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0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确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仍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应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酬劳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全部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治理制度的建立、演化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其次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沟通和转换;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爱惜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内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铺张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仍有待提高;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就:1、农业优先,统筹支配用地结构;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5、开发利用与合理爱惜相结合;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9、土地开发:一般来讲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10、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内容:1、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分析2、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4、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5、土地利用问题分析\n意义:明确规划区域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找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确定规划目标和选择规划目标的途径、措施供应依据;(网上搜)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1、土地集约利用: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集约利用有确定的时代特点和地域性;2、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3、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才能,它是土地的客观属性;4、论述土地酬劳递减规律的涵义并结合土地投入产出阶段图分析土地酬劳递减规律;P55涵义:产量增加与投增增加的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为止;土地酬劳: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土地酬劳递减规律的实质:“变动要素的酬劳变化规律”;5、依据土地酬劳递减规律,怎样确定合理的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P57合理确定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1、以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农业技术进展水平和投入才能为依据;2、以土地本身的肥力,土位置置和交通条件为依据;3、结合具体的经营目标;合理确定非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要从反映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三个指标入手,即人口密度、投资强度、容积率;此外,城市土地利用仍应向下进展,实行立体利用;第四章土地利用分区1、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的创始人:农业区位论—杜能工业区位论--韦伯城市区位论--克里斯塔勒市场区位论--廖什(一)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中心内容是: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靠于当似乎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进展水平,特殊是农业生产用地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2、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圈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级差地租;在这里,区位级差地租可以说明为土地的区位价格,它与需求之间是正相关的;3、韦伯工业理论及对工业选址的指导意义: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2、工业区位的选择涉及三个因素:运输费用、劳动成本和集聚因素;○1运费:a运输距离b原材料性质:地方性原材料(纯重原材料和失重原材料)和常见性原材料;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原材料系数<1:工厂设在产品的中心消费区原材料系数>1:工厂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原材料系数=1:工厂设在原材料产地与产品消费区之间任一点;○2劳动成本:至制造一单位产品所支付的平均劳动工资;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劳动系数大,厂址应选择离开运输成本最低点,偏向劳动成本较低点;○3集聚形成的经济效益可使运输和劳动力定向的区位产生偏离,一个工厂假如因集聚纯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就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准备;4、在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中,城市各业用地的区位特点: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区位特点;商业用地:集聚于市中心、交通路口、繁华街道两侧、大型公共设施四周;\n工业用地:1、不断向市区边缘迁移;2、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3、寻求交通便利的低平地带;居住用地:交通便利、环境条件相对较好的外围地带;5、简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就:1、地域分异性2、区位利用原就3、生态系统平稳原就4、系统综合原就;6、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和意义: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总的特殊重要性;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3、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着;5、转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意义:1、城市土地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运行空间;2、城市是工业、商业、科教文化事业等的中心;3、城市土地是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4、城市土地是城市生态经济的基础;7.