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10 发布 |
- 37.5 KB |
- 15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管理学]现代管理学课件
现代管理学赣南师范学院\n第一章导论本章共三节,主要介绍了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管理的涵义与历史发展、管理学与现代管理学的涵义及其学科特征、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与方法、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n第一节管理概述一、管理的概念什么是管理?1、对组织资源及要素的协调2、组织所实施的职能3、组织活动的系列4、管理是艺术管理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n二、管理的历史发展1、史前人类社会的管理。(原始、简单)2、前资本主义各社会阶段的国家管理。(权力分化、经验)3、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科学化、分权化、法制化、经济化)4、现代管理。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1、系统化管理2、民主化管理3、科学化管理4、法制化管理5、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n三、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3、管理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n第二节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一、管理学的涵义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1、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协调特各资源)2、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关系)3、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关系。(民主建设、体制建设、文化建设)\n二、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完整理论体系、实践应用)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数学模型与方法)3、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相统一的学科(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两重性)4、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人、财、物资源为硬,管理为软)5、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n三、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1、变革性2、开放性3、严密性4、实用性\n四、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2、关于管理准则、管理规范及管理手段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内容方面的基本问题4、关于管理职能问题5、关于管理创新与管理国际化的基本问题\n第三节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途径与方法一、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把握现代管理规律,提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2、有助于合理组织生产力,充分发挥生产力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3、有助于面向未来,实现管理的国际化与管理创新\n二、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1、以马克思主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2、一切人实际出发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n三、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1、比较研究法2、定量分析法3、历史研究法4、案例研究法5、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n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本章共四节,主要介绍了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管理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原始社会管理思想的萌芽、中外古代管理思想的内容、近代西方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内容•\n第一节前管理学时期的管理思想一、中外古代管理思想1、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例:齐王与田忌赛马。孙膑所运用运筹学和对策论的思想。⑴系统管理思想⑵用人思想⑶经济管理思想\n2、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⑴行政管理⑵生产管理⑶教会管理\n二、近代西方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1、机器大工业的需要2、市场竞争的需要3、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4、阶级斗争的需要\n三、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1、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博尔顿主要贡献:①在生产管理与销售方面②在会计的成本管理方面③在人事管理方面④实行工作研究,制订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规划⑤实行由职工选举的委员会来管理医疗福利费等福利制度\n2、亚当•斯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1776年出版《国富论》他的贡献:①分工的观点:提出分工提高效率的三个原因。②经济人的观点:经济现象是由具有利己主义的人们的活动产生的。3、罗伯特•欧文19世纪初英国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其经营的一家纺织厂试验,探索对工人和工厂所有者都有得的方法和制度。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被称作“人际关系之父”(或“人事管理之父”\n4、查尔斯•巴贝奇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他的贡献主要有:①对工作方法的研究: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仔细研究工作方法。②对报酬制度的研究:按照对生产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人的报酬。