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09 发布 |
- 37.5 KB |
- 6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资源经济学》
《资源经济学》自学手册黄贤金主编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二○○五年62\n目录课程总体介绍I理论基础部分第一章绪论1第二章资源稀缺:从极限增长到可持续发展7第三章资源产权:从公地悲剧到可持续利用14第四章资源核算: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增长17第五章宇宙飞船:从一个地球到循环经济22资源类型部分第六章耗竭资源:从过度占用到代际均衡30第七章再生资源:从掠夺利用到永续利用34资源管理部分第八章资源经营:从保护依赖到经营增值39第九章资源管理:从行政主导到法规主导43资源战略部分第十章资源安全: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50第十一章和谐发展:从资源依赖型社会到资源节约型社会56主要参考书目61相关学会、部门及主要期刊目录6262\n课程总体介绍一、《资源经济学》课程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资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深刻认识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规律,并能在此基础上运用资源经济学的相关理念和政策工具解决实际工作中所涉及到的有关资源利用、保护、配置、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二、《资源经济学》课程体系与内容整个《资源经济学》课程内容包括四大模块,主要内容安排依次为:理论基础、资源类型、资源管理、资源战略。具体地,课程包括11章核心内容介绍。分别为:绪论;资源稀缺:从极限增长到可持续发展;资源产权:从公地悲剧到可持续利用;资源核算: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增长;资源利用:从一个地球到循环经济;耗竭资源:从过度占用到代际均衡;再生资源:从掠夺利用到永续利用;资源经营:从保护依赖到经营增值;资源管理:从行政主导到法规主导;资源安全: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和谐发展:从资源依赖型社会到资源节约型社会。三、《资源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方法62\n学生应严格按照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自学,并着重掌握以下环节:(一)认真阅读指定教材,阅读教材是基本的学习环节。在全面系统领会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于一些不能一下子明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要熟悉它在各个不同章节的分布中,作者需阐述的不同角度,进一步加深理解。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二)抓住红线、掌握内在联系。学习资源经济学,切忌死机硬背,要处理好记忆、理解和应用的关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握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即在理解并运用的基础上去应用。(三)联系对比、融会贯通。在学习过程中应把相似或相对称的理论、概念和案例等加以联系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锻炼综合分析资源经济问题的能力,做到融会贯通。并且在融会贯通基础上,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处理好重点章节和一般章节的关系。(四)勤于思考、加强复习。本课程跨章节理解和应用的问题比较多,这要求学生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对一些问题多思考、对一些原理多复习,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到达《资源经济学》课程的基本学习要求。62\n本自学手册的各章内容包括了学习目的和要求,重点难点内容以及自学思考题,旨在帮助学生在自学《资源经济学》的过程中把握要点,更有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其主要内容有:课程总体介绍及研学方法;各章学习目的和要求;各章重点和难点;各种自学思考题;主要参考书目。主讲教师联系方式:黄贤金Huangxj6802@sina.com025-83596620(h)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市汉口路22号,21009362\n第一章绪论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应掌握资源的概念内涵及其分类和特征,并了解资源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情况、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等。同时,结合当前实际,学会分析资源经济问题的产生以及发展。重点难点内容第一节资源的概念与分类一、资源的概念资源的概念可以表达为:相对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手段或发展预期,由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直接提供的,具有稀缺性并能被利用、控制并籍此获得一定效用的物质、能量、信息或者服务;简言之,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当前或未来一切为人类有用的资财。这样资源应当具备的条件是:首先是稀缺的,资源不是随意可得;其次,资源应当为人们所能控制,人们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应当是多面的,如技术的、文化的、经济的和法律的等;再次,资源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人们带来某种效用,获得能够形成财富、或者能够带来某种享受;最后,自然资源是一切资源的原始基础。自然资源则62\n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预期下,可以为人们发现并能被控制利用以及具备稀缺性的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功能总和。二、资源的分类一是根据自然资源的可再生、可储备、可耗竭、可补充以及可回收等五个特征,将资源划分为:可再生和可耗竭资源、可耗竭且不可回收的资源、可回收的资源、可补充但可耗竭、可储备可再生的资源等;二是根据资源的储存性和流动性,将资源分为储存性资源和流动性资源,或者不可更新和可更新资源;三是根据资源的可再生性,将资源划分为两大类,即可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表1-1资源的分类资源耗竭资源再生资源可循环利用资源不可循环资源生物资源非生物资源各种金属矿物部分非金属矿物……石油天然气煤……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微生物资源……水资源风土地……62\n第二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一、数量的有限性资源数量有限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绝对数量的有限,二是相对数量的有限。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对不同类型的资源有不同涵义。就耗竭资源来说,不可循环利用的耗竭资源有绝对的数量限制,对于再生资源来说,再生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资源总量存在一个最大的限制。二、整体系统性各类资源并非孤立存在的,不同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的又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资源系统。不同资源之间可能存在共生关系、互补关系、竞争关系和冲突关系等。多种不同的资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各种不同关系组合在一起,通过资源之间的各种关系使得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各种资源形成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以及结构复杂的资源系统。三、地域差异性由于受到地球自转、公转以及海拔高度的影响以及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水分循环、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资源分布产生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四、功能多宜性62\n资源提供给人类的不仅是物质层次的享受,而且还有精神层次的满足。一般来说,一种资源通常具有多种用途,例如,土地资源可以用作生产用途(如农业生产),也有承载功能(如用作建设场所),还有景观功能(如旅游地),此外,还有社会功能(如资产升值保值、农村社会保障)。五、可塑再生性从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元素都是可以恢复的。对于可再生资源来说,只要利用得当,保证开发利用的速度控制在资源一定的速率之内,再生资源就可以通过它本身的恢复能力使资源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而对于可循环利用的资源来说,一是可以通过使用方式的改变,使得资源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二是可以通过回收制造出新的产品。第三节资源观与资源经济问题一、资源观与资源经济问题的关系演变二、当前资源经济问题的着重表现一是资源约束加剧,经济发展发展的成本不断增加。二是资源优势日益影响经济优势。三是地缘政治及相应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区域资源对抗与合作均在发展。四是资源利用的代际问题十分突出,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资源退化问题使得资源消耗过快,导致部分资源过早衰竭。