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08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等教育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进展一、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准备时期我国最早出版的专着是李冀主编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作者认为高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组织管理的现象及其规律”,并把它落实在普通高等学校的管理上。陶曾骈主编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一书开辟了高教管理的另一领域。作者提出高教管理从广义上来说包括高等教育事业管理和高校管理两个方面,即通常所说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王亚朴主编的《高等教育管理》一书在确认高教管理学是高等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学的一个分支的基础上,对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等概念进行了探讨,认为高教管理的研究对象“包括国家队高教事业的行政管理和普通高校、成人高校领导者对学校的全部管理”。二、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的初创时期1987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加深了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认识,显示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初创时期研究工作严谨、活跃的特点。余立、陶曾骈、王瑞庆、邸鸿勋、魏贻通等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第二节学科理论体系与科学方法论理论体系研究的方法论1.思维发展的“两条道路”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行程。2.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的基本要求。\n(1)思维的发展必须从获得完整的表象开始。(2)理论思维构成逻辑体系必须从最抽象的范畴开始,即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3)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必须通过中介范畴。(4)理论思维所构成的体系的逻辑终点是概念的实践应用。第三节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展开与本书的基本框架一、现代很多同志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对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的管理,又包括全日制的普通高校和多种形式的部分时间制的高等学校的管理。二、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高等教育系统是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普通的现实存在。(2)高等教育系统必须与历史的起点相一致。(3)高等教育系统概念蕴含着高等教育管理学全部主要概念的丰富性。三、逻辑的终点:高等教育的管理活动高等教育管理学的逻辑终点只能终止在高等教育管理与方法上,即终止在高等教育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管理活动和方法上。四、高等教育的管理活动包括哪些方面:(1)系统与环境的矛盾和计划活动。(2)个体质与系统质的矛盾与领导活动。(3)系统的目的与系统变化规律的偏高、矛盾和控制活动。五、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有:①高等教育系统论②高等教育目的论③高等教育管理本质论④高等教育管理规律论⑤高等教育原则论⑥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与方法。\n第二章高等教育管理的历史和现状第一节世界高等教育管理发展概述一、中世纪大学在管理上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1)相对一致的目标,不但将不同个体、群体结合在一起,而且为激励个体行为、协调和保护个群体利益提供了重要基础。(2)一定的内部权力、权威、规则和规范保证了教学与学术活动有效有序的展开。(3)作为社会组织的大学,他们需要与环境顺利地进行经常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于是协调大学与社会成为当时高等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4)优厚的待遇、高质量的教学以及有关的资质认定制度,为大学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显示出大学作为社会组织的特征、功能和价值。二、近代高等教育管理17、18世纪是欧美大学的“冰河期”。美洲殖民地大学的管理模式是牛津和日内瓦模式兼容幷蓄的产物。18世纪耶鲁大学则以一个包括校外人员和一批牧师组成的董事会独辟一种管理模式。19世纪初的柏林大学以其“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而成为世界各国相仿效的对象。欧美近代学位制度是从中世纪学位制度演变而来的。英国高等教育权力分配的传统模式是“教授行会与院校董事及行政人员的适度影响的结合”。美国高等教育基本是地方化官僚控制模式。三、现代高等教育管理\n(1)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当代的变化:①联邦政府一改过去放权的做法,成立了内阁级的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某种程度和形式的管理。②高等学校内部加强了行政、学术方面的管理。(2)从总体上看,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大致有这样一些带共性的特征:①均权化。高等教育行政体制呈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趋势。②高校内部实行分权、分级管理,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立法化,学术与行政的决策依靠专家小组。