\n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一、科学管理理论泰罗和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主要内容有:①科学管理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②能力与工作相适应③标准化④差别计件工资制⑤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⑥例外原则⑦“心理革命”\n二、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和他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主要内容:①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经营包括的六活动: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②概括管理的五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③强调管理教育与建立管理理论④提出管理14项原则\n三、管理组织理论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被称作“组织理论之父”基本内容:1、提示了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并划分了权威的类型①传统权威②超凡权威③合理—合法的权威2、归纳了官僚制组织的基本特征3、概括了官僚制组织的结构\n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指的是在人群关系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又称组织行为学;它着眼于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重视人际关系,人的需要,人的作用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学科的出现对管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其由以"事"与"物"为中心的管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靠监督与纪律的管理发展到动机激发,行为引导的管理;由独裁式管理发展到参与式管理,它的应用成果得到了普遍地重视。虽然行为科学问世以来的历史并不长,关于它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作为当今世界的"热门"科学之一,由于狭义行为科学的研究通过研究生产和工作环境中人的行为,旨在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支柱之一。一、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代表人物:美籍澳大利亚人梅奥,著名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他领导了1924年——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即霍桑试验。主要观点:1、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2、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n二、后期行为科学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各种需要按其重要程度和产生的先后顺序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2、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公司的政策、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工作条件等激励因素:成就、上级赏识、工作责任、个人进步等\n3、弗鲁姆的期望价值理论M=V•EM—激励力量V—预期价值E—主观概率要调动职工积极性,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即①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系②绩效与奖励的关系③奖励与满足个需要的关系4、麦格雷戈的“X-Y”理论5、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法”领导者的行为概括为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的关心\n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一、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孔茨在1980年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中指出,管理学派有十一个1、管理过程学派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基本研究方法①把管理工作划分为管理职能②对管理职能逐项研究,从丰富的管理实践中总结管理的基本规律2、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观点:成功的组织管理者的经验是最值得借鉴的\n3、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观点:①提出了社会的各种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系统观点②分析了正式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成员的协作意愿,组织的共同目标和组织内的信息交流③提出了权威接受理论④对经理的职能进行了新的概括4、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和马奇。观点:①强调了决策的重要性②分析了决策过程中的组织影响③提出了决策的准则④分析了决策中的“组织”作用⑤归纳了决策的类型和过程\n5、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观点:以系统的观点考察组织结构及管理基本职能。①把管理组织视作一个开放系统②对组织的运行进行了系统分析6、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英国的伍德沃德和美国的菲德勒。观点:对管理中的可变因素,着重人六个方面加以考察①组织的规模②组织中人员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程度③组织成员的技巧、能力、志向、兴趣以及个人性格④目标的一致性⑤决策层次的高低⑥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n二、现代企业文化理论主要内容有:①日本的兴起在于文化,在于特有文化基础上的新的管理模式②企业管理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③企业文化的要义,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成员间共同的信念、价值观、方向意识、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准则④作为企业领导,在完成对企业战略、组织、制度、技术管理的同时,应把主要精力用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培育上⑤为完成对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培育,企业领导必须具有文化意识⑥未来企业的竞争,将主要是企业文化的竞争\n本章共三节,主要介绍了现代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容、现代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对于管理活动的指导意义、现代管理活动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应用方法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则\n第一节管理的人本原则一、人是管理的目的1、“人是目的”的观点是现代管理者的共识2、“人是目的”的观点综合了管理学发展的成就3、“人是目的”的观点是管理实践的指导原则\n二、管理活动“以人为中心”民主的管理方式具体的作法是:①让职工通过正常的渠道,对社会、对本单位的活动目标、计划、管理干部的任免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参加高层决策②通过自己的代表或群众组织,直接参加管理工作③对社会及本单位的活动进行广泛的监督,同时监督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