简述五种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设想:1、圈层布局设想2、三维布局设想3、扇形布局设想4、多核心布局设想5、多中心布局设想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1、规模酬劳: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2、土地规模的扩大与规模酬劳之间的三种变化关系:1)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小于规模酬劳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增土地规模酬劳;2)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等于规模酬劳的增长幅度时,称为固定土地规模酬劳;3)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大于规模酬劳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减土地规模酬劳;3、土地规模经济:是相伴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生产才能提高,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一种生产关系;来源:1、内部规模经济2、外部规模经济4、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经济机制和条件:经济动因:1、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夫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2、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夫为了摆脱小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位置,享受购销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规模经营3、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农夫为了充分利用农业器械,获得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条件:1、非农产业发达,劳动力转移,这些劳动力收入稳固;2、农机化水平提高;3、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4、农业经营者素养提高;5、我国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1)家庭经营型:○1种植业专业户○2家庭农场○3农产联合经营;2)集体经营型:○1村办集体农场○2厂办农业车间○3社区型土地股份合作经营;3)企业经营型:反租倒包;4)规模服务型: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6、我国实现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P110(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完善土地集体全部制前提下,建立起合理有效地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通过农户之间的土地转包,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注:农业土地具有地区性、动态性、层次性、适应性;7、城市土地规模越大效益就越大吗如何看待;我国存在着城市规模效益,但并不是城市越大,规模效益越高;土地规模效益开头时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而增加,到达确定城市规模后,效用反而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下降;因而为\n了猎取最大的城市规模效益,须努力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P118第六章土地方案利用1、土地方案利用:是指依据事先确定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方案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其必要性:1)土地的特性要求实行土地方案利用:a、土地面积的优先性和土地经济供应的稀缺性;b、各类土地利用之间联系亲热;2)社会经济的和谐进展要求实行土地方案利用:a、社会经济的进展既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又要全国一盘棋,统筹支配,以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竞争;b、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c、削减或防止因土地用途转变造成的缺失;3)国家法律规定必需实行土地方案利用;2、中国土地利用方案的基本体系及特点体系:是在土地全民全部制和集体全部制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由长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期(5年)土地利用方案以及年度土地利用方案构成的;特点:(1)土地利用方案是国民经济与社会进展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2)土地利用方案是由长期、中期、年度方案构成的完整体系;(3)土地利用方案实行分级治理;(4)土地利用方案是指令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案体系;3、中国土地利用方案的编制程序:(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土地利用方案具体P1374、我国应从哪些方面强化与完善土地利用方案治理:1)加强土地利用方案治理的基础,(即建立有效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的微观治理基础);2)完善土地利用方案体系,(即建立和不断完善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中期方案和年度方案构成的、以年度方案为主体的土地利用方案体系);3)促进土地利用方案治理决策制度的完善,(建立以中心和地方两个层次为基础、既有效集中又适当分散的多层次决策体制);4)加强土地利用方案治理的理论争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利用计划治理的理论体系);5)强化土地利用方案治理的手段,(建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各种手段的调剂制度,并和谐各种手段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宏观调控为主的方向转变);6)提高土地利用就方案治理手段的科学水平,(接受遥感和运算机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方案治理信息系统,尽快实现土地利用方案治理的现代化);第七章土地可连续利用1、土地人口承载力:指确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确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2、土地可连续利用:指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连续利用构成危害,或土地的利用既要中意当代人的需要,又有利于人类今后的长远进展;内容:1)数量配置与稀缺性高度一样;2)质量组合与资源禀赋相适应;3)时间支配与时序性完全相当;4)资源配置应考虑区域差异战略重点:爱惜耕地3土地可连续利用的基本政策目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稳所包括的内容有哪些:目标:在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上;1)直接提高粮食单产;2)改善生态环境;3)解决脱贫问题;4)从总体上环节土地短缺压力内容:1)以人口对食物的连续供求平稳为目标;2)建立在区域平稳的基础上;3)要有长\n远性;4)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5)重点是追求质量的平稳;4、结合我国人口现状,论述我国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的必要性由于目前我国人口仍处于增长期,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增加粮食总产量;争论说明,粮食单产的提高潜力特殊有限,特殊是高产耕地,但我国的耕地总量又很难有大幅度的增加;因此中国土地可连续利用的重点计策是有放在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上;改造中低产田目的:1)直接提高粮食单2)改善生态环境3)解决脱贫问题4)从总体上缓解土地短缺压力,促进经济进展;第八章土地财产制度概论1、完整的土地财产制度:土地全部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治理制度;2、土地国家治理的基本内容、任务和手段:基本内容:土地权属治理、土地利用治理具体任务:1)爱惜土地全部权与使用权2)调整土地关系3)对土地全部权和使用权进行必要的限制4保证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使用项目上的合理支配与有效利用,爱惜良好的生态环境5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并正确课征土地税收,保证土地收益合理支配;土地国家治理的手段:1)立法手段2)经济手段3)行政手段4)政策手段5)方案规划手段6)司法手段7)技术手段8)训练手段;基本