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与适应机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经济学]气候变化经济学与适应机制

气候变化经济学与适应机制报告人:王晓霞罗焕娟\n主要内容从经济学视角认识气候变化课题内容汇报气象灾害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方法灾害脆弱性评价: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水资源农业和农村的气候变化适应研究农业巨灾保险的气象需求分析\n\nPartI:从经济学视角认识气候变化气候是公共物品。Theclimateisapublicgood.气候变化问题的经济学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外部性。Climatechangeisaresultoftheexternalityassociatedwithgreenhouse-gasemissions.温室气体排放者没有承担其排放成本,而是将其成本转嫁给全社会和未来。itentailscoststhatarenotpaidforbythosewhocreatetheemissions.除非实施有效的政策干预,市场无法纠正外部性。Human-inducedclimatechangeisanexternality,onethatisnot‘corrected’throughanyinstitutionormarket,unlesspolicyintervenes.\n气候变化外部性与众不同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Itisglobalinitscausesandconsequences.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长期和持续的。Theimpactsofclimatechangearelong-termandpersistent.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Uncertaintiesandrisksintheeconomicimpactsarepervasive.气候变化带来的主要的不可逆的变化具有非线性的经济影响。Thereisaseriousriskofmajor,irreversiblechangewithnon-marginaleconomiceffects.\n全球的减缓和适应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公共物品性质,要避免搭便车行为,需要有效率的公共政策的干预。Aspectsofadaptationtoclimatechangealsohavesomeofthecharacteristicsofpublicgoodsandrequirepublicpolicyintervention.适应也面临信息不充分和正的外部性等各种市场失灵的挑战。efficientadaptationtoclimatechangeisalsohinderedbymarketfailures,notablyinadequateinformationonfutureclimatechangeandpositiveexternalitiesintheprovisionofadaptation.据测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成本大约将是全球平均GDP的1%。AnestimateofresourcecostssuggeststhattheannualcostofcuttingtotalGHGtoaboutthreequartersofcurrentlevelsby2050,consistentwitha550ppmCO2estabilisationlevel,willbeintherange–1.0to+3.5%ofGDP,withanaverageestimateofapproximately1%.\n从伦理角度看,适应要求发达国家对最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的强有力的支持。后者严重缺乏必须的资金,并且承受主要由发达国家历史上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巨大的风险。Theethicsofadaptationimplystrongsupportfromtherichcountriestothemostvulnerable.\nPartI:小结气候变化领域经济学与其它领域的经济学一样,涉及广泛的范围,内容丰富和复杂。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研究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影响,不同应对战略的费用效益分析,政策方案对不同国家、群体的影响,为政策干预提供定量定性的研究基础。\nPartII:课题成果汇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经济社会影响评估与风险管理(中国气象局2008年气候变化专项,编号CCSF2008-2)\n研究背景根据中国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尽管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初步研究结果仍表明: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负面为主,并且某些影响具有不可逆性。面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适应措施来应对,而制定有效的适应措施的前提是能够识别和测度影响。