五是资源利用中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62\n表1-2资源观念与资源经济问题关系演变历史阶段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时代主导的资源观念听命自然观顺应和效法自然观征服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观利用的主要资源自然动植物资源农业土地资源和驯养的动物资源可耗竭资源非耗竭资源利用的主要能源植物能源植物能源、风能和水力化石能源、水力清洁能源、非耗竭能源资源主要利用模式采集、渔猎农业模式工业模式三产模式主要资源经济问题资源的可控问题:食物短缺土壤退化问题资源短缺、资源破坏问题资源破坏、新能源开发及生态环境恢复等第四节资源经济学的研究体系一、研究对象通常认为,资源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源利用、分配及其效果。根据前人对资源经济研究对象的论述以及前面对资源的定义,把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资源经济活动,主要是研究自然资源的利用、配置以及资源的公共管理活动。二、研究内容62\n资源经济学就要通过研究资源利用、配置等环节中的资源经济关系,探索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途径,揭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等等。具体地,包括:(1)资源配置的一般原理;(2)不同类型资源利用配置的理论与方法;(3)资源价值核算的理论与方法;(4)资源利用的公共政策与管理。三、研究方法资源经济学既要研究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宏观问题,又要研究资源配置以及利用中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因此,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分析方法;(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3)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相结合方法。自学思考题1、什么是资源?资源的分类有哪些?2、什么是自然资源?请简述自然资源有哪些基本特征?3、简述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体系。4、结合当地资源问题的实际,从历史角度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对其影响。5、结合当地实际,阐述区域战略与资源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调控机理。62\n第二章资源稀缺:从极限增长到可持续发展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应掌握资源需求的趋势特征,了解人口、技术进步等对资源需求的影响;在分析资源供给状况的基础上总结资源供给的特征,熟悉资源的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问题;学会分析资源稀缺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重点难点内容第一节资源需求一、资源需求的概念与影响因素资源需求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资源需求主体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资源数量或价值。这里强调资源需求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购买意愿,二是有购买能力,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成为需求。资源微观主体需求的影响因素具体表现为:(1)资源价格;(2)收入;(3)替代资源价格;(4)消费者偏好;(5)人们对资源价格的预期。资源的区域社会需求则主要受到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1)人口数量与结构;(2)技术水平;(3)区域产业结构。二、资源需求的趋势与特征我国资源需求趋势主要62\n表现为:需求总量不断增大,资源形势短缺将日益严峻,但经济组长的资源边际占用量总体下降;由于资源经济杠杆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资源利用效率将不断提高;随着核能、风能以及其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资源消耗结构将趋向合理,耗竭资源的压力将有所缓解;资源占用与产业结构调整及宏观调控发展态势的关系日益密切;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污染问题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十分严重;储备型资源占用将呈现增加态势。三、人口增长与资源需求如果把资源需求最终归结为人的需求的话,那么人口增长就是资源需求增长的终极诱因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人口的增加会增大某些资源压力,尤其是耗竭资源;另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又意味着劳动力的增加,对于某些资源而言可以扩大利用程度而减轻其他资源的压力。四、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资源需求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二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经济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对资源需求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产业结构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技术支撑下的经济总量增长通常意味着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而产业结构的演变对资源需求的影响应当是这样的:(1)农业的发展需要扩大耕作土地面积,因此,农业的发展对于土地利用结构具有调整作用;(2)工业部门比重上升意味着资源需求的增加。五、技术进步与资源需求62\n就总体上来说,技术进步对资源需求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是减少资源需求,二是增加资源需求。第二节资源供给一、资源供给及其趋势与特征资源供给来源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本地区自给部分,还有就是从外地区调入部分,这两部分构成一定时间内区域资源供给总量。资源供给具有以下的趋势与特征:(1)耗竭资源的自然供给固定不变,但是经济供给富于弹性;(2)资源开发利用总量逐年增加且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3)资源循环利用程度逐步提高;(4)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受到严峻威胁;(5)资源供给与资源需求不相适应,供需矛盾突出;(6)国内资源供给有限,资源对外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二、自然供给资源的自然供给是相对稳定的,对于耗竭资源来说,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耗竭资源的自然供给是固定不变,不受任何人为因素或者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再生资源来说,由于受到资源再生能力的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再生资源的自然供给也是一定的。资源的自然供给具有以下两个特点:(1)资源自然供给的区域差异大;(2)不同资源自然供给的时间特性不同。62\n三、经济供给资源的经济供给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与一定的价格水平上,资源生产者能够而且愿意供给的资源数量。资源的经济供给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供给能力,二是有供给意愿。资源的经济供给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1)资源价格;(2)替代资源的可得性与价格;(3)资源生产技术和成本;(4)资源的自然供给量。第三节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一、资源优势资源优势是一定条件下区域之间横向比较的相对概念,这种概念很难用一个统一的计量单位表示,更多地是表征某区域拥有的资源与这些资源的总量相比所具有的地位。在多个区域都具有这些资源的条件下,资源优势表现为资源秩或地位序列,因而是一个无量纲概念。二、资源优势度评价结合案例分析,掌握传统评价方法与距离评价方法。三、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经济优势与资源优势有联系但二者并不等价。一般讲,经济优势中可能包含着资源优势的因素,但这不一定包含“当地的”资源优势的概念;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也不等于具有了经济优势,因为经济优势完全是一个经济概念。62\n第四节资源稀缺一、资源稀缺的表征资源稀缺性是资源的供给相对人类的需要而言。在资源稀缺问题上,有两种经济模型值得一提。一是所谓的边拓模型,另外的一个模型就是李嘉图模型。二、资源稀缺的度量资源稀缺的度量有不同的方法,通常把这些不同的方法分为两类,一是物理度量,二是经济度量。掌握耗竭资源和再生资源的稀缺性度量方法,以及资源稀缺的经济度量内涵与指标。三、资源稀缺的影响不管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还是经济意义上稀缺,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资源稀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会产生影响。具体包括:(1)资源稀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资源稀缺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四、资源稀缺与替代资源替代资源的存在与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稀缺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冲击。(1)只有一种资源投入可以改变的情形下,该资源的稀缺程度就决定了产出水平;(2)两种可以相互替代可变资源的情形下,资源替代使资源稀缺对产出影响见小。推而广之:可能的替代组合越多,资源稀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越小。