目的:爱惜已经确定的土地全部制和土地使用制,最大限度地中意全社会对土地的需求,并保证全国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和充分有效的利用,爱惜良好的生态环境;3、土地全部权:土地全部者在法律规定的范畴内自由使用和处理其土地的权益;土地全部权的基本属性:1、土地全部权的完全性2、土地全部权的排他性3、土地全部权的恒久性4、土地全部权的归一性5、土地全部权的社会性;职能:P1654、土地使用权:指依法对确定的土地加以利用并取得收益的权益,是土地全部权派生的财产权;5、土地抵押权:以土地为标的物的担保物权;6、土地租赁权:承担人有占有租赁物而为使用收益的权能;性质:优先清偿性、附属性、不行分性;7、土地进展权:是进展土地的权益,是一种可与土地全部权分别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8、土地产权: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益,包括土地全部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益;9、中国现行土地全部制的基本要点:1)全部土地都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全部制和劳动群众集体全部制两种形式;3)土地的全民全部制,具体实行的是国家全部制形式,该种全部制的土地称为国家全部土地,简称国有土地,其全部权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具体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4)土地的劳动群众集体全部制,具体实行的是农夫集体全部制的形式,该种全部制的土地被称为农夫集体全部的土地,简称集体土地;5)城市市区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全部;6)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有的属于国家全部,有的属于农夫集体全部;除法律规定属于全部的以外,属于农夫集体全部;7)建制镇既不属于《宪法》和《土地治理法》所说的城市范畴,也不属于《宪法》和《土地治理法》所说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范畴;\n第九章中国现行土地全部制1、土地征收的补偿费用:1)土地补偿费2)安置补助费3)地上附着物补偿费4)青苗补偿费2、完善现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应重点解决好那些问题1、城乡土地权属具体化;2、土地全部权主体或代说明确化;3、土地全部制关系实在化;4集体土地全部权权能相对完整化;5、解决好新建制市带来的土地全部权转换问题;第十章中国现行土地使用制1、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特点:1)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个不很完整和明晰的土地使用权;2)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尚不特殊稳固的土地使用权2、试分析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特点与改革的必要性特点:1)行政划拨;2)无偿无限期使用;3)禁止土地使用权转让;必要性:1)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与合理配置;2)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3)不利于城市的建设与进展;3、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完善:内容:1)土地使用权出让2)土地使用权转让3)土地使用权出租4)土地使用权抵押5)土地使用权终止完善:1)在新的城市土地使用制中,行政划拨方式是否仍需要保留;2)对土地使用权各种出让方式的适用范畴应作出明确的限定;3)土地租赁市场如何进一步发育;4)原划拨用地如何逐步纳入到新的土地使用制中来;4、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处置方式有哪些1)出让2)租赁3)作价入股4)授权经营5)保留行政划拨5、保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固的意义:1)清晰界定和爱惜农村土地产权,有利于提高农夫土地收益,保持农村稳固;2)适当延长土地承包期,增强土地承包的稳固性,是今后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改革的重点之一;3)承包期限越长,土地投资越大,期限越短,投资强度下降越快;或(一是确保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长期稳固;二是依法爱惜和调动农夫的积极性;三是奠定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展的制度基础;三是奠定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展的制度基础;(网上搜))6.在征地过程中,农夫收益得不到合理补偿的缘由是什么一是政府实行低成本进展工业化的道路,大规模征地;同时,为了提高本地区竞争力,降低农地补偿标准,也导致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二是地方政府凭借征地的垄断权,通过低价征用农地、高价出让市地,从中获利;7.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开发商和政府为什么都要进行土地储备私人土地储备:由于土地投资者或开发商要获得土地很困难,所以他们为了保持连续开发,必需克服不完全市场问题和不确定性问题,进行土地储备;当土地储备的收益等于土地储备的成本时,此时的土地储备量为投资者或开发商的正确土地储备量;公共土地储备:使城市紧凑、政府宏观调控需要第十四章土地市场概论1、土地市场: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n特点:1地域性2竞争不充分性3供应滞后性4供应弹性较小5低效率性6政府管制较严;功能: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3)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正确组合;运行条件:1、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2、完善的土地法律法规3、明晰的土地产权4、发达的土地金融5、优质的市场中介服务;2、中国土地市场(体系)的特点:1、中国土地市场上政府驱动型市场;2、目前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在土地市场体系中占据主导位置;3、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4、在企业改制中实行土地政策性入市;3、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形式、年限:出让形式:协议、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年限:(1)居住用地70年;(2)工业用地50年;(3)训练、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4)商业、旅行、消遣用地40年;(5)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4、试述中国土地市场治理的原就和手段;原就:1)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上坚持以市场调解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原就;2)在与其他市场的关系上坚持和谐进展的原就;3)在土地市场治理手段上坚持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原就;手段:1)法律手段2)经济手段3)行政手段5、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各种城市土地市场的主客体是什么土地使用权出让:指国家以土地全部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确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主体:市、县人民政府,客体: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转让:指国有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在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主体:拥有中国境内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权人,客体: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出租:指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伴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土地使用权抵押:指土地使用权人以其合法的土地使用权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向抵押人供应债务履行担保的行为;主体:土地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客体: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和以租赁方式取得承租土地使用权;6.