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09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改过的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0002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3学时:54(课内学时:54实验学时:0)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适用专业:经济学、管理学适用对象:本科4.先修课程:《微积分》、《微观经济学》5.首选教材:曼昆著,《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备选教材:斯蒂格里茨著,《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o参考书目:《西方经济学》第三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霍尔、泰勒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学》,萨缪尔森,华夏出版社;《经济学小品和案例》,斯蒂格利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学:原理.问题和政策》(第十四版),麦克康耐尔、布鲁伊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n司;《宏观经济学》,黄亚钧、袁志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考核形式:考试(闭卷)2.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本课程为西方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学部分的内容。具体包括国民收入的衡量、生活费用的衡量、生产与增长、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货币制度和通货膨胀、总供给和总需求、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短期权衡取舍等章节。教学内容量大,但只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初级水平。本课程以课堂讲解为主,并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以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在讲解过程中,由于章节多,因而需要把握好教学进度,每章内容力求重点突出,适当扩展,使学生能较好把握基本内容,能利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现实生\n活中的经济现象。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八篇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教学重点与要求:重点掌握:1.经济的收入与支出2.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一般掌握:GDP的组成部分,实际GDP与名义GDP教学难点: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教学时数:2学时23.1经济的收入与支出23.2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23.2.1“GDP是市场价值……”23.2.2“所有的……”23.2.3“最终……”23.2.4“物品与劳务……”22.2.5“生产的……”\n23.2.6“一个国家之内……”23.2.7“……在某一既定时期c内……"23.3GDP的组成部分1.3.1消费23.3.2投资1.3.3政府购买1.3.4净出口1.实际GDP与名义GDP28.4.1一个数字例子1、按照现期的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一名义GDP2、按照不变的价格衡量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一实际GDP3、经济学家一般指的是实际的GDPo我们一般人看到的都是名义GDPo23.4.2GDP平减指数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它可以衡量经济的物价水平。28.GDP与经济福利第24章生活费用的衡量教学重点与要求:重点掌握:\n33.消费物价指数一般掌握: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教学难点:如何计算消费物价指数教学时数:2学时28.1消费物价指数1.1.1如何计算消费物价指数1、消费物价指数: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指标生产物价指数: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指标(预测消费物价指数变动时有效,因为企业最终要以更高的价格转移给消费者)2、采用消费物价指数的问题(主要针对他的一篮子物品的选择):(1)替代倾向(2)新产品引进(3)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动24.1.2衡量生活费用中的问题1.1.3GDP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两大差别:(1)GDP平减指数反应了国内的所有物品与劳务的价格,消费物价指数反应了消费者购买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的价格。(2)如何去加权得出一个适用于物价总水平的数字。24.2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n1.2.1不同时期的美元数字23.2.2指数化23.2.3实际与名义利率第九篇长期中的实际经济第25章生产与增长教学重点与要求:重点掌握:33.生产率:作用及决定因素34.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一般掌握: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教学难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教学时数:2学时25.1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25.2生产率:作用及决定因素24.2.1为什么生产率如此重要25.2.2生产率是如何决定的25.3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24.3.1储蓄和投资的重要性\n25.3.2收益递减和追赶效应1.3.3来自国外的投资25.3.4教育1.3.5产权和政治稳定25.3.6自由贸易1.3.7研究与开发25.3.8人口增长第26章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教学重点与要求:重点掌握:33.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34.储蓄与投资的含义一般掌握:美国经济中的金融机构,可贷资金市场教学难点: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教学时数:2学时2.1美国经济中的金融机构2.1.1金融市场2.1.2金融中介机构23.1.3总结26.2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26.2.1—些重要的恒等式\n1、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在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是GNP二C+I,从收入的角度看是GNI二C+S,由于GNP二GNI,所以C+I三c+s,即:I=So2、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是GNP二C+I+G,从收入的角度看是GNI二C+S+T,由于GNP二GNI,所以c+1+g三C+S+T,即:I+G三S+To整理后为:I三S+(T-G)o3、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是GNP二C+I+G+X,从收入的角度看是GNI二C+S+T+M,由于GNP二GNI,所以C+I+G+X三C+S+T+M,即:I+G+X三S+T+M。整理后为:I=S+(T-G)+(M-X)o23.2.2储蓄与投资的含义26.3可贷资金市场26.3.1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26.3.2政策1:储蓄激励26.3.3政策2:投资激励26.3.4政策3:政府预算赤字与盈余第27章基本金融工具教学重点与要求:\n重点掌握:33.风险管理34.