62\n第五节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经济发展的可持续;(2)生态环境的可持续;(3)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以下特征:(1)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功能维护的统一;(2)自然资本的维持优先于实物资本的生产和维持;(3)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公平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不是要限制经济增长,而是要从长时间角度考虑经济活动现值的最大化。二、可持续发展:缓解资源稀缺的途径对耗竭资源来说,可持续发展可以延缓资源枯竭的过程,对再生资源来说,可持续发展可以保持资源存量不下降,缓解资源稀缺程度。自学思考题1、什么是资源需求和资源供给?试简述二者的关系。2、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看待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及技术进步与资源需求的关系?3、分析当地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的相关关系;4、62\n什么是资源稀缺?当地是否存在因为资源稀缺而产生的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5、结合科学发展观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是缓解资源稀缺的途径的认识。62\n第三章资源产权:从公地悲剧到可持续利用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应理解资源产权的内涵与结构。学会运用资源产权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的资源产权状况,分析公地悲剧及其产权成因,并进一步掌握基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产权制度特征及未来的改革方向。重点难点内容第一节资源产权一、资源产权的内涵产权就是财产及其相应的权利。一般可以分为私有产权和共有产权两个基本大类。产权规定了经济行为主体在稀缺资源使用中的地位以及每个行为主体在与其他行为主体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和不遵守这些规范时必须承担的成本。科斯定理:如果对有效的讨价还价没有法律或战略上的障碍,且如果产权是良好定义的,那么人们总能通过谈判达成帕累托最优的结果。二、资源产权的结构资源产权的结构一般有三种形式:私有产权、公有产权和混合产权。私有产权具备产权的全面性、排他性、可转让性,权能是完整的。而公有产权是未加明确界定的产权,它将带来“62\n市场失灵”,导致很大的外部性。选择产权结构,一方面我们应综合考虑到该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法律传统,考虑到公民的环境意识以及国家实施法律的管理环境的能力,同时必须结合资源本身的特点。三、我国资源产权我国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具有行政管理制度相混合的特点。根据法律规定我国的自然资源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个人和其他组织不能成为自然资源的所有者。第二节公地悲剧及其产权成因一、“公地悲剧”到捕鳗大战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对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地悲剧”,是指没有人对公共资源负责而导致无效率。因此公地悲剧的表现形式多为对自然资源、公共环境的肆意掠夺式使用。二、公地悲剧产生的产权成因分析“公地悲剧”的核心问题是共有资源在产权上是非排他性的。共有资源的这种性质实际上是“没有产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既不能起到在使用者之间分配商品或资源的作用,也不能起到为生产商品或维护和保持资源提供收入的作用。因此,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首先必须实现资源产权明晰化。62\n第三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产权制度一、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产权制度特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充分认识和尊重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同的产权制度使主客体之间发生着不同的关系,直接决定着各法律关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决定着自然资源的配置效益、开发利用效率和保护培育程度,是一个影响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产权制度改革具体到我国的实际,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安排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化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体系;(2)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市场化;(3)自然资源市场组织的建设和市场运行规则的规范;(4)法律角度加强行政部门对公共资源分配权限及程序的制度性规定。自学思考题1、什么是资源产权?资源产权的结构如何?2、以某种资源经营权为例(如采矿权、捕捞权、海域使用权、土地使用权等),阐述经营权改革对于其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3、以当地某一资源为例,分析产权安排对其持续利用的影响。4、结合当地实际,举例说明你所见到的“公地的悲剧”实例,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62\n第四章资源核算: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增长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应在理解资源价值观的基础上,学会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的方法,并结合江苏的实际进行自然资源价值的评估。同时,基于这一认识和分析过程,也让学生对资源占用成本有一深入的了解,并将资源价值的内涵与评估实践应用于江苏经济发展的实践之中。重点难点内容第一节资源价值观一、资源价值观的演变资源价值观演变过程中的一些代表性观点:(1)效用价值论,(2)劳动价值论,(3)收益价值论,(4)存在价值论,(5)其它资源价值论。二、资源价值构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一是按照资源类型来分析,包括实物型资源价值和环境型资源价值;二是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包括实际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三是从自然资源服务所产生的影响范围来看,包括(1)对人类的直接影响,(2)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物机制,(3)对非生命系统的影响;四是依据资源服务所依赖的经济路径划分,包括62\n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两大部分。第二节资源核算方法及应用一、自然资源核算概述自然资源的核算,是国民经济发展健康度的报警器,通过它,可以导向经济行为,可以测知国民经济运行是否正常,可以了解资源供求状况,并相应地制定计划,做出决策,以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自然资源核算的内容包括:(1)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2)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3)综合核算与类型核算;(4)资源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二、实物核算及其在江苏省的应用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是进行自然资源核算的重要基础和首要环节。按照资源类型分类,可以将实物资源帐户分类如下:(1)土地资源,(2)水资源,(3)矿产能源资源,(4)森林资源,(5)草地资源,(6)野生动植物资源,(7)海洋资源,(8)环境资源。理解并掌握生态足迹核算、能值分析等方法在江苏省的应用和评价实践。三、物质流核算及其在江苏省的应用物质流分析是指对经济活动中物质流动的分析,它的基础是对物质的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分析,建立物质投入和产出的账户,以便进行以物质流为基础的优化管理。其62\n主要衡量的是经济社会活动的物质投入、产出和物质利用效率。物质流分析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总量分析模型,另一个是物质使用强度模型。理解并掌握物质代谢及其在江苏省的应用和分析实践。四、价值核算及其在江苏省的应用资源价值核算的基本方法包括:(1)市场定价法;(2)收益还原法;(3)重置成本法;(4)净价格法;(5)偏好评估法;(6)影响估值法;(7)功能效益评估法。结合江苏的实践应用,理解并掌握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即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第三节资源占用成本与经济增长方式一、资源占用成本资源占用成本只包括资源数量耗减成本和资源质量降级成本。系统地对国民核算体系修正,需要做出六项调整,具体包括:(1)资源数量耗减成本;(2)资源质量降级成本;(3)资源保护成本;(4)资源恢复成本和再生成本;(5)资源替代成本和机会成本;(6)资源环境的改善收入。二、经济增长方式62\n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有着稳定的相互适应性和相互联性,并反映特定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经济增长目标的一个经济范畴。(1)粗放型增长方式与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状况严重背离;(2)粗放型增长方式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造成许多隐忧,发展将受到极大的制约;(3)粗放型增长方式严重耗费资源,危害生态环境,削弱发展的可持续性。