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感染病学教学的反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冠肺炎疫情对感染病学教学的反思

新冠肺炎疫情对感染病学教学的反思摘要: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重新审视感染病学的重要性。自诞生之日,传染病学就承载者培养传染病防治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时代的需要,传染病学被改为感染病学。然而,面对近年来不断新发的传染病威胁,该学科在教学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例如学科降级、课时不足、内容不全面、教学模式单一和教学投入不足等。因此,我们提出必须提升感染病学的学科地位,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加强传染病的科学研究,加大传染病学的教学比重,以期短时间内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现代社会防控传染病之急需。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教学;反思 新冠肺炎疫情对感染病学教学的反思摘要: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重新审视感染病学的重要性。自诞生之日,传染病学就承载者培养传染病防治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时代的需要,传染病学被改为感染病学。然而,面对近年来不断新发的传染病威胁,该学科在教学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例如学科降级、课时不足、内容不全面、教学模式单一和教学投入不足等。因此,我们提出必须提升感染病学的学科地位,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加强传染病的科学研究,加大传染病学的教学比重,以期短时间内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现代社会防控传染病之急需。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教学;反思 新冠肺炎疫情对感染病学教学的反思摘要: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重新审视感染病学的重要性。自诞生之日,传染病学就承载者培养传染病防治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时代的需要,传染病学被改为感染病学。然而,面对近年来不断新发的传染病威胁,该学科在教学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例如学科降级、课时不足、内容不全面、教学模式单一和教学投入不足等。因此,我们提出必须提升感染病学的学科地位,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加强传染病的科学研究,加大传染病学的教学比重,以期短时间内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现代社会防控传染病之急需。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教学;反思 新冠肺炎疫情对感染病学教学的反思摘要: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重新审视感染病学的重要性。自诞生之日,传染病学就承载者培养传染病防治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时代的需要,传染病学被改为感染病学。然而,面对近年来不断新发的传染病威胁,该学科在教学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例如学科降级、课时不足、内容不全面、教学模式单一和教学投入不足等。因此,我们提出必须提升感染病学的学科地位,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加强传染病的科学研究,加大传染病学的教学比重,以期短时间内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现代社会防控传染病之急需。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教学;反思 新冠肺炎疫情对感染病学教学的反思摘要: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重新审视感染病学的重要性。自诞生之日,传染病学就承载者培养传染病防治专业人才的重任。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时代的需要,传染病学被改为感染病学。然而,面对近年来不断新发的传染病威胁,该学科在教学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例如学科降级、课时不足、内容不全面、教学模式单一和教学投入不足等。因此,我们提出必须提升感染病学的学科地位,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加强传染病的科学研究,加大传染病学的教学比重,以期短时间内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现代社会防控传染病之急需。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教学;反思 截止2020年3月1日24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疫情[1],国内报告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80026例,现有重症病例7110例,累计死亡2912例。其中,医务人员感染的情况更是令人担忧,据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考察专家组报告,全国共有476家医疗机构的3387例医务人员患新冠病毒肺炎(包括2055例确诊病例,1070例临床诊断病例和157例疑似病例);90%以上的医务人员(3062例)来自湖北[2];令人痛惜的是有12名医务人员死亡。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经济文化生活的巨大影响,更是给人类健康和发展敲响了警钟。作为从事传染病临床救治和教学的一线医生、教师,我们也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思考疫情过后医学教育的改革问题,尤其是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感染病学的定位和教学问题,提出变革思路,以提升我国医学教育的水平。1从传染病学的形成到感染病学更名 1.1传染病学形成。回顾人类的生存发展史,就是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几千年来,人们先后面对鼠疫、霍乱、天花、流感等多种烈性传染病威胁。每一次的瘟疫流行,人类总是要付出从数万到千万甚至到上亿人生命的代价。与此同时,人类从来都不是束手就擒,而是总结经验、积极面对,不断地在实践斗争中用自己的智慧总结出了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治疗策略,传染病学这门作为最重要的医学课程也就应运而生。传染病学最早起源可追溯到16世纪,当时传染病频发,尤其是鼠疫等烈性传染病,危害严重,意大利内科医生G.Fracastoro在实践中提出“隔离”的概念,而隔离的运用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此后,随着人们经历由不同病原体引起不同传染病,传染病学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值得称道的是,中国医生伍连德在领导防治1946~1948年东北鼠疫时首次提出“戴口罩”在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中的作用。这是人类在切断传播途径方面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直到今天还被广泛使用。至此,人们基本上对传染病的三个基本条件有了完整的认识,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新中国建立以后,传染病作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大类疾病,备受重视。此时,传染病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被纳入医学教育的必修课程。进一步明晰和丰富了传染病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从病原、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科学体系。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先后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传染病学专家。在他们的指导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使以往旧中国常见的麻风、鼠疫近乎绝迹,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发病率也大幅度下降,从而使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得到了控制。所以说到了七十年代末我国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2更名为感染病学。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前期传染病工作的基础和人民物质及卫生水平的提高,疾病谱发生改变,传染病学面对的主要疾病是病毒性肝炎等慢性传染病和一些地方性传染病,如在陕西、东北等地流行的流行性出血热等。