\n主要内容气象灾害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方法灾害脆弱性评价: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水资源农业和农村的气候变化适应研究农业巨灾保险的气象需求分析\n一、气象灾害社会经济影响评估1、气象灾害分类2、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3、气象灾害的社会经济评估\n1、气象灾害分类:按灾害成因分类我国多发的自然灾害中大部分是气象灾害或是与气象相关的灾害我国频发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干旱,雨涝,冰雹,热带风暴,寒潮,沙尘暴等\n气象灾害对各部门的影响气象事件农业交通运输制造业生态系统民居人体健康……农产品产量交通路况原料供应特定物种住房损坏疾病……土地生产力运输延迟露天作业系统平衡非舒适化死亡……\n对气象灾害按可能造成损失分类气象灾害的损失人员伤亡损失经济财产损失灾害救援损失直接伤残人员的有市场价格无市场价格救灾灾区生产力伤亡损失医疗保险、的物品的损失物品的损失投入恢复期的社会福利、减产损失社会救济、工时损失等\n2、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风险:定义有多种,“给定条件下和特定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是一种灾害,是区域环境中某一程度危害及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损失的不确定性”鉴于不同承灾体对灾害的抗灾性能和脆弱程度不同,如将致灾因子和承灾体进行综合考虑,灾害风险可以表述为:Risk=Hazard*Vulnerability其中Risk为灾害风险;Hazard为灾害发生的概率(冒险、赌运气);Vulnerability为承灾体的脆弱程度\n风险识别(RiskIdentification)风险估算(RiskEstimation)风险评价(RiskEvaluation)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致灾因子分析(HazardFactor)脆弱性分析(Vulnerability)灾害损失分析(Loss)分析程序分析方法头脑风暴法、事故树法、故障树分析法、特尔斐法、情景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1基于成因机理的风险估算:通过对历史灾害的形成条件、活动状况和活动规律建立模型或模式,进而估算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活动规模等;2基于统计分析的风险估算方法:通过统计灾害的活动规模、频次、密度以及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灾害活动的数学模型,估算灾害危险区的范围、规模或发生时间等。图4灾害风险的分析程序和方法\n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灾害的划分:了解当地各种气象灾害的特点、成因和活动规律,并确定灾害剧烈程度的划分标准;损失的划分:针对本地历史地理状况、生态环境和经济基础,了解某种等级的气象灾害在不同时期可以造成何种等级的损失;决策评估:根据某种灾害出现的先验分布和未来发生的条件概率分布以及建立的损失函数,应用统计决策理论做以下三方面评估:一是灾害发生剧烈程度的可能性评估,如未来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可能出现的概率各占多少。二是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的最坏和最好的评估。三是如何以最少投资以换取防灾抗灾最佳经济效益的决策手段评估\n3、对气候灾害的社会经济评估社会经济评估经济评估:损失(防灾效益)评估;防灾成本评估社会评估: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配效应,社会心理影响\n损失的评估方法气象灾害中的损失可以分为两个大类1、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有市场价格的物品的损失,主要表现为实物形态的财产、资产、资源的损失2、不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无市场价格的物品的损失,包括生态,景观,文物,环境舒适度等的损失,以及人体健康或生命的损失\n对于有市场价格的物品的损失可以使用生产效应法,即EOP(EffectsofProduction)进行评估评估程序:计算公式:经济损失=∑物品的损失量*单位物品的价格或价值问题:实物量的变化可能导致价格的变化确定评估对象的类型估计评估对象的实物损失量估计各类评估对象的单位价值或价格计算各类评估对象的经济损失计算总体经济损失\n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评估(1)研究方法:生产效应法农作物直接经济损失=受灾面积*趋势亩产*农产品价格受灾面积:受灾面积(减产1成)、成灾面积(减产3成)、绝收面积(减产7成)趋势亩产:直线滑动平均法,消除气象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采用2000年不变价格,选取稻谷、小麦、玉米、豆类的订购价格均值作为农产品价格计算公式调整为:经济损失=(受灾面积*10%*趋势亩产+成灾面积*30%*趋势亩产+绝收面积*70%*趋势亩产)*农产品价格\n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评估(3)全国结果:绝对损失及相对损失(见表)(1)自然灾害给我国农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保障水平评价1978~2006年间,导致我国年均农作物产量直接经济损失547.793亿元,占全国GDP的0.977%,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5.542%。