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08 发布 |
- 37.5 KB |
- 16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等教育心理学最新
高等教育心理学人文学院王树洲高等教育心理学\n你意识到了吗?1、当你8月31号走上讲台,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无证经营”?!2、当你第一次和他或她约会时,力图给对方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已运用了心理学上的道理?3、你知道用“托”的心理学依据吗?4、你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真正的博士后,而不是徒有其名的“博士的后代”的“博士后”吗?!\n开场白开课的目的:考试及格,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开阔视野,理解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会从心理学角度思考问题,能用心理学原理分析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提高自己的心理学素养,促进自我发展。心理学与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心理学知识在教育、管理、商业活动、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n弗朗西斯·培根——论读书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修辞与逻辑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n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绪论一、心理学概述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古老:几千年前就有人研究。(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年轻:一百多年的历史。独立学科形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n一、心理学概述心理现象: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动力:动机;需要;兴趣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注意;情绪;--------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2、研究对象\n一、心理学概述3、学科性质心理学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心理学的不同分支学科,或具有更多的自然科学的性质,或具有更多的社会科学的性质;有的分支学科属于理论学科,有的分支属于应用学科。\n一、心理学概述4、心理学的分类理论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倾向的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社会科学倾向的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n一、心理学概述5、心理学简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后,发展很快。形成了许多流派,如构造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等,后不同学派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人本主义学派、认知主义学派占主导地位。\n一、心理学概述5.心理学简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后,出现了许多学术流派。其发展经历了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过程,心理科学形成了庞大的学科群。心理学本身不断分化,形成了思维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形成了许多边缘科学,如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旅游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学科。一百多年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不断深入,其研究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n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发展与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心理学事业比较发达,发展中国家心理学发展水平则较低。现代心理学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被介绍到中国。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55.心理学简史.心理学简史\n一、心理学概述6、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6、1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佛洛依德研究对象:无意识主要观点:强调本能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欲望与动机受到压抑是精神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人格的三重结构学说。启示: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法的突破;研究学问的态度。\n一、心理学概述6、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6、2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研究对象: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方法:客观的、实验的方法6、3认知学派代表人物:皮亚杰、奈塞尔研究对象:内部的认知过程\n一、心理学概述6、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6、4人本主义流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研究对象:人性的本质主要观点:以人为本,主张“人化“,反对将人“神化”“兽化”“病态化”。\n二、心理1、人的心理的含义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人的心理可分为无意识的心理与意识,意识是指自觉的、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n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主要器官,人的心理主要在人脑发生进行。人脑只是为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可能性,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则起决定作用。狼孩有正常儿童的生理条件,之所以他们心理上与一般儿童有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长期脱离了社会环境。\n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还受到反映者个人特点的影响。反映者的经历、经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等影响到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之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客观现实作出不同的反映,正是因为人的心理反映受到反映者个人特点的影响。\n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发生于实践,发展于实践,表现于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人与客观现实交互作用,从而使的心理得以产生、发展。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并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化而得以深化。人的各种心理特征也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心理对于人的实践活动又能产生调节作用。\n三、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就其学科性质是属于应用心理学,属于社会科学。\n三、教育心理学2、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主要研究如何“教育”,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如何学习,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教育、学习与发展的关系:教育需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促进发展需以学习为中介。