工作\n三、重视人的需要1、通过认识人的需要去实现对人的管理2、通过促进人的需要的满足去实现对人的管理3、通过唤起和促进人的需要的生成去实现更为积极主动的管理人本质上说来,重视人的需要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体现\n第二节管理的系统原则一、系统的概念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具有其各个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并和一定的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二、系统的特性无论是自然系统还是人造系统,都具有以下特性:①整体性②层次性③动态性④开放性\n三、管理系统管理系统是由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组成的并由管理者负责控制的一个整体管理系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组织性1、任何一个管理系统都不是盲目地建立起来的,而是从属于一定的目的,根据系统的目标设置其各个子系统,并建立起各系统之间的联系网络2、组织是管理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组成方式\n四、坚持系统的观点系统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1、现代管理要追求成功、追求效益,顺利实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坚持运用系统的原则,对管理系统的整体充分、细致地认识和把握2、根据系统的观点,在对管理系统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还要把管理工作的整体科学地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或基本要素,并据此进行明确的分工,使管理工作专业化、程序化、规范化坚持系统原则要做到:①具有全局观念②关注系统结构的状况③处理好管理宽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n第三节管理效益原则一、效益的概念效果是一项活动的成效与结果,是人们通过某种行为、力量、方式或因素而产生出的合乎目的性结果。效率是指特定的系统在单位时间内的投入与所取得的效果之间的比率。效益是一种有益的效果,具体地说,它反映了人们的投入与所带来的利益之间的关系。效益、效率与效益之间存在着区别。效益可以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n二、效益的根据一切管理都应朝着提高效益的方向努力,管理的效益取决于以下因素:1、取决于管理者2、取决于管理对象3、受管理环境的影响4、从根本上来看,管理效益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三、坚持效益原则1、自然资源的匮乏决定了管理必须注重效益。2、国际竞争的加剧决定了管理必须以效益取胜。3、人类利益的趋同性决定了管理必须以效益为主导。\n第四章管理道德本章共三节,主要介绍了管理道德的基本内容、管理道德的客观依据和功能、管理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n第一节管理道德概述一、道德与管理道德道德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管理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规范对象的特殊性2、调整对象的特殊性\n二、管理道德的客观根据在管理活动中,存在着经常性的人际冲突,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者之间由于认识不同造成的冲突2、利益的冲突3、管理中的结构性缺陷造成的冲突4、领导作风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冲突管理道德能够调节管理系统中人际冲突:1、公正性的要求:①均衡的要求②平等的规定2、合理的功利要求\n三、管理道德的功能1、管理道德有助于增强管理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2、管理道德评价是考察和遴选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手段3、管理道德为管理活动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4、管理道德是管理者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5、促进管理系统中人际关系的道德化\n第二节管理道德的内容一、有道德的管理者1、在下级面前,应以身作则2、密切联系部属,虚心听取下级的批评意见3、加强管理的民主化4、肯定部属的成绩5、正确运用情感激励二、管理道德的规范最基本的管理道德规范有:1、忠于职守2、遵纪守法3、实事求是4、团结协作5、尊重人才\n三、管理人格管理人格就是管理者道德心理、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的有机统一体。具体体现在:1、自觉的责任意识2、真诚的服务意识3、清廉为公的追求4、主持公正、维护正义5、言而有信、行而必果\n第三节管理道德的形成一、管理道德评价管理的道德评价是对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是否合乎道德性所进行的价值评定。在评价中应考虑下面几方面:1、动机与效果的统一2、目的和手段的统一3、选择自由和道德责任的统一所谓自由,就是管理者活动的自主性。\n二、管理道德教育管理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管理者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管理者管理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过程。包括:提高管理道德认识、陶冶管理道德情感、锻炼管理道德意志、坚定管理道德信念三、管理者的自我完善管理者的道德自我完善是管理者个人人生修养的过程。\n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手段本章共四节,主要介绍了管理基本手段的内容、性质与特征、管理基本手段在管理实际中的运用\n第一节行政手段一、行政手段的内容行政手段是一种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和行政岗位的权力,运用命令、批示等强制性的方式,对下属或下一行政层级的机关施加直接影响的方法。二、行政手段的基本特征:行政手段的根本性质就是服务,为组织系统的其它方面提供服务。基本特征:1、权威性2、强制性3、垂直性4、随机性5、无偿性\n三、行政手段的功能1、行政手段的运用可能使组织内部实现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获得系统整体的功能,从而使组织上层制定的方针和政策得到贯彻,实现对全局的有效控制2、运用行政手段,具有快速、灵活、高效的特长3、在一切管理手段中,行政手段是比较简单的手段,但却是最为基本的手段,行政手段的运用是一切其他管理手段的基本保障。\n四、行政手段的运用行政手段以权威作支柱,表现出明显的集权特征:1、很少给下属留余地,不利于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2、组织的命运往往决定于少数高层领导,其任何变动都直接影响组织的发展3、纵向垂直管理,强化权威,拉大上下级距离,容易滋生官僚主义4、纵向垂直管理可能割断各个层次上的横向联系,使横向沟通无法进行。要科学、合理使用行政手段:1、突出目标导向2、建立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3、处理好管理宽度与管理层级的关系4、权责一致\n第二节法律手段一、法律手段的内容法律手段是一种运用法律规范和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的各种行为规则进行管理的方法。二、法律手段的性质和特征法律手段能够以最坚定的方式贯彻管理意志。法律手段的主要特性:1、强制性2、规范性3、概括性4、稳定性5、可预测性\n三、法律手段的功能法律是基于组织利益而将复杂的概括为定型的、普遍适用的规则。