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经济学核心教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劳动经济学经济学核心教程

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类核心教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Dongbe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Press劳动经济学LABOURECONOMICS\n目录第1章导论1.1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2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3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n目录第2章劳动力供给2.1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2.2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n目录第3章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3.1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3.2劳动参与和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n目录第4章劳动力需求4.1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4.2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4.3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n目录4.4劳动力需求的调整4.5劳动力需求弹性4.6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n目录第5章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5.1均衡的基本含义5.2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5.3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n目录5.4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5.5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5.6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供求\n目录第6章人力资本6.1人力资本投资6.2个人教育投资决策6.3企业培训投资决策\n目录6.4企业雇佣成本与劳动力需求模型的修正6.5人力资本市场均衡\n目录第7章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7.1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工资水平的决定7.2工资形式7.3工资差别7.4产业与地区工资差别\n目录第8章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对工资与就业的影响8.1垄断市场条件下工资和就业的决定8.2工会对工资水平的影响\n目录第9章就业与宏观经济变动9.1就业总量的决定9.2失业及其类型9.3失业的度量及影响\n目录第10章失业与通货膨胀10.1通货膨胀及其类型10.2菲利普斯曲线10.3菲利普斯曲线面临的挑战\n目录第11章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和调节11.1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11.2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11.3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节\n目录第12章劳动关系12.1劳动关系及其调整12.2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n第1章导论\n1.1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n1.1.1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n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其一,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其二,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力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n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生产中的能动性作用,导致任何经济行为、任何经济决策都有成本。社会和个人追求某一目标,就意味着对另一目标的放弃。☆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力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n1.1.2效用最大化与选择社会和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受到资源稀缺性的约束,追求效用最大化,人们就要对如何利用资源进行选择。☆所谓选择,就是指主体关于如何利用资源去生产物品和消费闲暇的决策,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和愿望。\n1.1.3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通过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从供给的角度看是要素服务收入;从需求的角度看,是要素使用的成本)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n1.1.1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n图1—1收入循环流程居民户企业商品和劳务供给生产要素收入生产要素供给货币支出\n劳动力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其二,劳动力的形成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其三,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性的作用。\n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的区别:首先,劳动者及其家庭个体的动机和行为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有重大影响。其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以及就业和工资决定的机制,受到一定的制度结构的制约。\n1.2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n1.2.1实证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的特点其一,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其二,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n2)实证研究方法的步骤(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构成要素及影响,搜集并分类相关的事实资料。(2)设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说。(4)验证。\n1.2.2规范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n1.3现代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n1.3.1劳动经济学的形成1)重商主义:经济学早期阶段的劳动经济思想2)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的确立与劳动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形成(1)亚当·斯密的《国富论》。(2)分配论与市场法则论。\n(3)工资基金学说。3)历史方法与制度分析对劳动力市场经济学形成的贡献(1)历史学派与历史方法。(2)制度学派与制度分析。\n1.3.2劳动经济学的发展1)新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与边际分析2)宏观经济学与总量分析\n1.3.3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对劳动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重大贡献1.3.4劳动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n本章基本概念稀缺性资源配置效用最大化\n复习思考题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劳动力具有哪些特征?3.为什么说规范的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工具?4.举例说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劳动经济问题研究的指导意义。\n第2章劳动力供给\n2.1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n2.1.1劳动力与劳动力参与率1)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的范畴。