三者主体不同;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学科侧重研究。\n四、高等学校教师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教师的社会角色教师扮演着“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知识学习的促进者”、“学生问题解决的顾问”。2、教师角色的形成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3、促进教师角色形成全面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树立榜样;积极参与教育实践。\n四、高等学校教师与高等教育心理学2、教师的威信教师威信包括职业威信和人格威信。教师威信影响到教育效果。威信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好感效应。多种因素影响到教师威信,要从多方面考虑,提高教师的威信。\n四、高等学校教师与高等教育心理学3、教师的能力教师智力要求: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思维品质。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机智。\n四、高等学校教师与高等教育心理学4、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三种:尝试式教学;因循式教学;策略式教学。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5、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师成长经历了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教学观摩、微型教学、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基本途径。\n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有计划地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观察仪器,对所要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以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观察法既可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也可作为一种辅助研究方法。实验法: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促使一定的现象产生,然后进行分析,发现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n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调查法:以提问的方式收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之间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常用的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与缺点,其适用范围,心理学不同的学科分支有别、不同的研究课题有别,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注意将各种方法有机结合。\n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习概述1、学习的含义广义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人类的学习是有目的的、自觉的、主动的,以语言为中介,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促进人格发展的过程。\n一、学习概述2、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学习内容的特点:专业化程度高;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学习方式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自觉性不断提高;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n二、行为主要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用猫作为试验对象,根据其试验结果,提出了学习即联结,学习过程是渐进的过程,联结是通过不断尝试,逐渐减少错误而实现的。桑代克提出了试误学习的三条基本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n二、行为主要学习理论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说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提出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及条件反射的几个规律性现象:强化;消退;自然恢复;泛化;分化;高级条件反射。两个信号系统学说。\n二、行为主要学习理论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学习即是对环境刺激的操作反应,学习依赖于强化。斯金纳根据动物实验提出,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随后出现的刺激的关系对行为起到控制作用,影响以后行为反应的概率。将能增加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为强化。斯金纳认为,通过强化可以塑造、改造人的行为。\n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师要通过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将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强调教学应遵循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四个学习原则;提倡发现学习;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n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奥苏伯尔的认知接受说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意义学习的条件是: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认知结构中具备与新知识有关的适当观念;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积极主动地将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提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n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知识包含真理性,但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解释与假设,随着人们认识不断的深入,这种解释与假设会不断的被改写,出现新的解释与假设。2、学生观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学习的生长点。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n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3、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n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观: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学习应是愉快的事情;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己引导;重视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n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一、学习动机概述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功能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则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n一、学习动机概述2、学习动机的构成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种基本成分。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n一、学习动机概述3、学习动机的类型学习动机可分为直接近景性动机与间接远景性动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有着复杂的关系。