国际化。这就需要依靠流通来弥补这种分离和分工,由此进一步促进了物流的迅速发展。2、经济的必要性1《资本论》第2卷第144页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68页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42面\n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企业开始面对提高利润和市场条件不稳定的压力。在大机器生产的条件下,流通成本相对于生产成本而言有上升的趋势,影响了商品的竞争力,而在生产中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却很难取得显著降低费用的目的。物流作为提高生产效率、控制与减少成本一种途径不断的受到关注,促进了其发展。(二)、物流产生的背景和条件1950年以后,经济发展使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生产中各个重要的环节逐渐趋于专业化,物流与商流分离的情况更加突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实现,使生产成本相对下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市场的繁荣、商品的丰富,在流通领域出现了超级市场、商业街等大规模的物资集散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现代的流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物资流通的速度和能力,使得商品的流通成本相对于生产成本有了降低的可能和趋势。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市场逐渐成熟,经营观念由“生产导向”开始转向“市场导向”,一切都要适应市场的需要,高效的物流服务成为企业确保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物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降低成本、产品连结和迎合市场营销观念的角度孕育而生。物流活动使其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实现物资的时间和空间效果,使原来处于分散、从属、孤立的各项物流活动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物流大系统。三、现代物流的产生20世纪初,人们开始重视降低物资采购及产品的销售成本。技术的发展也为大批量配送提供了条件,物流就脱离了原有的“仓储和运输就是物流”或“配送就是物流”的传统层面,作为一个产业孕育而生,逐步向组织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流通领域的营销活动中,由“管理学之父”P·F·德鲁克提出。1901年J·F·Growell在美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配送成本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揭开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了军事后勤(Logistics)的观念,最初是为了军需物资供应的加快和合理。战争中叉车技术的大量采用,装卸、搬运、运输、保管等独立的功能要素对物流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战后,物流开始在企业组织机构中应用,涉及运输、仓储、包装和物资搬运,已初具物流理论认识的核心。少数商业公司还设立了“流通经理”职务,负责运输、仓储、包装和搬运等物流业务。物流到50年代后期才被西方的企业组织广泛采用。第二节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一、现代物流发展阶段的划分产生于流通过程的物流,随着生产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在每一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物流发展阶段的划分可以按照物流发展的时间流程、现代物流的演化过程、物流管理的发展以及考虑物流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特点等多种标准进行划分。(一)、按照时间流程划分1、整个物流发展阶段的划分(表3—2—1)表3—2—1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特征美国日本欧洲阶段第一阶段物流的萌芽初始1956年物流概念引进,受到物流初期发展阶段。储20世纪初阶段。实业界开理论界和实业界重视。在此运分离各自独立经营。\n至50年代始对物流关注期间政府加强对物流基础实重视工厂范围的物流。施的建设,比较重视有关车对传递物料搬运进行变站、码头的装卸运作的研究革,对厂内的物流进行和实践必要的规划第二阶段现代市场营销观强调实现物流的近代化,开物流的需求增多,形成20世纪60念形成,物流在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高速道了基于工厂集成的物至70年代为顾客提供服务路网,港口设施,流通聚集流。成立了动态的物流上起了重要作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配送中心。信息获取采用。特别是配送用了电话、计算机等设得到快速发展备和技术第三阶段逐步改变传统的进入物流的合理化阶段。用开始探索综合物流供应20世纪70采购、销售、研系统的观点开展降低成本的链管理,实现物流服务至80年代发等企业分解式活动,企业内开始出现专业的差别化。制造业采用管理的思维方物流部门。物流子公司开始准时生产模式。物流采式,物流已向协兴起。全国范围的物流联网用了现代的传真、条形作化和专业化方蓬勃发展码扫描等技术。第三方向发展物流开始兴起第四阶段现代物流高速发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物流物流企业的信息基本现20世纪90展向信息化网络合理化观念的面临进一步变代化。基于互联和电子年代至今化发展。利用点革。商务的电子物流正在兴信息系统、条形起。码等技术收集传递信息。2、中国物流发展阶段(1)、物流的形成阶段(建国初到1956年)在此阶段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交通运输建设有了较大进展,社会商品流通不断扩大,物流也得到相应的发展。流通部门相继建立了储运公司、仓储等附属于专业公司、批发站的“商物和一”型、兼营性的物流企业。国家对物流比较重视,专业性的物流企业得到了加强和发展。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引起各部门的重视和关注。是我国物流业务的形成阶段。(2)、物流发展的停滞阶段(1966-1976年)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遭到破坏,国家建设停滞。物流也和其他行业维持现状或处于停滞状态,个别地方物流企业遭到破坏。(3)、物流的较快发展阶段(1977-1991年)随着国内商品流通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在此阶段我国物流有了很大的发展。流通部门的专业性和兼营的物流企业不断增强,生产部门也开始重视物流合理化的研究。在交通运输方面增加了公路、铁路、港口、码头,部分区段实现电气化、高速化,并增加了车辆改进了技术设备,开展了联合运输、散装运输和集装箱运输等先进的运输方式。外贸部门还开展物流对外服务,使物流向国际化方向迈进。(4)、物流高速发展阶段(1991年至今)这一阶段生产过程越来越建立在流通的基础上,物流受到重视。在运输领域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物流技术设备,并在一些部门、地区和企业逐步使用了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设备。货运委托代办、联运、货物配载、信息咨询、理货打包、仓储保管、中转等运输服务也迅速发展。配送等现代的流通方式在80多个城市试点,配送物资过百种。在一\n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型的物流服务公司。物流的信息受到重视,全国性的物流信息系统正在建立。我国物流业正进入一个自觉调整的发展阶段。(二)、按现代物流的演化过程划分(以日本物流的发展为例)1、前物流时代(1955-1964年):个别的改善物流各项活动的时代。2、物流系统化时代(1965-1974年):主要是物流引进并采用机器、器材硬件,扩大流能力的时代。3、物流管理时代(1975-1984年):通过物流系统、物流制度、信息系统等软件,提高物流效率的时代。4、物流社会系统化时代(1985年至今):推行将企业看作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的时代。(三)、按物流管理的发展划分(以日本的物流发展为例)第一阶段:物流前期——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场所互不联系地分别运行,这一阶段按生产和销售部门的要求进行保管和运输。第二阶段:个别管理时期——物流成本意识的出现期。这一时期只有保管部门或发货部门在努力降低成本。第三阶段:综合管理时期——作为一项独立业务开始建立物流管理部门,采取措施综合解决各种物流功能的优化组合问题。第四阶段:扩大领域时期——对于生产部门来说,企业已经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物流问题,如统一包装规格等方面。对销售部门来说,则在接受订货的计划性、订货的数量单位及交货期限等方面提出要求。这一阶段企业将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来源。第五阶段:整备体制时期——物流进入小批量、多品种发货的时代。物流成为生产和销售本身的一项内容。物流部门运用物流知识和物流信息即可建立物流系统。第六阶段:生产、销售、物流一体化时期——建立以物流信息为核心的一体化系统。在物流的整个价值链中完全依赖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以形成向客户提供优质物流服务的机制,实现以速度、安全、可靠和低费用的原则。(四)、按物流的发展重点和特点等其它角度划分(以日本企业物流的发展为例)1、物流手段:由开发物流机械等硬件变为开发信息系统等软件。开发硬件开发软件2、物流目的:由重视功能变为重视成本进而转变为重视服务效果。重视功能重视效率重视服务重视量重视质重视综合效益3、管理层面:从对运输保管作业的管理转变为对整个物流部门的管理,进而发展成为对整个经营层面的管理。运输、保管整个物流部门整个生产销售整个有关公司作业层面管理层面经营层面4、满足需要的层面:由掌握运输能力、降低成本等满足企业内部的需要,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满足市场需要,再到考虑环境、公害、交通、能源等满足社会需要。满足企业需要满足市场需要满足社会需要5、功能层面:由确保运输能力到降低物流成本,再由作为销售手段到作为经营战略。保证运输能力降低成本销售竞争手段综合物流6、最佳效果层面:从个别最佳效益到部门最佳效益(物流系统化),更进一步到达整体效益。个别最佳效益部门最佳效益整体最佳效益二、现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产业处于发展期\n虽然物流的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提出,但物流真正的发展是在近10年。物流作为一种提高物流流通速度、节约仓储和在途运输费用的有效手段还需进一步发展。(二)、服务标准尚未统一,服务品牌尚未建立在物流服务上处于发展期,各种不同的物流企业不断地进入市场。由于各个企业的不同背景以及对物流的不同认识,因而服务呈现不同的特点,尚未形成基本统一的服务标准。(三)、法律规范尚未到位目前尚未有一个关于现代物流的法规或规则,来规范物流服务的提供者和顾客之间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四)、信息技术的利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物流发展的现阶段,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各种物资到达的时间和数量、离开每个地点的时间和数量、在途时间和数量、生产量和需求量等各种信息都影响着物流作业的效率和功能的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强将成为影响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目前高效信息手段的利用仍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尚未普及且存在着不平衡。第三节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一、现代物流的发展(一)、现代物流发展的原因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80年代后,物流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变化。推动物流发展有很多的因素,主要有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物流运输条件的创造和技术条件的创造等。1、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进入60年代中期以来,市场逐渐成熟,消费资料充斥市场,扩大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余地,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企业只有通过实行以大力发展综合物流的能力为基础的市场营销战略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过去对所有客户通用的服务标准已无法满足现在客户的不同期望。只有实施独特的物流措施,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客户的需要。比如,在物流操作商业中提出了产品和服务的“零缺陷”,这就使物流从纯粹注重效率转向获取战略优势上。营销环境的变化推动了物流的发展。2、物流运输条件的创造运输是实现物资实物转移的关键,而且运输费用在物流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完善的道路和数据设备的基础建设是完善物流的前提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放松运输管制趋势,运输环境的创造为物流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和必要的基础,在客观上促进了物流的发展。3、技术条件的创造通讯技术和微机、数据处理技术的商业化成为物流展翅高飞的“双翼”。20世纪80年代通讯技术的运用改进了物流的作业技能,将顾客和供应商结合起来及时准确的进行信息的交换和收集,促使了以时间为基础的物流的形成。90年代计算机的运用,高功能低成本的硬件和开放的数据处理技术推动了以信息为动力的物流的飞速发展。1995年国际互联网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使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促进了以网络为基础的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二)、现代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1、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市场是配置物流资源的基本途径,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竞争的环境,实现物流业的整合最终必然依靠市场竞争。随着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和客户对物流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成本已不再是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唯一标准,人们更多\n的是注重物流服务的质量,物流随着客户的需求进行相应的变化。客户多方位的需求促使物流企业实施个性化、差别化的物流服务战略,物流行业的运作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2、现代技术的发展物流的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技术条件,物流服务水平往往与新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利用现代技术,在保证信息资源共享和流通通道畅通的基础上,形成基于网络化经营的运行机制。物流实践活动所需的运输通道、设施条件、装卸设备、通信手段的改善,才能使物流作业以高速、高效、高标准、低投入地完成。3、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将决定物流作业的发展潜力,是物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不能仅停留在运输、装卸、仓储、配送的单一领域和单一环节,还要熟悉计算机技术和物流链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构筑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能力。二、现代物流发展趋势(一)、国外物流的发展趋势1、物流规模和物流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物流企业将向集约化与协同化发展。二十一世纪进入物流全球化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满足全球化和区域化的物流服务,企业可通过企业合并、企业间的合作和联盟扩大规模,走集约化、协同化的道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实力。2、物流服务的优质化和全球化物流服务的优质化是物流发展的重要优势。物流成本已不再是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唯一标准,更多的注重物流服务的质量。“5right服务”(好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以适当的数量,合理的价格提供给客户)将会成为物流企业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3、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在物流渠道中的脱离第一方(供应方)和第二方(需求方)的第三方物流,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提供各具特色的高效率的物流服务,增加企业的规模效应,使物流服务向专业化发展。4、绿色物流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物流的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绿色物流要对物流系统和活动规划与决策中出现的污染情况进行控制,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保持物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的前提之一是物流服务必须建立在符合社会利益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二)、中国物流的发展趋势1、我国物流发展趋势(1)、一批运输、仓储及货贷企业逐步向物流企业转变随着我国社会物流需求的增加,以及对物流认识的深化,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一大批运输、仓储及货贷企业,为适应在新形势下竞争的需要,正努力改变原有单一的仓储或运输服务方向,积极扩展经营范围,延伸物流服务项目,逐渐向多功能的现代物流企业方向发展。(2)、物流企业开始重视物流服务的质量管理物流的本质是服务,物流服务质量是物流企业生命的保证,它直接关系到物流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的成败。我国的一些物流企业开始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与国际接轨、进入国际物流领域的入门证。(3)、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逐步在物流业务中运用90年代初期,在物流活动中开始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国内的一些物流企业在开发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技术上取得了成果,如“中远”的全程跟踪物流信息系统、“宝供”的快步物流系统、“中海”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运”的网上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和汽车调\n度系统等。这为系统的开发为物流企业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2、目前我国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物流业的运行方式不够完善。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一条龙是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主要物流运行方式,并且这种运行方式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主要是企业在产权处理上不仅存在着技术性的壁垒,如产权界定、人员处置、技术改造等,而且存在着体制方面的壁垒如国家对流通性企业的股权规定等。(2)、物流管理部门仍以行业管理为主,综合管理不够。商业、铁路、航运等部门各自为政,是物流行业各个部门难以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使全社会难以形成综合性物流服务,出现重复建设、功能单一、使用效率低下。(3)、物流业发展所必需的信用条件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物流是以“契约”为基本特征,但目前物流产业发展中的三要素(买方、卖方、买方和卖方)之间的连接方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严格意义上的物流企业上处于孕育之中,物流产业发展的制度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三)、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1、专业化专业化的物流实现了货物运输的社会化分工,可以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减少资金占用和库存,提高物流效率。在宏观上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2、规模化物流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物流业务的服务范围一般来说是全国性的,拥有遍布全国的网络体系,顺利完成每一笔业务的收取、存储、分拣、运输和递送工作,规模化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的历程看,物流市场最终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3、信息化从发达国家现在物流的发展来看,在物流过程中全面应用信息技术设施自动化、经营网络化已经很普遍,它是物流发展的基石。4、国际化物流的发展将突破一个国家地域界限,实现不同国家间的物流服务。国际化的物流通过分布在国际间的物流运送体系,以国际统一标准的技术、设施和服务流程,来完成货物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合理流动,这就为物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三、发展现代物流的意义物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物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我国而言,发展现代物流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交通,与之相适应,必须要由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体系作为保障。传统的“后勤服务”、“实物配送”发展到今天的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供应链一体化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现代物流含有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现代的科技智能、信息手段、专业人才等,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2、有利于加强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发展现代物流已被广泛的认为是企业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创造利润的第三重要资源。国有企业在目前的发展阶段,面临着生产效率不高和效益低下的问题,物流无疑给企业的发展开辟了另一个全新、高效的途径。加快现代物流的发展,将有利于提高生产和流通领域的集约化程度,改善粗放型的经营和管理方式,促使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n康的发展。3、有利于坚持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需要和世界的经济紧密融合。特别是中国成功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会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和挑战。物流的发展,一方面会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先进的管理观念和运作方式,另一方面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系统也将作为中国跨国生产和营销的服务保障。4、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生产比重高、流通比重低的格局没有根本改观,流通制约生产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于调整我国以加工装配为主的产业结构具有积极作用。物流业是新兴的产业门类,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很大,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n第四章物流的分类在社会领域中物流活动无处不在,物流活动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在不同的领域和活动中,物流的表现形态、基本结构、技术特征和运作方式等有诸多差异,构建有效的物流系统,加强物流管理,必须首先研究物流的构成,通过科学的分类和研究,探讨物流的共同特点和差异。第一节物流的分类方法按照物流系统的作用属性及作用的空间范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物流进行分类。一、按照作用分类物流按照作用可以分为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回收和废弃物流等。1、供应物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或用户购入原材料、零部件或商品的物流过程称为供应物流。也就是物资生产者、持有者到使用者之间的物流。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是指对于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半成品等物资的采购、供应等活动所产生的物流;对于流通企业而言,是指交易活动中,从买方角度出发的交易行为中所发生的物流。2、销售物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售出产品或商品的物流过程称之为销售物流,是指物资的生产者或持有者到用户或消费者之间的物流。对于制造企业,是指售出商品;而对于流通企业是指交易活动中,从卖方角度出发的交易行为中所发生的物流。3、生产物流从工厂的原材料购进入库起,直到工厂成品库的成品发送为止,这一全过程的物流活动称为生产物流。生产物流是制造企业所特有的,它和生产流程同步。原材料、半成品等按照工艺流程在各个加工点不停顿的移动、流转形成了生产物流。如果生产物流发生中断,生产过程也将随之停顿。4、回收和废弃物流在生产及流通活动中有一些材料是要回收并再加以利用的。例如作为包装容器的纸箱、塑料框、酒瓶等就属于这一类物质。还有可用杂物的回收分类和再加工。例如,旧报纸、书籍可以通过回收、分类,再制成纸桨加以利用,特别是金属的废弃物,由于金属具有良好的再生性,可以回收重新熔炼成为有用的原材料。回收物流品种繁多,流通渠道也不规则,且多有变化,因此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大。生产和流通系统中所产生无用的废弃物,如开采矿山时产生的土石,炼钢生产中的钢渣,工业废水,以及其它一些无机物垃圾等,已没有再利用的价值。但是如果不妥善处理,会造成环境污染,而就地堆放会占用生产用地甚至妨碍企业的生产。这类物资就是废弃物流。废弃物流本身没有经济效益,但是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为了减少资金消耗,提高效率,更好地保障生活和生产的正常秩序,对废弃物流合理化的研究也是必要的。二、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分类物流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可以划分为:地区物流、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等。1、地区物流所谓地区,有不同的划分原则:首先,按行政区域划分,我国可以划分为八大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华中等;还可以按省区来划分,可划分为北京、天津等\n30多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等;其次,是按经济圈划分,如苏锡常经济区等;还有按地理位置划分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河套地区、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等。地区物流系统对于提高该地区企业物流活动的效率,以及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福利环境,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研究地区物流应根据地区的特点,从本地区的利益出发组织好物流活动。如某城市建设一个大型物流中心,显然这对于当地物流效率的提高、降低物流成本、稳定物价是很有作用的。但是也会引起由于供应点集中、货车来往频繁、产生废气噪音、交通事故等消极问题。因此物流中心的建设不单是物流问题,还要从城市建设规划、地区开发计划出发统一考虑,妥善安排。2、国内物流国家或相当于国家的实体,是指拥有自己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经济实体。它所制订的各项计划、法令政策都是为其自身的整体利益服务的。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该纳入国家的总体规划。我国物流业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物流系统的发展必须从全局着眼,对于因为部门分割、地区分割所造成的物流障碍应该清除。在物流系统的建设投资方面也要从全局考虑,使一些大型物流项目能够尽早建成,为经济建设服务。国家整体物流系统化的推进,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1)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公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铁道的建设,以及大型物流基地的配置等。(2)制定各种交通政策法规,例如铁道运输、卡车运输、海运、空运的价格规定,以及税收标准等。(3)物流活动有关的各种设施、装置、机械的标准化,这是提高全国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必经之路。为了标准化有所依据,提出“物流模数”的概念,所谓物流模数是指为了实现物流合理化、标准化,在决定物流系统各个要素尺寸时,其数量应是某个基准尺寸的倍数(小数或整数倍),这个基准尺寸称为物流模数。物流活动中各种票据标准化、规格化也是重要的内容。(4)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引进和物流技术专门人材的培养。3、国际物流当前世界的发展主流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如果一个国家不投身于国际经济大协作的交流之中,那么本国的经济技术也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工业生产和服务也走向了社会化和国际化,出现了许多跨国公司,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范畴可以遍及各大洲。国家之间、洲际之间的原材料与产品的流通越来越发达。因此,国际物流的研究已成为物流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三、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分类物流按照系统性质可以分为:社会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物流等。1、社会物流社会物流一般是指流通领域的发生的物流,是全社会物流的整体,所以有人也称之为大物流或宏观物流。社会物流的一个标志是:它是伴随商业活动发生的,也就是说与物流过程和所有权的更迭相关的。就物流学的整体而言,可以认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物流。社会物流的流通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流通网络分布是否合理,渠道是否畅通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高效能、低成本运行,这样做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行业物流同一行业中的企业虽然在市场上是竞争对手,但是在物流领域中却可以常常互相协作,\n共同促进行业物流系统的合理化,行业物流系统化的结果是使参与的所有企业都得到相应的利益。例如在日本建设机械行业,提出行业物流系统化的具体内容有:各种运输手段的有效利用;建设共同的零部件仓库,实行共同集配送;建立新旧车设备及零部件的共同流通中心;建立技术中心,共同培训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统一建设机械的规格等。又如在大量消费品方面提出采用发票的统一;商品规格的统一;法规政策的统一;托盘规格的统一;陈列柜和包装模数化等。3、企业物流企业是一种从事商务活动,即为满足顾客需要而提供产品或服务,以营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区别于经济领域的其他主体—政府和居民。一个制造企业,要首先购进原材料,然后经过若干工序的加工,最后形成产品销售出去。一个运输企业要按照客户的要求将货物运送到指定地点。在经营范围内由生产或服务活动所形成的物流系统称之为企业物流。根据物流活动发生的先后次序,可将其划分为四部分。(1)供应物流。包括原材料等一切生产资料的采购、进货、运输、仓储、库存管理和用料管理。(2)生产物流。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厂内运输(搬运)、在制品仓储与管理等活动。(3)销售物流。包括产成品的库存管理、仓储发货运输、订货处理与顾客服务等活动。(4)回收和废弃物流。包括旧物资、边角余料等的回收利用;各种废弃物的处理(废料、废气、废水等)。物流系统通过管理层、控制层和作业层三个层次的协调配合实现其总体功能。管理层:其任务是对整个物流系统进行统一的计划、实施和控制。其主要内容有物流系统战略规划、系统控制和成绩评定,以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控制层:其任务是控制物料流动过程,主要包括订货处理与顾客服务、库存计划与控制、生产计划与控制、用料管理和采购等。作业层:其任务是完成物料的时间转移和空间转移。主要包括发货与进货运输、厂内装卸、搬运、包装、保管和流通加工等。由此可见,企业物流活动几乎渗透到制造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和管理工作中,对企业的影响甚为重要。第二节企业物流关于企业物流的内涵及范畴,可以理解为企业物流是以企业经营为核心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企业系统活动的基本机制是“投入——转换——产出”,对于生产性的企业来讲,是原材料、燃料、人力资本等的投入,经过制造或加工使之转换为产品;对于服务性企业来讲这是设备、人力管理和运营,转换为对用户的服务。物流活动便是伴随着企业的“投入—转换—产出”而发生的,相对于投入的是企业外供应或企业外输入物流,相对于转换的是企业生产物流或企业内转换物流,相对于产出的是企业外销售物流或企业外生产物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物流是渗透到各项经营活动之中的活动。企业物流是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和废弃物流所组成的。在这四个部分中,生产物流是核心,它是和生产同步进行的,是企业内部所能控制的,实现合理化的条件最成熟。而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是生产过程中物资流的外延部分(上伸和下延),它受企业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比如受政府政策与市场环境,仓储与运输环境和一些间接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原材料供应如果不及时,就将影响生产,而原材料的采购、运输等都受\n外界环境的制约,该企业有时是无能为力的。又如,产品的销售也受到运输等外界条件的制约,如已达成销售协议的产品,如果交通运输不畅企业也无法如期发送货物。企业物流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社会物流网络的一个节点,并通过生产物流来实现节点内的转换,以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实现节点之间的连接。如果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不通畅,企业生产就无法进行,社会物流网络也就不能正常运转。一、供应物流1、供应物流的概念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或消费者购入原材料、零部件或商品的物流过程被称为供应物流。供应物流包括原材料、燃料、半成品等一切生产资料的采购、进货、运输、仓储、库存管理、用料管理和供料输送等。它是企业物流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一个子系统,并且和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等企业各部门以及企业外部的资源、市场、运输条件等密切相关。2、供应物流的结构供应物流包括采购、供应、库存管理和仓储管理等。(1)采购。采购是供应物流与社会物流衔接点,它是依据制造企业生产、供应、采购计划进行原材料外购的作业层,它负责市场资源、供货厂家、市场变化等信息的采集和反馈。(2)供应。它是供应物流与生产物流的衔接点,它是依据供应计划、消耗定额进行生产资料供给的作业层,它负责原材料消耗的控制。厂内供应方式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用料单位到供应部门领料;另一种是供应部门按时按量送料。.(3)库存管理。它是供应物流的核心部分。它依据企业生产计划制定供应计划和采购计划,并负责制定库存控制策略以及计划的执行与反馈控制。(4)仓储管理。它是供应物流的转换点,它负责生产资料的接货和发货,以及物料保管工作。3、供应物流的改善方向企业为保证本身的生产节奏,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供应的物流活动,这种物流活动对企业生产的正常、高效进行起着重大作用。企业供应物流不仅是一个保证供应目标,而且还是在以最低成本,以最少消耗,以最大的保证来组织供应物流活动的限定条件下,因此,就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并且企业的流动资金大部分是被购入的资料及半成品等所占用的。供应物流的严格管理及合理化对于企业的成本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供应物流做出进一步的改善,为此企业供应物流就必须解决准确预测需求问题,零库存问题,科学采购问题等。(1)准确预测需求这里所指的需求,是以工厂生产计划对各类物资的需求为依据确定出的物资供应需求量。生产计划是根据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量来确定的,而供应计划则根据生产计划下达的产品品种、结构、数量的要求,各种材料的消耗定额和生产工艺时序来制定。供应计划要做到对各种原材料正常进行,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准确预测市场需求是做到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和供应计划,确定合理的物资消耗定额的关键,所以我们一定要尽可能的准确预测市场需求,这样才有可能制定出比较准确的物资供应需求。(2)合理控制库存供应物流中断将使生产陷于停顿,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储备,才能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这种储备包括两个方面:A正常库存。因为采购是批量进行的,然而生产却是连续进行的,由于这种节奏的不一致,所以如果要保证生产,就必须有正常的库存。B安全库存。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和不可知因素的影响,导致供应活动受到障碍时,这时就需要有安全库存,以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并且把库存控制到最佳数量,尽量少用人力、物力、财力把库\n存管理好,获取最大的供给保障,是很多企业乃至管理学者追求的目标,甚至是企业之间竞争生存的重要一环。库存控制是实现合理库存的重要手段,运用这种手段来解决物资供应计划中的合理化储备数量问题,将能够有效改善物流供应状态问题。库存控制的内容,包括库存策略、库存计划、重点管理、零库存系统及库存动态调整等。(3)科学的采购决策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特别是人为因素的介入和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决策的正确性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发展计算机辅助采购系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这一方面不仅要建立市场资源价格、供货商以及交通运输的信息档案,同时也要建立正确的决策模型。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所提供的结论不仅可以作为采购、业务人员的参考,而且也可以作为有关领导检查和评价采购工作的依据。应当注意的是,和其他辅助系统一样,信息档案和决策模型都要在运行过程中进行不断的修改、充实和完善。(4)供应保障供应保障包括运输、仓储管理、服务等方面。应采用合理的运输方案,要求运输线路短、环节少、时间快、费用省、运输工具的选择合理。先进的仓储管理,例如利用计算机进行物料的购进、库存、消耗动态管理,机械化、自动化的仓储作业等。服务方面主要是方便生产和节约,例如供应模式、供应手段的选择。二、销售物流销售物流是企业物流系统环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的又一个衔接点。它与企业销售系统相配合共同完成产品的销售任务。1、销售物流的概念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售出产品或商品的物流过程被称为销售物流,是指物资的生产者或持有者至用户或消费者的转移。2、销售物流的功能销售活动的作用是通过一系列营销手段,出售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销售系统的主要功能有:(1)市场调研与预测。通过市场调研与预测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开发和生产技术系统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调研与预测的对象包括国内外的传统市场、新市场和潜在市场等。(2)开拓市场和制定销售产品的方针和策略。包括销售渠道、营销组合、产品定价等。(3)编制销售计划。正确确定产品销售量和销售收入的计划,使其满足社会需要,保证生产和销售两者衔接。(4)管理订货合同。包括签订合同、检查合同和处理执行合同中的问题。(5)组织产品销售。包括产品的广告宣传、试销展销、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公共关系以及市场信息反馈等。(6)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包括产品的安装调试,使用与维修指导,实行三包,提供配件以及售前、售后征求用户的意见等。(7)经济性分析。对销售费用与销售成本进行分析,不断提高销售的经济效益和销售管理工作水平。3、销售物流的合理化通过销售物流,企业得以回收资金,进行再生产活动。销售物流的效果关系到企业的存在价值是否被承认,销售物流的成本额在产品及商品的最终价格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市场经济中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销售物流的合理化是每一个企业所必须考虑的问题。要使销售物流合理化,必须在产品包装、成品储存和销售渠道的设计上下功夫。(1)工业包装\n包装是在物流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采用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将物品包封并予以适当的装潢和标志的工作总称。包装不仅可视为生产系统的终点,同时也是销售系统的起点。包装具有三大特性,即保护性、集中性及便利性。这三大特性具有保护商品、方便物流、促进销售、方便消费的四大功能,是物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在包装材料、包装形式上,除了考虑物品的防护功能和销售外,还要考虑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方便。(2)成品储存储存是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现象。储存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并且可以创造“时间效用”,同时储存还是“第三利润”的重要源泉之一。包括仓储作业物品养护和库存控制。改善仓储作业提高作业质量及作业生产率,使用科学的物品养护方法;成品库存控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控制成品储存量,并以此指导生产。(3)销售渠道销售渠道的结构有:生产者—消费者,销售渠道最短;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销售渠道最长;生产者—零售商或批发商—消费者,销售渠道介于两者之间。影响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主要有:政策性因素、产品因素、市场因素和生产企业本身因素。生产企业对影响销售渠道选择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以后,结合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对各种销售渠道的销售量、费用开支、服务质量,经过反复比较,从中找出最佳销售渠道。销售物流的组织与产品类型有关,如钢材、木材等商品,其销售渠道一般选用第一种结构渠道和第三种结构渠道;而诸如日用百货、小五金等商品的销售渠道,则较多的选用第二、三种结构渠道。正确运用销售渠道,可使企业迅速及时的将产品传送到用户手中,达到扩大商品销售、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流通费用的目的。三、生产物流1、生产物流的概念从工厂的原材料购进入库起,直到成品发送到成品库为止过程中的物流活动称为生产物流。生产物流是企业物流的主体。这种物流活动是与整个生产工艺过程伴生的,实际上已构成了生产工艺过程的一部分。企业生产物流的大致过程是:原料、零部件、燃料等辅助材料从企业仓库或企业的“门口”开始,进入到生产线的开始端,再进一步伴随生产过程一个一个环节地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本身被加工,同时产生一些废料余料,直到生产加工终结,在“流”至成品库便终结了生产物流过程。2、生产物流类型企业的生产类型是产品、产量、品种和专业化程度在企业技术、组织、经济中的反映和表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产结构、工艺流程和工艺装备的特点、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以及生产管理方法,也决定了与之相匹配的生产物流类型。通常情况下,企业生产的产品产量越大,产品的品种则越少,生产专业化程度也越高,而物流过程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也就越大。反之企业生产的产品产量越少,产品的品种越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就越低,而物流过程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亦越小。可见,物流类型与决定生产类型的产品、产量、产品品种、和专业化程度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对生产组织产生不同的影响和要求。3、生产物流计划(1)生产物流计划的内容生产物流计划是以生产作业计划为核心编制的,即根据计划期内规定的出产产品、品种、数量、期限,以及发展了的客观实际,具体安排产品及其部件在各工艺阶段的生产进度。与此同时,为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安排短期生产任务,协调前后衔接关系。\n(2)生产物流计划的任务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完成。为了保证按计划规定的时间和数量出厂各种产品,要研究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运动规律,以及在各工艺阶段的生产周期,以及来安排经过各工艺阶段的时间和数量,并使系统内各生产环节内的在制品的结构、数量和时间相协调。总之,通过物流计划中的物流平衡以及计划执行过程中的调度统计工作,来保证计划的完成。为平衡生产创造条件。均衡生产是指企业及企业内的车间、工段、工作地等各种生产环节,在相等的时间阶段内,完成等量或均增数量的产品。加强在制品管理,缩短生产周期。保持在制品、半成品的合理储备,是保证生产物流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在制品过少,会使物流中断影响生产;反之,又会造成物流不畅,加长生产周期。因此,对在制品的合理控制,既可减少在制品的占用量,又能使各生产环节衔接协调,按物流作业计划有节奏、均衡地组织物流活动。生产物流合理化对工厂的生产次序、生产成本有很大影响。生产物流的均衡稳定,可以保证在制品的顺畅流转,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在制品库存的减少,设备负荷均衡化,也都和生产物流的管理和控制有关。四、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人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物资都来自自然界,无论是食品、服装、建筑材料、金属和塑料制品,都是由自然界的原材料经过加工制造而成的。在人类社会中,从生产经过流通直至消费,是物资流向的主渠道。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大量由于变质、损坏、使用寿命终结而丧失了使用价值,或者在生产过程中未能形成合格产品而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资,这些都形成废弃物的来源。具体说,废弃物有三种情况:(1)、生产过程发生的废弃物;(2)、流通过程发生的废弃物;(3)、消费后发生的废弃物。1、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的概念上述废弃物的处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将其中有再利用价值的部分加以分炼、加工、分解,使其成为有用的物资重新进入生产和消费领域。二是从环境保护的目的出发将其焚烧,或送到指定地点掩埋,对于含有放射物资或有毒物资的工业废物要采取特殊的处理方法。对于前者一般称为回收,后者一般称为废弃,这两类废弃物的流向形成了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回收物流的作用是考虑到被废弃物的对象物有再利用的价值,将其进行加工、拣选、分解和净化,使其成为有用的物资或转化为能量而重新投入生产和循环系统中。废弃物流的作用是无视对象物的价值或对象物已没有再利用价值,仅从环境保护出发,将其焚化、化学处理或运到特定地点堆放、掩埋。2、回收与废弃物流的意义当前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环境问题,而环境污染的根本问题是废弃物造成的。因此,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的管理不完全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也要从为社会效益考虑。(1)回收物流是社会物资大循环的组成部分。自然界的物资不是无限的,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人类社会正越来越重视通过回收物流将可以利用的废弃物收集加工重新补充到生产消费系统中去。(2)回收与废弃物流合理化的经济意义。废弃物流同样也是一种资源,但和自然资源却有所不同,它们曾有若干加工过程,本身凝聚着能量和劳动力的价值,因而常被称为载能资源。回收物资重新进入生产领域作为原材料会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3)回收与废弃物流的社会意义。由于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严重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必须有效组织回收与废弃物流,使废弃物流得以重新进入生产生活循环或得到妥善的处理。3、回收与废弃物流技术回收与废弃物流仍然是由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等环节组成,其物\n流技术也是围绕这些环节发展的,但因系统的性质所决定,故技术特点有所不同。(1)小型化专用化的装运设备回收与废弃物流的第一阶段任务是收集,废弃物的来源分布极为广泛,遍布每一个工矿企业家庭,因此采用多阶段收集逐步集中方式,广泛使用各种小型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辆,许多废弃物具有脏臭污染环境的特点,在装运过程中需要专用车辆。(2)简单的储存包装要求这些物资是以废弃物的形态出现的,一般只要求有露天进行堆放,一部分回收物资,如废纸堆放时需要有防雨措施,或放置在简单库房中。(3)多样化的流通加工由于废弃物的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故流通加工的方式也很多,但此种加工的目的是为了流通服务的,如利用回收物资作为原材料制造某种产品,则应视为生产加工。流通加工的类别有:分拣分解分类、压块和捆扎、切断和破碎等。(4)低成本的要求回收与废弃物流中由于处理的对象物价值不高,因此流通费用必须保持在低水平。对废弃物处理费用过高,将加大企业的开支,或增加社会福利基金的开支。回收物资成本过高,将导致以回收物资为原材料的生产企业陷入困境,甚至转而寻求其他途径解决原材料问题。第三节社会物流上一节我们详细讲了微观物流―企业物流,这一节我们讲社会物流。社会物流包括地区物流、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等。一、地区物流相对于国际物流、国内物流而言,地区物流的范围比较小。地区的物流系统是以提高地区内企业物流活动的效率和增进地区居民的福利为目的的系统。这种系统必须使两者相协调。例如,曾有在日本川崎市设立流通中心的计划,但是由于附近居民的反对,使这一计划未能实现。通过流通中心的设立,可以使利用这一流通中心的企业,提高其物流活动的效率。而通过物流活动效率的提高,又可降低物流费用。与此相联系,商品的价格也可稳定,从而使消费者受益。但是,在筹集流通中心时,常常会遭到附近居民的反对。这是因为,在这里常密集许多卡车,由此而产生的噪音、废气、以及交通事故等,都会有明显的增多。因此,流通中心的建立,绝不仅仅是物流问题,而必须作为城市规划,以及地区开发计划的一部分来予以考虑。这种流通中心主要是依据“关于改善城市流通业务的法律”而建立的。这种法律的基本目的是:“在流通业务设施过度集中于城市中心地区,致使流通功能降低、公路交通受阻的情况下,通过对有关改善大城市流通业务中心所在地的必要事项做出规定,来提高流通功能和市公路交通畅通,以维持和增进城市的功能。”二、国内物流范围较大的物流是全国的物流即国内物流。作为经济活动的一环而进行的物流活动,除部分物资外,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企业为活动单位。以企业为主体,其责任是,以提高效率为目标,实行物流的系统化。但是,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了追求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系统化,则是在一种所谓“无形之手”的引导下,集中起来的。因之,所谓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率以及增进人民的福利,也只能在自由放任下,听其发展。这样,从全国的物流系统考虑,就存在着行政所应起的作用。其一是对所谓社会资金的五路基础设施的充实和完善。这包括,港口对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飞机场和铁路等的修建和改建,以及对所谓流通业务中心的大规模物流基地的适当布\n局。其二则是设法是物流活动所使用的有关设备、机械实现标准化。与此相关的是所谓的“物流模数”这一术语。其三是,单证、代码等集团物资的标准化和规格化。其四是,促进革新技术的开发及引进。其五是,致力于人才的开发与培训。三、国际物流1、国际物流的含义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这种物流是国际间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国际物流是现代物流系统中重要的物流领域,近十几年有很大发展,也是一种新的物流形态。从企业角度讲,近十几年跨国公司发展很快,不仅是已经国际化的跨国企业,即便是一般有实力的企业也在推行国际战略,企业在全世界寻找贸易机会,寻找最理想的市场,寻找最好的生产基地,这就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必然由地区、一个国家扩展到国际之间,这样一来,企业的国际物流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企业必须支持这种国际贸易战略,更新自己的物流观念,扩展物流设施,按国际物流要求对原来的物流系统进行改造。对跨国公司来讲,国际物流不仅是由商贸活动决定,而且也是本身生产活动的必然产物。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使企业分别在不同国度中生产零件、配件,又在另一些国家组装或装配整机,企业的这种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也需要依靠国际物流。2、国际物流的特点(1)物流环境存在差异。国际物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各国物流环境的差异,尤其物流软环境的差异。不同国家的物流适用不同的法律环境使国际物流的复杂性远高于一国的国内物流,甚至会阻断国际物流;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会造成国际物流处于不同科技条件的支撑下,甚至有些地区根本无法应用某些技术而迫使国际物流全系统水平的下降;不同国家不同标准,也造成国际间“接轨”的困难,因而使国际物流系统难以建立;不同国家的风俗、人文也使国际物流受到很大局限。由于物流环境的差异就迫使一个国际物流系统需要在几个不同法律、人文、习俗、语言、科技、设施的环境下运行,无疑会增大物流的难度和系统的复杂性。(2)物流系统范围广。物流本身的功能要素,系统与外界的沟通已是很复杂的,国际物流再在这复杂系统上增加不同国家的要素,这不仅是地域的广阔和空间的广阔,而且所涉及的内外因素更多,所需的时间更长。广阔范围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难度和复杂性增加,风险增大。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国际物流一旦融入现代化系统技术之后,其效果才比以前更显著。(3)国际物流必须有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国际化信息系统是国际物流,尤其是国际联运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国际信息系统建立的难度,一是管理困难,二是投资巨大,再由于世界上有些地区物流信息水平较高,有些地区则较低,所以会出现信息水平不均衡,因而信息系统的建立就非常困难。当前,国际物流信息系统一个较好的建立办法是和各国海关的公共信息系统联机,以及时掌握有关各个港口、机场和联运线路、站场的实际状况,为供应或销售物流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国际物流是最早发展“电子数据交换”(EDI)的领域,以EDI为基础的国际物流将会对物流的国际化产生中的影响。(4)国际物流的标准化要求较高。要使国际物流畅通起来,统一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国际物流水平是提不高的。在物流信息传递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欧洲\n各国之间系统比与其亚非洲等国家交流更简单、有效。3、国际物流方式及选择国际物流方式有很多,主要常用的有班轮、租船、“大陆桥”运输、国际铁路联运、班机、包机、集中托运、航空快递、“浮动公路”运输、国际多式联运等多种方式。组织国际物流,必须正确选择运输方式和管理组织方式。国际物流的运输方式除了一般的海运、铁路运输、空运及邮政快递外,还有一些有特点的方式,如国际多式联合运输、大陆桥运输等。国际物流对运输方式的选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运输成本;(2)、运行速度;(3)、货物的特点及性质;(4)、货物数量;(5)、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在国际物流中,运输方式选择不当所造成的不合理运输程度远甚于一般物流,例如,一旦选择海运,则不可避免受航线约束形成迂回,这比通常的陆地迂回大的多,而且一旦上船便无法改变。4、国际物流设施新技术装备及展望(1)国际物流的新技术装备近来出现的新技术装备有:驮车运输方式、箱车分体方式、两层集装箱火车联运方式、公路、铁路两用方式等。(2)、国际物流的展望国际物流是今后发展十分迅速的物流体系,尤其是WTO成为一个正式的组织之后,国际分工必将进一步深化,国际间贸易数量和质量都会有进一步发展;并且我国也于2001年加入WTO,从此,我国的外贸将会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与我国形成外贸关系的国家会越来越多,这将使得我国对国际物流的依赖越来越大。因此,对于国际物流的未来研究,就成为摆在我国物流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物流今后在以下几方面会有很大发展:首先看船运。船运是国际物流的主体运输方式,除了欧洲、中亚、北美、南美等局部地区的国际物流可以不主要依靠船运,其他绝大部分地区和上述地区诸国与全世界的物流联系,则主要依靠船运。我国在亚太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如日本、南亚、西太平洋地区主要依靠用船运。所以国际物流中船运会有较大发展。船运的发展今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船舶的大型化。今后不仅使船数总量的增加问题,更重要的是降低船运成本,使国际间原来不适合运输的货物变得适合了,这样就大大促进了这种货物的国际间贸易,最明显的是矿石和煤炭。船舶大型化尤以矿石船、散装船、油船表现最为突出。此外近年来用于国际联运的集装箱船舶的大型化趋势也很强,集装箱船的载货量已可达4000个换算箱箱位。第二,港口设施建设加快。船舶大型化必然要求港口设施建设的发展,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停泊大吨位船的码头建设,另一方面是对大吨船的大量快速装卸设施建设,此外一次到发数量一大,则对港口的集疏要求也就更高,会促进和带动腹地建设,尤其与腹地的运输联系。第三,集装箱的大型化。现在国际物流中40英尺箱的比重亦有很大增加,这个趋势会继续下去,同时,也会带动装运40英尺箱的港口,机具及陆运设备实施的发展。其次看空运。在国际物流这一特殊领域空运货运业将会较大的发展,其主要对象物是适应人们高消费而出现的鲜果、食品、时装、化妆品、珠宝、艺术品等的物流要求,同时大跨国公司关键零部件等也有应用。最后是更广泛的采用国际联运。大陆桥国际联运的成功,促进了他进一步的大发展,现在正在酝酿新的大陆桥通道,和我国有关的是从上海经乌鲁木齐到印度、巴基斯坦,从我国南部至新加坡等,大陆桥国际联运是和高速铁路建设共同实现的,这种运输方式也将带动铁路运输方式的技术革。\n第五章国外物流的发展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生产与消费的分离以及流通职能的独立化,决定了商流必然伴随着物流,因此,随着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商品流通的扩大,物流的规模不断增加,重要程度也随之提高。由于流通市场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物流体制和运营方式都在发生很多新的变化,物流业自身改革也对流通格局和行业分工产生了很多影响。第一节国外物流产业发展历程一、国外物流业的地位虽然物流是商品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物流作为独立的产业得以确认是在80年代。日本是比较重视物流的国家,但它的产业标准JIS直到1985年才登记了物流这一术语。对物流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物的流通”,指物资(商品)从供应者到需求者的物理移动过程和活动,一般包括运输、保管、包装等。从厂家角度来讲,产品出产是物流的起点,到达顾客是终点;另一种是“物的流动”,指物质在空间和时间内的移动,这种理解范围比较广,还包括了企业内部生产作业产生的物流。但是,从产业性上考虑一般把物流理解为前者,因为物流经常是与商流相对应的概念,属于流通的范畴,如果单纯是“物的流动”而没有伴随着商流的发生只能理解为生产作业过程的一部分。物流是商品流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流通效率的高低,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表5—1—1反映的是日本物流业的地位。表5—1—1日本物流业的地位年度总物流成本(百万日元)占GDP的比重(%)1980年209495858.721985年238547597.441990年276927006.50(注)资料来源:田岛义博,原田英生,《流通入门》,日本经济新闻社,1997。第243页。一、物流业的发展阶段如上所述,虽然物流产业的独立化为时较晚,但物流活动却自古有之,从商品流通的角度来看,国外物流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考察这三个阶段可以看出物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1、传统分工格局型物流传统的物流活动基本上是依附于批发业和零售业,物流不是独立的产业,物流职能被纳入批发、零售职能中,并服从于商流的需要。图5—1—1表现的就是在传统分工格局下物流的存在形式,可以看出有这样几个特点:⑴、物流功能在批发、零售之间进行了分割。批发商是物流的主要承担者,一般都建有比较完善的物流设施如运输工具、仓库等,零售商则承担了商品检验、标签、分包等其它一些物流功能。这种物流功能被分割的现象是导致物流产业难以独立的原因之一;⑵、由于物流不是独立的产业,因此在物流功能分割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物流功能重复的问题,比如批发和零售商都建有仓储设施、备有运输工具,这种做法既造成浪费又很不讲效率,这是物流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⑶、物流虽然依附于商流,但由于物流系统被支解和分散设置,商流与物流做不到同步化,通常物流落后于商流,物流的滞后性一直是束缚商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流通现代化必须首先建立在物流现代化上。\n批发商零售商加工检验库存库存配送物流标签图5—1—1传统的分工型物流2、店铺支援型物流在传统的分工格局中,物流职能分属于批发商和零售商,流通企业也把物流看成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这种思想和做法带来一系列弊病,例如,物流效率较低、物流设施重复浪费、物流连贯性性较差、缺货和供应不及时难以杜绝、零售商过分依赖于批发商、库存占用资金和积压商品较多等。很显然,要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使物流产业化和独立化,于是,60年代开始物流活动出现了摆脱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趋势,出现了一些运营独立的物流企业。这一时期物流职能的独立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超级市场、连锁商店、方便商店等新兴流通业态的快速发展而起步的。因为这些新兴业态不可能建立庞大的物流设施,依靠自身或批发商都不能有效地解决物流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早期的物流企业基本上是一种店铺支援型的物流中心,它通常介于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主要承担库存、搭配、流通性加工等职能,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零售商店头销售的需要,特别是及时供应连锁商店多店铺的商品需要。这一时期的物流中心还没有完全摆脱批发商的制约和影响,业务对象也基本上是零售商,很多物流中心很类似于运输企业。图5—1—2反映了这一时期物流产业的存在方式和与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的关系。加工物流配送库存中心批发商零售商流通加工流通加工物流配送库存店头库存信息流图5—1—2店铺支援型物流3、生产导向型物流店铺支援型物流中心从批发商和零售商中分离出来标志着物流产业走向独立化,同时也减轻了零售商的负担,提高了流通业的整体效率,但是,此时的物流中心大多数是由零售商或批发商建立的,或者被纳入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经营体系之内,物流中心是封闭性的,也是附属性的,还不是真正独立的产业形态。随着物流规模和物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物流产业独立性更加提高,7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了真正独立的物流企业。物流产业的独立性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⑴、物流企业资本的独立性有很大的提高,虽然批发资本或零售资本仍占一定的比例,但物流企业自有资本增加很快,这就在企业体制上更加摆脱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制约;⑵、物流中心的任务和职能多样化,不再只是围绕着某零售企业,服务对象涉及更多的企业甚至包括社区等,运输企业的特性逐步减少,是更加开放性的产业群体;⑶、物流企业已不满足于中介、配送、库存的原有业务,逐步发展自身的生产性志向。传统的物流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是为别人的产品提供服务,这就导致物流企\n业经营上比较被动,而且附加价值率较低,近年来随着“委托生产”方式的兴起,物流企业利用自身对市场的掌握自主开发产品和品牌,然后委托生产商制造,再借助于自己的辐射和物流功能把产品打出去。⑷、物流企业的种类日益多样化,除了物流中心之外,又涌现了很多独立的物流业者,物流企业的数量明显增加,已构成了较大的产业群体。图5—1—3反映的是生产导向型物流产业的存在形式,最突出的特点是与生产厂家的联系更加紧密。生产生产加工物流中心商库存配送库存物流企业批加工零发加工共同配送售商配送库存共同保管库存商物流信息流图5—1—3生产导向型物流第二节国外物流业发展的趋势一、第三方物流:物流业探索新的服务方式近年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了一种称之为3PL的新的物流服务方式,表现出物流业在新的条件下积极探索新的生存途径的趋势。所谓3PL(thirdpattylogistics)是指一种被称之为“第三方货站”的新兴物流企业,它既不是一般的货物运输企业也不是货主,因此被称为“第三方”。3PL企业与传统的物流中心不同,它独立地接受货主物流服务的委托,并策划最佳物流方式和提供物流全过程服务的新兴企业。传统的物流企业一般仅承担单一的个别的物流项目,比如配送、保管等,而3PL企业则针对货主全过程的物流(筹措Æ生产Æ保管Æ搭配Æ输送Æ整理)业务,策划出最快速、最节省、最合理、最有效的物流体系,并对之进行管理和运营。3PL企业在提供全过程服务中是本着为货主着想的原则,具有与货主平等和一体的意识,从货主的立场上来设计最佳物流路线和方式,帮助货主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当然,3PL企业也会从物流成本降低中获得一定的报酬。由此可见,3PL企业在经营思想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服务功能上也将咨询、管理与传统的物流功能结合起来了,开拓了一种新型的物流服务方式。3PL出现在80年代末,进入90年代后快速发展,尤其近几年3PL业务增长很快。1997年美国主要市场(汽车、化学、计算机、日用品、医药、医疗器械)3PL的利用率达到了73%,还有16%的企业表示今后要利用3PL,两者之和达到89%。从对3PL的评价上看,有29%的货主认为是成功的,54%的认为是大致成功的,成功比例达到83%。目前美国物流业市场规模大约是4600亿美元,其中3PL约达到200亿美元,占物流市场分额的4%,到2000年将达到500亿美元。日本由于物流市场的政府管制较严,因此3PL刚刚起步,但是随着物流市场管制的日益放松,日本3PL会有很大的发展,从市场调查上看,很多货主企业都在期待着通过3PL降低物流成本。目前,一些运输、仓库等专业物流企业已经开始向3PL型企业发生转变,并把3PL业务的开展作为今后生存的主要出路。目前,综合商社和大型的流通企业都已经介入了3PL业务,并为此设立了一些物流子公司,期待着3PL成为企业未来的增长点。3PL在90年代的成长是适应了西方国家流通市场的变化和企业对改进物流的需要,90\n年代的一系列条件的变化为3PL的成长提供了基础。首先,西方国家90年代都把放松政府管制、提高市场活力作为主要的政策取向,一向管制较严的货运市场与物流产业也进一步放开。其次,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都感到物流成本和物流效率是影响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因此近年来都致力于改善物流系统。特别是“准时制物流”概念的导入,如何保证适量、适地、适时地货物配送是大多数货主企业关心的问题,传统的物流服务方式难以作到这一点。第三,90年代以来物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很多行业参与到物流市场中来,加剧了物流市场的竞争,由此导致运费不断下降,物流企业倒闭增加,从运费获得利润的可能性很低,发展3PL业务成为获得利润的基本途径。最后,90年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很快,物流产业的信息化在很多方面是领先的,再加上物流设施等硬件条件完善,这就为物流行业发展新的业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PL的快速发展与它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密不可分,3PL具有三个基本特征:⑴、全体最适。3PL追求的是为货主企业提供总体最佳的物流系统,对服务方的整个物流系统进行改善,它不是拘泥于个别的运输成本、库存数量,或单一的配送活动,因此在提高物流效率和减低物流成本上效果比较明显;⑵、互惠性。3PL在提供物流服务中体现与顾客利害一致的原则,3PL的收益是根据物流成本降低的程度来决定的,两者利益是一致的,在完成物流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的目标上,双方也是一致的,而且双方要相互协作;⑶、对等性。3PL企业与客户是完全平等的,双方利益共享、信息互通、相互协作,改变了传统的商业交易思想,交易活动可以长期稳定地发展。为了体现上述原则,3PL企业必须掌握三大资源:⑴、对经营活动的指导力。3PL要提出一套最佳的物流体系,必须具有咨询、策划、指导等基本能力。物流体系的构筑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基本特点和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不了解对方的行业特征,不掌握市场状况就难以提出有效的措施;⑵、信息系统技术。在开展3PL业务中企业必须开发一套物流系统软件以及追踪货物的系统软件,因为物流业务涉及货物的特性、地理、时间、服务等复杂因素,只有信息系统才能顺利地解决这类问题;⑶、网络。3PL业务虽然可以自己不拥有物流设备,甚至不拥有自己的资产,但必须具有可利用的网络,通过这个网络能够明确哪些设施可以利用、全社会的物流设施的分布状况等。3PL是通过网络而不是通过自己购置资产来进行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二、物流产业加快信息化步伐为了提高物流效率、适应流通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国外物流产业加快了信息化步伐,信息化是物流现代化的基础也是表现形式。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的信息化起步较早,例如,日本在80年代物流业信息化程度就已经很高了。据1988年日本政府颁布的《运输白皮书》报告,80%的运输业者以各种程度利用了计算机,特别是路线卡车的利用率达到了96%,其次是航空运输业达到91%,外航海运业为85%,仓库业为77%。路线卡车货运业的联网率达到63%,与其它公司的联网率达到50%,仓库业的联网率也超过了50%。物流业加快信息化的背景之一是80年代以后世界性的信息化浪潮的兴起,但是与其它行业相比,物流业的信息化走在其它行业的前头,这不能不说物流信息化还存在其它具体的原因。促使物流业加快信息化步伐的原因之一是生产者和销售者采用准时生产、准时流通的运营方式。准时生产制是在丰田公司看板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要实现准时生产不仅生产企业内部各工序之间要衔接好,作到各工序都没有工件的等待、存放、缺货和多余,而且要求原材料、半成品、外协件、零部件也作到准时运输、准时到货。这样以来,准时生产制不仅对生产企业内部的作业流程产生了影响,而且对协作厂、物流业和其它流通业也产生了影响,80年代以后流通业将准时生产制引入商品流通中,出现了准时流通的概念。准时制在生产商与流通商中的普及,对物流企业提出了严格要求,依靠传统的手法难以作到准时运输的要求,因为货物运输、储存、整理是非常琐碎、零星、随机、分散的,没有信息技术就难以应\n付复杂的局面。通过信息化,物流企业在出入货统计与验证、库存管理联网、配送信息管理、载货明细表编制、货物追踪情报、运输车辆管理等方面实现了自动化和效率化。促使物流产业信息化的另一个原因是住宅快速投送体系的建立。发达国家以普通消费者为对象的个人和家庭货物投送市场增长很快,随着生活质量提高和工作节奏加快,消费者货物投送量日益增加,家庭物流与企业物流相比带有更大的随机性、分散性、零星性,没有健全的生活投送体系很容易出现亏损。从事家庭物流的企业一般以道路货运为主,司机单独收货、单独投送,物流公司为了及时调配、调动和掌握司机的状况必须拥有一套信息系统。国外企业运营方式的变化也是导致物流业加速信息化步伐的重要原因之一。90年代以来同行业间、异行业间的联合、合作、提携等经营策略十分流行,特别是包括生产商、物流中心、批发商、零售商等在内的的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垂直联合导致现代经营方式发生很大的变革。垂直联合主要是以最终顾客为龙头建立商品供应链,零售商利用店铺的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系统(PointofSales)将有关信息传给生产企业,生产企业直接将商店所需商品配送到商店,这就极大地减少了生产和流通库存。很显然,这种垂直提携是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物流企业作为该系统的重要成员必须在信息化上有更大的迈进。物流业信息化的背景是生产者与销售者采用准时生产、准时流通体制,没有信息化就难以应对。物流业的信息化主要集中在出入货、库存管理联网、配送管理、载货明细表的制作、货物追踪情报、运输车辆管理等方面。促进物流信息化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以宅配便为代表的消费者个人和家庭物流市场的急剧发展。物流信息化包括三个方面:⑴、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例如高速公路不停车自动收费系统和导航系统等,在该领域世界主要国家正在推行公路、交通、车辆综合信息通信系统ITS(InteligntTransportSystem)建设,港湾、机场也在开发同样的系统;⑵、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日本卡车货运占总货运的90%,从20世纪50年代就引入电传网络技术解决信息通信问题,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引入计算机。1991年以日本卡车协会和货物运输协会工会联合会为中心建立了定货、订车的网络KIT,全国150家协同工会,1.5万家企业参加,1995年月平均处理信息量2500件以上;⑶、后勤基础的信息化。物流产业发展信息化战略主要采用的手法是建立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EDI与POS相联后使物流企业也能及时掌握零售商店的销售情况,按照准时流通的原则,物流中心可以很快作出物流的决定。通过建立EDI系统上下游产业之间建立了电子自动订货系统和实现了决算、检验、库存的电子化,加入者作到资源共享,对生产商、零售商和物流企业都带来了好处。通过EDI系统的构筑,生产方产生了这样一些优点:⑴、通过掌握店铺的销售信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计划生产,从而减少库存;⑵、由于实现了电子化,可以减少销售费用,比如没有传票了,减少了传票成本;⑶、由于信息的同步化,可以减少错误生产和供货,也可以向零售商及时反馈情况,让零售商也了解生产状况;⑷、在生产商与零售商共同开发商品的时候,通过信息互通可以加快开发速度。同样,EDI系统给零售商也带来了不少好处:⑴、由于POS数据直接传输给物流中心,可以防止由于脱销带来的损失,例如日本日化生产企业花王与零售商佳斯克在建立EDI后,佳斯克的缺货率减少了一半;⑵、通过电子订货系统实现了自动采购,提高了商品周转率,佳斯克的库存周转率提高了30%;⑶、削减了流通成本,主要是零售商不需要建立库存从而大大节约了费用。建立EDI系统对物流企业来讲也有很多好处:⑴、实现了物流作业的集约化。零售商为了降低成本和库存,只在必要的时间、按必要的数量、采购必要的商品,这就使物流企业出现多频率、小批量配送的势头,但这种配送方式导致配送次数和车辆增加、加剧交通拥挤和废气增加等问题。物流企业EDI系统掌握了更多及时的信息,从而可以在配送中更加集约化;\n⑵、为物流企业自身减少库存,甚至实现无库存创造了条件。物流中心最大的负担是库存较多,建立EDI系统后,各生产商将货物送到配送中心后进行点检,然后按照各店铺的采购要求直接用运输工具送到物流中心的出口,卡车司机马上将货物运到商店,物流中心也实现了无库存化。这种技术在国外叫作“交叉对接”;⑶、利用EDI还可以作到共同配送。传统的物流配送是以专业的品种和单一的货主为对象的,这就造成了运送设施的浪费,如果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就可以实现混合配送与共同配送。混合配送就是将食品、日用品、酒、化妆品等同时配送,共同配送就是物流中心同时给两家以上的竞争的货主进行配送。第三节日本批发企业的物流一、零售商主导地位的提高与批发商的困境批发商在现代商品流通中承担着各种调节作用,在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流通时代,批发商承担着商品汇集、仓储、分散、整理、平衡等多种功能,没有大规模批发系统,流通业很难顺利运转。但是,由于批发商介于生产与零售之间,客观上增大了流通路线,对流通效率产生影响,因此,批发业一直被看成“流通革命”的对象。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流通业的重组和生产厂家与零售商战略联盟的形成,批发商遇到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据日本通产省《商业统计表》显示,1991年到1994年日本批发商拥有的店铺数减少了7%,其中100人以上的大规模店铺保持增加态势,增加幅度为1.8%,在99人以下的中小店铺中,除了20~29人规模的店铺之外,其余均有所减少。据1997年商业统计快报显示,从1994年到1997年,日本批发商店数量继续减少,减少幅度为8.8%,即使100人以上的大型店铺也减少了10.6%。这些数据表明,批发商遇到十分严峻的形势,大型批发商之间的淘汰、集约化态势日益明显。导致批发商数量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厂家与零售商对批发商的选择性增强和以二次、三次批发环节为中心的流通路线的简短化趋势等因素。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反映流通路线长短的指标——W/R比率来反映,根据日本商业统计表计算的W/R比率明显呈现降低的趋势,1982年最高值达到2.93倍,1994年降低为2.50倍。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流通业的结构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零售商市场主导地位提高,批发商不得不探索新的生存之道。近年来,零售商通过业态化和组织化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市场地位,逐步赢得了市场领导权。与欧美国家不同,日本零售业存在许多业种专门化、单独性和经营生鲜商品的家族性企业,这些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保持传统形态,因此日本零售业一直是比较分散的。但是,近十几年来,零售业逐步向业态化和组织化推进。日本零售业传统的形态是按照“业种”不同构造的,所谓业种就是按照销售商品种类的不同进行分类,比如蔬菜商店、文化用品等,“业态”则是按照零售商的立地条件、品种、店铺规模、价格政策、销售方式等进行分类的,换言之,业态就是在体现“如何开展销售活动”这一标志下对零售商的分类方法,通常表现为食品超市、综合超市、便利商店、廉价商店等多种形态。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业态是食品超市,它出现在50年代。食品超市通过低价格、无人售货、品种齐全等方法,实现便利性和廉价性,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流通系统逐步渗透到消费者中。在食品超市之后,更广泛的经营家电、服装等各领域商品的综合超市在日本出现,零售业态多样化。零售业的组织化主要是通过连锁方式进行的,连锁经营将分散的零售店铺统一起来,实现了统一品牌、统一采购、统一库存和统一管理。连锁化主要有正规连锁(RC)、自由连锁(VC)和特许连锁(FC)等方式。正规连锁是由单一资本企业建立的连锁组织,又称为公司连锁。自由连锁是有一定实力的批发商将独立的零售商统一在一个组织之内,开展共同\n经营活动。特许连锁是总店赋予加盟店一定地区内的经营权,总店通过店铺和服务的标准化,对加盟店和直营店进行同样的指导和管理。现在,许多零售业态都利用连锁方式加强了组织化,比如方便商店大多采用了特许连锁方式,百货商店则采用正规连锁的较多。连锁化使中小零售商实现了共同化和协作化,适应了零售业规模增大的趋势。零售商通过业态化和组织化,提高了经营规模、扩大了经营范围、增强了销售能力,对零售商市场地位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业态化和组织化,零售商降低了成本、实现了低价格运作,对消费者的影响力大大增强,从而使零售商在整个流通渠道中获得了十分有利的地位。零售商地位的提高导致传统的商业惯例的崩溃和价格破坏发生,结果使批发商受到不利的影响。日本商业活动存在许多传统惯例,其中代表性的是厂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实行的“建值制”和“回扣制”。许多厂家为了在零售阶段控制价格决定权,采用“建值制”,这种制度是以厂家提出的希望价格为基础,对流通各环节规定交易价格。与此相配合,厂家通过向批发商和零售商提供回扣,向那些执行厂家价格政策的商家返还部分现金,以资鼓励。这两种制度对厂家有许多好处,可以防止商品价格的崩溃、阻止品牌声誉的下降和掌握价格决定权以及稳定收益等。这些惯例对批发商而言也是很重要的,厂家的资金返还对于弥补微薄的批发利润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建值制和回扣制加剧了日本流通体系的封闭性,阻止了自由、公正价格的形成,因此成为日美贸易摩擦的主要理由之一。1990年通产省在颁布的《商业惯例改善指针》中取消了回扣制,公正交易委员会也在1991年发表的《关于流通商业惯例在垄断禁止法上的方针》上将价格再维持行为和现金返还视作与垄断禁止法相抵触。泡沫经济破灭后,零售商将回扣视作流通企业利润弥补的渠道,以回扣为支撑展开价格竞争,这就导致实际价格与厂家希望价格发生很大的背离,厂家希望价格名存实亡,商品的实际定价权已经让位给零售商,零售商进一步要求厂家增加回扣,厂家受到零售商的打压。泡沫经济破灭后,消费者偏向低价格,出现了所谓的“价格破坏”现象。导致价格破坏的主要因素是良家廉价商店(DS)的崛起和商业品牌(PB)的开发。廉价商店利用大量采购产生规模效益,对很多实用商品实行低价格销售,强调薄利多销,直接引发了价格破坏。廉价商店为了保证低价销售,不仅要降低采购单价,而且要减少流通费用,这样对批发商的批发价格和运输费用提出降低的要求。PB商品是指大型零售商通过自主企画、委托生产,以自己品牌销售的商品。零售商从商品企画到销售实行一揽子管理减少了中间费用,保证了低价格。在这种开发方式下,零售商与生产者直接联系,绕过了批发商,流通路线显著缩短。二、物流功能在商品流通中的作用增强在商品流通体系下,批发商承担着许多重要功能,比如品种搭配、信息收集、融资信贷、销售支持等。随着流通信息化、自动化和联结化,批发商承担的一些功能已经不重要了,有些功能也被零售商或其他流通主体所分割,流通功能的变化是批发商面对的最主要课题之一。随着流通环境的变化,批发商原有的一些功能在逐步丧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功能,物流就是其中成长很快的一项重要功能。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是指物理的流动,50年代这一概念被逐步确定下来。物流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它包括运输、保管、搬运、包装、库存、加工和管理等许多活动,从流通过程上看,物流可以划分为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消费者物流、回收物流等类型。物流是需要发生费用的,物流成本是流通成本的主要部分之一,对物流成本问题的关心在近30年里日益提高。物流受到人们的关心得益于美国著名学者德鲁克,他于1962年在《财富》杂志上撰文指出对物流的研究远远不够。在此之后,削减物流成本被看成是“第三种利润”。\n物流成本问题过去之所以不受重视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物流的从属性。一般认为物流是从属于商流的,企业比较重视销售额的增加,只要销售额上去了,物流成本就被忽视了。第二,把握物流成本存在困难。物流成本广泛地分散在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从总体上把握物流成本是很困难的,现行的会计科目也没有表现物流成本。第三,经济增长的客观环境。通常而言,物流成本的上升与交易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增长有关,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在扩大,物流成本的消化能力较强。现在,从大型企业到中小型企业都非常重视物流问题,千方百计降低物流成本。为了从流通系统的总体上把握物流成本,流通企业必须将物流与商流独立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被隐埋的物流成本,从商流和物流不同的方面探索利润核算的有效渠道。由于现行的会计准则不反映物流成本,因此改革会计准则是必要的。通产省在1992年为了促进物流现代化发表了《物流成本计算活用手册》。三、加速物流系统开发随着消费者对市场影响能力的增强,物流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单纯的“物的移动”已经远远不够了。泡沫经济破灭后,消费者非常重视“价值感”,所谓价值感就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前对价值进行评价比较,只购买符合自己价值预期的商品和服务。重视价值感说明消费者购买行为更趋向理智,不以表面的形态和价格为购买依据,而是追求效用性和实效性。在消费者价值观变化的影响下,消费者对商品特性和价格信息十分关心,对购买行为予以必要控制,根据生活需要和个人的喜好比较和选择商品。消费者的“价值”是精神范畴,是个人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十分复杂的。在传统的日本流通市场上,厂家掌握着商品企画、开发等方面的主导权,这种以生产者为主导的方式被称为“生产者起点型”流通,相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方式被称为“消费者起点型”流通。在消费者主导型流通模式下,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都必须按照消费者的需求以适当的时间、地点、数量和品种提供商品,这就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模式下,物流主要解决大量配送问题,强调物流效率,但是在新模式下,物流转变为少量、频繁、适时和个别配送,物流方式必须适应这种新的要求。在传统的观念下,物流是由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的削减也只能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很难从整个流通系统上探索物流成本降低的途径。在商品流通的上下游的各个环节都要发生物流成本,某一个环节最佳的物流不等于整个流通系统都是最佳的,同样,某一家企业保持最低物流成本未必使顾客获得最低的物流成本,因此物流改革必须从“部分最适”转变为“全体最适”。为了实现总体最佳的目标,必须构建制造——配送——销售相互分工的体制。从商品流通过程上看,生产、配送、销售企业之间具有上下游的垂直关系,他们构成了供应链,从供应链的组织方式上看,目前最有影响的就是QR和ECR。QR(QuickResponse)的含义是指“迅速的对应”,是美国服装业于80年代开发成功的。当时,美国服装业遇到廉价品大量进口和库存风险扩大等问题,为了实现国产品的低价格化和迅速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开发了QR系统。90年代以后,加工食品和日用品等行业借鉴QR的成功经验,开发了ECR(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系统,该系统的含义是“有效地消费者对应”,与QR具有相似性。QR和ECR均是由加盟企业构成的对等关系,不容许企业之间在成本方面相互退让和转嫁,各企业之间合理地分担成本,确保适当利润的实现。日本政府大力提倡这两种系统,在大型企业的主导下,开发QR和ECR系统的工作正在不断推进。在商业后勤管理中一个引人关注的方式就是在美国出现的“第三方物流”(3PL),这是一种从事管理咨询和系统设计的物流企业提出的新型经营业态,代表着今后物流发展的新趋向。3PL是指物流企业接受业主的委托,一揽子处理业主物流业务的服务方式,其业务范\n围包括帮助补充商品、运营物流中心、店铺物流支持、以及国际复合物流等许多领域。3PL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欧美迅速发展,现在已占美国物流市场份额的4%。日本于1997年4月由内阁会议颁布了《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把3PL看成是促进市场活力的新的服务形态。四、批发企业对物流功能的争夺及改善对策日本物流改革近年来主要是按照商业后勤管理理论来推进的,在60年代,日本的物流功能被部分批发企业所吸收,并受到普遍的重视,因此,批发企业与物流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是,近年来,随着物流功能地位的提高,一些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对部分批发功能产生了兴趣,其中在物流上与批发商争夺的趋势日益明显,批发商传统的物流市场逐渐被争夺。一个显著的例子是日化品厂家花王与零售商伊藤洋华堂之间为了介入批发功能,共同开发了一套信息系统,成效不凡。两家企业利用信息系统掌握了物流主导权,排挤了批发商。花王很早就致力于电子化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较早地意识到信息化对物流系统改革的意义。特别是在60年代开发的“贩社制度”是物流改革的重要契机。在该制度下,花王成立了专门的销售公司,肩负物流等方面的批发功能。但是,当时由于POS等信息技术不够发达,信息收集等方面还要依赖于批发商的发货状况,这些信息一般只反映市场需求,为了了解更多的信息,花王准备全面增加批发功能。花王建立销售公司目的是稳定商品供应和维持价格水平,贩社制度构建了以生产厂家为主导的流通体系。伊藤洋华堂在零星配送等方面率先实施了物流改革,其中“窗口批发制度”是最具代表性的物流系统。该制度的目的是提高店铺商品补充的效率性,根据地区的不同建立数家按照商品划分的窗口批发商,将店铺商品供应业务委托给窗口批发商。通过这种办法使本企业介入了原来批发商具有的批发功能,掌握了流通主导权。窗口批发商制度于1976年出现在伊藤洋华堂下属的方便商店“7—11”中,成功以后在企业全面推广。伊藤洋华堂委托花王系统物流公司(花王的物流子公司),对日用品实行一揽子物流。花王系统物流公司根据商品品种实行总量采购,然后由配送中心向各商店分别配送。这种办法于1997年6月在神奈川地区率先尝试,现在已经扩大到千叶、琦玉、东京等地区。花王与伊藤洋华堂的例子表明,在流通重组的过程中,生产厂家与零售商纷纷看好物流功能,分割了不少传统的批发商的功能,建立了渠道更短的流通路线,这种产销联结型的流通系统将批发商排除在外。批发商面对新的情况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实际上,批发商在物流等环节比其他业种更有经验和特长,在与厂家和零售商的交易活动中也积累不少知识,特别是在泡沫经济时期,由于人力不足和地价上升,物流成本大幅度提高,批发商提高了物流作业效率,在成本管理和物流设施建设上积累丰富的实践。近年来,不少批发商面对激烈的挑战,大胆改革,力求探索新的物流方式,其中比较成功的是大型批发企业菱食。菱食大力推进信息化步伐,建立了“多频度小批量物流”体系,加强了对零售商有利的物流支持能力。近年来,该企业以超市为对象,努力发展“一揽子物流”。由于市场需求向零星、分散和个性化方向发展,零售商对多频率少批量物流的要求日益提高,但是商品的分装、整理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分散作业导致了庞大的成本,为了适应新的要求,菱食为从事配送业务的营业所配置了支援系统RDC(RegionalDistributionCenter),该系统能够实现作业的集中化和各作业的简单化。RDC是一种包含一定地区的分包加工流通中心,1990年在冈山成立了第一家,现在全国已经建立了7个,计划今后继续增加。RDC的主要功能是正确地区分零售商的定货量的大小,如果达不到规模批量则将配送任务分配给适当的配送营业所,然后由配送营业所进行小额配送。通过RDC的建立,菱食从许多零售商店获得了定单,取得了不俗的业绩。1997年菱食接受食品超市的委托建立了三个专用配送中心(SDC),进一步发展了一揽子物流服务,SDC\n针对每一家商店进行分包作业,统一进行库存和配送管理。目前,菱食的RDC已经从日用品扩展到其它商品领域,确保了批发商的物流地位,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显著的特色。\n第二篇物流战略管理\n第六章物流系统系统思想由来已久,系统论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成形于20世纪中叶,是应用广泛的科学的方法论。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物流活动是现代物流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物流战略管理的首要问题。本章将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物流系统的要素、功能和结构。第一节系统概论一.系统的概念系统(System)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Systema”,表示“群、集合”等。其意义是指“为1达成某种共同的目的、若干构成要素相互有机地结合成的复合体”。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系统,大到银河系、太阳系、整个世界,小到学校、班组、人、细胞,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系统无论大小,都具有以下的特点:1.系统整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2.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的结合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3.系统具有一定结构,保障系统的有序性,从而使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4.系统与要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概念是相对的,是在一定的边界范围内来说的。二者是相对独立的,但又是统一的,系统的性质以要素的性质为基础,系统规律通过要素之间的结构来体现,要素的功能通过结构转化为系统的功能;5.系统是对相对环境而言的,环境的制约是系统形成和存在的条件。二.系统的基本性质1.整体性。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论》中提到“当我们讲到‘系统’,我们指的是‘整体’或‘统一体’”。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性质。整体由部分构成,系统是一个整体,由各要素构成,各个独立要素在组成系统后,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在其各组成要素协调一致的情况下,整体功能大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功能的和,反之若没有统一的目标,没有协调一致的行动,系统的整体功能可能会小于各要素功能的和,但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的并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人们在分析系统要素时,要从整体出发,始终注意系统的整体特性和功能。2.层次性。层次是指系统内部由于整体与部分的无限对立所形成的一系列等级以及排列次序。任何系统均是有层次的,一个主系统可以包括若干子系统,子系统下又有子系统,而主系统本身又可能包含在更大的系统中。系统的层次不是单一的,根据属性、目的、特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性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分析系统要素时,要遵循其层次特性,注意整体与层次、层次与层次的关系。3.相关性。组成系统的元素并不是简单地、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内各元素间的相互联系,使系统不是元素的简单凑合,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4.目的性。一切系统都具有某种特定的明确目标,系统的一切运动和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一个多层次的系统中,大系统有总的目标,各个子系统不仅要服从总目标,其自身还有自己的分目标。要达到系统的目标,必须使系统内的子系统和组成要素相互协调1[日]菊池康也著,丁立言译:《物流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页\n配合,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5.环境适应性。环境是指系统整体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界条件的总和。系统都具有对环境的适应性,当环境发生变化,系统的结构、功能也会随之改变,以便适应环境,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人们在分析系统要素时,要注意系统整体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系统要正常运行,就必须适应环境的要求。系统方法的五个基本性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我们在分析系统要素时,要注意同时兼顾系统的这些基本性质及其相互联系,否则就破坏了系统方法的完整性。三.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一种科学的决策方法,它应用计量经济分析与其他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利用数据资料,研究特定的问题,确定选择方案,以利于决策的制定。系统分析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整体性。系统方法把所研究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即系统。将该给定系统从周围的系统中划分出来,对它的组成部分,再进行逐级递阶地划分子系统。这个给定系统既是较高一级系统的一个因素,它的任一要素又构成较低一级的子系统。这实际上也是贯彻了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原则。如在物流系统中,一个国家的公路运输系统,既是综合物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任一组成部分,如道路系统,又构成了较低一级的子系统。