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经济学理论毕业论文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货币需求理论比较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经济学经济学理论毕业论文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货币需求理论比较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考籍号:XXXXXXXXX姓名:XXX专业:经济学经济学理论论文题目: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货币需求理论比较研究指导老师: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n  摘要:对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进行比较,有利于进一步认识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和现实意义,进一步研究我国市场经济中的货币供求关系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西方经济学;货币需求理论;比较研究    货币流通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货币流通量是指在商品流通中需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需要量或必要量。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虽然有相通或相似之处,但却存在本质差别,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研究我国市场经济中的货币供求关系问题。    一、对两种货币需求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目的  \n  研究两种货币需求理论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在于揭示两种理论的联系、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进而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马克思的货币需求量公式M=PT/V和费雪交易方程式MV=PT实际上是把货币需求看作是流通中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即:货币需求量Md=f(PT,V)。在这个等式中,Md为货币需求量;PT代表商品价格总额;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费雪的货币交易方程式把商品的范围扩大到金融资产,而马歇尔、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则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但经过整理仍能回到马克思和费雪的简单的货币需求模型。研究两种货币需求理论在于明确:一方面,复杂的货币需求模型与简单的货币需求模型具有渊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复杂模型是由简单模型发展而来,因此,要承认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在货币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复杂的货币需求模型体现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承认复杂货币需求模型对经济现实的解释力。  两种货币需求理论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资产选择货币需求理论,如,凯恩斯的利率变化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从而影响货币需求量的理论,对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理论所揭示的若货币供给超过商品流通对货币的必要量,则有可能引起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有借鉴意义。凯恩斯不是从货币需求量来说明货币供给量,而是着眼于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增加就业和产出。但按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理论,如果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并进入流通领域,增加的货币供给就有可能引发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因此,把两种理论综合起来考虑,会更全面地解释现实中货币供求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与费雪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量公式最相近的西方经济学货币需求量公式就是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两者都是从商品交易或商品流通的角度来研究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问题。\n  (一)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的相同或相通之处。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可概括地表述为:MV=PT或P=MV/T。在这个方程式中,M代表货币数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T代表商品交易的实际数量;P代表商品价格。马克思的货币流通量公式可表述为M=PT/V,如果把V移到公式的左端就变成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T,并可进一步转换成P=MV/T。因此,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在形式上具有相同或相通之处,都是研究流通中物价水平和预测货币需求量。分析这两个公式会发现:第一,两个公式在组成要素、结构及表现形式上是相同或相通的,都提出了货币数量、物价水平、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问的关系。第二,两个公式都指出流通中商品价格的变化情况。在V和T不变的条件下,P随M同方向或正比例变动;在M和T不变的条件下,P随V成同方向或正比例变动;在M和V不变的条件下,P随T成反方向或反比例变动。第三,两个公式都具有预测流通中货币量的功能。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T,如果把V移到公式的右端,从形式上就变成了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M=PT/V,也具有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一规律性。  (二)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公式的优势。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从实质上看有本质区别。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货币需求理论。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对等的基础是劳动创造的价值,即货币价值或货币符号所代表的价值与商品的价值对等。费雪虽然也认为货币是一种商品,但却不承认商品或货币自身的价值由劳动决定,而认为由商品流通中的供求关系决定。这一根本区别决定了马克思货币流通规律公式的优势和费雪交易方程式的不足。\n  首先,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只适用于对纸币流通中物价水平的说明,而不适用于金属货币条件下对物价水平的说明。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货币贮藏职能理论,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的贮藏职能像一个储水池,会通过自发调节,使流通中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数量相适应。因为不仅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决定,货币作为商品的价值也由劳动决定,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只能是等值的商品和等值的货币相交换,而不会是多值的商品和少值的货币相交换,或多值的货币和少值的商品相交换。当流通中的货币量多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时,多出的那部分货币就会自动退出流通,形成贮藏货币;当流通中的货币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有一部分贮藏货币自发地补充到流通中来,满足流通需要。这种情况会使流通中的货币量与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基本上相适应,而不存在货币量脱离流通中的商品量而无序变动的问题。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动只能来自生产商品和货币金属的劳动量的变动和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  其次,费雪交易方程式对P取决于M的解释,是建立在V和T相对稳定的假定基础上。这使他的解释只适合短期内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能充分解释长时期的物价变动情况。在长期,即使V、T和M都能保持相对稳定,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和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商品的价格也会发生变化。费雪的交易方程式,由于缺乏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不能说明这一问题。相比之下,马克思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则能充分解释这类问题。\n  再次,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能正确地认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从商品流通来说明货币流通。