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08 发布 |
- 37.5 KB |
- 14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
考试参考样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A解析: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社会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心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因此,正确答案选A。2.A解析: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徳的核心部分,是通过学习把外在的道徳行为规范、道徳价值体系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正确答案选A。3.A解析:介于起点状态和终点目标之I'可的教学目标称为使能目标,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越多,则使能目标也越多。因此,正确答案选A。4.B解析:项日的难度多高合适,取决于测验目的。测验要是用于选拔(选拔性测验),应采用难度值接近录取率的项目,0.5左右的难度最合适。对项目的难度特征进行分析,应考虑测验的目的,一般在0.3〜0.7之间为宜。因此,正确答案是B。5.A解析: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的背景増加了人们的內驱力,群体背景能够引起行为內驱力的増加,杲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从而促使社会助长作用。因It,正确答案选A・Z*VLJ*J\T/丫.I•1](—.\II6.B®@0uilU:^?3a©@(jK!解析:发散:思维指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准、灵活性侵通性)和独特性的特征,发讓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因此正确答案选B。7.D解析: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冋忆,或者再认和冋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遗忘有各种情况,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吋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暂时I生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因此,正确答案选D。8.C解析:在学习中,人们将材料按意义进行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系统,有助于识记。对于人类长时记忆系统屮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人们主要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行加工。因此,正确答\n案选C。1.D解析: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组织策略往往表现为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具体表现为学习者识别材料中各种思想间的主要内部联系的“网联”策略。因此,正确答案选D。2.A解析: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知强度律的特征反映了听觉在接受外界信息吋能区别对待语咅的特点,教师授课中的语言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致就利用了感知的这个规律。因此,正确答案选A。3.A解析:按照迁移的性质,分为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也被称作为正迁移和负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因此,正确答案选A。4.A解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学习动机的激发上发挥着关键作用,自我意识强,学习动机也就比较强烈,自我意识的强弱支配着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大学生学习动机差异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正确答案选A。5.A解析:实验法是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來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在控制条件下,通过操纵某种变暈来考查它对其他变暈影响,从而得出变量Z间的关系,由此推导出研究结杲。因此,正确答案选A。6.B解析: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屮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彖,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后,教学监控能力就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正确答案选Bo7.A解析:徳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徳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因此,正确答案选A。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n1.知识经验2.类似3.心理4.内容效度5.怎么教6.过滤式7.强化8.概率9.学生的学25•行为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26.简述学习的实质。答: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的实质包含以下内容:(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Z间的中间变量学习者必须凭借反复的练习与经验,才有可能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可以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当人们表现出一种新的技能即可推知学习已经发生了。有时,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一些一般性的知识经验和行为准则,这类学习不一定在人们的当前行为屮立即表现出来,但却影响着人们在将来对待某些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即它们改变了人的行为潜能。(2淳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人们学会的有些技能几乎终生不忘.习得的知识观念虽然有时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发生遗忘或被以后新的学习内容所干扰,但保持时间仍是比较持久的。(3淳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另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学习也离不开个体成熟的彩响,只有个体具有一定的成熟准备时,经验才会发生作用。厂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家.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殘引起的.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怖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行为的变化,也有潜在的个体内部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而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只有通过反复练习、训练,便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才能称为学习.\n26.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他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基本是协调统一、同步发展的,自我意识己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1)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上是随年级上升而发展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调控发展较低,大学一、二、四年级基本上随年级而发展。大三学生的自我体验最为强烈,大一、大二、大四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点表现为政治方而的改革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求知方面的成才意识、探索意识、创造意识;思想品德方而的道德意识、审美意识;行为方而的参与意识、社交意识等。27.品德的实质是什么?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可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综合反映11!来。品徳不是个体先天的禀赋,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活动获得的,其实质是把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徳行为观念,并进而通过个体的道徳价值取向,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品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⑴稳足的道德行为道德品质不只是指具有某种道德观念,而是指具有某种观念并在行为之中表现出來,道德行为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道德品质是稳定的,偶尔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代表不了道德品质,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表现出来某种一贯的道德行为,才标志着道德品质的形成。(2归道德观念为基础,是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道德品质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如果没有形成道德观念,即使个体的行为环)符合社会规范,也不能称之为QE)道德行为.29.怎样理解心智技能的本质?答: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杲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它具有以下三个本质特点:\n(1)区别于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是一种动作经验心押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屈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知识学习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及怎么样(陈述性知识)、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知识)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技能学习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熟练不熟练的问题,即会不会做及做得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是一类专门叙述活动(包括心智活动)规则和方法的知识,只是解决心智活动的定向依据,而不是心智活动方式的本身。要真正掌握心智活动,不仅要掌握某些程序性知识,还要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动觉经验,才有可能实现。(2)区别于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心智技能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区别于操作活动方式:①对象具有观念性。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体在人脑屮的主观映象,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知识、信息;②执行具有内潜性。心智活动的执行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部默默地进行的,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判断其存在;③结构具有简缩性。心智活动是不完全的、片断的,是高度省略和简化的。(3)区别于习惯行为,心智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心智技能是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合法则的活动方式指心智活动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要求应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可能符合规律,也可能不符合法则;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30.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知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反映着人脑対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产出思想产品的能力。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知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1)表现在他们能直接地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能清晰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及其活动方式。这是对本身自我思维的认识,对其发生的实质和过程的一个全面的掌控,开始对其目的和过程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判断。(2)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内心的认知活动和情绪活动都充满兴趣,能进行较深刻的反思活动。他们不仅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人,而且能认识到自己的思维与别人思维之间的不同,从而能选择社会上较完美的思维形式來完善口己的思维,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思维。⑶表现在大学生不仅懂得规则的内容以及意义,而且能对规则的规则进行认识,在现实中无法比较的规则在他们的头脑中可以比较,可以在头脑中对运算进行运算,由法则推导出法\n则。这样,有关思维的元认知的发展,使得大学生能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样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明确清晰,更有效、更直接的达成活动的目的,完成学习活动。30.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哪些?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儿个方面:⑴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共同因素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來进行研究,现代心理学倾向于从学习対象的构成成分来分析,将学习对象的构成成分区分为结构成分和表面成分两大类。结构成分是指学习任务屮与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有关的成分;而表面成分是指学习任务屮与最终目标的获得无关的成分。结构成分不同则不能促进正迁移,甚至会产生负迁移。不管是表而的还是结构的相似性,都将增加学习者对两个任务的相似程度的知觉,而知觉的相似性决定迁移量的多少,两种情境的结构相似性则决定迁移的正或负。(2)已有经验的概扌舌水平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类化过程或新旧经验的协调与整合过程。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必然要彫响到迁移的效果。凡是所掌握的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反之,效果就越差。教学经验也表明,对事物关系有了概插了解的学生,往往能较好地理解和处理陌生的问题。⑶认知技能打策略迁移过程是通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实现的,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及其掌握水平影响迁移的实现。有时学习对象具有共同因素,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也比较高,可是学习者对新的学习内容却仍不能产生迁移。这是由于他尽管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对认知活动中动作执行的控制仍然没有掌握,不会在应用知识时控制动作系列的执行顺序以及对每个动作対象及变化进行合理的处理,也就是没有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认知技能和策略。学习者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和策略,以促进学习的迁移。(4)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当后面的任务是前面任务的同类课题或它的特例时,定势能对后来课题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当新的学习任务与先前任务不是同类或者是需要灵活变通的相似任务吋,定势就可能干扰新的学习,对迁移起阻碍作用。除上述影响迁移的主耍因素之外,诸如年龄、智力、态度以及教学指导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迁移。在实际教学屮要充分考虑上述主要因素的影响,促进正迁移,提高教学的\n成效。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30.试述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措施。答: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有以下一些措施: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乂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既可以是在教学的开始阶段,也可以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朿时进行。(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吋,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吋,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血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在捉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n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在教学中耍给了学生表扬而非批评。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感和口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影响不同,对于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影响甚微。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如果在竞赛中不注意思想教育,把竞赛仅作为激励学生个人口尊心与荣誉感的措施,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如果能在竞赛中结合思想教育,使竞赛成为激励学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的手段,则是可取的。要发挥学习竞赛的积极作用,在竞赛标准上应体现出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而少用个人竞赛,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⑸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所以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等生不至于过于自卑,能进-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30.你认为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答: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対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⑴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社会风气、为教师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人际关系等,教师自身因素包括价值观及自我概念等。⑵社会大环境对教师教学效能感起很大的作用\n学校周围的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有明显的影响。表现在学校所处环境的社会经济水平,自然坏境,地方政府、群众和新闻媒介的教育观等等方面。社会大众,特别是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有影响。(1)学校中的某些因素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①教师的教育观念科学与否对教学效能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间教育观念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进而形成的教育观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及学生的成就。②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状况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在教师之间,融洽和谐的同事关系不仅有助于教师间教学经验的交流,而且还使他们在同事那里得到友爱、温暖、帮助和鼓励。这样有助于教师们组成一个合作的群体来共同研究教学问题,共同进步和提高。校园内的师生关系也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重要因素。总之,内部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也就是说,科学的教育观和良好的自信心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30.用具体事例论述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答: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像。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主要有:⑴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牛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学工作屮,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要指导学生学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应当遵守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原则:①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②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③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④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⑤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⑵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训练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头脑风\n暴法和戈登技术。“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做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规则:①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暂缓评价);②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③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④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⑶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美国学者戈登于1961年提出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技术,是运用头脑风暴法在讨论问题Z前向与会者或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的方法,但戈登技术只提出一个抽象的问题。(1)创造性的提高是知识、技能和策略几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创造性培养的基本策略,应是在专业知识教学屮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还应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进行智慧活动的训练。创造性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是tl常教学活动。当然,也不排斥直接的智慧训练的一定效果和可行性,不排斥课堂教学之外的作为辅助手段的创造发明发现等活动,对培养学生动脑筋的习惯与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所起的作用。脱离专业知识教学的其他做法,不应干扰或取代作为学生创造性培养的主要途径的课堂教学,否则将是舍本逐末。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选择题1.A解析: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因此,答案为A。2.C\n解析: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是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吋,对事物产生的一定的态度所引起的,属于情绪。因此,答案为C。1.B解析:兴趣属于心理动力系统,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因此,答案为B。2.A解析: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稈和意志过稈。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其屮,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因此,答案为A。3.C解析: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彖.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无意识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并对人的行为具育一定的作用。意识是人精神生活飾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人在清醒的时候,也有无意识的心理现象.辱,答案为C.4.A£痫解析: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儿.他相信理性的真实性,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惟一来源。因此,答案为A.5.B解析: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彖和激情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因此,答案为B。6.C解析: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其代表人物洛克把经验分成外部经验与内部经验两种。外部经验叫感觉,它的源泉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内部经验叫反省,它是人们对自己内部活动的观察。洛克重视外部经验,承认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外部感觉的源泉。因此,答案为C。7.D解析: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其中,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这就是思维。因此,答案为C。8.D解析: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其中心理特\n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屮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岀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心理特征具有稳固持久的特点,在组成个体心理的四个成分中是最有稳定性的。因此,答案为D。二、填空题1.《认知心理学》2.冯特3.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4.精神分析学派5.以人为本6.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7.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能力;气质;性格三、简答题1.请简要阐述个体心理系统包括哪些方面。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系统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兀、理动力、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人有生理的需要,也有社会的需要;人有物质需要,也有楕神需要.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对人的需要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并决定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度.⑵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插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体的情绪和意志对认知活动具有重大影响。再者,情绪与意志也密切相关。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阻力,意志可以调节和控制人的情绪。\n⑶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I'可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变动不已,也不像心理特征那样稳固持久。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不同的心理状态体现着人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⑷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扌舌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气质与性格有吋统称为人格。正是这些心理特征,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來。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将人的心理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只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的需要。这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首先,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是互相作用的。人没有无缘无故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他们的心理过程总是在某种心理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心理过程。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的。心理状态既稳定又可变,是介于流动的心理过程与稳固的心理特征之间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2.简述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答:心理学从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诞生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流派。目前,心理学主要朝着以下两种趋势发展:⑴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它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计算机模拟等研究方法。现代认知心理学合理接受了行为主义对客观方法的重视;重视对人类智慧行为的研究,并用精密的客观方法研究了这些过程;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研允成果,并进而丰富了这些成果。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现出当代心理学互相融合的新趋势,它的影响已遍布心理学的整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⑵人本主义心理学\n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他们认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在于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必须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用整体分析法对人做出完备的描述。该学派主张还人以本来面目,研究活生生的、具体的、丰富的个人,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环境适当,他们就会努力去实现积极的社会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促进人格的发展。2.心理学产生的哲学基础是什么?答:心理学的诞生是借助哲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唯理论、经验论是心理学产生的两大哲学基础,具体分析如下:⑴唯理论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儿。他的思想本质是唯心主义的,他相信理性的真实性,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惟一来源。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他又表现出了唯物主义的倾向。如关于身心关系问题,他承认灵魂与身体有密切的关系,认为某些心理现象离不开身体的活动。他最早用反射概念來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笛卡儿是一个二元论者,他认为心理活动既有身体的原因,也有灵魂的参与。这样,他就把统一的心理现象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是依赖于身体组织的方面,二是独立于身体组织Z外的方面。笛卡儿还相信“天赋观念”,即人的某些观念不是由经验产生,而是由人的先天组织所赋予的。笛卡儿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推动了对动物和人体作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⑵经验论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洛克坚决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主张“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洛克把经验分成外部经验与内部经验两种。外部经验叫感觉,它的源泉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内部经验叫反省,它是人们对自己内部活动的观察。洛克重视外部经验,承认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外部感觉的源泉,这是唯物的;但他同时认为反省和感觉一样,是观念的独立源泉,这是唯心的。四、论述题试论述西方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答:心理学从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诞生以来,出现了以下五个流派:⑴构造主义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彖和激情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彖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它认为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n⑵机能主义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人。该流派代表人物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坏境。⑶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第二,主张对内省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的发展道路。⑷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格式塔的德文意思是“整体”,它代表了这个学派的基本精神和宗旨。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來研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资料至今仍是心理学的重要财富。⑸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他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这种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病的重要原因。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一、选择题1.A解析:从1949年到1956年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的改造期。这个时期大量翻译和学习苏联心理学,试图树立心理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确立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测验技术进行了研究、认识和清理批判。因此,答案为A。2.D解析:教育性原则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原则,能够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研究成杲应有助于加深对高等教育本质及其规律的\n认识,有助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因此,答案为D。1.D解析: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屮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因此,答案为D。2.D解析: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应用教育实验法应该特別注意的问题是,必须妥善处理实验条件,才能精确地确定自变量(实验变量)的改变对因变量(反应变量)的影响。因此,答案为D。3.A解析:间卷法是指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间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也可以说是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的标准化童表盛间卷刃寸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重和评定的方法。因此,答案为A.6.A解析: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通常需要搜集的资料包括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因此需要对被试进行较长时间的连续了解。因此,答案为A・7.B解析: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主要阐述与高等教育教学有关的共同的学习心理规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对高校学生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高等教育的联结学习理论基础,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理论基础等的探讨;②对学习动机的结构、类型与作用,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观点,学习需要的培养途径,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等的探讨;③对学习迁移的实质、分类与作用,学习迁移的主要理论观点,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等的探讨。B选项属于教学心理研究。因此,答案为B。8.A解析: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守两项基本原则:①随机化原则。在实验设计屮,对实验对象的选择和部署以及对实验程序的先后顺序应做出随机安排,使无关变量的效应受到控制,尽量避免其对实验结果的彤响。②局部控制的原则。在同一实验中的环境条件、仪器设备、技术措施、被试等,都应尽可能一致,力求实验条件具有同质性,以防止坏境条件等因素的干扰,减少实验误差。因此,答案为A。9.C解析:教学心理研究主要阐述高等教学过程(即智育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对大学生认知与记忆发展的规律,教材的直观与知识的感知,教材的概括•与知识的理解,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的编码,知识的保持与信息的存储的讨论;②对学习策略、心智技能的实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学习策略的培养与应用,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途径等的讨论;③对问题解决的实质、理论模型,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条件,创造能力及其培养等的讨论。因此,答案为C。\n7.C解析: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其优点是能加深対特定个体的了解,有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但它所收集的资料可能真实性不强,从而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因此,答案为C。二、填空题1.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教学评价2.特殊性3.教学;科研;直接服务社会4.改造;繁荣;破坏;新生5.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6.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7.发展的原则:发展&教学水平9.心理学基础理论;职业心理技能10.随机化原则;局部控制原则三、简答题1.请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活动过程的关系。答: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而心理学可以为整体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提供依据。具体表现如飮兀(1)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节课、每一单元、每一学科的教学目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教师可以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行为目标.(2冷析任务根据教学目标,分析达到这些目标所需的从屈概念、基本技能和主要策略。为此,教师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屮的心理成分一一加以分解并显示出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⑶确定学生原有水平\n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测量工具,评定学生受教育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的水平。这是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出发点。(4)设计课程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法,以便教授在任务分析中所确左的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研究,能帮助教师实现这一步骤。⑸实施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教学。教师要运用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授活动。一般的模式是:呈现教材、学生反应、强化和校正反馈。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⑹评定学绩按照教学目标来确定教与学的效果。心理学可以提供各种常模和测量工具,使评定在效度和信度上得到适当的保证。总Z,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教学活动各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可以协调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教学系统进行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要想把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就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2.简述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答: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吋期:⑴改造期从1949年到1956年为教育心理学的改造期。这个时期人量翻译和学习苏联心理学,试图树立心理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确立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同吋,也对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测验技术进行了研究、认识和清理批判。