③建立多种咨询、协调和评估机构,注意改善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注意吸收社会力量与高等学校管理。第二节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管理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分析1.目前,我国高中后的教育基本由四部分组成:学术性为主的大学本科与专科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国家不承认其学历的两年教育。2.建国后我国高等教育的统一计划体制保持基本稳定,在权限范围上表现为:(1)所有高等院校由政府举办,教育经费基本来自政府拨款。(2)高等学校的设立、结构、布局全部纳入国家事业发展计划。(3)高等学校主要领导人由政府任命。学校管人员和教师具体和国家公务员同等地位。(4)学校的系科、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招生计划、毕业生就业等长期执行政府指令计划。(5)学校的基本建设和经费使用须按国家下达的计划执行。3.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显着特点使其周期性波动。有学者认为经济环境的波动是高等教育周期波动的主导因素。我国历史上高等学校的系曾先后实行以下管理体制规定:\n(1)系主任负责制——系主任领导全系工作,对校长负责。(2)系务委员会负责制——系主任主持系务委员会和系的经常工作,重大问题提交系务委员会讨论决定后实施。(3)系党总支委员会领导下的系主任分工负责制——系主任主持系的经常性工作,重大问题提交党总支委员会讨论决定,报学校党委会批准后执行。第三章高等教育系统第一节高等教育系统概述一、高等教育系统的概念1.高等教育系统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整体。高等教育系统的组成要素重要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有教学内容和手段,也包括管理高校的高等教育行政部门。2.高等教育系统个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3.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4.高等教育系统是处在一定环境中的系统。二、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1.高等教育行政系统高等教育系统的只能:(1)通过规划与立法协调、指导高等教育发展,使之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相适应,并确保高等教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应有地位。(2)通过经费筹措及拨款,解决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的后顾之忧,并体现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作用。(3)通过评估与监督,保证高等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办学质量。(4)通过协调与指导,保证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间的相互配合。\n1.高等教育实施系统第二节高等教育系统的要素一、高等教育活动主体包括:高等教育行政主体、高等学校经营主体、高等学校办学主体、高等学校教学主体、高等学校学习主体。二、高等教育主体的实践活动三、高等教育主体活动的条件四、高等教育活动客体第二节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一、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层次结构等)二、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组织结构、高等学校师资结构)第四节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一、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特性1.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2.高等教育系统的关联性3.高等教育系统的目的性4.高等教育系统的有序性5.高等教育系统的环境适应性二、高等教育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是个体质同系统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1)其\n高等教育系统的系统质。这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所处的环境对高等教育系统所提出的要求,反映在高等教育系统的主要要素上,即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具有的期望,期望是由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1)高等教育系统的个体质。这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成员对社会角色的认识。、(2)高等教育系统的个体质和系统质的统一。高等教育系统的个体质和系统质的统一是高等教育系统发挥功能的基本条件。第四章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的目的是高等教育领域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他是整个高等教育共作的核心,一切高教活动都是围绕高等教育的目的而展开的。第一节高等教育目的概述一、概念。高等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整个高等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二、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鉴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三、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1.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马克思主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人的科学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高等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n1.