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0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等教育心理学》听课笔记
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2.需要是个体查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人有生理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有了需要才会有动机。3.兴趣是一个人对事物、世界好奇而进行探索认识的需要,导致一个人产生探索认识的行为。4.世界观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与基本态度,它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基本方向。5.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个体认识世界、获取并运用知识的过程;情绪过程是人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主观体验;意志过程是自觉确定目标,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6.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7.认知、情绪和意志三个过程的关系:A.认知决定人的情绪和意志,“知之深,爱之切”;B.情绪和意志又影响人的认知,“情人眼是出西施”;C.情绪可以加强或减弱意志,而意志也可以控制情绪。8.心理状态,它既不是心理过程,也不是心理动力和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心理过程的表现形式。9.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10.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其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都根源于某种动机。11.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1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它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即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13.心理学在中国最早以论语和学记为典型;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是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出版。14.教育心理学主要是提示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心理学规律。(性质与研究对象)15.教师的传统角色:道德规范的传播者,知识传授者,学生问题的解决者,演员,先生,教书匠;现代角色:学生道德发展向导;知识学习的促进者,学生问题解决顾问,导演,研究者,专家。16.教师的威信:职业威信和人格威信。17.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表现在:A.威信效应,即在学生以心目中的威信影响教育效果;B.名片效应;C.自己人效应;D.好感效应。18.教师威信的维护与提高:A.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B.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C.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D.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19.教师的智力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思维品质,注意分配力。20.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因材施教能力,教学监控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意外情况下,快速反应,随机应变,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综合能力。21.教师的教学水平:尝试式教学、因循式教学、策略式教学。22.教师的成长历程:三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2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观察,微型教学,教学反思。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1.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一个普遍的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通过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所发生的比较持久和稳定的变化;D.学习所发生的变化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2.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内容上两高一实践,方式上两自一结合)A.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B.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C.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D.自觉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E.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F.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n3.学习的类型:知识的学习、技能和熟练的学习、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四类。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认为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是通过盲目地尝试逐渐形成或建立起来的。2.学习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练习律是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间的联结便越牢。效果律指反应效果好就会加强,不好变会削弱。3.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说:暂时联系的形成也就是新知识的获得。认为条件反射的规律性现象有:强化,消退,自然恢复,泛化、分化和高级条件反射。消退是指条件反射形成后,假如条件刺激重复多次出现而不能得到强化,条件反应便逐渐减弱并消失。第三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1.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A.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B.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认为掌握学习过程比掌握学习结果更重要;C.教学应遵循四个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反馈原则;D.提供发现学习;E.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布鲁纳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科基本结构是批发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态度和方法。2.布鲁纳所谓的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习。发现法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发现的知识。3.奥苏伯尔的认知接受说:A.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B.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要形式;C.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同化,其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而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D.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其内部条件是学习者必须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同化新知识,学习者还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不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E.认为教学应遵守“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原则。F.提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即讲新知识前给予引导。4.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了一座知识之桥,是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方面都独特见解,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个人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主动理解,从而构造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2.知识观:科学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解释或假设,它不是绝对的唯一的答案,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会随着人的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知识并不是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3.学生观:强调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生的协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因此,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4.学习观: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需要学生自己建构才能获得知识。学习过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是学习的基础。第五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都明显分岐,被称为“第三种力量”,“第三势力”。先驱者马斯洛。重要代表罗杰斯的“以学习为中心”的学说。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条件下,自我挖掘其潜能,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人际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使其固有能量得以自我实现的过程。\n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涵义、构成与类型1.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构成部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学习需要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期待是个体结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3.个体是否最终产生动机和行为,不仅由其内驱力决定,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即诱因。4.奥苏伯尔提出动机的类型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内驱力组成。认识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在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个体为了得到长者(如教师、家长)的赞许和同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A.一致的情况: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反之则差。B.不一致的情况:动机强,积极性高,但学习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好;动机不强,但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6.