\n图2—1人口与劳动力16岁以上人口劳动力非劳动力就业者失业者业主受雇员家庭从业者\n☆就业人员,也称从业人员、社会劳动者,是指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失业人员,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求工作的人员。\n图2—2人口与劳动力、就业、失业人口16岁及以上劳动力非劳动力就业失业新进入、重新进入中途退出、退休辞职解聘重新雇佣重新召回\n1)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所占的比率。\n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n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第一,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第二,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完善程度。第三,性别对劳动力参与率有重要影响。第四,宏观经济状况。第五,人口的年龄构成。\n2.1.2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称之为劳动力供给价格。\n以S代表劳动力供给,以xi代表影响因素,则劳动供给函数为:S=f(x1,x2,…,xn)(i=1,2,…,n)\n如果我们只考虑劳动力供给与市场工资率之间的关系,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市场工资率作为影响劳动力供给的惟一因素,以W代表市场工资率,则可以把劳动力供给函数表示为:S=f(W)\n表2—1劳动力供给表工资率W(元/时)劳动力供给量S(人·时)符号1.52.02.53.03.54.0150200280400500700abcdef\n图2—3劳动力供给曲线WLO21edcbafS31004200400300500600700\n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设Es为劳动力供给弹性,Δ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Δ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则:Es=ΔS/SΔW/W\n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类:①供给无弹性,即Es=0。②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③单位供给弹性,即Es=1。④供给富有弹性,即Es>1。⑤供给缺乏弹性,即Es<1。\n图2—4劳动力供给曲线OWLECADB\n2.1.3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移动。\n图2—5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WsL0LL1L2W2W0W1Ocab\n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表现为整条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n图2—6劳动力供给的变动L0L1L2W0WLObS2acS0S1\n2.2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n2.2.1效用与无差异曲线1)效用效用是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满足,这种满足的程度高即为效用大;反之,就是效用小。如果从消费中感受到痛苦,则是负效用。\n2)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A种组合与B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顺序在前,此时,A,B两种组合对于主体来说是无差异的。那么,将与A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闲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无差异曲线,如图2—7所示。\n图2—7无差异曲线yahahbbaa’yayaoHha’ybY\n(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水平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水平不同。(2)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劳动收入替代闲暇的不同比率。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特征:\n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是与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相切的直线的斜率,也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边际替代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主体保持相同效用(效用序列数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减少)一些闲暇时间,需要减少(增加)多少劳动收入的比,如图2—8所示。\n图2—8边际替代率yahahbbaΔhΔhyaoHΔyybYΔy\n如果设:H为闲暇,Y为收入,U为效用水平,则有:U=f(H,Y)上式即为效用函数。无差异曲线所示的闲暇—收入偏好实际上是效用函数的几何表示。\n2.2.2预算约束线预算约束线表示个人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在约束线内的任何一点所示的闲暇和收入的组合,均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约束线外的任何一点所示的组合,在既定的可支配时间和劳动能力的条件下是不能达到的。\n图2—9预算约束线OYaH闲暇劳动\n2.2.3主体均衡:在约束条件下效用最大所谓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用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主体均衡的条件(即主体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即:W=MRS\n图2—11主体均衡y3h1h2h3oHy4y2Yy1\n2.2.4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1)纯收入效应\n图2—12纯收入效应Y1hahbbatUaUaoHΔyY收入时间\n图2—13存在非劳动收入条件下的工作决策U1Y1atUaB1000A0100(Y)收入闲暇时间休息时间U3\n结论:当市场工资水平(即收入限制线的斜率)低于条件工资水平时,由于放弃单位闲暇时间的效用损失大于从事工作获取货币收入的效用所得,或者说工作的边际效用低于闲暇的边际效用。因此,放弃工作而选择闲暇是人们最理性的选择。这说明,市场工资水平高于条件工资水平,是诱导和促使人们从事工作的前提条件。\n2)替代效应\n图2—14替代效应Y’hahbbacUoHYαβ\n3)个人劳动供给曲线\n图2—15个人劳动供给曲线Wsh3Hh1h2W3W2W1O\n本章基本概念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供给弹性收入效应替代效应\n复习思考题1.请结合实际理解劳动力、劳动力供给的含义。2.工资率提高,劳动力供给必定增加吗?为什么?3.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如何对劳动参与产生影响?\n第3章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n3.1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1)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2)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的特点3)劳动力参与率的国际比较\n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的特点其一:我国男性、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都呈倒“U”形,青年与老年劳动力参与率较低,25—55岁年龄段劳动力参与率持续保持高水平,一般均在90%以上;男性劳动力参与率总体水平比女性劳动力参与率高。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所呈形状比较复杂。多数国家和地区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呈“M”形,也有一些国家则呈倒“U”形。\n其二,20—49岁的男性90%以上参与社会劳动;其中25—44岁男性劳动力参与率高达95%以上;20—40岁的女性88%以上参与社会劳动。其三,15—19岁年龄组女性劳动力参与率高于同年龄组男性劳动力参与率等等。