这一时期为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⑵繁荣期从1956年到1966年是教育心理学的繁荣期。这个时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迅速向纵深发展,研究范围涉及学习心理、德育心理、智育心理、学科心理、学生个别差异、教学法改革等课题,1963年出版了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各师范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教育心理学课程。1966^到1976^60十年动乱期间,是心理学遭受厄运的最艰难的时期。(4)新生期1976^以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获得了新生,教育心理学的科研课题受到高度重视,并在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学习归因,心理健康、特殊儿童教育心理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n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內容体系。答: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內容体系貝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⑴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高等教育的科学学问题是对高等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一些基本看法,具体包括高等教育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关系,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高等学校教师心理等。(2)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主要阐述与高等教育教学有关的共同的学习心理规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对高校学生学习的实质、类型与特点,高等教育的联结学习理论基础,高等教育的认知学习理论基础等的探讨;②对学习动机的结构、类型与作用,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观点,学习需要的培养途径,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等的探讨;③对学习迁移的实质、分类与作用,学习迁移的主要理论观点,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等的探讨。⑶教学心理研究教学心理研究主要阐述高等教学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对大学生认知与记忆发展的规律,教材的直观与知识的感知,教材的概括•与知识的理解,知识的识记与信息的编码,知识的保持与信息的存储的讨论;②对学习策略、心智技能的实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学习策略的培养与应用,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途径等的讨论;③对问题解决的实质、理论模型,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条件,创造能力及其培养等的讨论。(4)德育心理研究德育心理研究主要阐述狭义的高等教育过程的基本心理规律,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对自我意识的基本结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途径等的讨论;②对态度与品德的基本结构,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态度与品德培养的主要途径等的讨论;\n①对群体及其相互作用的种类,大学生班集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调适等的讨论;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咨询原则与方法等的讨论。⑸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主要阐述具体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与规律,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对教学设计的作用与基本观点,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选择的设计等的说明;②对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涵义与种类,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教学测验的编制与应用等的说明。2.简述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重要作用。答: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对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进行专门研究,以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职业,高校青年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认识教师职业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职业心理技能,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市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才能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⑵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才能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形成,帮助学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心理的健康和正常发展。②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更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⑶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高等教育血临的一系列重大课题的讨论和确定,都需要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参与。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大学教师辩证唯物主义水平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有利于教师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n教育科学研究。2.简述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答: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髙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⑴教育任务不同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各方面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级专业教育。普通教育是国民的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不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⑵教育对象不同高等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与中小学生有明显差别。大学生在生理上己发育成熟,心理上趋于成熟或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个性特征比较稳定,世界观正在形成或已定型,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较强。⑶社会职能不I司髙等教育有三个社会职能,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直接为社会服务。普通教育一般不具备这些社会职能。⑷地位作用不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使学校具有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效机制。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位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发展高科技的重要力量。⑸培养方式不同高等教育在让学生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前提下,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领域,在学习中学会发现和创新。普通教育-•般都是传授前人已有的经验知识,讲授的一般都是已成定论的东西。四、论述题论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答:高等教育心理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其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⑴观察法观察法即白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可以依据观察者的参与程度、观察的组织程度、观察的系统性进行划分。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表现真实自然,较少或没有受到“坏境的干扰”,可以收集到第一手资料。其主要缺陷是\n观察资料的质暈容易受到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并且观察到的资料数量有限,往往难以做出概括化的结论。在运用观察法研究高等教育心理问题时,必须做到儿点:①根据研究目的,明确限定观察对象;②進确规定所要观察的主要特征;③根据观察目的,确定合理的观察方法;④借助科学手段,做好客观记录。⑵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由研究者操纵变化的变量称为自变量或实验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或反应变量。实验法不仅能揭示问题“是什么”,而且能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源“为什么”。应用教育实验法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必须妥善处理实验条件,才能精确地确定自变量(实验变量)的改变对因变量(反应变量)的影响。教育实验法运用的核心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中应该遵守两项基本原则:①随机化原则。在实验设计中,对实验对象的选择和部署以及对实验程序的先后顺序应做出随机安排,使无关变量的效应受到控制,尽暈避免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②局部控制的原则。在同一实验中的环境条件、仪器设备、技术措施、被试等,都应尽可能一致,力求实验条件具有同质性,以防止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干扰,减少实验误差。⑶调查法调查法是在白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调查(谈话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调查法在实施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①确定调查方案。其作用是确定研究的目的。②进行调查准备。主要是将系统、具体的研究目标转为问题。③收集并分析结果。⑷个案法个案法是対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通常需要搜集的资料包括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根据需要,也常对被试作智力和人格测验(心理测量法),从熟悉被试的亲友处了解情况(访谈法),或对被试的书信、日记、自传等进行分析(档案法)。其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体的了解,有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但它所收集的资料可能真实性不强,从而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每种研究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在选用某种方法时最好的策略是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使得到的结果尽可能符合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n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一、选择题1.A解析: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教师的特殊功能是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教师的这一角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使他们牢固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多方面能力。因此,答案为A。2.D解析: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四种: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和强硬专断型。其中强硬专断型教师的领导特征是:对学生时时严加监视;要求立即无条件的接受一切命令,遵守严厉的纪律;认为表扬可能宠坏学生,所以很少给予表扬;认为没有教师监督,学生就不可能自觉学习。由此可见,题中的老师应属于这一类型。因此,答案为D。3.D解析:学生在学校都是通过班级集体的方式來进行学习活动和教育活动的。教师不但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角色,还要从事大量的班级事务工作和学生管理的工作,担负着管理的角色。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教师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和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因此,答案为D。4.A解析: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因此,答案为A。5.D解析: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吋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因此,答案为D。6.B解析:教学监控能力的迁移性指教师教学监控的过程和方式可以从一种具体的教学情境迁移到与其相同或类似的其他教学情境中去。随着教师教学监控迁移性的提高,他们将以往教学监控的过程和方式恰当地运用到与其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加。迁移性的增强是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真正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答案为B。7.C\n解析:师爱即教师対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它具有三个特征:职业对象性、原则性和广播性。因此,答案为C。1.A解析:师爱具有激励功能是说教师的这种情感会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的心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心理作用,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內部动力。因此,答案为九2.B解析: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1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包括认知成分、批判成分和教师的陈述成分。因此,答案为D.3.B解析: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因此,答案为B。4.A解析: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來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因此,答案为A。5.B解析: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因此,答案为Bo6.C解析: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经历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和角色信念阶段。其中,角色信念阶段这阶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这吋教师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是正确的,并视其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因此,答案为C。7.C解析:教师反思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教师藉此來提高反思能力,从而也提高教学能力。在观察与分析阶段教师开始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因此,是最集中体现反思的阶段。因此,答案为c。8.A\n解析:教学监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其教学监控能力往往也高。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教育、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瓦善于计划、评价、调节自己的教学过程,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以达到既定的目标。教学水平低的教师则正好相反,他们的学科知识也许与高水平教师没有明显差别,但是他们关于教学和教学策略方而的知识却比较贫乏,不善于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表现出较低的教学监控能力。这说明,在具备定的学科知识以后,教学监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答案为Ao二、填空题1.传授知识2.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3.社会角色4.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5.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树立学习榜样;积极参与教育实践6.班杜拉;结果预期;效能预期7.价值观;自我概念&教学活动过程9.貝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10.能动性;普遍性;有效性11.教育机智12.理智感;美感;道德感13.激励;感化;调节;榜样14.基础;前提15.角色改变三、简答题1.简述教师角色。\n答: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小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徳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如下多重角色:⑴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这是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教师的特殊功能是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教师的这一角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來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待点,组织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使他们牢固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多方面能力。⑵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教师在课堂上、学习上是老师,在生活上是长者和父母。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解答他们在生活屮遇到的各种问题,充满热情地关怀、期望、帮助学生,扮演父母形象角色。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应成为学生的刖友与知己,对待学生热情、友好、同情、平等、民主,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⑶榜样和模范公民教师是教育人的人,社会上的人们按照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理所当然地要求他成为学生和公民的榜样。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的替身与行为的典范;教师所有的举止言行都无疑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表率,在学生心灵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每个教师都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和表率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施之以潜移默化的影响。(4)学纶灵魂的塑造者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培养其能力,而且还要按照一定的世界观塑造学生的灵魂。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远大理想,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精神境界,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热爱和平的品质,培养他们具有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5威育科学研究人员「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教学2学习中出现的间题,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特别是对自己教学的研究,要掌握一定教育科研方法,芥注重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间题,从而便自己不仅成为一名教育实践家,而且还要成为教育理论家。2.如何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答: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屮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促进教师角色的形成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⑴正确认识教师职业使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正式成为教师前就对教师职业及相应的角色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对于未来的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有关知识,请优秀教师作报告的形式,有意识地传授有关教师角色的知识。只要方法得当,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⑵树立学习榜样\n通过榜样的行为示范,人们能够常握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学会在不同情境屮从事角色活动,处理角色冲突。树立榜样时要注意,首先,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引起学习者的关注,榜样的示范行为是可学习的,可模仿的,不宜标准太高或难以学习;其次,是榜样的示范行为具有可信任性,真实有效;再次,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⑶积极参与教育实践在将角色的认识转化为信念的过程中,实践活动非常重要。一个社会是否尊师重教,一个学校是否能人尽其才,是影响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角色意识的客观因素,而教师的心理需要则是其主观因素。长期的教育实践会使大部分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从而将社会角色期望转化为自己的心理需要。教师与其他人一样,具有各级各类需要,但每种需要的强度及相互关系在各个教师身上的反应是不同的。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教师会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与口己的需要联系起来,从而将社会需要转化为心理需要。2.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有哪些影响?答:教学效能感的概念來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対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教学效能对教师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⑴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自己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成才,便会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努力工作。在教学屮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能够坚持不懈,勇于向困难挑战。效能感低的教师则认为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影响巨大,而自己的影响则很小,不管如何努力,收效也不会大,因而常放弃自己的努力。(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效能感高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会注意总结各方血的经验,不断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效能感低的教师由于不相信自己在工作中会収得成就,便难以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总结和提高。⑶影响教师在工作川的情绪效能感高的教师在工作时会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往往収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效能感低的教师在工作中感到焦虑和恐惧,常常处于烦恼之中,无心教学,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通过影响教师行为而对学生自我效能及学习能力与成绩起作用,而学生自我效能和学习能力与成绩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与此同吋,环境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也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着影响。3.简述教学监控能力。答:(1)教学监控能力的涵义\n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的涵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①是教师对口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②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③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⑵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①计划性与進备性。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明确所教课程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手段,并预测教学屮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②课堂教学的组织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吋准备有效应付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③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并能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Z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④沟通性。教师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并保持对自己和学生Z间的敏感性和批判性,一发现沟通屮的问题就努力纠正。⑤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教师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师要认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采用各种方法评估学生的进步程度,以便于改进自己的教学。⑥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教师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Z后,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仔细分析自己的课哪方面取得成功,哪些方而有待改进,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等。⑦职业发展性。职业发展性指教师对口己的职业发展的设计与期望。2.教师角色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有哪些?答:教师角色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当中,具体体现在下几方面:⑴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影响,対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社会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发展以及师生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理想的。\n⑵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口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屮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屮心的教学风格。具有学生屮心教学风格的教师,强调学生的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强调让学生自己参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评议学习效果,自己则是一个不直接出面的领导者。具有教师中心教学风格的教师则是直接出面指导学生。⑶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杲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学生容易取得教师所期望的效果。反之,学生会以一种消极的态度來对待教师,不理会或拒绝教师的要求。这种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人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应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⑷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条是有声的言教,另一条是无声的身教。在対学生产生有意识、有系统影响的各种有目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是采用“言教”的方式;而在大量的师生之间无意识的日常交往中,除言教外,经常起作用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因为身教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是以全部行为和整个个性来影响学生的。积极的影响如此,消极的影响也是如此。“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徳的主要特征。四、论述题请论述师爱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功能及表现形式。答: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髙尚的情感。它既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它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功能和表现形式分别如下:⑴师爱的心理功能①激励功能。教师的爱不仅是一种态度和情感,它实际上是一种评价,一种社会性认可。学生往往把教师对白己的关怀、爱护、尊重、信任等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与人格联系在一起。教师的这种情感会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的心中具有非同寻常的心理作用,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②感化功能。教师的爱表现为对学生感召、感染和转化等教育作用。教师以爱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使学生的人格受到感化,使他们情操受到陶冶。师爱的这种感化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难以替代的。③调节功能。教师对学生的爱也会唤起学生对教师的爱,使师生之间感情融洽,关系密切。\n师爱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愿意向教师倾吐心声。这样教师就更能清楚地了解学生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断调节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①榜样功能。教师的爱通过双向交流,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爱戴、感激和依恋等情感,并进一步诱发他们学习和模仿教师的举止言行和人格品质,使教师成为榜样和楷模。⑵师爱的表现形式①关怀和爱护学生。真正关怀学生,是师爱形式的起点。爱护学生,是指爱护和发展学生身上一切积极的因素,抑制消极不良的因素。②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绝不能无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与信任是紧密联系的,尊重就是信任。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和集体的教育帮助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③同情和理解学生。同情特指教师要对那些缺少天赋、在生理上有某些缺陷,或者学习成绩差,或者犯了错误等的同学表示关心和同情。理解是一种理智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理解学生首先是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正确认识和対待学生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并透过现象去寻找合情合理的解释。④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一个具有坚定信念和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热情期望,这是师爱真实自然的流露。它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在-•起,使师爱具有了明确的性质和目的,使师爱超越了一般情感的范畴。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一、选择题1.D解析: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屮,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行为的变化,也有潜在的个体内部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而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只有通过反复练习、训练,使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才能称为学习。因此,答案为D。2.C解析: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们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此,答案为C。\n1.B解析: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在这个过程屮,他提出:一个原来是屮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因此,答案为B。2.B解析: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因此,答案为B。3.D解析: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屮,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根据这一定义,只有D选项符合。因此,答案为D。6.B解析:根据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概念学习是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学会用圆规画圆属于这一类学习,因此,答案为B。7.A解析: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因此,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是意义学习的客观条件.因此,答案为A.、8.C__..<■<■>,__q-.»解析:逃睦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薩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属于逃避条件作用。因此,答案为C。9.D解析: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将学习结果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其中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物的选择倾向。题中发生的学习就属于态度的学习。因此,答案为D。10.C解析: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认为,学生的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其中,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來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通过行为规范的学习而培养学生的品德,就可以使学生学会做人。因此,答案为C。11.B\n解析:刺激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这类学习屈于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因此,答案为Bo6.D解析:巴甫洛夫在实验中,将狗置于隔音室内,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便给予食物,则狗产生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以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做出分泌唾液。在这个实验开始时,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而铃声不能,这吋,食物叫无条件刺激,铃声叫中性刺激,诱发的唾液分泌反应叫无条件反应。因此,答案选D。\n6.C解析:强化是通过强化物來增加动物某种行为的过程。逃避条件作用指当厌恶刺激出现后,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消退是指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已经获得的行为不给予强化,行为消失的现象。惩罚是消除或抑制某种反应,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答案选C。7.B解析:刺激分化是指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因此,答案选B。8.A解析: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人称作认知一发现或认知——结构论。因此,答案选A。二、填空题1.行为;行为潜能2.解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3.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4.能力;品德5.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増强ftn'7.同类反应I-8.发现学习6•巴甫洛夫9.认知结构10.新知识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11.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n9.先行组织者10.社会文化历史11.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12.接受学习三、简答题1.请简要阐述学习的心理实质。答: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其心理实质可以从下面三方面來理解:(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与行为Z间的中间变量,学习者必须凭借反复的练习与经验,才有可能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可以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当人们表现出一种新的技能即可推知学习已经发生了。有时,人们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一些一般性的知识经验和行为准则,这类学习不一定在人们的当前行为屮立即表现出来,但却影响着人们在将来对待某些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即它们改变了人的行为潜能。⑵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人们学会的有些技能几乎终生不忘。习得的知识观念虽然有时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发生遗忘或被以后新的学习内容所干扰,但保持时间仍是比较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由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而产生的正规学习;另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随机学习。学习也离不开个体成熟的影响,只有个体具有一定的成熟准备时,经验才会发生作用。厂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现象.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行为的变化,也有潜在的个体内部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而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只有通过反复练习、训练,使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才能称为学习。2.简述加涅对学习的一般分类理论。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分类有层次分类和结果分类。⑴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层级结构。\n①信号学习。信号学习主要指学习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这类学习属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包括不随意反应和情绪学习。②刺激一反应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指学习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与一定的反应相联结,并得到强化,学会以某种反应去获得某种结果。③连锁学习。连锁学习指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一反应动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一反应动作联结。各种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这类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言语联结学习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语单位的联结,即言语连锁化。⑤辨别学习。辨别学习指学习一系列类似的刺激,并对每种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⑥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⑦规则学习。规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Z间的关系,规则学习就是形成多个概念的连锁。⑧解决问题学习。解决问题学习指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运用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⑵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为了更好地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上述八类学习的基础上,加涅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作是五种学习类型。①智慧技能。智慧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它们是学校屮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内容,包括基本的语言技能到高级的专业技能。智慧技能指向学习者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的信息。②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认知策略是在学习者应付环境事件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内部行为的控制,即对个体自身的认知活动的监控。④言语信息。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④动作技能。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⑤态度。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五类学习不存在等级关系,其顺序是随意排列的,它们是范畴各不相同的学习。这种分类是对学习层次分类的一种简缩,充分体现了人类学习的特点,尤其符合学校学习的性质。把学习结果作为教育目标,有利于确定到达日标所需要的条件;而从学习条件中可以派生出教学事件,告诉教师应该做什么。