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3-3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本科毕业论文
音乐本科毕业论文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音乐本科毕业论文 音乐本科毕业论文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音乐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音乐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同时又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篇1浅议音乐教育构建和谐社会...音乐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同时又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篇1浅议音乐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内容摘要:音乐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自古以来,音乐与社会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音乐通过声音使人的心灵得以升华,音乐通过教育以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则以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力量宣传和支持音乐艺术的发展。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其社会功用决定了其在构建当今社会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审美音乐教育音乐艺术构建和谐社会素质教育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的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学习音乐来陶冶情操、表达情感从而获得达到健全人格的目的。音乐审美是通过音乐艺术手段和,来提高人们对艺术美、现实美的欣赏、鉴别和创造能力,陶冶情操。 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人们就认识音乐审美的重要性,即有陶冶性情、启 迪智慧道德功用,又有辅佐政道、教化风俗的社会功能。西周的礼、乐、射、御、书、术六艺教育,就包含了音乐教育。我国教育家王国维第一个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蔡元培也积极投身于美育实践。把德、智、体、美并列为四育。音乐审美是诉诸听觉的艺术。在欣赏过程中听者调动自己的听知觉来感觉、想象,注入情感、理解艺术。在这一过程提升自己的想象空间,丰富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开发潜在的智能。音乐以其特有的方式。发展美和创造出人的更新更高的感觉和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渗透到人的精神世界,成为提高人民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聆听音乐,提高音乐基本理论,加强音乐修养,才能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容,才能更好地领悟和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含义,在情感体验之中深刻理解作品,才能进一步达到具有审美的能力。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其本身有的独特功能,通过艺术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同时也提高自身对音乐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美,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艺术。在美的认识中提高自己,加强社会责任感,也增加了对生活的自信。音乐审美不仅可以培养人的高尚审美和审美情趣,而且可以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完美的人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借助于音乐唤醒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东西的观念是自我教育的强有力的手段。音乐的教化功能是促进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不可缺少的教育工具。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尺度。可见古今中外都在不断强调音乐对审美能力及对智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健康的促进作用。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 能使人们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国着名的音乐家贺绿汀曾经说过: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只有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聆听优秀的音乐作品才能成为一个健全高尚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认为乐通天、人,要求以平和之乐使人调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产生。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分别强调了礼乐对社会的美育作用和音乐的修身作用。汉代对音乐的社会功能和美育功能的阐述就更加完备,指出了礼和乐协同互补,既是协调社会的因素,又是改善生活的动力,是美育最根本、最重要,相辅相成的两条重要的途径。至《乐记》,通过对音乐的独特性的细致分析,指出了只有乐才能以情动人,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生臻于真善美的境界,并且指出音乐可以修身齐家,平均天下。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也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可以说,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的和谐统一始终是人们的追求。在社会发展、文化形成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都是如此。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并且认为音乐的和谐是一种普遍和谐,这种和谐不仅仅是音乐的本质,而且是整个宇宙的法则。显然,其思想也包含了社会的和谐统一。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中,美和善是不可分割的,艺术的美就是善。 他进一步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净化理论,提出了音乐美育的观念,他指出,要用音乐来净化人的心灵,因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 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而亚里士多德则在美善合一信条的基础上,在强调音乐教育功能的同时,对音乐的娱乐功能作了肯定,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在满足闲暇消遣的需要的同时,还可以在愉快的心情中得到道德上的教育,从而使艺术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基于前人的实践和研究,美国人类学家 A?梅里亚姆就音乐的功能进行了归纳,提出了音乐有十种功能的观点,即情绪表现、审美欣赏、娱乐、交流、符号象征、身体反应、强化对社会规范的符合、树立社会机构和宗教仪式的权威、为文化的延续和稳定服务、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克普兰则列举了音乐的八种社会价值:共同拥有的财富、个人体验、治疗、一种精神和象征的力量、一种非主要的商品、一种象征性的变化指示器和一种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以上如数家珍般的种种功能价值都是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从中也体现出了音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音乐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同时又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这是由无数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所证明的。现代社会,大众媒介的高速发展,音乐信息的快速传递,使得音乐对时空的占有量猛增,这无疑更增强了音乐的社会化属性。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经济年增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奇迹,但是,这种高速发展的经济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惨重的:社会已变得越来越不和谐,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各种不平等现象突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已变得非常迫切。