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提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认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7.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多元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性。8.动机期望理论源于认知论,代表人物是托尔曼和勒温。动机期望理论:个体学习动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激励力量:指学习动机激励水平的高低,它表明被激发的学习动机的大小,即为达到学习效果而做出的努力程度。(期望值:指人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导致所想得到的学习效果和目标的主观概率,即主观上估计达到目标、得到奖酬的可能性。效价:指某一学习目标满足个体学习需要的价值。)9.成就动机理论由代默里提出,由代克里兰和阿特金森发展。10.代默里认为,成就动机是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和趋势。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两类。11.成就动机理论的教育意义:针对力求成功的大学生,应通过给予新颖且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的大学生,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12.成就归因论是维纳在海德的基础上提出的,他从三个维度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还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行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13.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也叫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4.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15.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觉感是指个人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活动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16.学习动机的激励措施:A.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B.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C.激发学生的成功感;D.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E.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F.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四章知识、技能的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与学习指导1.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五个基本环节。2.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最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是:实物直观。3.\n实物直观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给学生以真实感和亲切感。模象直观是指通过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教学录像、电影、电视等模拟实物的景象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的方式。言语直观是通过教师书面或口头语言的生动具体的描述、鲜明形象有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4.感知的规律有: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对比律。强度律要求教师讲课音量适中,过低学生会听不到,过高会使学生疲劳;板书的字体、直观教具大小要适当,以便让学生看得见,看得清;教育光线适中。差异律要求尽量使对象与背景在色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材料内容和性质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读书时标出重点和难点。活动律要求教师在直观教学方面应多采用活动教具、活动模型及现代化的视听传媒工具,提高知识学习的效果。组合律要求在教学时直观材料和教学内容力求在时间、空间上组成有意义或有规律的系统,以便于学生整体感知;把零散的材料组合起来形成整体概念;板书应力求布局合理,位置顺序排列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对比律是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能更清晰地被感知。如颜色对比,形状对比,人物对比,环境对比等。5.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A.理论型思维占主导地位;B.创造性思维的高度发展;C.思维的元认识开始形成;D.思维品质得到全面发展。6.促进大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条件:A.运用正例和反例;B.提供丰富的变式;C.科学地进行比较;D.启发学生自觉概括。7.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提供丰富的变式有助于学生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8.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瞬时记忆为0.25-2秒;短时记忆为小于1min;长时记忆大于1min。短时记忆中储存信息的数量约为7±2个组块。9.艾宾浩斯开创性研究遗忘。其提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认为遗忘的进程可以简述为“先快后慢”。10.遗忘是一种普通和自然的现象。知识遗忘的原因有: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提取失败说。11.复习应注意的问题:及时复习、复习时间要适宜、复习资料的适宜与过度记忆法、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方法的多样化。听能记15%,看能记25%,视听结合能记65%。遗忘曲线反应及时复习的必要性。12.知识应用(即解题)的基本过程:审题、课题归类、重现知识、解题。第二节技能形式与技能指导1.技能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来完成特定目标的操作程序,它是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2.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认知阶段、动作分解阶段、动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认识阶段是了解和认识动作的基本要求;动作分解阶段是分解动作,理解各分解动作的基本要求和特征;动作联系阶段是把分解的动作联系进来。3.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利用线索的减少、动觉控制的加强、运动图式的形成、预见与应变能力的增强。动作技能形式一般表现为视觉控制的减弱和动觉控制的增强。第五章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1.元认知就是个人在对自身认知过程意识的基础上,对其认识过程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简言之,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2.元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认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4.学习策略的运行过程包括:认知、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元认知、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调控。5.记忆或信息加工编码的方式和策略很多,有组块化、替换、联想、理解、系统化、形象化、群集(归类)、画内容框架。6.组块化:在记忆某些材料时,将输入大脑的一些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成一个更大的记忆单元的方法。7.记忆术:在识记一些无意义的材料是,人为地赋予其意义并加以一定的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常见的:位置法、首字母缩略法、谐音法。8.记忆保持策略:A.痕迹消退与复习策略,可采取及时复习,多样化复习,经常复习。B.\n干扰说与复习材料和复习时间策略。C.同化说与过度学习:过度学习是掌握知识以后,再巩固增强的方法。过度学习的量达到150%忘记效果最好,不是越多越好。9.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其经验既包括知识经验和技能,也包括态度和品质。按性质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则是起干扰或阻碍作用。10.迁移理论的形式训练说:是某种官能在一种学习中得到训练,就能有效地在另一种学习中发挥作用。11.迁移理论的相同要素说:认为两种成分相同越多,迁移越容易。12.如何促进学习迁移:A.科学选择教学内容;B.合理编排教学内容;C.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D.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1.独创性必须同时具有两个条件:所产生的产品必须是前所未有的;还必须是有价值的。2.我国邵瑞珍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征,而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例行之分。真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而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它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创造力的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3.创造的心理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然开朗阶段和验证阶段。4.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归纳为:A.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B.高智商可能有高或低的创造性;C.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D.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5.美国心理学家推孟认为,创造成就大的多为自信,有进取心和不屈不挠的人。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有:问题表征、情绪状态、动机强度、定势作用、功能固着和原型启发。问题表征是问题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解决方案。情绪状态对活动效果有直接影响。高度紧张和过度焦虑会抑制人的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愉快高兴的积极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解决。动机强度并不总是与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效率成正相关。定势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对熟悉的环境有积极的作用,在新的环境中起消极作用。功能固着是只看到通常功能,而没有看到其他功能。是1945年邓克提出的。7.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答案不唯一,不太可能考):A.创造接纳意见的氛围;B.鼓励大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C.表演示范分析问题的方法;D.引导大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E.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F.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G.提供解决问题的练习机会并给予反馈。8.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教学要求:A.