因此,通过对学习结果的分析,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为到达教学目标铺平道路。\n3•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答:大学生处于特殊的层次,其学习既不同于小学生,也不同于中学生的学习,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表现出自身的特占八(1特习內容上的特点①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大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各类鬲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人都要在社会各个实践领域从塁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为社会服务。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学习一职业活动。它既不同于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又不同于一般劳动者的职业活动,是为毕业后参加职业活动做准备。在大学学习期间,大学生既要在本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內傳览群书,又要对本专业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钻研。只有这样,才能便自己适应未来生产、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妾求。②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由于大学生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较强,因此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实践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教学计划屮都安排了实验、实习、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环节,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为了常握本专业所需的实践知识和动手能力,单靠儿个星期或两三个月的教育实习、临床实习、生产实习是不够的,学生还应在平时学习中,经常同社会、同实际工作部门联系。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不但要掌握本专业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了解这些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趋势。大学生学习内容屮还包含一些有争议性的、没有定论的学术问题。教师在阐述某一学科内容时,经常向学生介绍一.系列互不相同的理论和观点,但其中没有一种观点或理论目前已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⑵学习方法上的特点①白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第一,大学生的课程留有较多的自学时间,使学生有可能把精力投入到自己认为必要的或感兴趣的方血;第二,教师要布置各种参考书供学生课后自学;第三,大学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参加科研工作,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的。②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人学生总是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学习。他们相信自己通过独立思考、探索所得到的正确结论。大学生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学习的意义、价值,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③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大学生还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实验作业和生产任务。除了校内的多种学习途径外,还要不断地和校外社会现实相联系,进行社会调查或开展咨询服务,从社会实践中学习。4.阐述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理论。答: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习的日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发现说或认知一结构论,该理论主要包含下面两部分内容:⑴认知学习观\n①学习的实质。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知识体系。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屮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认知结构就是编码系统,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目”。学习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一切知识都是按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的。这种各部分存在联系的知识,使人能够超越给定的信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应当向学生提供具体的东西,以便他们“发现”自己的编码系统。②学习的过程。学习一门学科包含着三个儿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炼,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不管新旧知识关系如何,都会使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获得了新知识以后,还要对它进行转化,人们可以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过评价可以核对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或者运用得是否正确。评价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常常需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最好能画出各组成要素的编码系统的图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死的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⑵结构教学观学习理论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定性的,它只说明实际情况怎样。教学理论是约定俗成的,是i种规范化的理论,它阐明有关获得知识与技能形成最有效的方法和规则。因此,结构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①教学的目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不论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木结构。学科基本结构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木原理及其基木态度和方法。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门学科的结构,他们就会把该学科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促进学习迁移,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提高学习兴趣。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第一,动机原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人与人Z间和睦共处的需要)。第二,结构原则。为了使学习者容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结构,教师必须采取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传授。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來呈现。第三,程序原则。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问题或知识的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的能力。第四,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当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重要的一坏。知道强化结果应\n恰好在学生评估自己作业的那个时刻。四、论述题请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答: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⑴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Z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可能更正确的解释。而且,更重耍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來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屮的具体”。⑵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白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过程。而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口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并不简单地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地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I口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又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彖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述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n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种解释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白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Z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第五章学习动机及其培养一、选择题1.B解析:口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市口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岀来的把学习、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因此,答案为B。2.B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因此,答案为B。3.C解析: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_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热。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因此,答案为C。4.B解析: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內制心理动力,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夕卜在的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个体內在的需要,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教师与家长的期待是外部动机,也是一种低级动机,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兴趣、主动性才能起作用。因此,答案为&】矗吩5.A\n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册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內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的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相连时.因此,答案九A・1.A解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因此,答案为A。2.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其中,任务难度属于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的。因此,答案为B。&A解析:能力的高低属于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制的归因;努力程度屈于不稳定的、内在的、可控制的归因;任务难度属于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归因;运气好坏属于不稳定的、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归因。因此,答案为A。9.B解析: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因此,答案为B。10.A解析: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二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因此,答案为A。11.B解析: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他总是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体现出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答案为B。12.C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学习动机。高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源于眼前的利益。因此,答案为C。13.D\n解析:口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口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rh班杜拉首先提出。因此,答案为D。9.A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內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的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相连的。因此,答案为A・以」-10.D解析:內部动机杲指由个体內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內部动机因養,会促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王佳每天独自听音乐就源于自己的兴趣,属于内部动机。因此,答案为D。11.C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來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rti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因此,答案为c。12.A解析: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对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因此,答案为A。13.C解析:如果动机过高,学习者根木达不到,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就会降低,甚至会起到负面影响;如果动机过低,很容易就达到了,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也不大。只有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因此,答案为C。14.D解析:一般来说,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强化物应当及时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因此,答案为D。15.B解析: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儿率是50%,他们会冋避这项任务。因此,答案为B。二、填空题1.学习动机\n1.利他主义2.自我实现;自我提高3.学习动机4.维纳6・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7.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学习的积极性9.启发式教学;认知结构状态;跨度10.学习策略;学习动机11.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指责12.求知探索的动机;友情交往的动机;成就建树的动机13.直接性学习动机;间接性学习动机;间接性学习动机14•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15.认知内驱力;白我提高的内驱力;交往内驱力三、简答题1.简述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答: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己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rti以下两部分构成:(1)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它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可称为学习驱力。学校情境中的学习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①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上得到满足。\n①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可以使学生把学习行为指向在当前学校学习中可能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行为指向未來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成就和地位。它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②交往内驱力。交往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反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这三个组成部分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是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⑵学习期待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另一个基本要素。学习冃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屮的。学习期待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就其作用来说,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的诱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没有这种自身产生的动力,个体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发生。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屮占主导地位。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正是那些能够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与那些使个体感到可以达到的目标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了学习期待。学习期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的必不可少的成分。1.简述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答: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驱力。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做过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大学生学习动机主要有四大类:一-是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二是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三是谋求职业和保证生活的学习动机;四是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四种类型,实际上也表现岀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在同一个大学生身上,其学习动机也是多种多样,而不是受某种单一的动机所支配,且有主有从。大学生的主导性学习动机有:求知探索的动机、友情交往的动机、成就建树的动机、自尊自主的动机。大学生以求知、求学需要为主要的、基本的学习需要,同时珍视友谊、重视自尊和荣誉、追求成功,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n⑵学习动机的间接性大学生的直接性学习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弱;间接性学习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加强。间接性学习动机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⑶学习动机的社会性随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大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远大的理想逐步树立,其学习动机的社会性意义也在日益扩大。(3)学习动机的职业化不少大学低年级学生都有专业思想不巩固的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的日益加深,认识到所学专业在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逐年加深,职业化的学习动机开始逐渐巩固。1.怎样対学生进行学习需要的培养?答:学习需要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虑: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屮能专心一致,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吋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低。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主体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收获成正比例,主体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不良的学习效果,使学习的努力得不到相应的收获,从而削弱学习需要,降低学习积极性,导致更差的学习效果,最终形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要想使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关键在于:首先,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其次,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①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沱更分化的学习需要;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应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②问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从间接途径\n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牛多方面的要求和爱好。学习需要形成的两条途径要配合使用,不可偏废。因为只有间接途径转化而来的间接动机而无直接途径产生的直接动机,学习动机难以巩固和发展;仅有直接性动机而无间接性动机,易使学习情境狭隘,阻碍学习动机的进一步发展。四、论述题1.论述学习动机理论。答: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理论主要有以下儿个:(1)强化动机理论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屮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在学习活动屮,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竟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联结主义的强化动机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外部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2)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⑶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乂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rti于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因此它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來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n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⑷自我实现理论自我实现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屈和爱的需耍、尊重的需要、口我实现的需要。口我实现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自我实现的人心胸开阔、独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白己的需要,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⑸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分为三种:①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了以强化;②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③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影响白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白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归因方式也直接彫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如杲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难度等)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具有四大功能;第一,决定人们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学习活动的坚持性;第二,影响人们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第三,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第四,影响学习吋的情绪状态。1.试论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更好的学习。答: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更好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作业难度是构成\n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乂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IH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一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対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首先,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其次,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的作用;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在教学屮要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学习竞赛以竞赛屮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感和自我提髙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影响不同,对于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影响甚微。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⑸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就稳定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则学习者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会增强他们的口豪感、自信心或产生羞耻感、自卑感;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n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一、选择题1.B解析: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高等数学的学习能够促进初等数学的学习,是典型的正迁移,乂因从高等数学到初等数学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属于又是逆向的。因此,答案为B。2.A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因此,答案为A。3.D解析: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学习者的迁移心向,认知策略与元认知;客观因素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认知结构属于主观因素,因此,答案为D。4.C解析:根据迁移內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股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辻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持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因此,答案为C。5.D解析:根据迁移內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迸行划分,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彫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答案为D。6.B解析: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顺应性迁移是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的过程,其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重组性迁移是指调整各成分I'可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的过程。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答案为B。7.C解析: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因此,答案为C。8.C\n解析:定势通常指既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有时也称为心向。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发生于连续的活动屮,前面的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因此,答案为C。1.B解析: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Z间的相互影响称为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侧向迁移。“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正是这种迁移。因此,答案为B。2.C解析: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i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答案为C。3.C解析: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因此,答案为C。4.C解析: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根据奥苏伯尔的同化论发展而來的。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学生头脑屮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因此,答案为C。5.D解析:哈洛这个实验是证明学习定势影响迁移的经典例证。实验结果表明猴子通过多次的练习,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如果选出的物体受到奖励,下次再选它;如果未受到奖励,下次就选择别的物体。依据这种定势,猴子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以后的类似问题。因此,答案为D。6.A解析:桑代克等人提出共同要素说,认为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白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或共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因此,答案为A。7.C解析:垂直辻移又称纵向辻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上层经验与具有鮫底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下层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答案为C.8.D亦37呂0©000曽殛讯?\n解析: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由于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所以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桑代克等人用大量的实验证明,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限的,只存在于含有相同要素的领域。迁移是育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这些都是对形式训练说的否定,也便迁移的研究有所深入。因此,答案为D。17・A解析: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心理官能(指记忆、思维等一般心理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而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这种说法与皮亚杰的观点相似。因此,答案为A。18.A解析:形式训练迁移说认为心理固有的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注意、记忆等各种官能都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训练而得到增强,并口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由于形式训练说缺乏科学的依据,所以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因此,答案为A。\n二、填空题1.学习迁移2.正迁移;负迁移3.概括化;系统化4.能力;品德5.言能心理学7・共同成分6・难度;训练价值8.关系一一_「点I9・知识结构10.正迁移;负迁移1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轰;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1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3.学习的方法14.心理准备状态15.协调;整合三、简答题1.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答:学习迁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儿方面:⑴学习的迁移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n学习理论不仅要说明学习是如何引起的,学习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还要说明学习结果在今后学习屮是如何变化和产生影响的。学习迁移不仅涉及到已有知识经验的变化和应用,而且它本身也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对学习迁移的实质与规律的揭示,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学习理论。⑵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经验贮存于大脑之中,而是最终要将所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实际的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去,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但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些经验,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要通过迁移才能实现。己有经验在应用的过程中,一方面解决了当前的课题,另一方面又使得原有的心理结构更为完善、充实,形成一种稳定的调节机制,广泛有效地调节人的活动,更好地解决现实屮的问题。学习迁移直接影响到问题的解决,并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⑵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个体能力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依赖于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类化。在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先前经验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即存在着迁移,而知识技能的类化过程也只有在学习的迁移过程中才能实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知识技能的获得及广泛迁移,从而使这些经验不断整合及类化而实现的。通过探讨学习迁移的规律,可为知识、技能向能力转化提供科学的依据。道德规范的学习与品德形成的关系也是如此,品德心理结构必须通过对道德规范的学习及迁移才能建立。对于学习迁移规律的探讨,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能力与品德,并形成科学的能力观与品德观。1.请列举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答: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儿个方面:⑴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共同因素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允,现代心理学倾向于从学习对象的构成成分来分析,将学习对象的构成成分区分为结构成分和表而成分两大类。所谓结构成分是指学习任务中与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有关的成分;而表血成分是指学习任务中与最终目标的获得无关的成分。结构成分不同则不能促进正迁移,甚至会产牛负迁移。不管是表面的还是结构的相似性,都将增加学习者对两个任务的相似程度的知觉,而知觉的相似性决定迁移量的多少,两种情境的结构相似性则决定迁移的正或负。⑵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己有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类化过程或新旧经验的协调与整合过程。C有经验的概插水平,必然要影响到迁移的效果。凡是所掌握的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反之,效果就越差。教学经验也表明,对事物关系有了概括了解的学生,往往能较好地理解和处理陌生的问题。⑶认知技能与策略\n迁移过程是通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实现的,认知技能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及其掌握水平影响迁移的实现。有时学习对象具有共同因素,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也比较高,可是学习者对新的学习内容却仍不能产生迁移。这是由于他尽管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对认知活动中动作执行的控制仍然没有掌握,不会在应用知识时控制动作系列的执行顺序以及对侮个动作对象及变化进行合理的处理,也就是没有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认知技能和策略。学习者要在掌握知识的同吋,掌握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和策略,以促进学习的迁移。⑷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当后血的任务是前血任务的同类课题或它的特例吋,定势能対后來课题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当新的学习任务与先前任务不是同类或者是碍要灵活变通的相似任务时,定势就可能干扰新的学习,对迁移起阻碍作用。除上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Z外,诸如年龄、智力、态度以及教学指导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迁移。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上述主要因素的影响,促进正迁移,提高教学的成效。1.简述学习迁移的分类。答:学习的迁移现象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教育实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⑴正迁移与负迁移按照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⑵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主要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扌舌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从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來说,有的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概扌舌性较髙,这种学习内容在其形成的认知结构方面,是一种上位结构;有些学习内容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较低,其形成的认知结构属于下位结构。纵向迁移也就是指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I'可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也叫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⑶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按照迁移的先后,分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彫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即后继学习引起先前学习屮所形成的认知结构的变化。(4)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n按照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屮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屮。普遍迁移也叫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如果能将习得的原理、态度应用于以后的各种学习情境中,则后继学习将会变得较为省力和有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越基本,则对于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四、论述题1.试论述教育心理学各流派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观点。答:教育心理学对学习迁移比较有影响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流派:⑴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能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及其训练价值。学习要想取得最大的迁移效果,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难记的古典语言(如拉丁语和希腊语)、数学和口然科学中的难题,是训练官能的最好材料。⑵相同要素说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所谓的共同要素或共同成分,指的只是共同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结。⑶经验泛化说先期学习屮所获得的东西Z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屮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前后两种学习活动Z屮。两个学习活动Z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类化。