华北、华中等粮食主产区属于极端气候和天气事件风险较高地区。链接\n数据结果:绝对损失及相对损失(摘录全国及经济损失最大省河南、经济损失最小省西藏,如下表)多年平均农业经济损失(亿元)农业损失占全国GDP比例农业损失占地区农业总产值比例全国547.7930.977%5.542%河南65.9810.130%8.360%西藏0.4950.001%2.457%\n聚类分析类别省(市、自治区)Ⅰ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贵州、云南、西藏、新疆Ⅱ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Ⅲ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广西、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注:红色字体表示该省份为粮食主产省\n\n数量变量均值绝对损失全国相对损失农产相对损失Ⅰ类省12个省,占31省的38.7%8.067亿元0.013%3.211%Ⅱ类省8个省,占31省的25.8%37.033亿元0.065%6.895%Ⅲ类省11个省,占31省的35.5%16.538亿元0.025%8.453%各类省特征表\n经济损失增长0.7倍占GDP的比例下降1.74个百分点,降幅69%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2.89个百分点,降幅33%全国多年平均农业经济损失(亿元)农业损失占全国GDP比例农业损失占地区农业总产值比例1978-1987524.0582.506%8.759%1988-1997797.5701.619%8.032%1998-2007881.0650.766%5.870%1978-2006547.7930.977%5.542%趋势分析\n三十年来我国农业经济损失不断加大农业经济损失占GDP和农业总产值的比列有所下降1978-2006多年平均结果可能低估了当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绝对值\n与其它研究结果的比较相关研究也表明,近年来全国因各类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3~5%,而极端气象灾害约占其中的65%。\n对于没有市场价格的物品损失,如生态,景观,文物等,可以采用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即CVM(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来进行评估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是一种以调查问卷为工具来评价被调查者对缺乏市场的物品或服务所赋予的价值的方法。该方法通常是在假想市场情况下,直接调查或询问人们对某一环境效益改善或资源保护措施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topay,WTP),或者对环境或资源质量损失的受偿意愿(willingnesstoacceptcompensation,WAC),以推导环境效益改善或环境质量损失的经济价值。\nCVM在国内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研究中的应用\n支付意愿(willingnesstopay,WTP)是指人们对某一环境效益改善或资源保护措施而愿意支付的最大货币量。补偿意愿(willingnesstoacceptcompensation,WAC)是指人们接受环境或资源质量损失的最小货币量。因此,所有物品和服务的价值也可表示下:任何物品和服务的价值=人们对该物品和服务的支付意愿=人们对该物品和服务的补偿意愿\nWTP和WAC都是“人们行为价值表达的指示器”,因此,WTP和WAC都可用来表达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其具体方法如下:环境影响支付意愿(WTP)补偿意愿(WAC)经济效益测定人们获得环境效益人们放弃环境效益经济损失测定人们阻止环境损失人们容忍环境损失\nWTP和WAC的差异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WTP与WAC对福利水平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点:WTP以没有得到该物品作为参考点,WAC则是以得到该物品作为效用的基准。因此在WTP和WAC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性。从心理学的角度,人们对损失的估价通常总是要高于同样量的所得,而对损失减少的估价又会明显高于所放弃的同样数量的所得。因此,在评价低于环境参考起评点的福利损失时,应采用WAC;同样,在评价高于环境参考起评点的福利收益时,应采用WTP。