2.系统分析重视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要充分认识系统与外部相关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3.系统分析将现代科技引入到管理领域。现代应用数学以及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在系统分析中的广泛应用,使管理和决策走向了定量化、精确化和自动化。4.系统分析不能忽视非计量因素。系统中的很多因素是可以计量的,如费用、成本等,定量化的分析可以使分析结果更为精确。但在现代社会的管理生活中,很多因素是无法计量的,如人是主要的管理对象,这是最活跃、最复杂的关键因素,但有关人的许多因素是难于计量、甚至还是暂时无法计量的。我们不能忽视对这些非计量因素的分析,这时候一定的模糊度反而能更好地反映对象的真实面目。四.系统的评价标准一个系统的优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1.系统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是多层次的系统,应该还有总目标和分目标,而且总目标和分目标要协调一致。2.系统的内部结构要合理,合理的结构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3.系统应该具有达到系统的目标所应具备的各项功能。4.系统的工作效率要高,要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达到系统的目标。5.系统应该具有稳定性,即使受到外界的干扰,系统也能保持和恢复稳定的状态。6.系统应该具有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在外界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能够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使系统能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第二节物流系统与物流系统分析一.物流系统的概念物流系统是社会经济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由有机联系的物流各要素组成的并能使物流总体趋于合理化的综合体。物流系统将一定时间、空间里所从事的物流事务和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分析研究。物流系统和一般系统一样,具有输入、转换和输出三大功能,通过输入和输出功能使系统和社会环境进行交换,使系统和环境相互依存(如图6-2-1)。\n投入产出效益人转换服务财物流管理反馈物流各项活动物污染物流信息处理信息物流技术措施信息物流设施设备物流系统图6-2-1物流系统基本模式二.物流系统的目的②物流系统可以被认为是有效达成物流目的的一种机制,物流总的目的就是追求以低物流成本向顾客提供优质物流服务。用市场营销中的一句话可以恰当地概括物流的目的,即:在恰当的时间,将恰当数量、恰当质量的恰当商品送到恰当的地点(Todelivertherightgoodsinrightnumberandrightqualitytorightplaceatrighttime.)。密西根大学的斯麦基教授提出的物流系统目的是:RightQuality(优良的质量)、RightQuantity(合适的数量)、RightTime(适当的时间)、RightPlace(恰当的场所)、RightImpression(良好的印象)、Rightprice(适宜的价格)、RightCommodity(适宜的商品)。物流具有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此相关的信息处理等功能,物流系统通过各种形式使这些功能配合起来,达到物流系统的目标。这些目标我们简称之“5S”目标,其中服务和节约是两个主要目标。1.服务目标(Service)。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是后勤、供应、服务性的行业,同时物流系统还起着桥梁、纽带作用,联结着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因此要求它有很强的服务性。无论是运输、包装、搬运、配送等,都要尽量达到使顾客满意。同时还应该不断增加新的服务项目,开发新技术,随着顾客需求的不断升级而不断创新服务方式。2.节约目标(Save)。也就是物流过程中成本的控制目标。物流系统的各个作业环节都要产生成本,其中主要是运输成本和仓储成本。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一切的物流业务活动都必须节约费用,物流活动中采取的节支、省力、降耗等措施都是为了实现节约这一目标。3.快速及时目标(Speed)。快速及时性不仅是服务性的延伸,也是商品流通对物流提出的要求。快速及时目标不仅是一个传统目标,更是一个现代目标。从社会再生产理论来看,整个社会再生产循环的效率,取决于每一个环节,社会再生产的循环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速度不仅仅是顾客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而且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这种要求会更加强烈。为达到快速及时的目标,可以把物流设施建在服务区域附近,或利用高速公路、时间表系统管理技术等,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物流方面的广泛运用,对实现物流快速及时的目标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4.规模适当化目标(ScaleOptimization)。在生产系统中的规模生产是早已为大家所认同的,在流通领域同样也要讲求规模效益。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其规模的大小,对市场的物流量、服务对象等因素进行分析,使系统的规模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过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过大则浪费资源,影响整个系统的经济效益。5.库存调节目标(StockControl)。物流系统是通过本身的库存来实现对各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保证。如库存增加,则需要更多的保管场所,而且还会因为库存投资而浪费资金。因此,在物流过程中,必须正确确定库存的方式、数量、结构以及分布等等。依照以上五个目标来建立物流系统,并且全部或部分地达到这五个目标,我们就可以称\n系统实现了合理化。三.物流系统的组成物流系统和一般管理系统一样,都是由人、财、物、设备、信息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人是物流系统中的主要要素,是物流系统的主体,也是最重要、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要素,是保证物流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最关键的因素。财是物流中不可缺少的资金。物是指物流中必需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能源、动力等物质条件。物流系统由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两个分系统组成。物流作业系统包括包装系统、装卸系统、运输系统、储存系统、流通加工系统等子系统。各子系统又包括下一级的子系统,如运输系统又可分成铁路运输系统、公路运输系统、空运系统、水运系统以及管道运输系统等。物流作业系统在运输、保管、包装、搬运、流通加工中使用各种先进技术,使生产据点、物流据点、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物流信息系统包括情报系统、管理系统等子系统。物流信息系统在保证订货、进货、库存、出货、配送等环节信息畅通的基础上,使通讯据点、通讯线路、通讯手段网络化,以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四.物流系统的特点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它具有一般系统共有的性质,即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同时物流系统作为现代科技和现代观念的产物,还具有一些特有的特点。1.物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它和生产系统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生产系统按照固定的产品、固定的生产方式,连续或不连续地生产,变化较少,系统稳定的时间较长。而物流活动是受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广泛制约的,联结着多个生产企业和顾客,需求、供应、价格、渠道的变动,都随时随地影响着物流,所以物流系统是一个稳定性较差而动态性较强的系统。为使物流系统良好地运行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必须对系统进行不断完善和调整,有时甚至需要重新设计整个系统。2.物流系统具有可分性。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中,物流系统是流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受到流通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的制约;物流系统本身又可以分成若干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都存在着总的目标、总的费用、总的效果以及时间空间、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而所分子系统的多少,层次的阶数,是随着人们对物流系统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入来不断扩充的。3.物流系统的复杂性。物流系统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带来了物流系统的复杂化。如物流系统的作用对象---物,品种繁多、数量庞大,遍及全部社会物质资源;再如物流系统的主体---人,需要数百万的庞大队伍;以及物流系统要素间关系的复杂都增加了物流系统的复杂性。4.物流系统是一个大跨度的系统。表现为地域跨度大和时间跨度大,即时空的跨度大。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国际间企业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提供大时空跨度的物流活动将会成为物流企业主要的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网络的广泛运用,将逐步缩小物流系统的时空跨度。5.物流系统的效益背反现象。所谓效益背反是指对于同一资源(如成本)的两个方面处于相互矛盾的关系当中,想要较多地达到其中一个方面的目的,必然使另一方面的目的受1到部分损失。如为了提高运输速度,将铁路运输改为航空运输,但必会引起运输成本的增加;再如为了降低库存而降低每次的收货量,增加收货次数,这也必将导致运输的成本增加,达不到运输规模。物流系统结构要素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各要素之间存在冲突,但物流系1王之泰,《现代物流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年,第17页\n统是个整体,不能将各要素仍当作简单的独立个体来看待,不能只完成某个要素的功能目标而不顾系统的整体利益。这就要求必须研究总体效益,以成本为核心,调整各个分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矛盾,使之有机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实现物流系统的最佳效益。五.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系统分析是指从物流的整体出发,根据物流系统的目标要求,运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计算方法,对物流系统的功能、环境、费用、效益等因素进行充分的调研,对有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建立若干拟定方案,比较和评价结果,选择出最优方案。系统分析不同于一般的技术经济分析,要求把构成物流系统的各项因素看作一个整体,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才能确定明确目标,选择出最优对策。(一)物流系统分析的原则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很多因素构成一定的结构,完成一定的功能,既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要受到内部因素的制约,在对物流系统进行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相结合。物流系统是流通领域的一个方面,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而是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开放性的系统。它受到外部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制约,随需求、供应、价格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就物流系统内部而言,也会受到各物流功能间的影响和制约。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时,要注意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同时也要注意系统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发展,将系统内外的关联因素综合考虑,才能使物流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中正常运行。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时,不仅要考虑当前利益、局部利益,还要考虑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从当前和长远利益的角度来看,如果物流系统对当前和长远利益都是最优的,那么这个方案是最理想的方案;如果对当前不十分有利,但从长远来看却非常有利,也是一个比较可取的方案。从整体和局部利益来看,如果能保证整体利益和各子系统的局部利益都最大,那么这也是一个很理想的方案。但在实际情况中,这是很难达到的,因为物流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系统结构要素间的效益背反现象,使得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很难都达到最优。因此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时,要在保证整体利益最大的前提下,尽量使每一个子系统都获得最大利益。3.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运用计量经济分析和其它科学技术方法,强调定量分析,物流系统分析也不例外。物流活动中的很多问题可以定量化,如成本、费用、运输能力等,而且随着现代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网络等高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物流系统分析越来越精确化,但很多问题却是不能量化、无法计量的,如制度、政策等,以及我们前面提到的管理活动中人的因素。因此,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时,要注意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二)物流系统分析的内容物流系统处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大环境中,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内部各环节、各要素之间也是互相影响的,所以我们在对物流系统进行分析时,既要分析物流系统的外部环境,也要分析系统内部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物流系统外部的分析包括对物资的生产状况、物资的消费、财政信贷状况以及国家方针、政策、制度等的分析。物流系统的外部环境非常复杂,物流是社会流通领域的一部分,和生产、消费交织在一起,而物流系统又是一个不稳定的动态系统,宏观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物流系统的变化。物流系统内部的分析包括对运输、储存、包装、装卸及信息处理等环节的分析以及收集、分析需求变化、供货渠道、销售状况、库存、运输能力的变化、费用、成本等数据资料。物流系统内部各环节都有各自的目标任务,如何完成各个环节的目标任务,使其达到最佳效率,就要对各个环节的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拟订相关方案,比较评价,选出最优方案。\n(三)物流系统分析的步骤物流系统分析必须回答以下六个问题,简言之为5W1H,即:目的(Why,为什么?)、对象(What,是什么?)、地点(Where,在何处做?)、时间(When,何时做?)、人(Who,由谁来做?)、方法(How,怎么做?)。通过对这六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步骤(见图6-2-2):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建立模型,对比可行性方案的经济效果,判断方案的优劣,建立可行方案。这是一次分析过程的几个必要的环节,但在实际中,可能一次分析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那么就要进行二次分析,重新提出问题,再次收集资料,分析论证,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得到满意的方案为止。物流问题的提出收集有关资料建立物流模型对比可行性方案的经济效果否对方案是否满意是建立可行方案图6-2-2物流系统分析第三节物流系统要素与结构一.物流系统的要素我们知道系统都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复合体,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物流系统要素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有些学者根据物流系统的特点将物流系统要素分为流动要素、资源要素、1网络要素、功能要素。(一)一般要素物流系统的一般要素由人、财、物三方面构成。1.人的要素:人是所有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最为重要、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在物流系统中也不例外,是保证物流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最关键的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也是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建立合理有效的物流系统的根本要求。2.资金要素:资金是物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离开资金要素,物流企业是无法生存的。3.物的要素:物流系统中的物指物流中必需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能源、动力以及设施、工具等物质资料。(二)功能要素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是从功能入手,将物流系统分为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1王之泰,《现代物流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年,第21-25页\n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六大功能,实际上这也是物流活动的工作环节。(三)支撑要素和物质基础要素物流系统的要素还包括支撑要素和物质基础要素。在复杂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中,要确定物流系统的地位,协调与其它系统之间的关系,需要很多的支撑手段,如体制、制度,物流系统的体制和制度决定了物流系统的结构、组织、管理方式;法律、规章,一方面规范物流系统的活动,一方面给予物流系统以保障;还有行政、命令以及标准化系统等。同时,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还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手段,如物流设施,包括仓库、物流线路、公路、铁路等;物流装备,包括加工设备、运输设备、装卸机械等;物流工具,包括包装工具、办公设备等;还有信息技术及网络和组织及管理等。二.物流系统的结构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在空间、时间上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系统的要素都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和组合,构成了相应的结构。系统的结构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并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根据。物流系统的要素在时间、空间上的排列顺序构成了物流系统的结构,虽然物流系统的要素分类方式不同,但不会改变物流系统的结构。物流系统的要素构成的结构很多,我们这里只对部分加以说明。1.功能结构。物流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在物流活动中,运输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储存功能也很重要,包装和流通加工功能在流通过程中发生,而不是每一个物流系统都必须进行的作业环节,装卸搬运功能随着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的变换、物流作业功能之间的转换而产生。虽然有些企业实现了只有运输功能的物流系统,如Dell计算机公司推行的“直销”方式,省却了大量的中间仓库和以仓库为基础进行的各种物流活动,物流的效率大大提高。但物流系统的功能发挥如何,应该进行哪些作业环节,不是物流系统本身决定,而是由生产和销售系统决定的。在保证生产和销售目标完成的前提下,企业应当尽量减少物流环节、进行较少的作业以降低物流成本。2.治理结构。不同的治理机制形成了不同的物流治理结构。(1)、多边治理。也称市场治理。即任何一个物流系统所需的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得到配置,但这不是为某一系统专门定制的专用性资产而是为多个物流系统所共用。这种模式是一种有效率的治理模式。第三方物流就是多边治理结构中物流服务的主要形式。(2)、三边治理。由资源的需求方、供给方和第三方即法律方来共同治理。一般偶尔发生的专用性的资产交易可以采用三边治理结构。三边治理结构中的第三方,即法律方起调解和仲裁的作用。(3)、双边治理。由资源的交易双方共同治理。对于重复发生的高度专用性资产交易,如果该种交易是非标准化的,就可以采用双边治理结构。双边治理结构中交易双方的关系较三边治理结构中更为紧密。(4)、单边治理。即一体化治理。对于资产高度专用、该物流业务与企业的核心业务高度相关、投资该业务可以获得规模效益的交易,则可以采用单边治理结构。3.产业结构物流是一个产业,并且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物流产业是一个由多部门组成的综合性、服务性、基础性的产业,诸如运输业、仓储业、包装业、装卸业、流通加工业、物流信息业以及邮政业,它们都是相对独立的行业,有的规模很大,有的很小,但它们共同构成了物流产业,各自完成物流产业的一些业务环节。\n第四节物流系统的功能由系统论的观点可知,功能是指由系统结构所决定的系统的整体性机能,是与系统要素内在机能相关却不相同的系统的外在表现。要素反映的是系统的内在联系,而功能则反映了系统的外在联系。对于物流系统的功能分析,几乎所有的这方面的学者都将物流系统的功能分为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六大功能。1.运输功能。也有学者将其称为“输送”功能,即运输和配送。运输功能是物流系统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包括运输和配送两个具体功能。运输的作用就是以低成本的费用使流体实现空间上的转移,需要转移的流体包括有形流体和无形流体,有形流体即我们实实在在能看见的东西,无形流体如信息、电力、天然气等。物流系统通过载体来实现流体转移,即通过载体来实现运输的功能。运输的载体从运输方式来看,可分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每种运输方式都有其不同的特点。(1)铁路运输,速度较快、一次性运量大、单位运费低、受气候影响小、安全、准确,但载体的投资较大、待运期长,适合中长距离、量大、交货时间地点固定的运输;(2)公路运输,速度较快、单位运费低、载体的投资较小、待运期较短,但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一次性运量较小,适合短途、小批量的运输;(3)航空运输,速度快、安全,但运行成本高、单位运输成本高、载体投资也大、受天气的影响大,适合价值高、距离长、需求急、货架期短的物品运输;(4)水路运输,一次性运量大、单位运费低、载体投资较小,但速度慢、受天气、水位、港口、季节等条件的影响大,适合距离长、批量大、需求时间要求不高的运输;(5)管道运输,距离长、一次性运量大、单位运费低、载体投资小、安全、不受天气影响,但机动性能差、运送品种单一,一种管道只能运送相应的一种流体,适合气体、液体、粉状固体的运输。对于运输中所使用的载体还可以从其运输距离分为长途运输和短途运输;从运输的对象来分为货物运输和旅客运输等等。无论按照何种方式来分,都是为了满足物流系统中运输的功能。运输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都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好的运输方式及联运方式,确定合理的运输路线,以实现运输所要达到的服务目标,即在恰当的时间,将恰当数量、恰当质量的恰当商品,以恰当的费用运送到恰当的地点。配送是以配货、送货的形式实现商品的流动,是运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运输形式。现在也有观点将配送独立为物流系统的一个主要功能。2.储存功能。储存功能也是物流系统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按照对储存实施的作业类型来分,可以分为仓储管理和库存控制两个具体的功能。仓储管理是“对在库或者在途商品的数量和品质以及运作进行的管理,以防商品数量短缺、质量发生变化”,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在储存作业过程中的保管、装卸、包装费用以及商品损耗,加快商品在仓储过程1中的作业时间”。库存控制则是“对于物流过程中库存的数量、时间、地区分布等进行的2计划、协调和控制”。产生库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消除产销分离,防止供货短缺、供货延误、需求波动以及防止发生灾害、发生战争等。为了维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必须有的库存,我们称之为企业的自愿库存;由于流通中的停滞产生的库存,我们称之为企业的非自愿库存。在现实中,某一类商品到底是自愿库存还是非自愿库存是难以分清的,但我们可以通过降低总的库存水平来实现库存控制的目标。仓储管理和库存控制要有机地结合起1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第273-274页2同上,第276页\n来,利用对库存的合理化控制实现仓储的有效管理。物流系统的基本目的是实现提供服务和降低成本的目标,物流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为这个目标服务。在储存的过程中,首先要满足生产和销售对库存的需要,即满足服务的目标,同时要尽可能地降低库存的成本和储存作业的成本,加快储存作业速度。供应链的概念产生后,对于整个供应链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环节出现了一种创新的“JIT方式”,从而使整个供应链都实现“零库存”,但在实际的物流环节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是很难的。即使在一个快速反应的物流系统中,仓库等储存设施中的库存可以实现零库存,在运输工具等流体转运设施中的库存却依然存在。所以对在途储存的控制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3.包装功能。商品的包装包括生产过程中在制品、半成品的工业包装、为了展示和销售的销售包装以及在物流过程中为了便于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发货、收货、销售等进行的换装、分装、再包装等物流包装。对包装活动的管理,要全面考虑包装对商品的保护作用,促销作用,提高装运率的作用以及包拆装的便利性,废包装的回收和处理等各方面因素。同时,还要根据物流过程中对成本的控制,合理选用包装的材料、尺寸、包装方式等。4.装卸搬运功能。物流活动中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等环节之间的衔接,是由装卸搬运功能来实现的。在物流活动中,装卸搬运活动是频繁发生的,如从发货地将商品装上运输工具,从运输工具上卸下货物,以及在装卸过程中短距离的搬运等。对装卸活动的管理,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装卸方式,合理配置使用装卸工具,做到省时、省力、节能,降低商品的损耗。在劳动力成本很高的国家里,装卸搬运环节一般都实现了自动化。5.流通加工功能。流通加工是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后进行的再加工,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的延续。流通加工是对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进行简单加工,在结构、功能不作大改变的情况下完善其使用价值,弥补生产过程中加工程度的不足,更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6.信息处理功能。商品进入物流系统后,无时无刻不在信息的作用下在物流系统内部流转。要即时、定时掌握物流状态,就要及时迅速地处理物流各环节以及有关的生产、市场、费用等各方面产生的信息。对物流信息处理活动的管理,要注意结合信息网络、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和使用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分类、汇总、跟踪、查询等处理,以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增强物流系统的透明度。上面所提到的六个功能是物流系统的基本功能,随着生产和流通的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兴起,已经对物流系统提出了超出常规服务范围的增值服务的要求,要求物流系统根据客户的需要,设计新型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比如增加便利性的服务,加快反应速度的服务,降低成本的服务(如电子商务),将供应链集成在一起的服务等。\n第七章物流战略规划物流战略规划是通过对物流系统所处的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企业自身与竞争者的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进而制订系统的宗旨和目标,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战略行动,并且不断通过战略绩效的评价和控制保证正确的战略方向,最终实现物流系统目标的动态性、战略性物流管理活动。第一节物流战略规划的意义一.物流战略规划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随着产品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和市场营销全球化、本地化、即时化的发展,以及追求在必要的时间、必要的数量、必要的品种的多频度少量运输等高水准物流服务的逐渐普及,物流需求逐渐向高度化、小型化、高附加值发展。随着全球泡沫经济的崩溃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降低物流成本的要求也愈益强烈。物流需求的这些变化要求企业必须在提高服务水准的同时大力降低成本,反映出进行物流战略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WTO所推进的服务贸易自由化,物流竞争越来越超越国界限制,成为一种国际间的企业竞争。加上商品生产、批发、零售的不同阶段以及同一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都竞相开展物流业务,使物流竞争的范围越来越广。另一方面,物流技术与手段的发展使物流竞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没有统一、合理的经营战略,企业将无法在竞争中取胜,积极制定、实施高水平的物流战略成为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二.物流战略规划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现代物流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它涉及许多领域,提供综合性的服务,需要合理整合和配置资源,这必然要求得到战略规划的指导。例如,任何城市都具有空间的有限性和效率性,物流功能与需求的纵深化发展及高度化延伸所带来的物流量急剧扩大极易加剧城市的交通拥阻现象,在缺乏有效管理和组织的情况下还会产生效率低下及环境破坏等社会问题。因此,在战略上合理安排、有效管理物流活动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效率的高低,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三.物流战略规划是企业构筑竞争优势的工具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组织的差异化竞争能力和以低成本获得高利润的经营能力,即来源于成本优势或价值优势,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任何产业中竞争优势最强的经营者总是那些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或能够提供最大差异化价值的生产者。对企业物流进行有效的战略规划就能够显著提高物流效率从而提高生产率,使企业大规模地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不同厂商间生产技术的日益接近使基于产品的差别化竞争越来越难,许多企业发现服务已经成为通过差别化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高效的服务离不开高效的物流,加上许多行业中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很高,因此,实施有效的物流战略规划能够有效地整合企业和社会的物流资源从而大幅度地降低物流成本,使企业获得成本/生产率优势。同时为企业创造了实现差别化服务的机会和能力,使之产生价值优势。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的融合和市场边界的扩大将带来物流系统的调整和优化,这就要重新设计物流系统,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物流战略规划将成为物流系统设计的指导性文件,强化企业的成本优势和价值优势,为企业构筑竞争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四.物流战略经营是我国经济、社会、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n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提供了物流业务在更大范围系统化、合理化运转的广阔市场,也为经营者更好地实现物流合理化创造了前提条件。加入WTO又为我国物流业参与国际竞争开辟了道路。现代法人财产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使物流经营者有了更强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为不同部门、地区、所有制关系的企业开展各种合作,推动物流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已能为各类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和物流网络的组织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电子商务正在迅速发展,信息流的加速运动使物流活动向着小批量、高频率、快速化、低成本发展,那些及时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并能将其转化为战略优势的企业必能及时抢占市场制高点,扩大市场份额,在未来物流的发展中获得较高的盈利。因此,剧烈变革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迫使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超前的规划,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节物流战略分析一.物流战略宏观环境分析企业的宏观外部环境间接地或潜在地对企业发生作用和影响,一般包括政治与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与人文因素和技术因素等,对宏观环境进行分析,目的是确认和评价宏观因素对物流系统战略目标和战略选择的影响。(一)政治一—法律因素分析政治一—法律因素是指对企业经营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当前的或长期的作用与影响的政治力量,包括对企业经营进行限制或鼓励的法律法规、企业所在地区的政局是否稳定、执政党推行何种政策以及这些政策是否连续和稳定等。政府行为也对企业经营产生着复杂的影响,有些行为制约了企业经营,但有些又对企业有着指导作用和积极影响。政府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间接地影响企业经营,有关物流的政策和法规无疑是影响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政府还没有制订直接针对物流的法规,原国务院主管的流通部门已撤消,但与物流密切相关的铁路、民航和中国邮政并没有实现商业化,中央政府和地方都有物流相关产业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这都是我国企业制订物流战略必须考虑的因素。同时,我国“入世”后必将面临激烈的国际物流竞争,企业还必须考虑国际化经营问题,对国际物流环境和各国政府颁布的法令政策、程序手续等进行研究。(二)经济因素分析经济因素中首先要对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反映宏观经济总体状况的关键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也与政府赤字水平及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有关。企业还应考虑中央银行或各专业银行的利率水平、劳动力的供给(失业率)、消费者收入水平、价格指数的变化(通货膨胀率)等。跨国经营的企业还必须考虑关税种类及水平、国际贸易的支付方式、东道国政府对利润的控制、税收制度等。流人中国的产业资本和国内资本的跨地区、跨产业流动会带来大量的物流需求。“入世”后,只要中国放开对外国物流资本的市场准入限制,跨国公司就有可能将其在国外签约的物流战略伙伴直接带人中国。同时,中国政府扩大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内需的政策将大大改善中国物流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对中国经济和物流产业的发展产生长远的积极影响。第三方物流的逐渐成长和传统储运企业的积极转型都对中国物流业今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中国物流业即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也将面对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经济环境,只有进行认真的经济环境分析才能找到正确的应对策略,制订正确的战略规划。\n(三)技术因素分析技术因素不但包括那些革命性的发明创造,也包括与企业发展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及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技术革新一方面创造了企业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可能会使社会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使企业面临新的挑战。对物流系统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因素是信息、运输、物料管理及包装技术的革新,如计算机、卫星、扫描、条形码和数据库等技术均对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跟踪物料运动、工作程序以及存货,改进实时控制及决策具有革命性的影响。信息技术与网络的结合也使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因此,制订战略规划必须认清本企业和竞争对手在技术上的优势和劣势。(四)社会因素分析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的文化、习俗、道德观念、公众的价值观、职工的工作态度以及人口统计特征等。社会文化是人们的价值观、思想、态度、社会行为等的综合体,影响着人们的购买决策和企业的经营行为。公众的价值观同人们的工作态度一起对企业的工作安排、作业组织、管理行为以及报酬制度等产生很大的影响。人口统计特征包括人口数量、密度、结构分布、地区分布、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等,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以及市场的需求。因此,物流战略的规划必须考虑这些因素。二.物流战略微观环境分析微观环境分析又称产业竞争性分析,主要是分析本行业中的企业竞争格局以及本行业和其它行业的关系。根据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M.E.Porter)的观点,行业竞争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这五种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如图7-2—1所示。潜在的进入者新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行业内的竞争者供应商购买商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替代产品图7-2-1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一)行业新加入者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加入会导致行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在需求未见增长的情况下必然引起与现有企业的激烈竞争,使产品价格下跌;新加入者要获得生产所需的资源必然导致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使行业生产成本升高,二者都导致行业的获利能力下降。新加入者威胁的强度取决于进入障碍和原有企业的反击程度,如果进入障碍高,原有企业反击有力,潜在的加入者就难以进入该行业,加入者的威胁就小。决定进入障碍大小的主要因素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优势、资金需求、销售渠道、与规模经济无关的成本优势等。\n(二)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与特定行业经营的特点密切相关。在许多情况下,现有企业之间会进行激烈的竞争,如行业增长缓慢;行业具有非常高的固定成本或库存成本;行业的产品差别小或行业转换成本低;行业中的总体生产规模和能力大幅度提高;行业对企业兴衰至关重要,而且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大;有众多势均力敌的竞争者;退出行业的障碍很大等。一般来说,现有竞争者之间多采用价格战、广告战、改进产品以及增加服务等手段开展竞争。如果一个企业的行动对其对手有显著威胁,就会招致报复或抵制。如果竞争行动和反击行动逐步升级,则行业中所有企业可能两败俱伤,使处境更糟。(三)替代产品的威胁替代产品是指那些与本行业的产品有同样功能的其它产品。较低的替代产品价格会压低本行业产品的价格水平,使本行业的收益受到限制。替代产品的价格越有吸引力,这种限制作用就越大,对本行业构成的压力也就越大。因此,本行业与替代产品生产行业的竞争,常常需要本行业所有企业采取共同措施和集体行动。(四)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购买商可能要求较低的购买价格,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多的优质服务,结果使得行业的竞争者们互相残杀,导致行业利润下降。下列情况下购买商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商相对集中且大量购买;购买的产品占其全部费用或全部购买量中很大的比重;产品标准化或无差别;购买商的行业转换成本低;购买商有采用后向一体化的倾向;产品对购买商无关紧要;购买商掌握供应商的充分信息等。(五)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可以用提高供应价格或降低供应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对下游行业进行威胁,从而使下游行业利润下降。下列情况下供应商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行业集中化程度高于购买商行业;供应商无需与替代产品进行竞争;所供应的行业对供应商无关紧要;供应商的产品是买主重要的生产要素;供应商产品有较大差别并且购买者的转换成本很高;供应商对买主行业构成前向一体化的威胁。三.竞争者分析竞争者分析的任务是了解每个竞争对手采取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成功的希望、各竞争者对其它公司的战略行动、对可能发生的产业变迁和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等。根据波特教授的模型,对竞争者的分析有四种要素,即竞争者的长远目标、现行战略、竞争者的假设和能力。(一)竞争者的长远目标了解竞争者的长远目标是为了预测他们对目前位置的评价,由此来推断这个竞争者将如何进行战略调整以及对环境变化或其它公司战略行动的反应。同时由于竞争者为达到其目标而采取的战略行动绝非偶然,对竞争者目标的了解也有助于分析竞争者所采取的特定战略行动。如果竞争者是某公司中的一个经营单位,那么了解其目标就包括对公司级、经营单位级,甚至职能部门等多级领导目标的了解。(二)竞争者的假设竞争者一般有两类假设:对自己的假设以及对产业和产业中其它公司的假设。对自己的假设是指它如何看待自己,对产业及竞争对手的假设是它对产业和竞争者的看法,这些假设将指导它的行动方式和反击方式。由于这些假设的主观性,对其分析就能发现竞争者的管理人员在认识环境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偏见及盲点,找出这些盲点可以帮助企业采取不易遭到竞争者报复的行动或者采取即使报复也影响不大的行动。(三)竞争者的现行战略从每个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中可以了解到竞争者采用的战略及其原因,找出它实施战略的能力和水平、优势和劣势,从而发现其弱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战略措施,取得竞争的主动。\n(四)竞争者的能力竞争者的目标、假设和现行战略会影响它反击的时间、可能性、性质及强烈程度,而最终决定它进攻或反击的行动能力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是它的实力,因此,对竞争者的实力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其中要重点考察以下能力:核心能力、增长能力、快速反击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和持久力等。四.物流战略内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是指企业能够加以控制的内部因素,这是物流经营的基础,是制定物流战略的出发点和依据,是竞争取胜的根本。对内部环境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掌握企业目前的状况,明确企业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有效利用资源,制订能够发挥企业优势的物流战略,实现确定的战略目标。(一)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一般说来,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包括九方面内容,对每一方面的分析和评价都需要回答一系列问题才能明确企业所具备的长处和劣势。1.财务状况财务优势和劣势,财务指标的变化趋势,利润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提高投资收益率的规划?有无筹措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的能力和渠道?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完备?运行是否有效?成本控制是否有效?2.产品线及竞争地位本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企业是否具有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的某些专利?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目前拥有多大的市场占有率?稳定程度如何?这个市场占有率集中还是分散?变化趋势如何?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容易受到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现在的和潜在的顾客怎样评价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3.生产设备状况生产设施及设备是否有效率?生产设备是否先进?构成怎样?有无过剩的能力和扩充的可能?4.市场营销能力本企业市场营销人员是否充足?素质如何?营销工作是否有效?本企业的定价策略是什么?市场调研的能力及水平如何?是否充分了解顾客需求?是否具备开拓新市场的能力?本企业的促销及广告活动是否有效?顾客对售前和售后服务如何评价?5.研究与开发能力各类研发人员的数量、构成、知识结构如何?研究能力如何?是否已经开发出重要的新产品?研究试验设备的数量、构成及装备程度如何?经费是否充足?能否满足市场需要?研发工作的组织管理能力如何?6.管理人员的数量及素质高层管理人员的构成?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采用怎样的管理模式?高层管理者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是什么?在战略实施和控制方面,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的数量及素质如何?7.职工的数量及素质职工的数量是否充足?职工的技能和熟练程度怎样?这些技能是否能充分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要?职工的工作态度如何?出勤率怎样?职工的激励水平如何?8.组织结构现有组织结构的类型?能否有效运转?组织中的责权关系是否明确?分权与集权关系处理是否得当?9.过去的目标和战略\n企业过去几年中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是否都已达到?这些目标是否适合企业自身?企业已采用了什么战略?是否取得了成功?(二)企业独特竞争能力分析企业独特竞争能力是企业超越竞争者并获得较大利润的能力,独特竞争能力分析从企业所具有的资源与能力两方面进行。企业资源按其特点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类,企业能力是企业整合其资源并使其发挥作用的能力,是由企业组织结构和控制系统所决定的。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独特竞争能力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企业如果仅有独特而有价值的资源,却没有使这些资源发挥作用的能力,这些资源就无法创造竞争优势并使其持续下去;反之,企业只要具有了竞争者所不具备的能力,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独特竞争能力。物流企业的独特竞争能力常常表现在协调供应商和经销商、整合客户资源和物流资源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市场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统一。为了独占独特竞争能力为企业带来的超额收益,企业必须避免竞争者的模仿。所建立的模仿障碍越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就越持久,只要竞争者模仿到独特竞争能力所花的时间大于企业确立竞争者难以企及的优势地位或建立新的竞争能力的时间,竞争者就永远处于被动。因此,制订物流战略规划时对独特竞争能力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节物流战略规划的制定一.物流系统宗旨与目标的确定(一)物流系统的宗旨物流系统的宗旨是指该系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或主要目的,即物流系统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制订物流系统的宗旨是明确物流系统战略目标的前提,是拟定物流战略的依据,配置物流资源的指南。确定物流系统宗旨即要避免过于狭隘,又要避免过于空泛。狭隘的宗旨束缚管理人员的经营思路,可能丧失许多发展机会,而空泛的宗旨又使企业难以确定明确的目标。系统宗旨不仅要在系统建立之初加以明确,而且在遇到困难或机遇时也需要经常地予以调整。竞争地位、高层管理者、新技术、资源供给、人口统计特征、政府法规以及消费者需求等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导致系统宗旨的改变。(二)物流系统的目标物流系统的目标是在系统宗旨的引导下,可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量化成果或期望值,主要包括服务水平目标、物流成本目标、经济效益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和技术应用目标等内容,具有全面性、长期性、纲领性、竞争性、多元性、指导性、激励性、阶段性等基本特点。制定物流系统的战略目标应依据系统的宗旨,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在最高管理层制定系统的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战术目标后,各战略经营单位或职能部门也必须确立自己的分目标,进而将目标层层分解,直到个人,构成一个系统有机的目标网络。企业在制定物流系统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突出关键性、全局性问题;既有可行性,又有先进性;目标必须定量化,具有可衡量性,以便检查和评价;目标组合中的各分目标之间、战略目标和战术目标之间以及战略经营单位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目标应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形成系统;目标必须相对稳定,不可朝令夕改,如果经营环境变化必须调整战略目标,则所有经营单位及职能部门的分目标也要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二.一般性物流战略波特将企业竞争战略分为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一经营等三种一般性战略,与此相类\n似,我们将物流战略划分为成本最低、服务最优、利润最高、竞争力最强和资产占用最少等五种一般性物流战略。(一)成本最低战略成本最低战略的核心是要设计一个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最低的物流系统。实施成本最低战略必须将目标确定为满足较为集中的客户需求,向客户集中的地区提供快速服务,通过储运资源和库存政策的合理搭配使物流成本达到最小化。物流系统的基本服务能力受到系统中仓库的数目、工作周期、运营速度或协调性、安全库存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安全库存政策和仓库与客户的距离决定了物流系统的基本能力。为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要按照有效库存和系统目标对物流系统进行整合,以求在成本最低的条件下达到最佳的服务水平。(二)服务最优战略服务最优战略的核心在于追求最佳的物流服务水平,系统设计的重点要从成本优化转移到系统有效性和运输绩效上来。要为客户提供最优的服务就必须充分利用服务设施,认真规划线路布局,尽量缩短运输的时间。提供最优服务的同时也必须能够得到与之相适应的收益,否则,这种战略就得不偿失。同时,什么是最优的服务对不同的客户来说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客户的需求,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差别化的优质服务,从而构筑起企业的差别竞争优势。(三)利润最高战略利润最高是大多数物流系统希望通过战略规划达到的最终目标。这种战略需要对每一种物流设施所带来的利润进行认真的分析,构建起能够以最低成本得到最高利润的物流系统。以仓库为例,每一个仓库的服务区域是由向距仓库不同距离的客户提供服务所得到的最小利润所决定的,客户距离服务区域中心越远,物流成本就越高,原因不仅在于距离远,还在于距仓库越远的地区客户密度越低。如果在某一位置上,服务于周围客户的成本已是最小可接受的毛利,那么进一步延伸服务区域就无利可图,服务能力就达到了极限。如果为客户提供附加的服务可能使客户购买更多的产品进而带来更多的利润,就可以对附加服务进行成本和利润的分析,如果这将带来更多的收益,就可以为此增加服务设施。(四)竞争力最强战略竞争力最强战略是对以上几种战略的优化,它不单纯追求某一方面的最优,而是力争达到整体的竞争力最强,寻求最大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可以采用针对性的服务改进和合理的市场定位两种方法来获得。成本最低战略的缺陷在于客户可能被竞争者抢走,因此必须对服务进行改进。管理层必须保证最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客户能得到最好的服务,如果发现有重要的客户没有接受到卓越的服务,就必须改进服务水平或增加服务能力来适应这些客户。另一种获得竞争优势的方法是确立更加合理的市场定位,这特别适合小企业。大公司僵化的运营机制和价格政策使它们易于忽视地域性市场上的个性化需求,也几乎不可能调整市场营销和物流系统去适应这些需要。但小公司的灵活性使他们能够调整市场定位,在物流服务能力上进行重要投资去占领本地市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五)资产占用最少战略资产占用最少战略是追求以最少的资产投入物流系统,以此降低物流系统的风险,增加总体的灵活性。这种战略更有利于企业集中优质资产开展主业经营,提高运营效率和资产回报。一个要保持最大灵活性的企业可能不愿自行投资建设物流设施或设立物流部门,因为这些资产一旦成为实物形态就难以灵活变现,使企业资产灵活性大为下降。为此,企业经常利用外界的物流服务和资源,如公共仓库、运输、配送服务等。但同时企业也必须考虑\n自行满足关系企业正常运营的关键性物流需求,完全依赖外界服务有可能在环境急剧变化或竞争空前激烈时威胁企业的经营稳定性,造成竞争的被动或成本的上升。三.产品生命周期与物流战略一个产品在市场生存期间要经历引入、成长、饱和成熟以及完全衰退四个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应采用不同的物流战略。(一)引入新产品引入阶段需要有高度的产品可得性和物流灵活性,企业必须实施服务最优战略。新产品上市的初步目标是要获得市场的认可,能否让顾客随时获得产品就至关重要,如果存货短缺或递送不稳定,就有可能抵消营销战略所取得的成果。因此,新产品的物流支持计划必须在充分预测、合理安排的基础上,保证迅速而准确地补给产品。如果产品并未获得市场认可,企业为了避免滞销,会使装运规模趋向小批量并且订货频率也处于不稳定状态,这时物流活动更要在综合营销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成长在成长阶段,产品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市场认可,销售量也日趋稳定,物流活动的重点已从不惜任何代价提供服务转变为追求最大的利润,因此,企业应当实施利润最大战略。企业在产品成长阶段具有最佳的机会去设计物流系统来获取最大的利润,同时企业的基本顾客服务承诺也是在成长阶段作出的。如果要使物流系统更好的支持市场发展,企业还必须考虑如何保持适当的顾客服务水平。由于提供高水平的产品可得性,以及对顾客订货作出迅速而又一致的反应都会增加成本,因此,提供高水平服务的企业将有可能面临很高的物流成本,企业必须避免成本增长的速度高于服务水平的提高速度。(三)饱和成熟饱和成熟阶段,产品的成功往往引来各种替代品和同类商品的激烈竞争,调整价格和服务成为企业的常用措施,企业应当将更多的费用分配给物流活动,实施竞争力最强战略。成熟阶段的竞争状况和营销格局增加了物流活动的复杂性,提高了作业要求的灵活性,变化频繁的装运交付活动需要物流支持系统作出大量的调整,企业就必须通过针对性的服务改进和合理的市场定位等方法来培养自身的服务能力,以满足不同渠道的各种需求,为关键顾客提供特殊服务,寻求最大的竞争优势。(四)完全衰退当产品进入完全衰退阶段时,成长阶段和饱和成熟阶段的盛景即告结束,企业要在放盘出售产品或继续有限配送等方案间进行选择和平衡。一方面,企业物流活动必须继续维持相应的递送业务;另一方面,当产品万一被剔除时又不至于冒过多的风险。企业此时就要采用成本最低战略或资产占用最少战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减少物流活动的成本。四.不同类型物流企业与物流战略的匹配根据物流服务的范围和机能整合性,我们可以将物流企业分成四种类型:先驱型企业、机能结合型企业、运送代理型企业和缝隙型企业。由于各自的不同特点,这四种类型的物流企业应当分别采取不同类型的物流战略,即综合物流战略、系统化物流战略、柔性物流战略和差别化、低成本物流战略。(一)先驱型企业——综合物流战略先驱型企业是一种综合型物流企业,机能整合度高,服务项目多,业务范围往往是全国或世界规模,属于业界的先驱。随着货主企业活动的不断扩大,发货、入货范围逐渐延伸到全国或海外市场,先驱型企业就必须采用综合物流战略,联合使用铁路、航空、海运等各种运输手段从事国际物流服务,适应货主企业全球化经营的需要。企业可以建设集商品周转、流通加工、保管机能为一体的综合物流设施或实现运输、保管等物流机能的单一化管理,以此实现物流服务供给中经营资源的共有化,降低服务成本,达到效益的乘数效\n应。同时,先驱型企业组织结构的巨大化也存在间接成本增加、费用高昂的风险,必须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二)机能结合型企业——系统化物流战略机能结合型企业是指那些机能整合度高但服务范围较窄的物流企业,如宅急便公司、专业型物流企业、外航船运公司等,这类企业往往集中于特定市场,提供特定的物流服务,在这类服务中,企业拥有高水准、综合的物流服务机能,其他企业难以与之竞争。机能结合型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化战略,其特征是通过系统化提高机能整合度来充分发挥竞争优势。一部分机能结合型物流企业通过再细分市场,突出物流服务的特色来追求效益。还有一部分企业采取多角化市场战略来分散对特定市场依存的风险,在特定市场成熟以后再寻求新的市场。无论是细分化战略还是多角化战略,对于机能结合型企业来讲,机能的内涵和服务质量是这类企业共通的基础和核心,机能的不断弱化和陈旧化将直接动摇企业在特定物流市场上的地位,所以,不断提高机能的结合度,发展系统化物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战略。(三)运输代理型企业——柔性物流战略运输代理型企业综合运用铁路、航空、船舶运输等手段,开展货物混载代理业务,由于企业实际上并不拥有运输手段,因此它是一种特定经营管理型的物流企业。代理型企业的最大优点是企业经营具有柔性,可以根据货主企业的需求构筑最适合的物流服务,由于不用在输送手段上进行投资,因而能够灵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常见的运输代理型企业都是租用运输业者和仓储业者的设施来提供物流服务,同时也出现了用契约形式明确货主物流目标,全面承担货主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业者。第三方物流业者中既有自己拥有物流资产的企业,也有采取租赁经营的企业。运输代理型企业应当向无资产的第三方物流业者发展,采用柔性物流战略,灵活、彻底地实现物流效率。(四)缝隙型企业——差别化、低成本物流战略缝隙型企业通常是以局部市场为对象从事特定物流服务的中小企业,它们机能整合度低、服务范围较窄,只有发挥在特定机能或特定服务方面的优势,在战略上实现物流服务的差别化和低成本化。由于进入障碍不高,从事单一物流服务的企业实现服务的差别化比较困难,只有不断降低物流费用,实现低价格竞争才能够生存、发展。缝隙型企业还可以通过为特定顾客层提供附加服务来实现差别化,如搬家服务时还替顾客从事清扫、整理、杀虫、垃圾处理等事务,仓储租赁服务通过出租仓储、安全保管顾客存放的任何货物(大宗商品、书籍、字画、金钱等高价商品或贵重物)来突出服务的差别化等,高效的商品多频度、少量共同配送也已成为物流差别化的有力武器。五.第三方物流企业货运战略(一)准时集散战略准时集散战略是JIT思想在第三方物流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准时,强调在特定的时刻将货物送达指定目的地并交付客户。准时集散服务符合现代市场需求多层次、多样化、分散化的特点,又适应了现代企业生产多品种、小批量、高时效的要求。企业常以签订长期准时集散合同或实行准时集散代理制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准时集散服务。准时集散系统要能够采用用户满意的方式随时掌握供货者(货源)和目的地,响应用户的需要。要求企业必须强化计算机管理,建立和完善准时集散通信及信息网络系统,与供方和需方建立稳定的战略或业务合作伙伴关系,在多方之间建立EDI或计算机物流链管理网络。(二)快速集散战略快速集散是按照约定的货物交付时刻表,以“站到门”、“库到门”、“门到门”或“桌\n到桌”方式实现的一种货物集散服务,关键在于运达交付的快捷性、服务的可靠性、使用的方便性和监控的实时性。典型的快速集散战略系统有:依托高速公路展开服务,依托公路、航空等联运方式进行服务或快运集散代理制等。快速集散战略成功的关键在于:将快速集散列入用户企业经营计划;建立门到门的全程封闭式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快速集散服务的附加价值;建立健全、可靠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三)整车集散战略整车集散是以一次承运整车(整集装箱)为基本数量单位,或以这样的基本单位签订贸易合同、并实现货物交付的物流服务。整车集散一般不需中间环节或中间环节很少,送达时间短、物流成本低,常用于长途货物运输和过境货物运输,具有快速、直达、方便、经济、可靠等优点。企业可以自己经营整车集散服务,也可以采用代理制的方式。与其他战略相比,整车集散战略的组织工作相对简单。良好的通讯系统、以及联系各类用户、沟通物流信息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是重要的经营条件。(四)成组集散战略成组集散是主要以托盘等成组化单元作为受理、分销、配载、中转、送货与交付单位的货运集散一体化服务形式。除了良好的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外,托盘化运输在成组集散战略中举足轻重,托盘系列标准化、托盘与装卸搬运机械的配套运作、仓库设计与布局等满足托盘作业要求都是必不可少的经营条件,只有在集装箱化、托盘化的前提下,成组集散及相关作业才能用机械化手段完成,提供方便、灵活、经济的货运集散服务。(五)专项集散战略专项集散是针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货物种类,如高科技设备、时装、冷藏货物等展开的集散服务。实施专项集散战略依货物的集散量、集散过程的特殊要求,往往需配备专用设施、移动设备和相应的工具等专项硬件、软件系统。专项集散战略的必要条件除了良好的通讯系统和联系各类用户、沟通物流信息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还必须有专用经营设施、设备和专业工作人员。企业还要注意开展多种服务,防范经营风险。六.现代物流战略的创新与发展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现代物流的迅猛发展,进而产生了更多更新的物流战略形式,企业应当积极适应社会的需要,进行物流战略的创新,促使物流系统更加完善和高效,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一)协同化物流战略协同化物流战略又分为横向协同战略、纵向协同战略和第三方物流协同战略等类型。横向协同战略是指相同或不同产业的企业间通过物流或配送中心,集中统一进行物流管理和运营的战略形式。不同产业企业间的横向协同既能保证物流集中处理的规模经济,又能克服同产业协同易于泄露企业秘密的缺点,处理的商品范围也较广,因此相对发展较快。纵向协同战略是指位于流通渠道不同阶段上的企业相互协调而形成合作性、共同化的物流管理系统,主要有批发商与生产商之间的物流协作和零售商与批发商之间的物流协作等形式。第三方物流协同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依托下游的零售商业企业或上游的生产企业,成为零售店铺的配送、加工中心或生产企业的物流代理。(二)高度化物流战略高度化物流战略包括全球化物流战略、互联网物流战略和绿色物流战略。全球化物流战略指企业为了适应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采购、生产、营销的全球化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发挥最大的规模效益。\n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使利用互联网的物流管理具有成本低、实时动态和顾客推动的特征。互联网物流战略通过网上采购和配销,使企业更加准确和全面地把握消费者的需要,在实现基于顾客订货的生产方式的同时减少库存,降低沟通成本和顾客支持成本,增强销售渠道开发能力。绿色物流战略是指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商品消费后的循环物流,包括及时、便捷地将废弃物从消费地转移到处理中心,以及在产品从供应商转移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中减少废弃物、垃圾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如拥挤的车辆、污染物排放等)。第四节物流战略规划的实施与控制一.物流战略规划的实施(一)物流战略实施的一般原则物流战略规划的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战略协同原则,系统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优势、战略类型的设计与选择要形成战略协同效应;寻求优势原则,即寻求、创立、维持和发展相对的、有差别的竞争优势;区域平衡原则,物流链管理的要素资源要在区域范围内尽可能寻求平衡;有限合理原则,战略没有最优只有较优,只要符合系统宗旨和目标,环境没有质的变化,原则上就可以组织实施,在实施中再进行调整和完善;阶段发展原则,物流战略的规划与实施要针对具体情况分阶段进行;系统优化原则,从物流系统及经济圈发展需要寻求资源优化配置,并以此作为战略规划与评价的基本准则。这六项原则应当作为一个完整体系来贯彻执行,落实于物流战略规划的运营与管理之中。(二)物流战略的组织及运行1.划分物流战略经营单位物流战略经营单位(SBU)是物流企业值得为其制定一份战略计划的最小单位。其特征有:有自己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经营业务,如仓储、包装或运输业务;这些关联业务之间有共同的特点与要求;掌握了能够独立或相对独立经营的一定资源,如货运站、仓库等设施;是划小了的经济核算单位,有很强的战略经营动力和相应的管理机构,能主动地提高效率和效益水平。适宜由物流战略经营单位运作的资源有枢纽站场、运输配送车辆、装卸设备工具、移动通信手段、物流控制系统等。2.物流战略的组织运行机制物流战略系统的组织和运行机制应当有以下特点:可以将众多服务对象纳入物流经营系统之中;物流经营主体可以采用集团化方式建立内部组织机制,将一部分物流经营者之间在市场基础上建立的交易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调节关系,降低交易成本,节约物流费用;实现多式联运、货运集散一体化,充分发挥物流战略经营单位的作用,突出专业化协作机制;企业内部应在根本利益一致的条件下鼓励适当竞争,在有偿服务的基础上建立协作关系;以建立企业内部工作标准、内部协作标准等形式解决各战略经营单位之间的利益冲突,即用战略制度化的方式来解决内部利益冲突。3.物流战略的推进物流战略的规划和实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通常可供采用的物流战略推进方式有:逻辑渐进式推进,即按战略的主导逻辑推进,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对某些部分作必要的修正;技术跳跃式推进,以先进的物流核心技术为先导,直接在一个较高的技术水平上进行战略的组织实施;分步迂回式推进,按战略实施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地进行;全面综合式推进,按既定战略内容和要求全面展开战略的各个有关方面,同时推进。企业应当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选用物流战略的推进方式,或者将以上方式结合起来,在战略实施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整。\n二.物流战略控制在任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员工个人行为上的偏差和战略规划制定的不当或环境的发展与原来的预测不同,都可能造成战略规划的局部或整体不符合企业的内外部条件。因此,一个完整的战略管理过程就必须有战略控制环节,以保证战略实施的成果符合战略目标的要求。无论哪种控制,控制过程基本都一样,即将实际工作成绩与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如果二者的偏差没有超出允许的范围,则不采取任何纠正行动;反之,如果实际工作成绩与评价标准的偏差超出了规定的界限,则应找出发生差距的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以使实际工作成绩回到标准范围之内。一个典型的控制过程如图7—4—1所示。物流战略的控制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战略绩效;反馈。这三个环节对保证有效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一)确定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物流系统工作成绩的规范,它用来确定战略措施或计划是否达到战略目标。不同层次的物流战略可能有不同的战略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同战略目标一样,也应当是可定量、易于衡量的。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体系主要取决于具体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例如,实施服务最优战略与采取资产占用最少战略的标准体系可能完全不同。预期结果(目标)制定评价标准反馈或纠正行动评价工作成绩监测与控制市场营销财务生产图7-4-1控制过程1.物流战略内部绩效评价标准内部绩效评价着重将物流战略实施活动的内部绩效与上期实绩或本期目标进行比较。内部绩效评价标准通常可分为五类:成本,即完成特定目标所发生的真实成本;客户服务,即公司满足客户需要的能力;生产率,即系统为达成目标而投入的资源数量与产出(货物或服务)之间的相对关系,通常用比率或指数表示,代表性指标主要有总成本、单位成本、销售量百分比成本、运费、仓储费用、行政管理费用、直接人工等;资产管理,即对资产使用效率的衡量,代表性指标有存货周转、仓储成本、存货水平、日供应量、过时存货、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报酬率等;质量,这是全过程评估的最主要的指标,用来确定物流战略活动的综合效率,代表性指标有损坏频率、损坏金额、货方追讨次数、客户退货数、退货费用等。2.物流战略外部绩效评价标准\n外部绩效评价主要通过客户感觉评价和制订最佳标准来分析企业与竞争者的差距,评价物流战略实施的绩效。客户感觉评价通常由厂商自己或由顾问公司等组织对客户进行调查,听取客户意见,比较企业与竞争者的服务水平,代表性的问题有完成周期、信息可用性、投诉问题的解决和产品支援的水平等。制订最佳标准是通过对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有关资产管理、成本、客户服务、生产率、质量、技术、运输、仓储、订货处理等关键领域的历史和现实的绩效水平进行分析比较来确定企业的优势及不足,以便在下一步的战略活动中加以调整或改进。3.物流战略综合绩效评价标准综合绩效评价标准用于总体上对物流系统绩效和效率进行评价,包括质量、时间、成本和资产四个体系。质量体系衡量企业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如客户满意度和服务质量等。时间体系衡量企业对客户要求的反应能力,包括按计划送入订单的时间、装运的时间、运输时间和客户接受的时间。成本体系衡量供给链的总费用,主要指标有定货完成成本、原料成本、仓储成本、财务和管理信息系统成本、劳动力和库存间接成本等。资产体系衡量物流战略实施中的资产利用水平,常以特定资产水平支持下的销售量水平为标准。如库存供给天数(即按现有库存水平计算的销售天数)、投资收益率、存货跌价等。(二)评价战略绩效评价战略绩效是指将实际绩效(即控制系统的输出)与确立的评价标准相比较,找出实际活动绩效与评价标准的差距及其产生的原因。这是发现物流战略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和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的关键阶段。评价绩效时,企业不仅应将实际成效与评价标准相比较,也应将自己的绩效与竞争对手相对照来发现自身的优势或不足。评价战略绩效中的主要问题,是要决定在何时、何地以及间隔多长时间进行一次评价。为了提供及时而充分的信息反馈应当经常评价工作绩效,但评价过于频繁会影响员工积极性,也使评价的费用升高,因此要根据所评价问题的性质、紧迫性及对战略实施的重要程度,确定合理的评价频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反馈对战略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必须针对其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这是战略控制的最终目的所在。如果战略绩效达到了标准的要求,企业完全可以不采取任何行动,如果没有达到标准就必须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并加以纠正。战略实施的绩效与评价标准发生偏差的原因很多,可能的原因有:战略目标不现实、选择了错误的战略、实施战略的组织结构不当、主管人员或作业人员不称职或玩忽职守、缺乏激励或沟通、环境压力等。这些原因表明,物流战略控制过程的输出结果影响着物流战略规划的其它阶段,整个物流战略规划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反馈系统,它依据控制系统和组织环境的信息而必须经常加以调整。\n第八章物流管理计划计划是行动的蓝图,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离不开计划的指导。物流管理计划为物流管理提供了从目前的现实通向未来目标的道路与桥梁。物流管理是对物流活动所形成的系统的管理,不仅涉及到在系统中不断转移的物资实体,也涉及到使物资实体发生运动(包括储存)的手段(如包装、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与所使用的资材、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选择、使用以及与此有关的经济、技术、劳务等方面的问题。因此物流管理计划涉及面广,既包括物流量计划、仓库吞吐量计划、装运计划等,也包括生产、采购、库存、销售物流计划等内容。第一节物流市场分析制定物流管理计划的首要因素是认识到影响物流管理绩效的内在和外在决定力量。当今动态的商务环境中唯一永恒的是变化,对物流管理计划的一项重要投入是分析和评价环境变化。环境分析的目的是评价有关管理计划中的物流运作的不同方向及变化率。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影响计划的灵活性。而这些外部环境中最重要的便是市场和需求,主要包括: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技术环境等。一、市场环境影响物流供求的最主要因素是市场状况,因而市场环境分析是物流环境分析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市场环境主要包括行业竞争力状况、地区市场环境、服务行业趋势以及需求状况等。1、行业竞争力状况。对于行业竞争力的分析主要包括行业领导的影响和控制,国际竞争,竞争与对峙,客户与供应力,主要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在分析过程中,应该以下列因素为依据:市场大小和成长率、利润率潜力、关键成功因素、海外竞争以及劳工问题等。为了成为最有效的行业参与者,应该对竞争对手的物流竞争力做细致的定量研究,从而可以掌握客户绩效的基本水平。2、地区市场环境。一个企业的物流设施结构直接同客户及供应商的位置有关,并且地理区域的人口密集度、交通状况等都影响物流设施坐落的决策。各个地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一致的,而是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已经建立起了功能强大的物流集散中心,从而为企业决定具有市场潜力的零售商场等物流设施的位置提供了便利条件;而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影响,交通不便,人口密度低,人民收入水平低下,物流市场的成长与发展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3、服务行业趋势。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服务行业的不断增长已经使其成为GDP的日益增大的部分。与物流特别有关的服务是运输、仓储、收集定单、存货满足以及计算机的信息系统服务。这些相关服务可以在重组物流系统设计时从专家处直接购买到,也可以将总体物流的要求的实现全包给第三方,从专家处得到最重要服务的花费所占的比重不断在增加。从物流系统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服务具有增加灵活性和减少固定成本的潜力。二、产业环境物流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的作用,可以发现现实产业布局的问题并予以反馈,这是物流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动的一方面。但是反过来,物流的发展又受到产业环境的制约。所以,产业环境也是物流的一个重要环境。物流的产业环境主要包括生产产业环境和流通产业环境。\n(一)生产产业环境生产产业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农业环境与农产品物流,原、材、燃料工业环境与物流,装备工业环境与物流,轻工业环境与物流。1、农业环境与农产品物流。这里的农业是指“大农业”,即不但包括耕作种植业,而且包含林、牧、副、渔等业。具体来说,农业环境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的分布状况以及需求特点。2、原、材、燃料工业环境与物流。原、材、燃料工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的基础工业,是重要的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包括冶金、化学、建材、煤炭、石油等重工业。对于该环境的分析主要包括各种重工业产品的主要产区及需求状况。3、装备工业环境与物流。装备工业是为我国生产力发展提供劳动手段的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心脏工业。同时,该工业也向人民生活提供各种机电产品。主要包括工业设备制造、农业机械制造、起重运输机械制造等装备工业。对装备工业环境的分析主要是对这些工业分布状况的了解与分析。4、轻工业环境与物流。轻工业是以生产消费资料为主的加工工业部门,包括纺织、食品、造纸、医药、日用品、民用机电产品等行业。轻工业产品的主要特点是品种多、批量小、质量要求高、精密、易损、易污等,对该环境的分析应包括各种轻工业的分布特点及需求状况。(二)流通产业环境流通产业环境包括商业、储运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是实现“桥梁和纽带”任务的许多行业的总称。1、交通运输环境交通运输业是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交通运输地理指的是交通运输生产力的布局,这对物流工作人员使用交通运输生产力,依靠交通运输来建立物流系统,组织物流合理化有很大意义。交通运输环境主要包括铁路运输环境,水路运输环境,公路运输环境,航空运输环境以及管道运输环境等。对于该环境的分析,应着重从各种运输线路的分布状况及特点入手进行分析。2、商业环境商业环境包括商品市场的分布及商品流向。商品市场包括商品货源市场与商品销售市场两种,在了解这两种市场的分布状况的基础上,物流工作者应该分析商品的流向以确定合理的商业计划。由于生产力布局的相对固定以及商品货源市场及销售时市场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商品必然呈现出由货源市场向销售市场的单向运动状态,这就决定了一定时期大宗商品的流向。一般而言,只有符合这种趋势,进行运输才算合理。从理论上看,凡是不符合这一种趋势进行运输,就称作不合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只单纯考虑流向,还需考虑到物流的其他合理因素以及宏观、微观的效益,因而将流向问题只作为其中的一个判断因素。3、物资业环境物资业环境包括生产资料市场的分布与生产资料的流向。生产资料生产一般规模较大,因而货源市场较集中,其规律是以矿区和大城市为主要货源市场,某些开放城市及沿海城市为主要进口货源市场。生产资料的合理流向要求主要反映在批量大、品种规格、花色较少的生产资料领域,如化肥、水泥、木材等。有些生产资料总量虽大,但品种、规格繁多,分布到单一品种规格上的数量则相对较小,这就很难区分出不同品种、规格的合理流向。4、仓储业环境\n我国仓储业也可称储运业,除仓储外,还包括少量的汽车运输,但是以仓储为主。我国运输业务主要由交通运输业而不是由储运业承担,储运业主要负责提货、送货运输,内部运输,托运代理及管理等业务。三、技术环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物流的第一生产力。对物流而言,科学技术起着决定性作用,几次“物流(运输)革命”都是由科学技术发展支撑的。科学技术可以为物流活动提供充足的技术知识、经验以及物质成果,从而提高物流设计、管理、运行水平,提高物流劳动者的素质,不断加深物流系统的合理化程度。在技术领域中,对物流系统最具影响力的是信息、运输、物料管理及包装。例如计算机、卫星、扫描、条形码和数据库等均是对物流实施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及时和准确的信息是企业的关键,完整的数据库能够跟踪物料运动、工作程序以及制成品的存货,因而可以用来改进实时管理控制及决策。第二节物流需求预测物流需求预测是为了制定物流管理计划,而对需求时间、地点、库存单位、装运流量等所进行的预示或估计。精确的需求预测可以促进物流信息系统和生产设施能力的计划和协调。并且通过物流需求预测可以确定产品是如何向配送中心和仓库或者零售商进行分配的。为明确责任,衡量需求预测的效果,开展物流需求预测需要建立一套包括组织、程序、动机以及人事等方面的完善的预测的行政管理体制,以支持预测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选择预测技术,实施预测过程并对其过程实行有效监控。一、物流需求预测的一般步骤1、确定需求性质经预测的需求可以分为从属需求和独立需求。从属需求具有垂直顺序特征,如采购和制造情况,零部件的采购为了装配成制成品,此时零部件的需求取决于制成品的装配计划。水平从属需求是一种特别情况,需求的项目并非完成制造过程所需要,而有可能是完成营销过程所需要,如在每个装运项目中包括了附属物、促销项目或经营者手册等,那么对附属物的需求预测就取决于装运项目的计划。因此,对如零部件等的从属需求的预测可直接通过基本项目的需求估计来确定而无需分别进行预测。独立需求预测则是两个项目的需求毫无关系,如对洗衣机的需求有可能对洗衣粉的需求无关,洗衣粉的预测对改善洗衣机预测将不起任何作用。这类项目主要包括大多数最终消费品和工业物资,必须单独预测。2、确定预测目标明确预测的目标是进行有效预测的前提。有了明确具体的预测目标,才能有的放矢的收集资料,否则就无法确定调查什么,向谁调查,更谈不上怎样进行预测。并且预测目标的确定应尽量明细化、数量化,以利于预测工作的顺利开展。3、确定预测内容,收集资料进行初步分析预测内容即影响物流需求的因素,一般包括:某时期的基本需求水平、季节因素、趋势值、周期因素、促销因素以及不规则因素六个方面。预测者必须认识到不同因素对物流需求所具有的潜在影响,并能适当的予以处理,对于特定项目具有重大意义的成分必须予以识别、分析并与适当的预测技术相结合。某时期的基本需求水平是以整个展延时间内的平均值表示的,是对没有季节因素、周期因素和促销因素等成分的项目的适当预测。季节因素通常建立在年度基础上,对消费零售层而言,在某几个季度,某物品的需求量\n较大,而在另几个季度,需求量较小的规律运动。而对批发层次而言,这种季节因素先于消费需求大约一个季度。趋势值是指在一个展延的时期内,定期销售的长期一般运动。它可以为正、为负或不确定方向,人口或消费类型的变化决定趋势值的增减,销售量随时间而增加是正的趋势值,反之,则为负的趋势值。而通常情况下,由于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趋势方向会改变许多次。周期因素如商业周期,一般来说,每隔3——5年就有一次经济从衰退到扩张的波动,许多大宗商品需求就与商业周期联系紧密。促销因素,在某些行业,厂商的市场营销活动会引发需求波动,对销售量具有很大影响。促销期间销售量增加,此后随着利用促销逐渐售出库存后销售量下降。从预测的角度,有规则的促销因素类似季节因素,而不规则的促销因素则必须对它进行跟踪并结合时期进行分析。不规则因素,是随机的或无法预测的因素。在展开一项预测的过程中,其目标是要通过跟踪和预计其他因素,使随机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在了解预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预测目标收集资料进行初步分析,观察资料结构及其性质,并以此作为选择适当预测方法的依据。4、选择预测方法在需求预测中有两种方法,即经验判断和数学模型法。经验判断法由预测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凭借其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这种方法多在掌握资料不够全面,预测准确度要求不搞时使用,在更多情况下,使用的是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一般包括时间序列建模和相关性建模两种方法。这种预测相对经验判断法更准确一些。对于这些方法将在下一节中进行具体介绍。5、计算并做出预测以预测目标为导向,根据选定的预测方法,利用掌握的资料,就可以具体研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预测物流的需求状况。6、分析预测误差根据现实的资料对未来进行预测,其中产生误差是难免的。误差的大小反映预测的准确程度,如果预测误差过大,其预测结果就会偏离实际太远,从而失去参考价值。因此对预测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要检查预测方法的合理性。总之要使预测误差降到最小。二、预测技术在预测过程中,预测技术的选择对于预测准确度的提高有重要影响。一般所采用的预测技术有两种,即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一)定性预测技术定性预测通过调查、座谈和协商会议来展开,主要依赖专家意见或判断预测。这种方法只能对未来的发展变化提供一个大致趋势,而无法准确量化。在具体的物流预测实践中,有几种常见的方法,现简单介绍如下:1、特尔菲法主要采用函询的方式,依靠专家背靠背的判断,使专家的不同意见能够充分发表,经过客观分析和多次征询反馈,使各种不同意见逐步趋向一致,从而得出较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预测结果。它的主要过程包括:首先,根据预测的目标和要求,拟定意见征询表。其次,选择那些从事与预测题目相关的专业工作、精通专业并具有预见性和分析能力的专家作为征询对象。再次,多次反复征询专家意见。\n最后,做出预测结论。这种方法优点是集思广益,有助于预测的全面和可靠,并且采取的匿名反馈有助于预测人员独立思考,减少心理因素的干扰。但缺点是主要依靠主观判断,缺乏客观标准。2、业务人员评估法预测时,召集所属物流各环节,如计划、采购、仓储和运输等的业务人员对未来某种物流需求做出估计,然后把大家的推断数据综合处理,形成对未来的预测。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业务人员最了解物流需求情况和市场动态,所提供的情况和预测的数值比较接近实际。缺点是某些业务人员的自身素质较低,思想狭隘,所作的预测长忽略整个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且业务人员出于自己的业务考虑做出估计一般比较保守。(二)定量预测技术这是一种比较准确的预测方法,包括两种:一是时间序列技术,二是回归分析技术。前者通过分析历史模式和模式的变化来预测,后者使用明确并且特定的有关变量的信息来开展预测。1、时间序列技术时间序列技术是利用过去一段时间的销售量数据或其他一组数据,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通过现有的需求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及需求量,这种技术首先要分析确定历史数据的类型和动态,其次选定具体的预测方法,并进行计算,最后结合判断与量化的数据确定未来的预测值。时间序列技术包括三种:(1)移动平均法,(2)指数修正法,(3)外延平滑技术。(1)移动平均法根据历史统计数据的变化规律,使用最近时期数据的平均数,利用上一个或几个时期的数据产生下一期的预测。移动平均数很容易计算,用数学公式表达为:Xt=∑Xt-i/nXt—第t时期的预测值Xt-I—第t-i时期的实际值n—总时期次数例如,1,2,3月份的销售量为:220,210,260,则4月份的移动平均值为:X4=(220+210+260)/3=230这种方法很容易计算,但n值的选取是预测准确度的关键所在,如果n值取得大,则不仅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来计算预测,而且对这许多数据起伏变化的敏感性差,容易产生“滞后现象”;如果n值取得很小,则对变化灵敏度高,对某些因随机因素造成的变化难以判断,一旦数据资料大起大落,预测失误就会增多。因此,应根据长期预测时间中的经验合理选取n值。移动平均预测最大的缺陷是:产生的时滞现象和对历史时期数据的一视同仁,造成预测误差较大。而加权移动平均法中给每一时期数据赋以权重,使近期数据对移动平均数影响增大,从而可以增加预测值的准确度。数学表达式为:Xt=(a1Xt-1+a2Xt-2+⋯anXt-n)/nXt—第t时期的加权移动平均数an—加权系数(∑ai=n)n—总时期次数如上例中,设a1=0.5,a2=1,a3=1.5,n=3,则Xt=(0.5*220+1*210+1.5*260)/3\n=337(2)指数修正这种方法是根据以前时期的实际数值和预测值的加权平均数来估计未来的预测值。数学表达式为:》Xt=Xt+α(Xt-Xt-1)Xt—第t时期的预测值Xt-1—第t-1时期的预测值Xt-1—第t-1时期的实际值α—平滑系数(0≤α≤1)即:下一时期的预测值等于本期预测值再加上一个修正值。修正值是平滑系数与本期预测值和实际值的误差之积。这种方法关键在α,当α=0时,Xt等于Xt-1,即几乎是一种简单的移动平均。当α=1时,Xt=Xt-1,即用最近时期的数据作下一时期的预测值。合理选取平滑系数,当时间序列波动较大,不具备长期稳定趋势时,平滑系数可取得大一些;当时间序列变化缓慢,起伏波动不大时,平滑系数可取得小一些。(3)外延平滑技术即考虑趋势值和季节波动对预测值的影响,这类技术分别被称为具有趋势值的指数平滑和具有季节因数的指数平滑。外延平滑的计算类似于基本平滑模型的计算,可以用最低限度的记录保存,迅速地计算新的预测。做出反应的技术能力取决于平滑常数值。较高的数值提供快速的反应,但会导致过度反应。外延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它们直接考虑趋势值和季节因数成分,但常常被认为过分敏感,因为它没有能力正确地细分每一预测成分。这种过分的敏感会导致预测的精度问题。2、回归分析技术这种预测技术建立在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基础上,研究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又叫因果分析法。如果预测基于一个单一因素,只涉及两个变量,叫做一元回归分析;如果使用一个以上的因素,就称为多元回归分析。因果分析法的步骤如下:(1)通过对历史资料和现实调查资料的分析,找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预测目标以及因变量和自变量。因变量即预测的内容,自变量就是引起预测目标变化的各种影响因素。(2)根据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选择数学模型,并建立预测模型。(3)对预测模型进行检验,测定误差,确定预测值。一元回归分析法是处理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关系的一种方法,它描述一个自变量x与另一个因变量y之间的相关关系。一元回归分析法的通式为:Yt=a+bXYt—因变量,即在时间段t的预测值X—自变量,即引起因变量Yt变化的某种影响因素a,b—回归系数回归预测能够有效地考虑外部因素和事件,因此,因果分析技术更适合于长期预测或总量预测。例如,他们常被用来做出年度的或全国的销售预测。三、预测误差控制预测的精确度是指相应的预测与实际预测之间的差异。要提高预测的精确度,必须衡量和分析预测误差。首先,误差大小的衡量决定改善和控制预测的前提。虽然预测误差的一般定义是实际值\n与预测需求量之间的差异,但更精确的定义需要进行计算和比较,在误差绝对数或相对数基础上使用各种方法进行衡量。如按年份计算误差平均数,计算绝对误差及由此产生的平均绝对离差等方法,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出的预测精度是不一样的。其次,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为控制减小误差提供基础。预测误差的产生可能源于外部预测因素,如促销、罢市、价格变化、产品线变化、竞争性活动以及经济条件等的影响;也可能由于预测技术的选择不当所造成。第三,建立预测反馈机制,根据误差衡量和误差原因分析的结果,通过识别主要的误差来源,开发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传导机制,降低误差。如改善有关诸如价格变化、促销和包装变化等之类的营销活动的通信传输,有可能大大减小预测误差。第三节物流管理计划的制定由于市场竞争对手、供应商与技术的变化,物流需求环境也不断变化。物流经理们经常必须对这样一些事情做出安排和规划,如(1)分销中心的数量与选址;(2)每个分销中心库存数量的确定;(3)运输设备类型、运输量的计划安排、以及车辆的行驶路线安排;(4)在物流中心是否应用一个新的物流管理技术等等。对这些方面的规划通常建立在对物流环境进行分析和对物流需求进行预测的基础之上。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物流环境,为了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制定系统的物流管理计划。一、物流管理计划的分类1、按计划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1)长期计划(一般为5年、10年计划)是根据国民经济长期规划和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对未来物流市场及需求的预测来制定的,它是规定物流管理的发展方向及目标的纲领性、战略性规划,并确定为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的各种基本措施。由于长期计划期限较长,在这个较长的时期内,企业内外经营环境及各项影响因素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很难做出精确的判断。因此,长期计划通常比较概括。(2)短期计划(一般为年度、季度、月度计划)通常包括年度计划和季度计划。年度计划较详细具体地规定了计划年度的任务,是指导物流管理的最主要计划。季度计划是年度计划的具体化,用来指导和组织日常物流活动地具体执行计划。长短期计划相互配合,密切联系,长期计划是短期计划的依据,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具体化和补充。由于物流环境的复杂多变,物流计划必须注意长短期计划的衔接和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使之切合实际。2、根据物流环境内容,可以划分为运输计划、储存计划与装运计划。(1)运输计划,是对物资运输量和所需运输工具所编制的计划。它是合理组织物流运输的重要前提,对于节约运力,降低费用,促进运输管理合理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运输计划,按交通工具划分,有铁路运输计划、水路运输计划、公路运输计划、航空运输计划等。各种运输计划内容不完全相同,但一般都有物资品名、起运站(港)、到达站(港)等项目和运输量指标等内容。运输计划的编制,一般要在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的基础上,计算确定货运量,再经过讨论、修改,就可以编制出运输计划。(2)仓储计划,编制科学的仓储计划是安排仓储业务,促证进销业务正常开展的前提。根据仓库业务活动的内容,仓储计划包括以下几种:物资出入库计划:根据物资流转计划中规定的储存指标,结合仓库的吞吐储存能力来编制,它是仓库业务活动的主体计划,指导仓库业务活动的开展,是编制仓储计划的关键。仓位利用和物资保管保养计划:根据仓库的实际情况和物资出入库的数量质量状况,提\n出仓位、货架和堆码规划,以便充分利用仓库的储存能力。根据物资的不同特性,制定物资保养计划,如保养时间、措施等,以保证仓储物资的完好。仓库设备、工具维修和技术计划:根据库内设备、工具的使用情况,按照设备例行保养规定,有计划的安排设备、工具的维修保养。并根据仓库发展规划和逐步实行仓库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要求,提出技术革新计划。仓库劳动力安排计划:根据仓库的吞吐储存任务及各种作业定额编制,以便有计划的安排劳动力。仓库费用计划:根据仓库完成物资吞吐储存计划所需要的各种费用来编制,以掌握仓库费用开支,进行经济核算。(3)搬运装卸计划,是运输和储存计划的重要补充。它的编制是为了消除无效搬运,提高搬运灵活性,促进搬运装卸作业的合理化,保持物流的均衡顺畅。3、根据物流管理活动发生的先后次序可分为生产物流计划、供应物流计划、销售物流计划、废弃与回收物流计划。(1)生产物流计划生产物流计划的核心内容是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工作,即根据计划期内规定的出产产品的品种、数量、期限以及发展了的客观实际,具体安排产品及其零部件在各工艺阶段的生产速度。与此同时,为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安排短期的生产任务,协调前后衔接关系。为合理组织生产活动,必须科学地规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在生产时间和生产数量上的内在联系,合理的确定期量(及时间和数量)标准,为编制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提供科学依据。生产物流计划的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物流计划中的物流平衡及计划执行过程中的调度统计工作,也即是要通过研究物资在生产过程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在各工艺阶段的生产周期,来安排经过各工艺阶段的时间和数量,并实现系统内各生产环节在结构、数量和时间相协调。二是为各生产环节的均衡生产创造条件,即要尽可能缩短物资流动周期,不仅使每个生产环节在数量上均衡生产和产出,而且各阶段物流要保持一定的比例。三是加强在制品管理,缩短生产周期。对在制品的合理控制,不仅可以减少在制品占用量,又能使各生产环节衔接协调,按照物流作业计划有节奏地、均衡地组织物流活动。(2)供应物流计划供应物流是生产过程物流的上延部分,由企业所不能控制的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因此,供应物流计划的编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供应物流计划的内容包括原材料等一切生产资料的采购、进货运输、仓储、库存管理、用料管理和供料运输等活动的安排与规划。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通过市场资源调查、市场变化信息的采集和反馈来确定供货厂家选择及进货批量与时间间隔等问题;第二、为防止意外事故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保证生产的连续进行,必须通过库存计划的制定以保证库存的合理化,改善物流供应状态;第三、采用合理的运输方案,使用运输节省时间和费用依赖于运输计划的制定。(3)销售物流计划销售物流是生产过程物流的后延部分,是企业物流与社会物流的另一个衔接点,因此,销售物流计划对于产品包装、成品储存、销售渠道和产成品的发送等内容必须进行设计和规划。包装计划是销售物流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包装材料和包装形式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物品的防护和销售,还要考虑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方便。销售渠道计划是企业在渠道结构中对销售通路做出的计划和适应变化。