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习指导与习题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新)[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复习指导与习题答案

目录学习提速…………………………………………………………………………………………1学习提速之微观部分………………………………………………………………………学习提速之宏观部分………………………………………………………………………上篇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引论……………………………………………………………………………………·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二章需求与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三章效用论…………………………………………………………………………………·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四章生产论…………………………………………………………………………………·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五章成本论…………………………………………………………………………………·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十章一般均衡论……………………………………………………………………………·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十一章福利经济学…………………………………………………………………………·学习指导…………………………………………………………………………………·习题解答…………………………………………………………………………………\n第十二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学习指导…………………………………………………………………………………·习题解答…………………………………………………………………………………下篇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十四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十五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十八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二十章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二十一章经济增长理论……………………………………………………………………·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二十二章通货膨胀理论……………………………………………………………………·学习指导…………………………………………………………………………………·习题解答…………………………………………………………………………………第二十三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学习指导…………………………………………………………………………………·习题解答…………………………………………………………………………………\n(双页的上方左边标明学习提速或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单页的右边标明学许提速之微观部分或学习提速之宏观部分或相应章的名称)《西方经济学》学习提速以往我们在讲授《西方经济学》的时候,看到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许多问题,本来在听课的时候搞明白了,可是过不了多久,就有些象雾里看花那样,不清楚了,不明白了;或者,许多问题在自己看书的时候是明白的,可一旦把教材丢到一边,心里马上空起来,眼前一片茫然,觉得什么也不清楚了,什么也不明白了。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大可不必为此感到焦虑。作为“破冰船”式的课程,《西方经济学》是绝大多数经济类专业课程的先修课,这门课是为其他经济类专业课程提供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因此,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很难得到来自其他学科的“支援”;又加上这门课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同时课程中还大量使用初学者不太习惯的数学的和图形的分析方法,这就造成了学习过程中的诸多困难。要解决这些困难,除了认真刻苦的学习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那种“爬虫式”的学习方法。什么是“爬虫式”的学习方法?就是看书时逐字逐句地看,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停下来想;想明白了,再往下看。——这象不象一只蠕虫向前爬的样子?应该说,这种学习方法对于解决一些细节性问题,对于掌握那些局部性的知识点,还是很有用的。但是这种方法,也会使你产生“身陷庐山”的迷惑。当你看完教材的最后一页,结束了这种线性的学习过程以后,在你脑中,并没有一个相关知识的立体框架。由于你所掌握的知识可能是零散的,杂乱的,不明了教材不同部分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就不会深刻,记忆也不会牢固。因此,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既要强调务于精熟,也要强调观其大略。这里安排“学习提速”这一部分,目的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西方经济学的总体轮廓,通过这个轮廓揭示不同部分理论间的联系,克服“爬虫式”学习的弊端。在你开始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时候,先看看这部分内容,你可以掌握很好的学习方法,避免走学习上的弯路;在你学完《西方经济学》的时候,再回过头来按照此思路进行复习,相信会大大提高你的学习效率。学习提速之微观部分一.各章重点难点提示章目重点难点\n第一章引论资源配置问题;“看不见的手”原理第二章供求模型及相关概念供求模型的构造;弹性分析区分“曲线的变动”和“沿曲线的变动”第三章效用论基数效用论的均衡条件;序数效用论的均衡条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分解第四章生产论短期生产规律;最优要素组合的条件;规模报酬的变化企业的本质第五章成本论机会成本的概念及应用;短期成本规律;长期成本规律机会成本的概念及理论意义;长、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综合关系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和厂商的特征;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MR=MC);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及短期供给曲线;长期均衡的实现及效率状况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垄断厂商的短期和长期均衡;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和长期均衡;古诺模型;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不同类型市场的效率比较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以及均衡的实现过程第八章要素需求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VMP=W由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得到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第九章要素的供给要素供给的一般原则;工资率变化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跨时期消费决策与资本的供给;欧拉定理;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第十章一般均衡论一般均衡及其存在性第十一章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标准;帕累托最优的三个边际条件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第十二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垄断的低效率与矫正措施;外部影响的市场失灵及矫正措施;科斯定理;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公共物品最优数量的确定二、基本框架\n微观经济学基本框架P基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条件:MUn/Pn=λDP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条件:MRS12=P1/P2DSOQPeEP边际报酬递减律决定SMC:SMC=W/MPSOQeQ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条件:MR=SMC产品价格的决定OQWSW消费者要素供给的均衡条件:MUl/MUy=-dy/dl=WDS0LWeEW完全竞争厂商要素需求原则:VMP=WD0LeL0L要素价格的决定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存在且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须辅之以必要的微观经济政策以对市场进行矫正事实上存在垄断等导致的市场失灵经济学的学习,掌握具体的知识点是最基本的。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经济理论的结构。微观经济学各部分的关系可由下图加以概括: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说明现代西方市场经济中不同个体经济联系的方式和内容,帮助人们理解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以及市场“失灵”等。其中,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分析的核心。通过该部分的学习,读者可以掌握最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其中的一些经济原理对于今后的经济实践将会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本书的第一章是引论部分,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外延及内涵界定、“西方经济学”发展演变的大致脉络、西方经济学的倾向性以及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和应有的态度。这一章讲到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该原理反映了传统微观经济学的精神实质,本书的绝大多数内容——从第二到第十一章——也都是围绕对这个原理的分析和证明展开的。微观经济分析实际上是从第二章开始的。这一章的第一节很重要,这一节不仅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特点、基本假设,还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概括了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框架。读者要把这个框架装在心中,在以后各章细节性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读者有必要随时提醒自己正处在这个框架中的哪一个位置。这一章的主体部分给出了微观经济分析的核心模型——供求模型,并依据这个模型介绍了像“需求”、“供给”、“均衡”、“弹性”等重要概念。对于这个模型和相关的概念、原理,读者务必要弄懂弄透,并做到能够用这个模型分析实际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但第二章给出的供求模型是未加证明的,事实上,对供求曲线从而供求模型的进一步分析和证明,正是本书第三到第九章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三章“效用论”\n分别从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角度分析了消费者行为,得出了消费者最大效用的均衡条件,并根据这个均衡条件证明了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特征。从第四章开始转向供给分析。由于厂商的目标是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这一目标体现在产品供给或产量的决定上,就是要保证产品数量满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的数学条件。围绕这个问题,第四章分析“生产论”,明确了短期和长期产量的变化规律;第五章“成本论”则在产量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短期和长期的成本规律;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和第七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首先给出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的收益规律,然后结合收益规律和成本规律,最终得到了“MR=MC”的最优产量条件。尤其在第六章中,使用“MR=MC”的条件,还得到了“单个完全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是它的SMC的高于AVC最低点(含最低点)的部分”这一重要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证明了市场的短期供给曲线,从而最终完成了对供求模型的“证明”,也大大地加深了我们对供求模型的认识。第八和第九章分别分析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其分析思路与对产品市场的分析一样,也是先找到作为要素需求者的厂商确定其最优(利润最大化)要素需求量的原则和作为要素供给者的家庭或个人确定其最优(效用最大化)要素供给量的原则,然后根据这些原则分别找到要素需求曲线(如果有的话)和要素供给曲线,组成完整的要素供求模型,并据以分析要素价格的决定。但是,对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所作的局部均衡的分析不足以说明整个市场体系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状况。因此,第十章分析了一般均衡及其存在性问题,在第十一章又对这种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进行了效率评价,认为这种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这样就最终证明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但现实生活中的市场并非是完全竞争的,同时由于外部影响、信息不充分以及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免费乘车等问题,经常会导致市场“失灵”。因此,作为一个“补充”的部分,第十二章对各种类型的市场“失灵”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由于我们可以用相应的政策对市场“失灵”进行矫治,人们关于市场运行效率的看法就仍然可以是美好的和令人安慰的。以上大致概括了微观经济学的总体框架和分析思路,从中我们能看到一条几乎贯穿始终的线索,那就是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证明。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副线索,比如从第三章到第九章,对供求曲线及供求模型的分析和证明就是这一部分的一个主题。读者除了要注意这些分析线索外,另外还可以根据一些重要原理的应用来把握不同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比如,读者可以思考一下,边际效用递减律如何帮助解释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第三章)、产品需求曲线(第三章)和要素供给曲线(第九章);边际报酬递减律又是如何体现在短期产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第四章)、短期成本规律(第五章)、完全竞争厂商及市场的短期产品供给曲线(第六章)、完全竞争厂商及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第八章)之中的。为了更好地从联系的角度把握不同知识点,读者还可以试着做做以下几个题目:1.论述供求模型的构造。提示:完整的答案应包括需求曲线的推导、供给曲线的推导、供求模型及对供求均衡点性质的说明。2.试比较“效用论”和“生产论”。提示:读者可以比较“边际效用递减律”和“边际报酬递减律”、“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和“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无差异曲线”和“等产量曲线”、“预算线”和“等成本线”、“收入—消费曲线”和“扩展线”、“消费者最优的产品组合满足的条件(图形和公式)”和“厂商最优的要素组合满足的条件(图形和公式)”,等等。通过比较你会发现,效用论和生产论这两个部分,无论就分析方法还是基本结论,都有着惊人的对称性(事实上,如果你把消费者“消费”面包的过程看成是他们用面包“生产”\n效用的过程,这两部分内容间的一致性就更多)。当然,有些比较在理论上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甚至是不伦不类的,如在“边际效用递减律”和“边际报酬递减律”间的比较,但是通过比较,还是能够使我们更清晰和更富效率地理解和掌握这两章的许多问题。3.边际报酬递减率如何最终决定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供给曲线?提示:由边际报酬递减可推得边际成本曲线的形状是先下降后上升的,然后结合MR=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不难得出“单个厂商的产品供给曲线就是它的SMC的高于AVC最低点(含最低点)之上的部分”这一重要结论,然后通过对个别供给曲线进行加总的办法,即可得到完全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4.试比较四种类型的市场及其运转效率。提示:读者可就市场特点、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短期均衡、长期均衡、效率状况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5.为什么说两类经济主体的四种经济行为(即消费者的产品需求和要素供给行为;厂商的产品供给和要素需求行为)可以统一于“MR=MC”的原则?提示:可以将MR理解为“边际的所得或好处”,将MC理解为“为获得额外利益造成的边际的损失或代价”。想一想,微观经济学中涉及的四种基本经济行为的最优条件是否都可用“MR=MC”来概括?6.传统的微观经济分析为什么又常被称作边际分析?7.论述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对策。三、学习中的常见问题1.基本指标混淆不清“微观经济学”部分有许多的指标,准确地把握这些指标,是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用精确的经济学语言对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必要前提。但由于指标太多,且许多指标颇多相似之处,初学者特别容易搞混。因此建议读者把全书主要的指标收集起来,在比较中掌握这些指标。全书的指标主要有三类:(1)总量指标总效用(TU);总产量(TPL、TPK);总成本(STC、TVC、TFC、LTC);总收益(TR)。(2)平均指标平均产量(APL、APK);平均成本(SAC、AVC、AFC、LAC);平均收益(AR)。(3)边际指标边际效用(MU);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12);边际产量或边际报酬(MPL、MPK);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短期和长期的边际成本(SMC、LMC);边际收益(MR);边际产品价值(VMP);边际收益产品(MRP);边际要素成本(MFC);产品的边际转换率(MRTXY)。对于以上几类指标,读者可观察一下它们在定义方式上的一致之处和区别;但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每个指标的确切含义,搞清不同指标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2.曲线形状与曲线间关系把握不牢曲线和图形是最直观同时也几乎可以说是最精炼的经济学语言。在分析具体的经济问题的时候,一条曲线或一个图形可能远胜过一大堆文字。读者首先应把单个的曲线搞清楚,明确曲线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本书的各种曲线都是以一定的“规律”\n为依据的。比如,前已述及,单个消费者的产品需求曲线进而市场的产品需求曲线,单个要素所有者的要素供给曲线进而市场的要素供给曲线,甚至凹向原点的无差异曲线,都是以“边际效用递减律”为根据的;厂商的等产量曲线,短期产量曲线即TPL、APL、MPL三条线,短期成本曲线中的STC、TVC、SAC、AVC和SMC五条线,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为SMC上升段的一部分)进而完全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若不考虑行业调整,即为VMP线)进而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即MRP线)进而卖方垄断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边际报酬递减律”的;长期成本曲线即LTC、LAC和LMC三条线,则是以规模报酬的变化规律和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的变化规律有关系的;各类厂商的收益曲线,则取决于各种市场的不同特点。搞清曲线与特定的“规律”或“规定”的联系,就能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这些曲线的形状。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掌握不同曲线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比较容易了。学习提速之宏观部分一.各章重点难点提示\n重点难点第十三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储蓄—投资恒等式投资的组成;区分“事前的、计划的”与“事后的、实际的”投资或储蓄第十四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定律与均衡产出的条件;消费函数理论;乘数;国民收入的决定与收入—支出模型平衡预算乘数的取值第十五章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曲线、LM曲线与IS—LM模型;货币需求理论与利率的决定;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投资边际效率的分析;货币需求理论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与“挤出效应”;货币政策效果;政策组合d和h两个参数对政策效果的影响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财政的自动调节与主动调节;存款创造;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应用第十八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曲线的形状和移动;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应用分析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第十九章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第二十章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净出口函数;净资本流出函数;BP曲线;IS-LM-BP模型利用IS-LM-BP模型分析政策效应第二十一章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及增长率分解式;经济周期与乘数—加速数模型新增长理论第二十二章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影响;价格调整曲线与菲利浦斯曲线;政府针对通货膨胀的政策动态总需求曲线与动态总供给曲线第二十三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政策主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观点;新古典模型;新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二、基本框架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其研究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及决定理论、经济增长与波动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国际经济联系、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宏观经济学流派等,其中,收入和就业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各种宏观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解,为今后的理论研究或经济管理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本书宏观部分的第一章为“西方国民收入核算”,这一章是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前奏。因为只有搞清国民收入“是什么”,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n国民收入是怎么样被决定的”。从第十四章开始,本书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顺序,先后构造了几个模型来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问题。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有两个假定相当重要:一是凯恩斯“萧条经济”(或称“凯恩斯定律”)的假定,另一个是“投资外生”的假定。第一个假定是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逻辑起点。根据这一假定,由于需求决定供给,而均衡国民收入又是在数量上等于总需求(或合意总支出)的国民收入,故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实际上就等同于总需求的决定,知道了总需求,也就知道了均衡产出或均衡收入。在总需求的两个基本组成项目中,消费的决定可由消费函数来说明;而根据第二个假定,投资水平是给定的,因此投资的决定无须说明。所以,总的来看,这一部分对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分析是相当简单的,所有的分析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产品市场的背景之下。使用“收入—支出模型”(或称45º线模型),当总收入等于总需求或合意总支出时,也就是产品市场实现均衡时,我们能找到唯一确定的均衡收入。但过度简化的分析背景,其结论必然是过于粗糙的。第十五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这一部分,首先放松了“投资外生”的假定,将投资看作是决定于利率水平的内生变量。顺藤摸瓜,这就自然产生了“利率决定”的问题。现在,只有搞清楚均衡的利率水平是多少,才有可能知道投资数量,才能进一步搞清楚总需求进而均衡国民收入的水平。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与供给,这就引入了对货币市场的分析。在扩大了的分析背景下,只有当产品和货币两个市场实现一般均衡时,才能确定均衡的利率、投资、总需求和均衡的产出或收入。这里,我们使用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的均衡,使用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在两条曲线相交的地方,即为宏观经济的均衡点。但到目前为止的分析仍然很不够,象价格水平这样的宏观经济变量一直还在我们的视野之外。一旦将价格视为内生变量,第十五章的分析框架又显得太狭窄了。接下来,我们从IS—LM模型中得到一条总需求曲线即AD曲线,然后又经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对劳动市场的就业决定的分析,得到一条总供给曲线即AS曲线,组成一个完整的AD—AS模型;在AD和AS的相交之处,存在一个均衡的收入和价格水平。很明显,与IS—LM模型相比,AD—AS模型的分析背景进一步扩大到劳动市场,其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解释力也更强了。本书还从不同方面对以上模型进行了改进。比如,考虑到开放条件下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考虑到对外贸易、资本流动以及汇率等重要变量对国内经济的重大影响,第二十章放弃了此前封闭经济的假设,给出了一个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关系的理论框架——IS—LM—BP模型。使用这个模型,能够更好地分析内外均衡的实现以及政策实践问题。而在第二十二章,本书又在第十八章的总需求曲线的基础上分析得到一条动态总需求(DAD)曲线,在价格调整曲线的基础上得到一条动态总供给(DAS)曲线,组成一个动态总需求和动态总供给模型。使用这个模型,能更好地说明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应该说,以上这些模型包含了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各种宏观经济问题的最基本的理解,它们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骨架,准确地把握这些模型以及这些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有必要的。除以上这些内容外,象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经济增长理论等也是很重要的,读者也可就这些内容作一些总结。下面有两个框架图,分别从图形和方程式的角度总结了上面提到的主要宏观经济模型之间的关系:\n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将理性预期加入总供求模型(表现为对供给的改造),即得新古典的宏观经济模型。此模型可用以解释为什么宏观经济政策可能是无效的。图略。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将粘性加入总供求模型中(表现为对供给的改造),即得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模型。图略。收入—支出模型:“萧条经济”的背景下,均衡收入决定于总需求(或合意总支出);又由于有“投资外生”的假设,使得我们能够仅仅在产品市场的背景下考虑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此时,均衡的收入即为产品市场均衡时的ye。AE(AD)y=c+i+g+x-mEOyeyIS-LM模型:投资由外生变为内生(i=e-dr),使得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的分析背景必须由单一的产品市场扩展到货币市场。在IS和LM的交点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此时的re、ye即为均衡利率和均衡的国民收入。rISLMreEOyeyAD-AS模型:价格水平由外生变为内生,使得国民收入决定问题必须进一步扩展到劳动市场。将IS、LM“合成”AD曲线,又经由宏观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得到AS曲线,最后在AD、AS的交点处宏观经济实现均衡,yf即为均衡的国民收入(此时碰巧实现了充分就业)。PASLADASPeEOyfyIS-LM-BP模型:开放经济条件下,还必须考虑外部均衡即国际收支的平衡。使用净出口函数和净资本流出函数,可以构造一条BP曲线,然后在IS、LM、BP三条线相交的地方,内外均衡同时实现了。如果此时还实现了充分就业,则点E即为理想状态。rISLMBPreEOyfy动态总需求和动态总供给模型(DAD-DAS模型):通过将总需求和总供给表达为通货膨胀率(而非价格水平)的函数,可得到动态总需求曲线和动态总供给曲线。两条曲线的交点E决定了通货膨胀率和产量水平。πDADDASπ0EOy0y框架图1\n框架图2收入—支出模型AD—AS模型IS—LM—BP模型IS—LM模型动态总供求模型\n为了更好地从联系的角度把握不同知识点和一些关键性的理论问题,读者还可以试着做做以下几个题目:1.不同形状的总供给曲线的对比分析:垂直的,反“L”形的,主流学派的,附加预期变量的,新凯恩斯主义的提示: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至为关键的理论问题;对总供给曲线形状的看法,可以反映一个人或一个流派的理论倾向。一般地,对总供给曲线的说明要经由劳动市场:首先在劳动市场上决定一个就业量,这个就业量再经由总量生产函数决定总供给。因此,市场(尤其是劳动市场)是否有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就决定了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可以说,每一条不同形状的总供给曲线的背后,都包含有一种对市场运行效率的不同理解。那些对市场抱有乐观态度的人——他们认为市场是富有效率的,或者说,价格信号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即市场是出清的——,其总供给曲线都相当陡直;而那些认为价格信号具有刚性或粘性从而市场经常处于非出清状态的人,其总供给曲线通常是倾斜的(这是就短期而言。实际上,对于后一种经济学家,就长期而言,其总供给曲线也可以是垂直的。因为,只要时间足够长,价格信号的变动不管多么不灵活,它也迟早会对供求关系的变化作出充分的反应,使市场达到出清状态。而只要市场是出清的,价格水平的变动就不会对就业、产出这样的实际变量造成影响,故总供给曲线就是在潜在产出水平上的一条垂线)。2.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有什么区别?为什么?3.不同流派政策主张的对比分析:古典的,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主义的,理性预期的,新凯恩斯主义的。4.从所学的宏观经济学原理中举一例,说明为什么“市场出清与否及出清的速度”是宏观经济理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5.概述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的关系。6.评述新古典增长模型,并说明其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主要不同。三、学习中的常见问题1.学习中抓不住关键,基本经济关系混淆不清根据调查,绝大多数读者都倾向于认为,宏观经济学要比微观经济学更难学。客观地说,微观经济学所讲述的大多都是触手可及的、动用我们的感觉和经验就能够很好理解和接受的小尺度的东西;相比而言,宏观经济学的许多原理和结论则远超出感觉和经验的范围,其内容要更加抽象。也正因为这样,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显得离我们更“远”、更难理解,也更加难以掌握。但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在学习过程中抓住关键,深刻领会宏观经济关系的实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也应该是不难的。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可以从我们已有的关于微观经济学的经验得到支持。供求矛盾是一切经济矛盾的最一般和最集中的表现,供求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它不仅是微观经济分析的核心,也是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相应地,在宏观经济学中,“均衡”这个概念也具有和在微观经济学中同样重要的地位。明确这一点很重要。举例说,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这一部分,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什么。