理论把有关的全部经验组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学生在理论知识的背景下理解了实际情况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去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⑷关系转换说“顿悟”关系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Z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学习者所迁移的是顿悟一一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关系转换说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只有学习者发现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迁移。⑸认知结构说\n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变量就是学习者需要应用他的原有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时,原有认知结构的内容方面的特征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对学习迁移产生直接的影响是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①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这指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原有知识与新学习的知识具有三种不同的关系,即上位、下位和并列的联系。因此,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是他掌握的知识的概插水平和包容范围。概括程度越高和包容范围越广的知识,越有助于同化新的知识,也就越有助于迁移。②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这指个体在学习新的任务前,是否能清晰分辨其原有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异同。如果一个学生的原有知识是按一定的结构、分层次严密地组织好的,则他在遇到新的学习任务时,不仅能迅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新知识的固着点,而且也易于辨别新旧知识的异同。③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性。原有认知结构越巩固,越有助于促进新的学习。倘若在利用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原有知识本身不巩固,则不但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正迁移),反而可能会出现干扰(负迁移)。⑸经验整合说学习迁移的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整合过程,经验整合的实质就是要构建一种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整合的基础是概括,它是通过对不同学习中的经验构成成分的分析与抽象以及对不同学习中的共同经验成分的综合及概扌舌而实现的。整合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经验网络化现象。经验的整合指通过概括所获得的经验与原有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整合是一个过程,是通过同化、顺应和重组三种基本途径來实现的。1.联系教育教学实践,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谈谈怎样有效地促进学习迁移。答: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促进学习更好的迁移可从以下儿方面考虑:⑴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由于任何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的连续、分步构建的过程,而最终形成的心理结构也是具有一定层次关系的网络结构,因此,某一单元或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从所要构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出发来考虑。同时,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明确而具体,不能含糊笼统,应让学生能够确切把握其涵义,以发挥它对学习材料的沟通作用。⑵科学精选教学材料\n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在选择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作为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必须包括基本的事实材料,脱离事实材料只讲概念、原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内容要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虽然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具有比较高的稳定性,但随着当代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原来作为学科基本内容的教材就会失去其原有的地位,而被新的、更重要的、迁移范闱更广的原理、原则代替。因此精选教学内容,必须注意用科学的新成就来代替过时的材料,不断取舍,使之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⑶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教材如果编排得好,迁移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编排得不合理,则迁移的效果就小。怎样才能合理编排教材呢?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应具有科学、合理的逻辑关系,能体现出事物的上下、并列、交叉等内在关系。一体化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应能整合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既要防止相互割裂、支离破碎,又耍防止互相干扰或机械重复。教材的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Z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的联结点与联系线(联结线索),这样不仅利于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整合作用,而且便于教师与学生了解以往学习中的断裂带及断裂点和今后学习中的发展带及发展点。⑷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有了编排合理的教材,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迁移的作用,就要求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既包括宏观方血的整体安排,即学习的先后顺序安排,也包括微观方面的每■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不论哪一方面,首先要把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道德规范(上位结构)的学习放在首位,作为教材的主干。在此基础上,再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不断分化”的原则组织下位结构知识的教学。同时,应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以达到“综合贯通”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I'可的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消除学生认知的矛盾。如果教学程序设计不合理,不能使学生做到横向联系和融会贯通,就会出现不良后果。⑸教授学生学会学习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学习方法这种经验中不仅包含有关知识,而且还包括有关学习的技能。掌握学习方法不仅仅是知晓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必要的心智技能,如阅读技能、实验技能、观察技能、解析技能等。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把认知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掌握认知策略教学的有效方法,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n第七章认知发展与知识领一、选择题1.A解析: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表现为思维品质的差异。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其中,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表现为思路广阔、能随机应变。因此,答案为A,.2.B解析: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实物和动作。通过直接感知实物,在实际动作过程中展开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结构十分简单,动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终点。实际操作动作结束了。相应的思维活动也就停止了。因此,答案为B。3.C解析: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从内容上看,感性概扌舌并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所概括的一般只是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这种概括是根据比较和概括事物的外部特征而形成的,只是知觉水平的概括。“主句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词”这句话正属于这种概括。因此,答案为C。4.C解析:所谓模像直观即在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直觉的能动反映。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像直观。因此,答案为C。5.D解析: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题目中的老师正是运用了变式的作用。因此,答案为D。6.B解析:所谓模像直观即在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直觉的能动反映.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赛和演示,均属于模像直观.演示实验是屋于实物直观。因此,答案为B・7.A解析: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调查访间等都属于实物直观。观看教学电彫属于模像直观.因此,答案为A。\n1.A解析:组合律表明,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答案为A。2.D解析: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因此,答案为Do3.A解析:言语直观是在形彖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例如,在史地教学屮,有关历史生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有关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的领会,均少不了言语直观。因此,答案为A。4.B解析:感性概扌舌即直觉概扌舌,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有的学生看到锐角、直角、饨角等图形中都有两条交叉的线,就认为角是由两条交叉的线组成,就是一种感性概括。因此,答案为B。5.B解析: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理性概括是在主体对感性材料自觉地进行一系列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实现的,是通过思维过程而完成的。认为理性概括是自发的过程是错误的。因此,答案为B。二、填空题1.感知2.组织;解释3.思维的知觉\n1.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创造思维;思维的元认知5.教材直观;直观材料6.实物7.模像直观;实物直观强度律;活动律9.目的任务10.理解知识11.分析;综合12.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13.深刻性;稳定性14.理性概括15.思维过程三、简答题1.简述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答: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反映着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产出思想产品的能力。它集屮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核心因素。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包括以下儿个阶段:⑴言语前思维阶段儿童在未掌握言语Z前,就已经产生了思维活动,思维产生于言语Z前。当儿童与客观事物发生作用时,同一动作经常导致同一结果,使儿童逐渐认识到事物Z间简单的联系和关系,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这意味着思维开始萌芽。(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实物和动作。通过直接感知实物,在实际动作过程小展开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结构十分简单,动作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终点。实际操作动作结束了。相应的思维活动也就停止了。这种思维的突出特点是直觉性和行动性。3岁前婴儿的典型思维就属\n直觉行动思维。(2)具体形彖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表象。借助于表象的支持,展开联想和想像活动,头脑中的表彖积累得越丰富、越生动,则想像和思维越活跃.这个阶段思维的突出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7岁前幼儿的典型思维就属具体形象思维.(3)形式逻辑思维阶段:、.•"二丁,’思维活动的支柱是概念。个体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获得概念。借助于概念的支持,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这个阶段思维的特点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相对稳定的方面.小学时期是形式逻辑思维的形成期,形式逻辑思维是初中生的典型思维.形式逻辑思维亦称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⑸辩证逻辑思维阶段思维活动的支柱是辩证概念。个体借助于辩证概念的支持,按照辩证逻辑思维的规律展开思维活动。这个阶段思维的突出特点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不断变化的方面。高中生的思维正处在辩证逻辑思维形成的时期,辩证逻辑思维是大学生的典型思维,亦称论理型的抽象逻辑思维。2.简述当代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答: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素。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低表现为思维品质的差异。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思维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形式逻辑思维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进行的抽象概扌舌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事物Z间的确定界限。在形式逻辑思维活动中,人总是先撇开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运动性,去孤立、静止、抽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対立统一的反映。在辩证思维活动中,人们不仅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事物的静态,也反映事物的动态;既承认事物本身的同一性,又承认同一性存在于事物的差异和对立Z中。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根据思维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以把人类的思维活动划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常规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了的,但对于问题解决者可能是新的;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并且具有社会价值的问题。大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己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其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常规性思维。但大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接受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而且也要为社会创造和生产新的知识。大学生在常规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有显著的发展。⑶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知,首先表现在他们能直接地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能清晰意识到自己\n的认识活动过程及其活动方式。其次,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内心的认知活动和情绪活动都充满兴趣,能进行较深刻的反思活动。他们不仅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人,而且能认识到口己的思维与别人思维之间的不同,从而能选择社会上较完美的思维形式来完善自己的思维,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思维。再次,表现在大学生不仅懂得规则的内容以及意义,而且能对规则的规则进行认识,在现实中无法比较的规则在他们的头脑中可以比较,可以在头脑中对运算进行运算,由法则推导出法则。这样,有关思维的元认知的发展,使得大学生能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1.简述教材概扌舌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答:教材的概括与知识的理解过程就是思维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冷析与综合分析指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分析的作用在于对对彖的各种组成要素进行区分、分解或分出.分析一般有两种形式,过滤式分析和综合性分析.过滤式分析是对问题的条件与要求进行粗浅的分析和试探性解决,逐步扫E除各种无效的尝试。综合性分析是把间题的条件与妾求综合起来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解决间题的方向.综合指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综合的作用在于依据对象各要素的关系,进行组合、联合或结合。综合有两种形式,联想式综合和创造性综合。联想式综合以联想沟基础,把事物的特征和属性结合在一起。创造性综合是在事物的各种属性间建立新的联系和关系。在教育中,学生主要运用的是联想式综合,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综合的能力.⑵比较比较是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把不同对象的各个部分和各种特征区别开来,才能比较它们的异同。只有通过比较,找到事物的共同特征和差界点,才能进行抽象,把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东西进行区分;只有在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活动的正确方向,才能把事物的本质属性联合起來完成概括。比较是抽象概插的必要前提。比较以分析综合为前提,乂是抽象概括的基础。比较是一个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在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概括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⑶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一般的与本质的要素,结合成为概念、法则与思想。思维过程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改造是通过思维过程中的概括动作实现的,一般把这整个过程简称为概括过程。2.联系实际,简述三种直观教学形式的优缺点。答:直观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教学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各自内容及优缺点如下:\n(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①实物直观的优点: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快地发挥作用。②实物直观的缺点:由于实物直观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联系在一切,并且由于受时空与感官特性的限制,许多事物的特征与联系难以在实物直观中直接被觉察。因此它不是唯一的直观方式,还必须有其他种类的直观。⑵模像直观模像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像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等。①模像直观的优点:对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要素;并且可以根据观察需耍,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方式扩大直观范I韦I,不受实物直观的局限,提高直观效果,扩大直观范围。因此它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②模像直观的缺点:由于模像只是事物的模拟形象,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因此要使通过模像直观获得的知识能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发挥更好的定向作用,一方面应注意将模像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比较,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使模像直观与实物直观结合进行。(1)言语直观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①言语直观的优点: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同时也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彖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想像。②言语直观的缺点: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鲜明、完整、稳定。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四、论述题1.试论如何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答: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有多种途径,具体措施包插以下儿个方面:(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n①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实物直观真切,但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像直观与实际事物Z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木质要素和关键特征。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模像直观一般比实物直观教学效果好这一结论只限于科学知识的学习阶段。当学习有了i定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自然是必要的。我们强调的是先进行模像直观,在获得基本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比一开始就进行实物直观的学习效果好。②词与形象的配合。增强直观的效果,不仅要注意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合理选用,而且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首先,形象的直观过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其次,形彖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由于言语直观是通过唤起学生头脑屮的表象而起作用的,因此在言语直观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是否有有关的记忆表象,并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记忆表象;其次,教师的言语描述必须讲求质量,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和确切性。⑵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①运用强度律。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像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致。②运用差异律。对彖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屮区分开来越容易。对同一知识内容和体系屮对象和背景的设置与区别可以说是一门艺术。③运用活动律。活动的対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在直观过程中,要善于使作为対象的知识较之作为背景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说,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注意在变换背景知识的条件下多次突出对象知识,从而造成一种活动的态势。④运用组合律。凡是空I'可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牛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止确地组织学生的注意,使Z指向和集屮在所要观察的对象上。观察过程屮,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一般说来,应先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即先对整体对象有了初步的、一般的认识后,再分出对象的各个部分,并对这些部分进行细致的观察,进而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n联系,把它们综合为一个整体,达到对观察对象的确切、细致、全面的认识。观察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察报告。(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科学知识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才能被掌握,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2.试论如何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成效。答:要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成效,必须充分运用以下条件:⑴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扌舌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八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有利于辨别的信息。⑵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要提高概插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牛对教材的概括容易发牛错误。一种情况是把一类事物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作本质特征。另一种情况是在概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在辨认事物或进行归类时,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把应该包括的对象未包括进去或把不应该包括的对象包括进来了。为了充分发挥变式应有的积极作用,选用的变式应使那些显著的但非本质的要素得到变异,突出那些隐蔽的但本质的要素。同时,对象的变式应与词的指示和分析相结合,最好在提出定义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依据定义所提出的重要的或本质的特征去分辨各种客体。⑶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插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科学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较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①同类比较即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n①异类比较即不同类但相似、相近、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异类比较,不仅能使相比客体的本质更清楚,而且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2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建立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都是教学上常用的比较方法。在科学知识的领会阶段,首先应进行同类事物间的比较,以促进概括,明确概念与规则的内涵;然后再进行异类事物间的比较,以使相似、相近、相关的概念和规则分化出来。(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一般来说,有两种相对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法和发现法。指导法强调学习的结果,而不太重视学习的过程,主张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沿着详细规定的学习程序接受知识,学生则应该接受教师系统的、有计划的指导。发现法重视学习的过程,主张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强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自行发现原理和原则,学会如何学习。有效的教学应把两者结合起来,采用“有指导的发现法”。对于容易的材料,教师可少指导,甚至不指导;对于复杂的材料,则非指导不可,否则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讨论的时候,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主动解答问题。即使在讨论初期,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不着边际,冋答的方式也未必中肯,但经过这一阶段之后,至少他们可先澄清所讨论的原则中包含的概念。教师如果在这个吋候发现学生对原理中某一概念尚缺乏了解,就必须设法补足,再继续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旁辅导,但不宜代替学生匆匆作结。简言之,在概插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归纳和总结。第八章记忆的发展与知识的巩固一、选择题1.D解析:痕迹衰退说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它起源于亚里士多徳,由桑代克和巴甫洛夫学派进一步发展。因此,答案为D。2.C解析:短吋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吋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吋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在短时记忆中,人们一次大约只能记住5〜9个彼此独立的信息单元,人们的短时记忆容量或广度以5〜9个信息单元为限。只有通过组块,信息单元的内容可以扩大,才可以包含更多的信息。因此,答案为C。\n1.B解析: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來,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储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因此,答案为B。2.A解析:通过遗忘曲线可以看到,遗忘在学习Z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儿乎不再遗忘。学习20分钟Z后,遗忘达42%,所以应当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因此,答案为A。3.C解析: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了一种独持的解释,即知识同化说。他认为,在真正的有意义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则是前面的学习的加深和扩充.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因此,答案为C・4.A曰f口、•:.、诃Qparrjh解析: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进行了长期的实验。后来的学者将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曲线图,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因此,答案河A・5.D解析:语言中介编码是借助长时记忆中储存的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形等,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使Z成为可以贮存的东西。将“女孩”、“小鸟”、“森林”、“唱歌”4个词重新组织为“一个女孩在森林里听小鸟唱歌”来识记,是将无意义的词语变成有意义的句子来记忆。属于语言中介编码。因此,答案为D。6.B解析:提取失败说认为,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在反时记忆中的存储是永久的。遗忘的发生,仅仅是由于一吋难以提取欲求信息所致。如果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舌尖现象”是指明明知道某件事,但就是不能回忆出来的现象也说明,遗忘实际上只是暂时的,只是rti于失去了提取线索或线索错误而引起的。它可以用来验证提取失败说。因此,答案为B。7.C解析: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可使人们的全部心理活动趋向于一个目标,使学习任务从背景屮突出出来,人们在进行感知时头脑就能留下较深的痕迹。识记时的主动性愈高,识记的效果就愈好。考试之前的学习有较强的主动性和明确的日的性,因此,效率较高。因此,答案为C。8.A解析:形彖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显著的直观性。记住衣服的样式和颜色就属于形象记忆。因此,答案为A。\n二、填空题1.编码;存贮;提取2.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3・5秒到2分钟;7±24.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5.编码6.数量;性质;目的性;主动性7.遗忘现象&识记;再现9.组块10.情景记忆11.有意识记12.短时记忆13.前摄抑制;倒摄抑制14.意义识记;机械识记15.联想三、简答题1.简述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答: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大学生记忆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⑴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大学生能充分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和实质,能在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前提下进行记忆;能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并选择最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未知的新知识经验进行记忆;能把所学的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Z屮,经过思维的参与和加工,按\n合理的逻辑结构,系统地、完整地储存起来。(2浴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等各种品质全面地发展起来,尤其是记忆的敏捷性和楮确性品质得到突出的发展。大学生的记忆不仅速度快、容量大、持久性好,而且精确、完整.大学期间是人生记忆力达到成熟和最旺盛的时期.舄(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随着各种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并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实用而有效的记忆方法,如纲要法、解意法、序列法、联想法、谐音法、编组法等等.2.简述知识编码的主要方式。答:知识编码也即信息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知识的编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⑴视觉编码视觉编码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人的记忆系统中存在着一个感觉贮存阶段,视觉器官保存图像信息的容量相当大,但是保持的时间相当短,超过250亳秒,遗忘就开始了。⑵语音听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主要以语音听觉编码的方式存在。人们在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也存在听觉的编码方式。语音编码或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系统的主要编码方式。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与记忆材料的性质相关。(3)语义编码在记忆一系列语词概念材料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它们按语义的关系组成一定的系统,并归类进行记忆,而不是按它呈现的顺序去记忆。在学习中,人们将材料按意义进行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系统,有助于识记。对于人类长时记忆系统屮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人们主要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行加工。(4)语言中介编码语言中介编码是借助反时记忆屮储存的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义、发音、字形等,对当前输入的某些信息进行编码,使之成为可以贮存的东西。这种编码方式,在识记无意义材料和离散语言材料时经常使用。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等特点,也能对识记材料进行中介编码。1.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知识识记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在整个记忆系统中,信息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而且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知识的识记与编码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⑴材料的数量与性质\n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效果,识记材料越多,平均需要的时间或诵读次数越多。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识记的效果随所识记材料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材料的性质也影响识记效果。识记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比识记无意义联系的材料效果要好;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强的材料比识记系统性、连贯性较差的材料效果好;识记直观形象的实物或图像材料比识记抽象概括的言语材料效果好;识记韵文比识记散文效果好。⑵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指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须特殊努力,不用专门方法,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识记。有意识记指具有明确目的,采収一定方法,并需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可使人们的全部心理活动趋向于一个目标,使学习任务从背景中突出出来,人们在进行感知时头脑就能留下佼深的痕迹。识记时的主动性愈高,识记的效果就愈好。(3)对材科意义的理解度材科的意义指材料代表着一定的客观事物,和学习者的某些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在识记的时候,对材料的理解,就是认识材料代表什么客观事物,它和自己飾哪些经验有联系,它在经验中占有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意义就是联系,识记就是建立联系和巩固联系。在识记材料时应尽可能地建立较多的联系.如果材料本身所指示的联系很少,可以通过适当的组织加工,运用一宦的''记忆术",找一些人为的联系,便机械识记意义化.(4)组块化编码组块是一种信息的组织与再编码,是人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组块也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信息的组成单位。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一个数字、一个单词、一个词组,甚至是一个句子。⑸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多种分析器同时参加活动是提高识记成效的重要条件。视听结合的识记效果优于任何单一的识记方式。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有助于加强识记。(6)觉醍状态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识记的效果。一般认为,人在上午11〜12点之间的学习效率最高;下午6〜8点之间效率最低。这与不同的觉醒状态有关。⑺识记的信心学生的信心对识记也有很大影响。如果学生认为,所要识记的材料比较容易,而且相信自己能记住它,就会集中注意,积极思考,识记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如果学生感到识记材料很困难,缺乏信心,就会影响到识记时的注意与思维以及必要的意志努力,自然很难有良好的识记效果。1.简述知识保持与存贮的组织形式。答: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屮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存储过程,信息在头脑屮\n的保持不是静止的、凝固的,而是一个重建过程,信息在保持过程中要不断地受到思维的“剪裁”加工而发生变化。知识是由以下的一些组织形式保持与存贮的:⑴空间组织人们认识的许多事物是以空间方式组织在头脑屮的。这种存贮方式是人们保存情景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⑵系列组织系列组织指人们记忆的内容按一个特殊的、连续的、系列的顺序在头脑屮贮存的方式。这种存贮方式主要用于保存简单的符号水平的语义信息。⑶联想组织联想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或由想起的一种经验再想起其他的经验的过程。一种经验的发生必然伴随着其他经验的出现,这种伴随经验或与原经验接近,或相似或相反。联想组织是人们对字词水平的语义信息储存的重要方式。⑷网络组织这是人们语义记忆的主要方式,人类的概念和命题主要是按网络组织储存在记忆系统之中的。在层次组织屮,概念的特征进行分级贮存。在每一级概念的水平上,只贮存该级概念所独有的特征,而同一级的各概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则贮存在上一级概念的水平上。由于上级概念的特征只出现一次,无须在其他所有的下位概念中再贮存,这样的分级贮存可以大大节省贮存空间,因而记忆成效可以大为提高。(3)更替组织反时记忆屮材料的组织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样的信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组织。人们根据材料的性质、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组织自己的记忆内容,各种组织方式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时是相互重叠的,形成一个相当复杂的有结构的记忆库。四、论述题I・论述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答: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冋忆,或者再认和冋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关于遗忘原因的解释有如下的几种理论:⑴衰退说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按照这种理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吋I'可的推移自动发生。这一假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徳,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尽管许多心理\n学家对痕迹衰退说提出了种种怀疑,并做了大量实验,但至今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神经系统中留下的记忆痕迹可以永久保持而不会衰退。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观点也符合事物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一般规律,所以痕迹衰退仍然被认为是导致遗忘的原因⑵干扰说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这种遗忘理论得到了大量实验的支持,近一个世纪以来它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研究证明,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対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在系列学习、配对联想学习和自由回忆的记忆实验屮,都获得了强有力的证据。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一个学习材料两端的项目学习快、记忆得牢一些,而中I'可部分的项目学得慢、记得差一些。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较差,是由于同时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双重干扰的结果;最前部与最后部的记忆效果较好,是由于仅受到倒摄抑制或前摄抑制的结果。