\nCVM的研究框架和基本思路环境影响区居民的总体∑WTP/WTA已知环境质量的变化程度社会支付意愿调查未知环境质量变化的经济价值调查相关信息调查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收入水平社会价值取向性别消费偏好消费品价格受教育程度年龄环境意识经济负担社会地位……信息持有度……职业投机意识生活环境……数据分析\n对人员伤亡和健康损失的评估,一般使用人力资本法,即HC(HumanCapital)来评估计算公式:HC=患病人数*人均平均医疗花费+由灾害导致的工人停工时间*当地平均工资+人员死亡数量*人寿保险的偿付金额\n地区死亡人员损失伤亡人员损失房屋毁损经济损失平均值占GDP的比例(‰)平均值占GDP的比例(‰)平均值占GDP的比例(‰)河北1862.00.043112.00.003136136.03.17山东896.00.0131843.00.02645478.00.64江苏504.00.0076.058225.00.83江西1730.00.107121.00.007212863.013.12福建3176.00.11273.00.003136987.04.84浙江4257.00.084140.00.00384153.01.66湖北4944.00.154121913.03.80湖南9387.00.322199269.06.83广西3129.00.1851283.00.076340736.020.13广东1842.00.02579.00.001171392.02.33云南5778.00.354贵州1951.00.24新疆1254.00.106表格31988—2004年部分省市自治区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水涝和台风)死伤人员和房屋毁损损失估计(万元)数据来源:基于社会调查的结果自行估算,未填数据的单元格主要是因为数值很小表格:1988—2004年部分省市自治区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水涝和台风)死伤人员和房屋毁损损失估计单位:万元\n二、中国城市水资源的脆弱性评价根据IPCC的脆弱性概念构造了包括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能力3项分指数的脆弱性函数,建立了基于气候变化的城市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6年全国655个城市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水资源的脆弱性及其分布特征。\n概念与评价方法基于气候变化的城市水资源的脆弱性:城市水资源系统易于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性质或状态以及在受到影响后恢复到原来状态或功能的能力或承受影响的能力。\n根据IPCC的定义,脆弱性(V)是指气候变化(包括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对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的程度,它是系统内的气候变化特征、幅度和变化速率(E)及其敏感性(S)和适应能力(A)的函数。脆弱性函数的一个简洁形式可以表达为\n指标指标编码指标名称ESAe120_20降水量(mm)+/-e2水网密度指数+/-s1人口密度(人/km2)+s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s3人均供水总量+s4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m3)+s5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s6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s7排水管道密度(km/km2)-a1GDP(万元)+a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万元)+a3人均GDP(当年价)-市辖区(元)+a4水基础设施维护资金占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比重(%)+a5单位供水管道漏损水量(立方米)-a6工业重复用水率(%)+a7节约用水率(%)+a8污水再生利用率(%)+\n评价步骤无量纲化处理和正向化处理百分等级法,将指标实际值转换为其在全部样本中所在的等级,等级按百分位数表示计算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能力分指数线性加权法指标权数根据指标离差系数来确定(样本差异越大的指标被赋予越高的权重)计算脆弱度指数将脆弱度指数转换为百分等级数\n数据来源“20_20降水量”:国家气象局“水网密度指数”:《中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其余指标: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计算\n城市分类2006年,655个城市城市经济位置东部城市(262个)中部城市(226个)西部城市(167个)地理位置北方城市(313个)南方城市(342个)规模(按联合国标准分)一般城市(66个):10万人以内的城市大城市(530个):10~100万人的城市特大城市(59个):100万人以上的城市\n暴露度指数敏感度指数适应能力指数脆弱性指数全部城市均值50.450.250.350.1标准差14.58.011.428.9按地理位置分组北方城市均值50.451.050.251.0标准差14.48.511.728.3南方城市均值50.449.550.449.2标准差14.77.411.129.4方差分析结果F值0.00015.80030.04650.6303Sig.0.9930.0160.8290.428按经济区位分组东部城市均值49.948.356.936.8标准差13.77.910.624.0中部城市均值52.052.747.361.3标准差11.37.28.825.4西部城市均值48.949.844.255.7标准差18.98.110.532.0方差分析结果F值2.307719.942198.576356.1392Sig.0.1000.0000.0000.000按城市规模分组一般城市均值47.450.541.461.6标准差11.72.94.325.8大城市均值50.750.249.151.4标准差13.67.69.628.0特大城市均值51.049.370.925.0标准差22.813.37.326.8方差分析结果F值1.51770.4382189.260330.5700Sig.0.2200.6450.0000.000\n中国城市水资源的脆弱性评价综合的脆弱性差别明显;南北方城市间没有显著差别;东部、中部、西部城市的脆弱性差别大而显著,中部城市的脆弱性最高,其次是西部城市;特大城市的脆弱性显著低于其他城市,大城市的脆弱性也低于一般城市。