在这里,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就是“总需求(更精确地讲,是合意的总支出)等于总供给”\n,其具体形式如下:两部门经济:i=s(或y=c+i)三部门经济:i+g=s+t(或y=c+i+g)四部门经济:i+g+x=s+t+m(或y=c+i+g+x-m)可以看出,这三种情况下的均衡条件在形式上是很有规律的:左边的三个等式,等号的左边都是“总注入”,右边都是“总漏出”;括号内与之等价的三个等式,等号左边的y代表“总供给”,右边各项的和则代表“总需求”或“合意的总支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总注入”等于“总漏出”,同时也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经济浴缸”里的水位就总是不变的,而“不变”或“相对静止”正是“均衡”的应有之义。体会一下,宏观层面的产品市场均衡和微观层面的面包或牛奶市场的均衡其实质有甚区别吗?使用上述的均衡条件求解均衡产出或均衡收入,与根据供给方程和需求方程求解面包或牛奶的均衡数量有甚区别吗?一点也没有!至于后面的IS—LM模型、AD—AS模型以及IS—LM—BP模型等,也并没有多少新奇之处。与简单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决定相比,IS—LM模型增加了对货币市场的分析,AD—AS模型又进一步增加了对劳动市场的分析,而IS—LM—BP模型则增加了对国际收支和外汇市场的分析。将利率看作货币的价格(注意:这个价格不能理解为货币代表的实际价值),将工资看作劳动的价格,将汇率看作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则不管在分析框架里增加了哪种市场,我们的分析都没有脱离供求分析的基本模式,“均衡价格”也一直是我们所着力寻找的。唯一的难处可能在于,在微观部分,更多的是局部均衡的分析,一般均衡的分析很少;而在宏观部分,宏观经济问题本身就要求人们从整体的、联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一般均衡的分析占了主导,局部均衡的分析反倒不是那么重要了。对于这种“新”情况,关键是搞清楚连接不同市场的基本经济关系。比如,连接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关键变量是利率:货币供求决定利率,利率又影响投资需求、总需求和总产出,总需求和总产出的变化又影响货币需求并进一步影响到利率的变动。因此,投资函数i=i(r)和货币需求函数L=L1(y)+L2(r)可以看作是架设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上的两座桥梁。连接劳动市场和其他市场的关键变量是价格水平:价格的变动会通过影响实际工资进一步影响劳动市场上的就业水平和产品市场上的总供给,这种影响一般是同向的;价格变动还会通过影响利率、私人财富水平、税收负担和可支配收入、实际汇率等对总需求产生反方向的影响;只要总供给不等于总需求,价格水平就要发生变动,一直到二者相等为止。连接国内与国外、连接外汇市场与国内其他市场的关键变量则是汇率:国内的利率、价格和产出等的变动会影响到一国的进出口以及国际间的资本流动,而进出口和资本流动的变化又会影响到汇率,汇率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对一国国内的产出、就业、利率等变量造成影响。因此,把连接不同市场的基本经济关系搞明白了,进行一般均衡的分析也就比较容易了。无论是上面讲到的哪一种分析,只要条件足够,考虑到各市场变量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总是能够求出一组宏观经济变量的均衡解来。如此看来,宏观经济分析其实也并不难。我们在微观部分就学会了在单个市场上进行均衡分析,其实宏观经济学中的大多数地方也是进行的这种分析。由于微观经济学的经验还是有用的,在宏观层面的单类市场的分析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联结不同市场的经济关系的“纽带”,把不同市场的各种经济变量发生关系的方式和实质搞明白了。因此,这里建议读者将教材中涉及到的重要方程(前面的框架图2已经罗列了其中的大部分)逐一罗列出来,将这些方程表示的经济关系真正搞明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宏观经济学学好。1.不同流派观点相左的地方尤其容易迷惑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接受被普遍认为是“正确的”\n、既成定论的东西。但偏偏在西方经济学中,在很多地方都有争论(其实,有争论也正是一门学科的活力所在)。对于同一个问题,当面临好几种不同的看法和解释的时候,初学者就容易迷惑了。这种迷惑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搞不清不同经济观点的差别的实质;第二种,不知道哪种观点对,哪种观点错,感到无所是从。对西方学者而言,整个宏观经济学其实也就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政府有没有必要干预经济;二,如果有必要,怎么干预。两个问题中第一个更带有根本性。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政府没有必要干预经济(或即便干预,也应是少之又少的),这种观点带有很强的古典倾向(或者也可称之为自由主义或保守主义倾向);另一种是,政府极有必要干预经济运行,这种观点可以看作是凯恩斯主义者的标签。其实,隐藏在这两种观点背后的实质性的问题是:在现代经济中,作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市场,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这一点可以看作是我们这本书中讲到的各种流派在众多方面所表现的不同中的更带根本性的差别。具有古典倾向的人认为,市场是运转良好和经常出清的,因而也是富有效率的,因此政府的干预是没有多少必要的;而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价格并不能及时地根据市场供求形势的改变而改变,市场可能经常处在非出清的状态,因此政府的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关于第二种困惑。遇到不同观点一定先要分个对错,然后再“择其善者而从之”是我们当中许多人的坏习惯。首先,不同宏观经济流派的观点,并没有“哪个一定对,哪个一定错”的问题。每一个流派的观点,都或多或少地有其合理的部分(一般地说,主流的观点总还是比较可靠的)。其次,经济学中存在争论本身就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并不一定非得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呢?上篇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引论·学习指导学习目的:本章是西方经济学的综合概括,介绍西方经济学的一些预备知识,其目的是使读者对西方经济学有个初步的和整体的认识,为学好西方经济学做好准备。学习要求:掌握西方经济学的涵义,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从总体上把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领会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内容要点和基本概念:本章首先介绍西方经济学的涵义,并引申出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手”的原理。其次,本章还概括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此外,本章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读者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本章主要涉及以下原理和基本概念:1.西方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萨缪尔森为经济学下的定义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n从具体表象来看,西方经济学指大量的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在这些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中,根据所含的技术分析和经济理论成分的大小,包含了三种类别内容:一是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二是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三是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三种类别的技术分析的含量依次减少,经济理论的成分依次增加。我们所涉及的系指第三种类别的西方经济学。2.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需要的。3.“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这是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中提出来的,他说:“每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说明,当社会个体追求个人利益时,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所引导去增进了社会利益。微观经济学的主要部分(前十一章的内容)都是对“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论证和注解。4.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时期早,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期)——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威廉·配弟、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化(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为萨伊、马尔萨斯)——边际效用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为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期,代表人物为马歇尔)——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库兹涅茨、汉森、萨缪尔森、托宾、哈罗德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组成)。5.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它采用的个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个人或家庭作为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等等。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问题。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全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总供求的角度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它研究的是诸如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全局性的问题。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如果形象化地把宏观经济学看作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预。6.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均衡分析:均衡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分析的是经济力量达到均所\n需要的条件以及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2)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见第十一章)(3)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横断面。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如果说静态分析考察的是一张静止的照片,而比较静态分析的是几张不同时点的幻灯片,那么动态分析所考察的是一系列连续移动的照片即电影。西方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静态分析法。(4)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增量的对比来分析经济行为的。边际分析方法实际上是微积分在经济学中应用的结果,用微积分的语言来说就是指在一个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微小变化如何引起因变量的相应变化,即微积分的求导问题。西方经济学认为,边际量分析比总量分析和平均量分析,能更精确地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习题解答一、选择正确答案1.经济学可定义为(C)。A.企业赚取利润的活动B.研究人们如何依靠收入生活的问题C.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D.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2.“资源是稀缺”指的是(D)。A.世界上的资源最终将被消耗尽B.资源是不可再生的C.资源必须留给下一代D.相对于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3.一个经济体系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是(D)。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B.如何生产C.为谁生产D.以上都包括4.下列属于规范分析表述的是(B)。A.鼓励私人购买汽车有利于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B.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拥有汽车的人会越来越多C.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低,大多数人还买不起汽车D.个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多,给我国居民的出行带来交通隐患5.下列属于实证分析表述的是(A)。A.治理通货膨胀比减少失业更重要B.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利C.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不利D.只有控制货币量才能抑制通货膨胀答案1.C;2.D;3.D;4.B;5.A。二、分析讨论\n1.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考察稀缺的资源合理配置的科学。答:西方经济学认为,人类的欲望和由此引起的对物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无限多样的,可是用来满足这些无限需要的手段即用来提供这些物品和劳务的生产资源是稀缺的。这样,就产生了如何分配使用这些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需要的问题,这就是“选择”,也就是“配置”资源的问题。人类社会面临的经济问题就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地和有效率地分配使用于各种途径以满足人类无限多样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实现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都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假若人类能无限量地生产出各种物品,或者人类的欲望能够完全得到满足,即在这样一个丰裕的伊甸园里,不存在稀缺物品,所有的物品都是免费的,像沙漠中的沙和海岸边的海水,价格和市场互不相关,那么经济学就无须存在了。正是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生产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才引起了人类的经济活动,西方经济学也就成为一门考察稀缺资源的配置的科学。2.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哪两部分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西方经济学根据它所研究的具体对象、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它采用的是个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个人或家庭作为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等等。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问题。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全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总供求的角度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它研究的是诸如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全局性的问题。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节省和经济效率,取得社会福利最大化。区别在于各自研究的重点和论述的方式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预。微观经济学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前提,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宏观经济学则以资源优化配置为前提,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联系在于:(1)它们是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如果形象化地把宏观经济学看作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2)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其理论基础。(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使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如均衡方法、边际方法、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等。3.如果经济学家讨论的是“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些还是小一点好些”的问题,试问这是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还是属于规范经济学问题?答:属于规范经济学问题,而不属实证经济学问题。实证经济学说明和问答的问题是,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规范经济学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种标准,它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伦理道德观点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如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坚持效率优先的人会认为收入差距大一点好,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效率;相反,坚持公平为重的人会认为,收入差距小一点好,因为这样可以体现收入均等化原则。可见,这个问题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n第二章需求与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学习指导学习目的:从本章到第十二章的内容属于微观经济学。本章介绍微观经济学的预备知识,可以看作是微观经济学的概述和综括。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读者对微观经济学有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微观经济学打下基础。读者从后面的学习中会发现,本章谈到的一些名词概念,完全可以应用到所有微观和宏观的经济问题的分析。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了解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脉络,熟悉需求、供给、均衡价格、弹性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掌握市场价格的决定和供求分析的方法。在学习方法上,建议读者借助循环流动图来把握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利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来理解和分析需求、供给、均衡价格、弹性等原理。内容要点:本章首先介绍微观经济学的特点,使读者在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对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框架及微观经济学各章之间的关系有个大致的了解。其次,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问题,需求与供给这一对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着商品的价格。需求和供给分析是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对需求和供给的初步分析,通常作为微观经济学分析的出发点。因此,本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影响均衡价格的两个基本方面——需求与供给展开论述的,重点分析了需求、供给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均衡价格决定理论,考察了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这两种主要的弹性类型,并对均衡价格理论和弹性理论在经济生活中的基本运用进行论述。本章将主要体现下列原理:1.微观经济学体系概览:概括来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图2-1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除了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以外,微观经济学还要分析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一般均衡)的状态。福利经济学又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论述了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克服“市场失灵”。\n2.需求理论:市场总是由供求两种力量组成的,这两种力量都与价格存在关系。需求与价格为反向关系,除了价格以外,需求还受消费者偏好、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预期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为需求量的变动;价格不变时,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为需求的变动。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到反映价格与需求之间反向关系的需求曲线,即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需求定理。3.供给理论:供给与价格为正向关系,除了价格以外,供给还受生产成本、生产技术水平、相关商品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为供给量的变动;价格不变时,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为供给的变动。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到反映价格与供给之间正向关系的供给曲线,即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供给定理。4.均衡价格的决定理论: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结合起来,就可以说明在一个市场中价格是如何形成的。均衡价格是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的,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就是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它发生在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移动会改变均衡价格和数量。若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化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若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化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化,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这种影响,称为供求定理。5.弹性理论:除了对供求进行定性分析外,本章的另一个内容是对供求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由此得出了弹性理论。商品需求方面的弹性包括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商品供给方面的弹性主要是供给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以后,消费者的需求相应变化的程度。供给的价格弹性是指商品的价格变化以后,生产者的供给相应变化的程度。6.均衡价格和弹性理论的应用: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还讨论了均衡价格和弹性理论的应用,如需求的价格弹性对厂商销售收入有影响,一般的,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价会使厂商的收益增加,提价会使收益减少;对于单一弹性的商品,价格的升降不会使收益发生变化;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价会使收益减少,提价会使收益增加。此外,还有易腐商品的售卖、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谷贱伤农等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7.蛛网模型:蛛网模型引进时间变化的因素,通过对属于不同时期的需求量、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考察,用动态分析的方法论述诸如农产品、畜牧产品等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状态后的实际波动过程及其结果。蛛网模型分析了商品的价格和产量波动的三种情况: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和封闭型蛛网。基本概念:1.经济人:被视为经济生活中一般的人的抽象,其本性被假设为是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的理性的,即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2.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包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或者只有购买能力而没有购买欲望,都不能算做需求。3.需求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商品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需求数量的各个因素是自变量,需求数量是因变量,商品的需求数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数量的因素的函数。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分析商品的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即把商品的需求量仅仅看成是商品价格的函数,则需求函数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Qd=f(P)(P:商品的价格;Qd:商品的需求量)。当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时,则线性需求函数的通常形式为:Qd=α-β•P(α、β为常数),该函数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为一直线。4.需求定理: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用几何形式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关系即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n5.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它包括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两层含义。只有供给意愿而没有供给能力,或者只有供给能力而没有供给意愿,都不能算做供给。6.供给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和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影响供给数量的各个因素是自变量,供给数量是因变量,商品的供给数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供给数量的因素的函数。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分析商品的价格对供给量的影响,即把商品的供给量仅仅看成是商品价格的函数,则供给函数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Qs=f(P)(P:商品的价格;Qs:商品的供给量)。当供给函数为线性函数时,则线性供给函数的通常形式为:Qs=-δ+γ•P(δ、γ为常数),该函数所对应的供给曲线为一直线。7.供给定理:指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同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用几何形式表示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关系即供给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上方倾斜的。8.均衡价格:指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相等的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市场出清的状态。9.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表现为变动点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运动,它并不会引起整个需求状态的变化。需求的变动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它会引起整个需求状态的变化。10.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表现为变动点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运动,它并不会引起整个供给状态的变化。供给的变动指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它会引起整个供给状态的变化。11.供求定理: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即需求增加,使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使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供给增加,使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使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12.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其公式为: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13.需求的价格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即指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其公式为:ed=-(ΔQ/ΔP)•(P/Q)。14.需求的价格点弹性: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指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其公式为:ed=-(dQ/dP)•(P/Q)。15.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16.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需求的交叉价格弧弹性公式为:exy=(ΔQx/ΔPy)•(Py/Qx)。式中exy为当Y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X商品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ΔQx为商品X的需求量的变化量,ΔPy为相关商品Y的价格的变化量。需求的交叉价格点弹性公式为:exy=(dQx/dPy)•(Py/Qx)。17.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18.\n互补品: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19.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消费者的收入量的变动率的比值。其公式为:em=(ΔQ/ΔM)•(M/Q),或为:em=(dQ/dM)•(M/Q)。式中em为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M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20.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为: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1.假如卫生组织发布一份报告,称某种蘑菇会致癌,则这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卫生组织发布该蘑菇会致癌的报告会使人们减少对此种蘑菇的需求量,因此其需求曲线会向左下方移。2.预计某产品的价格会下降,则该产品的供给将会减少。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当预计某产品的价格下降时,生产者会在价格下降前尽量多地生产产品,因此该产品的供给会增加。3.如果政府对某种商品的生产者给予现金补贴,会使该商品的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政府对某种商品的生产者给予现金补贴,会使该商品的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这与生产者生产成本减少或生产技术改善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是一样的。4.需求曲线的斜率和需求的价格弹性是相同的概念。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二者是两个紧密联系却又不相同的概念。需求曲线在某点的斜率为dP/dQ,而需求的点弹性不仅取决于斜率的倒数值dQ/dP,还取决于P/Q。5.假如某城市运输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2,则为了增加运输的收入,运输价格应该降低。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运输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2,说明运输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富有弹性的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反方向变动。