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5 发布 |
- 37.5 KB |
- 5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范文五篇与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范文五篇与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范文五篇 【篇一】 一、解决在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在与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内部控制的相关政策中有特意强调单位和业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两方面 他们的区别在于,单位层面主要是采取“软”的措施进行控制,例如明确分工岗位职责、部门职能等,但是这就容易导致缺少信息化利用,易出现信息系统无法落实的问题。业务层面则是相反的采取“硬”的措施进行控制,例如预算、收入等业务的控制。除此之外,根据规范中“评价与监督”这一项规定便可以把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监督等都被信息化的管理,而在这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全部收入到信息系统中。这一项的措施也有利于管理人员跟踪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和完善工作效率的提升。 (二)现有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信息化的联系 在启用内部控制信息化之前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对业务信息系统进行建立和使用,这样内部控制信息化才能实施启动,也才能使部分管理控制得到实现。而由于目前受到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每个系统所用到的信息的技术框架都不一样,这也就要求了内部控制系统要同时做到对现有系统信息数据库进行兼容和完善。 (三)建设组织与措施 区别于大部分专门设置内部控制部门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通常会将内部控制信息化划分到财政部门之中进行管理。当然,这也并不是单方面的,只有通过财会部门和信息部门的合作才能让内部控制信息化继续工作。所以在单位内组织一个专门的组织,也就是,选择一个负责人对整支队伍进行带领,各部门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财会与信息部门共同负责实施、其他部门参与即可,这样内部控制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便捷有效。 二、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预想 经过对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探索,发现内部控制所确切包含的内容已涉及到了单位中管理控制的许多方面。这也就说明了如果想要实现整体的控制,就要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控制着手。那么这时就可以建立一个由采集、规则库、风险分析、決策、数据仓库等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应用框架,然后经过信息流、控制流和部门的预算、国库支付、办公自动化、政府的采购等系统集成起来。这时由操作平台、数据库等构成的信息化环境更有利于内部控制系统数据信息的获得,存储等。 (一)控制的对象 在单位内所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或业务流程都是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控制对象。其中业务流程包括了两部分,分别是属于日常管理的活动和某一单一的具体的活动,例如材料的采购、经费的报销等等。除此之外,存有业务流程的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核心系统,通过流动的资金和物流一齐形成对应的信息流。 (二)采集系统 对控制对象信息进行收集的主要系统就是采集系统。它属于的是结果收集系统。它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对单位的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信息进行采集,然后进行处理加工,再运用一定的格式方法存储起来,这样风险系统也会有了一定的保障。在“采集”的过程中,自动采集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这里的信息采集的速度、数量都会对控制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采集内容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会影响到经济活动信息采集时的准确性。 (三)规则库系统 内部控制标准、控制框架、控制规范、控制制度包含在了规则系统当中,四者一起规定的控制指令和程序组成的数据库才真正的组成了规则系统。从规则结构划分的角度来看,它可以划分为结构和非结构两种规则。其中结构化的规则是可以通过结构化的语音描述将信息规划到信息系统中去,而非结构化规则就相对“自由”并且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单位对它的理解也不一样。 (四)控制系统 首先风险分析所反馈的结果会经过控制系统的分析发出相应指令,然后再通过管理者对活动进行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也一定是要在控制权限之内的。控制指令一般分为柔性的控制和刚性的控制。柔性控制是通过非结构化的控制被实现的,系统采取自动的方式工作就是在柔性控制的影响之下进行的,即采取自动提示的方法来对管理者起到提示作用,因为这样对管理者参与到控制过程中有一定的便捷。另一方面的刚性控制则是通过结构化的控制规则来实现的,在这种刚性控制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会直接被系统所阻止,以实现自动控制的目的。 (五)监督系统 监督系统的主要就是负责对数据和结果进行有效地监测和督查,这里的数据便是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就是将单位运营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和行政事业单位战略决策做一个比较,与此同时还要在规定的时间中把对比的结果上包给单位管理的当局,再对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分析。这样一来有利于单位管理的当局对内部控制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它更加的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和不断变化的内部与外部环境。 (六)决策系统 对数据挖掘、联机数据分析等辅助决策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可以实现事业单位的决策,不过这也一定是要在监督系统的基础之上决策系统才可以发挥出作用。这样便可以为内部控制决策过程提供一个重要的数据支撑。决策系统作为现在行政事业单位战略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和保障,首先它会通过单位制定一个长期的未来发展规划,并同时也要以决策指标为基础制定一个控制标准,然后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最后所分析得出的数据对决策进行改整。 三、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的建立过程 (一)有效组织并进行管理 接下来将会以交通部的某行政单位为例子进行简单的分析简述。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个负责人对这个“专门组织进行带领”。所以在此单位中便是以局长作为负责人对小组进行带领,共同促进单位建设发展;然后还需要信息部门为小组提供一定的支持,并且是由财务部门对小组进行具体事项的负责;除此之外的第三点便是业务部门也要一起参与到其中来,最后就是让软件公司对项目进行研发。另外也了解到小组在初期之时曾到过上海、山东、河北等单位展开调研以获取有用经验。而收支管理情况、预算管理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协议管理情况等也都是需要进行学习的。 (二)工作流程 第一、要对内部控制信息化体系有一个初步的建立设想并初步的建立起来,以便让单位中的部分内控制度、岗位分工,职责等与内控都有关系的信息一起纳入到系统中去,与此同时需要对有关的标准的文档进行有效输出。第二依据内部控制规范对相关业务进行梳理,其中所包含的仍然是总账系统、零余额支付系统、预算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最终实现对风险矩阵的分析。也是在此过程中把相互独立的控制机制如决策、监督、执行共同纳入到实际的业务流程当中,进行应用。第三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内控缺陷,内部控制系统会自动检测,记录、报告,然后对缺陷的整改进度继续进行追踪监督。第四,建立一个自我评价的报告制度。这个过程是先通过采取不同种类的评价方式,再依靠业务抽取、风险检索等开展的。这样就有利于相关领导人和单位部门的查阅。 (三)系统内部功能的结构 如何体现出行政单位内控信息系统的功能状况如何,就需要数据资源、业务平台、内控生服务、内控生命周期、内控信息五层次的共同作用,而这也主要依据的是对内控信息系统的良好规划与设计。其中第一个数据资源层面则主要是来自于单位的内外两部,如上文所述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第二个业务平台层面,在这个层面当中实现内控服务与数据资源层有效联结的重要工具就是服务总路线(ESB)。第三个层面内控服务层,在这个层面主要的特色就是建立了预算、报销、资金、固定资产等控制服务间的调用关系,并且这些也都是通过一定的逻辑所建立起来的。这就有利于与单位内现有的系统流程有机整合。第四个内控生命周期层,在这个层面中最终会提高内控的总的管理效率,它主要是采用将固定的步骤实现的,此步骤首先通过文档电子化和工作流程的管理方式再采取内控计划、执行、缺陷整改、控制评价的具体步骤开展的。最后一个信息管理层,通过此层面中的内控消息的预警等最终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判断。 【篇二】 食品在我国人民的消费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人们不仅是想依靠食物解决温饱问题,而是更加注重食物的质量,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对食品的监管由食品药品监管局独立完成,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因此在监管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食品安全监管的实际成效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利益。 一、食品监管的问题 (一)监管机制不完善 食品监管划为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责后,监管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回顾以往监管食品安全的部分,会发现存在如下问题。第一,进行食品监管工作的部门多,但是个别部门之间在工作中无法协调合作,使得监管工作难以有效的进行。第二,各部门除了食品监管工作外,还有其他工作,因此各部门工作人员对食品监管的重视程度不高。第三,对食品的监管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部门对食品监管的标准各异,比如对某种物质的含量要求,不同的部门就有不同的标准,加上个别部门之间有效沟通少,消息共享不及时,因此造成食品监管过程随意的现象,不利于食品监管工作的开展。 (二)监管力度不大 目前食品药品监管局的人员配备数量不能满足食品监管的工作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管局工作人员工作强度极大,难免会出现工作上的纰漏,对食品的监管达不到工作要求。不仅监管人员数量少,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工作人员是从其他单位转岗而来,对食品监管工作内容不熟悉,无法较好的完成食品监管工作,还有部分工作人员本身达不到食品监管的工作要求,导致了对食品监管的力度不大问题。除此之外,监管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的检测仪器落后,数量少,无法满足庞大的食品监管工作,由于食品监管工作刚刚划分至食品药品监管局,该部门对检测仪器的投入还不够,依然采用原设备,因此导致对食品監管缺乏系统的工具作为指导,一些不符合要求的食品可能未被检测出而流人市场,导致严重后果。 (三)缺乏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虽然我国根据新公共管理的要求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的规范文件,但是规范仍然存在概念界定和责任划分上模糊的问题,相关部门无法根据此规定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由于相关规定存在一些漏洞,这些规范的法律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约束,在根据这些规定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时,由于食品安全涉及到的类别繁多,因此可能会出现缺乏实际的法律依据,难以对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 二、食品监管问题的改善 (一)完善监管机制 在新公共给管理视域下,食品监管职能已经划转给食品药品监管局,因此首先需要对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能进行明确,使其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做好食品监管工作。以往食品监管由不同的部门协作进行,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协作意识不强,而目前食品监管属于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工作内容,监管局应当统筹做好食品监管工作。另外,监管局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提高食品监管的有效性,由于食品涉及的种类多,操作过程复杂,因此在制定标准时应该细致,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标准。在这一点上,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为我国的食品监管制定一套可操作的标准。最后,对于不严格遵守标准进行食品监管工作的人,需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处置,保证食品监管工作的严肃性,因此还需要对监管局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考评。 (二)加大监管力度 首先,需要增加管理局的人员配备,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更加重要的是监管局需要引进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人才进行食品监管工作,确保食品监管工作顺利高效开展。在新公共管理视域下,不仅要求监管工作人员完成食品监管工作,更应该要求监管工作人员高水平完成该项工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的发展,人民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心,已经有人开始采用互联网曝光的方式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管中。因此,应新公共管理视域的要求,食品药品监管局应当引入第三方监管手段,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中来。同时,监管局通过微信、电视广播等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有关食品安全的重要知识,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目的。 (三)健全监管法律法规 法律是食品监管过程中的有力保障,因此政府及食品药品监管局需要出台请有力的法律文件,保障食品监管过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食品种类多,生产工艺过程复杂,因此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应具备较强的针对性,提高法律的约束力,完成从原料到生产整个过程的全面覆盖。在法律法规出台以后,如果不予以实行也只是一纸空谈,因此需要监管局的工作人员坚决落实到监管行为中,绝不放过任何出现违法行为的人,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进行监管和约束,对于不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工作人员也绝不姑息。 三、结语 食品安全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食品药品监管局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通过分析食品监管过程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手段完善监管体系,改进监管方法,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促进我国食品监管有效开展。 【篇三】 摘要: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切实贯彻执行十八大精神,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提升基层政府执政效能、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本文在对当前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对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进行尝试性的探索。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 职业道德 应对之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基层公务员是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第一线”,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是公务员队伍中与群众互动最频繁、联系最紧密的群体,是反映我们国家整体公务员队伍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的“窗口”。基层公务员的道德水准,直接体现“党风”和“官风”的好与坏,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的形象,是对我党的执政能力和威信的一个重要检验。因此,加强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公务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对于增强政府和公务员队伍的公信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已成为广大基层干部的普遍共识。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行,反腐倡廉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基层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日益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一、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我国公务员正规统一都叫国家公务员,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是国家公务员,具体才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地方国家公务员两种。基层公务员是相对而言的,现在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中央和省而言,县乡是基层,对于县市而言,乡镇是基层。一般在基层一线进行工作的公务员都会被称为基层公务员。目前,我国基层公务员在职业道德方面主要存在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官本位思想严重, 缺乏公仆意识。在官本位意识和特权思想作怪下,一些公务员忘记了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公民,而将自己看成是“高于”普通公民的权贵。对上毕恭毕敬,对上级领导者则表现出“人身依附”、“对上级负责”、“仰仗领导”等卑屈的态度;对下则高高在上,“我为官你为民”、“我管你,你服从”等具有明显封建色彩的对普通公民不平等法律角色意识充满一些公务员的头脑。作为公务员,你只是作为纳税人的“人民”选出的“公仆”,而不是“权贵”。所谓“公仆意识”的核心就是: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权力。 基层公务员缺乏公仆意识,与群众不再是“鱼水关系”,而成为“油水关系”,吃拿卡要。大搞权利扩张,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当作“管老百姓”、“把持权力”的错误观念充斥在一些人的观念之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公务员方面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传统的等级观念与现代法治社会所提倡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间存在冲突。“官大压死人”的等级观念仍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深处,表现为机关对基层的傲慢,干部对群众的冷遇,甚至凌驾于群众之上。存在着“官贵民贱”、“民不管官”的传统观念,摆不正“干群关系”。 第二,服务意识淡化,缺少责任感。有些基层公务员极度缺乏热情服务意识,牛气冲天,“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作为基层的公务员应该肩负以下四种责任:即政治责任、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和道德责任。然而,在公务员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缺少深刻的认识。有些人忽视百姓利益,有的甚至和老百姓抢利益;有的对工作敷衍了事,不履行职责,部门之间各行其是,互相“踢皮球”、推诿扯皮。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缺少“奉献精神”。一些基层公务员依然存在官僚主义思想,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不能清醒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为人民服务,而是把自己当成了高高在上的“父母官”,将群众看成管理对象而非服务对象。对基层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考核规范等措施还相对薄弱。 第三,功利思想日益凸显,贪腐现象蔓延。“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反映了当下基层公务员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权钱交易。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人滋生了拜金主义思想。本应公正廉明的人民公仆——公务员也出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一些公务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巧立名目、私吞公款公物,大搞权钱交易、收受贿赂、贪赃枉法,成为基层的“大蛀虫”。使立党为公、 无私奉献的党性原则受到严峻挑战,这些行为严重败坏党风,污染了社会风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在进一步改革开放、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在政策、法规和社会管理方面出现滞后或漏洞,从而为公务员职业道德失范提供了机会。同时,对公务员的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特别是部分基层公务员认为“天高皇帝远”,上级机关监督“鞭长莫及”,基层监督部门奉行“地方保护主义”,导致权力监督“真空”,客观上纵容了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基层各项工作制度的不健全,有些单位内部管理混乱、公开透明度不够,让贪腐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第四,进取精神不足,浮夸之风抬头。