渠道的长短选择取决于政策性因素、产品因素、市场因素和企业本身因素等,正确选择运用渠道可使企业迅\n速及时地将产品传送到用户手中,以扩大商品销售,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流通费用。(4)回收与废弃物流计划回收物流计划的作用是考虑到被废弃的对象有再利用的价值,按期进行加工、拣选、分解、净化,使其成为有用的物资或转化为能量而重新投入生产和生活循环系统。这种回收物资重新进入生产领域会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废弃物流计划的作用是由于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严重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必须对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如焚化、化学处理或运到特定地点堆放、掩埋等。二、物流管理计划的制定物流管理计划制定的程序如图8—3—1所示:可行性分析↓确定项目计划↓收集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建议并实施计划图8—3—1物流计划制定的程序(一)可行性分析也即对现今物流情况的广泛评价,包括三个部分:1、外部市场评价,即对趋势和客户所要求的服务需求的审视。其目的在于把客户对公司物流能力变化的感觉和期望予以记录和格式化。具体的评价项目从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三个方面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趋势:如供应商提供什么样的增值服务?客户订货形势如何改变?关于物流活动如购买数量、包装、家庭发送、产品质量、客户的趋向如何?(2)企业能力:企业内部化或外部获取资源增值服务的对比分析,如何提高物流绩效,如何随顾客购买形势等趋向的变化而改变。(3)竞争能力:竞争对手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与供应商进行沟通,竞争对手向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及竞争对手如何随客户购买形势等趋向的变化而改变的。2、企业内部评价,即对企业主要资源如工作人员、设备、设施、关系和信息等的审视,尤其要对现行系统的能力及缺陷做出广泛的评价。其评价必须考虑程序、政策和每个主要物流活动的关键指标。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客户服务:客户服务的信息流是怎样的,如何做出对订单的决策,客户服务的衡量标准及绩效水平是什么。(2)原材料管理:首先审视通过工厂与分销中心的原材料流的合理性,其次考虑生产计划和时间表决策是如何制定的,最后看原材料管理绩效如何衡量。(3)运输:审视整个运输流程当前使用的运输方式、订货量和运输量的概况,如何决定每次运输的方式及承运人的选择问题,运输的绩效水平怎样,如何衡量。(4)库存:审视当前使用的储存和装卸设施的功能,管理者如何依据信息做出库存管理决策以及库存的绩效水平和绩效衡量方法是什么。3、技术评价,即对关键物流技术的应用和能力的评价,包括运输、储存、原材料处理、包装和信息处理等方面。技术评价考虑的是关于先进技术及应用新技术潜力的公司的能力。如能否通过第三方提供的原材料处理能力提高物流绩效?卫星及扫描通信技术对物流绩效的影响?技术评价的内容包括:预测技术、订货入账技术、订货程序、EDI技术、长裤运作技术、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等方面。\n(二)确定项目计划1、确定目标目标的确定是计划编制的导向,目标规定了市场和产业细分、修正的时间框架和所要求的特定绩效,这些要求又通常界定了特定的服务水平。例如:订单收到后两天内,90%的所有订货应予以发送。延期交货最多不超过两天等。2、考虑限制约束条件在企业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基础上,管理人员会对允许系统修正的范围做出限制。这种限制的性质取决于个别企业的特定环境。限制约束条件会影响整体的计划程序,其目的在于使计划具有一个可操作性的范围和一个明确的起始点。3、确定衡量标准可行性分析中强调了发展管理绩效标准的需要,这些标准通过对成本结构和绩效惩罚的确认以及提供评价成功的方法来指导计划。标准要恰当的反映总的物流系统情况,而且一旦形成,标准必须贯彻始终。衡量标准必须包括说明成本要素,诸如运输、库存和定货处理是如何计算的,并需包括详细的财务会计附件以及有关客户衡量的详述和计算方法。4、选择分析技术(1)分析技术范围从简单的手工方法到复杂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一旦确定了目标和约束条件,计划必须识别不同的技术方法并选择最好的技术方法。(2)对分析技术的选择,必须考虑评估项目的问题及所需的信息,特别是必须识别和评估关键的绩效衡量标准及物流系统范围。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所要求数据的可用性和格式要求。5、制定工作计划即确定完成计划所需的时间和资源。计划中的一个最普遍的错误便是低估了完成一项计划任务所需的时间,超时需要更多的费用,而且减少了计划的可信度。(三)收集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数据收集程序始于可行性评估,但仍需详细的数据说明来为数据分析乃至制定计划做准备。需要收集的数据主要包括:(1)销售和客户订货。年度销售预测、每月的销售百分比及季节分布类型,通常对决定物流量和活动水平是必需的。根据市场和运输量的大小来决定运输形式同样需要历史上客户订单样本。(2)运输数据要求包括所使用的运输方式的数目与类型、运输方式所选择的准则、费率和运达时间以及运输规则政策。(3)物流空间量度也需要特定的客户数据,有效地物流管理必须考虑同跨越空间距离移动产品相联系的成本和时间。(4)有关渠道结构的分析,必须通过对原料和部件的分类来确认比较与制造和采购有关的成本。其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有:工厂的数目与坐落位置、产品的混合、生产精度计划和季节性因素。必须确认与库存转移、重新订货以及仓库加工处理有关的政策和成本,尤其是库存控制规划和产品分配程序,这两者常常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必须考虑每一个现今的和潜在的仓库运作成本、能力、产品混合、储存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必须注意数据的有效性和可用性。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利用数据收集结果和技术选择来制定和评估物流管理计划方案,方案的评价与分析必须用手工或电子的手段确定每个方案的相关绩效特征。选择时应考虑到管理的政策及实施,包括诸如分销中心数目、库存目标水平或者运量大小的概况等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四)建议并实施计划\n所选择的方案经过分析,经审视后向管理层推荐。这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任务:1、确认最佳方案多个方案往往具有相似的或可比的结果,必须对每个方案的绩效特征和条件进行比较,以确认两个或三个最好的选择。通常“最佳”的标准便是:以最小的总成本取得所期望的服务目标。2、成本收益分析对计划方案的评价即是对各种可能的情况就现在的成本情况及服务能力与计划中的条件进行比较分析。理想的成本收益分析要对方案就一个基准期进行比较,然后进行跨某个计划时期的比较运作。从这种分析评估中可得到典型的结果和建议,以支持计划方案的选择。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考虑计划环境与假设一致的概率和有关系统改变的潜在危险。外在风险主要是需求绩效周期和竞争行为有关的不确定性;内在风险主要来源于劳工和生产率、企业战略改变以及可用资源的变化。对这些风险必须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以便为管理层提供指导和论证。4、计划的实施这是计划工作的最后阶段,实际过程中仍有以下几方面的任务需要完成,一是就个别实践及其顺序和相关性对实施计划进行明确定义;二是制定计划实施的进度;三是定义评估计划成功的接受标准,接受标准应集中于改进服务,减少成本,改进资产利用和提高质量;四是计划的实际实施。\n第三篇物流作业管理\n第九章运输管理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物流,完成其改变“物”的空间位置功能的主要手段是运输。综合分析表明,运费占全部物流费用近50%的比例。现实中,依然有很多人认为物流就是运输,就是因为物流的很大一部分功能是由运输完成的。由此可见,运输在物流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一节运输概述一、运输的概念运输是指对运输主体的载运及输送。在本书中,运输主体主要指物。它是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在不同空间、不同地点(如两地、两个工厂、以及大型企业中距离较远的两个车间之间),使运输主体发生位移,以达到改变“物”的空间位置的活动。与搬运和配送相区别,运输一般活动范围较大,而搬运和配送的活动范围较小。二、运输的地位在所有的物流功能中,一个最基本的功能是运输。随着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物流的概念早已不是单纯的运输,但运输费用依然占据整个物流费用中很大的比例。关于物流的定义非常混乱,以至于还有很多人认为物流即是运输,就是因为运输依然是物流的主体。物流的概念说明物流是直接改变了“物”的时间及空间状态。运输作为物流中改变物的“空间状态”的主要手段,再辅以搬运,配送等活动,就能完成物流中改变“物”的空间状态的全部任务。物流被称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其本意就在于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到今天,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想大规模的节约成本,降低费用已经很难实现。专家们发现,在流通领域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不断丰富,以及现代物流企业的不断涌现,专业化物流不仅能够起到传统运输的作用,更能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设计出较优的物流运输体系,而这已成为各企业纷纷争取,努力降低成本,增大竞争实力的有利途径。众所周知,运输不同于静止地保管,要靠大量的能量消耗来实现“物”的空间位置转移的功能。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运输物品的空间位置转移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选择方式。如何选择运输方式,以及选择何种运输方式将更趋专业化。由于运输的消耗是巨大的,因而合理的选择将带来更低的成本。由于某些运输的里程很大,在各种运输手段不断完善的今天,通过各种运输工具的相互配合,各种运输手段的不断增强,联运、代理等各种服务项目地不断涌现,以及国家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地不断增加,整个社会的生产成本将能获得更大的结余。三、运输能力运输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拿公路举例,公路运输能力是指通道通过能力、车辆载运能力、基础设施的接待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国内物流系统规划要考虑到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区域之间、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在基础设施、政策法规、软件建设等方面的充分协调,以及水陆分工、公铁分工在联运中的衔接换装能力、枢纽通过能力、航运能力等的协调配合,沿线基础设施、设备质量和可利用情况等。铁路运输的运输能力涉及车站、编组站、线路、机车、车辆、通信设备等内容。线路能力要与车站、编组站的能力相配套,机车能力要与线路能力相配套。\n水路运输能力包括内河和远洋运输,主要涉及港口、航运、集散运输等方面的配合问题。港口规划建设要与本身的泊位、装卸设备、堆场、仓库、港区线路和设备协调配合。在运输组织方面,要同外部的航运部门、铁路、公路等部门协调配合。公路运力如前所述,主要涉及道路、车辆、仓容、中转等方面的问题。航空运输主要包括民航机场的内部协调,民航与外部的协调配套以及与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协调。第二节物流运输方式及其选择一、公路运输公路运输主要是指使用各种车辆,包括汽车,人力、畜力车等运输工具在公路上进行客货运输的方式。在我国,长期以来对于公路运输的界定是主要承担距离较近,批量较小的运输项目,以及水路和铁路难以到达地区的运输,另外对于铁路、水运难以实现其优势的运输间隔一般也选择公路运输。很多资料显示,公路运输的经济半径为200公里。然而随着我国公路建设步伐的逐渐加大,公路运输的经济里程也在不断增长。比如随着京沪高速公路的开通,北京到上海近1000公里路程,客、货运输已经从铁路运输向航空及公路运输分流。更有甚者,比如北京到太原,采用公路运输要比采用铁路运输节省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随着我国公路建设速度的不断提高,公路运输的各种优点也将不断地体现出来。公路运输具有运输速度较快,灵活性强;公路建设的投资较低,建设周期相对较短,对运输设施的要求不高等优点,是实现门到门运输的最好运输方式。也正因为如此,公路运输是门到门运输的主要承担者,这样,从发货者到收货者,既不需要转运也不需要反复地装卸搬运,对于提高运输质量和运输速度都有明显的好处。二、铁路运输铁路运输是指使用铁路列车运送客货的一种运输方式。一般来讲,铁路运输承担的运输距离较长,货运量较大,在干线运输中起主力军的作用。传统的理解,我国运输在没有水运条件的地区,所有的大批量、长途客货运输基本上都依靠铁路。铁路运输的优点明显,具体表现为,(1)速度快,由于铁路列车是在自己的专用轨道上行驶,这样基本不受其他外部干扰,在近几年我国铁路连续几次提速的情况下,铁道列车速度有了显著的提高,最高时速达到160公里的列车已经在不断地投入商业运行。(2)基本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能够在决大多数气候条件下正常运行,这样可以保证运输的连贯性,而这是其他运输方式所不能比拟的。(3)运载量大,铁路运输依靠大动力机车牵引,可以轻松的拖挂多节车皮,铁路货车运载量一般为60—100吨,而专用车皮的运载量可能会更大,一般的货物运输列车可以同时拖挂50—70节车皮,并且铁路运输部门可以根据运输量的大小,随时增加或减少运力安排,这样,能够在满足运输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成本,由于铁路运输运量大,可调节等优点,使铁路运输成本相对较低。当然,铁路运输也有不足之处,由于铁路线的建设是固定的,所以运输也只能在固定的线路上进行,这样就必须要与其他的运输手段配合使用,在衔接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来很多的不便之处,比如运输速度减缓,在装卸的时候会出现货物的损失等等。一般认为,铁路运输的经济里程在200公里以上。三、水路运输水路运输是指使用船舶在通航水道进行客货运输的运输方式。水路运输因为运量大,成本低,所以发展很快,80年代以来,我国的水运货物周转量已逐渐上升到各种运输方式中的第一位,是干线运输中的主要运力。水路运输可以根据运输的线路,地理位置的特点,选择多种不同的运输工具。在内河运输中,因为主要是连接陆地内的江、河、湖泊等水道,因\n此运距不是太大,主要使用中、小型船舶及拖船、挂船等运输工具进行运输。对于沿海和近海运输,主要任务是沿大陆附近的航道运送客货或在邻近国家之间来回运转。此过程由于距离不是太远,运输过程中使用中、小型海洋运输船舶较多。远洋运输是跨大洋的远程运输,一般要选用大型的远洋运输船舶。专业运输要选用大型专业运输船舶,比如,集装箱船,冷冻船、油船、矿石船、液化气船、载驳船等。水路运输因为能以较低的成本进行远距离、大批量的运输,自古就被人类加以利用,但水运的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首先,水运只能在有水道的地方以及沿海加以利用,而在内陆地区,尤其是大陆性干旱地区就没有可用资源(比如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以及华北平原就基本没有可用航道),这就使得水路运输的适用性降低,并且水路运输必须要靠其他运输手段加以配合、衔接才能够实现完整的运输。其次,水路运输的运输速度较慢。船舶在水中行驶,水给了船舶以浮力,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阻力,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船舶的运行速度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整体来看,运输速度还是较慢,尤其是在内河航运中,当船舶逆流运行时,速度更慢,比如从上海到重庆,一般船只需要航行10天以上,而铁路列车则可在2天左右到达。第三,水路运输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较大,在枯水的季节,航道会影响大吨位的船舶运行,有些航道甚至因此停航。另外,在高纬度地区,在冬季会遇到河流结冻,使得航行中断(比如我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另外,水路运输还会受到各种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比如台风、暴雨,将会使海洋运输受到影响,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很多不可想象的灾难;还有雾、雨等天气也会影响到航运的正常进行。我国的长江上游,比如在重庆至宜昌行段,在有大雾的时候,会使航行中断,尤其是在三峡地区,在起雾的时候,一般不允许船舶航行;在汛期到来的时候,长江流域也会对船舶航行进行限制,比如在长江洪峰通过的时候,航行是非常危险的,同样,航运部门为了保障航行安全,会在一定时间禁止船舶通过。四、航空运输航空运输是指使用各种航空器进行客货运输的运输形式,目前使用的最主要的航空器是飞机。航空运输因为其速度快、效率高,在运输行业中所占比例已经越来越高。航空运输优势明显,除了运输速度快,效率高(目前的航空技术可以在24小时内到达世界上任何地方)外,航空运输可以不受各种地形的限制,这对很多交通不发达地区尤其适合。比如我国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周围山脉众多,交通极为不便。进入西藏我国主要有2条通道。川藏公路,全长1700余公里,从成都至拉萨,汽车连续行驶需要3天左右的时间,而飞机只需要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川藏公路因为路况不好而闻名,泥石流、塌方等自然灾害经常出现,公路不能保证随时通畅;另一条通道青藏公路,虽然路况较好,但因路途遥远,需要绕道兰州,穿过青海,也对西藏运输起着瓶颈的作用。随着拉萨机场的建成,越来越多的进出藏运输选用航空运输方式,这是航空运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另外,航空运输还具有运载货物破损率小,节省包装、保险和储存费用的优点,附加值高的商品在一定运行里程以上,选择航空运输将能更大的节省成本。在航空运输使用的越来越频繁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航空运输在运输行业中所遇到的最大限制是运输的成本很高。由于飞机的载重有限,这样分担到每一件运输物品的单位成本也较高。因此,一般意义认为,航空运输是用来运载那些价值高,体重轻,易损,鲜活的商品以及一些急需的商品、物资。比如精密仪器,保鲜期短的农副产品,急需商品和救灾物资等。五、管道运输管道运输是各种运输方式中人们所不太熟悉的一种,在一般人看来,运输无外乎车,船,飞机三种,其实,管道运输是在现代物流中发展越来越快的一种运输方式。管道运输是指利用管道输送气体、液体的一种运输方式。其机理是运输物品在管道内顺着压力方向不断流动,以实现输送目的的过程。比如石油或天然气运输,有些国家也开展煤浆管道运输。与其它运\n输方式相区别,管道运输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运输载体是静止不动的。管道运输特点明显,由于运输管道属于封闭设备,这样可以避免在一般运输过程中的丢失、散失等问题,同样也可以避免其他运输设备经常遇到的回程空驶等无效运输问题,这样无形中节约了成本。同时,管道运输具有运输速度快,流量大,环节少,运费低等优点,非常适合连续不断地输送相应物资。当然,管道运输的局限性也很明显。能适合管道运输的物品还不多,仅仅适用于流体物质,并且管道铺设的成本很高,一般需由政府出面,才能实现输送管道的铺设,由个人或企业直接铺设或经营可能性不大。当然,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与世界运输业的逐渐接轨,各种运输管道的铺设已经越来越多,距离也越来越长,也只有这样,管道运输的效益才能越来越明显。六、他运输分类前面所述对于运输的分类,是以运输设备及运输工具的不同为指标的。对于运输,我们还可以分为:(一)按运输的范畴分类1、干线运输是指利用道路的主干线路,以及远洋运输的固定航线进行大批量、长距离的运输,是长距离运输的一种重要形式。干线运输因为其运输距离长,运力集中,使得大量的货物能够迅速地进行大跨度的位移,长期以来,是我国运输的主要形式。尤其是铁路运输,往往担负着国家运输干线的使命。各种物资的调动,货物的配送,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由铁路来完成的。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铁路网的建设不断完善,使得长距离干线运输效益越来越明显。比如在我国,为了加强铁路的干线运输能力,从广州分别到佳木斯、乌鲁木齐、呼和浩特等地每天都有行包快递及货运专列开行,是相关地区进出货物的主要运力。干线运输在通常情况下,相同运输工具较其他运输形式要快,成本也会更低,是长距离运输的主要形式。当然,光有干线运输还不足以完成整个运输链的形成,还需要其他运输手段的辅助。2、支线运输支线运输是相对于干线运输来说的。是在干线运输的基础上,对干线运输起辅助作用的运输形式。支线运输作为运输干线与收发货地点之间的补充,主要承担运输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运输干线上的集结站点以及从干线上的集结点到配送站的运输任务。比如,京哈线(北京—哈尔滨),京广线(北京—广州)是我国南北交通的最主要干线,与其相连的沈大铁路(沈阳—大连),石太铁路(石家庄—太原)等铁路相对来说可以是其相对的支线(在沈阳和大连、石家庄和太原之间都有高速公路相连,它们也都可以被看作为主干线的支线。当然,干线与支线都是相对而言的,从近距离看,在一个省内,或相近的省份,这两条路线又可以被看成是运输干线)。一般来讲,支线路程相对于干线要短很多,运输量也要小很多,同时支线的建设水平也要远远低于干线,相应的运输工具也相对差一些,所以可能运输速度较慢,相等距离周转时间可能会更长。但这是运输合理布局的必要要求。3、二次运输二次运输,是一种补充性的运输方式,路程短,运量小。干、支线运输到站后,需要将货物由车站运至指定交货地点,比如仓库、加工厂、集贸市场等。由于该种运输形式是满足单个单位的需要,所以核算成本后,单个物品的运输成本将高于干、支线运输。4、厂内运输厂内运输这种运输形式只可能存在于大型、或超大型工业企业中。在该类企业中,为生产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会遇到车间与车间之间,或者车间与仓库之间的运输问题。而在一般企业中或大型企业中的车间内部以及仓库内部的该种活动不能称之为“运输”,而只能称\n作“搬运”。(二)按运输的作用分类1、集货运输集货运输是将分散的货物汇集集中的一种运输形式。集货承运商根据自己的运输覆盖范围,收集、汇总承运商品,然后再由干、之线路承担距离较远,批量较大的运输任务。如此看来,集货运输是干、支线运输的重要补充形式。2、配送运输配送运输的运输方向正好与集货运输相反。集货运输是将货物汇集、集中,而配送运输是由配货商在集货点按用户要求将配好的货分送到各个用户的运输形式,是货物运输中在干线运输完成后,对干、支线运输的补充。相应的,配送运输运距较短,运送量小,成本也会更高,费用也会略大。(三)按运输的协作程度分类1、一般运输一般运输主要是指在运输的全部过程中,单一地采用同种运输工具,或是孤立地采用不同种运输工具而在运输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机协作整体的运输形式。应该看到,在某些专业领域,或在短距离运输中,此种运输形式还是比较常见,但从长远来看,此类运输形式显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相背离,所以在合理的运输里程范围内,人们总是寻找各种合理的运输手段相互配合使用。2、联合运输联合运输简称为联运,是指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对运输标的物使用同一运输凭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由不同运输方式或不同运输企业进行运输,但各运输方能够有效衔接货物,利用每种运输手段的优势进行运输,以充分发挥不同运输工具的运输优势,以实现高效运输的一种运输形式。联合运输因为能够充分实现各种运输手段的运输优势,因而已经成为运输行业发展的标志。联合运输的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在国际运输界,联合运输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采用联合运输,对于运输用户来讲,可以简化运输手续,比如,如果所运货物需要转运,用户不用一直跟着货物,在转运地点亲自办理转运手续,这样既可以方便用户,同时可以加快运输周转速度,同时,也有利于节省运费。(四)按运输中途是否换载分类1、直达运输直达运输是指在货物运输过程中,不经过换载、入库保存,直接到达目的地的一种运输形式。直达运输的采用,降低了货物因为运输途中因为装卸和换载而出现灭失的可能性,同时提高了运输速度,对于运输商来说能于较短的时间完成运输任务,以达到提高运输效率,加快运输工具周转速度的目的。2、中转运输中转运输是指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要在途中的车站、港口、仓库等地点进行转运换装,包括同种运输工具不同运输线路的转换装运,以及不同运输工具之间进行转运换装的一种运输形式。中转运输是干、支线运输之间有效衔接的桥梁。通过中转运输,可以将运输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达到运输中方便用户,提高运输效率的目的。在运输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运输工具在不同路段上的运输优势,体现运输的节约和增效,并有助于加快流通速度。中转运输也有一定的弊病,那就是在换载过程中,运输速度提不上去,货损增加,同时费用加大。直达运输与中转运输,不能笼统地说孰优孰劣,二者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各自的优势,\n在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总体经济效益为评价指标,合理选择,最终完成有效运输。七、我国运输情况概述(一)公路我国的公路网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截止2000年底,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40.27万公里,平均每年增长近3万公里。同时公路的技术指标有了很大的提高,高级、次高级公路所占比例已经超过30%,而在1991年只占27.9%,1990年占26%,1952年则为0.3%。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进行,我国的公路网密度也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公路运输量也在不断增加。1999年全国公路运输完成的客运量是134.74亿人,旅客周转量为6657.4亿人公里,公路客运量占全国客运量的比重从1950年的11.3%提高到2000年的91%,旅客周转量也从5%提高到55.3%,但是公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在地区分布上都是沿海大于内地,东部大于西部。公路货运发展同样迅速,2000年全年我国公路货运量达104亿吨,货物周转量则达6129亿吨公里。相比10年前的1991年分别增长54%和79%,高于同期工农业生产总值和主要产品产量的增长速度。在中国的公路货运中,绝大部分是短途运输,中长距离的运输比重还比较小。除了机动车,还有大量的非机动车参与运输,比如畜力车,手推(拉)车等,它们的运输量不可低估。从交通运输全过程来看,我国的公路运输由交通部主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目前,运输市场活跃,涌现了许多经营业绩较好的联运、联营企业,促进了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我国的公路运输企业,按经营方式可以分为公用性的营业性运输企业和自用性的非营业运输企业。前者主要是交通部门的专业运输企业和商业、粮食、外贸等流通部门的运输企业,以及集体、个体运输企业,后者主要是厂矿企事业单位的自备运力。公路营运车辆到2000年约为702.82万辆,约占民用汽车总数的44%,在全国各种运输工具中,客运和货运所占比重分别为91.1%和76.8%。(二)铁路自19世纪下半叶(1876年)我国就开始修建铁路,但直到解放前夕(1949年),只修筑了2.2万公里铁路,且质量差、标准混乱、技术装备落后、运输能力低,当时能够勉强通车的只有1.1万多公里。同时,铁路布局不合理,大多集中在东北地区和沿海一带,并且有90%的铁路是被外国资本所控制或经营。这与旧中国的工业布局有关。旧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于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东北集中了全国钢材的95%、生铁的88%、电力的78.2%;东部沿海各省市则是当时轻工业最集中的地带,占全国80%的棉纺织业、90%的丝纺织业、90%以上的橡胶工业、64%的面粉工业和97%的卷烟工业。同时,即便是在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又集中在少数省市。比如,东北的工业主要集中在辽宁省,而东部沿海地区属上海最为集中。1949年,上海市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5%以上,纺织工业占全国的60%多。但是上海既无煤、又无油,上海市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等都需要从各地长途运入,而上海的产品又需要运到全国去销售,形成原材料、燃料和产品之间的长距离往返运输,而铁路运输是一种较理想的长距离运输方式,因此,铁路运输在旧中国的物流业中就占有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进行了全国工业布局的调整,同时也相应调整了运输布局,其中主要调整了铁路运输布局。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十分困难,但依然拿出大量资金投入铁路建设,投资额占到了同期基建投资的7.5%左右。1950年到1980年,中国铁路总里程达到了5.19万公里,平均每年新建约800公里铁路。解放前西南、西北两个地区的铁路基本空白,但如今也修建了许多干线。到1979年,我国西北、西南两个地区在全国铁路里程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5.5%提高到1979年的24.8%。现在,除西藏自治区外,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已有了铁路。\n经过建国后50来年的发展,我国铁路建设成就瞩目。截至2000年底,我国铁路营运里程已达5.87万公里,铁路运输已成为国家运输的主要力量。我国铁路网由数条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干线所组成。它们互相交叉,组成全国铁路网骨架,联系着全国各地,并通过许多铁路辅助线、铁路支线、联络线、专用线等,将全国主要工矿、城镇、主要农产基地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我国的铁路网大体呈现为五横七纵的格局。五横是指(1)兰新、陇海铁路(乌鲁木齐—兰州,兰州—连云港),这两条铁路线为中国东西向运输的最主要干线,也是欧亚大陆桥的组成部分,通过这两条铁路,将我国西北内陆与东部沿海地区紧密连接起来,同时也是我国通往西亚、欧洲的连接通道。(2)沪杭、浙赣、湘黔、贵昆铁路(上海—杭州,杭州—南昌,长沙—贵阳,贵阳—昆明),这四条铁路线组成中国南部东西向交通的主干线,通过这条干线,将我国西南内陆地区与东部紧密连接在一起,对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石太、石德、济青铁路(太原—石家庄,石家庄—德州,济南—青岛),这三条铁路线将山西到沿海的线路打通,使得山西以及陕北的能源得以向外输送。(4)包兰、京包铁路(兰州—包头,包头—北京),这两条铁路将我国北部内陆地区连接起来,使得甘肃北部、宁夏、内蒙古自治区、陕西北部、河北北部等偏远地区(旧时俗称关外)连接起来,直至华北,对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5)滨州、滨绥铁路(满洲里—哈尔滨,哈尔滨—绥芬河),这条铁路是东北北部地区东西向交通的主要通道,也是我国通往西伯利亚国际铁路的一部分。东北地区铁路网比较发达,但基本上是以哈大铁路和滨州、滨绥铁路为主要干线进行运输的。七纵主要是指京哈、京广铁路(哈尔滨—北京,北京—广州),京沪、浙赣、鹰厦铁路(北京—上海,杭州—赣州,鹰潭—厦门),京九铁路(北京—深圳—九龙),太焦、焦枝、枝柳铁路(太原—焦作,焦作—枝城,枝城—柳州)以及宝成、成昆铁路(宝鸡—成都,成都—昆明)等等。其中,京哈、京广铁路是我国南北交通的最主要通道,尤其京广铁路是我国运输最繁忙的铁路,同时也是运输量最大的铁路。京沪、浙赣、鹰厦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条南北运输线路,也是当地运输的主要干线。根据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构想,北京到上海将准备修建第二条铁路线,这将是我国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可以设想,高速铁路的建成,将会使我国的运输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我国铁路承担着巨大的运输任务,2000年,我国铁路共运送旅客10.5亿人次,约占全国旅客的7%,完成货运任务17.8亿吨,约占全国运量的13%,同时,客运和货运周转量分别为4532.6亿人公里和13902亿吨公里。在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国的铁路布局也逐渐趋于合理。中、西部交通落后地区的道路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我国铁路的技术设施和装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的铁路运输效率为世界最高水平。货车周转时间和铁路运行间隔时间是反映铁路运输效率的综合指标。80年代初,我国的火车周转时间为3.21天,已经居于世界首位(原苏联为6天,日本为6.1天,西德为7天,英国为8.7天,印度为14.1天),目前中国每天开行货车2万多列,客车几千列,在主要的铁路干线上,列车平均间隔不到10分钟,最短的每6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通过(比如在京广铁路的某些区段),如此高的行车密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位置。在我国的各种运输手段中,铁路运输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从全国货运周转量来看,1978年中国的铁路货运周转量约占54.4%,1978年以后,我国为缓解运输任务紧张的状况,鼓励和加强了水路运输业,因此铁路货运周转量有所下降,但还是占到了约40%的比例。我国的铁路虽然发展迅速,但相比整个运输需求,运力还是明显不足。主要干线的运输能力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特别是贯通南北的干线,山西省的煤炭运输干线,进入东北地区的铁路及连接主要经济地区的铁路运输能力更是不足。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加强铁路运输能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政府计划在2010年以前再建设4万公里铁路,相信这将更大地促进我国物流运输业的发展。(三)水运\n我国的航运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是世界上航运发展较早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航运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航线路不断增加,运输量逐年增大。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内河我国幅员辽阔,江河湖泊分布广泛。内河航运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黑龙江、淮河以及各个能独自入海的水系。其中长江、珠江、淮河三个水系通航里程占全国通航里程的82.3%,各个水系情况有所不同。长江水系。长江为我国的第一大河流,全长6300余公里,通航里程为3638.5公里,全水系完成的航运量占全国的76%,完成的航运周转量占全国的87.5%。长江水系现有大小通航支流3600余条,占全国总通航里程的70%珠江水系。珠江由东江、北江、西江、珠江干流所组成,沟通华南、西南两大地区,航运条件在我国仅次于长江。珠江水系拥有通航支流988条,总长36000公里,通航里程12830公里,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两省内,梧州下游航段可通行500吨级船舶,珠江干流可通行千吨至万吨级海轮,对广州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黑龙江水系。可通航里程在10000公里以上,平均通航期205天,是当地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全域森林面积较大,所以木材运送量较大。淮河水系。淮河流域地处黄河、长江两大河流之间,水陆交通发达。现有航道900多条,通航里程20615公里,其中人工控制航道18240公里,天然航道2732公里,船舶通行吨位较小2、海运我国海岸线长约18000公里,北至丹东,南到房城港,共有40余个港口。按地域划分,沿海航线可以分为:北方沿海航线。北方沿海航线全长1167海里,经过全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以及天津港、上海等港口,担负着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出口以及南北大宗货物的运输。闽浙沿海航线。全长500多海里,沿途经过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浙江、福建两省,担负着两地能源供给及产品出口的使命,是两地经济发展的命脉。华南沿海航线。全长714海里,联系着台、港、澳以及广东、广西两省。由于香港是我国外贸的重要中转港口,所以这一航线地位重要。我国水路运输的作用越来越大,1978年以后,我国货运周转量一半以上通过水运完成,水运从运输成本,环保等角度,都是较优的运输形式,尤其是国家对水运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相信水运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四)航空在1949年建国时,我国几乎没有商业航空,长期的战争使得很多的航运设施遭到破坏,整个国家只剩下17架民用飞机及极少的燃料储备。1954年,我国成立了民用航空局(CivilAviationAdministrationofChina,简称CAAC),开始了自主经营的民航事业。我国的航空公司都为国有公司,从CAAC中分离出来的6个公司是中国航空运输业的骨干企业。分别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北方航空公司、中国西北航空公司、中国西南航空公司。我国的航空通航里程增加迅速,到2000年末,我国的航线距离突破150万公里,国际航线50.84万公里,共有国内航线550条,国际航线近百条。同样,运输能力也有较快增长。2000年,我国民航共运送旅客672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970.5亿人公里,民用航空已经发展成为运输的主力。(五)管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管道运输的国家,在公元前200多年,古人已建造了用打通的竹管连接起来的管道,用于运送卤水。这可以说是现代管道运输的雏形。\n世界著名的输气管道当属横贯加拿大全境的管道,管道总长8500千米,管径500~1000毫米,中间设46座压气站。年输气量达300亿立方米。目前世界上输煤量最长的用以输送煤浆的管道是美国里梅萨煤浆管道,起点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卡因塔露天煤矿,终点是内华达州的莫哈夫电厂。全长439千米,管径为457毫米和305毫米两种。这条管道1970年建成,年输煤量为450万吨。我国的管道运输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1958年,建成克拉玛依一乌鲁木齐长距离输油管道,全长295千米。1963年在四川修建了从川南到重庆的输送天然气管道,全长54.7千米。目前中国各种用途的运输管道总长为2.47万千米,2000年全年共运输货物18700万吨。第三节运输管理业务一、集装业务(一)集装及其优势在货品运输过程中,那些小件杂散货物因为体重不大,形状杂散,很难像大型构件那样,进行单件处理,所以,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组合,才能有利于物流,有利于销售,有利于使用。杂散货物的组合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在科学不发达,起重、装卸技术没有普遍采用,装卸工作全靠人力进行时,杂散货物的组合包装程度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个因素是包装材料的限制,包装材料的强度和材料自身重量约束了包装的大型化;另一方面,是人力装卸能力的限制,包装后的重量必须限制在人的最大承重范围之下,而单个人的承重一般在60公斤以下。集装技术是材料科学和装卸技术两个方面有了显著的突破后才出现的。所谓集装,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将许多单件物品组合成尺寸规格相同,重量相近的大型标准化组合体的一种组合形式。从包装的角度来看,集装是一种按一定单元将杂散物品组合包装的形态,应属于大型包装。从运输的角度来看,集装所组成的组合体又恰好是一个装卸运输单位,非常便利运输和装卸,因而在运输领域把集装看成是一个运输体,成为单元组合货载或集装货载。集装技术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有集装箱、托盘、其他集装容器(集装袋、集装罐、集装桶)、集装货捆等,在某些典型的方式中还插有相互交叉的形态。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注释,集装即指集装箱和托盘。集装技术最主要的特点是集小为大,而这种集小为大是以标准化、通用化为基础的,这样就可以更方便的使中、小件杂散货物以一定规模进入市场,进入流通领域,形成规模优势。集装的效果实际是体现在这种规模优势上的。具体表现为:1、使装卸合理化。这也是集装的最大效用。和单个物品逐一装卸相比较,集装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缩短装卸时间,这主要是将多次装卸转为集中一次装卸所带来的效果。大大降低装卸作业劳动强度,过去,对于中、小件货品大数量装卸,工人劳动强度极大,致使工作极易出现差错,出现货损。采用集装技术之后,不但减轻了装卸作业强度,而且更加有效地防止装卸时出现的货物碰撞损坏以及散失、丢失现象。2、使包装合理化。采用集装技术后,物品的单体包装及小包装要求可能降低甚至可以去掉包装,因此在包装过程种会产生很大结余。集装技术使得包装趋向于大型化,同时货物的防护能力也有所加强,更加有利于货物的保护。3、采用集装技术进行整体运输和保管,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运输及保管作业,更加利于管理,也更能有效利用运输工具和存储场地的空间,促使效率更大。4、以集装技术为核心所形成的集装系统,将原来分散的各个物流环节有效地连为一体,\n促使物流系统更加合理化。物流的不断发展、现代化进程是离不开集装技术的,可以说集装技术的采用是现代物流的重要标志。(二)集装箱1、集装箱的概念及特征集装箱是指具有一定规格和强度的专为运输周转使用的大型货箱,由于这种货运容器不同于货物的外包装和其他容器,它既是一种包装容器又是一种有效的运输工具,因此,它有许多特殊要求,根据ISO的标准定义,集装箱通常具有如下特征:(1)具有耐久性。(2)为便于商品运输而专门设计。(3)配有便于装卸和搬运的装置,特别是从一种运输方式转移到另一种运输方式,更需要特定的装卸搬运设施。(4)设计时注意考虑到便于货物装满或卸空。3(5)容积至少在1m以上。2、集装箱的特点(1)集装箱的强度高,保护能力强,因而货损小。(2)集装箱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仓库。因此,使用集装箱,可以不再配备仓库、库房。(3)集装箱可以重叠垛放,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的储存数量。这样在车站、码头等待运地点,占地较少。(4)在几种集装方式中,尤其在杂散货集装方式中,集装箱的集装数量较大。(5)集装箱因其具备标准化装备的一系列优点,更加便于对装运货物和承运设备做出规划、计划。(6)集装箱也有较明显的缺陷,在使用中应加以注意。①、自重大,因而无效运输,无效装卸的比重大。在物流过程中,许多劳动被消耗到了集装箱箱体本身,增加了货运对运费的承担。②、箱体本身造价高,因而在每次运输中分摊成本较高。③、集装箱反空困难,如果空箱反空将会产生很大浪费。表9—3—1中国现行集装箱外部尺寸、极限偏差长度L宽度W高度H箱型定重量KgMm偏差mm偏差mm偏差1AA121920—1024380—525910—5304801A121920—1024380—524380—5304801AX121920—1024380—5<2438304801CC60580—624380—525910—5203201C60580—624380—524380—5203201CX60580—624380—5<24382032010D40120—524380—524380—5100005D19680—524380—524380—550003、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特点。集装箱运输已经有了60多年的发展历史,近10年来又有了飞跃性的进展,从而形成了一系列自有的特点:(1)标准化、系列化集装箱规格尺寸已经形成了国际标准,各种配套的运输、装卸工具和货物包装尺寸都以集装箱的标准规格作为设计依据,使各种设备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达到高效能、低消耗的目的。\n(2)大型化、专用化集装箱已经由5吨向10吨、30吨发展,尺寸也由20英尺向40英尺发展,同时为适应各种货物特点设计制造了各种专用集装箱,如冷藏集装箱、框架集装箱、开盖集装箱、牲畜集装箱等,并且有不断发展的趋势。(3)运输专业化、电子化已经有不少国家的集装箱运输自成体系,如配有集装箱的专用车辆、专用船只、码头等,并开运定时、定点、定编组的集装箱直达列车,从而使货物物流得到很快发展。此外,各种装卸器具和运输设备配套成龙,使集装箱作业和管理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电子新技术。(4)联运化集装箱和各种运输设备规格配套,扫除了集装箱联运的技术障碍。联运规模已从简单方式扩大到“海陆空”立体联运和国际复合运输,大大减少了倒装搬运的次数,既降低了货物的运输损耗,又加快了货物周转。4、我国的集装箱运输1973年,天津港卸接第一个集装箱,1975年,交通部决定在天津建设我国第一座集装箱专用码头,标志着我国集装箱运输业的正式开始。我国的集装箱运输虽然出现较晚,但发展很快。从73年到80年共运输集装箱12万TEU(标准箱,集装箱运量统计单位,以长20英尺的集装箱为标准),到90年代初集装箱总运量已达到810万TEU(其中港口吞吐量383万TEU)年增长率约40%。我国的集装箱运输主要集中在外贸领域,所以集装箱运输的基本设施主要建在沿海及开放口岸。并且集装箱运输的货主主要是从事国际贸易的公司,包括经贸系统所属的40多家外贸公司,以及各省市的进出口公司,近年来还有大量的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一些货主由于业务量大,自己组织货物代理公司,安排运输,同时也为其他货主提供服务。中国从事国际联运的最主要企业集团是中远集团(COSCO)和外运集团。COSCO是国家级公司,由交通部主管,在国内外拥有500多家下属企业,包括70家海外公司。海运业是其主业,集团拥有集装箱船、滚装船、杂货船、木材船、冷藏船、散装船、油轮和客轮等。主要经营业务包括船舶运输,货运代理,船舶供应和公路运输,此外也参与了金融、旅游、空运、仓储、码头、工业、贸易、保险、房地产等业务经营。COSCO的设备实力很强,可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外运集团是全国性的大公司,由外经贸部主管,拥有子公司近百家。外运集团运力强大,有250万吨的船队,11个码头,170个车队和160座仓库,并与多家货运代理、船舶租赁公司保持业务联系,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外贸运输网。也因此,外运集团可以提供全面的多式联运物流服务。(三)托盘1、托盘的概念及定义托盘是为了使物品能够有效地进行装卸、运输、保管,将货物按一定数量组合放置于一定形状的台面上,此种台面能让叉车托起。以这些功能为目的的平台板面和各种在相同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形式的集装器具都可以统称为托盘托盘是一种重要的集装器具,是在物流领域中为适应装卸机械化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集装工具。应该说托盘的发展是与叉车同步,正因为叉车的广泛使用,才使得托盘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了装卸效率,使得长期以来,运输中的装卸瓶颈得以解决。同时,托盘的使用又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物流水平的提高。虽然托盘是在装卸领域出现的,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人们又逐渐将托盘作为储存设备,使之具备了集装器具的另一个功能,这样将托盘和货物逐渐变成了运输的整体,使托盘真正变成了物流系统中的重要工具。托盘的出现同样促进了集装箱和其他集装方式的发展,托盘\n和集装箱已经成为同样重要的集装方式,形成了集装技术的主要力量。2、托盘的特点托盘和集装箱同为最重要的集装工具,但优缺点却各不相同,而这些优缺点又形成互补的特点。我们前面说过,集装箱有自重大,反空困难等缺点,而托盘却恰恰相反,托盘的自重较小,所以在装卸过程中因运送托盘本身的消耗较小;同时托盘的反空相对容易,托盘在空反途中自身便于重叠堆放,这样要比运输集装箱容易很多,消耗和费用也要小很多;托盘本身的造价不高,互相替代较为容易,所以在运输过程中,经常以对方托盘抵补,无需象集装箱那样必须有固定的归属者;采用托盘运输,装卸也较集装箱容易,不用象集装箱那样深入箱体内部,使用托盘更可采用捆扎、紧包等技术处理,这样更为简便。托盘的主要缺点却是集装箱的优点,在货物运输过程中,托盘的保护性较集装箱差,不便于露天存放,需要仓库等配套设施支持。二、联合运输业务1、联合运输及其条件联合运输,又称多式联运,也叫综合一贯运输,它是指采用一张多式联运合同,由一个总承运人负责全程的运输并对货主负责,并组织两种以上的不同运输方式,进行运输。联合运输一般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参与运输和衔接,有时我们也将同一运输方式多国或多家经营,多种运输方式联合经营,以及产供销运储之间的运输衔接包含在内。联合运输必须具备的条件为:(1)必须具有一个多式联运合同;(2)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使用一份全程的多式联运单据;(3)采用不少于两种运输方式;(4)运输全程用单一费率计费;(5)专门的经营人对多式联运负责。2、我国的联合运输及其分类(1)、陆海联运。陆海联运是指陆路运输(铁路、公路)与海上运输一起组成的联合运输方式。在运输过程中先由内地起运,将货物运往港口,再由运输代理机构联系第二程的船舶,将货物运送到国外目的地。发运后,内地有关公司可凭联运单据就地办理结汇。(2)、陆空(海空)联运。我国从1974年开始应用这种运输方式,发展很快。运输的商品也从单一的生丝发展到服装、药品等多种商品。通常运输流程是由起运地将货物运至空港,然后由飞机运至国外中转地,再使用陆路运输工具运至目的地。采用陆空联运具有手续简便,运输速度快,结汇迅速等优点。(3)、大陆桥运输。大陆桥运输是指使用铁路或公路系统作为桥梁,把大陆两端的海洋连接起来的一种运输方式。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大陆桥有:西伯利亚大陆桥;第二欧亚大陆桥;远东至北美东海岸和墨西哥湾陆桥;北美西海岸至欧洲陆桥。西伯利亚大陆桥是以国际标准集装箱为容器,能以多种运输工具进行运输的通道。由日本经前苏联至欧洲、伊朗及西亚各地,穿过欧亚大陆连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第二条欧亚大陆桥是指东起我国连云港,经陇海铁路大动脉或连云港—霍尔果斯公路,进入哈萨克斯坦与新西伯利亚、阿拉木图铁路接轨抵达西欧,最西端为荷兰的鹿特丹港为终点的一条运输通道。这条新欧亚大陆桥通过国家、地区较多,路途较短,对发展中国对外贸易,促进内陆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有着积极的意义。该大陆桥还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对改善国际物流格局,发展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也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三、合理化运输合理运输是整个物流学研究的重点,现代物流是建立在运输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在研究运输的合理化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了解不合理运输的有关情况。(一)不合理运输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理解的不合理运输主要是指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达到的运输水平而没有达到,或是由于运输分配不合理、安排不周到,所造成的运力浪费,运输时间过长,运费\n超支等问题。我国目前存在的不合理运输形式主要有:1、无货空驶空车无货载行驶,是不合理运输中最严重的情况。虽然在实际运输过程中,有时必须调用空车,这从管理上不能将其看成不合理运输。但是,由于调运不当,计划不周,不采用社会化运输能力而造成的空驶,在我国的运输当中也是时有发生,是不合理运输的表现。造成空驶运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该利用社会运输体系而不利用,只依靠自备车辆进行货物运送,从而出现单程重车,单程空驶的不合理现象。此类情况在我国很多企业经常出现,应该加以重视。(2)由于工作失误,计划不周,指挥不当,造成货源不实,车辆空去空回,造成双程空驶。(3)车辆过分专用,无法搭运回程货载,只能单程实车,单程空载。2、对流运输是指同一货物,或者彼此间可以互相替代而不影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货物,在同一路线上作相对方向运送,与对方运程的全部或部分发生重叠。对流运输经常较为隐蔽,比如不同时间的相向运输,在发生运输的时间可能并未发生对流,但实际上发生了不合理运输。3、迂回运输是指原本可以选取较短的路线进行运输,但舍近求远,选择较长路线进行运输的不合理形式。是否属于迂回运输,要看实际情况。如果短距离线路有交通阻塞,或者道路情况不好,运送货品有特殊限制而不得已选择较长路线,不能称之为不合理运输。4、倒流运输。倒流运输是指货物从销售地或中转地点向产地或启运地点回流的一种运输现象。此种不合理运输造成造成来去的运输都成为不必要的,形成了双程的浪费。5、运力选择不当此种不合理运输主要是指,在安排运力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各种运输工具的优劣进行选择,而错误地选择运输工具。常见的形式有:(1)弃水走陆。在同时可以选择水运和陆运时,不利用成本较低的水运或水陆联运,而选择成本相对较高的铁路或公路运输,从而增加了运输成本。(2)铁路及大型船舶的过近运输。这主要是指铁路或大型船舶的经济运行里程较大,机动性较差,装卸时间较长,在近距离发挥不了快速运输的优势。因为大型运输设备往往准备时间长,装卸难度大,费用也较高。如果运输批量较小,运距较近,不应该选择大型运输工具进行运输。(3)运输工具承载能力选择不当。这是指在进行运输安排时,不根据承运货物数量及重量合理选择,盲目决定运输工具,造成超载(严重时将会损坏运输车辆)或是运载工具不能满载,浪费运力的现象。6、托运方式选择不当。对于货主来说,可以选择最好托运方式而未选择,也是一种不合理运输现象。比如,应选择整车装运而选择零担托运,或应选择直达而选择了中转运输。不合理地选择托运方式无疑会增大运输费用和形成运力浪费。(二)运输合理化的要素1、运输距离。在进行运输规划时,运输时间、运费、运输工具周转以及货损等经济指标都与运距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运距的长短与否是判断运输是否合理的一个基本因素。2、运输环节。运输环节是指运输过程中装卸、包装等活动的数量。每增加一个环节,都会引起费用的增加,货物完好率等技术指标的下降。因此,如何减少运输环节,是合理运输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3、运输工具。因为各种运输工具的效用有所不同,也相应带来效率和费用的不同,有\n时可能相差很大。所以合理化运输将不能不考虑运输工具的选择。4、运输时间。在物流运输过程中,运输时间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评价指标。某些商品对运输时间要求较高,而某些货品则不太紧迫。所以考虑运输时间,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与运费及其他指标相互参照。随着运输技术地不断发展,运输时间在不断地缩短,对合理化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5、运输费用。运输费用是判断运输是否合理化的最重要指标。因为所有的判断依据最终都将折算成货币指标。运费占整个物流费用的很大比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运输过程。同时运费的高低也直接决定着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三)合理化运输的有效措施1、大力发展社会化运输体系。社会化运输是指为实现运输的综合优势,而将各种运力综合起来,将各个生产单位的运输任务尽量交给专业物流企业来做,以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手段的优势,尽量做到综合考虑,能够统一安排运输工具,避免对流、倒流、空驶等不合理运输的出现,从而提高整体物流运输的绩效水平。单个企业往往运输需求有限,难以实现运输的规模效益,运输中经常会出现空驶、运力选择不当(运输工具有限,选择范围较窄),不能满载等浪费现象,所以物流运输的社会化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铁路、航空运输的社会化体系已经较为完善,但在公路运输中,中、小单位的自主运输还非常频繁,应该是社会化运输体系的改革重点。2、提高运输的实载率。提高运输的实载率是指在现有运输条件下,尽可能达到合理运输的运输规模。其意义在于,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额定运输能力,减少车船和不满载行驶的概率,减少浪费。运输实载率有两层含义:一是单车实际载重与运距乘积和标定载重量与行驶里程乘积的比率。二是车船的统计指标,即一定时期内车船实际完成的货物周转量占车船载重量与行驶公里乘积的比率。在计算车船行驶公里数时,不但要包括载货行驶,也要包括空驶。我国曾经在铁路运输上提出过“满载超轴”,其中“满载”是指充分利用列车的容积和载重量,多载货,不空驶,从而达到合理运输的目的。“超轴”的含义是指在机车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多加挂车皮。在我国运力紧张的时候时,经常采用此办法。这个做法对推动当时运输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集货运输是提高铁路运输满载率的有效手段。将需要远程运输的货物整合装车,进行干线运输,以达到合理运输的目的。3、在运输过程中,进行“公铁分流”,在中短距离运输中实行“以公代铁”政策。在公路的经济运行里程内,或者经过计算,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并不能起到更大节约作用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选择公路运输。这种措施的合理性主要表现为两点:(1)对于比较紧张的铁路运输,用公路分流后,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而加大该路段的运输通过能力;(2)充分利用了公路门到门和在中途运输中速度快且机动灵活的优势,改善我国运输状况到更高的水平。目前,我国“以铁待运”在杂货、日用百货运输以及煤炭运输中较为普遍。公路运行里程最长已达1000公里。山西的煤炭外运经过技术论证,用公路代替铁路运至河北、京津等地是合理的。\n第十章仓储管理在物流系统中,仓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仓储业是随着物资储备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仓储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物流活动的重要支柱。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条件下,为保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储存一定量的物资,以满足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需要。第一节仓储的原则与作用仓库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扮演着货物中转站的角色,企业经营中所需的大量原材料及成品货物几乎都是由仓库发出的。仓库中的货物状态是好是坏、是多是少,是否与企业经济活动相匹配,是否可以使企业达到在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尽可能的降低库存水平,节省库存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强化经营竞争力的目标,这一切都有赖于科学的库存管理。一、仓储的概念和原则仓储是指在货物入库到货物发放过程中,以尽量少的代价来保管好在库货物,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提供可靠的货物供应,保证不短缺、不积压、不破损、不变质。众所周知,仓储管理的对象具体而零散,千差万别,因而其管理模式和方法不可能整齐划一,但为了管理有效,保证所储货物安全,能及时满足需要,仓储管理需遵守以下原则。(一)保证储存货物安全。这是仓储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只有满足了这点才能满足企业的生产及其他方面的需要。威胁货物安全的因素主要有:治安威胁、火灾威胁、货物的污损威胁。(二)符合作业规范要求。在保管业务中,按一定的规范对货物进行保管,可以提高作业绩效,方便保管运作,实现合理库存,改善保管环境。主要的作业规范要求如下:1.面向通道。将货物面向通道进行保管库存,以便于货物在仓库内移动,存放和取出。2.先进先出。根据货物入库时间决定发货送出次序,这不但符合会计上的谨慎原则,而且也可防止货物因保管时期过长而发生变质损耗现象,加快周转。3.周转频率对应。依据货物进发货的不同频率来确定货物的存放位置。次数频繁的货物放置在靠近仓库进出口的位置,流动性差的物品放在距离出入口稍远的地方,季节性物品则依其季节特性来选定放置的场所。这样便于货物的搬运,提高物流效率。4.同类归一。相同或相类似的货物存放在相同或相近的位置。以便与分拣,提高物流效率。5.重量对应。根据货物的重量确定存放的位置和保管的方法。较重的货物放置在地上或货架的底层,反之则放在货架的上层,需要人工搬运的大型物品则以腰部的高度为基准。以方便搬运,提高效率,保证安全。6.形状对应。根据货物的形状确定货物存放的位置和保管方法,包装标准化的货物放在货架上保管,非标准化的货物对应于形状进行保管。7.标记明确。对保管货物的品种、数量及保管位置作明确详细的标记。以便于提高货物存放、拣出的物流作业效率。8.分层堆放。选用货架等保管设备对货物进行分层堆放保管,尽量向高处码放,以有效利用库内容积,提高仓库利用效率,防止破损,保证安全。9.五五堆放。以五或五的倍数在固定区域内堆放,使货物“五五成行、五五成方、五五成包、五五成堆、五五成层”堆放横竖对齐,上下垂直,过目知数,流动后零头尾数要及\n时分开。以方便货物的数量控制,清点盘存。(三)节约开支,降低储存成本。仓储过程中的费用是整个物流费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为降低整个物流成本,努力降低仓储成本是一条重要途径。(四)为企业各方面的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企业库存管理的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信息组成部分,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计划,安排生产,实施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货物的库存情况为管理部门进行综合管理,发挥了信息服务的作用。二、仓储的作用仓储在物流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如下:1.发挥物流服务中据点和前线的作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防止顾客采购货物的短缺,并缩短顾客预购货物的时间。2.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时间间隔。产生时间功效,对平均生产,集中消费;集中生产,平均消费进行时间调整,也就是在供应和需求之间进行时间调整。3.连接生产和消费在地点上的间隔。如甲地生产,乙地销售或一地生产,多地销售等就要依赖于存储来调节商品在地点间的转移。4.调整价格,防止因货物一时充斥市场,超过对该物品的需求而引起的行市暴跌或暴涨。5.储备作用。在价格下降时大量储存,可以减少损失,储存商品还可以应灾害等不时之需,并可防范突然事件对商品的需求。6.降低物流成本。用适当的时间间隔补充与需求量相适应的合理的货物量以降低物流成本。消除或避免销售波动的影响,同时也可保证生产的计划性和平稳性。当今,仓储管理已由从储存着眼的被动观点变为从流通着眼的主动观点。因而,仓储除发挥上述传统功能外,也发挥着集货、分类、检验、理货的处所功能。第二节:仓储的分类仓库是仓储的载体,由于仓储业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仓库。因而,仓储业务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为仓库的分类。仓库狭义上指“用于保管物品的建筑物”,广义上是指“用于保管物品的设施”。仓库从不同的角度有如下不同的分类:一、根据营运形态分类根据营运形态可以把仓库分为:营业仓库和自家用仓库、农业仓库、中转货场和保管库。(一)营业仓库和自家用仓库1.营业仓库,这类仓库在物流体制中起最主要的作用。它是以营业为目的,是属于为货主代管货物的仓储企业所有的货物仓库。分为普通仓库(1—3种仓库、露天仓库、储藏仓库、危险品仓库)、冷藏仓库和水面仓库。2.自家用仓库是指本企业所属的自建的仓库,也称为手仓。其中又分为工厂仓库(材料仓库、成品仓库)、商业仓库、政府出资经营仓库及其它几种仓库。营业仓库和自家用仓库两者各有优缺点,如下表:表10—2—1营业仓库和自家用仓库优缺点比较表租用专营仓库使用自家仓库1、需要保管时,保证有场所;不需要1、可以根据企业特点加强管保管时,不用承担仓库场地空闲的无形损理优失。\n点2、有专家进行保管和进出货物的工作,2、可以依照企业的需要选择管理安全地址和修建特需的设施3、不需仓库建设资金3、对客户能做到服务周到4、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选择仓库的4、能够综合处理收货、保管、租用面积与地点出货、作为流通仓库使用1、当货物流通量大时,仓库保管费与1、当市场销售情况变化时,自家仓库相比较高因为自家仓库选择余地小,将会大缺大降低仓库的使用价值。点2、所保管的货物需遵守营业仓库的各2、装卸技术水平与技术更新种限制规定跟不上社会发展对于一般企业来讲,企业应根据自身产品特点及厂区实际情况和仓储费用,等各个方面综合分析比较。最后决定选择仓库的种类。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及营业仓库专业化优点的突出。西方国家为了鼓励社会化的集中储存,一般对于专业化的仓库实行税收优惠,而对于自营仓库特别是占用城市中心用地的仓库课以重税。(二)农业仓库,是专门保管农产品的专用仓库。(三)中转货场、保管库这两种仓库都是在途输送过程中不保管货物,而只用于销售货物作业而暂时存放的设施。因此,一般来讲,中转货场以在码头为对象,由于要销售货物,并且进行输送过程中的保管。因而设立了中转货场及保管库。二、根据保管对象分类根据所保管的对象物品,分为普通仓库、冷藏仓库、水上仓库等。(一)普通仓库,是在常温下存放大数量货物的仓库。这种仓库一般可以再细分为存放日用杂货、一般货物的一类仓库,存放肥料、食品的二类仓库,存放玻璃、木炭等不易变质货物的三类仓库以及存放钢材、建筑材料等的露天仓库,存放谷物、水泥等散装货物的容器形仓库,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危险品专用仓库。(二)冷藏仓库是存放需要在低温下存放、冷冻保存的货物仓库。营业冷藏仓库的分类如表10―2―2所示:表10—2—2冷藏仓库分类表分类温度保管对象F级(Freezerclass)-20℃以下保管冷冻鱼贝、肉食等C级C1级-10℃—-20℃保管蔬菜、水果、等新鲜食品、(CoolerClass)C2级-2℃—-10℃咸干鱼类、冷冻蔬菜等C3级10℃—-2℃恒温仓库低于常温10—20℃的范保管人造黄油、巧克力、咖啡、蔬菜、围来保持一定的温度水果、未拍摄的胶卷、精密机械等(三)水上仓库,是利用港湾或河川等,在水面周围建堤或其他作业物将其围起来,用于存放木材等需要在水面上保存的货物仓库。三、根据位置分类根据仓库的地理位置有港口仓库、内陆仓库、城市仓库、车站仓库、终端仓库等种类。四、根据功能及其它分类从功能方面分类,可以分为储藏仓库、流通仓库及保税仓库和保税货场等(一)储藏仓库,是一般的以长期保管为主要功能的仓库。(二)流通仓库,是指除具有保管功能之外的,面对厂商,集中客户需求实行流通加工(装配、简单加工、包装、开价、理货)、配送等功能的仓库。一般说,流通仓库具有以下的\n特点与优势:1.具有周转率快,并辅之以流通加工等业务,有很强的配送中心式特征,为企业加强销售做出贡献。2.能适应大量生产的输送,使工厂到流通仓库之间进行大量的计划发送成为可能,可以促使降低运输费用。3.具有仓库和运输双重功能,而且还是销售据点,因而,可以简化流通过程,有利于成本管理。4.采用电子计算机、货盘系统等信息处理系统和装卸保管机制,可以迅速、准确的掌握流通过程中的库存情况,防止库存过剩或存货不均的情况。5.使货物包装、产品分类装箱等作业符合要求,并提高货物的附加价值,各种运输工具形成一体化服务,提高了运输效率。由于流通仓库的种种优势,使其成为物流业务中的又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三)保税仓库或保税货场保税仓库是指获得海关许可的能长期储存外国货物的场所;保税货场是获得海关许可的能装卸或搬运外国货物并暂时存放的场所。这里的外国货物是指获得出口许可的出口货物和获得进口许可的进口货物。第三节:仓库的一般管理仓储在物流系统中有着调整时间和调节价格的作用,同时仓储业务的多种多样又决定了仓储管理的重要性。仓储管理也正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动态。因而学习和掌握仓储管理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这部分包括仓库系统布局和库存物品保管方法两部分。一、仓库系统布局仓库的系统布局是仓储管理的首要硬件条件,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仓储管理的效率。它包括仓库布局和仓库设备两个方面的管理。(一)仓库布局好的仓库布局是进行高效率、安全仓储管理的前提条件。它包括仓库的位置及仓库内部空间的安排与利用两个方面。1.仓库的位置选择。仓库的位置对货物流转速度和流通费用产生直接的影响,并关系到企业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因而在确定仓库位置时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客户条件、自然条件、运输条件、用地条件、法规条件。针对这些因素选择仓库布局的模式。(1)辐射型仓库布局这种布局是把仓库设在分散客户的中心位置,形成以仓库为中心向四周的客户辐射的形态。因而叫辐射型仓库布局。它适用于客户相对集中的经济区域,或者适用于仓库是主干输送线路中的一个转运站时的情况。这种仓库布局可如图10—3—1所示:客户客户仓库客户客户\n图10—3—1辐射型仓库(2)吸收型仓库布局这种布局是把仓库设在分散的生产据点的中心位置,以形成仓库对生产据点生产的产品的吸收存储形状,因而叫吸收型仓库布局。它大多处于集货中心所处的位置,与各货主位置通行的距离较近。这种仓库布局如图10—3—2:生产据点生产据点仓库生产据点生产据点图10—3—2吸收型仓库(3)聚集型仓库布局这种布局类型与辐射型仓库布局相反,是以用户为中心,四周分散的仓库集中向这个生产企业或用户密集的经济区域运送货物及服务,形成四周仓库聚集的形态,因而叫聚集型仓库。它适用于经济区域中生产企业或用户十分密集,不可能设置若干仓库的情况,只好把仓库设在四周形成聚集型。这种仓库布局如图10—3—3:仓库仓库仓库仓库用户仓库仓库仓库仓库图10—3—3聚集型仓库(4)扇形仓库布局这种仓库布局是指仓库设在用户的一侧而不是中心,使产品从仓库向一个方向运送,仓库的辐射方向与干线上的运动方向一致,而不是形成向四周的辐射型。当在运输干线上仓库距离较近,下一个仓库的上风向区域恰好是其合理运送区域时,适合采取这种布局方式,如图10—3—4:客户客户客户客户仓库\n图10—3—4扇形仓库2.仓库的内部布局在规划仓库的内部布局时,要考虑以下的影响因素:(1)仓库的主要功能;(2)储存的对象;(3)仓库环境的要求;(4)货位固定与否;(5)平面或立体布局;(6)通道与货架占用空间;(7)机械化程度;(8)分拣作业要求。(二)仓库设备仓库设备是进行仓储管理的重要工具与手段,其配置齐全与否直接影响着仓储及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因而要根据仓库的功能,储存对象要求等确定主要设施、设备的配置。如下表:表10—3—1仓库设备的配置功能要求设备类型存货、取货货架、叉车、堆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等分拣、配货分拣机、托盘、搬运车、传输机械等验货、养护检验仪表、工具、养护设施等防火、防盗温度监视器、防火报警器、监视器、防盗报警设施等流通加工所需的作业机械、工具等控制、管理计算机及辅助设备等配套设施站台(货站)、轨道、道路、场地等二、库存管理方法库存管理就是为了满足一定时期的商品需要而保持合理的库存量,对一个企业来说,其所用的物资种类繁多,生产的产品也是多种多样,若对这成千上万种物资和产品都采用同一库存管理方法,费时费工又费钱,可以说没什么实际意义,所以一般企业采用ABC分析法,以突出重点区别对待。(一)ABC分析法所谓ABC分析法就是把库存物资按其品种、数量和金额的大小,划分成ABC三类,进而针对不同的种类采用不同的管理与配置方法的分析方法。这种ABC分析是1951年G·E公司作为重点管理方法发表的,其原理是以1897年意大利人帕雷托(Pareto)发表的帕雷托图表为基础的,也被称为帕雷托分析。应用这一方法曾得出80∶20法则。在物流领域中,用这种方法对商品品种与销售额或商品品种与数量的相关性加以分析,来决定企业生产的重要品种、服务率、断档率、库存规则和库存量等等。后来,这种分析用在经济活动中,如一个企业20%的品种其销售额占该企业总销售额的80%。所以,这种的管理方法就叫做ABC管理。采用ABC分析方法,首先将各品种按销售额从大到小依次排序,然后顺序将各品种数累计相加,分别计算出品种数的累计占总品种的比例(%);再将销售额依次顺序累计,分别计算出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这样,从销售额多的品种开始,分为ABC三个区域。对ABC三类不同的商品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表10—3—2):表10—3—2ABC分类及其管理表\n品种占总销售额占总品种控制库存配置订货方法记录安全库存区分的比例(%)数比例(%)程度要求库存量检查A类60——805——20严格配送中心定期订货法详细较低经常重点管理B类10——2510——25一般仓库和配送定期或定量订一般较大一般中心各半货一般管理C类5——2060——85稍微工厂仓库两库存法简单大量很少简单管理(二)经济批量经济批量(EconomicOrderQuantity,EOQ)在库存管理中是决定应该定多少货的最一般的方法。因为总的存储费用主要由库存储存费用和订货费用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有二律背反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每一订货量增大,则订货次数减少,订货费用相应减少,但需存储商品增多,费用上升,反之则反示。因此,经济批量就是指订货费用和库存费之和最小的一次订货量。其计算公式为:Q0=√2C3R/C1其中Q0——经济批量(EOQ)C3——单位订货费用R——单位时间内的需求量C1——单位保管费用(三)定期订货法订货的时期以日、周、旬、月等为一定间隔进行定期订货的方式。在ABC管理中,适合于A类商品,定期订货法大致有如下两种方法:1.定期定量订货法这是在一定时期定量订货的方法,其定量通常以经济批量为标准。这种方法,适合于预约性的需要,日用必需品等经常的、固定的商品。2.定期不定量的订货法订货时期是固定的,但订货量由每次需要预测决定。其订货量一般由下式求得:O=(D+Z)—B其中O——订货量D——(订货间隔+调整间隔)的需要预测量Z——安全库存量B——库存残量这种方法适合于单价高、备货时间长、需要变动性强的物品以及技术革新快的物品。(四)定量订货法(订货点法)库存量下降到一定水平(订货点)就订货的订货方式叫订货点法。在这种情况下,首先确定库存量的最低限度(安全库存量),再考虑供应期间的需要来确定订货点。也就是说,订货点是最小库存量(安全库存量)加上供应期间的需要量,用如下算式求得:订货点=D+Z其中D——供应期间的需求预测量Z——安全库存量订货量通常采用经济批量的定量订货法,因此,单纯的定量订货法就是订货点法的别名。在库存达到最低库存量(安全库存量)的时点时,补充货物,使其达到最大库存量。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库存管理。这种订货点法,适合于ABC管理的B类及销售较稳定的货物。下面把定期订货法和定量订货法的不同列表表示:\n表10—3—3定期订货法与定量订货法管理方式比较表订货方法名称定期订货法定量订货法订货数量每次订货数量变化每次订货数量保持不变订货时间订货间隔期不变订货间隔期变化库存检查在订货周期到来时检查库存随时进行货物库存状况检查记录订货成本较低较高订货种类各品种统一进行订货每个货物品种单独进行订货作业订货对象A类货物,有时B类货物亦可采用B类及C类货物缺货情况在整个订货间隔期内以及提前订货缺货情况只是发生在已经订货但期间内均有可能发生缺货货物还未收到的提前订货期间内(五)两库存法将相同物品分别放入两个邻接的容器(或者货棚)保管,先使用其中一个容器的货物,待容器空了时,再对这部分提出订货,并开始使用相邻容器的货物,这就是两库存法。两库存法适合于ABC管理中的C类物品和单价便宜、保管不太费事的货物。通常省略记账等手续。第四节仓储管理的方向在物流活动中,库存含义已经从储存型库存向流通型库存演化,流通型仓库成为企业经营建设的重点。物流管理及人们消费方式的不断变化必然也使仓储管理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零库存管理经久不衰自从上个世纪丰田公司创立了JIT生产及通过看板系统的零库存管理以来,零库存就成为仓储业一个恒久的话题。“零库存”是一种特殊的库存概念,其含义是使某种或某些种货物不以库存形式存在,即库存数量为“零”。“零库存”是对某个具体企业而言的,是在有充分社会储备保障前提下的一种特殊形式。(一)零库存管理的产生固然传统的仓储管理给企业带来了一系列好处,如:可以避免缺货,保障向客户供应;应对各种意外变化;保证生产与经营过程的连续进行;缩短供货周期;应对产品季节性需求波动;通过价格投机获取利润等。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仓储占用大量资金,增加库存利息支出,为仓储而发生的不动产投资增大等,更有甚者可能会掩盖企业的管理缺陷不利于责任明确及提高管理水平。而与此同时,生产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对企业降低成本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而“零库存”作为一种新的降低成本和提高管理水平的方式便应运而生。零库存管理认为库存是一种浪费,为掩盖管理工作失误提供方便,它要求对整个供应系统的存货进行控制而不是对企业内部的物流进行控制。它强调对存货质量和生产时机的管理而不只强调管理库存成本。(二)“零库存”管理的主要运作形式1.委托保管方式是指企业不再设立自己的仓库而把需要储存的物资委托给专门的物流保管企业,从而实现自身的“零库存”。这不但有助于企业减少仓储管理的大量工作,以便全身心投入生产、提高竞争力,还可充分发挥受托方的专业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2.协作分包方式是指主企业通过把工作分包给协作企业,以分包企业的准时供应实现自身库存的降低。\n这与丰田JIT方式有异曲同工之效。3.准时制方式准时制方式通过“在适当的时间,把适当的物品,送到适当的地方”这一准时要求实现库存为零。这要求工位之间、供应与生产之间有效衔接,良好协调。看板方式是准时方式中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也是零库存管理的典型模式。下面就详细介绍零库存管理的典型——丰田看板方式。(三)零库存管理的典型——丰田看板方式丰田公司的看板管理是一种生产现场管理方法。是应用拉式生产物流控制原理的方法。看板管理是由代表客户需求的订单开始,根据订单产品结构自上而下进行分解,得出完成订单所需零部件的数量。从最终产品到最初零部件反工艺顺序的逐级“拉动”前面的工序。在此过程中,以看板作为“取货指令”、“运输指令”、“生产指令”进行现场生产控制。看板作为可见的工具,反映通过系统的物流,使企业中生产各工序、车间之间按照卡片作业指示,协调一致的进行连续生产;同时促使企业的产、供、销各部门密切配合,有效和合理地组织输入、输出物流,满足市场销售需要,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准时化、同步化和库存储备最小化。即所谓“零库存”,保证企业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二、远程仓储适时而生目前,远程仓储已在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中成为一种节约成本、方便营运的运作方式。远程仓储就是采购商把所采购的货物存放在原产地仓库,而不是运到销售地仓库储存的一种新型仓储方式,由于多数是在国际采购中,原产地与销售地距离较远,因而叫远程仓储。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不再像以前那样把货物进口后储存在本国仓库中备用,而是充分利用当地的低成本和廉价劳动力,把货物存放在原产地的仓库里,随后直接送到客户手中。专家估计,通过在亚洲原产地附近储存货物,可以使美国进口商在仓储和货物搬运方面的成本节省20%—30%,同时把货物分拣、包装、拼箱等物流服务项目也放到亚洲,更可节约一笔开支。不过,要想有效的管理这样一个“远程仓库”,信息技术非常关键,不仅需要高水平的数据可视系统,而且应对需求有准确的预测。只有这样货主才可以放心地把货物存放在生产地附近,并能随时对之遥控。三、小处着眼,降低成本仓储成本是整个物流系统成本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降低仓储成本对于降低整个物流系统成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仓储管理技术与手段上降低成本的空间已随着管理的科学化大大缩小。因而降低成本的着眼点已从大的方面逐渐转移到仓储管理中的一些小的环节和方面。尽量使每一环节,每一设备的生产率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包括小小的包装箱。例如,一些仓库在箱子下部安装了脚轮,以减少叉车的使用;一些仓库用的是带轴环的塑料箱,便于存储和运输,而且能够重复使用;还有一些仓库则利用绝缘箱存放和运输那些易导电的设备。另一方面包装箱的使用者可以依自己的特殊需要对包装箱进行特殊处理,如给箱子涂不同的颜色,以便于对货物的分类存放。而且箱子的衬片,如插片、隔板也可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处理。最近几年,可回收包装箱的使用程度越来越高,大多数可回收包装箱是塑料的,比纸板箱贵4—6倍,但耐用程度高于纸箱20—30倍。因此,许多公司愿意出高一点的价格购买塑料箱,这样就不必每运一次货就丢弃一个纸箱,从而节约了大量成本。当然,许多仓库希望不论是运送还是搬动货物,都能够实现标准化,在这种情况下,包装箱的材料越耐用就越经济。\n第十一章物流配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市场上出现多品种。小批量,产品多样化,消费多样化的趋势。配送就是为适应这种情况而产生的服务观念。配送在物流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事物流的基本功能。它体现了物流的最终效应—直接为客户服务,满足客户的各种需要。。可以说,物流成果主要是通过物流配送来实现的,如果没有配送,就会大大削弱物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一节配送的功能及分类配送是物流中的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时尚流域物流的精密结合。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全部物流活动的体现。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输于一身,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将货物送达的目的;特殊的配送则还要进行加工活动。它的目的指向是安全,准确,优质服务和较低的物流费用。一、物流配送的含义配送是从发货,送货等业务活动发展而来的。起初中转仓库和生产企业根据客户的要求,将货物准确的运送(包括托运)到客户手中。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客户对产品多样化的要求,在客户需要什么就送什么的前提下,“配送”就应运而生了。配送的概念有多种表述:日本工业标准的表述是:将货物从物流结点送交收货人。日本1991年版《物流手册》的表述是:生产厂到配送中心之间的物品空间移动叫“配送”。美国《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的表述是:实物配送这一领域涉及将制成品交给顾客的运输⋯⋯实物配送过程,可以使顾客服务的时间和空间的需求成为营销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我国出版的《现代物流学》的表述: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按用户订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结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我们认为:配送就是按照客户的订货要求和时间计划,在物流结点(仓库、商店、货运站、物流中心等)进行分拣、加工和配货等作业后,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送货工作。具体的区别如表11—1—1所示。表11—1—1配送与一般送货业务的区别项目配送活动送货活动是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是是生产企业的一种推销手目的流通领域内物流专业化分工的反映,是物流社段,通过送货上门服务,达到提会化的必然趋势高销售量的目的客户需要什么送什么,不单是送货,还有有什么送什么,只能满足客内容分货、配货、配装等项工作户的部分需要是流通企业的专职,要求有现代化的技术承担由生产企业承担.中转仓库装备作保证。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有将分货、者的送货只是一项附带业务配货、送货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配送中心必须有现代的交通运输工具和经营管理基础没有具体的要求水平作为基础。同时还和订货系统紧密相联\n系。必须依赖现代信息的作用.使配送系统得以建立和完善技术全过程有现代化技术和装备的保证,在规技术装备简单装备模、水平、效率、速度、质量等方面占优二、物流配送业务的功能与作用配送与运输、储存、装卸、流通加工、包装和物流信息一起,构成了物流系统的功能体系。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提高物流的经济效益采取配送方式,通过增大订货经济批量可以降低进货成本;通过将客户所需的各种商品配备好,集中起来向客户发货,以及将多个客户的小批量商品集中在一起进行一次发货等方式,可以提高物流经济效益。另外,配送环节的建立实现了规模经济优势,使单位存货和管理的总成本下降.同时加强了调节能力,提高了物流经济效益。(二)通过集中库存使企业降低库存量实现了高水平的配送之后,尤其是采取定时定量配送方式之后,生产企业可以依靠配送中心的准时配送使自己实现“零库存”或者只需保持少量安全库存,减少大量储备资金的占用,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三)简化手续,方便客户采用配送方式,客户只需向一个企业订购,就可订购到以往需向许多企业订购才能订到的货物,接货手续也可简化。因而大大减轻了客户工作量,节省了开支,方便了客户,从而提高了物流服务质量。(四)、提高了供应保征程度由生产企业自己保持库存、维持生产,由于受到库存费用的制约,供应保证程度很难提高。而采取配送方式,配送中心比任何单独企业的储备量大得多,对每个企业而言,由于缺货而影响生产的风险便相对缩小。三、物流配送业务的基本形式根据不同的组织方式、对象特性和内容等,可以把配送作业划分为多种基本形式。(一)按配送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分类1、少品种或单品种、大批量配送当客户所需的商品品种较少,或对某个品种的商品需要量较大、较稳定时,可实行此种配送形式。这种配送形式由于数量大,不必与其它商品配装,可使用整车运输。这种形式多由生产企业或专业性很强的配送中心直送客户。由于配送量大、品种单一或较少,可提高车辆利用率,而且配送中心内部的组织工作也较简单,故这种团送成本一般较低。2、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配送在现代化生产发展过程中,客户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市场的供求状况也随之变化,这就促使生产企业的生产向多样化方面发展。生产的变化,引起了企业对原材料需求方面的变化,在配送上也应按照客户的要求,随时改变配送品种和数量或增加配送次数。这样,一种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的配送形式就应运而生。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配送是按客户要求,将所需的各种商品配备齐全,凑整装车后由配送结点送达客户。这种配送作业水平要求高、使用设备较复杂、计划难度大,需要有高水平的组织工作保证和配合。这种配送方式是一种高水平、高技术的方式,符合现代“消费多样化”、“需求多样化”的新观念。3、设备成套、配套配法是为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按其生产进度,将装配的各种零配件、部件、成套设备定时送达生产线进行组装的一种配送形式。这种配送方式完成了生产企业大部分供应工作,使生\n产企业专门致力于生产,与多品种、少批量、多批次配送效果相同。(二)按配送时间和数量分类1、定量配送这种配送方式是指每次按固定的数量(包括商品的品种)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配送。它的计划性强,每次配送的品种、数量固定,备货工作简单。可以按托盘、集装箱及车辆的装载能力规定配送的定量,能有效利用托盘、集装箱等集装方式,配送效率较高,成本较低。由于时间不严格限定,可以将不同客户所需商品凑整车后配送,提高车辆利用率,客户每次接货都处理同等数量的货物,有利于人力、物力的准备。2、定时配送这种配送方式是指按规定的间隔时间进行配送,如数天或数小时一次等,每次配送的品种和数量均可按计划执行,也可按事先商定的联络方式下达配送通知,按客户要求的品种、数量和时间进行配送。这种方式由于时间固定,易于安排工作计划,客户也易于安排接货。但是,由于备货的要求下达较晚,配货、配装难度较大,在要求配送数量变化较大时,也会使配送计划安排出现困难。3、定时定量配送这种配送方式是指按规定时间和规定的商品品种及数量进行配送。它结合了定时配送和定量配送的特点,服务质量水准较高,组织工作难度增加很大,通常针对固定客户进行这项服务。4、定时定量定点配送是指按照确定的周期、确定的商品品种和数量、确定的客户进行配送。这种配送形式一般事先由配送中心与客户签订协议,双方严格按协议执行。它有利于保证重点需要和降低企业库存,主要适用于点企业和重点项目。5、定时定线配送是指在规定的运行路线上制定到达时间表,按运行时间表进行配送,客户可按规定路线及规定时间接货。采用这种配送方式有利于安排车辆及驾驶人员,在配送客户较多的地区,配送工作组织相对容易。客户既可在一定路线、一定时向进行选择,又可有计划安排接货力量,像连锁商品配送活动可以用这种方式。6、即时配送即随要随送,按照客户提出的时间和商品品种、数量的要求,随即进行配送。这种方式是以某天的任务为目标,在充分掌握了这一天需要的客户、需要量及种类的前提下,及时安排最优的配送路线并安排相应的配送车辆实行配送。它做到每天配送都能实现最优的安排。因而是水平较高的方式。适合一些零星商品、临时需要的商品或急需商品的配送。为了使即时配送方式能有计划指导,可以在初期按预测的结果制定计划,以便统筹安排一个时期的任务,并准备相应的力量。实际的配送实施计划则可在配送前一两天根据任务书来做出来。(三)按配送组织者分类1、商店配送是指配送组织者是商业零售网点的配送。这些网点主要承担商品的零售,规模一般不大,但经营品种较齐全。除日常零售业务外,还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将商店经营的品种配齐,或代客户外订外购一部分本商店平时不经营的商品,和商店经营的品种一起配齐送给客户。这种配送组织者实力有限,往往只是小量、零星商品的配送。所配送的商品种类繁多,客户需用量不大,有些商品只是偶尔需要,很难与大配送中心建立计划配送关系,所以利用小零售网点从事此项工作。商业零售网点数量较多,配送距离较短,所以比较灵活机动,可承担生产企业非主要生产物资的配送以及对客户个人的配送。\n商店配送有两种形式:(1)、兼营配送形式。商店在进行一般的销售同时兼行配送的职能。商店的备货可用于日常销售及配送,因此,有较强的机动性,可以日常销售与配送相结合,作为互相补充的方式。这种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取得更多的销售额。(2)、专营配送形式。商店不进行销售而专门进行配送。一般情况是商店位置条件不好,不适于零售销售,而又有某方面经营优势及渠道优势时,可采取这种方式。2、配送中心配送是指配送组织者是专职从事配送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专业性强,和客户有固定的配送关系,一般实行计划配送。需配送的商品通常有一定的库存量,一般情况很少超越自己的经营范围。这种配送中心的设施及工艺流程是根据配送需要专门设计的。所以配送能力强、配送距离较远、配送品种多、配送数量大,可以承担企业主要物资的配送及实行补充性配送等,是配送的主要形式。配送中心配送覆盖面较宽,是一种大规模的配送形式,,必须有配套的大规模实施配送的设施,如配送中心建筑、车辆、路线等,一旦建成便很难改变,灵活机动性较差,投资较高。因此,这种配送形式有一定局限性。3、仓库配送仓库配送是以一般仓库为结点进行配送的形式。可以是仓库完全改造成配送中心,也可以是以仓库原功能为主,在保持原功能前提下增加一部分配送职能。由于不是专门按配送中心要求设计和建立,所以,仓库配送规模较小、配送的专业化较差,但可以充分利用原仓库的储存设施及能力、收发货场地、交通运输线路等,所以是开展中等规模的配送可选择的配送形式,也是不需大量投资的一种形式。4、生产企业配送这种配送的组织者是生产企业,尤其是进行多品种生产的生产企业。在运作时,直接由本企业开始进行配送而无需将产品发运到配送中心再进行配送。由于避免了一次物流中转,所以有其一定优势,在地方性较强的产品生产企业中应用较多,如就地生产、就地消费的食品、饮料、百货等;在生产资料方面,某些不适于中转的化工产品及地方建材也采取这种方式。(四)按经营形式分类1、销售配送是指配送企业是销售性企业,或销售企业进行的促销型配送。这种配送的对象往往不固定,客户也往往是不固定的,配送的经营状况也取决于市场状况,配送随机性较强而计划性较差。各种类型的商店配送一般多属于销售配送。2、供应配送是指企业为了自己的供应需要所采取的配送形式,往往由企业或企业集团组建配送结点,集中组织大批量进货,然后向本企业配送或向本企业集团若干企业配送。这种配送形式在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联合公司中采用较多,例如商业中广泛采用的连锁商店,就常常采用这种方式。供应配送,在保证供应水平、提高供应能力、降低供应成本等方面有重要意义。3、销售——供应一体化配送是指销售企业在自己销售产品的同时,对于基本固定的客户和基本确定的配送产品对客户执行有计划的供应,它既是销售者同时又成为客户的供应代理人。对某些客户来讲,这样可以减少自己的供应机构,而委托销售者代理。采用这种配送方式,一方面销售者能获得稳定的客户和销售渠道,有利于本身的稳定持续发展,扩大销售数量;另一方面客户能获得稳定的供应,可以大大节约本身为组织供应所耗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n销售——供应一体化配送是配送经营中的重要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有利于采取先进的计划手段和技术手段,保持流通渠道的稳定畅通。4、代存代供配送是指客户将属于自己的货物委托配送企业代存、代供,有时还委托代订,然后组织对本身的配送。这种配送在实施时不发生商品所有权的转移,配送企业只是客户的委托代理人,商品所有权在配送前后都属于客户所有,所发生的仅仅是商品物理位置的转移。配送企业从代存、代送中获取收益,而不能获得商品销售的经营性收益。(五)按配送专业化程度分类1、综合配送是指配送商品种类较多,不同专业领域的产品在同一个配送结点中组织对客户的配送。它可以减少客户为组织所需全部商品进货的负担,而只需通过和少数配送企业联系,便可解决多种需求的配送。因此,它是对客户服务较强的配送形式。由于产品性能、形状差别很大,综合配送在组织时技术难度较大。因此,一般只是在性状相同或相近的不同类产品方面实行综合配送,差别过大的产品难以综合化。2、专业配送是指按产品性状不同适当划分专业领域的配送方式。专业配送并非越细分越好,实际上在同一性状而类别不同的产品方面也是有一定综合性的。专业配送可按专业的共同要求优化配送设施、优选配送机械及配送车辆、制定适应性强的工艺流程,从而大大提高配送各环节的工作效率。第二节配送业务管理配送在小范围内(比如一个城市内)为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多家客户少量、多频率地运送客户所需的商品,它不同于长途批量运输,而且,用于配送的运输工具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以汽车(卡车)为主,一般都是小型卡车,而不是大型卡车,且都是用小型车辆进行短途、少量物品的运送。所以,配送管理就不同于一般的运输管理那么简单,其难度要大得多,管理方法也完全不同。一、配送管理的难度配送管理的难度,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运输工具,而在于如何安排配送这个控制环节。具体来说,配送管理的难度如下:(1)配送操作是在城市这个平面场所进行面上运送的,城市里不同时间带的交通状况、路面是否有修路工程、有没有交通事故等条件,每天是不一样的,所以,时间管理非常困难。由于难以预测配送时间,怎样安排配送操作活动,只有依赖老资格的配送管理者凭多年的经验来指挥配送作业。(2)一次配送要为多家客户分别送去少量商品的配送业务很多。当然一次配送只送一家货的情况也是有的,但一般情况都是给多家客户依次送去少量的货物。这样就带来很多问题,如按什么样的顺序送货、怎样分配时间、装卸方不方便等。(3)域内配送,不能每天都为同样的地方送同样的货,每天都会发生送货地点不同、货物量不同的问题。这样,如何操作配送,就有必要事先拟订作业计划。这也是难题。(4)配送与长途批量运输相比最大的不同是车辆停的时间比行驶的时间还要多。出发前需要装货,货装好后出发配送,途中遇到堵车时,不得不停车,到一家客户时,必须停车卸货,如果靠人工卸货,就得花时间,有时客户暂时没有放货的场地,需要送到别的某个地方。有时因客户的原因,不得不等,就是说,是不可能预定时间的。由于上述众多的问题,在配送过程中,事先定好的计划被打破的事是经常发生的。途中\n改变计划,某家客户的货可以不送了,需要在客户那里再装别的货,类似这样的事常常发生。因此,做配送作业时,需要以配送活动不可能完全按计划行事的思想为前提,对配送进行管理。二、配送管理的程序与内容物流配送的对象、品种、数量等较为复杂。为了做到有条不紊地组织配送活动,物流管理者应当遵照一定的工作程序对配送业务进安排与管理。一般情况下,配送组织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内容主要有以几个方面:(一)物流配送线路的选择配送路线是否合理对配送速度、成本、效益影响很大,因此,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确定合理的配送路线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确定配送路线可以采取各种数学方法和在数学方法基础上发展和演变出来的经验方法进行,主要有方案评价法、数学计算法和节约里程法等现在已开发出多个软件可以帮助物流经理及员工设定配送线路,避免了繁琐的数学计算,故在此不做这些计算方法的具体介绍。(二)拟定配送计划物流经理应组织拟定出配送计划,供具体负责进行配送作业的员工执行。现在一般采用计算机作为编制配送计划的主要手段。1、拟定配送计划的主要依据⑴、订货合同副本。订货合同一般包括客户订货的品种、规格、数量、送货时间、送达地点。接货人、接送货方式等。表11—2—1是企业订货合同(订单)的基本格式。表11—2—1订货合同的格式企业订货单订货单编号:订货日期:供货人名称:接货人名称:交货日期:地址:地址:交货地点:电话:电话:付款条件:商品品名规格单位数量单价金额小计总计运输方式:订货人:采购部经理:⑵、仓储配送合同⑶、电话预约合同。⑷、所需配送的各种商品的性能、运输要求,以此决定车辆种类及运输方式。⑸、配送车辆、装卸设备、相关专用工具等情况。⑹、运输条件。与道路运输有关的要求、运达地点、作业环境、气候等。⑺、各配送结点的商品品种、规格、数量及分布等情况。2、确定配送计划的主要内容⑴、按日排定客户所需商品的品种、规格、数量、送货时间、送达地点、接货人等。并详细弄清各客户的地址,可用地图标明,也可在表格中列出。⑵、按客户需要的时间,确定配送作业准备的提前期。⑶、确定每天从各配送点发运的商品品种、规格、数量。\n⑷、按计划的要求选择配送服务的具体组织方式。⑸、列出详细配送计划表供审批、执行和备案。(三)下达配送计划配送计划确定之后,物流经理要向各配送结点下达配送任务。依据计划调度运输车辆、装卸机械及相关作业班组与人员,并指派专人将商品送达时间、品种、规格、数量通知客户,使客户按计划准备好接货工作。(四)配货和进货组织工作物流经理应按计划做好配送组织工作,要求各配送点按配送计划审定库存商品的保有程度,若有缺货情况应立即组织进货。同时要求各配送点按配送计划进行配货、分货、包装、配装等工作。(五)配送发货管理物流经理应组织与监督理货人员按计划将各种所需的商品进行分类,标明到达地点、客户名称、配送时间、商品明细等,并按流向。流量、距离将各类商品进行配装,将发货明细表交给司机或随车送货人。发货车辆按指定路线运达客户。(六)费用结算管理物流部门的车辆接指定的计划到达客户,由客户在回执上签字。完成配送工作后,物流经理即可通知财务部门进行费用结算,完成整个配送过程的业务。物流配送难度大,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配送形式,如:进货不合理,库存决策不合理,价格不合理,配送与直达的决策不合理,送货中运输不合理,经营观念不合理等。而物流合理化指标有:物流费用降低,物流损失减少,物流速度加快,能发挥各种物流方式的最优效果,有效衔接了干线运输和末端运输,不增加实际的物流中转次数,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等。物流合理化是配送系统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衡量配送本身的重要指标。由于存在不合理配送方式,我们就有必要探索物流配送的该送的改善了。三、物流配送工作的改善客户要求企业物流配送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如图11-2—1所示:·符合品质要求的商品。·指定的数量。·指定的时间与场所、正确无误。·良好的印象。·快速的回应。图11-2—1物流配送工作的要求为了达到以上目标,物流管理者必须加强配送作业现场的管理(如图11-2—2),提高作业效率,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是否采取了正确的货品分类配置。·在配货区是否能迅速地完成客户货品配置。·补货方式是否合理。·全部的配送业务环节是否已形成程序化。图11-2—2物流经理的配送现场作业管理要点(一)是否采取了正确的货品分类配置保配节省管货空间区区\n图11-2—3配送中心的货品分类布局物流经理应该指导员工清查在配送作业现场是否有将非急需品与长期库存品与急需品、畅销品混杂放置的情况,进行货品的内部整理。一般而言,在配送作业区域应将货品区分为两个不同的区域—配货区与保管区。将6个月以上没有流动的货品、过季的货品和库存周转率不佳的货品放置在保管区。这样便于进行分类管理,提高物,配货的工作效率,确保尽快出货(如图11-2—3)。(二)在配货区是否能迅速地完成客户货品配置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1、在储架上设货品资料卡便于查找货品。物流员工应为配送中心的每种货品制作“货品资料卡”(如图11—2—4),,把它放置于储架上。另外,对每一种不同货品的保管储架,还可以采用不同颜色的分类卡将其区分,这样在物流员工配货时能快捷地找到货品所在的储架,进行配货作业。CMR031—256图11—2—4货品资料卡2、在配货区进行正确的储架布置货品陈列的高低不同、位置不同,都会给配货作业造成不同的影响。那些与双眼等高陈列的货品和放在通道附近的货品最容易被发现和取到。随着角度的变大,查找的困难程度也就越大。所以,应把畅销的货品陈列在储架最易拿到的部分,以满足配货作业的实际需要,如图11—2—5、11—2—6所示:第4层第3层}第2层畅销品放置区域第1层图11—2—5畅销货品的储架陈列位置之——中间陈列通道\n图中:为畅销品放置区域图11—2—6畅销货品的储架陈列位置之二——通道陈列另外,储架的形状也会给配货作业带来一定的影响。K字形的储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形状,利于发现货品、提高效率。3、排除配货中的附带作业配货中的附带作业是指打开外包装箱、整理货品、切断包装带等作业。这些作业看似简单,但往往也会造成对配货作业时间的占用,所以应予以杜绝。为此,配货区的货品应保持散装状态,放置于储架上的出货箱中以便及时配货。4、采用合适的配货方式配货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1)、接力配货方式。是指多个物流员工位于客户所需不同货品各自的放置区域,以货物输送机为工具进行如“接力赛”一样的配货工作。具体流程可如图14—2—7所示:货物输送机货货货品品品123图11—2—7接力配货方式(2)、以单个客户为单位的配货方式。是指每位客户所需的全部货品由一名物流人员配齐的作业方式。(3)、为多位客户同时进行配货的方式。是指由一名物流人员同时为2-3位客户进行配货,放入不同的容器中。具体而言,就是将多位客户的订单进行集中汇总,然后按不同的产品进行集中配货,最后再按不同的客户进行货品分类的方式。在实际的配货作业中究竟采用哪种方式主要取决于四个要素:总库存量;平均每日中的客户数量;出库总件数;货品种类平均的出货速度。5、储架的合理布局储架的合理空间布局对于配货作业的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储架布局使物流配货人员完成同一个订单的步行长度不同,所以,一定要有合理的储架布局。(三)补货方式是否合理关于补货作业(如图11—2—8)主要考虑的是补货时间的问题。一般而言,补货时间主要有三种:保配管货区区图11—2—8补货作业ò在一天配货作业完成时进行补货,是较为普遍的方式。\nò当出货量较多时,在中途补货一次,即一天进行两次补货。ò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补货。(四)全部的配送业务环节是否已形成程序化物流管理者应检查配送业务的所有环节是否实现了合理有效的连接,并形成程序化的作业,以促进和保证物流配送效率的提升。