因此要增加收入必须降价。6.降低价格一定会使供给量下降。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对于一般商品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降低价格会使供给量减少。但当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时,降低价格不一定会使供给量减少。二、选择正确答案1.在得出某种商品的个人需求曲线时,下列(D)外均保持为常数。A.个人收入B.其余商品的价格C.个人偏好D.所考虑商品的价格2.在得出某棉花种植农户的供给曲线时,下列(D)外均保持常数。A.土壤的肥沃程度B.技术水平C.棉花的种植面积D.棉花的价格3.在某一时期内彩色电视机的需求曲线向左平移的原因可以是(C)。A.彩色电视机的价格上升B.黑白电视机的价格上升C.消费者对彩色电视机的预期价格下降D.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n4.某月内,X商品的替代品的价格上升和互补品的价格上升,分别引起X商品的需求变动量为50单位和80单位,则在它们共同作用下该月X商品需求数量(B)。A.增加30单位B.减少30单位C.增加130单位D.减少130单位5.如果一条线性的需求曲线与一条曲线型的需求曲线相切,则在切点处两条需求曲线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B)。A.不相同B.相同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D.根据切点的位置而定6.消费者预期某物品未来价格要上升,则对该物品当前需求会(B)。A.减少B.增加C.不变D.上述三种都可能7.如果商品X和商品Y是替代的,则X的价格下降将造成(D)。A.X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B.X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C.Y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D.Y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8.一个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A)。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D.互补品的价格上升9.生产者预期某物品未来价格要下降,则对该物品当前的供给会(A)。A.增加B.减少C.不变D.上述三种都可能10.假如生产某种物品所需原料价格上升了,则这种商品的(B)。A.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B.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C.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D.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11.小麦歉收导致小麦价格上升,准确地说在这个过程中(A)。A.小麦供给的减少引起需求量下降B.小麦供给的减少引起需求下降C.小麦供给量的减少引起需求量下降D.小麦供给量的减少引起需求下降12.均衡价格随着(D)。A.需求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B.需求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C.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D.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13.假定某商品的需求价格为P=100-4Q,供给价格为P=40+2Q,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应为(A)。A.P=60,Q=10B.P=10,Q=6C.P=40,Q=6D.P=20,Q=2014.直线型需求曲线的斜率不变,因此其价格弹性也不变,这个说法(B)。A.一定正确B.一定不正确C.可能不正确D.无法断定正确与否15.度量沿着需求曲线的移动而不是曲线本身移动的弹性是(A)。A.需求的价格弹性B.需求的收入弹性C.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D.需求的预期价格弹性16.假定玉米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玉米的产量等于销售量且等于需求量,恶劣的气候条件使玉米产量下降20%,在这种情况下,(C)。A.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为玉米产量下降20%B.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价格上升低于20%C.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价格上升超过20%D.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价格上升等于20%\n17.当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两种商品的需求量都同时增加或减少,则这两种商品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B)。A.正B.负C.OD.118.若X和Y两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是-2.3,则(D)。A.X和Y是替代品B.X和Y是正常品C.X和Y是劣等品D.X和Y是互补品19.如果某商品是富有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则该商品价格上升会使该商品的(C)。A.销售收益增加B.销售收益不变C.销售收益下降D.销售收益可能增加也可能下降20.如果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则食物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将(C)。A.大大提高B.稍有增加C.下降D.不变21.假定某商品的价格从3美元降到2美元,需求量从9单位增加到11单位,则该商品卖者的总收益将(C)。A.保持不变B.增加C.减少D.无法确知22.如果价格下降10%能使买者总支出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A)。A.富有弹性B.具有单位弹性C.缺乏弹性D.其弹性不能确定23.两种商品中若当其中一种的价格变化时,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则两者的交叉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A)。A.负B.正C.0D.124.对劣质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em是(C)。A.em<1B.em=0C.em<0D.em>025.某商品的市场供给曲线是一过原点的直线,则其供给的价格弹性(B)。A.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B.恒为1C.为其斜率值D.不可确定26.如果政府利用配给的方法来控制价格,这意味着(C)。A.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已不能影响价格B.政府通过移动供给曲线来抑制价格C.政府通过移动需求曲线来抑制价格D.政府通过移动供给和需求曲线来抑制价格27.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规定了高于其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政府为了维持支持价格,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是(C)。A.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B.实行农产品配给制C.收购过剩的农产品D.对农产品生产者予以补贴28.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A)。A.黑市交易B.大量积压C.买者按低价买到了希望购买的商品数量D.A和C29.某户今年扩大播种面积并取得丰收,则可预期他的收入必定(D)。A.增加B.减少C.不变D.不确定答案1.D2.D3.C4.B5.B6.B7.D8.A9.A10.B11.A12.D13.A14.B15.A16.C17.B18.D19.C20.C21.C22.A23.A24.C25.B26.C27.C28.A29.D三、计算1.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d=50-5P,供给函数为Qs=-10+5P。\n(1)求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d=60-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s=-5+5P。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并作出几何图形。(4)利用(1)、(2)、(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5)利用(1)、(2)、(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解:(1)由于Qd=50-5P,Qs=-10+5P,Qd=Qs因此50-5P=-10+5P得:Pe=6,Qe=20如图2-2(a)(2)由于Qd=60-5P,Qs=-10+5P,Qd=Qs因此60-5P=-10+5P得:Pe=7,Qe=25如图2-2(b)。图2-2(a)图2-2(b)(3)由于Qd=50-5P,Qs=-5+5P,Qd=Qs因此50-5P=-5+5P得:Pe=5.5,Qe=22.5如图2-2(c)。图2-2(c)(4)联系:变量的调整时间被假设为零。在(1)、(2)、(3)中,所有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即P、Q及其α、β、γ、δ都属于同一个时期,或者,都适用于任何时期。而且,在分析由外生变量变化所引起的内生变量的变化过程中,也假定这种变量的调整时间为零。区别:静态分析是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如(1)中,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中的外生变量α、β、γ、δ被赋予确定数值后,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e和均衡数量Qe。而(2)、(3)中,外生变量α、β、γ、δ被确定为不同的数值,得出的内生变量P和Q的数值是不相同的,在图2-2(b)和图2-2(c)中,当外生变量的变化使得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时,表示内生变量的P和Q的数值的均衡点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这种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被称为比较静态分析。(5)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图2-2(a)中,供给曲线S1和需求曲线D1相交于E1点。在均衡点E1,均衡价格P1=6,均衡数量Q1=20。图2-2(b)中,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平移至D2曲线的位置,D2曲线与S1曲线相交于E2点。在均衡点E2,均衡价格上升为P2=7,均衡数量增加为Q2\n=25。因此,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同理,需求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减少。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图2-2(a)中,供给曲线S1和需求曲线D1相交于E1点。在均衡点E1,均衡价格P1=6,均衡数量Q1=20。图2-2(c)中,供给增加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至S2曲线的位置,并与D1曲线相交于E3点。在均衡点E3,均衡价格下降为P3=5.5,均衡数量增加为Q3=22.5。因此,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均衡数量增加。同理,供给减少会使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综上所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2.假定表2-1是需求函数Qd=500-100P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需求表:表2一1某商品的需求表价格(元)12345需求量4003002001000(1)求出价格2元和4元之间的需求的价格弧弹牲。(2)根据给出的需求函数,求P=2元时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3)根据该需求函数或需求表作出几何图形,利用几何方法求出P=2元时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它与(2)的结果相同吗?解:(1)ΔQ(P1+P2)/2ed=-————•——————ΔP(Q1+Q2)/2100-300(2+4)/2=-————•——————=3/24-2(300+100)/2(2)ed=-(dQ/dP)×(P/Q)=-(-100)×(2/300)=2/3(3)如图2-3ed=(GB/CG)·(CG/OG)=GB/OG=OF/AF=200/300=2/3用几何方法计算出的需求的价格点弹性与(2)的结果相同。图2-33.假定表2-2是供给函数Q3=-3+2P在一定价格范围内的供给表:表2-2某商品的供给表价格(元)23456供给量13579(1)求出价格3元和5元之间的供给的价格弧弹性。\n(2)根据给出的供给函数,求P=4元时的供给的价格点弹性。(3)根据该供给函数或供给表作出几何图形,利用几何方法求出P=4元时的供给的价格点弹性。它与(2)的结果相同吗?解:(1)ΔQ(P1+P2)/2es=————•——————ΔP(Q1+Q2)/27-3(3+5)/2=————•——————=8/55-3(3+7)/2(2)es=(dQ/dP)×(P/Q)=2×(4/5)=8/5(3)如图2-4es=(CB/AB)·(AB/OB)=CB/OB=8/5用几何方法计算出的供给的价格点弹性与(2)的结果相同。图2-44.某君对某消费品的反需求函数为P=100-√Qˉ,分别计算价格P=60和P=40时的需求的价格弹性。解:由P=100-√Qˉ,得Q=(100-P)2∴ed=-(dQ/dP)×(P/Q)=-2(100-P)•(-1)•P/(100-P)2=2P/(100-P)。当价格P=60时,ed=(2•60)/(100-60)=3当价格P=40时,ed=(2•40)/(100-40)=4/35.假设对新汽车需求的价格弹性ed=1.2,需求的收入弹性em=3.0,计算:(1)其他条件不变,价格提高3%对需求的影响。(2)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增加2%对需求的影响。解:(1)ed=-(ΔQ/Q)/(ΔP/P),而ΔP/P=3%,ed=1.2∴ΔQ/Q=-ed•(ΔP/P)=-1.2•3%=-3.6%。即其他条件不变,价格提高3%将导致需求减少3.6%。(2)em=(ΔQ/Q)/(ΔM/M),而ΔM/M=2%,em=3.0∴ΔQ/Q=em•(ΔM/M)=3.0•2%=6.0%。即其他条件不变,收入增加2%将导致需求增加6.0%。6.设汽油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15,其价格现为每加仑1.20美元,试问汽油价格上涨多少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解:由题意知:ed=0.15,P=1.20,ΔQ/Q=-10%,由弹性公式ed=-(ΔQ/Q)/(ΔP/P)可得:ΔP=-(ΔQ/Q)•(P/ed)=-(-10%)•(1.2/0.15)=0.8(美元)\n即汽油价格上涨0.8美元才能使其消费量减少10%。7.假设A公司和B公司的产品的需求曲线分别为QA=200-0.2PA,QB=400-0.25PB,这两家公司现在的销售量分别为100和250。(1)求A、B两公司当前的价格弹性。(2)假定B公司降价后,使B公司的销售量增加到300,同时又导致A公司的销售量下降到75,问A公司产品的交叉价格弹性是多少?(3)假定B公司目标是谋求销售收入最大,你认为它降价在经济上是否合理?解:(1)由题意知:QA=200-0.2PA,QB=400-0.25PB,而QA=100,QB=250,则PA=(200/0.2)-(100/0.2)=500,PB=(400/0.25)-(250/0.25)=600∴A公司当前的价格弹性edA=-(dQA/dPA)×(PA/QA)=-(-0.2)•(500/100)=1B公司当前的价格弹性edB=-(dQB/dPB)×(PB/QB)=-(-0.25)•(600/250)=0.6(2)由题意知:QB=300,QA=75,则PB=(400/0.25)-(300/0.25)=400,ΔQA=75-100=-25,ΔPB=400-600=-200∴A公司产品的交叉价格弹性eAB=(ΔQA/QA)/(ΔPB/PB)=(-25/100)/(-200/600)=0.75(3)由(1)可知,B公司生产的产品在价格为600时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6,既其需求缺乏弹性。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其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同方向变动。因此,B公司要使销售收入最大,应该提价而不是降价。四、分析讨论1.用图简要地说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框架以及核心思想。答:见图2-1。图的左右两个方框分别表示居民和企业。居民即消费者,企业即厂商。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分别以产品的需求者和产品的供给者的身份出现在产品市场上,又分别以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的身份出现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图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表示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消费者和厂商的经济活动通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而联系起来。在图的上半部,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厂商对产品的供给相遇于产品市场,由此决定了每一种产品的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在图的下半部,消费者对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厂商对生产要素的引致需求相遇于生产要素市场,由此又决定了每一种生产要素的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由图可看到: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无论是在产品市场,还是在要素市场,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的经济活动都表现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自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产品市场和每个生产要素市场,进而所有的市场,都实现了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在这样的完全竞争的均衡状态中,每一种产品都以最低的成本被生产出来,每一种产品也都以最低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足,厂商获得最大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根据各自对生产的贡献都得到了相应的报酬。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进一步证明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状态是可以存在的。福利经济学则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进而论述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样,整个经济实现了有效率的资源配置。这就是微观经济学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2.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n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都是需求数量的变动,它们的区别在于引起这两种变动的因素不同,而且这两种变动在几何图形中的表示也不相同。需求量的变动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它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需求曲线运动。而需求的变动是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3.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都是供给数量的变动,它们的区别在于引起这两种变动的因素不同,而且这两种变动在几何图形中的表示也不相同。供给量的变动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它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给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运动。而供给的变动是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几何图形中,它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4.均衡价格是如何实现的?它对于制定价格政策有何意义?答:均衡价格的形成也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它是由供求双方在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可以从两种情况来考虑:(1)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即供大于需的商品过剩的市场状况,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得到他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下降,一直下降到均衡价格的水平。(2)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即需大于供的商品短缺的市场状况,一方面,迫使需求者提高价格来得到他所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使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这样,该商品的价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价格的水平。由此可见,当实际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总存在着变化的力量,最终达到市场的均衡或市场出清。如果社会上每一件商品和劳务都能实现供求均衡,按需要配置稀缺经济资源这一基本的社会经济问题就会自动地解决,而无须计划和政府干预。但现实中却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因此在制定价格政策时要尽可能贴近均衡价格,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5.什么是供求定理?结合现实经济生活的实例予以说明。答:若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化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若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化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化,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化。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这种影响,称为供求定理。例如,彩电供给过剩,价格下降,需求增多,企业会减少彩电的生产,导致供给减少,价格上升,一直上升到均衡价格的水平。相反,彩电供给不足,价格上涨,企业看到有利可图,会增加供给,而价格上涨导致需求减少,价格会下降,一直下降到均衡价格的水平。6.如果考虑到提高生产者的收入,那么对农产品和高档次电视机、录像机一类高级消费品应采取提价还是降价的办法?为什么?答:对农产品应该采取提价的办法;对电视机、录像机一类高级消费品应采取降价的办法。表2—3反映了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的关系。表2—3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的关系价格/弹性1Px·X,由于M、Py不变,Y的需求量减少。7.假设某消费者的收入、商品价格和消费品的效用函数为已知,请给出效用极大化所需条件。假如他只消费两种消费品,他是否必然总是同时买进这两种商品?为什么?解:设效用函数为U=f(x,y),收入为M,价格为Px、Py,而效用极大化条件MUX/PX=MUY/PY为:约束条件为:Px·x+Py·y=M由于在一般情况下,Px和Py都不可能为零,MUx和MUy都不可能为零,因此,假如他只消费两种消费品,就一般总是同时买进这两种商品。但在无解情况下,则不必然同时买进两种商品。8.某人把他的全部收入都用于购买X和Y两种商品,他认为X和Y是完全替代的,一单位X和一单位Y的效用相同。X每单位4元,Y每单位5元。假设X的价格下降为3元,他会更多的购买X商品吗?消费的这种变化中,多少归于收入效应?多少归于替代效应?解:因为一单位X的效用与一单位Y的效用相同,所以,MRSxy=1,又因为Px=4元,Py=5元,所以,预算线AB的斜率=4/5=0.8,因此,AB的斜率小于MRSxy\n,AB与无差异曲线I相交,如图3—3。这时,消费者为得到最大满足,把全部收入用于购买OA量的X商品,而不买任何Y商品。当X的价格下降到3元时,预算线变为A′B,A′B的斜率为3/5=0.6,仍小于MRSxy,A′B与较高的无差异曲线Ⅱ相交于A′点,这时,消费者为得到最大满足,把全部收入用于购买OA′量的X,X商品的购买量增加了AA′,从图3—3可以看出,X商品购买量的增加完全是由于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为零。YⅡⅠB0XAA’图3—39.已知效用函数为U=Xa+Ya,求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xy和MRSyx,以及X=10,Y=5时的MRSxy和MRSyx。解:∵MUX=∂U/∂x=axa-1MUY=∂U/∂Y=aYa-1∴MRSxy=MUX/MUY=-MRSYX=MUY/MUX=当X=10,Y=5时,MRSxy=MRSYX=10.设消费者甲的效用函数U=(x+2)(y+6),X是苹果的个数,Y是香蕉的个数。问:(1)甲原有4个苹果,6个香蕉。现甲得给乙3个苹果,乙将给他9个香蕉,进行这项交易,甲的商品组合是什么?如果甲拒绝交换,是否明智?(2)若MRSxy是-2,甲愿意为3个香蕉而放弃1个苹果吗?愿为6个香蕉而放弃2个苹果吗?解:(1)甲原来的商品组合为(4,6),现在交换后,苹果剩下1个,而香蕉却增加为15个,商品组合为(1,15)。由效用函数可得到两种组合的效用。当X=4,Y=6时,U=(x+2)(x+6)=(4+2)(6+6)=72当X=1,Y=15时,U=(x+2)(x+6)=(1+2)(15+6)=63可见,(4,6)组合提供的效用比(1,15)组合要大,因此拒绝交换是明智的。(2)MRSxy=-2,意味着甲为得到2个香蕉,愿意放弃1个苹果,现在他只要放弃1个苹果,就可以得到3个香蕉,他当然愿意。同理,MRSxy=-2,也意味着甲为得到4个香蕉,愿意放弃2个苹果,现在放弃2个苹果就可得到6个香蕉,他当然愿意。\n11.若需求函数为q=a-bp,a,b>0,求:(1)当价格为P1时的消费者剩余为多少?(2)当价格由P1变为P2时消费者剩余变化了多少?解:(1)由q=a-bp,得反需求函数为设价格为P1时,需求量为q1,q1=a-bP1消费者剩余(2)设价格为P2时,需求量为q2,q2=a-bP2消费者剩余变化量12.已知一件衬衫的价格为80元,一份肯德基快餐的价格为20元,在某消费者关于这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上,一份肯德基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MRS是多少?解: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得到:MRS12=P1/P2=20/80=0.2513.假定效用函数为U=q0.5+2M,q为消费的商品量,M为收入。求需求曲线。解:根据题意可得,商品的边际效用MU=∂U/∂q=0.5q-0.5单位货币的效用为λ=∂U/∂M=2若单位商品售价为P,则单位货币的效用λ就是商品的边际效用除以价格,即λ=MU/P于是得,即\n进而得,这就是需求曲线。14.某消费者消费商品X和Y的无差异曲线为,问:(1)组合(4,12)点的斜率是多少?(2)组合(9,8)点的斜率是多少?(3)MRS是递减的吗?解:对于,有即(1)当x=4时,故在点(4,12)处的斜率为-1(2)当x=9时,故在点(9,8)处的斜率是(3)由于MRSxy=而<0故MRSxy是递减的。15.已知某人消费的两种商品X和Y的效用函数为,商品价格为Px和Py,收入为M,请推导出他对X和Y的需求函数。解:根据题意,预算方程为Px·x+Py·y=M,那么,M-Px·x-Py·y=0令U=X1/3Y1/3+λ(M-Px·x-Py·y),U极大的必要条件是所有的一阶偏导数为零,即解下列方程可得出X和Y的需求函数\n16.已知某人月收入为1200元,全部花费在X和Y两种商品上,他的效用函数为U=XY,X的价格为20元,Y的价格为30元。求:(1)为获得最大效用,他购买的X和Y各为多少?(2)货币的边际效用和他获得的总效用各为多少?(3)假如X的价格提高44%,Y的价格不变,为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他的收入必须增加多少?(4)假设他原有的消费品组合恰好代表全社会的平均数,因而他原有的购买量可作为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加权数,当X的价格提高44%时,消费品价格指数提高多少?(5)为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他的收入必须提高多少个百分率?(6)你关于(4)和(5)的答案是否相同?假如不同,请解释为什么他的效用水平能保持不变?解:(1)由U=XY得:又知,Px=20Py=30,进而由MUX/PX=MUY/PY,得Y/20=X/30由题意可知预算方程为:20X+30Y=1200解下列方程组可得因此,为使获得的效用最大,他应购买30单位的X和20单位的Y。(2)∵MUx=∂U/∂x=Y=20,Px=20∴货币边际效用λ=MUX/PX=Y/Px=20/20=1总效用TU=XY=30×20=600(3)现在PX=20+20×44%=28.8,MUX/PX=MUY/PY也就是Y/28.8=X/30又由题意可知,U=XY=600解得(4)\n(5)收入提高的百分率=24/120=20%(6)消费品价格指数提高22%,而收入提高了20%,二者显然不同。因为X的价格提高44%,在Y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为取得同样效用,均衡购买量发生了变化。一方面,X的购买量从30降为25,因而减少支出为28.8×(30-25)=144元;另一方面,Y的购买量从20增至24,因而增加30×(24-20)=120元的支出,二者相抵,净节省144-120=24元,占原收入1200元的24/1200=2%。因此,当价格指数提高22%时,收入只需提高20%就够了。17.若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y4,他会把收入的多少用于商品Y上?解:假设商品X的价格为PX,商品Y的价格为PY,收入为M。由U=xy4得:∂U/∂x=y4∂U/∂y=4xy3他对X和Y的最佳购买条件是,MUX/PX=MUY/PY,即为:y4/Px=4xy3/Py变形得,把代入预算方程这就是说,他收入中有4/5用于购买商品Y。18.证明:若效用函数为U=XrY,r>0,则恩格尔曲线是一条直线。解:恩格尔曲线是在商品价格和消费者的偏好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收入变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的轨迹,它经过原点。设X的价格为PX,Y的价格为PY对于U=XrY,有:∂U/∂x=rXr-1Y∂U/∂y=XrMUX/PX=MUY/PY,即为:变形整理得,由于Px、Py是固定不变的,r为常数,且r>0,故是一个大于零的常数。因此,是大于零的常数。\n又因为恩格尔曲线过原点,所以Y/X就是曲线的斜率,而Y/X又是大于零的常数。因此,恩格尔曲线是一条过原点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四、分析讨论1.根据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若MU1/P1≠MU2/P2,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为什么?若MUi/Pi≠λ,i=1、2,又应如何调整?为什么?答:当MU1/P1<MU2/P2时,这说明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1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小于购买商品2所得到的边际效用。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就会调整这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减少对商品1的购买量,增加对商品2的购买量。在这样的调整过程中,一方面,总效用增加;另一方面,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商品1的边际效用会随其购买量的不断减少而递增,商品2的边际效用会随其购买量的不断增加而递减。当消费者一旦将其购买组合调整到同样一元钱购买这两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即达到MU1/P1=MU2/P2时,他便得到了由减少商品1购买和增加商品2购买所带来的总效用增加的全部好处,即消费者此时获得了最大的效用。相反,当MU1/P1>MU2/P2时,这说明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1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大于购买商品2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根据同样的道理,理性的消费者会进行与前面相反的调整过程,既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减少对商品2的购买,直到MU1/P1=MU2/P2,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用。当MUi/Pi<λ,i=1、2时,这说明消费者用一元钱购买第i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小于所付出的这一元钱的边际效用。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就会减少对第i种商品的购买,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直至MUi/Pi=λ,i=1、2的条件实现为止。相反,当MUi/Pi>λ,i=1、2时,这说明消费者用一元钱购买第i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大于所付出的这一元钱的边际效用。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就会增加对第i种商品的购买,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直至MUi/Pi,i=1、2的条件实现为止。2.根据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在MRS12>(P1/P2)或MRS12<(P1/P2)时,消费者应如何调整两商品的购买量?为什么?答:因为如果MRS12=dX2/dX1=1/0.5>1/1=P1/P2,那么,从不等式右边看,在市场上,消费者减少1单位的商品2的购买,就可以增加1单位的商品1的购买。而从不等式的左边看,消费者的偏好认为,在减少1单位的商品2时,只需增加0.5单位的商品1,就可以维持原有的满足程度。这样,消费者就因多得到0.5单位的商品1而使总效用增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不断地减少对商品2的购买和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以便获得更大的效用。相反,如果MRS12=dX2/dX1=0.5/l<1/1=P1/P2,那么,从不等式右边看,在市场上,消费者减少1单位的商品1的购买,就可以增加1单位的商品2的购买。而从不等式的左边看,消费者的偏好认为,在减少1单位的商品1时,只需增加0.5单位的商品2,就可以维持原有的满足程度。这样,消费者就因多得到0.5单位的商品2而使总效用增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不断地减少对商品1的购买和增加对商品2的购买,以便获得更大的效用。