此外,抗生素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问题,也是传染病学涉及的重要内容。基于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发展的客观形势,传染病学也与时俱进,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infectiousdiseases”的概念,也就是感染病学,关注的疾病包括了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感染病。1999年,在第六届全国传染病会议上与会专家一致通过了学科更名的决议,将以往的传染病学科更名为感染病学科,相关医学教材也随之更名,教学内容亦有所变动[4]。自更名至今20年,经过这20年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实践,感染病学的确在防治常见慢性传染病方面以及抗生素合理使用方面功不可没,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上世纪末至今,虽然古有烈性传染病得到控制或消亡了,然而,新发传染病或者再发传染病在全球或者我国接踵而来、屡见不鲜,例如2003年SARS、2009年流行性感冒(H1N1)、2012年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不断地威胁着民众的健康。但是,一次次的疫情暴发并没有引起人类足够程度的重视,绝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很多医务工作者可能侥幸地以为像2003年SARS这样的疫情不会再发生了,传染病距离自身还较远。我国的现有传染病教学也没有随机应变。2加强感染病学教学科研 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给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国际交流等方面造成重大影响。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在应对新发传染病时的不足,其中许多不足与医学教育息息相关,值得我们反思,促使我们改革。正所谓“有备无患”,只有平时加强传染病防治的教学,才能在战“疫”时从容应对,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是时候必须全面、认真地审视目前传染病学科的地位、科学研究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必须重新审核和校正,以顺应和满足现代疾病防控形势的需求。2.1学科地位。本次疫情的发生使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更加深刻。以往的学科名称为“传染病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学科更名为“感染病学”,教材名称也随之作了相应的变化,这是合理的。但是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学科等级也由二级学科降为三级学科,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医疗卫生层面都对感染病学科的重视程度明显降低了,反映在医学教育层面就是对感染病学的教学重视不够,课时也相对减少。教师不可能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对近年来新发传染病和再发传染病给予充分的讲授。政府和社会的投入相对较少,反映在对病原体和感染病研究方面的经费投入普遍不足。从2003年的SARS到2012年的MERS,再到2019年的新冠肺炎,一次次的重大疫情警示我们,那就是传染病从来没有离人类而去,同时原有的传染病如结核病、麻疹在某些情况下在某些地区再现或者发病率上升。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始终重视感染病学的教育和研究。因此,我们认为必须提升感染病学的学科地位,应该从目前的三级学科升为二级学科,大力推动感染病学的发展。2.2教学内容。现有感染病学的教学内容相对传统,讲授的主要内容基本都是常见的传染病,百分之八十的课时是一般慢性传染病的讲授。现在应该适时增加新发传染病的内容和研究进展,对于已经明显减少或者消亡的传染病也应该使学生有所了解[5]。传染病现在课时数是40学时,仅占全部临床课程课时数的5.8%。这显然是太少了,应该增加传染病课时数,同时强化见习课程。讲授的范围不应该局限于传染病本身的防治,还应该给予一定课时,和学生一起探讨传染病发生的成因,应该把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相处、敬畏生命包括野生动物的生命等人文理念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传授于学生。另外,感染病学的基础是病原生物学。学生在基础医学院学习病原生物学,见不到病人,难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学生对感染性疾病的感悟不深,只有进入临床课程的学习才接触到感染病学。这样安排的结果是基础与临床割裂,不利于医学人才培养。可喜的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第二轮编写工作已经启动,本套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基础与临床融通,病原生物学与感染病学整合为一本教材,即《病原与感染性疾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医学教育理念。2.3教学模式。现行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理论课讲授,即教师讲学生听,缺乏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思考和探究的过程。见习课看到的感染病病种很少,学习的效果不佳。学生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对感染病认识不足、知识储备不足、对感染病诊疗和防控技能掌握不够,尤其是对于传染病的管理、个人防护等能力不足。在重视感染病学教育的前提下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对于少见或者因时间或者季节原因不易见到的传染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MOOC、微课、虚拟仿真技术等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开展问题导向的小组讨论式学习,激发学生探究欲,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工作能力。在学生实习中,加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训练,强调掌握防护隔离内容并熟练运用,通过形成性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2.4卫生法规。本次疫情的早期人们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性不够,也有对卫生法规,尤其是传染病防治法规不够熟悉,处置不够及时。疫情背景下反思我们的医学教育,提醒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重视卫生法规的教育。除了培养医学生发现传染病的警觉性和防护意识,更应该培养医学生主动报告的自觉性。2020年2月14日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既要立足当前,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更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5]因此,我们也期盼借此难得的机遇国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公共卫生事件和疾病监测体系,从临床一线的医生到疾控中心(CDC),从流行病学专家到政府等机构信息畅通。把政府、公共卫生部门和临床医生有机结合起来,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报告分析研判,给政府第一手资料。可以使政府—流行病学专家—疾控中心(CDC)—临床医生,联为一体,密切合作,实时监测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传染病动态变化,以便早期发现事件,早期制定策略,早期解决问题。2.5科学研究。本次疫情暴发仅数天,我国就成功分离了病毒并做了测序测定,同时很快研制出检测试剂盒,为我国和世界疫情的防控做出了重大贡献,说明了科学研究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这也提醒我们必须加大科学研究的投入。而教学与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升华,科研能够反哺教学,共同推动医学教育的发展。3结语 做好传染病教学,不仅要立足现在,更要有前瞻性和未来史观,从病原、自然和社会等多因素考虑,从教材的编写、师资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和考核的规范等多方面系统做起。培养学生既要掌握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技能,更要培养学生预防为先的思想原则,同时要培养学生对于传染病的警觉性,第一时间报告疑似病例,要让学生认识到传染病的社会危害性甚者是灾难性,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的培养。当然,随着国家对于预防人才岗位的设立及待遇的提高,人们对于预防医学和传染病学人才的呵护,学校对于传染病学教研室的重视和建设,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这些措施对传染病学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会起到积极重要的影响。希望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并努力做到更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