三、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源占用成本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将资源占用成本核算纳入江苏省的国民核算体系,具体步骤包括:(1)划分江苏社会经济发展中资源占用成本项目(如表4-1);(2)分别建立卫星帐户,进行物质流帐户统计;(3)利用一定的资源估价方法,计算各卫星帐户的价值流;(4)将各价值流帐户综合,计算各年分综合资源占用成本;(5)调整计算得出江苏的绿色GDP。62\n表4-11995-2003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现价)单位:亿元实物资源耗减成本环境资源降级成本序号12345678910合计项目年份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耕地资源水资源滩涂淤涨水土流失温室气体三废排放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污染成本199583.5-0.6123.98.3每年约有1.1亿的效益每年约有6.8亿的成本443.3110.1104每年约8个亿的成本786.2199687.3-0.618.3-36.8441.0113.2109745.1199782.4-0.64.7-3.7431.5124.6115767.5199877.5-0.613.60431.5123.3119777.9199981.1-0.69.52.9399.8122.3119747.5200088.6-0.610.7-46.1416.8125.8119727.8200193.8-0.621.49.9443.7146.2120848.02002117.9-3.442.639.3447.2150.6120927.82003133.8025.7-36.1439.2154119849.3自学思考题1、你是如何认识自然资源价值的。2、自然资源核算有哪几种方法?试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3、自然资源核算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有何积极意义?4、结合实际,分析当地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占用成本的关系。62\n第五章宇宙飞船:从一个地球到循环经济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应在认识资源配置问题重要性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工具分析资源配置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包括代际公平、效率保障、报酬递减以及资源替代等与资源配置的关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理解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基本特征,并结合江苏的实际掌握循环型资源利用的一些主要模式。重点难点内容第一节宇宙飞船理论的提出一、宇宙飞船理论的提出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而存在,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的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二、宇宙飞船与资源配置1、人类必须改变长期形成的增长型、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不会使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同时又能循环利用各种物质的“循环经济”。62\n2、如何认识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种认为: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可以自发地解决人类所遇到的环境问题;另一种认为:市场机制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是无效的。第二节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一、代际公平与资源配置1、当代人的经济福利在不断改善的同时,能保证后代人得到的经济福利不少于当代人所享受的;2、以人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福利目标;3、是一种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和变革的力量。二、效率保障与资源配置1、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表征:在技术、消费者偏好、收入分配等既定的条件下,资源配置效率是最高的,从而使社会经济福利达到最大。2、实现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1)消费领域的帕累托最优;(2)生产者领域的帕累托最优;(3)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帕累托最优。三、报酬递减与资源配置1、对报酬递减的理解。在技术不变、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时,连续地把某种要素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以后,所得到的产量的增量即边界产量是递减的。62\n2、报酬递减与资源配置。由于要素报酬递减现象的存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总产量、边界产量以及平均产量都会有一些独特的变化规律。LLOOTPMPAPTPAPMPL1L2L3图5-1总产量、边界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变化过程OT2劳动投入总产出下降每人的产出下降边界自然产量曲线T1T每单位投入的产出每人产出增加62\n图5-2报酬递减和边界产量曲线四、资源替代与资源配置1、边界产出MPL=△Q/△LMPK=△Q/△K2、边界技术替代率MRTS(marginalrateoftechnicalsubstitution)MRTSKL=–△L/△K3、当下列等式成立时,也就实现了要素之间的最优替代选择:MRTSKL=–△L/△K=PK/PL第三节循环经济型资源利用62\n一、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1、循环经济的行为原则:(1)减量化(Reducing);(2)再使用(Reusing);(3)再循环(Recycling)。2、资源化的两种途径:(1)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2)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物生产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产品。表5-1循环经济与线型经济模式的比较经济增长方式特征物质流动理论指导循环经济对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污染物的低排放“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生态学规律线型经济对资源的高开采、低利用、污染物的高排放“资源—产品—污染物”的单向流动机械论规律二、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循环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生态环境的弱胁迫性;(2)资源利用的高效率性;(3)行业行为的高标准性;(4)产业发展的强持续性;(5)经济发展的强带动性;(6)产业增长的强集聚性。三、江苏省循环型资源利用模式1、工业生态整合模式:基于传统企业簇群式发展模式的思考;62\n2、清洁生产模式:基于未来发展成本的选择;3、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表5-2斐济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产业间多级生态链联接模式传统的废弃物处理方式啤酒厂啤酒槽原料啤酒槽原料蘑菇栽培肥料渣肥料渣养鸡鸡粪分解鸡粪生产沼气沼气沼气固体物养鱼能源淤泥淤泥水面栽培排放到大海,危害珊瑚礁施入田间。由于肥性太强,而损伤作物。由于排放物太多,而难以处理。沼气排放而失去经济价值。清除。62\n4、生态农业园模式;黄鳝制药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牛尿化粪池发酵养鸡牛粪蚯蚓养殖废渣喷灌系统图5-3以奶牛养殖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模式5、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农村家庭有机废弃物沼气能源气渣种植、养殖农产品副产品图5-4农村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6、以可再生资源利用为核心的区域循环经济模式;7、商业化回收处理模式。62\n自学思考题1、图示说明什么是报酬递减规律。2、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线型经济相比较,有哪些优点?3、举例说明当地循环经济型的资源利用方式,并加以分析。4、结合当地实践,阐述如何实现资源节约利用,由哪些模式。5、请分析土地宏观调控背景下,当地应如何采取有效的资源替代措施。62\n第六章耗竭资源:从过度占用到代际均衡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应在理解耗竭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掌握耗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的决策依据与体系。最后,结合对耗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学习,学会分析目前我国的耗竭资源利用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开发利用模式的选择等。重点难点内容第一节耗竭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一、耗竭资源的概念耗竭资源,或耗竭性资源,又称不可再生资源,是指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尺度范围内,其储量保持不变、不再增加的资源。耗竭性资源根据其能否重复使用,又可分为可回收的耗竭性资源和不可回收的耗竭性资源。可回收的耗竭性资源主要是指金属等矿产资源,不可回收的耗竭性资源主要是指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二、耗竭资源的基本特征(1)不可更新性;(2)分布的地域性;(3)品质的差异性;(4)相互伴生性;(5)相互替代性。