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economics)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经济学(economics)

經濟學(Economics)第一章 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一、經濟學的研究,是人們謀求有效解決經濟問題的探討。經濟問題的關鍵在於人類無窮的慾望無法同時獲得滿足,有限的經濟資源在任何時候及任何社會,總是顯得相對稀少,故經濟問題也就是稀少性的問題。二、經濟學是要研究,人類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來儘量滿足無窮欲望的學問。經濟學是一門科學。經濟科學提出問題,針對這問題設立符合現實的假設,經由推理得到一般性的結論。三、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力、資本、及企業能力。這四項生產因素所得的報酬分別稱為地租、工資、利息、及利潤。四、市場機能是以價格的變動為準繩,分配有限的資源,以決定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及經濟成長的功能。為了能完全發揮市場機能,須有自由買賣、完全競爭、及資訊完全公開的條件。五、個體經濟學以個人及個別企業的行為做為分析對象,它以個別產品及勞務的價格為討論的核心。總體經濟學以整個國家做為研究對象。它以國民所得為討論的核心。經濟學又可分實證經濟學與規範經濟學。六、在經濟學中,對人類的基本經濟行為有假設。即假設人是追求自己利益的;人會喜歡多,會覺得愈多愈好;人是理性的,即行為講效率而不矛盾。七、選擇:稀少性的存在,使人不得不做選擇。選擇時,人會比較可得到的利益與必須放棄的代價,來做對他最有利的選擇。第二章需要(求)與供給8\n一、需求是指,在一定時間內,消費者(或購買者)對於一種財貨或勞務,在其不同價格下,所願意見能能購買的數量。需求曲線由左上方往右下方傾斜,這顯示在影響需求的其他因素不變下,需求量與價格呈減函數關係之需求法則的特性。二、市場需要曲線是:「假定其他因素不變,消費者對某一物品,在一特定期願意且有能力購買的價格與購買量之間的關係」。需要是是一個點的概念,需要曲線是一條線的概念。我們假定不變的、會影響消費者需要的其他因素裡面,包括消費者的所得、市場的規模、消費者的偏好、相關物品的價格、預期、及特殊因素。三、需要法則指:在一條需要曲線上,價格愈高,需要量愈少;反之,價格愈低,則需要量愈多,即價格與需要量變動於相反方向,這種特性稱為需要法則。需要法則適用於正常品及非吉芬品的劣等品。四、市場的供給量是:「假定其他因素不變,針對一種物品的一個特定價格,生產者願意且有能力以這價格出售的、特定期間內之銷售量」。銷售量不必真的成交,只要生產者有這意願及能力即可。五、供給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供給者(或產銷者)對於一種財貨或勞務,在其不同價格下,所願意見能移提供的數量。因市市場的供給曲線是:「假定其他因素不變,生產某一物品的全體廠商,在一特定期間內願意且有能力出售的價格與銷售量之間的關係」。市場的供給曲線,亦稱產業的供給曲線。六、供給法則指:在一條供給曲線上,價格愈高,供給量愈多;反之,價格愈低,則供給量也愈少,即價格與供給量變動於相同方向,這種特性稱為供給法則。只要有一樣固定設備還來不及調整,就會有供給法則所表示的現象。七、供給的變動是「假定價格不變」,而觀察「其他因素」對供給的影響。供給增加,會使供給曲線向右移;供給減少,會使供給曲線向左移。八、市場均衡表示買者與賣者雙方都得到最大滿足,而不會想改變價格及交易量的狀況。市場均衡產生在需要曲線與供給曲線之交點,即以需要量等於供給量為均衡條件。這個交點稱為均衡點,而這時的價格與交易量,分別稱為均衡價格與均衡交易量。8\n第三章 消費者與效用一、效用就是財貨勞務滿足消費者的程度。總效用是:「某一消費者,在某一特定期間內,由某特定物品量所獲的滿足的總和」。邊際效用是:「所增加的那一單位物品。在被消費時帶給這消費者的滿足」,亦即:「追加一單位物品之使用,所增加的滿足」。二、邊際效用遞減指:「某一特定期間內,隨著物品使用量之增加,邊際效用會遞減的性質」。三、消費者剩餘指:「消費者對某物品所願意付出的代價,超過他實際上所付出的代價之超額」。四、無異曲線上的任何一點都表示會給這消費者相同滿足的組合。即無異曲線是:「給一個消費者同等滿足的兩種物品組合的軌跡。」