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n一般掌握:资产评价教学难点: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教学时数:2学时23.1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27.2风险管理27.2.1风险厌恶27.2.2保险市场27.2.3特有风险的多元化27.2.4风险和收益之间的权衡取舍27.3资产评价27.3.1基本分析27.3.2有效市场假说27.3.3市场非理性第28章失业与自然失业率教学重点与要求:重点掌握:33.失业的确认34.失业率衡量了我们想要衡量的内容吗一般掌握:效率工资理论教学难点:失业率衡量教学时数:2学时\n2&1失业的确认23.1.1如何衡量失业失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失业的类型按原因可分为:1、摩擦性失业。这是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2、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和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3、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肖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4、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5、季节性失业。是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2&1.2失业率衡量了我们想要衡量的内容吗1、失业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首先,从经济方面看,失业会直接造成资源的浪费,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失业造成实际GNP低于潜在GNP,出现“GNP缺口”。其次,从社会方面看,失业不但会使失业者及其家庭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下降,而且会给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2、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也是能够长期持续存在的最低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摩擦性失业率与结构性失业率二者之\n和。或者说,周期性失业率为零时的失业率就是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33.1.3失业者没有工作的时间有多长1.4为什么总有些人是失业者寻找工作2.1为什么一些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2.2公共政策和寻找工作1、价格调整曲线价格调整曲线揭示了通货膨胀率和通货膨胀压力之间的正向关系。2、用衰退来降低通货膨胀率西方部分学者认为降低通货膨胀率最有效的方法是人为地制造一次经济衰退。以较小的失业和较长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方法被称为渐进主义式的方法。而以较高的失业率和较短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方法称为“冷火鸡”式的办法。3、收入政策收入政策又称工资与物价控制政策。具体内容是控制货币工资增长率,同时也控制物价上涨率,但重点是控制货币工资。其目的是制止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采取的形式是:工资一物价冻结;规定工资一物价指导线;税收刺激计划。\n4、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按通货膨胀指数来调整有关变量的名义价格,以便使其实际值保持不变。有利率指数化;工资指数化和税收指数化。5、人力政策人力政策是为了降低自然失业率。具体方法有:建立完善就业机构;降低最低工资标准;培训计划;负所得税和促进劳动力的流动。2.3失业保障28.3最低工资法28.4工会和集体谈判28.4.1工会的经济学28.4.2工会对经济是利是弊5效率工资理论28.5.1工人的健康28.5.2工人流动率28.5.3工人的努力程度2&5.4工人素质第十篇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第29章货币制度\n重点掌握:货币的职能、种类货币乘数一般掌握:联邦储备体系教学难点:美联储控制货币的工具教学时数:2学时1货币的含义1.1货币的职能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是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可用于交换产品和劳务的东西。也具有价值尺度和价值贮藏职能。1.2货币的种类货币经历了从金属货币、铸币、纸币和硬币的发展过程。Ml二现金+活期存款M2二Ml+储蓄存款+定期存款M3二M2+货币近似物29.1.3美国经济中的货币联邦储备体系2.1美联储的结构33.2.2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n33.银行与货币供给23.3.1百分之百准备金银行的简单情况3.2部分准备金银行的货币创造3.3货币乘数货币供给(Ml)由个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持有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中央银行是货币供给的最终决定者。商业银行体系创造的存款货币量二原始现金量XI/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方式:改变法定准备率;改变贴现率;买卖政府债券。货币基础(活动力强大的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货币流通量二货币乘数X活动力强大的货币量3.4美联储控制货币的工具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是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率。1、再贴现率政策。这是美国中央银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贴现率提髙,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目前变动贴现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大大减弱,因为贴现窗口主要用于\n满足银行临时准备金的不足;通过变动贴现率来控制银行准备金的效果也相当有限;再贴现率政策也不是一个具有主动性的政策。2、公开市场业务。这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証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公开市场业务成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主要的手段,是因为在公开市场业务中,中央银行可及时按照一定规模买卖政府証券,从而比较易于准确的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由于公开市场操作很灵活,因而便于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变动的方向;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来。3、变动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率。如果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而提高法定准备率,就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这一政策手段很少使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常常需要配合使用。货币政策除了三种主要工具,还有道义劝告。所谓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29.3.5控制货币供给中的问题\n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重点掌握:古典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的代价一般掌握: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教学难点: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教学时数:2学时1古典通货膨胀理论1.1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价格指数。有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折算指数。