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时间,要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B.教师要经常运用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尽可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想出大量的意见和构想;C.强调引导大学生在创造实践中学习;D.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E.采取分类或个别施教;F.教学评价是正面评价为主;G.的排斥学生的失败和错误;H.鼓励学生尝试新事物的勇气。第七章品德心理与教育1.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指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采取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2.品德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方面组成,即知、情、意、行。3.品德结构四要素的关系:A.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催化剂,道德意志是保证,道德行为则是知、情、意的归属;B.品德心理结构各要素是综合的整体,各成分缺一不可;C.品德心理各要求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任何一种道德行动都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D.品德心理结构的各要素并不存在明确的先后次序,可以有多种开端。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10岁前是他律阶段,10岁后是自律阶段。5.“两难故事法”是由柯尔伯格提出的,典型的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其基本观点是:品德形成是个体主观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即使没有受到强化,也能通过模仿和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学会各种行为,或者使已有的行为反应得以修正。\n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其教育意义:第一,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需要强化,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就可获得,因此榜样对人有重要影响。对学生来说,不仅教师、父母、同伴是重要的榜样,大众传媒也是重要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同时要注意学生与哪些人交往,阅读的书籍,观看的电影、电视、录像是否健康等。第二,学生的行为由外塑而渐内发,这既是个体逐渐成熟的结果,更是教育引导的结果。教师不仅要用各种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同、采纳这些标准,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成长为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的人。7.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态度定势的形成、道德观念的确立、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意志和抗诱能力的锻炼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8.道德情感的培养可从以下方面教育:A.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直觉的情感体验是通过对某种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产生的;B.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C.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即“晓之以理”的方式培养。9.品德不良的心理因素:A.错误的道德观念;B.迷茫的道德信念;C.薄弱的道德意志;D.不良的行为习惯;E.扭曲的性格特征。10.品德不良转化的过程分三个阶段: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11.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过矫正、防范协约、强化暂停、表征性奖励、榜样示范。(考试只考过矫正的概念)12.过矫正要求不良行为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恢复并改善原有的状况,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练习。过矫正不是枉过正。第八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1.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2.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从结构形式上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从内容上可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从自我观念上又可分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3.自我认识是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自我体验包括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自信、内疚、自豪感、责任感、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自我调控包括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律、自我设计、自我监控、自我教育等。4.投射自我是个人想象在他人心目中的自已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些而产生的自我感。5.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分化、矛盾、统一、转化与稳定。(填空题)6.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重点,但未考过):A.大学生十分关心自己的发展,自我设计的愿望强烈;B.大学生自我评在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较符合实际;C.大学生自我体验丰富、深刻而又复杂,容易波动;D.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其自觉性、坚持性、独立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显著发展。7.自我认识的基本途径(简答题):A.通过认识他人和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B.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C.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D.通过自已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E.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第九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调适(基本为小题,人际吸引可能出大题)1.群体是指人们为了某种共同目标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并产生相互作用的人群结构。其特点:A.具有共同的目标与规范;B.具有特定的组织结构;C.成员相互作用和情感联系。2.正式群体是指根据定员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文件而建立的群体。其特点是:成员之间存在公务往来和公务关系,群体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以确定责任的大小。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心理相容的基础上产生的群体。其特点有:A.自发形成,形成多样;B.成员不多,凝聚力强;C.心理协调,交往频繁;D.没有正式领导,地位平等;E.没有明文规范。3.在正式群体中总会存在着各种非正式群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式群体,其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A.要不断巩固正式群体;B.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C.支持保护积极型非正式群体;D.争取、引导中间型非正式群体;E.教育、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F.限制、取缔破坏型非正式群体。\n5.社会助长作用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懈怠作用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6.社会助长与社会懈怠的影响因素:A.活动性质(难度)及个人优势;B.被评价意识的影响;C.责任意识的影响。7.去个性化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去个性化产生的原因是:匿名性、责任分散、自我意识。8.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使群体中原已存在的某种态度和倾向得以加强的现象。分冒险偏移和谨慎偏移。群体思维是指具有高凝聚力的群体进行决策时,为了保持意见一致,使不同意见和评价受到压制的现象。9.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即随大流,人云亦云。从众具有积极和消极作用。10.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集体规范是指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集体凝聚力是指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汇合。11.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悦纳的现象。人际吸引受似性、互补性和仪表与人格等因素的制约。相似吸引:可以表现在籍贯、经历、兴趣、态度、信念、家庭背景、文化水平、价值观等。互补吸引:如能力互补、气质互补、性格互补等仪表吸引:“晕轮效应”,直接使感觉者产生好感。人格吸引:是人际吸引最本质的因素,但不是即时发生作用的。12.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交互性原则、社会交换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第十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辅导的类型:A.针对心理疾病而进行的诊断性心理辅导;B.针对心理潜能开发而进行的发展性心理辅导。2.1989年指出的健康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比1948年的概念多了道德健康。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②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③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④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⑤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⑥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⑦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⑧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4.大学生常见的矛盾冲突有:①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②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③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④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⑤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⑥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①环境适应教育;②智力发展教育;③人际关系和谐教育;④健康恋爱观教育;E.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第十一章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比较重要的一章,但还没讲)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