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件

高等教育心理学\n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1、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心理现象2、高等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3、不仅应揭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和规律,而且还应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心理机制和规律第一部分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n介于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n(一)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二)高校教学心理研究(三)高校德育心理研究(四)高校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五)高校教师心理研究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n(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高等教育心理学任务是从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实际出发,揭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机制,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理论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肩负着指导教与学活动的有效进行、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实践任务,为解决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提供具体原则和操作方法,以利于高等学校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管理效能,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四、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n(二)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认识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做到科学育人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4、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n(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实践性原则(四)系统性原则(五)教育性原则五、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般原则\n(一)观察法(二)调查法(三)个案法(四)测验法(五)实验法(六)教育经验总结法六、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n(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初创(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七、发展概况\n(二)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1、1949年前2、1949年到文革(十年浩劫)3、文革后-至今\n(一)心理发展1、特点:连续性、阶段性、顺序性、相互制约性、差异性2、影响因素:遗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实践活动八、大学生的心理发展\n(二)大学生的认知发展1、观察力2、记忆力3、想象力4、思维\n(三)社会性发展1、情绪情感2、意志3、人生观和价值观\n(一)学习的概念1、学习的定义2、学生的学习掌握前人经验、间接经验、传授条件下进行3、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自主性、广泛性、探索性、多样化九、学习\n(二)学习的分类1、外国加涅: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词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中国认知学习、技能学习、行为习惯学习\n1、桑代克的试误说2、经典条件反射3、操作条件反射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5、格式塔的完型-顿悟说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7、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9、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学习理论\n桑代克问题箱图示“试误—联结”学习理论\n基本观点关于学习实质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关于学习规律主律一:效果律主律二:准备律主律三:练习律副律一:多重反应律副律二:心向与态度副律三:联结转移律副律四:类化反应律副律五:选择反应律\n经典条件反射\n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n巴甫洛夫: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泛化与分化律: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其它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称为泛化\n斯金纳箱操作条件反射\n班杜拉的社会学习\n学习实质: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行为习得的途径:一是个体的直接实践活动,是直接经验的学习;二是间接经验的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学习,这是人类学习的主要形式\n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经验。操作学习的过程: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反应→强化的过程。\n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格式塔的完型-顿悟说\n2021/7/27第五章认知派学习理论27黑猩猩学习实验\n学习的实质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完形。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神经路的联系,而是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不是盲目地尝试错误,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n学习实质学习者主动地进行加工活动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指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别”。学习结果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即形成各学科领域的类别编码系统。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类目化(概括化)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这种类目化的活动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类目编码系统联系起来,不断形成或发展新的类目编码系统。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n学习的最佳方式:发现学习内涵: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结构教学观将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编写教材和设计课程的中心地位\n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具体过程:①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即寻找一个同化点;②将新知识置入到认知结构的合适位置,并与原有观念建立相应的联系;③对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精细的分化;④在新知识与其他相应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观念体系,继而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奥苏贝尔所言的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头脑中已形成的,按层次组织起来的,能使新知识获得意义的概念系统。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n学习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师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n学习结果: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有用的人,整体的人格得到发展。学习过程: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如何促进学习:①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②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③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关爱、理解的氛围中。④从做中学。总的原则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与需要,相信学习者的能自我教育,发展潜能。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n一、学习动机的实质(一)学习动机概念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强化3、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第二部分、大学生学习动机\n1、学习需要与学习内驱力学习内驱力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分: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又称交往内驱力,它是在希望获得或保持他人认可、赞许、关心、支持或友谊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驱力,它是学生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在通过胜任某些活动而获得他人尊敬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驱力,其目标是赢得某种地位或名次。认知内驱力是在要求理解、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驱力。(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n(1)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2)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部因素,指激发起个体定向活动的、能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外部刺激和情境,它是个体活动趋向或回避的目标。