1、运用法律手段可以保证社会运行和组织内部的必要秩序2、运用法律手段能够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管理系统具有稳定性3、法律手段对管理系统的发展有促进或阻碍的作用4、法律手段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n四、法律手段的运用使用法律手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法律的内容要与整个社会和组织内道德舆论水平相适应2、要在整个组织系统中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律的权威性3、要有有效的法律机构和体系来保证法律的实施4、要根据客观事物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而适用的法律调整方法\n第三节经济手段一、经济手段的内容经济手段是一种通过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去刺激组织和个人行为动力的管理手段。经济手段的具体内容为:1、价格2、税收3、信贷4、工资5、奖金6、罚款二、经济手段的性质和特征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主要特征:1、调节性2、灵活性3、平等性\n三、经济手段的功能1、对于管理系统来说,经济手段的运用,可以形成一个强大的向心力2、运用经济手段的管理往往是最富有弹性的管理3、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还可以促使健康的人际关系生成四、经济手段的运用经济手段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一切组织都可以使用经济手段来进行管理。运用经济手段要特别注意各种具体的经济手段的协调配合。经济手段的运用还需要得到法律、政策的支持,需要有相应的经济立法和各种条例、规章制度的配合。\n第四节思想教育手段一、思想教育手段的内容思想教育手段是一种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把管理意志传达给被管理者,以求得到被管理者的响应和配合的管理方式。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应突出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二、思想教育手段的性质和特征思想教育手段的性质:1、思想教育手段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思想保证。2、思想教育工作是提高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3、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极其丰富。思想教育手段的主要特性:1、目的性2、科学性3、启发性4、艺术性5、长期性\n三、思想教育手段的功能思想教育手段可以在保证管理系统围绕其总体目标运行方面提供支持。1、思想教育手段在宣示管理系统总体目标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2、思想教育手段可以从人的精神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3、思想教育手段可以提高人们的群体观念和团队精神\n四、思想教育手段的运用1、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2、做到关怀体贴下属,以情感人3、自觉地探索思想教育工作的艺术4、在管理系统中,树立正气,创立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n第六章目标管理本章共三节,主要介绍了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目标在管理活动中的性质和作用、目标管理的方法\n第一节目标一、目标的概念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组织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环境层的目标;第二,组织层的目标;第三,个人层的目标。二、目标的性质1、客观性2、层次性3、多样性4、网络性5、时限性6、可考核性\n三、目标的作用任何一个组织,一旦失去了目标,也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从而失去了存在的意义。1、目标为组织指明方向2、目标具有激励作用3、目标具有凝聚作用4、目标是组织考核的依据\n第二节目标的确定与展开一、确定目标的原则应考虑上级的要求、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要把关键性目标与目标的全面性结合起来2、要把目标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3、要把目标的科学性与预见性结合起来\n二、确定目标的步骤在确定目标的活动中应使组织成员广泛参与。1、全面搜集情况,掌握内外信息2、提出目标方案3、评价目标方案4、选定目标三、目标的展开1、目标分解2、对策展开3、明确目标责任\n第三节目标管理一、新型的管理制度目标管理是依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综合平衡,确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预期达到的成果,制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进行的组织、激励、控制和检查工作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包括以下几方面:1、注重工作的效果2、注重管理的综合性3、建立目标责任制\n二、目标管理的特点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2、目标管理强调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3、目标管理是一种系统整体的管理方法4、目标管理是一种重视成果的管理方法三、目标管理的方法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2、组织目标的实施3、进行目标考核\n四、目标管理的要求实施目标管理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目标管理看似简单,但要把它有效付诸实施,需对其有详尽的了解和认识2、要制订出正确可行的目标,才能发挥目标管理的作用3、如发现目标与组织的宗旨和使命有偏差,必须迅速调整,以保证目标的实现4、与组织的宗旨和使命相比,目标一般是短期的5、目标管理要取得成效,就必须保持其明确性和稳定性\n第七章组织管理本章共三节,主要介绍了组织的含义、结构、组织的职能、组织变革的规律、组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原则\n第一节组织概述一、组织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由若干因素构成的有序的结构系统;其二是指一种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一些事物进行安排和处理的活动或行为在管理活动中,组织是一种管理主体;同时又是管理客体、管理对象。从组织作为主体角度来看,组织表现为目标的一致性从组织作为客体角度来看,组织表现为系统性从组织的职能方面来看,组织表现为有序性\n二、组织的结构1、直线型组织组织的各种职务垂直排列,一个下属只能向一个直接上级报告2、职能型组织通过对管理职能进行分类,根据不同职能设立相应部门,共同承担管理工作3、直线参谋型组织该类型组织包括两套系统:一套是按命令统一原则组织的指挥系统,一套是按专业化原则组织的管理职能系统4、矩阵型组织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项目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n1、部门制按照职能相似性、任务相似性或关系紧密性的原则把组织中的专业技能人员分类集合在一个部门内部门制划分应当遵循的原则:①力求维持最少的部门,这是精简组织机构的要求②部门划分应有弹性,不可僵化,应当随着业务需要而增减③必要的职能均应具备,以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④各部门职务的指派应达到平衡,避免忙闲不均和工作量分摊不均2、委员会制是一种集体管理的体制,委员会所行使的是一定组织的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的集体组成三、组织职能的发挥\n第二节组织的设计一、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组织设计,就是对构成组织的各个要素、各个部门进行总体的规划,以保证这些要素和部门所构成的组织是一个有机整体,能够协调地运作。