五、邊際替代率會遞減是因為無異曲線凸於原點,使邊際替代率隨橫軸數量之增加而趨小。六、無異曲線的特性為:無異曲線的斜率為負;其斜率的絕對值愈靠右邊愈小;無異曲線向原點凸出;愈上方的無異曲線,其組合所給約滿足愈大;任何兩條無異曲線不可能相交。七、消費者均衡的條件(序列效用分析)為:「預算線和無異曲線相切」;「預算線斜率等於無異曲線的斜率」;「預算線斜率的絕對值等於邊際替代率」。第四章 生產者與成本一、生產財貨或勞務所支付的成本,從總體與個體的觀念來看,有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之分;從生產要素為購入或自有的觀點來看,有明顯成本與隱含成本之分;從時間長短的觀點來看,有可變成本與固定成木之分。二、廠商是購買生產要素,而把它轉成產品來出售的單位。為什麼須由廠商來生產及銷售,是因為:可以享受大規模生產的好處,可以籌募資金,並且可以有效經營,並監理生產程序。廠商的型態大別為獨資、合夥、及公司組織。8\n三、報酬遞減律表示:當只增加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時,它能增加的產量愈來愈少。四、邊際技術替代率表示:當增加一單位勞力的數量時,維持生產量於不變,所必須減少的資本的數量。五、生產技術的進步指:以相同數量的生產要素可以生產更多產量;或為生產相同產量可使用較少生產要素。六、總成本是生產某特定產量所至少必需的一切成本的總額。七、平均成本是總成本除以產量的平均數。八、邊際成本是為增加一單位產量所須增加的總成本。長期邊際成本表示長期間變動一單位產量所引起之總成本變動的最小數量,等於長期總成本曲線上各點之切線的斜率。九、所有生產要素同比例增加以擴大產量,而使平均生產成本下降者,稱為規模經濟;使平均生產成本提高者,稱為規模不經濟。第五章 市場與市場機能一、市場類別銷 售 者購 買 者完全競爭(perfectcompetition)完全競爭(perfectcompetition)壟斷性競爭(monopolisticcompetition)獨買性競爭寡佔(oligopoly)寡買獨佔(monopoly)獨買二、完全競爭市場的特性是:產品同質,競爭廠商數眾多,買者人數多,消費者有充分的資訊,並且廠商的參與及退出完全自由。三、形成獨占的原因是因為基於特殊的理由而受法律保障;原來的生產者控制原料;這些產業須大規模經營,使人不易參加。獨占狀況下,沒有產業與廠商之分,因為產業的需要曲線,就是廠商的需要曲線。四、寡占是買者人數眾多,但廠商數很少的競爭狀況。廠商數若只有兩家,特別稱為雙占。寡占廠商是策略性競爭者。8\n五、壟斷性競爭的特性是:廠商數和買者人數都很多;廠商可以自由參加生產亦可自由退出;生產的產品為異質;每一個廠商行為時,都假定其他廠商的價格不變。六、生產要素可大別為勞力、土地、資本、及企業能力。生產要素之間有相互依存關係,即其有合作性與替代性。七、由於土地供給沒有彈性而產生地租。經濟地租指生產者實際上支付的錢,超過他至少必需支付的超額。八、利息是資本的報酬。資本報酬率亦稱資本利潤率,它指由投資的錢在特定期間內可以得到的報酬的比率。資本報酬率是一個百分比。九、利潤是企業能力的報酬。在會計上,利潤是由全部收入減去全部產出的餘額,但在經濟學上,利潤包括內隱的報酬、風險的報酬、及創新的報酬。十、市場機能不健全或市場失靈指市場無法達到資源的有效分配。市場失靈主要有三個原因,即:外在因素的存在;市場的不完全競爭;廠房設備的不可分性。第六章 總體經濟學概念一、總體經濟政策係研究政府的經濟政策對總體經濟因素的影響。二、總體經濟學是研究全國整體經濟的學問。它討論全國性的經濟項目,諸如全國總生產、國民所得、經濟成長率、物價上漲率、失業率、利率、匯率、稅率、消費、儲蓄、投資、景氣、出口、進口等。三、當代總體經濟學,不論那一學派都承認,就長期觀察時。物價會隨供需的變動而調整,故認為長期經濟現象應根據個體基礎來分析。四、經濟模型是以關鍵因素構成的、實際現象的精簡模擬表示。經濟模型的良窳,以其預測能力來判斷。總體經濟學建構多種模型,分別用以分析不同的問題。五、所得的變動會使需要曲線整個移動;生產要素價格的變動會使供給曲線整個移動。8\n六、總體經濟學以個體為基礎。但總體經濟的狀況才是總體經濟學關心的重點,而國民所得內的項目是它所重視的觀察及分析的對象。第七章 國民所得一、國內生產毛額可從生產、支出、所得三方面計算,而有三種定義:1.「在特定期間內,在全國國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及勞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或全國所創造的附加價值的總和」。2.