\n中国城市水资源的脆弱性应对措施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时应分轻重缓急。战略重点可放在中部城市和一般城市。对东部城市和特大城市可充分利用其自身较强的适应能力来避免影响。西部城市相对而言暴露度较低,尽管适应能力也较低,但综合起来的脆弱性情况目前还不是非常紧迫。大城市尽管也存在问题,但各方面的表现都居中,有一定的应对能力.\n三、农业和农村的适应气候变化研究1、极端气候和天气事件的农业风险分析:经济损失2、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机制3、农业巨灾的保障水平4、农业巨灾保险费率研究5、农业巨灾保险的四种模式6、农业巨灾保险的模式建议7、下一步的研究需求\n农业巨灾风险的管理机制防灾/减灾救济政策性保险性质政府行为灾前预防政府行为事后救济政府行为+商业行为灾前的经济行为风险分散功能强无强风险防范意识培养有无有对象全体受灾者投保户实施主体以民政和农业部门为主民政部门政府部门+保险公司保障水平降低灾害损失由政府意愿决定,保障水平低受保险合同的法律保护保障水平低资金的可能来源政府政府、民间捐赠政府、投保人资金杠杆功能无无有资金的使用方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针对防灾减灾相关部门和公众救助生产;救助生活;房屋倒塌重建等救助生产运作成本(构成)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成本转移支付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约20%)其它类型的交易成本(约10%)资金效率待研究待研究较低\n(1)我国农业气候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包括防灾减灾、救济和保险三部分。发展不均衡、重灾后轻灾情、相对独立各自为战的格局。应逐步建立内部相互补充、协调配合的综合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机制。政府投入向农业防灾减灾及灾害预警倾斜,真正落实“预防为主,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的管理方略。发挥农业救济的风险应对补充功能,更多投入到保险和防灾减灾措施中去。链接\n农业巨灾的保障水平(1)农业总产值(亿元)10222.312农业自然灾害损失(亿元)665.565农业自然灾害损失占农业总产值比例7.35%农业救济(亿元)38.602自然灾害救济费总额(亿元)28.932(农险)赔款及给付(亿元)3.577灾害损失补偿率下限4.85%灾害损失补偿率(上限)6.17%(农险)保费(亿元)4.175农业保险赔付率89.53%\n农业巨灾的保障水平(2)数据结果的政策含义我国目前的巨灾保障水平较低,救济加保险的损失补偿率仅为4.85%——6.17%,应尽快分散农业巨灾风险,提高保障水平目前的保障手段主要是救济和保险。其中救济占主要地位,保险只占到总补偿的10%作用。应挖掘、提高保险的风险分散作用。\n农业巨灾保险费率研究(1)费率计算方法1、趋势产量法:损失率=(趋势产量—实际产量)/趋势产量纯保险费率=(平均损失率+风险附加项)*0.5(扣除50%的绝对免赔率)2、生产效应法:损失率=(受灾面积*减产比例*趋势亩产)/农作物亩产纯保险费率=(平均损失率+风险附加项)*0.5\n农业巨灾保险费率研究(2)费率测算结果——以黑龙江玉米豆类稻谷小麦趋势产量法3.6%5.5%3.6%6.6%生产效应法3.6%8.9%28.1%9.7%\n农业巨灾保险费率研究(3)政府补贴保险费率的财政可行性—1玉米豆类稻谷小麦保费率3.6%5.5%28.1%9.7%物化成本240170300260播种面积(万亩)3078.14972.213271958.7总保费(亿元)2.664.6511.194.94\n农业巨灾保险费率研究(3)政府补贴保险费率的财政可行性—2※假设财政补贴比例为70%,参保比例为70%。已知2007年中央财政的三农资金投入为4318亿元玉米豆类稻谷小麦总保费(亿元)1.302.285.482.4207年三农资金投入4318431843184318占比0.03%0.05%0.13%0.06%合计0.27%\n根据1949~2006年的损失率数据,得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巨灾保险费率在3.17~4.75%之间;我国已经具备了对农业巨灾保费进行补贴的财政可行性和政治可行性。