\n图3—1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a)男性02080年龄劳参率(%)1202001008060404060\n图3—1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b)女性02080年龄劳参率(%)2001008060404060\n图3—2城市、乡村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城市乡村(a)城乡男性劳参率050100年龄劳参率(%)120200100806040\n图3—2城市、乡村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城市乡村(b)城乡男女性劳参率050100年龄劳参率(%)100050\n表3—3(1)15—19岁年龄组劳动力参与率国际比较国别中国新加坡巴基斯坦日本捷克匈牙利联邦德国突尼斯合计(%)76.2846.941.917.529.443.043.541.3男性(%)72.5045.867.817.429.045.546.458.8\n表3—3(2)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国际比较国别中国巴基斯坦捷克日本女(%)47.007.846.737.0\n表3—3(3)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的国际比较国别中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赞比亚布隆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元)260.6309.1336.1541.0521.3劳动力参与率(%)52.931.937.331.140.1\n3.1.2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趋势首先,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劳动参与下降。其次,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呈上升趋势。再次,老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下降。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保障制度以及各种形式的企业养老保险计划的完善和推广。最后,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保持高位水平,观察不到因经济周期循环产生的变动,也不存在显著的趋势性变化。\n3.1.3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n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的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n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n3.2劳动参与和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n3.2.1就业与非就业选择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成员是否参与劳动,以能否取得最大效用为决策原则。\n图3—3就业—非就业选择HOcYYatw2w1U1dw3YbabYcYdU3U2\n图3—4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密度分布QOW0WW2W1\n3.2.2不同条件下劳动参与的变动1)收入效应\n图3—5收入效应HOcYYaVtw2w1RUcdw1Ybab\n2)家务劳动的影响\n图3—6家务劳动对就业选择的影响HOeYYaU2tw2w1cU1U3bdt’\n3)劳动时间长度对劳动参与的影响\n图3—7劳动时间长度与劳动参与HOU2cYt2Yaw2w1w4U1U4U3adbt1t3\n4)教育、培训对劳动参与的影响\n图3—8教育、培训与劳动参与HOUVYtYaw2w1\n本章基本概念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n复习思考题1.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具有哪些特征?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是什么?2.试用恰当的模型说明何谓最低劳动力供给价格?3.制度劳动时间缩短对劳动力供给有何影响?\n第4章劳动力需求\n4.1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n4.1.1劳动力需求的含义及性质1)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2)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的反向联系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这是我们在劳动经济学中分析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n4.1.2劳动力需求表、需求曲线与需求弹性1)劳动力需求表、需求曲线\n 图4—1劳动力需求曲线WLO2D41000620004000300050006000.......\n2)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设Ed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ΔD/D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Δ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根据定义其公式为:Ed=ΔD/DΔW/W\n根据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类。(1)需求无弹性,即Ed=0。(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趋向于无穷大。(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n图4—2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OWLECADB\n4.1.3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与劳动力需求的变动以D表示劳动力需求,以Xi表示影响因素,则劳动力需求函数为:D=f(X1,X2,…,Xn)\n图4—3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WL0LL1L2W2W0W1OabcD\n图4—4劳动力需求的变动WOD2D1LL2L0L1W0D\n4.2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n4.2.1基本假设条件1)市场条件假设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是:其一,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有为数众多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市场上任何一个主体的供给量与需求量所占市场的比例很小,从而任何一种交易无法影响市场的价格。\n其二,商品和服务生产中仅使用两种同质的生产要素,即劳动力和资本。其三,资源完全自由流动,企业和劳动者均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其四,市场主体具有完全信息,且获得信息的成本为零。\n2)关于生产的若干假设为了在比较纯粹的条件下研究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原理,我们假设技术对产出水平没有影响。生产时期分为三类:其一,市场时期。其二,短期。其三,长期。\n4.2.2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惟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n设总产量为Q,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为L,平均产量为AP,边际产量为MP,则有:AP=QLMP=ΔQL\n图4—5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O职工人数W0TPAPabMPQΙⅡⅢ\n4.2.3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设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为MRP,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VMP,产品的价格为P,则有:MRP=VMP=MP·P\n4.3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n4.3.1企业生产方法的选择1)等产量线设产量为Q,劳动投入为L,资本为K,那么,产量的变动依劳动力和资本的变动而变动,故有:Q1=f(K,L)\n图4—6等产量线和等产量面Q2KLbLQ1LaKaKbO\n2)等成本线(等费用线)设资本K的价格为R,劳动投入L的价格(即工资率)为W,总成本为C,有:C=R·K+W·L式中,R·K表示资本投入成本;W·L表示劳动投入成本。\n如果已知C,R和W,容易求出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各自的数量:K=(C/R)-(W/R)·LL=(C/W)-(R/W)·K\n图4—7等成本线OKaLb\n3)最佳生产方法决定劳动力需求最佳生产方法,就是定量产出成本最小的方法,也可以说定量成本产出最大的方法。\n图4—8最佳生产方法KC3OLeaQ1C2C1bLeLbKeKb\n图4—9最佳生产方法KLbOLbaQ1C1LeeQ2Q3KeKb\n4.3.2固定技术系数条件下劳动需求的决定企业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要素投入的组合比例,称为技术系数。技术系数分为可变与固定两类。要素投入的组合比例是可以改变的,称为可变技术系数;要素投入组合比例不能改变,称为固定技术系数。\n图4—10特殊等产量线KLbOLbaQ1LccQ2Q3KcKb\n在固定技术系数的条件下,企业劳动需求的决定根本上取决于产出水平。\n4.4劳动力需求的调整\n4.4.1生产规模扩大与劳动力需求调整将所有可能产出水平的均衡点连结起来形成的曲线称为生产扩大线,它表示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和生产的货币资金逐渐增加的条件下,每一种产出水平所对应的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最佳组合。