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率在10%以内;第二,奔腾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下;第三,超级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2、按照对不同商品的价格影响的大小可分为两种:即平衡的通货膨胀和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前者指每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都按相同的比例上升,后者指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升\n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3、如果以通货膨胀的原因作为分类标志,可以把通货膨胀分成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三类。4、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分为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和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1.2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和货币均衡23.1.3货币注入的影响33.1.4调整过程简述1.5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1、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其他因素可能会引起暂时、局部的物价上升,只有货币的过量发行才会引起普遍、持续的物价上升。1.6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论方程式1.7通货膨胀税1.8费雪效应30.2通货膨胀的代价30.2.1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的谬误30.2.2皮鞋成本30.2.3菜单成本\n30.2.4相对价格变动与资源配置失误30.2.5通货膨胀引起的税收扭曲30.2.6混乱与不方便30.2.7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特殊成本:任意的财富再分配第十二篇短期经济波动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重点掌握:总需求曲线2•总供给曲线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总需求移动的影响,总供给移动的影响一般掌握:解释短期经济波动教学难点: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教学时数:4学时1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33.1.1事实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和无法预测的1.2事实2:大多数宏观经济数量同c时波动33.1.3事实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33.2解释短期经济波动33.2.1短期与长期有什么不同\n33.2.2经济波动的基本模型33.3总需求曲线33.3.1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1、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总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总需求函数是指物价总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均衡支出或均衡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与每一物价总水平相适应的均衡支出或者说国民收入的图形。2、总支出曲线表示每个收入水平上的总支出。总需求曲线表示每个价格水平上的均衡总支出。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说明,假定其他情况不变,价格水平的上升(下降)将导致总支出水平下降(上升)。因为:第一,价格总水平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导致投资和总支出水平下降。第二,物价总水平上升,以货币表示的资产的购买力下降,说明人们实际拥有的财富减少了,他们的消费和投资支出水平就会下降。第三,价格总水平上升会导致人们名义收入增加,稅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下降,进而使人们消费和投资水平下降。第四,在开放经济中,物价总水平上升会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同时,物价总水平上升,使本国生产成本上升,因而到国外投资增加,国内投资减少。3.2为什么总需求曲线会移动\n1、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变动一定幅度会使均衡的支出水平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多少。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大小的决定因素,也是IS曲线和LM曲线斜率大小的决定因素。2、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以及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越敏感)时,AD曲线越平缓;相反,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投资需求对利率越敏感,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AD曲线也越平缓;LM曲线垂直时,AD曲线非常平缓;LM曲线水平时,AD曲线很陡。3、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33.4总供给曲线4.1为什么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线1、总供给是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出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供给曲线是表示产出量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2、总供给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以及货币工资曲线推导而得到的。3、古典的或长期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的垂直线。它表明在长期,实际产出量主要由潜在产出决定,不受价格水平影响,或者说,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实际工资相应调整后,产出量不会相应变化。\n4、古典总供给曲线建立的前提条件是: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货币工资随劳动供求关系变动而变化。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率就会降低。反之,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率就会提高。4.2为什么长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4.3描述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的新方法4.4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1、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较平缓地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凯恩斯主义者用工资和价格刚性来说明其原因。由于存在工资粘性,即各行各业工人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非同步性,使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只会慢慢地发生变化,因而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也只会缓慢地变化。这样,就产生了一条比较平缓地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但在长期,工人的“货币幼觉”会消失,总供给曲线则转变为垂直线。4.5为什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会移动5经济波动的两个原因5.1总需求移动的影响1、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反映价格变动一定幅度会使均衡的支出水平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多少。