2、学习期待与诱因\n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说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及其作用的久暂性,可分为直接性动机和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作用的主次不同,可划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成因可分为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三)学习动机分类\n1、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的方向2、学习动机能增强学习的努力程度3、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效果(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四)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n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谋求职业和保证生活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多元性、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五)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n(一)强化动机理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无一例外都确认强化在建立和巩固条件反射中的重要作用。强化理论在学习动机上的观点就是,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报偿”就是强化的形式之一,强化又可分为外部强化与内部强化。二、学习动机的理论\n1、由心理学家默里(H·A.·Murry)提出成就动机概念,即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完成某事的愿望或趋势。2、阿特金森(J·W·A.tkinson)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相反倾向组成,一种称为追求成功的动机(喜欢选择有50%把握),一种称为避免失败的动机(难或者容易的)。(二)成就动机理论\n\n1、归因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首先提出来的2、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Weiner)从三个维度把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归因、可控性与不可控性归因。(三)归因理论\n维度关系因素稳定性内外在性可控制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表4-1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n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自我实现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四)自我实现理论\n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2、他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五)自我效能感理论\n(一)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三、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n1、正确对待各种学习动机2、明确学习的意义与作用3、创设条件以满足学习需要(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n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变更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保持新异性3、利用反馈信息,做好检评工作4、开展适当竞赛和竞争5、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三)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n一、知识学习的概述(一)什么是知识1、知识的定义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第三部分、大学生知识的学习\n(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所谓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是什么”。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怎么做”、“如何做”。2、知识的类型\n(3)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不同的概括水平)所谓具体知识是指具体而有形的、可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信息。所谓抽象知识,是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定义来获取的知识。\n概念命题表象(事物的物理特征作出连续保留的一种知识形式)图式(有组织的知识结构)3、知识的表征\n1、知识学习的含义知识学习,也称知识的掌握,是指在知识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占有,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知识的学习发生在知识的传递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收过程(二)什么是知识的学习\n(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2、知识学习的类型\n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是在已经形成的某些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n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3、知识学习的意义\n(一)知识的感知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让学生直接感知实物来使其获得具体的感性经验。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实地参观、考察等。2、模象直观:通过事物的模拟形象作为直观的对象,使学生获得相应知识的一种直观方式。3、言语直观:借助于形象化的语言来使学生形成相应的知识表象的一种直观方式。二、知识的获得\n1、知识理解的含义知识的理解就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和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属于理性思维,是经历一定的过程逐步深入的。(二)知识的理解\n(1)低级水平的理解它是指知觉水平的理解。就是能辨认与识别对象,并且能对对象命名知道它是什么。(2)中级水平的理解它是指在知觉水平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揭露,表现为能够理解概念、原理与法则的内涵(3)高级水平的理解。它是指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具体化,重新建立或调整认识结构,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使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2、理解的不同水平\n对言语的理解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对事物类属的理解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对逻辑关系的理解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3、几种理解的不同性质\n客观事物属性的具体和抽象的程度客观事物重要属性的多少及其关系的复杂程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启发性学生的年龄因素和思维发展水平已掌握的基本概念的正确程度4、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n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丰富感情材料充分应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给概念下定义将知识系统化5、提高理解效果的措施\n(一)知识保持的含义和组织形式1、知识保持的含义知识的保持是指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对教材的持久记忆。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三、知识的保持\n空间组织系列组织联想组织网络组织更替组织2、知识保持的组织形式\n1、知识遗忘的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二)知识遗忘的进程与特点\n短时记忆遗忘的特征(5秒到2分钟)长时记忆遗忘的特征(1分钟到许多年甚至终身)2、知识遗忘的特点\n衰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同化说: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是前面的学习的加深和扩充动机说(三)遗忘的原因\n1、提高识记效果的主要措施激发学生识记的积极性正确选择识记方式: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整体识记、部分识记、综合识记,集中识记与分布识记科学运用识记方法:双重编码法、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过度学习法、(四)如何保持知识\n明确复习的目的意义采取科学的复习方法2、提高知识复习效率的主要措施\n(一)知识应用的含义和作用(二)知识应用的形式1、口头或书面作业2、实际操作或实地作业3、初步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四、知识的应用\n1、分析课题(审题)2、相应知识的重现3、课题的类化4、解题与验证(三)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n一、技能的概述(一)什么是技能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技能是先天素质与后天因素的融合体技能是符合法则的活动方式,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技能与知识、能力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第四部分大学生技能的形成\n1、动作技能动作技能又被称为操作技能或运动技能。它是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动作技能的特点表现在:(1)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就动作的对象来说,动作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是关于物质的加工、改造活动,具有物质性。(2)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就动作的进行而言,动作活动由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来实现,具有外显性。(3)动作结构的展开性。就动作的结构而言,动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二)技能的分类\n心智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或认知技能,它是人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也可以称作认知操作方式。心智技能的特点表现在:(1)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就活动的对象来说,心智动作的对象是客体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知识、信息。心智活动是对观念的加工、改造活动,具有观念性。(2)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就动作的进行而言,心智动作是在头脑中借助于言语默默地完成,具有内隐性。(3)动作结构的简缩性。就动作的结构而言,心智动作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这一工具进行的,因而可以高度省略、高度简缩,甚至往往觉察不到动作的进行过程。