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它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的,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高等教育必须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期作用。高等教育的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不同的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也是制约高等教育目的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层次、类型和规格。不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也使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各具特色。总之,高等教育目的受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第二节高等教育目的体系一、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培养目的、实施途径三个方面。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高等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二、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的目标包括:1.培养方向。一般指该专业培养人时所瞄准的未来职业门类。2.使用规格。指同类专业中不同人才在未来使用上的规格差异。3.规范与要求。即对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在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五、高等教育的工具性目的高等教育的工具性目的有两类,一类是直接为实现高等教育实质性目的服务的,另一类是间接为实现高等教育实质性目的服务的,或者说是其保障作用的。\n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有: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和科学训练。1.教学目标:①促进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的积累;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③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与道德情感的形成。2.我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努力建设成一支政治过硬、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富有献身精神、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师资队伍。3.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建成科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集中办好一批重点学科,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本上立足于国内;大力扶持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使之成为国际领先学科的生长点。第五章高等教育管理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一、高等教育管理概念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高等教育管理的依据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首先指明了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依据是高等教育目的和发展规律。2.高等教育管理的任务就是有意识的调节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种关系和可资利用的高等教育资源,以适应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客观规律性。3.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培养人的目的是高等教育的实质性目的,对高等教育系统中各种关系和资源的协调构成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二、高等教育管理概念体系\n1.宏观高等教育管理宏观高等教育管理即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高等教育行政的含义主要包括:(1)高等教育行政是国家的一种专业性行政,不同于一级政府的“一般行政”或“普通行政”。(2)高等教育行政活动的主体是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包括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和地方教育行政机关。(3)高等教育行政活动的客体是各类高等教育事业和所属高等教育机构。(4)高等教育行政的目的是实现国家法律规定的教育目的,保障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权利,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国家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5)高等教育行政的作用在于通过实施《高等教育法》和有关法规、教育政策来规范高等教育行为,通过有关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高等教育活动有组织有体系地展开,经济而有效地运行,保证国家高等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2.微观高等教育管理微观高等教育管理是指实施高等教育活动的高等学校依据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有意识地调节高等学校内外的各种关系和资源,有效地达到既定的高等教育系统培养各级高层次专门人才得目的的过程。