影响因素:1、组织环境2、组织战略3、组织规模4、组织技术5、权力体制(分权与集权)\n二、组织设计的原则1、任务和目标原则2、分工和协作的原则3、命令统一原则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5、职、责、权、利相对应的原则6、执行与监督机构分设的原则\n三、组织层次与管理宽度组织层次与管理宽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情况下,较大的管理宽度意味着较少的组织层次。两种组织结构:扁平结构和直式结构,各自的优缺点。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①主管人员与其下属双方的素质和能力②所面对问题的种类③授权④使用标准的程度⑤管理信息系统的先进程度⑥组织文化的凝聚力\n第三节组织的变革一、组织变革的含义组织变革是指对组织结构、组织关系、职权层次、指挥和信息系统所进行的调整和改变组织变革主要从属两大目标:1、使组织适应环境,以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求发展。2、改变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交往手段和彼此联系的方式等。为实现这两大目标,组织的变革应着重从以下方面着手:1、以组织结构为重点2、以任务和技术为重点3、以人为重点\n1、频繁的决策失误2、组织成员间沟通不灵3、管理业绩长期不理想4、缺乏创新二、组织变革的原因\n组织变革的方案:1、打破原状,抛弃旧的一套,断然采取合理全新的办法2、采取逐步改革的方法,在原有的框框内作一些小的改革3、采取系统发展、统筹解决的办法,提出最佳方案,共同研究,分析修改,确定具体措施组织成员抵制变革的原因:1、不确定感,无法预计变革对自己带来的影响2、缺乏理解和信任,因为尚未认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对变革目标抱怀疑态度3、害怕失去既得利益4、对变革的内容、方式等有不同看法三、组织变革的过程\n本章共三节,主要介绍了人事管理的基本内容、人力资源的特征、人事管理的职能和根据、人事管理的主要方式和方法第八章人事管理\n第一节人事管理概述一、人事管理的概念人力资源是指一个管理系统能够拥有和已经拥有的具有一定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是一个管理系统中人的因素的总和,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资源,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时效性2、具有时代性3、具有能动性4、具有重复开发性\n二、人事管理的职能在现代管理中,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是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者有效地协调人际关系的途径:1、确保命令一致2、减少管理环节3、促进一切组织间的沟通联络4、善于运用激励手段三、人事管理的根据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是确保组织在一定时间里,每一个经过科学设计的岗位都能获得适当的人员,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及其潜力,使组织及其成员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n第二节人员选聘一、人员选聘的概念人员选聘就是通过招聘等手段去选择职位需要的组织成员的过程意义:1、人员选聘满足了组织发展对人员的需求2、人员选聘是确保组织人员具备较高素质的基础3、人员选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组织的稳定4、人员选聘的过程也是组织树立自身形象的过程\n二、人员选聘的原则1、效率优先原则(降低成本)2、双向选择原则(互利互益)3、全面原则(综合性)4、公正公开、竞争择优原则(依法办事)三、人员选聘的途径1、内部选聘内部提升、内部调动、内部招标2、外部选聘组织内职工介绍推荐、利用职业介绍机构、从大中院校选聘、通过广告公开选聘\n第三节人员考评、培训,报酬与福利一、人员考评意义:1、人员考评是组织对人员选聘结果加以检查的基本依据2、人员考评是合理安排、使用和调配人员的基本依据3、人员考评是对组织人员进行培训的基本依据4、人员考评是确定人员的晋升与报酬的基本依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2、全面考评原则3、公正公开原则4、激励原则\n对绩效考评的要求:1、考评标准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考评原则要具一致性和可靠性3、考评工作要具有民主性和透明度对素质考评的要求:1、指标要客观2、方法要可行3、结果应反馈\n二、人员培训意义:1、可实现人事和谐,提高组织动作效率2、可培养人才、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3、可增强组织中管理人员能力4、可树立自己的组织文化人员培训应遵循的原则:1、学以致用原则2、全面培训原则3、全员培训和重点提高原则4、严格考评和择优奖励原则\n三、报酬与福利报酬与福利都可以起到激励组织成员的作用报酬是组织对自己的成员为组织所付出的劳动所给予的一种直接的回报。福利是指组织为其成员提供生活保障、丰富生活内容等而作出的各种安排。报酬包括:工资、超时与超额奖金,以及质量奖和发明奖等福利包括劳动保护方面的福利,文化娱乐方面的福利\n第九章信息管理本章共三节,主要介绍了信息与管理信息及其在管理活动中的作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原理与设计原则\n第一节管理信息一、信息信息是一定的客体传达给人并被人所理解和认识的内容。信息是人们相互之间沟通的桥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二、管理信息的概念管理信息是指那些进入管理系统,能够对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信息,它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之间沟通和协调的介质。信息的流动来自两个方向:外源信息流与内源信息流\n三、管理信息的类型在管理活动中,管理系统的性质决定了管理应当注重哪一类信息的占有,根据信息功能进行分类,信息包括:1、战略计划信息管理系统高层决策的外源信息2、管理控制信息影响管理控制的内源信息,包括责任中心计算的成本、直接计划的成本和全面计划的成本3、作业信息管理系统日常活动的信息,包括定期的报告和报表\n四、管理信息的作用信息是一种粘合剂、一种纽带,是一切系统的整体性、稳定性和生命力的所在。1、管理信息是保证决策和计划科学性的前提条件2、管理信息是管理系统控制的依据和手段3、管理信息是管理系统中各工作环节和管理层次互相沟通、联络的纽带和桥梁\n第二节管理信息系统一、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是在管理系统内部设立的管理咨询系统,它为管理者的决策、预测、控制、指挥、协调等管理活动提供信息支持。管理信息系统应具有的功能:1、确定信息需要2、搜集和处理信息3、促使信息得到使用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1、数据的收集2、数据的处理3、信息的存储4、信息的传输5、信息的输出\n三、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1、手工操作系统通过人工方式进行信息收信和根据人的经验对信息进行处理2、机械处理系统利用机械协助人工来处理信息。