\n图4—11生产扩大线KC3OLbaQ1C2C1cQ2Q3P\n4.4.2生产要素价格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1)规模效应\n图4—12规模效应KOLQ1KeQ0LbLebe\n2)替代效应\n图4—13替代效应Pb2OLK1a1K2Q0L2L1b1a2e1e2\n4.4.3行业劳动力需求曲线\n图4—14行业劳动力需求曲线LOWW1D3W2D1D2(b)(a)LOWW2aW1DbL2LaLbL2’L1L1’L3L3’\n4.5劳动力需求弹性\n4.5.1决定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因素1)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2)产品的需求弹性\n图4—15产品的需求弹性PqaOQP1cbaP2D2D1qcqb\n3)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4)资本的供给弹性\n4.5.2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设EA,B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ΔDA/DA表示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ΔWB/WB表示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根据公式有:同理,亦有:\n4.6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n4.6.1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n图4—16非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劳动力需求WL1’LL1L2W2W0W1OARP-F/LBAMRPARP\n与利润最大化企业相比较,潜在利润为正值的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有两个方面的不同:其一,在市场工资率相等的情况下,非营利企业比利润最大化企业使用更多的劳动力。其二,非营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比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更平坦,也就是说,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的绝对值更大。\n4.6.2公共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如果服务水平相同,公共部门雇员工资率相等,那么以财政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共部门将比以服务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共部门雇佣更多的雇员。\n4.6.3适度增长目标下企业的劳动力需求\n图4—17市场经济体制下股份制企业的劳动力需求O雇佣量πsπmLRLmLsLP收入成本利润LC\n图4—18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交易劳动OCLLsLP劳动力\n4.6.4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下企业的劳动力需求\n图4—19人均收入最大化企业的劳动力需求O职工人数W0AR0ARL0L1MR工资率净收入TR\n把人均收入最大化作为最终目标的企业,其劳动力的需求行为有如下特点:(1)现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率W0不在目标函数中,在模型中仅为约束条件,即企业的人均净收入AR0必须大于均衡工资率W0。如此条件不满足,承包合同将不能订立,签订后也会要求修改承包基数;(2)利润也不在目标函数中,它在模型中也仅为约束条件,即实际利润必须越过承包合同要求上缴的利润总额。\n本章基本概念劳动力需求需求曲线需求弹性短期劳动力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n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劳动需求是派生需求?它受哪些因素影响?2.试用边际生产力理论解析国有企业的用工原则。3.结合本章讲述的原理分析“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政策。\n复习思考题4.什么是劳动力需求弹性?其影响因素有哪些?5.请用劳动力需求分析方法来分析目前失业率较高的现象。6.举例说明企业生产中劳动力和资本的相互替代。\n第5章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n5.1均衡的基本含义\n5.1.1古典均衡的概念经济学最初研究的均衡是“市场均衡”,它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对立的力量(供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即变量均等;第二,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这时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n5.1.2当代经济学对均衡概念的扩充1)市场均衡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均衡2)凯恩斯失业均衡3)现代非均衡理论中的非均衡概念\n5.2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n5.2.1单一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1)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n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假定条件:(1)劳资双方是理性的并分别追求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2)劳资双方对他们赖以存在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具有充分的信息,信息分布均匀,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3)劳动力具有同质性,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在工作条件及其他非货币特征方面也具有同质性;(4)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为数众多,并且双方均无组织性,是工资接受者;(5)劳动力流动无制度障碍,流动成本为零。\n2)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n图5—1静态均衡的形成WW1W2OcLfLLaLeLbWeSDEbaLcf\n5.2.2劳动力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1)劳动力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若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减少。\n图5—2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WW2W2OS2SLAL2LeL1WeDLaEE2E1S1\n2)劳动力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劳动力需求曲线右移,均衡工资率提高,均衡就业量增加;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n图5—3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WW1W2OD2D1LL2LeL1WeSDEE2E1\n3)劳动力供给曲线和劳动力需求曲线同时变动对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响\n 图5—4供给左移、需求右移对均衡的影响WWeW2OS2S1LD1L2L1LeW1D2\n 图5—5供给、需求左移后劳动力市场的重新均衡LOWW1S1W2D1D2(b)(a)LOWW2S2W1D2D1S2S1\n5.2.3多维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n图5—6多维劳动力市场均衡W65006000OІ1Π32L12454750\n表5—1不同雇用量下的社会生产率市场І市场Π整个经济雇用人数生产率雇用人数生产率生产率12345650012500180002300028000543213625031500255001825097504275044000435004125037750\n5.3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n5.3.1动态均衡的基本假定首先,假定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本期,以t表示;执行或实现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下期,以t+1表示。在t与t+1期间,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不变。其次,假设本期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率,分别以Dt和Wt表示本期的需求量和本期的工资率,两者之间的关系为:Wt=f(Dt)(5—1)\n最后,假设本期的工资率(Wt)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以St+1表示,即本期的工资率Wt为自变量,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St+1为因变量。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St+1=f(Wt)(5—2)公式(5—1)和公式(5—2)是动态均衡分析的基础。