雅尔克斯---道德森定律:一般情况下,动机强度中等,学习效率最高。5、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多元性;学习动机的间接性;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职业性。\n二、学习动机理论1、动机期望理论动机期望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动机的激励水平等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学生对学习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可能性越高,其激发动机的力量越大。\n二、学习动机理论2、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认为,个体成就动机可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与避免失败的动机两类。不同个体,两种动机在其动机系统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力求成功动机占优势的人给予成功概率50%左右的任务,最易激发他们的动机,而避免失败的动机占优势的人,则给予较难或较易的任务较为适当。\n二、学习动机理论3、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他认为,当人的低一级的需要基本满足后,逐步产生高一级的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要注意满足人的基本需要。\n二、学习动机理论4、成败归因理论归因是对行为的原因进行推论、解释,如何归因影响到后继行为的动机。维纳将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与外部、稳定与不稳定、可控与不可控,人们对成败的归因分为六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n二、学习动机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影响到学习动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成败经验,同时个性特征,归因方式也影响自我效能感。\n三、学习动机的激励学习动机的奖励措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利用好胜心理,开展学习竞赛;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n补:最近发展区\n第四章、知识、技能的学习一、知识的学习知识学习的过程一般包括: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1、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学习的准备包括动机准备、知识基础准备、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的准备。2、知识的感知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对比律。\n一、知识的学习3、促进学生有效感知的条件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手段;运用各种规律,突出对象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指导学生参与活动。4、知识的理解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理论型思维占主导地位;思维的创造性发展;思维的元认知开始形成;思维品质得到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的条件:运用正例和反例;提供丰富的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自觉概括。\n一、知识的学习5、知识的巩固关于知识遗忘的学说: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促进大学生知识巩固的有效复习:及时复习;时间间隔适宜;复习方式多样化。6、知识的应用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审题;题目归类;重现有关知识;找出问题的答案。促进知识有效应用的条件:指导审题;提高学生智力活动水平;加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n二、技能形成与指导1、技能的含义与类型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熟练化的动作方式。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2、动作技能的形成与指导动作技能形成过程:认知阶段;动作分解阶段;动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动作技能的指导:理解学习情境,明确动作技能学习的目的、任务;正确的动作示范;指导练习方法;及时告诉学生练习的结果。\n二、技能形成与指导3、智力技能的形成与指导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原型定向阶段;原型操作阶段;原型内化阶段。智力技能的指导:促进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加强学生的言语能力训练;指导科学练习。\n第五章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一、学习策略概述1、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的内容。元认知知识包括有关自我的认识、有关学习材料、任务和目标的知识、有关方法策略的知识。元认知体验包括元认知过程与元认知的情感体验过程。元认知监控包括执行控制与结果反思。\n一、学习策略概述2、学习策略的含义与构成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选择策略、元认知策略、调控策略。\n二、学习迁移概述1、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其意义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促进作用。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n一、学习迁移概述2、学习迁移的分类根据迁移的性质,可将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概括水平,可将迁移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根据迁移的是时间顺序,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n三、学习迁移的理论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认为,人的心理“官能”通过训练提高后可以产生迁移。2、共同要素说共同要素说认为,两种学习中具有相同要素,一种学习便会对另一种学习产生迁移。\n三、学习迁移理论3、经验概括说经验概括说认为,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或对经验作出了概括,便会对新的学习产生迁移。4、关系转换说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的关键在于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5、认知结构说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性、可辨性、巩固性影响到学习迁移。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性影响到学习迁移。\n四、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学内容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态度具有广泛适应性,迁移价值较大,应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教材编排要做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这样有利于学习的迁移。\n四、促进迁移的教学3、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的原则。同时遵循“综合贯通”的原则,加强概念、原理之间的横向联系。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及元认知策略,可以促进迁移。提高学习者的迁移的意识性,也有助于学习迁移。学习策略的指导要注意结合学科教学进行。\n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一、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概述1、问题解决及其心理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为定向的搜索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一般经历理解问题、设计方案、执行方案、评价结果四个阶段。