2、心智技能\n技能的复杂性认知期的长短动作的灵活性(三)技能的性质\n(一)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阶段)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二、大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n练习和练习曲线(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练习\n一、大学生学习迁移(一)学习迁移的概述1、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2、成其他活动的影响第五部分大学生学习迁移和学习策略\n3、学习迁移的种类正迁移与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n4、迁移的作用(二)学习迁移的理论1、形式训练说2、相同要素说3、关系转换说4、学习定势说5、认知结构说6、经验整合说\n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对象的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2、如何有效的促进学习的迁移合理确立教学目标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三)学习迁移与教学\n(一)学习策略概述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而积极主动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必需的3、学习策略是学习结果4、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二、大学生学习策略\n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划线)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二)通用的学习策略\n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n3、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众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n1、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三)大学生学习策略的教学\n指导教学法程序化训练法完形训练法交互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四)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法\n一、大学生问题解决(一)问题的含义和分类1、问题的含义人们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加以处理并感到困惑的情境2、界定清晰的问题(明确限定性问题)和界定模糊的问题(非明确限定性问题)第六部分大学生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开发\n1、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运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2、问题解决有以下特点:问题解决的情境性问题解决的指向性问题解决具有认知性问题解决的心智操作性问题解决具有个人性(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特点\n行为主义的问题解决模型格式塔派的问题解决模型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华来士的问题解决模型(三)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n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n相关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问题情境酝酿效应原型启发动机的强度个性差异个体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世界观(五)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n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步骤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方法(六)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n(一)创造性的实质1、创造性是一种有别于智力的能力2、在各种创造性活动中的能力,既有科学创造活动,又有技术创造和艺术创造活动,还有其他方面的创造活动3、新颖独特,指前所未有、与众不同,这是创造性的根本特征4、创造产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5、创造性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二、大学生创造性的开发\n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有机结合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灵感状态(二)创造性思维的构成\n(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有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的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三)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n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启发大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培养创造人格加强思维训练(四)大学生创造性的开发\n一、品德概念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驱使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第七部分大学生品德心理\n二、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品德\n品德的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对规则的态度)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对责任的道德判断)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公正观念)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对惩罚的公正性的判断)概括: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向是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n客观责任感与主观责任感A.有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子。有一天,父亲出门去了,朱利安偷偷地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瓶用笔绘画。一不小心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一小块。B.有一个名叫奥古斯都的男孩子.他发现父亲书桌上的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做一件事,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地将大墨水瓶的墨水倒进他父亲书桌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小心将墨水溢出,弄脏了一大片桌布。\n(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性阶段(9-10岁)4.公正阶段(11岁以后)\n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皮亚杰理论的修正和完善。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n故事1:海因茨偷药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n1.前习俗水平(10岁前的大多数)2.习俗水平(11-15岁的大多数)3.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的部分人)(1)避罚服从取向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n一、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基本标志自我意识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第八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n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二)自我意识的结构\n提高认识水平丰富感情世界发展意志能力促进道德形成(三)自我意识的功能\n(一)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过程自我中心时期:3岁前客观化时期:3~13岁、14岁主观化时期:十三四岁以后到成人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n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大学生自我意识结构中各因素的发展特点(二)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n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努力完善自我(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n一、心理健康概述(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含义1、健康的含义2、心理健康的含义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基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第九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基本原则: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原则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性原则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原则\n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人格统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二)心理健康的标准\n(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大学生一般心理问题2、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n1、本体因素本体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和心理活动因素。2、诱发因素诱发因素是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n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利于大学生开发智力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n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调适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的调适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的调适大学生恋爱心理及其调适大学生性心理及其调适(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n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三)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则与措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