微观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高等学校后勤管理。3.宏观高等教育管理与微观高等教育管理的相互关系。①宏观高等教育管理与微观高等教育管理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两个概念内部也是相互联系的。②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着集权与分权的问题。\n③在技术层面上宏观高等教育管理和微观高等教育管理也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④高等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学校本身的自主权,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其矛盾的焦点在于高等学校办学自主的问题。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即协调高等教育系统有限的资源投入与高效益地实现高等教育总目标的矛盾。二、冲突的类型及依据。类型:认知性冲突、感情性冲突、利益性冲突产生的原因:“人”的个性、有限的资源争夺、价值观和利益的冲突、角色冲突、追逐权力,组织的变动,组织风气不佳。三、冲突的协调与解决(1)认知性冲突的协调。最好的办法就是消除和化解形成矛盾和冲突的原因,使组织成员和冲突各方在观点上达成一致,或者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2)感情型冲突的协调(3)利益型冲突的协调在解决这种矛盾时应注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高等教育领导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四、高等教育管理应协调的三对矛盾1.高等教育系统的三类矛盾运动的表现方式:①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工资福利、提级晋升、表彰奖励、教育经费分配以及学术观点等方面。②个人与整体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为系统整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相一致时。③\n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当前主要表现为对高等教育投资少与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目标、政府包揽过多与的矛盾。高等教育缺乏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的矛盾。2.解决三类矛盾的办法①通过管理协调高等教育系统中个人目标之间的矛盾。②通过管理协调高等教育系统中个人目标同整体目标之间的矛盾。③通过管理协调高等教育系统目标与环境条件之间高等教育系统的三个矛盾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每一矛盾系列的解决都关系到其它矛盾的解决。第三节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性一、高等教育的管理行为1.管理方格理论——两种行为的组合理论2.高等教育管理的行为类型:一是与完成任务有关的一系列行为,二是与关心人有关的一系列行为。3.高等教育管理的行为领域(1)行政领导者的行为(2)其他人的发展(3)集体中领导者所具有的作用。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表现在:1.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标特殊性2.高等教育管理要素的特殊性3.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4.高等教育管理资源的特殊性5.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n第六章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的两条基本规律一、基本规律提出的依据高等教育理一开始就提出两个目标:一是为使个体同整体相适应,用系统整体的特性去整合各个体的性质和目标,以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目标。二是为了实现系统的最大值,要求把具有一定功能行为的个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综合成系统最大“结合力”功能的目标。这两个目标的矛盾运动规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两条基本规律:第一“两重性”规律:高等教育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统一规律。第二“两重性”规律: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统一规律。二、第一“两重性”规律——高等教育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统一1.高等教育管理的自然属性。表现在:一高等教育管理的普遍性,二、高等教育管理的共同性,三、技术性,高等教育管理使用的技术和方法一般不受社会制度的影响。2.高等教育管理的社会属性包涵两层含义:一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历史继承性。二是高等教育管理具有政治性。3.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高等教育管理的两个目标规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两种属性是一对矛盾;高等教育管理的两种属性,又统一于高等教育管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环节上,根本统一于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益。三、第二“两重性”规律——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统一。\n高等教育管理的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矛盾在于如果片面强调高等教育的封闭性,就会影响系统的发展,如果片面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将导致高等教育系统的紊乱和能量的消耗。其统一在于无论是高等教育管理封闭性还是高等教育管理开放性,其目的都是为了使高等教育系统的生存和健康发展得到保障,具体表现在统一于高等教育管理的诸环节上。四.评定基本规律的准则1.基本规律的客观性2.基本规律的必然性3.