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201401批次考试考前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可替代性越大,那么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则(  )。A.越大B.越小C.不变D.无法判断2.家庭生产的等产量曲线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  )。A.市场工作时间;收入B.家庭工作时间;市场商品数量C.家庭工作时间;收入D.闲暇;收入3.劳动力供给等于(  )。A.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B.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效率C.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D.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4.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主要可分为(  )两类。A.种族歧视、性别歧视B.种族歧视、身体障碍歧视C.宗教歧视、身体障碍歧视D.工资歧视、职业歧视5.与年轻的劳动力比较而言,年老的劳动力流动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年老的劳动力流动的(  )。A.直接成本增加B.机会成本增加C.心理成本增加D.风险成本增加6.根据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来判断,人们在哪个年龄段最不应该选择频繁地游山玩水?(  )A.童年B.青少年C.中年D.老年7.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一般是一种(  )相关关系。A.负B.正C.零D.无8.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弹性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弹性相比,(  )。A.前者大B.后者大C.一样大D.不能确定大小关系9.劳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是(  )的关系。A.一般与特殊B.平行C.指导与被指导D.特殊与一般10.(  )不属于激励性报酬。A.员工持股计划B.利润分享计划C.计件工资D.工伤保险11.如果在一个坐标轴中分别划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需求曲线以及商品市场卖方垄断条件下的劳动需求曲线,那么两者的位置是(  )。A.前者在后者的上方B.前者在后者的下方C.两者重合D.无法判断12.贝弗里奇曲线与45°线相交的点表示(  )。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D.充分就业13.下列关于劳动报酬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它是劳动者因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之和B.它等于工资与福利之和C.它就是劳动者的收入D.工人的带薪休假工资、退休金是劳动报酬中的福利部分1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计件工资制的优点?(  )A.能使员工感觉到更加公平B.减少监督成本C.易于计算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D.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n15.教育的信号模型认为(  )。A.硕士学位证书并不表明拥有它的人具有高生产率特征B.硕士学位证书表明读研究生是一个人力资本投资过程C.硕士学位证书不能表明接受研究生教育能够提高生产率,但它表明拥有该证书的人更有可能具有高生产率特征D.硕士学位证书的含金量比学士学位证书的含金量要高的多16.与教育水平较低的雇员相比,接受过正规教育较多以及在职培训较多的雇员(  )。A.能获得较低的工资率B.总收入较低C.一年中工作的时间较多D.工作机会较少17.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合理性是指(  )。A.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B.劳动力流动的收益大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C.劳动力流动的收益等于劳动力流动成本D.劳动力流动收益小于劳动力流动成本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工资的多少仅取决于工资率B.工资的多少仅取决于工作时间C.工资的多少取决于工资率与工作时间两个方面的因素D.某人的工资高,则其工资率一定也高19.劳动力理论认为,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有效途径是(  )。A.市场化B.工业化C.城市化D.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20.从就业的角度来讲,下列哪类人群最有可能不欢迎流入本地的外地民工?(  )A.本地的政府官员B.本地的知识分子C.本地的低技能劳动者D.本地的建筑商附:参考答案1A2B3C4D5C6C7B8B9D10D11A12D13C14D15C16C17B18C19D20C\n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劳动力市场交易的行为,哪些情况符合“互惠”的标准(  )。A.所有人都受益,没有人受损B.部分人受益,但没有人受损C.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但受益者受益可补偿受损者之损D.所有人都受损,但受损者的损失相同E.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但受益者受益不能补偿受损者之损2.以下关于等产量曲线的描述,正确的有(  )。A.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负B.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曲线具有较高的产量C.等产量图中的等产量曲线有常数斜率D.等产量曲线是连续的E.不同的等产量曲线代表不同的产量3.劳动力流动的意义有(  )。A.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B.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C.能够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D.对雇主来说,不利于对雇员进行特殊培训E.劳动力流动给社会治安造成了混乱4.下面哪些情况不能导致劳动力市场互惠活动的发生(  )。A.信息不对称B.交易障碍C.价格扭曲D.市场缺位E.职业介绍机构的缺位和不发达5.下面关于无差异曲线的描述,正确的有(  )。A.无差异曲线具有负的斜率B.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C.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没有违背消费者是理性的这一前提条件D.存在一个无差异曲线组合图,离开原点更远的无差异曲线具有更高的效用E.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6.