当下有的公务员不安心基层工作,嫌基层工作太苦,大兴“走读风”,走“上层路线”;有的长期工作在基层,感到升迁无望,激情减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天只是面对电脑就是看看报纸杂志、 听听新闻、 喝茶、 聊天等,丧失了工作的激情和对理想的追求。一些基层公务员为了得到提升,凸显政绩,浮夸和弄虚作假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搞形式主义,好大喜功,盲目上马“大项目”、“大工程”,搞短期行为和贴金工程,劳民伤财;有的甚至为了升迁,用“水分”制造“政绩”,虚报浮夸,编造“GDP神话”。急功近利,为了招商引资,不顾自然环境的破坏,甚至对老百姓讲:“要么你选择钱,要么你选择病”。有的欺上瞒下,对失误则尽力隐瞒。这些行为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深受社会上追求享乐、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影响,一些基层干部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贪图安逸享乐。缺少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观念盛行,搞“表面文章”,重浮夸而轻时效。对基层公务员的政绩考核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没有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客观上助长了错误政绩观的滋生和膨胀。 二、提升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准的应对之策。 1。提高基层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做到公正执法。 目前,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因此,应在积极借鉴国外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制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公务员职业道德进行完整、系统、详细的规定,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公务员财产申报法》、《政务公开法》等相关配套法律,形成公务员职业道德法律体系,为公务员具体的职业道德行为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指导。 基层公务员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提高其公平待人的法律角色意识、公正执法的法律服务意识,严格依法办事,反对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执法违法等行为。只有抓好制度和法规建设,严格明确“什么事情是可以的”和“什么事情是不可以” 的范围和内容,才能有效防止和惩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褒奖和宣扬一些遵纪守法的模范行为。 2。建设学习型机关,全面提升公务员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时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学习是前提,学习好才能服务好,学习好才有可能进行创新。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基层公务员要在完成机关的日常工作的同时,抓时间、挤时间、有组织、有计划地,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方式加强学习。对公务员进行系统的培训,目前出版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丛书《民本论》、《勤政论》、《公忠论》等都是很好的教材。 通过学习全方位提高公务员素质,进而提高机关的整体办事效率,树立和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3。营造公平公正的行政环境,建立齐抓共管的职业道德机制。 优化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的行政环境,树立公平公正的基层公务员晋升原则,让基层的每一个干部、每一个公务员应该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完善公务员述职、述廉制度,建立廉政档案,加大了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反腐问题。他说,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沿海地区曾兴起下海经商热潮。习近平当时告诫官员:“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还要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官商结合必然导致官僚主义。”要保持公务行为的廉洁性,严防职务犯罪行为。通常认为,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不尽职责, 滥用职权,贪污受贿,侵害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侵害职务行为的廉洁性,致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要推进政务公开制度,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为了发挥政务公开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加强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社会公示、听证制度,最终形成制度监管、公务员自治、公民监督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职业道德建设机制。 综上所述,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以公务员职业道德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也是党的十八大向全党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当今公务员队伍中的腐败贪污之风日益盛行,从基层公务员到中层管理者,乃至高层领导者也频频下马。历史表明,吏治关乎国治。廉德彰则政权稳,廉德丧则政权失。因此,加强基层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 【篇四】 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包括国内的区域产业转移和跨国的国际产业转移。 一、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政府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弱。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落后,财政收入有限,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落后于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地方政府近几年虽已重视产业转移这一契机,但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改变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产业综合配套设施能力较弱的困境,还需要大力争取国家以及上一级政府的财政支持。 (二)思想观念亟须转变,服务型高效政府亟待建立。由于中西部地方政府较东部地区政府接触改革开放时间较短,程度不太彻底,所以很多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领导思想固化,将政府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单纯的管制观念,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缺失,政府办事效率低下。而许多政府工作人员的“官本位”思想依旧严重。 (三)政府间的利益关系复杂,降低了资源的区域配置效率。政府间的关系主要有本级政府与上级政府、转入地政府与转出地政府的关系。地方政府关心的是本地区的发展,而其上级政府关注区域的协调发展;本地区政府还会存在向上级要政策、争资金的现象,这些可能会导致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承接地政府与转出地政府也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做出的负外部性行为。 (四)承接产业转移缺乏大局意识,易与生态环境冲突。东部地区由于矿产等资源较少,再加上地方利益的驱动,很可能把粗加工、低技术、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给中西部地区带来负外部效应,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加大生态环境的恶化的风险。而对于承接产业转移地政府,领导追求政绩和GDP 的增长,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时对环保缺乏必要的限制。 二、中西部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及对策 (一)中西部地方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规划引导作用。 1. 积极引导产业转移,制定产业转移规划。政府具有宏观上的信息优势,能够就本地区的实际制定和实施产业发展的指导性规划。同时还可以另辟源头,高标准、高起点地发展、承接新型产业,重点培养、支持一批骨干企业的转移与发展。而产业转移规划不仅影响着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影响着本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影响着着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 2. 提高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建立产业集聚区。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可以以产业集聚园为依托,围绕自身的优势产业,往上下游产业延伸、拓展,完善产业结构,促进园区发展,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强产业综合配套服务,完善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借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城市品味,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二)中西部地方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经济协调作用。 1. 承接产业转移,协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发展空间的经济体。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政府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积极引导本地的国有大型企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做出适当让渡,刺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活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 完善制度建设,保障经济发展秩序。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不仅要建立一系列吸引其他产业的政策,让转移的产业“进得来”,同时还要完善本地区经济制度,让这些产业“留得住”。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监督市场经济秩序的角色,确保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维护产业转移中企业的正当利益。 (三)中西部地方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公共服务作用。 1. 