因此,只有当消费者将两种商品的消费量调整到MRS12=P1/P2时,或者说,调整到由消费者主观偏好决定的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和市场上的两商品的价格之比相等时,消费者才处于一种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一种商品购买量的这样一种均衡状态。这时,消费者获得了最大的满足。\n3.基数效用论者是如何推导需求曲线的?答:基数效用论者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建立在该规律上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基础推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基数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如果某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越大,则消费者为购买这一单位的该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高;反之,如果某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越小,则消费者为购买这一单位的该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低。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相应地,消费者为购买这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即需求价格也是越来越低的。联系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进行分析,考虑消费者购买一种商品的情况,那么,上述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可以写为:MU/P=λ。它表示:消费者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最优购买量应该是使最后一元钱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和所付出的这一元钱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该式还意味着:由于对于任何一种商品来说,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边际效用MU是递减的,于是,为了保证均衡条件的实现,在货币的边际效用λ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需求价格P必然同比例于MU的递减而递减。如图3—4,图中的横轴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商品的价格,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商品的需求量随商品的价格上升而减少,随商品的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即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图3—44.用图说明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消费曲线的推导。答:如图3—5。把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放在一起进行分析。该图有一条预算线和三条反映不同效用程度的无差异曲线。只有预算线AB和无差异曲线U2的切点E,才是消费者图3—5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能够获得最大效用的均衡点。在均衡点E,相应的最优购买组合为(X1*,X2*)。因为无差异曲线U3虽然代表的效用水平高于无差异曲线U2,但它与既定的预算线AB既无交点又无切点,说明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无法实现无差异曲线U3上的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的购买。就无差异曲线U1来说,虽然它与既定的预算线AB相交于a、b两点,表明消费者利用现有收入可以购买a、b两点的商品组合。但是,这两点的效用水平低于无差异曲线U2,因此,理性的消费者不会用全部收入去购买无差异曲线U1上a、b两点的商品组合。消费者选择AB线段上位于a\n点右边或b点左边的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都可以达到比U1更高的无差异曲线,获得比a点和b点更大的效用水平。这种沿着AB线段由a点往右和由b点往左的运动,最后必定在E点达到均衡,显然,只有当既定的预算线AB和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E点时,消费者才在既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满足。故E点就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在切点E,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者的斜率是相等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就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12,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可以用两商品的价格之比P1/P2来表示。由此,在均衡点E有:MRS12=P1/P2,这就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它表示: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推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分析图3—6(a)中价格一消费曲线上的三个均衡点E1、E2和E3,可以看出,在每一个均衡点上,都存在着商品1的价格与商品1的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均衡点E1,商品1的价格为P11,则商品1的需求量为X11。在均衡点E2,商品1的价格由P11下降为P12,则商品1的需求量由X11增加到X12。在均衡点E3,商品1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把每一个P1数值和相应的均衡点上的X1数值绘制在商品的价格一数量坐标图上,便可以得到某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这便是图3一6(b)中的需求曲线X1=ƒ(P1)。在图3一6(b)中,横轴表示商品1的数量X1,纵轴表示商品1的价格P1。图3一6(b)中需求曲线X1=ƒ(P1)上的a、b、c点分别和3一6(a)中的价格一消费曲线上的均衡点E1、E2、E3相对应。序数效用论者所推导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a)(b)图3一6价格一消费曲线和消费者的需求曲线5.分别用图分析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进一步说明这三类物品的需求曲线的特征。答:(1)分析正常物品价格下降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图3—7(a)中的横轴OX1和纵轴O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正常物品。商品1的价格P1下降前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为a,P1下降后消费者的均衡点为b。价格下降所引起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1´X1´´´,这便是价格下降所引起的总效应。这个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替代效应:作一条平行于预算线ABˊ且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的补偿预算线FG。FG与U1相切,表示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减少(预算线的位置由ABˊ向左平移到FG表示)刚好能使消费者回到原有的效用水平。FG与ABˊ平行,则以这两条预算线的相同的斜率,表示商品1价格和商品2价格的一个相同的比值P1/P2,而且,这个商品的相对价格P1/P2是商品1的价格P1变化以后的相对价格。补偿预算线FG与U1相切于均衡点c,与原来的均衡点a相比,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1´X1´´,这个增加量就是在剔除了实际收入水平变化影响以后的替代效应。就预算线AB和补偿预算线FG而言,它们分别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a、c两点,但斜率却是不相等的。预算线AB的斜率绝对值大于补偿预算线FG,AB所表示的商品的相对价格P1/P2大于FG,当AB移至FG时,随着商品的相对价格P1/P2\n的变小,消费者为了维持原有的效用水平,会沿着既定的无差异曲线U1由a点下滑到c点,增加对商品1的购买而减少对商品2的购买,即用商品1去替代商品2。于是,由a点到c点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增加量X1´X1´´,便是P1下降的替代效应。图3—7(a)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把补偿预算线FG再推回到ABˊ的位置上去,于是,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就会由无差异曲线U1上的c点回复到无差异曲线U2上的b点,相应的需求量的变化量X1´´X1´´´,就是收入效应。(2)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图3一7(b)中的横轴OX1和O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低档商品。商品1的价格P1下降前后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a、b点,因此,价格下降所引起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1´X1´´,这是总效应。作与预算线ABˊ平行且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的补偿预算线FG,将总效应分解成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P1下降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消费者由均衡点a运动到均衡点c,相应的需求增加量为X1´X1´´´,这就是替代效应,它是一个正值。而P1下降引起的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使消费者由均衡点c运动到均衡点b,需求量由X1´´´减少到X1´´,这就是收入效应,它是一个负值。图3—7(b)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动,而且,在大多数的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总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是,在少数场合下,某些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的作用会大于替代效应。(3)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图3一7(c)中的横轴OX1和纵轴OX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吉芬物品。商品1的价格P1下降前后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a点和b点,相应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X1´X1´´,这就是总效应。通过补偿预算线FG可得:X1´´X1´´´为替代效用;X1´X1´´´是收入效应,它是一个负值。而且,负的收入效应X1´X1´´´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X1´´X1´´´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成的总效应X1´X1´´为负值。在图中,a点必定落在b、c两点之间。对吉芬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且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总效应与价格是同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就呈现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n图3—7(c)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6.说明风险回避者、风险爱好者、风险中立者的判断条件。答:西方经济学家将消费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分为三类:风险回避者、风险爱好者和风险中立者。这三类风险态度的判断标准如下。以消费者面临一张彩票L=[p;w1,w2]为例来分析。假定消费者在无风险条件下(即不购买彩票的条件下)可以持有的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等于彩票的期望值即pW1+(1-p)w2。如果某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货币财富量的效用大于在风险条件下彩票的期望效用,即U[pw1+(1-p)w2]>pU(w1)+(1-p)U(w2),则该消费者为风险回避者。如果某消费者认为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小于在风险条件下的彩票的期望效用,即U[pw1+(1-p)w2]<pU(w1)+(1-p)U(w2),则该消费者为风险爱好者。如果某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等于在风险条件下的彩票的期望效用,U[pw1+(1-p)w2]=pU(w1)+(1-p)U(w2),则该消费者为风险中立者。7.谈谈你对效用论的评价。答:效用论最初是一种价值论,这种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是把价值的源泉说成是人们对物品的效用的心理感受或主观评价。由于效用价值论具有许多缺陷,所以,在马歇尔以后,它结束了其在西方经济学中在一个短的时期内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西方经济学开始以价格分析代替了价值分析,效用论变成了说明需求的基本理论。但我们并不反对效用的存在,甚至在一定的限度内承认边际效用递减的事实。我们所反对的仅仅是把它们用来决定商品的价值,即效用价值论。8.钻石用处极小而价格昂贵,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非常之便宜。请用边际效用的概念加以解释。答:钻石对人的用处确实远不如水,所以,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远远大于人们从钻石的使用中所得的总效用。但是,商品的需求价格不是由总效用而是由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即由P=Mu/λ决定。虽然人们从水的消费中所得的总效用很大,但是,由于世界上水的数量很大,因此,水的边际效用很小,人们只愿付非常低的价格。相反,钻石的用途虽远不及水大,但世界上钻石数量很少,因此,其边际效用很大。9.如果你有一辆需要四个轮子才能开动的车子,有了三个轮子,那么当你有第四个轮子时,这第四个轮子的边际效用似乎超过第三个轮子的边际效用,这是不是违反了边际效用递减律?答:不违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为边际效用是指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增加(或减少)的总效用的量。这里的“单位”\n是指一完整的商品单位,这种完整的商品单位,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效性的前提。比如,这个定律适用于一双的鞋子,但不适用于单只的鞋子。对于四轮子而言,必须是有四个轮子的车才成为一单位。三个轮子不能构成一辆四轮车,因而每个轮子都不是一个有效用的物品,增加一个轮子,才能使车子有用。因此,不能说第四个轮子的边际效用超过第三个轮子。10.能否想像一下边际效用递增的商品?答:当只消费一种商品时,这种商品边际效用一定随其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只有在二元总效用函数TU=U(x,y)中,若X和Y属互补品,则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将随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增加。例如,在酒席上,当菜增加时,酒的边际效用会增加;当酒增加时,菜的边际效用也会增加。另外,在所谓“癖好”和“集成”两类情况中,也会出现商品边际效用递增的情况。前者如一个酒仙在一次几杯酒中,喝第3杯要比第2杯所得到的满足大,喝第4杯所得到的满足可能比第3杯还大;后者如一个集邮者的满足是随一套邮票的收集越来越齐全而增加的,他感到收集的邮票是越多越好。11.为什么劣质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可能为负的、零或正的?答:劣质商品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倾向于增加这种商品的需求量,而收入效应财倾向于减少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两种相反的力量同时发生作用。若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随着价格下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这时,需求价格弹性为负。若替代效应等于收入效应,价格下降,商品的需求量不发生变化。这时,需求价格弹性为零。若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随价格下降,商品需求量也减少。这时,需求价格弹性为正。这样的劣质商品就是吉芬商品。12.一个风险回避者有机会在以下二者之间选择:在一次赌博中,他有25%的概率得到1000美元,有75%的概率得到100美元,或者,他可以得到325美元,他会怎样选择?如果他得到的是320美元,他会怎样选择?答:该消费者现在在无风险条件下(即不赌博条件下)可以持有的确定的货币财富是325美元,而在风险条件下即进行赌博的财富的期望值也是325美元(0.25×1000+0.75×100=325),由于他是风险回避者,他认为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的效用大于在风险条件下赌博的期望效用,因而他会选择不赌博。如果他得到的是320美元,他是否会选择赌博,取决于他的效用函数的形式。如果他是风险回避者,他仍不肯选择赌博;如果他是风险爱好者,他会选择赌博。如果他是风险中立者,他也会选择赌博,因为风险中立者关心的是货币期望值极大,而不管风险多大,显然,在325>320情况下,他会选择赌博。13.(1)导致消费者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是什么?(2)用作图方法表示正常商品与劣质商品的区别,以及(3)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与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的区别,(4)吉芬物品与劣质商品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答:(1)导致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包括除商品本身价格以外一切能影响该商品需求量的因素,如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嗜好、其他商品价格、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商品广告费用等等。由于其中最主要因素是消费者收入,因此,一般用消费者收入的变动来说明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消费者收入增加时,则某商品在原有价格水平上会增加其需求量,表现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相反,消费者收入下降时,则对商品需求量在该商品价格不变情况下会减少,表现为需求曲线向原点方向平行移动。(2)正常商品与劣质商品的区别可用图3—8(a)和图3—8(b)表示。图3—8(a\n)中,EC表示恩格尔曲线,它表示收入(M)变化时消费的商品X量如何变化。当收入从OM1增加为OM2时,消费的商品从OX1增为OX2,这是正常商品的情况。图3—8(b)表示,消费者收入增加时,消费的商品量反而下降,这是劣质商品的情况。MECMM2M2M1M10X1X2X0X2X1X图3—8(a)图3—8(b)PPP1P1P2P2DD0X1X2X0X2X1X图3—8(c)图3—8(d)(3)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与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的区别可以从图3—8(c)和图3—8(d)表示。在图3—8(c)中,当商品价格从OP1降为OP2时,需求量从OX1增加到OX2,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是正常商品的情况。在图3—8(d)中,当商品价格从OP1降为OP2时,需求量从OX1下降为OX2,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这是吉芬物品的情况。(4)吉芬物品与劣质商品的相同之处是,替代效果与收入效果的方向,二者互相抵消。即当X商品价格下降时,从替代效应看,对X的需求量会增加,因为消费者总会用多消费X来取代其他商品的消费。但从收入效应看,对X的需求量会减少,因为X的价格下降意味着购买X的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增加,而收入增加时,无论是劣质品还是吉芬品,其需求量都会下降。二者不同之处是,劣质品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因此,劣质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的增加超过需求量的减少,因此,需求量总的说还是增加的;而吉芬物品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而吉芬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的减少(收入效应)大于需求量的增加(替代效应),因此,需求量总的说是减少的。14.我国许多大城市,由于水源不足,自来水供应紧张,请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设计一种方案供政府来缓解和消除这个问题。并请回答这种措施:(1)   对消费者剩余有何影响?(2)   对生产资源的配置有何有利或不利的效应?答:可用提高自来水的使用价格来缓解或消除这个问题,自来水的价格提高,一方面,用户会减少(节约)用水;另一方面,可扩大自来水的生产或供给.这样,自来水供应紧张的局面也许可得到缓解或消除。(1)   采取这种措施,会使用户消费者剩余减少。\n在图3—9中,横轴代表自来水的数量,纵轴代表自来水的价格.直线d代表自来水的需求曲线。当自来水价格从OP1提高到OP2时,用户对自来水的需求量从Oq1下降到Oq2,于是,消费者剩余从△P1AC减少为△P2BC。PCP2BP1DAd0q2q1q图3—9(2)对生产资源配置的有利效应是节约了用水,可使之用于人们更需要的用途上,从而使水资源得到更合理更有效的使用.但这样做,也许会造成其他资源的浪费,比方说,工厂里本来用水来冷却物体,现在要改用电来冷却,增加了对电和其他有关装置的需求.如果自来水价格提高过度,必然会带来更多其他资源的消耗。这是不利的一面。第四章生产论·学习指导\n学习目的:生产理论主要研究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实现最大产出。引导读者从实物形态方面分析生产的一般规律,研究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出的产量之间的物资技术关系。学习要求:明确生产函数的涵义,理解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经济内涵,掌握一种可变要素生产函数的特征,掌握两种可变要素生产函数的特征及其最优生产组合,理解规模报酬的经济含义。建议结合图示学习和理解本章内容。内容要点和基本概念:本章首先介绍了生产函数及两种特殊的生产函数。其次,提出了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并利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分析说明了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生产函数的特征,描述了各产出曲线的关系,进行了生产阶段的划分。然后,介绍了两种可变要素生产函数,提出了等产量线、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等基本概念。进而分析了两种要素的最适组合——生产者均衡状态的实现过程及实现条件。最后,介绍了规模报酬的概念及其经济含义。本章涉及的主要原理和基本概念有:l.生产者: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它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厂商的组织形式:分为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一般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本质。厂商的目标一般假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2.生产要素: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类型。劳动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土地不仅指土地本身,还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资本可以表现为实物形态或货币形态。资本的实物形态又称为资本品或投资品。资本的货币形态通常称为货币资本。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3.生产函数: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4.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也称为里昂惕夫生产函数,指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生产函数。假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则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的通常形式为:Q=(Minimum)(L/u,K/v)。式中,Q为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常数u和V分别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它们分别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固定的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5.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由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初一起提出来的。其一般形式为:Q=ALαKβ。式中,Q为产量;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A、α和β为三个参数,0<α、β<1。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6.生产的短期和长期: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7.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总产量是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平均产量是总产量与所使用的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之比。边际产量是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8.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它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n9.TPL、APL、MPL的相互关系:MPL是TPL曲线的切线斜率,边际产出最大时总产出曲线斜率最大,边际产出为零时总产出最大。APL是TPL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值,边际产出曲线与平均产出曲线相交于平均产出曲线的最高点,交点之左平均产出小于边际产出,交点之右平均产出大于边际产出。10.生产的三个阶段:短期生产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分界点分别为平均产出最高点和总产出最高点。11.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以常数Q0表示既定的产量水平,则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Q=f(L,K)=Q0。1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这一规律的产生原因在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保持适当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使得等产量曲线呈现出凸向原点的特点。13.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14.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即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或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切点处两要素的数量组合。满足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价格之比。15.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16.扩展线: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17.规模报酬: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可以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1.在生产函数中,只要有—种投入不变,便是短期生产函数。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生产函数中,只有一种要素可变,是短期生产函数。2.如果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其平均产量也递减。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随着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均趋于下降,其中边际产量的下降一定先于平均产量。3.如果平均变动成本等于边际成本,则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短期成本曲线上的平均变动成本最低点对应短期生产曲线上的平均产量最高点,而边际成本曲线穿过平均变动成本最低点,边际产量曲线穿过平均产量曲线最高点,因此,在平均变动成本等于边际成本的点所对应的生产函数上,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n1.当平均产量最高时,平均成本最低。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当平均产量最高时,平均变动成本最低。5.若生产函数q=,且L,K价格相同,则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应投入较多的劳动和较少的资本。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由q=(4L)1/2(9K)1/2,dq/dL=3(L/K)1/2,dq/dk=3(L/K)1/2,L、K价格相等,L/K=1。因此,企业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相等。6.拥有范围经济的企业,必定存在规模经济。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大型企业往往同时具有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但两者并无必然联系。二、选择正确答案1.如果仅劳动是变动投入,以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作为划分生产三阶段的标志,则()不是第Ⅱ阶段的特点。A.边际报酬递减B.平均产量不断下降C.总产量不断提高D.投入比例从比较合理到比较不合理2.若劳动与资本的投入组合处于投入产出生产函数等产量线的垂直部分,则()。A.劳动与资本的边际产量都是负B.劳动的边际产量为0,资本的边际产量为正C.劳动与资本的边际产量都是0D.劳动的边际产量为正,资本的边际产量为03.机会成本的经济含义是()。A.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放弃这种资源另一种用途的收入B.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放弃这种资源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C.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将其用于次优用途的收人D.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保证这种资源在现用途继续使用而必须支付的费用4.某企业有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1000万,折旧率6%;银行长期贷款100万,年利率5%;生产工人工资总额120万;管理人员工资10万;原料、材料、动力费用1500万。则其总固定成本为()万。A.60B.65C.75D、10005.若某个产量的长期平均成本等于短期平均成本,但高于长期边际成本,则可推断()。A.短期平均成本等于长期边际成本B.长期平均成本正在下降C.短期边际成本等于长期边际成本D.仅B、C正确6.如果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的时候,边际产量曲线与()相交。A.平均产量曲线B.纵轴C.横轴D.总产量曲线7.在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过程中,下列()首先发生。A.边际产量下降B.平均产量下降C.总产量下降D.B和C8.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边际产量会发生递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增加相同产量的产出,应该()。\nA.停止增加可变的生产要素B.减少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C.增加可变要素投入的数量D.减少固定生产要素9.等产量曲线()。A.说明为了生产一个给定的产量而可能的各种要素投入组合B.除非得到所有要素的价格,否则不能画出这条曲线C.表明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D.表明了无论投入的数量如何变化,产出量都是一定的10.如果一项投入品的边际产量为正值,随着投入的增加,边际产量递减,则()。A.总的产量已经达到了最高点,正在不断下降B.总的产量不断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平均产量一定是下降的C.平均产量一定下降D.厂商应当减少产出11.如果一项投入品的平均产量高于其边际产量,则()。A.随着投入的增加,边际产量增加B.边际产量将向平均产量趋近C.随着投入的增加,平均产量一定增加D.平均产量将随投入的增加而降低12.在生产的有效区域内,等产量曲线()。A.凸向原点B.不能相交C.负向倾斜D.上述说法都对13.下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规模报酬递减规律造成的B.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规模报酬递减规律造成的C.规模报酬递减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造成的D.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造成的14.凡是属于齐次的生产函数,都是分辨其规模收益的类型,这句话()。A.正确B.不正确C.可能正确D.