\n5.3.2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1)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n图5—7收敛型蛛网WOSLLeDL4W3W4We2e143L3(a)L2L13W2W1\n图5—7收敛型蛛网WOTW3W4We2143(b)W1W2\n2)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n图5—8发散型蛛网WOSLLeDL1W2W1We2E143L2(a)L3L45W3W4\n图5—8发散型蛛网WOTW1W2We2143(b)W4W3\n3)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n图5—9封闭型蛛网WOSLLeDL1W2W1We2E143L2(a)\n图5—9封闭型蛛网WOTW1W2We25143(b)\n5.3.3公共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均衡\n图5—10公共部门的劳动市场均衡公共部门雇员工资W1W0OD1D0公共部门雇员数量(占总人口比例)S0E0E1\n5.4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n5.4.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n图5—1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WA∑VMPBNLeDaLcWaWbQbWcFEGOaWBWe∑VMPA\n5.4.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n图5—12地区工资均衡WWaWeOSa1Sa2LDa(a)A地区La2La1\n图5—12地区工资均衡WWeWbOSb2Sb1L(b)B地区DbLb2Lb1\n图5—13地区工资均衡WWaWeODa1Da2LSa(a)A地区\n图5—13地区工资均衡WWeWbODb2Db1L(b)B地区Sb\n5.4.3充分就业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均衡在均衡工资决定的同时,也会导致充分就业。\n图5—14充分就业WOSLLeDLcW1W2LbWeFECBALfLa过剩不足\n5.5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分析\n5.5.1劳动力市场非均衡产生的原因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工资率(包括名义工资率和实际工资率)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因为人们的消费已达到一定水平,要退回去习惯一种更低的生活水平是很困难的。工资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n第二,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第三,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等因素的调节。\n5.5.2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是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或者由于存在有关工资率方面的法律规定(例如最低工资法),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最低工资率以下,总之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从而造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n图5—15劳动力市场的自愿失业工资O供给就业L1需求L0W1W0L2\n5.5.3劳动力短缺与过剩劳动力短缺的含义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处于长边,劳动力供给处于短边,即劳动的初始需求大于有效需求(能够实现的需求),这种情形也可称为劳动力过度需求。\n劳动力过剩与劳动力短缺正好相反,其含义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是短边,劳动力供给是长边,劳动力初始供给大于有效供给,劳动力过剩又称为过度劳动力供给。\n5.5.4工资漂浮与平均主义工资漂浮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的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轮番上升的现象。\n5.6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供求\n5.6.1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1)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人口规模。(2)人口年龄结构。(3)人口城乡结构。2)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3)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n图5—16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WOS1LL1L2W1W3S2D2W2D1S3L3e1e2e3\n5.6.2W.刘易斯的经济增长模型\n图5—17劳动力供给弹性与工资WW2W1OD1D0L0LS\n图5—18劳动力供给弹性与工资率WWeOD1D2L1LSL2\n5.6.3劳动力供求平衡的调节第一,要综合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对长期和短期的劳动力供求,以及劳动力的供求结构进行调节,以实现劳动力供求平衡。第二,扩大劳动力需求。第三,控制并压缩劳动力供给。\n第四,协调劳动力供求结构。第五,进一步完善劳动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在调节短期劳动力供求中的作用,尽可能消除经济运行中劳动力供求的偏差,实现劳动力供求的总体平衡。\n本章基本概念均衡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蛛网理论\n复习思考题1.动力市场均衡的含义是什么?按照均衡市场的覆盖范围,古典均衡又分为哪两种类型2.当代经济学对均衡概念作了怎样的扩充?3.试描述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过程及劳动力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n复习思考题4.结合图形说明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类型。5.联系我国实际,说明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6.劳动力市场非均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7.说明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供求的关系。\n第6章人力资本\n6.1人力资本投资\n6.1.1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简单回顾\n6.1.2人力资本及其投资的含义1)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寄寓在劳动者身上并能够为其带来持久性收入来源的生产能力。\n人力资本具有以下特点:(1)人力资本是寄存于人体之中,人力资本与其承载者不可分离,这是人力资本区别于其他任何形式资本的最本质区别。(2)人力资本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持久性的收入,就像能够产生货币收入的任何形式的物质资本一样,能够为其所有者提供现实的收益。(3)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并积累的,是投资的产物。(4)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相似,投资者亦承担投资风险。\n2)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对人的投资,增加人的生产与收入能力的一切活动。(1)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是人。(2)人力资本投资需要放弃眼前的利益。(3)人力资本投资指在未来可以获得的收益\n6.1.3人力资本投资方式1)普通教育(1)间接性。(2)迟效性。(3)长期性。2)职业技术培训3)健康保健4)流动\n6.1.4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式\n\n(6—1)\n6.2个人教育投资决策\n6.2.1学校教育投资的收益与成本1)成本大学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费用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大部分。直接成本,是接受大学教育而直接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包括学杂费、书籍费和交通费等,亦可理解为“购买”大学教育服务所支付的价格。间接成本,亦称机会成本,是指因上大学而放弃的可能的工资收入。\n2)收益如果用n表示工作年限,Yt1表示大学毕业后个人未来第t年的货币收入,Yt0表示没有上大学的个人同期的收入水平,假定影响收入的其他条件相同,所以大学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之现值为:\n6.2.2教育投资决策模型假设大学教育的学制为4年,毕业后可以工作到60岁,并且假设大学学历每年都可使投资人获得收益。