\n一、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概述2、创造与创造性创造是指运用个人的才智产生出独特而有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创造可分为真创造与类创造。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创造技法等成份。创造的心理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然开朗阶段;验证阶段。\n一、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概述3、创造与诸因素的关系3、1创造性与知识、技能创造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知识、技能,但知识、技能掌握得好,不一定创造力高。3、2、创造性与智力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n一、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概述3、3、创造性与个性因素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人格等个性因素影响到创造活动,因而影响到人的创造性。从事的创造活动的对象是人,创造活动需与他人合作,情绪智力影响到合作共事,从而影响到创造活动。\n二、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1、1、问题表征问题表征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表现的,它影响到对问题的理解。1、2、情绪状态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情绪强度适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1、3、动机强度一般情况下,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助于问题的解决。\n二、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4、定势作用思维定势影响到问题的解决,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1、5、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解决问题时,只考虑到物体的通常功能,从而阻碍着解决问题。1、6、原型启发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原型对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作用。\n三、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1、创造性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广泛,好奇心强;目标专一,有毅力;独立性强,自信;情感丰富;风趣幽默;不易受暗示;----------2、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心理训练思维的流畅性训练、变通性训练、独特性训练、辩证性训练,可促进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n补充内容:1、创造力的鉴别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对人的创造能力进行鉴别,心理测量是鉴别人的创造力的方法之一。运用创造能力测验量表测量人的创造力,或运用智力测验量表测量人的智力,并对人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评价,将二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从而对人的创造能力作出恰当的评价。要对人的创造能力作出人全面、客观的评价,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进行。\n2、创造力的培养2、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学校要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力不是少数人的“专利”,绝大多数人都有创造的潜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可使学生创造潜能得到发挥。2、2、改进教育评价,培养创新人才要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推进教育改革,鼓励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n2、3、创设良好心理氛围,鼓励创新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创新,保护学生的积极性。2、4、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创造教育学科教学是开展创造教育的基本途径,要改革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展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专门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能力,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创造的方法、技巧。创造意识的培养与激发应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2、创造力的培养\n3、创造教育与教师教师是开展创造教育的决定因素。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掌握创造教育的一般理论知识,具备开展创造教育的能力。教师的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开展创造教育的前提条件。\n创造教育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创造教育成功的实践经验有待系统总结。创造教育开展缺乏合格的师资、高水平的教材、学材及必要的物质条件。要推进教育改革,加强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进行创造教育的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师素质,编写系统的创造教育教材与学材,为创造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4、创造教育的困境与对策\n第七章、品德心理与教育一、品德及其心理结构1、品德的含义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是表现出开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道德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n2、品德及其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对道德行为起调节作用,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面貌的主要标志。四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辩证统一。\n二、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1、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经过系统研究,提出儿童道德判断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儿童道德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他认为个体认知能力及社会关系影响到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n1、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运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判断能力发展。他认为人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他主张组织儿童讨论两难道德问题,有助于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道德教育要考虑到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n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也是如此。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如果能控制这些因素,提供良好的榜样,奖励恰当的行为,就有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人的有些行为技能是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观察模仿学习的,其中替代强化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一过程经历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等环节。