不一定正确答案1.D2.D3.B4.D5.D6.C7.A8.C9.A10.B11.D12.D13.D14.A三、计算1.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L2/3K1/3,劳动的价格w=2,资本的价格r=1。求:(1)当成本C=3000时,企业实现最大产量时的L、K和Q的均衡值。(2)当产量Q=800时,企业实现最小成本时的L、K和C的均衡值。解:(1)Q=L2/3K1/3,w=2,r=1,C=30002L+K=3000①由MPL/w=MPk/r得2/3×L-1/3K1/3/2=1/3L2/3K-2/3得K=L②由①②,得K=L=1000Q=1000(2)Q=L2/3K1/3=800由MPL/w:MPK/r得K=L由①②,得K=L=800C=2L+K=24002.企业以变动要素L生产产品X,短期生产函数为q=12L+6L2-0.1L3(1)APL最大时,需雇用多少工人?\n(2)MPL最大时,需雇用多少工人?(3)APK最大时,需雇用多少工人?解:由q=12L+6L2-0.1L3,得(1)APL=q/L=12+6L-0.1L2APL'=6-0.2L=0,L=30(2)MPL=dq/dL=12+12L-0.3L2MPL'=12-0.6L=0L=20(3)根据题设,仅L为变动要素,因此K为固定值(设K=K0)。要求APK最大,即求APK=q/K=(12L+6L2-0.1L3)/K=(12L+6L2-0.1L3)/K0最大。AP΄K=(12+12L-0.3L2)/K0=0,即12+12L-0.3L2=0,解之得:L=20+2L=20-2(舍去),因此,APK最大时,需雇用L=20+2≈41个工人。3.某企业使用劳动L和资本K进行生产,长期生产函数为q=20L+65K-0.5L2-0.5K2,每期总成本TC=2200元,要素价格w=20元,r=50元。求企业最大产量,以及L和K的投入量。解:q=20L+65K-0.5L2-0.5K2TC=2200,w=20,r=50MPL=dq/dL=20-L,MPK=65-K由MPL/MPK=w/r得(20-L)/(65-K)=20/50即2K-5L=30①由wL+rK=2200得20L+50K=2200②由①②得,L=10,K=40最大产量q=20L+65K-0.5L2-0.5K2=20×10+65×40-0.5×100-0.5×40×40=19504.设某国有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30L0.75K0.25,劳动年工资总额为0.5万元,资本(万元)年利率为10%,问:(1)当总成本为5000万元时,企业能够达到的最大产量及其劳动、资本雇用量。(2)当总产量为1000单位时,企业必须投入的最低总成本及其劳动、资本雇用量。(3)当总成本为5000万元时,若劳动年工资从0.5万元下降到0.4万元,其总效应、替代效应、产量效应各多少?解:q=30L0.75K0.25,MPL=dq/dL=30×0.75L-0.25K0.25MPK=dq/dK=30×0.25L0.75K-0.75MPL/MPK=PL/PK得3K=5L(1)0.5L+K(1+10%)=5000,3K=5LK=3571,L=2143Q=30L0.75K0.25=73044(2)q=30L0.75K0.25=1000,3K=5LK=49,L=29.4TC=0.5L+K(1+10%)=68.6(3)3K/L=0.4/0.13K=4L\n当总成本为5000万元时,K=3571,L=2143当劳动年工资从0.5万元下降到0.4万元时;为使该企业仍能生产同劳动年工资变化前一样的产量,需要的总成本为:2143×0.4+3571=4428.2.当总成本为:4428.2,劳动年工资为0.4万元时,该企业事实上不仅仅使用2143的劳动,而是会增加劳动的使用,因此此时需要的劳动量为:0.4L+K(1+10%)=4428.2,3K=4L即L=2372由于该企业的成本为5000万元,不仅替代效应会增加劳动的使用,而且产量效应也会增加对劳动的使用。此时需求的劳动为:4L+K(1+10%)=5000,3K=4L即L=2679所以替代效应为:2372-2143=229,产量效应为:2679-2372=307。5.某农具厂生产2轮和4轮两种拖车,主要材料都是钢材和木材。若生产一台2轮拖车需用钢材2吨、木材1吨,每台售价2000元;生产一台4轮拖车需用钢材3吨、木材4吨,每台售价3000元。但是,该厂每月使用钢材不得超过400吨,使用木材不得超过300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销售无问题,应如何安排生产计划?解:设分别生产2轮和4轮拖车X辆、Y辆,2X+3Y≤400,X+4Y≤300由2X+3Y=400,X+4Y=300得X=140,Y=40最大利润为2000X+3000Y=400000因此,在限制条件下,本厂的最优生产计划安排为:生产2轮车140台,生产4轮车40台。四、分析讨论1.写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Q=ALαK1-α关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和劳动的边际产量的生产函数。答:劳动的平均产量APL=ALαK1-α/L=ALα-1K1-α劳动的边际产量MPL=AαLα-1K1-α2.用图说明短期生产函数Q=f(L,ˉK)的TPL曲线、APL曲线和MPL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答:如图4—1,\n图4—1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生产曲线横轴表示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L,纵轴表示产量Q,TPL、APL、MPL三条曲线顺次表示劳动的总产量曲线、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这三条曲线都是先呈上升趋势,而后到本身的最大值以后,再呈下降趋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可变要素L从零增加到L1时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都上升,这时总产量曲线以递增的增长率上升。当劳动投入量超过L1时,边际产量曲线由最高峰开始下降,这导致总产量曲线以递减的比例上升;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的交点为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之后平均产量曲线转而开始下降。当劳动量达到L3时边际产量曲线与X轴相交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达到最高点。劳动投入量超过L3时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曲线开始下降。3.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如果企业处于MRTSLK>(w/r)或者MRTSLK<(w/r)时,企业应该分别如何调整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以达到最优的要素组合?答:见图4—2。图4—2如果MRTSLK>w/r,厂商会在不改变总成本支出或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不断地用劳动去替代资本,表现在图中就是厂商的生产会沿着等成本线AB或等产量曲线由a点不断向E点靠近。如果MRTSLKMR21.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的切点表示的是()。A.对任何的产出,可得到最低可能的等成本线,切点表明一定产出水平的最低成本B.对任何的支出,可得到最高可能的等产量曲线,切点表明的是这一支出水平下的最大产出C.最大利润的产出水平;D.A与B都是\n22.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厂商的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是()。A.边际成本与边际产量成反比B.边际成本等于工资除以边际产量C.当边际产量的曲线向下倾斜的时候,边际成本曲线也会向下倾斜D.边际成本不变,而边际产量服从收益递减23.根据替代效应()。A.边际成本在平均成本最低点处与其相等B.一种投入的价格提高会导致厂商用其他的投入来代替C.一种投入的价格下降会导致厂商用其他的投入来代替D.若厂商不知道其边际成本曲线,可以用平均成本曲线来代替24.长期与短期的区别在于()。A.短期中存在着不变的收益而长期中不存在B.从长期来看,所有的投入都可变C.三个月D.平均成本在短期内是递减的,而长期成本在长期内是递增的25.规模收益递增的概念是指()。A.同时生产几种产品要比分别生产它们昂贵B.大数量生产要比小数量生产昂贵C.产量越大生产的平均成本也就越低D.边际成本线向下倾斜26.厂商的经济成本是指()。A.经理的时间机会成本B.厂商资本投资的替代效应C.业主资本投资的收益D.上述各项27.如果具有U型的短期平均成本线的厂商通过工厂的数目翻番而使产量翻番,且平均成本不变,那么长期的供给曲线是()。A.完全有弹性的B.完全没有弹性的C.向上倾斜的D.向下倾斜的答案1.B2.B3.C4.B5.D6.A7.A8.A9.C10.A11.C12.D13.C14.A15.D16.B17.B18.A19.D20.A21.B22.B23.B24.B25.C26.D27.A三、计算1.假定某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是TC(Q)=Q3-10Q2+17Q+66:(1)指出该短期成本函数中的可变成本部分和不变成本部分;(2)写出下列相应的函数:TVC(Q)、AC(Q)、AVC(Q)、AFC(Q)、MC(Q)。解:(1)可变成本部分:Q3-10Q2+17Q不变成本部分:66(2)TVC(Q)=Q3-10Q2+17Q\nAC(Q)=Q2-10Q+17+66/QAVC(Q)=Q2-10Q+17AFC(Q)=66/QMC(Q)=3Q2-20Q+172.已知某企业的短期总成本函数是STC(Q)=0.04Q3-0.8Q2+10Q+5,求最小的平均可变成本值。解:STC(Q)=0.04Q3-0.8Q2+10Q+5AVC(Q)=0.04Q2-0.8Q+10求导得0.08Q-0.8=0所以Q=10AVC(Q)min=63.某企业短期总成本函数为STC=1000+240q-4q2++q3(1)当SMC达到最小值时产量多少?(2)当AVC达到最小值时产量多少?解:STC=1000+240q-4q2十十q3(1)SMC=d(STC)/dq=240-8q+q2SMC′=-8+2q=0q=4∴当SMC达到最小值时产量为4。(2)AVC=240-4q++q2AVC′=-4++q=0,q=6∴当AVC达到最小时产量为6。4.假定厂商只有一种可变要素的劳动L,产出的也只有一种产品Q,固定成本为既定的,短期函数为Q=-0.2L3+12L2+24L,试求:(1)劳动的平均产量APL为极大值时雇用的劳动人数。(2)劳动的边际产量MPL为极大值时雇用的劳动人数。(3)平均可变成本极小时的产量。(4)假如每个人的工资W=240,产品的价格P=10,求利润极大时雇用的劳动人数。解:(1)生产函数Q=-0.2L3+12L2+24L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为:APL=-0.2L2+12L+24。令:求解得:L=30即劳动的平均产量极大时所雇用的劳动人数为30人。(2)劳动的边际产量为MPL=-0.6L2+24L+24\n求解:L=20即劳动的边际产量为最大时所雇用的劳动人数为20人。(3)平均可变成本极小时,即APL极小时,L=30,代入生产函数,则:Q=-0.2L3+12L2+24L=-0.2×303+12×302+24×30=6120即平均可变成本最小时的产量为6120。(4)=PQ-W·L=10×(-0.2L3+12L2+24L)-240L   =-2L3+120L2      ∴L=40当w=360元,P=30元,利润极大时雇用的劳动人数为40人。5.一个厂商用资本和劳动生产产品,在短期中资本是固定的,劳动是可变的,短期的生产函数为x=-L3+24L2+240L,其中x是每周的产量,L是雇用的劳动人数,每个人每周工作40小时,工资是每小时6元,试求:(1)计算该厂商在生产的第一、二、三个阶段上的L数值。(2)厂商在短期中生产的话,其产品的最低价格是多少?(3)如果该厂商每周的纯利润要达到1096元,需雇用8个工人,该厂商的固定成本是多少?解:(1)对生产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判断取决于MPL和APL。从APL和MPL都等于0到二者相等时,即APL为最大值时,为第一阶段;从这一阶段到MPL为0时是第二阶段;从MPL变为负值起为第三阶段。根据这一原理,先要计算出APL为最大及MPL=0时投入劳动的数值,即x=-L3+12L2+144L,APL=-L2+12L+144MPL=-3L2+24L+144=0,得L=120<L<6时,处于生产的第一阶段;6<L<12时,处于生产的第二阶段;L>12时,处于生产的第三阶段。(2)当产品的价格这PX=SAVC的最小值时,工厂停止生产,SAVC最小发生在APL为最大值,从上面的计算已知,L=6时,APL达最大值。当L=6时,产量X=-63+24×62+240×6=2088。由于满足每人每周工作40小时,每小时为6元,所以6个工人一周的工资成本为WL=40×6×6=1440元。SAVC=美元当产品的价格低于0.69美元时,则停止生产。(3)厂商均衡的条件为W=VMP=PX·MPL,则:当L=8时,MPL=-3×82+24×8+144=144。每个工人每周的工资为40×6=240元,则:元\n当L=8时,总产量x=-83+12×82+144×8=1408。总收益TR=X·PX=1.67×1408=351.36元。总可变成本TVC=W·L=8×240=1920元。由于利润要达到300元,所以固定成本△TFC=2351.36-1920-300=131.36元。6.假定一个企业的平均成本函数为AC=160/Q+5-3Q+2Q2,求它的边际成本函数?解:TC=Q·AC=160+5Q-3Q2+2Q3MC=这就是边际成本函数。7.已知MC=9Q2+4Q+5,Q=10,TC=3000,分别求TC、AC、VC和AVC的函数形式。解:由MC微分得:α(α为常数)αα=-250∴TC=3Q3+2Q2+5Q-250VC=TC-FC=3Q2+2Q+5=3×102+2×10+5=325FC=TC-VC=3000-325=2675四、分析讨论1.试用图说明短期成本曲线相互之间的关系。答:如图5-1。TC曲线是一条由水平的TFC曲线与纵轴的交点出发的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在每一个产量上,TC曲线和TVC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都等于固定的不变成本TFC。TC曲线和TVC曲线在同一个产量水平各自存在一个拐点B和C。在拐点以前,TC曲线和TVC曲线的斜率是递减的;在拐点以后,TC曲线和TVC曲线的斜率是递增的。AFC随产量的增加呈一直下降趋势。AVC曲线、AC曲线和MC曲线均呈U形特征。MC先于AC和AVC转为递增,MC曲线与AVC曲线相交于AVC曲线的最低点F,MC曲线与AC曲线相交于AC曲线的最低点D。AC曲线高于AVC曲线,它们之间的距离相当于AFC,且随产量增加而逐渐接近,但永远不能相交。\n图5-1短期成本曲线2.试用图从短期总成本曲线推导长期总成本曲线。答:如图5-2。图中,有三条短期总成本曲线STC1STC2和STC3,它们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生产规模。STC1曲线所标示的总不变成本小于STC2曲线,STC2曲线所表示的总不变成本又小于STC3曲线,而总不变成本的多少往往表示生产规模的大小。因此,从三条短期总成本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看,STC1曲线最小,STC2曲线居中,STC3曲线最大。假定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2,短期内,厂商可能面临STC1曲线所代表的过小的生产规模或STC3曲线所代表的过大的生产规模,厂商只能按较高的总成本来生产产量Q2,即在STC1曲线土的d点或STC3曲线上的e点进行生产。但在长期;厂商可以变动全部的要素投入量,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于是,厂商必然会选择ST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从而将总成本降低到所能达到的最低水平,即厂商是在STC2曲线上的b点进行生产。类似地,在长期内,厂商会选择ST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在a点上生产Q1的产量;选择STC3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在c点上生产Q3的产量。这样,厂商就在每一个既定的产量水平实现了最低的总成本。也就是说,可以找到无数个类似于a、b和c的点,这些点的轨迹就形成了图中的长期总成本LTC曲线。显然,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图5-2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和长期总成本曲线3.试用图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推导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答:如图5-3。图5-3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有三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1、SAC2和SAC3,它们各自代表了三个不同的生产规模。在长期,厂商可以根据产量要求,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假定厂商生产Q1的产量,则厂商会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以OC1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而对于产量Q1而言,平均成本OC1是低于其他任何生产规模下的平均成本的。假定厂商生产Q2的产量,则厂商会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以OC2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假定厂商生产Q3\n的产量,则厂商会选择SAC3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以OC3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如果厂商生产的产量为Q1΄,则厂商既可选择SA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也可选择SAC2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厂商的这种考虑和选择,对于其他的类似的每两条SAC曲线的交点,如Q′2的产量,也是同样适用的。在长期生产中,厂商总是可以在每一生产量水平上找到相应的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而在短期内,厂商做不到这一点。由以上分析可见,沿着图中所有的SAC曲线的实现部分,厂商总是可以找到长期内生产某一产量的最低平均成本的。由于在长期内可供厂商选择的生产规模是很多的,在理论分析中,可以假定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从而可以由无数条SAC曲线,于是便得到图中的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显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4.试用图从短期边际成本曲线推导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答:如图5-4。图5-4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图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都有一条相应的SMC曲线,每一条SMC曲线都过相应的SAC曲线的最低点。在Q1的产量上,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由SAC1曲线和SMC1曲线所代表,相应的短期边际成本由P点给出,PQ1既是最优的短期边际成本,又是长期边际成本,即有LMC=SMC1=PQ1。或者说,在Q1的产量上,长期边际成本LMC等于最优生产规模的短期边际成本SMC1,它们都等于PQ1的高度。同理,在Q2的产量上,有LMC=SMC2=RQ2。在Q3的产量上,有LMC=SMC3=SQ3。在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无数个类似于P、R和S的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便得到一条光滑的长期边际成本LMC曲线。5.试用图说明短期成本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之间的综合关系。答:如图5-5。每一个产量水平,都存在着一个LTC曲线与相应的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TC曲线的相切点,一个LAC曲线与相应的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的相切点,以及一个LMC曲线与相应的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MC曲线的相交点。以此类推,在其他的各个产量点上,如Q2和Q3的产量点上,都存在着相同的情况。LTC曲线的拐点d与LMC曲线的最低点e相对应;LMC曲线与LAC曲线相交于LAC曲线的最低点g;与LAC曲线的最低点g相对应,LTC曲线由一条从原点出发的切线,切点为f。图5-5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情况下的\n短期成本曲线和长期成本曲线6.谈谈你对成本论的评价。答:第一,成本论是脱离资本主义的本质而仅从技术方面考察厂商的成本。难以从成本论中认识到资本主义厂商的成本方面的特色。第二,成本论引入了“机会成本”这一有用的概念,它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成本的理解。以机会成本来估算生产中的各种成本,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整个经济或单个部门、单个企业的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不仅在经济理论的研究方面,而且在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参考价值。第三,在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的形状问题上,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中,它总是被假定为U形的,但事实上,在不少行业中的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并非是U形,而呈L形。7.谈谈你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看法。答:所谓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是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连续地把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现象。收益递减,既可以指边际产量递减,也可以指平均产量递减,有时还指总产量递减,后者又称为绝对的收益递减。收益递减只发生在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超过一定限度以后,而在此之前,产量收益是递增的,也可能不变。如果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收益递减规律就会发生作用。这是因为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生产要素与不变生产要素之间在数量都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濒于最佳组合比例所需要的数量,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可变要素和不变要素的配合比例越来越接近最佳比例,所以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呈递增的趋势。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就呈递减趋势了。8.请解释经济学家关于成本利润的概念为什么与会计上的有关概念不同。答:西方经济学是从稀缺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研究生产一定数量某种产品所必须支付的代价的。这意味着必须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研究厂商的生产成本。经济学上生产成本的概念与会计成本概念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不是从机会成本而是从直接各项费用的支出来统计成本的。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生产A的真正成本,不仅应该包括生产A的各种费用支出,而且应该包括放弃的另一种用途(生产B)可能获得的收入。经济学上成本概念与会计学上成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会计成本=显明成本生产成本=机会成本=显明成本+隐含成本厂商在计算利润时,用总收益减去显明成本,剩下的部分就是一般会计上的利润,但是,经济学上的成本概念与会计成本既然不一样,那么,经济学上的利润概念也就与会计利润不一样。因此,在西方经济学中,隐含成本又被称为正常利润。如果将会计利润再减去稳含成本,就是经济学中的利润概念,这种利润称为经济利润。经济学关于利润的概念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说明: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明成本正常利润=隐含成本经济利润=总收益-机会成本=总收益-(显明成本十正常利润)9.机会成本对决策分析有什么意义?为什么?\n答:机会成本是经济分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可以被推广到任何有关人类行为的决策过程中去。它是以放弃用同样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或将同样资源投入另外一种用途时所能获得的收入来衡量的。经济学要从机会成本的概念来分析厂商的生产成本,是因为,经济学是从稀缺资源配置的代价而不是会计学的意义上来考察成本的概念。当一定量的经济资源投入产品A的生产中时,生产产品A的代价不仅包括这一定量的经济资源的耗费,而且必须包括没有用这些经济资源生产产品B可能获得的收益。因为如果用一定量经济资源所生产A获得的利益抵不上生产B获得的收益,资源就要从A转移到B。因此,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生产A的真正成本,不仅应该包括生产A的各种费用支出,而且应该包括放弃的另一种用途(生产B)可能获得的收入。10.为什么长期和短期的平均成本曲线都是U形?答: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形,是因为先受边际收益递增,而后又受边际收益递减的影响。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也会呈U形,是因为随着产量的扩大,使用的厂房设备的规模增大,因而产品的生产经历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这表现为产品的单位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递减。长期平均成本经历一段递减阶段以后,最好的资本设备和专业化的利益已全被利用,这时可能进入报酬不变,即平均成本固定不变阶段,而由于企业的管理这个生产要素不能像其他要素那样增加,因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的困难和成本越来越增加,再增加产量长期平均成本将最终转入递增。11.什么是规模经济?如何确定企业的适度规模?答: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超过了要素投入量增加比例。例如,生产要素增加一倍,产量增加大于一倍。西方经济学把这种情况又称为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者采用一定生产规模而获得的经济利益。生产规模扩大后,厂商可以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可以提高劳动的专业化和分工的程度,可以相对地减少一般管理人员的比重和生产、购销的一般性费用的支出等等,从而降低了单位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产量增长曲线陡峭地向左上方倾斜。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般而言,随着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最初往往规模报酬递增,然后可能有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如果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在长期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产规模的调整,尽可能使长期平均成本降低,享受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益,而避免由规模不经济遭受的损失。12.利润的最大化假说对企业行为分析还有现实意义吗?谈谈你的看法。答:厂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对19世纪资本主义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古典式企业制度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伴随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经历了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合一的“企业主企业”到两权分离的“经理控制型”企业的演化。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把大公司的控制权从企业的所有者股东手中转移到经理手中的现象,称之为“经理革命”。在“经理革命”的背景下,对现代公司制企业目标模式的分析,导致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企图推翻古典经济学利润最大化的假说。这些假说被称之为“经理型厂商理论”,其共同点是强调经理为了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目标,而有可能背离最大利润原则。\n但是,在另一方面,如果过分估计经理在企业决策方面的作用,或者过分低估了利润在企业目标函数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都是不正确的。无论是所有权和控制权如何分离,只要企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经理只不过是资本家所雇佣的高级劳动者,他必须为资本家赚得令人满意的利润。;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他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因为资本家可以用两种方法控制经理:用手投票(在董事会举手表决)和用脚投票(指股东因不满意企业经营而在股票市场上卖出该企业的股票)。而这个社会之所以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因为决定生产和分配决策权的主要权力基础,既不是劳动者,也不是企业家才能,而是资本。而只要资本说了算,用利润目标分析企业的行为就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现实基础。因此,利润最大化假说对企业行为分析仍有现实意义。13.试比较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答:消费者行为是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利用物品效用的—种经济行为。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在市场上如何做出购买决策进行购买活动。向商品市场提供产品的生产者称为“厂商”,厂商是指能够独立作出统一的经济决策的经济单位。其生产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在即定的产量下实现成本最小化。其基本命题是:生产者用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产量。区别:消费者行为理论通过研究消费者行为或消费决策,需要的前提假定主要有:(1)消费者行为是有理性的,即消费者总是通过深思熟虑来作出最优购买决策;(2)消费决策以正确而完备的信息为根据,即消费者能够知道自己对各种产品和劳务的偏好,商品和劳务满足自己需要的性能,价格和收入的变动情况等等;(3)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是用有限的收入获得欲望的最大满足,即效用最大化。解释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基础是效用论。厂商包括两部分内容:(1)从实物角度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称作生产理论;(2)从价值即货币形态角度分析对应产量变动所消耗的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的变动情况,称作成本理论。联系: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部分,两者相对共生。消费者理论和生产者理论的建立以新古典理论中的“两分法”为前提,即认为消费者和厂商之间的界线是明确的,市场上明显的分为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厂商)——供给两个部分,两者的交换结果就是市场均衡。从这个角度讲,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是相互联系,共为一体的,同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两者都以经济人为基本假设前提进行分析。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学习指导学习目的:\n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涉及到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以及产品在市场上的实现问题(即市场结构理论),第六章、第七章的市场结构理论分析不同的市场结构对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与产量制约和影响,并分析比较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的经济效率问题。学习要求:要求理解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以及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实现;成本不变行业、成本递增行业、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会用生产者剩余结合前面所学的消费者剩余分析社会福利问题;在理解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基础上分析为什么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是最高的。本章的学习方法:建议结合第五章成本论来理解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及其均衡条件。内容要点和基本概念:本章首先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特征,简要分析了四种市场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其次,分析了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指出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AR曲线、边际收益MR曲线和需求曲线d三线合一。最后,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的实现过程以及实现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和长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和长期供给曲线。在本章的学习中,读者应该重点掌握:1.市场类型划分的标准:市场类型划分的标准是市场竞争程度的强弱。而决定市场竞争程度强弱的有四个因素: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厂商数目越多,竞争程度越强。第二、产品的差别程度。产品的差别会形成垄断,因此差别越小,竞争越强。第三、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越小,市场的竞争程度越强。第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厂商进入一个行业越难,越易形成垄断。根据以上竞争程度的强弱,微观经济学把市场划分为四个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这几个市场的竞争程度由强到弱。2.市场与行业:市场指从事物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洽点。即一个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物品的交易场所,也可以是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物品交易的接洽点。从本质上讲,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行业指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的厂商的总体。