设Ya为高中生在年龄a时的年收入,Yua为大学生在年龄a时的年收入,PVB为大学生比高中生多获得的收益的现值,根据现值计算公式,有:\n(6—2)(6—3)(6—4)\n图6—1收入流曲线aOeWhШYuydabcЦІ机会成本直接成本601822f\n表6—1美国大学与高中毕业生之间的工资报酬差距对大学入学率的影响年份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入学率(%)大学与高中毕业生平均工资报酬比率(%)(25—24岁)男性女性男性女性197055.248.51.381.42197552.649.01.161.29198046.751.81.191.29198558.656.91.271.35199057.862.01.481.59199359.765.41.541.53\n表6—2部分国家(地区)教育收益率状况国家(地区)年份教育收益率(%)阿根廷198910.3澳大利亚19875.4巴西198914.7加拿大19815.2智利198912.0中国19883.8法国197710.0德国19874.9英国19876.8\n表6—2部分国家(地区)教育收益率状况(续)国家(地区)年份教育收益率(%)中国香港19816.1印度19804.9印度尼西亚198117.0意大利19872.3日本19756.5韩国198610.6墨西哥198414.1荷兰19837.4中国台湾19726.0\n6.3企业培训投资决策\n6.3.1 企业培训投资决策的一般模型(6—5)\n6.3.2企业培训两种类型根据企业培训投资所产生的效用(如员工的技术知识、技能等)是否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将企业培训分为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n6.3.3一般培训分析\n图6—2一般培训的成本和收益TOWuWtWaWu’Wa’\n6.3.4特殊培训分析\n图6—3特殊培训的成本和收益TOWuWc’Wt企业收益WaWcWu’Wa’个人成本个人收益企业成本\n表6—3日本和美国员工目前在企业的任职年限对比国家性别与企业日本美国男性,大企业8.24.8女性,大企业7.54.3男性,小企业5.94.0女性,小企业5.13.1\n6.4企业雇佣成本与劳动力需求模型的修正\n6.4.1雇佣成本雇佣成本,亦称雇佣投资。它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另一种方式,是企业招募、评价、录用雇员的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设Uc为雇佣成本,且是一次性的,Un为每年雇佣投资预期收益,T为雇佣期间,以年计算,R为市场利率,根据折现公式,有:\n6.4.2企业劳动力需求模型的修正(6—6)(6—7)(6—8)(6—9)\nVMP0+K=W1+G(6—10)W0=VMP0-G(6—11)\n6.5人力资本市场均衡\n6.5.1人力资本投资需求曲线\n图6—4人力资本投资需求曲线DLOWu/WaH1r1r2H2\n6.5.2人力资本投资供给曲线\n图6—5人力资本投资供给曲线LOWu/WaSH1i4i3i2i1H2H3H4\n6.5.3人力资本投资的均衡\n图6—6人力资本市场均衡LOWu/WaS1.00DeWue/Wua\n本章基本概念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机会成本投资报酬率雇佣成本\n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它有哪些特点?2.什么是人力资本投资?其特点有哪些?3.人力资本投资方式有几种?\n复习思考题4.简述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一般模型。5.以大学教育为例,简述个人教育投资的决策。6.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有什么区别?7.人力资本市场是如何实现均衡的?\n第7章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n7.1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工资水平的决定\n7.1.1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均衡价格理论是说明通过商品的供给与需求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n7.1.2工资水平的决定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n7.2工资形式\n7.2.1工资形式的概念工资形式就是计量劳动与支付劳动报酬的方式与具体办法。\n7.2.2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1)计时工资计时工资是依据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长度与工资标准(单位时间内劳动的价格)支付的工资。2)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生产的合格产品的数量和计件工资率加以计量的一种工资的支付形式。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合格产品的数量\n7.2.3附加福利1)附加福利的基本特征福利是劳动力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它与基本工资共同构成了劳动报酬,大致包括奖金、津贴、退休金及社会保险等项目。2)工资与福利的偏好选择\n7.2.4利润分享制度(1)保障工资的分享制。(2)无保障工资为基础的纯分享制。(3)年终或年中一次性分红。(4)按利润的一定比重分享。\n7.3工资差别\n7.3.1工资差别的概念所谓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要素供给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n7.3.2补偿性工资差别1)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2)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n图7—1补偿性工资差别DLOWB/WAS2wew1SS1de1.00w2\n图7—2人力资本投资补偿性工资差别LOWB/WAweS1.00\n7.3.3竞争性工资差别\n7.3.4垄断性工资差别垄断性工资差别,是非补偿性、非竞争性的工资差别。它是指因某种制度性因素,或劳动力的某些自然特征导致劳动力供求的特殊矛盾,从而使某些职业的劳动者处于垄断地位所形成的工资差别。\n1)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垄断性工资差别①工会的影响;②行政权力与行政管理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③经济体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等等。2)劳动力能力结构的自然特征形成的垄断性工资差别\n图7—3垄断性工资差别LOWW1SWeD1D0E0E1\n7.4产业与地区工资差别\n7.4.1产业工资差别1)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2)产业所处的地理位置3)产业规范管理程度及管理水平\n7.4.2地区工资差别1)地区间贸易\n图7—4地区间工资贸易对工资差别的影响LOWWaSaWeDa1Da2(b)(a)LOWWeSbWeDb2Db1\n2)资本流动3)劳动力流动\n图7—5劳动力流动与地区间工资差别LOWWaSa1WeDasa2(b)(a)LOWWeDbWeSb2Sb1\n7.4.3收入差别的度量\n图7—6洛沦兹曲线人口累积收入累积0%20%40%60%80%100%0%3%7.5%29%49%100%MLH0100%100%80%60%40%20%20%40%60%80%\n本章基本概念均衡价格工资形式工资差别\n复习思考题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有哪些特征?2.下列情形对某一特定类型劳动的市场需求有何影响?A.产品需求增加,产品价格上升;B.这种类型的劳动生产率下降;C.与该劳动有替代关系的要素价格上升;D.使用这类劳动的一些厂商倒闭;E.这种劳动的市场工资率下降。\n复习思考题3.考虑到时间因素,劳动力市场在不同的供给弹性和不同的需求弹性下,劳动力市场上工资率与就业量的走向如何?4.工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些不同的工资形式?各自的适用范围如何?5.什么是补偿性工资差别?其中补偿的含义是什么?6.补偿性的工资差别指什么?它有哪两种类型?并进行具体说明。\n第8章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对工资与就业的影响\n8.1垄断市场条件下工资和就业的决定\n8.1.1垄断市场条件下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曲线1)产品市场垄断(卖方垄断)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曲线\n图8—1产品竞争性市场和 非竞争性市场上劳动力需求曲线LOMRP=VMPMRP,VMP(a)LOMRP,VMP(b)MRPVMP\n2)劳动力市场垄断(买方垄断)条件下的劳动力供给曲线\n图8—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曲线LOMFC=AFCC(a)LOC(b)MFCAFC\n8.1.2垄断市场条件下工资的决定1)只存在产品市场垄断的工资和就业量的决定\n图8—3产品市场卖方垄断条件下工资和就业量的决定LOMFC=AFCR,CWeLeMRPVMPL0E0E\n2)只存在劳动力市场垄断的工资和就业量的决定\n图8—4劳动力市场买方 垄断条件下工资和就业量的决定L0LeMRPELOR,CMFCAFCW0We\n3)同时存在产品市场垄断和劳动力市场垄断时的工资、就业量的决定\n图8—5产品市场和劳动力 市场均垄断条件下工资和就业量的决定L0LeMRPE0LOR,CMFCAFCW0WeVMP\n8.2工会对工资水平的影响\n8.2.1增加劳动力需求\n图8—6工会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L1L0D0LOWSW1W0D1\n1)增加产品需求2)提高劳动生产率。3)影响相关投入的价格。4)增加雇主的数量。\n8.2.2限制劳动力供给1)减少合格劳动力供给的数量。2)影响非工资收入。\n图8—7工会限制劳动力供给L1L0D0LOWS0W1W0D1S1LuWudcba\n8.2.3集体谈判\n图8—8工会通过集体谈判提高工资LeLuaLOWSWuWeDdbec\n本章基本概念完全竞争垄断工资就业\n复习思考题1.假定某一厂商既是劳动的买主垄断厂商,也是其产品卖主垄断厂商,且不存在工会干预。用图形描述这一市场,正确标出所有有关的曲线,表明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水平。