\n三、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及教育策略1、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个体品德形成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将社会环境和教育情境所提供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不断内化的过程,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身体力行逐步养成道德行为的过程。这涉及到许多心理因素,包括态度定势的形成、道德观念的确立、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意志磨砺以及道德行为的养成。\n四、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的形式有:直觉的道德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感(想象性的道德感);与抽象的道德理论相联系的道德感(伦理性的道德感)。道德情感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感;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性的道德感;通过说理教育培养伦理性的道德感。\n五、品德不良及其矫正1、品德不良的心理因素造成品德不良的心理因素有:错误的道德观念;迷茫的道德信念;薄弱的道德意志;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扭曲的性格特征。2、品德矫正的心理策略过矫正;防范协约;强化暂停;表征性奖励;榜样示范。\n补充内容:心理障碍及其教育上的对策1、心理障碍及其成因所谓心理障碍特指受教育者某些心理因素导致他们拒绝接受教育影响。相对于教学,德育的困难之处是受教育者可能对教育者的教诲不相信,甚至拒绝接受教育影响。心理障碍的产生,可能与受教育者的消极态度定势相关,教育的内容、方式不符合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个人需要,也可能使其产心理障碍。社会经验的缺失,社会道德问题分辨能力低,心理防御机制等,也可能导致受教育者拒绝接受教育影响。\n补充内容:心理障碍及其教育上的对策2、教育上的对策形成积极态度,转化消极态度定势;教育内容方式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心理需要;丰富受教育者的社会经验,提高他们的分辨能力;融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人际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结合;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瓦解受教育者心理防御机制。\n第八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一、自我意识的含义与结构1、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意识。2、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内容、观念上分,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投射自我。\n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经历自我意识分化、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主体我”与“客体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与自我探究、自我意识的统一、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四个阶段。\n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十分关心自己的发展;自我评价能力不断提高,自我评价比较符合实际;自我体验丰富、深刻、复杂,容易波动;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其自觉性、坚持性、独立性、稳定性有了显著发展。\n三、大学生的自我教育1、全面认识自我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积极评价自我;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3、努力完善自我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能力提高现实自我。\n第九章、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调适一、群体心理1、群体的含义及意义群体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人群结构。群体是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它对于组织和个人都有重要意义。群体对于组织的作用在于把个体力量重新组合,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对于个体的作用在于使个体获得安全感,满足个体社交需要、自尊需要、增强自信感。\n2、群体的种类群体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根据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把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根据群体规模大小,可将群体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根据群体的构成原则,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根据群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作用,可将群体分为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一、群体心理\n3、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懈怠作用及影响因素群体情境会使个体活动增质增量或减质减量,这就是所谓“助长作用”与“懈怠作用”。活动的难度、个体活动的熟练程度、被评价的意识、责任意识、智力水平、人格特点等中介变量影响到个体活动的效率效果。一、群体心理\n4、去个性化人们在群体中作出他们一个人时决不会产生的行为,这种现象称之为去个性化。匿名性、责任分散、自我意识水平降低、群体成员间的相互感染是去个性化发生的原因。去个性化常使群体中出现冲动性的行为、暴力行为、反社会行为。一、群体心理\n5、群体极化及其原因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的共同生活,使其他中原已存在的某种态度和倾向得以加强,并上升到占支配性的地位的现象。群体极化有两种表现:冒险偏移;谨慎偏移。群体极化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互动与群体规范。一、群体心理\n一、群体心理6、群体规范与群体舆论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群体规范有的是成文的,正式规定的,多数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群体舆论是指群体中占优势的意见和言论。当个体行为偏离群体规范时,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群体舆论通过褒贬来影响个体行为群体规范影响到群体成员的行为。\n7、从众及其影响因素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符合的行为。从众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讲的“随大流”。个体往往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之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现象称之为从众,这种行为称之为从众行为。影响从众的因素有:群体规模;群体的凝聚力;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群体中其他人的影响;主体的认知;个性特征等。一、群体心理\n一、群体心理7、模仿与感染1、模仿及其影响因素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仿效并产生于他人相类似的一种行为。本能倾向、榜样效应、相似等影响到模仿。2、感染及其影响因素感染是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等方式引起他人相同情绪和行为的一种方式。感染双方的相似性、情绪互动、被感染者的自我意识水平、群体的性质等影响到感染。\n一、群体心理8、群体的内聚力及其培养群体的内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有关研究表明,群体的效能不仅取决于群体内聚力,还取决于群体目标与组织的一致性等因素。群体内聚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目标整合;心理相容;积极开展活动。\n二、群体中的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涵义及意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关系。