3.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具备以下四个假定条件的称为完全竞争市场。第一,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第二,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第三,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不存在同种资源之间的报酬差距;第四,市场上的信息是完全的,任何一个交易者都不具备信息优势。4.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的市场均衡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5.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厂商的收益可以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总收益TR:指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用P表示产品的市场价格,以Q表示销售的总量,则总收益的用公式表示就是:TR(Q)=P·Q。总收益曲线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平均收益AR: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即:AR=TR(Q)/Q。平均收益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边际收益MR: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量。即:MR=ΔTR(Q)/ΔQ,当ΔQ趋近于0时,MR就是对应的总收益曲线的斜率。边际收益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重合。6.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均衡条件:即厂商实现最大化利润的原则。厂商寻找能够带来最大利润的均衡产量,而这个均衡产量就是使得MR=MC的产量,所以,MR=MC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MR=MC这一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对于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生产和短期生产都是适用的。7.\n收支相抵点:当厂商的需求曲线相切于SAC曲线的最低点,这一点是SAC曲线和SMC曲线的交点。这一点恰好也是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在均衡产量上,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厂商的利润为零,但厂商的正常利润实现了,由于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既无利润,也无亏损,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为厂商的收支相抵点。8.停止营业点:厂商的需求曲线相切于AVC曲线的最低点,这一点是AVC曲线和SMC曲线的交点。这一点恰好也是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在均衡产量下,厂商是亏损的,此时,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厂商处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作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9.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是:MR=SMC,其中,MR=AR=P,在短期均衡时,厂商可以获得最大利润,可以是利润为0,也可以是亏损。10.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上等于和高于平均可变成本AVC最低点的部分。它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一条曲线,表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每一个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产品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生产者所提供的产品数量是在既定价格水平下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产量数量。11.生产者剩余:厂商的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它通常用市场价格线以下,厂商的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12.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点出现在LAC曲线的最低点。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为:MR=LMC=SMC=LAC=SAC,其中,MR=AR=P,此时,单个厂商的利润为0。13.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根据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长期供给曲线分为三种类型:对于成本不变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对于成本递增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对于成本递减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14.成本不变行业:成本不变行业是指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这可能是因为这个行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量,只占生产要素市场需求量的很小一部分。15.成本递增行业:成本递增行业是指该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16.成本递减行业:成本递减行业是指该行业产量增加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增加,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了。这可能主要是因为生产要素行业的产量的增加,使得行业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从而使得所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17.消费者统治: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是向商品投“货币选票”。而生产者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必须依据“货币选票”的情况来安排生产,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等。这说明,生产者是根据消费者的意志来组织生产、提供产品的。·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1.在某个行业,厂商数量很少,则这个行业不是垄断市场就是寡头市场。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个行业如果没有进退障碍,虽然行业内厂商数量较少,但未必是垄断和寡头市场,也可能是可竞争市场。2.如果某一行业的产品是同质的,或者是相互之间有很好地替代性,则这一行业一定是竞争市场。\n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有很大的进出障碍,并且在位厂商对价格有较强的控制力或影响力,尽管产品同质,也不一定是竞争市场,如原油生产、提炼行业。3.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来说,每个厂商都获得相同的利润率水平。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长期内上述命题正确,但短期内厂商的利润率水平有很大差异。4.厂商获得均衡状态的的充分必要条件是MR=MC。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MR=MC是必要条件,>是充分条件。5.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状态有五种情况,所以当PLMC,它表明资源在该行业的配置是不足的。尤其是在垄断市场,独家厂商维持了高价低产,资源配置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n由此得出,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高;反之,垄断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低。所以,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是最高的,垄断竞争较高,寡头市场较低,垄断市场最低。·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1.只有在纯粹竞争的条件下,才存在行业产出的供给曲线。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有一定的控制力量,它是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SMC原则的。相应地,随着单个厂商所面临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的位置移动,厂商的价格和产量之间不再必然存在如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那种一一对应关系,因此,无法得到具有规律性的可以表示产量和价格之间一一对应关系的厂商和行业的供给曲线。2.一个处于完全竞争的厂商,由于他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完全弹性的,因此他不能够自行定价;而一个垄断者,由于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比完全弹性小,因此他可依利润最大化原则而自行定价。因此,如果可能,垄断者总是选择在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的地方经营。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垄断者进行经营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使MR=MC,并不依据其需求曲线是否缺乏弹性。3.在垄断条件下,总存在着某个产出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而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如果一个厂商在此范围内经营,并使MC=MR,他就可以获得纯利润。因此一个垄断者只要选择合适的价格和产量,他总能获得纯利润。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垄断者的经营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产量的控制以控制价格进而实现更多的垄断利润,它不可能改变市场需求曲线。4.如果在市场上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75,则边际收益是其价格的3/4。如果市场是垄断的,垄断者的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则他的纯利润将是其总成本的1/3。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对非线性需求曲线,利用垄断者定价原则MR=P(1-1/Ed)=MC=A(常数),=====0.75/0.25=3/1。5.如果垄断者经营一个企业,该企业规模使得垄断者在取得利润最大化产出时具有最低的平均成本,则这个企业达到了长期垄断均衡。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判断企业是否达到长期均衡的必要条件是MR=LMC。6.在长期均衡条件下,如果垄断产品的需求下降,价格在长期比在短期下降得更多。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价格在短期比在长期下降得更多。7.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主要区别在于垄断竞争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主要区别在于垄断竞争的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8.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当平均可变成本曲线向下倾斜时,厂商不可能处于均衡状态;但在长期及垄断竞争条件下,除非它的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厂商不可能处于均衡状态。\n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这是由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特性及均衡的必要条件决定的。9.在垄断竞争条件下,短期均衡要求每个厂商都有MR=MC,不论是否存在AR=AC;反之,长期均衡要求有AR=AC,而不论是否存在MR=MC。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短期和长期均衡都要求厂MR=MC。10.在长期,垄断竞争厂商得不到超额利润,所以。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一样是一种有效的市场。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垄断竞争厂商需求曲线的有限弹性决定了垄断竞争市场的效率低于完全竞争市场。11.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主观dd曲线在所有价格水平下都更缺乏弹性。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主观dd曲线在所有价格水平下都更具有弹性。12.古诺双头垄断下的产量高于勾结时的产量。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古诺均衡下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是市场总容量的三分之一,勾结时,两个寡头的产量之和是市场总容量的二分之一,若两个寡头势力相当,每个分得的产量是市场总容量的四分之—。13.勾结的需求曲线下的寡头垄断模型假定在行业中没有一个厂商处在主导地位。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两个寡头进行勾结的目的是求得能使二者总利润达到最大的联合产出水平,然后再瓜分这一产出水平。14.利润最大化的卡特尔达到了稳定的均衡,因为在它控制下的任何一个厂商不打算作任何变动。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卡特尔组织能否有效的控制价格和产量,依赖于两个重要的条件。其一是卡特尔潜在的垄断力,其大小取决于本产业需求曲线价格弹性与非卡特尔生产者供给曲线价格弹性大小。其二是卡特尔成员能否遵从他们所达成的产量与价格协议。二、选择正确答案1.如果在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d=5,商品的价格P=6,则相应的边际收益MR为()。A.7.5B.4.8C.1D.242.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时,垄断厂商可以()。A.亏损B.利润为零C.获得利润D.以上何一种情况都可能出现3.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产量上可以有()。A.P>LACB.PMC,垄断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得到的收益增量就会大于所付出的成本增量,这时厂商增加产量是有利的。随着产量的增加,MR会下降。而MC会上升,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最后达到MR=MC的均衡点,厂商也由此得到了产量增加的全部好处。而MRAPL时,有MC0;当L=60时,dMPL/dL<0。故最优解为L=60。也就是说,厂商每天要雇用60小时的劳动才能得到最大利润。2.已知生产函数Q=A+aL-bL2,试导出厂商的劳动需求函数。解:由Q=A+aL-bL2,可得MPL=a-2bL。又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使用量必须满足P·MPL=VMPL=W,则有P·(a-2bL)=W易得L=a/2b-W/2bP。此即该厂商的劳动需求函数。四、分析讨论1.说明生产要素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答:生产要素理论有助于增进对产品市场产量和价格决定的理解。产品需求曲线的确定有赖于消费者的收入,而消费者的收入又决定于消费者拥有的要素的价格和数量;产品供给曲线的推导也必须以既定的要素价格和成本状况为前提。要素理论提供关于要素价格决定的解释,同时也间接地对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厂商的成本状况作了说明。作为完整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素理论提供了对要素市场的运行状况和均衡结果的描述和解释。对要素市场的考察将丰富我们对作为要素需求者的厂商以及作为要素所有者的消费者或家庭的行为的理解,同时也为全面和准确地评价市场体系的运转效率、为理解一定时期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理论背景或理论基础。2.试述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答:一般地说,厂商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其选择的最优的要素投入量就必须保证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在不同的厂商那里,这一原则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n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价格,此即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则等于要素的市场价格W。因此,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可表述为VMP=W。满足此条件的要素量即为最优要素使用量。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在产品市场上,卖方垄断厂商表现为一个“价格制定者”,其产品价格将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该类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要用要素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边际收益来表示,此即边际收益产品MRP;作为要素市场上的完全竞争者,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依然等于要素的市场价格W。因此,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可表述为MRP=W。买方垄断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作为产品市场上的完全竞争者,卖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作为要素市场上的买方垄断者,该类厂商面临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从而其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MFC不再等于要素价格,而是等于要素的边际产量和产品边际成本的乘积,其值一般要比要素价格更高。因此,买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就可表述为MFC=VMP。3.要素使用原则和利润最大化产量原则有何关系?答:追求最大利润的厂商,其要素使用原则与利润最大化产量原则是一致的。就完全竞争厂商来说,其最优要素使用量必须满足P·MP=VMP=W的条件。由于W/MP其实就相当于产品的边际成本MC,因此上述要素使用原则实际上就可写为P=MC,而这恰恰就是完全竞争厂商确定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原则。就卖方垄断厂商和买方垄断厂商来讲也是如此。卖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为MRP=W,而MRP又等于MR·MP,所以有MR=W/MP=MC;这正是产品市场上的垄断者实现利润最大化产量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买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为VMP=MFC,其中,VMP=P·MP,MFC=MC·MP,两边同时消去一个MP,即得P=MC,这也正好就是作为产品市场上一个完全竞争者的买方垄断厂商赖以确定其最大利润产量的依据。4.在什么情况下,要素的需求曲线不存在?答:完全竞争厂商和卖方垄断厂商都存在要素需求曲线,但对于买方垄断厂商来说,要素的需求曲线则不存在。买方垄断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为MFC=VMP,在图8-1(a)中,厂商在E点实现均衡,最优的要素使用量为L0,相应的要素价格为W0。在此图中,不存在第二个能使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的价格和数量的组合,因此也不存在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当要素供给曲线发生变动时,边际要素成本曲线MFC亦发生变化,从而能得到新的均衡点,但这仍不足以说明该类厂商存在要素需求曲线。如图8-1(b),最初要素供给曲线和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分别为W0(L)和MFC0,此时最优的要素使用量为L0,要素价格为W0;当要素供给曲线移至W1(L)时,边际要素成本线也移至MFC1,此时最优的要素使用量为L1,而要素价格依然为W0。现在,同一个要素价格对应两个要素需求量,因此说买方垄断厂商不存在要素需求曲线。WWVMPMFCMFC1W1(L)MFC0W1EW(L)W0(L)W0W0VMPOL0LOL1L0L(a)(b)Tu228\n图8-15.试述厂商及市场在完全竞争和垄断、行业调整存在和不存在等各种情况下的要素需求曲线。答:(一)完全竞争的厂商和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1)不存在行业调整的情况: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为VMP=W,而VMP=P·MP。当不存在行业调整时,单个厂商将根据要素价格的变化沿着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选择最优的要素使用量。由于单个厂商生产规模的变化不会对产品价格P造成影响;又由于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故MP曲线也是稳定的;因此,厂商改变要素使用量的行为就不会影响到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位置。也就是说,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是其边际产品价值VMP线。当不存在行业调整时,也就无所谓有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2)存在行业调整的情况:当存在行业调整时,由于所有厂商均会根据要素价格的变化改变其要素使用量,从而改变其产量规模,因此产品价格也会发生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又会改变每一个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位置。因此,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线,而是一条较该曲线更为陡峭的行业调整线。将所有厂商的行业调整线水平加总,即得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二)卖方垄断的厂商和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1)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为MRP=W,而MRP=MR·MP。当要素价格发生变化时,厂商会沿着其既定的边际收益产品(MRP)线改变其要素使用量。由于厂商是卖方垄断者,其要素使用量从而产量规模的变化不会影响到MR线的稳定性;又由于只考虑使用一种生产要素,故MP曲线也是稳定的;因此,厂商改变要素使用量的行为就不会影响到边际收益产品(MRP)曲线的位置。也就是说,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总是等同于其边际收益产品(MRP)曲线。(2)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由于所有的要素需求者都是卖方垄断厂商,又由于生产中只使用一种要素,即便考虑到所有厂商的同时调整,单个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MRP)曲线亦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将所有卖方垄断厂商的MRP曲线水平相加,即得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三)买方垄断的厂商和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作为要素市场上唯一的买主,买方垄断厂商的要素需求就等同于市场的要素需求。在买方垄断的市场上,厂商的或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不存在(参阅第4题)。\n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学习指导学习目的:本章与第八章合起来为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理论,可以看作是产品定价理论的延伸。本章介绍生产要素的供给,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读者了解生产要素市场,使得整个市场理论得以完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掌握要素供给的原则,熟知劳动、土地、资本三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及价格决定,了解欧拉定理、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在学习方法上,建议读者将本章与第八章的要素需求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结合产品市场的均衡理论来理解和分析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内容要点和基本概念:\n第八、九两章介绍的是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问题,在西方经济学中这是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生产要素的定价理论也称为收入分配理论。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与商品的价格决定是一样的,也是由其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均衡来决定的。本章首先对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作一探讨,然后分别就劳动、土地、资本这三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及价格决定进行具体分析,并结合上一章的要素需求理论,确定了各生产要素的价格。分配理论中除了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理论以外,还包括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程度,因此本章最后讨论了反映收入分配不平衡程度的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本章主要包括以下概念和原理:1.要素供给及要素供给者:要素供给指在各种价格水平下,生产要素所有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供给者既包括生产者也包括消费者,生产者是中间要素的提供者,消费者是原始要素的提供者。对中间要素的供给要根据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来讨论,对原始要素的供给要根据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来讨论。其中前者与一般产品的供给一样已经学过,所以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后者,即从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出发来建立要素供给量与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2.要素供给的原则:即消费者效用水平最大化的条件。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出结论,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得出的条件是: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公式为:W·dU/dY=dU/dし,即W=MUし/MUY;在非完全竞争下公式为:dU/dY·dY/dL=dU/dし,即MUし/MUY=dY/dL。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得出的条件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即dY/dし=-W。3.要素供给曲线:生产要素的供给表现为各种要素所有者在不同要素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供给的要素数量。生产要素供给曲线反映的是要素供给量与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它是由价格扩展线推导而来的。要素供给曲线的形状,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也可以是垂直的或向右下方倾斜的,其形状究竟如何取决于消费者效用函数的特点。4.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问题是消费者如何决定其全部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两种用途上的分配问题。劳动供给曲线反映的是劳动要素供给量与其价格(工资)之间的关系。与一般供给曲线不同,单个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有一段“向后弯曲”的部分: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吸引将增加劳动供给量,这时,劳动供给曲线同一般供给曲线一样向右上方倾斜;当工资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再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会减少,这时,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向后弯曲。将所有单个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水平相加,可以得到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它同一般的供给曲线一样,是向右上方倾斜的。5.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原因:经济学上用闲暇的需求曲线来说明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由于替代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反方向变化;由于收入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同方向变化。且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此导致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的变化方向相同,需求曲线向前上斜,于是劳动供给曲线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上开始向后弯曲。6.土地供给曲线:土地供给问题是土地所有者如何将既定数量的土地资源在保留自用和供给市场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的的问题。假定土地只有供给市场的一种用途,而没有自用用途,则土地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土地,而且也适用于任何其他要素。7.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金:租金是一般化的地租,指供给数量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准租金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它是固定总成本与经济利润之和。如果从要素收入中减去一部分收入后并不影响要素供给,则这部分要素收入就是经济租金,它的几何解释类似于生产者剩余,是要素价格以下、要素供给曲线以上的区域。8.资本供给曲线:资本供给问题同土地和劳动的供给问题一样,涉及的是既定资本资源如何在资本供给和自用两种用途之间的分配问题。如果假定资本的自用价值等于零,则既定资本资源的供给也是固定的,其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n9.最优资本拥有量(长期消费决策):由于资本数量是可变的,所以资本供给问题不单单是最优资本量的供给问题,还有如何确定最优的资本拥有量的问题。最优资本拥有量问题实际上就是确定最优储蓄量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也可以看成是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这就是消费者的长期消费决策问题。由消费者的长期消费决策可以推导出其储蓄或贷款供给曲线,也就是最优资本拥有曲线,它反映的是利率与最优资本拥有量之间的关系,其形状与劳动供给曲线相同:随着利率的上升,人们的储蓄会增加,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当利率很高时,曲线又出现向后弯曲的现象。10.要素市场的均衡(工资、地租、利息的决定):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同商品的需求曲线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劳动要素的市场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土地、资本要素的供给曲线均是垂直的。把各要素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综合起来,二者的交点处所决定的即为各生产要素的价格:工资、地租、利息。11.欧拉定理(产量分配净尽定理):指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如果规模报酬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不多也不少。假如社会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则Q=L·MPL+K·MPK。欧拉定理只有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才是适用的。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产量会不够分配给各个生产要素,即QL·MPL+K·MPK。12.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它们均是反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的。洛伦兹曲线是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对应关系的几何图形,其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弯曲程度越小,收入分配越平等。