2.工会是通过哪些方式来提高其工资水平的?试用图形描述。\n第9章就业与宏观经济变动\n9.1就业总量的决定\n9.1.1总供给与总需求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各类生产要素相应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n所谓总需求,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n设均衡国民收入为Y,消费为C,储蓄为S,投资为I,则:Y=C+S=C+I\n9.1.2就业总量的决定设Z为总供给价格,N为就业量,总供给价格和就业量的关系为:Z=f(N)此函数为总供给价格函数。设D为总需求价格,总需求价格和就业量的关系可写作:D=(N)这个函数为总需求价格函数。\n图9—1就业总量的决定D,ZDOZ’D’n2Nnn1ZDE\n9.2失业及其类型\n9.2.1失业与充分就业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从劳动力供求的相互关系看,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若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看,充分就业是指总需求增加时,而总就业量不再增加的状态。\n9.2.2失业类型1)摩擦性失业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之间而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之为摩擦性失业。2)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称为技术性失业。\n3)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4)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所引起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n9.2.3需求不足性失业1)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增长差距性失业;其二为周期性失业。所谓增长差距性失业,是指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故造成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导致的失业。所谓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n2)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其一,是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企图依靠产品价格和要素的自行调整,使失衡的市场恢复均衡已被实践和理论研究证明是行不通的。其二,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有效供给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n9.3失业的度量及影响\n9.3.1失业的度量失业率=×100%=×100%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n9.3.1失业的度量平均失业持续期=年失业率(%)=×∑失业者×周数失业人数平均失业持续期(周)52周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n9.3.2失业的影响其一,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其二,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其三,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n本章基本概念就业总量有效需求失业率充分就业\n复习思考题1.何谓总供给价格函数曲线、总需求价格函数曲线?何谓有效需求?2.技术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有何异同?\n复习思考题3.根据年失业率的计算公式,试比较分析以下失业的严重程度。地区AB某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5%100%平均失业持续期100%5%\n第10章失业与通货膨胀\n10.1通货膨胀及其类型\n10.1.1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衡量1)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普遍而持续地上升。2)通货膨胀的衡量(1)价格指数\n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理想指数:\n(2)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n10.1.2通货膨胀的类型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1)凯恩斯主义者的解释(2)货币主义者的解释\n图10—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ADOADtYYtKEtAD45º\n图10—2充分就业时的通货膨胀ADOADtYYtASP1ADP0\n图10—3未充分就业时的通货膨胀POAD0YY1ASP1AD1P0Y0Yf\n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n图10—4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E1POAS1YY1ADY0P1P0AS0E0\n3)混合型通货膨胀\n图10—5混合型通货膨胀(a)POAS1YY1Y0P1P0AS0AD0P2AD1\n图10—5混合型通货膨胀(b)POAS1YY1Y0P1P0AS0AD1P2AD2\n4)结构型通货膨胀5)预期型通货膨胀6)惯性通货膨胀\n10.2菲利普斯曲线\n10.2.1早期菲利普斯曲线\n图10—6菲利普斯曲线gp(%)109876543210-1-21211109876543210w(%)OOu(%)PC123456789\n图10—7菲利普斯曲线的运用gp(%)5ObPC5u(%)a..\n10.2.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n图10—8菲利普斯曲线的恶化gp(%)5OPC15u(%)8PC08\n1)通货膨胀预期2)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3)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n图10—9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OgpPC0uPC1PC2gpe0gpe1gpe2\n图10—10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gpe0gpe1OgpPC0uPC1PC2gpe0gpe1gpe2U1U0EDBCA\n10.2.3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n图10—11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OgpuU0BALPC\n10.2.4自然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不变时的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换言之,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相一致时的失业率,即为自然失业率。\n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其一,技术进步的速度。其二,劳动力人口构成的变化。其三,工资刚性增强。其四,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与水平,职业技术培训事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获得新技术的费用与组织,等等。\n2)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其一,是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企图依靠产品价格和要素的自行调整,使失衡的市场恢复均衡已被实践和理论研究证明是行不通的。其二,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有效供给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n10.3菲利普斯曲线面临的挑战\n10.3.1经济滞胀现象\n图10—12滞胀的菲利普斯曲线OgpPCu\n新经济的“两低一高”现象10.3.2\n表10—120世纪90年代美国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年份199019911992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GDP增长率1.7-0.23.32.44.02.73.74.54.34.0失业率5.66.97.56.96.15.65.44.94.54.2通货膨胀率5.44.23.03.02.62.83.02.31.62.2\n图10—131990年至1999年美国的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876543210Yu90919293949596979899gp\n图10—14高科技革命的效应POAS0YY1Y0P0P1AS1AD1P2AD0Y2\n图10—15通货膨胀与现实世界中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OgpPC3(1974—1982年)uPC1(1961—1969年)PC2(1970—1973;1984—1990年)\n本章基本概念通货膨胀预期菲利普斯曲线经济滞胀新经济\n复习思考题1.