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02微观经济学基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环境经济学02微观经济学基础

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目的:介绍微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n市场(market)市场是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一群买者与卖者。(曼昆《经济学原理》)市场的构成?买东西的人卖东西的人东西2\n市场(market)东西则因市场性质的不同而异产品市场(productmarket)——物品与劳务;劳动市场(labormarket)——工人的劳务;资本市场(capitalmarket)——资金。\n市场(market)市场是传统集市的引申,它原指一群买者和卖者在一定时间集中交易的场所,即所谓的“日中为市”。从经济学给其定义,市场是一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n市场(market)市场是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n雇用劳动出售劳动购买商品家庭产品市场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厂商出售商品资本品投资借贷投资6\n第一节市场供求理论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主要有:(1)市场上厂商的数量;(2)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3)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4)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n四类市场和厂商的基本特征比较市场类型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对价格控制程度进出行业的难易程度现实中接近的行业完全竞争很多无差别没有很容易农业垄断竞争很多有些差别有一些比较容易零售业寡头垄断几个有差别或无差别相当程度比较困难钢铁、汽车、石油完全垄断一个惟一产品无替代品很大,但常受到管制很困难,几乎不可能公用事业\n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1)与市场的整体规模相比,各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必须很小,即市场是充分竞争的;(2)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3)市场中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4)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5)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一致在理想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9\n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是指利用经济资源的有效性。高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或者能以最有效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低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或没有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不同市场组织下的经济效率是不相同的,市场组织的类型直接影响经济效率的高低。\n经济效率西方经济学家通过对不同市场条件下厂商的长期均衡状态的分析得出结论: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最高,垄断竞争市场较高,寡头市场较低,垄断市场最低。可见市场的竞争程度越高,则经济效率越高。其他的一些问题:垄断市场与技术进步、规模经济、产品的差别(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各种偏好)、广告支出(提高了产品成本)等。\n因为大多数环境物品是免费取用的公共物品,没有价格,因此对环境物品存在“市场失灵”。更多的结果是低效率或无效率。但是通过为环境物品规定价格或建立市场,就有可能通过竞争市场解决环境问题,并用效率标准判断解决效果。\n教会一个人成为博学的经济学者并不难,只要像训练鹦鹉那样让它学会说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名词就可以了。(西方谚语)13\n第一节市场供求原理在这节我们只是讨论物品市场与劳务市场。前提假设:这里所研究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1.需求(demand)需求是指消费者在特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对某种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需求=愿意购买+能够购买)。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14\n欲望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到的并常常是强烈的希望、愿望和倾向。它具有无限性、想象性和可塑性。需要是维持某种生存质量、满足某种生活要求的客观标准。它具体层次性、历史性、客观性。需求指的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n由此可见,由欲望到需要再到需求的演进,体现了人的消费要求由主观状态(欲望)到社会文化状态(需要)再到经济状态(需求)的实现过程。消费欲望是消费要求的心理动力。它的实现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双重制约。就社会文化因素而言,社会经常有其界定需要的标准,包括下限标准(基本生存需要)和平均标准(全民的平均需要标准)。就经济因素而言,消费需求作为欲望的最后实现阶段,体现了在经济条件的制约作用下,人们对某些欲望的满足和对其他欲望的压抑。\n第一节市场供求原理Q:决定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需求的因素有哪些?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需求,取决于一系列因素(例如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为方便讨论,假定: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需求量只是其自身价格P的函数。17\n需求价格在特定时间内,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叫做需求价格。需求法则需求量与需求价格反向变动。需求价格函数和需求曲线为简便起见,假定需求量与价格具有线性函数关系,则需求价格函数为:需求曲线(D)为:0pqD注:经济学分析中坐标轴与数学分析中坐标轴相反18\n个别需求和市场需求(BP29)在一定时间内,某个家庭对一种产品的需求,叫做个别需求某个市场所有家庭对一种产品的需求叫做市场需求。由定义可知:市场需求=Σ个别需求,在坐标轴上表现为横向(水平)叠加。\n私人物品的总体需求曲线\n通过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就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市场的需求量是每一个消费者需求量的总和。但是,这种获得总体需求曲线的办法只适用于能够通过市场交易的商品。对于环境物品来说,即使能够获得个人需求曲线,其总体需求也是完全不同的。