人际关系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认知成分是基础,情感成分是核心,行为成分是外在表现。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影响到群体的内聚力、群体活动的效率效果、群体成员的身心健康。\n二、群体中的人际关系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社会知觉、交往的频率与深度、观点态度的一致性、需要的互补性、志趣的相投性、个性的相容性等因素影响到人际关系。正确认知他人自己、交往频率且深、观点态度一致、需要互补、志趣相投、个性相容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3、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吸引受到相似性、互补性、仪表、人格等因素的制约。\n二、群体中的人际关系4、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人际交往遵循着交互性原则、社会交换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5、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需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与人交往,提高移情水平。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需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他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n补:1、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由维果茨基提出,维果茨基认为可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现有水平和经努力可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称之为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适应学生现有水平只是一种消极适应,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经努力可达到的发展水平应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n2、影响信息编码和知识识记的主要因素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材料的性质和长度、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编码组块化、识记的信心等因素影响到信息编码和知识识记。3、遗忘曲线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作为研究记忆的材料,实验的结果用曲线表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n记忆策略:P105—112\n补:教材没有,大纲要求的内容1、大学班集体的特点形成阶段班级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单位。大学班集体基本特点是:班集体有明确的共同目标;班集体有健全的组织结构和有特色的领导方式;班集体有良好的集体舆论与规范;班集体有高度的凝聚力。大学班集体的特点形成阶段:雏形阶段、成型阶段、成熟阶段。\n2、大学班集体目标的确立与实现集体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目标分类:集体目标可以分为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两种目标是有联系的。制定目标之初就发动全体成员参与讨论,让集体成员了解目标并取得共识。2、目标的具体操作化:在目标分类明确的前提下,应把具体目标变为可操作的行为,让每个成员知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自己的责任、扮演的角色,个人努力与集体目标实现的关系等。\n3、目标对每个成员的价值集体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因此,集体目标应该对每个成员具有吸引力,真正体现集体目标对每个成员的价值,调动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主动性与积极性。4、目标的可检验性集体目标的确立以及实现状况如何,应该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检验,应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检验,以促进集体目标的实现。\n3、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协调3、1非正式群体的特点非正式群体是在心理相容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群体。其特点是:自发形成,形式多样;成员不多,凝聚力强;心理协调,交往频繁;无正式领导,角色地位平等。非正式群体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也影响到群体成员的心理与行为,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n3、2非正式群体的协调肯定积极的非正式群体:对积极的非正式群体持支持态度,使同学们多层次的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有利于良好班风和人际关系的形成,各种活动给小群体以锻炼,也有助于班集体的壮大。教育、改造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班集体在存在非正式群体是正常现象;应该加强教育,使其成员认识到这样的群体对个人进步产生的不良影响;加强组织和渗透,帮助他们开展有益活动,化消极为积极;从感情上感化消极群体成员,特别是骨干成员。\n补充内容1、人际关系的改善交往双方对问题求得共识,保持思想认识上的一致,正确认知他人、自己,避免认知偏差,加强人际交往的准则性和人际关系的依赖性,完善人际沟通,注意交往双方个性的相容,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完善个性,妥善处理人际冲突,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n补充内容2、人际关系的测量了解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常用的方法有社会测量法、参照法、人物推定法。社会测量法较适合了解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且简单易行,缺点是只能了解人际关系的情绪倾向,而不能了解选择的动机。参照测量法可以了解到群体中最有威望者,其结果也较为可靠。人物推定法常用于了解某种特定类型的人及在群体中的位置。\n3、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有别,公共关系的目的是为了组织或社会的利益,庸俗关系是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手段合情、合理、合法,搞庸俗关系的手段不合情理,甚至不合法。开展公关主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宣传组织,让社会与公众了解自己,争取社会与公众的理解、支持。要通过开展各种公共活动,树立起良好的组织形象,通过公关活动,妥善处理偶发事件,矫正或改善组织形象。\n第十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一、心理健康概述1、心理健康的含义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心理上无疾病,处于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具体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n2、心理健康的标准学术界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争论:统计学标准,心理行为与大多数人一致即健康,遵循着多数人原则;社会规范标准,心理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即健康,遵循的是好人标准;自我实现的标准,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心理是健康的,遵循的是精英原则。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社会适应性好;人际关系良好;情绪相对稳定,积极的情绪占优势;智力正常;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人格完善;生活热情和工作效率高。\n3、心理疾病的类型心理疾病可从多种角度分类,按其程度可分为重度、中度、轻度、轻微。还可分为认知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人格障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社会适应不良、过度焦虑、人格缺陷等。