(五)提高配送经济效益和合理化程度的途径为了提高配送经济效益和合理化程度,物流管理者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恰当设置配送中心;2、加强配送的计划性;3、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化配送;4、推行加工配送;5、推行共同配送;6、推行定时配送系统;7、推行即时配送。第三节配送中心的管理一、配送中心的形成背景配送中心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西方国家,到70年代得以迅速发展,其形成和发展的背景是:1、生产与流通规模的扩大引起了物流成本的上升。上世纪中叶,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对应,货物流通范围不断扩展,货物运输量大幅上升,这直接导致物流成本的显著增长。为了改变这一情况,人们引入了配送中心这一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形式。2、买方市场形成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产品日益丰富,市场已经由求大于供的卖方市场转向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同时人们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厂商不仅要主动寻求顾客,而且还会借助提供物流服务的条件来争取顾客,以期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从而在竞争中取得胜利。3、新型业态模式的发展导致对集中配货要求的增强。超市、连锁店是上世纪流行的新型业态模式,它们多选址于居民区,店面规模小,货物种类多且数量少,能够满足顾客的多种需要,因此经营十分灵活。但这种优势对传统进货方式提出了的挑战,因为如果按照传统的分批、分种类的方式组织货源,势必造成进货成本的大幅上涨,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能力。于是在客观上要求采用集中配送的方式进货,这无疑促进了配送中心的发展。二、配送中心的定义及功能(一)定义:配送中心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以加速商品流通和创造规模效益为核心,以商品代理和配送为主要功能,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流通机构,是国际通行的一种流通形式。(二)配送中心的功能配送中心可以看成是各种物流功能的组合体,其主要功能有:1、基本功能:就是从实物形态上所能看到的功能。(1)集货功能:配送中心按照用户所需配送货物的要求,向众多的生产企业购进大量品种、规格齐全的货物。(2)理货功能:向生产企业采集的货物运抵配送中心后,需要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储备。(3)储存功能:为了保证配送活动能正常开展,配送中心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货物储备。\n(4)流通加工功能:为维护商品质量和提高物流效率,配送中心要按照用户的不同要求,对货物进行分割、分装、配装、预冷等加工活动。(5)分拣功能:按照用户订单要求,配送中心将一批相同或不同的货物分拣、拣选、配齐,集中堆放于指定配货场待运。(6)配货功能:将配齐的货物按到达地点或到达路线进行配货。2、辅助功能:是对基本功能的保障或可选择的功能。主要有信息处理功能、采购功能、中转运输功能和展示功能。三、配送中心的流程。根据配送货物的数量、品种,配送中心的经营实力以及客户要求的不同,配送中心的流程有以下四种模式。(一)配送中心的一般流程这是配送中心的典型流程,其主要特点是有较大的存储场所,分货、拣选、配货场所及设备也较大。这种模式主要是用于中小件杂货配送。货物零散、数量少、货种多的特点决定了这种配送中心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储存场所,同时对理货、分类、配货的功能要求很高。流程如图11—3—1所示。理货分货进分储配分配送货类存货放装货拣货图11—3-1配送中心一般流程(二)储存库的配送中心流程。这种流程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配送中心只是作为所配货物的暂存场所,而大量的库存则移至中心之外。流程图如11—3-2所示。理货分货进分暂配分配送货类存货放装货拣货图11—3-2储存库的配送流程(三)加工配送性配送中心流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配送中心进货后不是马上配送,而是根据用户要求将其进行加工,而后分发给不同的用户。这种模式下的配送中心不设分货、拣选等环节,而是把加工环节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流程图如11—3-3所示:理货进储加分配配送货存工放货装货\n图11—3-3加工配送流程(四)批量转换型配送中心的流程。即通过配送中心把批量大、品种较单一的产品转换成小批量的发货方式,因此这种流程模式十分简单,如图11—3-4所示,只包括进货、储存、装货或包装和发货环节。理货储进货存装货或包装发货图11—3-4批量转换配送流程四、配送中心业务管理。如前所述,配送中心是以组织配送性销售或供应、执行实物配送为主要职能的流通节点,其本身的职能和流程十分复杂,这就决定了配送中心管理的重要性和多层次性。配送中心的主要工作包括配货、送货、库存管理和客户管理,所以对其管理也包括配货、送货、库存管理和客户管理四方面。(一)配货管理所谓配货管理指将配送中心存入的多种类产品,按多个用户的多种订货要求取出,并分放在指定货位,完成各用户配送之前的货物准备工作的一系列活动。配货在配送中心的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配货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分放、配装、送货等一系列后续工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配送中心的实力和声誉,但另一方面配货又是一件复杂、工作量大的工作,尤其是在多用户、多品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所以配货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配货管理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准确程度。这是对配送中心的基本要求,但现实是需要配货的品种、规格复杂且变化很大,这就需要我们采取适当的管理方法,例如选择有效的分货和拣选方式配货,来提高配货的准确程度。(2)配货的速度。随着准时物流概念的产生以及配送企业间竞争的加剧,配送的速度显得日益重要,已成为影响配送中心发展的关键因素。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选择合适的设备、工艺以及运输路线。(3)配送的成本。配送中心产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能有效节约经营成本,因此在保证配货速度、准确程度的同时更要考虑配货成本,选择适当的配货方式,在此消彼长的均衡过程中实现物流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二)送货管理送货管理是配送中心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制定送货计划。大型配送中心需要通过提高计划性来提高送货水平和降低送货成本,由于配送中心特别强调服务功能,很难依靠预测制定完善的计划,因此采用的计划方式是很重要的。(2)配送路线规划。合理规划配送路线,以降低运量、减少成本。(3)车辆配送。根据不同配送要求,选择合适的车辆并对车辆进行配装以提高其利用率和周转率,是送货的一项主要工作。(4)车辆管理。主要包括车辆的合理调度、安排、维护等内容。(三)库存管理配送中心的库存是配送中心费用的主要来源,但同时也是配送中心提高水平的保证。库存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库存水平和经济订货批量的确定。(1)库存水平的确定。合理的库存对物流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库存过小,会发\n生缺货问题引发诸如丧失商业信誉、不能及时交货、销售额下降等一系列后果,而库存过多,会造成物品积压、存储费用上涨的严重影响,所以确定合理的库存水平保证储存费用与缺货成本最小是库存管理的直接目标。(2)经济订货批量确定。所谓经济订货批量即指使储存与缺货费用之和最小的订货量。按照这种水平订货,即可使库存保持最低的必要水平,又能使储存费用与缺货成本最小。(四)客户管理配送中心执行对用户的配送计划,为保证服务水平,需要有诸如用户信息、用户反馈以及用户联络等用户管理工作。这即可满足客户需求、了解客户情况的有效途径,又是配送中心实力的象征。当代因特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和数据库系统的广泛运用无疑为配送中心的客户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五、配送中心的发展趋势从整个物流行业的成长过程来看,在经历了以企业自我服务为目的的企业内部配送中心的发展阶段后,政府、零售业、批发业以及生产厂商都积极投身于协同配送模式的建立之中。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协同配送显示了巨大优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代表了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基于这一设想,大型的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商品配送中心将是未来配送中心发展的必然趋势。第四节协同配送一、协同配送的定义按日本运输省流通对策本部《协同运输系统导入推进纲要》的定义,协同配送是指在城市里,为使物流合理化,在几个有定期运货需求的货主合作下,由一个卡车运输业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进行的送配。协同配送就是把过去按不同货主、不同商品分别进行的配送,改为不区分货主和商品集中送货的“货物及配送的集约化”。也就是把货物都装在同一条线路运行的车上,用同一台卡车为更多的顾客运货。协同配送的目的在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主要是货主(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和运送业者通过协同配送,解决运输过程中那些低效率的问题。二、协同配送的模式。(一)以货主为主体的协同配送。由有配送需要的厂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由它们组建的新公司或合作机构作为主体进行合作,解决个别配送的效率低下的问题。这种配送又可以分为发货货主主体型和进货货主主体型。1、发货货主主体型。(1)与客户的协同配送:用于采购零部件或采办原材料的车,均可用于产品的运输,即都可以参与协同配送。(2)集团系统内部的协同配送:企业集团、大资本集团、零售商集团等内部的协同配送。(3)不同行业货主的协同配送:不跑空车,让物流子公司与其他行业合作,装载回程货物或与其他公司合作进行往返运输。(4)相同行业货主的协同配送:a、集团协同配送:利用集团内的配送储存设备,在配送能力不足的地区互相互扶持协同配送,优势互补。b、共同出资组建新公司进行协同配送:建立协同物流公司或协同配货公司。c、建立合作社进行协同配送:组建合作社,一起进货,一起配送。\nd、通过同行业VAN增值网进行协同配送:以同业VAN增值网为基础进行配送。2、进货货主主体型。零售商以中心批发商(一级批发商)为窗口,从中间批发商(二级批发商)处统一进货再配送给物流中心或零售商店。(二)以物流业者为主体的协同配送。由提供配送的物流业者,或以它们组建的新公司或合作机构作为主体进行配送合作,克服个别配送的效率低下问题。这一类协同配送又可以分为合作机构主体型和公司主体型。1、合作机构主体型。(1)运输业者组成合作机构开展协同配送:运输机构组成合作机构,将各成员在各自收集货物或配送货物地区所收集的货物运到收配货聚点,统一配送。(2)运送合作机构和批发合作机构合作,开展协同配送:运输业者的合作机构和批发商的合作机构合作,设置收集货物和配送货物的据点,运送公司的合作机构统一承包批发商的集货和配货的业务。2、公司主体型。(1)运送业者的协同配送:向特定交货点运送货物,交货业务合作化。(2)共同出资组建新公司开展协同配送:本地的运送公司(特别是零售货物运送业者、包租业者)共同出资组建新公司开展送货到户业务。三、协同配送的优势。(一)有利于实现宏观物流的效率化。宏观物流也称社会物流,即企业间的物流活动。它在地区型、全国性或国际性的物流组织以及政府干预下进行运作,如国际间的多式联运,国内的水运、客运、铁路和公路运输,各物流中心和生产企业间的物流活动等。协同配送可以优化装卸、搬运、仓储、加工、包运等环节,使物流活动能快速、高效运动。协同配送有助于打破地区分割的流通格局,形成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化大流通格局,使物流体系趋于科学化。协同配送可以协同共用国有地区(集团)所有的物流设备与设施,使其物尽其用,减少城市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二)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协同配送使用共用车辆和路线,对运输活动实施统一管理,这样有助于运输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包括装载率和周装率),同时行车人员专业化,可以长期维持服务品质,充分体现协同配送在运输管理方面的优势。(三)有利于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企业服务的关键是留住客户。为了做好这一点,企业不遗余力,采取各种措施来满足客户要求,同时客户的要求也呈现多层次化的显著特点。这样物流企业面临着成本升高和顾客要求升高的双高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协同配送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协同配送采用横向联合方式,由同一卡车运输业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完成多个用户的配送,节省了货物的储存成本,很好的满足客户需要。(四)有利于增加物流企业的经营效率。协同配送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使企业获得多方面的好处。具体表现在:1、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企业的应变能力是在商战大潮中必备的自我保护能力。由于企业的服务对象非常广泛,客户对时间、空间和数量的要求大多是随机变化着的因素,适应这些变化单靠某个企业困难是很大的,若采用共同化的物流管理,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便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2、利于企业有限资源的合理互用。所谓企业的有限资源泛指该企业的人、财、物、时间和信息,它们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对象,也是产生效益和组织生产的基础,是影响企业发展\n的瓶颈。而实施协同配送可以有效解决企业间资源不足的矛盾,使不同企业、行业能够优势互补,实现协同配送的规模效应。四、实现协同配送的条件(一)经济高速发展,流通规模扩大。协同配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经济发展初期,社会物资流通量很小,人们的需求通过一般的集市交易就可满足,而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货物运输量迅速上升,因而要求商品流通的规模相应扩大,运输能力相应提高,这为协同配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同时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传统的商业、企业单位独立配送的流通方式受到了冲击。这些企业大多都存在因为物流成本上升而亏损的情况,这种现实在客观上要求引入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配送方式,于是协同配送应运而生。所以,协同配送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产物。(二)参与协同配送的企业是产权清晰的法人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协同配送的实施是在加盟企业完全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的,是一种企业之间联合的非政府行为,各个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因为只有企业作为一种独立的经营主体,有着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才能通过利益对比,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要求独立的从事经济活动,否则,产权不清,权责不明,必然引发各个加盟企业在面对利益时必然一哄而上,而当出现问题时又会相互推诿,互相扯皮,严重违背了“扬长避短,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长此以往,协同配送的联盟必然破裂,配送共同化必然成为一纸空文。(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如前所述,协同配送产生的首要原因是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导致的货物运输量的大幅增加,试想一下,如此大的运输量只是通过简陋的工具和完全依靠人力完成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所以要适应协同配送的要求,就必须大量应用先进设备和现代化物流技术来加以武装,这既是现代化物流技术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建立自动化立体仓库、安装自动化分拣设备、配置自动传动装置、计算机控制的自动拣选技术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配送的作业效率,体现协同配送的优越性。(四)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协同配送虽然是一种非政府行为,但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如日本、德国等国的协同配送技术之所以发展的如此迅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国政府的支持。目前我国的协同配送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的支持对其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予以支持:1、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带动民间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光缆的建设,为协同配送的发展提供一个理想的服务平台。2、对物流企业可以给与政策上的优惠,如可以给与新生配送企业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等政策,为其发展提供资金上的扶持。五、协同配送的策划(一)确定协同配送的原则。1、扬长避短、资源互用、追求群体效益。资源稀缺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特别对于象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各企业在资金、人力、设备、场地诸方面的分布呈不均衡状态,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这些企业可以成为合作伙伴,克己所短,扬己所长,共同合作形成新的、各大的竞争能力,使企业获得全新的动力。2、排出私立和成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参与协同配送的企业虽然是同行,但难免各自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有一些自己的利益,为了保证这个的组织的稳定性,在结盟之前各方都要直陈自己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协商洽谈,坚持“利益均沾”和“有利可图”的原则,互惠互利共同发展。3、公平公开,加盟企业确保中立,保守内部秘密。\n由于联合体是加盟企业为谋求群体利益联合在一起,所以管理工作要公平公开,各加盟企业不要偏袒一方,应确保中立避免引起矛盾,联合体内部的物流业务秘密不得向外泄漏。4、联合形式多样,追求实效。参与协同配送的企业可以采用松散型、紧密型、半紧密型或几种形式等的方式联合,采用哪一种没有固定的模式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效益为衡量标准,不拘泥于具体的形式。(二)选择物流共同化的合作对象正确选择合作对象对于参加协同配送的任何一方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选择正确,则各方收益,一旦失误,则整个联合体都面临严重危机,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是这个含义。企业在选择合作对象是应做到:1、明确自己参加协同配送的目标。即根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来决定是否参与协同配送,与什么企业合作的问题,把这些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规划来对待,避免造成随大流的盲目联合。2、与其他企业广泛接触,深入了解,多方比较和综合论证,做到心中有数。3、着眼于建立开发新的共同化形式,而不是谋求保守型的联合垄断。4、着眼于企业现有资源的相互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尽可能减少新的投资。5、尽可能寻找长期合作伙伴,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协作关系,以杜绝各种短期行为的发生。(三)可行性论证“可行性”有两层含义:即技术上的可行和经济上的合理。这里的技术指达到一定目的的实际手段和途径,在组建协同配送的过程中,即有纯技术问题,也有组织管理问题;经济合理是指能否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可行性论证包括共同化服务对象的论证、技术论证、资源状况论证、组织论证、环境论证和经济效益论证。(四)协同配送模式的确定。协同配送可以采用松散形的或是半紧密形的或是紧密形式的合作,具体要根据合作企业的特点和可行性论证的结论来决定,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生搬硬套。六、实施协同配送应注意的问题1、要有好的领导人或协调人,就协同配送问题协调各方面的意见,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因为参与协同配送的各企业都由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所以在日常的合作中难免互有矛盾和分歧,如不加以正确的协调,必将影响联盟的稳定性,所以需要一位有能力、有威信的领导人来协调配送联盟的关系。2、要由成本效益分析。实行协同配送的初衷在于降低物流成本,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做好成本效益的分析,不要因为一味追求顾客服务质量等因素而使成本上升快于效益的增加。3、搞好商品管理。因为是若干个企业的库存商品都放在一起,存在控制库存、订货方式、脱销等一系列不好处理的问题,因此,应预先将接受订货信息的时间、托盘、传票、代码等支持条件清楚地确定下来。4、搞好成本效益分配。“利益均沾”是协同配送企业的组织原则之一,因此在分配利益、分摊成本时要一视同仁,无论企业大小要平等对待。5、创造条件取得公司内部的理解与支持也很重要。在协同配送的联盟中除了合作外,还存在相当程度的竞争,所以参与配送的各企业要把这些情况向企业内部传达,做好各级人员的工作,使“互惠互利”的思想在公司内部取得共识。\n第四篇物流企业管理\n第十二章物流企业物流企业是随着物流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企业不再直接建立物流系统,将物流业务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这一趋势促进了物流企业的增长。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21世纪,物流企业生存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更加具有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第一节物流企业的界定物流企业(logisticsenterprise),简言之就是从事商品实体流通、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因而,界定物流企业就要从其从事的业务――物流活动的特点以及企业产生的根源出发来考虑。所以,本节中将从物流概念和特点、企业的概念和本质出发来界定物流企业的范围。一、物流企业的概念物流企业(logisticsenterprise),简言之就是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是各种物流服务的提供商。而物流活动(LogisticsActivity)则是对物流的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的实施与管理过程。换言之,物流企业指的是对物品的流向进行操作的行业,它是集物品仓储、运输等流程为一体,是把货物从生产地送到用户手中的全过程集成服务的提供商。物流企业并非简单从事“物的流通”工作,其服务宗旨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将恰当的数量和恰当的质量的恰当物品,以恰当的方式送达恰当的顾客处,即7Rs的经营理念是物流企业经营的根本出发点。专业物流企业承担的服务功能通常有以下几项:需求预测、信息传递、物料搬运、订单处理、采购、包装、储存、运输、装卸、配送、回收利用、售后服务等。物流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与其它企业一样,也是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而出现并发展的。电子商务时代,由于企业销售范围的扩大,企业和商业销售方式及最终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使得送货上门等业务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服务业务,促使了物流行业的兴起。物流行业即能完整提供物流机能服务,以及运输配送、仓储保管、分装包装、流通加工等以收取报偿的行业,主要包括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装卸搬运、配送企业、流通加工业等。可见,物流企业是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从商业中分离出来的一个独立产业,是现代经济社会中一种非常流行的服务方式。它使得生产企业专心于生产以及产品的调拨上,将产品的运输和仓储全权交给物流企业去完成。因为,物流企业通过将工商企业外部交易内部化的过程,就可以大大降低工商企业在市场中的部分“交易费用”,从而有利于提高工商企业的资源(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实力。因而,物流企业的发展也是社会生产力和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工商企业更快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二、物流企业的主要特征和标志1、物流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以低物流成本向顾客提供优质物流服务。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企业追求的目标是信息化、全球化、多功能化和一流的服务水平。物流企业是通过实现3S1L原则即Speed(速度)、Safety(安全)、Surely(可靠)、Low(低费用)来体现其最终盈利目标的。或者用密西根大学的斯麦基教授倡导的观念来讲,就是实现7Rs的物流系统管理目标,即RightQuality(优良的质量),RightQuantity(合适的数量),RightTime(适当的时间),RightPlace(恰当的场所),RightImpression\n(良好的印象),RightPrice(适宜的价格),RightCommodity(适宜的商品)。由于物流企业各部门和各功能之间,以及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都存在着“效益背反”的现象,即“对于同一资源的两个方面处于相互矛盾的关系之中,想要较多地达到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必然使另一方面的目的受到部分损失。”因而,物流企业的经营目标的确定与经营战略的选择必须系统地、动态地考虑企业内外各种环境和条件,有机协调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之间的关系,实现适宜的物流服务水平的能力。2、物流企业从事多角化经营为了适应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行为变化以及多品种、少批量的生产方式,物流企业从事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货运代理、物流信息等多种功能的物流业务活动。因而,物流企业往往采取的是多角化经营战略。3、物流企业的利润来源于专门从事与实体商品交换活动有关的各种集成服务。从前面关于企业产生的根源和本质的理论解释可以看出,物流企业的出现和发展是由于通过它所提供的集成服务能满足货主企业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交易费用、提升工商企业竞争实力、完善物流市场交易规则等方面的客观需要。具体来讲,就是物流企业要能为制造商提供整体的或者是局部的物流服务解决方案,要能用优质的服务为制造商的市场营销战略提供支援,并能够消化掉一部分制造商自营物流的成本,同时自己还能获得足以维持发展的利润。这是市场对物流企业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因而,对制造商的服务要求和标准有透彻的了解是物流企业发展与获利的前提,更是专业化物流企业创造其利润空间、扩大增值范围的基础和保证。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增值范围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剩余索取。专业物流企业的优势在于专业化和规模化导致低成本,节省物流运作成本,因此,物流企业有绝对的剩余索取权。这是物流企业生存的基本点,也是多层面赢取客户的出发点。(2)增值创造。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业务服务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客户的需要开展增值创造。只有这种增值创造才可能保证现代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才可能增强物流企业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并借以与客户形成战略伙伴。(3)回避风险。企业经营无时无刻不孕育着风险,物流业务也不例外。无论是进出口,还是运输、仓储等各个环节都可能面临着陷阱,物流企业应利用自己的专业经验和资源优势帮助客户回避掉这些风险,或将风险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是建立双方共同利益基础的保证。4、以物流服务为主体功能,同时伴随着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现代物流企业以提供多功能、全方位、一体化、网络化、高集成度的物流服务为主,它所提供的业务服务有:多式联运、地区配送、库存控制、增值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解决方案等。其中物流企业的主营业务是提供物流的基本与增值服务,但是物流企业作为一个不断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有机系统,与其所提供的物流服务相伴的必然还有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5、现代物流企业是具有流通服务功能、平等参与竞争、享有合法权益的独立法人。现代物流企业同其它类型的现代企业一样必须具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具有与其它法人相同的产权安排。但是,物流企业又与其它生产企业、商业企业不同,它是货主企业的客户服务战略提供服务的。货主企业是物流服务的需方,它所要考虑的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的问题,要进行“服务/成本”的效益测算。但不管是自营物流还是外购物流都要考虑功能以及相关的资源整合。发展物流产业根本的是要激发制造商的物流服务需求。因而,物流企业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独立地开发物流商品积极引导市场,唤起潜在的物流需求。通过不断满足物流市场需求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的、可持续的利用。\n6、具有自身的利益驱动机制通过降低商品在流通领域内的交易成本、提高为顾客服务的质量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物流企业不仅具备提供基本作业服务的能力,而且还具有向货主企业提供物流系统设计、代理企业从事物流业务的管理能力。现代物流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包括电子商务和一系列相关的服务项目,如电话服务中心、网站、交易系统等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以及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定单履行、运输管理等业务操作系统的完善。目前,世界物流前十强都拥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这些企业以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为平台的物流服务可以使仓储利用率提高2倍以上。而物流企业正是通过为提供工商企业成本节约的增值服务而获利的,因而,它具有与其它企业不同的利益驱动机制,是典型的持有“双赢”及至“多赢”经营理念的企业。7、显著地提升企业竞争实力,增强竞争优势对于物流企业而言,通过增加知识、科技、信息及必要的储运设施投入,可以大大提高其服务对象――工商企业的竞争实力进而提升其自身竞争优势。这主要表现在:(1)以可靠的、低成本的方式简化物资流动;(2)提高产品的整体竞争实力和可得性;(3)减少存货和其它资产管理所造成的资金积压;(4)提高服务水平,增强顾客对企业及其产品(包括服务)的信任度和忠诚度;(5)通过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使企业与顾客的业务关系更加紧密,配合更加默契。综上所述,现代物流企业是不同于传统的物资企业和商业企业的新型的企业形态,它的服务内容、经营理念、业务范围、管理模式、运作机制等都与传统的从事商品流通的企业大不相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现代物流企业会完全放弃传统物流业务,它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往往是同时提供传统业务和现代业务的。三、物流企业的界定标准在绎明宇、苏彦生编著的《物流企业管理》一书中,将物流企业定义为:“独立于生产领域之外,专门从事与商品流通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的企业,是在商品市场上依法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同时,该书将物资企业和商业企业作为物流企业的主体。笔者认为,这种提法与现代物流企业的内涵与特点不相称。物资企业和商业企业是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最多也只能说是传统的物流企业。有鉴于此,本章对物流企业的界定标准如下:1、物流企业运作的核心在于功能整合和系统的集成发展物流产业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去整合的问题。事实上,功能整合是发展物流产业的核心业务,是物流企业运作的灵魂。物流企业应借此契机,着手建立自己的管销网、信息网、配送网。当然网络化经营的运作方式并不一定全部需要由物流业自己来完成,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多的应是集成商,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来完善自己的网络,实现物流功能的集成化。这一集成化应看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之间加以集成,如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的集成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物流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故把波特教授“价值链”的概念引入物流管理,形成了“供应链”的概念。所以也常把物流称为一体化供应链。实际上,物流系统的竞争优势主要就取决于它的一体化即功能整合与集成的程度。2、物流企业的经营目的:“通过给用户省钱来赚钱”。物流系统由于物流系统内存在顾客服务水平与物流总成本之间的效益背反现象。因而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在顾客服务水平与物流总成本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物流企业之所以产生并得到发展就在于它能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降低交易费用、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因而,物流企业采取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双赢”策略,通过降低物流\n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3、确定服务功能是物流企业的首要任务。由于物流市场的需求变化总是不可避免的,而物流企业自身的服务能力总是有限的,因而,选择适宜的目标市场定位是物流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然。物流企业从其产生之初就定位于服务生产企业或商业企业,因而对一个特定的物流企业来讲,确定其具体的服务功能即选择其目标市场是物流企业的首要任务。为此要对物流的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做出正确的预测。同时还要对竞争企业及自身的优势、劣势进行比较分析,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据此初步确定服务功能,然后进行技术、经济的可行性论证和评估,得出可行的结论后再最后确定服务功能。在物流的实际操作中,要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功能以适应市场的需要。4、物流企业必须以网络化的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为依托。物流企业要达到其物流服务的目标和水平,必须有赖于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和作业系统。只有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过程中使用多种先进技能和技术,并使生产据点、物流据点、运输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作业系统网络化,才能够大大提高物流活动效率。同时,要在保证订货、进货、库存、出货、配送等信息通畅的基础上,使通讯地点、通讯线路、通讯手段网络化,这样才可以大幅度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在大型的国际配送公司里,都建立有ECR(EfficientCustomerResponse,有效客户信息反馈)和JIT(JustInTime,准时制工作法)系统,以便有效摄取瞬息万变的信息资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市场竞争的优势将不再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质资源的多少,而在于它能调动、协调以及最终能整合多少社会资源来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总之,只有以网络化的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为依托,才可能使物流企业满足用户多品种、小批量、灵活多变的瞬时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和电子商务的来临,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充分挖掘这一第三利润源泉,物流业已成为传统运输、仓储、货运代理等企业转型的方向。但是,一个企业要能成功型为物流企业并非易事。因为这不但要求企业拥有良好的业务结构,而且要在运作和管理模式上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改革,必须建立起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平台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一家大型现代化的专业物流企业通常还要设有运作管理系统、质量保证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客户管理系统。四、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在运输业发展的带动下.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外先进的物流经验传入我国。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生产领域内的自动化、高效化以及大生产的一体化日臻完善,人们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也不断加强,对各种消费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客观上刺激了物流企业的产生。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企业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总体来看我国物流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不高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一)发展现状与问题1、物流企业的构成多样我国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物流的作用,物流企业也是近几年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其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国有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的转型。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利用所拥有的资源优势,抓住机遇,在原有的运输或仓储馅的功能上进行扩展.从而形成物流企业。(2)根据市场需求而新建的物流企业。在中国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及沿海开放城市等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有对物流企业的强烈需求,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需求产生供给,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部分股份制物流企业。(3)大型生产企业自建的物流企业。一些大型的生产企业,实力雄厚、规模巨大,为了便于对物流系统的控制而组建物流企业。\n(4)利用优势而组建的物流企业。比如说.中国邮政利用它所拥有的强大的网络系统而进军物流业,而地处上海、天津、大连等港口城市,利用其地理的优势而组建的口岸型物流公司。2、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我国物流企业的起点不同,基础不同,导致各物流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平衡。有的企业仍以仓储、运输为主,还处于传统物流的阶段;有的企业则根据市场的需要建立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处于向现代物流的转型期;仅有极少数企业跨入了现代物流的行业。目前,我国传统的物流企业达1000余家。他们的前身是商业、物资、粮食、外贸、供销合作社的储运公司。这些公司大部分成立于五六十年代,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公司逐步由传统的物流向现代物流发展,担任社会物流业的主角,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三方物流。我国也有少数巨大的整合型物流企业。以中远集团为例,“八五”期间中远集团利润额比“七五”期间增长了21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达到了91.75%。远洋船队是中远集团的支柱产业,船队的稳定发展是中远集团繁荣稳定的基础。经过“八五”期间不断充实调整,船队结构渐趋合理,航线及运力也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目前中远船队已经形成了一支现代化、多功能、种类齐全、能够满足货主任何要求、航线覆盖全球、年运量超过亿吨的远洋运输力量。1999年上半年又完成海运量6428.7万吨,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4%。根据“下海、登陆、上天”的总体战略目标,中远集团“八五”期间积极拓展陆上产业,目前己拥有交道运输及设备制造、物资供销、仓储、金融、保险、劳务输出、饭店、咨询服务、通讯设备制造、商业、公共饮食、房地产管理等2l大类的业种,从业人员近8000人。最近几年,在国际航运市场低迷的不利形势下,中远集团1999年5月开辟了中、日两国间绿色快航,只需48小时就可以将上海、青岛、连云港的鲜活食品、蔬菜运抵日本超级市场的货架上。绿色快航开通后,被日本媒体评价为“强有力地支持了日中鲜货贸易”,并称中远高质量的快速服务为“高品质战略性商品”。这些都使中远集团成为巨大型物流业考的强大武器。总之,从整体上讲,我国物流企业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不高,服务内容有限,无法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大多数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3.基础设施不完备物流服务需要有硬件及软件技术上的支持。我国的经济水平普遍较低,现代化水平不高,物流企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的阶段,所以说基础设施还不完备。从物流硬件上讲,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及物流中心、仓库等是物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固定设施。我国曾一度忽视物流,所以物流基础设施方面长期投资不足,物流硬件总体不发达。近年来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运输网络。截至1999年底,我国运输总里程已达350多万公里,但初具规模的物流设施仍无法满足物流发展的需要,在今后需要进—步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从物流设备上讲,我国的物流现代化水平还不高,物流的整体装备存在不足,交通运输工具的装载能力、物流的自动化处理能力还比较缺乏,立体仓库、条码技术的应用也比较少。从物流软件上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系统成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完善服务的基础,而我国绝大多数的物流企业还处于传统的手工作业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低效率、误操作等现象。4.企业对物流的认识不足制约我国物流企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对物流的认识不足。现在与物流企业合作的大多数是外资、合资企业,国有企业较少。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自产、自储、自销、自运的阶段,还未意识到物流是企业的利润之源。随着市场经济下竞争的日益激烈,国有企业终将会意识到利润逐渐减少的情况下,节约物流成本就是企业的最大\n利润。表12-1-1我国的物流供求状况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生产企业产成执行主体执行主体原材料物流品,销售物流供货方46%76.5%全部自理24.1%公司自身36%17.6%全由第三方代理16.1%第三方18%5.9%部分第三方,部分自理59.8%总计100.0%100%总计100.0%中国仓储协会2000年3—4月组织的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供求状况调查显示(如表12-1-1所示),我国工商企业对物流的需求程度不高,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调查表明:1、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的执行主体主要是供货方,占46%,其次是公司自身,占36%,第三方占18%;2、成品销售物流中.24.1%的执行主体是公司。16.1%是第三方,59.8%是采用两种形式;与中国仓储协会1999年第—次调查数据相比,全由第三方代理的比例上升7个百分点,说明物流专业分工更加明显。3、商业企业物流执行主体76.5%为公司自身,17.6%的企业由供贷方执行,第三方参与的比例仅为5.9%,说明商业企业物流社会化程度不高,同时说明以批量小、品种多、频次高、紧急性强为特色的零售企业物流,缺乏有效的后勤支持。此外,目前我国物流企业还存在经营成本较高,物流市场的机制不健全、竞争不规范等问题。(二)未来展望上述调查还表明,我国物流企业的市场定位是生产企业和食品、家电、电子行业。以生产企业为目标客户的专业物流公司,主要服务功能为干线运输、仓储保管和市内配送。而且必须是有全国范围的物流网络的支持。新型的物流需求主要集中在系统设计、物流过程管理、数据采集、库存分析等信息支持上面。新型物流公司应把握这一需求。为企业提供多种管理和决策服务,创造新的赢利机会。而工商企业在选择新的物流服务商时,首先注重的是作业速度,其次是作业质量,最后才是运作的经济性。所以,物流企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功能设计,才能有效地把握客户的需求。从物流企业的物流作业表现来看,物流供给企业比物流需求企业并不占有优势,在配送及时率和单据准确方面还要低于商业企业的平均水平,因此,物流供给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管理运作水平。综上所述,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已为我国社会化专业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入WTO也给我国物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更带来了物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目前,国有、民营、合资、外资等体制多元化的企业纷纷进入我国的物流领域抢占市场,形成了中国的物流热。可以预见,我国物流领域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那么,我国物流企业在当前形势下要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重视市场分析做好服务功能定位;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第三,加快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第四,加强专业人才及管理队伍建设;第五,重视协作网络建设;最后,必须高度重视物流现代化作业技术的应用。第二节物流企业的类型由于物流企业的经营方向、服务提供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多样性,物流企业的类型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物流企业的种类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划分,以便根据物流企业的特点采取适宜的经营策略。\n一、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划分企业的产权往往是划分企业类型所依据的标准之一。同样,根据这一标准我们也可以把物流企业分为国有物流企业和非国有物流企业两大类。而国有物流企业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国有独资物流企业和国有控股物流企业。而非国有物流企业则可以再细分为民营物流企业、外商独资物流企业以及中外合营物流企业等。这是与传统企业分类相一致的物流企业分类,它表明物流企业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此外,也可根据所有权的集中程度可分为独资物流企业或股份制物流企业。按企业的组织结构分可划分为:单厂型物流企业、总厂型物流企业、公司制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或战略联盟)、实时型组织(学习型组织、虚拟组织)等。二、根据所承担的物流功能分可分为功能性物流企业和综合性物流企业。(一)功能性物流企业这类企业,也叫单一物流企业,它仅仅承担和完成某一项或几项物流功能。按照其主要从事的物流功能可将其进一步分为运输企业、仓储企业、流通加工企业等等。这类物流企业一般都是由传统物流企业如运输企业、物资企业和商业企业等转型而成的。(二)综合性物流企业这类企业则能够完成和承担多项甚至所有的物流功能。综合性物流企业一般规模较大、资金雄厚、并且有着良好的物流服务信誉。物流中心就是一种典型的综合型物流企业。物流中心(logisticscenter)是一般都符合下列要求:1、主要面向社会服务;2、物流功能健全;3、完善的信息网络;4、辐射范围大;5、少品种、大批量;6、存储、吞吐能力强;7、物流业务统一经营、管理。根据功能不同划分物流企业还有其它视角,比如根据物流服务的范围和机能整合性两个维度,将物流企业划分为综合型、机能整合型、缝隙型和利用运输业型(宋华,如图12-2-1所示)。这里的物流服务的范围主要是指营业区域的广度、输送机构的多样性、保管流通加工等附带服务的广度等等。而机能整合性是指提供物流服务所必需的机能企业自身拥有多少。物流服务所必要的机能除了物理输送机能外,还包括营业、集配、配车、保管、流通加工、信息、企划等各种机能。机能整合性高机能整合型物流企业综合型物流企业(整合型物流商)(超大型物流商)窄广物流服务范围缝隙型物流企业利用运输企业(缝隙型物流商)(运输代理商)低图12—2—1根据服务和机能的分类第一类是机能整合度高,物流服务范围广的企业,属于物流业界的先驱,它是一种综合性物流企业,这种企业的业务范围往往是全国或世界性规模,因而也被称为超大型物流业者(Mega—carrier)。超大型物流业者因为能对应货主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从事国际物流业务,所以,其服务能力倍受注目,是跨国公司或中外合营企业首选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这类整合型物流企业能对货主企业复杂多样的物流需求从事一体化的物流服务。\n第二类是机能整合度高、物流服务范围较窄的企业,其特征是通过系统化提高机能整合度来充分发挥竞争优势。例如,宅急便公司、专业型物流企业、外航船运公司等等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类企业集中于特定的物流服务。在这类服务领域,企业拥有高水准、综合的物流服务机能。从经营战略上来看,这类物流企业对于市场需求的变化采取特定市场集中经营战略十分有效。正因为如此,在机能结合型物流企业中,进一步限定目标顾客层的企业为数不少,即通过再细分市场和突出物流服务的特色来追求企业的效益。与进一步细分市场的战略相反,还有一部分企业采取从集中市场的战略转向多角化战略,其目的是分散对待定市场依存的风险,在特定市场成熟以后再寻求新的市场。从目前实践发展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实施多角化战略的企业都是通过合理利用现有的经营资源和发挥各相关业务的优势来开展多种经营的。无论是细分化战略还是多角化战略,对于机能结合型企业来讲,机能的内涵和服务质量是这类企业共同的基础和核心。机能的弱化和陈旧将直接动摇企业在特定物流市场上的地位,所以,不断提高机能的结合度,发展机能深度和广度是这类企业发展的根本战略。第三类是物流服务范围广、机能整合度低的企业是物流市场中的运输代理者。代理运输企业虽然利用各种运输机构提供广泛的输送服务,但实际上自身并不拥有运输手段,因此,它们是一种特定经营管理型的物流企业。这类企业由于不用在输送手段上进行投资,因而能够灵活对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但是,在输送机能管理不充分的情况下,它们往往缺乏物流服务的信赖性。运输代理企业以综合利用铁路、航空、船舶运输等各种手段,开展货物混载代理业务,其最大的优点是企业经营具有灵活性。因而,这类物流企业可以根据货主企业的需求提供最适合的物流服务。目前常见的是为了保证货主企业物流的效率化而设立的物流子公司,这类子公司虽然有的也拥有货车、仓库等物流设施,但大多数都是租用货车业者和仓库业者的设施来提供物流服务的。运送代理型企业的经营战略主要是向无资产的第三方物流业者发展。由于企业实质上并不拥有整合的物流机能,因而可以灵活、彻底地提高物流效率。但是,也正因为无资产而可能产生物流服务不稳定,所以企业应该建立并加强有效的输送机能管理体系,这其中的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完善以及树立良好、柔性的企业间关系。第四类是机能整合度低、物流服务范围较窄的企业通常是以局部市场为对象、在特定市场从事特定机能物流活动,这类企业也被称为缝隙型企业。在经营资源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受限制的中小企业,必须发挥在特定机能或特定物流服务方面的优势,在战略上实现物流服务的差别化,降低经营成本。尽管缝隙型企业较难实现差别化,但是也存在通过集中给特定顾客层提供附加服务,进而成功地实现差别化的事例。目前这方面比较突出的物流服务主要有搬家综合服务、代收商品服务、仓储租赁服务以及摩托车急送服务等形式。例如,搬家综合服务除了从事专业化的搬家物流服务外,还替顾客办理清扫、整理、杀虫处理垃圾等事务;在代收商品服务中,物流业者通过代行繁杂的代收商品、样品等业务,然后用货车进行配送,增加物流服务的附加价值;仓储租赁服务是刚兴起不久的新兴物流形式,它通过出租仓储,安全保管顾客存放的任何货物(大宗商品、书籍、字画、金钱等高价商品或贵重物)来突出物流服务的差别化。近年来,在我国大都市出现的小型保险柜租赁业务就是这种物流服务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此外,在差别化物流服务中,高效的商品多额度、少量共同配送也非常引入注目,它已成为企业物流差别化的有力武器,获得了广泛推广。三、根据物流企业资产专用性和交易批量来划分从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和自身拥有的能力出发,选取物流企业资产专用性和交易批量两个特征,把物流企业划分为综合型、功能型、区域型和网络型(田宇,图12-2-2),这四种类型的物流企业在服务承诺(即物流服务供给方的服务量化水平是其给定的)方面分别遵循透明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快捷性原则。交易批量大\n功能型(Ⅱ)综合型(Ⅰ)低高资产专用性区域型(Ⅲ)网络型(Ⅳ)小图12—2—2根据资产专用性和交易批量划分资产专用性是指企业的耐久性投资,包括场地、网络专用性,人力资产专用性,物资资产专用性和专项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高,改作它用就越困难,或者说,阻止其它物流企业介入同一经营领域的壁垒就越高。交易批量是指物流企业与交易对象每次的交易量,交易批量的规模简单划分为大批量和小批量。交易批量大表现为物流企业的服务载体是大宗的工商企业原材料、半成品或产成品;交易批量小表现为物流企业的服务载体为轻小型物品,如包裹、报刊、办公设施、个性化商品等。四、根据物流业务的最终承担者来划分根据物流业务的承担者不同,可以将物流企业划分为物流自理企业和物流代理企业。物流自理企业即自营物流,是指自行完成和承担物流业务的物流企业。物流代理企业即外协物流或合同物流,是委托他人对物流业务进行操作的。现阶段世界上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有三种类型业务:传统的国际货运代理业务(TraditionalInternationalFreightForwarding),多式联运业务(InternationalMultimodalTransport)和物流(Logistics)。其中,物流包括货物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流通需要的加工、分拨、配送、包装物和废品回收等业务,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服务。其工作流程可表示为:“生产者—货运代理—消费者(再生产者)”。目前从事国际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中比较有名的有:德迅、辛克、日通、山九、北欧货运、有利集运服务公司、英空、美国总统集运以及中国的中外运、中远国货、中海国货等企业。它们基本上都是从事货运代理业务为主的,因此可以说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是从事现代物流的主角。目前,我国从事综合代理业务的公司企业,主要是一些原来的国家大型仓储运输企业和中外合资独资企业,如中国储运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大通、敦豪、天地快运、EMS等。最近几年,各公司的营业额均在亿元以上,营业范围涉及全国配送、国际物流服务、多式联运和邮件快递.这些公司在不同程度上都进行了综合物流代理运作的探索实践,尤其是一些与外方合资或合作的物流企业充分发挥了国外公司在物流管理经验、人才、技术、观念和理论上的优势,率先进行了物流代理运作。在国内外物流网络化的环境下,基于Internet的物流代理系统是充分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开展综合物流代理的销售、采购、协调管理和组织设计的方法与经验,注重业务流程创新和组织机制的创新方针,是物流公司的经营核心,也是公司的经营不断产生新的增长点的内在推动力。五、按商流与物流是否分离划分商业物流即商品实体运动,它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物流企业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商物分离”型,即集中办理物流业务的专业性物流企业;二是“商物合一”型,即分散办理物流业务的兼营物流企业。兼营物流企业主要是指商品流通部门各专业公司。批发站和大型零售商场所建立的储运部、储运科、仓库、车队等,分散办理本企业物流业务的单位。它是附属性的,过去一般不实行独立核算、由所属专业公司、批发站和零售商场负责盈亏。虽然从一个专业公司、批发站的仓库来看,物流业务量不大,但在全国从其物流量所占的总\n比重来看,这种“商物合一”型,由各专业公司、批发站分散办理物流业务的单位,在全国仍占较大多数。第三方物流(third-partlogistics,简称3PL,或TPL)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即专业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4PL)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它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4PL实际上是一个中介商业咨询组织,属于物流中介服务企业。六、根据物流企业的业务内容可划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物流提供商不仅要成为实体驱动者,而且要成为信息管理者。因而,可以根据业务内容将物流企业划分为物流作业企业和物流信息企业。所谓物流作业企业是对外提供运输、储存、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第三方服务的独立企业,他们一般是利用原始或者先进的技能和技术,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和增值服务的储运公司。物流信息企业即物流信息网站,是通过国际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借助电子商务等手段向社会、企业及个人提供新闻、行业动态、企业目录、供求检索等信息服务的电子商务物流公司。电子物流则是信息管理服务主导型的一种典型模式。电子物流提供商是借助电子物流技术,在供应链可视化和一体化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点到点的解决方案。所谓电子物流(E-Logistics)是指通过与供应链伙伴共享数据、知识和信息,将关键物流过程转换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一系列通讯、计算与协同技术。电子物流的基本类型有:垂直交易提供(市场创建商)、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商、电子订单履行提供商、集合商和新的送货到家提供商等。尽管,我们对物流企业进行这样的分类,但是在现实物流活动中,许多物流企业,尤其是专业物流公司经常是同时提供这两种业务的。七、按物流企业之间协作经营的状况划分按物流企业之间协作经营的状况可分为个体物流企业和群体物流企业。由于物流系统内存在的“效益背反”现象的普遍性,物流企业往往具有显著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因而单个物流企业一般很难满足顾客的灵活多变的市场需求,因而,大多数物流企业是以企业联盟的形态联合经营的。比如供应链(supplychain)就是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客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这就是典型的物流企业与其上游及下游企业联盟的结果。当然,如果企业规模足够大、实力较强就很可能采取独立自主地物流经营方式。八、按物流企业的组织形态划分按物流企业的组织形态可分为实体物流企业和虚拟物流企业。实体物流企业是以实体形态存在的、以物流作业为主业的物流服务提供商。而虚拟物流企业则是以虚拟物流为主业的、在本质上从事物流活动但不存在实体形态的物流服务提供者,如物流网站、供应链物流、虚拟物流联盟等。虚拟物流(virtuallogistics)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动作与管理,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方式。虚拟企业和传统企业组织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具备独立企业的名义和组织结构形态,但却可以像一个超大规模的独立企业一样,将整个系统运作得十分有效。这种虚拟的企业组织通过使用信息网络进行联系,跨越时空、跨越传统组织内的上下级指挥关系,进行合作共事。这种虚拟的物流企业在物流领域不仅表现在供应链的构筑之上,而且也表现在主要依靠信息而没有形成整套流通生产力硬件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虚拟仓库、网上的物流服务交易等方面。传统的企业组织内合作模式是成员之间面对面交流和协作互动。例如,企业在就某一新产品的设计进行研讨时,或就组织面临的重大决策调整共同协商时,就必须聚集在同一地方,通常采用的方式有正式会议、当面恳谈、午餐会等。虚拟组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超越了这种时空的界限。凭借信息技术的支持,虚拟组织可以克服时空的障碍进行互动式的活动。比如一个设计小组,要完成一个规定的任务,如果相关人员相距很远,采取当面互动、研讨、协\n商的方式,不仅会带来高成本,更重要的是其效率非常低。而虚拟组织则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等技术手段实现互动速度快、质量高、成本低的组织绩效。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这种虚拟的物流企业也必将紧密地与实体物流企业相联合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否则就如同去年一样,IT界的冬天还会再次来临。九、按企业主要利用的物流配送网络来划分,可分为海洋运输物流企业、仓储物流企业、制造商物流企业、口岸型物流企业和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目前,我国产业界正在形成五条物流体系。即:以海洋运输为代表的运输物流体系,以商品加工和配送为代表的仓储物流体系,以服务型竞争战略为代表的制造商物流体系,以海空港集散为代表的口岸物流体系,以及正在浮现的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配送物流体系。利用这五条物流体系即物流配送网络来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分别为海洋运输物流企业、仓储物流企业、制造商物流企业、口岸型物流企业和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前三种物流企业也称为普通物流企业,它们都是从传统体制下的仓储、运输、搬运等服务行业转化而成的。口岸型物流企业是指原本附属在港口、船运部门的船代、货代、集装箱场站装卸和报关实体或其中多式联运服务的复合体经改制而成的物流企业。与目前大多数的普通物流企业相比,口岸型物流企业由于依靠其各自相对稳定的、与口岸相关的海运主营业务,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优势,是组建其所在地物流企业集团的骨干力量和国外物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合作伙伴。十、按生成源来划分可分为生产转化型物流企业、运输转化型物流企业、智能型物流企业。生产转化型物流企业是指从生产企业中分化出来的,是生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降低总成本和优化流通环节,继开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之后,追求“第三利润源”的结果。如生产企业将本单位运输仓储及后勤服务部门从企业剥离、组建成以自我服务为主,又面向社会的独立的物流企业。运输转化型物流企业是指原本从事单一运输服务,后来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不断扩大业务领域,提高综合服务能力,而发展起来的物流企业。智能型物流企业是指从事咨询、代理以及物流软件开发运用和技术服务的物流企业,它不直接拥有运输车队、仓储设施、但它能够提供物流方案设计、网络优化、选址和线路优化分析、库存设计、权衡分析、最小总成本分析等服务。国内近年内出现的一些物流软件公司就属于这种企业:十一、按物流发展的历史过程来划分可分为传统物流企业、一体化物流〔IntegratedLogistics)企业和现代物流企业。这是一种从物流发展的阶段性来划分的概念。现代物流的说法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将物流活动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以信息流为核心,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流动的全过程进行预测、设计、计划、控制、实施和管理。现代物流是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条件下的物流过程的一体化。而一体化物流仅仅强调对物流资源的整合,用系统分析法对物流全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在没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条件下,一体化的手段比较落后,一体化的代价相当昂贵。传统物流即后勤的概念,发源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体化物流从六七十年代开始、经历铰长的发展时间,现代物流从20世纪末开始,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将与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简称EC)一起,对新世纪的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等产生巨大的影响。概括地说,传统物流是一个以销售物流(含企业内部物流)为主要领域,具有满足需要的功能,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成本,给顾客以尽可能好的物流服务,是一个以效率为中心的概念。而现代物流则以采购物流、企业内部物流、销售物流、静脉物流为领域,具有创造需求功能和供需综合平衡功能。它为满足顾客期望,统一管理从采购到销售竞争的最前线的“物”\n的流通,是一个以效果和一体化为中心的概念。第三节物流企业的职能物流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存货的流动和储存的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是若干功能协调运作的过程,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的过程,在整个物流过程中,企业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能。一、物流企业宏观职能解决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在数量、质量、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促进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实现。日本的物流专家河野力先生说,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得益于物流和教育。可见,物流业对一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和作用是深远而巨大的。对一国而言,物流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优化国家资源配置,改善和有效利用国家的基础设施,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和健康发展。2、提高原材料和产品流动的质量、效益和水平。3、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4、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5、提高我国居民的综合生活水平和质量。6、增强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三、物流企业的微观职能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考察,物流企业的职能包括如下内容:1、提供物流服务物流是以制造商为中心即以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为主线、以相关信息流协调供应商和客户行为的协作性竞争体系或市场竞争共同体。物流企业是服务供应商。物流的本质就是服务,为制造商的产品生产和营销提供服务,为最终用户的产品可得性提供服务,为供应链的组织协调提供服务,这就要求物流企业改变传统经营方式,主动出击,进行市场调查,了解用户物流服务需求,并分析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为客户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依赖于物流信息的畅通和传递速度,而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必须实行电子化方式才能迅速、高效。如现有库存员、供应商信息、市场需求、客户信息等大量信息资料的存储、处理与传递等,这些物流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已成为物流运作成的关键.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可能的手段。物流企业功能越来越多,竞争实力越来越强。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物流企业不仅要完成零售店的送货任务,还要完成生产企业的进货任务等,物流企业既是生产企业的原料库、成品库,也是最终用户服务的供应者,此外,它不再单单是提供仓储和运输服务,还必须开展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也可按客户的需要提供其他服务,可见电子商务把物流业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从分工协作的观点来看,制造商选择其物流服务供应商时主要将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其市场营销战略需要;其次是与市场营销战略相匹配的物流系统设计;第三是能获得高水平的物流服务;第四是能获得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好处。制造商的“服务/成本”分析将是至关重要的。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中的服务定位取决于资源配置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为此,物流企业必须实行服务的专业化。2、管理存货资产物流管理的核心是在供应链中流动的存货。所以物流管理在本质上是对存货资产的管\n理。这是企业理解物流体系,把握物流过程的关镀所在。物流企业必须为制造商的存货管理提供解决方案。3、满足客户需求。物流系统的功能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说,有学者把物流定义为:以正确的成本和正确的条件,去保证正确的客户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产品的可得性,即物流的7Rs概念。实际上,产品的可得性不仅是对物流系统功能评价的首要指标,也是物流系统优化的最主要目标。4、降低交易成本物流管理的两个主要的范畴,也是对产品的客户可得性影响最大的两个物流功能环节,就是运输和储存。对一般制造业来说,运输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45%左右,而存货维持成本则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7%左右。在传统的物流配送管理中,因信息交流限制,加之配送环节的烦琐.完成一个配送过程的时间比较长,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系统介入物流企业,信息交流时间大大缩短,任何一个物流信息和资源都会通过网络瞬间传到有关环节。此外计算机系统管理可以使整个物流配送管理过程变得简单、容易,物流配送周期大大缩短,使用户的购物和交易更有效率、费用更低。物流企业正是通过其物流服务能使货主企业降低库存、降低运输成本、减少流程周转时间等交易成本进而获利的。建立有效的第三方物流.可使电子商务中物流成本降到最低,让客户体会出在电子商务购物方便、快捷的同时.总的成本也是最低的.此外,第三方物流还是电子商务实现准确及时.跨地域优势的重要保证。5、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物流系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实际上,物流系统的竞争优势主要就取决于它的一体化程度。电子商务公司希望物流企业提供的配送不仅仅是送货,而是最终成为电子商务公司的客户服务商,协助电子商务公司完成售后服务,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内容,如跟踪产品订单、提供销售统计、代买卖双方结算贷款、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提供采购信息及咨询服务、协助选择与规划物流方案、提供库存控制策略建议、实施物流教育培训等系列化服务,进一步增加电子商务公司的核心服务价值。6、功能整合企业是赢利性组织。物流系统管理的首要技术经济问题,也是系统管理的总体目标,就是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总成本文出来满足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物流理念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功能整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对前述的各种功能性活动进行统筹的安排和协调。发展物流产业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去整合的问题。事实上,功能整合是发展物流产业的核心业务,是物流企业运作的灵魂。功能整合本质上就是延伸服务。物流企业延伸服务有两个方向:一是沿供应链“顺流而下”,即在制造商的产品销售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二是沿供应链“逆流而上”,即在制造商的物料供应渠道内作为服务供应商。如果同时向两个方向延伸,把制造商的物料管理和实物分配都承担下来,就成了所谓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物流功能的整合正在从业务整合转向信息整合。用网络的优势来整合现有物流服务资源,提升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已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的趋势。物流企业业务功能整合的途径有激发物流需求、发展物流企业、延伸物流服务等。7、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通常,一笔成功的电子交易需聚合三种基本要素: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其中,物流是基础,信息是桥梁,资金是目的。所以没有能够快速反应的物流业,电子商务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电子商务条件下,要求物流配送要快速、准确、高效。而自动化的效果就是省力,并能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因此,物流企业要努力实现自动化以适应电子商务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物流企业配备高水平的自动\n化设备,如:条码/语言/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这些设施在发达国家已普遍应用于物流作业流程中。\n第十三章物流企业组织管理物流企业的组织管理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了物流企业组织形态的选择与确定、物流部门的设置与调整以及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第一节物流企业的组织形态尽管物流企业的类型不同,而且与其它企业的职能也有所区别,但仍然具有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组织形态。物流企业的组织形态,是指物流企业的组织形式或组织模式,也就是物流企业应当选择与确定的组织结构、组织机构和组织手段。一、选择和确定物流企业组织形态的必要性物流企业的组织形态是企业从事物流业务活动的基本条件和基础保障,因而选择和确定适合物流企业特点的组织形态对于深化企业制度改革,实现组织创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拓展物流业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合理的企业组织形态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多数企业不论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是组织形态方面基本上都处于封闭、不开放的状态,都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物流企业也不例外,无论当时的物资企业还是商业企业,其组织形态都是封闭、保守、落后的单一形式,很多企业尤如行政性的国有机构,根本算不上是企业。即便是那些大型物流以及相关企业,这些企业虽然称之为总公司或集团公司等等,但是严格地说,它们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在这些企业内部,其组织结构为多级法人和块状结构,绝大多数企业的内部上下级之间主要是行政管理关系,业务联系并不明显,没有形成物流业务所需的业务网络系统。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包括物流企业在内的所有工商企业,已经成为法人主体和市场主体。因此,从企业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角度来说,有必要改变企业原来的组织模式,改变原来那种高度集中、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的落后状况,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选择和确定物流企业的组织形态,使物流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2.改变企业的组织形态是物流企业实现创新的需要物流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结构调整和加入WTO以后带来的营销交易方式的改变,寻求更大更快的发展,因而必须大力推动和促进企业包括各个方面在内的创新发展。创新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是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物流企业的创新包括很多方面,诸如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等等。观念创新旨在真正的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建立绿色物流观念,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并逐步树立第三方物流观念,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不断提高物流效益。管理创新主要在于制度创新,建立物流企业现代管理体制与新机制,并在管理方式上不断创新。组织创新是要以现代物流运作管理为基础,建立以网络组织为核心的现代管理组织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高效率。服务创新是要求采用现代服务技术,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技术创新首先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其次是利用现代化工程技术全面改造物流企业运作的设施设备,实现物流管理流程的科学化、合理化。企业的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物流企业应当认真的分析研究企业组织形态,选择和确定适合自身条件的企业组织模式,这既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克服物流企业在组织形态方面存在诸多弊端的根本出路。3.改变物流企业的组织形态是拓展物流业务、改善经营管理的需要\n拓展现代化物流业务需要网络支持,网络化的发展带来空前涌现的价值创造机会,又进一步促进了物流事业的发展。事实上,物流企业在自然形成的网络中与其它组织形式的协作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广泛,完成了有点到链,再到网的根本转变。时至今日,可以说已经找不到孤立封闭的物流企业,因为具有那种特征的企业形式早已被环境所淘汰掉了。与网络化生存相适应的新规则不仅使网络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得维持和发展,而且更是渗透到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为了发展物流事业,必须将网点变成网络,并且还要不断地构筑新的网络,这就要求改变企业不合理的组织形式,选择和确定合理的组织形式。4.选择和确定物流企业组织形态是提高物流经济效益的需要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满足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取得更好的物流经济效益。当然这里所指的物流经济效益包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经济效益,为了实现整个物流企业的有效经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内各职能部门在工作中必须相互协调、密切合作,这就要求选择和确定企业合理分工、运营流畅、低成本高效率的组织形式。二、选择和确定物流企业组织形态的原则根据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公司法》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结合物流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选择和确定物流企业组织形态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精干精简的原则所谓精干精简,是指物流企业组织形态在满足物流经营业务需要的前提下,组织结构合理,组织结构的规模和物流管理人员的数量与所承担的业务量相匹配,其标志有三个方面;第一是物流企业的部门设置适当,都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和足够的工作量;第二是没有多余的管理环节和层次;第三是企业配备的人员数量与应完成的任务相适应,没有人浮于事的现象。物流企业组织形式要求精干精简,关键在精,应以精求简。为了贯彻精干精简的原则,物流企业可以根据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思想,对其组织形式进行设计和调整。一般来说,对于大多数物流企业可能不会遇到组织结构扁平化的问题,但对少数大型物流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等原因形成的组织结构复杂化,因而这些企业会面临着扁平化的问题,必须予以认真解决。2、效率和效益原则对于物流企业,不论是其组织结构,还是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建立都应遵循有效果、有效率的原则。这是设计和确定物流企业组织形态的综合原则,在选择时必须予以充分考虑。坚持效率与效益原则,物流企业应当尽可能的通过组织形态的调整不断增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能力,使企业经营活动过程高效率,经营活动成果高效益。坚持效率与效益原则,物流企业还要千万百计降低经营成本。例如,在一般情况下,或在业务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宜设立分支机构,应当优先选择代理商或其他合作伙伴。当企业确有必要建立分支机构时,应当进行认真的开办成本预算分析。与此同时,如果物流企业需要建立分公司,还要足够估计到由于承担形成块状结构所带来的各种风险。3、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长期以来,企业不是以市场和用户为中心,因而不少物流企业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和政企不分的痕迹,自然在一些企业的组织形式中不可避免地保留与政府机构相对应的部门和职能,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不是企业家而是行政官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可能以客户为中心,视“顾客为上帝”。物流企业要实现以客户为中心,那么就必须通过其合理的组织形态加以保证,即是说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流程来保证客户真正成为上帝。比如,目前流行的客户关系管理(CRM)以及呼叫中心技术都是实现客户为中心技术都是实现客户为中心化的有效方案。4、适应性的原则近年来,人们提出了国际化企业的三条标准:一是要有适应国际市场的应变体系;二\n是要有全球化的品牌;三是要有一套网上销售的策略。这些无非是要求包括物流企业在内的工商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市场的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不仅体现在企业的组织形式上,能够适时的调整和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组织机构。显而易见,坚持适应性原则来确立物流企业组织形态,增强适应能力,主要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企业结构能够适时做出判断并能够提出改变的方向或者方案。其次,企业能够较快地实施提出的组织形态改变方案,并进行有效地监督和评价。再次,企业内各部门、各岗位的职权与责任相互适应,使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使各方面的关系有效地得到协调。5、与业务流程相结合的原则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单纯的以一个用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设计并不复杂,但是,企业全面业务流程的设计和再造可能会成为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业务流程将改变传统企业组织形态中的许多观念,影响企业的部门设置和职能的划分。因此,物流企业的组织形态必须紧密结合物流经营管理活动,紧密结合业务流程来设计、选择和确定。6、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企业电子商务的实施与发展,将对企业的组织形态以及企业的内部各部门的职权、地位和责任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物流企业的组织形态的建立要充分考虑实施电子商务的因素,应当与企业的电子商务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三、物流企业的组织形态物流企业的组织形态主要包括物流企业的组织结构、物流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物流企业的组织手段。1、物流企业的组织结构物流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所形成的企业网络,它的建立和形成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合理的组织和结构,对于物流企业内各职能部门明确职责、实施管理、提高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把物流过程中各经营环节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以及各个员工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通过划分职权和建立相互关系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分工协作取得一种固定的组织形式,保证分工协作关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使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有节奏地进行,顺利地实现经营目标。科学合理的物流企业组织结构具有许多全新的特点。首先,它是符合物流业务发展需要和物流企业经营特点的;其次,各部门职权与责任的划分以及相互协作是以现代企业分工为基础的;再次,管理是分层次进行的,各管理部门既要在统一协调中实施管理职能,又有自主权实行自动调节;还有,具有一定的弹性,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就是说,既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又必须与经营条件的变化相适应,保持一定的弹性。物流企业的组织结构可以有多种形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方式:(1)独立存在,没有其它分支机构,附之以代理商。一般在物流企业规模不大、物流业务活动较少的情况下多采取这种方式。(2)企业在总部之外设立有办事机构,例如事务所、代表处、办事处等。这是在物流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物流业务量不断增加,物流活动范围较大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方式。(3)企业在总部之外设立有分公司。这是大型物流企业业务量大,经营活动范围广,尤其是跨地区经营的情况下,一般都要采取这种方式。由此可见,企业的组织结构既包括企业网络又包括业务网络,组织关系可能是法律关系或资本关系,也可能是业务关系或商业关系。2、物流企业的组织机构物流企业的组织机构是指总部的组织机构、分支机构的组织机构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组织机构关系密切,组织机构是在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形成和建立起来\n的,它是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网络的具体化。建立企业组织机构的目标,就是为了把企业中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员工在物流活动过程中应尽的职责和承担的任务,组成一个有机体系,协调它们的活动,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工作。因而,企业组织机构的建立实际上就是为了达到管理目的、实现经营目标而采用的一种管理举措。决定物流企业组织机构形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物流企业经营的不同业务,因为不同物流业务对管理会有不同要求,因而企业组织机构的形式会有所不同;物流企业规模的大小,一般地说,企业规模大,部门划分较细,管理层次较多,管理组织形式也就复杂一些;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状况,如果市场需求变化较快,要求物流企业组织机构能及时调整,作相应的改变,因而组织机构可能要复杂一些;物流企业技术装备的现代化程度。一般地说,企业技术装备现代化程度高,其组织机构现代化、合理化程度就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物流企业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根据《公司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应当并且必须建立合理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这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又应当充分体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促进、协调配合、密切协作、相互制衡的管理特性。对实行公司制的物流企业,不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都应当有完善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董事会、监视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必要的物流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企业组织机构的具体形式,长期以来多采用三种基本形式:一是直线式,或称垂直结构。这种形式在规模叫小的企业里具有很多优点,责任明确、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但缺点也较为明显,事无巨细必须要有领导亲自去做;二是职能制,或称块状结构。这种形式按管理职能设置部门,各部门职责明确,各种职能都有专人负责,能够充分发挥职能管理人员的作用;三是直线职能制,这是直线制与职能制相结合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比较完善的企业组织机构形式,因而被大多数企业所采用。在深化企业改革与对外开放过程中,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经验的同时,不少企业也采用了矩阵式、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式等多种组织机构形式。这些形式,企业在借鉴采用的同时,还结合国内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造和重新设计,使其更加完善、合理。3、物流企业的组织手段物流企业为了发展物流而建立的网络系统,就要通过各种有效的组织手段,对企业全部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讲,组织手段是指协调企业共同劳动、执行管理职能、整合企业资源的各种方式的总合。企业的组织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同决定企业组织机构形式的因素一样。从目前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企业组织手段大体上都是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或者采取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事实上,一些大型物流企业,如大公司或公司集团就是通过综合运用上述组织手段完成和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1)经济手段。它是通过经济杠杆,利用经济利害关系的后果,去影响物流企业的管理活动。经济手段虽然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更多的是采用平等协商、自主自愿的原则,通过共同经营、风险分担,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均沾、互惠互利的目的,而不是依靠某种权利去行政干预。(2)行政手段。它是按照一定的职权,通过行政干预,直接指挥或影响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行政手段的突出特点是靠权力去指挥,直接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通过行政手段实施的举措明显的具有强制性,例如资产拨划等。(3)法律手段。法律是国家规定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规范体系,也是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经营活动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体系。因而法律手段是物流企业组织手段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形\n式。它通过某些相关法律规范来调整物流企业在物流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解决由于各种原因所形成的经济争议和纠纷。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问题不可能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解决,例如企业的所有权不明确、资产的所有权不明确以及资源的纷争等等,这些问题必须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显然,法律手段的特点是突出了强制性。第二节物流部门设置物流部门的设置是物流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一个企业或者一个物流企业运作成功的前提条件,就是设置一个合理高效、满足企业经营现状和需要的物流部门。一、物流部门及其职能物流部门是指企业设置的统一管理企业输入输出物资和产品的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和物流信息等业务的专职部门,它是由进行日常物流业务的现场(工厂、分公司、营业所、物流中心等现场部门)和作为职能部门的总公司的物流组织(物流部、物流系统等)组成。物流部门的职能十分明确,一般地说,物流部门是从全局出发对整个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管理的机构,将分散在各个部门的物流业务实行统一协调管理的机构。因此,可以说将任务分散了的物流予以系统化的机构就是物流部门。具体的说,物流部门的职能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计划职能。主要任务有:规划和改进企业物流系统;制定和完善物流业务管理规程;根据企业总目标的要求,制订部门经营目标和物流计划;为实现企业物流经营目标制订相应的策略和措施等。(2)协调职能。主要任务一是加强与其它部门的联系、交流与沟通,调节物流活动;二是发展、巩固与其它企业及客户之间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3)业务营运职能。主要任务一是组织本部门各业务环节有效进行日常业务活动;二是评价物流工作计划和任务执行情况。(4)教育培训职能。主要任务就是定期开展对物流员工的培训,以提高物流员工的综合素质。物流部门的上述职能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大的方面,即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宏观职能是根据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来制订与之相适应的物流战略与物流计划。微观职能又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基本的业务职能,根据企业经营目标而要完成的物流任务。其次是管理职能,即物流部门要对企业的物流工作所进行的评估和监督,主要是指成本控制、绩效评估等。