若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等线(450线)之间的面积为“不平等面积”A,洛伦兹曲线与绝对不平等线之间的面积为B,A+B为“完全不平等面积”,则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就是基尼系数,即G=A/(A+B)。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1.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只是消费者。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生产要素的供给者既包括消费者,同时还包括生产者。消费者是原始要素的供给者,生产者是中间要素的供给者。2.不完全竞争市场中,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等于收入的边际效用与要素价格的乘积。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应等于收入的边际效用与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的乘积。只要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上述说法才正确。3.要素供给曲线反映的是要素的保留自用量与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要素供给曲线反映的是要素的供给量与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4.要素供给曲线的形状是唯一的。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根据效用函数的不同特点,要素供给曲线可以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也可以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还可以是垂直的。5.闲暇商品价格变化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此决定劳动供给曲线在较高的工资水平上开始向后弯曲。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闲暇商品与正常商品正好相反,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由此使得闲暇需求量随价格的上升而下降,这就意味着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6.对任何一种资源来说,如果假定它只有一种用途而没有其他用途的话,则其供给曲线就是垂直的。分析:这种说法是\n正确的。当假定一种资源只有一种用途时,则价格无论怎样变化,它的供给量都是不变的,因此其供给曲线是垂直的。二、选择正确答案1.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是()。A.水平的B.垂直的C.向后弯曲的D.向前弯曲的2.由于替代效应,闲暇商品的需求量与闲暇价格()。A.反方向变化B.同方向变化C.二者没有关系D.二者关系不确定3.由于收入效应,闲暇商品的需求量与闲暇价格()。A.反方向变化B.同方向变化C.二者没有关系D.二者关系不确定4.()只有生产服务的价格,而没有生产源泉的价格。A.劳动B.资本C.土地D.自然资源5.工资率的上升所导致的替代效应指()。A.工作同样长的时间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B.工作较短的时间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收入C.工人宁愿工作更长的时间,用收入带来的享受替代闲暇带来的享受D.以上都对6.有工人在工资率为每小时2美元的时候每周挣80美元,每小时3美元的时候每周挣105美元,由此可以断定()。A.替代效应起着主要作用B.收入效应起着主要作用C.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没有发生作用D.无法确定7.准租金与厂商的总利润相比()。A.前者大B.后者大C.相等D.均有可能8.(),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平等。A.基尼系数越大,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小B.基尼系数越小,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大C.基尼系数越小,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小D.基尼系数越大,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越大答案1.C2.A3.B4.A5.C6.B7.A8.D三、计算1.假定某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分别为:SL=100W,DL=60000-100W,则:(1)均衡工资为多少?(2)假如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课以10美元的税,则新的均衡工资为多少?(3)实际上对单位劳动征收的10美元由谁支付?(4)政府征收到的总税收额为多少?解:(1)当劳动市场均衡时,SL=DL∴100W=60000-100W得W=300(美元)(2)当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课以10美元的税时,劳动供给曲线变为:SLˊ=100(W-10)=100W–1000令SLˊ=DL即100W–1000=60000-100W得:W=305(美元)\n(3)由上可知,原来的均衡工资为300美元,新的均衡工资为305美元,因此,政府征收的10美元的税,厂商和工人各支付5美元。(4)在新的工资水平上,就业量为DL=60000-100×305=29500所以,政府征收到的总税收额为10×29500=295000(美元)2.假定对劳动的市场需求曲线为DL=-10W+150,劳动的供给曲线为SL=20W,问:(1)在这一市场中,劳动和工资的均衡水平为多少?(2)若政府宣布法定最低工资为6元/日,则在这个工资水平下将需求多少劳动?事业人数是多少?解:(1)当均衡时有DL=SL,因此:-10W+150=20W所以工资的均衡水平W=150/30=5(元),劳动的均衡水平QL=DL=SL=20×5=100(人)(2)当政府宣布法定最低工资为6元/日,则此时的劳动需求DL=-10×6+150=90人。由于这时的劳动供给SL=20×6=120,所以失业人数为SL-DL=120-90=30(人)3.已知产品市场中的某一完全竞争厂商在产量Q为7000时,SMC、SAC、AVC函数分别为18、14、10。试问:(1)产品的价格P为多少?(2)该厂商的总利润π与准租金R各为多少?解:(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P=SMC=18(2)总利润π=TR-TC=PQ-SAC·Q=(P-SAC)Q=(18-14)×7000=28000准租金R=TR-TVC=PQ-AVC·Q=(P-AVC)Q=(18-10)×7000=560004.一厂商生产某产品,其单价为10元,月产量为100单位,每单位产品的平均可变成本为5元,平均不变成本为4元。试求其准租金和经济利润。两者相等吗?解:由题意:P=10,Q=100,AVC=5,AFC=4得:准租金R=TR-TVC=P×Q-AVC×Q=(P-AVC)×Q=(10-5)×100=500(元)经济利润π=TR-TC=TR-(TVC+TFC)=P×Q-(AVC+AFC)×Q=(P-AVC-AFC)×Q=(10-5-4)×100=100(元)可见,准租金和经济利润是不相等的。四、分析讨论1.试述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答:消费者的要素供给原则,即要使效用最大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出结论。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得出的条件是: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与作为“保留自用”的资源的边际效用相等。“要素供给”的资源的边际效用是间接效用,要素的供给通过收入而与效用相联系。它等于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和收入的边际效用的乘积,即dU/dL=dU/dY·dY/dL,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dY/dL=W,所以上式可简化为dU/dL=dU/dY·W,即MUL=MUY·W。而自用资源的效用是直接的,它的边际效用就是效用增量与自用资源增量之比的极限值dU/dし。因此,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可表示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公式为:W·dU/dY=dU/dし,即W=MUし/MUY;在非完全竞争下公式为:dU/dY·dY/dL=dU/dし,即MUし/MUY=dY/dL。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得出的条件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即dY/dし=-W。\n2.如何从要素供给原则推导要素供给曲线?答:生产要素的供给表现为各种要素所有者在不同要素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供给的要素数量。生产要素供给曲线反映的是要素供给量与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它是由价格扩展线推导而来的。要素供给曲线的形状,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也可以是垂直的或向右下方倾斜的,其形状究竟如何取决于消费者效用函数的特点。消费者的要素供给量等于资源总量与最优自用资源的差,即L-し*,式中,L为固定不变,し*则取决于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G*的位置,在给定偏好不变的情况下(以及非要素收入Y不变)的条件下,这又取决于预算线的斜率,或者说是要素价格W。因为预算线的斜率是要素价格的相反数。在消费者的初始非要素收入、初始资源数量以及偏好为既定的条件下给定一个价格,就有一个要素供给量。如图9-1(a)。图中横轴し和纵轴Y分别为消费者的自用资源和收入;U0、U1和U2为三条无差异曲线,E为消费者的初始状态。如果要素价格为W0,则将全部资源都作为要素供给时,全部的收入等于K0=L×W0+Y。于是,预算线为EK0。如果要素价格上升,例如上升到W1和W2,相应的预算线为EK1和EK2。可见,随着要素价格的上升,预算线将绕着初始状态E顺时针方向旋转,反之亦然。随着预算线绕着初始状态E顺时针方向旋转,它与既定的无差异曲线簇的切点也不断变化,所有这些切点的集合成的曲线为价格扩展线PEP。从价格扩展线PEP得到要素供给曲线的方法如下:给定要素的价格W0由图中可知预算线为EK0,从而最优自用资源量为し0,于是要素的供给量为(L-し0),于是得到要素供给曲线上的一点(W0,L-し0),即图9-1(b)中的点A;设要素价格上升到W1和W2,同样的,可得到另外两点(W1,L-し1),(W2,L-し2),即图9-1(b)中B和C。重复以上做法可得到其他的点,将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既得到要素的供给曲线。图9-1(a)价格扩展线图9-1(b)要素供给曲线3.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答: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而劳动供给可看成是闲暇需求的反面,劳动供给的增加就是闲暇需求的减少,并且劳动价格(工资)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或价格。从替代效应上看,工资上升总会导致闲暇需求量的减少,即劳动供给增加。但从收入效应来看,工资上升时,对闲暇的需求也会增加。当工资较低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闲暇的需求量会随着工资的上升而下降,即劳动供给增加,但工资较高时,则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的增量很大,收人效应可能大于替代效应,因而,劳动供给会减少,引起劳动供给曲线后弯。4.土地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垂直?\n答:土地供给曲线垂直,即土地使用的价格(租金)变化不会影响土地供给量,并不是因为自然赋予的土地量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为假定土地只有一种生产性用途,而没有自由用途。事实上,任何一种资源,如果只能用于一种用途,而无其他用途,即在该用途上机会成本为零,则即使该资源价格下降,它也不会转移到其他方面,即供给量不会减少,从而供给曲线垂直,如果土地对其他所有者确有某些消费性用途(如打猎,做网球场),则土地供给曲线就可能不垂直,从而会略微向右上倾斜。5.区别以下概念:地租、租金、准租金、经济租金。答:地租:即土地价格,是当土地供给固定时的土地服务价格,它只与固定不变的土地有关。租金、准租金、经济租金是从地租衍生出来的相关概念。租金是指那些具有固定不变的资源的相应的价格。准租金是指对供应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也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可以表示成固定总成本和经济利润之和,当经济利润为0时,准租金等于固定总成本。经济租金是指从要素的所有收入中减去那部分不会影响要素总供给的要素收入的一部分要素收入,它类似于生产者剩余,等于要素收入和其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6.试述资本的供给曲线。资本供给问题同土地和劳动的供给问题一样,涉及的是既定资本资源如何在资本供给和自用两种用途之间的分配问题。如果假定资本的自用价值等于零,则既定资本资源的供给也是固定的,其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由于资本数量是可变的,所以资本供给问题不单单是最优资本量的供给问题,还有如何确定最优的资本拥有量的问题。最优资本拥有量问题实际上就是确定最优储蓄量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既定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也可以看成是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这就是消费者的长期消费决策问题。由消费者的长期消费决策可以推导出其储蓄或贷款供给曲线,也就是最优资本拥有曲线,它反映的是利率与最优资本拥有量之间的关系,其形状与劳动供给曲线相同:随着利率的上升,人们的储蓄会增加,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当利率很高时,曲线又出现向后弯曲的现象。第十章一般均衡论·学习指南学习目的:前面各章所探讨的全部理论均属于局部均衡的范畴,本章把局部均衡分析发展为一般均衡分析,即把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研究是否存在一个能使所有商品同时达到均衡的价格体系。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在本章的学习中,读者应重点掌握一般均衡的特点、瓦尔拉斯定律的内容和含义、一般均衡的存在性、超额需求函数、不动点定理的内容及含义。在学习方法上,读者可根据高等数学的相关内容来进行把握。内容要点:本章首先介绍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条件及推导,然后分析了其含义及存在性问题,并介绍了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和现状。本章重点是掌握瓦尔拉斯定律的内容及含义。基本概念:1.局部均衡:主要是分析研究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构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n来单独加以研究),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成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被假定为不变,而这些不变价格的高低只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这样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2.一般均衡:是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每一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如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每一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的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着决定。只有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是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才达到一般均衡。3.瓦尔拉斯定律: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他认为:要使整个经济体系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就必须使所有的n个商品市场都同时达到均衡,即Qd1(P1,…,Pn)=QS1(P1,…,Pn),……,Qdn(P1,…,Pn)=QSn(P1,…,Pn)。一共有n各方程,同时也有n个变量,即n个价格需求决定。瓦尔拉斯通过在n个价格中选择一个“一般等价物”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格,并进行化简,可得一个恒等式:ΣPiQdi=ΣPiQSi,这个恒等式被称为瓦尔拉斯定律,由瓦尔拉斯定律可知,n个联立方程并非都是相互独立的,其中有一个可以从其余n-1个中推出,而且需要决定的未知数是n-1个,独立方程的数目也是n-1个。从而得到结论:存在一组价格,使得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恰好相等,即存在着整个经济体系的一般均衡。4.超额需求函数:用每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Qdi(i=1,…,n)减去相应的市场供给Qsi(i=1,…,n),可得到每种商品的超额需求:Zi=QdI—Qsi(i=1,…,n)。超额需求可正可负,当某种商品需求大于其供给时,该种商品的超额需求便大于0,否则就小于0。当超额需求等于0时到达均衡。5.不动点定理:不动点定理是叙述一般均衡存在性证明中的关键定理,也称为布劳尔不动点定理:有界闭凸集合到自身的连续映射存在一个不动点。定理中的不动点,就是在映射下保持不变的元素,是一般均衡的价格向量。·习题解答1.简要说明一般均衡论的基本思路和其主要不足之处。答: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在经济学说史上最先充分认识到一般均衡问题的重要性。他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试图解决一般均衡存在性问题。假定整个经济中有H个家户、K个厂商、r个产品、n-r种要素,其价格分别为P1…,Pr;Pr+1…,Pn通过对任一家户h在其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过程,可求得它对每种商品的需求函数和对每种要素的供给函数。将所有H家户对每一种产品的需求和对每一种要素的供给加总起来即得到每一种商品市场需求和每一种要素的市场供给。它们均是整个价格体系的函数。同理,通过对任意厂商k在其生产函数约束下的利润最大化过程可求得每一种要素的市场需求和每一种商品的市场供给。它们均是事例价格体系的函数。经济体系的一般条件是:所有r种产品和所有n-r种要素的市场需求和供给都相等,即:Qid(P1,…Pn)=Qis(P1,…Pn)i=1,…,n在一般均衡条件中,由于可以令一个价格作为“一般等价物”,故只有n-1个独立需要决定;另一方面,由于瓦尔拉斯定律,也只有n-1个独立的方程。瓦尔拉斯认为,n-1个独立方程可以唯一的决定n-1个未知数,亦即存在有一般均衡。瓦尔拉斯通过计算方程数目和未知数数目来证明一般均衡的存在是错误的。因为在数学上未知数和方程数相等并不是一级方程有解的必要和充分条件。\n一般均衡论企图证明供求相等的均衡不但可以存在于单个的广场而且还可能同时存在于所有的市场。它的证明要领带一些极为严峻的假设条件才能成立,因此论证的结果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2.假设一个社会共有五种产品、四种生产要素,试列出表达一般均衡的方程组。怎样理解这些方程式并非独立的方程,即可以从其余方程中推导出来的方程。答:设X1、X2….X5为五种商品的数量,P1、P2…P5为这五种商品的价格;Q1、...Q4为四种生产要素的数量,W1、...W4为这四种生产要素的价格。Ay(I=1,…4,j=1,…5)为生产一个单位的商品所需耗用的要素i的数量。则由这五种商品四种要素组成的一般均衡方程组为:(1)对商品的需求方程X1=f1(P1,P2,…P5;W1,W2,…W4)X2=f2(P1,P2,…P5;W1,W2,…W4)………………………………X5=f5(P1,P2,…P5;W1,W2,…W4)(2)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方程Q1=a11X1+a12X2+…+a15X5Q2=a21X1+a22X2+…+a25X5………………………………Q4=a41X1+a42X2+…+a45X5(3)商品的供给方程P1=a11W1+a21W2+…+a41W4P2=a12W1+a22W2+…+a42W4……………………………P4=a14W1+a24W2+…+a44W4(4)生产要素的供给方程Q1=g1(P1,P2,…P5;W1,W2,…W4)Q2=g2(P1,P2,…P5;W1,W2,…W4)…………………………Q4=g4(P1,P2,…P5;W1,W2,…W4)以上四组方程共计有18个(=2×4+2×5)方程,方程的未知数为18个(=2×4+2×5),但这18个方程中只有17个方程是相互独立的,即其中必有一个方程可以从其余方程中推导出来。这是因为我们假定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商品,因此,要素收入等于产品销售价值,而第Ⅰ组方程的商品X1,X2,…X5,分别乘以它们各自的价格P1,P,…P5,再加总求和:X1P1+X2P2+…X5P5,即为全部产品的销售价值。第Ⅲ组方程的要素Q1,Q2,…Q4,分乘以它们各自的价格W1,W2,…W4再加总求和:Q1W1+Q2W2+…Q4W4,即为所有要素的收入。故X1P1+X2P2+…X5P5=Q1W1+Q2W2+…+Q4W4这等式意味着当它的左边的5个方程之和(即所有产品的销售价值之和)为已知时,上式右边的4个方程之和(即要素的收入之和)也为已知,因此其中必然有一个方程可以从其余的3个方程中得出来。同样地,如果等式右边的4个方程之和为已知,上式左边的5个方程之和也为已知,因此其中必然有一个方程可以从其余的4个方程中得出来。总之,由于假定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等于产品销售价值,因此由上述18个方程组成的四组方程中必然有一个方程可以从其余17个方程中推导出来。3.整个经济原处于全面均衡状态,如果某种原因使商品X的市场供给(Sx\n)增加,试考察:(1)在X商品市场中,其替代品市场和补充品市场会有什么变化?(2)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会有什么变化?(3)收入的分配会有什么变化?答:(1)如果商品X的市场供给(Sx)增加,按局部均衡分析,则其价格Px下降,供给量Qx增加。由于实际生活中,各个部门、各个商场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X商品市场的变化会对经济的其余部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越大,就越不适用局部均衡分析。因此,需用一般均衡分析来考察商品市场的变化与经济其他部门的相互影响。由于商品X的价格Px下降,人们会提高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降低对其替代品的需求。这样,互补品的价格和数量将上升,而替代品的价格和数量将下降(如果供给曲线呈正向倾斜)。(2)在商品市场中的上述变化也会影响到生产要素市场。因为它导致了生产X商品和其互补品的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因此又引起了生产商品X和其互补品的要素价格和数量的上升。它同时又导致了商品X的替代品的需求下降,因此又引起生产商品X的替代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下降。这些变化被替代生产要素价格的相对变化所削弱。(3)由于(2)中所述的变化,不同生产要素的收入及收入的分配也发生变化。商品X及其互补品的投入要素的所有者因对其要素需求的增加,其收入便随要素价格的上升而获增加。商品X的替代品的投入要素的所有者因对其要素需求的减少,其收入便随要素价格的下降而致减少。这些变化转而又或多或少的影响包括商品X在内的所有最终商品的需求,这样,所有生产要素的派生需求都受到影响。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所有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又同时重新稳定,整个经济又一次进入全面均衡状态。4.假设:(a)一个简单经济最初处于全面的长期的完全竞争均衡;(b)L和K是仅有的两种生产要素,各具有一定的数量;(c)仅有两种商品X和Y,X的劳动密集程度(即L/K的比例)大于Y;(d)商品X和Y互为替代品;(e)X行业和Y行业是成本递增行业。(1)以局部均衡的观点来讨论,如果DX上升将会发生什么情况?(2)Y商品市场将会发生什么变化?(3)在劳动和资本市场将会发生什么情况?(4)劳动和资本市场中发生的变化是如何转而影响整个经济的?答:(1)当Dx增加时,Px上升。生产商品X的厂商现在变得有利可图,于是他们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来扩大商品X的产量,从长期来看,他们将扩大生产规模,而新的厂商也会不断进入这个行业,直到该行业无利(超额利润)可图为止。因为X行业是一个成本递增的行业,因此新的长期均衡价格和数量高于初始的均衡值。在作局部均衡分析时,我们假设其他情况不变,因此,这种分析也就到此为止。(2)但是显然“其他情况”不会不变,因为X和Y互为替代品,Dx和Px的上升使Dy也下降,这样Py也下降。生产商品Y的厂商现在遭受短期亏损,因此他们将减少产量。从长期来看,一些厂商不断离开这个行业,直到所有留下的厂商无盈亏为止。因为Y行业也是一个成本递增的行业,因此它的新的长期均衡价格和产量低于初始的均衡值。(3)为了多生产X,少生产Y,一些用于生产Y的L和K必须转移到X的生产。然而由于X生产中的劳动密集程度L/K高于Y生产中的劳动密集程度,为了在短期内能充分利用所有可用的L和K,Pl相对于PK来说,必须上升。在既有X又有Y的生产中由价格引起的K对L的替代缓和了Pl相对Pk的上升。(4)人们劳动的收入相对于他们拥有的资本所有权所带来的收入的上升,使人们的收入和收入的分配发生变化。这样就引起诱导收入在Dx和Dy上发生移动,而且导致Px和Py的变化。Px的变化导致Dy的进一步移动,Py的变化导致Dx的进一步移动;Dx和Dy\n的这些移动导致Dl,Dk,Pl,Pk的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将一直持续到这个经济再次处于全面均衡。5.试述一般均衡论的发展。答:一般均衡论是瓦尔拉斯于1874年出版的《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一书中首次提出。尽管瓦尔拉斯计算方程数目和变量数目的方法是相当不能令人满意的,但它在很长时间里被人们所接受,无人提出疑问。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才有所改变。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用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方法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只有在极其严峻的假设条件下才可能存在均衡解。这些假设条件有:任何厂商都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每一种商品的生产至少必须使用一种原始生产要素;任何消费者所提供的原始生产要素都不得大于它的初始存量;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提供所有的原始生产要素;每个消费者的序数效用函数都是连续的;消费者的欲望是无限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等等。总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全部得到满足时,一般均衡体系就有均衡解存在。而且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的状态,以及均衡同时是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的。6.试评论瓦尔拉斯的拍卖者假定。答:瓦尔拉斯假定,在市场上存在一位“拍卖人”,该拍卖人的任务是寻找并确定能使市场供求抑制的均衡价格。它寻找均衡价格的方法是,它随意报出一组价格,家户和厂商根据该价格申报自己的需求和供给。如果所有市场供求均一致,则它就将该组价格固定下来,家户和厂商就在此组价格上成交;如果供求不一致,则家户和厂商可以抽回自己的申报,而不必在错误的价格上进行交易。拍卖者则修正自己的价格,报出另一组价格,一直到找到均衡价格为止,这一过程叫“试探过程”。但我们知道,这一假设条件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其原因之一在于:在拍卖人最终喊出能使市场供求相等的价格以前,当他喊出能使供求逐步趋向于相等的调节价格时,参与交易的人只能报出他们愿意购买和销售的数量,但不能据此而进行实际的交易。这一限制是必要的,因为,一般均衡理论要求一切市场在同一时间达到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如果容许参与交易的人在非均衡价格下进行交易,那就不能保证一切市场在同一时间达到均衡状态,从而也就不能保证一般均衡的实现。\n第十一章福利经济学·学习指南学习目的:本章介绍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可以说是微观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说明:完全竞争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而这一状态对整个社会来说又是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了解什么是经济效率,把握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是什么以及实现经济效率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掌握市场经济的均衡状态是否具有经济效率。在学习方法上,建议读者首先掌握基本概念,借助埃奇沃斯盒图形以及生产可能性曲线来推导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根据上述条件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内容要点:本章首先介绍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内涵,指出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其次,分析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给出经济效率的概念。再次,从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出发,推导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最后,根据上述条件论证“看不见的手”原理:完全竞争经济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本章将主要体现下列原理:1.实证经济学、规范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内涵:\n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实证经济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简言之,规范经济学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换句话说,福利经济学研究要素在不同厂商之间的最优分配以及产品在不同家户之间的最优分配,即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2.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多人社会在多种资源配置状态中进行选择,其中A与B是任意两种状态,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帕累托标准。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做经济效率。3.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要使两种商品X和Y在两个消费者A和B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则对于这两个消费者来说,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相等。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条件的公式:MRSAXY=MRSBXY。4.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要使两种生产要素L和K在两个生产者C和D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则对于这两个生产者来说,这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须相等。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条件的公式:MRTSCLK=MRTSDLK。5.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条件的公式:MRTXY=MRSXY。即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6.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章还讨论了完全竞争一般均衡状态和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关系。在完全竞争经济中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为:MRSAXY=PX/PY,MRSBXY=PX/PY,A、B为任意两消费者,X、Y为任意两产品。于是得到:MRSAXY=MRSBXY。因此,产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完全竞争经济中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MRTSCLK=PL/PK,MRTSDLK=PL/PK,C、D为任意两生产者,L、K为任意两生产要素。于是得到:MRTSCLK=MRTSDLK。因此,要素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完全竞争条件下,MRTXY=│△Y/△X│=MCX/MCY,MCX/MCY=PX/PY,MRSAXY=PX/PY,于是得到:MRTXY=PX/PY=MRSXY。因此,商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完全竞争经济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最优化行为可以使帕累托最优的三个必要条件得到满足。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整个经济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样的经济必定是最有效率的经济。7.社会福利函数和不可能性定理:社会福利函数是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在两人社会中可以写成:W=W(UA,UB)。由社会福利函数可以得到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与效用可能性曲线的切点代表了可能达到最大社会福利。但是,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的社会福利函数,这就是所谓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表明不存在一种把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偏好的理想方法。基本概念:1.实证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实证经济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n2.规范经济学: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简言之,规范经济学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3.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换句话说,福利经济学研究要素在不同厂商之间的最优分配以及产品在不同家户之间的最优分配,即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4.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5.帕累托最优条件: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MRSXY)A=(MRSXY)B、生产的最优条件(MRTSLK)X=(MRTSLK)Y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MRTXY=MRSXY。