「在特定期間內,支出於購買國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及勞務的支出的總和」。3.「在特定期間內,國內的生產要素所獲之所得的總和」。二、從生產面衡量:最終產品及勞務的價值總和等於每一樣產品的附加價值的總和。從支出面衡量:國內生產毛額=民間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購買支出+淨輸出從所得面衡量:國內生產毛額=工資+地租+利息+稅後利潤+稅+折舊三、國民所得帳內重要關係:GNP減:國外要素所得淨額=GDP減:折舊=NDP減:間接稅淨額=NI(國民所得)四、名目GDP是以當年價格衡量該年最終產品及勞務的金額。實質GDP是以固定幣值衡量這一年生產多少最終產品及勞務,它屬於數量的概念。五、國民所得帳的基本恒等式:總生產=總支出=總所得8\n第八章 貨幣與外匯之概念一、流通中的通貨與活期存款構成最狹義的貨幣,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及流動性短期資產等具有貨幣性的金融資產,可以很快地轉換成通貨或活期存款,故稱為近似貨幣。狹義的貨幣供給再包括不同的近似貨幣而使貨幣供給的範圍不斷地擴大。二、貨幣是人類最偉大發明之一。從物物交換開始,進展到物品貨幣,到使用不兌換紙幣。不兌換紙幣的價值來自因為大家曾承認它的價值,會接受它。同時不兌換紙幣也受國家「無限法償」的保障。無限法償是以法律規定不能不接受的意思。一元以上的紙幣受無限法償的保障。三、貨幣的功能是作為交易的媒介、計算的單位、及價值的儲藏。商業銀行的主要負債是它所接受的各種存款;主要資產是它所從事的各種放款。四、存款準備亦稱準備金,由銀行的庫存現金加它存在中央銀行的活期存款所構成。五、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的工具有:公開市場操作,調整法定準備率,及調整中央銀行貼現率。中央銀行的沖銷措施只能作為應付短期局面的治標措施,而不能作為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中央銀行不能贈送外匯是因為中央銀行的外匯存底是借新台幣買來的,它只能「出售」外匯來還新台幣,所以不能贈送。六、凱因斯認為貨幣需求三個動機: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及投機動機。交易動機及預防動機的貨幣需求隨所得的增加兩增加;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隨利率的上升而減少。七、中央銀行執行的貨幣政策有一般性控制(量的控制)和選擇性控制(質的控制)兩大類,前者有改變法定準備率、改變貼現率與從事公開市場操作等三種主要的政策工具,後者有改變證券交易保證金率、改變消費信用分期付款率、道義性規勸與選擇性利率與信用額度控制等。8\n八、匯率是外幣的價格。匯率有兩種定義,即以外幣為分母或以本國貨幣為分母。以外幣(例如美元)為分母時,觀念上是一美元值多少新台幣;匯率上升表示美元漲價,新台幣跌價,即新台幣貶值。九、外匯存底是該國官方的外匯準備。外匯存底是中央銀行以新台幣購買的外國錢。第九章 景氣變動與循環一、景氣循環指:產量及就業的短期變動;這變動形成兩年至十年的擴張期及蕭條時期;這循環由一個頂點,經過谷底又到另一個頂點。晚近學者從總需求及總供給的衝擊,分析所得及物價的變動。二、從總需求分析景氣循環的典型的理論有薩穆爾遜的乘數-加速原理及希克斯的景氣循環理論。從總供給分析景氣循環的理論有新興古典學派的實質景氣循環理論。三、經濟體系中有景氣自動調整因素即:累進的所得稅制;政府歲計剩餘的調整;及失業救濟金制度。四、景氣指標由和景氣有密切關係的項目所構成,依其時間,分為領先指標,同時指標,及落後指標。五、傳統上,根揍就業、產出、所得與物價等經濟活動指標的水準,將商業循環剖分為繁榮、衰退、蕭條與復甦四個階段。但現代通常只將商業循環劃分為高盪面與低盪面兩個型態而已。六、失業是指,在現行工資水準下,凡有能力且願意工作的健全勞動人口,找不到適合其專業特長工作的倩況。根據產生的原因可將失業區分為摩擦性(或過渡性)失業、結構性失業、技術性失業、季節性失業、循環性失業與隱藏性失業等幾類。失業除了肇致有形財貨興勞務的損失外,尚會引起技能退化、生活水準降低、信心受損與社會動亂等無形的社會損失。七、通貨膨脹是指,社會全面物價水準普遍且持續上漲的現象。根據物價上漲的速度,通貨膨脹可區分為爬升式、奔馬式、及惡性膨脹。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