62\n第二节耗竭资源的开发利用决策一、耗竭资源开发利用决策的基本原则(1)综合性原则;(2)节约性原则;(3)产权明晰原则;(4)可持续利用原则。二、耗竭资源开发利用决策的依据1、最优利用理论;2、资源开发与外部性问题;3、资源开发的市场机制;4、资源利益实现的结构安排。三、耗竭资源开发利用决策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确立耗竭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2)加强耗竭资源行政管理;(3)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4)第三节耗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一、耗竭资源持久利用模式(1)耗竭资源的国家管理:要明确和强化资源资产的财产所有权;(2)通过经济杠杆对耗竭资源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耗竭资源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政府对其进行调控主要采用经济杠杆如利率、税收(矿区使用费)、资源勘探的组织等形式进行;(3)政府的直接管理与临界控制:62\n按照自然系统、人体健康、生活环境、需求偏好等因素,对资源状态建立一套最低安全标准,以这一套标准设计行政控制线,在控制线上设立警戒线。控制线上以间接管理和经济调节为主,在控制线下以直接管理和行政控制为主。二、我国耗竭资源的短缺与可持续利用耗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如何实现合理的代际分配,从而保证获得最佳的经济利益:(1)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适当进口国内紧缺资源及其产品,积极出口国内优势资源及其产品,对国内稀缺资源和珍稀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对重要战略资源建立必要的资源储备;(2)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应当按照不同的资源类型、区域和特点,制定具体的开发保护计划;(3)资源利用与资源节约相结合:节约不仅有利于资源保护,又比开发节省投资,周期短而见效快,应大力提倡;(4)因地制宜原则: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资源储存的实际情况,制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5)资源开发的超前准备与后续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三、耗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1)集约开发模式;(2)生态恢复模式;(3)利益相关者模式:必须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通过行政权利、土地权利等方式,进行必要的收益分享,以增强地方政府对于资源保护的积极性,提高社区和农户对于资源保护的参与性;(4)企业集团模式;(5)两个市场模式: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实现耗竭性资源产业“走出去”62\n的发展战略,通过合作开发、独资开发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国际资源开发市场中的竞争,从而提高资源产业企业的竞争能力。自学思考题1、耗竭资源的概念?耗竭资源有那些特征?2、耗竭资源开发利用决策的基本原则和依据是什么?3、当地有哪些耗竭资源?能否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需求?4、耗竭资源有哪些开发利用模式?5、将外部性成本纳入耗竭资源开发利用决策内容,对于耗竭资源持续利用管理有何积极意义?62\n第七章再生资源:从掠夺利用到永续利用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应在理解再生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掌握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的决策依据与体系。最后,结合对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学习,学会分析目前我国的再生资源利用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开发利用模式的选择等。重点难点内容第一节再生资源的概念与基本特征一、再生资源的概念再生资源,或称可更新资源,是指具有自我循环、更新、补充并可持续利用的一类资源,如土壤资源、水资源、气象资源、各种生物资源等。二、再生资源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1)功能的多样性和多宜性;(2)系统弹性的有限性和可恢复性;(3)分布的地域性和用途的相似性;(4)供给数量的持续性和相对短缺性。第二节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决策一、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决策的基本原则62\n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表现为某一产业的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双重过程。1、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规划、合理利用原则;(2)开源节流和科学用水原则;(3)流域整体性原则;(4)遵循生态平衡原则。2、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2)节约集约用地原则;(3)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4)宜农地优先用于农业的原则。3、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2)遵循永续利用,采育平衡原则;(3)遵循立体经营、多边利用原则(4)遵循木材的综合利用原则。4、草场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以牧为主,林木结合,多种经营”的方针;(2)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原则。二、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决策的依据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决策依据包括资源利用的帕累托最优、资源利用与外部性问题、资源利用的市场机制以及资源利益的结构安排:(1)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2)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3)合理保护耕地资源;(4)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量。62\n第三节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一、再生资源持续利用模式:以渔业资源为例对可再生资源合理使用的分析,一般是从两个角度展开的,一是纯生物学角度,一是经济学角度。生物学理论认为,当可再生资源的平均年增长量最大时,是合理使用的最优点。经济学观点则认为当延迟使用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是合理使用的最优点。多数情况下,两者并不一致。问题是,从经济学观点来看,何时开采和使用是经济价值最大的。二、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以东太湖围网养殖为例东太湖当前的投饵网箱养殖方式必须进行改革:一是控制网围养殖面积总量,并逐步减少;二是促进网围养殖的清洁生产;三是完善网围养殖的产权制度。62\n表7-1渔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持续性问题及管理对策阶段问题资源评估建议发展不足渔业如何才能发展,资源是否大到足以证明可以用大的努力量来发展渔业生产。可能年产量的粗略估算。增长问题明显减少,实际上,当接近资源限度时,出现的问题是如何降低渔业增长率,从而减少或消除以后由于过度发展造成的危险。持续产量和所需要的努力量(了解不同类型渔船的数量)的较精确估计。发展过度超容量,渔获率下降(有时总渔获下降),经济亏损,不同部分的渔民之间发生冲突。为了达到渔业管理的目标(目标必须简捷明了)所必要的专门措施(网目尺寸限制、渔获量限制,禁渔期的长短)的明确建议。管理(恢复)调整管理措施(如限额的大小),以考虑如补充量的自然波动或相关鱼种的渔业发展。对于主要根据单鱼种模式的年捕捞限额提出的调整性的精确和明了的意见。对于修正决策以考虑鱼种相互影响的更为战略性而较为定量性的建议。资料来源:陈新军主编:渔业资源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247-24862\n自学思考题1、简述再生资源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简述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决策原则和依据。3、举例说明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4、以某一资源为例,阐述当地再生资源分布、利用的特征及发展趋势。5、以某一资源为例,分析当地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量。62\n第八章资源经营:从保护依赖到经营增值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学生理解资源经营的内涵和特征,特别是要掌握资源资产的概念、特征以及相应的资源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一些主要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问题,学会从资源经营的角度加以思考和分析。重点难点内容第一节资源经营的内涵及特征一、资源经营的内涵资源经营是指通过商业手段来保护自然资源和公共空间,保护野生生物的生活环境,拯救濒临灭绝的物种,提高环境质量;同时还进行自然资源产品创新,吸引风险投资,与资源所有者鉴定合同,推广环保产品,从而不断满足人们增长的对休闲和生态产品的需要。二、资源经营的特征资源经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资源经营理念的创新性;二是资源经营产品的创造性;三是资源经营效益的持续性。第二节资源资产与资源经营模式一、资源资产及其特征62\n资源资产是指在一定或预期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给所有者带来效益的稀缺自然资源。