下面关于特殊培训和普通培训的成本的分担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特殊培训的费用完全由雇主承担B.普通培训的成本是由雇员自己承担C.特殊培训的成本实质上由雇员承担D.普通培训和特殊培训的成本都由雇员负担E.特殊培训的成本由雇主与雇员共同分担7.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有(  )。A.人口规模B.人口的自然结构C.劳动者的工作偏好D.工资制度和劳动制度E.经济周期的波动8.关于人力资本,正确的说法是(  )。A.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力资本,表现为人的智力和体能B.人力资本是投资转化而来的,没有一定的费用投资不可能形成人力资本C.人力资本的使用可以实现经济价值增殖D.知识资本是对人力资本的拓展E.人力资本是由劳动力资本转化而来,它们是不同的范畴\n附:参考答案1ABC2ADE3ABC4ABCDE5ABDE6AE7ABCDE8ABCDE三、名词解释1.贝弗里奇曲线2.内部收益率法3.人力资本4.固定技术系数5.规模效应6.雇佣合同附:参考答案1.贝弗里奇曲线解答:表明在劳动力市场的任一给定结构下,职位空缺与失业人数怎样在经济周期中变化的一条曲线。利用贝弗里奇曲线可以对各种类型的失业作出区分。2.内部收益率法解答:内部收益率指未来收益现值之和恰好等于成本时的贴现率。把内部收益率与可以借到的资金利率作比较,如果内部收益率较大,则进行的投资就是明智的。3.人力资本解答:指包含在人体中的被生产出来的生产手段;它体现了劳动者身上,并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4.固定技术系数解答: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彼此之间不能替代。5.规模效应解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我们将这种效应称为规模效应。6.雇佣合同解答:\n雇佣关系可以看成是委托人(雇主)和代理人(雇员)之间的一种合同。雇员被雇主用来帮助其实现自己的目标;雇员获利工资和福利作为劳动报酬。一位雇员为了在当前和未来获利工资而答应为一位雇主完成工作任务的这种协议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合同。四、简答题1.简述希克斯—马歇尔需求定理。2.一般来说,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3.简述实证分析法及其步骤。4.简述顾客歧视模型。5.简述文凭的信号模型。6.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7.简述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8.简述结构性失业特点以及减少结构性失业的公共政策。附:参考答案1.简述希克斯-马歇尔需求定理。解答:在劳动经济学中,对影响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的因素的讨论可以归结为所谓的"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该定理认为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第一,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第二,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第三,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第四,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从经验命题的角度来看,上述定理一般是正确的,并且前三条总是成立的,最后一个命题只是在有些情况下不成立。2.一般来说,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解答:劳动供给曲线很可能是一条既包含有正斜率部分又包含有负斜率部分的曲线。例如经济学家常称为的向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在工资率较低的时候有正的斜率,在工资率较高时有负的斜率。这种向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隐含的假定就是,在低工资率下,劳动者希望额外增加收入的愿望很大以及于替代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然而,当工资率超过某一数值以后,劳动者的收入足够高以至于他对更高工资率采取的反映是愿意购买更多的闲暇而减少工作时数,既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所有这一切,用一般的语言来说就是: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因此,当工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3.简述实证分析法及其步骤。解答:实证分析,实际上是一种行为理论,它回答的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将是什么(将做什么选择,将是什么结果)的问题,它不能回答这种后果的好坏问题。实证分析法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一系列前提决定的,前提变了,行为就会变。同理,相同类型的人(类型的划分是多样的)有同样的考虑,所以在同样的条件(环境)下,他们在行动上会上一致的反映。这种一致性就是"规律"存在的依据,就是实证分析方法的科学性的依据。实证分析的基本步骤是:\n第一步,建立预测行为用的数理模型。第二步,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检验数理模型所表达的理论是否符合现实。第三步,用被检验过的数理模型,预测经济行为人的行为。4.简述顾客歧视模型。解答:该模型强调顾客的偏见是歧视的来源。假定顾客对和两类工人存有偏好或偏见。这可能会对直接销售和服务的工人产生影响。例如:若顾客偏好让白人男子提供服务,而在有些场合偏好妇女来提供服务。若顾客对白人男子的偏好扩大到负责程度要求较高的工作上,如医生或飞行员,而他们对于妇女和少数民族成员偏好界定在要求从业者承担较低责任的工作上,如接待员或空中小姐,那么就出现了不利于妇女的职业隔离。顾客歧视的含义之一是,它将会导致相互隔离的工作场所出现,至少是那些与顾客有着较高程度接触的职业中情况会是如此。含义之二是与雇主歧视不同,顾客歧视只与效用有关,而与利润无关。5.简述文凭的信号模型。解答:模型由迈克尔•斯本斯提出。在此模型中,作者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具有更高的生产率不是因为他们上了大学,相反,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关于工人生产率的信息,尽管它不一定使工人的生产率得到提高。我们可以考虑这样的情况:雇主可能无法知道任何求职者的实际生产率,那么他依靠什么对求职者作出雇佣的判断呢?一般来说,雇主所能观察到的是他们认为与生产率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的某些标记,比如年龄、经验、受教育程度等个人特征。其中有些特征是个人不可改变的,例如年龄;而另外一些特征则可以通过劳动者个人的努力争取到,如正规的学校教育程度。那些能够被个人争取获得的特征就可以作为判断求职者的生产率的代表,我们将之称为信号。如果教育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生产率是否高的依据,即教育起信号作用,那么获得教育这种信号的成本和真实生产率之间必定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要获得相同的教育程度,生产率较低的工人所花费的成本要比生产率较高的工人所花费的成本多。