土地供应: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可供出售或出租的数量;7.土地需求: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被购买或租出的数量;第十五章土地的供应与需求1、土地供应:指可利用土地的供应,即地球供应应人类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2、土地的自然供应:指地球供应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这个数量包括已被利用的土地资源和将来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3、土地的经济供应:指在土地自然供应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途径;\n影响因素: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应2、利用土地的学问和技能3、社会需求4、产品价格5、土地开发利用方案6、土地供应者的行为;增加土地经济供应的措施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4、调整消费结构5、利用新技术6、爱惜土地资源;4、政府应怎样正确利用地价杠杆调控土地供求1)在地价上涨时,要分析地价上涨的缘由,并实行相应的计策(地价上涨缘由:a确因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导致的地价上涨;b纯因土地炒买、炒卖导致的地价上升);2)在地价下降时,就必需削减土地供应量;3)政府应做好市场调查与推测,合理确定土地出让方案;4)政府每次出让的土地面积不宜过大;5)对旧城改造项目实行优惠政策即以较低价格出卖旧城改造项目中的土地;第十六章地租理论及其应用1、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制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全部者占有的部分;分为:级差地租、确定地租和垄断地租;(或契约地租和经济地租);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被最终土地全部者占有的超额利润确定地租是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需缴纳的地租;确定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也都必需缴纳的地租;垄断地租: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2、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来源、形成条件和缘由:形成条件:自然力,既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形成超额利润的自然基础;缘由: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级差地租: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3、马克思资本主义确定地租产生的条件、来源和缘由:条件:土地全部权和使用权分别;来源:农业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缘由:土地私有制的垄断;4、级差地租I和Ⅱ的形成条件和地租量的运算:I的形成条件:1)土地肥力的差异,2)土位置置的差异;Ⅱ的形成条件:集约化经营,追加投资(在同一块土地上各个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其实体为:由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利润);地租量的运算P3295、级差地租I和II的关系:1)表现形式不同,但在实质上一样,都是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I为前提和基础;.2)从历史上看,级差地租I的产生先于级差地租Ⅱ;3)从确定时期的运动看,级差地租I也是级差地租Ⅱ的动身点;6、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级差地租和确定地租为什么1)存在级差地租:1、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级差地租的客观物质条件仍然存在;2、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形成级差地租的社会经济关系;P3422)存在确定地租:1、从条件和来源上分析:土地全部权与使用权分别,中国目前农业生产力水平与工业相比仍然较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2、从确定地租形成缘由分析:中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着土地全部权的垄断;3、从土地全部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关系分析:绝\n对地租是土地使用者为获得土地使用权向土地全部者支付的经济代价;7、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租范畴是客观的,承认并坚持这个经济范畴,对社会主义经济进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地租范畴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2、地租是加强土地治理的重要经济杠杆;3、地租是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4、地租为制定土地价格、进行征地补偿等供应了基础;8.资本主义垄断地租的概念: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第十七章地价理论及其应用1、马克思主义地价理论的主要观点:1、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2、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3、土地租金是出租土地的资本化收入;2、土地价格的内涵、特点及变动趋势:内涵: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全部者转租土地纯收益地租)的资本化价值;特点:1、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2、土地价格不是土地成本的货币表现,不依生产成本定价3、土地价格由土地的供应与需求准备,而土地需求影响更大4、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5、土地价格具有猛烈的地域性;变动趋势:1、土地价格变动呈周期性特点:a、受经济进展周期影响b、受政府政策)调剂影响;2、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3、地价变动具有明显地区差异;4、地价在房地产价格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3、土地价格评估:是指专业人员依据确定的土地评估目的,遵循科学的土地估价原就、程序与方法,对土地市场价格的测定;4、基准地价:是指在城镇规划区范畴内,对现状利用条件下不同级别的土地或者土地条件相当的地域,依据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法定的某一时点的最高年期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区域平均价格;5、标定地价:是政府依据治理需要评估的具体宗地在公开市场和正常经营治理条件下某一期日的土地使用权价格;6、中国土地价格治理制度包括哪些方面.:1、土地估价制度2、土地评估机构各估价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3、基准地价和标定低价定期公布制度4、地价监测系统5、土地供应方案制度和土地储备制度6、土地交易最低限价制度7土地增值税制度7、市场比较法、收益仍原法、剩余法的理论基础和适用范畴是什么:1、市场比较法:适用于地产市场发达、有充分的具有替代关系的土地交易实例的地区;2、收益仍原法:只适用于有收益的土地和建筑物或房地产的估价;3、剩余法:适用于有开发价值的土地估价:a、待开发土地的股价b、待拆迁改造的再开发房地产的股价c、仅将土地或房产整理成可供直接利用的土地或房地产的股价d、现有新旧房地产中地价的单独评估,即从房地产价格中扣除房屋价格,剩余之数即为地价;经济进展对土地需求的影响:P305土地供应曲线、土地需求曲线、土地供求平稳特点及其运算:P31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