\n在理解需求概念时,应注意以下五点:(1)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因素有很多;(2)需求曲线从左向右倾斜下降,说明消费者每增加购买单位数量商品时其得到的满足效应下降,这个规律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3)市场需求曲线是市场中所有个体消费者需求曲线水平相加;22\n在理解需求概念时,应注意以下五点:(4)需求曲线是一个没有时间性、非历史的概念;(5)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当商品本身价格不变时,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是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这种变化称为需求变化。23\n2.供给(supply,BP26)Q:供给的定义?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供给=愿意出售+能够出售)既有出售的愿意又有提供出售的能力,才能形成有效供给。\n决定商品供给数量的因素(1)商品的价格(2)生产的成本(要素价格)(3)生产的技术水平(4)相关商品的价格(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n为方便讨论,假定当其他因素不变时,产品的供给量(qs)只是其自身价格的函数。供给价格在特定时间内,生产者对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愿意出售的最低价格,叫做供给价格。供给法则供给量与供给价格正向变动。\n供给价格函数与供给曲线为简便起见,假定供给量与供给价格具有线性关系,则供给函数为:qopS\n个别供给与市场供给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生产者对某一种产品的供给,叫做个别供给某市场所有生产者对这种产品的供给,叫做市场供给由定义可知:市场供给=Σ个别供给,表现在图形上为横向叠加。\n市场机制供给与需求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价格。反过来,价格又可以自动地调节供给和需求,使市场达到均衡,这种调节功能就称为市场机制(MarketMechanism)或价格机制(PriceMechanism)。\n均衡价格(BP26)均衡: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n均衡价格(BP26)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A点,A点所对应的价格p0称为均衡价格,也称出清价格;A点所对应的产量称为均衡产量。在A点,供给量等于需求量(Qs=Qd),这样供需双方都能得到满足,在p0的价格下,供给者可以卖完全部愿意出售的商品,需求者可以买到全部愿意购进的商品,市场上既没有剩余,也没有短缺。QoSDApp0Q0\n市场机制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如图,在p1的价格下,需求量为Qd1,供给量为Qs1,Qd1Qs2,供小于需,市场上产品短缺,此时价格就会上涨,也逐渐靠近p0。Qop1SDApp0p2Qs2Qd1Q0Qs1Qd2这两种趋势都可以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走向均衡,这个调节的过程就是市场机制的作用过程。超额供给超额需求32\n消费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包括商品的购买,获得的服务及享受资源)商品-食品、书籍服务-医疗、教育资源-土地、能源消费从消费者的行为-他们想要什么,如何决定最终买些什么。第二节消费者行为理论33\n第二节消费者行为理论支付意愿(willingnesstopay,BP27)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n消费者剩余(BP27)consumersurplus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例:买一件商品,你预计要花10元,但实际你只花了6元,你的消费者剩余=?\n消费者剩余Q0ppx1X1ED\n\n消费者剩余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似表达。消费者剩余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很低或者等于零的商品,消费者剩余也就越等于支付意愿,并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征其经济价值。\n消费者剩余大多数环境物品没有价格或价格过低,其消费者剩余也应当是很大的通过加总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就可能评估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n在西方经济学中,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方法有两种:边际效用分析和无差异曲线分析,这两种分析实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边际效用分析法认为,一种产品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测量,消费者可以说出从消费某种产品中得到的满意是多少个效用单位(效用的单位为util)。\n边际效用分析举例:假定对某个人来说,吃一个桔子得到的满足是4utils,听一首歌的满足是8utils,这两种效用之和为12utils,那么一首歌的效用为一个桔子效用的两倍。\n效用函数总效用(TU)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间内消费某种产品而获得的效用总量。总效用函数若只消费一种产品X,则效用函数为:TU=U(X)若消费两种产品X、Y,则效用函数为:TU=U(X,Y)①式或TU=U(X)+U(Y)②式注:①式表示X、Y两种产品效用相关。②式表示X、Y两种产品效用无关。(需求交叉弹性将产品分为替代品、互补品、无关品)(需求收入弹性将产品分为奢侈品、必需品、劣等品)42\n边际效用函数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指每追加一个消费单位所增加的总效用(用MU表示)。边际效用函数根据边际效用的定义,对于消费一种产品来说,可知,如果消费量可以无限分割,总效用函数为连续可微,则可用微分方法求得产品X的边际效用,是X的总效用对X消费量的一阶导数,即:若TU=TU(X,Y),则:43\n总效用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如下表所示:当一个人特别饿的时候,吃第一个馒头的效用很大,有12utils,吃第二个馒头时有6utils,吃第三个馒头时有3utils,吃第四个馒头时有1utils,吃第五个馒头时有0utils,吃第六个馒头时有-2utils。根据表绘制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44馒头数总效用边际效用01234560121821222220126310-2\n45\nQTU00MUQTUMU由左图可知总效用函数与边际效用函数的关系为:边际效用是总效应函数的导数,总效用函数为边际效用函数的积分。总效用曲线以递减的速率递增,凹向横轴,具有正的斜率。当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处于递增状态;当边际效用为0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处于递减状态。46\n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一定时间内,一个人消费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随其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少。\n无差异曲线分析无差异曲线分析法认为,效用作为人的主观感受,不能用基数测量,而只能排出偏好次序,用序数表示满意程度的高低。一、等效用线与无差异曲线设x代表桔子,y代表苹果,则消费者使用这两种商品的总效用函数TU=f(x,y)二、边际替代率MRS(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每增加一个单位x而必须放弃y的数量,叫做x对效益的边际替代率。