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心理疾病应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n4、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生理因素影响到心理健康,遗传缺陷、生化异常、生理病变等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缺陷,社会的不良影响,是学生心理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与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关。\n5、心理评估及其意义心理评估的含义: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是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获得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进行评鉴,已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心理评估有健康模式和疾病模式两种。前者是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智能力及自我实现的倾向,后者是对有无心理疾病及类别进行诊断。心理评估的意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借助心理评估。\n6、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6、1、环境变化新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使得许多学生出现适应不良。6、2、学业压力课程内容的难度大,要求高,学习竞争,考研等,导致学业压力大。6、3、经济压力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经济问题导致心理压力增大。。\n6、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6、4、人际关系同学关系、恋人关系紧张,导致心理问题产生。6、5、就业压力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产生就业压力。6、6、人格特征人格方面的缺陷使得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低,面对各种压力与挫折难以承受,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n二、心理健康的维护1、充实心理健康的知识通过学习,了解心理健康与保健方面的有关知识,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2、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出现心理问题主动寻求帮助,一般心理问题可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解决,严重心理疾病应主动求医。\n3、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对待挫折,通过改变认知,改变情境,情绪宣泄等方式降低或消除挫折感。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人的情绪是由认知决定的。个体遇到某种事件,究竟产生什么情绪反应是由人对其的认知决定,负向情绪是由非理性观念所致。因此,消除非理性信念,确定理性信念,可以导致健康的情绪。4、完善人格培养外向、开朗、豁达、热情、风趣、幽默等人格特征。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n第十一章、人格发展与教育一、人格概述1、人格的涵义人格有广义狭义之分,最广义的人格是指人的整个身心特点,次广义的人格是指人的心理特点,相当于平常所讲的个性,有时讲的人格是指气质与性格,最狭义的人格是指性格。一般情况下,人格是指一个人特有的心理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制约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n一、人格概述2、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生物因素是人格形成、发展的物质前提,对于人格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环境因素对于人格的形成或发展起决定作用,影响到人格发展的方向、速度等;人格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自我教育在人格发展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各种因素是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影响到人的个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在不同时间,对人格的不同方面、对于不同个体,其影响有别。\n2、人格发展的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超我保持平衡协调对于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失调则令人格异常、心理变态。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经历了八个阶段,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顺利解决促进了人格的发展,矛盾的冲突不解决可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n二、能力差异与教育1、能力的涵义能力指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最必要的心理特征。智力是指人的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是其核心。智力一般是指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人的认知能力。2、能力的种类能力按其倾向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按其内容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n3、能力与知识、技能能力与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个体知识是头脑里的经验系统。能力以知识为基础,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般而言,知识丰富有助于能力发展;能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能力水平的高低影响到知识掌握的快慢、深浅、好差。但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不一定同步。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教之以渔”。\n4、智力与学业成绩智力与学业成绩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不同课程成绩与智力的相关程度有别。大学生学业成绩与智力的相关程度低于中学生。5、智力与教育程度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智商高。只是因为通过选拔性考试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智商较高,接受教育又促进了智力的发展。6、智力与性别男女智商的平均值无显著差异,但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男女智力结构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n7、智力与创造力高智商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高创造力者往往具有较高的智商与创造性的人格特征。8、情绪智力与智力智力的发展与情绪智力不一定同步,智商低,情商肯定不高,高智商是高情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智商高,情商不一定高。因此,我们不仅要开发智力,还要培养情绪智力。\n9、智力结构理论9、1、二因素说斯皮尔曼认为,智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9、2、三维结构理论吉尔福特认为,智力结构包括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人的智力由150种因素构成。9、3、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卡特尔认为,智力包括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主要与神经系统及其成熟有关,晶体智力与教育、文化有关。\n9、智力结构理论9、4、智力多元结构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包括逻辑——数字智力、语言智力、身体——动觉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反省的智力七种,后又加观察自然的智力。9、5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斯腾伯格认为,人的智力由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构成,可以用成分亚理论、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说明。