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大小的决定因素,也是IS曲线和LM曲线斜率大小的决定因素。2、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n不敏感以及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越敏感)时,AD曲线越平缓;相反,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越平缓(投资需求对利率越敏感,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AD曲线也越平缓;LM曲线垂直时,AD曲线非常平缓;LM曲线水平时,AD曲线很陡。3、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AD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反之,则向左下方移动。33.5.2总供给移动的影响1、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较平缓地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凯恩斯主义者用工资和价格刚性来说明其原因。由于存在工资粘性,即各行各业工人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非同步性,使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只会慢慢地发生变化,因而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也只会缓慢地变化。这样,就产生了一条比较平缓地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但在长期,工人的“货币幼觉”会消失,总供给曲线则转变为垂直线。第34章货币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重点掌握: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一般掌握:运用政策来稳定经济教学难点: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n教学时数:4学时1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1.1流动偏好理论1、对利率的预期是人们调节货币和债券配置比例的重要依据,利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债券价格与利率也是反方向变动。2、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降到很低,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手中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不肯去买债券,货币投机需求变得无限大,此时货币供给增加不会引起利率变动。1.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1、货币需求是人们实际收入的增函数和利率的减函数。md=Md/P=kY-hr当收入不变时,货币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当利率不变时,货币需求随收入上升而增加。1.3货币供给的变动34.1.4利率目标在美联储政策中的作用1、济学中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筑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n2、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在投资的预期利润率既定时,企业是否投资就决定于利率的高低,利率上升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需求量就会增加。2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2.1政府购买的变动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f1-b(1-t))2、政府稅收乘数kT=-b/(1-b(1-t))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二b/fl-b(1-t))4、平衡预算乘数KB二kG+kT二(1-b)/U-b(1-t))2.2乘数效应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二1/(1-b(1-t))2、政府稅收乘数kT=-b/(1-b(1-t))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二b/(1-b(1-1))4、平衡预算乘数KB二kG+kT二(l~b)/(l~b(l~t))2.3支出乘数的公式1、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2、乘数公式:k=l/(1-MPC)=1/MPS2.4乘数效应的其他应用理解乘数理论须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乘数是一把双刃剑,投资增加可以引起收入倍增,投资减少也可以引起收入的倍减。\n第二、乘数发挥作用的条件是供给无约束,即社会必须存在闲置资源。第三、理论上讲,乘数发挥作用是瞬间完成的,但在实际中因传导过程不同,乘数作用也不同。2.5挤出效应1、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私人投资减少的现象。由于政府支出的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竟争会加剧,物价会上涨,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用于交易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量会増加,用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量会减少。结果是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2、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3、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因IS曲线和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当111曲线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则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则挤出效应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大。34.2.6税收变动34.3运用政策来稳定经济34.3.1支持积极的稳定政策\n34.3.2反对积极稳定政策论34.3.3自动稳定器1、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毋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包括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自动稳定器只能减轻和缓和经济波动,不可能消除波动。第35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重点掌握: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一般掌握:自然率假说遗憾指数教学难点: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区别与联系建议学时:3学时教学内容与目的:第35章是关于经济中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3章系列中的最后一章,第33章介绍了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第34章说明了货币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第33章和第34章都论述了物价水平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第35章将集中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上。2.1导言\n由于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是不合意的,所以,通货膨胀和失业之和称为遗憾指数。长期中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是独立的,因为失业由劳动市场的特征决定,而通货膨胀由货币增长决定。但是,在短期中,通货膨胀和失业是相关的,因为总需求增加暂时提髙了通货膨胀和产量,并降低了失业。在本章中,我们追踪理解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历史。