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一是从财产角度来看,认为资源资产是同自然资源价值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资源价值在财产关系上的表现,是人类资产和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从经营特征来看,认为资源资产是一种多态、多途、多属性的资产;三是从价值属性来看,认为资源资产是国家、企业或个人所拥有的,具有市场价值或潜在交换价值的,以自然资源形式存在的有形资产;四是从自然属性来看,认为资源资产就是自然资本。二、资源经营模式分析从资源经营内容来看,资源经营可以区分为产业经营、产权经营、生态经营、技术经营、营效经营等内容。(1)产业经营模式:通过产业化运作机制,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2)产权经营模式:通过自然资源产权市场的作用,实现自然资源产权的优化配置;(3)生态经营模式:是将资源经营的理念引入生态资源保护中,从而促进生态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4)技术经营模式:作为自然资源,需要不断采取新的生态技术,以发挥自然资源资本共生共进效应,以追求长期的整体盈利最大化;(5)营销经营模式。62\n第三节主要资源类型经营分析一、土地经营现行土地经营模式主要是:政府采取土地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进行,尤其是对经营性用地,着重是根据有形土地市场的交易原则,进行招标和拍卖;对于工业性用地以及公益性用地以划拨方式为主,对一些工业行业或企业,也开始实施招拍挂的方式;此外,还有土地租赁、作价入股等经营方式。二、景观经营主要是采取经营权转让、景点深度开发等模式,特别是注重景观开发与文化脉络的相成与保存。案例剖析:结合城市景观对于城市房地产价格的辐射价值,探讨如何更为有效地激发城市景观资源价值。三、保护区经营自然保护区经营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原则:一是适度经营原则:即经营必须在生态容量允许的范围内;二是社区参与原则:自然保护区的经营必须与当地政府尤其是社区居民的利益进行有效结合;三是利益相关者原则:除了考虑社区居民这一利益相关者,还要考虑非政府组织、科研院所等组织及个人对于自然保护区的作用。62\n自学思考题1、简述资源经营的内涵和特征。2、简述资源经营有哪些主要模式。3、你是如何认识资源经营问题的?它与传统的资源管理方式有何本质差别?4、以当地某一自然资源为例,阐述如何有效开展资源经营。62\n第九章资源管理:从行政主导到法规主导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学生理解资源管理的内涵和特征,特别是要全面了解资源信息管理、资源规划管理、资源行政管理和资源法制管理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掌握运用多种手段管理资源和解决资源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重点难点内容第一节资源管理的内涵及特征一、资源管理的内涵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各种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的调查、统计、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系列工作进行计划、组织、评估和控制的行为的总称。资源管理的内涵因资源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基本任务是解决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协调人类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二、资源管理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管理起步较早,我国的资源管理活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在早期,由于生产水平比较低,人口较少,资源管理的紧迫性不高,再加上长时间的社会动荡,使得我国比较落后。三、现代资源管理的特征62\n现代资源管理具有系统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系统工作,资源管现也必须应用系统的理论、思想、原则和方法。)、战略性(在资源管理实践中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既要考虑当前需要又要有长远打算。)和经济性(资源管理同其他管理一样,最终日的是追求效益,而且追求的是长期稳定的高效益。)三个基本特征。第二节资源信息管理一、资源信息的内涵资源信息管理就是要对资源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发掘,并提供给资源管理部门或者司法主体在资源管理实践中使用。二、资源信息系统资源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撑下进行资源数据的采集、存储、综合、分析以及输出,供人们对资源进行管理与决策的信息系统。从应用领域的角度看,根据资源的自身特点,不同的资源信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不尽相同;从功能的角度看,资源信息系统的组成又表现出一定的共性。三、资源信息管理62\n资源信息管理是人类为了实现确定的资源管理目标对资源信息进行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对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各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从而有效地满足组织自身和社会对资源信息的需求的全过程。资源信息管理必须在一系列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包括:(1)系统原则:以系统的观念和方法,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地认识管理客体;(2)激活原则:具体体现主要是数据挖掘的应用;(3)共享原则:在资源信息管理活动中为获得信息潜在价值,对资源信息进行共享,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的管理思想。第三节资源规划管理一、资源规划的内涵及内容资源规划就是以全国或一定地域为整体,控制和引导规划区内的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达到综合利用资源、合理建设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的,使社会和经济发展尽可能地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二、资源规划管理资源规划管理是指以资源规划为手段实现对资源的管理。资源规划管理具有一些显著特点:首先,资源规划管理具有宏观性,其次资源规划管理具有动态性,再次,资源规划管理具有从属性。资源规划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具体包括以下的四个方面:(1)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2)实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3)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62\n(4)优化产业结构。资源规划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三、资源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能够在更接近环境问题源头处对环境问题进行主动预防和控制,可以使规划所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最小化,使规划成为绿色规划和可持续规划。结合江苏省如皋市高沙土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案例理解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第四节资源行政管理一、资源行政管理的内涵资源行政管理是指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主管机关依据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对资源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有组织的管理活动。资源行政管理的主体(各级人民政府的资源行政主管机关)、客体(全国范围内的全部资源、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以及从事资源开发经营等经济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依据(国家宪法、法律及国土资源法规和规章)。资源行政管理具有以下特性:(1)权威性和强制性;(2)具体性和灵活性。二、资源行政管理的内容62\n(1)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源的终极所有权,并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经营权进行管理;(2)统一管理和协调各个具体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保障政令畅通;(3)统筹规划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的各项重大战略,制定资源综合开发、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计划;(4)组织开展资源的调查与评价;(5)协调行政、经济、法律、科技手段对自然资源的管理;(6)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灵活机动地及时处理和解决关系全局的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的重大问题、突发问题;(7)制定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政策;(8)组织编制和实施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9)监督检查资源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和遵守情况并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10)处理资源的行政诉讼与纠纷仲裁。