弥补区位劣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区位较差,高素质人才较少,城市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较低,软件和硬件环境整体上落后于东部地区。但是,中西部地区有较为低廉的劳动力,土地等成本较低,与东部地区相比有较大优势。同时,中西部地方政府要转变自身的工作作风,制定和完善各类招商引资政策,加强本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较为成熟的社会事业发展,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水平和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都能加强投资者的信心,有利于吸引外商。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的力度,推进社会服务社会化,加大财政的投入,借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提升社会整体的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政府定位的转变。 3. 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环保职能。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监管,严格监督该类企业资源利用和排污状况,甚至是不引进此类企业;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企业研发排污技术,明确奖惩制度,把环保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篇五】 中西部省份尤其是比较落后的中西部省份究竟该如何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如何把握住我国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从而将本地的开发区做大做强,真正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引擎甚至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就成为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中西部省份开发区建设的背景、现状、问题出发提出一定的战略性思路,以期对相关研究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西部省份面临开发区建设的大好机遇。 当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东部地区已经走过了近30 年的高增长历程,其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负效应也开始逐步显现,不少原本发展较好的产业开始难以承受工资上升、房租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等上升的压力,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与此同时,国家开始将开发区建设的目光也移向了中西部地区,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开发区数量和级别的迅速增加与提升均与国家相关优惠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中西部省份迎来了“市场环境变化”和“国家政策利好”的两大机遇,这为中西部省份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会,中西部省份应该抓住这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经济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步伐,打造强有力的区域增长极,从而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和最恒久的动力。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主要是人力成本和租赁成本提升的变化而不是商业软性环境的变化,东部地区商业软性环境总体上是优于中西部地区的,因此中西部省份在努力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要将商业软件环境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才能真正将东部地区的产业吸引过来,如果仅仅依靠所谓的成本优势恐怕难以真正有所作为。 二、东部地区的产业并不必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中西部省份开发区的历史机遇就是迎来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向外转移的时机,但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的产业并不会必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我国东部地区迁出或向外扩散的产业的目的包括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有的还迁入了巴西、印度、非洲甚至美国或欧洲地区。这是因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某些产业上具有一些现阶段难以克服的劣势。中西部落后地区距离东部经济中心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欧、美、日均较远,也就相当于距离市场地较远,这无论是将原料、半成品或成品输往东部或海外均将会产生较高的运输成本。同时,中西部地区的整体收入水平也较低,这对吸进人才、留住人才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中西部省份的开发区要想做好产业承接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成本核算过程,中西部省份固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劣势,但只要我们充分理解、领会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的规律,控制好规模,选对产业,做好产业接续,也能够吸引具有增长潜力的企业入驻园区,从而逐步打造出产业承接的示范区。 三、抓住“金砖国家”和“北部湾”带来的新机遇。 市场的寻找、市场的创造和市场的满足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中西部省份开发区建设中一定要弄明白其产业的市场在哪里,弄清楚经济开发区内产业的销路在哪里,是在国外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是在国内的邻近市场还是距离较远的市场。由于东部经济开发区的主要市场一般是在海外,因此中西部地区在建设开发区时也容易将目标锁定在海外,并通过各种办法来和东部的同类企业竞争。事实上,中西部省份的开发区不能将目光仅仅盯着海外或所谓的发达地区,可以在服务周边地区市场上找到突破口,也就是说可以将服务当地和邻近周边市场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这样也可以为中西部经济开发区建设带来良好机遇。但是,仅仅服务于邻近周边市场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中西部省份的市场规模毕竟有限,中西部省份经济开发区在关注邻近周边市场的同时不要忘记了“陆桥经济”,随着“金砖国家”的发展,随着东亚地区国际区域合作的加强,“欧亚大陆桥”必将为中西部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不要忘记了“北部湾”经济的发展也将为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四、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出新路子。 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区走过了一条近似传统工业化的路子,走过了一条粗放型发展的路子,即依靠出口拉动需求,依靠高投入、大规模赢得经济增长。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资源日益紧张,工资上升压力不断加大,西部地区想完全模仿东部地区的发展路径几乎是不可能的,中西部省份开发区应该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特征的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明确当地的后发优势和特殊的资源优势,根据城市发展规律和开发区发展规律,将经济开发区建设和城市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认真借鉴东部和邻近发展较好的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思路,强调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争取在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方面有所突破,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高新技术行业理解为高精尖技术的行业,事实上在传统产业或传统行业上实现技术创新或工艺创新生产出科技含量较高的传统产品也是一种有效的科技创新,也是一种推进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中西部省份开发区建设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五、要将“政策优势”和“东部优势”转化为中西部的经济优势。 不少西部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往往还停留在靠低地价、低税收和财政补贴来招商引资的阶段,而将中央和地方政府相当多的优惠政策置之一边。中西部省份开发区的建设中,必须要认真研究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充分利用政策的利好,充分领会政策的精神,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开发区建设的定位和招商引资策略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对口支援政策或东部地区经济开发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来探讨与东部地区合作共建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路径。只要不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合作共建的具体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吸收和引进东部开发区的发展经验、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合作共建经济开发区本身也是一种管理的创新,这可以借鉴南通市和青岛市在相关方面的经验,比如“代管”、“托管”、“齐抓共管”等。开发区治理的创新还表现在开发区管委会行政权力的界定方面,这是开发区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管委会没有足够的行政权力,这会对管委会的管理工作形成较大的阻碍,我们可以通过市政府领导兼任开发区主要领导或政府授权等方式使开发区管委会获得足够的管理权力。总之,吃透政策,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开发区的治理模式,争取与东部发达地区共成长,这是中西部省份开发区建设能否成功持续的关键环节之一。 六、用“两型”社会的科学理念来建设中西部经济开发区。 中西部地区之所以没有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试验区,不仅仅是因为其地理位置远离国际市场,还因为中西部地区存在着我国大片的生态脆弱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屏障的所在地,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仅是有利于当地居民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着我国整体居民的生存和发展。