3、电子系统通过计算机来处理信息\n第三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一、自觉建立信息系统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原因:1、管理对外部信息的需求决定了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2、管理系统内部沟通对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要求3、现代技术为建立专门的、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可能建立信息系统的要求:1、任何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都必须从解决实际存在的管理问题出发2、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准确和高质量的错误的信息势必导致决策的失误3、信息必须及时4、信息要适中,不可过多\n二、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迅速,每隔十年就实现一次飞跃第一阶段,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1954年计算机被用于商业数据的处理第二阶段,1965—1979年,集中式的数据处理扩展到能为管理和作业活动提供辅助信息第三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软件增多,效率提高。第四阶段,上世纪90年代,交互网络的出现,使组织中的通讯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管理信息系统给管理带来了革命:1、它改变了组织的结构2、它改变了传统的官僚制控制方式3、改变了组织的权力关系4、促进信息流动模式的改变\n三、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成为现代管理不可缺少的支持系统,由于它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在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2、要坚持系统的完整性和统一性3、要具有可靠性4、要有相对的独立性5、要注意其适应性和灵活性6、要讲究经济效益\n第十章财务管理本章共三节,主要介绍了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财务管理的制度、内容以及财务管理的一般方法\n第一节财务管理概述一、财务管理的概念财务管理是一个组织及其独立预算单位有计划开展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过程。财务活动是一个组织在运营过程中以资金的运动为核心所展开的活动,或者说是与资金有联系点的事务,包括资金的获取、使用和分配。所有的组织都有以下几方面的财务管理:1、资金获取2、资金占用3、组织运营成本分析财务管理的任务表现在:1、合理筹措资金2、有效地利用各项资产\n二、财务管理制度是一种通过规章、规定等方式,把资金的运动方向和运动过程明确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资金运行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是组织开展财务活动的依据,是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在组织中贯彻落实的可靠保障。具体做法:1、建立责任单位2、确定责任指标3、考评业绩,联责计酬三、财务管理方法1、财务预测2、财务计划3、财务控制4、财务分析5、财务检查\n第二节财务管理的主要形式一、预算管理财务预算是指这个组织根据其目标、任务而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是一种对本组织一定时期内财务收支规模、结构、资金来源和去向的预计,因而也是财务管理的基本依据。预算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收入预算由自筹资金、财政拨款和预算外收入;支出预算包括经常性支出、专项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组织预算管理具体表现在:1、实现收支统一管理2、实行定额、定项拨款3、实行超支不补,结余留用\n二、收支管理收入管理是组织中的预算单位对其合理、合理合法的收入进行及时入账和分项如实填报。支出管理是对组织活动所造成的全部资金耗费进行规范的过程。支出管理应做到:1、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2、保证基本支出需要3、对支出薄弱环节实施重点管理4、严格专项支出的管理\n三、资产管理资产是一个组织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1、流动资产管理是指那些可以在一年期以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库存材料、暂付款。流动性大,其价值是一次性消耗、转移或实现的2、固定资产管理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n第三节财务监督一、财务监督的涵义财务监督是根据国家有关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对组织以及组织中每一个独立预算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审核和检查的行为主要内容:1、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审核、检查2、对各项收入和支出的范围和标准进行审核、检查3、对有关资产管理要求和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4、对违反财务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的问题进行检查纠正\n二、财务监督的目的1、保证组织的财务活动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2、促进组织的财务活动按照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原则进行,以励其注重资金使用效益3、力求组织财务活动量入为出,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三、财务监督的手段1、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2、财务分析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是预算单位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及其结果,具体表现在:①预算编制情况②预算执行情况③收入支出情况④资产使用情况⑤人员增减情况⑥财务制度建设情况\n第十一章决策本章共三节,主要介绍了预测与决策的关系、决策的类型及决策在现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决策的原则及程序和方法\n第一节预测与决策一、预测及其种类预测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性质、状态及变化趋势所作的估计和测算预测和决策关系十分密切:预测是为决策服务的,预测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预测有不同的种类:1、按预测方式分,有定性预测、定量预测2、按预测对象分,有社会预测、经济预测、科学发展预测、技术预测、军事预测3、按预测的逻辑性质分,有类比性预测、归纳性预测、演绎性预测。4、按预测时间长短分,有即期预测、短期预测、中期预测、长期预测、超长期预测\n二、决策的概念决策是指人们针对特定的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拟定多种行动方案,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活动。决策的构成要素:1、决策者2、决策目标3、决策方案4、决策环境5、决策后果6、决策变量7、决策评价决策的特征:1、决策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决策是多种方案的选择3、决策必须着眼于未来\n三、决策的作用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一个组织的前途和命运。