怎样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2.试分析混合型通货膨胀是如何形成的。3.试阐述凯恩斯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的观点。4.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它的发展经过哪几个阶段?\n复习思考题5.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有什么区别?6.试分析“滞胀”现象的成因。7.你是如何看待新经济下的“两低一高”现象的?8.你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是怎样的?\n第11章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和调节\n11.1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n11.1.1政府支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1)公共部门就业和工资的决定(1)公共部门就业(2)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2)政府采购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3)政府转移支付和补贴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n11.1.2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1)个人所得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1)劳动力供给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供给有弹性\n图11—1个人所得税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SL0LL1W2W0W1O(a)劳动力供给无弹性D0D1\n图11—1个人所得税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W2SL0LL1W0W1O(b)劳动力供给有弹性D0D1BCA\n2)社会保障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n图11—2社会保障税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W0+TS0L0就业量L1W0W1OD0D1W0-TL2实际工资\n11.1.3最低工资立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1)最低工资立法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影响(1)完全覆盖的情形\n图11—3完全覆盖情形下 最低工资立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SL0就业量(L)L1W2/P1=W1/P0ODL2实际工资(W/P)W1/P1=W0/P0\n(2)未完全覆盖的情形\n图11—4未完全覆盖情形下 最低工资立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LC0就业量LC1W1ODc工资率W0(a)覆盖部门LU0就业量LU2W2ODc工资率W0(b)未覆盖部门\n2)最低工资立法对垄断市场的影响\n图11—5最低工资立法对垄断市场的影响SL0就业量L1WmODL2工资率W0ASCBE\n11.2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n11.2.1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1)最低劳动标准(1)最低工资标准①最低工资的概念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n②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①国际公约中关于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的规定②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中关于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的规定(3)其他劳动条件标准\n2)最低社会保障3)工会\n11.2.2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机制1)竞争与保障2)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与制度结构\n图11—6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性质就业量OD工资率(a)具有稳定均衡性质就业量OD工资率(b)不具有稳定均衡性质SSe\n图11—7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制度结构就业量cO就业量bDS工资率Weeb最长劳动时间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社会保障WlWmWs\n11.3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节\n11.3.1就业总量的宏观调控政策1)财政政策(1)改变政府购买水平。(2)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3)改变税率。\n2)货币政策(1)调节法定准备金率(2)调整贴现率(3)公开市场业务\n11.3.2收入政策1)工资—物价指导线2)工资—物价管制3)经济激励或经济惩罚\n11.3.3人力政策1)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2)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3)激励就业的措施(1)鼓励失业者尽快实现再就业(2)鼓励企业雇用失业人员4)实施创业就业计划5)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n本章基本概念政府劳动力市场制度宏观调控\n复习思考题1.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劳动力市场有何影响?2.画图说明劳动力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对雇主转移社会保障税的影响。3.什么是最低工资?如何确定最低工资标准?\n复习思考题4.在不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是如何起作用的?5.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的适用条件有何不同?6.人力政策包括哪些内容?\n第12章劳动关系\n12.1劳动关系及其调整\n12.1.1劳动关系的内涵劳资关系和业缘关系统称为劳动关系,这是广义上的劳动关系。狭义上的劳动关系仅指劳资关系。\n12.1.2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大致包括劳动立法调整、企业内部调整、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监察。1)三方协商机制所谓三方性原则就是在制定劳动标准、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等方面,政府、雇员和雇主三方代表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互相制衡。\n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①能够涉及并解决单个基层经济组织劳资双方无力解决但又为其所关注的一些宏观劳动问题。②有助于政府向雇主和工会两大不同利益群体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并赢得他们的支持。③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矛盾,保护了工人的一些权利,这对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是很有好处的。\n2)劳动立法调整3)企业内部的调整(1)集体协商制度。(2)产业民主化。\n4)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争议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关于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争执和纠纷,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冲突。5)劳动监察\n12.2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n12.2.1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劳动关系\n1)总体状况劳动关系由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异化为政治化和行政化的劳动关系,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化和市场化的劳动关系。还存问题:第一,劳动关系的契约约束力不足。第二,劳动关系的运行市场化程度较低。第三,劳动关系的法律强制性较弱。2)工会状况\n12.2.2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渐趋向成熟,产权制度日益健全,劳动力市场制度不断规范,与之相应,劳动关系双方的产权也将明晰化。\n本章基本概念劳动关系\n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劳动关系?其广义内涵和狭义内涵有何不同?2.劳动关系有哪些调整机制?3.比较计划经济工会和市场经济工会的异同。4.我国劳动关系和工会组织的发展前景如何?\nEN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