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记忆的痕迹rh于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而一时提取不出来,当排除了这种干扰以后,提取就能成功。⑶同化说同化说是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遗忘的原因提出的一种解释。这种理论认为,在真正的有意义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有意义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是前面的学习的加深和扩充。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学习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在有意义学习屮,或者由于原有知识结构不巩固,或者由于新旧知识辨析不清楚,也有可能以原有的观念来代替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这是一种消极的遗忘,教学中必须努力避免。⑷动机说动机说认为,遗忘是因为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故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人们有一种把创伤性经验有选择地重新编码为中性的甚至愉快的经验的倾向。人们倾向于重新组织自己的童年经验,以便记住过去的“美好时光”,但实际生活并非如此,只是“应当如此”而已。1.试论如何进行合理复习,防止遗忘。答:复习是巩固所学知识最基本的方法,为了促进知识的保持,避免知识的遗忘,必须注意合理地组织复习。进行合理复习,要做到以下几点:\n⑴复习时机要得当把握复习的正确时机主要是指以下儿个方面:①及时复习。由于遗忘的发展开始很快,所以要想提高巩固复习的效果,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以前及时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为此,在教学上必须遵守“及时复习”的原则。②间隔复习。由于遗忘存在着“先快后慢”的趋势,因此在教学上还必须遵守“间隔复习”的原则。③循坏复习。复习的冃的不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冃的是为了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中。应用,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因此,教学上也应该遵守“循环复习”的原则,对于所学的重要的基本的材料应经常进行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合理的复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儿个:①合理分配复习吋I'可。对所学教材的复习,从吋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每次时间短,次数多),一种是集屮复习(每次时间长,次数少)。研究表明,这两种复习方式效果不同,一般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屮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不要等到考前集中复习。②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一般背诵材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阅读,一种是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研究表明,这两种复习方式效果不同,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教育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边阅读边背诵,将阅读与背诵交替进行。③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整体复习指每次复习整篇材料;部分复习指把材料分成儿个部分进行复习;而所谓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即先进行整体复习,而后把材料分成儿个部分,进行部分攵习。研究表明,这三种复习方式效果不同,一般综合复习效果最好。当然,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综合复习的选用也应考虑材料的特点,全血照顾到影响记忆效果的各种因素。如果材料是彼此没有意义联系的,采用部分复习法无疑是合理的;如果材料是彼此具有联系的,则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安排:材料比较简短,可以采用整体复习法;材料比较复杂、冗长,则宜采取综合复习法。⑶复习次数要适宜有关研究一致表明,教材的保持或遗忘与复习的次数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Z,则遗忘发生越快。据此,心理学家肯定了“过度学习”的必要性。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但是,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所以,并非复习次数总是越多越好。\n总之,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虑。第九章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形成一、选择题1.B解析: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因此,答案为B。2.A解析:智力技能也称为心智技能,所谓心智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因此,答案为A。3.D解析: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称为原型内化。因此,答案为D。4.B解析:心智技能是在头脑中借助于言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如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它具有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潜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等特点。因此,答案为B。5.B解析: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內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学习策略。因此,答案为B。6.D解析:组织策略杲整合所学新知识之^)、新旧知识之间的內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是属于组织策略中列提纲的方法。因此,答案为D。7.B解析: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因此,答案为B。\n1.A解析: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学习策略。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如人名、外语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因此,答案为A。2.B解析: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讣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调整阅读速度、复查、使用应试技巧等都属于元认知策略。因此,答案为B。3.B解析: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属于组织策略中利用图形的方法。因此,答案为B。4.B解析:认知策略这个术语最初由布鲁纳在其著名的人工概念的研究屮提出,直到20世纪70年代加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才明确地将认知策略划分出来,在其学习结果分类中单列一类。因此,答案为B。5.C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川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IH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冃标,在一项认知活动Z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的策略。因此,答案为C。6.C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屮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属于认知策略。学习课文时分段、总结段意属于精细加工策略中生成性学习的方法。因此,答案为C。7.A解析:元认知通常被认为是“对思考的思考”或对白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一般认为,元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种成分,元认知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因此,答案为A。\n1.B解析:元认知策略中,学习者学习时一股先认识自己的当前任务,然后使用一些标准来评价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间题,然后,监视自己的进展情况,并根据监视的结果采取补救措施。因此,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共同起作用的。因此,答案为B。16.B解析: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扫E和调节学习过程。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调节策略。因此,答案为B。17・C解析: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和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题中A、D属于元认知策略,B属于资源管理策略,只有C属于认知策略。因此,答案为C。18.C解析: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视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它包括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画线等。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采用在主题句下画线来帮助学习的方法是画线法,属于复述策略。因此,答案为C。二、填空题1.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2.操作性知识3.智慧技能;认知策略4.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控制5.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6.心智活动方式pLJ.\—n11711p?*17.知识的保持;理解L®\•VfF■W)/■II*Lw8.编码;组织\/•;0)〉〈0VQ7nn]9.组织策略10.精细加工\n9.元认知成分10.实践模式11.原型内化12.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13.记忆性知识三、简答题1.简述知识的分类。答: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1)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这类知识一般通过记忆获得,也称为记忆性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语义,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称其为语义知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需借助言语进行,且其学习结果对用言语描述,R・M•加涅把它叫作言语信息。这种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实践操作密切联系,具有动态的性质。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本质上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的。由于动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指向性不同,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两个亚类:①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可称之为智慧技能,主妾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②另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內调控的程序性知识,可称为认知策略,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梅耶认为,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并列关系,而不是一种包含关系.程序性知识是指个体在特殊情境下所便用的规则和歩骤,它只相当于加涅的智慧技能;而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杲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去学习、记忆、解决间题的一股性方法。它不仅包含加涅的认知策略,而且包括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元认知策略。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区别在于对外办事和对內调控,梅耶认沟程序性知识僭慧技能闲策略性知识GA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区别在于特殊技能和一股方法。2.简述心智技能及其特点。答: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n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区别于程序性知识,心智1技能是一种动作经验心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知识学习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及怎么样(陈述性知识)、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知识)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技能学习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熟练不熟练的问题,即会不会做及做得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是一类专门叙述活动(包括心智活动)规则和方法的知识,只是解决心智活动的定向依据,而不是心智活动方式的木身。要真正掌握心智活动,不仅要掌握某些程序性知识,还要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动觉经验,才有可能实现。⑵区别于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心智技能是一种心智活动方式,区别于操作活动方式,体现在:①对象具有观念性。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体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知识、信息。②执行具有内潜性。心智活动的执行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部默默地进行的,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判断其存在。③结构具有简缩性。心智活动是不完全的、片断的,是高度省略和简化的。(3)区别于习惯行为,心智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心智技能是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指心智活动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要求应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习惯是口然习得的,可能符合规律,也可能不符合法则;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1.请叙述常见的儿种认知策略。答:常见的认知策略有以下几种:⑴注意策略注意策略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在阅读材料屮附加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注意策略,并观察其对学习的影响。若问题涉及材料的基本结构,则学习者注意材料的主要内容;若问题涉及材料的细节,则学习者注意材料的细节。教师可以采用外部手段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采用适当的注意策略,以促进学习与保持。设计问题,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提问,自己回答问题,逐步从外部控制转化为内部控制。\n⑵编码与组织策略信息要反久地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和组织。编码和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I'可的关系。它具体表现为描述策略、表象策略、归类策略、网联策略等多种形式。描述策略即将孤立的单词组成描述性句子;表象策略即将言语形式的信息转化成视觉形式或图画形式的信息;归类策略即将离散的项FI按语义类别组织成序列,以减少记忆项目的数量。这三类策略主要适合简单知识的学习。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组织策略往往表现为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具体表现为学习者识别材料中各种思想间的主要内部联系的“网联”策略。⑶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活动,即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対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简单知识的精细加工:记忆术是典型的精细加工技术。它是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记忆方法。有人在利用记忆术帮助记忆外语单词的研究中创设了“关键词方法”,即在记忆外语单词时先在本族语言中找一个读音与外语类似,且能产生有趣联想的词。⑷复述策略复述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使用复述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自发使用复述策略。要想通过复述真正达到提高记忆效果的目的,宜采用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复杂知识的学习,复述策略包括边看书边讲述材料,在阅读时对材料的重点、难点和要点用划线、圈点、加注符号等方式将其突现出来。划线能使学生快速找到和复习课文中重要的信息,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划线只应划出重要的和相关的信息,如杲在无关信息下划线,反而会降低对重要信息的冋忆。对于没有掌握划线策略的学牛,教师可以教授他们这种方法:首先向他们解释课文中哪些内容是最重要的;其次教他们划出一段课文中少量的、最重要的句子;最后应教他们对划出的句子进行复习,并用自己的话予以解释。1.简要概括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答: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有以下儿点:⑴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吋教授元认知认知策略中的元认知成分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策略的概括性、保持度和可迁移性的重要因素。个体先有认知的发展,然后才有元认知的发展。如果个体的元认知水平较低,则认知策略的应用要达到高水平也困难。当学生执行策略和完成学习任务时,应鼓励他们对策略的执行过程进行控制,以确定取得的进步并补救发现的问题;如杲我们能教育学生注意他们正在使用的策略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场合使用,以及使用的情况如何,则策略的教学可能更为有效。\n(1)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认知策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控作用,使用策略的目的就是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策略的应用与它所加工的信息本身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个体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学生的原有知识背景是策略学习与应用的一个重要条件。⑶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认知策略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仅仅记住有关认知策略的内容,并不能保证提高学习成绩。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只有被学生接受并改变他们的信息加工过程时,才能改进其学习。如果学生没有强烈的要求改进自己认知加工过程的动机,教学是难以奏效的。学生的动机决定他们选择什么策略,并决定他们使用这些策略的效果。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和使用机械学习的策略,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牛倾向于选择和使用有意义的和起组织作用的策略。动机强的学生倾向于经常使用他们习得的策略。动机弱的学生对策略的使用不敏感。⑷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策略不能离开教材内容单独训练,必须通过具体的学科内容迂回教学,策略的应用离不开具体的学科情境。(5)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其教学必须遵循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首先要通过教师的直接讲解或者应用示范,让学生理解所要教授的认知策略,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其次应鼓励学生在相似情境和不同情境中进行策略的应用练习。先在相似情境中练习,帮助学生完成策略性知识转化。而后在变化的情境中练习。使认知策略获得迁移,能够灵活运用。同时,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给了及时的反馈和矫正,并提醒学生注意策略运用的条件,以免导致策略的盲目使用。四、论述题1.请论述心智技能的培养。答:培养心智技能,首先要确定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或操作活动程序,即确定心智技能的“原型”。对心智技能的培养应该遵循以下耍求: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对学习任务缺乏自觉的学习需要就不可能有高度的学习积极性,自觉的学习需要的产生往往同对学习任务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体验分不开。在培养工作中,应采取\n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心智技能的培养,始于主体所建立起来的原型定向映像。在原型建立阶段,一切教学措施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建立完备、独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象。完备性指对活动结构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独立性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概括性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定向映象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不同,则活动的定向基础就有差异,就会影响到心智技能最终形成的水平。(1)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而实现的,言语在心智技能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言语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这时的培养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动作本身,利用言语来标志动作,并巩固对动作的认知。教师要在学生熟悉动作的基础上再提出言语要求,以言语来标志所学动作,并组织动作的进行。在用言语来标志动作时,用词要恰当,要注意选择表现力强而学生又能接受的词来描述动作。在原型内化阶段,言语的作用是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这时言语己转变成为动作的体现者,成为加工动作对象的工具。这时教师的培养重点应放在考察言语的动作效应上。这一阶段不仅要注意主体的言语动作是否正确,而且要检查动作的结果是否使观念性对象发生了应有的变化。随着心智技能形成的进展程度,要不断改变言语形式,如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简缩,由外部言语转向内部言语。除上述几点基本要求外,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充分考虑学生所面临的主客观条件,并针对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辅助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1.试论述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答:心智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反映,任何新的心智技能的形成,在原则上必须经过下面三个基本阶段才能实现:(1)原型定向阶段原型定向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阶段就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在原型定向阶段,主体的主要学习任务是,首先确定所学心解技能的实践模式,其次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这必须做到:①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n①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白觉性。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构成活动的动作不能以现成的形式教授,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③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2)原型操作阶段原型操作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川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在这一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活动的最初形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物质化的。在物质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是实际事物,是对象本身。在物质化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是对彖的代替物。不论哪种情况,都是对原型的操作。为了使心智技能在操作水平上顺利形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②注意变更活动的対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③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④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⑶原型内化阶段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成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要使操作原型成功地内化成心智技能,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②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已没有实际操作),然后再逐渐缩减。③注意变换动作对彖,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④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一、选择题1.C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的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的特点。题中只有C.选项符合要求,因此,答案为C。\n1.C解析: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正是功能固着的表现。因此,答案为C。2.A解析: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为此,可以把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因此,答案为A。3.A解析:问题情境与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心理眩惑”等情况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都影响问题的解决。因此,答案为A。4.B解析: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己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正属于这类问题。因此,答案为B。6・B解析:流畅性是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变通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独创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因此,答案为B。7.C解析: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因此,答案为C。8.D解析: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后者产生的成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金刚经》原文手抄稿不属于创造性作品,因此,答案为Do9.D解析:创造力的培养在于创造意识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个性的培养和创造机遇的把握.而所有这些都基\n于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解决间題策略训练-因此,答案为D.10.D解析: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其基本结构包括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意识。因此不包括创造性勇气。因此,答案为D。1.D解析:尽管对创造性有不同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因此,答案为D。2.A解析: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像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动机、情感和意志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因此,答案为A。3.A解析: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教科书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教科书上的问题多属于有结构的问题。因此,答案为A。4.A解析: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屮看到或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鸟是原型,它对飞机的发明起到了启发作用,故属于原型启发。因此,答案为A。5.B解析: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头脑风暴法。因此,答案为B。6.D解析: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定势使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一种倾向习性,并影响问题是否顺利解决。因此,答案为-二、填空题1.情境2.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3.尝试一一错误模型\n1.顿悟\n1.失调;诊断;假设;推断;验证6・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r\'L*^j、J|一卄jII:pVj(j-》$j£fYjjj—jhjj7•间题表征;选择操作;实施操作;评价当前状态&9.要求;条件—1J»a•\wje、了八*J/I卢f直接检验;间接检验7.定势8.问题情境9.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10.真创造;类创造11.流畅性;灵活性或变通性;独特性12.发散性思维13.头脑风暴法;戈登技术三、简答题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有哪些?答: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决定了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⑵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有时有助于解决问题,有时妨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來考虑问题的定势。⑶原型启发与联想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爭物屮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力法。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n的事物。⑷情感与动机状态一般说来,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这是从情绪的性质方面讲的。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但动机过强,也会影响问题的顺利解决。(5斤性因素个性因素对解决间题也有重要彫响.实验表明:一个人杲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也彩响着间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2.简述间题解决的信息加工观点。答:信息加工观点认为:问题解决就杲搜索问题空间,寻找一条从起始状态通向目标状态的通路,或应用算子使起始状态逐步过渡到目标状态。问题解决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间题表征问题表征将任务范围或作业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问题空间就是人对问题的内部表征,包含三种状态,即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冃标状态。初始状态指问题被认识时所处的情境;目标状态指要寻求的最终结果。屮间状态指在实现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的转变过程中,由操作引起的种种状态。⑵选择操作操作就是问题解决者把一种问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问题状态的认知活动,也叫算子。有些算子可随问题空I'可的形成而获得,有些则需进行选择。当问题空间较小吋,正确的算子易于选择;当问题空间较大时,则难于选择正确的算子,需应用一定的问题解决策略來进行。问题解决策略就是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案、计划或办法,它决定着问题解决的具体步骤。选择操作和确定问题解决策略密不可分,问题解决总是由一定策略来引导搜索的,可以将选择操作阶段同时看作是确定问题解决策略阶段。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一是算法策略,指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二是启发式策略,指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収较少的操作來解决问题的方法。⑶实施操作问题解决者实际运用算子来改变问题的起始状态或当前的状态,使之逐步接近并到达目标状态,也叫执行策略阶段。简单的问题只需少量操作,选定的策略就能顺利实施,复杂的问题则需要一系列操作才能完成,有时甚至选定的策略也无法实施。⑷评价当前状态对算子和策略是否合适,当前状态是否接近目标状态,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等做出评价。当前状态被评价为目标状态,则问题得到解决,否则需进一步选择算子和改变策略,其至需\n重新表征问题空间。1.简述问题解决的特点。答: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其基本特点如下:⑴问题情境性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问题情境指出现在人的而前并使人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它促使个体积极思考,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结果则是问题情境的消失。⑵目的指向性问题解决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指向的活动,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没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心理操作,不能称为问题解决。⑶操作序列性问题解决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只包括一个心理步骤、只需要简单的记忆提収的活动,虽有明确的目的性,但不能称为问题解决。⑷认知操作性间题解決:的活动必须有认知成分的参与,它的活动依赖于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进行。有些活动尽管有目的,且包括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没有重要的认知成分参与,主要是一种身体的活动,也不能称为间题解决.4.间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包括哪些方面?答:间题解决是由一定'詹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间题解决的认知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发现习题问题解决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问题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有的问题较为明显,容易发现;有的问题则比较隐蔽,不易被人发现。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个体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人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往往决定着他活动的水平和效率,甚至是事业的成败。发现问题取决于三个因素:①主体活动的积极性。主体活动的积极性越高,接触面越广,就越能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问题。②主体的求知欲望。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不满足于对事物的一般了解,喜欢刨根问底,常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屮发现问题。③主体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愈丰富,视野就愈开阔,就愈容易发现问题。⑵明确问题明确问题就是认清问题的关键。认清问题的关键,思维活动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条不紊地围绕问题的核心展开。要明确问题,就必须分析问题。问题包括要求和条件两个方血,要求是指问题解决要达到的目标,条件指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能利用的因素和必须接受的限\n制。分析问题就是要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⑶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提出多种假设,这就需要进行选择,以确定最佳方案。最佳方案的产出不在于假设的数量,而在于假设的合理性即假设的质。良好的假设常常是从众多的假设中挑选出来的。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①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越灵活,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就越能提出众多的合理的假设。②个体己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扩大假设的数量并提高其质量。⑷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①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一个假设在付诸实施Z后如获得预期的结果,就是正确的。②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检验。有些假设不可能或不允许采取实践检验的策略,需要在头脑中用推论的方式进行。通过推论,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合理的假设,选择最佳的假设,这是解决问题过程中最常用的检验方法。1.简述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答: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直接依赖于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训练问题解决策略的方案和程序。一般来说,问题解决能力训练遵循以下的基本步骤:⑴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投身于问题解决的活动之中,创造性地看待问题,要让学生有时间酝酿和讨论。如果学生觉得他们的想法会受到教师的认真考虑并有可取Z处,他们就会更愿意投入到问题解决的活动屮去。教师要注意创设一个接纳学生意见的氛围,增强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活动的动机。⑵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学生在试图解决问题之前,必须正确理解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简要的陈述和明确的界定,并让学生进行练习,检查他们对问题的日标状态、已知条件及其相互关系是否理解,以培养学生仔细界定问题的习惯。⑶教育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师应通过具体实例向学生示范如何分析问题,区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让学牛考虑并写出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必须使用哪些条件,以及运用这些条件来解决问题,学会对问题的解决做出规划。\n⑷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这些想法进行过多的评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解决问题的方案屮。这时,重要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⑸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学生提出多种假设后,教师应引导他们考虑各种假设的意义,评价其对行性。当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都可行时,它们Z屮必定有一个是费时最少的。也要引导学生把时间价值、金钱投入和道德要求结合考虑,以帮助学生选择最好的假设。(3)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教师让学生了解习惯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动机情绪、知识经验、问题情境等对学生问题解决有什么影响,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和克服其阻碍作用的有效策略是什么。⑺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是不断地解决问题实践的结果。应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实际地解决现实生活和学习屮的问题,使学生在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教师对学生问题解决的情况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障碍,并教授他们克服障碍的方法,以促进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四、论述题1.论述创造性思维以及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答: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它的构成及其培养方法分别如下:⑴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像。①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分析思维即逻辑思维,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直觉思维是依靠直觉突然地看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预感到问题或情境的意义和结果,并直接指向目标。直觉思维过程,没有明显的分析活动,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分析思维进程完全不同。②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辐合思维遵循单.一的模式归一地求取答案,思维过程就是要明确地指向这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是假定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思维的方向往外发散,寻找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n①抽彖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抽象思维指运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來解决问题。形象思维指利用头脑屮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当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比较弱时,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必须达到一定的阈限,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②再造想像基础上的创造想像。想像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像。通过想像,把概念与形象、具体与抽彖、现在与未来、科学与幻想巧妙地结合起来。再造想像是根据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描述而相应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在创造活动中,人脑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称为创造想像。