基本规律的普遍性4.基本应引申出高等教育原则和原则体系。第二节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几个矛盾范畴一、集权与分权1.集权和分权各有利弊,必须相互补充2.集权和分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个人与组织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个人和组织既有对立面,又有统一面,两者所构成矛盾从本质上说是利益于责任或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手段的矛盾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反映。三、稳定与改革1.稳定与改革相互包含、相互渗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标志着管理体制全面的、根本性的变化。2.稳定和改革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n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1.社会效益包含了经济效益,不能完全脱离了经济效益来谈社会效益。2.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第七章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原则概述一、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确立的依据根据中国教育管理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各种有关的教育管理原则表述为四大类:(1)传统经验抽象型(2)领导方法抽象型(3)现代企业管理原则移植型(4)现代管理一级二级原理降格型我们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确立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依据1.现代管理尤其是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2.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3.高等教育管理原则的系统性第二节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特征一.作为有组织的无序状态的高等教育系统特征:(1)组织目标不具体明确(1)组织技术往往不清楚,而且未被很好的理解。(2)参与者流动性大二.作为一个政治系统的高等教育政治分析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带来启示:\n(1)在对公共形式的机构研究方面,政治学描述了决策的结构、过程和方法。(2)政治学关心过程影响结果的方式,以及结果又如何反过来帮助形成新的过程和结构。(3)政治学研究权利和权威的分配。(4)政治学还关注伦理道德的理论问题。第三节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一、高效性原则在分析高等教育办学效益时,有两点学要注意:一是在一定的周期内,高等教育所花费的成本和实际获得的经济效益很难精确衡量;二是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无法用数字量化。有学者提出了测量教育管理效率的下列基本内容。(1)用人效益。指成员潜能发挥程度,具体考察现有人力、在用人力、实际有效使用人力。计算有效人数与实际人数的比率。(2)经济效益。指投资的实际经济价值,投入与产出、有用耗费与无用耗费、有用效果与无用效果。(3)时间效益。指时间运筹的有效利用率;法定工作时间与实际有效利用的工作时间。(4)办事效率。管理机构处理公务的实际成效;已办的与应办的;正确处理的与处理不当的;未办公务中由客观因素导致件数与由主管因素导致的件数的比率。(5)整体综合效益。指教育管理的社会效果,社会承认、满足的程度等。二、整体性原则系统\n高等教育管理整体性原则既取决于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又受制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目的。系统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系统原理为整体性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民主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要求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制定决策的民主化、执行决策的民主化、检查决策执行情况的民主化、评定决策执行结果的民主化。四、动态性原则在动态性原则下,高等教育管理必然重视改革旧体制、旧方法。五、导向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导向性原则的提出主要依据高等教育管理“第一‘两重性’规律”提出。1.传统的导向这里所说的传统不仅指大学本身的,也指更大范围的社会系统。2.现行制度的导向其一是现行政治制度的导向高等教育管理的导向性原则,体现了高等教育作为价值观、利益观纷争的政治系统的评判准则。第八章高等教育计划第一节高等教育计划的概述一、高等计划的概念1.进行预测是计划工作的基础2.选定工作目标是计划工作的前提3.决策是计划工作的具体落实\n二、高等教育计划的特点1.高等教育计划的普遍性2.高等教育计划的指导性3.高等教育计划的首位性4.高等教育计划的渗透性三高等教育计划的编制程序1.确定目标及优先顺序2.预测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3.提出与选择行动方案4.提出实施方案的有关政策四、高等教育计划的评价计划评价的一般方法有:程序性分析方法和效率性分析方法1.程序性分析法程序性分析法主要是评价和分析计划编制工作所遵循的原则及区分成功计划和不成功计划的综合特征,其基本标准是叙述性的主要包括计划的客观性、结构性和灵活性等方面。2.效率性分析法利用效率概念作为分析工具基于以下几个假定和事实:第一,高等教育是一种类似于生产活动的社会系统,他接受外界多种要素的输入,经过内部的动作过程,产生出高等教育的效应。第二,高等教育的资源是珍贵而稀少的,高等教育的成本又是昂贵而巨大的,高等教育难以满足全部的需求。第二节高等教育计划的理论基础\n一.高等教育计划产生的社会背景1.国民的教育需求2.人口的迅速增长二、高等教育需求与高等教育计划1.高等教育需求的构成(1)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①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②政治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③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①职业的需求②成就的需求③真善美的需求2.