6.契约曲线:可分为:交换的契约曲线指的是,在埃奇沃斯盒图形中,不同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轨迹,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生产的契约曲线指的是,在埃奇沃斯盒图形中,不同生产者的等产量曲线的切点的轨迹,,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7.生产可能性曲线:由生产的契约曲线推导而来。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最优产出量集合的几何表示,它具有两个特点:向右下方倾斜;向右上方凸出。8.社会福利函数:是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9.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是社会福利函数的几何表示,在该曲线上,不同的点代表不同的效用组合,但所表示的社会福利却是一样的,从社会角度,这些点均是无差异的。10.不可能性定理: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1.如果两种产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对所有消费这两种产品的消费者,并不等于它们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则至少其中一种产品不是有效地生产的。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两产品存在边际转换率,说明该经济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生产是有效率的,而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说明消费未达到最优,至少其中一种产品不是有效地消费的。2.当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时,就满足了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对任意两消费者,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即(MRSXY)A=(MRSXY)B。3.生产的效率条件是指生产的商品组合符合人们的偏好。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生产的效率条件是指现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整个经济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组合。4.如果资源配置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则存在一种重新配置资源的途径,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人变坏。\n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资源配置是帕累托最优状态,那么,就没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则不存在一种重新配置资源的途径,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人变坏。5.在交换的契约曲线上,点的位置越高,表示效率越高。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交换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但是,根据帕累托标准,曲线上任意两点之间是不可比较的,因为从一点向另一点的移动,会使一个人的状况变好,却使另一人状况变坏。6.为了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任何使用两种投入要素的两个厂商,即使他们生产的产品很不相同,也必须在该两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如果两个厂商在两种要素之间具有不同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那么他们之间可以通过要素的交换,使每个厂商产量增加,而无须改变要素投入总量。因此,两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是实现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而与两厂商生产相同或不同的产品无关。7.对于福利最大化来说,完全竞争长期一般均衡既是必要的,又是充分的。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完全竞争长期一般均衡能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但反过来帕累托最优状态未必一定是完全竞争长期一般均衡。完全竞争长期一般均衡对帕累托最优状态是充分的,但它对福利最大化并不充分,因为均衡状态在收入分配方面并不一定是公平的,而福利最大化必须兼顾生产效率和收入两个方面。二、选择正确答案1.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有可能发生下述情况()。A.乙用X向甲交换YB.乙用Y向甲交换XC.甲和乙不会交换商品D.以上均不正确2.由上题已知条件,在甲和乙成交时,商品的交换比例可能是()。A.1单位X和3单位Y相交换B.1单位X和2单位Y相交换C.X与Y之间交换比例大于1/3,小于1/2D.上述均不正确3.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表示生产者()。A.获得了最大利润B.支出了最小成本C.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提高了总产量D.以上均正确4.两种产品在两个人之间的分配,能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为()。A.不使某个人受损失就不能使另一个人受益B.个人都处在其消费契约曲线上C.个人都处在其效用可能性曲线上D.包括以上所有条件5.边际产品转换率是下列哪一条曲线的斜率()。A.需求曲线B.边际产量曲线C.生产可能性曲线D.契约曲线6.生产的效率条件是指()。A.生产的商品组合符合人们的偏好B.商品的分配是公正的C.经济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D.经济中所有商品的产量达到最大7.导出下列哪一条曲线必须作出道德或价值的判断()。A.转换曲线B.消费的契约曲线C.社会福利曲线D.效用可能性曲线8.转换曲线是下列哪一条曲线导出的()。A.消费契约曲线B.生产契约曲线\nC.效用可能性曲线D.社会福利曲线9.在两个个人(甲和乙)、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达到交换的全面均衡条件为()。A.对甲和乙,MRTXY=MRSXYB.对甲和乙,MRSXY=PX/PYC.(MRSXY)甲=(MRSXY)乙D.上述所有条件10.在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L和K)的经济中,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条件为()。A.MRTSLK=PL/PKB.(MRTSLK)X=(MRTSLK)YC.MRTXY=MRSXYD.MRTSLK=MRSXY答案1.A2.C3.C4.D5.D6.C7.D8.B9.C10.B三、分析讨论1.为什么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答:在完全竞争经济中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为:MRSAXY=PX/PY,MRSBXY=PX/PY,A、B为任意两消费者,X、Y为任意两产品。于是得到:MRSAXY=MRSBXY。因此,产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完全竞争经济中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MRTSCLK=PL/PK,MRTSDLK=PL/PK,C、D为任意两生产者,L、K为任意两生产要素。于是得到:MRTSCLK=MRTSDLK。因此,要素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完全竞争条件下,MRTXY=│△Y/△X│=MCX/MCY,MCX/MCY=PX/PY,MRSAXY=PX/PY,于是得到:MRTXY=PX/PY=MRSXY。因此,商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完全竞争经济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最优化行为可以使帕累托最优的三个必要条件得到满足。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整个经济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样的经济必定是最有效率的经济。2.试述社会福利函数的基本内容。答:社会福利函数是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在两人社会中可以写成:W=W(UA,UB)。由社会福利函数可以得到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与效用可能性曲线的切点代表了可能达到最大社会福利。但是,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的社会福利函数,这就是所谓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3.如何评价福利经济学?答:福利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论证“看不见的手”\n原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在于说明:完全竞争模型可以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而这一状态对整个社会来说又是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从福利经济学中我们可以找到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沿袭功利主义的传统,西方学者只能根据效用量的多少来判别优劣。由于不同人的效用量的多少是无法加以比较的,所以西方学者不得不使用帕累托状态作为判别牵涉到两个人以上的群体的福利标准。然而,帕累托状态假设每个人所得到的效用量都是相互独立的,即个人的效用量不受其他人的影响;帕累托状态可以为任何一种分配比例进行辩护。第二,在操作上,帕累托标准使用的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这一限制使这种标准难以解决大多数的实际问题。一人效用增加、另一人效用减少的事例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发生的情况。而恰恰在这些必须解决问题的场合,帕累托标准不能发生作用。第三,由于不能对不同个人之间的效用加以比较,又由于在利己的社会中各个人的经济利益往往处于矛盾状态,所以在如此的条件下,要想建立一个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可能的。4.论述交换和生产一般均衡的条件。答:交换一般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的各自商品组合选择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如果再作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或不变而不使另一个人的境况变坏。用数学语言来说,在埃奇渥斯盒状图中消费者A无差异曲线与消费者B的无差异曲线正好相切,因此,这两条无差异曲线的边际替代率正好相等,即MRSAXY=MRSBXY。生产的一般均衡条件是任意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RT对于使用这两种要素而生产的商品来说都是相等的。如果离开两曲线的切点,在任何一条等产量线上移动,都会使某一产品的数量减少。因此就一种产品来说,保持相同的产出水平也许可以有许多种资源投入组合,但同时使另一种产品的产出水平达到最高水平的,只有一种。两条等产量线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即MRTAXY=MRTBXY。第十二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学习指南学习目的:本章介绍市场失灵理论,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克服“市场失灵”。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读者认识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即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掌握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即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在学习方法上,建议读者能够借助图形来理解和分析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同时有针对地提出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予以治理。内容要点:本章分别介绍了市场失灵的四种情况,即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1.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即资源配置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情况称为市场失灵。2.垄断: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垄断厂商获得超额经济利润,此时确定的价格大于边际成本,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整个经济均衡于低效率之中。不仅如此,垄断还可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获取超额经济利润,厂商常常付出一定代价,这种行为是一种纯粹的浪费,它不是用于生产,没有创造出任何有益的产出,完全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一般称其为“寻租”。\n治理垄断的办法:⑴公共管制。公共管制一般是指政府对垄断的干预,即并非由垄断企业自行确定产品的价格和产量,而是由政府管制,包括有边际成本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双重定价法以及资本回报率管制。⑵反托拉斯法。政府反对垄断的法律规定。反托拉斯法规定,限制贸易的协议或共谋、垄断或企图垄断市场、兼并、排他性规定、价格歧视、不正当的竞争或欺诈行为等,都是违法的,对违法者可以由法院提出警告、罚款、改组公司直至判刑。3.外部影响:外部影响是指某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与该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不相等。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称为外部经济,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称为外部不经济,具体又可分类为生产的外部经济、消费的外部经济、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外部影响的存在造成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私人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途径:⑴使用税收和津贴。对外部不经济的行为,进行征税或罚款,对外部经济的行为予以津贴或奖励。⑵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不同的企业合并,可使外部影响内部消化。⑶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即科斯定理的具体应用,其认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4.公共物品:通常将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的商品叫做公共物品,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水平。某公共物品同时不具备排他性,即无法排除一些人“不支付便消费”,则称之为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很容易产生免费搭车问题。公共物品如果由竞争市场上私人进行生产,其结果只能是低于社会所要求最优数量的产出,甚至是零产出。解决办法是,公共物品由政府或公共部门安排生产并根据社会福利原则来分配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生产的调节机制:⑴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是对某公共投资带来的现值给予估计,然后同它预期所需支出的成本相比较,以求出该项计划可能产生的全部收益与全部成本的比率,根据评估结果看该项目是否值得生产。⑵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研究政府对供给品的决策,特别注重研究那些与政府行为有关的集体选择问题。5.不完全信息:完全竞争模型的一个重要假定是完全信息,即市场的供求双方对于所交换的商品具有充分的信息。在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很不完全的。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信息不完全的几种典型的经济行为。⑴信息不完全与商品市场。商品市场上信息少的一方与信息多的一方做交易时,信息少的一方面对交易对手做逆向选择,逆向选择可导致效率损失。⑵信息不完全与保险市场。保险市场上表现为保险公司的信息不完全,常发生道德风险,即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所采取的行动,由此发生的具有私人信息或信息优势的一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动的情况。⑶信息不完全与劳动市场。劳动市场上典型特点是招聘者的信息不完全而导致经济的低效率。解决信息不完全的办法一是需要政府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二是通过某些制度设计使行为人约束自己的行动。基本概念:1.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即资源配置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种情况称为市场失灵。2.反托拉斯法:政府反对垄断的法律规定。反托拉斯法规定,限制贸易的协议或共谋、垄断或企图垄断市场、兼并、排他性规定、价格歧视、不正当的竞争或欺诈行为等,都是违法的,对违法者可以由法院提出警告、罚款、改组公司直至判刑。3.\n公共管制: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公共管制一般是指政府对垄断的干预,即并非由垄断企业自行确定产品的价格和产量,而是由政府管制,包括有边际成本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双重定价法以及资本回报率管制。4.外部影响:某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与该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不相等。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称为外部经济,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称为外部不经济。5.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6.公共物品:通常将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的商品叫做公共物品,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水平。某公共物品同时不具备排他性,即无法排除一些人“不支付便消费”,则称之为纯公共物品。·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1.垄断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只在于企业获得了超额利润。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垄断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不仅如此,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获取超额经济利润,厂商常常进行“寻租”活动,这种行为是一种纯粹的浪费,它不是用于生产,没有创造出任何有益的产出,完全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寻利,可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2.当存在外部不经济时,厂商的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当存在外部不经济时,厂商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3.外部经济情况下,私人活动水平常常要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外部经济情况下,私人活动水平常常要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4.对产生外部经济行为的企业或个人应采取征税或罚款的措施。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对产生外部经济行为的企业或个人应采取津贴或奖励的措施。5.任何人都消费同等数量的公共产品。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公共产品不具备竞争性,任何人增加对某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所得到的消费水平,所以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消费同等数量的公共产品。6.任何人都要支付相同数量的费用,才可以消费公共产品。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公共产品不具备排他性,无法避免一些人不支付便消费。7.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出现低效率的资源配置表现为产品价格低于边际成本。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出现低效率的资源配置表现为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8.一项公共物品是否值得生产,主要依据公众的意愿。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项公共物品是否值得生产,主要依据成本—收益分析,就是将一项公共物品建设项目预期所能产生的收益的现值加以估计,与它预期所需支出的成本相比较,根据评估结果看该项目是否值得生产。二、选择正确答案1.某一经济活动存在外部不经济是指该活动的()。\nA.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B.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C.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D.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2.某一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是指该活动的()。A.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B.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C.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D.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3.如果上游工厂污染了下游居民的饮水,按照科斯定理(),问题即可妥善解决。A.不管财产权是否明确,只要交易成本为零B.只要财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为零C.只要财产权明确,不管交易成本有多大D.不论财产权是否明确,交易成本是否为零4.某项生产活动存在外部不经济时,其产量()帕累托最优产量。A.大于B.小于C.等于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5.政府提供的物品()公共物品。A.一定是B.不都是C.大部分是D.少部分是6.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对垄断行为是()。A.坚决反对的B.不管的C.尽量支持的D.加以管制的7.某人的吸烟行为属于()。A.生产的外部经济B.生产的外部不经济C.消费的外部不经济D.消费的外部经济8.市场不能提供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因为()。A.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B.公共物品不具有竞争性C.消费者都想“免费乘车”D.以上三种情况都是9.如果某产品的生产造成污染,适当的税收政策是征税,征税额应是()。A.社会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成本之差B.社会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成本之和C.社会边际成本D.私人边际成本10.下列情况哪一种属于寻租行为()。A.公司凭借自己所有的财产收取租金B.公司投入资源去劝说政府阻止新公司进入它的行业C.政府剥夺公司的垄断租金D.政府查出公司的垄断租金答案1.B2.D3.B4.A5.B6.D7.C8.D9.A10.B三、计算1.假设有10个人住在一条街上,每个人愿意为增加一盏路灯支付2美元,而不管已提供的路灯数量。若提供X盏路灯的成本函数为C(X)=X2,试求最优路灯安装只数。解:路灯属于公共物品,每个人愿意为增加一盏路灯支付2美元,10人共20美元,这可看成是对路灯的需求或边际收益,而安装路灯的成本函数为C(X)=X2,则边际成本函数为MC=2X,令MR=MC,即20=2X,得X=10,最优路灯安装只数为10。见图12-1:路灯成本收益MC=2xMR=20O10图12-111\n四、分析讨论1.垄断是如何造成市场失灵的?答:垄断可以造成生产效率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社会福利遭受损失。以上问题可由图12-2解释说明。图中,曲线D表示厂商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曲线MR表示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假定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且固定不变,用直线AC=MC表示。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厂商将产量确定在Q2,价格确定在P2,垄断厂商获得超额经济利润,此时确定的价格大于边际成本,消费者愿意为增加额外一单位产量而支付的货币超过生产该单位产量所耗费的成本,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整个经济均衡于低效率之中。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产量应增加到Q1,价格应降到P1,这时。然而,垄断决定的产量和价格只能是Q2和P2。如果产量和价格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Q1和P1,消费者剩余是△FP1H的面积,当垄断者把价格提高到P2时,消费者剩余只有△FP2G的面积,所减少的消费者剩余的一部分(图中P1P2GI所代表的面积)为垄断者占有,另一部分(△GIH所代表的面积)就是由于垄断所引起的社会福利的纯损失,它表示由于垄断所造成的低效率而带来的经济损失。PFP2P1OQGIHDMRAC=MCQ2Q1图12-2不仅如此,垄断还可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获取超额经济利润,厂商常常付出一定代价,例如,向政府官员行贿,或雇佣律师向政府官员游说,等等。这种行为是一种纯粹的浪费,它不是用于生产,没有创造出任何有益的产出,完全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一般称其为“寻租”活动。现实的经济生活证明,寻租活动造成的经济损失要远远超过传统垄断理论中的“纯损”三角形。2.外部影响的存在是如何干扰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的?答:外部\n影响是指某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与该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不相等。外部影响的存在可以造成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外部经济的情况下,假定某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为vp,该行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为vs,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vp<vs,此人采取该行动的私人成本cp,即有vp<cp<vs,此人显然不愿意采取该行动。这表明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由上不等式可得:(vs-vp)>(cp-vp),说明社会上由此得到的好处(vs-vp)大于私人活动所受到的损失(cp-vp)。如果此人采取该项行动,从社会上其他人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行动者的损失以后还会有多余,结果是社会上其他人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状况变坏,这是帕累托改进,就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外部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假定某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成本为cp,该行动所产生的社会成本为cs,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cp<cs,此人采取该行动的私人利益vp,即有cp<vp<cs,此人显然会采取该行动。由上不等式可得:(cs-cp)>(vp-cp),说明社会上受到的损失(cs-cp)大于此人得到的好处(vp-cp)。如果此人不采取该项行动,社会避免的损失大于此人所放弃的好处,结果是社会上其他人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状况变坏,这是帕累托改进,这表明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3.公共物品为什么不能靠市场来提供?答:通常将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的商品叫做公共物品,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水平,任何人增加对这些商品的消费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某公共物品同时不具备排他性,即无法排除一些人“不支付便消费”,则称之为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一公共物品可以同时为许多人所消费,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从公共物品中都得到一定的效用,而其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从效率的角度(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来看,应该让所有的人都免费享用公共物品。如果公共物品由私人来生产,那么他将会破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很容易产生免费搭车问题,即不能避免一些人不付费也可以同样消费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每个人都不支付费用或支付很低的费用来消费公共物品,那么市场上就没有私人愿意提供公共物品。即使有些消费者不做“搭便车者”,愿意自己付费购买,也只是根据公共物品带给他的私人利益来决定他愿意支付的价格,而不是根据社会利益决定他支付的价格。公共物品如果由竞争市场上私人进行生产,其结果只能是低于社会所要求最优数量的产出,甚至是零产出。既然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的有效率配置无能为力,那么只能由政府或公共部门安排生产并根据社会福利原则来分配公共物品。4.你如何看待“科斯定理”?\n答:该定理可表述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西方一些学者根据科斯定理认为,外部影响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产权不明确。如果产权明确,且得到充分保障,有些外部影响就不会发生。就是说,在解决外部影响问题上不一定要政府干预,只要产权明确,市场会自动解决外部性问题,而在此之前的传统经济学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政府的干预。因此,科斯定理是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财产权的明确和可转让之所以具有这样大的作用,其原因在于,明确的财产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但是运用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一定真的有效。有以下几个难题,第一,资产的财产权是否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有的资源,例如空气,在历史上就是大家均可使用的共同财产,很难将其财产权具体分派给谁;有的资源的财产权即使在原则上可以明确,但由于不公平问题、法律程序的成本问题等等也变得实际上不可行;第二,已经明确的财产权是否总是能够转让?这就涉及到信息充分不充分以及买卖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各种问题,如谈判的人大多、交易成本过高、谈判双方都能使用策略性行为,等等;最后,明确的财产权的转让是否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有可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它与原来的状态相比有所改善,但不一定恰好为最优状态。5.你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环境污染的原困是什么?应当如何解决?答: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是发展中国家,客观上生产力水平低,科技落后,主观上又有发展经济和科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愿望。环境污染问题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人口增加与人口集中程度。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人口越稠密、越集中,环境污染越严重。二是工业化程度。工业化程度与环境污染成正比。尤其是重化工业,污染物排放率高,污染严重。三是环境保护经费投入太少。根据环境污染产生原因不同,可以制定不同的防治污染政策,具体内容有:第一,政府直接管制。制定规章制度,制定具体的科学的环境指标和环境标准,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准则,必要是通过法院强制执行某些标准。第二,制定与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地区配置政策,对具有外部经济效应得环境保护性产业,优先发展。限制公害性产业的发展,防止与控制人口和各种企事业单位过分集中于城市。第三,加强对环境污染产业的管制。具体有三种类型的政策:一是利用税收和津贴手段。对造成外部不经济效应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量应等于该企业造成的损失,以便使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等,从而达到最有效率状态。二是使用企业合并的办法。这种办法使外部效应内部化。三是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第四,扩大政府环境保护经费支出,开展环境保护情报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