(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白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要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②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训练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头脑风暴法和戈登技术。“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做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岀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规则: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暂缓评价);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戈登技术是美国学者戈登于1961年提出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技术,是运用头脑风暴法在讨论问题Z前向与会者或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但戈登技术只提出一个抽象的问题。创造性的提高是知识、技能和策略几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创造性培养的基本策略,应是在专业知识教学屮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还应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进行智慧活动的训练。创造性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是日常教学活动。当然,也不排斥直接的智慧训练的一定效果和可行性,不排斥课堂教学Z外的作为辅助手段的创造发明发现等活动,对培养学生动脑筋的习惯与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所起的作用。脱离专业知识教学的其他做法,不应干扰或取代作为学生创造性培养的主要途径的课堂教学,否则将是舍本逐末。1.试述彫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答: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要受到知识、策略和技能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因素能促进问题的解决,有的因素却阻碍问题的顺利解决。具体而言,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⑴有关的知识经验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策略和技能,知识经验的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门领域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专门的知识经验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专家和新手差异的研究上。专家和新手的知识结\n构特征不同。专家记忆中的知识是经过很好组织的,在搜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时能很好地得到运用。专家不仅具有丰富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他们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的特点也不同于新手。在解题方式上,专家常常以更抽象的方式表征问题,他们一般不需要中间过程就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新手需要很多屮间过程,需要有意识地加以注意。在解题策略上,专家运用的是从已知条件前进到目标的策略;新手则倾向于从要求解决的问题倒退到已知条件的策略来解题。专家更多地利用直觉即生活经验的表征来解决问题;而新手则更多地依赖正确的方程式来解题。⑵定势与功能固着①定势。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发牛•变化的情况下,定势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②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一个人熟悉了•种物体的某种功能吋,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⑶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呈现的刺激模式能直接提供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和方法;如果刺激模式掩蔽或干扰了问题解决的线索,那就会增加解决问题的困难。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岀现本来是简单而熟悉的问题,但由于问题呈现的方式有了改变,而干扰或阻碍问题解决的情况。(1)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突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酝酿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可能与对定势的克服有关。(2)原型启发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启发在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用特别明显。科学上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得益于原型启发。原型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或相似处。通过联想,可以从原型中间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3)情绪和动机状态情绪和动机状态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平和的心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情绪的性质也影响问题解决。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解决,消极的情绪状态不利于问题解决。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不仅直\n接影响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第^一章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一、选择题1.A解析:从形式上看,白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其中,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因此,答案为A。2.C解析: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其中,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插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因此,答案为Co3.B解析:从自我观念來看,可分为现实口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其中理想口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即对想像屮的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彖,是个人追求的目标。因此,答案为B。4.A解析:在生命降生Z初,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他们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和外界事物的区别。大约8个月左右,生理白我开始萌生,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因此,个体自我意识的萌芽发生在出生8个月左右。因此,答案为A。5.D解析:从3岁到青春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时期。这一吋期,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个体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能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享有的社会权利等。因此,答案为D。6.C解析:大学生以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为中心的自我探索主要表现在个体对个人未来的社会角色、社会义务、社会归属、人主价值等方面的思考上。对这些问题探索的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速度,并最终影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答案为Co7.D\n解析:自我萎缩型的特点是:理想口我极度缺乏或丧失,而对现实自我又深感不满,从而极端自卑,甚至可能出现自我拒绝。一旦出现自我拒绝,不仅理想自我和观实自我难以统一,还会出现自暴自弃、自责等状态。他们认为理想白我是难以实现甚至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现实自我太不争气甚至无法容忍,但又没法改变。因此,答案为D。1.A解析: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变化主要是指自我概念的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和稳定性。其中自我概念的丰富性是指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答案为A。2.A解析: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仍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体现在:在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有时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因此,答案为A。3.D解析:自我扩张型的特点是,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帰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一是虚假的统一;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一种表现是忘记了现实自我,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甚至开始整天埋头于虚无飘渺的自我设计。另一种表现是将幻想我、理想我代替现实我,伪造一个能让人人满意并自我陶醉于其中的典型形象,来充当现实的自我。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是自我矛盾型的特点之一。因此,答案为D。4.B解析: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徳发展阶段理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属于道徳发展的前习俗水平中的第一阶段。因此,答案为B。5.B解析:道徳认知是属于影响态度和品徳学习的内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同伴群体的影响属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因此,答案为B。6.B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因此,答案为B。7.C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冃PUA渚楚意识到的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活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因此,答案为G\n1.B解析: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在形成道德品质过程中关键在于培养道德信念,使之能依靠信念来坚持下去。因此,答案为B・2.A解析:道德信念对行为貝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只有道德观念而无道德信念时,就经常会发生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因此,答案为九3.B解析: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前习俗水平的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因此,答案为B。4.C解析: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后习俗水平的普遍伦理取向阶段,也就是第三选项的良心或原则取向。因此,答案为C。5.B解析:权威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因此,答案为B。6.D解析:品徳是道徳品质的简称,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徳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因此,答案为D。二、填空题1.对自身的意识;对自身与周闱世界关系的意识2.自觉性;能动性3.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4.理想自我;现实自我5.学习成才;社交活动;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n1.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7.改革意识;民主意识;探索意识;创造意识;审美意识;参与意识8.自尊感;自卑感此&111列&应5逋JL饭11址9.自我教育4*11.•_“I•«Il11>1c!l7s*A1rFtkf\SIITl1A1I.■<■r\■一二1111if1W114K110.正确的参考系i.SUW毘i7”.卜丈迄则L11・悦纳自己12.积极地评价自己13.个性全面发展14.自我中心期;客观化时期;主观化时期15.全面认识自我三、简答题1.简述自我意识的结构。答: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⑴口我认识、口我体验和口我调控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自我概念和口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前提。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反映个体对白己所持的态度。它包括白我感受、白爱、白尊、白信、白卑、内疚、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层次。自尊是自我体验中最主要的方面。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它包括自立、自主、自律、口我监替、口我控制和口我教育等层次。口我控制和口我教育是口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生理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社会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屮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n识。心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白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3)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从自我观念来看,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三个维度.现实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我的看法,即对实在的我的认识。它是个体对自己现实的观感。投射自我是个体想像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投射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往往有距离.当距离加大时,个体便会感到自己不为别人所了解。理想自我杲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即对想像中的我的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家,是个人追求的目标。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也不一定是一致的。理想自我虽非现实自我,但它对个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的彫响很大,是个人行为的动力和参肴系・2.简述个体自我意识从产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三个时期。答:从生命的开始到成年,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都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的发展:⑴自我中心期0〜3岁)生命降生之初,婴儿没有自我意识,他们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和外界事物的区别。大约8个月左右,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到1岁左右,儿童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开來,初步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1周岁以后,儿童逐步认识自己的身体,也开始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大约到2岁左右,儿童逐渐学会用代词“我”来代表白己。3岁左右的儿童,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其特点是:①出现了羞愧感与疑虑感。②出现了占有欲和嫉妒感。儿童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独自占有,不愿与人共亨;如果母亲对別的孩子表现出关心和喜爱,儿童会产生强烈的嫉妒感。③第一人称“我”的使用频率提高,许多事情都要求“我自己来”,开始有了自立的要求。3岁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其行为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即以自己的想法来解释外部世界,并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2)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从3岁到青春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时期。在家庭、幼儿园、学校中游戏、学习、劳动,个体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渐形成各种角色观念。这一时期,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个体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能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享有的社会权利等。青春期以前,个体的眼光是向外的,引起兴趣和注意的是外部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视而不见。个体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但却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常常把自己的情绪视为某种客观上伴随行动而产生的东西,而不懂得情绪是自己的主观感受;不善于运用口己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而只是照搬成人的观点作为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3)主观化时期(青春期〜成年)从青春期到成年的大约20年时间里,个体的自我意识趋于成熟,并逐步获得了心理自我。自我意识表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用自己的观点来认识与评价事物,使自我意识成为个体认识外部世界的中介因素,从而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二是会从自己\n所见到的人格和身体特征出发,强调相应事物的重要性,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以指导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三是追求生活目标,出现与价值观相一致的理想自我;四是抽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使自我意识能超越具体的情境,进入精神领域。3.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自我探究。答: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屮的自我探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⑴以学习成才为中心的自我探究这主耍表现在对口己的智力与能力的探究上。个体会经常联系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别人的评价进行思考,逐步形成对自我智力与能力的意识,大学生这种自我意识是以个体的学习成才的愿望为基础的。⑵以社交活动为中心的自我探究这主要表现在个体对外貌和仪容、对个性特征、对社会地位和社会威信等的追求上。对有关白我身体、性格方面的认识,一方面与其日益强烈的社会交往需要相联系,尤其是随着男女交往的增多,个体不仅要吋刻考虑自己的仪容外貌的优美,而且对自身是否具有引起异性好感的性格和气质也十分关注。另一方面又与其不断增强的自尊心的发展相联系。大学生对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都比较敏感,往往通过这些来勾画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经过自我探究,形成反映白我社会地位与威信的角色意识。⑶以个人未來的前途与发展为中心的自我探索这主要表现在个体对个人未来的社会角色、社会义务、社会归属、人生价值等方而的思考上。对这些问题探索的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速度,并最终影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⑷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大学生既力求探究和发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也较明确地意识到了自我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归属、社会义务,以及具有社会意义的性格特征等等。他们能认识到个人作为群体一分子的地位与作用,对作为一个大学生的社会价值更加重视,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为社会做出贝献。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表现为哪些类型?答:自我统一意味着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统一,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统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表现为如下几种类型:⑴自我肯定型\n这种类型属于积极的统一。其特点是,能按照社会前进要求的理想自我,自觉地去改变现实自我的不足之处,使现实自我逐步完善,逐渐与正确的理想自我趋于一致,与社会前进的要求同步而形成自我的统一。在通往理想自我的过程中,他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对理想白我和现实白我的矛盾进行积极的调节。一方面,他们不断考察“理想白我”的正确性,去掉那些不切实际或错误的内容,增添新的、积极的因素,使之趋于丰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断加强対现实自我的观察、分析和评价,将其与理想自我进行対比,坚持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两者达到积极的统一。⑵自我否定型这种类型属于消极的统一。其特点是,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低,致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太大,经过努力仍无法接近冃标,或距离虽不大而主观上缺乏自我驾驭能力,心理上呈现一种消极的防御机制。这类学生往往企图通过常规的、习惯了的或简单的努力,去实现理想白我。小小的失败会积累起来形成挫折感,挫折感经过积累乂会转化为自卑感,缺乏实现理想自我的自信心。他们不是通过积极地改变现实自我去实现理想自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理想自我,屈从现实自我。由于无力改变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否定现实自我,并最终走向否定自我。⑶自我矛盾型.这类学生的自我意识难于统一,自我矛盾的强度大、延续时间长,新的自我迟迟不能确立,积极的自我难以产生。主要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⑷自我扩张型这种类型也属于消极的统一。其特点是,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统一是虚假的统一。这种学生往往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一种表现是忘记了现实自我,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甚至开始整天埋头于艰无飘渺的自我设计。另一种表现是将幻想我、理想我代替现实我,伪造一个能让人人满意并自我陶醉于其中的典型形象,來充当现实的自我。⑸自我萎缩型这种类型也属于消极的统一。其特点是,理想自我极度缺乏或丧失,而对现实自我又深感不满,从而极端自卑,甚至可能出现自我拒绝。一旦出现自我拒绝,不仅理想自我和观实自我难以统一,还会出现自暴自弃、自责等状态。他们认为理想自我是难以实现甚至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现实自我太不争气甚至无法容忍,但又没法改变。3.简述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答:与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的白我认知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1)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n跨人大学之后,个体不但经常主动地把自己和周围的人进行比佼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而口还常常白觉参照书本或宣传媒介屮学者、名人和英模等的品质,力图将社会期望内化为自我的个性品质,以适应吋代发展的要求。⑵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自我评价即个体对自我(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所作的某种判断。大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随着年级的上升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表现出两种片面性:一是“高估自我”,一是“低估自我”。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存在着高估自我的倾向,主要是因为大学生自信心强,富于自我想像,优越感强,自尊心强,但认识水平尚不高。部分大学生存在低估自我的倾向,主要的原因有:自我期望水平偏高,使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距离较大,从而容易引起学生对现实我的不满,而理想自我乂较难实现;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大学生对自己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感;过强的自尊心、社会适应能力差、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健全、缺乏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科学态度和方法等。(3)自我概念的变化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变化有以下特点:①自我概念的丰富性。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中学生倾向于笼统的描述。②自我概念的完整性。重视自己的身体和外表,更重视自己的智力才能、意志品质、气质性格、社交能力、活动成绩等,其自我概念己口趋完整。③白我概念的概括性。大学生对白我倾向于做更抽象概括和全面的描述。④自我概念的稳定性。大学生•的自我形象较少受到偶然情境因素的影响,不太会发牛急剧的变化。四、论述题1.请论述大学生如何比较全面地认识自我。答:全面认识白我是形成正确白我意识的基础。一个人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白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要使认识具有全面性、正确性,就要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大学生要比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⑴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个体与社会、与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体要超出自身來认识自我,必须通过认识他人、认识外界來进行。大学生应积极地投身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生活实践,在其中不断地丰富自己对自然、社会、他人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自我。深刻的自我认识是以\n深刻认识和理解他人、社会为前提的。⑵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來认识自我个体的自我认识往往受他人评价和态度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人的评价和态度。大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评价,评价者的特点、评价者所作评价的特点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他人评价的接受。大学生在接受他人评价之前,总是分析着评价者及其所作的评价,然后才有选择地接受他人的评价,形成关于自己的观念,达到自我认识。正确地开展同,学问的互评,教师给了具体而有个性的正确评价,都将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常常需要通过与他人相比较才能实现。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个体才能认识到自己能力的高低、道德品质的好坏、追求li标是否恰当等。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在比较屮对自己做出评价。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引导他们不仅与白己情况差不多的人比,更要敢于与周围的强者比。在比较屮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为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⑷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我,也可以通过把目前的“自我”与过去或将来的“自我”相比较來进一步认识自我。“自尊二成就十抱负”,说明个体的自我评价不仅収决于他的成就,而且取决于他的抱负水平,取决于两者之间的比较C过去的成就水平越高,个体越容易积极地评价自己;指向未来的抱负水平越高,个体则越不容易满足,越难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超越自己,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确立恰当的抱负水平,不要一味地跟自己过不去。⑸通过口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來认识口我自我意识是个体实践活动的反映,个体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可以为个体认识自我提供途径。个体正是在从事各方面的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情感取向、意志特征和道德品质的。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有利于他们客观认识自己的知识才能、兴趣爱好,进一步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⑹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能力。教师应教育学生不断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严于解剖自己,敢于批评自己,在自我解剖和自我批评屮,更深刻地认识自我。1.请联系实际,简述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包含哪些内容。答: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它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级表现,是青年大学生完善自己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具体包含以下内容:\n⑴全面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基础。一个人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要使认识具有全面性、正确性,就要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找到多种参考系,以便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自我,即:①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白我;②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③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④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⑤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大学生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能力。教师应教育学生不断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反思,对自己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严于解剖自己,敢于批评自己,在自我解剖和自我批评中,更深刻地认识白我。⑵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己,就是对自己的木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是否悦纳自己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它涉及到一个人是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我、形成自尊,还是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我、形成自卑。培养学生积极悦纳口己的态度,首先要引导他们积极地评价自己。其次,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在教育过程屮,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感,即使在批评甚至处罚学生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熄灭任何一点自尊的火花。也应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自尊、尊重他人及其相互关系,尽早克服自尊过敏现象。⑶努力完善口我白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白我、悦纳白我的基础上,白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白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自我完善是个体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方式,是一个合理确立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改变现实自我以达到理想自我的过程。完善自我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①确立正确理想白我。确立理想自我就是在自我认识、自我悦纳的基础上,按照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确立自我教育的发展目标。②努力提高现实口我。提高现实口我是大学生不断修正现实口我的行为和相应的心理活动,\n使Z朝着正确理想自我的目标发展。为了不断战胜旧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首先应该注意从“小我”走向“大我”,既努力发展自己,又绝不固守自我,而是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勇担历史重任;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不仅仅追求个人价值,而是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提高现实自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使现实自我不断向理想自我靠拢,并最终实现理想自我。第十二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一、选择题1.B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答案为B。2.C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因此,答案为C。3.B解析:品徳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徳认识、道徳情感和道徳行为三个成分,道徳观念并不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因此,答案为B。4.A解析:道徳认知是对道徳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徳认知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徳观念,形成道徳信念。道徳认知是个体品徳的核心部分。因此,答案为A。5.D解析: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杲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变的。因此,答案为D。6.D解析:在道德情感中,爱国主义情感表现为对祖国的真诚热爱和无限的感激,这样一种情感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因此,答案为D。7.B\n解析: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道德发展的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應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履望。因此,答案为B。&D解析:认同的含义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因此,答案为D。9.A解析: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因此,答案为A。10.C解析: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认同就属于形成过程中的第二阶段。因此,答案为C。二、填空题1.内部状态2.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3.心理特征;倾向4.道徳认识;道徳情感;道徳行为5.他律;自律6•柯尔伯格10.对外力的屈从;逃薩惩罚11.道德认识12•诱导性13.观察学习;社会学习14.言语教诲;身体力行\n13.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三、简答题1.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答:⑴态度的实质①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行为的倾向性或反应准备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作为一种内部状态,可直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态度与行为并不是一一对应的。②态度与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态度则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即决定人们愿不愿意完成某些任务。③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的。态度不是天生的,是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也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改变的。⑵态度的结构①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往往是积极的;有些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因而也常常是消极的。对于某些对象,不同个体的态度中所含认知成分是不同的,某些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的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要由于情感冲动。②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在人的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③态度的行为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指行为的准备或行动的预备倾向.一般来说,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是一致的,但是态度的行为成分与认知成分也存在分离的情况,表现在人们口头所表示的态度常常不能付诸行动,即知行脱节。2.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答:态度和品德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具体分析如下:(1)态度与品應的麻系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彫响个人行沟选择的內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持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⑵态度和品德的区别①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徳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比如,我们经常说某学生学习态\n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品德不良。①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各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联系,克服其间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乂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二者做严格区分。1.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答: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対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阶段:⑴他律道德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他们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儿童在6〜10岁期间,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徳。在该阶段,道徳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他们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是不可更改的,只要服从权威就是对的。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⑵自律道德阶段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儿童的思维己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口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培养同伴Z间的合作,注意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不应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在儿童犯错误时,要使他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不好,以发展儿童的道徳认识。2.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n答: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与品徳的形成都须经历以下过程:⑴遵从遵从包含两种情况:从众和服从。从众是指人们在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权威意志而做出的行为。这种服从可能是出于自愿,也可能是被迫的。遵从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等特点。个体对道德规范行为的必要性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也缺乏情感体验,行为主要是靠外在压力推动而产生的,而不是依靠内在的需要而驱动。个体的行为受外部奖励与惩罚的影响,遵从可以得到安全,不遵从则会受到惩罚。行为的发生依赖于压力情境,一旦这种外在情境发生变化,态度也会随之变化。⑵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由于某种动机而有选择地模仿别人某些特质的行为,其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是主体企图与榜样一致。认同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主体虽然对道徳行为规范本身仍缺乏清楚的认识与体验,但其意图在于与榜样一致,成为值得仰慕的人。认同的愿望越强烈,对榜样的模仿就越主动,在困难面前就越能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3)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当个人按自己内化了的价值行动,在内化过程中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和冲突时,会感到愉快和满意;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个体是根据信奉做出反应:把一种价值结合进自己的体系,并组织这个体系,形成一种指导自己行为的价值复合体。这一阶段也可称为社会规范学习的信奉阶段。1.简述道德品质不良的转化的一般过程。答:道徳品质不良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⑴醍悟阶段醒悟指道徳品质不良学生开始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产生改过自新的愿望。