2.2菲利普斯曲线在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丸W.菲利普斯发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这就是说,高通货膨胀的年份与低失业是相关的。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也发现了这种负相关关系,并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看来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份通货膨胀和失业选择的菜单。为了降低失业率,就只需要选择一个更髙的通货膨胀率。2.3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预期的作用1968年,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提出,菲利普斯曲线不是决策者可以利用的菜单。这是因为在长期中货币是中性的,并没有实际效应。货币增长仅仅引起物价和收入同比例变动,而且应该对失业没有影响。因此,期菲利普斯曲线应该是在自然失业率一一经济自然而然地趋向的失业率一一时是垂直的。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用“自然”失业率这个词并不是因为它是合意的或不变的,而是因为它不受货币政策的影响。降低自然失业率的劳动市场政策变动,例如《最低工资法》和失业保障变动,使长期菲\n利普斯曲线向左移动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变动。2.4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供给冲击的作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也可能由于供给冲击而移动。供给冲击是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的总供给曲线和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事件。2.5降低通货膨胀的代价1979年10月,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选择实行反通货膨胀的政策一一降低通货膨胀率。货币供给的减少降低了总需求,减少了生产并增加了失业。现在,当过度总需求使失业低于自然率时,由艾伦•格林斯潘主持的货币政策没有重犯20世纪60年代的错误。3有益的提示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几乎是短期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翻版。为了理解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复习一下短期总供给。菲利普斯曲线确定厂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确定因果关系。从失业轴到通货膨胀轴来看,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当失业极低时,劳动市场紧张,而且,丁资和物价开始更快地上升。自然失业宰的估算差别极大,致使决策者对适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看法不一致。\n第36章宏观经济政策的五个争论问题一般掌握:本章为选讲章节,所有内容都为一般掌握建议学时:2学时教学内容与目的:第36章是本书的最后一章。它要论述宏观经济学中五个未解决的问题,每个问题都是当前政治争论的中心。可以集中地学习本章全部内容,也可以作为论述相关内容的以前各章的一部分来学习。第36章的目的是提供有关宏观经济政策五个主要争论问题的两个方面。它运用了你在《经济学原理》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与工具。本章有助于你对所论述的问题有个态度,或者至少它会有助于你理解那些持有一种态度的其他人的推理。2.1导言本章提出了宏观经济政策中五个主要争论的两个方面。这些问题是当前政治争论的中心。2.2货币与财政政策决定者应该努力稳定经济吗支持:决策者应该努力稳定经济家庭和企业的悲观减少了总需求,引起衰退。所引起的产量减少和失业增加是资源的浪费。这种浪费是不必要的,因为政府有权力“逆风向行事”,通过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政府支出、减税和增加货币供给来稳定总需求。\n反对:决策者不应该努力稳定经济货币和财政政策影响经济存在时滞。货币政策影响利率,要影响居民和企业投资支出可能要六个月或更长时间。财政政策变动需要一个长期的政治过程。由于预期是困难的,而且,由于许多冲击是不可预期的,稳定政策应该根据对未来经济状况的有根据的推测。错误会使积极政策引起不稳定。政策的第一个规则应该是“不伤害”,因此,决策者应该抑制对经济的日常性干预。36・2.3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由规则而不是由相机抉择做出支持:货币政策应该用规则做出相机抉择的政策反对:货币政策不应该由规则做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是合意的,因为货币政策应该灵活得足以对总需求的大量减少或不利的供给冲击这类莱预期到的事件做出反应。此外,政治性周期不会存在,而且,如果中央银行的宣言是可信的,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并不存在。最后,如果货币政策由规则指导,国会应该实施哪种类型的规则并不清楚。2.4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支持: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代价:与通货膨胀降为零相关的成本是暂时的,而零通货膨胀为零的利益是持久的。如果宣布的零通货膨胀是可信的,成本还可以进一步减少。如果国会把物价稳定作为美联储的主要目标,这项政策会更可信。最后,零通货膨胀是通货膨胀惟一不可更改的目标。所有其他目\n标水平都可以逐渐地向上修改。反对:中央银行不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2.5政府应该平衡其预算吗支持:政府应该平衡其预算政府债务是加在未来一代纳税人身上的负担,他们必须选择支付高税收,减少政府支出,或两者都有。现在的纳稅人把现在支出的债单转给未来的纳税人。而且,赤字的宏观经济效应是由于公共储蓄为负而减少了国民储蓄。这提髙了利率,减少了资本投资,降低了生产率和实际工资,从而减少了未来的产量和收入。结果,赤字增加了未来税收而减少了未来收入。赤字在战争和衰退时期是正当的,但在和平和繁荣的1980—1995年间却增加了。最近的赤字可能是由于2001年的衰退和对恐怖主义的战争。反对:政府不应该平衡其预算政府债务问题被扩大了。2.6应该为了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吗1.支持:应该为了鼓励储蓄而修改税法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能力,生产能力又取决于它储蓄及投资多少。33.反对:不应该为了鼓励储蓄而修改稅法\n赋稅的一个目标是公平地分摊税收负担。以上所有建议都是通过减少对储蓄的税收来提高储蓄激励。由于髙收入者的储蓄高于低收入者,这就会增加穷人的稅收负担。此外,储蓄对储蓄收益的增加并不敏感,因此,减少储蓄的稅收只是使富人致富。这是因为储蓄的高收益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储蓄的收益增加将使人们用储蓄替代现期消费而增加储蓄。但是,收入效应表明,储蓄的收益增加将减少为达到任何一个未来消费水平所需要的储蓄量。•赤字减少增加了公共储蓄,从而增加了国民储蓄。这可以通过提高对财富的税收来实现。实际上,储蓄的稅收减少会被赤字增加和国民储蓄减少所抵消。附:《宏观经济学》教学进步表容内配分时学讲授讨论实验辅导考试1X□nnnnn2nr□3nnnnr□V5nnnnnn\n6□□□□□□\n7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3节)V8第30章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2节)第31章第32章(略)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1节)9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3节)V10第33章总需求与总供给(3节)V11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3节)V12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3节)V13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1节)第35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2节)V14第35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3节)15第36章宏观经济政策的五个争论问题(2节)习题(1节)VV16习题(1节)复习(2节)V配套实践环节:(无)说明:(无)审核人:高洁编写人:孙永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