西部开发区建设在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和践行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不能走粗放型发展的老路子,要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西部地区有良好的特色优势资源,比如特色的农产品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风能热能等洁净能源,要充分利用好国家西部发展的专项基金,也要借助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和低碳发展的政策东风,走出一条真正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开发区之路。现在要求中西部地区采取集约型发展的路子,尤其是对一些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进行行政性限制会影响当下的经济增长,但如果因此就继续走原来的发展方式,那是极其短视的。因为,首先,原来的那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其次,中西部的生态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脆弱的,并且会成为越来越宝贵的资源,如果按照原来的发展模式就会迅速将生产与生活的基本环境破坏掉,而这种破坏在短时间内又是不可修复的,而中西部生态屏障的破坏又会给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性影响。所以,努力将中西部的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两型”示范区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将来的需要,不是需不需要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和怎样做的问题。 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 人物纪实通讯稿五篇(教师) 【篇一】 “美国人是怎样评价土壤可蚀性的?他们用的是一套数量化的方法┈” “要做土壤可蚀性诺模图,必须获得四个因素的变量┈” 4月7日,在北校区8号教学楼的一间教室里,**教授正在给资源环境学院2014级60余名本科生上课,语调抑扬,侃侃而谈。他时而走到黑板前书写,时而踱步至学生中间讲授,时而与学生互动交流。 教室里很安静,学生都专注听讲。课间休息时,又有一些学生围过来,向他请教。 已经59岁的**,讲起研究了一辈子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旁征博引,如数家珍,那种自如与自信让教与学都成为一种享受。 从教33年来,**教授收获不凡:他是**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三五人才”、第九届**高校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省等科技进步奖6项。面对诸多殊荣,**很淡然:“我就是一个教书匠。” 薪火相传 以良师为榜样 做一件事,就尽最大努力把它做好。这是**一贯的人生信念。这种信念早在他当年的知青插队生活里就已经表现出来了。1976年高中毕业后,19岁的**在家乡**省黄陵县侯庄乡插队,担任村副队长与乡亲们一起平土地、修梯田。那是一个在极端艰苦的环境里磨炼年轻人意志的生活。**以自己的勤奋和吃苦劲赢得了家乡群众的赞许,在这里不仅光荣入了党还被派往另一个村子做党支部副书记。也是带着这股“闯劲”,当国家恢复高考的春风吹进黄陵时,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大学地理系。 1982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原**林学院水土保持系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回忆,工作后的几年里,他都在向王佑民、刘秉正、田泽生和包忠漠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学习如何讲课,并坚持“老师们在上面讲,我和学生一起在下面听,做笔记”。 1984年春季开学,**才在刘秉正老师的指导下正式讲授专业基础课---“地质地貌学”。开始上课时他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害怕学生提问,我答不上来”,为此,**非常重视课前准备。为了备好每一节课,他光写方格纸教案就有二十余页,还要把知识重点、难点写在手掌大小的卡片上。“总之,一切都了熟于心后,我上课就基本上做到了脱稿讲授”。直到现在,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时,**都要提前把多媒体课件看一遍,从不马虎。 王佑民老师重视基本概念,讲课条理非常清楚,要求严格,“我在讲‘矿物溶解度’一课时,他不打招呼就坐在教室里听课。”刘秉正老师声音洪亮,讲课有激情,对待学生和年轻教师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重言传更重身教。提起曾经指导帮助过自己的良师们,**满含感激,“我从老一辈教师的身上所学到的最宝贵的精神就是认真和敬业”。 追求卓越 以科研促教学 “讲课,重在于讲,而不是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多方面来打造自己。 他以自己所教课程为基础,按教材出版的时序进行仔细阅读,追根溯源,破解难点与疑点,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把专业课程体系比作一个人,那么我所要教授的课程到底是这个人的胳膊还是腿,我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讲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他博览群书,努力扩大知识面,“那时候没有网络,一有空就钻图书馆查资料做笔记”。1997年,在刘秉正老师的引领下将前辈积累的材料搜集、整理、提炼,编写成《土壤侵蚀》一书,填补了国内该教材的空白。他还注重与北京林业大学、美国农业部土壤侵蚀实验室等国内外同行的广泛交流,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2012年他组织全国一百余名专家编写出版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系列教材十一部。他主编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水土保持图集》和《水土保持规划学》等教材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主编的简明读本《水土保持概论》被全国高校专业与非专业课程普遍采用,首次发行1.6万册,再版发行达到2万册。 在他和全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十余年来我校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全国一直排名第一,为五星级专业。 怎么处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认为,担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重视科学研究,“不做科研对课程内容就理解不深,对知识前沿就了解不足,所教学生难以进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主战场。”从六五期间参与刺槐林水土保持效应研究开始,一直到十二五期间主持地表糙度研究,**的身影不是在校内水工实验室,就是在黄土高原实体流域现场。“这对促进我的教学作用巨大”,**说,最新主编与出版的《土壤侵蚀学》教材就有近30%的内容来源于所带领团队长期科研的成果。 随着教龄的增加,他所讲的课程由地质地貌学,也扩展到水文学、土壤侵蚀原理、土壤侵蚀研究方法、水土保持规划、土壤侵蚀力学、流域管理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态、自然地理学等,教学对象也由本科生扩展到硕士生、博士生。怎样教好书?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体会是:“精读与博览、观察与实践、科研与教学并举可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生命不息 育桃李而不辍 哈萨克族青年努尔模达•达拉拜1999年考进资源环境学院,成为**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又师从**攻读硕士,2013年已身为新疆农业大学水利学院教师的他再次回到母校追随吴老师攻读博士。“大三时,吴老师给我们带水土保持原理和水土保持规划两门课,他讲课全面深刻,特别是能抓到关键点,让人一下子明白”,想为新疆建设做更大贡献的努尔模达•达拉拜没有选择去大城市深造,“我的偶像在这里,专业领头人在这里”,他再回母校学习,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吴老师一样,“让我的学生受益。” 提起**老师,2011年由吉林农业大学考入我校攻读硕士学位的路培眼眶泛红,“吴老师是我的恩师,是他给了我自信”,路培说,吴老师看着挺严肃,其实平易近人,慈祥亲切,“专业上最白痴的问题我也敢问他,他讲的比网上能查到的还要全面深刻,令人信服”。特别让路培印象深刻的就是吴老师的拼劲,工作干不完不休息。本来没有读博计划的她,在硕士毕业后选择留下来继续学习,“我想跟着吴老师再提升自己”。 新学期,吴老师的课依然排得满满当当,既有本科生、研究生的,也有成人教育的。给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2015级新生还开有一个专题研讨课,“是关于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的,小班教学,还要带学生去野外参观实习”。转身查看课表时,他的背影已明显不再轻快挺拔。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这是**在名师心得里所写的一段话。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说,薪火相传,在学校的历史长河里,“但愿我这个教书匠是一个称职的传承者”。 【篇二】 **,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院长。曾任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教学名师、**省师德先进个人、宝钢教师奖等荣誉称号。 “一定要把基本功训练扎实” 198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农林科技大学(原**农业大学)水利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刚参加工作那会,我们是不允许上讲台的,必须接受一整套严格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告诉记者,他从参加工作到正式站上讲台,经历了4到5年的时间。其他老师上课,**就提着小黑板、挂图,跟着老师听课。老师带学生做实验,他也跟着帮忙。此外,他还要为学生批改作业。“上课前,我要在小黑板上把老师讲课所需要的工程图、示例图等画好、画整齐,供老师用。上课的时候,我也像学生一样认真听课、做笔记,加强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习不同老师的授课方法和技巧。”经过长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后,教研室会安排他进行试讲。大到授课大纲,小到板书、站姿、语气、手势,老师们都会认真、诚恳地指出存在的不足。试讲通过后,才能单独带课。 “现在回想起来,没有那时候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就不可能有现在三尺讲台上的驾轻就熟。”**由衷感叹道。 水建学院青年教师侯会静告诉记者,**是她入职以来的指导老师,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从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予以细心指导和帮助。“蔡老师气质儒雅、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深受师生尊敬和喜爱,是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 “抓好教学是我应尽的天职” 从教30多年,无论身份、角色如何转换,**始终没离开过三尺讲台,并坚持为本科生上课。用他的话来说:“搞好教学是我应尽的天职。” **担任院长近10年。期间,他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加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狠抓教师队伍、课程体系、实验室、学风建设,为学院本科教学规范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获评**省特色专业,并通过国家专业认证委员会的认证,是我国第4个通过认证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也是我校第一个通过认证的专业;“农业水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教学示范工程;在全校范围内率先开展学生学业预警,建立了学院与学生、家长的良好沟通机制。