农业巨灾保险费率测算及公共财政补贴可行性\n农业巨灾保险的四种模式(1)1423市场模式政府模式市场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n农业巨灾保险的四种模式(2)商业化模式半商业化模式半政府化模式政府化模式风险分散市场承担政府和市场共同承担能力提高政府和市场共同承担能力提高政府承担资金筹集渠道市场渠道单一政府+市场多渠道政府+市场、多渠道政府渠道单一赔付资金压力大减小减小大对象范围小较大较大小保险组织难较难较易易运作成本保险公司经营成本高保险公司经营成本高交易成本高保险公司经营成本高交易成本高独立系统的运作成本非常高投保人意愿不欢迎矛盾矛盾欢迎地方政府意愿不欢迎矛盾矛盾不清楚中央政府意愿不清楚不清楚不清楚不清楚\n农业巨灾保险的模式建议(1)选择半政府化模式核心是政府主导+企业代办保险原则模式设计的主要内容\n农业巨灾保险的模式建议(2)半政府化模式现阶段倡导的农险原则政府和市场合作原则政府和市场合作原则针对巨灾风险针对可保的自然灾害风险优先保障规模化生产的有限范围原则优先保障粮食安全和粮食主产区的有限范围原则较高保障水平原则低保障水平保险原则的比较\n农业巨灾保险的模式建议(3)主要内容:委托保险公司代办农业巨灾保险,将巨灾保险的运作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起赔点提高至50%,承保巨灾风险,降低技术障碍和交易成本选择规模化农业生产地区,提高保险赔付金额的激励对超过一定赔付比例(如200%)的巨灾提供财政兜底明确法律地位提供优惠政策: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鼓励中国再保险集团提供再保险支持,提高政策的长期稳定性支持巨灾保险的研究工作:风险分布、费率设计、政策分析等加强监管,建立定期的评估制度\n下一步的研究需求1、巨灾风险的概率研究,改进巨灾保险费率测算:基于县、市尺度的气象和农业产量数据2、深化巨灾的农业风险管理的适应性研究:包括防灾、减灾,救济和保险三个方面巨灾保险方面需要进一步的调研,修改细化巨灾农业保险模式设计防灾、减灾方面需要进一步了解对气象技术和服务的需求\n气象部门在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中可发挥的空间:提供气候变化条件下农业巨灾风险的权威评价,供中央决策参考;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成为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依托;提出基于风险评价数据的巨灾保险费率测算方法,作为保险费率核算标准;完善作物产量的气象核灾体系,作为巨灾保险的勘查理赔标准;开发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产品,提供灾害指数,参与未来的灾害指数保险产品开发;\n农业巨灾保险的气象需求分析一、巨灾风险管理与巨灾保险二、农业巨灾保险的必要性分析三、农业巨灾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四、基于政策性农业巨灾保险的气象需求分析\n一、巨灾风险管理与巨灾保险“巨灾”一词最初是OECD(经合组织)在2003年提出来的,其内涵是指某一灾害发生后,发生地已无力控制灾害造成的破坏,必须借助外部力量才能进行处置,如我国1976年唐山地震、1998年特大洪水和2003年SARS公共卫生事件;美国的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灾害以及这次我国南方的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也有从致灾因子发生的概率大小,定义巨灾,通常为百年一遇等。所谓巨灾风险,简单地说,就是指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在保险业界,巨灾风险的概念则是以赔付率为标准来划分、确定的。一次受灾保险公司的赔款相当于当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50—200%的,即可确定为巨灾风险。因此,保险损失在150—200%的农险业务,可以被定义为农业巨灾险。\n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一个包括灾前防灾预测、灾中救援减损、灾后补偿重建的综合的多层次体系,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涉及众多部门的职能和工作。其中,保险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在建立巨灾风险管理制度中重要的角色。将巨灾保险作为巨灾风险综合管理体现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巨灾保险、政府救灾以及社会捐助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损失补偿方式。\n二、农业巨灾保险的必要性分析1、湖南气候变化特征湖南近五十年气候特征一方面表现为:洪涝范围急剧扩大,程度加重;另一方面干旱范围逐年缓慢扩大。其中近十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灾情损失重。气候变化呈现以下显著特征:降水强度增强,山洪地质灾害出现频率增大。近10年我省年暴雨(日降水≥50mm)平均站次数较上十年增加38站次。日雨量≥150、≥200mm的暴雨站次数近十年平均较上十年分别增加3.4、1.4站次。热带气旋影响湖南产生的强降水范围在增大,降水强度在增强。造成湖南省大范围降水的热带气旋个数、暴雨站次、大暴雨站次、过程最大降水量及日极最大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 其中过程最大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5.0mm,日最大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6.5mm,暴雨站次平均每10年增加2.2站次,大暴雨站次平均每10年增加1.1站次。1951年以来热带气旋影响造成较大范围暴雨过程排名前10位的有6次,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其中有4次在2000年之后(有明显增多趋势);产生的过程最大降水量排名前10位的有5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n2.气候变化下的农业巨灾灾情特征以干旱、洪涝、暴雨、冰雹、大风、冰冻、寒露风、病虫害、滑坡等灾种最为严重。