党中央明确提出的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健全和有序。具体地说,就是一种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秩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当今社会寻求人与人之间沟通与理解的方法与途径已成为社会的一大课题。音乐艺术应当发挥它的重要价值。音乐超越了民族、时代、阶级的界限,容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对传统音乐文化继承和发扬,通过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各民族人们的民族情感,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在音乐中使各族人民得以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各族人民才不才能够和睦相处,互相依赖,互相支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音乐促进精神文明的程度,提升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德国着名美学家席勒认为,审美教育通过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了人的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然后才能克服当前社会的腐败与粗野,以及人性的分裂现象,为将来全人类的和谐做准备。音乐的审美功能在于可以给人听觉上的愉悦、幻想力的发挥、情绪上的期待,在于它对人类情感交流、体验、宣泄、调节等需要的满足,并在移情、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人类美好的情态流入自己的心灵,使之更纯洁、更高尚。 它使人从现实世界中的紧张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神经松弛、心境恬淡的状态。音乐的美还可以使人从物质的与人为的压抑中,回归到人的自然状态,恢复生命本来的意义。通过音乐审美实践,可以培养人们热爱美、欣赏美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使人们按照正确的审美理想去审视自己的心灵与行为,对社会的美和丑,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同时,人们在正确的审美理想的引导下,来塑造自己,改造世界,使社会结构、生活环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稳定。社会凝聚力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一个国家的公民都能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都能较好地了解本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较好地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情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就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并且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来。 在未来频繁的跨音乐文化交流中,我们确实需要发展一种对不熟悉的音乐文化的宽容态度和海纳百川的气度。因为这可以使我们自己具备一种积极的跨文化意识,当然,这也就具备了一种文化理解沟通和与他人相处的前提。 透过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人民的生活、风俗文化、审美情趣等,因为了解才能彼此尊重,因为了解才能平等对之,因为了解才能更好地促进友谊的发展。在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忽视对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因为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也需要世界的理解和尊重。音乐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其价值就在于更好地促进这种交流与共处。正如罗门所说:艺术能够也应该被作为获得世界性理解与同情,从而获得和平与积极的文化合作的手段来加以利用。它们可以用来缓冲种族、宗教、社会和政治集团之间的敌对,并发展相互的宽容与友谊。总之,音乐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极其显然的,关键是在对待音乐艺术的观念上,我们的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能达成共识,并能在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各司其职,齐心协力,那么,一个和谐的社会就会在音乐艺术的迅速发展中逐渐成长、壮大起来。 篇2谈爵士钢琴作品《含苞茉莉》的音乐分析我国作曲界诞生了一批新生力量,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以各大音乐院校的在校生为主,这一点从2007年上海圣卡罗杯钢琴创作比赛可以看出。比赛的一、二等奖获得者都是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年轻人获奖更能体现出作品的创意和锐气。其中有一首爵士钢琴作品《含苞茉莉》获得了优秀奖,作者张弦当时年仅17岁,还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一名学生,是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该作品创新的爵士风格令在座的老一代作曲家们耳目一新,作者的灵感源自我国的民歌《茉莉花》和欧美爵士乐。 这首作品有一种鲜明浓郁的爵士乐风格,在中国现当代的钢琴作品中是十分新鲜的,让人印象深刻。众所周知,爵士乐是美国的古典音乐,它代表了美国音乐文化的灵魂和美国民族音乐的精髓,它是民族大融合通过乐队组合形式表现的一种特有的音乐语言。①全曲篇幅不长,一共123个小节,在结构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为柔版(Adagio),第二和第四部分为快板(Allegro),清晰规整、层次分明。 第一部分(1―25小节),作者在这个柔板标上了四分音符等于70的速度,尤其在开始的四个小节,4/4+4/5+4/6的不规则节拍以很慢的速度演奏,同时配合自由的同音轮指和长音的延长标记,情绪上缓慢摇摆,不仅突出了爵士乐的即兴性质,而且具有类似于中国作品引子部分的散板气质。第五小节的旋律声部直接就亮出了民歌《茉莉花》的主要动机 mi-sol-la-dol-la-sol,显示了该作品的主题核心材料和音乐内容,接下去的20个小节可以分为三个乐段,每个乐段的旋律声部分别重复了三次上行小三度的mi-sol,而爵士乐常用的切分和附点节奏也贯穿在织体部分,整首音乐听起来绵延摇摆,形成了一种自由随性的即兴风格,同时还能隐约嗅到茉莉花的芬芳。 第二部分(26―74 小节),这是个快板部分,和前一部分的音乐截然不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规整的节奏律动,气氛热烈活泼,表现了舞蹈性的音乐,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发展态势,从音乐材料的变化、演奏力度的逐步加强和节奏的逐渐分裂细碎,听起来一气呵成、干净利索,并且形成了作品的第一次高潮。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它的左手部分,这是由几种固定的低音律动组成的,也正是爵士钢琴演奏的特点之一,即布鲁斯音乐风格中的布吉――伍吉奏法。作品从26小节至39小节都采用了八分附点和均等十六分节奏交替的写作手法,并且音高保持不变,重点烘托了右手的旋律乐句。40小节至49小节的低音则以均等的八分节奏为主,右手配以弱起的重音,节奏变得急迫起来。之后的几个小节则左右手节奏同步,用了ff的力度共同将音乐推向高潮。自59小节开始,不规则节拍出现,并且以八分单位拍为主,几乎是一小节一变,间隔由三个八度四分音符重音支撑起低音的骨架,走向了结束。 第三部分(75―87小节)乐曲回到了Adagio,情绪变得柔和,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响起,并且变得清晰,从第79小节开始的中声部中,我们甚至能听到完整的第一句,但作者笔锋一转,紧接着在第82小节写出了bE,转换到了爵士乐的色彩,巧妙动听,没有和声停留的紧密衔接就 过渡到了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88―123小节)同样是一个快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88-93小节,94-99小节,101-112小节以及余下的11 个小节。该段是作品的重点部分,爵士钢琴的风格十分鲜明地凸显出来,好像一段热情奔放的舞蹈。左手的低音部分出现了很多连续的八度大跳,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大跨度低音,从而突出右手的旋律。自第113小节开始,和第61、68小节一样的左手八度四分音符的强奏,再次把热烈的气氛拉得宽广,之后的两个手八度上行和交替快速下行似华彩的滑音,使音乐走向完满的和声终止。 无论是从音乐创作构思,还是从音乐所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来说,《含苞茉莉》无疑都是十分成功和出彩的,可弹性与可听性兼备,虽然创作手法还稍显稚嫩,但是对于中国现代钢琴音乐的创作领域来说,年轻一代作者的锐气势不可挡,有想法、有新意,而这种蓬勃的朝气应该也是组委会把出版的获奖作品集命名为《含苞茉莉》的用意所在。 注释: ①王珉.美国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