1、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内容2、决策关系到管理的绩效3、决策是管理者的主要职责\n四、决策的类型:1、根据决策对管理系统和管理过程的影响程度,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2、根据管理者在管理系统中所处的地位的高低,分为高层决策、中层决策、低层决策3、根据决策的形式不同,分为常规决策和非常规决策4、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分为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5、根据参与决策人数的多少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6、根据决策的后果不同,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n第二节决策的原则与程序一、决策的原则1、信息准全原则2、科学可行原则3、对比选优原则4、科学民主原则5、反馈原则\n二、决策的程序决策是一个过程,它有内在的规律性。1、搜集信息2、发现问题3、确定目标4、设计方案5、分析评估6、选择方案7、试验实证8、实施决策\n第三节现代决策方法一、决策的软方法1、头脑风暴法(直接头脑风暴法和反头脑风暴法)2、德尔斐法3、列名小组法(头脑风暴法与德尔斐法的结合)4、方案前提分析法5、提喻法6、创造工程法\n二、定量决策方法1、风险决策方法决策者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无法作出肯定判断的情况下,通过预测各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根据概率来决策的方法2、非确定型决策方法决策者在对决策问题不能确定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选择的方法。①乐观准则:大中取大②悲观准则:小中取大③等概率准则④决策系数准则⑤遗憾准则:大中取小\n第十二章计划本章共三节,主要介绍计划的性质、计划的内容、计划种类和计划工作体制、计划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计划的原则程序、计划的方法\n第一节计划概述一、计划的概念所谓计划是指为实现已定的决策目标而对各项具体管理活动及其所需人力、财力、物力作出的设计和谋划计划作为一种管理功能,具有以下特点:1、计划具有目的性2、计划具有普遍性3、计划具有适应性4、计划具经济性\n二、计划的作用1、计划有利于管理者进行协调和控制计划是组织共同行动的纲领和指南2、计划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计划使组织的各部门工作统一协调3、计划能够弥补情况变化所造成的损失计划是面向未来的\n三、计划工作体制1、计划工作机构隶属于各级管理系统的决策机关,并接受决策机关的领导和制约2、计划工作必须建立严格、科学的论证制度3、计划工作部门制定出来的计划要经过决策机关的批准4、下级计划部门必须接受上级计划部门的指导\n第二节计划的内容各种类一、计划的内容1、目标计划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分支目标2、措施管理活动参与者凭借的工具与手段3、步骤实施行动的程序和时间安排4、约束条件实施行动的措施、步骤落实,目标实现的保证\n二、计划的种类1、高层计划、中层计划、低层计划2、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3、指令计划、指导性计划指令计划是由上级部门下达的具有行政约束力的计划指导性计划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起导向作用的计划4、综合计划、局部计划、项目计划\n第三节计划的制定一、制定计划的程序1、分解整体目标,确立分支目标2、确定实现分支目标的机构和人员3、预测分析组织实现目标的资源条件和客观环境4、拟订具体行动方案5、制定工作规范和行为准则\n二、制定计划的原则1、统筹原则全面考虑,统一筹划2、重点原则抓住关键问题3、弹性原则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4、连续性原则前后衔接、相互配套三、制定计划的要求1、加强调查研究2、进行科学预测3、吸收专家、群众参与制定计划4、计划要勇于创新\n四、制定计划的方法1、定额法确定标准,根据标准制定计划2、比较法同类计划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指导计划的制定3、整体综合法对计划的各个部分、各主要因素进行全面平衡,达到系统整体优化4、滚动计划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定期修订计划,使计划不断向前\n第十三章指挥本章共三节,主要介绍了指挥的涵义特点及类型和方式、影响指挥实现程度的因素、指挥的内容以及有效指挥的基本要求\n第一节指挥概述一、指挥的概念所谓指挥,就是管理人员凭借自身的权力和影响力,对下属进行调度,指导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展开活动的行为。指挥具有以下特点:1、权威性2、垂直性3、统一性4、明确性5、强制性\n二、指挥的类型与方式(一)指挥的类型1、直接指挥、间接指挥2、命令式指挥、指导式指挥(二)指挥的方式1、口头指挥灵活高效2、书面指挥严肃和规范3、会议指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下属积极性\n三、指挥的实现程度影响指挥实现程度的因素:1、指挥的目标与手段的合理性2、指挥权力的强弱程度3、指挥客体的潜在能力4、组织环境\n第二节指挥的内容一、下达目标任务下达目标任务以掌握下属部门及人员的基本情况为依据,使各项目标任务由最适宜的部门与人员承担二、确定权责关系1、赋予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工作责任2、授予权力承担目标的权力包括:决策权、选择权、控制权、任免和奖惩权、资源的支配权、建议权、指挥权3、确保职、权、责的统一为尽其责,方设其位,方赋其权\n三、及时发出行为指令指令包括:行与止行—开始各式各样的管理与操作活动止—停止某一项、某几项或全部管理与操作活动四、合理配置并及时调整各种资源资源的及时合理配置是发挥作用的前提1、依据计划要求做好资源配置工作2、加强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监督并适时做出调整\n第三节指挥的基本要求一、树立和维护指挥者的权威领导者要做到用人不疑和不干涉指挥者的具体工作指挥者就具备的素质:政治素质、作风素质、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二、合理分配权力指挥者在权力分配时应考虑的因素:1、权力的重要程度2、权力的稳定性和涉及范围3、下属人员的数量和素质4、指挥系统的历史和现状5、指挥系统调控手段的完备程度\n三、有效地运用指挥方式1、适情选择指挥方式口头指挥:指挥对象较少书面指挥:指挥对象较多,且分布广会议指挥: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对象分散2、综合运用指挥方式3、使各种指挥方式更加有效四、坚持指挥的原则1、以计划为依据2、统一性3、秩序4、强制与说服相结合\n第十四章协调本章共三节,主要介绍了协调的涵义和内容及协调的基本要求、协调在管理活动中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协调的过程、协调的前提条件及沟通的涵义类别与方式\n第一节协调概述一、协调的概念协调是在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主动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协调的特点:1、平等性2、互利性3、主体广泛性4、结果不确定性5、对象复杂性\n二、协调中的沟通沟通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相关对象,以期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沟通的基本模型则信源、信道、信宿在部分组成。