综观全省总的单因子灾情分布情况看:旱灾的灾情贡献率最大,一般在30%——50%;洪涝的灾情贡献率次之,一般在20%——50%之间,平均为30%;风雹灾的灾情贡献率5%——15%之间,平均为7%;霜冻灾的灾情贡献率一般在10%左右。构成巨灾的气象因子主要体现为:旱灾、洪涝(山洪地质灾害)。其中,湖南旱灾和重旱以称为湖南的“干旱走廊“湘中最多,多发生在7-9月,而洪涝灾害以湘北洞庭湖区域多发,这是湖南省有名的的洪涝重灾区。多发生在5-7月。\n湖南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灾情凸显以下特征:湖南干旱面积呈扩大趋势,旱灾损失为农业损失之最。除“衡邵干旱走廊”外,其余地区也出现了严重干旱。由于大中型灌区配套工程的欠缺,干旱造成的灾情更为凸显。突发性短时超强降水造成的山洪滑坡灾害损失巨大,仅次于干旱。洪涝受台风登陆次数增多,台风外围影响降水强度增大,受其影响,洪涝重灾区体现为湘南(衡阳、永州、郴州)。冰冻灾害损失巨大。2005年,2008年初湖南分别出现了严重的冰冻灾害。除此以外,湖南还分别出现了冰雹、大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局地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其中冰雹对农业经济作物烤烟的损失最为明显。\n气候变化条件下干旱、洪涝、山洪地质灾害、冰冻灾害、冰雹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应体现了灾情在时空上局地差异明显,灾害高度集中、灾害强度大、损失重的特点,并彰显出农业巨灾风险,除干旱、洪涝外,山洪地质灾害、冰冻灾害也成为近十年湖南农业巨灾的主要致灾因子\n农业巨灾保险的迫切需求农村灾害脆弱性的现实需求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巨灾保险提出新需求.\n三、农业巨灾保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气象巨灾保险产品单一农业气象巨灾损失补偿能力的不足查勘定损难、理赔标准低是农业巨灾保险推广的技术障碍.\n农业气象巨灾保险产品单一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仍然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一直以来,农业保险一直是针对洪涝、干旱灾害为主自然灾害对小麦、棉花、水稻实行“统保”。“统保”是指在一些基础险种中实行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统一保险制度。湖南自1979年以来,主要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湖南分公司农险部承担农业保险工作,主要承保包括水稻等作物的种植业保险以及生猪养殖业保险。从而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方面的各类风险难以被分散。在农村保险市场上,既存在较容易盈利的险种,也有类似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这种很难盈利的险种;如2008年低温雨雪灾害中因灾损失严重的南竹、茶叶在这场损失中赔付几乎为零。\n农业气象巨灾损失补偿能力的不足中国的巨灾防御还处于萌芽阶段,现有的灾害损失补偿制度不能适应巨灾防御的需求。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在湖南的极端天气灾害造成的巨灾损失中,由各保险公司理赔的金额仅占损失的1.5%左右,其中获得赔款的主要在尤其城市。(占总赔款的90%),城市中获得赔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电信、医院等大型企业以及重点工程项目上。而农村因灾造成的农田受损、庄稼绝收、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赔款却因为未能投保,基本由政府财政救济。从上表可以看出,局地山体滑坡的山洪灾害中理赔金额仅占灾害损失的0.1%(如:2005.5.31新邵暴雨山洪、2006年4月娄邵山洪)。而近年来,湖南干旱面积呈扩大趋势,在200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出台之前,干旱赔付金额则更低。\n表12.10湖南年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赔付水平湖南极端灾害事件直接经济损失(元)理赔金额(元)比率(%)1998年洪水2005.5.31局地暴雨山洪2006.7.14,2006.7.26碧利斯、格美台风造成暴雨山洪2003年洪灾2004年洪灾2006.4娄邵山洪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170亿20多亿120亿9.54亿34.38亿26.1亿876亿3亿322万1.8亿3000万5000万300万14.14亿1.60.11.53.11.40.11.6\n表12.112006年湖南省望城县雷锋镇真人桥村水稻旱灾保险赔付案例项目内容真人桥村简介位于湖南望城县雷锋镇西北部村,全面积15.7平方公里,下辖38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5400人,2006年耕地面积约4000亩,水稻种植面积约2700亩险种水稻综合险保额直接物化成本240元费率7%保费总额16.8元保费构成中央及省级财政补贴50%,市级财政补贴10%,县级财政补贴10%,镇级财政补贴30%农户投入由于征缴成本高,征缴数额小,镇级财政比较富裕,应由农户承担的保费16.8*30%=5.04元由镇政府出资补贴,农户实际投入为零赔付标准分段计算,比例赔付。