二、影响物流部门设置的因素在现实经营过程中,物流及物流管理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而物流部门的设置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但设置物流部门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实际上构成了设置物流部门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企业的状况。物流部门的设置,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例如,由于企业规模愈来愈大,分工愈来愈细,物流业务过程愈来愈复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按照不同的业务分工设置不同的部门。一般地说,企业规模大、专业化分工细,则部门较多;反之,则部门较少。这说明企业规模和业务分工是设立物流部门的基础。2、划分物流部门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划分物流部门的标准进而形成不同的物流部门,然后进行有区别的设置。例如按管理职能划分,可以有物流成本、物流统计等控制与评价部门;按物流业务划分,有采购、储运、检验等部门;按物流对象划分,有运用于企业的各种业务经营部门和物流服务部门等等。3、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一般情况下,企业规模大,管理层次就可能会多,因而部门\n自然也就会多,相反企业规模小,管理层次就少,物流部门也会相对少一些。与此同时,管理幅度又是决定管理层次的基本的因素,因此,在设置物流部门考虑管理层次因素时,必须考虑管理幅度的因素。有效管理幅度增大时,管理层次就会减少,相反管理层次就会增多,物流部门也就随之增多。这就是为什么在企业机构设置中必须强调扁平化的缘故。4、集权与分权的程度。要设置的物流部门划分为几个管理层次后,要求相应地在各管理层之间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并使职权与职责相适应。事实上在各管理层之间就有了集权与分权程度的问题。这种权力集中与分散的程度,自然会影响到物流部门的设置。5、物流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关系。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物流部门与生产部门、营销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其它职能部门的关系十分密切。企业的发展要求物流部门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互相协作,为实现企业总体目标而共同努力。但是,如果在对待物流工作以及物流工作与其它工作关系上有不同认识时,例如将物流工作归并到销售部门时,难免会对物流部门的设置带来一定的影响。6、企业的外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及其变化对物流部门的设置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造成影响的原因一般有: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及改革的情况;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国内外物流市场状况;企业及分支机构的地域分布以及企业与外部联系的情况;客户网络及其变化情况等。除上述影响物流部门设置的主要因素外,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诸如企业家的能力、管理人员的素质、人们的传统习惯等因素,同样会对物流部门的设置带来不同的影响。在物流部门设置时,应当予以充分的考虑。三、物流部门的设置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物流活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应的物流部门来实现物流业务活动的职能。一个企业在物流活动方面应当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要有运作社会物流的功能;二是要有能够组织本身物流的功能。这就需要在相应的管理体制下通过某种物流运作的模式来体现。企业物流部门设置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临时性物流部门的设置当企业因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进行某项物流活动时,能够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分别派出专人组建对该物流活动实施操作和管理的临时性物流部门。与此同时,任命其中的主要责任人为该临时性物流部门的主管或领导。当该项物流活动工作任务完成后,临时性物流部门即可解散。在这种运作模式中,临时性物流部门所承担的任务是全权处理所指派的某项物流活动的领导工作。该物流部门对所有参与协作的各个部门负责,而各部门派出的参与者就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原部门委派的代表又是这一临时性物流部门的工作者之一。他们都要起到在物流过程中与本部门管理环节之间的协调作用。2、专门性物流部门的设置专门性物流部门也称专业性物流部门,这是大多数企业最常用的物流部门设置的方式。企业大都设立专门的物流部门,协调、管理企业的各项物流活动,为企业实现整体经营目标,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服务。专门性物流部门具有独立开展业务和管理的能力,是企业中的主要部门之一。它在企业中直接向总经理或主管总经理负责。这种运作模式下的物流部门与生产、营销、财务等部门一样都属于企业单个专业职能部门,它的设置和调整全部由企业最高决策层来决定。同时,不同行业、不同生产特点的企业及不同规模的企业在设置物流部门时也会有所区别,例如设置物流部门的数量上会稍有不同。3、隐性物流部门的方式\n隐性物流部门实际上是一种虽有物流活动但不形成独立机构的部门设置方式。物流活动比较分散的情况下一般采取这种物流部门设置方式。大型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各个事业部一般都各自有物流部门来从事自己经营中的实际物流工作,这些物流部门和各自所属主体的经营活动密不可分。因此,它们不可能脱离自己的主体而独自结成专门的物流部门,从而使企业的物流分散在各个组成部分(如事业部)当中,形成了所谓的隐性物流部门,企业对此只能实行分散管理。在这种物流运作模式下,物流功能可以和该领域其他经营活动紧密结合,有利于统一协调管理。4、物流子公司设置物流子公司是大型企业(大公司或公司集团)在总公司之下将物流部门从专门的职能部门中分离出来,成立单独的物流子公司。这个子公司成为企业集团中的一员,不但在该企业集团中承担物流的任务和责任,而且还可以同集团以外其他企业建立各种经济关系,接受其他企业的物流活动委托,从事物流经营业务活动。这种物流子公司与其他的物流部门相比较,具有很多明显的特点:一是建立的物流子公司是一个自主经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进行有效的管理;二是成立物流子公司以后,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它会努力实现物流的合理化和现代化,提高物流工作效率;三是物流子公司积极发展对外承接各种物流业务活动,帮助总公司拓展了经营领域,实现了多角化经营,有利于总公司或集团公司的整体发展;四是从物流子公司与总公司以及其他企业之间相互关系来看,可以是一般联合形式,也可以是相互持股的关系,还可以和总公司是控股关系。5、物流企业的部门设置物流企业不同于制造企业和其他企业,因此,物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设置会有所不同。从整个物流企业本身来看,它就是一个结构合理、相对完整、规模较大的物流部门,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物流企业部门设置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一是要符合物流部门工作的基本准则,必须要有成本化、一体化、最优化概念;二是物流业务流程合理化,不论是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还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科学合理;三是能够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使用户满意。总之,物流企业部门设置要达到高效率、高效益、优质服务、不断创新,保障物流活动顺利、持续不断的进行。物流企业具体要设置的部门如图13—2—1所示:物流公司总部区域公司业务部门职能部门仓运配信规情代表处储输送息划报部部部部部部门门门门门门代理商图13—2—1物流企业的部门设置\n第三节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的招聘、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有效的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物流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活动。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贯穿于物流企业业务经营活动全过程,它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流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一、物流经理物流经理是物流部门或物流企业的核心,作为物流组织的领导,要主管大量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物流业务,全面负责本组织的物流管理工作,因此,他是具体物流工作的指挥者和决策者。选聘一位合格、称职的物流经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非常重要。1、物流经理的职责物流经理的职责在于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在合理使用企业各种资源,努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供最优服务的前提下,有效地开展物流工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其具体职责有:(1)计划决策职责。主要是提出物流目标管理方案、进行企业经营预测、提出企业物流战略规划和制定物流年度计划等等。(2)沟通协调职责。主要是指沟通协调物流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以及物流部门内各方面的关系。(3)管理物流业务职责。主要是指对物流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与指导、控制物流成本与各项费用支出、预测物流成果、评价物流服务、收集和处理物流信息等。(4)物流团队建设职责。全面负责物流企业或物流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增强员工对本组织的忠诚度、认同感,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2、物流经理的素质要求物流经理作为物流专业工作的首席管理者,对于他的个人素质要求是很高的。一个优秀的物流经理必须既是技能较高的专业人员,又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管理者。具体的说,对于物流经理综合素质要求主要有:(1)良好的思想素质。物流经理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和进取心要强,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经受挫折、不怕困难等。(2)较高的知识水平。首先是具有物流方面的专业知识,即物流经理作为行家,必须了解诸如运输、仓储、工程、统计分析等物流业务知识。其次,物流经理还必须掌握与物流相关的其他知识,如产品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有关法规(如合同法、产品质量法等)等知识。(3)较强的工作技能。物流经理必须具有的工作技能包括有管理、领导、沟通、协调、革新、应变以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提高物流经理综合素质的途径是很多的,除努力学习,接受培训教育外,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边干边学边提高,同时,加强自我修养和采取其他措施,也能达到增强个人素质的目的。二、物流员工的招聘物流员工的招聘是指企业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吸引、招募、选拔聘用具备一定条件的个人到物流部门来任职的过程,它包括征召、筛选和聘用三个阶段。1、物流员工招聘的目的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在物流业务活动中,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的物流从业人员,是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因此,一支良好的物流员工队伍对于物流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n物流企业和物流部门需要一批高水准、严要求的物流人员来推动各项物流工作的顺利开展。那么,采取各种方式,利用科学方法,从各方面积极招聘物流员工、满足物流企业的工作需要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2、物流员工的基本要求招聘物流员工一定要考虑物流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应把符合从业条件和从业标准的人员吸收到物流企业中来。物流部门所需员工的基本要求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物流从业员工的基本技能要求,其中主要包括掌握各种物流技术才能的技能,必须具有的管理科学的知识及其运用的管理技能,与其他员工相互配合的人际协调技能等。另一方面是物流从业员工的素质要求,这主要有:对工作认真负责、思维敏捷、行动迅速、诚实可靠、能服从公司的安排、良好的团队意识、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受人喜爱的个性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3、物流员工招聘的程序和方法物流员工招聘工作是一项复杂,完整的系统工程,是由一系列工作过程和环节所组成,其基本程序和方法大体有:(1)确定物流员工招聘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公开公正的原则、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效率优先的原则以及双向选择的原则等。(2)制定员工招聘计划。招聘计划通常包括:招聘人数、招聘标准、招聘对象、招聘时间和招聘预算等内容。(3)制定招聘策略。具体包括招聘地点的选择、招聘渠道和招聘时间的确定、招聘的广告宣传策略等。(4)招募与筛选。招募就是吸引更多的人来应聘。筛选的目的是将明显不合乎物流员工基本要求的应聘者排除掉。(5)知识考试。通过考试方法了解应聘者的知识广度与深度以及对专业知识、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6)面试与测试。通过结构式面试、非结构式面试、压力面试等方式,在与应聘者面谈中观察和了解应聘者的特点、态度及潜能。再通过智力测试、个性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和判断应聘者的气质、思维敏捷性以及特殊才干等。(7)聘用与试用。对经过上述程序认为符合物流招聘要求的求职者,应做出聘用决策。对试用合格者,试用期满便正式录用。与此同时,还要结合物流员工招聘实际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估。三、物流企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物流企业员工培训与开发是指企业为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挖掘潜能,以适应他们现在或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和训练活动。这是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管理职能。1、物流员工培训的目的加强对物流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和开发,不论是对于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还是对员工个人素质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企业通过对员工有组织的培训,是要达到以下目的:(1)增强员工适应变化的能力。不论是新招聘的物流员工,还是老员工,都有一个对物流企业工作环境适应的问题,如果不适应,就会产生人们经常所说的人与事的矛盾。解决“人事”矛盾、环境不适的办法,不是人员调动,就是人员培训。因此,培训可以让员工对物流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进一步加强认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从而促进员工关系的改善,大大减少员工非自愿离职率,不会轻易去“跳槽”。(2)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已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激励方法。通过培训不仅可以使员工的素质大大提高,学到许多方面的新知识,\n掌握各种各样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工作更加熟悉,工作效率更高,自信心和工作情趣大大增强。员工这种自觉自愿的行动来自于经过培训后所产生的积极性。(3)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能单纯依靠企业个别领导人而是要依靠广大员工来创造。对员工进行培训后能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员工经过培训对物流设备、工作程序加强了解,操作规范,减少了无谓的损失和资源浪费;二是员工培训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时间的浪费;三是员工经过培训熟悉了操作规程,大大减少了操作事故和设备维修的开支;四是员工经过培训积极性极大的提高因而服务水准有了保证,服务质量也随之提高,效益自然也提高了。(4)改善工作方法和服务质量。通过培训,使物流员工掌握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和操作手段,用先进的物流方法与手段替代传统落后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改善了服务质量。与此同时,经过培训,员工服务质量的意识也进一步增强了。2、物流员工培训的过程与实施。在明确了培训目的之后,紧接着就是对员工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具体是:首先,要拟订物流员工培训计划。为了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物流人才,在员工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必须制定员工培训计划,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培训计划。物流员工培训计划的内容应包括培训目的、培训方针、培训范围、培训内容等。在拟订的培训计划中,确定培训内容十分重要,因为培训内容能够体现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物流员工培训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培训,如了解物流工作的安全性、物流工作职责、物流工作重点、物流业务工作的知识技巧等;二是有关企业文化方面的知识,如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企业行为准则、企业精神等;三是个人品质塑造方面的培训,如吃苦耐劳、团结合作、忠于岗位、积极进取等。其次,确定物流员工培训的原则。对物流员工的短期培训要突出实用性、灵活性、速成性的特点,中、长期培训要注重全面性、发挥潜能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然后确定明晰的培训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理论联系实际,训用一致的原则;讲求实效的原则;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与员工品质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全员培训和重点提高的原则;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原则等等。再次,选择培训方式和方法。物流员工培训方式主要有在职培训、脱产培训、转岗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管理人员培训等。对物流员工培训的方法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对象,应合理选择和确定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取得培训的效果。对物流员工培训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视听法、会议培训法、案例讨论法、示范培训法、岗位转换等。最后,就是对培训效果的评价。这是培训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针对员工培训的最终结果而进行的。评价培训效果的目的主要是看通过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是否实现了原拟订的培训计划,还要考虑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怎么样,从中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培训工作更加完善。对物流员工培训工作的评价,必须事先确定好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重点,然后进行认真的评价。对物流员工培训工作评价的方法大概有两类,一类是受训者培训效果评价方法,另一类是企业培训收益的评价方法。正确选择使用这些方法,才能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结果。\n第十四章物流企业服务管理面对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新要求,物流企业必须把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作为赢得竞争的关键。物流企业需要认真分析物流服务过程、研究物流服务的方式、突破单一的运输和仓储的服务模式、调整服务结构,向物流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和延伸。第一节物流服务的内容一、物流服务的概念(一)顾客服务1.顾客服务定义莱隆德(Lalongde)和金斯哲(Zinszer)认为顾客服务可以看作是:(1)一种活动;(2)绩效水平;(3)管理理念。把顾客服务看作是一种活动,意味着对顾客服务要有控制能力;把顾客服务看作是绩效水平,指明顾客服务是可以精确测量的;把顾客服务看作管理理念,强化了市场营销以顾客为核心的重要性。莱隆德及其副手提出的定义为:顾客服务是一种过程,它以费用低廉的方法给供应链提供了重大的增值利益。该定义说明了对顾客服务的看法已趋于一种过程专业化导向,其中包括供应链管理概念。2.顾客服务分类美国凯斯威斯顿大学巴罗(Ballou)教授提出交易全过程论,即顾客服务可以分为交易前、交易中和交易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内涵了不同的服务要素,如图14-1-1:顾客服务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1政策声明1商品断货标准1保证、变更、维2顾客保证声2反馈、订货的能力修、零部件明3订货周期的要素2产品追踪3组织构造4时间3顾客意见与不4系统的灵活5货物周转满6系统精度4产品包装7订货便利性5维修中产品的8产品的更新图14-1-1顾客服务的分类资料来源:R.H.Ballou,BusinessLogisticsManagement,PrenticeHall,1992日本神奈川大学唐泽丰教授提出顾客服务可以划分为营销服务、物流服务和经营技术服务三个领域,不同的领域都有一些相应的可度量和不可度量的要素,如图14-1-2:价格服务适当的价格折扣等*商品服务提供顾客需求的商品营销售后服务交易后的服务*服务抱怨服务抱怨妥善处理与改善体制确立*系统服务营销系统的服务\n进货服务退货率、误送率降低与数量保证*顾客服务时间服务指定时间的商品充足率*物流质量服务品质不良率的降低*服务在库服务在库服务率*后期服务在库服务率*抱怨服务在库服务率*系统服务在库服务率经营支援服务资金援助、经营指导经营技技术援助服务技术援助术服务信息服务全面的抱怨管理、销售员态度等系统服务企业与企业系统化服务图14-1-2顾客服务的构成要素*为可度量管理对象资料来源:唐泽丰:《物流、仓库负责人的职责税务经理协会》1986年(二)物流服务1.物流服务的本质由于流通业与一般制造业和销售业不同,它有运输、仓储等公共职能,是为生产、销售提供物流服务的产业,所以物流服务就是流通业为他人的物流需要提供的一切物流活动。它是以顾客的委托为基础,按照货主的要求,为克服货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间隔而进行的物流业务活动。物流服务的内容是满足货主需求,保障供给,即在适量性、多批次、广泛性上,安全、准确、迅速、经济地满足货主的要求。物流服务的本质是达到顾客满意,服务作为物流的核心功能,其直接使物流与营销相联系,为用户提供物流的时空效用,因而其衡量标准只能看顾客是否满意。2.物流服务的特征(1)无形性商品是一种有某种具体特性和用途的物品,是由某种材料制成的,具有一定的重量、体积、颜色、形色和轮廓的实物,而物流服务主要表现在活动形式,不物化在任何耐久的对象或出售的物品之中,不能作为物而离开消费者独立存在,顾客在购买服务之前,无法看见、听见、触摸、嗅闻物流服务。物流服务之后,顾客并未获得服务的物质所有权,而只是获得一种消费经历。(2)不可储存性物流服务容易消失,不可储存。物流企业在为顾客服务之后,服务就立即消失。因此,购买劣质服务的顾客通常无货可退,无法要求企业退款,而且企业也不可能像产品生产者那样,将淡季生产的产品储存起来在旺季时出售,而必须保持足够的生产能力,以便随时为顾客服务。如果某个时期市场需求量低,物流企业的生产能力就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而在市场需求量超过生产能力时,物流企业就无法接待一部分顾客,从而丧失一部分营业收入。当然,尽管物流服务容易消失,但物流企业可反复利用其服务设施,因此,要保持持久的销售量,物流企业最好的方法是保持现有的老顾客。(3)差异性差异性是指物流服务的构成成分及其质量水平经常变化,很难统一界定。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完全相同,由于人类个性的存在,同一位第一线的员工提供的服务也不可能始终如一,与产品生产相比较,物流企业往往不易制订和执行服务质量标准,不易保证服务质\n量,物流企业可以在工作手册中明确规定员工在某种服务场合的行为标准,但管理人员却很难预料有各种不同经历、性格特点、工作态度的员工在这一服务场合的实际行为方式,而且服务质量不仅与员工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有关,也和顾客有关,同样的服务对一部分顾客是优质服务,对另一部分顾客却可能是劣质服务。(4)不可分离性有形产品可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并可作为产品在这段时间内流通,而物流服务却与之不同,它具有不可分离性的特征,即物流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也就是说企业员工提供物流服务于顾客时,也正是顾客消费服务的时刻,二者在时间上不可分离,由于物流服务本身不是一个具体的物品,而是一系列的活动或者说是过程,所以物流服务的过程,也就是顾客对服务的消费过程。正因为物流服务的不可分离性,不需象产品一样要经过分销渠道才能送到顾客手中,物流企业往往将生产、消费场所融为一体,顾客必须到服务场所,才能接受服务,或物流企业必须将服务送到顾客手中,因此各个物流服务网点只能为某一个地区的消费者服务,所以物流网络的建设是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5)从属性货主企业的物流需要是伴随商流的发生而发生,是以商流为基础的,所以物流服务必须从属于货主企业物流系统,表现在流通货物的种类、流通时间、流通方式、提货配送方式都是由货主选择决定,流通业只是按照货主的需求站在被动的地位来提供服务,站在被动的地位来提供物流服务。(6)移动性和分散性物流服务是以分布广泛、大多数时候不固定的客户为对象,所以有移动性和面广、分散的特性,这会使产业局部的供需不平衡,也会给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7)较强的需求波动性物流服务是以数量多而又不固定的客户为对象,他们的需求在方式上和数量上是多变的,有较强的波动性,容易造成供需失衡,成为在经营上劳动效率低、费用高的重要原因。(8)可替代性一般企业都可能具有自营运输户、保管等自营物流的能力,使得物流服务从供给力方面来看有替代性,这种自营物流的普遍性,使物流经营者从量和质上调整物流服务的供给力变得相当困难。3.物流服务产品将物流服务作为产品来研究时,就把物流服务看作可以生产、营销、消费的对象,它是各种有形和无形服务的集合。它包括核心服务、便利性服务和支持性服务。全球网点的库存及物流管理多点库存及物流管理产品组合、检查单据、国际多式联运货物组配、库存管理、回收物流、通关、运费协商直拨、JIT交货、订单处理、运费评估物料管理、、拣选、运输、配送、运费支付图14—1—3物流服务复杂程度层物流核心服务是围绕输送、保管、装卸搬运、包装及相关信息活动进行的服务。用来方便核心服务使用的附加的服务称便利服务,用来提高服务价值或者使服务与其它竞争对手相区别的服务称支持性服务。将物流服务作为一个产品来研究时,物流业服务领域的扩大、服务功能的增加应当围绕核心服务,增加便利性服务和支持性服务。例如,在包装箱上标明条\n形码,使物流过程中的各方都便于搬运和点数;建立方便的订货动态系统,使物流链中有关各方能够迅速获得有关订货执行情况的准确信息;一体化的配送中心的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会使物流功能向协作化方向发展;提供产品与信息从原料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增值服务,提供长距离的物流服务,在研究货主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流程设计的基础上提供全方位、优质的物流系统服务,会使物流企业更具竞争实力。从核心服务、便利性服务到支持性服务,物流服务的复杂程度也逐渐加大,形成了梯形的物流复杂程度层(如图14-1-3)。二、物流服务的内容(一)基本服务1.可得性可得性是指当顾客需要存货时所拥有的库存能力,可得性意味着拥有存货,能始终如一地满足顾客对材料和产品的需求。存货分为两类:一类是取决于需求预测并用于支持基本可得性的基本设备;另一类是满足超过预测数的需求量并适应异常作业变化的安全储备。可得性应以下述的三个物流绩效指标进行衡量:缺货频率、供应比率和订货完成率。这三个衡量指标结合起来可以确定一个企业满足特定顾客对存货需求的能力,可以识别一个企业的存货战略满足顾客期望的程度。(1)缺货频率。缺货频率是指缺货将会发生的概率,用于衡量一种特定的产品需求超过其可得性的次数,表示一种产品可否按需要装运交付给顾客。当需求超过产品课的形式就会发生缺货,将全部产品所有发生缺货的次数汇总起来,就可以反映一个企业实现其基本服务承诺的状况。(2)供应比率。供应比率用来衡量企业缺货的程度或影响大小。(3)订货完成率。订货完成率是衡量拥有一个顾客所预定的全部存货时间的指标。2.作业绩效作业绩效是处理从订货入库到交付的过程,可以通过速度、一致性、灵活性和故障与恢复等方面来具体说明。(1)速度。速度是指从一开始订货时起至货物装运实际抵达时止的这段时间。(2)一致性。一致性是指企业在众多的完成周期中按时递送的能力。不能把一致性直接理解为顾客额外需要的安全储备,以防有可能发生的递送延迟。可得性与一旦需要就可以进行产品装运的存货能力有关,完成周期的速度与持续地按时递送特定订货所必需的作业能力有关,而一致性是指必须随时按照递送承诺加以履行的处理能力。由此可知一致性的问题是物流作业最基本的问题。(3)灵活性。作业灵活性是指处理异常的顾客服务需求的能力。企业的物流能力直接关系到在始料不及的环境下如何妥善处理的问题。需要厂商灵活作业的典型事件有:①修改基本服务安排,例如一次性改变装运交付的地点;②支持独特的销售和营销方案;③新产品引入;④产品逐步停产;⑤供给中断;⑥产品回收;⑦特殊市场的定制或顾客的服务层次;⑧在物流系统中履行产品的修订或定制,诸如定价、组合或包装。一般说来,企业的整体物流能力取决于在适当满足关键顾客的需求时所拥有的“随机应变”的能力。(4)故障与恢复。故障是指可能发生的物流表现的失败,如产品损坏、分类不正确,货单证不精确等。当这类故障发生时,企业的表现可以从需要多少时间恢复来进行考察。企业应制定一些有关预防或调整特殊情况的方案,以防止故障发生,要有能力预测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故障或服务中断,并有适当的应急计划来完成恢复任务。3.可靠性物流质量与物流服务的可靠性密切相关。物流活动中最基本的质量问题是如何实现已计划的存货可得性及作业完成能力。实现物流质量的关键是如何对物流活动进行测量。在顾客\n眼里存货的可得性和作业绩效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高水准的作业绩效只能通过严格地对物流活动的成败进行精确的衡量才能维持。对服务质量的衡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衡量变量、衡量单位和衡量基础。(1)衡量变量。表14-1-1列举了一系列典型的用于衡量物流服务的变量,并注明了这些变量使用特定的时点进行衡量的还是用特定的时段进行衡量的。按时点进行衡量的变量通常是指静态变量,静态变量对于评估物流系统当前的准备状况是很有用的。例如,观察所发生的延交订货的状况、缺货的次数或运输中存货水平就能较早地为未来潜在的顾客服务问题提出状态预警。按时段进行衡量得变量,称为流动变量,是跨越某个时间,如一周、一月或一季等,来跟踪物流系统的表现。表14-1-1服务衡量变量变量衡量期销售量时段订货数时段回收数时段延交订货数时段/时点缺货量时段/时点已取消的订货数时段已取消的产品种类时段恢复延交订货数时段延交订货年限时段/时点装运短缺数时段货损索赔数时段畅通无阻的次数时段(2)衡量单位。表14-1-2列举了一些通常用于进行物流跟踪的衡量单位。例如既可以使用单位数,也可以使用销售金额或存货金额数来更综合报告缺货情况。表14-1-2衡量单位箱货币单位打品种破损箱重量加仑(3)衡量基础。衡量基础用于规定如何汇总物流完成报告。表14-1-3汇总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各层次的衡量基础,包括从系统总体到特定的产品完成,他把整个物流系统归类成某种衡量基础,以期在大系统的规模上来概括对顾客服务的表现。表14-1-3服务衡量基础总系统层次订货层次销售领域层次顾客层次产品组层次破损箱厂牌层次加仑(二)增值服务1.增加便利性的服务一切能够简化手续,简化操作的服务都是增值性服务,简化是相对与消费者而言的,并不是说服务的内容简化了,而是指为了获得某种服务,以前需要消费者自己做的一些事情,现在有商品或服务提供商以各种方式代替消费者做了,从而使消费者获得这种服务变得简单,不需培训。在提供便利性服务时,推行一条龙门到门服务,提供完备的操作或作业提示,\n免培训、免维护、省力化设计或安装,代办业务,一张面孔接待客户,24小时营业,自动订货、传递信息和转帐(利用EOS、EDI、EFT)。2.加快反应速度的服务快速反应(QuickResponse)已成为物流发展的动力之一。传统的观点和做法将加快反应速度变成单纯对快速运输的一种要求,而现代物流观点认为有两条途径可使过程加快:(1)提高运输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效率,如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提速,制定新的交通管理办法,提高汽车的行驶速度等;(2)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网络,重新设计适合电子商务的流通渠道,以此来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其中第二种途径是有重大推广价值的增值性物流服务方案。3.降低成本的服务可以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案包括:(1)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商;(2)企业间联合,采取物流共同化计划;(3)如果有一定的商务规模,可以通过采用适用的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或推行物流管理技术,如运筹学中的管理技术、单品管理技术、条形码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来提高物流的效率和效益,降低物流成本。4.延伸服务延伸服务是将供应链集成在一起的服务,向上可以延伸到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可以延伸到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决策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与培训、物流系统设计与规划方案的制作等。这些延伸服务最具有增值性,但也是最难提供的服务,能否提供此类服务现已成为衡量一个物流企业是否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标准。三、物流服务管理(一)物流服务的准则1.物流服务水准的确定不能从供给方的理论出发,而应该充分考虑需求方的要求,即从产品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市场导向性的物流服务根据经营部门的信息和竞争企业的服务水准相应制定,既避免了过剩服务的出现,又能及时进行控制。2.在决策物流服务要素和服务水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服务的顾客对象应该向一般消费者群转化,确立面向零售业,特别是大型零售业、连锁店等的服务系统和服务设施,开展符合零售要求的输送、库存服务(如多频度配送)。3.随着顾客业种和业态多样化的发展,顾客的需求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应制定多物流服务组合,在决定物流服务时,应根据顾客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物流服务,如表14-1-4:表14-1-4按顾客类型所开展的物流服务对本企业贡献度本企业产品销售额大本企业产品销售额小顾客类型全国型专业店企业综合店积极支援型策略现状维持型策略地域型专业店企业综合店准积极支援型策略受动型策略4.企业在制定物流服务要素和服务水准的同时,应当保证服务的差别化,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具有对比性的物流服务观念,集中是了解和收集竞争对手的物流服务信息。5.顾客服务的变化往往会产生新的物流服务需求,所以在物流服务管理中,应当充分重视物流服务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过去主要是提供交货日期、库存、再进货、到货日期、脱销等情况和运输中的商品信息与追踪信息,今后为适应特约商店、零售商店简化业务手续的需要,提供传票样式的统一商品接收总计表等信息服务将更为重要。\n6.物流服务不完全是一种企业独资的经营行为,它必须与整个社会系统相吻合,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环保、节能、节约资源及至废弃物回收等问题,企业行为的各个方面都必须符合伦理和环境的要求。为减少交通混乱、道路拥挤等问题,企业应冲破互相竞争的壁垒,推进共同配送。7.物流服务水准是根据市场形势、竞争企业的状况、商品特性以及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应在物流部门建立能把握市场环境变化的物流服务管理体制。8.物流中心作为物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对于保障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是不可少的。9.要实现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还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10.物流部门应定期对物流服务进行评估。检查销售部门或顾客有没有索赔,有没有误配、晚配、事故、破损等等。通过征求顾客意见等办法了解服务水平是否已经达到标准;成本的合理化达到何种程度,是否有更合理的办法等等。通过不断对物流服务的绩效进行评价,来适应顾客需求的变化,及时制定除最佳的顾客服务组合,改善物流系统。(二)物流服务承诺的制定从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和自身拥有的能力出发,选取物流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和交易批量两个特征,对物流企业定位模式进行归类,可把物流企业划分为综合型、功能型、区域型和网络型四种类型(如图14-1-4)。资产专用性是指企业的耐久性投资,包括场地、网络专用性、人力资产专用性、物资资产专用性和专项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高,改作它用就越困难,或者说,阻止其它物流企业介入同一经营领域的壁垒就越高。交易批量是指物流企业与交易对象每次的交易量,交易批量的规模简单划分为小批量和大批量。交易批量大表现为物流企业的服务载体是大宗的工商企业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或商品;交易批量小表现为物流企业的服务载体为轻小型物品,如包裹、报刊、办公设施、个性化商品等。大交易功能型综合型实物区域型网络型量小低高图14-1-4物流企业定位模式图1.综合性企业的服务承诺——透明性原则。资产专用性高、交易批量大的综合型企业,如中国外运、中远集团等,这类企业主要从事国际物流服务,服务载体集中于大宗原材料、制成品的仓储、运输、配送,综合运用多种运输手段,利用跨区域、跨国际的网络设施,为客户提供多种增值服务。这类企业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也高,是站在行业金字塔尖上的大型、超大型物流企业。与这类企业接触时,物流服务需求方一般不会怀疑它们的物流处理能力。但由于这类企业充实的是国际物流服务,服务提前期一般比较长,所以,物流服务需求方更多的是关心货物在途情况,在什么时间货物已到达什么地方。因此综合型物流企业制定的服务承诺应遵守透明性原则,如可向顾客做出提供随时查询货物在途情况的承诺等。2.功能型企业的服务承诺——可靠性原则。资产专用性低、交易批量大的功能型企业是大量的为生产、零售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中小型企业,如我国传统的仓储、运输、货代企业。这类企业设备相对比较简陋,主要从事生产、零售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物流服务,往往为一些特定行业提供物流服务,如金属加工、建材等,而且服务范围窄,地域局限性较强,企业规模不大,员工素质要求不\n高,其它物流企业很容易介入相关领域、企业间竞争非常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一部分企业会加大资产专用性的投资力度,在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上不断改进,以向工商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为手段,与工商业结成物流联盟来扩大市场份额,维持和提高企业竞争实力,企业逐步转型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宝供物流、深九物流、精运物流等。这种新的服务形态需要企业具备高度的信息处理能力、健全的服务网络、集成的服务功能和较高的员工技能,品质低劣的企业在运营中很难协调好与第四方、第五方企业的关系,导致他们无法为生产、零售企业提供可靠的物流服务。因此,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品质优良的企业制定服务承诺时应遵循可靠性原则,即承诺根据客户的订单要求,按照预定的提前期安全地将货物送达客户指定的地点。3.区域型企业的服务承诺——及时性原则。资产专用性低、交易批量小的区域型企业是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快速兴起的大量中小型企业,与前面两类企业明显不同的是,它们的主要顾客是家庭或个人,以顾客的个性化商品为主要服务载体,也有的以企业办公用品、零配件、飞机票、火车票等为服务载体。因为这类服务是不分行业的,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可能需要计算机、复印纸、盒饭和文件传输,这类服务共同的特点表现在每次的交易批量都比较小,但交易对象比较广泛,所以物流服务往往以小型货车、狭窄的普通仓库、商业包装为主,服务的时效性较强,企业投资不大,进入壁垒较低。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通常集中在为特定顾客提供附加服务,只有通过拾遗补缺方能立足于市场。企业通常以局部市场为对象,在特定的区域提供特定的物流服务,决定了企业服务特点以同城配送为主,而同城配送的顾客对服务的时效性要求较高,因此,区域性企业制定的服务承诺应遵守及时性原则。4.网络型企业的服务承诺——快捷性原则。资产专用性高、交易批量小的网络型企业有自己独立的遍布全国甚至全球的物流网络,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对货物能实行一站托运。这类企业与综合型、功能型企业的最大区别在于物流服务载体主要以企业办公用品、文件、包裹为主,有的也面对家庭和个人,货物实体都较小,相对而言,物流系统中运载工具、仓储设施、装卸搬运机器没有综合型企业的那么庞大,但信息处理能力较强,速度较快。企业从事国际包裹传输服务,多以空运为主要运输手段,由于服务载体往往是企业急需运递的商品,网络型企业的服务承诺就应遵守快捷性原则,如UPS承诺的国际快件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国内快件保证在第二天上午八时半送达。(三)我国企业开展物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1.存在的问题(1)对物流服务的认识不够深刻。决策者缺乏战略眼光,往往把物流服务只看成一种成本,认为是对顾客的贡献,而没有看到隐藏在成本后面的巨大商机。(2)不了解顾客的需求盲目开展物流服务。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事先没有与顾客达成共识,造成所提供的服务或超过或低于顾客的实际需求,引起不必要的物流成本开支或达不到预期效果。(3)物流服务部分顾客或商品,没有起到物流服务的战略性作用。用同一水平的物流服务来对待不同的顾客,或是在所有的商品上实现无差别的物流,这样势必会挫伤一部分关键顾客的积极性,最终可能导致失去这部分关键顾客,从而削弱了物流服务所带来的效果。(4)运输和保管技术还很不成熟(5)信息缓慢,现代化程度不高。信息滞后、失真,不仅增加了物流成本,还降低了顾客满意度。(6)缺乏物流专业人才。我国现在物流专业人才相当缺乏,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2.主要对策(1)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物流服务战略意识。首先企业的决策者必须转变观念,大胆\n创新,开展物流服务;其次,通过企业教育,灌输物流服务思想以形成共识;最后,制定物流服务标准和物流服务规章制度,合理规划设置物流部门,明确责权利。(2)从顾客实际需要出发开展物流服务。企业必须深入客户进行调查,搜集有关顾客需求的信息,以便做出调整。(3)按顾客或商品的重要性划分层次,开展有等级的物流服务。(4)加强运输和保管。第二节物流服务质量一、服务质量(一)服务质量的定义及要素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质量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客观实体具有某种能力的属性.这里所说的“实体”是指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活动或过程,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组织、体系或人以及上述各项的任何组织.服务质量是指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指企业通过提供物流服务,对达到服务产品质量标准,满足用户需要的保证程度。物流服务是顾客感知到的物流服务集合,它离不开生产和交易的过程,是在买卖双方相互作用的真实瞬间中实现,因此定义一个顾客感知的物流服务质量决非易事。当ISO9000-1994将产品的定义扩大为包括服务、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或它们的组合后,物流企业可以通过ISO9000认证来提高流通企业的服务质量,因为以ISO9000为指导性标准将具有可操作性。服务质量有五个方面的要素: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和有形性。1.可靠性:是指连续地、准确地履行服务承诺的能力,它意味着服务以相同的方式,无差错地准时完成。2.响应性:是指帮助顾客并迅速提供服务的愿望。让顾客等待,特别是无原因的等待,会对质量感知造成不必要的消极影响。出现服务失败时,迅速解决问题会给质量感知带来积极的影响。3.保证性:是指员工所具有的知识、礼节以及表达出自信与可行的能力。保证性包括如下特征:完成服务的能力,对顾客的礼貌和尊敬,与顾客有效地沟通,将顾客最关心的事放在心上的态度。4.移情性:是指设身处地地为顾客着想和对顾客给予特别的关注。移情性的特点是具有接近顾客的能力、敏感性和有效地理解顾客需求。5.有形性:是指有形的设施、设备、人员和沟通材料的外表。有形的环境条件是服务人员对顾客更细致的照顾和关心的有形表现。(二)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观念是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且符合一定技术特性的商品。因此,工业企业质量管理强调的是从企业自身出发,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服务性企业质量管理则强调从顾客角度出发,物流服务与有形产品不同,具有其自身的特性。一方面,由于物流服务的无形性,企业无法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来衡量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由于物流服务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企业地很难通过控制生产过程,减少操作上的失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符合既定的质量标准。因此,物流服务质量同有形产品的质量相比,物流服务质量更难被顾客所评价;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认识取决于他们的预期同实际所感受到的服务水平的对比,即物流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如果实际质量满足了顾客的期望,那么可感知质量就是好的,从而认为企业具有较高的服务质量;如果顾客期望未能实现即使实际质量以客观的标准衡量是好的,整体可感知质量仍是不好的,会认为企业的服\n务质量较低。顾客感知服务量形成过程(如图14-2-1)。期望质量感知的服务质量实际质量形象市场沟通形象口头传播顾客需求水平技术性质量功能性质量图14-2-1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期望质量是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企业与顾客的市场沟通、企业形象、口头传播、顾客需求水平都对期望质量有影响。物流服务质量的双重属性从顾客的角度看,物流服务质量不仅与服务结果有关,而且与服务过程有关。顾客实际经历的服务质量包括技术性质量与功能性质量两类属性。技术性质量是指物流服务的结果,这是许多顾客能比较客观地评估的技术性质量,而功能性质量是服务过程的质量,因为服务过程与顾客消费过程同时发生,企业如何提供服务,必然会影响顾客对那些质量的看法,服务过程的质量不仅与服务时间、服务地点、服务人员的仪表仪态、服务态度、服务方法、服务程序有关,而且与顾客的个性特点,态度、知识、行为方式等因素有关。企业同顾客进行服务接触发生在真实瞬间,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企业才真正有机会向顾客展示自己服务的质量,这一瞬间将直接影响功能质量。企业形象是顾客实际经历和期望的函数,当顾客以服务的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的形式形成期望并有了实际经历时,其最终感知到的服务质量就会改变形象。形象是个“过滤器”,它影响人们对企业经营的认识,通过这个过滤器,人们可以看清技术质量,特别是功能质量。如果形象良好,它就成了一顶保护伞,顾客可能会原谅企业在推广服务过程中的个别失误,企业任何细微的失误都会给顾客造成很坏的印象。二、物流服务质量分析顾客实际经历的物流服务,是由物流企业的一系列经营管理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决定的。企业管理人员根据自己对顾客期望的理解来确定企业的服务质量标准,要求员工按照这些标准为顾客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涉及多个主体自身的复杂性,往往难以充分达意和有效实施,从而造成服务传递中的种种差距,影响服务质量。图14-2-2体现了影响物流服务质量的五种差距,查明各类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各类差距对服务质量的影响,企业管理人员就能确定适当的措施高近物流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口头宣传个人需求以往经历顾客期望的服务差距(五)实际经历的服务企业差距(四)服务生产(包括服务市场沟通活前后买卖双方的接触差距(三)差管理者根据对顾客期望的理解制定服务标准\n距(一)差距(二)管理者对顾客期望的认识图14-2-2物流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差距(一)是管理人员认识的差距,产生的原因有:1.对市场研究和需求分析的信息不准确;2.对期望的解释信息不准确;3.没有进行市场需求分析;4.服务人员未向管理人员反映或未向管理人员精确地反映顾客的期望;5.企业组织管理层次过多,阻碍或改变了在顾客联系中所产生的信息等。缩小这一差距应改进市场调研、增进管理者和员工间的交流、减少管理层次缩短与顾客的距离。差距(二)是质量标准差距,产生的原因有:1.物流服务质量设计工作失误或服务质量设计程序不够完善;2.企业未确定明确的目标;3.高层管理人员对服务质量设计工作不够重视。设定目标和将服务传递工作标准化可弥补这一差距。差距(三)是服务绩效的差距,实际服务过程不一定能达到管理者制定的要求,产生的原因有:1.标准过于复杂或太苛刻;2.员工不愿自觉接受标准的约束;3.标准与现有的企业文化不相适应;4.服务操作管理不善;5.内部营销不充分或根本未开展内部营销活动;6.企业的技术设备或经营管理系统不适应标准的需要。差距(四)是营销沟通的差距,表现在企业在市场沟通活动中所作出的承诺与实际提供的服务不一致。产生的原因有:1.营销沟通计划与服务能力没有统一;2.传统的营销活动和物流处理活动缺乏协作;3.在营销活动和物流处理活动缺乏协作;4.夸大其词,过度承诺。营销部门应与业务部门合作客观做出服务承诺。差距(五)是顾客期望的服务于是或服务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被定义为服务质量,它依赖于与服务传递过程相关的其他四个差距,是它们的综合和结果。企业管理人员做好物流服务差距分析工作,可发现各类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措施,缩小并最终消除差距,是物流服务符合顾客期望,提高顾客满意度进而提高顾客忠诚度。三、物流服务质量环物流服务质量环是从识别顾客的服务需要直到评定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服务过程各阶段中,影响服务质量相互作用活动的概念模式,是对物流服务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的抽象描述、理论提炼和系统概括。物流服务质量环将物流服务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分解\n为若干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阶段,以便对物流服务质量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控制、管理和改进。依据ISO9004-2《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2部分:服务指南》中第5.4.2条规定,结合物流企业服务过程的实际情况,物流服务质量环分为六个阶段过程:1.市场过程物流服务组织运用设置顾客意见本、召开顾客座谈会等方式了解顾客的服务需要,特别是要针对市场供需,经常地研究分析现在的、潜在的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以及物流服务需要层次。获取并研究下列信息:货主期望的服务质量特征、竞争对手的服务特点以及可以得到的财力和物力等资源情况,注意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并研究广告宣传的策略。征询顾客还需要哪些额外服务,他们希望得到哪些目前还没有提供的服务,订单传送的方法是否需要改进,确定哪方面的物流服务对顾客最为重要,目前的订货速度可否接受,为了得到较高水平的服务,是否愿意支付较多的费用,要求顾客的条件是否明确并为顾客所知道。2.编撰服务简报过程市场调研过程结束后,将得到的信息综合、归类、分析、对比、明晰化、条理化和书面化,从而编撰出“服务简报”,用于服务过程设计。3.设计服务过程这是物流服务质量环的核心.它有三方面的工作:(1)根据市场调研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货主期望的服务质量的特征,制定具体的服务标准(或规范);(2)设计出服务程序,以便达到已制定的服务标准;(3)制定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规范.保证服务程序的完整实施和服务标准的严格执行。4.服务提供过程物流服务提供过程分为进货、搬运、盘点、订单处理、拣货、补货、出货和配送等阶段。服务过程产生服务结果:功能性、安全性、时间性、经济性、舒适性和文明性,这是物流服务质量的特性。5.评价过程在提供服务之后,一方面,物流服务组织要对其服务提供过程和服务结果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货主对物流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用户评价。6.服务绩效分析改进过程在物流服务过程中,物流企业应采取行政、经济、教育等各种手段确保各类规范的实施,不断地对服务过程质量进行评定和记录,识别和纠正不规范服务,把影响服务过程质量的各方面因素置于受控状态。如检查所有订单信息是否完全、准确,顾客的信誉程度如何,各部门对每笔交易记录是否完整,是否有延误订单及时处理的情况,订单的分拣和集合情况如何备货和运货的方式是否合理,企业是否建立一定的程序对退货的处理、检查和准许等事项作出规定,是否定期走访顾客,有无明文规定以检查服务人员同顾客之间的联系。此外,还应十分重视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投诉和评价,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率,力争实现无缺陷服务。为此要建立一个服务质量信息的反馈和管理系统,对服务业绩进行定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以寻求质量改进的机会,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水平从而在更好的基础上进行又一轮的循环。每一轮循环都是形式上重复,内容上的加深,服务组织素质上的进步和物流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四、建立行之有效的物流服务质量体系根据物流服务的特点和企业运作需要、合同要求、产品特点,按ISO9002质量体系标准对物流服务组织的质量体系的设计工作包括:1.物流服务产品定位。针对市场供需变化,在充分了解顾客服务需要的基础上,开发物流服务项目,确定服务质量等级和服务对象,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物流服务价格。\n2.服务质量体系文件要素的制定。从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照服务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制定本组织的质量体系要素结构。3.物流服务质量活动过程网络的确定。把服务质量体系要素进一步分解成具体的质量活动过程,并协调、连接好各项活动过程的接口,以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质量活动过程网络。4.服务质量体系文件的设计与完善。为了使每项服务质量活动过程处于质量文件的控制下,就要从本组织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其质量体系文件的层次、数量、内容、范围等,拟定一份质量文件目录,包括:质量手册、管理规范(即服务提供规范)、质量(计划对特定的服务项目或合同)、服务(工作、作业)规范、质量记录。5.服务环境设计。依据顾客需求和质量体系文件实施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服务环境,包括服务设施配置及必要资源的配置。ISO9000标准的实施可实现物流服务运作程序和全部过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最终实现控制效率与服务一体化。然而,标准的实施也会使企业文件与记录臃肿繁杂、人员和控制成本增加,如果教条地使用标准还会带来工作烦琐,效率降低,如果仅重证书,轻改善,管理效益并不会有所提高。所以为了推进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以认证带动物流服务的提升,物流企业必须在开展质量培训和教育的同时建设质量文化,形成一个人人讲质量、事事讲规范的良好文化氛围;必须建立合理的物流绩效、服务质量考核指标,并与经济责任密切挂钩,以激励员工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必须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核算质量成本、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与效益。第三节物流服务方式的选择一、几种新兴的物流服务方式(一)物流咨询服务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已开始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市场竞争则更加剧烈。企业的物流表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质量因素和竞争因素。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对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越来越高的要求迫使企业寻找越来越灵活的解决方案。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物流咨询服务旨在服务于商业、制造业、物流中心、配送仓库等供应链的不同环节,通过向客户提供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物流全面解决方案,协助企业的客户在降低其物流总成本条件下实现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物流能力和市场核心竞争能力。物流咨询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物流管理及发展策略;企业物流诊断及业务重组;物流中心规划设计和库存管理优化;运输规划和第三方物流咨询;物流系统运行仿真;物流成本控制目标及实施;物流设备系统集成;物流培训;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等物流咨询服务一般有经历项目启动、企业策略回顾、讨论未来的目标和策略、收集和分析数据、系统规划与设计、方案评估与选择、细部规划与设计、项目执行等流程(二)网络物流近两年来,网络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政府上网工程到电子商务大行其道,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普及,现在,我们只是跨进信息社会的门槛,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当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各方面普遍应用,整个社会系统借助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即时、准确运转时,我们才会迎来信息社会的真正繁荣。和传统物流相比,网络物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物流节点普遍实行信息化管理物流联结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每个参与物流过程的环节构成物流系统中的一个节点,单个节点的信息化是物流系统信息化的基础。素材经过筛选和\n加工才能变成有效的信息,信息经过消化吸收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广泛利用自动化、机械化设备操作,更重要的是利用自动化设备收集和处理商流、物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对物流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最大限度利用有效信息对物流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第二,整个系统具有无限的开放性整个系统构建在开放的Internet上,所有的物流节点都通过公用网络互相联接,和合用节点互换信息,协同处理业务。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节点的数量可以无限多,每个节点可以与其它任何节点发生联系,快速交换数据,某个节点的变动不会影响其它节点,整个系统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和拓展能力。在传统模式下,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受到技术的限制,自动化的信息交换局限在业务合作的双方或有限的几方。信息交换的范围和速度受到制约,也就制约了物资流通的范围和速度。第三,信息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起导引和整合作用信息流贯穿于商务活动的始终,导引着商务活动的发展。物流是商流的继续,是商务活动中实际的物资流通过程,同样需要信息流的导引和整合。在紧密联系的网络系统中,每个节点回答上游节点的询问,向下游节点发出业务请求,根据上下游节点的请求和反馈提前安排货物输送过程。信息流在物流过程中起到了事前测算流通路径、即时监控输送过程、事后反馈分析的作用。在环环相扣的物流过程中,虚拟的场景和路径简化了操作程序,极大地减少了失误和误差,使得每个环节之间的停顿时间大幅度降低。第四,系统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网络将各个分散的节点联接为紧密联系有有机整体,在一个相当广泛的区域内发挥作用。在网络物流中,系统不以单个节点为中心,系统功能分散到多个节点处理,各节点间交叉联系,形成网状结构。大规模联合作业降低了系统的整体运行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降低了系统对单个节点的依赖性,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如果某个节点出现意外,其它节点可以很快替补。二、物流企业选择服务方式时应考虑的因素(一)物流企业应选择适宜的物流服务领域选择适宜的服务领域就是重新进行物流企业的市场定位。物流服务市场的覆盖面非常广泛。这一方面是由于物流是跨边界的功能和组织活动,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同货品有不同的服务技术要求,再有就是客户的需求千差万别。所以,物流企业参与物流服务市场的运作并融入全球物流服务体系存在着无限的机会。无论如何,仓储和运输是最基本的物流服务活动。仓储和运输的不同形式的整合可以发展出配送中心和分拨中心。物流企业和市场之间还有货代、船代、咨询等中介。这些中介和制造商或仓储运输企业的整合又可以发展出物流服务管理商。电子商务的商业环境更为全球供应链的组织提供了技术手段,因此网上物流服务市场(相当于网上物流服务交易所)就应运而生。比如通用,福特和戴姆勒-克莱斯勒就于2000年2月决定共同创建一个价值近2500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网上市场。西尔斯-罗巴克公司和家乐福则联合创建了一个有50000个供应商参与的总值达800亿美元的网上采购市场。传统物流企业在重新进行市场定位的时候,必须充分认识到以下三点:一是现有服务资源通过不同形式的重新配置,其价值实现可能完全不同;二是同样的服务资源在不同的人手中其价值实现也可能完全不同。三是资源的重新配置必须支付相应的成本。一般来说,物流企业在选择服务领域的时候,主要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1、“不熟不做”的原则。2、“集中一点”即专业化服务的原则。3、“客户是上帝”的原则。4、“重点客户,重点服务”的原则。\n5、“延伸服务”即服务品种创新的原则。6、“精益求精”即服务技术创新的原则。(二)制定适宜的物流服务战略企业在确定物流服务领域以后,必须制定相应的物流服务战略作为企业运营的纲领性文件。1、确立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就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还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之中。无论是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还是物流企业自身的服务水平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量传统的“小而散”的物流企业和“大而全”的生产制造企业才刚刚开始接受现代物流服务理念,刚刚踏上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和创建现代物流服务系统的征程。众所周知,社会化的分工协作式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已经经历了近两个半世纪的历程。所以,希望我国的物流产业一下子就能够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只能说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希望用发达国家的物流业模式来为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进行战略定位恐怕在现阶段不一定行得通。现实地来看,大量中小型的、采用传统技术手段、提供阶段性物流服务、按照竞争生存法则运行的物流企业将在很长的时期内作为我国物流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我们不应当也无法去干扰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况且,麦当劳也有“在后院用手工削土豆”的时候。马士基就是从货代起家的。UPS也是从一辆福特T型车和几辆摩托车发展起来的。所以,对许多处于转型中的传统物流企业来说,适宜的服务战略指导思想就是从小的做起(规模的)和从简单的做起(专业的)。我国知名的民营物流服务企业宝供储运的发展历程就是最好的本土型典范。实际上许多资产规模比较大的传统物流企业也在纷纷通过业务剥离、企业分立、化小核算单位、股份制改造、建立母子公司体系等“异曲同工”的方法来适应物流市场的基本特点,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物流服务发展战略选择迈克尔.波特教授在他的名著《竞争战略》一书中曾归纳出三种基本的企业竞争战略类型:成本领先战略,别具一格战略和集中一点战略。这对物流企业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如果企业选择的是成本领先战略,那么,它的物流服务战略的基本定位应当是向客户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包括物流服务品种的相对稳定,服务水平的客户认同,服务程序的简洁规范等。如果企业选择的是别具一格战略,那就意味着企业选择了创新服务作为企业的发展动力,所以它的物流服务战略的基本定位应当是对不同的客户实行差别化服务。包括服务品种的不断创新,服务手段的不断创新,服务水平的不断创新,以及为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向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如果企业选择的是集中一点战略,就意味着企业选择了专业化服务。这时,它的物流服务战略的基本定位应当是为特定的客户提供专门的服务或为特定的货种提供一般的服务。相对而言,在物流服务领域要有效实施差别化服务战略的难度比较大。虽然这类服务对成本的敏感性比较小,因而利润率比较高,但是对物流企业的研发能力,经营理念的开放性和组织结构的弹性以及资本实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现实地来看,实施标准化服务战略或专业化服务战略可能更符合我国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其中,专业化服务战略应当成为物流企业的首选战略。理由如下:(1)可以同时集中成本领先战略和别具一格战略的优点。(2)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形态的工业化进程。即分工协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3)有利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这是企业服务资源集中化的必然结果。(4)有利于物流服务的供需双方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为建立某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和战略联盟创造条件。\n(5)市场形象特征明显,有利于服务品牌的市场认同。(6)有利于传统物流企业向供应链管理企业的迅速转变。因为已经建立起来的战略联盟本身就可以作为构造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核心。总之,我国传统物流企业在现阶段的物流服务战略选择应当定位在从小的做起,从简单的做起,从客户服务做起。对那些混合控股公司或企业集团来说,其物流服务战略选择应当首先是物流业务的一体化整合,但不一定自己去做。物流企业经营运作电子商务化的战略选择则应当是从存货管理和财务管理做起,从客户服务做起。第四节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一、客户关系管理的涵义纵观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从内到外,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在早期,企业面对的是一个需求巨大,而供给不足的卖方市场,提高产品产量很自然成为管理的中心,企业管理基本是产值的管理。企业不断努力的结果是生产效率不断发展,产品很快变得非常丰富,导致市场上产品销售的激烈竞争,于是销售中心论代之而起。为了提高销售额,就必须在内部采取严格的质量管理,外部强化推销观念。但是质量竞争的结果是产品成本越来越高,销售竞争的发展使得费用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企业的销售额不断提高,但是利润不断下降,于是利润中心论登上企业管理的舞台,企业管理的目标放在了以利润为中心的成本管理上。但是,成本是不可能无限压缩的,当在一定的质量前提下成本的压缩已经到了极限,而企业利润要求仍然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成本再压缩必然会带来产品质量的下降或者说提供给客户的价值降低。至此,企业不得不再次审视自己的管理思想,于是客户的地位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客户中心论被确立,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客户关系管理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基于数据库的管理系统。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其目标是一方面通过提供更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减低企业的成本。利用CRM系统,企业能搜集、追踪和分析每一个客户的信息,从而能够对个别用户的需求作出反应,最终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渠道、向特定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通过CRM系统还能观察和分析客户行为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使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及企业的盈利都得到最优化。对于客户关系管理的认识应避免这样的几个认识误区。1、客户关系管理是一对一营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合适的营销原理能够指导客户关系管理活动,因而,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开发商也就很难通过相关理论来推广其产品,唯一的选择就是一对一营销;同时,一对一营销也需要一些营销应用来证明其重要性,自然一对一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之间相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让人们误以为客户关系管理就是一对一营销。这种关系对客户关系管理未来的发展十分有害。2、将客户关系管理等同于“客户第一”、“服务第一”。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新的经营理念、新的运营模式。“客户第一”和“服务第一”是“点”式经营,专注于销售的某个具体环节;而客户关系管理是“体”式经营,专注于企业供应链的整个过程。企业引入客户关系管理将改造原有的流程:一切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客户关系管理将拉动整个企业运营模式和流程的变革、规划、研发、生产、计财等所有部门必须变革原有的运作思维和模式—一切围绕客户作决策。3、客户关系管理是数据库应用。数据库应用只是帮助我们更有效管理客户关系的工具,但数据库应用本身并不就是客户关系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客户关系管理可以受一定经营和\n营销战略的指导,人们可以在经营哲学和营销模型技巧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种关系模型,然后利用数据库技术对这一模型加以补充和完善。然而,现在几乎所有的客户关系管理应用都是由数据库开发者开发的。他们认为,只要在一些相关的基础上制定一些经营规划,就可以作为客户关系管理的帮助。这就是为何现在的客户关系管理应用在管理客户及营销方面只能达到有限目的的原因。二、客户关系管理对于物流企业的现实意义首先,CRM是一种全新的营销观念。客户被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纳入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在以前的经营管理中,客户几乎可以说是营销人员的个人信息,而CRM提供了对历史信息的回溯,对未来趋势的预测,真正实现了实时互动的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一个真正建立在“客户准则”之上的营销理念,调整企业应把任何产品的销售都建立在良好的客户关系基础上,使客户关系成为企业发展的本质要素。CRM通过对市场、客户关系的管理,通过知识挖掘,促进企业的销售水平的增长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增加企业的收入。其次,共享客户信息。物流企业以往的做法是首先寻找潜在客户,然后不断地向这些潜在客户宣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当对方产生了购买意向之后,便频繁地进行拜访,疏通关系,谈判价格,最后签定并执行合同。但是这种做法,企业很可能将这些极力争取到的客户遗忘掉,转头去寻找新的客户。由于企业的营销人员在不断地变动,客户也在变动。企业本来已经接触过的客户可能会被其他企业当作新客户来对待。这样不仅浪费企业的才力和物力,也不利于客户关系的维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CRM一改以往客户仅是营销人员个人信息的状况,强调对企业所有数据的集成,使得客户信息得以共享,从而使所有员工能拥有更多的潜力,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与客户的交流。再次,CRM使物流企业迎来全员营销时代。营销就是设计出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而信息技术则可以帮助企业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支持市场营销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帮助营造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环境。在前端,营销必须能够与销售和客户支持共享知识,使得每个人都能获得关于客户的完整视图;在后端,企业必须能够对客户需求迅速做出反应并传递销售承诺。尤其是Internet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更是促进了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动态交流。最后,CRM促进企业组织变革。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在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企业内部重组,企业组织日益扁平化以适应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从ERP(企业资源规划)到CRM,企业组织和流程管理经历了一次次的变革。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增强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发展。现代企业管理系统中财务是核心,后端有ERP等系统支持生产制造、供应流转;前端就是CRM系统改善企业的销售和服务。所有这些要素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提高企业运作能力的闭环。三、物流企业如何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一)如何维系客户以往的企业侧重于赢得新客户,这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管理策略的中心必须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企业必须改变策略,侧重于老客户的维系,发展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客户维系策略的专家提出了客户维系的三个层次,物流企业无论在哪一层次上实施客户维系策略,都可以建立不同程度的企业与客户间的联系,同时也意味着为客户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第一层次,维系客户的手段主要是利用价格刺激来增加客户关系的财务利益。在这一层次,客户乐于和企业建立关系的原因是希望得到优惠或特殊照顾。如物流\n企业对客户实行一些奖励性手段。虽然这些奖励计划能改变客户的偏好,但却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因此不能长久保持与客户的关系优势。第二层次,物流企业不仅为客户增加财务利益,还为他们增加社会利益,并且社会利益优先于财务利益。企业的员工可以通过了解单个客户的需求,使服务个性化和人性化来增强企业和客户的社会性联系。如与客户保持频繁联系,及时掌握其需求的变化,还可以与其共享私人信息,以长期维系。第三层次,在增加财务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基础上,附加了更深层次的结构性联系。所谓结构性联系是指提供以技术为基础的客户化服务。从而为客户提高效率和产出。物流企业在提供这类服务时,可以设计出一个传递系统,而竞争者要开发类似的系统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易被模仿。(二)如何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忠诚的客户不仅降低了企业留住客户的成本,而且使企业服务他们的成本比服务新客户低,因此他们比新客户了解企业,并且忠诚的客户对于企业所提供服务的价格不像新客户那样敏感。结果客户的忠诚直接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所以,物流企业应该认识到对于企业而言,最宝贵的资产不是产品或者服务,而是企业所拥有的忠诚客户。企业应该像管理其他资产那样珍惜老客户。接下来介绍提高客户的忠诚度的手段。1、识别自己的客户。将尽可能多的客户输入数据库,采集客户有关的信息。验证并更新客户信息,删除过时信息。2、对客户进行差异分析。企业应该认识到不同客户之间的差异主要有两点。其一是不同的客户对于企业的价值不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企业80%的利润来自20%的客户。这20%的客户就是企业的“黄金客户”。因而,理所当然要对最有价值的客户给予最多的关注和投入。对于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利润的大多数客户来说,企业要做的就是将他们吸引到核心层客户中去。对于那些没有盈利潜力的客户,则可以“解雇”他们。其二,不同客户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同,企业可以分别为他们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物流企业对客户的差异分析可以立足于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企业本年度最想和哪些企业建立业务关系?选择几个这样的企业。第二,上年度有哪些大宗客户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多次提出了抱怨?列出这些企业。第三,去年最大的客户是否今年也与本企业发生不少的业务来往?找出这个客户。第四,根据客户对于本企业的价值(如市场花费、销售收入、与本企业有业务来往的年限等),把客户分为A、B、C三类。3、与客户保持良性接触。物流企业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降低与客户接触的成本、增加与客户接触的收效。物流企业可以尝试通过开拓“自助式”接触渠道,比如用互联网上信息交互来代替人工的重复工作,来降低与客户接触的成本;通过更及时充分地更新客户信息,加强对于客户需求的透视深度,实现增加与客户接触的收效的目的。具体作法为:⑴、与竞争对手的客户联系,比较服务水平的不同。⑵、把客户打来的的每一次电话都看作是与客户接触的好机会。⑶、测试客户服务中心的自动语音系统的质量。⑷、企业内记录客户信息的文本或纸张进行跟踪。⑸、哪些客户给企业带来了更高的价值?与他们更主动地对话。⑹、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客户与企业业务来往更方便。⑺、改善对客户抱怨的处理。4、调整产品或服务以满足每一个客户的需求。改进客户服务过程中的纸面工作,节省客户时间,节约企业资金。具体作法为:⑴、使发给客户的邮件更加个性化。替客户填写各种表格。⑵、询问客户,他们希望以怎样的方式、频率获得企业的信息。⑶、找出客户真正的需要所在。⑷、征求名列前十位的客户的意见,看企业究竟可以为他们提供哪些特殊的产品或服务。⑸、争取企业高层对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的参与。\n第十五章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自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以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企业的青睐,并得到迅猛发展,被誉为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和21世纪的“黄金产业”。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提供货主的全部环节的物流服务,包括仓库存货代理、运输代理、托运代办、通关代理等业务。第三方物流业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劳动生产力、削减成本,并增加灵活性,有迹象表明,公司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利用频率越来越高,范围也将越来越广。第一节第三方物流发展概况一、第三方物流的含义由于供应链的全球化,物流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物流成本越来越高、资金密集程度也越来越高。利用外协物流活动,公司可以节省物流成本、提高顾客服务水平。这种趋势首先在制造业出现,公司将资源集中用于最主要的业务,而将其他活动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这样就促进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一)何谓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英文表达为Third-PartyLogistics,简称3PL,也简称TPL,“第三方”这一词是相对“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而言的。物流服务公司在货物的实际物流链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参与者,而是代表“第一方”或“第二方”来执行的。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因此,第三方物流又叫合同契约流(contractlogistics)。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其前身一般是运输业、仓储业等从事物流活动及相关的行业。(二)第三方物流的分类第三方物流按其提供物流服务的手段进行划分,可分为资产基础型第三方物流和非资产基础型第三方物流。1、资产基础型第三方物流所谓资产基础型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供应商拥有从事专业物流活动或约定物流活动的装备、设施、运营机构,人才等生产条件,并且以此作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资产基础性第三方物流以自有的资产作为向客户服务的重要手段,在工业化时期,这种物流企业在发达国家曾经有过比较大的发展。资产基础型第三方物流的主要优点是:(1)可以向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物流服务;(2)由于资产的可见性,这种物流企业的资信程度比较高,从而对客户很具有吸引力。资产基础型第三方物流的主要缺点是:(1)因为需要建立一套物流工程系统,投资比较大,而且维持和运营这一套系统仍需要经常性的投入;(2)虽然这套系统可以提供高效率的确定服务,但很难按照客户的需求进行灵活的改变,往往会出现灵活性不足的问题。2、非资产基础型第三方物流非资产基础型第三方物流是指物流供应商不拥有或租赁资产,而是以人才、信息和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作为向客户提供服务的手段,并以此作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非资产基础型第三方物流由于自己不拥有需要高额投资和经营费用的物流设施、装备,而是灵活运用别人\n的这些生产力手段,这就需要有效地管理和组织,而且,信息技术的支撑是十分重要的。非资产基础型第三方物流的最大优势是由于不拥有庞大的资产,可以通过有效的运用虚拟库存等手段,获得较低的成本。但是其资信度较资产基础型第三方物流低,从而对客户的吸引力不如后者强。此外,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势必将出现一种既拥有在信息、组织、管理上的优势,同时又建立必要的物流设施装备系统,但不是全面建设这种系统的第三方物流,它既具备上述两种第三方物流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过大投资,系统灵活服务水平不足的缺点。二、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内容及供需主体(一)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内容作为第一方货主和第二方客户之间的桥梁,第三方物流公司的触角要无所不至。第三方物流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有:1、B2B:将生产厂商的商品送至经销商、零售商的物流配送服务;2、B2S:受零售商委托,成为零售企业的物流配送后台;3、B2C:受零售商场、网上商城等委托,为其提供直送用户的配送模式。(二)我国第三方物流的需求方与供应商1、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1)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竞争优势,积极实行物流本地化战略,在进入我国以后一般都不建立独立的物流部门,而是选取若干专业的物流提供商,通过合同物流、设施租赁等多种形式获得必要的物流服务,构成了目前物流市场需求的主体。(2)高新技术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这些企业产品大多具有小批量、高增值的特点,对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的要求较高。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对物流服务有迫切需求。(3)部分国有大型工业企业: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也打破了"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观念,开始着手对企业传统物流活动进行重新改造,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竞争优势。2、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提供商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1)储运企业--中国储运、华运通等(2)运输企业--中国远洋运输、中国外贸运输等(3)货代企业--中国外轮代理、大通国际运输等(4)口岸分拨与配送企业--中海物流等(5)邮政企业---中国邮政(6)电子商务配送企业--阳光网达、易速网、宅急送等(7)民营企业--宝供物流、得利得物流、南方物流等(8)上市企业--梅林正广和、大众交通等(9)外资企业--马士基物流、TNT物流、和黄天百物流等上述企业依托各自的优势,正在积极开拓现代物流服务领域;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传统的企业尚处在转变之中,新兴的企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外资企业只得到有限的发展;真正的拥有可以信任的品牌、庞大的物流网络、先进的管理体制、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丰富的运作经验的物流龙头企业尚未出现。三、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状况(一)第三方物流在国外的发展国际上,现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一个约有二十年历史的相对年轻的行业。在欧洲,尤其在英国,普遍认为第三方物流市场有一定的成熟程度,欧洲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如德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营业额为80多亿美元;在美国,第三方物流业被认为尚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期,美国的第三方物流每年要完成本国58%的物流量,且\n其需求仍在增长;而在日本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0%。欧洲24%的用户正在积极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另外,欧洲62%和美国72%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认为他们有可能在三年内增加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运用。由此可见,全世界的第三方物流市场具有潜力大、渐进性和高增长率的特征。大多数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是以传统的"类物流"业为起点而发展起来的,如仓储业、运输业、空运、海运、货运代理和企业内的物流部等,他们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通过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务取得成功。美国目前有四百多个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其中大多数公司开始时并不是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而是逐渐发展进入该行业的。(二)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第三方物流概念从二十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第三方物流热”,根据中国仓储协会进行的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分析:有57%的生产企业和第三方物流8%的商业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在逐渐提高。企业目前的物流需求以物流运作为主,更强调物流总代理的形式,需要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与以往调研结果相比,市内配送服务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同时物流过程管理、物流决策、数据采集等信息服务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此外,中国仓储协会对全国45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调查,结果表明45%的企业将在未来一两年内选择新的物流商,其中75%的企业将选择新型的物流企业,而不是原来的仓储运输企业,并且60%的企业将把所有的综合物流业务外包给新型的物流企业,种种迹象表明,第三方物流已在我国物流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发挥重要作用。虽然发展TPL社会经济效益非常突出,但是我国TPL的发展还是非常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TPL在物流市场中的比重仅为18%。据国务院市场经济研究所《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前景及产业政策研究》联合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在工业企业中,第三方物流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而由供求双方以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6.1%;在商业企业中,由企业自理和供货方承担的物流活动分别为76.5%和17.6%。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利用TPL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物流,尤其是发展第三方物流已成为我国当务之急。第二节第三方物流的特点与作用从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过渡到第三方物流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多个生产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业形成了一个各自能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互相之间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各自集约化、规模化运作的生产和流通系统,系统中的各个企业都能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效益最大。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点1、契约代理多个企业的物流业务。第三方物流的服务方式一般是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的物流服务合同,所以又叫合同契约物流,之所以叫“契约”或合同,是为了建立稳定,明确的合作关系,双方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保障双方正常的开展。在合同中双方达成的协定主要包括:(1)服务、支付和期限;(2)运作;(3)仓储的提供;(4)送货要求;(5)额外服务;(6)责任和损失限制;(7)义务;(8)风险分担;(9)参与各方的地位;(10)索赔通知和诉讼;(11)口头交流;(12)仓库;(13)转让;(14)授权;(15)违约;(16)继任者和受让人;(17)说明;(18)所适用的法律;(19)修改—最终完成合同。2、具有信息优势。第三方物流,尤其是非资产基础型第三方物流,它的运作主要靠信息,只有具备信息的\n优势,第三方物流才可以比货主企业在了解市场、了解物流平台的情况,了解灵活运用资源、了解价格、了解制度和政策方面更有优势。第三方物流的信息优势还来自于由他组织和运作的物流系统,这是偶尔进入这一领域的物流服务需求者所不可能具备的。当然,对于货主来讲,如果有长期的,稳定的物流渠道,也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信息优势,而不见的依靠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的信息优势主要是针对客户变换的需求,客户不会就每一项临时的物流需求来建立自己的有效的信息优势,所以,依靠第三方物流,有时是唯一的选择。3、具有专业化效益。第三方物流企业一般是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当中,由于业务量大,所以多个物流作业可以实现专业化,例如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信息处理等都可以实现专业化运作。专业化运作是降低成本,提高物流水平,从而导致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运作方式,这一点在工业化时期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证明。绝大部分物流客户核心竞争能力都不是物流。对制造企业而言,核心竞争能力是设计、制造和新产品的开发,对商业企业而言,核心竞争能力是商业营销。能够把物流作为自己核心竞争能力的,也只有像沃尔玛这样的超大型企业,所以,专业优势应该是第三方物流比之有物流需求的客户而言,一个很重要的优势。4、具有规模效益。第三方物流企业最基本的特征是集多家企业的物流业务于一身,物流业务的规模扩大了。物流业务规模的扩大,可以让企业的物流设施、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充分利用,发挥效益;有的还可以采用专用设备、设施,提高工作效率;有的甚至采用先进的技术,跟高科技接轨、跟全国、甚至全世界接轨,取得超级效益。这些都是扩大规模带来的好处。规模效益是第三方物流的一个最重要的效益源泉。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这正是第一方物流或第二方物流的毛病,规模效益也正是第三方物流比第一、二方物流优越的地方。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扩大规模,就要努力扩大物流市场的覆盖面,增多客户户数、增加物流业务量。规模越大,需要的运输车辆越多、越大,需要的装卸搬运设施越多、越先进,需要的仓储能力越大、吞吐能力越大,需要的通讯能力越强、技术越先进。总之,规模大,就会促进企业发展,大大提高企业效益。5、具有系统协调能力。系统协调是指第三方物流公司在自己所占有的供应商群ī及其各自的客户群Nī中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些协调活动包括:(1)联合调运活动,打破各个供应商、各个客户群之间的界限,在这些供应商、客户之间统一组织运输,这样不但可以更节省车辆,还可以更充分利用车辆。(2)打破各个客户群之间的界限,统一组织配送,即进行联合配送,这样将比在原来的各个客户群内部组织配送更节省。(3)在自己的系统内部调剂供需,因为自己掌握了众多的供应商和他们各自的客户群,其间相互间可能会有互为供需的关系,通过自己的协调,促使他们之间形成新的更合理的供需关系。这种新的供需关系不但可以帮助供应商开拓市场,而且也可以大大有利于第三方物流公司节约物流费用。(4)统一批量化作业,例如订货、质检、报关、报审等,实行批量化作业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这种协调效益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最主要的效益源泉。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学会利用协调效率来提高自己的效益水平。要提高协调效益,就要努力做到:(1)要努力培养系统和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思想方法;(2)要努力学习掌握物流优化的理论与方法,提高物流管理水平;(3)在客户的选择上,除了注意数量之外,还要注意加强客户之间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例如是同一行业、同一地区、同一类物资甚至是同一种产品等。客户之间的相关性越强,则互为供需的可能性越大,系统协调的可以性也越大。