因此,如果那些能够以低成本达到相应教育水平的人同时也是在工作中有更高的生产率的人,那么,雇主在雇佣人员时对求职者的教育信号提出要求就是有用的。对于个人来说,无论学校教育只是信号或是能够提高生产率,都不是太重要的问题。事实是学校教育年限的增加确实提高了一个人的终身收入。信号问题的重要之处在于它的社会方面。6.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解答:劳动是一种生产要素,对劳动的需求是在生产要素市场进行的,由于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对劳动的需求不同于对产品的需求。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不是来自消费者,而是来自厂商。厂商购买生产要素如劳动不是为了自己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和出售产品以获得收益,即满足"利润"的需求。例如,厂商增加雇佣劳动者并不能提高厂商的效用,而是增加生产的产品数量,从而增加厂商的利润。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直接需求,而是一种"间接"需求,也叫做派生需求。\n从企业购买生产要素的目的来看,企业是希望利用所购买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将所生产的产品出售给消费者而从中获得收益。企业实现其收益的目的显然部分地要取决于消费者对其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如果不存在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则厂商就无法从生产和销售中获得收益,从而也不会去购买生产资料并生产产品。例如,如果没有人去购买汽车,就不会有厂商对汽车工人的需求等。由此可见,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又是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7.简述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解答:无差异曲线是指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或效用的所有闲暇和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具有负的斜率;第二,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第三,存在着一个无差异曲线组合图,在该组合图中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第四,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第五,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无差异曲线具有不同的形状。8.简述结构性失业特点以及减少结构性失业的公共政策。解答: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工作类型与寻找工作的人的不匹配所产生的。这种不匹配可能与个人的技能、学历、地理位置或年龄相关。结构性失业的特点。结构性失业不像摩擦性失业,它倾向于集中在确定的群体,即那些受技术改变,所在企业衰退或在整个国家内的工作移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群体。而且,结构性失业是长期的。在一个区域内那些被新技术替代或工厂倒闭的工人很少找到可选择的其他就业资源。而且这种寻找工作可能要持续好几个月。这表明一条直线被频繁的分为摩擦失业和结构失业,因为二者都包括了搜寻工作的过程。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搜寻工作的过程的完成速度,摩擦失业相对短一点,而结构失业要持续长一些。结构失业的特点表明了减少结构失业可以采用的几种公共政策。其一是政府对培训项目的提供或资助。例如,将联邦项目提供给为难以就业的年轻人提供就业技能服务的职业公司,为目标群体提供培训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其二是通过提供再次安置津贴鼓励失业者流动,走出经济不景气地区。其三是通过提供给长期失业者的公共服务工作作为政府最后雇主的应对措施。五、论述1.分析我国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对我国城镇居民就业的影响。2.利用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和互补性分析技术工人数量的变化对非技术工人的影响,以及劳动力市场上女性的增多对男性就业的影响。3.运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对上大学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附:参考答案1.分析我国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对我国城镇居民就业的影响。解答:在我国现有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对我国城镇居民就业的影响有两种相反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这剥夺了城镇居民的工作机会。另一种观点认为,进城务工农民干的是城镇居民所不愿意干的重体力活,如果没有农村劳动力的供给,那么这些粗活就没有人干。\n事实上,上述两种观点都未免太简单化,因为它们忽视了供给和需求曲线的斜率。当市场工资为时,进城务工人员比城市居民从事这项工作的要多。在这个工资水平下,只有个城市居民希望从事这项工作,而其余的供给()全然由进城务工农民填补。当然,如果没有进城务工农民,工资率为时,有名城镇居民被雇用于重体力劳动。由此可见,只要工资足够高,城市居民也会干重体力活的。如下图:由以上图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进城务工农民确实会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上与城市劳动供给产生竞争,但并不是1:1的挤出效应,而且认为必然有害于整个城市居民的结论却是错误的。第一,"廉价"劳动的移入显然有利于这类劳动的消费者。随着工资的减少和就业的增加,由这类劳动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数量增加,价格下跌。第二,重体力劳动的雇主显然收益,至少短期如此。第三,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的消费为更熟练的工人创造了工作机会或更高的工资。总体而言,在流动自由假设前提下,农民进城务工对农民自身有利,当地居民人口也受益。劳动力流动能够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经济增长,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我们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进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1.利用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和互补性,分析技术工人数量的变化对非技术工人以及劳动力市场上女性的增多对男性就业的影响。解答:在经济中,我们常常发现如下一些问题:技术工人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妇女参加工作影响男性工人的工资等。