水稻种植保险分四个时期确定保额,即苗期140元,分蘖拔节期160元,抽穗扬花期180元,成熟期240元;理赔起点为30%。即承保的自然灾害造成水稻损失率达到30%以上(含30%)至70%时,按该作物生长阶段保额和损失率计算赔款;损失率达到70%以上(含70%)时,按该作物生长阶段保额全额赔付。灾情2006年真人桥村水稻遭遇大旱,损失率较高,超过30%名义赔付水平30%即每亩水稻应得72元农民实际获得赔付金额12元/亩理赔过程由于受灾面积较大,损失严重,勘损定损困难大。保险公司最后统一按照最低限30%进行赔付,赔款约5万元直接拨付村委会,赔付资金由村委会进行分配。村委会难以确定各户损失差异,按照4000亩耕地水平进行均摊,每亩实际获赔约12元。\n表12.12湖南农业保险最受欢迎险种——能繁母猪项目内容险种能繁母猪保险保额1000元费率6%保费总额60元保费构成中央财政补贴50%,省财政补贴30%,农户承担20%投保方式农户自愿保费征缴畜牧站防疫员代缴定损方法母猪是否死亡赔付标准母猪死亡即赔付1000元地方政府对待该险种态度及原因欢迎,不需要地方财政配套,没有财政负担;惠农政策。保险公司对待该险种态度及原因欢迎,风险均匀分布,各养殖户面临风险相同,能够分散风险;保费收缴容易;定损标准明确;面对养殖风险,农户有投保积极性。农户对待该险种态度及原因欢迎,存在养殖风险,保险能够分散风险;国家财政有补贴,只需承担30%的保费;定损标准明确,没有争议;赔付数额可观。\n从表12.12不难看出,由于目前险种单一,覆盖范围广,“统保统赔”的政策也导致农村保费低、理赔标准低,查勘定损难,农民在巨灾损失实际赔付收益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也往往呈现出保险公司与农民积极性都不高的局面。农民最受欢迎的险种由于赔付标准高,定损简单成为目前在湖南发展最好的农业险种(表12.11),占湖南农险业务的四分之三。这也为农业巨灾保险中天气保险的产品设计提供了思路。\n基于政策性农业巨灾保险的气象需求分析角色定位巨灾的风险管理不是一个行业能够独立完成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更需要强调灾害的提前防范,涉及政府灾害管理的多个部门、多个层面。因此,一方面保险公司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另一方面,气象部门更应该主动参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定,加强与其他部门的配合,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进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农业保险单一依靠市场机制的配置会造成市场的失灵,客观要求政府履行其宏观调控和公共管理的职能。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动进程中,气象部门的角色定位不仅限于气象服务部门,而应该主动参与到决策管理层面,为开展风险区划、费率设计、险种设计、政策分析提供基础研究,为政策性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提供具有公信力、科技含量的技术支撑和决策建议,同时通过天气预报预警、灾害预测、产量估算和人工影响等手段给予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全面的技术支持与服务。\n农业巨灾保险的气象服务需求气候变暖条件下农业巨灾风险区划是制定巨灾保险政策的根本巨灾的风险评估是确定保险费率,制定保险标的防御标准的依据制定合理的核灾体制和勘查理赔标准是巨灾保险赔付的基础开发针对性强的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警产品是发展巨灾保险产品的基础\n加强部门联动,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是降低农业巨灾风险的途径开展防灾培训,增强巨灾风险防范意识,是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手段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是农业巨灾保险减损的有力措施。\n农业巨灾气象保险产品设计农业巨灾保险的标的和险种确定,主要取决于农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和风险状况。如何加强合作,开发农业气象保险产品,规避和分散气候变化条件下巨大的农业灾害保险风险?成为气象部门和保险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的方向。\n气象指数保险产品概念所谓气象指数保险,是指把一个或几个气候条件对农作物损害程度指数化,每个指数都有对应的农作物产量和损益。保险合同以这种指数为基础,当指数达到一定水平,并对农产品造成一定影响时,投保人就可以获得相应标准的赔偿。\n国际国内气象指数产品的发展状况保险风险的世界上第一例气象指数保险于1997年在美国推出,最初主要用于稳定大型能源公司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需求波动而带来的财务风险,至今,全球气象指数保险的交易额已达42亿美元。2008年4月18日,“农村脆弱地区天气指数农业保险”的国际合作项目在中国农科院启动,项目的合作方为我国农业部、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气象指数和农业专家将以安徽省为试点开展天气指数农业保险工作。\n气象指数类保险产品的类型针对不同类型作物关键生长期高影响气象指数类保险产品。结合地域特点和承灾能力的气象指数类保险产品。针对再保险市场需要的气象指数类保险产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