二、使用第三方物流的优越性\n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但能够提高自身的效益,而且也可提高自己客户企业的效益。客户企业的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承包后,不但自己的物流任务可以完成得更好,而且还可以甩开这些繁琐的物流活动,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优势,使企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使用第三方物流能给客户企业带来如下好处:1、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可以降低成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往往是企业追求的首选目标。这也是物流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其成本价值被挖掘出来作为“第三利润源”受到普遍重视的原因。物流成本通常被认为是企业经营中较高的成本之一,控制物流成本,就等于控制了总成本。完整的企业物流成本,应该包括物流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投资,仓储、运输、配送等费用(即狭义的物流费用),以及为管理、协调物流活动所需的管理费、人工费和伴随而来的信息传递、处理等所发生信息费等广义的物流费用。在衡量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时,应全面考虑所有这些有关的费用构成的物流总成本,而不能仅以运输费用和仓储费用的简单之和作为考察物流成本变动的指标,否则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控制或采用第三方物流后,最终核算时有可能会得出企业物流成本不降反升的错误结论。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由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充分利用专业化物流设备、设施和先进的信息系统,发挥专业化物流运作的管理经验,以求取得整体最优的效果,企业可以不再保有仓库、车辆等物流设施,对物流信息系统的投资也可转嫁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从而可减少投资和运营物流的成本;还可以减少直接从事物流的人员,从而削减工资支出;提高单证处理效率,减少单证处理费用;由于库存管理控制的加强可降低存货水平,削减存储成本;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广泛结点网络实施共同配送,可大大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运输费用等等。这些都是第三方物流能够产生的成本价值。对企业而言,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以便真实的反映企业实施物流控制或采用第三方物流所带来的效益,促使企业物流活动日趋合理化。根据美国田纳西大学、英国EXEL公司和美国EMST&YOUNG咨询公司共同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多货主表示,使用第三方物流使它们的物流成本平均下降了1.18%,货物周转期平均从7.1天缩短到3.9天,库存降低了8.2%。2、使用第三方物流可提升企业服务价值。在社会化大生产更加扩大,专业分工愈加细化的今天,服务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以最小的总成本提供预期的顾客服务已成为企业努力的方向,帮助企业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正是第三方物流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服务水平的提高会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企业信誉,促进企业的销售,提高利润率,进而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水平的顾客服务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企业优于其同行的一种竞争优势。物流能力是企业服务的一大内容之一,会制约企业的顾客服务水平。例如。在生产时由于物流问题使采购的材料不能如期到达,也许会迫使工厂停工,不能如期交纳顾客定货而承担巨额违约金,更重要的是会使企业自身信誉受损,销量减少,甚至失去良好合作的顾客。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企业如此重视服务,重视物流的原因之一。物流服务水平实际上已成为企业实力的一种体现。而第三方物流在帮助企业提高自有其独到之处。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网络和接点网络,能够加快对顾客订货的反应能力,加快订单处理,缩短从订货到交货的时间,进行门对门运输,实现货物的快速交付,提高顾客满意度;通过其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可以加强对在途货物的监控,及时发现、处理配送过程中的意外事故,保证订货及时、安全送达目的地,尽可能实现对顾客的承诺;产品的售后服务,送货上门,退货处理,废品回收等也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保证企业为顾客提高稳定、可靠的高水平服务。企业对物流的控制和管理,实际上就是成本与服务之间的一种均衡,而且在市场环境下,服务甚至比成本更重要。现代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顾客服务的重要性,在考虑是否采用第三\n方物流时,应处理好成本与服务的均衡问题,不应一味追求物流成本的削减,即使在企业自己从事物流时也应如此。因为低成本往往容易导致低服务,过分压价,会使第三方利益受损,无力通过自身积累来扩大规模,也就无力给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反过来也会损害企业自身的长远利益。应该说只要企业顾客服务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效益大于其成本的支出,那么这种决策就是可取的。只有当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后既增加成本,服务水平又不见有提高甚至下降时,企业才应该重新决策。3、使用第三方物流可降低风险。企业如果自己动作物流,要面两大风险,一是投资的风险,二是存货的风险。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企业自营物流是要进行物流设施、设备的投资的,如建立或租赁仓库,购买车辆等,这样的投资往往比较大,而如果企业物流管理能力较低,不能将企业拥有的物流资源有效地协调、整合起来,尽量发挥其功用,致使物流效率低下,物流设施闲置,那么企业在物流上的投资就是失败的,这部分在物流固定资产上的投资将面临无法回收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由于自身配送能力、管理水平有限,为了及时对顾客定货做出反应,防止缺货和快速交货,往往需要采取高水平库存的策略,即在总部以及各分散的订货点处维持大量的存货。而却一般来说,企业防止缺货得期望越大,所需的安全储备越多,平均存货数量也越多。在市场需求高度变化的情况下,安全库存量会占到企业平均库存的一半以上,对于企业来说就存在着很大的资金风险。尽管存货属于流动资产的一种,但它不仅不是马上就能动用的资产,而且它还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存货越多,变现能力往往越弱,企业资金越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存货有贬值的风险。在库存没有销售出去变现之前,任何企业都要冒着巨大的资金风险。企业如果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专业化配送,由于配送能力的提高,存货流动速度的加快,企业可以减少内部的安全库存量,从而减少企业的资金风险,或者把这份风险分散一部分给第三方物流企业。4、使用第三方物流可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可以使自身专注于提高核心竞争力。生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生产、制造产品,销售企业的核心能力是销售产品。而且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已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企业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生产经营当中;另一方面,企业交往的对象更多了,所要处理的关系也更为复杂,在处理各种关系和提高自身核心能力上,企业的资源分配便会出现矛盾。如果将企业与顾客间的物流活动转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便可大大降低企业在关系处理上的复杂程度。企业通过采用第三方物流后,原来的直接面对多个顾客的一对多关系变成了一对一关系,企业在物流作业处理上避免了直接与众多顾客打交道而带来的复杂性,简化了关系网,便于将更多精力投入自身的生产经营中。此外,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站在比单一企业更高的角度上来处理问题,通过其掌握的物流系统开发设计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将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各相关企业的物流活动有机衔接起来,使企业能够形成一种更为强大的供应链竞争优势,这是个别企业所无法实现的工作。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再有实力的企业也不肯面面俱到,什么都做得很好。把自己较不擅长的部分,或者说不是自己核心能力的部分给第三方物流来承担,扬长避短,实际上就使得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各自的优势得到强化,既能促使企业专注于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又有利于带动物流业整体的发展。三、第三方物流的社会效益1、第三方物流可以将社会上众多的闲散物流资源有效整合、利用起来。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受大而全、小而且思想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都建有自己的仓库、车队,而且往往存在仓储设施老化、仓库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企业各自进行分\n散存储,导致物流设施使用低效,有的企业仓库不足,需扩建而有的企业仓库则大量闲置、浪费,造成社会物流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自行组织运输则使运输效率低下,社会运力得不到有效利用,车辆空驶现象普遍,运输成本高。而且企业由于受到原有一套物流系统的限制,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来进行更新改造,强化物流管理。而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的管理控制能力和强大的信息系统,对企业原有的仓库、车队等物流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运营,组织共同存储、共同配送,将企业物流系统社会化,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则可从另一个高度上极大地促进社会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提高整体物流效率。2、第三方物流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专业技能,加强运输控制,通过制定合理的运输路线,采用合理的运输方式,组织共同配送、货物配载等,可减少城市车辆运行数量,减少车辆空驶、迂回运输等现象,解决由于货车运输的无序化造成的城市交、堵塞问题,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由于城市车辆运行效率的提高,可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废气排放量和噪声污染等,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第三方物流的成长和壮大可带动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发展第三方物流事业无疑是促进企业物流活动合理化、效率化,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中,会极大地促进物流事业的发展,第三方物流事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三节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模式企业的物流运作主要包括产品运动、信息运动、对这些运动的速度和成本的控制、以及企业内部功能的整合和企业外部协作体系的一体化。当企业自己所拥有的物流资源不足以对企业组织的目标形成有效支持的时候,企业就会到市场上去寻求外部资源的支持,即所谓外包物流运作或外购物流服务。而当企业产生了外购物流服务的需求时,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市场也就产生了。一、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模式第三方物流运作从初级到高级是分阶段发展的,但其并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固定的运作模式。不同的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设计出自己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产品。下面我们介绍三种第三方物流运作的模式。1、以综合物流代理为主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物流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可能是企业自身无法完成的,需要将部分服务项目委托代理给其他专业性较强的公司来协助完成。在整个运作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完全可以不进行固定资产再投资,只需运用自己成熟的第三方物流管理经验,就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采用这种模式的快递企业应该具有很强的实力,同时拥有发达的网络体系,这样的企业在向物流转型时能做到综合物流代理,从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2、以提高物流环节的服务附加值为目标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物流产业是创造商品价值的产业,从订单处理,仓储保管,运输配送,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反馈等一连串活动,都能创造商品的附加值。第三方企业是一个微利企业,传统的做法是通过开拓业务,增加新的客户,以增加盈利,但这只是一种面的扩充。通过物流活动增加商品附加值则是打破原有的惯性,从深度与广度,立体的空间去考虑,这种物流服务,即使客户感到方便,又增加了商品的附加值,增加了物流的利润,也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增加了盈利。\n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由于运输方式的单一,网络的整合能力又欠缺,若不考虑实际情况,在现阶段去做综合物流代理,实力达不到,容易导致服务不到位,最终使客户不满意。面对现实,应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从提高物流环节的服务附加值入手,实现物流环节的系统化和标准化,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使物流的整体综合效益达到最佳。在现代物流的内涵中,物流各个环节有着不同的含义。——运输。从生产地到消费者之间的运输成本一般是很大的,发达国家典型的物流配送系统中运输成本品均占销售收入的4%。因此,尽量减少运输开支并提供与费用相对应的服务水平是很重要的。在新形势下,客户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有些货物的性质决定要求以快递方式运输,但也有的并不急需运达,而是希望能以最经济的方式运输,他们此时就会考虑改用铁运、水运或汽运,同时客户不希望花太多时间、精神去跟多家运输代理合作,最好面对一家代理,以减轻他们的额外工作,可以更专心经营主业。所以,企业可以拓宽业务范围,发展第三方物流,即通过多种手段,将各种运输方式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立体的物流运输网络,采取委托、外包、特许代理经营等形式,与从事铁运、水运、汽运的公司携手,双方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做好物流工作。共同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水平。——仓储。现代仓储的着重点与过去的仓储已有所不同。过去,仓储一般起着长期储存原材料及产成品的战略角色。在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提出了“零库存”、联盟及物流供应链的做法,对于企业来说,必须能把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及时运出,同时建立起具备调节供需、调节货物运输能力、配送和流通加工功能的现代仓库。这种仓库在物流系统中起着货物供应的组织协调作用,被称为物流中心。物流中心不仅具备储存保管货物的设施,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现代化的分拣、配送、捆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服务。企业对其物流中心的库存货物应该进行科学地管理和控制,以保证物资流通能够畅通无阻。——包装。现代物流要求客户把货物的包装交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企业要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决不可忽视对货物进行粗包装。在物流的入库、出库环节中,为了便于运输,要进行一定的包装,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装卸。装卸过程也是产品最易损坏的过程,装卸作业的合理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物流系统的整体合理化。使用集装单元化,有利于发挥机械效能,提高作业效率,便于搬运,有较好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作业的标准化,避免货物损伤。——流通加工。流通加工可以看作是生产加工在物流领域中的延伸。流通加工的内容一般包括对商品进行加工,粘贴标签和标记,促销赠品搭配等工作。整个流通加工的过程,可采用流水线的方式,逐步地、有条理地进行,从而可以协调各项工作,为客户减少了许多繁杂的劳动,不仅方便快捷地为客户提供了更为满意的服务,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配送。将物流中心的库存产品,以及不占用库存的快件,依照客户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安全送达指定地点,它是物流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环节的改善,直接影响到物流的整体效果。配送网络中心要注意各节点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工作,运用系统观念,将各配送网点统一管理起来,使其相互之间能够协作,使整体效能达到最优。3.以个性化物流服务为目标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客户对运输和物流的需求是具有多样性的,特别是中小型客户,自身的商务功能有限,需求更具特殊性,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客户群。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能够为这些客户提供差异性服务,就会发现有很多发展空间。所以,物流服务提供者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提供部分固定的服务项目,而应利用信息将其咨询能力与企业客户的实际相结合而创造新价值,将其自身的行业优势转化为新的生产力资源融入企业客户之中。这也即是我们要有“以客为本”的经营理念,在提供物流服务时必须以客户满意为中心,真正的领会客户的生产意图,一切\n从客户的需要出发,针对客户供应链的各环节,紧密的配合客户生产的需求,以提高客户生产效率,降低客户的物流费用,提高客户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为目的,拟定一个整体性的解决方案并以此整和所有的业务。由此物流社会化又融入了更深入的涵义:物流代理商不仅承接的是物流业务,更重要的是提供给顾客一种崭新的资源。这种资源是为顾客所特定的,是顾客无法从其自身内部可以获得的,而只能借助于专业社会生产力资源提供者才可汲取的。正如微软公司副总裁所说的:"附加价值不是可以永远源源不断汲取且永不干涸的井,它迟早会有枯竭的一天;所以你必须找寻新的燃料之源,这就是崭新的行事方式。"而第三方物流正是为企业提供了这崭新的方式,即一种跨越其组织界限的行业合作。在新经济的条件下,物流的个性化服务正是顺应了这样的趋势,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其作用在得到更大的发挥。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经营的方式在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新成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现代物流有较深的理解,他们更加注重客户关系,与国有物资流通企业相比服务水平要高,企业负担轻。可是与国际物流业的巨头UPS和FedEx的规模和水平还相差较远。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第三方物流企业资金少,拥有的物流资源相对匮乏、不能形成规模优势。但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近些年来发展较快。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物流与配送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从长远看,在不断推进改革的条件下,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前景是很可观的。(一)纵向合作经营纵向合作经营是指在物流业务系统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所从事的物流业务不同而与上游或下游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不存在同类市场竞争时的合作经营关系。纵向合作经营最典型的模式是专门从事运输业务的物流企业和专门从事仓储业务的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纵向合作经营的结果使得社会物流资源得以整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分工更专业化,资金投入更合理化。(二)横向合作经营横向合资经营是指彼此相互独立地从事相同物流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经营关系。横向合作经营的基础是资源共享。一是市场的共享。合作体内每个企业独立开发的市场即是合作体内所有企业的市场。二是技术的共享。合作体内每个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合作经营的结果使得合作体内各种技术特点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合作体共同的、比较全面的物流技术体系优势,既降低了每个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又增强了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扩大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范围。三是业务能力的共享。在合作体内部,当某一企业因为季节性或临时性业务量较大时,可以花费合理而低廉的费用使用合作体内其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资源,进而使得合作体内部的投资更合理。(三)网络化合作经营网络化合作经营方式是指既有纵向合作又有横向合作的全方位合作经营模式。网络化合作经营有着纵向合作和横向合作共同的特点,是最常见的合作经营模式,一般不完全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都采用这种合作经营的方式。三、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发展对策发展第三方物流,是我国物流业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的关键。但由于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存在“重生产,轻物流”的观念。许多企业认为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从自己手中把钱拿走,“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生产经营观念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根深蒂固。多数企业不认同“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是双赢”的观点,而把第三方物流企业放在运输队的位置,认为他们在赚自己的钱或与自己分享了利润。\n事实上,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与企业的合作是“双赢”的。因为库存成本的节约是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并且这种新价值由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与客户共同分享。这就使得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与客户利益一体化。它是第三方物流的利润基础,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三利润源。所以,如何应对货主企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如何在为货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自身也获得快速的发展成为摆在物流企业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一)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系统。新经济环境下,物流企业面临的压力主要来源于顾客变化多端的需求。面对顾客需求的变化性和多样性,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新崛起的物流服务行业需具备一个新竞争武器--快速反应。如果在满足客户、技术升级或同业竞争等方面的速度反应能力不够强,将迟早面临喘不过气来的压力,甚至被淘汰。所谓快速反应系统,主要的意义是将买方与供应商连结在一起,以达到再生产与销售间商品与信息的快速与效率化的移动,以快速反应消费者的需求。将"push"(推)式的系统转变为较有效率的以用户需求的"pull"(拉)式的系统,其目的就在于拿掉在整个供应链运作过程中没有为用户增值的成本,并将这些效率化的成果回馈消费者。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始终把焦点集中于企业内部生产力的提高。仔细回想一下,方法无非是利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重新设计生产流程、采用JIT(即时制模式)消减各种成本费用、建立MRPII(制造资源计划)改善信息管理系统、推广流水线生产以提高效率、减少管理层降低劳动力成本,等等。项目虽然众多,但却都偏重于内部营运效率改善,实已不足以满足全球化大竞争时代之需要。二十一世纪要谈的企业自动化/信息化课题,已不能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着眼,而是"整合上、中、下游企业",甚至是"整个产业"的自动化/信息化理论。恰巧,快速反应策略不但适用于企业内部弹性的改善,更是适合于解决上、中、下游企业产销链冗长的重要工具之一。(二)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考虑,加强综合服务能力。完善物流管理,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要求各参与方密切合作,整条供应链上的制造、存货、运输、选址等一系列活动,要有序安排,统筹考虑。由于供应链范围广泛,起初,3PL企业可能只为某个顾客物流系统中几个环节提供服务(比如运输和仓储),但应通过组织和策划,努力把这些单项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顾客通过接受全套解决方案的服务得到增加价值。其实,货代企业现在的业务中,许多已经具有物流服务的性质,只要注重培育顾客需求,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就能达到吸引和服务顾客的目的。系统(MIS)等等。(三)加强物流信息的管理物流信息,是指物流活动所必须的信息。它既包括伴随物流活动而发生的信息,也包括在物流活动以外发生的但对物流活动有影响的信息。为了谋求物流各项职能的相互衔接和高效率,要建立一个迅速传递和处理物流信息的信息系统。如果物流服务企业要实现与其他企业的联盟,实现物流服务的整体化,首先要突破原先孤立静态的信息系统和数据系统,建立动态互联的信息系统和标准化的信息系统。这可以采用一些现代化的物流手段: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卫星通讯、谢频识别装置(RF)、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管理信息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考虑,加强综合服务能力。(四)改善与当前外部的关系客户不再是买卖交易的买方,而是合作竞争的合作方。必须认清客户的价值和需求的特殊性。基于客户的特殊的价值和特殊的需求,发展与这些各不相同客户的新型关系。这种新型关系被称为伙伴关系(Partnering)。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在此基础才可能将其服务更好的与客户相配合,更深入于客户的方方面面,使价值链得到最迅速最大的增值,实现物流服务\n个性化。因为只有在物流服务企业与其客户当建立的伙伴后,彼此亲密互信,紧密度加强,才能使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能更好更多的了解客户,掌握需求。彼此不但要注重眼前的利益,增加实际的生产力及价值,而且要放眼于远景。(五)合理配备资源,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完善的物流设施和先进的物流技术,是3PL企业提供一流服务的保证。如采用条码技术对货物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采用先进的物料搬运设备和识别系统,提高搬运效率,降低货损货差等。先进的3PL企业都是根据顾客需求来定制服务方案,合理地配置资源。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应以“合适”作为配备物流资源的标准。通过向顾客提供合适的成本节约、高质量和服务为先的解决方案,使物流企业和顾客双方满意,并发展为战略伙伴关系。这样的物流企业,才会有发展前途。(六)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富有创新机制的企业文化。毫无疑问,当今企业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通过寻求专业物流人才,可以对物流企业进行专业的筹划、设计和管理。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的角度出发,为企业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同时,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内部尤其要注重对技术类与管理类相集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为物流管理是相对操作性较强的管理行为,只有对实际现场听任和各个环节都了如指掌,才可能有能力设计、管理、控制整个物流的流程,实现为客户企划综合的物流系统,实现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并且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的技术不断应用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中,专业物流人员必须时时更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全球物流的发展不仅要求物流管理者能够管理现有系统,更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包括知识创新和服务创新,用创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保证顾客在本行业领先;利用创新来产生良好的用人机制,保证物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七)强化国际业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国际网络。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有国际货运代理经验的3PL公司参与物流市场竞争提供了条件。这些3PL企业利用自身国内网络和业务优势,通过与实力雄厚的国外物流大型工商企公司合作,引进资金、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达到提高国内物流市场占有率,并快速跻身国际物流市场的目的。这也是我国3PL企业应对WTO挑战的积极措施,中外运、中外代等企业已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增加业务机会,服务大顾客的同时,3PL企业应考虑执行统一的服务标准,来降低由于文化和行为差异而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而建立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采用统一的操作平台,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八)树立长期服务的意识。货主企业能够最终选择一家企业作为公司物流服务的提供商,一般都是经过严密地考察后才做出决定。从货主企业角度来看,是希望建立一种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希望有一个长期稳定期。因此,物流企业一旦被货主企业选为物流服务供应商,那么,他就必须树立长期合作的服务意识。为此,物流企业必须舍得投入,配备专门的人员、专门的设备,切实为货主企业解决物流业务中的实际难题。货主企业与物流供应商才能获得巨大的发展。四、建立非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第三方物流,而且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产业的水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相关性。西方国家的物流业实证分析证明,独立的第三方物流至少占社会的50%时,物流产业才能形成。所以,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根据发展趋势,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立非资产型(不拥有物流设施设备资源)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对投资者更有利,也更有意义: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既有物流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又避免了组织机构的臃肿庞大。(一)随着“物流热”的兴起,企业投资的目光集中到物流行业,如果建立资产型的物流企业,就有可能兴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和购置内部设备,必然伴随着大量资\n金的投入,这其中蕴藏着风险,特别是耗资较大的物流固定资产的投资,不能不使投资者有所顾虑。面对国内目前确实存在着大量闲置的社会物流资源和资源的利用并不存在壁垒等情况,在降低投资风险利益驱动下,整合现有社会物流资源比新建资产型的物流企业显得可行。此规划可以通过合营、租赁等方式,利用现有的闲置储运场地及设施,以节省费用、降低物流成本,并进一步加强行业间、部门间以及铁路与地方之间的横向联合。(二)要建立非资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就要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和供应链的信息集成。不少国有企业已建成其内部的MIS系统。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将现有企业的MIS系统(物流的供方、需方和储运企业)进行集成,形成自身的强大的信息服务网,这样投入的资金相对硬件资源的投入是很少的,可以为投资者所承受。(三)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未来企业的竞争更突出表现为企业核心能力的竞争,企业应该集中资金、人才、资源等优势于核心竞争力的业务环节,将其他从属业务采取外包等方式,交给其他对这些业务是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来完成。非资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优质的客户服务体系,准时化、小批量的配送系统等,他们更专注于供应链上下游伙伴协调关系的建立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而原有储运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优势,将储运业务通过一定方式交由他们完成将发挥他们的专长。让“商机”使各方“共赢”,在满足服务质量要求的情况下使降低成本成为可能。(四)非资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来源于规模经营。由于非资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使得储运业务外包的费用比单个企业自身经营或直接外包的费用要低。其中的差值用于非资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服务业务费用和利润的来源。从以上可见,整合物流资源,建立非资产型比资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更有利。\n第五篇物流管理方法\n第十六章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产业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很高,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物流效率的提高都是不可能的。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重要区别就是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对发展现代物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节物流基础设施的作用一、物流基础设施的作用物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仓储、运载设施、以及计算及信息通讯设备等。自人类社会有生产剩余开始,就有了储存,仓库是物资储存的设施。按照不同的角度、特征和标志,仓库有自家仓库、营业仓库、公共仓库、保税仓库及保税堆货物等。仓储设施在整个物流中有着以下重要作用:(1)物资保管的功能。任何仓库都具备一定的空间,用以容纳物资。现代的仓库不仅是放物场所,还具有各种设施起到适度的保管和保值功能。(2)调节物资供需的功能。供应与需求存在广泛的联系,同时也相当的复杂矛盾。供需不平衡时,仓库的储存可起到“蓄水池”式的调节作用。(3)调节物资运输的功能。由于运输工具的不同,运输能力千差万别。这种由于运输能力的差异而造成的运输矛盾,可用物资的储存来解决,这便是物资储存调节运输的功能。(4)物资配送的功能。现代物流事业较发达国家的仓库,已由原来的仅储存货物变为流通配送中心。也就是说仓库要完成物资的分检、配套、捆装、流通加工等新的作业要求,使得仓库具有了物资配送的功能。(5)节约物资的功能。节约物资的作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因为人们的生产剩余在一定时间的储存而不至于造成浪费。装卸和运输活动渗透在物流业领域的各个环节,决定着物流业的顺利进行。运载设从大的方面分成两部分:一是装卸搬运机械;二是运输机械。装卸搬运机械包括:起重机、叉车、集装箱装卸搬运和托盘化装运。运输机械包括:公路运输的各式载重汽车,铁路运输的火车,水路运输的船舶,航空运输的飞机,管道运输的管道等等。随着物流信息化、网络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计算机在物流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讯设备一般包括:电话、电报、电子商务、无线发射塔等。计算机及通讯设备联系了整个世界的生活、文化、政治、经济为一体,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大家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外界环境和信息和变化。如上所述,物流是指物质资料从供应者到需要者的物理性(实物性)流动,是创造时间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在整个创造经济价值的活动中物流基础设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提高物流效率物流通过不断输送各种物质产品,使生产者不断获得原材料、燃料以保证生产过程的进行。物流能够如此有效的提供给生产者物资就是由于物流基础设施提高了物流效率。以运载设施来说,在运输过程中,装卸机械在货物的搬运转移中节省了人力和时间,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快捷和准确为物流提供信息服务,也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2、降低物流成本仓库拥有保管物资,调节物资供需、运输和配送,以及节约物资的功能。这些功能减少了物资的浪费,对物资的分检、加工等功能及时发现问题,减少检查的重复。如此一来大大降低物流的成本。交通运输的建设和发展,大大节约了时间成本。计算机及通讯设备的发展则节约了空间成本。上述的仓储、运载设施、计算机及通讯是构成物流基础设施的三大块。\n总的来说也就是物流基础设施降低物流成本。3、改善物流条件在早期没有汽车、火车这些交通工具时,生产条件低下,能够交换的物资本身也不多。因此没有工具可凭借时的货物流通就十分有限。现在,发达的交通设施使得物资可以到处运送。在高信息时代,计算机可以让你方便简洁的获得所需,而不用再千山万水的行走。物流基础设施的完善,无疑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特别是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商贸是心、物资集散和口岸地区,从长远发展来看,均需要综合配套的物流基础设施。因此基础设施善了物流条件。4、保证物流质量物流基础设施中的运输机械保证了物资的顺利进行流动。通信设备保证了物资及时准确到达定点处。仓储的保护设施使物资质量得到保证。整个物流过程顺利,货物质量保证,及时准确到达目的地,这些充分表明物流基础设施保证了物流质量。二、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物流业发达的国家其物流成本占本国GDP的10%,而我国物流业的成本则占我国GDP的20%左右。物流业其成本高而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足9%。我国物流产业的总体状况是:一小(经营规模小),二少(市场份额能力弱),三散(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缺乏网络或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严重滞后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是关键原因之一,只有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物流硬件条件才能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我国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和其他产业的贡献不高,主要原因也是受制于基础设施条件,如果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物流业的贡献率会有很大的提高。以交通运输条件为例,交通基础建设是物流基础设施的一大核心,近年来,我国把交通投资先行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各地纷纷致力于交通设施建设,交通投资保持着较快的速度,国民经济的“可动性”大大提高,对降低运输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估计,交通基础改善能够使运输降低10%左右。由此可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将会使我国物流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近年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使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少设施处于超负荷状态,能力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可以预料,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还是物流基础设施落后、规模小、反应速度慢、效率低等。因此,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就需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第二节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作为物流业发展的承载体,在近年来“物流热”的推动下,其发展也得到各方的关注,各地纷纷制定发展物流基础设施的措施和办法,一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已经启动。一、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一)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总体情况1、从体制上看中国物流业仍然是分散的或者称多元的管理方式,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农业部等专业部和国家计委、经贸委等综合部门。由于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有分工又有交叉,因此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题。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诸如工业部门规划建设物流仓储中心,商贸部门规划建设物流配送中心,运输部门规划建设物流货运中心,因而造成物流设施功能单一、投资分散、重复浪费。2、从物流硬件上看\n物流基础设施,如物流站(场)、物流中心、仓库、物流线路、建筑、公路、铁路、港口等;物流装备,如仓库货架、进出库设备、加工设备、运输设备、装卸机械、包装工具、维护保养工具等都是五六十年代的陈旧建筑,功能单一,无法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且工作效率低下。通讯设备及线路、传真设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缺乏,跟不上现代物流的要求。3、从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看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是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关键问题,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的标准化程度还比较低,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二是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三是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二)国际经验对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启示1、建立协调统一的管理制度,为物流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鉴于我国物流管理体制中存在着条块分割现象,对物流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要成立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参加的协调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此基础上,结合政府当前的政策取向,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装备更新的融资政策、物流基地的土地使用政策、物流服务及运输价格政策以及工商登记管理政策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利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2、改变基础设施分散规划、投资的格局,注重新型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变目前按不同运输方式和行业管理部门进行规划和投资的方式,将政府在基础设施规划和投资方面的职能适当集中,以统筹规划和布局各种基础设施,促进基础设施之间的配套和协调发展。同时,中央政府应当加强对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新型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并注意协调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物流发展规划。3、采取积极的措施,推进物流标准化的进程。协调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加快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制定工作。同时,清理和规范已有的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二、政策、法规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1、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意义物流业的投人大,收益慢,但社会效益显著,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作为企业,考虑到经济效益,因而对投人巨大,回收缓慢的项目不会有太多的考虑。特别是创建物流基地,其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投资更是巨大,因此,提高物流综合效益,政府必须重视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制定相关的调控政策。日本在这方面的成功典范对我们会有所启迪。东京物流组团作为社会化物流中心,50年代始建时,政府充分考虑到物流业的特殊性,采取了政府与企业集资建设仓储、公共设施向物流企业出租分红的发展模式,经过近40年的发展,形成了目前日本最著名的物流中心。但在最初近30年内该基地未能分红,可见其投人的巨大和回报的漫长(这种投资只有政府才能做到),而近30年来的回报表现在两个方面:地价的升值;集资企业租用仓库的租金低于市场价格。2、国家和各级政府实行调控的手段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对物流业的直接调控相对减弱,转向以间接调控为主,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调控经济运行,因此,要使这种调控方式的转变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围绕市场,建立健全一系列的物流法规。近几年,涉及物流的法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某些不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了修订,但由于现代物流是一个跨部门产业,综合物流法规的建设还相对滞后,有待完善。\n物流市场的良性运行与发展,需要公平、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因此,政府应制定和实施:打破垄断、放松价格管制的政策;税收扶持政策。可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的做法,将税收优惠作为政府推动物流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通过制定形式多样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物流企业技术创新的税负,促进物流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物流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实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并允许对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鼓励、引导多元化市场主体投资物流基础设施的政策,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形成与完善。除了国家的政策法规,地方政府还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但是,配套政策的重点不是简单的让利优惠,而是要有利于物流中心的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益,有利于引进大型物流企业,有利于政府少量投人,吸引更多的社会开发资金。如深圳平湖物流基地作为中国物资流通协会的首个试验基地,也是深圳市五个物流基地的重点基地,是一个综合物流中心,深圳市政府给予高度的重视,目前给予该基地初步制定的优惠政策有国土政策、财税政策、工商城管政策、户籍政策、奖励带头开发企业的政策、产业调控和引导政策,这些政策对加快平湖物流基地的建设,鼓励境内外物流企业从事基础开发和物流产业建设,稳定基地内物流企业,确保基地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和投资方式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收期长。据估算,要构筑预期的运输规模至少需要6500亿元投资,因此应采取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的措施:一是以政府资金为主导,引导外资、民间资金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投融资体系;二是借鉴国外的经验,改革物流设施投资的纯现金回报制度,让物流企业低成本运作;三是发行物流建设债券,或者放宽科技含量高的物流公司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条件,为物流建设筹资;四是要注意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备和其他物质,条件,通过更新改造让其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作用,做到新旧兼容。种种数字和事实表明,我国政府因善用国债这把“金钥匙”,使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自一九九八年至二00一年,中国用于干线公路建设的国债资金为五百二十五亿元人民币,用于铁路建设的资金有二百五十九亿元,用于民航建设的资金为四十七点三亿元。三、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革开放后,为适应经济的发展,改变交通设施的滞后状况,交通部提出了从“八五”开始,用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建设我国的“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支持保障系统”。其中公路主骨架即“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国道主干线贯通首都、直辖市、各省和自治区的首府,连接所有目前1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和绝大多数目前在50万以上人口的中等城市。水运主通道为“两纵三横”的沿海南北主通道和京杭运河、淮河主通道,长江、西江及其支流及黑龙江、松花江主航道;港站主枢纽为主通道、主骨架以及铁路、航空干线交汇处的43个港口、45个站场。(二)配送中心及物流园区的网络建设1、配送中心的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零售业的多店铺化、连锁化及多业态化(百货、超市、专卖店等)对物流作业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相互分割、缺乏协作的仓储、运输、批发等传统物流企业,已无法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专业性的物流配送经营实体—-配送中心便应运而生。配送中心可以分为自用型和社会化的两种主要类型,自用型配送中心有制造商经营的,有零售商经营的,主要是为自己的产品销售或对自有商店供货。社会化的配送中心,也称“第三方物流”。是独立于制造商和零售商之外的其他经营者经营的。在现代信\n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下,适应现代物流业专业化、标准化、多功能化发展的要求,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化的配送中心近年来发展较快。2、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1)物流园区的概念物流园区(DistributionPark)是一家或多家物流(配送)中心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物流园区最早出现在日本东京,近十多年来在欧洲一些国家也开始出现,是政府从城市整体利益出发,为解决城市功能紊乱,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减轻环境压力,顺应物流业发展趋势,在郊区或城乡边缘带主要交通干道附近专辟用地,通过逐步配套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在此聚集,使其获得规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减轻大型配送中心在市中心分布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2)物流园区的分类从主要功能上看,物流园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国际型物流园区,主要指紧靠港口、机场和陆路口岸,与海关监管通道相结合的大型转运枢纽;全国枢纽型物流园区,是多中运输方式骨干线网交汇的中转枢纽;区域转运型物流园区,是跨区长途运输和城市之间配送体系的转换枢纽;城市配送型物流园区,指保障商贸与城市生产的物流园区。(3)物流园区空间布局物流园区大都布局在市区或中心区边缘、交通方便、用地充足的地方;为吸引配送中心等物流企业在此集聚,物流园区在空间布局时还需考虑物流市场需求、地价、交通设施、劳动力成本、环境等经济、社会、自然等多方面因素。如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布置货运中心时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一是至少有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连接,特别是公路和铁路;二是选择交通枢纽中心地带,使物流园区网络与运输枢纽网络相适应;三是经济合理性,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与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在物流园区经营的成员利益的实现等。(4)我国物流园区的建设随着近几年物流热的不断升温,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极为关注。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在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展开。①、上海上海构建亚太物流中心的步伐越来越快,外高桥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已初具规模,UPS、Fedex、TNT、DHL、APL、马士基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已进驻其中。国内物流业的航母—-中海物流集团日前也在上海宣告成立。上海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相当明显: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集聚辐射功能的不断增强,将产生对现代物流业的巨大需求;以航空港、深水港、高速公路网等为标志的立体化、枢纽型交通网络,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较为发达的金融保险咨询等产业和正在建设中的信息港,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条件。与现代物流业相配套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也在加紧建设,目标是要建成全国乃至亚太地区重要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其中包括基于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面向长江流域的多式联运物流信息平台、面向全国的综合运输物流信息平台、工业产品交易信息平台以及面向国际的口岸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等。浦东空港物流园区已建成占地22万平方米的一期货运区和占地38.5万平方米的海关监管仓库区。UPS、Fedex、TNT和DHL等四大著名物流企业和17家代理公司已入驻占地8万平方米的快递中心。该园区在”十五”期间将重点建设航空物流信息系统,基本形成航空快递特色的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全市公路货运总量的60%由此进出,园区正在建立相应的道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效率。外高桥物流园区内国际贸易公司超过3000家,仓储物流企业600余家,这些企业面对越发激烈的竞争都有不同程度的信息化需求。\n②、广州由广州市政府制定的《广州现代物流发展实施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初步建成整合珠江三角洲、服务华南、辐射大西南和东南亚、面向全国和全球、国际国内双向物流整合和海陆空物流相结合的中国南方国际现代物流基地。使现代物流成为广州市主要基础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纲要》提出建立三大国际枢纽物流园区。一是南沙物流园区,以南沙油库为基地,形成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特大型石油产品中转、销售、配送的物流中心;二是黄浦物流园区,以黄浦区为龙头和依托,建国际集装箱物流区、国际海运物流区和国际保税物流区,形成一园多区的格局。三是花都国际枢纽园区,建成为我国三大国际航空物流园区之一。③、其他地区北京批准建设华通物流园区为全国第一个超大型的物流园区,占地39万平方米,投资近5亿元,1万门光纤通讯线路和宽带网将为园区搭建起信息互动平台,全部实现智能化、现代化管理,整个园区建成后将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物流中心。深圳特区内以规划建设西部港区物流园区、南山物流园区、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盐田港物流园区为内圈层,特区外以航空港物流园区、龙华物流园区、平湖物流园区、龙岗物流园区为外圈层,形成内外衔接、相互依托的现代物流产业圈。武汉素称“九省通衢”,是我国中部最大的集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于一体的交通枢纽。京广、京九、武九、汉丹4条铁路干线在武汉交汇。长江武汉港是我国内河第一大港和对外开放港口。天河机场是国家确定的我国四大航空货运中心之一。武汉市确立了建设成中部物流中心的目标。支持建设航空物流园区、港口物流园区、公路枢纽型及物流配送型物流园区。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内商贸竞争的日益加剧,同时,加入WTO后,源自财力雄厚的国外物流业巨头的压力与日剧增,为打造和提升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各地纷纷在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步伐。(三)计算机自动化及相关通讯设备的建设1、智能运输系统(ITS)智能运输系统是一种适时、准确、高效、大范围和全方位发挥作用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是充分发挥现有交通基础设施潜力、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改善交通安全以及缓解交通拥挤的有力保障措施。近期产业化的重点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化城市综合交通管理系统,交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高速公路控制、诱导、管理系统集成软件,交通规划与交通特性分析成套软件,物流管理系统;视频检测设备,路侧及广域通讯设备,车载信息终端设备,路上信息终端,道路自动收费设备,路边及路外停车设备与收费系统,新型交通信号控制机。2、通讯及计算机自动化的发展在信息通讯方面,目前我国已拥有电信网络干线光缆超过30万公里,并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包括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数字数据网(ChinaDDN)、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和公用中继网在内的四大骨干网络的总容量已达62万个端口,其覆盖范围包括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和90%的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并连通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这就使EDI、ERP、MRP、GPS等一些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得以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促进了物流效率的提高。在包装与搬运设施方面,现代包装技术和机械化、自动化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物流活动中的货物运输的散乱状况和人背肩扛的手工搬运方式。目前,我国自主开发和研制的各种包装设备和搬运机械设备分别多达数百\n种,估计仅搬运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年产值约为400—500亿元。四、我国物流基地的建设物流基地物流基础设施的综合体现,随着物流市场的发展,我国物流基地的建设也受到高度关注。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基地的规模、形式和质量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绝大多数物流基地尚处在规划、投资和建设之中,成形的很少,能够发挥作用的更是少之又少。目前,我国的物流基地主要包括了企业物流基地、沿海及发达城市物流基地、港口、保税区等物流基地等形式。(一)企业物流基地我国一些知名企业,在发展规模和拓展市场的同时,开始重视建设自己的物流基地,其中包括海尔集团、青岛啤酒、宝山钢铁等企业,这些企业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物流系统,物流部门和设施比较齐全,其中海尔公司被我国授予第一物流示范基地称号。海尔在物流基地中实现“一流三网”的物流管理:“一流”指以订单信息为中心;“三网”分别是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通过“一流三网”,海尔可以实现零库存、零距离、零运营资本。同时最重要的是给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成为其他企业学习的典范。一些大型制造商和分销商纷纷采取战略性重组,建立集中的一体化物流运作模式。(二)沿海及发达城市物流基地从物流的区域市场发展来看,经济发展迅速和比较的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将快于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重要的枢纽城市和中心城市等将成为区域物流市场中主要的物流基地。我国物业还处在发展中,因此城市物流基地绝大多数均在建设之中。从下面几个城市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城市物流基地的概况。1、深圳致力于建设成全国先进的全程物流枢纽示范城市深圳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生产密集、交通发达的区城之一,具有较大的潜在物流市场,这为深圳构筑现代物流中心城市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环境优势。而且,深圳目前已经具备信息化程度高,海、陆、空、铁交通发达的基础条件:具有较强地经济实力和日趋完善的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服务业;初步建成并正在逐步完善EDI系统、运政管理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网络技术逐步应用于物流业,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率先与国际接轨,实行大交通管理体制,对于形成多种运输方式分工布局合理、功能强大、便捷通畅的运输平台在管理上给予保证。此外,深圳市作为连接香港及世界的重要门户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切都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广州作为辐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物流基地的态势初步形成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北端,濒临南海,扼控三江,是全省海河航运中心之一,水、陆、空条件便利,是我国南方的对外贸易口、“外引内联”的结合点和沟通港、澳、台、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的桥梁和纽带。广州的地区优势正好具备了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的良好环境和条件。随着物流产业和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广州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能力将有很大的提高。3、武汉在建设大型多功能物流基地上态度积极武汉在物流基地建设上具有独特优势,目前计划在城区和郊区的结合部上设立三个现代化的大型多功能物流基地,总规模占地8000亩左右。在2002年底前完成设计方案,完成舵落口物流基地和阳逻物流基地建设的前期工作,并做好资金准备。舵落口物流基地——依托武汉舵落口大市场,最终物资年吞吐力达1400万吨,占地500万平方米。初期建成150万平方米,货物吞吐能力430万吨。阳逻物流基地——规划货物年吞吐能力550万吨,建设规模达200万平方米。初\n期建成33.5万平方米,货物吞吐量90万吨。关山物流基地——规划面积达5万平方米,最终货物吞吐量达10万吨。该基地的服务目标是光谷、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兼顾周边的工业和商业企业。这样会以武汉市为圆心构筑成一个可直达华中主要城市,辐射国内和远东、东南亚及欧美的庞大的物资集散和运输渠的大网。4、上海将投资百亿建设物流基设施,全力打造成为现代化的物流基地。上海市规划局正在制作一项规划,该规划意在探讨如何在15年内把上海建成国际性的航运中心,以进一步发挥上海的物资集散功能。近两年来,上海正在掀起物流基地建设热潮,很多部门都在按自己的物流系统,在物流市场中肯有了一定的优势,这无疑对上海物流产眯和发展是有利的。5、北京投资110亿建立第一个大型物流港北京已经启动了与京泰实业合作开发大型物流港的项目,京泰实业投资60亿参与北京物流港的建设,目前物流港内的商贸中心、会展中心、信息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等五大中心已进入规划阶段。北京物流港位于北京朝阳区十八里店,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左右两侧,总占地面积在350公顷左右,预计2006年完工。物流港将为北京高科园区、居民消费区和中央商务区提供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服务。(三)港口物流基地港口是重要的物流枢纽点,是物流基地的重要形式。我国海岸漫长,优良港口不少,但受经济等条件的制约,目前作为物流基地发挥作用比较好的港口主要集中在天津港和上海港等1、天津港:天津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也是商贸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天津的滨海新区是享有特殊政策的经济功能聚集地,也是改革开放的示范区,具有快速发展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地处该地区的天津港力争建成国际化程度较高、技术先进的现代化自由港基地。2、上海港:是中国第一大港,也是我国重要的港口物流基地。2001年上海港的吞吐量达到二点二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六百三十三点四万标准箱,分别比上年增长一成左右。上海港稳居三大港的位置,并成为世界第五大集装箱港。上海港建立全封闭集装箱箱管区,将实现封闭式管理,标志着上海港的集装箱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四)保税区物流基地我国有15个保税区,其中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GDP、工业总产值、运输量、利税等经济指标大于国内其他14个保税区的总和。我们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例考察我国保税区物流基地的建设情况。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目标是成为国内最大、亚太区最具竞争力的国际物基地。以此拓展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空间,强化跨国采购中心和国际货物集散中心的枢纽功能,实现年国际物流量2000万吨,年进出口货400亿美元的营业规模。外高桥物流基地建设采取两翼展开、全面推进的方略。北区,依托外高桥港区,以发展海运物流为主,扩建方圆1.2平方公里的现代国际物流园区,为中外物流企业提供一个集装箱集中、中转、分拣、分送的全方位的高效服务平台;南区,以园区跨国公司高科技产品出口加工业为支撑,依托浦东国际机场,发展空运物流。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在地理区位、政策环境、产业规模、基础设施等方面拥有综合优势。外高桥是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保税区。专家指出,外高桥国际物流基地的建设,有助于确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发挥上海港口在全球物流网络中的枢纽作用;有助于促进上海市和浦东新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上海作为国际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肋于加速中外物流企业在浦东集结,拓展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空间;此外,作为外高桥保税区功能开发的两大引擎,现代物流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将推动外高桥保税区向国际自由贸易区转轨。\n第十七章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基本特征,也是物流发展的重要趋势。物流信息化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货主方为了提高物流效率、增加物流过程的透明性以及适应准时物流、系统物流发展的要求,对物流信息化的依赖日益提高;二是随着物流市场竞争的加剧、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物流企业和政府把信息化作为优化物流资源、改善物流结构、增强物流服务能力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章将介绍物流信息的概念,研究物流信息系统及其管理问题。第一节物流信息与管理一、物流信息数据和信息是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现象,是物质形态及其运动规律的体现。物流数据和信息是在物流领域发挥独特作用的情报,是物流及其运动规律的反映和体现,并且是随物流管理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物流数据与物流信息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通常所说的数据是指可以用数值、文字、语言、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来描述的客观事件,或者说是人们用来反映客观世界而记录下来的符号,它具备一定的含义,可以进行传递、存储、处理和利用;信息则是一种已经被加工或者被提炼的数据,信息本身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但是对于接收者来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能够直接满足他们的需要,而数据却不能直接满足接收者的需要。可以将信息和数据的关系比喻作产品和原料的关系,信息是加工处理后的数据,是数据要表达出的内容。信息和数据区分并不是一成不变,在某一场合下是数据的情报,在另一些场合可能就成为了信息。在物流管理中,人们要寻找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来克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就必须传递和处理各种与物流相关联的情报,这种情报就是物流信息(为了叙述的方便,以下部分不再区别物流数据和物流信息,统一称作物流信息)。它与物流过程中的订货、收货、库存管理、发货及配送等基本职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物流活动顺利的进行。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人们认为信息是为物流活动服务的,现在则认为只有掌握信息,物流活动才能开展,物流信息是物流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二、物流信息的分类对物流信息的分类是对物流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通过科学的分类,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利用物流信息,同时信息的分类也是建立物流信息系统的前提。通常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分类:1、按信息领域分类⑴、物流系统内信息。它是伴随着物流活动而发生的信息,包括物料流转信息、物料作业层信息、物流控制层信息和物流管理层信息四个部分。⑵、物流系统外信息。它是在物流活动以外发生,但提供给物流活动使用的信息,包括供货人信息、顾客信息、订货合同信息、交通运输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还有来自企业内生产、财务等部门的与物流相关的信息。2、按信息的作用不同分类⑴、计划信息。指的是尚未实现的但已当作目标确认的一类信息,如物流量计划、仓库吞吐量计划、车皮计划等。只要尚未进入具体业务操作的,都可以归入计划信息之中。它的特点是带有相对稳定性,信息更新速度较慢。计划信息对物流活动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n意义。⑵、控制及作业信息。是物流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信息,带有很强的动态性,是掌握物流现实活动状况不可缺少的信息,如库存种类、库存量、在运量、运输工具状况、物价、运费、投资在建情况、港口发到情况等。它的特点是,动态性非常强,更新速度很快,信息的时效性很强。主要作用是用以控制和调整正在发生的物流活动和指导即将发生的物流活动,以实现对过程的控制和对业务活动的微调。⑶、统计信息。是物流活动结束后,对整个物流活动一种终结性、归纳性的信息。这种信息是一种恒定不变的信息,有很强的资料性。例如以前年度发生的物流量、物流种类、运输方式、运输工具等信息都是这类信息。它的特点是信息所反映的物流活动已经发生了,再也不能改变了。主要作用是用于正确掌握过去的物流活动及规律,以指导物流战略发展和制定计划。⑷、支持信息。是指能对物流计划、业务、操作有影响或有关的文化、科技、产品、法律、教育、民俗等方面的信息,例如物流技术革新、物流人才需求等。这些信息不仅对物流战略发展有价值,而且也对控制、操作能起到指导、启发的作用,是可以从整体上提高物流水平的一类信息。3、按信息的加工程度不同分类⑴、原始信息。指未加工的信息,是信息工作的基础,也是最有权威性的凭证性的信息,它是加工信息的来源和保障。⑵、加工信息。指对原始信息进行各种方式,各个层次处理之后的信息。它是原始信息的提炼、简化和综合,可大大缩小信息量,并将信息梳理成规律性的东西,便于使用。加工信息需要各种加工手段,如分类、汇编、汇总、精选、制档、制表、制音像资料、制文献资料、制数据库等。同时还要制成各种指导使用的资料。加工信息按加工程度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等。4、按应用领域分类由于物流活动性质存在差异,所以物流各个分系统、各不同功能要素领域的信息也有所不同。这样就可以划分为运输信息、仓储信息、装卸信息等。这些信息对物流各个领域活动起具体指导作用,是物流管理细化所不可缺少的信息。三、物流信息的特点1、物流信息具有量大、分布广的基本特点。信息的产生、加工和应用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在方式上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有性能较高的信息处理机构与功能强大的信息收集、传输和存储能力。2、物流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绝大多数物流信息动态性强,信息的价值衰减速度快,这对信息管理的及时性要求就比较高。信息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才具有价值,即信息具有寿命,当信息的寿命结束,就意味着信息失去了价值,这样的信息就不能再加以利用了。3、物流信息种类多。不仅本系统内部各个环节有不同种类的信息,而且由于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如生产系统、供应系统等)密切相关,因而还必须收集这些物流系统外的有关信息。这就使物流信息的分类、研究、筛选等工作的难度增加。4、物流信息具有明确的衡量标准。为了保证物流信息的科学性,要求物流信息具有准确性、完整性、实用性、共享性、安全性以及低成本性。准确性是指物流信息必须便于理解和使用,准确性也可以理解成结构化程度,信息的机构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用户的使用。完整性是指信息没有冗余或不确切的含义,数据完整、统一。实用性是指信息要满足用户的使用,便于专业和非专业人员的访问。共享性是指物流活动的各个作业组成部分必须能够充分的利用和共享收集倒的信息,共享性是信息的一般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信息是一种可以增值的资源。一般认为,共享性越强,信息资源优势也就越突出,物流管理也就越先进。安\n全性要求信息在系统中必须安全的传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多种信息安全措施。如防火墙技术、安全传输协议以及增强的用户验证系统等。低成本性则要求信息的搜集,处理,存储必须考虑成本问题,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的前提下,才能开展相应的信息工作。四、物流信息的作用对物流信息的作用有多种认识和描述,其中以“中枢神经作用”和“支持保障作用”两种看法最为典型。1、中枢神经作用将物流信息比作中枢神经作用的原因,是因为信息流经收集、传递后,成为决策的依据,对整个物流活动起指挥、协调的作用。如果信息失误,则指挥活动就会失误,如果没有信息系统,整个物流系统就会瘫痪。物流信息系统,就像传递中枢神经信号的神经系统,高效的信息系统是物流系统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2、支持保障作用物流信息对整个物流系统起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而言,物流信息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为物流系统提供支持和保障作用:(1)业务方面。物流信息可以在物流系统的各个层次上记录物流业务,如记录订货内容、安排存货任务、作业程序选择、定价、开票、以及消费者查询等;(2)控制方面。物流系统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和控制物流活动,而物流信息则作为“变量”来与标准进行比较,从而考察和确定指标体系是否有效、物流活动是否正常;(3)决策方面。物流信息可以以决策结论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决策依据的形式出现,从而协助管理人员进行物流活动的评价、比较和分析,做出有效的物流决策;(4)战略方面。主要表是在物流信息的支持下,有助于开发和确定物流战略。五、物流信息管理的概念物流信息管理是指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职能对物流信息搜集、检索、研究、报道、交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并有效地运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基本要素以期达到物流管理的总体目标的活动。物流信息管理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不断随着物流实践的深化和物流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物流信息管理的早期主要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管理,当计算机出现之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对物流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存储、服务等工作的人――机系统。企业的信息处理最初主要限于销售管理和采购(生产)管理,自60年代后半期以来,为适应市场竞争的激化、销售渠道的扩大和降低流通成本的需要,在物流系统化的同时,物流信息处理体系的完善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系统的进步,显著的提高了物流信息的处理能力。电子计算机和通信系统的利用,使物流信息系统达到了迅速的进行远距离信息交换并处理大量的信息,并且对商流,会计处理,经营管理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节物流信息系统一、物流信息系统概述物流信息系统(LogisticsInformationSystem,LIS)与物流作业系统一样都是物流系统的子系统。是指由人员、设备和程序组成的、为后勤管理者执行计划、实施、控制等职能提供相关信息的交互系统。在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物流信息系统与各种物流作业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有效管理物流作业系统的职能。按垂直方向,物流信息系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管理层、控制层与作业层。管理层位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最高层,主要进行物流战略的制定和经营方\n针的决策。控制层位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中间层,主要的职能有库存管理、配送管理等。作业层位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低层,主要职能有接受顾客订单、出入库作业、仓库运营、配送工具安排等具体物流活动。作业层控制层管理层订出入库出入库管理货库存管理经营方针处作业处理物流战略理输配送作业配送管理图17-2-1物流信息系统层次与流程图17-2-1反映的是物流信息系统的层次和基本流程,物流系统主解决的问题是:1、缩短从接受订货到发货的时间;2、适量化(压缩库存并防止脱销);3、提高搬运作业效率;4、提高运输效率;5、使接受订货和发出订货更为省力;6、提高接受订货和发出订货精度;7、防止发货、配送出现差错;8、调整需求和供给;9、回答信息咨询。二、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物流信息系统作为整个物流系统的指挥和控制系统,可以分为多种子系统或者多种基本功能,通常其基本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的收集和输入物流数据首先是通过收集子系统从系统内部或者外部收集到预处理系统中,并整理成为系统要求的格式和形式,然后再通过输入子系统输入到物流信息系统中。这一基本功能是其它功能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衡量一个信息系统性能时,下列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它收集数据的手段是否完善?准确程度如何?具有哪些校验能力?对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或其他各种破坏因素的预防及抵抗能力如何?录入手段是否方便易用?对于数据收集人员和录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如何?整个数据收集和录入的组织是否严密、完善等等。2、信息的存储物流数据进入到系统中之后,在其得到处理之前,必须在系统中存储下来。当得到处理之后,如果没有完全丧失信息价值,往往也要将结果保存下来,以供使用。物流信息系统的存储功能就是保证已得到的后勤信息能够不丢失、不走样、不外泄、整理得当、随时可用。无论哪一种物流信息系统,在涉及信息的存储问题时,都要考虑存储量、信息格式、存储方式、使用方式、存储时间、安全保密等问题。数据的存储必须要考虑数据的组织,目的是为了数据的处理和检索。数据存储有物理保存及逻辑组织两个方面的考虑。物理保存是指安排适当的地点,寻找适合的介质来存放信息。逻辑组织则是指按照信息的逻辑内在联系及使用的方式,把大批信息组成合理的结构,从而提高查找的速度,为使用物流信息的人员提供方便。物流信息系统的不同层次对信息存储的要求是不同的,在作业层中,需要存储的信息格式往往比较简单,\n存储时间比较短,但是数量则往往很大。控制层与管理层的信息格式比较复杂,要求存储比较灵活,存储的时间也较长。3、信息的传输物流数据和信息在物流系统中,必须及时、准确传输到各个职能环节,才能发挥其功效,这就需要物流信息系统具有克服空间障碍的功能。物流信息系统必须要充分考虑所要传递的信息种类、数量、频率、可靠性要求等因素。现代化的信息传输是以计算机为中心,通过通信线路与近程终端或远程终端相连,形成联机系统;或者通过通信线路将中、小、微型计算机联网,形成分布式系统,衡量数据传输的指标是传输速度和误码率。4、信息的处理物流信息系统的最基本目标,就是将输入数据加工处理成物流信息。所谓物流数据是指不能直接满足物流作业系统某一环节的需要,但又与之密切相关,只要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处理就可以满足需要的物流情报。而那些能够直接或者经过信息处理后能够在某一作业环节上发挥功能的物流情报,就称为物流信息。信息处理可以是简单的查询、排序,也可以是复杂的模型求解和预测,信息处理能力是衡量物流信息系统能力的一个及其重要的方面。5、信息的输出信息输出必须采用便于人或计算机理解的形式,在输出形式上力求易读易懂,直观醒目。这是评价物流信息系统的主要标准之一。当前物流信息系统正在向数据采集的在线化、数据存储的大型化、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处理的智能化以及信息输出的多媒体化方向发展。三、物流信息系统的类型1、按系统的结构分类⑴、单功能系统。它只能完成单一的工作,如合同管理系统、物资分配系统等。⑵、多功能系统。它能完成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所包含的全部物流信息管理工作,如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2、按系统功能性质分类⑴、操作型系统。它是按照某个固定模式对数据进行固定的处理和加工的系统,它的输入、输出和处理均是不可变的。⑵、决策型系统。能根据输入数据的不同,运用知识库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不同的加工和处理,并给用户提供决策的依据。3、按系统配置分类⑴、单机系统。信息系统仅能在一台计算机上运行,虽然可以有多个终端,但主机只有一个。⑵、网络系统。信息系统使用多台计算机,相互间以通信网连接起来,使各计算机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四、物流信息系统的内容物流信息系统根据不同企业的需要可以有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应用和不同子系统的划分。例如有的企业由于规模小、业务少,可能使用的仅仅是单机系统或单功能系统,而另一些企业可能就使用功能强大的多功能系统。一般来说,一个完整、典型的物流信息系统可由作业信息处理系统、控制信息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1、作业信息处理系统作业信息处理系统一般有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智能运输系统等类型。电子自动订货系统是指企业利用通讯网络(VAN或互联网)和终端设备以在线连接方式进行订货作业和订单信息交换的系统。电子订货系统按应用范围可分为企业内的EOS(如\n连锁经营企业各连锁分店与总部之间建立的EOS);零售商与批发商之间EOS以及零售商、批发商与生产商之间的EOS等。及时准确地处理订单是EOS的重要职能。其中的订单处理子系统为企业与客户之间接受、传递、处理订单服务。订单处理子系统是面向于整个订货周期的系统,即企业从发出订单到收到货物的期间。在这一期间内,要相继完成四项重要活动:订单传递、订单处理、订货准备、订货运输。其中实物流动由前向后,信息流动由后向前。订货周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缩短了时间,都可以为其它环节争取时间或者缩短订货周期,从而保证了客户服务水平的提高。因为从客户的角度来看,评价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反应灵敏程度,是通过分析企业的订货周期的长短和稳定性来实现的。销售时点信息系统(POS)是指通过自动读取设备在销售商品时直接读取商品销售信息如商品名,单价,销售数量,销售时间,购买顾客等,并通过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传送至有关部门进行商品库存的数量分析、指定货位和调整库存以提高经营效率的系统。智能运输系统(ITS)是典型的发货和配送系统,它将信息技术贯穿于发货和配送的全过程,能够快捷准确的将货物运达目的地。2、控制信息处理系统控制信息处理系统主要包括库存管理系统和配送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负责利用收集到的物流信息,制定出最优库存方式、库存量、库存品种以及安全防范措施等。配送系统则将商品按配送方向、配送要求分类,制定科学、合理、经济的运输工具调配计划和配送路线计划等。3、决策支持系统物流决策支持系统(LDSS)是为管理层提供的信息系统资源,是给决策过程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数据支持、方案选择支持。一般应用于非常规、非结构化问题的决策。但是决策支持系统只是一套计算机化的工具,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的决策,但不能代替管理者决策。五、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与开发过程建立物流信息系统,不是单项数据处理的简单组合,必须要有系统规划。因为它涉及到传统管理思想的转变、管理基础工作的整顿提高,以及现代化物流管理方法的应用等许多方面,是一项范围广、协调性强,人机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物流信息系统规划是系统开发最重要的阶段,一旦有了好的系统规划,就可以按照数据处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持续进行工作,直到系统的实现,物流信息系统的规划和实现的过程大致情况如图所示,其基本概念是:“自顶向下分析,自底向上实现”。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基本上分为四个基本步骤。第一步,定义管理目标。确立各级管理的统一目标,局部目标要服从总体目标。第二步,定义管理功能,确定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和决策。第三步,定义数据分类。在定义管理功能的基础上,把数据按支持一个或多个管理功能分类。第四步,定义信息结构。确定信息系统各个部分及其相互数据之间的关系,导出各个独立性较强的模块,确定模块实现的优先关系,即划分子系统。有了系统规划以后,还要进行非常复杂的开发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系统分析。主要对现行系统和管理方法以及信息流程等有关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给出有关的调研图表,提出信息系统设计的目标以及达到此目标的可能性。2、系统逻辑设计。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构造出物流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对各种模型进行选优,确定出最终的方案。3、系统的物理设计。以逻辑模型为框架,利用各种编程方法,实现逻辑模型中的各个功能块,如确定并实现系统的输入、输出、存储及处理方法。此阶段的重要工作是程序设计。\n4、系统实施。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单独调试和联合调试,对其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得到符合要求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5、系统维护与评价。在信息系统试运行一段时间以后,根据现场要求与变化,对系统做一些必要的修改,进一步完善系统,最后和用户一起对系统的功能、效益做出评价。第三节物流信息系统的革新与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信息系统本是也不断进行革新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应用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产品渠道管理、统计过程控制等。一、物流专家系统专家系统(ExpertSystem)是人工智能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作为典型的“知识工程”系统,既是知识表达、知识存储、知识推理、知识获取、知识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对象,也是研究和开发知识工程技术的工具。近年来,专家系统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物流管理决策方面,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物流专家系统是一个能在物流领域内解决复杂问题并达到专家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它是一种具有智能特征的软件。能够处理现实世界中需要由具有物流领域专门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来分析和解决的复杂问题;它利用包含有专家推理方法的计算模型来求解问题,其结果可以达到物流专家的工作水平。它一般是在物流专家的帮助下开发的,系统中的专门知识包括这些专家个人的经验成分。专家系统是一门综合型很强的边缘学科,它综合了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心理学、数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1、物流专家系统的构成一个物流专家系统至少由四部分构成:知识库、推理机制、知识获取工具和人机接口。在物流专家系统中,知识库和推理机制是关键部件。⑴、知识库。知识库用于存储物流专家提供的专门知识。它包括书本知识、常识性知识、由经验得到的启发式知识等,具体的有定义、定理以及确定不确定的运算(推理)法则等。一个物流专家系统的能力取决于其知识库中所含有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它包括知识的收集和知识的表示两方面的工作。前者是通过知识工程师从同专家的对话和从专家以往处理问题的实例中抽取专家知识;后者是指物流专家系统选择合理的数据结构把获取的专家知识形式化存入知识库中。⑵、推理机制。推理机制包括知识库管理系统和推理机。知识库管理系统能够按要求自动地控制、扩展、更新知识库中的知识,按照推理过程的需求去搜索适用的知识,并对知识库中的知识作正确的解释。推理机选取知识库中对当前问题可用的知识,在问题求解过程中生成并控制推理的过程。控制策略的选择常与后勤专家系统求解的问题类型有关,选取得合适与否将影响着系统对知识库中的知识的使用效率,进而影响着系统求解的效率。知识的选取过程在控制策略的控制下有时还需要结合一些启发式知识,因为可用知识的使用还存在优先程度等因素的制约。⑶、知识获取机制。这是指机器自动实现的知识获取,称之为机器学习、自学习、或简称为学习。这种自学习机制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一种方式是以传授方式而不是编程方式接受专家对知识库的扩充和修改,即专家同系统直接对话,系统把与专家对话的内容变换成知识库中的内部知识,或用来修改知识库中的已有知识。另一种方式是根据用户对系统每次求解结果的反馈信息,知识获取机制自动进行知识库中知识的修改和完善,并在系统问题求解的过程中自动积累,形成一些有用的中间知识,如启发式规则,经过适当的实例验证以后,自动追加到知识库中,用以不断扩充知识库,增强和完善系统的性能。知识获取机制有时还兼有在知识库建造过程中部分代替知识工程师进行专门知识自动获取的功能。\n⑷、人机接口。这是用户与计算机系统交互的窗口。2、物流专家系统的主要特征。⑴、知识处理。物流专家系统针对物流领域中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的解释、推理过程来行使专家的职能,完成类似专家的推理过程。虽然物流专家系统也会涉及数学计算,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符号处理来解决决策过程中十分困难的问题。⑵、定性分析。物流专家系统可以同时处理不同精度的数据,解决的办法是状态概率等。运行的结果是以定性为主,辅以定量,这个结果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而且还附有关于这个答案的解释和建议。⑶、What----if逻辑。物流专家系统求解问题时的步骤和方法并不具有确定性,但是最终能得到结果。⑷、自学习功能。物流专家系统可以把性的知识不断的加入到现有知识库,修改原有知识,具有自学习功能。⑸、数据驱动。物流专家系统是以数据驱动,而不是控制指令驱动,操作是以搜索为主而不是计算为主。3、物流专家系统的现实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从系统的特征分析看,物流专家系统重要的现实意义是:⑴、由于物流专家系统汇集了相关领域的众多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因而可以由非专家利用专家系统去完成过去只有专家才能完成的工作。⑵、物流专家系统解决的问题可以不受周围环境、时间和空间的影响。