高等教育计划的方法(1)人力需求法(2)社会需求发第三节高等教育计划技术参看课本P201第九章高等教育组织第一节高等教育组织概述一、高等教育组织的概念1.静态的组织-作为名词性的组织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机构两个方面2.动态的组织-作为动词性的组织\n包括组织设计,机构设置两个方面。二、高等教育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1.高等教育的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根据组织编制、章程或其他正是制度、规范而建立起来的。2.高等教育的非正是组织在高等教育的正式组织中,由于各个成员的性格、气质、能力的原因,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由于观点接近、相互理解、对权威承认而使某些成员关系比较密切,从而形成一个个小群体,这些小群体被称为非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群体。3.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关系(1)非正式组主必然先于正是组织而存在(2)正式组织需要又非正式组织的补充第二节高等教育的组织结构一、层级理论-组织结构理论这方面的他研究有:1.汉密尔顿的研究2.格兰丘纳斯的研究3.厄威克原则4.洛克希的研究二、高等教育组织结构及其形式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直线制组织结构2.职能制组织结构\n1.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2.学院制组织结构3.“矩阵组织”结构二、高等教育组织技术1.影响高等教育组织技术的因素(1)管理目标(2)环境因素(3)组织中的人2.高等教育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1)分工协作的原则(2)权职相应的原则(3)信息沟通的(4)有效性的原则一般认为,高效能的组织结构应当具有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具有可靠而有效的信息输入、输出系统第二,具有民主的灵活的富有创造性的管理第三,具有受到组织成员一直支持的明确的组织目标第四,具有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成员间的良好关系3.高等教育组织结构设计的技术三、高等教育组织结构的变革变革组织结构的方法应根据原有组织结构中不合理的程度来选择,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n其一,若一个组织结构毫无效率,而要作根本性的变革且设计新的组织结构后立即生效,这被称为“大变动的方法”。其二,若某一组织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变动,可采用短期变动法。其三,若一个组织结构存在许多问题而又过于复杂,变动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则应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逐渐实现组织结构的变动。第三节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一、高等教育组织机构概述1.组织机构的演变。具体包括:共同的生活目标。不同部门的分工合作和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2.组织机构的特点。包括:整体性、实用性、复杂性3.组织机构的要素(1)组织机构的有形要素。包括:确定实施的工作人员。确定工作人员的权力和责任制度。确定必须的物质条件。(2)组织机构的无形要素。包括:共同的目标。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良好的人与人的关系。通力协作的精神。4.组织机构的功能表现在:(1)具有实现组织机构目标和同时满足其所有成员物质精神需求的功能。(2)具有使每个成员清楚自己在组织机构中所处地位、职责、权力和义务的功能(3)具有使组织机构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结构的功能。二、高等教育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1.目标一致原则2.任务归一原则\n1.机构精简原则一、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技术1.部门化2.建立职权等级,合理分工3.调整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第四节高等教育的组织创新一、权变的高等教育组织设计1、X理论及其组织设计2、Y理论及其组织设计3、建立在权变基础上的组织设计现代社会之所以要采取权变的组织设计,是因为:(1)客观上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组织结构模式。(2)虽然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组织设计模式,但人们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针对不同的战略目标、外部环境、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等因素,列出不同类型因素配合情况下的一种较合适的组织结构使完全可能的。(3)一个完整的组织内部,各部门或单位,由于情况不同,有可能同时存在不同的组织结构。二、变化中组织结构:柔性化趋势直线制组织结构的特征:(1)一条指挥的等级链(2)根据只能进行专业化分工(3)包含全力和责任的一贯性政策\n(1)每项工作的标准化程序(2)基于提高技能的职业生涯(3)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关系(4)所有工作协调都有上级进行一、高等教育未来的组织形式1.未来大学的组织形式(1)多种形式的中介组织的出现(2)“虚拟大学”的形成(3)学习型组织的发展(4)自治型分权组织(5)组织发展的小型化、多样化趋势2.高等教育的组织模式:以科研为例(1)甲型——矩阵组织(2)乙型——板块组织(3)丙型——系统组织第十章高等教育领导第一节高等教育领导的概述一、高等教育领导的概念。综合各种定义,我们可以认为,领导作为管理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引导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领导是一种管理过程,是管理活动的一个环节。