学生家长赵女士在给**的信中这样写道:“尊敬蔡院长,真诚感谢您对孩子的精心培育和关怀呵护,作为家长,我们将积极配合学院,共同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为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工作很忙。但不论如何忙碌,只要与教学工作发生冲突,他一定会把其他事先放一边,优先保证教学。近几年,**主要给本科生讲授“灌溉与排水工程学”和“新生研讨课”课程,一般都安排在秋季学期。每每这时,**就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课表一经排定,就不轻易调课,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秩序。 “灌溉与排水工程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仅仅照本宣科,很难把概念和问题讲清、讲透。怎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一个个枯燥的概念讲清楚,成了**经常思考的问题。“调亏灌溉”“非充分灌溉”是“灌溉与排水工程学”课上两个非常重要却又常常容易混淆的概念。为了把概念讲清楚,**可谓费尽心思,最后终于用两个形象的比喻让问题迎刃而解。“我把‘调亏灌溉’比喻成‘富人家的小孩’,平时要穷养,等真正需要钱时把钱给够;把‘非充分灌溉’比喻成‘穷人家的孩子’,钱不够花,所以要把钱用在刀刃上,使效益最大化。这样同学们就一下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了”。 2012级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本科生熊曼玲告诉记者,蔡老师讲课形象、生动,知识点讲解透彻、通俗易懂,同学们都很享受上课带来的乐趣。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把学生的事记挂在心。由于工作原因,**常常到国内外水利工程建设现场考察。每到一处,**总是专门找有问题的地方照相,收集第一手的教学实例,以至于人家以为他专门来挑毛病呢。“这样的教学实例太难得了,我必须照下来运用到课堂教学上。”**说。 在灌溉渠道的规划设计教学中,**从甘肃引大灌区的渠道冻胀破坏问题出发,针对我国**寒冷地区的特点加强了渠道抗冻胀的有关内容;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把跨流域调水问题的国内外相关争论和不同观点介绍给同学们。此外,**还注意把国际上的实例引入课程教学,如把日本的排水工程、韩国的围海造田工程、美国西部大平原的喷灌工程等通过图片向同学们展示。 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常常主动走近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与他们平等相处,深受学生爱戴。 戚向风是水建学院2012级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一名学生,他告诉记者:“上大二时要做科创项目,而蔡老师是这方面的大专家。我当时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蔡老师打电话,请他给我们指导。没想到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当天晚上8点就把我们叫到他办公室,给我们以细心指导和帮助。他对我们的关爱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姚付启是**的博士研究生,他告诉记者:“有一次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我给蔡老师打电话说明问题,蔡老师当时不在杨凌,他从外地驱车50多公里赶到试验地,当时看到蔡老师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农业水土工程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王晓文对记者说:“蔡老师是我们的良师益友,选择他作为我的导师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做强科研以反哺教学 参加工作30多年,**紧密结合**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实际,针对当前节水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21项科研课题的研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4项。 “我始终认为,科研和教学并不冲突。科研搞得好可以为教学提供典型的教学素材,从而反哺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说。 在给本科生上课时,**会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贯穿到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跟踪科技发展的能力,加深大家对专业课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作物灌溉制度部分课程讲授时,他会向同学们讲解作物非充分灌溉的一些新的进展,补充了水稻非充分灌溉的相关内容和作物水分亏缺判别新技术等;在讲授作物需水量时,补充了国际上通用的FAO-56计算方法和缺水条件下的作物需水量计算的相关内容;在讲授灌溉技术部分时,增加了一些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内容和技术发展趋势。 采访最后,**深情地说:“从教30多年,最深刻的体会是当一个普通教师容易,但当一个被学生认可的好教师很不容易。作为一名老教师,我会继续不断学习,争取做一个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满意的好老师。” 【篇三】 “老师,这是什么病害啊?” “大家靠拢些,这位同学采集的这片叶子非常有意思,不仔细观察肯定把它当病害,但这是典型的虫害,看——是旋纹潜叶蛾……” 5月16日,乾县临平镇锁阳村的一处果园,植保学院的**教授正在为同学们讲解植物病害。 每年的5月份,是植保学院植保专业大二100多名学生“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实习。实习持续两周,足迹遍布太白县,眉县,陈仓区,武功县,乾县,礼泉县,杨凌区,从常规大田到温室大棚,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麦田、果园、菜地,从书本上的理论走进真正的“植病”世界。 今年已55岁的**,30多年的教师生涯中,站讲台、带实习已成为习惯。她乐呵呵地说:“带学生实习就像春游一样,多好,当老师多幸福!” 上课是第一责任 1985年,**第一次站上了人生讲台。人生第一堂授课距离今天,已过去了31年的时间,但那堂课的场景和细节对**来说,仍历历在目。“心里紧张死了,虽然自己做了充分准备,同学们反响也还好,但讲下来我还是不满意。” 1982年,**从**农学院毕业后分配至**省果树研究所从事果树病害研究和田间防治,1985年在**农业大学任教至今。尽管3年的研究工作经验为她的教学实习和课程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还是很认真地跟随植保系的老教师,特别是她的指导教师程廉老师学习备课、讲课、做教案,认真地琢磨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园艺学院党委书记孙马是园艺系92级学生,93年做的“果树病理学”笔记字迹工整,保存完好,他对**老师充满了尊敬。“黄老师上课总是精神饱满,讲课特别流畅,能深深地抓住同学的吸引力。特别是实验课,总是认真地讲解、示范、指导,教会每一个学生。” “我是一名教师,上课就是我的第一责任,上好课更是理所应当。”从课堂的切入问题到最后的结语,**都会仔细思考,一方面确保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要保证课堂内容的延伸性、连贯性和创新性。因此,在课件的制作、课堂资料的收集、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她都会精益求精。 她特别注重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素质。如通过课堂上师生双边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并直接参与专业问题的探讨;通过专题讲座扩展课堂教学的覆盖面,使传授的知识更加新颖、前沿;通过观看科教片和动画库来了解病害周年发生规律,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利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以作物类型结合病害类型的方式,建立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主动阅读大量科技文献,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植保141班丛昊苏是95后,他的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和实习都是跟随**学习,对黄老师的教学赞誉有加。“黄老师讲课很有特点,一是课堂内容十分丰富,有大量的科研数据和领域前沿,带给我们的东西是新鲜的,创新的。这次实习,为了一个病害,黄老师和马青老师讨论好一阵子,就为了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植保144班的朱晨慧说,“黄老师的课堂充满乐趣,引人入胜,为我们打开了植病的世界,让我热爱上了植保专业。” 作为一名教师,**把上课的事看得比什么事都重要。30年来,她从不迟到早退,每一堂课都兢兢业业。尽管教龄很长,经验十足,但每一堂课她都会像上新课一样做足准备,为学生呈现精彩内容。她说,“咱不能亏了人家孩子。” 每年,**要为本科生讲授 “农业植物病理学”,带 “普通植物病理学”、 “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为植物病理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 “细菌学”、 “植物病害综合治理研究进展”;为植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开设 “植物保护研究技术”。虽是轻车熟路,但她每年仍会仔细准备,重新制作课件。 “认认真真去做,责任也是快乐。”30多年过去了,**还像年轻时候一样,依然活跃在教学一线,把上课这件她认为是第一责任的事踏踏实实地落实在行动上。 育人是第一要务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眼里,教书就是为了育人,所以育人是老师的第一要务。既然是第一要务,那就要把育人工作扎扎实实做好。 西农的教师,除了课堂和实验室,也离不开大田和试验地。“咱们只有把理论和实践都教好了,学生才能掌握一定的知识,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总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事当作最重要的事,在学生的培养上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和心血。 年轻的时候,孩子没人带。星期天带学生实习的时候,她就把儿子带上,让他在田边自己玩。时间长了,儿子都能辨识很多病害。有一次,儿子拿着一片叶子问:“妈妈,你看这是不是白粉病?”**一看,还真是白粉病。 朱明旗老师是**20多年的老同事,对**有着充分的了解。“热爱教育事业,一心扑在工作上。在育人这件事上,真的是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怕麻烦。”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生没有好坏之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人生规划。**会针对每个学生想方设法提供相应的平台、资源和机会去锻炼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博士论文资助获得者尹志远说,“黄老师的学生很多,做到个性化培养要花费她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这让我们很感动。” 少数民族学生亚森来自新疆,是植保142班的学生。**特别关注这些学生,及时把他们学习中的困惑予以消灭。亚森说,“我基础不是很好,做实验很费力。黄老师没有放弃我,她从载玻片的清洗到病害样本的制作,再到显微镜下的观察,一步一步示范,手把手地教会了我。” 2009年以来,**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7项,指导学生68人。其中杨东和等完成的论文“Detection of Pseudomonas syringae pathovars affecting kiwifruit using multiplex PCR”获得2013年“全国首届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论文类三等奖。 