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专家系统还不能广为普及,其主要问题是:⑴、寻找好的专家、获取专家的知识较困难,难以开发出令人满意的物流专家系统。⑵、开发费用昂贵,一般企业难以承受。⑶、技术条件的限制,如适用于一般用途的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⑷、物流专家系统的可靠性、适用性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做出判断。4、专家数据库系统近年来,专家数据库系统(ExpertDatabaseSystem,简称EDS)作为人工职能(AI)和数据库(DB)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在大量共享数据库的存储、管理、查询等方面显示了它的优越性,然而,它的数据加工能力不足。人工智能能在逻辑性推理和知识处理方面显示出威力,但它在存储空间管理和工作效率方面存在不足,使得应用范围受限制。因而,把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结合起来势在必行。DB的信息存储、共享、并发控制和故障排除等技术有助于解决大型知识库、知识共享和分布是知识库管理等问题,而AI技术为以DB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增加了表达和推理能力。专家数据库系统兼有专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它是管理和存取大量共享知识、数据的一种计算机程序。二、产品渠道管理产品渠道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物流管理方式,其主要思路是:将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的一系列活动看作一个整体,企业应对这些活动的总体效益负责,在各种活动之间进行权衡,达到总收益率最大,从而避免片面强调某一活动引起的次级最优。这是物流管理的一种创新方法。产品销售管理对于信息的质量和数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完善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和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市场预测、产品成本权衡、最终市场上的获利能力评价都需要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产品渠道管理需要迅速准确地获取关键信息,因此,企业就必须对数以千计\n的数据库进行合理化和集成化改造,并提供友好的人机界面。成功运用产品渠道管理的企业都建立了良好的物流信息系统,不仅企业内部通信顺畅,而且与供应商、客户、运输企业等都有及时的信息联系。三、统计过程控制统计过程控制(SPC)是物流管理领域的又一强有力手段,它可以为物流管理者提供深层次的,表明事物本质的信息。统计过程控制的思想是:要想控制某一事物,必须先理解它的本质和变化规律。例如:研究一个供应商的供货周期,仅仅知道平均时间是不够的,还应该调查它的稳定性和变动幅度。这就是统计过程控制区别与其它方法的关键所在。统计过程控制要进行的工作有:①、系统设计;②、标准制定;③、过程实施。控制图是很常用的一种统计过程控制方法,按照事件的可容忍误差设立上下限,根据统计数据画出实际折线图,考察是否均在上下限之间。如有超出限制的,立即发出例外报告,分析其原因并采取控制措施。此外还有许多方法,如流程图、影响因素分析表、Pateto分析法、柱状图、概率分布等都可以作为统计控制方法在不同的场合下应用。这些方法最突出的优点是能够直观地为物流管理者提供控制信息。统计过程控制的实施有若干必要条件。第一,统计方法必须依附于其它的物流信息系统,统计方法本身并不指明方向和做出决策,但它却使管理者对事件有了深刻的认识。第二,最高管理者必须相信、支持统计过程控制,并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第三,应把统计方法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四、物流信息的战略管理物流管理要有系统的、战略的观点,战略观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物流管理的效果。企业管理者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物流信息问题,及时准确的物流信息是企业的一个重要生产要素。与新产品开发战略、资金调度战略一样,企业也应该制定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发展战略。当前,企业物流正在与信息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物流信息系统已成为获取和保持市场优势的必要条件。\n第十八章物流供应链管理全球制造、全球化经营使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技术、资源、人力等方面的竞争,然而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业务都包办下来,一家企业也不可能处理所有的业务流程,物流在这一点上更加明显。传统物流主要局限在一家企业中,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的物流活动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极大地制约了物流活动的整体效果。物流供应链则是从物流全过程的角度,统一考虑物流各环节之间的连贯、协调等问题,将彼此分割的物流活动集成起来加以统一管理。物流供应链的提出是物流管理的一场革命,具有广泛的影响。第一节供应链管理理论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一)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供应链所实施的管理。对于供应链,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供应链有企业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之分,早期对供应链的研究仅限于企业内部,即从企业采购原料后经过生产、销售到达客户的过程。起点是原料采购,终点是产品销售。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对外部供应链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即不仅研究企业内部的作业过程,而且研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延伸扩展供应链。美国的史蒂文斯(Stevens)认为:“供应链是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它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这个定义是从组织结构的角度来定义供应链的,而从供应链的内容角度出发,伊文斯(Evens)认为:“供应链是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和信息流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之间的流动过程。”从供应链的功能角度出发,哈里森(Harrison)认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化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以上几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为供应链下了一个定义,综合这几种观点,我们给出一个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和信息流执行原材料采购、中间产品及成品生产、成品销售进而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根据这个定义给出供应链的结构模型(图18—1—1):信息流······供···需应·············求源···源·········二级供应商一级供应商核心企业一级分销商二级分销商物流图18—1—1供应链的结构模式(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简单地讲,供应链管理就是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所实施的统一管理。由于传统的企业间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竞争和短期合作关系,因此按照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不能满足供应\n链的要求和体现供应链的优势。供应链涉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等一系列节点企业,因此对供应链的管理要进行集成化、系统化、综合化的管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将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为通过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将资源平均投入到采购、生产、销售环节中,来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造成企业“大而全、小而全”,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市场和瞬时多变的顾客需求。由于供应链有不同的定义,因此对供应链管理也有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业务流进行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提升顾客价值的过程。供应链管理超越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突破单个企业的界限去研究对处于供应上的不同企业进行管理的问题,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依附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资金传送(EFT)等现代管理技术,采用包括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及精细生产(LeanProduction)等新的生产模式,实现了供应链管理信息的集成、技术的集成、人各组织的集成等,从而使整个供应链形成了一个扩展企业。扩展企业包括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扩展企业的出现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表现为一种“共赢(win-win)”的关系,同时也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二、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传统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的重点放在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上,通过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来赢得市场。这种管理模式在市场环境相对稳定、客户需求较为单一的条件下,能够产生较好的市场效应。但是,90年代以来科技迅速发展、世界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这种管理模式则逐步显露出它的一些缺陷:1、经过市场竞争的洗礼,企业在实施成本战略时,单个企业生产成本已被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上,在企业内部进一步大幅度降低成本的潜力已经很小。2、传统企业为了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往往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形成企业自有的、庞大的物料采购系统、生产制造系统和产品分销系统,或通过对为其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的企业实施投资控股、兼并收购,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面临新的竞争环境时,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企业变更业务的成本加大。变更业务往往是从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都要变化,难度大、速度慢,不利于满足用户需求多样性、市场变化不确定性的要求;(2)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纵向一体化”导致企业的末稍业务往往竞争力不强,同时也会影响到主营业务的竞争力,并引起企业决策者精力分散、企业目标分散,以及资源、资金、人力的分散,即“兵多将广但布局分散,不能形成优势兵力”,无法整合企业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3)增大了企业经营风险。企业与市场接触面广、资源配置分散,某一环节出了问题会导致相应的环节也出现问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都不可能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都是最优秀的,只有将自己的资源集中在自己最精通的领域内才有可能出类拔萃、卓尔不群。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弥补了上述缺陷,它基于“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通过同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企业之间既独立运行又紧密合作的战略关系;通过选择最优秀的合作伙伴,实现了“强强联合”,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通过EDI、Internet/Intranet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供应链企业之间信息共享,增强了供应链的快速发应能力;通过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VMI)、联合库存管理、多级库存优化控制,实现零库存目标;通过实施准时制造制(JIT)和全面质量管理(TQM)达到供应链的无缝连接,实现由精细制造向精细供应链的转变。\n三、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供应链管理有别于传统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是在全球制造出现之后,在企业经营集团和国际化的形势下提出的,它是物流的延伸。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物流管理通过对市场到企业及其生产作业直到供应商的整个过程中物资与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来满足顾客的需要。供应链包含于一体化物流,又超越了物流本身,它向着物流、商流、信息流、媒介流的方向同时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体系。传统的物流管理主要涉及实物资源在组织内部最优化的流动,而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只有组织内部的合作是不够的。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与供应链相连的所有相关企业、部门、人员,即从核心企业中上游供应商直到供应链下游各级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的整个过程。传统的供应关系只是制造商与上游供应商或制造商与下游分销商的关系,这只是供应链的一小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纵横一体化的集成化管理模式,强调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的协作关系,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供应链激励机制等途径体现经营一体化。2.供应链管理强调集成化供应链是通过核心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化企业而形成的,只有通过实施集成化管理才能避免供应链节点企业只是流程、技术方法的简单连接,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集成既包括技术的集成、人员的集成,也包括职能的集成、信息的集成,通过集成使供应链企业形成一个动态联盟,体现现代企业高质量、高柔性、低成本的特点,实现节点企业之间的同步化作业和动态连接。集成化的供应链包括四个步骤:基础建设、职能集成、内部供应链集成、外部供应链集成。外部供应链集成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供应网链。而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即所谓的供应链合作关系,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之关键。处于这个阶段的企业,生产系统必须具备更高的柔性,以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反应能力和速度。企业实施销售点驱动的同步化、集成化的计划和控制系统。3.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顾客价值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解答什么是我们的业务时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是:顾客认为的价值是什么?顾客购买产品时的需要是什么?”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企业业务管理相比,管理目标不仅限于降低交易成本,还在于提高顾客价值。顾客价值是顾客已给定产品或服务中所期望得到的所有利益,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顾客的需求是拉动整个供应链的源动力,通过供应链从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传递,只有生产出具有较高顾客价值产品才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才能维持供应链的稳定和发展。节点企业绩效目标达成对其他部门、其他节点企业的影响。部门或企业在实现自身绩效的过程中存在对供应链上其他企业或部门绩效的实现造成负面影响的行为,在供应链管理中是不允许的,因为这会破坏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在评价指标上,传统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数据,时间上具有滞后性,同时也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绩效。而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业务流程的动态评价,而不仅是对静态经营结果的考核衡量,它坚持定量衡量和定性衡量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并注意相互间的协调。对于供应链管理所确定的评价指标,将在本章第三节具体介绍。供应链建立了一系列科学的评价指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信息非对称问题。一个企业可能同时处于多个供应链之中,在这个供应链之中是核心企业,在其\n他供应链中可能是非核心企业,不同的地位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关系,从而存在信息保留的现象。供应链管理中的非对称信息博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二节供应链的构建供应链的科学构建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构建要有创新思维,并以先进制造模式为依据,在分析环境因素的前提下,通过设计先进的物流系统、信息和资金流系统并实施业务重组、企业再造来实现。[1]一、几种常见的供应链体系结构模型(一)链状模型链状模型是供应链体系结构的简单化模式,它研究以一个制造商为核心企业,与其供应商、分销商的链状关系,链状模型是一维结构模型,能较为明了地表现供应链的组织结构关系。···B11C1···B1C1···B12AC12···B2C2···B21C21···自然界···二级供应商一级供应商制造商一级分销商二级分销商最终用户图18—2—1模型Ⅰ:链状模型模型Ⅰ体现了物从原始状态经过加工成为产品被用户消费后重新回到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它只是供应链的一个简单轮廓,若对其进行进一步抽象,可用模型Ⅱ来表示。自然界B11B1AC1C1n图18—2—2模型Ⅱ:链状模型(代表供应链物流方向)(二)网状模型在模式Ⅰ中,A作为制造商而处于核心企业位置,但现实中,A可能成会处于不同的供应链中,在不同的供应链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同时对于模型Ⅱ,制造商A也不会只有一个供应商或分销商,动态地考虑也不会只有一家A,可能还会有A1,A2,······An。[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n图18—2—3模型Ⅲ:网状模型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同时处于不同的几条供应链上,且其不至一个供应商或分销商,使供应链不再仅表现为一个简单的链状结构,而表现为一个复杂的、相互交错的网状结构。(三)虚拟企业从供应链网状模型可以看出,整个供应链网络由一条条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应链交织而成,单个可以在不同的供应链上进行流动,从而形成一个动态联盟称之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的存在是非正式的,也是短期的,它往往伴随着企业共同利益的产生而产生、消亡而消亡。虚拟企业在增强供应链的柔性、灵活性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二、供应链设计的策略前面已经提到,顾客需求是拉动整个供应链的源动力,而顾客需求的客体是产品,因此供应链的设计必须基于产品特性,必须设计出生产满足顾客需求产品的供应链体系。不同产品类型要求有不同的供应链设计,对于耐用性产品或功能性产品供应链的设计强调其有效性,而对于一些革新性、流行性产品,则要突出供应链的反应性。如何设计供应链、选择节点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设计通过成本优化算法来实施。针对一定时间轴上可能的节点企业的组合,在时间T内相关的节点组成一个节点组合序列,用k表示,所有的可能节点组合序列用K表示,对于每一个节点组合序列k,T供应链的总成本TC(k)=∑∑{(Mit+Lit+Tit+Uit)eitpvit}tk=∈1iMit、Lit、Tit、Uit分别代表i节点企业在t年生产nt产品的物料、劳动力、运输、设备和其他变动成本。eit-----汇率(i节点企业对核心企业的汇率)Pvit----i节点企业在t年的现值折扣率k-------一个节点组合序列从节点组合序列中可选出多个节点企业组合,如:分布在5个层次(A=5)的各3个6(B=3)工厂,在6年(T=6)的时间轴上,总共有k=(3*5)个节点组合序列。最优的节点企业组合通过对供应链成本的优化核算来确定,从而设计低成本的供应链。供应链的设计要评估所有可能的组合序列,以达到最优化的设计。具体的方法是将多时间问题转化为网络设计,网络设计层次定义为t=1,2⋯⋯T,在第tt层次,可能的组合序列为i=(A*B),在每一个层次t,每个节点企业的总累积成本表示为Cit。1+fi1+giCit={miimit[(nt)/(1+fi)]+liilityit[(nt)/M(1+gi)]+∑simisitdmt+(uiiuit+viivit)nt}eitpvit+Ci,t-1m=1t,其中,i=1,2,⋯,(A*B)t=1,2,3,⋯T此公式表示了从第1年到第t年(包括第t年)节点企业的总累积成本。三、供应链设计的原则和步骤(一)供应链设计的原则1、集成和分解相结合的原则集成是供应链从局部到整体自下而上资源、信息集中的过程,它强调供应链的整合性和一体化物流特征。分解是供应链从全局到局部、由上到下的过程,它强调在全局性战略计划和决策的前提下,通过将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分解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具体实践供应\n链的目标。集成和分散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集成是分散的集成,分散是集成的分散,二者相互结合共同实现供应链的优化设计,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2、精炼化原则柔性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和优势所在,设计供应链时,要满足供应链柔性的要求,就必须坚持精炼化原则,通过删除不能带来增值的环节,选择合理的供应商、分销商,设计适宜的供应链节点数,使供应链既功能完备又灵活高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3、集优化原则供应链的形成是通过核心企业将非主营业务外包给专业化企业而形成的,基于业务外包基础上的供应链保证了各节点企业在所从事行业中都是最优秀的,从而实现了强强联合,达到实现资源外用的目的,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核心的业务过程,就像一个独立的制造单元,这些所谓单元化企业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优化、动态运行和充满活力的特点,能够实现供应链业务的快速重组。4、协作性原则供应链的设计必须体现协作性原则。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也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联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的良好协调。5、动态性原则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柔性、速度、革新、知识等需要,供应链必须设计为一个动态的网链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不能适应供应链需求的企业将从供应链联盟中被淘汰,从而使供应链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联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根据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工具。6、创新性原则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的设计同样要坚持创新性原则,这也是供应链设计集成化、动态性的要求。这种创新性体现在设计供应链时要敢于突破陈规、大胆质疑现有管理方法,采用新的更先进的管理技术,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创造性地创新设计。7、战略性原则供应链的构建要坚持战略性原则是基于供应链的稳定和长远发展考虑的。供应链虽然是由不同企业合作形成的,但它们之间却有着“一毁俱毁、一荣俱荣”的“双赢”关系,因此只有坚持战略性原则,才能实现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长远利益,才能保证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发展和企业的战略规划相一致。(二)供应链设计的步骤供应链的设计步骤如图18—2—4所示:(1)分析市场竞争环境(产品需求)(2)分析企业现状(现有供应链分析)(3)提出供应链设计(分析必要性)(4)建立供应链设计目标比较新旧供应链(5)分析供应链的组成\n(6)分析和评价可能性决策点反馈(7)设计和产生新的供应链(8)检验新供应链工具和技术(9)完成供应链设计反馈图18—2—5供应链设计的步骤模型图第三节供应链管理的实施长期以来,传统企业形成了以部门为单位进行核算和激励的机制,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常常忽视全局利益片面追求部门目标。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了企业物流和信息流的扭曲和变形,以及资金和人力的浪费,企业无法整合现有资源,更无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供应链,企业经常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实施供应链管理要求有扩展企业的新思维,跨越传统企业的界限,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实施全面的生产计划和控制、库存控制,从全局的角度提高产品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一、生产计划和控制(一)生产计划与传统的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方法相比,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生产计划和控制方法在信息来源、信息的集成方法、计划的决策模式、计划的运行环境、生产控制的手段等许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的企业生产计划是以某个企业的物料需求为中心展开的,缺乏和供应商的协调,企业的计划制定没有考虑供应商以及分销商的实际情况,不确定性对库存和服务影响较大,库存控制策略也难以发挥作用。面对供应链管理的挑战,现行企业的生产计划和控制模式同样会显得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决策模式单一、信息反馈速度慢且易失真、柔性和敏捷性不足等方面。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其最根本目的和要求是以核心企业为龙头,把各个参与供应链的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优化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生产最好的产品。在供应链设计过程中,要始终体现这个宗旨。在顾客驱动的环境下,生产企业必须要具有适应不确定性事件不断修改计划的能力,为此,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信息系统和通信基础设施、数据格式必须无缝地连接并实时地运作。供应链同步化计划的提出是企业最终实现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必然选择。同步化计划要求供应链有透明的信息共享平台,这是实施同步化计划的前提。在此基础上通过改进MRPⅡ或在ERP中加入新的技术来实现。同步化计划的提出突破了供应链的采购、生产、销售约束,实现了各环节的同步、协作运作。供应链是一个动态联盟,在制定生产计划时仍要体现其动态性,即要具有柔性和灵活性,如某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进度可能比事先承诺的进度慢,或其生产能力比预期的差等,要弥补这些问题,就要求在制定生产计划时考虑柔性、生产进度、生产能力等因素,解决预期和实际有差异的矛盾,保证供应链的畅通运行。\n(二)生产控制供应链由于其组织结构的特殊性,在生产控制上表现为与传统企业的生产控制模式不同的特点,即需要更多的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协调机制,体现供应链的动态性原则。供应链的生产控制包括:1、进度控制。生产进度控制是依照预先制定的作业计划,检查各种零件的投入和产出时间、数量及配套性,保证产品能准时产出,按照订单上承诺的交货期将产品准时送到用户手中。进行生产进度控制,必须首先建立先进的基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跟踪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一个企业进度跟不上,会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进度,因此,不能将生产进度控制看成只是制造企业的事,而应全局性实施。2、生产节奏控制。节奏一致才能保证步调一致,才能发挥供应链作为一个“联盟”的威力。实施生产节奏控制,要通过引入准时生产制(JIT)来保证生产的准时输入和准时输出,实现同步化、无缝隙生产。3、提前期管理。供应链环境下的生产控制中,提前期控制是实现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有效途径。缩小提前期是降低供应链生产周期,提高供应链敏捷性的重要内容。4、成品、半成品、在制品控制。成品控制主要通过库存控制来实施,通过VMI、联合库存、多级库存优化等方法,减少各节点企业的库存量,减少浪费,降低库存风险,提高供应链的柔性和灵活性。半成品、在制品若未能实施有效控制同样会形成库存,因此对它们进行即时控制也很重要。二、库存控制企业在面临库存短缺和库存积压时,总是更担心前者的出现。在这种思想的诱导下,会出现供应链上的需求放大效应,这种效应被美国著名供应链管理学家Haul.lee教授,称为“需求变异加速放大原理”,而被现代管理学者称为“牛鞭效应(BullwhipEffect)”,即向供应商订货量的波动程度会大于向其顾客销售量的波动程度,并且这种波动会沿着供应链由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一级一级不断放大。这种放大效应或“牛鞭效应”,会导致采购量与需求量的差异进而导致产品库存积压严重、服务水平不高、产品成本过高及质量低劣等问题,最终会使整个供应链瘫痪。“牛鞭效应”的存在表明在实施供应链库存控制过程中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还包括供应者不确定性、生产不确定性、分销商不确定性、用户不确定性以及节点企业运作不确定性和衔接的不确定性。由于不确定性会使供应链面临高库存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而这主要依赖于通过增强供应链的透明度、实施有效的库存管理来实现。现行的较为先进的库存管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一)VMI管理系统VMI是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的简称,它是供应商在用户的允许下设立库存,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策略,拥有库存控制权。它突破了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库存管理模式,以系统的、集成的思想进行库存管理,使供应链系统实现同步化运作。库存状态透明性(对供应商)是实施VMI的关键,供应商能够随时跟踪和检查到销售商的库存状态,从而快速地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对企业的生产(供应)状态做出相应的调整。精心设计与开发的VMI系统,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使用户得到高质量的服务,改善资金流,使供应商共享需求变化的透明性和获得更高的用户忠诚度。(二)联合库存管理VMI是通过将库存控制权交给供应商来实施集成化管理的。如果系统设计不合理,往\n往使供应商面临较大的风险和承担较大的损失。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即将库存在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之间进行分担,但它却有别于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而是通过供需双方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是双方协调的,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基于这种思想,出现了分销中心、第三方物流等专门从事产品运输、库存管理的组织,更加便利了供应链企业将自己的精力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提高业务水平和运作效率。(三)多级库存优化和控制多级库存优化和控制策略是对供应链全局性进行优化与控制,它根据不同的配置方式有串行系统、并行系统、纯组织系统、树形系统,无回路系统和一般系统。具体方法有两种:分散式策略和集中式策略。前者在管理上比较简单,但如果信息共享度低、并不能保证整体的供应链优化,因此分布式策略需要更多信息共享。对于后者,所有库存点的控制参数是同时决定的,考虑各个库存点的相互关系,通过协调的方法获得库存优化。三、绩效评价机制有效的绩效评价与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程序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新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要求在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基础上重新设计业绩评价体系,进一步探索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一)基于供应链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1、指标应分出评价层次,在每一个层次的指标选取中应突出重点,要对关键的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2、要能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和运作情况,而不仅仅反映单个企业(部门)的运作情况。3、应重视对供应链业务流程的动态评价,而不仅是静态经营结果的考核衡量。4、要能反映供应链各节点(部门)之间的关系,注重节点间的利益相关性。5、定性衡量和定量衡量、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并注意相互间的协调。6、对某个特定绩效指标的维持和改进不应以牺牲其他任何指标标准为代价,否则,任何绩效都是无法接受的。7、对企业长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潜力的评价。(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上述评价指标,在评价企业绩效时则应综合考虑: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供应链中上下各节点间的关系、供应链经济效益、供应链创新与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并分别为每个方面设定对应的评价指标。1、对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产销率指标——指在一定时期内已销产品与已生产产品数量的比值。产需率指标——指在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生产的产品数(或提供服务)与其下游节点(或用户)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的比值。产品生产(或服务)循环期指标——指供应链各节点产品产出(或服务)的出产节拍或出产间隔时间。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包括供应链通讯成本、各物料(在制品、成品,半成品)库存费用,各节点内外运输总费用等。2、供应链上下节点间关系的评价准时交货率指标,指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准时交货(或服务)次数占其总交货次数\n的百分比。成本利润率指标,指供应链各节点单位产品(服务)净利润占单位产品(服务)总成本的百分比。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指供应链各节点提供的质量合格的产品(服务)数量占产品(服务)总产量的百分比。售后服务质量指标,指定性地评价供应链各节点在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后,对产品进行跟踪服务的质量。3、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供应链经济效益评价仍采用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本书不再赘述。4、供应链创新与学习能力评价智力资本比率指标,指企业(供应链)总资产中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价值所占的比重。新产品(服务)收入比率指标,指企业(供应链)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提供新型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雇员建议增长率指标,指一定时期内企业(供应链)雇员向公司提交的合理化建议数量与上一评价期相比的增长率。供应链学习创新能力评价有助于供应链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四、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供应链管理比以往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更加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支撑。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在地域上可能是跨地区的,在业务上是跨行业的,在这种跨地区、跨行业的不同企业间如何实现一体化、同步化运作,必须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不单是实现企业间的异地交流,更多地是为他们实现资源共享,实施集成化管理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建立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基于EDI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和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一)EDI数据交换模式EDI是供应链企业间进行数据交换、信息集成的重要手段,是在供应链中联结节点企业商业应用系统的媒介。通过EDI企业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更好地沟通、减少纸面作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务,并且能为企业提供战略性、实质性的好处,如改善客户关系、快速响应、缩短订货提前期、改善运作、提升竞争力等。同时EDI还具有辅助预测的功能,利用EDI相关数据进行预测,可以减少供应链系统的冗余性。互联网的出现使传统EDI模式发生了变化,Internet的开放性和广泛性,减少了供应链建立EDI专网的成本,消除了供应链企业间的通信壁垒,进一步加速了企业间的沟通,使供应商对他们库存信息的跟踪成为可能。但同样由于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通过Internet传输EDI单证需要严格的保密技术,防止信息外漏,这主要通过Internet/MIME安全框架和Internet/MIME安全协议来实现。(二)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的来临,给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新发展。优化供应链管理的实现,不仅需要高效快速的物流、资金流,更需要快速、准确的信息流,否则,优化供应链管理仅能成为一句空话,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为信息快速准确地流动提供保证。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以顾客为中心通过实际需求和对顾客未来需求的预测来拉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通过电子商务的运用,不仅能使已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改善自己企业内部关系。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EDI销售点预测、电子数据传送\n(EFT)、lockboxs和ECR(EvaluatedCashReceipt)。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产生了多种现代化供应链管理策略:快速反应策略(QR)、有效客户响应策略(ECR)以及电子订货系统(EOS)等。快速反应(QR)是零售商及其供应商密切合作的策略,应用这种策略,零售商和供应商通过共享POS系统信息,联合预测未来需求,发现新产品营销机会等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有效客户响应(ECR),通过ECR和计算机辅助订货技术,零售商无需签发订货单,即可实现订货,供应商则用ECR的连续补充技术,随时满足客户的补货需求,使零售商的存货保持在最优水平,从而提供高水平的客户服务,并进一步加强与客户的关系。同时,供应商也可以从商店的销售点数据中获取新的市场信息,改变销售策略。对于分销商来说,ECR可使其快速分拣运输包装,加快订购货物的流动速度,提高服务质量。第四节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运输、配送、储备等物流运作状况。现代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是从配送管理、物料管理、后期管理等概念延伸出来的。在美国,其国家物流管理协会(The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按中文翻译应为后期管理。1999年,管理委员会又将后期学定义为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可见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性。一、传统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传统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存在三大缺陷:1、库存太大。传统供应链由于缺乏现代物流技术和通讯手段,往往造成库存缓冲过大、需求信息扭曲或放大、紧俏产品紧缺、冷销产品积压,不能形成灵活、动态的采购、库存、配送计划。同时,配送手段的落后也会导致库存增大。2、反应太慢。传统供应链由于受采购条件、生产条件、配送条件的限制,生产周期、订单提前期较长,影响了物流的快速反应和传递。同时,在库存补充、车辆路径设计、战略性设施地点规划等方面都存在缺陷,影响了供应链的敏捷性。3、协作性差。传统的供应链存在部门与部门、企业与企业协作性差的问题,缺乏集成的、一致的供应链目标,企业之间往往表现为一种竞争关系和短期利益关系,缺乏长远的规划和预期。这些决定了传统供应链稳定性不强和竞争力较弱的特点。二、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现代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历史上,物流被认为是次要角色,很少得到企业管理层次的重视地位,人员素质较低,物流功能经常被分散在不同的组织单位。面临全球市场的变化,企业必须重新审核进入和流出的供应渠道,以及相应的操作价值和管理策略。有众多的原因促使企业改进供应链管理。高效地管理供应网络是对全球市场的顾客需求进行快速反应的前提。市场全球化促使包括材料获得、加工、装配和分销在内的制造活动分布在整个世界进行。随着持续发展的制造全球化趋势,企业与环境(供应商、转包生产伙伴和顾客)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先前的管理模型侧重于调节内部业务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增加市场价值。相反,供应链管理使公司寻求集成外部环境(顾客、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资源提高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表明经营重点从公司内优化转移到一个战略联盟全面的优化。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却又超越了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流的采购、运输、配送、储备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即供应链管理。基于广义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是物流管理的延伸和扩展。\n从广义上来讲,物流管理同供应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但若严格地分析,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1)管理范围不同。物流管理指对货物由供应者向需求者物理性移动过程的管理,包括包装、搬运、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输、配送等活动领域。而供应链不仅包括对物流过程的管理,而且包括对生产过程的管理,要进行生产计划和控制。(2)组织内部关系不同。物流管理中的物流企业之间只是简单的业务合作关系,而供应链管理的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它们形成了一个动态联盟,具有“双赢”关系。(3)管理角度不同。物流管理强调一个企业的局部性能优先,分别独立研究相关的问题。供应链管理将每个企业当作供应网络中的节点,通过紧密的功能协调追求多个企业的全局性能优化。前者经常是面向操作层的,而供应链管理更关心战略性的问题,侧重于全局模型、信息集成、组织结构和战略联盟等方面问题。(4)供应链管理涉及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交付给最终用户的整个物流增值过程,物流管理涉及企业之间的价值流过程,是企业之间的衔接管理活动。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物流是从供应商通过制造商和经销商,经由众多中间仓库到顾客的材料物理运动。设施地点、库存和交通运输是有效控制物流的三个主要因素。设施地点是材料停放和中转的地点,并且是决定物流形状的关键节点。设施地点主要包括处理材料的工厂和存储材料的仓库,这些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物流。有效的工厂和仓库地点管理是企业在全球市场获得对顾客需求快速反应能力的重要源泉。在实际环境中,材料供应不能即时交付,因此需要时间间隔处理订单、准备和搬运材料。人们通常利用库存作为缓冲区,以满足连续需求并且调整紧急需求的影响。库存维持连续的生产并且提高顾客服务水平。交通运输是连接这些分散的工厂和仓库的手段要,它是在材料分布和日常生活中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服务。交通在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的仓库和消费者之间执行材料的物理运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是对原材料经过供应商采购到制造商生产加工经分销商销售到最终用户的过程进行的管理。它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优的质量、最好的服务满足用户需求。(一)供应链管理中物流管理的功能和目标1、库存管理。库存是为各种目的存储的货物,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库存货物是作为一项资产计入的。但库存过剩往往导致企业库存成本增加、灵活性降低,同时也会影响资金流运作。要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时间,有效的库存管理方案降低库存水平,加速库存周转,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高速运转。2、订购过程管理。订购过程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它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给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EDI的采用,使订购过程管理更加高效。3、配销管理。当货物进入分销中心,配销管理便指的是规划、协调和控制货物的物理流,包括四个过程:配销需求计划、实物库存管理、运输和车队管理、劳力管理。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是多方面的,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仓库管理的操作劳动强度很大,但条码技术、扫描仪、EDI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实现了对物流管理的电子化,达到了对贸易过程实时跟踪的基本要求。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目标是: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交付正确的产品。该目标要求物流管理必须解决三个问题: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等级、效率水平、减少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n(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特点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1、信息传递纵横交错。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其信息传递在企业之间逐级进行,供应商不能得到最新的需求信息,有时即使得到来自分销商的需求信息,但由于双方在利益上的差异,也往往是一种隐瞒信息,从而导致供应商不能得到准确的市场信息,无法制定正确的采购计划和库存计划。供应链管理中,节点企业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的特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供应商不仅可以和生产商进行信息交换,也可以直接和分销商进行信息交流,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是共享的,从而为各节点获得最新最准确的市场信息创造了条件,避免了信息的扭曲。2、整体性增强。一般环境下进行物流管理的企业之间是一种短期的合作关系,供需关系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在传统观念中,供应链管理就是物流管理,企业关系主要是“买-卖”关系,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以生产为中心的,供销处于次要的、附属的地位,企业间很少沟通和合作,更谈不上战略联盟和协作。供应链企业是一种战略协作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企业内外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强调企业间长期的、直接的合作,强调共同努力实现共有的计划和解决共同问题,是一种动态的联盟。3、现代化信息技术表现出强大的支撑作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采用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供应链纵横交错信息传递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供应链上的贸易伙伴随时需要各种信息来对产品进行发送、跟踪、分拣、接收、存储、提货以及包装。在世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和信息流的相互配合体现得越来越重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必须要用到越来越多的现代物流技术。所有这些都依赖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作用。4、物流服务方式灵活多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的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出现了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包括货代公司(运输代理企业)、仓代企业(仓储代理企业)和流通加工代理企业等;出现了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得物流服务更加高效快捷,适应了企业、社会对物流不断增长的要求。\n第十九章物流业务重组为了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很多企业十分重视企业再造和业务重组。物流作为企业和企业之间的集成系统,在企业再造和业务重组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实际上,许多物流企业正在从传统物流业务运作向现代物流业务运作转变,企业内部的物流系统也处在改组和变革之中。本章围绕物流业务,讨论企业内部资源要素的分化和组合,探索物流业务合理化以及物流充足化的方法与途径。第一节物流业务重组的意义随着全球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物流业必须不断地调整变化,以适应这种飞速变化的需要,这种调整变化必然以物流资源的重组和分化组织形式的改造以及物流管理方法的创新为主要内容,所以物流业务的重组成为物流理论技术更广泛应用的必要手段和方法。一、物流业务重组的概念物流涉及到许多相关的业务和活动。包括存货,运输,包装,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这些业务的系列化组合便形成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物流业态。物流的根本使命是更好的为顾客服务,只有满足顾客的需要才能达到物流服务的目的。当然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是物流成本的最低化。也就是说物流服务是服务优势和服务成本的平衡,物流业务的重组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服务的高水平和成本的最低化。所以,物流业务重组就是通过对物流资源的重新配制和组织机构及管理形式的重组,来达到降低物流服务的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一系列活动。从上面对物流业务重组概念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物流业务的重组是先破后立的过程,是破坏与创新的双重力量。通过对传统物流业务流程的分析和肢解,找到物流发展的瓶颈和潜在优势。然后,对整个物流资源进行分化和整合,使运输,存储等业务流程达到一体化的最佳配制。使物流系统能充分发挥其核心优势,更加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是我们认识物流业务重组的关键。二、物流业务重组的必要性(—)新经济促使物流业不断的创新和变化新经济赋予物流领域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这使得传统的落后于现代化产业的物流迅速上升为现代物流,同时,要求物流业务流程做出快速调整和灵活的适应。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使得全球化、全国化的物流系统和第三方物流革新的物流企业高效运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远程的快速便捷的低成本的传递和交换,从而给物流的远程化和规模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使物业流程在远距离和规模化上更有效的配置相关资源。创造物流的系统一体化,通过对物流过程中各领域,各业务的整合重组,组成一个更加低成本高质量的物流产业群。(二)买方市场环境必然要求物流业务提高灵活性和适应性买方市场的主体是买主,消费者占有主动权,一切经济活动与围绕着买方开展。物流活动存在的目的是要向内外顾客提供及时而又精确的产品递送,这种买方市场的环境决定了物流活动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更好的提供优质高效的顾客服务。只有这种服务的及时、精确、高效,才能给物流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值。为此,必须站在消费者或买方的角度审视物流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以及各个组织,寻找最佳的配置结合点,创造最紧密的一体化组织方式。改\n进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的管理方法,使得物流向更高效更高水平发展。这不仅适应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物流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三)物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物流业务重组提出了客观要求物流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市场的规则必然是优胜劣汰。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强,其竞争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靠产品多样性,规模化已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客户作为企业资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住了客户就等于抓住了财富。所以物流业面对客户的需求多样性和高层次化,必须在服务的高质量和服务成本的最小化方面做出最佳的平衡。只有通过对物流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创新,把现有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调整存量,扩大增量,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充分融合前沿性的物流理论和创新思想,才能最终形成发挥流程潜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业务的新形式和新体制。三、物流业务重组的作用(一)物流业务重组可以形成更为适应大生产方式的规模效应大生产方式需要大规模的物流产业的支持,如运输的规模化、存储的规模化等。尽管这些物流业务个别规模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变得更快捷,且成本更低,但是要将整个物流业务流程看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它们的效率和成本,显然并不理想。为此,必须要对物流过程中各个业务和领域进行重新组合和配置,使物流在一体化的基础上达到更高层次化的成本和效益的一致性,这种整体意义上的规摸效应并不等于个别业务规模效益的叠加。而是通过各业务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优势集成,创造出业务流程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低化。这种规模效应实际上就是在流程一体化基础上的规模经济。(二)物流业务重组有利于整体绩效最大化物流业务重组通过重新设计物流业务的组合,取消因分工而产生的对顾客毫无附加值的工作,改善物流组织结构,提高工作效率,来增加企业收益。但往往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千变万化,顾客需求的易变性,使得原来物流业务的分工以及物流资源的利用和流程组织形式已远远不适应这种快节奏的变化状况。使过去本来绩效优化的局面不复存在。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发展前景成为夕阳余辉,为此,必须对物流业务进行重新组合,利用变化的市场需求,寻找新的物流业务分工方法和组织形式,即通过物流业务的重组来整合分离传统的物流产业,达到物流产业整体效益最大化。(三)物流业务重组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高效优质服务。客户是企业竞争的关键,因此,也是企业争取的对象。为此,通过对物流业务的重组增加高附加值业务,减少低附加值业务,整理物流业务中的多余环节,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时间上下功夫,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物流资源和技术,努力挖掘潜在的优势和相关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创新企业物流管理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使物流企业通过业务的重组和再造拥有独一无二的服务品牌优势和核心竞争力,这也正是物流业务重组的根本目的。(四)物流业务重组有利于创造企业最大价值。物流业务重组使整个物流形成一个一体化系统,从而,一个完整系统的活动能够实现以往由许多活动才能完成的各项功能,达到系统功能的一体化效应。另外通过较好的物流重组能够快速的、顺利的实现产品向用户的转移,这种独特物流重组方案适应每一个关键顾客以质量为动力的愿望。因此,与质量有关的事情足以驱使最佳的物流思想把注意力从纯效率转变成一种战略资源,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物流企业的品牌形象,创造了企业前所未有的最佳价值。(五)物流业务重组有利于降低业务流程的总成本。将物流业务活动中的一些高成本资源压缩,或者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来评价和决策业务活动。例如对运输全过程的分析来提出费用最低、时间最短的运输路线。这种组合由于非常\n多,所以要经过各种组合方案的比较,从中寻找到一个最优方案。除了这种业务组合来降低成本外,还可以利用物流系统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方式,有效地弥补原材料,能源,人力成本上扬的压力,同时,通过物流业务重组的合理化,能够在合理的、更节约使用物流设备的情况下完成资源配置任务。利用系统化管理,物流设备可以得到全面的、系统的开发。与此同时,装备的效率大大提高而消耗大大降低,最有效的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六)物流业务重组有利于形成更为高效的运转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物流业务重组的核心目标是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必然要求一个适应新环境的独具特色的企业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经济环境的动态化驱使组织的动态化和灵活化。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和物流企业自身需求的低成本化,通过组织上的整合创新,逐渐从功能为重点转移到以过程为核心,物流企业将自己放在产生客户总价值的程序中来分析检验自身的物流能力,从而减轻了将功能积聚到无所不包的组织单元中的压力。另外,使用信息技术来协调和指挥整体任务的完成,可使工作本身的责任分散遍及整个组织。一体化要求物流与其他的诸如市场营销和制造领域相结合,将传统的单一功能部门融入到过程中:这种组织形式将传统的组织结构分割,然后用新的方式重新组合,从而使物流企业从组织结构重构中获得竞争力和整体效益。第二节物流业务的合理化为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不少企业耗尽巨资引进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希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企业对外界变化的反应速度。但是,长期的实践活动并没有使这些企业的业务处理效率提高,至少没有完全得到采用新的信息处理技术所期望的结果。起初,人们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计算机系统不够先进,因而总在计算机硬件、软件上找原因,结果是促进了计算机、数据库、局域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实际问题是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仍未发生大的变化,所以,需要对物流业务进行合理重组,以实现企业高效益、高质量、高柔性、低成本的经营目标。一、物流业务重组的原则在总结一些现代企业物流建设与重组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企业物流建设与重组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第一,立足自我,量力而行。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对自己企业研究的很透的企业。只有透彻地了解自己,对自己掌握的资源了如指掌,才有可能真正地从自身企业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实的目标,选定有效的操作领域,最终实现在特定领域内的效用最大化。我们不能奢求小经销商拿出神州数码、英迈国际那样的大手笔。所以在物流业务重组中,重要的不在于考虑如何贪多求大,而在于考虑如何量力而行。第二,结合业务,量身定作。衡量物流业务重组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成功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其标准就是它与业务结合的紧密程度。物流能否为业务提供一种简洁、全面、精确、有效的服务,是衡量企业物流建设成败与否最重要的依据。第三,不求最高,但求有效。最佳的物流系统,不一定是最昂贵的或最完美的系统。但它一定是价性比最优,同时又是最能适应企业现实需要的系统。第四,符合战略,适度前瞻。作为一个子系统,物流必须为企业的整体战略服务。企业战略自身的前瞻性,决定了企业物流的建设必然带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这种前瞻,必须是适度的。面对市场与政策的剧烈变动与不稳定,过度的前瞻会破坏企业调整战略的灵活态势。而公司对物流建设与重组的巨大投入,在这时就可能转变为同样巨大的风险。二、物流业务的合理化\n对物流业务进行重组必要的,但这种重组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而不能一味的追求新颖和先进。在物流业务重组过程中,我们应从系统一体化、时间效率、价值效益和服务质量四个方面来实现重组的合理化。(一)系统一体化物流重组必须以整个系统的一体化为目标,这也是重组成败因素之一。传统的物流总是在不同的业务活动或者单个功能上尽其所能,发挥最大的功效。然而不从整体考虑的话,或许这些单个功能越发挥的好,而整体绩效表现的越差。所以重组的目的就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考虑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通过拆借所有业务流程中的各个功能分析其核心优势和多余的配备,必须特别强调每个部分对实现整个系统目标的特定功能,排除多余或者重复的功能设计。物流的重组不是单独的来考虑其中的某一部分,而是站到更高的角度系统化的、全程的分析不同部分、不同环节的协调和配合。对于物流业务重组的一体化的合理目标进行评价时,应坚持下面几个原则:(1)整个系统的实现至关重要的,部分存在的价值仅由它们提高整个传统工作绩效的程度而定;(2)部分并不要求个体上达到最佳或者最优化的设计,重点在于组成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综合关系;(3)存在于各部分功能之间的关系称为“交换代价”,它可用来促进或阻碍结合的工作绩效;(4)各部分作为一个结合系统而联系在一起,可望产生的最终效果大于通过个体部件表现的效果。(二)时间效率评价物流重组的合理性除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考虑而外,还必须从提高效率上来衡量。效率是一个具体量的比率。时间效率主要是节约时间。任何一个商品在物业流程中都要浪费时间,时间的浪费意味着价值的损失和服务质量的降低。不同的业务流程就有不同的时间来衡量。我们必须对重组后的物流活动进行时间的分析,以提高时间的节约程度为合理的标准。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物流工作的速度和准确性,这是我们的物业重组的核心目标之一。同时,时间的价值表现在通过快速的活动来减少用来支持工作的财务资产水平(物流资源的高效利用)。正因为如此,物流重组始终考虑的就是从整个物流活动出发,运用时间分析来进行物流系统设计和运作战略规划,从而获得整体的收益。灵活性是物流能力的关键,物流灵活性来自整合和实施以时间为基础的控制技术。为了实现领先优势,管理重点应从以预估为基础转移到以反应为基础的运作理念上,领先优势的地位成就通常意味着一个公司能够同时使用各种物流战略去满足特定的主要客户的需求。事实上,物流的兴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的商流时间效率和价值效率太低,不能与现代高速商流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相适应而产生的,因此,时间效率就成为现代物流业务重组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也成为衡量物流业务重组合理化的一项重要原则。(三)价值效益价值效益主要是指通过物流业务重组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现有的物流资源的流程再造来提高整体效益;二是通过重组再造来减少流程中的多余资源,减少浪费来获得同等的收益。由此可见,这一指标主要是从价值方面来衡量业务重组的合理化。物流业务的价值效应应考虑到两种现象:即物流冰山和效益背反现象。物流冰山现象是日本西泽休教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绝大部分的物流发生费用被混杂在其它费用之中,而只有一少部分可以明显看见似冰山一角。效益背反现象是物流成本往往发生在不同部门的不同管理领域,这样使得相关物流活动无法进行协调和优化,出现此长彼消的现象,这两种现象使这一标准的衡量往往很困难,但如果我们从一体化的角度从全过程整体分析物流活动的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依然是可行的。我们将成本费用从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这两个方面来寻找整体成本最优的点或者重组形式,通过不同重组方案的分析来对比成本的大小。最终设计\n出最小成本的物流业务重组形式,这正是我们的全部目标。除了成本的最小化外,还应考虑价值的最大化,有人认为物流是第三利润源,那么通过业务重组来更大程度的发挥这利润源的作用,物流业务通过重组更好的挖掘生产潜力,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同时通过提交更好的服务给物流企业更多的获得机会,而且可以优化社会经济系统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降低国民经济的总成本提高其总效益。(四)服务质量顾客服务是发展物流战略的关键要素,物流企业就是向内外顾客提供及时而又精确的产品递送,所以物流业务的重组主要应体现在服务质量的提高上。通过编排设计不同的物流业务流程组合来考虑不同的服务质量状况,选其服务质量较高的方案为合理的方案。最终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投入到物流业务中,通过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转化为对客户的服务。社会化的物流企业以客户服务为自己的产出,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物流服务首先应当认识和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对应其关键的为了物流需求,调整物流资源以更快捷更高水平的物流服务适应客户。在物流业务建设和整合方面,业绩突出的神州数码公司是一服务质量取胜的典型企业。神州数码认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并不在于简单地追求成本优势,他们将自己未来的竞争优势,定位在全面满足客户需求上;换句话说,即不仅要在成本竞争上领先,而且要在客户服务的满意度占据优势。成本的竞争只是物流竞争的第一步,物流竞争最终还是会落在争夺客户满意度上。因此,神州数码希望在未来的竞争中,能够做到成本与服务二者兼得。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找准成本与服务发展的平衡点。神州数码认识到,未来的二到三年的时间里,传统的IT产品分销领域也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简单的"搬箱子"式的经营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很难再有生存空间。因此,需要重新审视与供应商之间现有的合作关系,并需要整合、重组或改变经营模式去适应来自供应商和客户的新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游供应商也是神州数码提供服务的客户。公司在风险(包括库存风险与应收帐风险)控制与管理、网上交易及物流配送服务、市场营销与销售服务(包括售前及售后)等三个方面为上游供应商提供服务。而对于下游客户,公司通过延伸营销与物流配送体系至二类和三类城市,以更加贴近最终客户,减少流通环节,提高运作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为最终用户提供质量更高的服务。这种业务模式的整合、重组变化,将使神州数码传统的IT产品分销业务逐步转变为提供供应链管理的新的服务型业务模式。通过物流业务的重组不仅使物流企业向顾客提供能满足一般需求的服务,更应该是高水平的、精确的和增值的服务。提供基本服务不是流程再造的目的,必须将物流企业的所有资源最大限度和最高效率的使用,来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不带歧视性的、不带特惠性的、高水准的精细物流服务。另外,还应通过对客户的增值服务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总之,物流业务重组就是使物流企业通过组织创新,流程的再造来为自身创造更多的收益,同时更重重要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向目标顾客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从而使他们从中获得物流服务的收益,这也正是考察重组合理性的关键因素。第三节物流业务重组的途径传统的企业物流业务流程多建立在工序细分和工作简单化、专业化基础之上,与之相应的企业组织都是多层次、多部门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由于一项完整的工作要跨越多个职能部门,因此,各部门之间存在大量的协调和沟通工作,使得有限的人力资源和时间都消耗再不能创造价值的协调工作上了。因此,企业要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对其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物流业务的重组再加上其它单元的改革与创新最终将导致整个供应链的重构。图19—1描述了采用动态模型,通过工业工程、控制工程、系统模拟和业务流程重组等输入的\n集成而达到整个企业系统重构的过程与途径模型。一、企业内部物流业务重组(一)物流功能的重组通过对物流企业内部的多个职能部门进行流程重组,特别是重复性机构,多层次的中间环节,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减少工作浪费。同时也可以取消部门的界线,实现团队管理,从而将运输,存储等不同环节组成快捷方便的机动工作组,这样使组织结构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传统的物流企业在业务整合与重组过程中改变的只是集权和分权的权重或是顾客、地区或产品之间的合作,而未对基本工作流程进行重大的重新设计。在新的市场和竞争环境下,物流企业的功能一体化对其获得优秀绩效的作用人显得不足,因为现在所处的经营环境和所依赖的信息技术都与几十年前大不一样,,不彻底改变原有的流程就不能实现新的目标。所以,对物流功能的重组最终向过程重构转移。由于企业功能都是以一定的企业组织形态为依托和载体的,因此,对物流功能的重组与对物流企业的组织重组时必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具体的重构与重组构成我们将在下面的物流组织重组中详细介绍。(二)物流组织的重组实际供应链业务目标质系统输入-输出量分析化阶概念段问题概念模型分块图表控制原理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统计技术证实/生效技术数问题量动态分析化阶\n段调整现存参数机构重设计业务说明书图19—3—1基于业务重组的供应链重构模型与途径物流组织的形式总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程度以及目标客户的需求变化而时刻不停进行调整,不能说哪一个组织是好还是坏。但每个物流管理总是以独特的组织结构组织形式来树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这种关键的组织方面的竞争力总是跟着客户的踪迹随时调整变化的。一般的,通过物流组织的重组可以降低物流企业的资源浪费,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建立快捷的具有灵活性的经济形式,优化物流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这里我们通过对美国物流企业组织变化的过程分析总结出几种典型的组织模型,从中找出一些适合于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供企业参考。传统的企业物流组织机构是按职能专业部门分工的,部门的划分主要表现为按专业分割。这种划分虽然有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协调,但各个部门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因此从部门主管开始就很难达成一致。这种现象意味着整个工作缺乏只能协调,从而导致重复和浪费,信息常被扭曲火延迟,全力界线和责任常常是模糊的。当人们意识到传统物流企业上述组织形式的弊端后,即开始尝试对组织功能的合并和集合,出现了简单功能集合的物流组织结构,这种变化出现在本世纪50年代。但是这时的组织功能集合仅集中在少数核心业务上,如市场营销领域。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出现了物流管理功能独立的组织形式(如图19-3—2所示)。此时,物资配送和物料管理的功能独立出来,在企业中的地位也提高了。与此同时,随着市场需求量的逐渐增大,企业为了更快的、成本更低的做出反应,纷纷建立面向零售业的物流配送中心。总经理财务制造物资配送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工业工程运输预测设施计划生产计划制成品库存控制物料管理订单处理顾客销售服务物料需求计划制成品场地仓储采购信贷授权物料仓储配送系统计划\n物料仓储控制仓库控制(处场地以外的所有)图19—3—2物流功能独立的组织结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物流一体化组织的雏形出现了。这种组织结构试图在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下统一所有的物流功能和运作,目的是对所有的原材料和制成品的运输和存储进行战略管理,以使企业产生最大效益(如图19—3—3所示),事实上,这种组织形式已经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形态了。总经理物流经理计划控制物流支持物流资源计划包装原料装仓储仓库运输和产品市订单需求功能卸工程控制交通场预测处理计划计划物流运作生产能力原材料采购制造支持物料配送计划计划需求计划图19—3—3一体化物流组织结构通过上述几种物流组织形式的介绍,可以看出对物流组织的重组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其重组的途径和方法也是不同的。(三)物流管理的重组。利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方法以及管理思想,着眼于降低总体的物流成本提升对客户服务的水平以及能力,这种重组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方法的创新,不仅仅是物流管理的基础工作,更重要的是管理效率的飞跃和发展。特别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系统化技术,统筹方法等,全方位的提高物流管理的质量,层次和效率。事实上,新型物流的本质就在于对新型管理工具如ERP、GPS、GIS、DSS等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以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特为例。它的物流利用自己建立的GPS系统,以及覆盖全球的ERP系统,成功地完成了从店面选址、仓库分布到库存更新、运输配送等整个物流过程的重组和精确控制。在它的“CROSS—DOTING”技术支持下的,由2000多辆卡车组成的车队,精确无误地完成了它85%的商品运输,超过其竞争对手凯马特的幅度,达到了惊人的35%。沃尔玛特对其物流管理系统的成功重组和精确控制说明,先进的、适宜的、创新的物流管理技术方法是物流管理重组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物流管理高效运作的根本途径。二、物流企业的外部重组(一)局部业务重组通过对物流业务的局部进行整合重构来提高该部门的物流服务能力,例如对存储这一领\n域进行整合加快物流运转,减少资源占用空间,降低库存费用。这仅仅是从个别领域来考虑资源的整合和重构,从而提高部门业务的运作效率,降低该部门的资源利用成本。从部门组织结构来说,传统物流企业推崇刚性管理,企业内部有明显的地位区分,员工的意见必须经过无数层中间管理人员的传递,才可能到达最高层。而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中间管理人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信息进行过滤,因此到达企业最高层的信息有可能产生扭曲。同样的,企业最高主管下达的指令也会由于中间管理人员的理解而变形。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物流企业局部业务进行重组的典型例子就是对其组织机构的重组,具体的讲就是通过减少中间管理层及其人员数量,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在扁平化结构的物流企业中,最高层与一线员工可以直接交流。一线员工的信息不仅能快速、准确地传达到最高层,还能在企业中与其他员工广泛地交流和共享。由于一线员工最了解什么是顾客最需要的,顾客的兴趣是什么,怎样才能通过减少作业流程提高效益等。因此,扁平化结构的物流企业能更快地对顾客要求做出反应,有效地解决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另外,物流企业还可酌情设立知识管理专门职务—知识总监或知识主管(CKO),负责企业知识的管理,培养企业创新能力和员工集体创造力,将企业的知识变为资本,这也是实现局部业务重组的又一条途径。(二)整体业务重组过去,企业在进行业务重组时,往往把注意力放到提高某个瓶颈环节的效率上,很少从整体上考虑整个流程是否合理。对于现代物流企业,在对业务进行重组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的部门重组,而且要将资源配置从一个企业扩展到多个企业。物流业务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单个功能或者组织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整体一体化来达到1+1≥2的效果.所以整体业务重组是对物流活动的全过程的成本和收益以及资源利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高全过程的物流服务质量。在整体业务重组方面,北京仪科惠光科技开发公司采用的方法和途径是比较成功的。仪科惠光从实力上讲,远不及神州数码、英迈国际等大渠道商,因此,其物流重组的投入更为有限的。这就要求仪科惠光在建设和重组自己的物流体系时,必须极其务实地与业务结合。经过对企业状况的细致分析,仪科惠光树立了简洁、实用和速度取胜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经过精细的计算,仪科认为自己的业务操作需要的最佳库存面积,应当在3500至4000平方米之间。因此没有盲目地去租大库,而是租赁了一处面积为3600米的货仓。在管理工具方面,仪科开发了自己的物流系统。这一系统力求简洁实用,因而程序中与业务无关的内容一概不予保留,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的系统没有一个多余的程序。”在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反应速度上,仪科惠光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们一向认为,网络时代的渠道竞争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速度的竞争。未来的物流之战中,大吃小固然是规律,但是快吃慢更值得重视。因此,简化操作程序,提升反应速度,成为仪科惠光物流重组指导思想的核心。在投入较少的情况下,仪科的物流重组与建设充分体现了最初的设计构想。保证了企业对动态库存的准确管理。整个物流控制过程简洁明了,系统反应速度大大提高。在降低费用的同时,仪科成功地实现了库存周期的七天流转,并在北京地区成功实现了高质量的配送服务。\n第二十章准时物流由于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工业品客户和分销商要求准时运送,如果第一选择没有得到立即满足,最终用户更愿意接受替代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全世界的制造者和分销商承受着各种压力,其中包括:产品定单更小、更频繁,产品需求不断变化且更加用户化和服务价值升高等。经营者们必须使工厂的运行适应定单的混合、更短的定单周转时间和更高的生产能力。在物流管理领域引入准时制原则,既使传统的以预测和批量为基础的“推动系统”转变为“拉动系统”,也使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效率、组织结构,乃至企业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企业能适应未来物流管理的发展需要。第一节准时物流的概念与特征一、准时物流简介(一)准时物流的概念与起源准时物流,是准时生产方式(JIT)在物流领域的延伸,其实质就是要求企业在各个环节做到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提供准确的产品。准时制(JustInTime,简称JIT),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看板”(Kanban)系统。看板是指放在货运车或手推车上的卡片,这些卡片详细地记载了有关生产和供货的一些信息。卡片分成两种,一种是“生产看板”(Kan),用来发布生产指令;另一种是“取货看板”(Ban),目的是发出取货指令。在生产流程中,如果没有收到“生产看板”,某个工序就不进行生产,倘若收到后续工序的“取货看板”,就要即刻向后续工序发货。这种方式对丰田公司渡过第一次能源危机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后引起其它国家生产企业的重视,并逐渐推行于欧洲和美国的日资企业及当地企业中。现在这一方式与源自日本的其它生产、流通方式一起被西方企业称为“日本化模式”,其中,日本生产、流通企业的物流模式对欧美的物流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JIT作为一种物流模式在欧美物流界得到推行。准时物流是在JIT的基础上,为适应消费需要变得多样化、个性化而建立的一种生产体系及为此生产体系服务的物流体系。具体是指,将必要的产品以必要的品种、必要的数量,只在正好需要的时间送到生产线以及客户手中。在JIT生产方式倡导以前,世界汽车生产企业包括丰田公司均采取福特式的“总动员生1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一半的时间内,人员、设备和流水线在等待零件;另一半时间等零件一到,全体人员总动员,紧急生产产品。这种方式造成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流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库存积压或短缺。生产线要么不运作,要么一开机就大量生产,这种模式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准时物流方式就是在这种情形下问世的,它是采取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领域的一种存货管理的零库存方式,通过准时的衔接,不再以库存作为生产过程的保障,而是以准时供应作为保障。这样就使整个生产流程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整个生产以及服务的节奏是连贯的,中间没有停顿,没有库存,也不需要再设置结点。所以,准时物流方式是物流的一种新方式,也是精益方式的一种。(二)准时物流的核心思想传统的物流观念认为,库存是一种安全保障,是企业的资产。准时物流方式与之正相反,它认为库存是浪费,对企业来说是负債,因此要尽量实现“零库存”。尽管准时物流方式涉1何明珂,《现代物流与配送中心》,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年。\n及的方面很广,但是库存管理仍然是它的核心。实际上准时物流方式是一个“拉动”系统(PULLSYSTEM)(如图20—1—1)。在这个系统中,首先由供应链最终端的需求“拉动”产品进入市场,然后由这些产品的需求决定零部件的需求和生产流程。在生产业务中,目标是只生产即时需要的品种、数量。当物流供应链上需要某一部件时,由沿着供应链的上一个阶段来满足,在需要的时间提供恰恰需要的部件品种和数量。同样,这一供需活动引发了供应链上的再上一级工作平台的需求,依此类推。需求拉动顾客销售据点完成品(需求D1D2D3D4预测水平)地域流通中心RDC1RDC2完成品完成品制造企业仓库成品组装工厂生产加工过程部件组装P1P2P3零件C1C2C3C4C5C6产品推动供应商1图20-1—1在物流供应链中的“推动”系统和“拉动”系统在严格“拉动”这一核心思想的指引下,物流供应始终以客户的最终需求为起点,始终由后道作业根据前道作业所示信息提取材料或产品。在生产流程的安排上,要求在整个物流供应中保持生产过程的安定化、标准化和同步化。从而保证从原材料到产成品,再到消费品这一过程畅通无阻,不出现瓶颈现象,完美地实现准时物流的目标。(二)准时物流的特征1.强调对时间概念的重新理解1.资料来源:MartinChristopher(1992),LogisticsSupplyChainmanagement—StrategiesforReducingCostsandImprovingServices,PitmanPublishing,PP154.\n传统观念中,时间是一个“段”的概念。即使在经典的市场营销理论中,我们也看不到多少关于时间的新论述。从4P到6P、甚至10P,时间的新涵义从来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尽管日本企业界提出了“时间顾客跟踪”、“时间信息反馈”、“时刻产品改进”三位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重视对时间的控制,但其中所谓的“时刻”,只是强调尽可能缩短用于收集信息,传递信息、产品的时间,而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在准时物流体制中,时间更多地带有“时点”的含义。在从获取顾客的需求信息到消费者拿到产品的整个物流过程中,始终强调的是一个准确的时间点,而不是一个时间段。2.尽量减少库存传统的观点认为,无论是原材料的库存、在制品的库存还是产成品的库存都是资产,代表系统中已积累的增值。期末库存与期初库存的差也一直被认为是某一部门在某一周期内的效益。准时物流则认为任何库存都是浪费,必须予以消除,它对库存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的方式(参见表20—1—1)。表20—1—1准时物流方式与传统方式对库存要求的对比比较项目TOCMRPII准时物流原材料库存数量与投放速度由为应付生产与供给的不利于降低成原材料“绳子”来控制,与约束环节的波动,必须有一定的安本,应尽量减少。库存“鼓点”相协调。全库存在制品合理设置“缓冲器”,以配合约控制少量,保证连续生属于浪费,应当库存束环节的“鼓点”。产。消灭。尽量满足客户需求,平生产直接面对客取决于约束环节的位置。例如,衡生产能力,压缩成品户,追求零库存。成品库存如果成品运输是约束,则应允库存。许储备适量的成品作为缓冲3.消灭一切浪费传统的生产管理认为,一定数量的不合格产品是不可避免的,允许可以接受的质量水平。而准时物流的要求是消除各种引起不合格产品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利用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以生产中的质量控制代替最终检验,从根本上保证产品质量,消灭废品。此外,在生产准备方面也要求大大加快速度,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4.强调协调物流供应是一个系统,是由各种职能或各个生产流程组成的有机整体。显然,倘若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不能保持协调一致,物流系统的运行就面临极大的困难。准时物流体系中的协调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生产流程内部的协调,它强调工作班组成员之间能相互交流信息,能够较好地发挥员工在基层车间发现、解决和防止各种问题的意愿、积极性和能力;二是外部协调,它强调供应商与客户之间要尽可能的联系,相互信任,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和协调计划。第二节准时物流的基本要求由于准时物流具有与传统物流相异的特征,与之相对应,它需要一定主观的和客观的条件为基础,同时需要对成本和准时服务的效益加以权衡以做出选择。也就是说,实行准时物流管理,必须有相应的保证条件,并且要处理好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一、准时物流的实现条件实现准时物流需要宏观的、微观的等多方面的条件作为保障。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n1、可靠的资源保障实行准时方式,必须有连续不断的足够的资源,保障原材料、燃料和其他一些辅助材料的供应。否则,由于准时方式没有库存,一旦出现资源短缺现象,整个供应、生产系统就会中断,造成很大的损失。正因为如此,准时方式必须是在资源比较充沛的环境中才能建立有效的系统,资源越是充足,准时物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更重要的是,资源的有效保障不仅意味着在数量上和种类上的满足,根据准时内涵的要求,它还意味着所需的资源在规定的时间以恰好适量的形式被送达规定地点。2、小批量生产由于准时物流追求零库存,根据市场的即时需要进行生产,具体实施时要求小批量生产。小批量生产的优势在于能够减少在制品库存、节约库存空间,从而实现持续的低成本,并且使现场管理相对容易,而且,当质量问题发生时,也比较容易查找原因和重新加工。要达到小批量生产的要求,在生产进度安排上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按需求进行调整,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要能够迅速及时地做出反应。同时,生产线必须具备柔性生产能力,在变换产品组合时,生产线的切换程序要有简便易行的标准,切换速度要尽可能快。3、与供应商长期可靠的伙伴关系准时管理方法要求供应商在需要的时间提供需要的数量。具体说,就是要求供应商小批量、频繁地进行运送,严格遵守交货时间,还要稳定地提供高质量的零部件以便节约检验时间,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进一步,要求供应商能对订货的变化做出及时、迅速的反应,具有弹性。因此,必须选择少数优秀的供应商,与他们建立长期可靠的合作伙伴关系,分享信息情报,共同协作解决问题。对供应商的选择十分重要,供应商首先应该具备实行准时供应的物流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有必要的运作经验和一个有效的管理系统,这一管理系统能够保证供应的准时性和灵活性。同时,接受准时服务的企业应当具备与准时供应相衔接的接货能力和接入生产线的能力。如果接受准时服务的企业水平不够,即使供应商可以做到准时,仍然会造成接交货物时间的缓慢而产生库存。4、完善的物流平台社会物流的基础平台,包括运输线路、运输结点和交通管理、道路通行状况等等,要能够保证运输通畅。这是实现服务水平可靠、物流准时的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上,准时物流要求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输装卸方式。由于小批量的频繁运送将会增加运输成本,积极寻找集装机会就成为必要。进货集装运送是指把来自多个供应商的小批量货物集中起来作为一个运输单位进行运送,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按时交货,还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另外,需要采用使小批量物品的快速装卸变得容易的设备。5、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采用准时方式,不可能再像传统方式那样,经过接货、检验等活动,再转移到生产过程之中,而是准时的供应和生产线无缝衔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准时供应的原材料、零配件、部件出现质量问题,就会中断生产。为此,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制造、配送中心的分配,直到产品的销售,包括其中的运输和接收发送过程,每个环节都要严把质量关。这个质量保证体系覆盖供应商、生产商、代理商和零售商,要求符合条件的原材料、优质的生产制造、安全的运送和良好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等,追求产品的零缺陷。6、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准时物流系统是一种精益系统,需要员工的积极主动和密切配合,这就要求特别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体说来,需要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员工掌握多种技能成为多能工,同时要给予作业现场员工处理问题的权力和责任,做到不将不良产品移送给下道作业,确保产品的质量,做到零缺陷。更重要的,必须培养员工(包括管理者)的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和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n7、决策层的支持与视库存为企业资产、认为库存是经营所必需的传统管理方法不同,准时管理方法视库存为企业负债,认为库存是浪费。采用准时管理方法要求对企业整个体系进行改革甚至重建,这需要大量投资,花费很多时间,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如果没有最高决策管理层的支持,企业不可能采用准时管理方法,即使采用了,也可能由于部门间不协调或投入资源不足,不能发挥准时管理方法的优势,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准时管理方法要求企业最高决策管理层的大力支持。二、准时物流的几个关键问题由于准时物流系统的精益性,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有必要指出。1、保证准时交货这是准时方式主要的系统目标。这个系统目标的制定和传统的供应方式(例如EOQ、MRP)的主要区别在于:传统方式系统目标把成本放在首位,通过大量购进货物来压低价格,从而降低单位成本;而准时系统对此持不同的态度,它强调准时目标,通过零库存来降低成本。当然,在建立准时系统的时候,不会完全排除价格的因素,但是系统目标的主体,是根据准时的要求来决定价格、供应商和物流距离。准时系统对于交货期的保障,是通过改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手段,大幅度缩短从发出和完成订货手续到进货这一段时间间隔,缩短订货的“提前期”。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大大加快这一速度,当然这还需要采取就近供货、选择物流能力很强的企业供货才能完满地实现这个要求。2、规避风险准时系统是精益的物流系统,完全依靠精密的计划和准确的衔接,因此,一旦出现突发事故,即使事故不大,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准时方式又不采取传统的用存货来预防事故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其他的有效措施。要采取准时方式,物流系统就不能是粗放式的,必须要消除物流设备的事故隐患,消除环境和交通设施的隐患;另外一方面,必须制定有效的应急措施,包括车辆的应急替换、人员的应急替换、道路的应急选择、供应物资的应急补充和应急更换等。这一切都要求信息传递的准确、及时,整个系统的活动必须在严密的监控之下。此外,实施准时物流必须注意规避短缺风险和成本风险。(1)采用准时物流方式,可能由于一个环节的问题而造成短缺,例如车祸、交通堵塞、工人罢工、供应物质存在质量缺陷等等,这是采用准时方式必须认识到的,事先必须进行详细的风险分析。一旦出现短缺的风险,采用准时方式就会导致大规模的、全面生产中断,这种风险造成的影响远比传统方式为甚。因为传统方式一旦出现缺货以后,还有库存进行缓冲和调剂。(2)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采用准时方式可能会付出比传统方式更大的成本,这是在选择时必须要进行权衡的问题。第三节准时物流的管理方法准时物流管理的基本理念是根据需求拉动思想,追求消除一切浪费。体现在管理方式中,准时化和目标管理是它的两大支柱。准时化就是依据拉动原理,上一道环节按照下一道环节所要求的物资、数量和时间准时供应,以保证整个物流系统连续顺畅地运行。目标管理是指物流系统的工作人员在生产设备、生产过程、材料加工质量、产品运输配送以及销售服务等方面出现异常情况时,能依据规定自行判断查明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配送、销售效率。