二、高等教育领导的构成1.领导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n(1)领导者是组织的主要角色(2)被领导者是组织中的重要角色(3)领导活动过程是领导关系的展开1.领导活动的基本任务高等教育领导的主要任务是实施激励,以激发下属积极性。为了更好的保持激励效果,有效的实现领导的目的,领导者还必须进行有针对性、适时地指导。激励的任务和知道的任务是同时存在的。2.高等教育领导的方式领导者的领导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指令型领导(2)支持型领导(3)参与型领导(4)成就定向型领导第一节高等教育领导的动力基础一高等教育领导活动中的影响力1.强制性影响力——权职性影响力(1)职权性影响力以合法的权力为基础(2)职权性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基于一定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力量。(3)权职性影响力一般由以下三个因素构成: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2.自然性影响力——非职权性响力\n(1)非职权性影响力属于自然性影响力,其产生的基础比职权性影响力更为广泛,它不一定依组织结构中人的角色分工为基础,而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因素。(2)职权性影响力强调命令与服从,而非职权性影响力则强调顺从与依赖。(3)构成职权性影响力的主要因素为: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二影响力作用条件——随即制宜的领导方法领导才能受到受到以下环境因素的影响:领导者职务的高低、组织环境、下属人员的个性。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因素:职位权力、任务结构、上下级关系。三、提高影响力的途径和方法1.合理、公正、有效的运用职权性影响力2.努力提高非职权性影响力(1)提高人格因素,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2)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3)经历良好的上下级关系第一节高等教育的领导者一、高等教育领导者的素质1.领导者个性品质的研究2.高等教育领导者的行动策略大学校长应注意:(1)领导者必须领导(2)领导者应避免对应该由别人决定的问题作出决定(3)领导者应给有“可喜的机智”\n(1)领导者必须承认双重忠诚1.高等教育领导者的一般素质(1)领导者的活动能力:“外交家”的接触面(2)领导者的业务资历:硬专家的学术权威(3)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家长”风范的非职权性影响力(4)领导者的管理能力:“软专家”的管理水平第一节高等教育领导的有效性一、有效性地运用激励理论实施激励技术1.激励过程2.激励因素(1)个体成长(2)工作自主(3)业务成就(4)金钱财富3.激励原则(1)针对性原则(2)合理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激励技术(1)双因素激励技术(保健因素、激励因素)(2)期望激励技术(3)公平激励技术(4)目标激励技术\n(1)榜样激励技术二、高等教育领导的一般艺术1.领导层的授权艺术2.领导者的用人艺术(1)聘用具有好奇心的职员。(2)消除缺乏思想的家伙,培养狂热之士(3)寻找年轻人(4)坚持给每个人一些休闲时间(5)建立新的内部交往机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6)建立各种俱乐部,吸引外部人士参加(7)激励过程中的“文化转变”现象3.领导者运筹时间的艺术(1)时间的定性运筹术(2)时间的甲乙丙分类运筹法第十一章高等教育控制第一节高等教育控制的概述一、高等教育控制及其类型1.高等教育控制的概念高等教育系统中控制是这样一种工作过程,它以计划标准和高等教育目标为准绳,衡量并纠正实际活动中与预定目标及计划之间的偏差,以确保实现目标的有效性。控制的范围:物力、人力、财力、信息2.高等教育控制的类型\n(1)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2)目标控制、行为控制、资源使用控制和结果控制(3)规范性控制、尝试性控制、总结性控制二、高等教育控制的基本程序1.建立判断准则和标准2.衡量偏差3.采取纠措施在具体实施这三个步骤的时候,管理者还应该注意保证控制系统的灵活性、精确性、具体性等。第一节高等教育目标控制一、高等教育目标控制的必要性高等教育目标实现程度是衡量高等教育管理效能的重要基准,也是高等教育控制的主要依据。二、高等教育数量目标的控制(1)向学校及时、准确发布人才需求信息(2)制定长远发掌规划,对学校进行总体指导(3)依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合理核定招生总量规模(4)制定扶植学校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使学校的发展不致过分依赖于市场的变迁三、高等教育的质量目标控制1.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2.高等教育质量控制手段从时间上可分:前馈控制、过程控制、反馈控制\n第一节高等教育行为控制一、高等教育组织行为的管理技术实行组织行为管理的活动涉及三个方面,克雷特纳称之为三条基本原则:1.分离关键的职业行为,不论个体的各种特征,主要考虑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行为2.重新安排各种前提条件,为实现预期行为提供指导,创造条件,包括去除各种障碍和提供各种帮助。3.强化满足条件后才能得到的预期结果以改进行为二、组织行为的修正技术包括以下五个环节:(1)鉴别与工作有关的行为事件(2)测量行为,制作行为频率图(3)对行为进行功能分析(4)开发干涉变量,即寻找修正行为的途径和方法(5)对整个工作进行评价,以确定修正的方法是否妥当,为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第二节高等教育财富控制一、高等教育预算高等教育预算主要是指对高等教育事业经费的编制、分配、执行、调整和分析这一系列的过程编制预算的方法:1.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1)追加预算法\n(1)非定额预算法(2)定额预算法(3)备用水平预算法(4)公式计算预算法1.