1、依据信息传递方向不同,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双向沟通2、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式有无组织系统,分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3、依据信息传递具体方式不同,分为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n三、沟通在协调中的作用1、沟通可以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2、沟通可以实现对管理目标、管理政策及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共识3、沟通可以克服阻力,实现协调4、沟通是管理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实现内外协调的前提之一\n四、协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1、协调是管理专业化的最基本要求有分工就必然需要协调;分工越细,对协调的要求就越高2、协调是群体活动的基本要求群体活动需要协调来涨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形成管理合力\n第二节协调的内容与过程一、协调的内容1、目标协调①使目标与外部环境或内部条件之间协调②加强思想教育,使成员认识到实现组织目标意义及与个人目标之间的联系2、利益协调①围绕目标配置资源,实现部门之间的利益协调②调动成员积极性,实现组织与人员、人员与人员之间利益协调3、思想与行为协调以思想认识为前提保持行为协调4、政策与规章制度协调完善政策与规章制度体系和维护组织权威\n二、协调的过程1、了解、把握组织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2、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原因3、采取措施,消除矛盾与冲突\n第三节协调的基本要求一、坚持协调的原则1、以人为本2、客观公正3、灵活机动4、注重整体二、实现有效沟通1、选择沟通方式①链式沟通②轮式沟通③全通道沟通④环式沟通2、克服沟通障碍来自沟通主体的障碍有表达不清、编码不适当、惰性、时间紧迫和对沟通对象不了解或不信任来自沟通对象的障碍有注意力不集中和理解能力的差异\n三、选择协调方法1、酝酿协商2、建议说明3、思想教育4、冷处理或缓冲四、理顺管理体制服务于协调工作的体制建设有下面几个问题:1、权责划分方面:纵向权力与责任分配不合理2、机构设置方面:层级设置太多和部门划分太细3、人员配备方面:分工不明确和责任心不强4、组织沟通渠道方面:畅通和堵塞\n五、协调的其他几项要求1、全员参与2、直接接触3、科学预测4、总体考虑5、贯彻始终6、防微杜渐7、抓住关键8、围绕目标\n第十五章激励本章共三节,主要介绍了激励的含义和重要性、激励的原则和激励过程、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激励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激励的实践应用\n第一节激励概述一、激励的概念: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追求欲实现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二、激励因素与激励原则激励因素就是能影响个人行为的某种东西,我们通常认为能够满足需求的利益就是激励因素。三、激励的作用1、激励能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2、激励能有效地统一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3、激励能有效地协调利益分配中的矛盾\n第二节激励过程一、把握人的需要1、需要的纵向层次马斯洛提出的五层次需要2、需要的横向差别需要的横向差别反映不同需要在不同人身上,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不同表现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二、认识行为的动机动机是由于要达到某种满足需要的目的而产生的,它既源于特定的需要,又针对特定的目标弗鲁姆的期望理论\n三、对行为的引导1、强化理论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自然消退2、行为矫正模型程序:①确认与绩效有关的行为②测量有关行为③确认工作的情景因素④拟定并执行一项策略性干预措施⑤评估绩效改进的情况\n第三节激励过程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一、需要与目标设置合理目标之所以会起到激励作用,是因为目标具有可感觉性、可度量性、可比较性和可分解性二、公平与奖惩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职工的工作态度与生产积极性,不仅取决于他们所获报酬的绝对量,而且还取决于他们所获报酬的相对量。三、参与管理与工作丰富化参与管理对整合组织、提高士气有积极作用工作丰富化是在工作中建立起一种更高的挑战性和成就感,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职务内容的扩大化二是工作意义的丰富化\n第十六章控制本章共三节,主要介绍了控制职能的基本内容、控制的类型和功能、控制的方法和技术\n第一节控制概述一、控制的概念控制是指由管理人员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计划进行测定,并促使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1、控制是对组织成员行为的规范活动2、控制是指向未来的,管理者对既成事实往往是无能为力的。3、控制可以使工作失误及时得到补救。4、控制是主管人员选择何种领导方式的依据。\n二、控制的内容1、人员2、财务3、作业4、信息5、组织绩效三、控制的作用控制在于保证组织活动沿着预定的计划目标顺利进行,并确保其实现。没有有效的控制也就没有有效的管理,组织中的各种活动就可能偏离组织目标。\n第二节控制系统一、控制的类型1、前馈控制2、现场控制3、反馈控制二、控制的过程1、确定标准2、对照标准检查实际绩效3、采取措施纠正偏差\n三、控制系统设计考虑的因素:1、计划的要求2、组织结构3、关键控制点4、控制趋势5、主管人员的个性6、客观性与灵活性\n第三节控制方法与技术一、传统的控制方法1、视察2、报告3、统计资料二、现代控制方法1、预算控制2、程序控制3、计划评审技术\n第十七章管理的环境、创新和国际化本章共三节,主要介绍了管理环境和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及管理国际化的趋势、对管理实际的影响、驾驭环境实现管理创新适应管理国际化的技能\n第一节管理环境一、管理环境的概念管理环境是指影响管理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部分。1、经济环境2、技术环境3、社会环境4、政治环境5、伦理道德环境二、环境对管理的影响环境影响着管理,甚至决定着管理,具体说:1、稳定的环境是管理系统发挥正常功能的前提2、环境是管理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3、环境制约着管理系统活动的方向和内容4、环境对管理过程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n三、管理者的环境意识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条件:1、管理者必须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进行管理实践2、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必须注意协调组织自身的内外环境3、管理者必须注意向民主化管理的方向发展4、管理者必须致力于提高管理的效率\n第二节管理创新一、管理创新的概念所谓创新,就是淘汰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它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新的进步因素通过矛盾斗争战胜旧的落后因素,从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过程。二、管理创新的类型1、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2、消极型创新与积极型创新3、系统的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4、自发创新与有组织创新5、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环境创新\n三、管理创新的程序1、寻找机会2、提出构想3、迅速行动4、坚持不懈\n第三节管理国际化一、管理国际化的涵义管理国际化是特指跨国公司管理二、管理国际化的基本要求1、对管理者的进一步要求就是应有全面的素质2、管理国际化使计划工作变得困难起来3、国际化管理在组织结构上要求有一些新的特点4、国际化管理在人员配备上有新的特点5、在国际化的管理中,控制工作依然是一项关键性的管理职能\n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