三、资源管理体制及改革(1)建立、健全资源管理的机构设置;(2)资源管理机构由分权向集权转换;(3)资源管理以发展经济为本;(4)扩大资源开发的正外部效应;第五节资源法制管理一、资源法规体系资源法规体系是指资源法规通过内在联系构成的层次和结构,是由各种法律规范组成的统一有机整体。62\n我国的资源法按效力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宪法;第二层次是基本法;第三层次是资源单行法律;第四层次是资源法规;第五层次是资源规章。二、资源法规管理我国现行的资源法规中,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基本管理内容主要包括:1、权属管理:具体内容包括,(1)资源的权属主要有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2)所有权主要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3)所有权可以与使用权分离;(4)承认和保护承包经营权。2、调查评价管理:通过建立资源评价的制度和机制,国家机关和相关的职能部门才能准确掌握资源现状、动态和变化趋势,才能有效执行其它相关的管理职能。3、规划管理:制定和实施资源规划是所有现代社会在资源刚性约束条件下实现顺利发展的基本要求,而资源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规划的法律地位的确定,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障。4、许可审批管理:资源许可审批管理是对各项自然资源权益的取得、转让和终止进行确认的工作,许可审批的内容包括权益的内容、权益审批的程序和批准的机关等。三、宏观调控与资源法制创新认清目前我国资源法规存在的问题,分析其症结所在62\n,然后进行资源法制创新:(1)健全法律体系;(2)完善法规内容;(3)适应市场经济需要;(4)理顺单项法规关系。自学思考题1、简述资源管理的内涵及其特征。2、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3、结合当地案例,阐述开展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4、查阅相关文献,阐述如何构建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62\n第十章资源安全: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资源安全的内涵和特征,还要求其对资源安全问题所涉及到的具体方面,如资源储备、资源贸易和生态安全等有一深入了解。包括如何联系实际做好资源储备工作、如何发展资源贸易、以及如何制定适宜的生态安全战略等。重点难点内容第一节资源安全的概念及特征一、资源安全的概念资源安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复合的范畴。概括而言,主要包括以下5层基本含义:①数量内涵:即要有一定的资源量;②质量内涵:即资源要有一定的质量或品质;③结构内涵:即资源品种结构的合理性与供给渠道的多样性;④均衡内涵:包括区域均衡与人群均衡两方面;⑤经济或价格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上以较小经济代价(如较低价格)获取所需资源的能力或状态。二、资源安全特征根据资源安全的概念、内涵及其原因,资源安全特征主要表现为:①主体性:资源安全是针对某一资源利用主体而言的;②动态性:62\n任何国家或地区在资源安全领域都可能出现或面临新的问题;③层次性:资源安全之程度和主体,决定了其层次性特点;④相关性:它与生态安全、环境安全、食物安全及经济安全间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不同资源间由于相互替代性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⑤干预性:一国或区域政府对于危及资源安全的事态或趋势,在市场难以调节的情况下主动利用政策法规干预供求,使其回复到相对平衡状况,保证国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三、资源安全与地缘政治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必将影响资源安全态势,而资源安全必然带来新的资源战略。当今石油的资源安全与资源战略最为典型和突出。第二节资源储备一、资源储备的概念资源储备主要是指自然资源的储备,包括耗竭性资源的储备、再生资源的储备以及可以以物理形式储存的资源。包括:(1)矿产资源储备;(2)能源资源储备;(3)耕地与粮食安全。二、资源储备方式对于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的储备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战略储备;(2)安全保障储备;(3)市场储备。62\n三、资源储备战略资源储备可以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物质力量,是稳定供求关系和应付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核心。详细了解我国的资源储备战略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资源贸易一、资源贸易的内涵和特征在现代经济技术环境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拥有自身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全部资源,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加入到国际资源关联与贸易的网络之中。资源贸易是由资源开发条件与资源消费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62\n图10-1资源贸易演化与外部因素关系图二、资源贸易发展当今及今后资源贸易主要呈现以下趋势:(1)资源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呈相对下降趋势;(2)资源贸易在未来国际经济发展中仍起着重要作用;(3)科技进步将不断改变资源贸易格局;(4)世界资源贸易将越来越依赖少数几个资源大国;(5)资源型产品出口优势不断减弱;(6)发展中国家资源贸易条件呈恶化趋势。62\n第四节生态安全一、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特征生态安全是指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生态安全不同于传统的安全概念,如军事安全、国防安全等,它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整体性和全球性;(2)自然性和社会性;(3)综合性和复杂性;(4)长期性和永久性;(5)多元性、区域性和层次性;(6)滞后性和不确定性。二、生态安全与资源安全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密不可分。(1)资源安全,不仅包括资源供应的安全性,还包括开发和使用方面的安全,主要指人类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2)生态安全是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人类生存环境辨识的角度来分析与评价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系统,其重点主要是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矿产、动植物种质资源、大气等自然资源,同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3)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都属于国家安全的范畴,资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安全是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三、生态安全战略62\n就我国当前具体现状来看,维护和建设我国生态安全的策略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分析:(1)树立维护生态安全的危机感;(2)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3)加快建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4)加强生态安全的法制建设;(5)增加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的政府投入;(6)建立有利于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的利益机制,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自学思考题1、简述资源安全的概念及其特征。2、什么是生态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二者的关系如何?3、结合当地能源问题,分析实施能源储备的现实意义。4、如何增强当地资源开发中的生态安全问题。62\n第十一章和谐发展:从资源依赖型社会到资源节约型社会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强调和谐发展观在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充分认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特征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掌握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评价思路和方法,并结合全国和江苏的实例进一步了解节约型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与工作措施。重点难点内容第一节和谐发展的提出一、资源占用与社会发展一方面,利用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信息革命”的推进,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和福利水平快速提高。另一方面,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无疑将会进一步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进一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当自然生态环境不能承受人类施加的压力时,这个自然生态系统就只能崩溃。