在**心中,育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把学生教好,二是把年轻教师带好。“农业植物病理学”是**省精品课程,同时也是**省双语示范课程,作为“省级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带头人,**认为培养造就一支实力过硬的教学团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她虽然在工作生活中都十分关心爱护年轻教师,但在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培养提升方面,却总是以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一名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青年教师冯浩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首次登讲台之前的情景,“我第一次上讲台之前,黄老师专门组织实验室学生给我安排了一次试讲,要求我讲课要严谨、精准。她说,一个错的观点对于老师来说可能只是一分钟的事情,但对于学生来讲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因为他一生可能只有这一次听你讲课的机会。这句话我永远都忘不了。” 青年教师高小宁本科毕业留校任教后,一直在**指导下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她在我校2008年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目前承担了植物保护专业“农业植物病理学”和制药工程专业 “农业有害生物治理”、以及植保专业、园艺专业等多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青年骨干教师。 青年教师赵杰在**的指导下承担着植保专业“农业植物病理学”和“园林植物病理学课程”课程教学任务,于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从教案的准备到课件的制作再到课堂上如何将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这些教学技巧,黄老师都会耐心地一一指导。她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是我们年青教师学习的榜样。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和文化传承下去。” 老师是第一身份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植物保护学院副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 致公党**省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教学委员会委员,**省植物病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杨凌示范区政协委员…… 一路走来,**的头衔和身份变换了无数次,但有一个身份从来都没有变换过,那就是植保学院的一线教师。“老师永远是我的第一身份,这是我最看重的身份,也是给我带来光荣和幸福的身份。” 从助教到讲师,从讲师到副教授,从副教授到教授,一步一步,一天一天,岁月夺走了**的青春,但也给她沉淀了很多财富。虽然谈不上桃李满天下,但她教过的历届学生累计起来也有2000余人。他们虽然分布在大江南北,但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总会以短信、电话、微信或鲜花的方式,把他们的敬重和问候、关切与牵挂及时送到。 2013届硕士李艳波毕业后,专门给**寄来了当地治疗嗓子的保健品,叮嘱老师上课固然重要,但是嗓子一定要保养好。李正利在本科期间得到了**学业生活上的多重指导和帮助,在老师生日的时候一定会从河北发短信或打电话送上问候和祝福。涂璇是三峡大学的副教授,在得知老师生病后,用治病的配方做好药每次按时寄给老师…… “这是最好的礼物,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幸福和开心溢于言表,“是不是人上了点年纪,就好这一口了呢?”说完,便是一阵爽朗的笑声。 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总是充盈着汗水和心血,时间和精力,真心和真情。2015级硕博连读生冯雅琼说,“黄老师在教学科研事业上很认真,但在生活中却很活泼。元旦晚会还有平时的聚会她都会跳开场舞,把气氛嗨起来。和她相处的四年,我不仅学到了对待科研执著严谨的态度,更学到了面对生活乐观进取的心态。” **认为,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教学上她十分注重教改研究和教材建设。她先后参与主持省级以上教改项目10余项,获得教学成果奖10项;出版专著《果树病害图鉴》,主编或副主编国家教材《园艺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等6部。 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她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做科学研究,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 2011年,**走上教学副院长岗位。她积极打造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活、教学内容实的教学团队,进行资源数据库和远程教学体系建设,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她全面组织策划申报的植物保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为学校首个、也是国家植物保护类惟一中心。 当众多的荣誉聚拢在她身上的时候,她说:“省教学名师、省师德标兵是最让我铭记和感恩的荣誉,这是对我人生价值的肯定。”面对众多的身份、头衔和荣誉,“老师”——在她的心里最重也最为珍贵。 【篇四】 在动科学院问道“这里起得很早,睡得特晚的那个夜猫子是谁”,人尽皆知,他就是我国牛界泰斗、著名畜牧学家邱怀教授的得意门生——**教授,一位年过六旬,总喜欢半夜给学生审阅论文,发邮件的花甲老师。他多次荣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省师德标兵”、学校“优秀教师”、学校“优秀共产党员”“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以及学生评选的“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殊荣。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深受学生敬重的老师…… 在三尺讲台上播洒大爱 从1978年考入动科学院畜牧系起,**便把一腔桃李情付诸自己的母校。1981年12月,他毕业留校任教,从担任助教辅导学生到一名国家级精品课程的主讲教授,35年如一日,既注重传授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又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人处事。 三十五年来,无论是备课还是组织课堂教学,他都以让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知识为出发点,竭力将本学科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在教师实验室参加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使他们尽早涉足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1998年从德国留学回国后,毅然选择了母校,而且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每学年都担任本科班“动物遗传学”、“动物基因工程”和研究生班“动物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及实验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及辅导,尽心尽力讲好每一节课。 为了便于学生接受,他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还注意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谈起自己的“青椒岁月”,陈老师说,刚开始做老师时,每次上课前,教研组的老师都要一起讨论教案,还要讲给其他老师,多久讲到哪个章节,心中要绝对有数。多年来,**在教学中,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经常通过提问、研讨等方式调动学生思考和积极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学习老教师上课技巧,收集其他老师上课的例子,反复推敲,用心揣摩,为的就是“要对得起每个学生”。 说到对教师职业的理解,陈老师的话让人不由肃然起敬:“我喜欢讲课,喜欢站在讲台上的感觉,甚至会忘掉年龄;当看到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注视着你,会有一种被认可的自豪感;当看到学生听懂时脸上露出的笑容,就有一种学术生命得到延续的成就感。每到节假日,看到天南海北的学生发来短信问候,有一种沐浴在幸福之中的享受,我庆幸选择了做教师”。 用身教给青年学子以熏陶 作为一名以教书育人为乐的教师,**老师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既教书育人,也做良师益友。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对于他们遇到的困惑和困难,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只要自己悉知,定会尽力给予关爱。 **老师的夫人张黎云常埋怨丈夫对儿子的关心不够,采访时,记者随口问到陈老师儿子的出生年月,陈老师支吾了半晌,倒是一旁的弟子脱口而出。 从本科起追随陈老师到博士阶段的学生刘梅告诉记者,陈老师对学生比对自己孩子都上心,令刘梅感动的是硕士阶段曾有一阵感情低谷期,不知陈老师竟如何知晓,周末的一大早便打电话开导她。刘梅说,陈老师常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经历教育我们尊老爱幼、善待他人、淡泊名利,常存感恩心、自省心和爱心,养成拼搏、奉献、敬业精神。 学生郝丹至今记得参加一个答辩会议时,做幻灯到夜里12点,正要睡觉,陈老师一个电话要看PPT,并且看过后,又在电话里指导如何修改完善,为郝丹第二天的答辩锦上添花。后来,郝丹了解到陈老师每晚12点前没睡过觉,早晨6点一定起来,中午还不休息,这对于 “中午不睡,下午崩溃”的年轻人实在惭愧。 在教学团队中发挥骨干作用 作为带头人,**老师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毫不保留地把自己几十年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方法、经验、心得传授给青年教师,积极引导教师立足课堂,努力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组织编写教材和教学辅导、申报精品课程、教学研讨等活动,使青年教师在互相切磋中不断提高授课艺术。 围绕“动物遗传学”精品课程建设,**老师采用以“学”为中心,“讲”“看”和“讨论”相互穿插的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完善了试题库建设,建立了相关学科规范化的课程和管理体系,成为课程建设的一大特色。“动物遗传学”等课程经过多年建设完善,多次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殊荣。 他先后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13部,主编的《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基因工程》,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农林院校优秀教材奖”“**省优秀教材二等奖”等荣誉。 在与青年教师交往的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师德教风的熏陶,为促进青年教师的职业养成、加快教学梯队建设尽心尽力。 他的学生,现任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蓝贤勇说,对陈老师教学方面的认识,是在他“分子遗传学及实验技术”的课堂上,陈老师粉笔板书,图文并茂,条理清楚,理论与实验室的实际操作完美结合。陈老师的课,如果不提前20分钟去,就坐不到前排了。的确,通过陈老师“帮、教、学、练、研”教学方法的言传身教,让蓝贤勇懂得了如何站稳三尺讲台。 