\n10、能力的个别差异与教育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不同,全部人口智商呈正态分布;特殊能力的差异-----特殊能力各不相同,各有所长;能力表现早晚上的差异-----能力的个别差异还表现在时间早晚上,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要根据能力差异因材施教:要使水平高的“吃得饱”差的“吃得了”,在原有水平上尽可能得到提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扬长补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促进学生发展。\n能力的鉴别最先运用智力测验量表进行智力测量的是法国学者比奈和西蒙,比奈——西蒙量表是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美国学者推孟对比奈——西蒙量表进行修订,制定出斯坦福——比奈量表。推孟用智商表示人的智力水平,其智商公式为智商=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美国学者韦克斯勒制定的智力测量表部分年龄组,其智商计算公式为智商=100+15(Χ-Χ)/S,这种智商称之为离差智商,用以表示一个人的智力在同龄人中所处的相对地位。\n能力的鉴别智力不能直接推测人的特殊能力与创造能力,人们又编制特殊能力和创造能力测验量表,测量人的特殊能力与创造能力。对于智力测验应持谨慎态度,可将智力测验与经验评估结合,对人的智力作出综合评估。\n补充内容:超常儿童与教育超常儿童的鉴别:通过经验评估与智力测验相结合,对儿童的智力作出恰当的评估。(高分不一定是高能,低分不一定是低能)超常儿童的教育:抓好早期教育;实施英才教育。注意点:身体与心理的和谐发展;智力与人格的和谐发展。教育与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拔苗助长。师长的期望适当,心理压力保持在恰当的水平上。超常儿童教育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n补充内容:情绪智力1.情绪智力的含义情绪智力是指一个人认知他人的情绪的能力,认知、表达、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2.情绪智力的意义情绪智力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及社会适应、事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情绪智力对于事业的成功具有决定意义。情商对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工作岗位,其作用有别。\n三、气质差异与教育1、气质的涵义一个人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气质具有天赋性和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心理学中气质的含义与平时我们所理解的气质的概念有别,心理学中的气质相当于我们平常所讲的脾气、性情。\n2、气质的生理基础(气质的几种学说)体液说: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四种体液比例不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气质差异。激素说:柏尔曼等人认为,气质由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所决定。血型说:古时川竹二认为,气质与血型有关,血型决定气质类型。体型说:有些学者认为,气质与体型有关,体型决定气质类型.\n2、气质的生理基础(气质的几种学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浦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三种特性有多种组合,其中主要的有四种,这样可将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决定了气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不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气质上的差异。\n3、气质类型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其行为特点有异。4、气质的鉴别对人的气质进行鉴别,通常运用观察法,通过对人的行为特点的观察,对人的气质类型进行鉴别。运用测验法,借助气质测验量表,也可对人的气质进行鉴定。运用心理测量的仪器,通过对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化、外倾性和内倾性的测定,对人的气质类型进行鉴别。\n5、气质差异的教育意义5、1、气质与社会价值、社会成就气质不涉及人的活动目的、内容,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各种气质类型都有优点和不足。5、2、气质类型影响到职业适应性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和就业,要考虑其气质类型。\n5、气质差异的教育意义5、3、气质差异与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方式要适应学生的气质特点,同时要针对气质的缺陷加以补偿。5、4、气质与心理健康相对而言,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些类型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指导。\n五、性格概述1、性格的涵义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性格具有道德评价意义,是个性的核心。2、影响性格形成、发展的因素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生理基础,也直接影响到人的性格。环境因素对于人的性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主观因素也影响到人的性格的形成、发展,自我教育与修养,对于性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n3、性格与气质性格与气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气质影响到性格特征形成的速度与难易,给性格表现抹上一层独特的“色彩”。性格影响到气质,对原有气质特征起到隐蔽和改造作用。性格与气质的区别在于:气质更多的受先天因素的影响,稳定性高,性格是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可塑性大;气质无道德评价意义,性格具有道德评价,有好差之分。\n4、性格特征性格结构由性格的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构成。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对工作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情绪强度、稳定性、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关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n5、性格的类型性格可以从多个角度分类。根据理智、情绪、意志在性格结构中与优势的情况,可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将性格分为外倾型、内倾型;根据个人独立性程度,可将性格分为独立性和顺从型。还有人将性格分为A型、B型,有人将性格与职业联系起来分为社会型、理智型、现实型、文艺型、贸易型、传统型等。一般而言,性格分类不涉及道德意义,故性格类型无好差之分,但性格类型对职业适应有一定影响。\n6、性格的鉴别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升学择业,因材施教,首先要对学生的性格进行鉴别。常用的性格鉴别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作品分析法、测验法、个案法。性格测验包括自陈测验和投射测验两类。各种性格鉴别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实际工作中要将各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五、性格概述\n7、性格与教育要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性格。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各种教育措施既要适应学生的性格特点,又要针对性格上的缺陷,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弥补。五、性格概述\n结束语祝诸位:工作顺利,事业有成;嫁个好儿郎,找个好姑娘,家庭幸福美满!五、性格概述\n五、性格概述\n五、性格概述\n五、性格概述\n五、性格概述\n五、性格概述\n五、性格概述\n五、性格概述\n五、性格概述\n五、性格概述\n五、性格概述\n五、性格概述\n五、性格概述\n五、性格概述\n五、性格概述\n五、性格概述\n五、性格概述\n五、性格概述\n五、性格概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