因此,62\n尽管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逐步取得了支配地位,但人类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其自然属性不可能根本改变,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充分遵循自然规律,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二、和谐发展的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经济建设中遏止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共识。三、和谐发展的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和谐发展具有以下特征:(1)公平性:机会选择的平等性;(2)可持续性:资源环境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3)高效性: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阶跃性:表现出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第二节资源节约型社会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架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生产结构:62\n就是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减少单位产出对自然资源的耗费或浪费;(2)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流通结构:内容设计包括生态型物流系统及其布局、再生能源回收系统、垃圾资源化物流支撑系统、以及生态友好型的交通结构体系等;(3)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消费结构:生态友好、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方式;(4)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制度结构: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有关道德规范等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各种制度。第三节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评价一、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结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对资源能源的消耗,资源节约型评价可从生产型资源节约、消费型资源节约、效率型资源节约、循环型资源节约和储备型资源节约等五个方面综合反映。具体指标体系参见本课程指定教材。二、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评价实证:以江苏省为例通过系统评价了解以下主要结论:(1)江苏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要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江苏资源节约社会的发展总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985~1990年的趋降,1991~1995年的稳步提高,199~2001年的波动与2001年以后的快速提高;(3)从占资源节约社会评价指数的比重来,1985—2003年间生产型节约贡献最大,储备型节约最小;62\n(4)1985—2003年间江苏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主要障碍在于效率型节约、储备型节约和消费型节约;(5)江苏13个省辖市按照资源节约总指数最高的是宿迁,最低的是泰州。第四节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战略一、全球资源管理与和平崛起环境和资源在经济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没有丰富的资源和清洁的环境,任何生产和经营活动或者不能进行,或者不能达到增进人民福利水平的最终目的。表1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关心的资源环境问题时期关心的对象关心的特殊问题20世纪40~50年代有限的自然资源粮食生产不足不可再生的资源耗竭20世纪60~70年代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副产品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垃圾和废物的处理噪音污染空气和水污染20世纪80~90年代全球环境变化放射性和化学污染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变薄62\n一个区域或国家过多、过快地消耗资源与环境,将不仅影响这一区域或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也将给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注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利用的代内平衡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二、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战略要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1)确立节约资源的重要战略地位;(2)努力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3)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三、江苏省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战略江苏资源相对贫乏,环境容量也比较小,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就显得更为迫切。具体地,可以实施以下战略措施:(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3)加大资源开发力度;(4)加快生态省建设。自学思考题1、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如何理解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架构?2、从家庭或社区、单位人员的资源集约意识,分析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3、如何科学评价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状况?4、结合科学发展观和江苏省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实例,评述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困难和前景。62\n主要参考书目洪银兴主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2左玉辉主编:环境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黄贤金主编: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张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牛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周永康主编:资源与环境读本,地质出版社,2000彭补拙、程烨、濮励杰:长江三角洲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地质出版社,2002杨达源:长江问题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朱晓东等编著:海洋资源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许有鹏: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战略资源调查,时事出版社,2005罗杰·伯曼: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阿兰·兰德尔:资源经济学:从经济角度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政策德探讨,商务印书馆,1999朱迪·丽丝:分配、经济学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莱斯特·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东方出版社,200262\n相关学会、部门及主要期刊目录中国生态经济学会,http://www.cneco.com/中国自然资源学会,http://www.csnr.org/中国环境科学学会,http://www.chinacses.org/CN/index.html中国土地学会,http://www.zgtdxh.org.cn/pub/clss/default.htm中国水利学会,http://www.ches.org.cn/中国矿业联合会,http://www.chinamining.com.cn/资源科学,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研究所,http://www.igsnrr.ac.cn/自然资源学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http://www.csnr.org/生态经济学报,中国生态经济学会,http://www.cneco.com/生态经济,云南生态经济学会,http://www.study.org.cn/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学会,http://www.zgtdxh.org.cn/pub/clss/default.htm水资源保护,河海大学,http://magazine.waterinfo.net.cn/static/szybh/湖泊科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http://www.niglas.ac.cn/环境保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ttp://www.zhb.gov.cn/中国土地,国土资源部,http://www.mlr.gov.cn/GuotuPortal/appmanager/guotu/index6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