这些问题都被称为劳动之间的替代或者互补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劳动需求理论对之进行分析。为了分析以上问题,我们引入两个新概念作为分析的基础,即互补性生产要素和替代性生产要素。我们根据增加或减少一种生产要素是否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增加或减少的关系,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划分为互补性生产要素和替代性生产要素。所谓互补性生产要素是指,当生产要素A的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的,或者称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互补性生产要素。相反,替代性生产要素是指,当生产要素A的数量增加时,将会导致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如果生产要素A的增加对生产要素B\n的边际生产率没有任何影响,那么,这两种生产要素就被称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利用上述假设,我们分析当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作为互补性生产要素和替代性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发生变化。在互补性生产要素的条件下,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则会增加对A的需求,由于生产要素A的增加,则提高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将会促使企业增加对B的需求,从而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生产要素B的价格将会上升。在替代性生产要素的条件下,生产要素A的价格的下降将会导致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下降,从而导致企业减少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使得生产要素B的价格下降。我们运用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可以分析本部分开头提出的问题。首先分析技术工人数量变化对非技术工人的影响。一般来说,技术工人同非技术工人是互补性生产要素的关系,因此,当技术工人的工资率下降时,企业将增加雇佣技术工人,因而对非技术工人的数量也将增加,导致非技术工人的工资率上升。其次,我们分析女性进入劳动市场对男性工资率的影响。如果男女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工作,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就是独立生产要素,故女性对劳动市场的参与不会对男性的工资率造成影响。如果男女劳动者在同一工作中,其中男性劳动者处于管理地位,女性劳动者受到男性劳动者的管理和指挥,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为互补性生产要素。此时,女性劳动者的进入将增加对男性劳动者的需求,因而提高了男性劳动者的工资率。一般来说,由于女性劳动者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是替代性生产要素,因此,女性劳动者的市场参与将降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率。1.运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对上大学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解答: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凡是通过增加的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资收入的各种活动就叫做人力资本投资。一般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各级正规教育、在职培训活动、健康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培养、寻找工作的活动、劳动力迁移等。由此可见上大学是一种典型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此时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对其进行分析,这个模型主要通过分别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并进行贴现来比较成本与收益的大小来进行人力资本决策。对于上大学的成本和收益如下:1.个人成本①个人为受教育而支出的各种费用和劳务,即个人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它包括学生的学费、书籍费和交通费等。如果个人因为接受教育而额外增加的这部分开支,如到一个物价水平较高的地方求学而引起的生活费用方面的额外支出,也可列入教育的直接成本之内。②个人因为受教育而放弃的收入,是教育投资的间接成本。对于一个达到一定年龄的个人来说,如果决定接受某种教育,就面临着一个重新分配时间的问题。原来的或工作时间被用于教育活动,不管放弃的是闲暇还是工作时间,对他都是一种确定的成本。闲暇可以给他带来效用,放弃闲暇就包括一种效用的丧失,显然包含着一项成本,工作是一项有薪金或工资作为报酬的市场活动,为求学而放弃工作就意味着放弃一笔收入。所以,为求学而的工作收益或闲暇的效用就是教育投资的间接成本,也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2.个人收益。①直接收益。教育投资可以明显改善劳动者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他们的个人收入。这种增量收入是受教育者提供的劳动数量的质量变化所引起的产品和劳务增加的结果,或者说是人力资本中知识增量价值的体现,它构成了教育投资的主要经济收益。假定影响收入的其他条件相同,那么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之现值为:\n②间接收益个人教育投资的经济收益并不全部表现为直接的收入提高,有的表现为就业机会的增多。一般来说,受过教育的人与未受过教育的人相比,可能有更多的变换职业的机会,以获取较多的收入;或者有较大的工作适应能力,减少失业的可能。同时,教育培训投资的间接收益还表现为决策效率的提高和开支的节省。实际上,个人的教育投资还包含部分非经济的心理成本和心理收益。一般来说,个人实际的教育投资决策,是由经济性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和心理性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共同决定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方面的考虑是个人教育投资的主要方面。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出几点与大学教育决策有关的结论:(1)其他条件不变,上大学的总成本降低,对上大学的需求将增加;反之,总成本上升,对大学教育的需求下降。(2)其他条件不变,大学毕业生与无大学学历的劳动者的收入差别差别扩大,则要求上大学的人数增加,即收入流的规模会对教育决策产生影响。(3)年龄是影响决策的因素之一。由于年轻人未来工作时间长,因而其总收益的现职要大于老年人。因此,多数大学生是年轻人,即收入流的长度会对教育决策也有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