MRSxy=-(y2-y1)/(x2-x1)MRS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三、边际替代率递减48\n49\n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表明为实现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2)在同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3)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否则无差异曲线的定义会和它的第二特征发生矛盾。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因为无差异曲线代表效用,所以凸向原点。 生产可能性边界代表不同的生产组合,所以凹。\n第三节生产理论Q:厂商追求什么?利润最大化无利不起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n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托•约•登宁《工联和罢工》1860年伦敦版第35、36页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n第三节生产理论生产理论研究的是生产者的行为,即厂商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其中涉及到两个问题(1)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出的产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2)生产中使用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经济关系。\n生产函数生产是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成产品的行为,而生产要素是指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源,如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的才能。生产要素的组合数量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产量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的定量描述就是生产函数。经济学中生产函数的一般描述公式为:\n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所有生产要素同时增加),平均成本不断下降的趋势。换句话说,就是成本的增长率小于产量的增长率。成本和收益成本也称生产费用,是生产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总成本(Totalcost)TC总固定成本(Totalfixedcost)TFC,TFC为常数,设为b总可变成本(Totalvariablecost)TVC总平均成本(Totalaveragecost)TAC边际成本(Marginalcost)MC55\n注:在环境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56\n收益收益(revenue)是指厂商出卖产品得到的收入,即价格与销售量的乘积。包括成本和利润。以完全竞争市场为例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注:在环境经济学中使用较多的是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社会收益。57\n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既有的生产要素资源条件下生产多种产品的可能组合,即最大产量组合,以生产两种产品X、Y为例,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在既定的要素资源约束条件下生产X、Y两种产品最大组合的轨迹。XY0生产可能性曲线58\n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alternativecost),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的最大收入,或者是将一定资源保持在这种用途上必须支付的成本。机会成本条件:资源本身要有多种用途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而不受限制资源要能够得到充分利用59\n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创立。1920年庇古(Pigou)《福利经济学》30年代后帕累托对庇古进行了批判创立了新福利经济学。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是以基数效用为理论基础,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研究国民收入的增长与分配;帕累托的新福利经济学是以序数效用为理论基础,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研究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经济效率与社会福利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内容(福利经济学主要是从社会经济福利的观点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评价)。第四节经济效率与社会福利60\n经济效率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就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对于整个社会经济体系来说,如果在特定的时间和资源数量给定的条件下,产生最大社会经济福利,那么该经济体系是高效率的,或者说社会资源达到了最优配置。61\n经济效率是指利用经济资源的有效性。高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或者能以最有效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低的生产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利用不充分或没有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不同市场组织下的经济效率是不相同的,市场组织的类型直接影响经济效率的高低。62\n最大社会福利最大社会福利是指在已知的资源基础、生产技术以及社会成员的偏好等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富裕的状况。帕累托最优状态(BP26)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社会经济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不可能使至少某一成员受益的同时,不使其他任何成员受损,也就是说社会资源配置达到了最优,经济效率达到最高,如果作任何改变使某一成员受益,其他成员必然受损。63\n“最”美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战国)·登徒子好色赋)你在我心里是最美(羽泉·最美)\n帕累托改进如果社会资源重新配置,至少使某一社会成员的情况变好,而其他成员的境况没有变坏,那么这种变化是一种经济状态的改进,这种改进称为帕累托改进。65\n第五节私人品和公共品 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产品私人品公共品那些生产上具有竞争性、消费上具有排他性,能够通过市场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产品公共品指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达到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66\n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反的、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物品(例如大气质量、河流)。