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09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经济学经济学理论毕业论文 科学发展观的人本经济学阐释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经济学经济学理论论文题目:科学发展观的人本经济学阐释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n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与人本经济学中的人本发展观是一致的。从人本经济学层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本经济”,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保证人民基本权利的实现;走依靠人力资源发展经济的模式;树立人本政绩观和建立人本考核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和观念,由管制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走循环经济之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本经济学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新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发展内涵、创新了发展观念、开拓了发展思路,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 科学发展观与人本经济学中的人本发展观是一致的。人本发展观克服了传统发展观下见物不见人的发展,强调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社会的制度建设给人的发展创造了环境。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为了丰富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自由度和主体性,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本身的发展。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要求以人为中心,解放人、发展人、实现人,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从时态上看,人的发展不仅指当代人的发展,而且包括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从内容上看,不仅仅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人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人的体力和智力上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体现。从人本经济学层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本经济”,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n 一、保证人民基本权利的实现 “所谓基本人权,也称普遍人权,是指人类中的与‘人作为人’和‘把人看作人’的属性相伴随并不因其社会身份、地位、民族、财产和实际能力(如水平、才智、见识等)等不同而应该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普遍的基本权利。”目前,我们在人权问题上达成的共识主要体现为《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人权宪章中所指的公民所享有的六类基本权利:(1)专属公民人格权利方面的基本人权;(2)受司法权力保护的基本人权;(3)专属人身权利的基本人权;(4)涉及政治权利的基本人权;(5)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方面权利的基本人权;(6)获得社会保障的基本人权。只有基本的人权得到了保障,才有资格谈其他权利。要保证人民基本人权的实现,必须实现社会的高度法治化,建立人本、人道、宽容、民主的“绿色文明”。\n 应保证社会成员能享用基本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中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目的的产品。其属性在于它的公共性。公共产品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品供给结构的公平性、产品供给过程的公开性、产品供给取向的公正性。公共产品供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过程,是市场经济对政府特别是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基本要求。政府应该公平、均衡地向城乡和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应该按照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公共产品,弥补市场失灵,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总福利和人均总福利的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均衡。否则。将扭曲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农村人口享用的基本公共产品偏少。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消除体制和制度障碍,给予农村居民以同等国民待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和农业的财政投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让拥有属于自己资产的人得到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成功改革的举措,无不以尊重和保护产权为前提,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也作了很多的努力,但是现有产权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产权归属方面有不少弊端,严重束缚了产权制度应有功能的发挥。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明确产权主体,把“虚化”了的产权主体做“实”,全面解决各类产权的归属问题即科学地界定产权;其次,淡化所有制,强化所有权,确立分级所有,健全有关制度,采取相应措施。迄今,农民长期土地使用权的保障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好。现行的制度,只承认农民对土地的债权关系,而不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物权关系,这样就不能彻底解决农民对土地的产权关系,换句话说农民还不是自己土地的真正主人。因此,改革不但要使人们获得财产,而且获得的财产要得到制度的保护。 保护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健全各种利益主体的表达机制。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人享有通过任何媒介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的自由。知情权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党的大政方针,还应当包括政府掌握的一切关系到公民权利和利益、公民个人\n想了解或者应当让公民个人了解的其他信息。知情权是民主政治发展到现代阶段所产生的一项重要的公民权利,是公民实现和维护自身其他权利和利益的重要条件。有知情权才能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包括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等。所以,必须保护广大人民的知情权。随着我国社会分层的变化,利益日渐多元化,但人民利益表达制度存在渠道单一、流于形式、难以操作和不平衡发展等缺陷。因此,必须建构法治化的利益表达制度体系,拓宽并建立通畅的人民利益表达渠道,着力培育利益表达的专门团体,扶助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严格规范国家社会管理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利益表达。如果既没有弱势群体表达利益的机制,也没有一个良性的谈判与协商对话机制,人民的要求就无法顺利表达,容易诱发各种极端行为。 二、走依靠人力资源发展经济的模式 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必须始终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使广大劳动群众都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心情舒畅地为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努力工作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因此,应把解决就业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在产业类型上,“必须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在合理发展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第三产业,以增加就业量。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力争不断缩短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另一方面,继续积极发展面向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进一步扩大就业。具体说来,应该是在劳动力资源相对不足而资本较丰富的地区选择技术密集型发展模式;在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相对不足的地区选择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重点是发展那些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多的轻型工业和第三产业。对于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必须强调发展技术密集型和高新科技产业,以便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而对于大量存在的不同性质的中小企业,则应该根据其自身实力,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n 在企业规模上,要注重发展中小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能够以较快的速度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能够以较少的投资成本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能够凭借较强的动态平衡起到就业稳定器的作用。因此,要注重发展多类型的中小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总体要求,重点扶持科技型、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型和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要发展中小企业,不单是企业自身的责任,更涉及到国家社会的各个方面:要建立功能完备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给予中小企业宽松的税收政策,加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解决其资金短缺的问题。 在人才机制上,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设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包括事业环境、工作和生活环境、政策和制度环境等。环境建设对于人才脱颖而出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应营造一种舒心的、和谐的良好氛围,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和造就人的人事环境;创造良好的事业发展环境来实现人才与事业的共同发展;提供优厚的经济待遇和必需的物质保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另外,要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特别注重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形成一支具有国际水准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家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n 在人才流动体系上,鼓励各类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部门、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有序流动,消除各种体制障碍;建立起有利于人力资源高效配置的企业分配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知识参与分配制度以及激励约束机制等。当前的关键在于强化人才个体对人才资本的所有权,让人才真正成为人才市场的主体,通过市场交换,将人才的使用权交换给单位、社会,从而实现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人才使用社会化。为此,要加大宣传力度,承认人才个体对人才产权的最终支配权、处分权,除非国防战备、抢险救灾等国家紧急情况的需要,一般应尊重和维护人才本人的自主择业权和人才资本的自由交换权。要强化合同契约意识,明确人才、单位、社会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个人通过市场将人才使用权交换给单位,单位按契约支配人才的使用权,将人才管理与使用纳入社会化、契约化管理轨道上去。要研究制定人才产权管理条例及人才产权保护法,建立人才产权仲裁机构,合理划分、鉴定人才产权的构成与权属,科学、公正、合理地处理人才产权纠纷;尽快制定、出台人才产权保护法,切实保护人才个人的终极产权。 重视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要加快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除继续大力发展正规教育外,还要在全社会形成多种模式的现代化职业培训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和终身学习体系,突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