多年来,**老师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教书育人平凡而伟大的事业,奉献给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 沿着崎岖山路向科学高峰跋涉 **深知要给一个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基于这样的理解,在坚守三尺讲台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老师多年来潜心科学研究,主持多项国家课题和科研项目,集中开展动物分子育种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先后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论文250余篇。目前许多成果都被他用在学生课程教学和实验中,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陈老师的弟子兼同事黄永震博士告诉记者,陈老师对科研严谨的态度让他钦佩。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字斟句酌,任何细小问题都不放过,标点符号都要自己改。 研究生董冬说“陈老师经常是百忙之中抽时间给我们改论文,他改论文字字斟酌,句句揣摩,经常被改的一片红色,参考文献也不放过,但同时我也被老师对待科研的态度感动了,正是老师对科研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对科研有了浓厚的兴趣。” 一个真正的教授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高尚的品格和对学生的无私的爱!陈老师用行动诠释了“高尚”和“教师”这两个名词。对于这一切,**表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尽自己的职责,实实在在做好自己承担的、应做的每件事情。省级“教学名师”和“师德标兵”称号是一种荣誉、一种责任,对今后的教学更是一种鞭策,也更让他庆幸选择了做教师。 【篇五】 从1984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到国家教学名师,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到我国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创始人,园艺学院**教授在自己创建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奉献了32个春秋。如今年过花甲,两鬓斑白的他一如既往,在让市民的“菜篮子”和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的道路上奔波,并乐此不疲。 首创设施农业新专业 填补高等教育空白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设施农业从1978年的8万亩发展到1988年的180万亩,成为世界设施农业大国。社会对设施农业知识及人才需求不断加大,而与设施农业相关的人才培养分布在农科、工科等领域,且无专门的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学,技术和设备方面也还相当落后。 1987年,赴日本千叶大学学习的**亲身感受到我国设施农业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也让他深切认识到,设施农业专门人才匮乏是我国落后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带着改变中国设施农业落后面貌的重任,1990年,根据自己在日本所学,**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园艺设施学》教材,随后出版了《设施园艺学》。1998年,**抱着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劲头,义无反顾带领一群年轻教师开始试办设施园艺方向本科教育,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绩。 其后,**及其团队将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累积,经过四年实践探索, 200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农林科技大学获准在全国第一个开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这不仅填补了我国本科教育在此方面的空白,在世界上也是首创。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全新的专业,既缺师资、实训设备,更没有经验可供借鉴。“既然要办,就一定要办好”,秉承这样的信念,**带领年轻教师开始了艰辛的摸索。 新专业不仅要考虑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还要制定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工作量大,**事无巨细,加班加点更是常事。用他的话说,只要能为我国设施农业做点贡献,再苦再累也值得。 经过10余年来的辛勤耕耘,**团队迎来了厚积薄发后的瓜熟蒂落,辛勤耕耘后的水到渠成。目前,全国40多所高校设置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2000多名毕业生成为我国设施农业的中坚力量。此外,由**领衔教材编写委员会主任,编写出版了与专业有关的8本教材。 2005年,他主持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新专业创建及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构建以复合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宽严得体 做学生良师益友 已在**身边受教6年的2013级博士生胡立盼用“宽严得体”概括了自己对导师的印象: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支持,鼓励学生放开科研思维,大胆探索;品德上对学生要求严格,要求学生做事先做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此外,督促大家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邹老师也会挤出时间,与我们一起唱歌,打球,活跃业余生活。 2004级学生王心宝上学期间与**谈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很支持。帮助联系杨凌、北京、上海3家设施农业公司让王心宝实习,从上螺丝、钻钢板到拆装温室,一步一个脚印,过硬的专业技能让王心宝创办了杨凌鑫禾农业工程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2010年11月获**省大学生创业明星奖。从良师益友到现在的合作伙伴,用王心宝的话说,创业路上离不开邹老师的鼎力帮助。 长期一线的教学经验让**深知,学生惟有发自内心热爱所学知识,才能居于主动。教学中,他通过知识讲授、前景展望、学法指导、社会实践等手段,激发学生对设施园艺专业学科的热爱,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现代设施工程设计、设施特色作物栽培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建大棚,2004年,**向学校申请了10万元,在档案馆后面建立了5个不同类型的简易大棚,每届学生上“温室设计与建造”课程时,第一个任务就是用6天的时间拆建大棚,让同学们真正掌握温室建造的全过程。 30年来,**遵循古人“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诲,教育学生重言传,更重身教。他不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和呵护者。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没有温度自动记录仪,只有棒状温度计,为了摸清温室性能指标,连续几年,在光照最差、温度最低的冬至前后,**带领学生24小时守候温室,每隔两小时监测记录光照、温度、湿度变化数据。冷得实在受不了,就在温室边简易小房里围着小火炉取暖。遇到大雪严寒天气,**一如既往,深更半夜披上军大衣到各点指导学生,直到测试任务完成。 2002年冬季,**遭遇一场车祸,腿部和胸部多处骨折,生活不能自理,在床上躺了半年。即便如此,他强忍疼痛,每天在病床前答疑解惑,指导学生,保证学生顺利毕业。 多年来,**承担了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园艺设施学”“设施园艺学”“蔬菜栽培学”“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设施园艺工程技术新进展”等课程。同时对研究生、青年教师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也花费了大量心血。刚来的年轻教师,从备课要求到讲课技巧,从课堂讲授到田间实验,**都悉心指导。青年教师张勇说,邹老师利用各种机会把我们推到前台,让我们登台作学术报告,实地考察国外先进设施农业技术,与国际一流农业机构交流,极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担任研究生导师20年来,**培养硕士、博士200多名,他们多数已成为生产、科研与教学一线的骨干力量。 实践出真知 用科研丰富教学内容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性很强。用**的话说,不亲自通过生产实践,很多问题就不可能“知其所以然”,更没法传授给学生。他坚信“实践出真知”并身体力行。一年中,**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国内设施农业主要省区100多个县,深入生产实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1996年,**泾阳县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全面参与。一年冬季蔬菜因冷害导致萎焉,生长停滞。农民万分着急,接到县上求救电话,**乘车几个小时及时赶到现场,冒着大雪进棚查看,指导农民及时采取挽救措施,保证了大棚蔬菜的恢复生产。 针对北方地区日光温室普遍存在的被动采光且采光性能低的难题,**开展了“日光温室主动采光蓄热机理与应用技术研究”,创新了日光温室冬季逐日逐时采光量最佳倾角计算及采光角的新理论,开发出新一代可变倾角新型日光温室,研发了主动蓄热温室,变被动式蓄热为主动式蓄热,提高了日光温室冬季夜晚温度4-6℃。被业界专家称为中国日光温室建造理论与实际的突破。 1990年至今,**先后主持承担西部地区设施作物生产精准管理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7项;发表论文181篇,其中SCI、EI 20余篇,出版专著10部;设施蔬菜栽培生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210万亩,增加效益21亿元以上。 2008年起,**先后承担**省科技厅“百万亩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农业厅“百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等项目,他带领科技人员和学生走遍全省30多个县开展科研与推广工作。经过15年不懈努力,**省温室大棚从26万亩扩大到285万亩,总效益超过500亿元,**设施农业一跃步入全国先进行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生产技术和前沿信息。他深知,只有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才能在理论上提出新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为此,他和团队一直努力,并用在设施农业教育方面连续四个第一的佳绩对此作了最好的证明:第一本全国统编《园艺设施学》教材;第一批国家精品课程《园艺设施学》;第一个获得该专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第一个获得设施农业国家级教学团队。 作为首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农业部蔬菜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现在更关心的是,尽快将我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列入工科授予学位,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拓宽学生就业和创业空间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希望年轻教师努力工作,尽快成长,为我国设施农业成为世界强国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