具体来说,准时物流管理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平准化生产(SmoothingProduction)、看板方式(Kanban)、消除浪费的具体措施和目标管理方法。\n一、平准化生产多品种生产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混流生产方式,又称为平准化生产方式;另一种是生产线切换方式。为了及时对应市场变化,在及时管理系统中采用平准化生产方式。这两种生产方式的区别见表20—3—1:表20—3—1平准化生产方式和生产线切换方式的比较平准化方式切换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以平准化的方式,在生产线上同时把同一种品种集中起来进行加工。当特征加工由多个品种组成的生产批量对不同的品种进行加工时,必须调整切换生产线。生产计划以天为单位制定每个品种的生产计制定不同品种的生产顺序,以月为单划。(有弹性)位制定各品种的生产计划。(无弹性)1号2号30号1号10号20号30号产品A555产品A1150产品B666产品B1180产品C101010产品C1300外加工订单对X供应商的订货:1号至30号对X供应商的订货:1号至30号指令零部件a每天平均交货5个零部件a1号交货150个零部件b每天平均交货6个零部件b10号交货180个零部件c每天平均交货10个零部件c20号交货300个生产工程各种零部件被放置在生产线旁的规如果生产线上的生产品种发生变化,定位置。不同的零部件以小批量的相应的零部件也发生变化。相同零部方式混合装载搬运。件以大批量装载搬运。(组装生产线的流程)(组装生产线的流程)1号2号30号1号10号20号30号生产品种ABCABCABC生产品种AAABBBCCCC变化的对应随时可以变更计划(变动平缓)到下一月才能变更计划(变动激烈)工序能力的生产过程工序的平准化容易生产过程工序的平准化困难平衡平准化生产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使生产过程中物品(零部件、半成品及制成品)有秩序地流动并且不产生物品库存积压、短缺和浪费,其实施过程中必须实行生产的流程化和均衡化。生产的流程化是指从最后一个工序开始往前推,确定前面一个工序的类别,并依次恰当安排生产流程,根据流程与每个环节所需库存数量和时间先后来组织物流,尽量减少物资在生产现场的停滞与搬运,让物资在生产流程上毫无阻碍地流动。生产的均衡化是指将一周或一日的生产量按分秒时间进行平均,所有生产流程都按此来组织生产,这样一条流水线上每个作业环节中单位时间内必须完成何种作业就有了标准定额,所有环节都按标准定额组织生产,因此要按此生产定额均衡地组织物资的供应、安排物品的流动。准时生产方式的生产是按周或按日平均了的,与传统的大生产、按批量生产的方式不同,它的均衡化生产中没有批次生产的概念。平准化生产应注意的事项:1、虽然平准化生产条件下生产计划的变更较为容易,但是如果这种变更超过一定的限度,则会对前一道作业(工序)的生产计划造成影响,可能需要变更前一道作业的生产计划。2、如果生产产品的种类很多,则需要下功夫研究使多个产品同时加工的平准化方法。3、需要下功夫研究生产线提供零部件的方法、搬运零部件的方法和放置零部件的方法。\n4、为了保证生产过程的平准化和在制品在生产线上的顺畅流动,要求生产的批量小,调整、调换不同产品生产的切换时间短。二、看板方式看板系统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系统,看板就是一种卡片,用它来传递信息,协调所有的生产过程以及各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使生产过程同步。看板系统可以在一条生产线内实现,也可以在一个公司范围内或者在协作厂之间实现。看板系统是库存管理上的一场革命,也是对传统的MRP(物料需求计划)的一场革命。看板的样式和内容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内容应包括需求物资的品种规格、需求数量、需求时间和送达地点等。看板的种类主要有:(1)拿取看板。用于向前一道工序取货,应标明拿取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2)生产订货看板。是作为生产加工的指令,应标明前一道工序应生产的产品的种类和数量。(3)外协看板。用于向供应厂商取货用的看板。此外还有信号看板和其他特种看板等。具体操作看板方式时要把工厂中潜在的问题或需要做的工作显现或写在一块显示板或表示板上,让任何人一看显示板或表示板就知道出现了何种问题,应采取何种措施。这时需要借助一系列手段来进行,比如告示板、带颜色的灯、带颜色的标记等,不同的表示方法具有不同的含义,以下就看板管理中的一些表示方法加以说明:(1)红条。在物品上贴上红条表示该种物品在日常生产活动中不需要。(2)看板。是为了让每个人容易看出物品放置地点而制作的表示板,该板上表明什么物品在什么地方、库存数量是多少。(3)警示灯。是让现场管理这随时了解生产过程中何时出现异常情况、某个环节的作业进度、何时请求供应零件等的工具。(4)标准作业表。是将人、机械有效地组织起来,以决定工作方法的表。(5)错误的示范。为了让工人了解何谓不良品陈列出来的方法。(6)错误防止板。为了减少错误而做的自我管理的防止板。(7)红线。表示仓库及储存场所货物堆放的最大值标记,以次简便方法来控制物品的最大库存数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有其它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来对作业进行提示或警示。实施看板方式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1)下道工序必须准时到前道工序领取适量的零件;(2)前道工序必须及时适量地生产后道工序所需的产品;(3)决不允许将废次品送给下一道工序;(4)看板的数量必须减少并控制到最少;(5)看板应具有微调作用。为了实现需要的材料在需要的时间供应必需数量的准时化管理目标,丰田公司采用看板作为前后作业间的联系与沟通的工具。在丰田公司,看板按用途分为提料看板、生产看板和采购看板等,其形状主要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看板上表示出相关作业所需求的信息(见表20—3),后道作业向前道作业提取材料时必须出示提料看板,前道作业按看板所示的材料名,需要数量在需要的时间向后道作业发货,同时,前道作业按后道作业提示的看板指令进行生产,这样对后道作业而言,该看板是生产看板。看板的功能表现在六个方面:(1)提料和搬运信息;(2)生产指令信息;(3)防止过量生产和搬运;(4)目标管理的工具;(5)防止不良品的发生;(6)揭示存在问题的工具;(7)库存管理的工具。表20—3—2看板的形式提料看板一次提料的数量:150材料编号:821-101发行枚数:装载单位:箱材料名称:XXXX5/15单位容量:10前道作业:YY供应时间:放置场所:3S-43后道作业:ZZ10:00-12:00为了保证看板功能的实现,日本丰田公司在使用看板作业中遵循以下规则:(1)严格按照看板所示信息提取材料和搬运;(2)严格按照看板所示信息进行生产作业活动;(3)在没有看板的情况下,既不进行生产也不进行搬运作业;(4)看板必须与所表示的材料在一起;\n(5)决不把不良品向下道作业移送;(6)尽可能减少看板的枚数,尽可能减少1枚看板的平均批量,这是因为减少看板的枚数、减少1枚看板的平均批量就是减少库存。在丰田公司的准时生产系统中,由管理人员依据市场需求首先确定最终产品的需求数量和需求时间、生产流程以及生产进度。然后,由后道作业向前道作业(包括供应商)提示看板取料,前道作业依据后道作业提示的看板进行生产活动。如此不断循环,使整个制造系统顺利运行,并实现在满足及时服务的基础上使库存最小。三、消除浪费的具体措施准时物流追求消灭一切浪费,物流系统中消除浪费的具体措施就成为准时物流的构成部分。这些浪费可能出现在供应、生产、运输、销售等物流的全过程中。一些主要的浪费源,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清除。这些浪费源如下:(1)生产数量过多所造成的浪费。比如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生产出的成品或半成品超过需求的数量,或提前生产出下道作业所需要的材料。(2)闲置等待所造成的浪费。比如上道作业没有在下道作业需要的时间提供材料,造成下道作业的设备和人员闲置等待。(3)库存所造成的浪费。特别是由从供应商采购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所形成的库存。(4)搬运所造成的浪费。搬运是一种不产生附加价值的活动,因此,尽量减少搬运所造成的浪费。(5)生产制造流程所造成的浪费。不良的生产制造流程会造成生产加工周期延长,消耗更多的材料等,它是一种结构性浪费。(6)人力资源的浪费。指没有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没有训练员工具有多种技能,没有赋予员工生产现场处理问题的职责,还包括由于员工之间缺乏协调造成的浪费等。(7)不良品所造成的浪费。不良品不仅增加企业的成本,而且影响企业的信誉。针对这些浪费源,根据具体的情况,运用相应的管理措施加以解决。这些措施由于环境的变化而多种多样,都是准时物流的组成部分。四、目标管理方法准时管理方式采用拉动的概念,强调生产的平准化和准时交货,若这个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则会影响整个过程,因此,及时管理方式特别重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是一种高度发挥人力资源的生产系统。所谓目标管理是指整个物流系统的所有工作人员具有及时发现系统中出现的问题、查明原因并加以改善的责任和能力。以丰田公司为例,在其生产过程中,每个工序上安装具有红黄绿三种颜色的指示灯。亮绿灯表示生产线作业正常;亮黄灯表示该工序作业进度落后,需要支援,当黄灯出现后就会有其他员工(多能工)来支援,改善作业瓶颈;亮红灯表示该工序出现异常情况,要求停止生产线作业,找出原因并加以改善,当红灯出现后,停止整个生产线生产,这样就不会造成其他工序继续作业而导致出现大量在制品等待库存的现象。同时,各个工序共同协作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的好处表现在能赋予员工高度责任心,有利于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来解决问题,防止出现不良品,避免发生大量在制品库存等。值得提出的是,整个物流系统中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纽带。由于供应商、生产商、代理商、零售商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如此冗长复杂的流通渠道可能使信息反馈缓慢而紊乱,甚至产生信息失真,使各方无法协调。只有通过现代信息系统,才能把供应商、生产商、代理商和零售商紧密联结在一起,并进行协调和优化管理,使企业之间的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渠道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消费者需求信息沿供应链逆向准确、迅速地反馈到生产厂商,生产厂商据此对产品的增加、减少、改进、质量提高、原料的选择等等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供求良好的结合。也就是要实行供应链的集成,使企业与其上、下游之间建立有形或无形的联系,把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在一条链路上的所有环节都联系起来并进行优化,形成贯通一体的同步的网络体系,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QR)。为此,各企业必须采用现有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共同为销售提供良好的服务。现代化手段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语音识别\n技术,如ID代码、条码、EDI、条码应用标识符等等。运用这些技术,在企业内部建立Intranet,外部通过Internet,为准时物流系统的建立服务。第四节准时物流的现实意义准时物流的引入,使得企业在组织结构,企业的价值地位,企业效益等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革使企业更能适应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发展。一.准时物流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传统的组织章程遵循一种上下级报告关系的金字塔模式。毫无疑问,这种组织模式过去曾为我们很好的服务过。但当组织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其适应性就成为严重的问题。市场环境发生的众多变化中,最显著的莫过于“速度”了。在物流体系中,由于顾客的需求短时多变、精益求精,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市场进入的时间更为关键。这就要求企业减少中间管理层,从而减少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延滞,加快对市场和竞争动态的反应,使组织变成“反应迅速的组织”,用能创造性地解决消费者面临问题的产品或服务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组织必须能随时满足变动的市场需求,并在配送方面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准时物流体制进一步要求企业能够打破部门的界限,任命跨职能的、动态的、多任务的工作团队。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有机结构,它是一种松散、灵活的,高度适应性的形式。在这种有机化机构中人们也进行劳动分工,其成员多是职业化的,具有熟练的技巧,并能处理各种不同的问题,并且他们接受的教育已将职业化行为的标准灌输到他们体内,所以不需要多少正式的规则和直接监督就能根据需要迅速做出调整,以便进一步保证准时满足客户的需求。二.准时物流对企业价值地位的影响在传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企业被长期认为是中心环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推式”模型(也叫“基于库存生产”模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它是指生产者通过库存、配送渠道将产品推倒顾客手中。在这一模型中体现的主要是企业的价值,消费者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与此同时,在物流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企业都致力于谋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而缺乏一个为链索上所有企业公认的标准和共有的行为方向。企业为了各自的价值增值,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由于企业只顾自己的个别利益,而没有去关注消费者的利益,其结果就造成消费者的利益被抛到脑后。随着准时物流的“推动”方式的引入,消费者的地位有了明显地提高。这一模式改变了物流供应链中价值增值的指向。在这一模式中,顾客的价值被放到了中心。物流体系中的所有成员,都是以顾客的最大价值作为自身活动的基础。这样,准时物流体制为企业自身、供应商、分销渠道及顾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和服务,并藉此来协调各成员的行动,共同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样,物流管理的终极目标也完成了从追求企业价值增值到向顾客提供最大价值的转变。三.准时物流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准时物流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极力减少原材料、零件、组件、产成品等的库存,尽量避免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原材料的浪费,严格按照客户需求组织采购、运输、流通加工、配送等活动,大大降低了物流的成本,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资金。同时,准时物流也使供应链中的员工强化了时间观念、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协调性,使得整个物流体系的运行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所以,从成本和效率两方面讲,准时物流方式提高了企业的效益。\n第二十一章物流控制物流控制是实现物流系统高效性的重要工作。物流系统的高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资在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转移过程中的高速与高质;二是在达到上述目标前提下的低成本。前者是对物流系统运行质量的控制,后者是对物流系统运行质量成本的控制。控制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包括监督、评价、指导、激励等。第一节物流系统业绩评价物流系统建立后,定期的业绩评价是必要的。通过评价可以了解系统是否按预定的轨道运行,环境的变化对系统提出了哪些新要求,系统中存在哪些薄弱环节等。还有如何加强对系统的控制以提高效率,如何对系统工作人员进行奖励等等问题的解决也都有赖于对物流系统的综合评价。一、评价原则评价需要一定的合理原则,这样才更具有效性和指导性。具体而言,对物流系统的评价应坚持以下原则:(一)客观性和全面性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的把握物流系统现状,确定改进方向,以及为系统工作人员薪酬的确定提供依据。因此评价必须客观。同时,物流是包括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传递等一系列活动在内的大系统,对其评价必须坚持全面性原则。(二)注重物流系统评价的特殊性与其他系统不同,物流系统运行中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存在“效益背反”现象,即物流系统不同主体,不同活动之间可能在目标、运作上存在着冲突。具体表现在:(1)不同活动之间的目标冲突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行是运输、仓储等一系列活动的统一,而在大的统一下面,不同活动之间可能在目标上存在冲突。例如,出于降低运输费用的考虑,在运输方式下往往倾向于批量运输,这必然带来库存的压力增大,成本提高;而为了降低包装成本所采用的简易包装对运输、搬运、储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不同产权主体间的利益冲突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一个完整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多个具有相对独立经济利益的不同产权主体的联合协作,每个产权主体都以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系统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个体的利益最大化追求可能带来整体的无效运行。以托盘为例,托盘是低值易耗品,物流系统上、中、下游企业都使用自己的托盘,以托盘为基础来进行运输、仓储等作业以大大提高效率。然而,不同企业的托盘在价格、新旧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使得托盘在不同企业间的流通遇到障碍,影响效率。(三)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定量指标具有客观、精确的优点,但在评价中,某些方面往往难于进行定量考察,定性指标在这些方面的应用使得评价更具有了科学性。二、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得出评价结论、认识问题所在的参照条件。对物流系统的评价一般有以下三种标准:\n(一)以物流系统运行的目标值为基准值,确定运行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差距,得出评价结论,明确改进方向;(二)以物流系统运行的历史值为基准值,确定实际值对历史值的改进程度,以发现薄弱环节;(三)以同行业物流系统运行的平均值或先进值为基准值,确定本系统在同类比较中的位置,发掘系统潜力。三、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评价所应具有的引导性,评价指标体系将从稳定性、效益性、速度、环保要求、安全要求五方面进行建构:(一)稳定性评价物流系统要充分发挥作用,首先必须具备稳定性。对稳定性的评价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物流系统参与主体之间关系是否稳定,有无长期合作协议;二是本企业物流部门人员是否稳定,其中人员流动率可以反映这一情况。(二)效益性评价物流系统的效益主要从系统的服务质量水平和系统成本费用两方面衡量。(1)成本费用水平物流成本包括了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包装成本等多项成本和费用。每单位产值(如万元)中物流成本费用大小可以作为衡量指标。(2)质量水平质量水平包括采购的原材料品种是否符合要求、采购品合格率、销售损毁率等。物流系统综合评价(A)A1A2A3A4A5稳定性效益性速度性环保性安全性参物单采销采原劳产原废运仓运与流位购售购材动成材气输库输主部产品损合料生品料包燃工安体门值种毁格人产资产装料厂全稳人物合率率均率金成物耗安状定员流理日周品回费全况性稳成性供转废收率措定本应速品率施P1性额度回收P2P3P4P5P6P7P8P9率P10P11P12P13P14图21—1—1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三)速度性评价物流的速度是很重要的,它的评价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均日供应额、劳动生产率、成品资金周转率等。(四)环保性评价\n环保是现代产业的一项基本要求,它的评价主要包括原材料废品回收率、产成品回收率、废气包装物的回收率及运输中燃料耗费情况(可用燃料耗费量与运输历程的比值作为衡量指标)等。(五)安全性指标物流的物必须安全,要安全的放置和安全的运输。它的评价主要包括仓库、工厂等的安全措施(防火、防盗)是否完备,运输安全状况等。四、评价的模型、方法和步骤对物流系统的评价主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考虑到不同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能不同,现将这一方法的机理、步骤介绍如下:(一)建立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体系的建立可以如下图(图21—1—1)(二)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所占权重。例如对A1、A2⋯A5权重的确定如下: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如表21—1—1:表21—1—1判断矩阵AA1A2A3A4A5A1a11a12a13a14a15A2a21a22a23a24a25A3a31a32a33a34a35A4a41a42a43a44a45A5a51a52a53a54a55这其中,aij表示Ai对Aj的相对重要性,如a15=2表示A1比A5更重要。其次,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公式为:CR=CI/RI其中CI=(λmax-n)/(n-1),(λmax表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RI——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见表21—1—2表21—1—2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值阶数n12345678910RI0.000.000.580.901.121.241.321.411.451.49若得出的CR≤0.1,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反之亦然。最后,在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基础上,确定指标权重,公式为BW=λmaxW其中B——判断矩阵;W——权重分配向量A1、A2⋯A5权重确定后,并依次为基础再由上述方法确定P1,P2⋯P14,各指标权重集TW´=(w1´w2´⋯w14´)(1)确定评价结果等级集合。如设集合为E,E={很好,好,一般,较差,很差}(2)确定隶属度矩阵Rr11r12⋯r1nr21r22⋯r2nR=⋯⋯⋯⋯rm1rm2⋯rmn(对于本例n=5,m=14)。\n(3)模糊评价r11r12⋯r1nr21r22⋯r2nD=W´R=(D1D2⋯Dn)=(w1´w2´⋯wm´)⋯⋯⋯⋯rm1rm2⋯rmn取Dmax=Max(D1D2⋯Dn),按Dmax所属等级评定,如本例若Dmax=D2,则系统评定为“好”。r11r12⋯r1nr21r22⋯r2nB=W´R=(B1B2⋯Bn)=(w1´w2´⋯wm´)⋯⋯⋯⋯rm1rm2⋯rmn取Bmax=Max(B1B2⋯Bn),按Bmax所属等级评定,如本例若Bmax=B2,则系统评定为“好”。第二节物流系统控制物流系统建立后,必须实行严格的控制,才能保证系统设立目标的实现。因为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外界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变化会造成系统某些环节的不适应。同时,系统工作人员的主观因素也往往会造成系统运行中的某些偏差。通过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合理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使系统不断完善。一、控制方法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是两种主要的控制方法。其控制过程如图21—2—1:系统输入运行过程系统输出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图21—2—1前馈控制、反馈控制示意图反馈控制的特征是:通过对系统输出的检验,将结果送回运行过程,以此改进运行以获得预期输出(如成本分析、质检、财务分析等)。这种控制又叫事后控制,具有滞后性。而前馈控制是事前控制,在系统输出之前就进行信息分析。在实践中,这两种控制往往结合使用以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此外,还有预算控制和非预算控制(如行政控制、专家控制等)的区分。二、控制的内容与物流系统的评价一致,物流系统的控制也将从稳定性等五方面进行。(一)定性控制很少由企业能单独完成整个物流系统的建构,那么绝大多数物流系统因为是多主体的联合,就存在一个稳定性的问题。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物流系统参与主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n可能会选择退出联盟,从而对整个系统带来冲击。尤其那些占有某种垄断资源或是某一物资的主要供应者的主体的退出,对物流系统的冲击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另一方面,本企业从事物流工作的人员也存在一个稳定性问题。物流管理部门重要人员的离职或一般人员的高频率流动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而竞争对手却可能从中获益。针对第一种情况,一方面应注重在联合主体共赢的基础上建立长期合同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分散供应、销售渠道等方式减少系统对某一主体的过渡依赖,提高系统弹性。针对第二种情况,则应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满足员工要求,增加其归属感。(二)效益性控制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是效益控制中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成本控制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同时摆脱成本约束而片面追求质量也是不明智的。质量控制的内容和目标是降低原材料进货的不合格率及生产中的废品率和销售中的毁损率,并保证不同原材料的按比例供应。成本控制以物流活动为基础,分为采购(选择采购方)、运输(运输工具、线路选择)、仓储(零库存控制等)、流通加工、配送成本控制五个方面。(三)速度性控制新经济的规则是“快鱼吃慢鱼”,企业要提高满足市场需求的速度,所以物流速度的提高是关键。提高速度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不同物流活动间的衔接配合,对某些工具(如托盘)的标准化、与合作对象间强调速度的合作协议、生产工艺的改进、运输线路的选择等等。(四)环保性控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企业也应重视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并对废物的回收、运输燃料耗费,包装的环保性等方面加以控制。(五)安全性控制对这一方面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加强防火、防盗等安全设施建设和提高运输安全水平两方面。三、控制中的注意问题要建立高效的控制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传输、处理的准确性和速度,使得对某一方面的运作负责的人能迅速、全面的获得有关信息。可以说信息系统支撑了控制系统。第三节物流成本控制一、物流费用及构成要进行物流成本控制,首先就要对物流成本有个正确的认识。物流成本是由物流费用按一定对象汇集而构成的。物流费用是指物料、产品、商品等的空间位移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表现为物流各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总和。物流费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人工费用。为物流从业人员支出的费用,如工资、奖金及各种补贴。(二)作业消耗。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各种物质消耗,如包装材料、燃料、电力等的消耗,车辆、设备、场地设施等固定资产的磨损。(三)物品损耗。原料、半成品、协作件、商品等对象在物流作业中的合理损耗。(四)利息支出。属于再分配项目的支出,用于各种物流环节占用银行贷款的利息支付等。(五)管理费用。组织物流过程花费的各种费用,如上网费、入会费、线路租用费、办公费、差旅费等。\n上述物流费用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物流链成本管理不是降低某一环节的费用支出,而是追求物流总费用最低。因此,需要用系统集成的观点分析和控制物流费用消耗。二、物流成本控制的涵义与方法(一)成本控制的涵义控制是调节系统能达到预期目标的一切手段。物流成本控制是采用特定的理论、方法、制度等对物流各环节发生的费用进行有效的计划和管理。(二)成本控制的方法物流成本控制方法,包括绝对成本控制法和相对成本控制法。(1)绝对成本控制,是把成本支出控制在一个绝对金额以内的成本控制方法。绝对成本控制从节约各种费用支出,杜绝浪费的途径进行物流成本控制,要求把营运生产过程发生的一切费用支出都列入成本控制范围。标准成本和预算控制是绝对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2)相对成本控制,是通过成本与产值、利润、质量和功能等因素的对比分析,寻求在一定制约因素下取得最有经济效益的一种控制方法。相对成本控制扩大了物流成本控制领域,要求人们在努力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充分注意与成本关系密切的因素,诸如产品结构、项目结构、服务质量水平、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目的在于提高控制成本支出的效益,既减少单位产品成本投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两种成本控制的比较见表21—3—1:表21—3—1绝对成本控制与相对成本控制的比较比较项目绝对成本控制相对成本控制控制对象成本支出成本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控制目的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控制方法成本与成本指标之间的比较成本与非成本指标之间的比较控制时间主要在成本发生时或发生后主要在成本发生前控制性质属实施性成本控制属决策性成本控制(三)成本控制的原则物流系统的成本控制要贯彻以下几项原则:(1)正确制定物流活动的成本标准,运用标准严格贯彻成本责任制。(2)一般和重点相结合,着重按例外原则控制物流费用支出。(3)上下结合、定期和日常相结合、专家和群众相结合、单向活动和集成过程相结合,全面的进行物流成本控制。三、标准成本控制与定额成本控制标准成本控制法在生产企业应用得比较成熟,物流企业也可以在其基础上,结合活动成本法进行物流成本控制的实践。(一)标准成本及其制定(1)标准成本的涵义。标准是比较各数量值或各质量值的指标或基准。标准成本是指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应该发生的成本。由于对标准宽严程度的看法不同,理论上有多种不同的标准成本概念。①理想标准。理想标准是指在现有情况下最理想、最有力的作业情况下,达到左右水平的成本指标。②过去业绩标准。依据以前各期成本实际水平制定的标准。③良好业绩标准(正常标准)。它是在目前的生产经营条件下,尽力提高生产效率,避免损失、耗费的情况下所应达到的水平。良好业绩标准广泛应用于企业的标准成本控制之中。(2)标准成本的制定。产品的标准成本是由产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组成的,其基本形式是以各自“数量”标准乘以相应的“价格”标准。制定物流作业的标准成\n本,业务数量标准通常由技术部门研究确定;费用(价格)标准有会计部门和有关责任部门研究确定,同时尽可能吸收负责执行标准的职工参加各项标准的制定,从而使所制定的标准符合实际物流活动的要求。(二)定额成本控制法(1)定额成本控制的涵义。定额成本控制法是在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简单法、分批法、分步法)的基础上,为达到及时控制产品成本的目的而汇集生产费用的一种特殊方法。(2)定额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为了及时揭示实际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定额成本法在实际费用发生时,将其划分为定额成本和定额差异两部分来汇集,从中揭示成本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反馈到管理部门予以纠正。月终以产品定额成本为基础,加减所汇集和分配的成本定额差异,就得到了产品、业务的实际成本Cr,即:Cr=Cq+△Crq式中Cq——定额成本△Crq——定额成本差异(三)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制度的比较(1)两者的相同之处是都需要制定目标成本。将实际好用水平与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相比较。(2)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定额成本法差异中的差异是通过每一笔领用材料或加工零件来揭示,并通过差异凭证来反映。标准成本制度往往根据一定时期(3d、5d)实际业务量、实际消耗量与标准业务量、标准消耗量的计算比较来揭示差异,没有专用的差异凭证,工作量相对小一些,但查明的原因较粗一些。②标准成本制度强调将标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分别进行成本控制。定额成本法的定额成本是按成本报表要求划分成各成本项目,这种控制方法比较粗略,难以分清职责。③标准成本制度下,人们认为真实的成本是标准成本,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只是对改进管理有作用。定额成本法要把定额差异、定额变动摊到产品成本中,将定额成本调整成实际成本。④对差异处理办法不同。⑤定额成本法下还要计算定额变动,需设计一套定额变动差异的计算方法。物流企业要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和应用成本控制方法,以达到有效的控制物流成本的目的。四、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一)改善物流管理物流活动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物流费用。改善物流管理就是要加强物流的经济核算,选用恰当成本控制方法,对资金管理、人员、原材料消耗、物流各环节的支出等进行分析,不断改善管理方法,寻求降低物流费用的途径。因此,物流企业应该建立降低物流成本的激励机制,调动物流各个环节人员的积极性,并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物流管理,从而降低物流成本。(二)减少物流中转环节商品从离开生产领域到进入消费之前,需要经过许多流通环节。这些环节越多,商品在物流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越长,物流费用也必然相应增加。减少物流环节,精简那些不必要的环节,能加快物流速度,从而降低物流费用。因此,物流企业应该加强物流的价值流设计,做好物流系统的规划、计划阶段工作,做好物流系统组织设计,减少物流中转环节,降低物\n流成本。(三)扩大物流量,加快物流速度物流速度越快,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实现物流活动所需要的流动资金越少。因此,加快物流速度可以减少流动资金的需要量,减少利息的支出;如果物流速度慢,商品在运输、储存、保管等环节时间越长,必定会相应增加储运、保管等费用以及商品的自然损耗等,增加物流费用支出。因此,应该扩大物流量、加快物流速度,协调好货运枢纽与配送中心、不同部门间物流设施的运行,形成物流活动经济规模,降低单位业务量物流成本。(四)采用先进的、适用的物流技术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手段可以不断提高物流速度、增加物流量,而且可以大大减少物流损失。例如,先进、合理的机械设备、集装箱、托盘等技术的推广,可以降低物流费用;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能够使物流更合理、更具有科学性;选择合理运输路线、合理控制库存量等都可以是物流]费用降低。而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使物流各环节密切联系,减少或杜绝物流环节之间因物流信息不畅造成的不必要停滞,加快物流速度。因此,物流企业应力求采用先进的、适用的拘留技术,协调各项物流作业,促进物流水平的提高,大大降低物流成本。\n第二十二章物流技术人类所从事的物流活动已经从肩扛、背驮、牛拉、马乘,发展到以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当代,物流技术是一个推进器。物流技术与物流活动全过程的实现紧密相关,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流活动各项功能的完善和有效实现。伴随着科学技术悠久的发展历史,物流技术也在逐步地发展,为世界经济和各国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难以预料的经济效益。准确把握物流技术的时代特征与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对物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节物流技术概述物流技术,无论是对物资包装、装卸、运输、配送、储存、流通加工,还是对物流信息处理、物流计划预测、物流评价,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物流技术的概念物流技术是各种流通物资从生产者转移给消费者时,实现各种流通形态的停顿与流动功能所需要的材料、机械、设施等硬技术和计划、运用、评价等软技术。物流技术旨在减轻人员在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中的工作负担,提高物流效率。物流技术是实现流通领域、生产领域一切物资流通及有关信息流通的硬技术和软技术的总称。流通的物资包括生产、再生产和消费用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物资流通的形态是指在供应、加工、销售活动中,由物资的数量、种类、特性和停顿点、流动线的数量、规模、功能等组合而构成的流通形态。其中,停顿点是指产地、工厂、运输据点、流通据点、市场、商店等;流动线是指利用卡车、货车、轮船、飞机等单独进行的直达运输或利用干线进行的复合运输,以及伴随卡车等运输工具进行集货、配送联合一贯制运输等。在物资流通的全过程,始终伴随着物流信息的流通,包括各种物资流通活动有关的计划、预测、动态信息以及相关联的费用信息、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等。对物流信息的管理,要求正确选定信息识别、收集、汇总、统计、使用方法,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和信息传播渠道,保证物流活动的可靠性和及时性。现代信息技术,为达到物流的系统化、合理化、高效率化提供了技术条件。与生产技术相比,物流技术的对象范围、环境条件和目的,更为复杂多样。生产技术是形成并向社会提供有形物资的技术。物流技术是在距离、时间以及供需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进行物资流通和信息流通,形成向社会提供无形服务的技术。物流技术具有“提供无形服务”、“条件复杂多样”、“软技术先行”等不同于生产技术的特征。生产技术直接与科学技术新动向相适应,而物流技术面对多样化需求是被动的、间接的。生产技术和物流技术的特点对比如表22—1—1所示。表22—1—1生产技术与物流技术的特点生产技术物流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更多地应用于流通领域为社会提供有形物质为社会提供无形服务软硬技术并行软技术先行直接与科学技术新动向相适应间接地、被动地适应多样化需求二、物流技术包括的内容物流技术是与物流要素活动有关的所有专业技术的总称,涉及的技术内容很多,可以包括各种物流活动所使用的材料、机械、设施,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包装技术、物资运输技\n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物流技术还包括物流规划、物流评价、物流设计、物流策略等操作方法和管理技能。物流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物流硬技术和物流软技术两个互相关联、互相区别的两大技术领域。(一)物流硬技术物流硬技术是指组织物资实物运动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仓库建筑、站场设施以及服务于物流的电子计算机、通讯网络设备等。1、包装技术包装是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中最后一道重要工序,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重要手段。包装技术是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的总体名称。包装技术涉及技术、艺术、经济、贸易等各个方面,属于跨行业的综合应用技术。因此进行包装技术的选择时应遵循科学、经济、牢固、美观和适用的原则,要综合考虑内装物的性质、流通的环境条件、包装材料和包装机械的选择、经济效果、标准和法规等各种因素。包装技术按主要功能不同分为销售包装技术和运输包装技术。运输包装技术主要目的是减少运输过程中产品的破损,降低流通费用,包括外装的容器设计技术、印记技术和内装的防震包装技术、防潮(水)技术、防锈技术、防虫(鼠)技术等。销售包装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产品、利于销售和提高售价,包括热封技术、塑料封技术、外壳包装技术、收缩包装技术、真空减压及充填包装技术、灭菌包装技术、防酶包装技术、印刷技术等。2、运输技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销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分离,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商品发送到合适的地点,成为物流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运输技术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将商品由m个起运站运到n个目的地所使用的各种交通线路、运输工具和相关辅助设备。从运输工具的角度区分,可以把物流业者提供的运输服务和生产者、流通业者、消费者的自备车辆运输分成铁路运输、汽车运输、船舶运输和航空运输。从技术和构造的角度来看,汽车按货台形状分为普通货台(台板构造、档板构造)和箱形货台(台板构造、侧面构造、顶板构造、后车门),按货物种类分为一般货物用和特殊货物用(液体等散状物用、冷冻和保冷用、不同商品专用车、集装箱专用车、超长超宽超重物资输送车),常见的附带设备有吊车、自动升降板、装卸车身、自动输送装置、液压机等;货运火车包括有盖车、无盖车、槽罐车、漏斗车等;船舶按主发动机分为内燃机(柴油机船)、蒸汽机船(汽轮机车、活塞发动机船、原子轮船),按甲板形态分为平甲板船、三岛型船、凹甲板船、遮浪甲板船、全通船楼船、多层甲板船、低船尾楼船、双体船;航空机分为轻型航空机(气球、飞船)和重型航空机(固定翼机、滑翔机)。3、储存保管技术仓储是供应和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起着缓冲和平衡的作用。仓储系统一般包括收货、存货、取货、发货等环节。存货和保管是仓储系统的主要功能。仓库是为防止物品丢失或损坏的“工作体”,或是为防止物品丢失或损坏而“进行工作的地面”及“水面”。从建筑物所用建筑材料来看,有钢架混凝土仓库、钢筋混凝土仓库、钢架挂石棉瓦仓库等,根据仓库建筑物的库内形态分为一般平地面仓库、货架仓库、自动化立体仓库等。在仓库里堆放保管货物的方法有“地上散堆放”、“平托盘分层堆码”、“使用框架托盘或平托盘支架分层堆码”、“用货架散放”、“托盘在货架上放置”等。其中,后两种堆码方式使用的货架有普通货架、进车式货架、长型货架、流动货架、移动式货架、夹层楼板等种类。根据所保管货物的不同,还需要有相应的冷冻、安全、自控技术和设备。4、装卸搬运技术装卸是随物品运输和保管而附带发生的作业。装卸可以分为与输送设备对应的“装进、\n卸下装卸”和与保管设施相对应的“入库、出库装卸”两大类。而这两类装卸分别伴随有货物的“堆码、拆垛”、“分拣、配货”、“搬送、移送”三类基本的装卸作业,这些作业由于动作和装卸机械的不同,随之形成了不同的“作业方法”。装卸方法是由输送、保管、装卸三者相互决定的外部条件和由装卸本身决定的内在条件决定的,装卸起着支持并提高运输、保管能力、效率的作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装卸时不使用机械和机器是不可思议的。特别是今天,由于输送、保管的大型化、专用化,促进了装卸的合理化,装卸机械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从装卸作业的角度来看,装卸机械包括“堆放、卸货机械”、“分拣、配货机械”、“搬送、移送机械”等几大类。铁道、船舶、飞机的货物装卸,多数是在特定的设施内,使用特殊的专用机械进行或采用集装方式进行,以谋求提高效率。对散装物、液体货物、钢材等特殊货物进行大量的、连续装卸时,分别采用各种专用装卸设备进行作业。最终接受小批量货物的一般家庭、零售业者、定量包装的销售商店一般采用人力装卸或用装设在卡车上的装卸机器进行。为了进行输送、配送,把很多货物按品种、送达地点、收货顾客不同分配到所设置的场地,需要进行分拣作业。常用的分拣手段有机器分拣和机械分拣两大类。把分拣的货物分送到指定的分拣位置,在指定的分拣位置把各种货物从搬送位置分送出去,把分拣指示信息记忆在货物或分拣机械上,使分支装置开动。这种控制是由自动分拣装置的控制设备来完成的。除了这些技术手段以外,现代物流技术还包括了在物流活动中所使用的电子计量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等。(二)物流软技术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但注意硬技术的研制,而且已发展到较高水平的硬技术的优化组合、搭配和衔接。主导物流现代化的技术已逐渐由硬技术转移到软技术。物流软技术能够在不改变物流硬技术即装备的情况下,充分地发挥现有设备的能力,获取较好的经济效果。物流软技术是指为了组成高效率的物流系统而使用的应用技术。具体地说,是指对物流活动进行最合理的计划,对各种物流设备进行最合理的调配和使用,对物流效率进行最有效的评价而运用的各种技术。例如,使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工程、价值工程技术求取物流的最佳技术方案。软技术中的物流计划,是指在规划、改善、改变流通形态时所进行的研究及引进工作;物流设备的调配和使用,指运输工具的选择使用,装卸的方法、库存管理、人的使用以及劳务管理;物流效果评估,指物流的成本计算、管理资料的整理等。1、物流优化与决策技术物流优化与决策,是针对某一物流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物流目标,拟订多个可行方案,然后运用统一的标准,选定最佳物流方案的过程。决策是物流管理人员不可缺少的工作。地位越高,决策在工作中的作用就显得越重要。一个科学的决策过程,一般包括四个基本步骤:①确定物流目标;②拟定多个可行方案;③预测未来的自然状态;④根据决策收益表进行决策分析,选择最优物流方案。决策技术分为确定情况下的决策、风险情况下的决策、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三类。确定情况下的决策只要从决策收益表中选择一个已知自然状态最优的方案即可。风险情况下的决策所依据的标准主要是期望值标准。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主要决定于决策者的素质和特点,可以单独选用或综合使用悲观原则与极大极小决策标准、乐观原则与极大极大决策标准、折衷原则与折衷决策标准、极小极大遗憾决策标准进行决策。2、物流预测技术预测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预见和可靠的依据,并可以提供多种方案以供选择。在物流领域,对物质资料的流向、流量、资金周转及供求规律等进行调查研究,取得各种资料和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预计和推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物流状态。预测的基本步骤包括:①确定预测目标;②搜集处理资料;③选择预测技术;④建立预测模型;⑤评价模型;⑥利\n用模型进行预测;⑦分析预测结果。预测技术种类很多,对于每一预测目标都可用多种预测技术求得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根据决策工作对预测结果的要求,结合开展预测工作的条件和环境,根据经济、方便、效果好的原则,去合理选择一种或几种预测技术。回归分析预测技术和时间序列预测技术是两种应用广泛的基本预测方法。3、物流标准化技术物流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为了适应现代工业标准化的要求,必须积极采用国际化物流标准并建立适合各国国情的物流标准体系,以便适应现代化物流发展的需要。图22—1—1描述了物流标准体系的结构形式与内容。各级干部工作标准技术业务人员工作标准运输人员工作标准单工仓储人员工作标准项作配送服务人员工作标准物标标装卸搬运人员工作标准流准准包装、加工人员工作标准行辅助维修人员工作标准业其他人员工作标准通用标技术管理标准准管劳动、安全管理标准单理设备管理标准项标业务、计划管理标准标准质量管理标准准其它管理标准基实术核础验语算运输标准标方标、技仓储标准准法准数术装卸搬运标准标据单标包装、托盘、集装箱标准准与项准流通加工标准统标配送标准计准信息标准标安全标准准环保标准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图22—1—1物流标准体系图4、物流技术的经济评价物流技术经济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物流技术方案进行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谋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在物流技术经济评价中,既要对某个技术方案本身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比较,确定其经济效果大小,又要把它同其它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价,确定其在这些方案中经济效果的优劣,从而达到方案选优的目的。物流技术经济评价工作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①建立各种可行的技术方案;②分析评估方案;③确立指标,计算求解;④技术方案的综合评价。\n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很多,可以归结为三个系列六十种:①宏观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之一的国民收入(净产值)系列方法二十种;②宏观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之二的纯收入系列方法二十种;③微观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利润系列方法二十种。常用的物流技术方案综合评价方法有加法(也称等分制评分法)、乘法、加乘混合法、除法、最小二乘法等五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5、运筹学方法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运筹学方法是一类科学的数量化方法,它包括多种最优化方法。这些方法是物流管理的有效工具。在物流管理中引入这些方法,对有限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达到最佳效果。运筹学方法可以在物流管理的以下方面得到有效应用:①运用整数规划、表上作业法求解在物流过程中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指派给多项任务和工作,以达到降低成本或提高效益的目的,这是物流管理的重要问题;②运用线形规划、表上作业法或者网络技术来解决运输问题;③运用非线性规划和图上作业法来解决物流问题中的选址问题;④运用动态规划、模拟优化方法来解决库存问题;⑤运用单纯形法等方法来解决装卸任务分配、装卸工人调配、装卸服务顺序等装卸作业的调度;⑥运用动态规划货物配装问题;⑦运用树型结构等网络模型来模拟铁路网络模型和配车方法;⑧运用排队论来解决物流随机服务系统的配置问题。第二节物流技术的发展历程物流活动并不是随着“物流”概念的产生才产生的,它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交换甚至产品交换时就有了物流。这些活动一开始,人们也就开始运用各种物流技术。到了20世纪,随着物流概念的产生和物流理论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物流技术的应用有了很大的进步。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为经济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顾物流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传统的物料储运阶段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们一直在从事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开始将这些内容逐渐概念化,形成“物流”的概念。在现代物流概念产生以前,人们认识的物流活动主要是存储运输即储运活动。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料储存和搬运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比如,为了装运、移动大型物件,发展了各式起重运输机械;为了提高运输速度和适应增大的物流量,发展了多种运输工具,如载货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等。传统储运物流阶段的特点是:商物(商流和物流)合流,物流紧跟商流;物流环节相互割裂,没有系统性;物流技术开发零零散散,发展断断续续,手段落后,应用范围局限在物料的存储和搬运活动中。在我国,储运是一个十分古老、传统的概念。战国时期的独木舟和三国时期的木牛流马,是古代物流技术发展的例子。古代长城的修建工程有大量的物料搬运工作,表现出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在这些大型工程物料供应的规划和组织工作中,也包含着物流软技术的萌芽。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还没有成熟的“物流概念”,国家对商品尤其是生产资料实行严格的指令性计划分配和供应,物流活动主要是物料的存储和运输,技术上把运输和储存看成两个完全独立的环节。生产企业的物流技术主要是通过厂区布置、节约内部物料搬运成本、增大库存等来保证生产。但是,美日等西方国家的物流活动在20世纪中叶已经包括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两大领域,物流技术的应用也到了系统集成化阶段。二、物流技术系统集成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供应,美国军队建立了“后勤理论”,并用于战争活动中。\n所谓“后勤”是指将战时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合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后来,“后勤”一词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形成物流技术系统集成化的雏形。1945年贝塔朗菲发表了著名的《关于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论文,宣告系统理论的诞生。从此,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成为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也为物流活动的系统化和整体最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战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将各个环节的物流技术进行综合、复合化而形成最优系统技术。如以运输设备高速化、大型化、专用化为中心的集装箱系统机械的开发;运输与保管技术相结合的生鲜食品保鲜输送技术;保管和装卸结合一体的高层自动货架系统的开发;以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中心的情报处理技术与运输、保管、配送中心的物流技术在软技术方面的结合等等。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引进系统物流的思想。直到90年代初,系统理论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是物流技术发展的主流,诸如仓库一次性作业、集装单元化技术、散装水泥、自动化立体仓库、流通加工等等都是系统论理论应用的典型形式。在这一阶段,我国从日本直接引入了“物流”概念,在物流系统化方面的理论探讨很多,但实际应用不理想,特别是国有企业运行机制不完善,对物流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动缺乏强动力。三、物流技术信息化阶段以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为转折点,世界经济开始由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的划时代转变,劳动者逐渐从简单的机械工作岗位上解放出来,劳动工具经信息技术武装后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到了20世纪90年代,全球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人类社会已置身于一个信息技术瞬息万变和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商务时代,电子商务的概念应运而生,市场竞争拓展为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物流与信息流的相互配合体现得越来越重要,供应链管理需要越来越多的现代物流技术。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物流技术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在发展历史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的进步。物流技术信息化阶段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为主要标志。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后,物流技术中综合了许多现代技术和电子方式,如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BARCODE条码、电子支付手段、电子定货系统、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系统条码、图像处理、智能卡等等。在这一阶段,生产制造部门将MRPⅡ、JIT、BPR等物资资源配置技术与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信息化物流技术衔接,形成供应链物流系统,使供应链管理更加科学,并由此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1995年国际互联网应用于商业领域,使我国信息化物流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信息化物流技术在我国物流网络化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以网络物流为基础的连锁店和商品配送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也开始启动。1995年,上海机电设备公司推行连锁经营,开发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顺利地实现了统一进货和配送制度。深圳万佳百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不仅在公司内部实现了信息化的物流管理,还与供应商实现了计算机联网,让供应商随时掌握商场销售和商品库存情况,以便及时组织进货。1997年10月,我国第一个使用型电子商务系统——中国商品定货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并在北京、济南、苏州、南京、上海、深圳、昆明、成都建立了总部和地区经营中心,系统实现了与Internet的连结,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发布和货物交易活动。第三节现代物流技术绝大多数影响深远的物流技术和设备是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发展起来的。如四向托盘、高起升叉车、链式输送机等极大地减轻了人员的劳动强度。为了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传统的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技术、包装技术、集装单元化技术等基础性物流技术和设备不\n断升级,成为现代物流技术的一部分。同时,还发展了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射频技术、自动化物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信息化物流技术。表12—3—1列出了20世纪以来的主要物流技术以及应用这些技术的企业比重。1表12—3—120世纪以来的主要物流技术及应用情况技术名称企业选用率(%)技术名称企业选用率(%)(线性/二维)条形码76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23计算机控制58可回收性容器21仓库管理系统50效率设备21自动数据采集43四向托盘17准时生产43计量设备16机器人35自动库存系统15物料需求计划软件33光拣选系统15高速分拣机32链式输送机14高起升叉车31集放式输送机13模拟技术31机动车减震器8自动导向车28自动化电动单轨车5库存周转24其它技术:轻质材料包装技术、窄巷存取、射频识别、射频数据通讯、声音识别系统、企业资源计划软件、生物统计、叉车车载诊断系统、计费设备、自动调节站台搭板、电子数据交换、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一、传统物流技术的现代化改造传统物流技术的现代化改造是指利用新材料、新设备和现代科技对已有的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包装等技术和机械设备进行不断的技术升级,改造出能够实现现代物流功能的材料、机械、设施和管理方法。(一)现代包装技术包装材料是包装技术现代化改造的新内容,新材料导致了新的包装形式与包装方法的出现。现代包装材料的特点是:比重轻,机械适应性好;质量稳定,不容易腐蚀和生锈,本身清洁;能大量生产便于加工;价格低廉。目前常用的包装材料有纸与纸制品、纤维制品、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例如:起防震作用的泡沫塑料内包装,起防水防潮作用的塑料薄膜包装、起防震作用的瓦楞纸箱外包装。现代包装设备是包装技术水平提高的标志,传统包装以人工为主,目前出现了各种自动化包装机械及包装容器的自动生产线,如自动充填机、自动打包机、自动捆扎机、吸塑机和真空包装机得到普遍运用。(二)现代运输技术现代运输工具趋向多样化、高速化、大型化和专用化,对节能、环保要求严格。铁路运输不断发展重载、高速、大密度行车技术。日本的新干线车速达200km/h多,正在研制的悬挂式火车速度达到300—400km/h;大型超音速飞机可以乘座数百人;运载矿石的轮船以及大型油轮已发展到数万吨级甚至数十万吨级;一些和企业生产关系密切的载货车发展为大型化、专用化,同时为了卸货和装货方便,低货台汽车以及带有各种附带装卸装置的货车得到广泛应用。(三)现代储存保管技术仓储观念由单纯保管、存储发展成为对物流系统的调节、缓冲。现代化仓库以成为促进各种物流环节平衡运转的物资集散中心。仓库结构的代表性变化是将高度自动化的保管和搬1整理《现代物料搬运》VOL.54NO.12,VOL.55NO.1相关资料得出\n运结合成一体的高层立体化仓库,物资储存由水平储存发展为立体储存。现代化高层立体化仓库存储物资表现出以下特点:①充分利用了仓容空间,节省了仓储费用。货架的结构各式各样,高度可以达到30—40米,货格数达到20—30万个,1万多平方米仓库的库存量从原来的8000吨增加至15500吨。同时进出库方便,速度快,效率高,叉式起重车可以在货架之间把1吨重的集装物资灵活地送上货架或从货架上取下。据计算,仓库高度从5米提高到20米,每立方米的储存费用可下降37%。②集装化、单位化储存物资。为了使物资储存方式更适用于作业机械化操作,现代仓储技术实行集装化、单位化储存物资。③立体仓库的物资运进、储存、出库程序和物资储存环境监控全部由计算机集中控制,实现高度自动化。④利用计算机技术、条码技术、成组技术等对物资储存秩序进行科学化管理。(四)现代装卸搬运技术搬运是连接保管与运输的重要环节,它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作业发生次数多。现代搬运技术主要是推行机械化来减轻人员的繁重体力劳动。随着单件物资装卸堆码由整体集装箱、托盘装卸堆码而取代,库内物资运转全部实现机械化。叉车、牵引车、起重机、托盘搬运车、码垛机、散料装卸机械、自动拣选机、快速管道输送机、带状输送机是最为普遍的搬运设备。机械手和机器人也在这一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据资料介绍,德国应用于工业生产的机器人有39%是从事于物资搬运工作。化学性加工系统及无人工厂自动线上活跃的无人搬运车,也是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代搬运工具。通过这些技术设备的使用,实现了物资搬运装卸流水作业。二、现代信息化物流技术(一)条码技术条码技术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物流条码是条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借助自动识别技术、POS系统、EDI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对信息的自动扫描,解决了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是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当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的ECR、QR、自动连续补货(ACEP)等供应链管理策略,都离不开条码技术的应用。由于条码技术具有输入速度快、信息量大、准确度高、成本低、可靠性强等特点,发展十分迅速。物流条码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业、商业贸易、生产制造业、仓储业等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直到现在,国际范围内出现了通用商品条码(EAN-13)、交叉二五条码、贸易单元128条码(EAN/UCC-128)等码制标准和EAN位置码、储运单元条码、条码应用标识等应用标准,不仅在国际范围内为商品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代码标识体系,而且为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提供了一种通用的语言符号。(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按照统一规定的一套通用标准格式,将标准的经济信息,通过通讯网络传输,在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构成EDI系统的三个要素是EDI软硬件、通信网络和数据标准化。在物流活动中若要实现EDI,必须有一套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依据EDI标准将物流数据转换为EDI的标准格式。另外,通信环境的优劣也关系到EDI技术能否成功实现。EDI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资源,对供应链上的信息流进行有效的运做和处理,提高贸易伙伴间通信的效益,降低成本。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在UN/EDIFACT标准的基础上制订了流通领域EDI标准EANCOM。(三)射频技术射频技术(RF)的基本原理是电磁理论,它往往与便携式数据终端(PDT)配合使用。PDT,与扫描器相连,包括一个有存储器的计算机和键盘,允许编入一些应用程序。操作时PDT先扫描位置标签,货架号码、产品数量,并输入到PDT存储器,再通过RF把存储器\n中的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管理系统,得到客户产品清单、发票、发运标签、产品代码和数量等。射频识别卡具有读写能力和智能,可携带大量数据,这些数据难以伪造,射频系统能够识别比光学系统远的距离。射频识别系统的传送距离由传送频率、天线设计的功能因素决定,用它识别数据要考虑到传送距离、工作频率、标签的数据容量、尺寸、重量、定位、响应速度和选择能力等。RF对于需要频繁改变数据内容的场合最为适用。在物流领域,RF常用于物料跟踪、货架识别、运载工具等,这些场合要求进行非接触数据采集和交换。在集装箱和运输设备上贴上射频识别标签,在运输线的一些检查点上和货架、仓库、车站、码头、机场等关键地点安置上RF接收转发装置。接收装置收到RF标签信息后,连同接收地的位置信息上传至通信设备,再由通信设备传给调度中心,送入企业信息数据库。所以,物资无论是在订购之中、运输途中、销售货架上,还是在仓库存储着,射频系统都可以掌握所有信息。(四)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本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地理学研究成果,被引用到物流管理系统中。GIS是一种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拟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的计算机技术系统。GIS的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显示对象包括运输线路、销售情况、人口等内容。在物流领域,国外公司已经开发出专门的分析工具软件来进行物流分析。这些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五)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利用分布在约2万公里高空的多颗卫星对地面目标的状况进行精确测定以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GPS由空间部分和地面部分组成,空间部分由分布在6个等间隔轨道上的24颗卫星组成,卫星距地球2万多公里,这种分布可以保证在任何时刻全球的任何地区,都被四颗卫星覆盖,GPS的卫星星座可以全天候、连续地向无限多用户提供任何覆盖区域内目标的高精度的三维速度、位置和时间信息。GPS的地面部分由1个主控站、5个全球监控站和3个地面天线组成。GPS的用户必须配备GPS接收机才能使用GPS系统,GPS接收机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以获得必要的导航定位信息,并据此进行导航和定位。GPS主要用于船舶和飞机导航、对地面目标的精确定时和精密定位、地面及空中交通管制、空间与地面灾害监测等。90年代以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物流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①用于汽车自定位、跟踪调度、陆地救援;②用于内河及远洋船队最佳航程和安全航线的测定、航向的实时调度、监测及水上救援;③用于空中交通管理、精密进场着陆、航路导航和监视;④用于铁路运输管理;⑤用于军事物流。四、自动化物流系统当今时代,工业经济日益发达,新经济融入旧经济并跨越式发展,人类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越来越成为当代企业的战略选择。渗入了信息技术的现代自动化物流系统是多种高技术的集成工程,集光机电信息技术于一体,使各种物料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流动,并使信息流、物流、商流在计算机的集成控制管理下趋向于集成,实现物流的自动化、智能化、快捷化、网络化、信息化,高效、准确地推动商品的流通配送和资金的周转。信息化的自动物流系统是现代物流技术的重要代表,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物流系统具有更加广阔的外延,涉及到的领域有巷道堆垛机等物流设备技术、条码技术、模拟仿真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n数据挖掘技术、实时监控技术、无线通讯技术、激光定位技术、激光导引技术、电磁导引技术、惯性导航技术、机器人技术等。现代自动化物流系统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自动输送系统、自动搬运车系统、机器人作业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消防自动报警喷水灭火系统、实时监控系统、计算机模拟仿真系统、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1下面介绍5种主要的自动化物流系统产品。(一)无人搬运车(ACV)无人搬运车在电磁和光电的导引下灵活地完成装卸搬运作业。比如,通过激光导引或惯性导引,计算机交通调度系统可以随时更改ACV的行驶路径。目前,全世界已有一千台激光导引车投入运行,运行速度可达60—90m/min,长距离直线运动可达100m/min,停位精度可达丄5mm,特定条件可达丄2mm;载重一般在500kg左右,最大可达40L。我国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激光式ACV如图22—3—1所示。图22-3-1激光导引式无人搬运车图22-3-2圆柱坐标型机器人(二)装卸机器人目前,用于装卸作业的工业机器人在结构形式上有关节型、圆柱坐标型和空间直角坐标型等形式。每小时的作业能力可达1300多次,抓取重量可达200kg左右。在抓取30kg,每秒270度旋转时,定位精度可达丄1mm。目前,已经出现带视觉识别的装卸机器人和无人自动导引车相结合的形式。在我国,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出了圆柱坐标型机器人(如图22-3-2)和关节型机器人(如图22-3-3)。1所有产品图均摘自2000年第3期《物流技术与应用》。\n图22-3-3关节型机器人图22-3-4TD系列巷道推垛起重机(三)巷道推垛起重机欧洲国家喜欢采用单柱巷道推垛起重机,日本经常使用双柱巷道推垛起重机。它们的高度一般为16m-30m,最高的有50多米;运行速度可以达到160m/min-320m/min;载重量可以达到5000kg,航空集装箱巷道推垛起重机可达16.5L。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TD系列巷道推垛起重机如图22-3-4所示。(四)自动有轨搬运车自动有轨搬运车既可以在地面运行,也可以在空中运行。空中运行速度可以达到160m/min,地面运行速度可以达到240m/min,停位精度可以达到丄3mm。目前的最新产品有数控地面穿梭车和带机械手的空中有轨车等。图22-3-5是在我国红河卷烟厂备件库内使用的空中有轨自动搬运车。\n图22-3-5空中有轨自动搬运车图22-3-6分拣式输送机系统(五)高速分拣输送机高速分拣输送机系统能够自动识别物资并进行分流和合流。图22-3-6是我国红河卷烟厂应用的分拣式输送机系统。第四节物流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物流量的急剧增加和对物流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社会对物流技术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物流设备和手段更加先进适用,物流作业更加高效、优质和安全。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及其在物流领域的充分应用为物流技术的这一发展要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与基础条件。一、21世纪高新技术展望(一)21世纪仍将是信息革命的时代信息技术领域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获取及应用技术,这些技术的相互结合将成为信息通信技术总的发展趋势。随着量子电学、光量子技术和纳米科技的进展,微电子与光电子器件及其集成结构、功能和规模将取得革命性的进展。计算机结构和功能将向着微型化,超强功能、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模拟人脑认知、思维过程的计算机将有可能问世。未来的网络与通信技术将向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信息的传输、处理和交换更加快捷、方便和经济。新的科学方法与应用软件将帮助人们突破语言文字屏障,实现即时的虚拟现实,为全球化虚拟制造、服务、流通等提供新的平台。智能科学是研究机器智能的学科,即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研制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来模仿、延伸、扩展人的智能,实现某些“机器思维”。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和各种信息系统\n的普及,人类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和处理的智能化必然会出现更加强烈的需要。21世纪是智能科学突飞猛进的世纪,智能理论的研究将成为现代信息科学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智能科学包括符号智能、计算智能、人工生命。随着智能科学的进展,实用化人工智能技术将日益受到用户和产业界的重视,并在应用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二)21世纪将是新材料和新能源迅速发展的时代所谓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的材料,发展方向是高性能化、多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微型化、低成本化和与环境相协调化。轻质、高比强度、比刚度、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和具备其它优良性能的结构材料将是21世纪材料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它们对包括飞机、汽车、船舰、火车等交通工具在内的各种机械、装置、设备的性能改进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先进发电、洁净煤转化、核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也将在21世纪快速发展和高效利用。(三)21世纪将是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流通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流通技术是传统制造业和流通业不断吸收机械、信息、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新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开发与设计、制造、检测、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这些新技术具有优质、高效、低耗、清洁、敏捷的特点。未来的制造业和流通业将全面进入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艺术化、全球化的作业时代。全球化敏捷制造,先进制造工艺、方法与装备技术,机器人,微型电子机械系统等是这一领域当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四)21世纪将是生命科技促进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发展的时代到21世纪初,人类全基因组遗传图、物理图、转录图的制作和全部序列的测序工作将要完成。EEG/EP(脑电/诱发电)、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PET(正电子发射射线断层照相技术)等成像技术的结合使得人类可以直接“看到”整个大脑在认知活动时的结构和功能过程。通过对人脑和神经系统分子发育和工作机制的深入研究,将逐步揭示脑和认知过程的奥秘,促进认知科学、教育学、信息科学的发展,可能为智力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带来新的突破。(五)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发生重大变革、继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代21世纪的科学技术除了在上述领域将得到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外,人类还将继续向空间、海洋、地球深部不断拓展,人、自然、社会将会协调发展。科学将从分化、深入,继续走向交叉、综合、统一,从简化走向复杂,从简单有序走向复杂有序,并广泛向技术领域渗透。21世纪的高新技术创新发展将呈现出极限化、精确化、智能化、设计化、高速化、分散化、网络化、复合化、文化化等特征,新的革命性高技术成果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力引擎。二、物流技术的发展趋势从物流理论和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迹象来看,物流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标准化趋势。把握这些特征,对物流技术装备单机和自动化物流系统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信息化信息技术是影响现代物流技术发展名副其实的重要技术,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定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快速反应、有效的客户反应、企业资源计划等技术与观念在现代物流中得到普遍的应用。物流技术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适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可以肯定,未来社会将是一个完全信息化了的社会,信息和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作用将会更加明显。在21世纪,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人工\n智能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信息网络的建成,物流技术的信息化趋势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那时,信息技术将控制包括运输工具在内的多种物流机械。比如: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对汽车、轨道车、船只等物资运载工具的精确定位跟踪。而且,信息技术也将用于进行经营状况的分析与预测,以制定经营计划和战略,从而使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通过信息化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二)网络化这里指的网络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各个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商业企业之间,甚至全社会之间均通过通信网络连结在一起。比如:物流配送系统借助于增殖网上的电子定货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来自动向供应商提出定单,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自动与下游客户完成定货。二是组织的网络化,即组织的内部网Intranet。物流技术信息化是物流技术网络化的基础,物流技术网络化是物流技术信息化的必然。网络化是物流技术未来发展的又一主要特征。借助通信网络进行物流活动,将不仅实现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低成本的数据共享,提高物流作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经营传递等形式实现无纸化作业,使作业效率大大提高,费用大大降低。当今世界Internet等全球网络资源的可用性,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流的网络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物流网络化不可阻挡。(三)自动化德国西门子公司、美国罗克威尔公司、我国的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相继提出了集成自动化的概念和整体解决方案。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提出的企业集成自动化包括了单机自动化、过程自动化、物流自动化、信息自动化(信息集成)等四个组成部分。自动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的外在表现是无人化,自动化的效果是省力化,另外还可以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物流技术自动化需要发展的领域比较多,如条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这些设施可以普遍用于物流作业的流程中。(四)智能化这是物流自动化、信息化的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中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自动分拣机的运行、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问题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知识才能解决。在物流自动化的进程中,物流智能化是不可回避的技术难题。专家系统、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智能化已成为物流技术发展的一个新趋势。21世纪,智能科学技术将在符号智能的基础上突飞猛进,进一步将人类智慧和知识与材料、能量相结合,研制出更加“聪明的”工具,提高物流的作业水平和管理水平。(五)标准化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全球化态势。为社会生产服务的物流产业也呈现出社会化与国际化趋势。这就对物流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标准化。在未来社会,物流设备、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制造必须满足统一的国际标准,以适应各地区间、世界各国间相互实现高效率物流的要求。比如,运输工具与装卸存储设备的标准化可以满足国际联运和“门对门”直达运输的要求;推进通信协议的统一和标准化,可以满足电子数据交换的要求。(六)柔性化未来的社会生产更加趋向于多批次少批量的柔性生产,为了适应这种生产方式的需要,物流系统和设备也要求具有足够的柔性,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要求。而且,作业效率要更高,费用要更少。柔性化的物流技术正是适应生产、流通与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物\n流模式,它要求物流配送中心根据消费需求“多品种、小批量、多层次、短周期”的特色,灵活地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比如,为了适应储存运输物资多变的需要,越来越多地使用一种可拆卸或可移动的仓库结构,根据储运方式和货物的品种批量进行拼装组建。20世纪90年代,国际生产领域纷纷推出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系统MPPR-Ⅱ、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概念和技术的实质是要将生产、流通进行集成,根据需求端的需求而组织生产、安排物流活动。这些技术将会将会在未来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成为物流技术发展的另一重要趋势。参考文献:1、高桥辉男,《后勤管理:理论与实践》,白桃书房,1997年。2、菊池康也,《物流管理论》,税务经理协会,1997年。3、阿保荣司,《后勤管理》,同友馆,1994年。4、阿保荣司,《后勤管理革新战略》,日刊工业新闻社,1993年。5、野长濑裕二,“关于企业后勤系统的研究”,《关东学园大学纪要》,第25集(98.3)。6、菊池康也,“对后勤管理本质的考察”,《流通与系统》,第99号(99.3)。7、大和银行,“探索物流机能提高的批发业”,《经济调查》,1998年5月号。8、西恒葵,“运用EC信息的生产、销售、物流综合系统”,《输送展望》,第243号(99)。9、日经BP社,《后勤经营:物流的最佳管理》,日本经济新闻社,1995年。10、失作敏行等,《生产销售统合营销系统》,白桃书房,1994年。11、表信彦,“供应链管理总论”,《品质管理》,1998年9月号。12、菊池康也,“企业间供应链统合的基本构造”,《流通与系统》,第100号(99.6)。13、八桥治朗,“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组织间的关系”,《商经论集》,第76号(99)。14、德永善昭,“提携管理”,《亚细亚大学经营论集》,第34卷(99.2)。15、铃木准,“物流变革与今后展望”,《流通与系统》,第92号(97.6)。16、F.Robeson&W.C.Copacino,TheLogisticsHandbook,Frese,1994.17、J.Bowersox,LogisticsExcellence,DigitalPress,1992.18、D.Tayler,GlobaiCasesinLogisticsandSupplyChainManagement,ThomsonPress,1997.19、H.Baiiou,LogisticsManagement-PlanningandControl(SecondEdition),PreticeHaii,1985.20、D.J.Bowersox&D.J.Closs,LogisticsManagement,Mcgraw-Hill,1996.21、崔介何,《物流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22、王之泰,《现代物流学》,中国物流出版社,1995年。23、丁立言,《物流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24、菊池康也著、丁立言译,《物流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25、田信哉著、陶庭义译,《物流入门》,海天出版社,2001年。26、骆温平,《第三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27、金若楠、张文杰:《现代综合物流管理》,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年。28、董千里,《高级物流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年。29、何明珂,“国内物流发展的几个误区”,《中国物流联盟网》,2002.130、杨鹏,“2001中国物流盘点”,《21实际经济报道》,2002.131、牟惟仲,“对物流现代化的探讨”,《物流技术》,2001.632、何蓉,“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特征”,《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1233、吴清一,《物流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年。\n34、崔介何,《物流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35、阿保荣司,《物流基础》,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36、三轮芳朗、西树清彦,《日本的流通》,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37、编辑部,“探索新的物流服务的物流产业”,《经济调查》,1998年9月号。38、编辑部,“改变物流的‘第三方货站’──美国迅速成长的新市场”,《经济月报》,1998年10月号。39、林正树、坂本清,《通向经营革新的途径》,八千代出版社,1997年。40、大和银行,“探索物流机能的批发业”,《经济调查》,1998年第5号41、铃木隼,“物流变革与今后的展望”,《流通与系统》,1997年第6号42、田中胜,“21世纪型批发企业的生存战略”,《SRIC》,1998年第12号43、失作敏行、小川孔辅,《生贩统合营销系统》,白桃书房,1994年。44、流通系统开发中心,《进化的POS系统》,日本经济新闻社,1995年。45、保有芳昭、加藤义忠,《现代流通论入门》,有斐阁,1994年。46、宫泽健一,《高度信息社会的流通机构:信息网络型流通系统的展开》,东洋经济新报社,1986年。47、田岛义博、原田英生,《流通入门》,日本经济新闻社,1997年。48、三轮芳朗、西村清彦,《日本的流通》,东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49、经济企画厅物价局物价管理室,《信用卡与流通效率化》,大藏省印刷局,1986年。50、久保村隆佑,《第二次流通革命:21世纪的课题》,日本经济新报社,1996年。51、冯.贝塔郎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52、魏宏森、曾国屏著,《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53、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54、日通综合研究所,《物流手册》,“超星图书馆”(http://www.ssreader.com.cn)55、苏君、吴辉,《现代商业企业物流系统管理》,“超星图书馆”(http://www.ssreader.com.cn)56、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57、徐文静,《物流战略规划与模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58、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戴维J.克劳斯,《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59、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竞争——后勤与供应链管理》,北京出版社,2001年。60、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1、弗雷德·R·戴维,《战略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62、张声书、佐伯弘治,《中国现代物流研究》,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63、郎会成、蔡连侨,《物流经理业务手册——掌握工作方法与技巧的捷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64、汪辉骅,“战后日本的物流体制”,《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12月1日。65、安心,“仓库在亚洲”,《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5月11日。66、大兴,“节约仓库成本—从箱子开始”,《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5月11日。67、中田信哉著、陶庭义译,《物流——配送》,海天出版社,2001年。68、彭璧玉,《国外企业管理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69、陈佳贵、黄速建,《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70、王莉,《物流学导论》,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年版。71、王之泰,“虚拟经济给现代物流提供了发展机遇”;《物流世界》,2001.1.72、梅赞宾,“浅论我国货运代理企业的发展方向”;《物流世界》,2001年.1.\n73、张文杰,“运输企业向专业化物流企业转型的增值空间与经营运作”,《物流世界》,2001.1.74、洪森,“世界物流企业前十强带给我们什么启示?”,《物流世界》,2001年.1.75、田宇、张戈玲,“逆向选择与物流服务承诺”,《中国流通经济》2002.1.76、翁心刚、王东平,“关于发展现代物流的若干思考”,《中国流通经济》,2001.6.77、孙群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与电子商务发展”,《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2.78、邹丹、陈智高,“电子商务中企业物流模式的分析及选择”,《中国流通经济》,2001.2.79、邱冬阳,“论电子商务物流的八种模式”,《中国流通经济》,2001.1.80、王佐,“用物流理念来发展物流产业”,《铁道科学物资管理》,2000.4.81、马立宏、张文杰,“电子时代物流企业的增值空间”,《中国物资流通》,2000.8.82、绍基,“中国物流市场供求状况分析”,《物流技术与应用》,2000.2.83、刘北辰,“试论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中国物流网》(www.logisticsnet.com.cn)84、JamesA.Fitzsimmons,《服务管理:运营、战略和信息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85、DonaldJ.Bowersox,《物流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86、金真,“全面认识物流服务”,《商业经济文萃》,2000.687、金真,“全方位物流服务与物流服务质量体系”,《商品储运与养护》,2000.688、何明珂,“电子商务的物流服务内容分析”,《物流技术与应用》,2000.289、田宇、张戈玲,“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企业经营战略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990、田宇,“论物流服务质量管理——兼与王之泰教授商榷”,《物流科技》,2001.591、田宇、汪宇波,“物流服务营销论”,《物流科技》,2001.1192、章俊元、胡鸿飞,“论交通运输服务质量环及其动力机制”,《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1999.493、洪生伟,《服务质量体系》,中国计量出版社,1998年。94、宋承嗣、龙子泉,“企业开展物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物资流通》,2001.1595、陈希,“浅谈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国流通经济》,2001.196、陈志宏,“CRM:顾客关系管理”,《经济管理》,2001.997、李显君,“客户关系管理”,《企业管理》,2001.398、倪丽菲,“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经济论坛》,2002.599、甘露,“客户关系管理:新经济的利润源泉”,《经济论坛》,2002.6100、徐建新、徐金发,“让客户关系管理成为利润源泉”,《中外管理》,2001.4101、骆温平,《第三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02、李彦萍,“第三方物流的价值”,《中国流通经济》,2001.5103、陈保国、琚泽钧、林自葵,“第三方物流的经营趋势”,《中国物资流通》,2001.12104、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105、彼德·德鲁克,《管理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106、张继焦,《价值链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107、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108、沈厚才、陶青、陈煜波,“供应链理论与方法”,《中国管理科学》,2000.8109、代小春、牟小俐、江积海,“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框架”,《经济管理》,2001.6110、曾祥云,“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经济管理》,2001.22\n111、刘丽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之一:物料采购管理策略”,《中国管理科学》,2001.9112、王成恩,“供应链中物流与信息流管理”,《中国管理科学》,2000.8113、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竞争——后勤与供应链管理》,北京出版社,2001年。114、何明珂,《现代物流与配送中心》,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年。115、宴维龙、张春法、曹克,《网络企业经营术》,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116、S·马杰罗,《市场营销》,中信出版社,2000年。117、刘庆斌,“企业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的综合评价”,《中国流通经济》,2001.3118、何明珂,“物流系统要素冲突”,《中国流通经济》,2001.5119、丁立言,《物流系统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120、秦明森,王方智,《实用物流技术》,中国物资出版社,1991年。121、赵林度,钱英,《开放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年122、张晓萍,《现代生产物流及方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123、张正义,“中国企业物流技术跨越式发展”《物流技术与应用》,2000.3124、许胜余,“配送中心的现代化物流技术”,http://www.china-logisticsnet.com125、张铎,“现代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http://www.china-logisticsnet.com126、徐天亮,“我国物流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物流技术》,2000.2127、陈子峡,“企业物流技术的应用与实现”,《机械设计与制造》,2001.5128、樊跃进,“AGV自动充电系统设计”,《机械工业自动化》,1999.2129、陆薇,“系统观念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物流技术》,2001.2130、朱艳阳,薛峰,“电子商务下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技术》,2001.5131、朱道立,“中国物流网络现状与发展趋势”《物流技术》,2001.1132、刘兴景,“物流信息平台发展规划框架分析”,《物流技术》,2001.1133、蔡顺德,“适应高频率作业的立体自动仓库(AS/RS)——物流系统自动仓库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物流技术》,2001.4134、陈方建,“20世纪世界重要物料搬运技术与设备”《物流技术》,2001.2135、朱益刚,“二维码及其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物流技术》,2001.4136、陈振明,“21世纪仓储与物流技术的发展趋势”,《物流技术》,2000.1137、樊跃进,“韩国三星公司的电磁导引AGV[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物流技术》,1999.4138、李宗平,“物流现代化和运输工具的发展趋势·机械设计与制造”,《物流技术》,2001.3139、汪亚非,“21世纪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特征研究”,《物流技术》,2001.5140、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课题组,《21世纪初科学发展趋势》,科学出版社,1996年142、中国科学院,《2000高技术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