这种愿望一般是在事实的教育和教育者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继续坚持错误的严重后果时产生的。在醒悟阶段道德品质不良学生的道德观念开始战胜非道德观念,它是道德品质转化的基础和前提。引起醒悟的方法有:\n①消除疑惧。道徳品质不良的人也有被社会“承认”的需要。道徳品质不良者往往抱有一种可能受到他人谴责的态度定势,一旦适时地给予适当的表扬而不是谴责,就可以渐渐地消除他们的疑惧,为进一步的道德教育提供互相信任的基础。②引发其他需要。许多品德不良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给与自己有切身利益的人或事物带来什么后果,教育者如果能够抓住吋机适吋引导,可以引发他们的其他需要,从而引发他们醒悟。⑵转变阶段当道德品质不良的个体产生改过自新的意向,并对自己的错误有初步的认识时,会在行为上发生一定的转变。教育者应抓住这个醒悟和转变的良机,趁热打铁,因势利导,进行耐心细致的启发疏导,积极促进其转化。对道德品质不良学生每一微小进步要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使其进步的愿望变为进步的实际行动,使其道徳行动不断地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在转变阶段,道德品质不良的个体常有反复的现象。出现反复的原因可能是对自己的不良德行的危害性认识不深,也可能市于外界的诱因再度出现,或者由于恶习太深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等。教育者应弄清行为反复的原因,尽量防止出现较大的反复。首先要让品德不良学生暂吋避免I日有的刺激,以免近墨则黑;然后积极地让他们在旧有刺激的条件下得到考验。在考验的同时,向他们提供正误范例,提高其是非感。⑶巩固与稳定阶段道徳品质不良的个体经过长时期的转变之后,如果不再出现反复,或很少出现反复,就逐步进入巩固与稳定阶段。这时他们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希望,决心忏悔过去,重新做人。他们希望社会接纳他们、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时要注意:①避免歧视和翻旧账,要倍加关心他们的成反。②促进他们形成完整的自我观念。一个具有完整、健康的自我观念的个体,充分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行为、今天的行为、明天的行为是自己生活史中的一个个篇章。无论过去的行为如何,它们确实是自己的价值观念、信仰的表现。错的就是错的,对的就是对的。一个具有完整、健康的白我观念的个体,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向上发展的意向而不为别人的歧视所动。四、论述题1.请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徳发展阶段论。答:柯尔伯格是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他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其具体内容是:⑴道德发展与认识发展\n该理论认为:道徳的发展是整个认识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徳成熟过程就是道徳认识发展的过程;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是道德判断能力发展不可少的条件,但也是不充分的条件;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人的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的支配;个体的道德发展沿着垂直和水平两个序列发展,垂直序列的发展是由道徳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推移,水平序列的发展是从逻辑认识发展经社会认识发展向道德认识发展和道德行为成熟的推移。(2)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问题时,柯尔伯格采用了道德两难论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虚构一些故事,用问答的方式讨论故事中人物行为的道德性质。⑶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模式。三种水平的内容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①前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的。这一水平包括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好坏的判断并没有固定的准则概念,而是看是否会受到惩罚和是否服从父母或权威人物的命令为准则。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如果行为者最终能取得成功,获得奖赏,满足相互问的需要,就是好的。它带有浓重的互利交换的实用主义色彩。也可以说,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的。②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的,也可以说是为了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这--水平也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在这一阶段上,儿童心冃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悦于人、有助于人或获得别人的赞赏。所以,他们判断道德行为好坏主要根据是看是否被人们赞许。笫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这时儿童所作判断的根据是相信准则和法律维护着社会秩序,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③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经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它表现为个人的义务感、责任感。这一水平也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这个阶段的道德判断特别看重相互Z间的契约关系,即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同时,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帮助人们维持公正。但同吋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是可以改变的,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才显得更为重要。\n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它完全诉诸个人的良心和人类普遍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i切。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1.请阐述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答: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社会学习。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括以下观点:⑴观察学习的过程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对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并可以此引导观察者在今后做出与Z相似的行为。这一过程受到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I'可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表征;动作再现过程是以内部表征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信念的反应模式;动机过程则决定哪一种经rti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⑵观察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一一榜样与示范榜样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一般而言,教师向学生传递社会道德规范主要有两条途径:言语教诲和身体力行。教育者仅仅对学生进行口头教育是难以奏效的,言行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而进行的,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示范行为的独特性、复杂性、流行性和功能性价值等也影响着观察学习的速度和水平。独特而简单的活动容易成为观察的对象。榜样行为愈流行,愈容易被模仿。相对于亲社会行为而言,人们较易模仿敌对的、攻击性的行为,榜样行为被奖励比被惩罚更能引起模仿的倾向。榜样行为的示范方式主要有五种,它们对于观察学习的效果具有不同的影响。①行为示范:直接通过榜样的表现传递行为方式。这种示范方式真实可信,主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实际效果较好。②言语示范:通过言语描述传递行为方式,这种方式的效果较差。③象征性示范: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物呈现榜样的行为方式。这种示范在现代社会应用很广,可反复呈现,可多人观察,也可突出某一部分,但可信性较差。\n①抽象示范:通过榜样的各种行为事例,传递隐含其中的原理或规则。②参与性示范:学习者在观察榜样行为后马上采取行动,然后再观察、再行动。这种方式把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相结合,有利于道德行为方式的养成。⑶观察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一一强化若在观察学习过程屮没有强化,学习者也能从各种示范行为中获得有关信息,学会新的行为模式。强化则决定学习者是否把学会的行为表现出来,即强化对人的行为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强化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形式。①外部强化,即按照榜样行为去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②替代强化,即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的。替代强化的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可以了解到哪些行为会受到社会的认可或反对;第二,使学习者容易模仿受到奖赏的行为,抑制受到惩罚的行为;第三,看到榜样的行为结果,会产生“如果这样做也会得到同样强化”的心理期待;第四,榜样受到奖赏或惩罚而出现的情绪反应,会唤起学习者的情绪反应,并影响相应行为的表现。③自我强化,即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评价反应,也会调节nJ观察到的习得行为,他们倾向于做出自我满意的行为,拒绝那些个人厌恶的东西。自我强化实质上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白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白我评价和调节。第十三章群体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一、选择题1.B解析:正式群体是由相关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符合上述的特征,都属于正式群体的范畴。因此,答案为B。2.C\n解析: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集体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答案为c。1.D解析: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因此,答案为D。2.D解析:班级里的小集团属于非正式群体的范畴,小集团杲在学生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没有特定的目标。因此,答案为63.BSKill蔗111毬J匕列SWlHkUlW!1媲解析: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彫响,在群体压力下,戚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因此,答案为B.4.A解析: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対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的下降,就称为社会惰化或社会干扰。因此,答案为A。5.D解析:非正式群体的枳极作用包括: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增强信息的沟通。其消极作用包括: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传播小道消息。因此,“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不是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之一。因此,答案为D。6.C解析:人际交往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C其屮,感情交流阶段的特点是:双方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已经确立,谈话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人。因此,答案为C。7.B解析: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知识水平、道徳水平、价值观、信仰、兴趣、需要和期望的反映。因此,答案为B。8.D解析:集体规范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集体成员的活动,增强全体成员行动一致性,\n提高集体整合水平;统一集体成员的认识,为他们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言行提供判断标准;约朿和纠正偏离集体规范的行为。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要求集体成员墨守成规、循规蹈矩,\n限制了创造性意见的提出,遏制了成员的积极性。因此,答案为D。二、填空题1-群体2.社会助长3.社会惰化4.冒险转移5.知觉;判断;信仰;行为/\II6•类似'7.被感染者与感染刺激发出者的相似性;被感染者的自我意识水平8.简单聚合型;一般型;成熟型9・评价监督;行为引导10•吸引力;倾向1.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人际关系2.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3.有意识的模仿;无意识的模仿4.内驱力5.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三、简答题1.简述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答:(1)社会助长及其性质与机制①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②社会助长的性质与机制。社会助长作用虽然广泛存在,但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最终会变为社会干扰。群体背景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性质的复杂程度。如\n果工作为简单的机械操作或手工活动,则群体的背景会起到社会助长作用。如杲工作为需要一系列判断、推理等复杂的思维工作,则群体的背景会造成社会干扰作用。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群体背景能够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思维工作,群体所造成的社会干扰作用,是因为他人的存在和由其造成的种种干涉,导致人的精神不集中所致。(2)社会惰化及其机制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辜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増加,每个人所付出的个人努力程度也会相应地下降.社会惰化作用在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在以下几种情境下,人们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①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②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③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④群体有鼓励个人投人的队'精神;⑤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2.什么是群体思维孜口何防止群体思维?答:(1)群体思维的涵义群体思维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群体思维经常会导致决策失误。在具有高凝聚力同吋又很少受到外界不同意见直接影响的高层决策小组,常常容易出现为保持意见一致而使不同意见和评论受到压制的群体思维现象。其表现可概括为无懈可击的错觉、合理化、対群体道德深信不疑、刻板思维、从众压力、自我压抑、统一错觉、思想警卫等。⑵群体思维的防止群体思维有时会给群体的行动带來不利影响,因此防止群体思维可以从下面的具体措施來考虑:①使群体成员懂得群体思维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后杲。②领导要保持公正,不要偏向任何立场。③领导者应引导每一位成员对提出的意见进行批评性评价,应鼓励提出反对意见和怀疑。④应该制定一位或多位成员充当反对者角色,专门提出反对意见。⑤经常将群体分为小组,让他们分组提出建议,然后再全体聚会交流分歧。⑥充分研究一切警告性信息,并确认对手群体会采取的各种可能行动。⑦形成预备的决定后,应召开“笫二次机会”会议,并要求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疑问。⑧在决议达成前,请群体外的专家与会并请他们对群体意见提出质疑。\n①每个群体成员都应向可信赖的有关人士就群体意见交换意见,并将他们的反应反馈冋群体。②用儿个不同的独立小组,分别同时就有关问题进行决议,在此基础上形成最后决议。1.简述从众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答: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白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其意义和影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⑴从众的意义从众对于个人适应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从社会功能的执行,还是从社会文化的延续角度说,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都是必要的。只有群体中成员的意见统一,才能够形成一个群体成员所必须遵从的社会规范,使对群体成员必要的约束得以实现。一个人只有在更多的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他才能适应社会,否则他将为困难所围绕。但是,从众也有英消极的一方面,例如,传统中的某些具有消极意义的东西或者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会产生社会压力,也会使人们产生从众,会助长不良传统的巩固和歪风邪气的蔓延。⑵影响从众的因素①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无论群体的规模如何,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一致,即使坚持不同意见的人没有任何权威,都会使从众的比例大大下降。②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在群体中地位高的人,不易出现从众行为,而地位低者易出现从众行为。地位高的人由于掌握的信息和资源较多,而且比较自信,能够博得地位低的人的信赖,他们的言行能够影响地位低的成员。③个性特征。白我意识发展水平低、不白信、缺乏自尊的人容易产生从众行为。此外,群体规模、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性别差异等都会成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4.怎样理解非正式群体以及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答:班集体內的非正式群体大多是为了满足同学之间相互交往、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等需要而由一些观点、兴趣、爱好、习惯、志向、态度一致的人自发地组合而成的.”’=(1)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班集体內的非正式群体有几个方酝的特点:①心理相容.成员对某些间题的看法相同或者■相似,彼此感情融洽,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心理相容,行动一致。②凝聚力强。非正式群体往往以感情为纽带,内部的规范对其成员的约朿力非常巨大,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具有“自治”的特点。\n①会产生非正式领导。在群体成员屮威信较高,其言行对成员的影响较大者,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成员心目中的领导。⑵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①非止式群体对班集体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儿个方而:第一,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非正式群体中的交往是对班集体中交往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第二,及时解决问题。能够及时发现成员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并及时给予解决。笫三,增强信息的沟通。非正式群体对于班集体内各项制度的颁布、执行起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②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消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第一,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当班集体与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不一致时,或者当班集体的要求与非•正式群体的需耍发生冲突时,或者当班集体的规范限制了非正式群体活动时,会在非正式群体中滋生抵触情绪,形成与班集体相对立的群体力量,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第二,传播小道消息。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信息在非正式群体中都会以很快的速度传播。5.简述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答:整个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情感卷入和交往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往双方通过采用自我暴露的方式来增加相互间的接纳性和信任感。人际关系从建立到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它使交往双方经历了从无关到关系密切的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相互关联状态。人际交往应遵循以下原则:⑴交互性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ZI'可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人际交往屮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都是相互的。人际交往具有交互性的原因:①任何人都有着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为了对白己的行为以及与别人的关系做出合理的解释,倾向于同他人保持适当而且合理的关系。②人们会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到与之发生联系的人身上。当对别人做出一个友好的行动,对别人表示接纳以后,也会产生一种别人做出相应回答的期望。⑵补•会交换原则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或者是物质,或者是情感,或者是其他。在这种社会交换中,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來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的。⑶自我价值保护原则\n口尊心的高低是以口我价值感来衡量的。任何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明显的对自我价值感的维护的倾向。他人在人们的自我价值感确立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别人的肯定会增加人们的白我价值感,而别人的否定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感。人们对来自人际关系世界的否定性的信息特别敏感,别人的否定会激起强烈地自我价值保护的倾向,表现为逃避别人或者否定那些否定自己的人,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⑷情境控制原则人对-个新的情境的适应过程是一个逐渐地对情境实现自我控制的过程。情境的不明确,或不能达到対情境的把握,会引起机体的强烈的焦虑,并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使人们倾向于逃避这样的情境。四、论述题运用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知识,试论述大学生如何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答:整个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情感卷入和交往由浅人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往双方通过釆用自我暴露的方式来增加相互间的接纳性和信任感。人际关系从建立到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它使交往双方经历了从无关到关系密切的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相互关联状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非常重要,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注意以下儿方面: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遵循的原则①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人们会在初次交往的短短儿分钟内形成对交往对象的一个总体印象,如果这个第一印象是良好的,那么人际吸引的强度就大;如果第一印象不是很好,则人际吸引的强度就小。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稳定的过程中,最初的印象深刻地影响着交往的深度。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六条途径是:第一,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第二,微笑;第三,多提别人的名字;第四,做一个耐心的听者,鼓励别人谈他白己;第五,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第六,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②主动交往。别人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要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主动交往。③移情。移情就是指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別人的心來理解这个世界。移情是沟通人们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积极地参与別人思想、情感的能力可以把自己和他人拉得很近,并能化解很多矛盾和冲突。⑵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要注意以下几方面:\n①避免争论。争论往往会演化成直接的人身攻击,对于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害的。解决观点不一致的最好途径是讨论、协商,而不是争论。②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任何自作聪明的批评都会招致別人的厌烦,缺乏移情的责怪和抱怨则更是有损于人际关系的发展。③勇于承认白己的错误。承认错误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轻松感。承认自己的错误,等于变相地承认别人,会使对方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容忍性,从而维持人际关系的稳定。④学会批评。善意的批评是对别人行为的很有必要的一种反馈方式。不会招致别人厌烦的批评方式应做到:第一,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人手;第二,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第三,用暗示的方式提醒他人注意白己的错误;第四,领导者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醒别人的错误;第五,给别人保留面子。第十四章心理健康教育一、选择题1.C解析:人格即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耍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因此,答案为C。2.D解析: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主要包扌舌四方面:一是生活环境的变化;二是人际环境的变化;三是学习内容及方式的变化;四是角色地位的变化。其屮,角色地位的变化表现在:进人大学意味着一种独立,周围人会用一种看待成人的眼光来看大学生,对他们生活的独立性、社会的责任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答案为D。3.C解析: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怯懦、偏执及性格上的一些缺陷,从而影响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因此,答案为C。4.A解析: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主要有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帮助学生了解职场、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和求职技巧指导。由于自我了解是职业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也是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是职业辅导的首要任务。因此,答案为A。\n1.C解析: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主要有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帮助学生了解职场、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拢概念和求职技巧指导。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个人职业成熟的标志,也是职业成功与生活满意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应当把发展学生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作为指导的目标.因此,答案为C・JL2-)2*^J*di:二、填空题w4(flAc.i\a•••—.1.无心理疾病;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2.适应能力;安全感3.心理健康4.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学习内容及方式5.学习障碍6.充分备考增强考试信心;形成对考试的正确评价7.情感性强;富于理想8.交往动机9.客观评价10.择业心态11.自学12.理智;一贯13.心理问题;心理训练14.社会文化;心理;生物15.恰当的作息制度;紧张的生活节奏;体育活动三、简答题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答: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方面:(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乂能接受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期望与要求;\n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1)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血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牛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⑶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融于集体中,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多于消极的态度,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分的安全感。⑷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情绪稳定,他们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宣泄不良的情绪。(5)合理的行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方式与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相一致,如独立生活能力,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其行为具有理智性和一贯性,即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缙行为,行为能始终受到意识的控制.(6淇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人格即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要盍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能把自己的需蓼、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2.简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并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1苣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看,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约有30%〜40%左右。而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大学生中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为神经症性的情绪障碍、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倾向等问题。未能适应大学生活,没能掌握大学学习、生活的规律,缺乏独立生活经验与能力,是造成大一学生心理不良的重要原因;2〜3年级大学生在学习任务重、人际交往不佳与情感矛盾方血易表现出诸多问题,进而给其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4年级大学生因血临就业,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倍感压力,由此也会对其心理健康带來不良的影响。(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受客观影响,又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①口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n①情绪控制能力较低,表现为情绪起伏较大,遇事不冷静,思考容易冲动,牢骚不满较多;②缺乏人际沟通能力。表现为人际交往的圈子窄,缺乏基本交往技巧,自我封闭与自傲或自卑心理过重;③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专业兴趣,从而使自己面对学习压力丧失自信,产生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④社会适应能力差。表现为不能很快适应新坏境,包括学习、生活、人际环境等;⑤家庭问题的影响。如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造成学生人格的缺陷;家庭经济困难、亲人患重病所带来的心理压力;⑥缺少心理卫生知识。在心理困扰面前,学生由于缺少心理卫生知识,不知如何面对困难,有效地调整个人心态或寻求帮助,致使个人的心理问题日趋严重。3.简述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答: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辅导,就是帮助他们调整个人的择业心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将來在社会中扮演积极有意义的角色的同时,使个人的潜能得以发展,拥有一个充实而满足的人生。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⑴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特点。身体方面包括对自己身体素质的认识;心理方面则包插对自己的智力、特殊能力、兴趣、态度、理想、价值观的认识。自我了解是职业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也是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辅导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心理测验工具。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人们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包扌舌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方面是对当年就业基本情况的了解;微观方面是帮助学生对可从事职业的性质、任职资格、报酬、优缺点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可以通过参观、实习、参加人才招聘会等形式来进行。⑶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口我概念健全的职业白我概念的形成,是个人职业成熟的标志,也是职业成功与生活满意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应当把发展学生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作为指导的目标。(4)求职技巧指导以讲座、训练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建立求职中的自信。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启菱教育,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和职业理想,形成良好的职业道應,做好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准备。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职业道德的\n养成。分W弓亍4.怎样对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的指导?答:对大学生学业问题进行指导咨询时,要在全酝把握学生情况和学习障碍原因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对大学生逬行学习适应性指导的具体操作如下:(1)培养艮好的班风、学风教育者要不失时机地给以正面引导,帮助新生较快较好地完成思想上、心理上、学习上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加快班级内学生间的了解,增强凝聚力,也是保持学生顺利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可釆用听报告、参观访问、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能把握吋代的脉搏,感受到自己身上的重担,端正学习动机和专业思想,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要帮助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考虑各种实际情况,确定一个适宜的个人奋斗目标,避免由于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定一种或儿种学习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读书、做笔记,利用图书资料,制定切实的学习计划并合理安排课余时间。⑷注意用脑卫生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用脑方法,即学会适度用脑,保证起居规律和科学的休息方法以及营养的均衡和身体的锻炼。⑸注意考试的心理卫生考试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方面,考试焦虑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产生考试焦虑往往与生理、认知评价、知识经验、应试技能、外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消除过度的考试焦虑,可以从充分备考增强考试信心、形成对考试的正确评价、学习掌握必要的应试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5.新生应当如何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答:大学新生入学之后就要面临新的生活模式。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主要包括四方血:生活环境的变化、人际环境的变化、学习内容及方式的变化、角色地位的变化。新生应当从以下儿个方面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⑴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大学新生要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这是新生入学适应的笫一步,也是将來他们独立走人社会、\n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2)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新生要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不快,首先就要树立与别人平等交往的态度,即使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也不能简单地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模式去做;要使自己的生活空间更开阔,在积极的交往屮促进同学间的沟通。⑶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大学新生要学会真正认识自己的实力,客观地对待别人和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承认人人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吸取他人的优点。⑷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大学生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与屮小学阶段有较大的差异,特别强调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大学新生应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总之,要适应新的生活模式首先要从心理上适应新的变化,接受和适应新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使大学生活顺利进行。四、论述题1.请阐述大学生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答:大学生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环境、角色的改变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主要包扌舌四方面:①生活环境的变化。自己安排生活,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都给大学新生耳目一新的感觉。②人际坏境的变化。大学新生不能凭个人的好恶决定与谁交往,而耍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保持联系。③学习内容及方式的变化。大学新生需要自己安排学习,需要有主动寻觅知识的能力。④角色地位的变化。进人大学意味着一种独立,周围人会用一种看待成人的眼光來看大学生,对他们生活的独立性、社会的责任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环境,每个大学生都面临一个重新评价白己和他人,重新确立白我观念的过程。(2)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①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进人大学,有些同学在众多优秀者而前,学习不再出色,自尊心\n受到沉重打击,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发生了动摇;①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有些学生不会主动与人交往,在不肯轻易向外人展示真实自我的同时,他们又渴望别人能理解自己,渴望别人能与自己做“心的交流”;②独立和依赖的矛盾。上大学对人独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受到家长细心呵护的学生,可能就会对此感到不知所措;③理想和现实的汙盾。很多学生将大学生活想像成理想的天堂,但入学后才发现诸多的不足;④富于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由于大学新生的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匮乏,所掌握的知识数量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使得他们对一些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认识判断不免有失偏颇,甚至在认识和情绪反应上走向极端。⑶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①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大学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己成为新生入学适应的第一步,也是将來他们独立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②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白己和他人。要克服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不快,首先就要树立与别人平等交往的态度,即使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也不能简单地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模式去做;要使自己的生活空间更开阔,在积极的交往中促进同学间的沟通;③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大学生要学会真正认识自己的实力,客观地对待别人和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承认人人都有各白的优势和不足;客观地评价白己和他人,吸取他人的优点;④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大学生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与中小学阶段有较大的差异,特别强调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大学新生应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1.