因此,马克思的公式是用待实现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来说明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数量乘以单位商品价格水平而形成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从而能正确地说明货币流通规律问题。相比而言,费雪的交易方程式没有劳动价值论作基础,虽然也从商品流通的视角研究货币需求量问题,却不能正确认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看不到商品流通对货币流通的决定作用。这使他把货币数量看成是决定商品价格水平的根本因素,不能准确地说明货币流通规律问题。  当然,也不否定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把货币的流通范围扩展到金融商品,这使他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商品流通的范围上更贴近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实际,对研究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货币需求量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三、马克思与马歇尔、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从商品流通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量问题。因此,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称作商品流通货币需求理论。马歇尔、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都是从资产选择的角度来研究货币需求问题。因此,他们的货币需求理论可概括为资产选择货币需求理论。  (一)马克思与马歇尔、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n  1、两种货币需求产生的领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中的货币需求产生于商品流通领域。马克思把商品流通定义为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商品流通必然要有一定的货币量作交换媒介来完成,这就产生了完成一定的商品交易量需要多少货币量的问题。马歇尔、凯恩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探讨人们在持有的资产,如货币资产、实物资产或证券资产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在这里,货币需求被当作一种资产选择行为,货币被当作是资产或财富的一种形式。因此,马歇尔、凯恩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虽然也认为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是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但他们都并不是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本身来解释货币需求量,而是从资产选择的视角来说明货币需求量问题。因此,他们所说的货币需求是在商品流通之外,由资产选择而决定的货币需求。  2、两种货币需求决定的因素和规律不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于商品流通,并由商品流通决定用于交换媒介的货币需求,由流通中的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决定。因此,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的规律就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马歇尔、凯恩斯、弗里德曼的资产选择货币需求理论认为,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首要因素是人们的财富总量或国民收入水平,其次是利率水平,还有其它相关因素,如财富所有者的偏好等等。  3、研究问题的目的和途径不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为了说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问题,及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纸币发行量多于或少于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商品价格变动问题。马歇尔、凯恩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解释产出和物价的变动问题或以持币量为内容的货币需求量问题。如,在产出问题上,凯恩斯认为,在货币需求曲线既定的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会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增加产出。而在货币需求量的变动对物价影响问题上,解释的途径与马克思也有所不同。如,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增加后,个人与企业拥有的现金数量就比其拥有的其它资产多,由于持有的现金过多,所以就购入其它种类资产加以调整,于是使各种资产价格上升,利率下降。这时会进一步发现,购入其它资产并不会增加更多收益,还不如用于商品和劳务方面的支出划算,最终结果将会促使物价上涨。\n  4、两种货币需求量的具体含义或表现形式不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量是指为完成一定的商品交易量而需要的货币量,即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必要量。马歇尔、凯恩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量是指在一定的收入和资产环境下,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因此,前者是处于流通领域中,用于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后者是处于流通领域外,处于停滞沉淀状态,储藏在人们手中的货币量。  5、两种货币需求的货币职能不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直接产生于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马歇尔、凯恩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直接产生于货币的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间接产生于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  (二)马克思与马歇尔、凯恩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相通之处。从上述两种货币需求理论的区别中看出,两种货币需求理论存在于不同领域、产生于不同原因、具有不同表现形式或含义、用于说明不同问题的货币需求理论,因此差别很大。但这两种理论也有某些相通之处。\n  从宏观货币需求总量及其决定因素来看,两种理论具有相似或相通之处。把马克思的货币流通公式与马歇尔、凯恩斯等人提出的剑桥方程式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比较可说明这一问题。先看剑桥方程式:Md=KPY。在这个公式中,Md表示货币需求量、P表示物价水平、Y表示总收入、PY表示名义总收入、K表示PY与Md的比例,也就是一年中人们愿意以现金余额的方式持有的货币量占商品交易量的比率。把剑桥方程式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公式加以比较:首先,商品交易总量PT与收入总量PY间具有紧密关系。收入总量PY必须经过商品流通,才能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这样一来,收入总量PY也就成为商品交易总量PT。其次,把K与I/V相互替代。因为K表示PY与Md的比例,等于PY/Md。如果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角度来看,PY除以M。应该等于货币流通速度V,而K则相当于货币流通速度V的倒数1/V。这样,剑桥方程式就可转换为马克思的货币流通量公式M或Md=PT/V,就可看出马克思的货币流通公式与剑桥方程式具有相通之处。  再看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M/P=f(Y,W;rm,rb,re,1/p·dp/dt;u)。在这个公式中,M为个人财富持有者持有的货币量,即名义货币需求量;P为一般物价水平;M/P为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即实际的货币需求量;Y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收入;w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即来自财产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rm为预期的货币名义收益率;rb为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re为非固定收益的债券(股票)收益率;1/p·dp/dt为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即实物资产的名义报酬率;u为货币的效用及影响此效用的因素。  弗里德曼认为,如果忽视Y、w在分配上的影响,则上述等式就能应用于全社会,即M代表社会货币需求总量,Y代表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w为以财产形式存在的那一部分社会总财富。并将上式括号内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用符号K表示,则有:M/P=KY或M=KPY或MV=PY。其中,V=1/K,意即货币需求函数是货币流通函数的倒数。在这里,如果把收入总量PY替换为商品交易总量PT,则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便与马克思的货币流通公式具有相通之处。  当然,这里说的相通,只是表明两种理论具有相似之处,而不是说两种理论在实质含义上相同。两种理论不仅在货币需求的含义上不同,而且在决定或影响货币需求因素的范围上也不同,马克思仅是在商品流通范围来讨论货币需要量问题,马歇尔、凯恩斯、弗里德曼则把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扩大到金融等领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