公共物品必须具备如下两个特征之一:(1)消费的无竞争性:A对某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干扰B对同一物品的消费(2)消费的无排他性:不能阻止任何人免费享受某物品的消费\n公共品的非竞争性是指对于任一给定公共品的产出水平,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趋于0。公共品的非排他性是指不论一个人是否支付这种产品的价格,他都可以使用这种产品,也就是说,这种产品是提供给全社会所有人的,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得益。68\n公共物品的类型非竞争性的非专有物品即纯公共物品。国防是最贴近的一种纯公共物品。这些物品只能由私人慈善机构或公共部门提供(它能用财政收入资助提供这些物品);竞争的非专有物品主要是指共有资源,它有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例如海洋中的鱼是一种竞争性物品,当一个人捕到鱼时,留给其他人捕的鱼就少了。但这些鱼并不是排他性物品,因为几乎不可能对渔民所捕的鱼收费;非竞争的专有物品当一种物品有排他性但没有竞争性时,可以说存在这种物品的自然垄断。例如道路,私人可以投资修建,并设站收费。\n公共物品理论的应用共有地的悲剧:共有资源,是一种竞争性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因此容易产生一种“共有地悲剧”的后果。解决办法,或者让一个所有者管理资源,或者干脆由政府所有或直接管制;搭便车问题(thefreeriderproblem):公共物品是非排他性的,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消费它而不用付费,因此产生了“免费搭车”问题。搭便车的结果是私人不会提供这种公共物品,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比如通过税收来提供公共物品,或通过国家间的谈判来解决国家间的搭便车问题\n公共地悲剧19世纪的英国,那时,大多数村庄的边缘都有一片“共有地”。附近的村民都可以在上面放牧。如果他们能够明智地使用这些共有地,就可以逐渐增加自己的财富。但是,人口增加以后,出现了过度放牧的现象,许多共有地终遭毁坏。假想在一块共有地上,最高的牧养能力为100头牛,有10名村民在放牧,每人有8头牛。这时,每在共有地上多放一头牛,就可以增加村民的个人财富,而不会伤害到他人。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假定,每个人都有10头牛,大家从共有地上获得了最大的实利――假定为100个单位的财富。如果再增加牛的数量就会使影响草的生长,对大家不利。但是,因为共有地没有人进行管理,人们仅从自己的立场进行盘算,他们只知道谁增加牛只,谁就多得一份利益,而只分担公共利益的一部分损害。\n公共地悲剧哈定写到在《共有地的悲剧》中写到:农夫们的结论是,他们唯一合理的做法是再加进一头牛,再加一头,再加一头……但这是每一个农夫所个别做成的结论。每个人都被锁入一个体系而被迫使他必须无限制地扩增自己的牛群……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急急忙忙地自取灭亡,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最高利益,且相信这是共有地的自由。\n公共地悲剧“公地悲剧”(Tragedyofthecommons)是一种涉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Commongood)对资源分配有所冲突的社会陷阱(Socialtrap)。这个字起源于威廉·佛司特·洛伊(WilliamForsterLloyd)在1833年讨论人口的著作中所使用的比喻。1968年时,加勒特·哈丁(GarretHardin)在期刊《科学》将这个概念加以发表、延伸,称为〈公地悲剧〉(TheTragedyoftheCommons)。而这个理论本身就如亚里斯多德所言:“那由最大人数所共享的事物,却只得到最少的照顾”。(百度百科)\n公共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假定某公共品市场只有A、B两个消费者,其个别需求曲线分别为DA、DB,如何计算该公共品的市场需求?由公共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可知,消费者消费的是同样数量的同种物品,即qe相同。但是不同消费者对这种公共品的愿意支付的价格不同,A、B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之和pA与pB之和构成了该公共品的价格pe,所以公共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别需求曲线纵轴(垂直)叠加。qppepApB0DBDADqe74\n公共物品的总体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垂直加总。\n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而是它们的垂直相加。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公共物品消费上的非竞争性特点。由于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每个消费者消费的都是同一个商品总量,因而每一消费者的消费量都与总消费量相等;另一方面,对这个总消费量所支付的全部价格,却是所有消费者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在私人物品场合,最优标准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而在公共物品场合,最优标准是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之和与边际成本相等。\n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它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以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n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或者资源配置不能达到社会最佳状态的状态。市场的正常运行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所有资源产权明晰;(2)所有稀缺资源必须进入市场,由供求关系来决定其价格;(3)信息完整并处于完全竞争状态;(4)人类行为没有明显的外部性,公共品数量不多;(5)不存在短期行为,不确定性和不可逆决策。如果这些条件不能都满足,市场就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n产生市场失灵的原因(BP32)(1)存在能影响价格的市场势力(2)外部性(3)公共品(4)不完全信息市场失灵意味着对一些产品和服务很难建立起市场或使市场正常工作,这时就需要政府干预。\n政府干预(BP35)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即制定计划、执行成本和所有由于政府干预而对其它经济部门所造成的成本)。理论上,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政策和改革制度来纠正市场失灵。不过,有时政府制定的政策不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把市场进一步扭曲,这时就称之为政策失效。\n政策失效:是指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与市场失灵不同,政策失效主要是由于体制或政策的原因。对环境物品的政策失效有两种类型:宏观经济政策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环境政策本身的失误,未能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反而加速了环境资源的退化\n政策失效(政府失灵)政府失灵指政府在资源配置市场中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现象。产生的原因①决策判断的失误②决策信息不全③利益集团的影响④体制不健全\n政策失效(政府失灵)可能结果①扭曲本来正常运行的市场机制②能够实现自身政策目标,但对环境产生外部性③结果比市场失灵更糟④当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时,政府却没有反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