请论述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困扰以及如何进行心理调适。答:(1)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困扰大学生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及所接受的性教育的贫乏,未形成稳固、正确的性道徳观、恋爱观,自控力弱。有些学生的性心理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对待恋爱问题简单幼稚,重外在形式,缺乏深刻的相互了解、责任意识。有些学生rti于性能量得不到合理的疏导,过分压抑,情绪不稳定。这导致大学生在恋爱与性心理方面产生了以下方面的困扰:①性认识的偏差。性认识的偏差一种是对两性交往缺少责任,抱着“玩一玩”的态度;另一种是将爱与性割裂开或是对性充满恐惧。②性冲动的困扰。大学生一方面具有性的冲动,另一方面是对性的否定和批判。许多学生为不知如何宣泄白己而苦恼。\n①性焦虑和性行为的困扰。性心理的孑盾冲突以及各种不适应就会引起焦虑。②两性交往的不适。由于学生在屮学时代接受的青春期性教育甚少,对性充满了神秘感,以至有些学生不知如何与异性交往,在异性面前表现得拘谨、谨小慎微。③不稳定性,耐挫力弱。由于大学生易感情冲动,缺乏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一旦恋爱失败则易表现出难以自恃,陷入悲观的旋涡而无法自拔。⑵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①以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科学地掌握性知识。应让学生懂得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同时又要符合社会规范,使学生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性问题。②通过心理卫生课,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控制宣泄性能量。通过恰当的作息制度、紧张的生活节奏和体育活动,可使学生减少对性问题的注意并能使其性能量得以宣泄。正常的异性交往和进一步发展的恋爱方式,对大学生來说是最佳释放性能量的途径。教育者应指导学生通过体育活动、正常的异性交往来对自己的性能量加以控制。③教育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正常的两性交往。要培养学生自然、友好、文明地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既要尊重对方,平等地与人交往,又要学会保持交往中的自尊、自主和责任意识;同时不断充实、发展自己,提高个人修养。④教育学生止确处理恋爱挫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失恋仅仅说明恋爱关系不融洽、相互不能接纳。处理失恋的积极方式应是,血对痛苦,分析原因,汲取教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学习中去。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及时倾诉、宣泄等从情绪调节上来维持自己内心的平衡。第十五章教学设计一、选择题1.B解析: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教学组织、模式选择、媒体选用等)进行的设计。因此,答案为Bo2.C解析:宏观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的是:制定教学汁划;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编选教材;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办法。确定教学目标属于微观教学设计。因此,答案为C。\n1.D解析: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六级,即知识(实质指记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我国学者倾向于将这六级目标概括为两个范畴:第一个范畴为记忆知识。第二个范畴为领会与运用知识。因此,答案为D。2.A解析:智育目标包括三个方面:陈述性知识,包括符号、概念和命题三个层次;认知策略,即学习策略,也包括元认知策略;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或认知技能。认知策略和心智技能既是概念和命题有效学习的条件,也是概念和命题转化为学生能力的重耍保证。这样的教学目标类型确定了,教学策略的选择就有了科学依据。因此,答案为A。3.D解析:德育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我意识的培养,包括全面认识自我、正确对待自我和积极控制J自我;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即培养对待社会和他人的积极态度,具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意志行为;人际关系的调适,即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岳他人的关系,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环境.因此,答案为6L》【]・II»<_*W"“<«II*#A.-4.D解析:教学模式的种类有:①行为矫正模式,该模式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外显行为,而不关心其內部心理结构及其变化。②信息加工模式,该模式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比较重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③个人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及个人潜能的发挥.④社会作用模式,这一模式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重视人际关系的改善,鼓励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因此,答案为D。5.A解析:陈述得好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三个基本要求:①应陈述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的变化;②应反映学习的类型,即使在同一学习类型中,也还应反映学生掌握的水平;③应力求明确、具体,并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因此,答案为A。&D解析:教材是直接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和手段。编教材的依据是教学大纲,首先要制定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规格;其次要充分反映学习规律,以利各种人才的迅速造就;再次要妥善处理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要求与学习规律的要求,以利提高教学成效;最后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因此,答案为D。9.B解析:教学任务分析也称作业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Z前,预先对教学目标屮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n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因此,答案为B。9.C解析:《美国大百科全书》对教学媒体的分类是:①印刷材料;②图示媒介;③照片媒介;④电子媒介。因此,答案为C。二、填空题1.教学的系统规划;教学方法2.各种人才成长的规律;教学系统3.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编选教材4.教学目标5.记忆知识;领会与运用知识6.有效教学条件7.教学空间}八*,〈亠1JLa.八1&起点状态袒LfJJi自UM9.教学理论;教学活动结构10.行为矫正模式;信息加工模式;个人发展模式;社会作用模式1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12.认知发现;认知结构13.讲授法14.组织者15.教学媒体三、简答题1.简述教学设计的涵义及其类型。答: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n什么(课程内容)和怎么教(教学组织、模式选择、媒体选用等)进行的设计。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來分,教学设计有以下两种类型:⑴宏观设计宏观的教学设计是制定教学体系的远景蓝图,解决教学的总体规划以及教学的宏观方法学问题。主要内容包插四个方面:①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造就各级各类人才的总体规划。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从造就各种人才的需要及各种人才成长的规律出发,全血安排学生有效学习的课程数量、学习活动方式、课时安排与分配(包括课堂教授和实验操作)等,才能从整体上保证教学系统的正常运转。②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谍程的目的、任务而帘惊的各种教学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的制定要依据本学科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中的地位与作用,确定本学科在造就各种人才方面的目标和任务;要依据实现各种教学目标的需要,以纲领的形式规定各科所需要传递的知识、技能、策略,以及态度与品德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结构;还要依据学习规律,规定出教学的基本要求与进度.③编选教材。教材即教科书或课本,也包括讲义、讲授提纲、参肴书刊、辅导材料等。教材是直接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在依据教学大纲编写教材时,首先要制定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规格;其次要充分反映学习规律,以利各种人才的迅速造就;再次要召善处理教材本身的內在逻辑要求与学习规律的妾求,以利提高教学成效;最后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皿W④制定教学成效考核的亦法.教学成效的考核,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业成绩,了解教学目标的实现状态,并对今后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整。⑵微观设计微观的教学设计是确定教学活动的计划以解决教学的短近期规划问题。这是针对一个课题或单元进行的,主要包括六个步骤:①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即确定教学结束吋所要达到的状态。②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即了解学生原有水平。③制定教学程序计划。制定教学程序计划包括安排教学过程、内容,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及传递经验的媒体。④进行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活动即执行教学程序计划。⑤确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内容及方式,以确切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杲。⑥对教学成效做出确切的评价,对教学是否需要继续做出判断。六个步骤在教学的动态结构屮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连续步骤。1.请从系统的观点谈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以及教学设计的原则。\n答: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即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设计。从系统的观点可以把教学设计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类,其基本特点和遵循的原则分别为:(1)系统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①以系统论观点作为制定和评价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②重视教学过程中所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为教学过程中的课程决策和教学决策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③努力使设计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指南。④重视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⑤强调教学的出发点既要考虑教学任务,也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并分析现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⑥把教学任务作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以明确无误的、可操作的项目来表示。⑦重视对教学效杲做客观的科学测呈,评定效杲时还要参照教学过程的初始状况等等。⑵教学设计系统观的基本原则教学设计的系统观就杲要求以系统论的观点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的设计既要服从自身的需要,又要符合自己所隶属的那个更大系统的要求.教学设计应厦循以下基本原则:①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学习者,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考虑教学过程的要求,又要考虑学习者已有的准备状态,使教学从最恰当、有利的位重起歩.~」叱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的选择与设计,既要针对不同学习类型和教学目的,又要着虑学习者不同的性格特点。③教学成效考评的设计须依据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杲为了获取反馈信息、去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④教学效果不理想或出了问题,还应该从教学设计的各个坏节和组成成分去详察细究。1.简述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的内容。答:⑴智育目标智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事”,即具有解决问题的本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必须以丰富的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是认知策略)和技能(主要是心智技能)的掌握为前提。智育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n陈述性知识,包括•符号、概念和命题三个层次,高等教育领域中主耍是概念和命题的教学。知识的掌握是一切学习的基础。①认知策略,即学习策略,也包括元认知策略。②心智技能,也叫解力技能或认知技能。认知策略和心智技能既是概念和命题有效学习的条件,也是概念和命题转化为学生能力的重要保证。这样的教学目标类型确定了,教学策略的选择也就有了科学依据。⑵德育目标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即成为一个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心理健康的人。要培养个体健康的人格,最根本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观)、良好的社会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人际关系。德育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自我意识的培养,包扌舌全面认识自我、正确对待自我和积极控制自我。②态度与品徳的培养,即培养对待社会和他人的积极态度,具有正确的道徳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意志行为。③人际关系的调适,即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他人的关系,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环境。1.简述教师教学任务分析的主要内容。答:教学任务分析也称作业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⑴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并填补教学空I'可的过程。教学空间是教学目标所确定的教学终末状态与教学开始前学生原有的起始状态之间的心理差距。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差距,即改变学生的原有状态,使其向教学目标所确定的终末状态变化。而当教学冃标的终末状态确定后,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的确定便成了问题的关键。起点行为或倾向指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他原有知识技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的准备,也就是学生的原有基础。学生的原有基础是新的学习的内部前提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的学习的成败。教师在确定终点教学目标后,必须认真分析并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可以利用学生的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等方法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也可以通过诊断性的单元测验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或倾向。⑵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任务分析的另一项任务是鉴定从起点到终点Z间所必须掌握的先决条件。先决条件包括必要条件和支持性条件两类。必要条件指决定下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也就是使能目标。介\n于起点状态和终点目标之I'可的教学目标称为使能目标,是达到终点目标的前提条件。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越多,则使能目标也越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是从终点目标出发。一步一步揭示使能目标,并把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分层次一一排列出來。这样,起点状态、使能冃标和终点冃标及其类型和它们的先后顺序被分析清楚了,教学的步骤和方法的确定就有了科学依据。(3)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使能目标是构成高一级能力或倾向的组成成分,缺乏它学习活动无法进行,故称为必要条件。支持性条件有助于加速或减缓新的学习的进行。任务分析的目的就是揭示达到教学目标的先行的内部条件。当这些内部条件被鉴别出來以后,就有可能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习类型来确定教学的外部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实际的教学活动。1.简述教学模式的涵义与种类。答:(1)教学模式的涵义教学模式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是一种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其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什么、如何教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优秀教师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能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组合,即能按某一种或某儿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环境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的千差万别,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普遍适用的,教学过程屮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模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⑵教学模式的种类①行为矫正模式。该模式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外显行为,而不关心其内部心理结构及其变化。这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把学习任务分成一系列具体而有序的行为,学习情境的控制权一般都掌握在教师手中。②信息加工模式。该模式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比较重视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加工涉及信息组织、概念形成、问题解决等不同的方面,因此对这些加工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就形成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③个人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及个人潜能的发挥,注意个人的情感生活,强调帮助个体与环境建立创造性的联系,以发展自我。④社会作用模式。这一模式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重视人际关系的改善,鼓励个体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提髙社会活动能力。四、论述题\n1.试论述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答: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传统课堂讲授法模式和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⑴传统课堂讲授法①课堂讲授法的含义。课堂讲授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讲授法中,最经常的知识來源是教科书和其他参考资料、视听材料以及教师的个人经验。教师的职能是详细规定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力图使这些材料在速度和内容上适合于每一个学生;还要负责诊断学习者的困难,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补救。②课堂讲授法的优点。讲授法的主要优点是:教师能够同吋向许多人传授知识。在传授的内容还没有可资运用的书面材料的情况下,这一优点尤其突出。教师可以亲自向学生呈现学科的基本内容,直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可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③课堂讲授法的缺点。讲授法的缺陷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教师很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i直保持相当高的水平。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教师常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简短的提问或对话。对讲授法最多的指责是说它导致了学生机械、被动的学习,是“填鸭式”教学。但学习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决定于是否满足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以及教师是否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一教学方法。(2)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①呈现先行组织者。首先要阐明课程目标,以吸引学生注意并指向学习任务;接着呈现组织者。它以学生熟悉的语言呈现,为新的学习提供一个认知的框架,或者为新旧知识的联系架设桥梁。组织者可以是陈述性的,也可以是比较性的,前者为新的学习提供一个固定点。后者侧重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②呈现学习课题或学习材料。新材料可以通过讲授法,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呈现。在此阶段,一是要维持学生的注意,二是材料要有清晰的组织,也就是说下位的材料应与先行组织者的结构相一致,由一般到特殊地逐步呈现,以实现渐近分化的目的。③认知结构的加强。加强认知结构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把新学习的具体材料与教师最初提出的组织者中的上位结构达到融会贯通。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措施:提示学生如何把具体的细节整合为一幅完整的画面;提问学生,看他们是否理解了新知识,是否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起了联系;让学生自己提问,让他们对学科内容进行评价,并使之超越学习材料的范圉而有所扩展。在实际的学习活动屮,学生Z间总是存在差异的,为了适应学生的这种个别差异,出现了许多个别化教学的方法与技术,影响比较大的还有程序教学、掌握学习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o2.请系统论述教学模式屮的刺激控制教学模式。\n答:教学模式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刺激控制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强化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⑴刺激控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刺激控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坏境中任何一个能够提高特定反应发生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在某种特定的刺激环境屮,个体做出一个期望的反应,就伴随一次强化。刺激与强化间的对应叫做列联,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称为列联安排。刺激控制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制定一个合理的列联安排计划。在刺激控制过程中,强化可以采用社会强化、物质强化或活动强化。社会强化包括口头表扬、通报鼓励及友善的微笑等不同的形式;物质强化包括各种可以消费的物品;活动强化指个体感兴趣的活动。强化也可以有不同的程序,可以采用持续强化,也可以采用间歇强化。在新行为建立Z初,宜使用持续强化;当新行为模式比较巩固后,宜使用间歇强化。⑵刺激控制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①定义目标行为。定义目标行为的目的是确立期望建立的行为反应,即确立通过教学要改变哪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建立哪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获得哪些知识技能或策略。这一阶段应准确阐述要改变的行为和要强化的反应,并制定一套测量行为变化的程序。②评价初始行为。评价初始行为是对目标行为在当前出现的频率进行详细记录,了解行为在什么时间二什么条件下对谁发生,目的是确立一个行为发生的基线,以便确定列联计划的速度,并为计划实施的有效性提供比较的依据。③制定列联计划。此步骤包括构造环境或情境,选择强化物及其强化程序,制定行为塑造计划。强化物必须针对学生设定,没有一种强化物是对每个学生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制定的列联计划必须能够说明个体在逐渐接近良好行为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要有一个周密布置的逐步强化程序。④实施列联计划。此步骤包括布置组织教学的环境,制定列联说明,根据制定的强化程序和塑造计划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在实施列联计划时,应使学生了解教师期望的反应和强化物,与学生一起讨论不良行为的后果及其改进的方法,共同商定强化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⑤评价列联计划。评价列联计划是对目标行为再次测量,并将学生置于原來的环境条件下,观察原有的不良反应是否出现。这是对列联计划成功与否的证明。⑶对刺激控制教学模式的评价刺激控制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改变学生的不良态度和行为及发展或保持新的社会行为技能。在这一模式中,教学活动主要由教师控制,反馈也由教师根据列联计划实施。这一模式一般不需硬件设施,但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n第十六章教学成效的测量与评价一、选择题1.A解析:教学测量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也就是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格等的形成状况。因此,答案为A。2.B解析:教学测验乂称学绩测验,指用以测量学绩的量表,选择能代表学绩的一些行为样本进行考核并做出数量分析。教学测验所包含的只是测量目标的一个样组而不是全部。因此,答案为B。3.C解析: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根本作用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它有如下功能:反馈一调节功能:激励一动机功能。因此,答案为C。4.D解析:估计信度系数的方法有:①再测法;②复本法;③分半法;④同质法。异质法不属于估计信度系数的方法。因此,答案为》5.B解析:测验的信度又叫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必须稳定可靠,冃哆次测重结果要保持一致,否则便不可信.高信度是使测验有效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答案为B・6.B解析:测验的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效度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星指标.效度是相对的,一种测验对一定的目的是有效的,对其他目的和用途不一定有效・因此,答案为B・7.C解析: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是鉴定测验质量的客观指标。良好的测验必须既有较高的信度又有较高的效度,并且每个项目都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因此,答案为C。&D解析:内容效度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性,也就是测验所选的项FI是否符合所要测量的东西;构想效度指测验对某种理论的符合程度,目的在于用心理学的理论\n观点对测验的结果加以解释及探讨。实证效度又称效标关联效度,指测验对处于特定的情境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程度。没有假象效度。因此,答案为D。9.D解析:自由应答型试题是让被测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来对某一问题做岀回答的试题,有填充题、简答题、论述题、联想题、操作题等。多选题属于固定应答型试题。因此,答案为D。10.D解析:根据教学过程不同阶段选用的测验划分可以分为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而标進化学绩测验、教师自编测验是根据测验的来源划分的。因此,答案为D。二、填空题1.学习成绩;考核教学成效2.能力;品格3.学绩测验4.教学目标;学绩测验5.正确性;有效性6.信度7.缩小;降低;最广分数分布8.鉴别力9.常模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10.难易程度11.反馈一调节12.测验难度;施测对象13.形成性测验14.标准化程序;实际工作表现15.多人评阅求平均;每人负责评阅一题\n三、简答题1.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学绩测验评分?答:为了考核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测量和测验对学生进行评价。要科学合理的对学生的学绩测验评分,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原则:⑴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客观评分是学绩测验的基本要求。对于固定应答型试题,客观评分比较容易做到。对于自由应答型试题,一般可采取多人评阅求平均和每人负责评阅一题的办法。(2)评分标准要规定答案要点及可接受的变式对于固定应答题型,只要提供正确答案即可。对于自由应答题型,应详细规定答案要点,并对评分规则作详细的说明。评分时将每一个人的反应和评分说明书上所提供的样例相比较,然后按最接近的答案样例给分。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评分标准不仅要规定一般的答案要点,还应有可接受的变式。(3)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对所要测量怖心理活动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和功能分析,确定其内容一目标的相对重要性,并依据题目的难度,合理配给分数.,、,申利帚十,*严僻「幷「(4)评分时要注意分析评分和综合评分相结合分析评分是按各要点给分,便于诊断以往学习中的断裂点和断裂带,明确学生个体內部的差异以进行针对性教学。综合评分是从整体上考察,分别为不同等级确定出样本.综合评分可以了解学生的一般状况,便于总体了解和把握.在对学绩测验进行评分时,应注意二者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目的。(5)评分标准应注重內容,不宜注重形式学绩测验所要测量的是学生对有关知识、技能、策略的掌握程度等,评分时注重的应是冋答的内容而不是作答的形式。2.简述教学测量、教学测验、教学评价的涵义。答:(1)教学测量教学测量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察,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办法。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也就是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格等的形成状况。教学测量的目标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测量目标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而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的能力与品格等的形成状况,只能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进行I'可接测量。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n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学绩是以一定的数量來表示的,命题的合理性与评分的客观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⑵教学测验教学测验,又称学绩测验,指用以测量学绩的量表,选择能代表学绩的一些行为样本进行考核并做出数量分析。学绩测验所包含的只是测量目标的一个样组而不是全部。样组必须具有代表性,才能有效地测量学绩。学绩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一种方法。(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的分析及解释。它包括以下儿个方面:①必须对学绩测验数据所表明的教学成效做出确切的诊断。诊断教学成效就是依据教学忖标,运用学绩测验数据,判明学生知识、技能、策略的掌握程度及能力与品格的形成状况。②必须对教学的成败进行分析,并对改进今后教学工作做出明确的规定。教学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能力与品格的形成状况,更要找出以往学习中的断裂点和断裂带,分析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1.简述估计信度系数的方法以及信度的影响因素。答:(1)估计信度系数的方法测验的信度乂叫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信度系数是信度的指标,即用同一被试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的相关系数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估计信度系数的方法有:①再测法。用同一组被试对同一种测验前后两次施测的测验得分的相关系数表示信度。它反映测验分数的稳定程度,其相关系数又称稳定性系数。②复本法。用同一组被试对两个等值(复本)测验得分的相关系数表示信度。它反映两个复本测验的等值程度,其相关系数又叫等值性系数。③分半法。用同一组被试对同一测验对等的两半的测验得分的相关系数表示信度。它是复本法的特例,还可用来估计测验内部的一致性。这种相关系数又叫内部一致性系数。④同质法。用测验内部(测量同一特质或属性)不同分测验(异质而有关联的测验题目)之间的相关系数表示信度,估计的是测验题目的同质性或普遍性,其相关系数也叫普遍性系数。估计学绩测验的信度最常用的是复本法,如果没有复本,也可用分半法。⑵信度的影响因素\n①测验长度。测验只是测暈的一个样木,取样的适当性直接影响测验的信度。增加长度是提高信度的一个有效方法。但新增加的题目和原来的题目须取自同一总体,即与原题目具有同质性。测验长度须有一定限制,并不是越长越好。②测验难度。测验过难或太易,分数范围就会缩小,信度也将降低。要使信度达到最高,难度水平应是能产生最广分数分布。③施测对象因素。受测者的动机和焦虑的变化,也会影响测验信度。适当的动机和焦虑水平是保证测验信度的必要条件,过强或过弱的动机和焦虑水平都不利于测验信度的提高。④施测过程因素。测验的环境条件影响测验的稳定性,导致测验信度下降。4.简述教学测验有哪些类型。答:教学测验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有不同的类型。⑴根据测验目的划分①常模参照测验。常模参照测验以学生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就某学牛得分的高低來说明其在学生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将学生分类排队。其特点是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相对的。它着重学生个人之间的比较,适于区分学生的成绩水准,可供选拔、编班、编组之用。这种测验要求测得的分数变异性要大,得分的范围要广,充分显示个别差异;要求试题有很强的鉴别力。②标准参照测验。这是参照规定的作业标准,核对学生的测验得分,评定其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如何的测验。其特点是学生成绩的髙低是绝对的,不是表示他在同辈集体屮的相对位置。学生的学业成绩宜用学习的数塑和程度来表示,而且只有与预先规定的某种标准加以比较才具有确定的意义。这种测验的试题必须正确地反映教学目标,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试题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同要测定的内容和范围一致。⑵根据教学过程不同阶段选用的测验划分①准备性测验。这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测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未来的教学活动的准备状态,即是否具有完成新的教学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有效地安排教学。准备性测验一般属于掌握性测验,试题难度较低,考核内容主要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提供依据。②形成性测验。形成性测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测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程度,探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缺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性测验也属于掌握性测验,试题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制定,可难可易,一般由任课教师本人根据教学进度和实际教学情况实施。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反馈一调节功能主要通过形成性测验来实现。③总结性测验。这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测验,目的在于考察教学目标达到何种程度,判明是否有必要修订教学目标,重新进行补救教学;检查教学活动的组织是否得当,教材的\n安排是否合理并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以便对整个教育活动所取得的较大成果作更为全面的评价。⑶根据测验的來源划分①标准化学绩测验。这是由学科专家和测验编制专家共同按照标准化程序为受过某种教学或训练的人员编制的测验,目的在于评价经教学或训练后的实际工作表现。标准化程序包括选収有代表性的材料编成测验的试题;选収有代表性的被试,从而得到有代表性的一组分数;根据测得分数的统计分析,求出常模;按照规定程序建立效度与信度;明确规定施测步骤和记分方法。②教师自编测验。这种测验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自行设讣和编制,用来考察学生学习进步情况的测验。教师自编测验操作过程简单,施测手续方便,应用范围一般限于口己所任教的学科。自编测验应遵循的原则:测验应能测量明确规定的学习结果,忠实反映教学目标;测验应能测出预期的学习结果和教材的代表样本;测验应按预期的学习结果选择试题类型;测验要有效、可靠等。2.如何确定对学生学绩测验的命题?答:对学生进行学绩测验,首先要确定测验试题的类型,同吋测验的命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⑴试题的类型①自由应答型试题。这是让被测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来对某一问题做出回答的试题,有填充题、简答题、论述题、联想题、操作题等。各种题目形式的作用不同。填充题和简答题适合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其中填充题在诊断性测验中特别有用,简答题还可以测量对材料的概括能力。论述题有利于学生清楚地表达口己的思想,对以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深度和对材料的组织能力、综合能力,有时还可以测星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联想题主要用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状态,以诊断学习中的断层。操作表演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操作性知识和技能的理解程度和运用水平。②固定应答型试题。这是让被测者(学生)从测验编制者事先拟定的答案中辨认出正确答案的试题,有多选题、是非题、匹配题等。固定应答型试题以再认为基础,多选题是典型代表。a.多选题可适用于文字、数字和图形等不同性质的材料,能够考察记忆、分析、鉴别、推理、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类题评分客观、省时,猜测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在标准化的学绩测验屮被广泛采用。b.是非题又称正误题,主要用于考察学生对简单观念或知识的了解。由于答案非对即错。猜测的可能性大,可靠性较差,在标准化学绩测验中很少使用。匹配题是多选题的变种,一个匹配题实际上就是一套多选题,适用于测量概念或事实之间的关系。\nC.固定应答型试题主要用来测量知识的广度,有利于全面地考察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学握情况,而且评分客观、省吋,在标准化学绩测验中应用很普遍。但它难以测量学生的分析综合、组织连贯等高级心理能力。⑵命题遵循的一般原则①试题要符合测验的目的。测验目的不同,编制测验的取材范围及试题难度也就有所不同。②试题内容的取样耍有代表性。试题内容的取样应有代表性,能代表该学科的全部内容。③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在同一份试题中,应依据测验的目的与要求的不同,选用各种不同的题目形式。题目格式应明确,不要使学生发生误解。④文句要简明扼耍。测验题冃的文字应力求浅显简短,不使用艰深的字词,排除与题冃无关的多余信息;不能遗漏解题依据的条件。⑤答案应正确可靠。测题的答案应是没有疑义的,是可靠的。⑥测题应彼此独立。各测题不能含冇暗示本题或他题的正确答案的线索。四、论述题请论述一次有效的教学测验应该包扌舌哪些基本要求?答:一次良好的测验必须既有较高的信度又有较高的效度,并且每个项目都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是鉴定测验质量的客观指标,具体内容如下:(1)测验的效度测验的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效度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效度是相对的,一种测验对一定的li的是有效的,对其他目的和用途不一定有效。效度只能达到某种程度,不可能全有或全无。效度可以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实证效度三类。①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指测验题目对有关内容或行为范围収样的适当性,也就是测验所选的项目是否符合所要测量的东西,其代表性是否适当。②构想效度。构想效度指测验对某种理论的符合程度,目的在于用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对测验的结果加以解释及探讨。③实证效度。实证效度又称效标关联效度,指测验对处于特定的情境屮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程度。\n三种效度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内容效度和构想效度既是实证效度的保证,又要得到实证效度的支持;考察内容效度和实证效度可以帮助确定构想效度;用于测量某种构想的测验可以作为实证效度的预测源来使用。根据不同的需要,一个测验可以采用不同的效度。对教学测验而言,主要考虑取样的适当性,也就是内容效度。(2)测验的信度测验的信度又叫测验的可靠性,指测暈的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暈工具必须稳定可靠,即多次测量结果要保持一致,否则便不可信。高信度是使测验有效的一个必要条件。信度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①测验长度。取样的适当性直接影响测验的信度,增加长度是提高信度的一个有效方法。②测验难度。测验过难或太易,分数范围就会缩小,信度也将降低。要使信度达到最高,难度水平应是能产生最广分数分布。③施测对象因素。受测者的动机和焦虑的变化,也会影响测验信度。④施测过程因素。测验的环境条件影响测验的稳定性,导致测验信度下降。⑶项目的难度与区分度信度和效度是就整个测验而言的,难度和区分度则是就测验题目(简称项目)而言的。每个测验都包含有许多项目,每个项目都有它的难度和区分度。①项目难度。项目难度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以答対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占应试总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也就是用通过率来表示难度,通过率越高,难度越小。不同的测验题型,计算方法不同。项目的难度多髙合适,取决于测验目的。为了考察学生对某些方面的知识、技能是否掌握,可以不考虑项目难度。测验要是用于选拔,应采用难度值接近录取率的项目,0.50左右的难度最合适。对项目的难度特征进行分析,应考虑测验的目的。一般在0.3〜0.7Z间为宜。②项目区分度。区分度又称鉴别力,是指试题对所要测暈的心理特性的识别程度,也就是项目的效度。项目效度越高,区分度越大,鉴别力越强。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是鉴定测验质量的客观指标。良好的测验必须既有较高的信度又有较高的效度,并且每个项目都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附录试卷结构、标准样卷及参考答案试卷结构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题型比例:选择题30%,填空题10%,筒答题30%,论述题30%认知层次比例:识记25%,理解55%,运用2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