合理预算法(1)计划、程序和预算系统法(2)零点预算法二、高等教育会计与决算会计的主要任务:(1)根据有关法令和规定来编制并执行预算(2)进行经济核算,加强现金管理,做好结算和核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3)对高校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正确、完整、及时的记录,编制凭证,登记入帐,上报会计报表决算的编制步骤:(1)拟定和下达编制决算的规定(2)进行年终收支清理(3)制定和颁发决算表格(4)进行年终结帐(5)编制决算(6)上报一、高等教育审计审计按其内容和目的可分为:财政财务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按照审计主体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关系,审计有可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n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有这样几种组织实施方法(1)系统审计(2)专题审计(3)同步审计(4)轮回审计(5)审计调查第一节高等教育时间控制一、网络图的制作1.网络图的组成元素:由活动、事件和路线三部分组成2.网络图的制作规则(1)每个活动都有一个先行事件和一个后续事件(2)不管什么活动,在其先行事件完毕前都不能开始(3)在处理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的关系时,一组先行事件和后继事件之间有时同时存在两个以上活动(4)在网络图中,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循环回路的存在3.网络图制作举例(详见书上315)二、活动时间的推断(1)乐观估计值,计所需的最短时间(2)似乎最精确的估计值,正常情况下所需的时间(3)悲观估计值,最坏情况下所需的时间三、网络图事件参数的计算(1)各个事件最早可能的事件(2)各个事件最迟必须的时间\n(3)工作最早可能开始和结束的时间(4)工作最迟必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5)时差的计算(6)判别关键工作第一节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一、高等教育立法1999年1月,新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正式施行。这部法律被认为“不仅高度总结概括了近二十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而且明确了今后改革的原则和方向”二、高等教育政策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必须适时作出调整,以保证高等教育运作的顺利进行。高等教育的决策过程必须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政策的实施过程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监督。三、高等教育财政拨款高等教育财政以其拨款的原则和标准来引导、控制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中国科研经费的发放由国家科委及有关机构、各级政府设立的多种科学基金组织,以课题项目方式向社会招标,高校、研究机构均可提出申请。第十二章余论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的专业化和管理者的高学历化一、高等教育管理的专业化1.教育经费的增加2.高等教育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n1.知识、技术的挑战2.高校管理权威的模糊性3.管理者作用与地位之间的反差二、高等教育管理者的逐渐高学历化出现管理者的高学历化的主客关因素:首先198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学位条例》第二,加强对教师队伍管理的需要第一,高效与国外广泛开展合作、交流的需要第二,提高学历也是管理者自身的需要第三,高等教育管理者的学历与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化的关系第一节高等教育规划的柔性化和规范化一、高等教育规划的柔性化具体而言有以下特征:协商性。体现在政府发展规划是建立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与有关方面(包括高校)认真协商的基础上的。指导性。大多数政府宏观计划只具有原则性的指导作用,对学校一般没有法律上的强制约束力,学校在实践中往往有所突破。灵活性。一般先编一个中、长期总体规划,然后根据变化,推出短期计划,以作为对总体规划的补充和调整。辅助性。在高等教育决策或实施培养过程中,加入起辅助作用的一些软科学机构,在决策或改变决策和培养方式时能迅速、有效、准确的提出新的方案和培养方式。二、管理的规范化\n首先由于管理工作的不规范,一些工作没有规定而造成管理混乱及降低高教资源利用率的情况比比皆是,充分说明了管理规范化在现阶段有极端重要性。其次,规范要严,但要适度,留有余地,使各级管理人员能创造性的工作。再次,与国外高校管理机构和人员比较最后,管理的规范化也是十分有利于简化和比较准确的对各级管理人员的考核。第一节高等学校权力结构的合理化和管理模式的综合化一、高等学校权力结构的合理化1.管理层次少间距2.直线——职能制造成多头领导多头领导的不良影响:管理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受挫给机构改革带来阻碍多头领导除了目标上的冲突,还通过对管理人员的权力限制来影响机构改革。二、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综合化根据西方大学的管理经验,要使高等教育在当今竞争环境中发挥最大作用,提高效益,必须是科层、市场和学术团体的管理机构有机的结合起来。当今大学身兼学术、社会、经济、政治等众多功能,教育及其决策因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而变得日益规范化、效益化。三、高等教育管理的高效益化\n1.目标模式。管理目标分为政府目标和操作目标两大类。2.系统资源模式。这一模式把效益定义为组织在其环境中得到有利地位的能力,借此,可以获得较多资源。3.目标——系统资源模式第一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隶属于国家行政体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争取到2000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基本形成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职责分明,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经费投入,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体制框架。改革要处理好以下关系:1.政府与学校的关系2.中央与地方的关系3.国家教委与中央业务部门的关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